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6章 国际联系(开放经济体IS-LM模型)

第6章 国际联系(开放经济体IS-LM模型)

第6章 国际联系(开放经济体IS-LM模型)
第6章 国际联系(开放经济体IS-LM模型)

第六章

国际联系(开放经济体IS-LM 模型)1 (12)

本次课程框架:

总结上次内容(包括前一阶段,IS-LM 模型封闭经济条件下的总结) 重点突出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上

本次课内容——开放经济体下的IS-LM 模型政策执行效果

首先,介绍一些背景知识和概念。如国际收支,经常账户,资本账户,汇率,实际汇率等

开放经济条件下商品市场均衡IS 曲线推导 开放条件下的对外收支平衡BP 曲线

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资本完全流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a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b 财政政策的有效性 浮动汇率与资本完全流动性

a 财政扩张——国外收入增加;国内政府采购增加;(与固定汇率情况比较)

b 货币扩张(与固定汇率情况相比较) 以邻为壑政策与竞争性贬值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IS-LM 模型总结(数学推导)

本次课小结

一、介绍一些背景知识和概念

如: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经常账户记录商品与服务贸易(运费,旅游收支和

净投资收入)以及转移支付(汇款和捐赠)。因此,贸易余额加上服务贸易和净转移则得经常账户余额。资本账户则包括对外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FDI )。国际收支盈余等于经常账户盈余加上净资本流入。

汇率(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

实际汇率R 表示以相同货币计量的外国价格与本国价格的比率。它测定国际贸易中一国商品的竞争力。

p

e

R p

f

e 为名义汇率,采用直接标价法(本币/外币)。

1

参见《宏观经济学》中文七版261页。

实际汇率R 可以理解为同种商品在两国的相对价格。R (实际汇率)上升,表示外国商品趋向于比本国商品更昂贵,在其他条件不变下,本国商品竞争力增强;R 下降,表示外国商品趋向于比本国商品更便宜。在其他条件不变下,本国商品竞争力减弱。可见,R 值的大小,是与商品的国际竞争力紧密联系的。

注:本章第一、二节的内容为选读材料,可作为参考信息。 (有关购买力平价2的有关知识不必作为重点掌握)

购买力平价(PPP )定的是名义汇率的基准值,实际汇率是没有单位的。

绝对购买力平价/相对购买力平价3

二、开放经济条件下商品市场均衡(IS 曲线推导)(参考12.3节4)

IS 曲线变形:

vR

Y NX i Y AD Y R Y R i Y AD Y R Y NX i Y AD Y R Y M R X i Y AD NX i Y AD Y m Y x m m x Y x Y Y f f f f +-++=---+++=+=-+=+=112121),(),()

,,(),()

,(),(),(),(

()bi Y t c vR X N Y m Y x A

f ernal

---++++=11int )1()(

Y b b A i G

α'-'=

1 其中,实际汇率 P e

R P

f

/= e 为名义汇率, 采用直接标价法(本币/外币)

; m t c G 1

)1(11

+--=

α

αG

G

<';

2

如果实际汇率R 刚好等于1,说明各国货币处于购买力平价水平(Purchasing Power Parity ,简称PPP )。实际汇率R 大于1,意味着国外商品比本国商品昂贵,国内商品竞争力增强。从长期来看,实际汇率将会在市场力量(国际贸易)作用下,趋向购买力平价水平,但是其过程可能缓慢(甚至不能完全达到)。主要原因包括:非同质商品,国家间商品物价篮子不一样,贸易存在障碍(如交易成本),非贸易品的存在等等。有数据表明,需要四年左右时间才能使背离PPP 的距离缩小一半。因此,购买力平价只是决定长期汇率水平的一个因素,单独依据购买力平价确定一国货币汇率的长期趋势是不足够的。除了购买力平价理论可以作为确定一国汇率长期水平的依据,还有利率平价理论作为确定短期汇率变动的依据,即

e

e

i e

i f -=

-+1

3

绝对购买力平价假说内容是,如果令A 国的价格指数为

p

A

,B 国的价格指数为

p

B

,且A 国货币对B

国货币的名义汇率为e , 则

p

p

B

A

e

=。相对购买力平价假说内容是,A 国通货膨胀率等于A 国货币贬

值率加上B 国通货膨胀率,即:

p

p

B

A

e

+=。

4

仅仅是参考,书上讲得不够详细。

0,0,0,0212

1

<>>>m m x

x

vR X N A Y x A

f ernal

+++=

'1int ;

结论:本币实际贬值(R 增大),会增加对国内商品需求,使IS 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国外收入增加(Y

f

增大),会增加净出口,导致对国内商品需求增加,使IS 曲线向

右上方移动;

考虑两部门(私人投资乘数

c -11代替)、三部门)

1(11

t c --、四部门经济体乘数m t c 1

)1(11

+--大小的比较,有何规律?

联系“回弹效应”概念:即相互依存。当本国的政策变化时,既影响其他国家,也反过来影响我们自己的经济。比如,当增加政府支出时,本国收入增加了,同时会提高进口数量;而国外由于出口增加的乘数带动经济增长,国外收入也会相应提高,从而会增加本国商品出口,引起国内收入进一步放大。正反馈的道理。从开放经济的角度考虑,一国扩张内需的政策,实际上对外具有一轮又一轮的波及效应,会带动与之有贸易联系的周围国家的扩张,并回馈到本国作进一步的分享。

评贸易保护主义“买美国货”法案

背景: 1875年通过了第一个买美国货条款,这个条款主要是军事采购的条款。

1933年签署了买美国货法。1933年的买美国货法壁垒并不是特别高,只针对联邦财政开支。而且价格壁垒也有限,如果是国外的货品价格比美国货便宜6%-12%的话还是可以购买外国货。还有原产地增值标准比较松,在当地增值50%以上就可以说是美国货了。

在这之后美国通过了一系列的其他的条款,包括国防部的一系列规定,还有包括在运输方面的货运优惠法,在这个里面有很多的各种各样的优先购买美国货的条款。但是这些条款比1933年买美国货法的要求就高了很多,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运输部的两个条款,一个是公共交通系统买美国货的要求,这里面把原产地的增值要求提高到了100%。

另外一个很典型的条款是对高速公路。美国的高速公路基本上是联邦拨款,但是是由州政府或者是地方政府承建的。这里面主要是针对钢铁,对钢铁也是要求在高速公路建设当中,必须100%的使用美国钢铁,而且这个钢铁必须是100%的原产地要求。

新版的买美国货条款,2009年的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当中,165节里面引起了轩然大波。这次救济法案当中,要求联邦拨款中,公共的建筑和公共的项目,都必须要买美国货。这里面提供了三个豁免,一个是公共利益的豁免,如果是国内供应不足可以豁免。第三个豁免就是不合理价格豁免。就是说国外的货物要便宜到什么程度才可以进来。它里面引用了高速公路条款里面的要求,就是使整个项目的成本低25%

