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土地资产管理与宏观经济形势

土地资产管理与宏观经济形势

土地资产管理与宏观经济形势
土地资产管理与宏观经济形势

第一部分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土地资产管理与宏观经济形势

第二部分土地资产管理与物权立法

第三部分土地资产管理与立法走势

一、背景

中国将继续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同时特别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我国土地资产管理正面临着宏观经济发展的新的要求,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土地资产管理的战略思路也应相应调整。

基本判断之一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社会经济增长速度快。从1978年到2007年,实行改革开放的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10%,我国人均GDP突破2000美元,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中国经济发展为世界所瞩目。联合国贸发会议公布的报告表明,中国继续位居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首位,目前已成长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中国的兴起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

基本判断之二

——目前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

人均GDP2000美元,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

城镇化水平44%,世界平均水平已经超过50%;

人均耕地资源1.43亩,约占世界平均数的40%;

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是以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为特征。中国经济成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的5%,但消耗的一次性能源约占全球的12%,淡水占15%,氧化铝占25%,钢材占28%,水泥占50%。

区域差异、城乡差异明显,贫富差距拉大(吉尼系数达到4.6)

二、宏观社会经济发展的导向

坚持以人为本

转变发展观念

创新发展模式

提高发展质量

落实“五个统筹”

树立正确的“四观”

公平效率观:

让市场实现效率,要政府体现公平

理性政绩观:

政府是服务型政府,是有限政府。本来应该去法院的人跑到政府来,为什么?政府包办一切。

社会和谐观:

富人不能为富不仁,官员不能为权不公,贫富差距不能过大

科学发展观:

绿色GDP——可持续发展观

三、土地资源管理的矛盾与冲突

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保护矛盾十分尖锐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难以实现1996年19.6亿亩——(2004年18.37亿亩)——2010年19.6亿亩(目标)

基本农田已经不足16亿亩

土地用途管制效果不佳

xx现状数据失真

四、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资产管理

管理重心是否转移?

GDP快速增长与土地资产的显化

土地资产如何显化?

政府经营xx与经营土地

政府能否经营?

土地外部增值与内部增值

土地增值收益如何分配?

地价与房价

究竟谁决定谁?

五、面临的挑战

任务越来越重,问题越来越多;

违法越来越多,管理越来越难;

意见越来越多,冲突越来越大。

六、博弈与冲突

——多方利益博弈

(1)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目标冲突

(2)土地管理的公共性(整体性)与使用开发者利益的局部性之间的冲突。

(3)土地管理的长远性与政府任期政绩的显化性之间的矛盾。

(4)土地的有限性与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冲突。

第二部分不动产管理与物权立法

一、物权法概述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

2007年3月16日通过,自

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二、物权法立法聚焦

有恒产者有恒心。一件物品应该属于谁?拥有者可怎样处置这件物品?别人侵占了这件物品,拥有者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会随时遇到。

作为民法典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物权法就是一部旨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法律。随着这部法律向社会公布,“物权”和“物权法”,这些过去长期被人们忽视的“陌生”词汇,逐渐为社会熟知。

物权法回答三个问题

一是物是谁的;

二是对物享有什么权利,其他的人负有什么义务;

三是怎样保护物权,侵害物权的人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三、物权法立法目的

直接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定分止争;二是物尽其用。

制定物权法,是要通过法律来巩固劳动者和企业的物质利益,调动人们创造财富、爱护财富、积累财富的热情,提高社会生产力。

四、物权的性质

物权法定原则

一物一权原则(主要指所有权)

公示(公开)、公信(如登记)原则

效率原则

(1)可以设立多个并不矛盾和冲突的物权。

(2)强化用xx的功能。

(3)所有权的权能分离日益复杂。

(4)物权的证券化趋向。

五、物权法的定位

物权法是私法(规范民事关系,不应太多涉及管理规则)而非公法(规范行政关系)物权法主要是强行法(法律规定)

物权法是普通法而非特别法(适用全国领域、规定一般事项,并且无适用的时间限制的民事法律)

物权法具有固有法的特点(固有法指保留了较多的国家、民族、历史和传统的法律)

六、物权法的内容(五篇\19xx)

第一编总则

第一章基本原则

第二章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

第一节不动产登记

第二节动产交付

第三节其他规定

第三章物权的保护

第二编所有权

第四章一般规定

第五章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私人所有权第六章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第七章相邻关系

第八章共有

第九章所有权取得的特别规定

第三编用xx

第十章一般规定

第十一章土地承包经营权

第十二章建设用地使用权

第十三章宅基地使用权

第十四章地役权

第四编担保物权

第十五章一般规定

第十六章抵押权

第一节一般抵押权

第二节最高额抵押权

第十七章质权

第一节动产质权

第二节权利质权

第十八章留置权

第五编占有

第十九章占有

占有,包括有权占有和无权占有。基于债权关系等产生的占有,有关不动产或者动产的使用、收益、违约责任等,依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占有人返还原物的请求权,自侵夺发生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的,该请求权消灭。

七、物权及地权

基本概念

(一)产权

产权是指公民、法人依法享有的财产权利。

产权包括物权、债权和其他财产权。

(二)物权

物权是指自然人、法人依法享有的直接支配特定物(不动产或者动产)的财产权利。

物权主要包括财产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财产所有权

对财产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为自物权。

用xx

在一定的范围内,对他人之物享有的以使用、收益为目的的他物权。即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

担保物权

指以确保债务的清偿为目的而于债务人或第三人的特定物或权利上所设定的一种定限物权。

(三)土地产权

土地产权是指以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和土地他项权为核心所派生出的一个权利束。

(四)土地所有权

土地所有者享有的对土地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其中,处分权能是其中最重要的权能。

(五)土地使用权

用益物权的一种。土地使用者享有的对土地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土地使用权是从土地所有权中分离出来的。

建设用地使用权指对国家所有的土地占有、使用和收益,在该土地上建造并经营建筑物、构筑物以及其附属设施的权利。

(六)地役权

用益物权的一种。地役权是指为了自己土地便益需要而支配他人土地的权利。受便益之用的土地为需役地,供他人便益使用的土地为供役地。

即指因通行、取水、排水等需要,通过签订合同,利用他人的不动产,以提高自己不动产效益的权利。如甲工厂原有东门可以出入,后想开西门,借用乙工厂的道路通行。甲工厂与乙工厂约定,甲工厂向乙工厂适当支付使用费,乙工厂允许甲工厂的人员通行。这时甲工厂即取得了“地役权”。

(七)地上权

地上权是指在他人土地上营造建筑物、构筑物或林木而使用土地的权利。

类似于我国目前的基地使用权。

(八)xx佃权

永佃权是指使用他人土地的定限物权。永佃权绝对不许附以期限,如定有期限,则为租赁。

(九)空间利用权

空间利用权是指自然人或法人对他人所有或使用的土地地表上下一定范围内的空间进行利用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

