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电子教案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电子教案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电子教案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电子教案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教学目标:

(1)建立溶解性、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3)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概念的的建立。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

(1)学会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总结归纳结论。

教学过程:

一、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在吃火锅或者烤肉的时候,油渍不小心溅到衣服上了,妈妈在洗衣服的时候用水容易洗掉吗?

生:不容易。

师:但是生活经验丰富的妈妈们对付油渍有妙招,她们会在有油渍的地方涂一点汽油,就能洗掉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师:这是因为油渍能够溶解在汽油中,但是不能溶解在水中,所以用水洗不掉油渍但是汽油就可以。油渍在水中和在汽油中的溶解性不同。

师:那溶解性是什么呢?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能

力的大小。比如刚才举的例子,油渍容易溶解在汽油中而不容易溶解在水中,说明油渍在汽油中的溶解能力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大,所以说油渍在汽油中的溶解性跟在水中的溶解性相比,哪个大一些?

师:那影响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呢?我们通过几个实验来探究一下吧。

(板书: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学生分组实验】P16 实验1。

分别向A、B、C三支试管中加入5 mL水,再分别加入食盐、蔗糖、消石灰各1 g,震荡,静置、观察物质的溶解情况,记录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交流讨论】

师:在三支试管中你分别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食盐和蔗糖完全溶解了,形成溶液,而消石灰没有完全溶解,形成悬浊液。

师:为什么会这样?形成不同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生:物质的种类不同。

师:我们对比了三种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水中溶解性的大小,发现蔗糖和食盐都能完全溶解而消石灰不能,说明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性比消石灰大,也就是说: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那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个实验说明了物质的溶解性和那种因素有关?(板书:物质的性质)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继续探究,物质的溶解性还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演示实验】P16实验2

取A、B两支试管,分别滴入少量食用油。往试管A中加入少量水,往试管B中加入少量汽油,振荡,观察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交流讨论】

师:观察两支试管中食用油的溶解情况。

生:食用油漂浮在水的上方,震荡后仍分层,形成乳浊液;而食用油能溶解在汽油中,形成溶液。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对比了同一种物质食用油,在不同的溶剂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性大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食用油在汽油中的溶解性比在水中的溶解性大。

师:非常好。所以我们能总结出,对于同一种物质,影响它溶解性的因素是什么?

生:溶剂的种类。(板书:溶剂的种类)

师:这也就是妈妈能用汽油除去我们衣服上油渍的原因。那还有哪些因素能影响物质的溶解性呢?请看老师实验。

【演示实验】P16 实验3

取1支试管,加入适量新制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石灰水)。师:请同学们观察试管里的氢氧化钙溶液,它是怎样的?

生:无色的,澄清透明的。

将试管的上半部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

生:加热部分的氢氧化钙溶液变浑浊了。

师:那这还是氢氧化钙的溶液吗?

生:不是。是氢氧化钙的悬浊液。

师:那悬浮在这里的固体小颗粒是什么?

生:氢氧化钙固体。

师:为什么加热部分的溶液中,溶质氢氧化钙固体会从溶液中跑出来形成悬浊液?

生:温度变了!

师:对!很好。那请同学们继续思考,加热以后溶液温度升高,氢氧化钙在水中的溶解性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生:变小了。

师:从什么现象看出来温度升高,氢氧化钙溶解性变小的?

生:加热部分变成悬浊液,未加热部分还是溶液。

师:好,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在溶质和溶液都相同的情况下,物质的溶解性还和哪个因素有关。

生:温度。(板书)

师: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氢氧化钙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小,而事实上绝大多数的物质的溶解性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大的。【归纳总结】

师: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总结一下,我们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得出的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生:物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温度。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过渡】学完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还有哪些关于溶液的知识需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教学目标: (1)建立溶解性、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3)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概念的的建立。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 (1)学会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总结归纳结论。 教学过程: 一、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在吃火锅或者烤肉的时候,油渍不小心溅到衣服上了,妈妈在洗衣服的时候用水容易洗掉吗 生:不容易。 师:但是生活经验丰富的妈妈们对付油渍有妙招,她们会在有油渍的地方涂一点汽油,就能洗掉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师:这是因为油渍能够溶解在汽油中,但是不能溶解在水中,所以用水洗不掉油渍但是汽油就可以。油渍在水中和在汽油中的溶解性不同。 师:那溶解性是什么呢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能力

的大小。比如刚才举的例子,油渍容易溶解在汽油中而不容易溶解在水中,说明油渍在汽油中的溶解能力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大,所以说油渍在汽油中的溶解性跟在水中的溶解性相比,哪个大一些 师:那影响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呢我们通过几个实验来探究一下吧。 (板书: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学生分组实验】P16 实验1。 分别向A、B、C三支试管中加入5 mL水,再分别加入食盐、蔗糖、消石灰各1 g,震荡,静置、观察物质的溶解情况,记录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 【交流讨论】 师:在三支试管中你分别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食盐和蔗糖完全溶解了,形成溶液,而消石灰没有完全溶解,形成悬浊液。 师:为什么会这样形成不同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生:物质的种类不同。 师:我们对比了三种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水中溶解性的大小,发现蔗糖和食盐都能完全溶解而消石灰不能,说明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性比消石灰大,也就是说: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那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个实验说明了物质的溶解性和那种因素有关(板书:物质的性质)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继续探究,物质的溶解性还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化学溶解性表