才可以买进口货。而这么高的壁垒实际上是难以突破的。

评述: 联系开放经济体和封闭经济体的乘数大小比较。

三、开放条件下的对外收支平衡BP 曲线(参考12.4节)

国际收支盈余 )(),,(i Y f f i CF R Y NX BP -+=

说明:

该公式是对国际收支的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作一番假设后得出的。经常帐户只考虑贸易项,而资本账户只考虑与利率敏感的证券投资。

假定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即使是利率最轻微的变动,也足以使国际收支出现失衡,所以只有当 i

f

i =

时,国际收支 BP=0, 即处于平衡状态。

(教材p273图12-4显示内外部均衡的目标之间的冲突。隐含结论:为了同时实现外部和内部均衡,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必须同时使用。这一观点可以先不必深究,在AS-AD 模型开放经济体那一章讲解更为合适些, 但可以点出内外平衡是存在冲突的)

四、固定汇率制度下的资本完全流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参考12.5节)

结论(1)在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固定汇率下,中央银行无法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

a给出机理讨论。(非冲销或非封存假定下的央行操作)

b引申讨论在资本非完全流动条件下,货币政策的执行效力问题。

c实例讨论1:结合固定汇率制下中国的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加以探讨。

在资本账户管制、爬行钉住美元汇率制度下,中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确实有

限5。再谈谈资本管制。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的表现部分得益于资本账户的管制。

这可以作为延缓资本流动制度改革的一个理由。但是,根据相关研究,境外和

境内资本可以采取各种渠道规避管制,从而带来很多隐性的问题。比如,贸易

统计、国际收支统计的失真导致的问题隐瞒,直至政府决策的失误。所以,在

资本管制方面,中国在采取渐进放松的策略逐步加强资本流动性。

关于钉住美元汇率制,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至2005年(人民币汇改

前)期间,该制度对中国造成的压力主要包括:

通货膨胀压力;(背景:长期持续的贸易顺差和FDI,人民币升值预期也使得大量投机资本进入)

为抵制外部冲击,抑制由外引起的通胀,采用冲销政策。其负面效果是导致国内信贷的被迫压缩(由此看出国内货币政策被外部压力左右,

缺乏独立性);长期看冲销的能力问题;

目前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资本账户的逐步放开。

d实例讨论2:“固定汇率、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独立性”称为“不可能三角”

(欧盟成员国之间的政策协调与目标冲突问题——德国统一与外部问题6。它主

5吴晓灵行长曾经讲过,固定汇率安排使得人民银行在运用货币政策时常常捉襟见肘,并没有真正意义上主动实施货币政策。遵守固定汇率的承诺愈发成为人民银行的一大包袱。

61992年,英镑在遭受投机之后,退出欧洲货币体系。这一事件的背景是:两德统一后,德国政府通过财

要强调的观点是:当各国政策相互对立时,或者他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目标不

一样时,他们之间的固定汇率安排就难以维系。)(参考专栏12-2)

Keypoint:

维持固定汇率的原则是货币存量变成内生变量。因为中央银行不得不提供在固定汇

率水平上需要的外汇或本国货币。即使在资本流动性不完全条件下,也只拥有调控

货币供给的有限能力。

结论(2)在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固定汇率下,财政政策是极具效力的。

讨论在资本非完全流动条件下,财政政策的执行效果。

五、浮动汇率与资本完全流动性(参考12.6)

结论(1)在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浮动汇率条件下,财政政策完全失效。

a 机理分析

b实例讨论:日本的例子

政扩张政策实施对东德重建,为谨防通货膨胀问题抬头,德国中央银行采取收紧银根的做法,使利率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相比之下,英国经济处于衰退状态,为刺激经济增长,英国需要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这就造成英德两国之间存在利率差。德国的高利率诱使投机者纷纷抛出英镑,抢购马克。由于英国1990年加入欧洲货币体系,有义务维持英镑与马克之间的固定汇率安排,这就给英国政府的决策带来两难。

c总结挤出效应发生机制

当政府采购G增加时,发生的完全挤出是由于政府采购增加被汇率升值导致的出口X减少的完全替代。

进一步考虑:当国外收入Yf增加时,会发生什麽情况?发生的完全挤出是由于国外收入增加导致的出口增加被汇率升值导致的出口减少之

间的完全替代。

比较封闭经济条件下和开放经济条件模型挤出机制的异同。

d考虑在资本非完全流动条件下,财政政策的执行效果。(参见余永定宏观讲义)

e 与固定汇率相比,浮动条件下的财政扩张就像为一只漏气的轮胎打气,这边打

(政府采购增加),那边泄(出口减少),结果是轮胎也鼓不起来(财政政策无

效);相反,固定汇率下的财政扩张就像为一支已经补了胎(封了胶条)的轮

胎打气,搭进去的气就泄不出去,所以胎鼓起来了(财政扩张政策有效)

结论(2)在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浮动汇率下,货币政策完全有效。

强调一点:存在三个市场,其中两个内部市场包括产品市场(靠物价信号出清)和

资产市场(靠利率信号出清),一个外部市场即外汇市场(靠汇率信号出清)。在原

动力外生冲击下,包括各种来自内外的扰动力量,都会导致个市场暂时失衡,出现

在各个市场的价格信号调整下逐渐走向均衡的过程。

那麽,货币扩张在固定和浮动汇率下的效果对比,为何一个完全有效,一个完全无

效?一个理性的阐释。(在一次与学生的讨论中引发的)

原生动力M 扩张,导致利率下调(因为有资产市场调整速度比产品市场调整速度

快的假设),利率下调这一压力,导致国际收支失衡(注意资本完全流动假设),因此汇市失衡即供不应求。

到此开始,不同的汇率制度安排处理失衡的路径不一样了:浮动条件下,靠汇率价格信号调整让汇率出清,没有压力落在M 身上;固定汇率条件下,汇率信号不管用,但必须为失衡的市场压力找到一条释放的通路,那末,只有为保汇率干预价格的央行为其责任牺牲一样东西作代价,这就是M 。因此,在固定汇率下,央行的货币供给丧失了独立性。

更为重要的是,为平衡汇市,货币供给下降,造成对原生冲击量的负反馈,而且削弱M 直至完全抵消原生冲击量,考虑两个静态比较(微分处理均衡收入公式即得,见第七部分数学模型),因此,产出无变动;在浮动汇率下,汇市靠汇率信号就均衡,因此对M 没有反馈效应,所以M 独立地维持在央行希望的水平上。考虑两个