(十)居住权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居住权是用益物权的一种,指对他人所有的住房及其附属设施占有、使用的权利。设立居住权,可以根据遗嘱或者遗赠,也可以按照合同约定。例如,某人在遗嘱中写明,其住宅由他的儿子继承,但应当让服务多年的保姆居住,直到保姆去世。设立居住权,应当向县级登记机构办理居住权登记,经登记后居住权才成立。物权法上的居住权,不包括因房屋租赁产生的居住权,不包括住旅馆等,房屋租赁或者住旅馆不需要向房地产登记机构申请登记。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随着住宅商品化,建筑物向多层、高层发展,一栋高楼通常为众多住户所有,这种现象就是建筑物区分所有。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包括住户就高层建筑物中对其住宅等专有部分等享有的所有权,对电梯、过道等共有部分享有的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

(十一)担保物权

指在借贷、买卖等民事活动中,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自己所有的财产作为履行债务的担保。债务人未履行债务时,债权人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就该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担保物权包括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

(十二)抵押权

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未履行债务时,债权人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就该财产优先受偿的权利。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为抵押人,债权人为抵押权人,提供担保的财产为抵押财产。如某人向银行申请贷款,并以自己的住房作抵押,这时银行即为抵押权人。

(十三)质权

分为动产质权和权利质权。动产质权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以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未履行债务时,债权人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就该动产优先受偿的权利。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为出质人,债权人为质权人,移交的动产为质押财产。出质人也可以将法律规定可以转让的股权、仓单、提单等财产权利出质,这时质权称为权利质权。

(十四)留置权

留置权指债务人未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扣留已经合法占有的债务人的动产,并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就该动产优先受偿的权利。如顾客不向裁缝店支付服装加工费时,裁缝可以留置加工的服装,待顾客支付加工费后再归还做成的服装。

第三部分土地资产管理与立法走势

需要讨论的九大问题

一、物权立法对土地资产管理的影响

1.土地资产立法的重要依据

物权法的重心是规定不动产,即土地及其定着物,因此,它是土地资产立法的重要依据。

物权法的颁布主要是明确物的归属,保护物权,并发挥物的效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一个民事基本法律。我们在讲物的归属的时候,这个物主要指的是动产和不动产,而不动产是物权法的核心立法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对土地资产管理的影响非常大。如果其正式颁布后,则《土地法》、《住宅法》的立法就可以提上议事日程。

2.可以完善土地横向方面立法

物权法立法可以完善土地横向方面立法。土地立法目前注重在行政管理方面立法,而物权法的颁布,它侧重是在横向方面立法。具体来说,土地民事法律关系是私法关系,其规范是任意规范,土地行政管理关系属于公法关系,其规范属于强制性规范。我国目前土地立法一般都是以纵向“管理”方面为主,如《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而以横向方面即土地民事关系调整形成诸多空白,如土地物权规定和土地流转以及利益分配方面的法律相对较少。因此物权法的颁布对完善土地横向方面立法如《不动产登记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的作用

物权法的立法对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的作用也非常明显,然而人们往往忽视这一作用,觉得物权法怎么能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联系起来。实际上,物权法本身立法的时候,就是要促进财产的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要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生产率。目前的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以及土地他项权利权能一旦明确并通过法律将其权能固定下来,那么我们经常提到的由于产权不清,主体不明等引起的土地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是就可以得到较好地解决。

4.促使土地资源公平、合理分配

物权法的颁布对于促使土地资源公平、合理分配也起很大作用。土地资源管理具有公共资源管理的特性,因此我们在对土地资源分配和使用过程中,要强调一个公平。物权法的颁布有助于理清产权,明确主体,那么对于公平合理使用土地资源的作用也是巨大的。

二、大多数国家对所有权采用的“一体承认”

即所有权不依据民事主体分类,所有的民事主体取得的所有权都获得法律承认的立法模式。我国《物权法》草案依然采用前苏联法学的分类方法即“三分法”,即分为国家、集体、个人私有三种类型。您觉得这种划分方法是否科学?

我认为它基本上是科学的,我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意味着要对国家和集体财产给予特殊保护,而只是因为这些财产客观存在,物权法作为财产关系的基本法,必须反映所有制关系的现实。因为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是采用的财产私有制,包括土地在内也是采用私有制为主来实行的基本制度。我国现今是公有制占主导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制度。对于土地而言,我们实行的是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一个大的前提条件。

由于我们国家有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因此我国的物权法必须对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作出规定,否则,现实中迫切需要法律做出规定的问题将在物权法中缺乏法律依据。对于所有权的分类,还存在着争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对土地权利束以及一些基本权利的规定完善后,这个方面是可以进行进一步调整的。

实际上可以将这个问题延伸为另外一个问题:

在如何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的问题方面,我们常提的一些做法或是说法应该改变。比如我们经常提到要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从物权法立法的角度来说,这种说法概念上是不准确的。我们应该把国家、集体、个人都作为民事主体,他在民事权利上是平等法律主体。如果这样理解的时候,我们是要将国家、集体、个人权利进行界定,对各类财产权实行平等保护,而不是模糊地说要兼顾三者利益,可以说这是物权法立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三、《物权法》草案

规定:

国家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制度。然而现在不动产登记机构有很多个。这种做法是否损害了不动产登记作为不动产交易法律基础的作用?

《物权法》草案规定;对不动产实行统一登记。实际上这也是我们一直所强调的,《物权法》草案对此作出了规定,这无疑是一件好事。目前我国的不动产登记机关是各类不动产管理的行政机关。现行的登记办法是各种不动产分别登记,即各种不动产登记分散在各个不同的管理部门,甚至同一不动产的权利登记在多个登记机关进行。如土地登记在土地管理部门,房屋产权登记在房产管理部门,林木所有权登记在林业管理部门等。

在不动产登记方面,物权法里面可以更为明确地来规定不动产的登记是属于哪一个部门来进行,在这一点《物权法》草案上没有明确规定。然而以何种机关作为不动产登记机关是个颇有些争议的问题,有的学者主张以法院作为登记机关,有的主张以行政机关作为登记机关。而我个人认为,由于不动产是以土地为主,因此还是以土地部门来进行统一登记可能更为合适。但这个争论很大,因此有待进一步研究。

《物权法》第二百四十六条法律、行政法规对不动产统一登记的范围、登记机构和登记办法作出规定前,地方性法规可以依照本法有关规定作出规定。

四、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

在国家经济政治生活中他们自己经济利益处于微弱的地位。那么,农民的承包经营权是一种什么样的权利?是不是物权?