化学溶解性表 图例 溶:该物质可溶于水 难:难溶于水(溶解度小于0.01g,几乎可以看成不溶,但实际溶解了极少量,绝对不溶于水的物质几乎没有) 微:微溶于水 挥:易挥发或易分解 —:该物质不存在或遇水发生水解

常见沉淀 白色:BaSO4 BaCO3 CaCO3 AgCl Ag2CO3 Mg(OH)2 Fe(OH)2 Al(OH)3 CuCO3 ZnCO3 MnCO3 Zn(OH)2 蓝色:Cu(OH)2 浅黄色:AgBr 红褐色:Fe(OH)3 溶解性口诀 溶解性口诀一 钾钠铵盐溶水快,① 硫酸盐除去钡银铅钙。② 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硝酸盐溶液都透明。③ 氢氧根多溶一个钡④ 口诀中未有皆下沉。⑤ 注:①钾钠铵盐都溶于水; ②硫酸盐中只有硫酸钡、硫酸铅不溶(硫酸钙硫酸银微溶也是沉淀); ③硝酸盐都溶于水; ④碱性物质中除了钾离子钠离子铵离子锂离子还有钡离子也可溶 ⑤口诀中没有涉及的盐类都不溶于水; 溶解性口诀二 钾、钠、铵盐、硝酸盐; 氯化物除银、亚汞; 硫酸盐除钡和铅; 碳酸、磷酸盐,只溶钾、钠、铵。 说明,以上四句歌谣概括了8类相加在水中溶解与不溶的情况。 溶解性口诀三 钾钠铵硝皆可溶、盐酸盐不溶银亚汞; 硫酸盐不溶钡和铅、碳磷酸盐多不溶。 多数酸溶碱少溶、只有钾钠铵钡溶 溶解性口诀四 钾、钠、硝酸溶,(钾盐、钠盐和硝酸盐都溶于水。) 盐酸除银(亚)汞,(盐酸盐里除氯化银和氯化亚汞外都溶。) 再说硫酸盐,不容有钡、铅,(硫酸盐中不溶的是硫酸钡和硫酸铅。) 其余几类盐,(碳酸盐、亚硫酸盐、磷酸盐、硅酸盐和硫化物) 只溶钾、钠、铵,(只有相应的钾盐、钠盐和铵盐可溶) 最后说碱类,钾、钠、铵和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钡和氨水可溶) 另有几种微溶物,可单独记住。 溶解性口诀五(适合初中化学课本后面的附录) 钾钠铵盐硝酸盐① 氢氧根多钡离子② 硫酸盐除钡钙银③ 碳酸溶氢钾钠铵④ 生成沉淀氯化银⑤ 溶解性口诀六(初学记忆) 不是沉淀物……我们初中的口诀是 钾【化合物】、钠【化合物】、铵【铵根】、硝【硝酸盐】都可溶 氯化物里银不溶 硫酸盐里钡不溶 注:①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溶于水 ②除了以上四种,氢氧根和钡离子结合时也溶于水 ③硫酸根除了和钡离子、钙离子、银离子结合时不溶于水,其他都溶 ④碳酸根除了和氢离子、钾离子、钠离子和铵离子结合时溶于水,其他都不溶 ⑤氯离子只有和银离子结合时不溶于水