静态比较,产出变动了整个水平位移距离

p

M

k ?1。

六、以邻为壑政策和竞争性贬值

本国汇率贬值,是需求从外国商品转移到本国商品,从而增加本国的产出和就业,但是国外的产出与就业因此下降。这就是以邻为壑的政策——它是出口失业,或以损害其余世界,来创造本国就业的一种方式。汇率贬值主要将需求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而不是改变世界需求水平。

当一国处于过度繁荣(过度就业),而其他国家处于衰退阶段,汇率调整可能是有用的政策。遭受衰退的国家进行贬值,在转移需求的同时,也有助于解决他国对充分就业背离的程度。

当各国的经济周期是同步时,汇率调整不能纠正总需求的水平,而是在既定的世界需求水平在各国之间重新分配。

从个别国家来看,汇率贬值可以吸引国外需求,提高本国产出。如果各个国家都试图贬值以吸引世界需求,则是竞争性贬值。

七、开放经济条件下的IS-LM 模型总结(选读材料)

IS 曲线

m

s bi vR NX A Y vR

mY NX bi cY A NX A Y +-++=

+-+-+=+=

LM 曲线 hi kY P

M -=

BP 曲线 i

f

i = (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

浮动汇率下,均衡收入 )(1i Y

f h P

M

k +=

*

均衡利率 i

f

i =

均衡汇率

v

NX

A kv kb h m s P M kv m s i R

f

+-++++=

*

)(

结论: a 浮动汇率下,本国实际货币供给和国际市场利率决定均衡收入水平。

b 汇率R 承担了商品市场出清的责任。

c 财政扩张不会引起均衡收入变动调整(挤出效应)。

d 财政扩张引起R 下降(升值);货币扩张引起R 上升(贬值)。

固定汇率下,R R =

均衡收入 m

s R

v NX b A i Y

f +++-=

*

均衡利率 i

f

i =

均衡汇率 R R =

国内货币供给 )(i Y

f h k

P M -=*

结论: a 固定汇率下,均衡收入决定于财政政策量和国际市场利率,与货币政策量无关。

b 汇率R 被人为固定在某一水平。

c 财政扩张,导致均衡收入增加,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量,即国内货币供给内生化。

关键术语:

国际收支盈余balance-of-payments surplus

贸易余额balance of trade

内外部平衡internal and external balance

资本流动capital mobility

冲销(封存)和货币分析sterilization; monetary approach

名义汇率nominal exchange rate

实际汇率real exchange rate

法定贬值devaluation

法定升值nevaluation

浮动汇率下的货币贬值或升值currency depreciation or appreciation 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 , PPP

资本完全流动capital perfect mobility

以邻为壑政策beggar-thy-neighbor(使你的邻居成为乞丐——余砾译) 竞争性贬值competitive devaluation

作业:商学院——P284技术题(1)(5)(6)

双学位——P284 技术题(1)(5)

开题报告--贵州区域经济差异

一、课题来源(选择其中一项填写:1.导师指定;2.自选;3.课题指南) 自选 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二、课题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方面,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逊(1960)提出区域收入趋同假说,小阿莫斯(1980)提出在经济发展后期阶段“区域收入趋异”的假说,众多学者都从区域差异的角度研究了区域趋同或趋异的趋势。近些年学者越来越多的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来研究区域收敛性问题。代表性观点有巴罗与萨拉—艾—马丁提出的“条件收敛”和“俱乐部收敛”效应,贝克尔等从人力资本的角度论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趋异,赖贝罗从政府作用的角度论证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的趋异,克鲁格曼与齐登提出国际竞争的“蛙跳”增长模式,认为发展中国家通过把握住后发优势,完全有可能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即经济发展的趋同。 深尾京司等整理分析了日本1955—1973年间各县的数据,认为日本地区间收入水平存在收敛现象,但新古典框架内的索洛模型收敛机制在日本并不存在陈和弗莱舍(1996)运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利用中国1952—1993年的数据,进行了回归。研究发现1952—1978年间,我国地区人均GDP呈发散趋势,1978—1993年间,中国各省份人均GDP存在着条件趋同,认为改革开发以后中国地区之间的差异有缩小趋势。 (二)国内研究现状 (1)就全国范围来看,刘树成(1994)采用加权变异系数计算人均国民收入的相对差别,发现三大地带间的差异除了在1952—1957年扩大趋势表现不明显外,其余均表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卢艳,徐建华(2003)通过介绍赫斯特指数(H)和分维值(Dg)的计算方法,分析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1978—1999)的东西部人均GDP 的差异,得出我国东西部的差异曲线呈波浪型(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特征(2)就省际之间来看,刘卫东(1997)认为1952—1995以来的省际绝对差异呈现不断扩大、相对差异不断缩小的长期趋势;魏后凯认为1978—1990的省际差

中级计量经济学讲义_第二章第一节数学基础 (Mathematics)第一节 矩阵(Matrix)及

上课材料之二: 第二章 数学基础 (Mathematics) 第一节 矩阵(Matrix)及其二次型(Quadratic Forms) 第二节 分布函数(Distribution Function),数学期望(Expectation)及方差(Variance) 第三节 数理统计(Mathematical Statistics ) 第一节 矩阵及其二次型(Matrix and its Quadratic Forms) 2.1 矩阵的基本概念与运算 一个m ×n 矩阵可表示为: 矩阵的加法较为简单,若C=A +B ,c ij =a ij +b ij 但矩阵的乘法的定义比较特殊,若A 是一个m ×n 1的矩阵,B 是一个n 1×n 的矩阵,则C =AB 是一个m ×n 的矩阵,而且∑== n k kj ik ij b a c 1,一般来讲,AB ≠BA ,但如下运算是成立 的: ● 结合律(Associative Law ) (AB )C =A (BC ) ● 分配律(Distributive Law ) A (B +C )=AB +AC 问题:(A+B)2=A 2+2AB+B 2是否成立? 向量(Vector )是一个有序的数组,既可以按行,也可以按列排列。 行向量(row ve ctor)是只有一行的向量,列向量(column vector)只有一列的向量。 如果α是一个标量,则αA =[αa ij ]。 矩阵A 的转置矩阵(transpose matrix)记为A ',是通过把A 的行向量变成相应的列向量而得到。 显然(A ')′=A ,而且(A +B )′=A '+B ', ● 乘积的转置(Transpose of a production ) A B AB ''=')(,A B C ABC '''=')(。 ● 可逆矩阵(inverse matrix ),如果n 级方阵(square matrix)A 和B ,满足AB=BA=I 。 则称A 、B 是可逆矩阵,显然1-=B A ,1-=A B 。如下结果是成立的: 1111111)()()()(-------='='=A B AB A A A A 。 2.2 特殊矩阵 1)恒等矩阵(identity matrix)