《物权法》已经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其中的一章,可以说大家现在基本公认它是物权。

土地承包经营权实际上是某种程度的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应该属于用益物权的范畴,也就是说对于土地的使用、收益等方面的权利。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列入物权法中也是一大进步,因为这样可以使农民的这样一种权力更为明晰,更有利于保护农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即农民的财产权利。

对于农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在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有的地方任意更改农民的承包经营合同,甚至撕毁农民的承包经营合同;有的地方提前变更或者终止农民的承包经营合同。我们一直强调,农民的土地

承包经营权是一项需要长期稳定的权利。因此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列入物权法是十分必要的。

五、农村集体土地

农村集体土地不能直接用于建设用地(如小产权房),在农村集体所有土地上只设定了两个他物权,一个是土地承包经营权,一个是宅基地使用权,而且转让只能在内部进行,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那么,同是土地所有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不仅是物权法立法时有这个问题,而是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我们对农村土地所有权,包括使用权存在歧视。我们目前土地上的产权制度基本上是相对稳定的,但这个制度争论还是很大的。国务院

1990年5月19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中,规定了国有土地可以有偿出让和转让,还可以出租或抵押,并允许继承,使这一部分土地的使用权物权化而成为商品,能够在法定范围内自由流通。但是,在农村,土地产权的流转限制还很大。因此,一些专家认为,这是在土地产权上实行双重标准,是对统一土地市场的分割。

按照道理我们在物权法立法时应该把土地产权等基础问题理清楚后再来立这个物权法,这样很多问题可能就可以迎刃而解。然而若要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做巨大的调整与改变,目前还不现实,那还需要进行认真仔细的研究,这也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物权法》的出台很可能因此而搁置。虽然《物权法》在这个方面作了一些调整,但基本上是对现行土地基本制度,特别是对农村土地产权在流转上的许多实际做法的认可。

关于禁止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宅基地,我认为大家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土地资源十分紧缺,人多地少这样一个基本国情,所以在这样一个基本国情下我们土地资源要集约利用,要节约利用。一旦放开城镇居民可以到农村购地盖房,那么城镇居民强大的购买力给我们保护农用地带来的冲击是不可小视的,会加剧土地使用权的滥用或者弃之不用。因此,在强化承包经营权的同时要对此有所限制。还是那句话,我们在考虑物权本身基本权利的时候,

依然要结合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因为我们人多地少,农地更少。六、在建国以前,我国也曾有地役权

然而建国后的《土地管理法》中并未设置这一种权利,这次《物权法》草案中将地役权重新列入了法律范畴。那么,现在的地役权与解放前相比,有什么样区别?地役权的设立对土地管理有什么样的影响?

在建国以前,国民党政府在大陆曾颁布过《土地登记规则》中设置了地役权,实际上这个土地法规现在台湾还在沿用。在解放以后,我们一直没有对地役权做出具体的法律规定。

从地役权的权利内容来看,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对于在其权能和基本权利内容的规定上是差不多的,我们现在说的地役权和其他国家的地役权或者解放以前的地役权从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差别。

目前关于地役权方面发生的纠纷很多,迫切地需要把它纳入不动产登记,纳入土地登记里面来。而目前我们《土地登记规则》并没有对地役权进行登记,所以我们说,物权法把它纳入后,《土地登记规则》也会把它纳入进去。在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之外,确立地役权制度,可提供更多的自然资源利用机会,激励个人更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地役权制度是一种物权的激励机制。

七、《物权法》草案规定

草案规定: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期间届满,建设用地的使用权消灭,建设用地使用权人需要继续使用土地的,应当在期间届满前一年申请续期,除因公共利益需要收回该土地的外,出让人应当同意。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应当按照约定支付出让金,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国家规定确定。不少群众认为,70年的期限不利于保护私人财产及提高房屋建筑水准,有的主张延长为100年,有的主张为150年,有的主张取消出让年限的规定,使之成为永久性权利,您的意见?

这个问题可能并不用把它作为一个大的问题来看。原来法律界定:

土地使用权届满,土地及其土地上的附属物国家要无偿收回。因此老百姓害怕土地使用权到了届满的时候,购买的商品房会连同土地一并被国家收回。我想,我们现在所谓的土地使用权,在国外、港澳以及台湾地区,在民法典中是将它称为地上权,国外或是有些地区把地上权收回时对地上建筑物一般是要给予补偿的,这也是与我国土地使用权的区别。因此,对于商品房的土地使用权届满其上建筑物的处理可以有两种方式:

一种情况是续约,然后补交出让金;另一种情况是如果国家收回土地使用权时,地上附属物可以根据折旧和残值来给予一定的补偿。这个问题应该是可以解决的。

关于年期的问题,不管是70年,100年或是150年,这个在确定上很难有个科学的根据,例如英联邦制国家或地区的土地批租年期一般都是带9的,如99年或者更长,这是不是科学,也很难说。我们当年规定70年的期限是因为对于一般建筑物,使用70年后残值基本很少,当然我们现在房子越盖越好,房屋的自然寿命就有可能比70年更长。

八、征收与征用强制性问题——征地和拆迁是上访中比例最大

前提是要给予足够的补偿,拆迁按市场价补偿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但土地农转用按用途补偿还是按市场价补偿是争议的焦点。

征收和征用是带有强制性的,不是完全平等主体之间的一种交换,一种流转。我们在对其进行法律规定的时候,需要结合我们国家的基本情况。对物权法的基本权利,在满足当事人权利情况下,征收、征用时还要结合它本身的特点,它不是一个等价的交换,也不是交易的地价,还要考虑到我们国家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建设和保护农民权力关系之间要正确处理。目前,《物权法》在这方面规定的还比较原则,而应更为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九、物权与规划

以往规划注重土地利用,往往很少考虑物权,落实空间布局的规划图体现权益问题不多,这与建国后我们的政策制度有关,也与物权制度不健全有关。

规划要考虑物权(如国有土地使用征),即需要考虑单位、家庭和个人的权益加强权益的调查研究与规划的公众的参与。

第四部分“两规”衔接问题讨论

●“两规”的内涵

●“两规”的关系

●“两规”现实矛盾的体现

●“两规”的衔接

一、“两规”的内涵

●土地利用规划(Land Use Planning)

○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协调分配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妥善安排各项建设工程用地而提出的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方案。

●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

○根据一定时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功能布局及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产业革命带来了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大工业的发展和农民大量流入城市,使城市盲目膨胀,造成交通拥挤,用地紧张,水源、能源短缺,居住环境恶化,矛盾尖锐到使人们不得不从各方面来研究城市发展的出路,从而促使了城市规划学的形成。

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土地资源的日趋紧张,特别是耕地不断被挤占的严重事实,也引起了人们对合理用地、珍惜土地、保护耕地的严重关切,从而促成了土地利用规划学的形成。

“两规”的关系(区别)。

1.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对象是地域全部土地的利用和配置。城市规划的研究对象是城镇各项建设的安排和生活、环境的组织。

2.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范围是区域内的全部土地资源。城市规划的研究范围主要是城镇建设区(或规划区)范围内,所研究的土地利用和配置问题是土地利用体系中的一部分。

3.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重点是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城市规划的研究重点是建设用地的合理安排利用。

二、“两规”的关系(交叉)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研究是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两门学科的交叉内容。

●城镇体系规划是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两门学科在地域规划上的交叉。

三、“两规”现实矛盾的体现

“两规”现实矛盾的体现

(1)

●审批权限法律规定稍有差异

○《土地管理法》第21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报国务院批准;其余的逐级上报。

○根据《城市规划法》,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以及非农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城市的审批权在国务院,其余城市的审批权才是其上级政府。

○实际上,对于省会城市或非农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城市来说,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批权限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批权限是一致的。

“两规”现实矛盾的体现

(2)

●覆盖范围上有差异

○土地利用规划分为国家、省、地、县、乡五级规划体系,各级规划的覆盖范围即为本级行政所辖区域。

○《城市规划法》称“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但在有些城市区域两规是一致的。如北京、上海等。

“两规”现实矛盾的体现

(3)

●用地分类上无法对比

○新实施的《土地分类》中,土地利用规划将用地分为3个一级类,15个二级类,71个三级类。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城市规划将用地分为10大类,46中类,78小类。