物质的溶解性

物质的溶解性 【知识和技能基本要求】 学习目标 1、会用实验探究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3、了解溶解度的涵义,会绘制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4、了解结晶现象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5、认识溶液、物质的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难点 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3、结晶 本节内容结构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探究实验:研究物质的溶解性 实验1:用量筒各取5mL水,分别加入A、B、C3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食盐、蔗糖、消石灰各1g,振荡片刻,静置,观察物质的溶解情况。 得出结论:食盐、蔗糖完全溶解,消石灰没有完全溶解,有沉淀。 这说明了:不同的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实验2:取A、B两支试管,分别滴入少量食用油。往试管A中加入少量水,往试管B中加入少量汽油,振荡,观察现象。 得出结论:食用油溶解于汽油中,不能溶解于水中 这说明了: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实验3:取1支试管,加入5mL水,然后加入3g硝酸钾,充分振荡,硝酸钾是否完全溶解?如不完全溶解,将试管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加热前没有完全溶解,加热后完全溶解 这说明了:同一种物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与温度有关。 总结:物质的溶解性,即物质的溶解能力。这种能力既取决于溶质的本性,又取决于溶剂的本质和外界条件。 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溶解度是物质溶解性的一种定量表示方法,它是在一定温度下在100g溶剂中所能溶解某物质的最大质量来表示物质(固体和液体)的溶解性。比如说:在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则表示在20℃时,100g的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g。 我们把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的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探究实验:研究物质的溶解度 物质的溶解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们来做几个实验 实验1:取34g硝酸钾、34g氯化钠、两个盛有100mL蒸馏水的烧杯,在两烧杯中分别加入硝酸钾、氯化钠,用玻璃棒搅拌,静置,观察物质溶解情况。 得出结论:氯化钠完全溶解,硝酸钾有少量未溶解 这说明了: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能决定溶解度的大小,这属于内部因素 实验2:取实验1中放有硝酸钾那个烧杯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得出结论:硝酸钾完全溶解 这说明了:温度能改变溶解度,这属于外部因素 我们知道温度影响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温度对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及溶解度的影响是否一样呢? 探究实验:研究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分别加热 (1)有未溶硝酸钾晶体的溶液 (2)有未溶的氯化钠晶体的溶液 (3)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 小结:(1)中的硝酸钾很快溶解完;说明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复习)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1. 同离子效应(向溶液中加入构晶离子时,沉淀的溶解度减小) [][]()sp A A sp A K M A S S C S C K S C +-==+≈??=’ 2. 盐效应 (I 增大,γ减小,溶解度增大) 20) SP M A M A SP M A M A SP SP K M A K S S K K ααγγγγγγ+-+ -+-+-+-????=?=???= ??????=??=≈3.酸效应 (沉淀为弱酸盐时,αA (H ),酸度增加时,溶解度增大) CaC 2O 4=Ca 2++C 2O 42- s s=[C 2O 42-]+[HC 2O 42-]+[H 2C 2O 4]=[C 2O 42-'] s 2=[Ca 2+][C 2O 42-']= K sp '= K sp ?α C2O42-(H) [][][][]'2()sp A H K M A M A S S α+-+-==?=?== ’ 4. 络合效应 金属离子发生副反应 AgCl =Ag ++Cl - Cl - s [Cl -]小时,主要是同离子效应,溶解度减小。[Cl -]大时,主要是络合效应,溶解度增大。 H + +

S =[Ag +]+[AgCl]+[AgCl 2-]+ [AgCl 32-]+[AgCl 43-]=[Ag +](1+β1[Cl -]+β2[Cl -]2+β3[Cl -]3+β4[Cl -]4)=K sp /[Cl -](1+β1[Cl -]+β2[Cl -]2+β3[Cl -]3+β4[Cl -]4)= K sp /s ? αAg(Cl-) S= [][][ ]''2()sp M L K M A M A S S α+-+-==?=?????= 5. 酸效应与络合效应同时存在时: [][][ ]'''2()()sp M L A H K M A M A S S αα+-+-==?=???? ?== 6. 酸效应与同离子效应同时存在时 [][][][]''()()() sp A H A sp A H sp A A A K M A M A S S C K K S C C ααδ---- +-+-==?=+?== 7. 络合效应与同离子效应同时存在时: [][][][]''()()'()+()(sp M L SP M L M M sp sp M L M M M K M A M A K S S C S C K K S M C C C ααα++++++-+-==?==+≈?== 加入与相同的构晶阳离子使其浓度达到)

影响蛋白质水合和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

1.影响蛋白质水合和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这两方面的影响因素有何异同? 答:(1)蛋白质的水合性质(PropertiesHydration of Proteins) A.蛋白质水合性质:蛋白质分子中带电基团、主链肽基团、Asn、 Gln的酰胺基、Ser、Thr和非极性残基团与水分子相互结 合的性质。 B. 蛋白质水合能力:当干蛋白质粉与相对湿度为90-95%的水蒸汽 达到平衡时,每克蛋白质所结合的水的克数。 α=?C +0.4 ?P+0.2 ?N (α:水合能力,g水/g蛋白质;?C, ?P , ?N:带电的、极性和非极性的分数) C.影响蛋白质结合水的环境因素: 1.pH 当pH=pI时,蛋白质的水合能力最低 2.温度温度升高,氢键作用和离子基团的水合作用减弱,水合能力下降。 3.氨基酸组成极性氨基酸越多,水合能力越高 4,离子强度低浓度的盐能提高蛋白质的水合能力。 5.盐的种类 (2)蛋白质的溶解度(SolubilityofProteins) 影响蛋白质溶解性质的主要的相互作用: A 疏水相互作用能促进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使蛋白质溶解度降低; B离子相互作用能促进蛋白质—水相互作用,使蛋白质溶解度增加。 1.pH 当pH高于或低于等电点时,蛋白质带净的负电荷或净的正电荷, 水分子能同这些电荷相互作用并起着稳定作用 U-形曲线,最低溶解度出现在蛋白 2.①“盐溶”(salted in)中性盐的离子在0.1-1M能提高蛋白质的溶 解度。 ②“盐析”(salted out)中性盐的离子大于1M,蛋白质的溶解 度降低,并可能导致蛋白质沉淀。 ③当离子强度<0.5时,离子中和蛋白质表面的电荷。 电荷掩蔽效应对蛋白质的溶解度的影响取决于蛋白质的表面性质。如果蛋白质含 有高比例的非极性区域,那么此电荷掩蔽效应使它的溶解度下降,反之, 溶解度提高。 当离子强度>1.0时,盐对蛋白质溶解度具有特殊的离子效应。 硫酸盐和氟化物(盐)逐渐降低蛋白质的溶解度。在相同的μ,各种离子对蛋 白质溶解度的相对影响(提高溶解度)的能力。Hofmeister系列 阴离子(提高蛋白质溶解度的能力): SO42-<F-