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论文

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论文 工商101

我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一直保持在高水平上的中国储蓄率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内外经济学家的关注。高储蓄率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充裕资金来源,是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更为重要的是,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与此同时,也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因为,过高的储蓄,必然伴随着投资或消费的不足。所以对影响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才能在制定宏观政策上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储蓄率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促进经济增长。本文利用我国1982年以来的统计数字建立了可以通过各种检验的城镇居民储蓄率的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经济含义分析可以得出可支配收入率对储蓄率的影响不大,还有利率对储蓄率的影响很小,值得注意的是,模型中的基尼系数对城镇居民的储蓄影响是相当大的。

引言(提出问题) 自1949年以来,中国储蓄率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提高呈不断上升趋势,因而高储蓄率也被认为是解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虽然高储蓄率总是会导致更高的收入及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但并非储蓄率越高越好,必然会存在一个最优的储蓄率。 据统计,我国近年来的实际GDP平均每年增长9%左右,而资本的净边际产量即(MPK-δ),约为0.9%。我国的资本收益(MPK-δ)=每年0.9%,大大低于经济的平均增长率(n+g=9%)。可见,我国的资本存量已经远远超过了黄金律水平。也就是说,当前我国的储蓄率和投资水平已经偏高,而消费率则偏低。所以我们应该降低储蓄率,减少投资,把收入的更大份额用于消费,这样就会立即提高消费水平,并最终达到更高消费水平的稳定状态。 那应该如何降低我国的储蓄率呢?下面我们将以城镇居民的数据为例进行分析。

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第三章、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一、内容提要 本章将一元回归模型拓展到了多元回归模型,其基本的建模思想与建模方法与一元的情形相同。主要内容仍然包括模型的基本假定、模型的估计、模型的检验以及模型在预测方面的应用等方面。只不过为了多元建模的需要,在基本假设方面以及检验方面有所扩充。 本章仍重点介绍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估计方法以及检验程序。与一元回归分析相比,多元回归分析的基本假设中引入了多个解释变量间不存在(完全)多重共线性这一假设;在检验部分,一方面引入了修正的可决系数,另一方面引入了对多个解释变量是否对被解释变量有显著线性影响关系的联合性F检验,并讨论了F检验与拟合优度检验的内在联系。 本章的另一个重点是将线性回归模型拓展到非线性回归模型,主要学习非线性模型如何转化为线性回归模型的常见类型与方法。这里需要注意各回归参数的具体经济含义。 本章第三个学习重点是关于模型的约束性检验问题,包括参数的线性约束与非线性约束检验。参数的线性约束检验包括对参数线性约束的检验、对模型增加或减少解释变量的检验以及参数的稳定性检验三方面的内容,其中参数稳定性检验又包括邹氏参数稳定性检验与邹氏预测检验两种类型的检验。检验都是以F检验为主要检验工具,以受约束模型与无约束模型是否有显著差异为检验基点。参数的非线性约束检验主要包括最大似然比检验、沃尔德检验与拉格朗日乘数检验。它们仍以估计无约束模型与受约束模型为基础,但以最大似然 χ分布为检验统计原理进行估计,且都适用于大样本情形,都以约束条件个数为自由度的2 量的分布特征。非线性约束检验中的拉格朗日乘数检验在后面的章节中多次使用。 二、典型例题分析 例1.某地区通过一个样本容量为722的调查数据得到劳动力受教育的一个回归方程为36 .0 . + = - 10+ 094 medu fedu .0 sibs edu210 131 .0 R2=0.214 式中,edu为劳动力受教育年数,sibs为该劳动力家庭中兄弟姐妹的个数,medu与fedu分别为母亲与父亲受到教育的年数。问

计量经济学分析模型

计量经济学分析模型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呈迅速而稳定的增长趋势,由于分配机制和收入水平的变化,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在达到稳定小康之后,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都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本文旨在对近几年,我国城镇年人均收入变动对年人均各种消费变动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首先,我们综合了几种关于收入和消费的主要理论观点;本文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数据,运用一定的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进而我们建立了理论模型。然后,收集了相关的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对计量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检验,并加以修正。最后,我们对所得的分析结果和影响消费的一些因素作了经济意义的分析,并相应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并找到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居民消费;城镇居民;回归;Eviews

目录 摘要.................................................................. II 前言. (1) 1 问题的提出 (2) 2 经济理论陈述 (3) 2.1西方经济学中有关理论假说 (3) 2.2有关消费结构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理论 (4) 3 相关数据收集 (6) 4 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 (9) 5 模型的求解和检验 (10) 5.1计量经济的检验 (10) 5.1.1模型的回归分析 (10) 5.1.2拟合优度检验: (11) 5.1.3 F检验 (11) 5.1.4 T检验 (12) 5.2 计量修正模型检验: (12) 5.2.1 Y与的一元回归 (13) 5.2.2拟合优度的检验 (13) 5.2.3 F检验 (14) 5.2.4 T检验: (15) 5.3经济意义的分析: (15) 6 政策建议 (16) 结论 (17) 参考文献 (19)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分析 [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分析[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摘要区域发展差异的变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决策、区际经济关系乃至社会发展等等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本文从区域经济理论出发,借用锡尔熵对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试图揭示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特点、构成。 关键词贵州省;区域发展差异;锡尔熵 一、研究背景 区域发展差异,这里主要是指经济差异,它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文章为便于分析,把贵州分为四个区域:黔中地区包括贵阳和安顺,黔北地区包括遵义和铜仁;毕水地区包括毕节和六盘水;三州民族地区包括黔西南、黔东南和黔南。 二、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测量 锡尔熵可用来衡量组内差距和组间差距对总差距的贡献,本文主要选择国内生产总值锡尔熵衡量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指标。锡尔熵最早是由h·锡尔于1967年研究国家之间的收入差其中i表示区域,j表示区域所包含的市。如i=1,j=1,2,…5,就分别对应黔中地区所包含的2个市。yij为第i个区域第j个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份额即某市占所在区域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pij为第i个区域第j个市的人口份额即占所在区域的人口比重。 表1xx年贵州省国内生产总值锡尔熵数据《贵州统计年鉴》(xx)由贵州省xx年数据分析可知。在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总