○在两类用地标准中,同一名称或相似名称的地类的含义大不相同,造成“两规”在用地上难以比较。

“两规”现实矛盾的体现

(4)

●编制的技术路线不同

○土地利用规划一般采用从总体到局部、从上到下、逐级进行的方法。《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

“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据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其核心是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即城市外延扩张占用耕地必须考虑有无开发复垦出相应数量和质量耕地的可能。

○城市规划在确定建设用地时,是通过预测规划期末的人口规划及城市化水平,再结合建设用地标准来确定新增用地总量及其分类的。

○由于城市人口增长、城市化水平提高是必然趋势,因此城市规划所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往往大于土地利用规划所确定的规模。一个是以供推需,一个是以人定地。

四、“两规”衔接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发展,正确处理人口适度增长、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是两个规划衔接的基础。

两难和xx

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的实质是社会经济发展、耕地保护与粮食(食物)安全之间关系。

○保护生存耕地,民以食为天,食物主要来源于农业用地尤其是耕地、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增加、耕地减少不可逆转,一定数量和质量是粮食生产的物质条件,提高食物链,食物权是一项重要的人权。

○保障建设用地

工业化、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不可逾越。需要占用土地。全国平均每增加1

亿GDP减少耕地307公顷;全国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减少耕地45万公顷。

解决两难问题的出路在于寻求双向协调的双赢方案。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不可偏废。

1.以需求为目标导向向供给制约并引导需求为目标导向转变。

2.注重发展与保护之间的关系,以合理用地为核心。

3.以本地区资源利用综合平衡为主,注重土地规划政策性。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一、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季度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政策将继续完善,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的措施将进一步落实,“万村千乡”和“双百”工程建设将深入推进,政策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依然较强。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7.5%。根据一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居民判断收入增加的占比从2009年二季度的12.6%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21.3%,实际收入与收入预期的改善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三是世博会召开刺激消费增长。二季度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届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增加。四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促使消费名义增速走高。2009年二季度CPI同比负增长1.3%,而今年二季度CPI呈明显上行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提高。 (2)抑制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在二季度显现,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建材消费增长将趋缓。而且,前期房价涨幅过大,对已买房居民下一阶段的其他消费形成一定制约。二是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减少当地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导致局部地区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近期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提高。 总体而言,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初步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9%。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经计算,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

魏杰教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魏杰教授: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深度好文) 10月9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经济学家魏杰,用了一整天的时间为第二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经营管理培训班(EMT)60名学员精彩解读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魏杰教授的核心观点:1.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 2.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抓好六个方面重点工作:抑制资产泡沫;稳住外汇;稳住债务;治理金融秩序;调整货币政策;稳住实体经济。 3.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整经济结构;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调整开放战略;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下根据魏杰教授的讲课整理: 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一、防范金融风险(一)抑制资产泡沫什么是资产泡沫?就是资产价格涨得太快太高。资产泡沫主要集中在股市和房市。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股票不太可能,主要基于三点判断:一是证监会目前主要职能是加强监管;二是证券部门对

场外资金配置极度关注;三是IPO速度快规模大。预期未来五年内,股市将呈现慢牛态势。目前来看,资产泡沫主要在房市。房市是否存在泡沫,重点关注住房供给与刚性需求的关系。房产具有两种属性,即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日本在1985年就是因为住房供给大大超过刚性需求,加上美国的剪羊毛,从而导致房市泡沫破裂,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走出泥潭。房产超过刚性需求后,一旦没有居住功能,也就没有了投机功能与投资功能。抑制房市泡沫的对策就是:中短期对策与长效机制相结合。中短期对策主要是两个立足点:一是严格约束投机和投资性需求。采取严格的限购政策;二是约束开发商的行为。今年以来两个手段很见效,一个是控制融资通道;另一个就是让面粉超过面包价格(地价高于房价)。长效机制,主要包括租售同权、共有产权、调整空间布局等手段。关于调整空间布局,是前段时间的热点问题。突然冒了一个雄安新区,有的人很吃惊,我说不用吃惊。我们几年前就在讨论调整空间布局。北京三大体系已经逐渐进入负面层面所以有必要调整,调整方向,把北京非首都功能剥离出去,找一个地方来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哪里承载啊?这个地点选择很重要,讨论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公布的是雄安新区,承载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什么叫非首都功能呢?首都功能就是四件事,第一个就是政治中心,第二个国际交往中心,第三个文化中心,第四个科学创新中心。这四项最后

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分析

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分析 目前,我国宏观经济仍面临着不少下行压力,如企业利润增速低迷,过剩产能仍有待消化,出口需求疲软,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呈上升趋势等等。但总体上看,支持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仍然存在。 一、就业形势较为平稳 近几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是不容乐观的,特别是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越来越严峻。在我国,就业吸纳人员最多的就是服务业了,并且这几年来服务业所容纳的就业人员也越来越多,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服务在加速发展,创造了许多的就业岗位,解决了许多的就业人员,这也得益于我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发展与就业之间是有很大的关系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有一定的增强作用,预计在2015年新增的就业人数可超过1000万人,总体的就业压力不大,但是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以及农民工的就业形势是相当严峻的,国家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较多地关注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以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二、物价温和回升 从物价方面来看,我国的工业消费品的物价基本上保持稳定,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处于平稳运行的状态之下,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大。从服务价格来看,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劳动者的工资逐步上涨,使得一部分生活服务品的价格上涨。从食品价格来看,大部分的粮食都增产,粮食价格比较稳定,但是相对来说,蔬菜、肉类的价格会微涨,这可能与劳动力工资上涨有一定的联系。除此之外,从资源产品方面来看,近几年的资源性产品在不断地改革,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上涨,出现高物价的局面,这与国家实行的节能减排,提倡节能减排的政策有一定的联系。此外,纵观全国的房地产业,房价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房价实现了小幅度上涨。 三、国民经济依然保持平稳增速 纵观宏观经济的发展态势,我国的经济依然保持快速增长,其发展的潜力还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走势展望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走势展望

一、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2007年,经济运行的基本面是好的,主要表现为: 1.1.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势头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势头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势头。。 前三季度GDP增速累计为11.5%,比上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分季度依次为11.1%、11.9%和11.5%。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粮食生产连续第四年丰收。随着各项政策逐步落实,生猪生产正在恢复,猪牛羊禽肉总产量继续增长。预计全年经济增长率在11.5%左右。

。 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有所改善。 2.经济增长的协调性有所改善 投资增速高位回落,1-9月为25.7%,同比回落1.6个百分点;消费增速为15.9%,同比加快2.4个百分点。三大需求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合理变化。据初步测算,前三季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37%,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1.6%,外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1.4%。

。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3.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都继续大幅增长。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22951亿元,同比增长36.7% ;2002-2006年,企业利润年均增幅高达35%以上。2004-2006年,当年财政增收由5000亿元上升到近7700亿元,今年1-3季度财政收入同比增长31.4%,预计全年财政收入可突破5万亿元,增加额可突破1万亿元。

。 人民得到实惠较多。 4.人民得到实惠较多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3.2%,增幅高于上年同期3.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4.8%,高于上年同期3.4个百分点,是199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全国城镇累计新增就业预计达到1200万人,大大超过了全年900万人的目标。