“物质的溶解性”的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华师大张江实验中学马金凤 一、设计说明 学习物质的溶解性是为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作必要准备。在以往的教学中,按照书上的内容设置往往要通过两节课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完成,本节课的两个实验原理比较简单但操作却耗时较多,基于对“溶液”主题单元的思考,对本节课的课时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做了调整,期待提高“溶液”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性。 本节课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关于物质溶解现象的经验,将课本中的课堂实验一设计成简单可行的家庭试验(如比较白糖和面粉的溶解性大小),既节省课堂时间,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了条件。课堂上进行的实验,则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条件在课外亲身感受的部分(如不同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对于课堂实验,要精心设计,使其充分发挥功能:既让学生感知实验事实或变化规律,更要有利于学生在实验事实的基础上逐步构建概念知识,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知,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也巧妙地使教学过程逐步推进,在有限的时间里有序高效地完成“繁多”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中的实验,以尽可能少的药品和仪器装置,尽可能简单的操作步骤,实现了多重功能(认识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饱和溶液概念的建构,感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及合作精神等)。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在六、七年级《科学》中学习过物质的溶解、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等知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意无意地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其他物质中,比较清楚地知道大多数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但对一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溶解,各种物质在相同条件下溶解的能力并不同,某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液体和气体的溶解情况等还是比较模糊,缺乏系统的整理。通过本节课知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学习为后面知识(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等)的学习作好铺垫。

第二节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节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在利用沉淀反应进行重量分析时,要求沉淀反应进行完全,一般可根据沉淀溶解度的大小来衡量。通常,在重量分析中要求被测组分在溶液中的残留量在0.000 1g 以内,即小于分析天平的称量允许误差。但是,很多沉淀不能满足这个条件。例如,在1 000 mL水中,BaSO4的溶解度为0.002 3 g, 故沉淀的溶解损失是重量分析法误差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在重量分析中,必须了解各种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一、沉淀的溶解度 当水中存在1: 1型难溶化合物MA时,MA溶解并达到饱和状态后,有下列平衡关系: MA (固)MA (水)M+ + A- 式中MA (固) 表示固态的MA,MA (液) 表示溶液中的MA,在一定温度下它的活度积是一常数,即:a (M+)×a (A-) == (7—1) 式中a (M+)和a (A-)是M+和A-两种离子的活度,活度与浓度的关系是: a (M+) = (M+) ×ceq(M+);a (A—) = ( A—) ×ceq (A—)(7—2) 式中(M+)和( A—)是两种离子的活度系数,它们与溶液中离子强度有关。将式( 7 - 2 )代入 (7 – 1 )得 (M+) ceq(M+)·( A-) ceq(A-) = (7—3) 故= ceq(M+)·ceq(A—) = (7—4) 称为微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 在纯水中MA的溶解度很小,则 ceq(M+) = ceq(A—) = so(7—5) ceq(M+)·ceq(A—) = so2 =(7—6) 上二式中的so是在很稀的溶液内,没有其他离子存在时MA的溶解度,由so所得溶度积非常接近于活度积。一般溶度积表中所列的是在很稀的溶液中没有其他离子存在时的数值。实际上溶解度是随其他离子存 在的情况不同而变化的。因此溶度积只在一定条件下才是一个常数。如果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变化不太大,溶度积数值在数量级上一般不发生改变。所以在稀溶液中,仍常用离子浓度乘积来研究沉淀的情况。如果溶液中的电解质浓度较大(例如以后将讨论的盐效应对沉淀溶解度的影响),就必须用式 (7 - 3) 来考虑沉淀的情况。 对于其他类型沉淀如MmAn的溶解度公式,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可推导为: = [ceq (M n+)]m·[ceq (A m-)]n

《影响固体溶解及速率的因素》实验探究

《影响固体溶解及速率的因素》专题复习 二、典例解析 例1、(2011·长沙)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步骤设计如下:Ⅰ、称取六份冰糖和一份食盐,每10g为一份,并将其中五份冰糖研磨成粉末。 请你对他们的实验设计进行分析: (1)根据上述设计,你认为他们准备研究的影响因素是, 其中不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2)根据第四组实验与前三组实验的比较,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可通过对每组实验的对比找出其控制的变量,然后再联想相关的知识来解答。分析前三组实验可知,控制的变量分别是“溶剂的种类”、“固体的状态”、“固体的种类”。单独看第四组,无法确定其控制的变量,但把它同第二组或第三组进行对比后就不难发现,第四组控制的变量是“温度”。解题时须明确的是: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溶质和溶剂的种类以及温度;而溶质的颗粒大小(即固体状态)、是否搅拌、溶剂质量的多少只会影响物质的溶解速率,不能溶解物质的溶解性。 【答案】(1)固体种类、溶质颗粒的大小、温度、溶剂种类、溶剂质量;溶质颗粒的大小、溶剂质量 (2)温度升高溶解速率加快(其它合理答案亦可) 例2、(2009·济宁)控制变量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小华同学实验中发现:把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放入同样一杯水中,有的溶解快,有的溶解多,有的溶解又快又多。是哪些因素影响着物质溶解的快慢与多少呢? 请你参考下表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以硝酸钾为例,选择一种可能影响硝酸钾溶解快慢

