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和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和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和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和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和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6和7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逸夫小学刘丽娟

《6和7的认识》这节课相对说知识点较多,包括正确数出数量6、7的物体,掌握6、7的数序、大小、会读、会写6、7;知道6、7表示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其中知道6、7表示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让学生们掌握这些知识点,教材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教材,有师生进行打扫教室的情境图,计数器,尺子图,数金鱼图,还有利于学生从图像抽象出数的点子图。

由于教材呈现的内容相对来说较多,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对于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困难,6、7岁的孩子的有效注意时间短,一节课呈现内容、形式太多,学生注意力就会被分散,课题教学效果就会差,所以我设计了课件演示、卡片等形式,刚入学的学生没有上过课件上的数学课,所以教学效果比较活跃。

学生在认识6、7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想生活中哪些方面用到6、7,将简单的认识6、7变成生活中的6、7,这样学习起来更有兴趣,认识数序、比较大小,学生因在幼儿班学过,所以这部分教学内容很轻松的完成,在练习时给予鼓励,使学生学习的热情再次高涨,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从课堂教学效果看,达到了预设的要求,整节课学生学的轻松愉快,但在基数和序数的意义区别这一环节,通过数金鱼图,来渗透基数和序数的含义,学生对此的区别只是浮于表面上的感知,具体练习时,有的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出现错误,反思教学,如果我能在语言上再精炼易懂,更加注重数学语言的叙述准确到位,我想学生会更明白,更理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着这一前提,在今后教学中要对教参、教科书内容的理解再度加强,教学设计更加深思熟虑,给学生们上出一堂堂毫无遗憾的课。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圆的认识》教学中极限思想的渗透 极限思想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但由于小学生受年龄特点的限制,对抽象的、数量无限的事物难于把握。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程度,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渗透极限思想。在《圆的认识》教学中,主要通过动手操作,大胆猜测;制造冲突,引发思考;观察、比较,理解“无限”;感知、想象,理解“逼近”四个环节,渗透极限思想。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原实验稿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极限思想在小学教学中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它是人们从有限中认识无限,从近似中认识精确,从量变中认识质变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它是事物转化的重要环节。灵活地借助极限思想,可以将某些数学问题化难为易,避免一些复杂运算,探索出解题方向或转化途径。但由于小学生受年龄特点的限制,他们对具体的、数量有限的事物容易理解,对抽象的、数量无限的事物难于把握。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程度,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渗透极限思想。在《圆的认识》教学中,我通过以下教学环节渗透极限思想: 一、动手操作,大胆猜测 在认识了圆的半径后,我放手让学生在自己所画的圆内,画出尽可能多的半径。给学生两分钟,学生画出若干条半径后,让学生

说说自己画了几条半径,“15条”“20条”“25条”“28条”……我提出问题:“你还能接着画吗?”学生:“能”。我接着追问:“还能画多少条?”学生大胆猜想,说出“无数条”。一些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说出“无数条”时,接着板书结论“圆的半径有无数条”。诚然一部分学生通过预习和猜测,能说出“圆的半径有无数条”,但我个人认为通过这一个教学环节就得出结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彻的,对极限思想的渗透更是不到位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加入了以下教学环节。 二、制造冲突,引发思考 学生通过猜测,说出圆的半径有无数条后,我通过课件演示,选择较粗的线条画出圆的半径,在半径与半径之间不留空隙的将整个圆面画满半径,此时,提出质疑:“现在老师已经把整个圆面画满半径,可是只画了260条,同学们为什么说圆内有无数条半径?”通过直观的演示,学生的认知产生了冲突:自己猜测圆的半径有无数条,为什么老师画了260条,就画满了整个圆面?这样就引发了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在一段时间的思考之后,部分学生意识到老师画出的半径线条太粗,以至于画了260条就将整个圆面都画满了。如果线条变细,画的半径的条数就会增多。其他学生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三、观察、比较,理解“无限” 在学生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之后,我还是不急于得出结论。而是按照学生的说法,将线条变细继续画半径,半径与半径之间仍然不留空隙的将整个圆面满后,再次质疑“现在,半径的线条变细了,半径的条数变多了,可是我画了690条,仍然将整个圆面画满了,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比较系统的认识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找出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激发学生兴趣。 课的开始,教师设计了一个选择哪种轮子的赛车的问题,引出圆形。然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教师事先也准备一些图片让同学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运动领域都能找到圆的足迹。 二、遵循实际,把准新知的生长点。 生活的经验,已经让学生对圆有所了解。我们应遵循实际,把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教学的起点。圆规画圆,学生早已经尝试过,老师的任务是引导画圆的注意点,讨论怎样把圆画得一样大小。关于圆的直径、直径、圆心等一些基本的概念,学生也并非一无所知。在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说、画、完成相关的判断练习,符合客观实际。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着概念、感悟着概念,最终理解了概念。 三、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无论是认识圆心、半径、直径,还是学习圆的画法,都安排了学生充分参与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猜测、讨论、交流的机会。