宏观经济管理复习资料

宏观经济管理复习资料(作业题) 1、宏观经济管理主体及职能什么? 答: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及其具有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政府部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 中央政府职能:维护产权制度、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产品、调节社会总供求关系; 国家发改委职能: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搞好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指导推进和综合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加强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财政部职能:改革完善预算和税政管理、健全中央与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职能:进一步健全货币政策体系、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的统筹协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家和金融安全。 2、我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表现? 答:从消费需求看:模仿性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要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从投资需求看:传统产业相对饱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低成本优势发生转化,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升级,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足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从市场竞争特点看:由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逐步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生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从环境资源约束看: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3、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答: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4、试述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创新? 答:一、明确“区间调控”。确定“上限”和“下限”,上限是防范通货膨胀,下限是稳增长、保就业。在上限和下限之内都是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只要经济增长速度不超出这一范围,就不用采取应急性政策,就要集中精力抓住转方式调结构不放松,保持宏观政策基本取向不动摇,以增强市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具体要求: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增效,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二、实施“定向调控”和“微刺激”。在政策运用上不搞“大水漫灌”和强刺激,而是抓住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更多依靠改革的办法和市场的力量,有针对性的“喷灌”“滴灌”和预调、微调,注重精准发力,确保宏观经济在合理区间稳定运行。主要措施:改善小微企业发展环境,促进创业创新;多管齐下,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吸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 2010 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势头,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快速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增强。 ● 2011 年,我国经济将由回升转入增长与通胀并行阶段,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世界经济殊途同归于“滞胀”;“三驾马车”均有放缓,经济景气小幅回落;通胀压力上升,价格调节面临“二难选择”。 ● 2011 年,我国经济将由政策刺激下的较快增长转为结构调整中的稳定增长阶段,全年 GDP 增长呈现“前低后高”走势,与 2010 年正好相反,增长 9.5%左右,比 2010 年回落 0.5 个百分点,CPI 增长在 4%左右,高于 2010年 0.7个百分点。 ● 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重在“调结构”和“控物价”;财政政策重在“调结构”“稳增长”;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更加注重对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运用,货币信贷回归常态。2010年,中国经济延续了2009 年以来的回升向好态势,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恢复性较快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明显增强。由于发达经济体复苏进程艰难曲折、新兴经济体增长动力减弱,2011 年世界经济形势谨慎乐观。作为“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外需乏力、货币政策收紧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下,预计 2011 年我国 GDP 增长9.5%左右,比 2010年回落约 0.5个百分点;CPI 上涨 4%左右,高于2010 年 0.7个

百分点左右。在经济减速、通胀增压的大背景下,宏观经济政策转向积极稳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注重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和促进社会和谐;货币政策转向稳健,更加强调审慎灵活,把稳定物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持信贷规模适度增长,加强利率和汇率调节。 一、2010年我国经济运行“前高后低”,协调性显著增强 2010 年,我国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势头,工业生产强力反弹,国内需求强劲,出口快速增长,三大动力协调性增强。 1.受政策效应衰减和基数两大因素的影响,GDP增长“前高后低”在外部环境改善、政策刺激和低基数等因素的影响下,2010 年我国经济延续了2009年以来的回升向好态势。前三季度,GDP 增长 10.6%,比上年同期加快了 2.5 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长 4.0%,与去年同期持平;第二产业增长 12.6%,比上年同期加快 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 9.5%,比去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但分季度看,经济增长则呈逐季放缓态势。第一、二、三季度 GDP 分别增长 11.9%、10.3%和 9.6%,预计四季度经济增长还将有所放缓。今年季度之间经济增长逐季放缓,前高后低,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基数不断抬高。去年全年经济运行呈现“前低后高”,对今年经济走势的影响明显。二是政策主动调控。今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两次房地产“新政”、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和加大节能减排等政策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尽管 2010 年前 11个月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

浅谈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式

浅谈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式 摘要:我国的经济对世界的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内的经济受全球的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目前全球经济形式走向不稳定,我国将继续实施以稳健为主的宏观调控政策,经融紧缩政策,实现稳中求进,采取有效措施,在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关键词:宏观经济,经济形式,调控 正文 一.当前经济环境分析 1国际方面 世界经济总体上保持着复苏态势,经济格局的变化将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总体上看,2012年世界经济仍将呈现低速增长态势,预计2012年世界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4.5%左右,发达经济体的增长率为2.5%,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为6.5%。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地位提升必然要求对相关国际经济金融机构进行改革,这将增加我国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包括20国集团在内的多种对话机制的形成将为我国广泛参与全球经济金融事务提供了更多的国际舞台;世界经济格局变化还将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转变。 国内方面 、我国经济仍处于增长“长周期”。从短期来看,房地产行业和制造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另外,企业自主投资较强,制造业增长较快也将推动经济增长。从中长期来看,企业设备升级等投资需求势头不减,国内较高的储蓄率对拉动内需仍有很大空间,我国经济将长期处在一个增长通道中。 金融危机正在倒逼中国经济从“出口”转到“内需”上来。2012年,我国将充分利用本轮金融危机和经济增长降速的有利时机,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上,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节能减排的政策力度,强制高成本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退出与调整,同时倾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及产品崛起,尽快形成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这一转型进程中,一批出口型企业、高能耗型以及部分高成本房地产企业,将会遭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11上半年,中国的经济形势依然具有典型的“两面性”特征。短期内经济增长出现小幅波动,但整体来看经济运行将进一步趋于平稳。从上半年的主要指标数据看,尽管部分经济指标有所回落,但当前中国经济的总体运行态势良好,经济增长继续由前期政策刺激的偏快增长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首先主要的经济指标还是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其中,一季度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5700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02178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86581亿元。可以说,国家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使我国经济在面临欧洲债务危机、世界经济增长不断放缓等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取得了不错成绩,但宏观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 一、上半年国内经济形势:经济增速在宏观调控下平稳回落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根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1年上半年GDP为2044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6%,与去年同期相比降低1.5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经济增速在宏观调控下平稳回落,但仍保持较快增长。 经济放缓是三个因素相互叠加的结果:一是宏观调控影响。自去年以来央行已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加息,M2增速从去年底的19.7%至今年6月末的15.9%,紧缩政策导致经济增速放缓。二是要素供给冲击。二季度以来,不少省份出现“电荒”,有关测算表明,仅用电缺口就将拉低工业增加值3.6个百分点。三是企业去库存化。从去年底到今年一季度,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带动下,企业库存增加很快,远超往年同期,而新订单增加不明显。由于库存增加超过需求,且二季度开始大宗商品价格有所回落,企业开始去库存。 二、上半年国内物价走势:价格全面上涨,通胀形势不容乐观 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变动的综合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与货币供应量等其他指标数据相结合,能够更准确的判断通货膨胀或紧缩状况。 PPI主要用于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况,与CPI一样,是观察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PPI对CPI具有一定的传导作用。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一、国民经济全面恢复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季度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政策将继续完善,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的措施将进一步落实,“万村千乡”和“双百”工程建设将深入推进,政策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依然较强。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7.5%。根据一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居民判断收入增加的占比从2009年二季度的12.6%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21.3%,实际收入与收入预期的改善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三是世博会召开刺激消费增长。二季度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届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增加。四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促使消费名义增速走高。2009年二季度CPI同比负增长1.3%,而今年二季度CPI呈明显上行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提高。 (2)抑制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在二季度显现,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建材消费增长将趋缓。而且,前期房价涨幅过大,对已买房居民下一阶段的其他消费形成一定制约。二是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减少当地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导致局部地区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近期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提高。 总体而言,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初步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9%。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经计算,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 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际价格对我国物价的传导影响逐步加深。三是西南地区多年少见的干旱、华北地区普遍低温等异常天气影响农产品(16.07,0.00,0.00%)产量。四是目前较高的生产资料与原材料购入价格将向下游传导。一季度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7.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9%,上游产品价格涨势将有部分传导至下游行业。五是沿海地区通过提高工资解决“招工难”问题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品价格改革导致水、电、燃气和成品油价格上涨,这些因素客观上将加大成本推动型物价上升压力。 综上所述,二季度物价上升动力较强,初步预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 4.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增长7%。 二、经济增速创危机以来新高点 1.经济并未“过热” 去年二季度以来,我国宏观经济逐季回升。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05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9%,比上季度加快1.2个百分点,达到本轮经济回升新高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39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9072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36366亿元,增长10.2%。第二产业增速明显提高,带动了经济整体快速拉升。