的因素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①影响因素: ②实施方案: ③通过实验得出。实验中,控制不变的 因素是。 【答案】①温度②取两只小煤球杯,分别加入2克硝酸钾;在其中一只烧杯中倒入10mL冷水,另一只烧杯中倒入10mL热水。③硝酸钾在热水溶解快,在冷水中溶解慢硝酸钾和水(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例3、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不难发现很多因素都能影响固体在水中的溶解速率。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采用控制变量法对此进行了研究: (1)由此实验可得出的结论:。 (2)你认为还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速率,请写出实验方案加以验证。 实验中,你控制不变的量是。 (3)为了更快的冲好一杯咖啡,你的做法是。 【答案】(1)溶质的颗粒越小,溶解的速率越快;搅拌可以加快溶质的溶解速率(2)温度;取相同质量的块状冰糖,加入到质量相同、温度不同的水中,观察比较冰糖溶解速率的快慢;冰糖的质量、形状和水的质量(3)用温度较高的水冲咖啡,加水后要不断搅拌。

物质溶解度表汇总

1.锕、氨、铵 物质化学式0℃10℃20℃30℃40℃50℃60℃70℃80℃90℃100℃氢氧化锕Ac(OH)3 0.0022 氨NH3 88.5 70 56 44.5 34 36.5 20 15 11 8 7 叠氮化氨NH2N2 16 25.3 37.1 苯甲酸氨NH4C7H5O2 20 碳酸氢氨NH4CO3 11.9 16.1 21.7 28.4 36.6 59.2 109 170 354 溴化氨NH4Br 60.6 68.1 76.4 83.2 91.2 108 125 135 145 碳酸氨(NH4)2CO3100 氯酸氨NH4ClO328.7 氯化氨NH4Cl 29.4 33.2 37.2 41.4 45.8 50.4 55.3 60.2 65.6 71.2 77.3 氯铂酸铵(NH4)2PtCl60.289 0.374 0.499 0.637 0.815 1.44 2.16 2.61 3.36 铬酸铵(NH4)2CrO425 29.2 34 39.3 45.3 59 76.1 重铬酸铵(NH4)2Cr2O718.2 25.5 35.6 46.5 58.5 86 115 156 砷酸二氢铵NH4H2AsO433.7 48.7 63.8 83 107 122 磷酸二氢铵NH4H2PO422.7 39.5 37.4 46.4 56.7 82.5 118 173 氟硅酸铵(NH4)2SiF6 18.6 甲酸铵NH4HCO2 102 143 204 311 533 磷酸一氢铵(NH4)2HPO4 42.9 62.9 68.9 75.1 81.8 97.2 碳酸氢铵NH4HSO4 100 酒石酸氢铵NH4HC4H4O6 1.88 2.7 碘酸铵NH4IO3 2.6 碘化铵NH4I 155 163 172 182 191 209 229 250 硝酸铵NH4NO3 118 150 192 242 297 421 580 740 871 高碘酸铵(NH4)5IO6 2.7 草酸铵(NH4)2C2O4 2.2 3.21 4.45 6.09 8.18 14 22.4 27.9 34.7 高氯酸铵NH4ClO4 12 16.4 21.7 37.7 34.6 49.9 68.9 高锰酸铵NH4MnO4 0.8 磷酸铵(NH4)3PO4 26.1 硒酸铵(NH4)2SeO4 96 105 115 126 143 192 硫酸铵(NH4)2SO4 70.6 73 75.4 78 81 88 95 103 亚硫酸铵(NH4)2SO3 47.9 54 60.8 68.8 78.4 104 114 150 153 酒石酸铵(NH4)2C4H4O6 45 55 63 70.5 76.5 86.9 硫氰酸铵NH4SCN 120 144 170 208 234 346 硫代硫酸铵(NH4)2S2O3 2.15 钒酸铵NH4VO3 0.48 0.84 1.32 2.42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与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1) 2009-08-20 18:53 【大中小】【我要纠错】 导读:本部分主要讲述执业药师考试中关于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的知识,其中涉及溶 解度、增溶、成盐等知识。 有些药物由于溶解度较小,即使制成饱和溶液也达不到治疗的有效浓度。例如碘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2950,而复方碘溶液中碘的含量需达到5%。因此,将难溶性药物制成符合治疗浓度的液体制剂,就必须增加其溶解度。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是药剂工作的一个重 要问题,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制成盐类 一些难溶性的弱酸或弱碱药物,其极性小,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或不溶。若加入适当的碱或酸,将它们制成盐类,使之成为离子型极性化合物,从而增加其溶解度。 含羧基、磺酰胺基、亚胺基等酸性基团的药物,常可用氢氧化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铵、乙二胺、二乙醇胺等碱作用生成溶解度较大的盐。 天然及合成的有机碱,一般用盐酸、醋酸、硫酸、硝酸、磷酸、氢溴酸、枸橼酸、水杨 酸、马来酸、酒石酸等制成盐类。 通过制成盐类来增加溶解度,还要考虑成盐后溶液的pH、溶解性、毒性、刺激性、稳定性、吸潮性等因素。如:新生霉素单钠盐的溶解度是新生霉素的300倍,但其溶液不稳定 而不能用。 二、增溶作用 增溶是指某些难溶性药物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大并形成澄清溶液的过程。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增溶剂。被增溶的物质称为增溶质。每1g增溶剂能增溶药物的克数称增溶量。对于水为溶剂的药物,增溶剂的最适HLB值为15-18. 1、增溶机理 表面活性剂之所以能增加难溶性药物在水中的溶解度,是因为其在水中形成“胶束”的结果。胶束是由表面活性剂的亲油基团向内形成非极性中心区,而亲水基团则向外共同形成的球状体。整个胶束内部是非极性的,外部是极性的。由于胶束的内部与周围溶剂的介电常数不同,难溶性药物根据自身的化学性质,以不同方式与胶束相互作用,使药物分子分散在胶 束中,从而使溶解量增大。 如非极性药物可溶解于胶束的非极性中心区;具有极性基团而不溶于水的药物,在胶束中定向排列,分子中的非极性部分插入胶束中心区,极性部分则伸入胶束的亲水基团方向; 对于极性基团占优势的药物,则完全分布在胶束的亲水基团之间。 2、影响增溶的因素