四、注意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创设情景认识圆,到初步运用有关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等都突出了这一思想。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毫米、分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知道毫米、分米、厘米、米之间的单 位进率。 2.能够用手势表示出1厘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 3.能选用适当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4.能估测出具体实物的长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认知,辨别分析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2.利用表格式的题目渗透统计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多种活动,调动感官参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 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好品质,在合作教学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 克服困难的意志,形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热爱求知,增强对数 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加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教学重点 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 三、教学难点 掌握用毫米量的方法,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1分硬币、电话卡、学生尺及文具。 五、教学过程 1、认识毫米 (一)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 师: 同学们,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到长度单位。你们还记得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吗?(米、厘米)它们之间的进率还记得吗? (1米=100厘米)

师: 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大约有多长? 师:你知道你学习的最亲密伙伴是谁吗?(书、文具盒、削笔刀、橡皮、铅笔等)你知道他们身高是多少吗?他们有多厚吗?现在请你为他们建立一个小档案。用直尺测量它们并且将记录写在本上。 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2)采用小组(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姓名 长宽厚 估计测量估计测量估计测量 (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设计及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 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

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这里所说的“有价值的、必要的数学”就可以理解为对生活有用的数学.新课程标准突出了数学的生活化,也更加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因此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改变课本中原有的例题,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来呈现课本所要学的内容。反过来,在进行应用题的练习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让学生估计测量身边的事物,这就拉近了书本与学生的亲近度,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际用途,还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加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这节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米、毫米的认识》说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一、说教材: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测量》的第一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 该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且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认识分米和毫米,是日常生活中测量的需要,是对以前知识的补充。它有助于学生比较全面的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并为以后学习千米打下基础。教材十分注重联系以前的知识,通过让学生观察直尺,体会新知分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再通过画、估、数、比、量等多种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知。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2、能力目标: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分米作长度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二、说教法 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所采用的教法是: 1、谈话引入法 2、现有知识与实际需要矛盾冲突法 3、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选择如下学法:1、操作实践法2、联想类比法 四、教学准备(为了开展教学活动,我打算做如下教学准备。) 1、课件 2、为每小组准备一张估测记录单和一把没有毫米刻度的硬纸版做的尺子。 3、教师准备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币、一张电话卡等。学生自己准备常用直尺。 五、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学法的选择,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分为四个阶段。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是小学数学“空间和图形”领域里最后教学的一个平面图形,也是教学的唯一一个曲线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画一画、比一比、折一折等活动,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这样编排符合学生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我依据教材的预设,先让学生借助常用的学习用具画圆,初步体会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不一样,是个曲线图形。再让学生看图,尝试用圆规画圆,让学生结合操作过程,有意义的接受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最后让学生画圆,利用自己画出的圆,用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结合画圆的过程探索圆的主要特征。教学一气呵成,学生也似乎很快就掌握了圆的相关知识。但通过练习我发现这样的教学存在这样几个问题: 1、注重让学生从直观上来认识圆,导致学生对圆的科学感悟不深。主要表现为学生不能将生活中的物体与该物体上圆形的面区分开来,不能清晰区分圆和圆面,对圆的本质认识比较模糊。教学中要围绕画圆的方法和过程,帮助学生认识圆的本质——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要丰富画圆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圆规画圆、钉绳画圆、场地画圆等具体操作,明确画圆的原理,并沟通三者之间的联系,即定点、定长、旋转一周,使学生对圆的本质特征特别是对定长(半径)有更清晰的感悟。从而让学生明白圆的本质与圆规画圆之间的相互联系,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用圆规画圆、圆的一些主要特征的掌握。 2、在让学生通过操作发现圆的特征的过程中,学生的有效数学思维不足。在学生探究圆的主要特征时,让学生“先任意画一个圆,把它剪下来,再画一画、比一比、折一折”,然后小组讨论,全班一起交流总结,完善圆的特征。但是,如果学生对圆的形成有清楚的认识,圆的一些特征学生完全可以结合画圆通过推理和想象得出。教学中就可以在充分关注画圆的过程,发现画圆的本质联系的基础上,让学生去解释圆的特征。首先结合钉绳画圆的过程中,直接指出要点的数学专门名称:圆心、半径,把半径和绳长更加紧密联系起来,为推导半径的特征提供一个思维导向。其次,“半径有无数条,在同一个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等特征的得出,可以让学生联系钉绳画圆的过程说明,比学生通过画、量、比半径得出这些结论更有数学思维价值。 总之,在《圆的认识》的教学中,要通过丰富画圆的过程,让学生经历感悟,凸现圆的本质,渗透学习数学的态度。要让学生结合画圆的过程解释圆的特征,让学生在画圆过程中建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圆的认识更理性。