试述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工具的几种手段及其相互关系

论述题:试述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工具的几种手段及其相互关系。 答: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工具的几种手段及其相互关系: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工具,是一个由多种调控措施构成的手段体系,通常包括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在各种调控手段中,法律手段处于基础性地位。与其他手段相比,法律手段具有两个特征:普遍性和抽象性。普遍性是指法律领域内的规则能够平等地和没有例外地应用到每个个体身上,而无论该个体的出身、性别、种族、宗教等。抽象性是指法律规则不是为某个具体目标服务的,因此每个个体在遵守这些规则时,都可以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目标。经济手段是指那些从某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当事人的经济利益的调控手段,主要包括价格、工资、利率、汇率、税率、补贴等,其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是主要手段。行政手段是指政府以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对当事人的经济活动或经济行为进行干预,当事人除了服从命令外,没有其他余地的选择,这样,经济当事人往往成为行政机关的附属物。指令性计划和实物控制是行政手段的典型形式。就调控的方式而言,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属于间接调控手段,行政手段属于直接调监控手段。二者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间接调控手段是间接地作用于调控目标,即在调控手段与调控的最终目标之间存在着中间目标。调控手段首先作用于中间目标,再经由中间目标作用于最终目标。直接调控手段是直接作用于目标的,并不存在中间目标。其次,间接调控手段具有一定的弹性,经济当事人可以独立地作出自己的经济决策,可以自由的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相反,直接调控手段缺乏弹性,它直接规定了当事人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没有选择余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间接调控手段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如何利用好间接调控手段有效地调节国民经济运行,是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根本任务。

震撼雄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深度分析(强烈推荐)

震撼雄文‖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深度分析(强烈推荐) 10月9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学者、经济学家魏杰教授,用了一整天的时间为第二期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经 营管理培训班(EMT)60名学员精彩解读了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魏杰教授的核心观点: 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抓好六个方面重点工作:抑制资产泡沫;稳住外汇;稳住债务;治理金融秩序;调整货币政策;稳住实体经济。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供给侧结构型改革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调整经济结构;二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是调整开放战略;四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以下根据魏杰教授的讲课整理: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把握好两个问题:一是风险在哪里,二是增长动力在哪里?风险在哪里?主要是防范金融风险。增长动力在哪里?就是推动供给侧结构型改革。 一、防范金融风险(一)抑制资产泡沫 什么是资产泡沫?就是资产价格涨得太快太高。资产泡

沫主要集中在股市和房市。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股票不太可能,主要基于三点判断:一是证监会目前主要职能是加强监管;二是证券部门对场外资金配置极度关注; 三是IPO速度快规模大。 预期未来五年内,股市将呈现慢牛态势。目前来看,资产泡沫主要在房市。房市是否存在泡沫,重点关注住房供给与刚性需求的关系。房产具有两种属性,即居住需求和投资需求。日本在1985年就是因为住房供给大大超过刚性需求,加上美国的剪羊毛,从而导致房市泡沫破裂,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走出泥潭。房产超过刚性需求后,一旦没有居住功能,也就没有了投机功能与投资功能。 抑制房市泡沫的对策就是:中短期对策与长效机制相结合。中短期对策主要是两个立足点:一是严格约束投机和投资性需求。采取严格的限购政策;二是约束开发商的行为。今年以来两个手段很见效,一个是控制融资通道;另一个就是让面粉超过面包价格(地价高于房价)。长效机制,主要包括租售同权、共有产权、调整空间布局等手段。 关于调整空间布局,是前段时间的热点问题。突然冒了一个雄安新区,有的人很吃惊,我说不用吃惊。我们几年前就在讨论调整空间布局。北京三大体系已经逐渐进入负面层面所以有必要调整,调整方向,把北京非首都功能剥离出去,找一个地方来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哪里承载啊?这个地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研究分析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作者:————————————————————————————————日期: 2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分析 ------由微观数据看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摘要: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经过2009、2010年两年的经济复苏之后,我国经济又逐渐恢复。随后2011年和2012年有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两年,“复杂性”“多变性”贯穿其中,发展和变化多端。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过剩流动下通胀压力加大,国际保护主义升温。未来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更趋复杂,中国处于十分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内生增长动力强劲,国内投资不足,通货膨胀不减,经济周期波动,急需结构调整。 关键词: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失业率投资 对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分析,须先由具体的相关数据分析开始:一、GDP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从2006年至今GDP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201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GDP绝对额的快速增长,带来的是我国国力的迅速提升和财富的不断增加,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但是与此同时,我国GDP高速增长的背后也隐藏着诸多的问题。首先,我国GDP的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特别是经过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推出四万亿投资计划,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2008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为47.5%,拉动GDP 4.6个百分点;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更

对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进行分析(版本2)

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政府宏观调控主要在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作用,并为市场机制有效运行营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宏观调控的两大主要工具,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依据客观经济规律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和处理财政关系的一系列方针、准则和措施的总称。财政政策体现了政府对国民经济财力的管理。对宏观经济的管理从根本上说,无非是从宏观上对构成经济活动要素的资金、物资、劳动力等进行的管理,其中,对资金的管理就是对国民经济财力的管理,它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制约着对物资和劳动力的管理,而这一财力管理主要是由财政与信贷来实现的.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政府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不断探索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市场机制逐步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与此同时,不断深化对宏观调控的认识,丰富完善财政调控手段和方式,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1993年初,针对经济运行出现严重的过热态势和通货膨胀问题,我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同年6月出台了《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提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16条措施,正式确定了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调。财政政策措施主要包括清理税收优惠政策、严格控制财政赤字、抑制消费过快增长和清理压缩基本建设项目等。1993-1997年适度从紧财政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反周期调节效果,既有效遏制了通货膨胀,又促进了经济适度增长,形成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局面,国民经济运行成功实现“软着陆”。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加上我国结构不合理等深层次矛盾突显,内需不振,外贸出口下降,经济增长速度回落。1998年年中,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果断地实施由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向积极财政政策的战略转型,财政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增发长期建设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税收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培育和扩大消费需求;完善非税收入政策,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增加教育、科技、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支出。积极财政政策是我国政府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在国内外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的情况下主动采取的一次反周期调节,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促进了宏观经济运行环境显著改善,社会需求全面回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所提高,在我国财政调控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经过连续多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我国经济逐步走出了通货紧缩阴影,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2003年下半年以后,我国部分地区和行业出现了投资增长过快、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问题,经济发展转向供求总量大体平衡、结构问题和体制问题日益突出的新阶段。针对这种情况,我国从2005年开始实施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核心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主要措施包括:适当调减中央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规模;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项目资金投向结构;大力支持经济体制改革;积极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等。在执行稳健财政政策过程中,财政部门注重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实现经济增长、结构优化、体制改革三者的有机结合,并注重加强与货币政策和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同配合,使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群众受惠较多的良好格局。 2008年9月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逐步演变为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不断加重加深。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11月5日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制定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财务管理第三次作业