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步骤设计如下:Ⅰ、称取六份冰糖和一份食盐,每 分享| 2014-09-14 19:28 豌豆卡密WH94C|浏览42 次 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步骤设计如下: Ⅰ、称取六份冰糖和一份食盐,每10g为一份,并将其中五份冰糖研磨成粉末. Ⅱ、按照下表进行实验(实验所需仪器略) 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实验温度20℃20℃20℃20℃20℃20℃80℃ 固体种类冰糖冰糖 冰糖 (粉末) 冰糖 (块状) 冰糖食盐冰糖 固体质量10g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溶剂种类水植物油水水水水水 溶剂质量50g 50g 10g 10g 10g 10g 10g 请你对他们的实验设计进行分析: (1)根据上述设计,你认为他们准备研究的影响因素是______, 其中不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______. (2)根据第四组实验与前三组实验的比较,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2014-09-14 19:58 提问者采纳 (1)通过对实验设计表格的分析,重点是看几组实验的条件发现探究的问题,主要有温度的改变;物质的改变;状态的改变;溶剂的改变等,由于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不受本身的状态以及是否配制成溶液而受影响.所以溶质的状态对物质溶解性无影响.故答案为:固体种类(第三组)、溶质颗粒的大小(第二组)、温度(第三组和第四组)、溶剂种类(第一组)、溶剂质量(第一组和第三组);溶质颗粒的大小、溶剂质量 (2)升高温度会增加同一物质的溶解速度,使实验时间变短; 故答案为:温度升高溶解速率加快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说课讲稿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说课 沿庄中学李树娟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本章中的地位:学生在前面已学习过物质的溶解、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等知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时不能无限制地溶解的初步概念,但学生了解不够,通过本节课知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学习为后面知识(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的学习作好铺垫。 2、教学目标: (1)建立溶解性、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3)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重点与难点: 日常生活中有物质不能在水中无限溶解的实例,但学生没有注意观察,没有深入探究,因而对饱和与不饱和的概念难以理解。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概念的的建立。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4、本节内容知识点: (1)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①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②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不同。③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 (3)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

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4)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二、说教法: 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理论认为,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轰动都必须从学生出发。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在积极主动的建构自我的知识体系。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的求知要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对于知识的建构,就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除了个体探究之外,我们更应倡导合作探究。在探究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差异,提出不同的探究目标。最后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问题更清楚更准确。因此本节课作为教师主要是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设计一定的探究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做好课本中的探究活动,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探究活动为学习知识的主体,与同学合作,探讨课题中的问题,这种学习方法符合人认识事物的规律,对于知识接受来说不容易遗忘,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实验的基本操作:试管的振荡、给试管加热、溶液的配制、量筒的使用、天平的使用及仪器的洗涤等。 四、说教学过程: 由平时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医用生理盐水用的是质量分数大约为0.9%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在利用沉淀反应进行重量分析时,要求沉淀反应进行完全,一般可根据沉淀溶解度的大小来衡量。通常,在重量分析中要求被测组分在溶液中的残留量在 1g 以内,即小于分析天平的称量允许误差。但是,很多沉淀不能满足这个条件。例如,在1 000 mL水中,BaSO4的溶解度为 3 g, 故沉淀的溶解损失是重量分析法误差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在重量分析中,必须了解各种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一、沉淀的溶解度 当水中存在1: 1型难溶化合物MA时,MA溶解并达到饱和状态后,有下列平衡关系: MA (固)MA (水)M+ + A- 式中MA (固) 表示固态的MA,MA (液) 表示溶液中的MA,在一定温度下它的活度积是一常数,即: a (M+)×a (A-) == (7—1) 式中a (M+)和a (A-)是M+和A-两种离子的活度,活度与浓度的关系是: a (M+) = (M+) ×ceq(M+);a (A—) = ( A—) ×ceq (A—)(7—2) 式中(M+)和( A—)是两种离子的活度系数,它们与溶液中离子强度有关。将式( 7 - 2 )代入 (7 – 1 )得 (M+) ceq(M+)·( A-) ceq(A-) = (7—3) 故= ceq(M+)·ceq(A—) = (7—4) 称为微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 在纯水中MA的溶解度很小,则