体构成中,区间差异平均占总体差异的45.36%,各地区的gdp均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它们之间的差距小幅度缩小。xx年黔中地区gdp 为三州名族地区gdp的1.46倍,为毕水地区gdp的1.44倍,xx年则缩小到1.39倍和1.23倍,分别缩小了4.8%和14.6%。各区内差异总和平均占总体差异的54.64%,区内经济差距中,黔中地区gdp锡尔熵最大,次之为毕水,再次为黔北,最小为三州民族地区。其中黔中区内差异占总差异的32.72%,毕水地区区内差异占总差异的15.04%,黔北区内差异占总差异的5.95%。由表1和表2数据中可知xx~xx年区间差异在逐步缩小,而区内差异在逐年增加由此,可以看出区内差异在总体差异中的贡献较大而且随时间继续增大,当前最主要的任务是消除区内差异。 表2各因素对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差异的贡献率(%)数据《贵州统计年鉴》(xx) 黔中地区gdp锡尔熵最大,说明黔中的内部差异最大。并且从数据来看,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其中xx年,贵阳地区gdp增加到xx年的2.13倍,安顺地区gdp增加到xx年的2.19倍,虽然两市发展都很快速,但贵阳优势比较明显,和安顺之间绝对差距比较大。黔中地区gdp锡尔熵逐年小幅增加,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 三州民族地区gdp锡尔熵最小,三州民族区内差异平均只占总差异的0.93%,并且几年来变化幅度不大,说明三州民族地区各市经济相差不大。 黔北地区和毕水地区gdp锡尔熵介于黔中和三州名族地区之间,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 摘要:贵州省是西南地区一个落后的省份,其经济水平始终处于全国最低层。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状况,使当地的经济格局具有地域特色,经济发展同时面临机遇与困难。本文根据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贵州经济水平落后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点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办法。 关键词: 贵州区域经济地理条件发展方略 1.贵州经济现状 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位于云贵高原东部,省会是贵阳,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面积约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国土面积的%,共有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1,2]。 大多数人对贵州的认识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能源、原材料加工业等重化工业,极大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增长,改善了地区人民的生活,贵州的经济面貌也因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与周边省区乃至西部省区的平均水平相比,贵州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差距却在不断拉大。与此同时,贵州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却更加突出,如:收入分配秩序问题,“三农”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等等[3-5]。 总体来说,贵州一直处于一个经济欠发达、欠开发的状态。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社会发展滞后,人均水平低;二三产业不发达,结构产业低;区域发展不平衡[6,7]。但是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发展,贵州特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区域经济特色,即,以贵阳为中心的“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型式。

中级宏观经济学试题-简化的真实经济周期模型

一个简化的真实经济周期模型 假定一个代表性企业在t 期购买劳动t L ,组织生产得到t 期产出 t t t L a Y = 其中t a 为t 期劳动的边际产出(技术是劳动内含的)。工人每期可支配的时间为L ,那么t 期用于闲暇的时间为t L L -。假定工人的效用与消费和闲暇相联系,并可用以下形式描述: βγ )(),(t t t t t L L C L L C U -=- 式中t C 为t 期的消费,并假定0,>βγ。劳动的边际产出消费品满足以下预算约束: ΛΛ+++=+++++++++221121t t t t t t t t t L w L w L w C C C 其中t w 为t 期劳动的工资率,并简化假定利率为零。 当期的闲暇与消费之间的优化要求,即) (1t t t t t L L U w C U -??=??,可以得到: )(/t t t L L w C -=γβ 闲暇的边际效用为 t t t t l L L U L L C MU -=-=-βββγ1)( 人们在当期和下期之间关于闲暇的选择满足: 1 1,,++=t t t l t l w w MU MU 将βγ)(t t t L L C U -=和)(/t t t L L w C -=γβ代入,可以得到: βγγ---++=--111 1)(t t t t w w L L L L 引入持久收入思想,以“*”表示持久量。有***=L w C 。利用)(/t t t L L w C -=γβ,得到: γβ** =-L L L ,即L L γβγ+=*

上式显示,从长期来看,劳动与工资率水平无关,这与实践符合。 技术冲击引起a 变化。假定技术冲击是劳动的边际产出增加a ?%,按照边际生产力理论,劳动工资率也增长相应的幅度。总的产出变化为 L a Y ?+?=?%%% 由βγγ ---++=--1111)(t t t t w w L L L L ,利用x x dx x dx x x d t t t t t t ?-=-=+++%)(111,表示变量增长率的百分变化。闲暇在相反的方向变化: a ?---%11β γγ 由于闲暇的时间大约为劳动时间的3倍,成立以下近似关系: a L ?---?=?%113%β γγ1 产出的总变化为 a Y ??---?+=?%)1131(%β γγ 1 我个人以为这个公式有疑问,是否应该为a L ?---?=?%1131%βγγ?

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解析

#学术探讨# 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解析* 李子奈刘亚清 内容提要:本文对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进行了系统的解析,指出了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各个分支是以问题为导向,在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模型理论体系,包括基于研究对象和数据特征而发展的微观计量经济学、基于充分利用数据信息而发展的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数学基础而发展的现代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基于非设定的模型结构而发展的非参数计量经济学,并对每个分支进行了扼要的描述。最后在/交叉与综合0的方向上提出了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的研究前沿领域。 关键词:经典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微观计量经济学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自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诞生以来,已经形成了十分丰富的内容体系。一般认为,可以以20世纪70年代为界将计量经济学分为经典计量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etrics)和现代计量经济学(Mo dern Eco no metr ics),而现代计量经济学又可以分为四个分支: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Tim e Ser ies Econo metrics)、微观计量经济学(M-i cro-econometrics)、非参数计量经济学(Nonpara-m etric Econometrics)以及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Panel Data Eco nom etrics)。这些分支作为独立的课程已经被列入经济学研究生的课程表,独立的教科书也已陆续出版,应用研究已十分广泛,标志着它们作为计量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已经成熟。 据此提出三个问题:一是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地位问题。既然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已经成熟,而且它们都是在经典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发展的,那么经典模型还有应用价值吗?是不是凡是采用经典模型的研究都是低水平和落后的?二是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各个分支的发展导向问题。即它们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三是现代计量经济学进一步创新和发展的基点在哪里?回答这些问题,对于正确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对于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安排,对于正确评价计量经济学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水平,对于进一步推动中国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研究,都是十分有益的。 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各个分支是以问题为导向,以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理论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所谓/问题0,包括研究对象和表征研究对象状态和变化的数据。研究对象不同,表征研究对象状态和变化的数据具有不同的特征,用以进行经验实证研究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既然不同,已有的模型理论方法不适用了,就需要发展新的模型理论方法。按照这个思路,就可以用图1简单地描述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与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各个分支之间的关系。 本文试图从方法论的角度对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发展,特别是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与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之间的关系进行较为系统的讨论,以期对未来我国计量经济学的发展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本文的内容安排如下:首先分析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基础地位,明确它在现代的应用价值,同时对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卢卡斯批判0的实质进行讨论;然后依次讨论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微观计量经济学、非参数计量经济学以及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回答它们是以什么问题为导向,以什么为目的而发展的;最后以/现代计量经济学模型体系的分解与综合0为题,讨论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前沿研究领域以及从对我国计量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 22 ) *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8AJY001,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论基础研究)的资助。