一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3) 1.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率先回升 (3) 2.过剩流动性推动的价格上涨。 (4) 二.大类资产配置: (5) 三、对所选择行业股票的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 (6) 四、针对华神集团进行技术分析: (7) 1 华神集团具体情况介绍: (7) 2 华神集团财务状况分析: (7) 3 趋势分析 (8) (1)综合能力 (8) (2)成长能力; (8) (3)盈利能力 (9) 4 股票价格走势分析 (9)

一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判断经济形势,不仅要看经济增长速度,还要看就业、通货膨胀、国际收支等宏观指标的综合表现,看经济效益、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情况。分析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不能简简单单地就事论事,依赖某个经济指标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政治因素,地域环境,国际经济形势的发展与走向,中国的社会结构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都会对于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同作用。 我们在媒体的报道中已经看到了很多报道,比如投资的过快增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土地盲目开发或者土地开发的问题得到比较有效的控制,粮食开始增产,货币供给的增长幅度在明显的减缓,物价的涨幅现在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这些确实从宏观上看已经见到了明显的成效。现在的微观方面也见到一些成效,但是要根本解决微观方面的问题,有待于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1.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率先回升 从2010年主要经济指标统计数据看,总体形势比较好,到目前为止已经恢复到了2008年初的水平。

2.过剩流动性推动的价格上涨。 应对危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长期的通胀压力在持续积累,不能掉以轻心。 全球经济复苏长度、难度可能超过预期。希腊危机只是冰山一角。“欧猪五国”,其他大经济体,如英、美等国,它们的财政赤字占CDP的比重相当高,是长期性的,这实际上是一个大问题。财政整顿与刺激增长矛盾,全球复苏进程可能放缓。 大量流动性注入将导致全球货币体系危机和重大调整,后果之一是新兴市场国家通胀加剧。中国需要关注广义价格,除了CPI ,还要关注PPI、资产价格等。上世纪90年代后中国经济出现两个重要变化: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形成和快速发展,在商品市场旁边站起了一个资产市场;市场经济推动经济增长,使一定程度的“过剩经济”替代了计划经济时期的“短缺经济”,由于供不应求引发的物价上涨已经少见。由此引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变化,过量货币在进入商品市场的同时,也大量进入资产市场;由主要追逐供不应求的商品转为追逐需求稳定、但劳动生产率增长较慢的物品,如石油、铁矿石、黄金、房地产和农产品。一旦 全球经济走稳回升,大宗商品价格上升不可避免。历史经验表明,农产品价格上

运用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对我国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进行分析撰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小论文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 摘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支柱,相应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是决定宏观调控成效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事关国民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运行和实现长期增长,因而在一个国家的策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宏观调控 1992年,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此后10多年,我国经济增长先后经历了速度过快、稳中趋降和平稳较快三个阶段,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增长和波动幅度收窄的良好态势。在这个过程中,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自2004年5月份以来采取的财政货币政策调控,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改革,长期居高不下的投资规模终于大幅回落,物价无论是PPI还是CPI均疾步走低,货币供应量回到央行盯住范围内。从而体现了财政政策在促进体制改革、促进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005年,中国在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推进依法理财、推进依法理财,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实施了以“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主要内容的稳健财政政策,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财政经济状况进一步改善。 2005年,全国财政收入31627.98亿元,突破3万亿元大关,比

上年同期增长19.8%。200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已经清晰。国民经济在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情况下,出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向:一是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连续下滑,目前已经进入理想的区间;二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人民币汇率在初始升值2%之后稳中有升;三是在人民币升值后净出口继续上升,贸易顺差大幅增加,外汇储备创历史新高;四是工业企业利润率下降;五是部分行业能过剩矛盾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政策增加了操作的难度。若要保持高增长、低通涨的理想发展格局,短期内通过利率、汇率调节经济增长、改善进出口平衡、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压缩长线投资等已经没有太大的余地。而与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则可以通过降低企业税负总水平、调整进出口关税政策、实行有差别的行业税制和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公共支出的方向和比例、加大转移支付等措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抑制和消除目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健康因素,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 2003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在整个货币政策调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从2003年4月份开始,人民银行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加大对冲外汇占款的力度;此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信贷业务管理的通知》,向商业银行提示房地产信贷风险,要求商业银行加强信贷管理;此外,还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原来6%调高至7%。2004年一季度开始,人民银行连续出台了三大政策:3月25日起分别上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4月25日起再次上调存款准

2019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建议word资料16页

2019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建议 加入日期 : 2019-12-10立刻打印 行业资讯正文: 有利条件环境改善和活力增强兼具 我国经济基本面依然较好,外部环境趋于改善,市场预期不断好转,体制机制改革有望激发经济增长活力 2019年,我国经济发展具有基本面良好、外部环境趋于改善、市场预期好转等有利条件。 我国经济基本面依然较好。总体看,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消费结构升级、收入较快增长阶段,且一些新的增长拉动因素正在形成,经济基本面仍然良好。一方面,内需增长仍有广阔空间。从消费方面看,对文化、教育、医疗、养老和旅游等服务类需求增长迅猛,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信息家电等已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住房汽车等消费持续增长。网购等新兴业态的发展则有力地促进消费潜能的释放。从投资看,我国在城市轨道交通、环境治理、城市排水、保障房(包括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着极为迫切的需求。另一方面,要素供给质量明显提高。从人力资本积累看,2019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99 万人以上,劳动力整体素质持续提高。从研发投入看,近年来中国研发投入增长较快,保持在20%左右,2019年研发投入占国内

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98%,绝对量为世界第二。从资本存量质量看,近年来我国建设了一大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重大装备、重要基础设施,为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按照要素供给测算,2019年我国潜在增长率与2019年基本持平甚至略高,这为2019年的经济增长提供了良好基础。 外部环境趋于改善。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在波动中逐步加强,美、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复苏趋势得到进一步确认,发达经济体重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预计在财政紧缩力度减小、货币条件仍然有利和私营部门活动增强等因素的带动下,2019年美国经济增长有可能达到2.5%。美国经济的好转将对其 他发达国家乃至全球经济产生较大带动作用。欧洲经济近期表现超出预期,随着政策措施逐步消除尾部风险和财政拖累减少,预计2019年欧洲经济增速可达1%左右,改变数年来持续衰退的局面。受提高消费税等财政巩固措施的影响,预计2019年日本经 济增速将有所回落,但仍可保持正增长。2019年,由于发达国 家经济增长仍低于潜在水平,而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减速,预计全球通胀形势仍将保持稳定。 市场预期转好。今年以来,我国通胀压力持续缓解,价格总水平(CPI)处于调控目标3.5%以内,这为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供了有利条件。二季度以来中央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增长的上限、下限和底线,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宏观经济管理作业及答案完整版