ceq(M+) = ceq(A—) = so(7—5) ceq(M+)·ceq(A—) = so2 =(7—6) 上二式中的so是在很稀的溶液内,没有其他离子存在时MA的溶解度,由so所得溶度积非常接近于活度积。一般溶度积表中所列的是在很稀的溶液中没有其他离子存在时的数值。实际上溶解度是随其他离子存 在的情况不同而变化的。因此溶度积只在一定条件下才是一个常数。如果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变化不太大,溶度积数值在数量级上一般不发生改变。所以在稀溶液中,仍常用离子浓度乘积来研究沉淀的情况。如果溶液中的电解质浓度较大(例如以后将讨论的盐效应对沉淀溶解度的影响),就必须用式 (7 - 3) 来考虑沉淀的情况。 对于其他类型沉淀如MmAn的溶解度公式,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可推导为: = [ceq (M n+)]m·[ceq (A m-)]n =((7—7)= = = (7—8)在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在纯水中都有其一定的溶度积,其数值的大小是由难溶电解质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外界条件变化,例如酸度的变化、配位剂的存在等,都将使金属离子浓度或沉淀剂浓度发生变化,因而影响沉淀的溶解度和溶度积。这和配位滴定中,外界条件变化引起金属离子或配位剂浓度变化,因而影响稳定常数的情况相似。 二、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很多,如同离子效应、盐效应、酸效应及配位效应等。此外,温度、溶剂、沉淀的颗粒大小和结构,也对溶解度有影响,分别讨论如下。

初中化学九年级《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说课稿设计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说课材料 一、说教材 1、本课在本章中的地位:学生在前面已学习过物质的溶解、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等知识,同时在日常生活 中有一些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时不能无限制地溶解的初步概念,但学生了解不够,通过本节课知识(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学习为后面知识(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的学习作好铺垫。b5E2RGbCAP 2、教学目标: (1)建立溶解性、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3)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重点与难点: 日常生活中有物质不能在水中无限溶解的实例,但学生没有注意观察,没有深入探究,因而对饱和与不饱和的概念难以理解。plEanqFDPw (1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概念的的建立。 (2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4、本节内容知识点: (1)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①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同。②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 能力不同。③同一种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DXDiTa9E3d (3)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4)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肛加溶质②蒸发溶剂③降温 (5)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RTCrpUDGiT ①加溶剂②升温 二、说教法: 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派的理论认为,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轰动都 必须从学生出发。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在积极主动的建构自我的知识体系。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的求知要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对于知识的建构,就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除了个体探究之外,我们更应倡导合作探究。在探究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差异,提出不同的探究目标。最后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问题更清楚更准确。因此本节课作为教师主要是教学的组织者、引领者,设计一定的探究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做好课本中的探究活动,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5PCzVD7HxA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探究活动为学习知识的主体,与同学合作,探讨课题中的问题,这种