《毫米的认识》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21~2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估测、测量等活动,让学生体会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 经历体验毫米的产生过程,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体验逐步逼近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具体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和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师:你们猜一猜,黄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学生猜完后教师说明:黄老师的身高是1米73厘米。 师:米和厘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请大家用手势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用米作单位? 指名回答。 师:请大家再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量哪些物体的长度一般

用厘米作单位? 指名回答。 活动: 先在小组内估计一下铅笔的长、橡皮的长,练习本的宽和课桌的高。然后再量一量,并做好记录。 小组汇报各种记录的情况。 师:在刚才的测量中,我们发现,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要想知道它的准确长度,就要用到一个新的长度单位,那就是毫米。 板书: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1、拿出直尺,在直尺上找一找1毫米。指名说说找到的1毫米。 2、课件演示放大的直尺,指着直尺上的任意1小格,问学生是多长。小结得出:在直尺上每一小格的长就是1毫米。 3、继续观察直尺,数一数,想一想,还会发现有关毫米的哪些知识?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组内交流,班内汇报。 引导得出:1厘米=10毫米。【板书】 4、感受毫米 (1)、在直尺上仔细看一看1毫米有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2)、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或周围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汇报。 5、通过刚才的研究,你想对1毫米说些什么?有什么样的感觉? 6、师:毫米虽然短小,但是它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非常大的。 课件演示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练习巩固,拓展应用 1、出示表格 在我们身边或周围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在小组内先估一估他们的长度,再量一量,记录员作好记录。比一比哪个小组得到的☆最多。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单元第2页《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一单元第 2 页《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 思 《测量——分米、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中的教学内容。本单元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呈现学习内容,通过一系列与数学有关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体验实践、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与交流合作,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学习知识, 发展学生应用意识,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以及思维的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 学情分析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

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一一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和毫米长度的直观表象。 2.使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会测量一些物体或线段的长度,并提高估测能力。 3.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 的兴趣,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认识分米和和毫米以及米、分米、毫米之间的进率 2. 会用毫米、分米作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提问:你们都学过那些长度单位?学生:米和厘米 2 、关于米和厘米你们都了解那些知识呢? 3 、你能用手比划1 米、1 厘米大约有多长? 二、探究新知:除了这些长度单位,你们还知道其它长度单位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新的长度单位。 (一)分米的认识: 1 、初步感受1分米的长度:

小学数学《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毫米的认识》。在此之前,关于长度单位我们已经学过了米、厘米的认识。 在学习时,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 1、学生用学生尺再来量白纸上的线段,并记录下来,然后小组合作检验。此过程既有学生独立测量、记录又有合作检测的知识强化过程。一举多得。首先,让学生体验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其次,还初步学会了不是整厘米是该怎样记录长度。 最后,因为要为每个同学检测,每条线段又不一样长,所以每个学生都经历了多次反复的度量,读刻度的过程。 2、用编号检测。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都很快的向老师进行了反馈。 让学生感到毫米的建立是日常测量的需要,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进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米和厘米学生在生活中见过,而“毫米”的知识,在学生以前的生活和学习中基本上没有接触过。因此在教学中可从从感性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看、摸、比、找、量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对长度单位毫米形成深刻的印象,建立1毫米的正确表象,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并通过对直尺的观察,放手发动学生独立探索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厘米=10毫米。在认识毫米后,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比如让学生测量粉笔长度,铅笔盒,

动手画一画等环节,使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将已有知识进行巩固。 虽然觉得这节课学生学得好可以,但是在练习中却出了一定的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是在课堂上建立的表象不具体。学生都知道一元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但是却没有让学生亲自去摸一摸。练习的反馈情况使我明白要想提升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得还课堂与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切实围绕学生的转。 精心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经历测量身边常见物品长度的具体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体验学习毫米、分米的必要性以及它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1、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概念 2、1dm=10cm 1m=10dm 1cm=10mm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一角硬币、直尺、两张纸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 你都知道关于它们的哪些知识?(字母表示、1米=100厘米、比划长短) 小结:看来同学们对米和厘米的知识学得不错。 二、认识毫米 1、引出毫米 课件出示: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1)、教室门高约2() (2)、 1枝铅笔的长度是18() (3)、米尺长度是100() (4)、估计老师手里的硬币厚度是多少? 课件演示量出厚一毫米。 2、感知毫米 课件出示放大的直尺。 你能指出从哪到哪是1毫米吗? 对,从刻度0到这条刻度线的长度就是1毫米。谁还能从尺子上指出1毫米的长度?(多指几名学生上来指) 小结:对,尺子上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 你能不能用手比划一下1毫米有多长,(学生比划)感觉怎么样?(太小了!) 毫米是一个很小的长度单位,用字母mm表示。 请同学们找出1角硬币,估计一下1角硬币有多厚,然后测量。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李中海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教学时,我试图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圆的画法、圆的相关概念、画半径一定的圆、探究圆的特征,这样的结构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1、教学圆心、直径、半径等概念时,讲解太多,重复得也多,可通过引导学生读概念,让学生动手画半径、直径,抓住学生画图中的问题在全班展示交流,从而使学生理解。 2、在画圆这个教学片段中我没有像以前一样一边示范,一边讲解圆的画法,我发现很多学生都有画圆的经验了,就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尝试着画圆,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圆的画法。在学生介绍画圆的经验时,我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教学,借助学生的实践操作,我很自然地解决了“画圆时,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圆规两脚张开的大小是圆的半径, 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的问题,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学会了圆的画法。 3、探究圆的特征时问题设计得不太具体,很多学生仅停留在折一折、量一量上,并不知道去得什么样的结论,“你发现了什么?”应改为“你能发现圆的哪些特征?”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老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操作时遇到的困难,可个别提示,或全班提示: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等,最后可追问;你还有什么发现?这应是本课的重点,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帮助其提升思维水平。如: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学生在圆形纸片上通过画、量、折、比等操作活动中;怎样证明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的讨论过程中。这里的教学还不够细致,有待改进。 4、部分学生对于圆的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不够到位,对于直径、半径及其与圆之间的关系的掌握不够透彻。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毫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三(上)第三单元测量 本节课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测量,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在直观--表象--抽象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毫米的长度观念,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关于重难点的突破: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 1、紧密联系生活。 长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应该作为检验本单元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如让学生在1分硬币上找1毫米、量电话卡银行卡的厚度,从一沓纸(或作业本)中量出1毫米,数一数有几张等等。 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贯穿估测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测量”这部分内容的实践性比较强,需要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的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该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之上。如在引入毫米时,教材安排了学生用尺子测量课本的活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测量中发现课本的长、宽、厚不能用整厘米表示,从而引出“毫米”,感受毫米产生的意义,再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明白厘米与毫米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与估测能力是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的培养目标之一,本节课从一开始情境的创设中就有了估测能力的有意训练──估测书本、估测硬币。紧接着,在下边的动手操作小组内合作测量物品时,每一次准确测量之前都安排让学生先估一估,再精确测量。这样的编排设计给了学生尝试、修正的机会,使学生的估测能力在这节课上有了一定的发展。 三、从课堂教学的反馈情况来看存在的一些问题 1、对于这类概念课,表象的建立很重要,重点就在于此。所有的操作活动都为建立表象服务的,测量与估测联系在一起,实际也在于验证表象。学生对于新概念会有先入为主的感觉,所以在刚建立表象首次出现1毫米时,我怕学生看不见课件屏幕,