宏观经济管理 一、如何看待市场缺陷和政府缺陷? (一)市场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资源起基础性配置作用的内在机制,虽然对市场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市场也不是万能的,自身也存在有缺陷,表现在:(从市场缺陷看宏观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1、由于竞争导致垄断。 2、市场本身不能自动平衡外部效应,为了保证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也需要进行宏观经济管理。 3、由于市场经济本身不能保证公共产品的充分供应。 4、由于市场经济本身不能完全保证交易信息的对称性,也需要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经济健康运行—市场有序—公平交易—信息对称。 5、由于市场经济本身不能保证财富公平分配,也需要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竞争—财富不均衡分配—贫富悬殊。 6、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代价过高,也需要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经济规律的周期性发展,繁荣—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危机…… (二)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行为主体,同样不可能解决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所有问题,也有自身的缺陷,表现在宏观经济管理的局限性:不能弥补和克服市场自发运行的所有缺陷,或举措失当,就会造成人为的经济波动。 1、信息缺口和信息失真对宏观决策的约束。信息缺口是指决策者在决策的实际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量不全面,存在着缺口,这个缺口对决策的准确度构成的一定影响。信息失真是指由于技术、体制等原因,形成许多非真实的信息,从而对宏观决策的影响。 2、决策者偏好对宏观决策的影响。决策者的偏好自觉不自觉的渗透于决策过程,必然影响决策的结果。 3、不同利益群体对宏观决策的干扰。任何一项宏观决策的形成及变化,一定程度上是不同利益群体政策影响力均衡的结果,这个结果是客观的,但不见得都是合理的。 4、宏观政策“时滞”影响宏观管理的效果。只要存在政策“时滞”,即使政府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百分之百的正确,也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有效。 5、经济主体的“合理预期”行为对宏观政策产生阻抗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主体都是有理性的“经济人”,而经济人的“合理预期”,常常会使政府的宏观管理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败。 二、谈谈你对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理解和认识。 (一)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宏观经济管理主体做出宏观经济管理决策、制定宏观经济管理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管 理,所要实现的基本结果和预期。我国宏观 经济管理目标体系的演变:改革开放以前, 主要注重设置产品产量等具体指标。改革开 放以后,特别是十四大以后,进一步调整并 逐渐完善。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规定 了宏观调控的四个主要目标——“促进经济 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 平衡”,一直至今。 (二)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 1、经济增长——用经济增长率表示。经 济增长率应根据一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具体 条件而定。一般认为,在发展中国家:1-3% 的增长率为低速增长;4-5%为中速增长;6 -10%为高速增长;10%以上为超高速增长。 2、物价稳定——指物价水平在一个合理 区间内变动。物价稳定的基本标志:物价指 数年自发的上涨幅度保持在2-3%以内,一 般不应超过5%。考虑到价格的结构性调整可 保持在5-7%以内;如果考虑加速增长的一 些特殊因素,也不能突破两位数。 3、充分就业——充分就业目标是在一定 的工资水平和现有设备得到充分利用的条件 下,把失业率控制在一定水平之下。充分就 业是经济稳定、繁荣和社会公平的标志,但 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实现百分之百的就业或 绝对消灭失业。 4、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目标 是保持一定时期内(一般按年度计)整个国 家的国际经济关系中收入与支出的基本平 衡。 (三)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之间的 关系 1、目标的统一性。经济增长是其他目标 实现的物质基础;物价稳定是其他目标实现 的重要前提;充分就业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国际收支平衡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 2、目标的矛盾性。一是经济增长与充分 就业的矛盾。经济增长本身有很大可能排斥 非熟练个人的就业机会。二是经济增长与物 价稳定的矛盾。在某些特定时期经济增长可 能会带来物价的过快上涨。三是经济增长与 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经济加速增长需要机 器、原料、技术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如果 进口多,而出口少,或出口多,而进口少, 就会出现国际收支失衡。四是充分就业与物 价稳定的矛盾。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 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三、分析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和成 因。 (一)经济周期是指因周期性的经济扩 张和收缩的波动,而使社会再生产呈现危机、 萧条、复苏和高涨的周期性的运动过程。新 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10个周 期,其中第十个经济周期从2000年至2009 年已结束,目前进入了第十一个周期。 (二)改革开放前后比较,我国经济周 期性波动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波动幅度(上下波动的差)不同。 改革前的5个周期,除第1个周期振幅为9.9 个百分点以外,其余均在10个百分点以上。 改革后的4个周期,除第2个周期 (1982-1990)振幅高于10个百分点(11.4 个百分点)以外,其余均小于10个百分点。 第二,波动的高度(每个周期内波峰年 份的经济增长率)不同:改革前5个周期波 动的平均高度为16.5个百分点,改革后为 13.7个百分点。 第三,波动的深度(每个周期内波谷年 份的经济增长率)不同:改革前5个周期波 动的平均深度为-5.1%,改革后平均为5.5%。 表明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性质已经由古典 型(周期内出现负增长)转为增长型(周期 内没有负增长)。 第四,波动的平均位势(周期内的年均 经济增长率)不同:改革前为5.9%,改革后 为9.6%,表明中长期的经济增长水平明显提 高。 第五,波动的扩张长度(周期内扩张期 的长度)不同:改革前平均为1.8年,改革 后平均为2.8年,特别是从第9和第10个周 期看,出现明显延长的趋势,表明经济增长 的可持续性明显增强。 (三)第十轮经济周期的新特点。本轮 经济周期从2000年——2009年,GDP增长率 (%)在8.3%——13%之间。与前9轮相比, 其上升阶段从2000年到2007年持续7年, 在8%以上至13%左右的适度增长区间内平稳 较快地运行。这表明,我国经济周期出现了 新的波动形态,即经济周期波动的上升阶段 大大延长,经济在上升通道内,持续平稳高 位运行。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周期 波动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 (五)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成因 一是农业与经济周期波动。我国是发展 中国家和人口大国,农业对我国经济周期波 动的影响相当明显。农业主要通过产品、要 素和市场等途径对经济波动产生影响。 二是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周期波动。在 工业化进程中,大规模的投资与经济周期波 动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在经济扩张阶段,投 资的急剧扩张带动工业生产的急剧扩张。在 经济收缩阶段,投资的减少与生产的下降又 紧密相联。 三是经济结构与经济周期波动。总量矛 盾的深层基础是结构问题,经济结构失衡与 调整是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深层原因。 四是经济体制、经济政策与经济周期波 动。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也是影响我国经济 周期波动的因素。经济体制因素包括:(1) 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供给严重制约需求, 经济上升的驱动力常常是需求膨胀(包括投 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膨胀),表现为需求主导型 的经济周期波动。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下,则是供给主导型的经济周期波动。 五是对外经济关系与经济周期波动。随 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