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星星点灯小组计划书

星星点灯小组计划书

小组名称:星星点灯

督导老师:林老师

领导者: XXX XXX

活动背景:

结合亲身经历体会与调查,我们发现大一新生在认清自己身份,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方面普遍存在有以下问题:1、中学时代生活简单规律,目标极其明确,大学生活则相对宽松自由,很多新生一入学会觉得十分迷茫,找不到自己,开始对以前的自己充满了怀念,并对现状产生强烈的不满.此外,不少新生陷入自卑的困惑中,不停地羡慕别人,觉得自己处处不及他人,从而加大心理压力。2、一些学生尝试过努力解决问题,但是由于暂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或方法不当而放弃了。有的则不清楚自己到底要做什么。因而我们有必要通过小组活动的形式帮助大学生(包括我们)认清自己,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由上,可以看出,在大学生中存在的内在心理,外在行为习惯这两方面因素,影响着新生的成长。因此,小组即以这两方面为重点展开工作。

1.心理层面。

针对大学生对周围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和人际环境的不适应,产生怀旧,自卑,甚至自我放纵等问题。小组工作中,工作员引导组员进行活动,互动。通过小组过程中小组动力对组员心理状态产生积极影响。

首先,激发和发展组员的积极心态,促使自信心的形成,提升其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

其次,帮助组员明晰自己的目标,通过活动及活动后分享,使组员产生目标感,并能规划自己的短期目标,考虑自己的长期目标。

2.行为习惯层面。

在本小组中, 通过朋辈互动等活动的影响,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分享各自经验或向别人倾诉自己遇到的困难,组织者加以及时的疏导并加强引导,唤起组员对自身或他人的思考。更进一步,在自我觉知的基础上,引导组员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小组工作的关键,不在于要对组员产生深刻的影响,而在于帮助组员形成自省自觉的生活观。从而使组员脱离小组后,在以后遇到困难时,能够自我调适,以积极的心态处理面临的问题。即:助人自助。

活动理念:

理论架构

1.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人际需要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感情需要;存在六种基本的人际取向:主动包容型、被动包容型、主动支配型、被动支配型、主动感情型、被动感情型。舒茨发现,相同需要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常常能够互补。

在小组中,只有小组工作员认识到组员的真正需要,并且据此制定小组的目标,把握小组的方向,才能和组员达到相容,促进小组的发展和组员的成长。我们小组正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一部分大学生在认清自己身份,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方面上存在困惑,才制定出这个大学新生小组。掌握舒茨理论中人际交往的规律有助于我们悉心观察小组中的互动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提高小组的凝聚力和生产效率,借助小组中的人际互动来实现促进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目标。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需要是由5个等级构成的,它们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排列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别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使他(她)们在生活中变得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性,并且有足够的信心去处理面临的问题。

通过小组的形式把一些有相同境况的人召集起来,在互动和工作员的引导下,利用培养自信心的活动,提高组员的自信(自尊),促成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的氛围,使组员进步和成长。

3.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

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反映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他人犹如一面镜子,我们正是从他人这面镜子里发现了我们的自我。

在以促进成员的认清自己身份为目标的小组中,让组员通过密切的互动和真实的反馈建立起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是十分必要的。组员的自我觉知不仅可以提高组员的自信心而且可以帮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对症下药,得到更好的发展。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学习者不直接介入行动过程本身,不亲自接受强化,不直接做出反应,只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即可学习和获得这个新的行为和反应方式;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某种行为受到赞赏或惩罚就可以得到强化,这种强化被称为替代强化。

小组工作过程中,每个成员都是一个资源库,小组成员会分享各自的想法、经验、感受,这样可以为其他组员提供学习的榜样或者前车之鉴,充分发挥替代强化的作用。组员可以学习别人的经验,推动自己的成长进步。

5.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人天生有理性和非理性两种信念,情绪问题来自于非理性信念;人天生有容易受人影响倾向,尤其童年时候;人的思想、行为、情绪是互相影响同时存在;人有谴责自己、他人及周围事物的强烈倾向;人惯于以他人对自己的期望作为生活准则;人有自由意志有能力改变自己的非理性信念;人的存在就是价值,而不是由他们的能力、表现等决定的。

作为发展型小组,我们在小组活动中将采取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以正祛邪,通过活动,通过对其它组员经验的借鉴,通过工作员的正确引导,达到促进组员成长的目标。

6.其它理论。

教育学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题,遗传是基础,而环境具有决定性作用,小组活动过程最然不能等同于教育过程,但它同样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向组员施加影响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小组工作员能够利用小组这一特殊的环境,刺激和影响组员,改变组员的不良习惯并且帮助他们端正心态。

目标及目的:

目标:帮助陷入迷茫的新生走出困境,摆脱认清自己的苦恼和困惑,重新激发信心,尽快融入大学生活。

目的:1.引导组员对自己现状问题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2.引导组员更加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3.引导组员树立信心,增强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对象:大一新生

小组特征:1. 性质:团队发展小组(结构式,封闭式,志愿式)

2. 节数:五节

3. 日期: 2009年 5月10日— 2009年 7月 1日

4. 时间:周日下午 3: 00— 3:45(可能会因特殊情况而变)

5. 地点:社会工作实验室

6.员:8人

招募方法:1. 在海报栏张贴海报

2. 在论坛上发帖

3. 组织者去新生班级宣传招募

活动原则:1.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席

2.手机等通讯设备关闭或调成静音振动

3.每个人都对团队开放,但把握好尺度。

4.团体中的每一位成员要对他人负责,团结合作,共同营造一个舒适和自由发

表意见的环境。

5.鼓励团体成员表达自己的独特性,同时要知道尊重别人的观点。

6.非批判:欢迎不同意见,但不批判正确与错误或批驳别人的观点。

7. 成员之间态度真诚,互相分享,共同提升。

8. 对外界严格保守秘密。

(以上活动原则由需要领导者进行引导小组成员商讨得出)

活动内容:

第一次活动

活动用时:45分钟

活动日期:12月10日下午3: 00— 3:45

活动目标:组员与工作员相互认识,明确整个小组活动的目标及内容活动过程:

第二次活动

活动用时:45分钟

活动日期:12月17日下午3: 00— 3:45

活动目标:组员之间建立信任关系,使组员逐渐融入活动中。活动过程:

第三次活动

活动用时:45分钟

活动日期:12月24日下午3: 00— 3:45

活动目标:交流现在与过去身份的变化,并分析指导。

第四次活动

活动用时:45分钟

活动日期:12月31午3: 00— 3:45

活动目标:了解组员内心所渴求的身份,并分析原因。活动过程:

第五次活动

活动用时:45分钟

活动日期:1月7日下午3:00---3:45

活动目标:回顾小组活动内容,大家畅所欲言,谈谈看法。

所需资源:1.人员:主持人一名;观察者一名;记录者一名

2.物资:饮用水、纸笔,相机

3.经费:购买物资所需,预估三十元

参考文献:《社会工作导论》

《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小组社会工作》

《个案社会工作》

附件1招募海报:

2调查小问卷

1 你现在与过去担任的职务是什么?

2 你在班级里的排名是多少?满意吗?

3 你们宿舍里同学关系融洽吗?

4 你认为家里的生活条件好吗?

5 你认为目前困扰你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活动记录表

小组活动情况记录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