计量经济学经济模型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变量因素分析 2010级工程管理赵莹 2010002711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需求扩张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居民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增大,对国民经济产生了拉动作用。我国经济逐步由短缺经济走向过剩经济、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社会消费需求不足,居民消费问题显得更加突出。特别市对于如何启动内需,扩大居民消费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及时把握国民经济发展格局中居民消费需求变动趋势,制定符合我国现阶段情况的国民消费政策,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都有重要意义。 我选取了全国1990年-2009年居民消费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统计资料,详 一、建立回归模型并进行参数估计 导入数据后得到下表:

表2 由表2可知,模型估计的结果为: 550.78004.0023.0403.0?3 21-+-=X X X Y (0.046) (0.016) (0.006) (50.521) t= (8.743) (-1.442) (0.802) (-1.555) 999564.02=R 999483.02=R F=12239.64 n=20 D.W.=0.9217 二、异方差性的检验 用怀特检验进行异方差性的检验,得出下表:

表3 由表3可知,35292.11n 2 =R ,由怀特检验,在α=0.05的情况下,查可 知92.16905 .02 =)(χ >35292.11n 2=R ,表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 三、序列相关性的检验 由表2中结果可知D.W.=0.9217,D.W.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n=20,k=2,查表得20.1d =L ,41.1d =U ,由于0

经济周期理论 学派观点总结 经济波动

第1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 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发轫于 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主要得益于卢卡斯(Lucas,1972, 1975)的学术贡献。与传统的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和货币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不同,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强调理性预期是产生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认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源在于行为人的预期错误。预期错误可能是由外部的不能合理预见的随机冲击引起的,如货币供给冲击、战争和粮食危机等,其中货币供给冲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冲击源,即货币增长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非预期的通货膨胀,进而引发产出和就业的波动。在政策建议方面,新古典经济周期理论完全否定了政府干预的有效性,主张利用固定规则代替相机决策。 一卢卡斯的主要观点 卢卡斯最早在《预期和货币中性》(1972)一文中提出货币周期模型,之后又在《经济周期均衡模型》(1975)一文中扩展和补充了由货币因素引发经济波动的产生、传导和消失过程。Lucas 认为,在一个众多相互分离的竞争市场内,假设生产者并没有觉察到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量,对于随之而来的价格上涨,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局部性的,则必须调整产出;如果生产者认为价格上涨是全局性的,则必须保持产出。生产者被迫面临如何在知道单个商品价格变化的基础上对总价格水平作出尽可能准确的判断的问题,这就是不完全信息假设的体现。一种可能的识别情形是将其视作两种情况共同作用的结果,组合的比例取决于过去的价格波动的均值和方差。若以往的价格比较稳定,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局部性的;若以往的价格起伏较大,则当前的价格变化会更多地视作全局性的,这就是市场上价格信号的提取过程。然而,在不完全信息情形下,总会有一部分生产者不能准确预测到价格是全局性上涨,而采取调整产出的行动。所以一般价格水平的提高对总量经济的影响,本质上与相对价格的提高对单个生产者的影响一样,都能引起产出、就业和投资等宏观变量同方向的运动。但这只是暂时的,人们一旦发现价格上涨是由总需求变化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就会

第四章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第四章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一、导言:有关经济波动的一些事实 理解造成总量波动的来源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核心目标。本章主要介绍关于宏观经济波动的来源和性质的主要理论。通过对美国经季节性调整后的真实GDP 分析得出:第一个事实是,经济波动没有表现出任何规律性的或周期性形式(由于产出的变动不规则,因而现代宏观经济学一般都不试图将波动解释为由不同时间长度组成的确定性周期,想识别出有的基钦周期(3年)、朱格拉周期(10年)、库兹涅茨周期(20年)及康德拉耶夫周期(50年)的努力通常被认为是徒劳的。普遍的观点是,不同类型和大小的扰动,以随机的时间间隔来影响经济,这些扰动继而传递给整个经济。在这一点上,主要宏观经济学派的差别在于他们对扰动和传递机制的假设不同;第二个事实是,产出各个组成部分的波动程度不一(存货投资平均只占GDP中一个极小的比例,它在衰退时的波动却几乎占GDP下降的一半);第三个事实,涉及产出变动的不对称性:产出在较长的时间内稍高于其通常路径,而在较短的时间内远低于其通常路径。第四个事实是,二战前后的产出波动的特征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剔除对二战前宏观经济时间序列的传统估计存在重大的偏差);最后,失业率的变动一般小于产出变动。 二、波动理论 瓦尔拉斯模型,即一个没有任何外部性、不对称信息、市场缺失、或其他不完善性的竞争性模型来理解总量波动。拉姆齐模型是瓦尔拉斯总量经济基本模型。本章是对拉姆齐模型的一个扩展,纳入总量波动:1、存在一个扰动来源,如果没有冲击,该模型将收敛于一条平衡增长路径,然后平衡增长。强调对经济中的技术冲击,即生产函数在各个时期的变动,以及政府购买冲击,这两种冲击代表真实扰动:技术冲击改变既定数量的投入品所产生的产出,而政府购买冲击改变既定生产水平条件下私人经济可利用的商品量。——RBC模型。2、考虑就业的变动。通过使家庭效用不仅取决于家庭消费,而且取决于家庭工作量,从而

最新资料计量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集(含答案)

计量经济学试题一 一、判断题(20分) 1.线性回归模型中,解释变量是原因,被解释变量是结果。() 2.多元回归模型统计显著是指模型中每个变量都是统计显著的。() 3.在存在异方差情况下,常用的OLS法总是高估了估计量的标准差。()4.总体回归线是当解释变量取给定值时因变量的条件均值的轨迹。() 5.线性回归是指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呈现线性关系。() 6.判定系数的大小不受到回归模型中所包含的解释变量个数的影响。()7.多重共线性是一种随机误差现象。() 8.当存在自相关时,OLS估计量是有偏的并且也是无效的。() 9.在异方差的情况下,OLS估计量误差放大的原因是从属回归的变大。()10.任何两个计量经济模型的都是可以比较的。() 二.简答题(10) 1.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经济问题的基本步骤。(4分) 2.举例说明如何引进加法模式和乘法模式建立虚拟变量模型。(6分) 三.下面是我国1990-2003年GDP对M1之间回归的结果。(5分) 1.求出空白处的数值,填在括号内。(2分) 2.系数是否显著,给出理由。(3分) 四.试述异方差的后果及其补救措施。(10分)