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教案

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教 案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甜甜的梦 ——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分米、毫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1分米=10厘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能积极地参与测量,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学具准备: 学生:直尺一把(带刻度的,并且刻度要清晰) 硬币一枚(一分的) 四、教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孙悟空吗?谁能介绍一下孙悟空的本领?有一个小朋友叫甜甜,他也很喜欢孙悟空,晚上在梦中还和孙悟空比本领呢!我们一起看看他们都在比什么?(出示情境图) 2.搜集信息:你看到了什么? 3.提出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富有童趣的童话素材,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搜集信息、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认识1毫米。 (1)猜测 师:孙悟空把金箍棒变成5毫米长,请猜一猜,5毫米有多长?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猜测的长度。 (2)验证 师:5毫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把你的想法在组内说一说。 (3)交流 师:那个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向大家交流一下?(引导学生说出一小格是1毫米,5小格就是5毫米) (4)巩固 师:同学们想一想或观察一下周围的物体,哪些物体的长度(厚、高、宽)约是1毫米呢?(硬币,身份证,公交卡,十张纸)请同学们学用手比划1毫米有多长。 (5)练习 60毫米=()厘米120毫米=()厘米8厘米=()毫米 教材自主练习第二题 (6)小结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思考一下毫米与前面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阿福的新衣)有什么关系。 板书:1厘米=10毫米 2.认识1分米。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九道乡八里小学姚维满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和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激活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经验,促使学生逐步归纳、内化,上升到数学层面来认识圆。 从设计的角度反思: 1.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 设计时改变许多教师在探究前为学生提示或者出示探究步骤的做法,充分让学生感受跳起来摘苹果的乐趣。我认为那样看起来是学生自己探究,但是还是在教师条条框框的约束下进行的,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并不清楚。这样失败的几率可以说微乎其微,当然就谈不上分析失败的原因。积极主动的教学时间准确把握固然重要,学生探究的结果也很重要,但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失败经验更重要,我们没有必要害怕学生得不出结果。 2.敢于跳出教材。 在备课过程中,我发现先画圆然后认识半径、直径并不合理,造成学生在交流中难以准确表述。所以就先认识再画圆,这样做也得到了许多教师的肯定。 3.重视知识的自然生成。 我认为新知识的提出、新结论的生成应该是自然而然的。教材中半径、直径的作用放在课后练习中,我认为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学生已经在课堂中进行了几次画圆,不可能不出现这样的疑问,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就引导学生反思呢?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找画图中的问题,自然引出圆心决定圆的位置,设计新颖,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次画圆要求学生画大一点的圆,学生自然会通过改变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或直接量地办法,尽管学生并没有非常清楚半径的作用,但实际已经有意识,所以教师一出示:半径决定圆的()时,学生很顺利的得出。 从课堂效果的角度看: 整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勤思、勤动手中积极探究,课堂参与度较广。 几点不足: 1.教师应变能力有待提高。 在课堂中出现了教师意料之外的问题时,我没有很好的处理,致使课堂教学受到了影响。 2.细节设计不够合理。 在出示半径和直径的定义时,只是口头的进行描述,没有进行明确展示出来,使得学生对定义没有明确概念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米和厘米,这一内容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表象,并能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来估计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品的长度。 在这堂课中,教学分米这个概念时,我让学生测量自己的文具盒的长,(大约20厘米)然后就直接让学生来观察自己的直尺上的刻度,告诉学生:由于人们经常要以10厘米作标准去估计、度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所以把10厘米换成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从而来引入其中10厘米就是1分米,让学生体会到了分米产生的过程和必要性,再来让学生说说刚才测量的文具盒的长和宽各是几分米,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手来比划一下1分米是多长,建立1分米的表象。 在教学毫米时,我收集了电话卡、一分硬币、钥匙等等。通过估一估、量一量,让学生建立起毫米的表象。接着我就介绍了毫米,然后让学生用毫米来测量两枝铅笔分别有多长,再来比一比到底是谁长谁短。让学生感到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的引入显得十分需要,同时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内在动力,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地需求。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基本都能比划出1分米、1毫米大约有多长,并能很快地说出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

厘米=10毫米。学生在头脑中对四个长度单位都有所感知,也建立起了分米、毫米及米和厘米的长度表象,但多数学生仅仅停留在表面,遇到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物体的长度中就缺乏了解决的策略。在完成书上的第5题时,题目中数字比较小,而且都是2,填上一个合适的单位名称,问题还不大。但是在补充习题还有其它的练习中,由于数据变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各有不同,所以练习中问题就比较多了,发现有一小部分学生在填写单位名称时错误百出。例如:铁钉长2毫米,课桌高65分米,文具盒长23毫米等。学生头脑中已有了长度单位的表象,可有时和实物却对不上号,闹出了一些笑话。 看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主动思考,正确地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所学的知识。

小学数学五年级《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 《圆的认识》是关于概念教学的一节展示课。通过教学本课,我的收获颇多,感慨也不少。下面我从准备和上课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首先是对这次展示活动的准备。《圆的认识》是属于几何概念的教学。在课的设计上我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一共设计了两套不同的教学模式:1、从日常生活出发感知圆——自主探究画圆——认识各部分名称——探索圆的特征——解释应用;2、情境创设提出自行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操作讨论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了解圆的特征——画圆——首尾照应解决问题。通过几次试教,发现第一套方案更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曾一度的想超越教材,不依照教材呈现的顺序来进行教学,其实,对于教学我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为创造情境而去创造。这并不符合我们教学的宗旨。我们的教学,可以异彩纷呈,但是应该给学生呈现最自然的,最易接受的方法,刻意的装饰只能是“东施效颦”,适得其反。 在试教的过程中,同时我也深感研究教材的重要性。平时一堂课,上过了也就过了,最多自己对某些成功或失败处进行反思。而在集体研讨时,才知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甚至是教师提的每一个问题,说的每一句话都值得深究,如果给无限的时间,研讨也将会是无限的。 第二,关于课堂教学的体会:基于各方面的准备,我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

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具体有两方面完成较好: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欣赏了一组图片,使他们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工艺品中都能找到圆的足迹。并在图片中,感受到圆是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在实际应用中呈现了餐盒、蛋糕等与现实生活常见的物品,让学生感受圆在生活中的应用。最后讨论套圈活动场地设计方案,怎样在操场画一个半径是3米的圆。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二、恰当地处理教材,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探讨圆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循序渐进:1、学生掌握了画圆的方法后,紧接着利用板书中的圆让他们准确理解数学概念:圆内、圆外、圆上三个名称。进而理解圆上有无数个点”、“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这部分内容教材里没有安排,但通过课堂实践发现补充这一内容对圆的概念的认识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2、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让学生边学概念边探讨特征,通过用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探索半径的特征:在同一个圆内,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一环节较好的突出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3、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直径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毫米的认识》信息化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毫米的认识》信息化教学设计