五.多重共线性的后果及修正措施。(10分) 六.试述D-W检验的适用条件及其检验步骤?(10分) 七.(15分)下面是宏观经济模型 变量分别为货币供给、投资、价格指数和产出。 1.指出模型中哪些是内是变量,哪些是外生变量。(5分) 2.对模型进行识别。(4分) 3.指出恰好识别方程和过度识别方程的估计方法。(6分) 八、(20分)应用题 为了研究我国经济增长和国债之间的关系,建立回归模型。得到的结果如下:Dependent Variable: LOG(GDP)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6/04/05 Time: 18:58 Sample: 1985 2003 Included observations: 19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LOG(DEBT) 0.65 0.02 32.8 0 Adjusted R-squared 0.983 S.D. dependent var 0.86 S.E. of regression 0.11 Akaike info criterion -1.46 Sum squared resid 0.21 Schwarz criterion -1.36 Log likelihood 15.8 F-statistic 1075.5 Durbin-Watson stat 0.81 Prob(F-statistic) 0 其中,GDP表示国内生产总值,DEBT表示国债发行量。 (1)写出回归方程。(2分) (2)解释系数的经济学含义?(4分) (3)模型可能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检验?(7分)

计量经济学 庞皓 课后思考题答案

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思考题 怎样理解产生于西方国家的计量经济学能够在中国的经济理论研究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答:计量经济学的产生源于对经济问题的定量研究,这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需要。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是与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结合在一起的,它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对各种经济因素和经济活动进行数量分析的客观要求。经济学从定性研究向定量分析的发展,是经济学逐步向更加精密、更加科学发展的表现。我们只要坚持以科学的经济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经济的实际,就能够使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在中国的经济理论研究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答:计量经济学不仅要寻求经济计量分析的方法,而且要对实际经济问题加以研究,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应用计量经济学两个方面。 理论计量经济学是以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技术为研究内容,目的在于为应用计量经济学提供方法论。所谓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技术的研究,实质上是指研究如何运用、改造和发展数理统计方法,使之成为适合测定随机经济关系的特殊方法。 应用计量经济学是在一定的经济理论的指导下,以反映经济事实的统计数据为依据,用计量经济方法技术研究计量经济模型的实用化或探索实证经济规律、分析经济现象和预测经济行为以及对经济政策作定量评价。 怎样理解计量经济学与理论经济学、经济统计学的关系

答:1、计量经济学与经济学的关系。联系: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主体—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的数量规律;计量经济学必须以经济学提供的理论原则和经济运行规律为依据;经济计量分析的结果:对经济理论确定的原则加以验证、充实、完善。区别:经济理论重在定性分析,并不对经济关系提供数量上的具体度量;计量经济学对经济关系要作出定量的估计,对经济理论提出经验的内容。 2、计量经济学与经济统计学的关系。联系:经济统计侧重于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描述性计量;经济统计提供的数据是计量经济学据以估计参数、验证经济理论的基本依据;经济现象不能作实验,只能被动地观测客观经济现象变动的既成事实,只能依赖于经济统计数据。区别:经济统计学主要用统计指标和统计分析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描述和计量;计量经济学主要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经济变量间的关系进行计量。 在计量经济模型中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答:在计量经济模型中,解释变量是变动的原因,被解释变量是变动的结果。被解释变量是模型要分析研究的对象。解释变量是说明被解释变量变动主要原因的变量。 一个完整的计量经济模型应包括哪些基本要素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答:一个完整的计量经济模型应包括三个基本要素:经济变量、参数和随机误差项。 例如研究消费函数的计量经济模型:u + = α βX Y+ 其中,Y为居民消费支出,X为居民家庭收入,二者是经济变量;α和β为参数;u是随机误差项。 假如你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研究者,需要你对增加货币供应量促进经济增长提

基于GIS贵州省岑巩县经济发展现状及潜力分析

第7卷 第4期 2008年12月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 R N AL O F T AI YU AN N O RM A L U N IV ERSIT Y (Nat ur al Science Edition)  V o l.7N o.4  D ec.2008 基于GIS 贵州省岑巩县经济发展现状及潜力分析 许 斌1 罗红霞1,2 (1.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北碚400715;2.西南大学三峡库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北碚400715) 〔摘要〕 岑巩县地处贵州东大门,紧临湘黔铁路,320国道和沪—瑞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贵州省扶持开发重点县之一.文章通过对比岑巩县近年来的统计年鉴资料,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分析岑巩县经济发展现状和潜力,对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发展作相关预测. 〔关键词〕 经济发展;潜力;GIS ;岑巩县 〔文章编号〕 1672-2027(2008)04-0123-05 〔中图分类号〕 F292 〔文献标识码〕 A 1 研究背景及研究区域概况 岑巩县地处贵州东大门,是华东、华南进入大西南的主要交通要道,湘黔铁路、320国道和GZ65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贵州经济东联战略的前沿阵地,华中、华南西进贵州的必经之路.全县辖11个乡镇,土地总面积148650hm 2,最高海拔1359m ,最低海拔330m ,2007年年末总人口22.73万.森林覆盖率达52%,水能蕴藏量8.4万kW,境内蕴藏有铀、汞、钒、石灰石、大理石、重晶石等矿产资源.是贵州优质大米基地县,全国重点油桐基地县之一,贵州省生猪生产基地县,也是贵州省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 2 GIS 与区域经济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用于输入、存储、查询、分析和显示地理数据的计算机系统[1] .是20世纪60年代新起一项技术,拥有很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在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图1 岑巩县经济分析制图流程图F ig.1 T he flow chart o f Ceng ong co unty economy analy sis 目前我国GIS 在城市规划领域的应用[2]:城市规划信息的查询与管理,专题分析,辅助城市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获取城市的实时信息,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工作效率,指导规划的编制和具体城市规划方案设计,辅助政府作出城市建设发展决策. GIS 技术在区域经济分析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3]:对区域经济数据进行存储、编辑、统计和查询;对区域经济差异特征进行分析并在地图上直观地表达出来;对区域产业结构布局进行分析;GIS 技术还可以通过其空间分析功能,寻求满足区域经济布局条件的最佳场所重要地位;对区域内及区域间经济相互作用进行分析. 3 技术路线与数据处理 本文主要是运用GIS 的数据编辑功能,对岑巩县行政 图、交通及自然资源分布图做数字化处理,并同时输入各统计数据,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分别做出岑巩县各乡镇收入情况图,岑巩县主要河流、道路、自然人文景点分布图和产业布局范围等,助以分析经济发展情况.其主要流程如图1所示. 收稿日期:2008-09-07 作者简介:许 斌(1984-),男,贵州岑巩人,西南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