附:表格内容说明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的确定 1.学习目标描述 用可观察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描述2.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 包括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形式的确定、学习结果的描述、学习重点及难点的分析 3.问题设计 精心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思考所学的内容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说明学生的一般特征、入门技能、学习风格等。 三、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1.学习环境的选择 学习环境包括:简易多媒体教室、交互式电子白板、多媒体网络教室、移动学习环境等。 2.学习资源的应用 学习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并能在线阅读,实现共享的多媒体学习材料。 (1)学习资源的类型包括: 网络课件:适用于知识点的辅助教学 网络课程:整门课程的教学 专题学习网站:某一专题的学习和研讨 案例库:典型个案的分析 题库:单元或课程的练习测试等等。 (2)学习资源内容要点及来源 简要说明每个学习资源的名称、网址及主要内容。 (3)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 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 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 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 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 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 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 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 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 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 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 K.自定义。 (4)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 A.设疑—播放—讲解; B.设疑—播放—讨论; C.讲解—播放—概括; D.讲解—播放—举例; E.播放—提问—讲解; F.播放—讨论—总结; G.边播放、边讲解; H. 边播放、边议论; 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四、学习活动的组织 学习活动的组织包括自主学习的设计、协作学习的设计和教学结构流程的设计等内容。 1.自主学习的设计:支架式学习、抛锚式学习和随机进入式学习 支架式学习:是指围绕事先确定的学习主题,建立一个概念框架,框架的建立应遵循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且要因人而异,通过概念框架把学生的智力发展从一个水平引到一个更高水平,就像沿着脚手架那样一步步向上攀升。 抛锚式学习:指根据学习主题在相关的实际情境中选定某个典型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对给定问题进行假设,通过查询各种信息资料和逻辑推理对假设进行论证,根据论证的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实施该计划并根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补充和完善原有认识。 随机进入式学习:指首先确定学习主题,创设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学习主题的各种情境,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随意进入其中任意一种情境去学习。

《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探究和了解分米、毫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能积极地参与测量,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导入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引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你们认识吗?(课件出示孙悟空图片)大家喜欢孙悟空吗?谁能介绍一下孙悟空的本领?有一个小朋友叫甜甜,他也很喜欢孙悟空,晚上在梦中还和孙悟空比本领呢!我们一起看看他们都在比什么?(出示情境图) 2、搜集信息:你能发现那些数学信息? 3、提出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认识1毫米。 (1)猜测。 谈话:同学们,我们试着在刻度尺上找出1毫米,看看谁找的对。

(课件出示:直尺上一小格的长度就是 1毫米) (2)巩固交流。 (课件出示:一分钱硬币)同学们,这是一枚一分钱的硬币,它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谈话:同学们想一想或观察一下周围的物体,哪些物体的长度(厚、高、宽)约是1毫米呢?(学生交流汇报,然后课件出示银行卡、纸张等物品) (3)画出3毫米、5毫米。 同学们,请你们在练习本上画出3毫米和5毫米。然后小组内相互交换,用你手中的直尺测量一下,看看别人和你画的一样吗?如果他画对了,就向他竖起你的大拇指夸夸他;如果她和你画的不一样,请把你的想法告诉他。 (4)探究厘米和毫米的关系 谈话:刚才,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思考一下毫米与前面我们认识的长度单位厘米有什么关系呢?(板书:1厘米=10毫米) 课件演示:1厘米=10毫米 (5)动手测量 先让学生们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厚度,再用刻度尺测量数学课本的厚度(课件演示),小组合作完成。汇报结果,给予肯定。 2、认识1分米。 (1)猜测。 谈话:后来,孙悟空又把金箍棒变长了,变到10厘米长了,你认为

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教案

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教 案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甜甜的梦 ——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分米、毫米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千米=1000米,1分米=10厘米,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产生对身边事物长度的关注与好奇心,能积极地参与测量,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能在具体的情境中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学具准备: 学生:直尺一把(带刻度的,并且刻度要清晰) 硬币一枚(一分的) 四、教学的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孙悟空吗谁能介绍一下孙悟空的本领有一个小朋友叫甜甜,他也很喜欢孙悟空,晚上在梦中还和孙悟空比本领呢!我们一起看看他们都在比什么(出示情境图) 2.搜集信息:你看到了什么 3.提出问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根据学生的提问,板书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富有童趣的童话素材,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搜集信息、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认识1毫米。 (1)猜测 师:孙悟空把金箍棒变成5毫米长,请猜一猜,5毫米有多长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猜测的长度。 (2)验证 师:5毫米到底有多长呢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把你的想法在组内说一说。 (3)交流 师:那个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向大家交流一下(引导学生说出一小格是1毫米,5小格就是5毫米) (4)巩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