贵州区域经济概述

第1章绪论 1.1 区域经济学 1.1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区域经济学(Regional Economics)是研究经济活动在一定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中变化或运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是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两岸物流业合作,就是从物流业市场供求运行的角度,从区域经济学需求观、交易费用、寻找费用等经济理论,分析两岸物流业合作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以区域经济学的财富观阐述推动两岸物流业合作的基本动力因素,进而探讨两岸物流业合作态势和物流业经营方式的变革。 经济区域是按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划分的,具有均质性和集聚性,经济结构基本完整,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特定作用的地域单元。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是经济区域内部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是经济区域的实质性内容。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和揭示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规律,探索促进特定区域而不是某一企业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措施,以及如何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为政府的公共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具体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问题(包括区域特征分析,目标系吮与政策、手段,产业结构演进,人口增长与移动,城市建设与布局,区域国土规划,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区域比例关系。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化与城市经济问题、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生产力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经济、区带规划及管理、区域投融资等。 1.12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研究的主要范畴包括:区域经济理论、生产力布局理论、生产力布局的经济调节机制、新地域的经济开发战略和经济规划等。区域经济学是20世纪50年代在宏观区位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经济学科。早期有屠能的《孤立国》(1850),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909)等代表著作。1978年,前苏联经济学家涅克拉索夫的著作《区域经济学》出版后,标志着这门学科发展到一个新水平。人类的经济活动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遵循一定规则运行的活动,它随着空间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不仅受自然规律制约,还受到经济规律及社会、文化、科技等人文规律的影响。纷繁的经济活动、复杂的经济现象总是要落脚在特定的地域空间,这种经济活动和地域空间的相互作用,不仅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区域经济,也构筑了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研究领域。 作为一门独立存在的学科,不仅要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领域,而且应该有一个准确、规范的表述。中外许多学者基于不同理解、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作了不同的表述。有的从经济学出发,认为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特定地域范围的经济学;有的是从人类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和空间组织来界定,认为区域经济学是研究为人们所忽视的经济空间秩序,研究稀有资源的地理分布的科学,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学发展的地域组织规律,区域经济学即空间经济学;有的从区域内外两个层次加以界定,认为区域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在资源不均匀分配且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世界中,各个地区的差异以及各地区间的关系的科学;还有的学者从宏观上和政策实用层面上进行了界定。

计量经济学我国人口总数模型分析

我国人口数量的相关分析 一,寻找相关数据 二,进行模型的建立 打开Eviews,建立一个新的Workfile。数据类型为时间序列,1979~2012年。

输入被解释变量y与5个解释变量(如图所示) 将数据导入group中

分别观察y与x1,x2,x3,x4,x5的散点图,Y与x1的散点图: Y与x2的散点图:

Y与x4的散点图:

观察上述散点图发现y与x1,x2,x3,x4,x5为非线性关系,因此对其进行非线性模型的线性化处理。 三,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 首先对模型进行线性化处理 对其进行模型回归,输入ls y c z1 z2 z3 z4 z5 得到如下图所示回归结果

回归结果为 i Y ^ =-123441.8-3988.052Z 1 +5043.003Z 2 +6105.032Z 3 -11.015X 4 +20443.4Z 5 i Y ^ =-123441.8-3988.05log(X 1 )+5043.0log(X 2 )+6105.03log(X 3 )-11.015X 4 +20443.4 log(X 5 ) t =(-5.5428) (-2.2016) (0.7198) (7.8404) (-5.3888) (6.2395) R 2 =0.997258 2— R =0.996769 F=2037.054 DW=0.981736 (1)经济意义检验 β1=-3988.052,说明出生率每增加单1%,我国总人口减少3988.052单位; β2=5043.003,说明死亡率每增加单1%,我国总人口增加5043.003单位; β3=6105.032,说明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我国总人口增加6105.032单位; β1=-11.015,说明受高等教育人数每增加1个单位,我国总人口减少11.015单位; β1=20443.4,说明医疗机构数每增加1个单位,我国总人口增加20443.4单位; (2)统计检验 ○ 1拟合优度检验 可决系数R 2 =0.997258,修正后的可决系数2 — R =0.996769,表明拟合结果相当好。 ○ 2T-检验 由表可知各参数的t 统计量为 β1为t 1=-2.2016 β2为t 2=0.7198 β3为t 3=7.8404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及发展方略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及发展方略 摘要:贵州省是西南地区一个落后的省份,其经济水平始终处于全国最低层。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状况,使当地的经济格局具有地域特色,经济发展同时面临机遇与困难。本文根据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贵州经济水平落后的原因,并提出了几点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办法。 关键词: 贵州区域经济地理条件发展方略 1.贵州经济现状 贵州省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位于东部,省会是,东毗、南邻、西连、北接和。面积约17.6万平方千米,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8%,共有9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88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贵州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的 37.9%[1,2]。 大多数人对贵州的认识是“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能源、原材料加工业等重化工业,极大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增长,改善了地区人民的生活,贵州的经济面貌也因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与周边省区乃至西部省区的平均水平相比,贵州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差距却在不断拉大。与此同时,贵州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却更加突出,如:收入分配秩序问题,“三农”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合理,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剧等等[3-5]。

总体来说,贵州一直处于一个经济欠发达、欠开发的状态?。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社会发展滞后,人均水平低;二三产业不发达,结构产业低;区域发展不平衡[6,7]。但是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发展,贵州特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区域经济特色,即,以贵阳为中心的“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型式。交通便利,经济发展的基础好的省地市往往为经济政治中心,而经济次发达县市主要分布于各地州市政府所在地和贵阳周边,经济欠发达县市有主要位于贵阳市和遵义市发达地区的外围,这些区域与贵阳市和遵义市的经济联系密切,体现了经济空间上明显的集聚和扩散效应,黔中经济区地雏形基形成。在之外的区域是众多的经济落后区域,主要分布于毕节地区、黔西南州、铜仁地区、黔东南州等地,这些区域由于区位条件差,交通不便利,工业基础薄弱[8]。 并且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也有明显差异,主要沿交通轴线延伸的特征明显。高速公路、铁路线等主要交通轴线通过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而经济落后区域往往都缺乏重要的交通干线,交通闭塞。如经济发达、次发达区域和欠发达区域相对集中的区域往往都有相应的交通干线通过,而毕节地区、铜仁地区1和黔东南州这些经济落后县市数量多、所占的比重大且集中连片的区域,基本没有交通干线通过,交通极为不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分异沿交通轴线延伸的特征明显,也反映了交通对经济发展影响和限制作用明显[9,10]。2 ? 这是贵州当地的一句谚语,主要反映当地的天气状况、地理特征以及经济水平。 ? 贵州的省情是“欠开发,欠发达”。 ?萨缪尔森“冰山”运输成本理论指出货物价值在运输的过程中逐渐消失,转化为运输成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