化合物溶解度积表

醋酸盐氢氧化物*CdS 8.0×10-27 **AgAc 1.94×10-3*AgOH 2.0×10-8*CoS(α-型) 4.0×10-21卤化物*Al(OH) 3 (无定形) 1.3×10-33*CoS(β-型) 2.0×10-25 *AgBr 5.0×10-13*Be(OH) 2(无定形) 1.6×10-22*Cu 2 S 2.5×10-48 *AgCl 1.8×10-10*Ca(OH) 2 5.5×10-6*CuS 6.3×10-36 *AgI 8.3×10-17*Cd(OH) 2 5.27×10-15*FeS 6.3×10-18 BaF 21.84×10-7**Co(OH) 2 (粉红色) 1.09×10-15*HgS(黑色) 1.6×10-52 *CaF 25.3×10-9**Co(OH) 2 (蓝色) 5.92×10-15*HgS(红色)4×10-53 *CuBr 5.3×10-9*Co(OH) 3 1.6×10-44*MnS(晶形) 2.5×10-13 *CuCl 1.2×10-6*Cr(OH) 2 2×10-16**NiS 1.07×10-21 *CuI 1.1×10-12*Cr(OH) 3 6.3×10-31*PbS 8.0×10-28 *Hg 2Cl 2 1.3×10-18*Cu(OH) 2 2.2×10-20*SnS 1×10-25 *Hg 2I 2 4.5×10-29*Fe(OH) 2 8.0×10-16**SnS 2 2×10-27 HgI 22.9×10-29*Fe(OH) 3 4×10-38**ZnS 2.93×10-25 PbBr 26.60×10-6*Mg(OH) 2 1.8×10-11磷酸盐 *PbCl 21.6×10-5*Mn(OH) 2 1.9×10-13*Ag 3 PO 4 1.4×10-16 PbF 23.3×10-8*Ni(OH) 2 (新制备) 2.0×10-15*AlPO 4 6.3×10-19 *PbI 27.1×10-9*Pb(OH) 2 1.2×10-15*CaHPO 4 1×10-7 SrF 2 4.33×10-9*Sn(OH) 2 1.4×10-28*Ca 3 (PO 4 ) 2 2.0×10-29 碳酸盐*Sr(OH) 2 9×10-4**Cd 3 (PO 4 ) 2 2.53×10-33 Ag 2CO 3 8.45×10-12*Zn(OH) 2 1.2×10-17Cu 3 (PO 4 ) 2 1.40×10-37 *BaCO 35.1×10-9草酸盐FePO 4 ·2H 2 O 9.91×10-16 CaCO 33.36×10-9Ag 2 C 2 O 4 5.4×10-12*MgNH 4 PO 4 2.5×10-13 CdCO 31.0×10-12*BaC 2 O 4 1.6×10-7Mg 3 (PO 4 ) 2 1.04×10-24 *CuCO 31.4×10-10*CaC 2 O 4 ·H 2 O 4×10-9*Pb 3 (PO 4 ) 2 8.0×10-43 FeCO 33.13×10-11CuC 2 O 4 4.43×10-10*Zn 3 (PO 4 ) 2 9.0×10-33 Hg 2CO 3 3.6×10-17*FeC 2 O 4 ·2H 2 O 3.2×10-7其它盐 MgCO 36.82×10-6Hg 2 C 2 O 4 1.75×10-13*[Ag+][Ag(CN) 2 -] 7.2×10-11 MnCO 32.24×10-11MgC 2 O 4 ·2H 2 O 4.83×10-6*Ag 4 [Fe(CN) 6 ] 1.6×10-41 NiCO 31.42×10-7MnC 2 O 4 ·2H 2 O 1.70×10-7*Cu 2 [Fe(CN) 6 ] 1.3×10-16 *PbCO 37.4×10-14**PbC 2 O 4 8.51×10-10AgSCN 1.03×10-12 SrCO 35.6×10-10*SrC 2 O 4 ·H 2 O 1.6×10-7CuSCN 4.8×10-15 ZnCO 3 1.46×10-10ZnC 2 O 4 ·2H 2 O 1.38×10-9*AgBrO 3 5.3×10-5 铬酸盐硫酸盐*AgIO 3 3.0×10-8 Ag 2CrO 4 1.12×10-12*Ag 2 SO 4 1.4×10-5Cu(IO 3 ) 2 ·H 2 O 7.4×10-8 *Ag 2Cr 2 O 7 2.0×10-7*BaSO 4 1.1×10-10**KHC 4 H 4 O 6 (酒石酸氢3×10-4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初中生主体发展性学习品质的培养策略研究 第六章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 武进区夏溪初级中学李小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实验探究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3)学会判定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方法; (4)结合生活实际,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加以转化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在“情景---问题---探索”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获取知识, 运用知识; (2)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分组实验等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归纳.总结等 能力; (3) 初步运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学会用多种思维形式大胆地质疑.假使.联想,有利于培 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习惯; (2)训练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 4.教学重点和难点 (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 喜欢喝果珍的同学举手,请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 1.果珍能不能一直溶解?2最后果珍为什么不溶了? 溶解性定义: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能力指溶解的多少并不表示溶解速度的快慢。 物质的溶解性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实验: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实验1】取A、B两支试管,分别加入一药匙蔗糖和Ca(OH)2,各自加5ml水,

【实验2】取A、B两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食用油:向试管A中加入少量水,向试管B中加少量汽油,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小结:在不同的温度下,同一种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也有所不同。实验结论: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有: 内因(不可改变):溶质本身的性质;溶剂本身的性质。 外因(可以改变):温度 交流与讨论 1.面粉和蔗糖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一样吗?为什么? 2.上了年纪的老人经常用中草药来浸泡在白酒中而成为药酒,你知道为什么用白酒浸泡而不用水的原理吗? 3.当碗上沾有较多的油时,若身边没有洗洁精,你会有热水还是冷水洗碗,说说其中的原理? 【探究实验4】物质是否可以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 溶液。 取一小烧杯,向其中加20ml水,配在此室温下你认为最浓的KNO 3 思考:要使留在溶液中的硝酸钾固体继续溶解,你有哪些办法?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被称为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中,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被称为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思考: 1.饱和溶液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

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研究(改)

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研究 摘要:问题都来源于生活中的小事,而我也因为我的好奇心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了问题:有一次我帮妈妈整理厨房时,不小心把装有盐的调味罐打翻进了装有水的洗碗池,我赶紧找东西,等我找到准备去捞时却发现食盐几乎没有了,只剩下几颗。盐跑哪去了?我也知道盐放水中会溶化,可为什么还有些没有溶掉呢?是不是所有的固体都能溶于水?只要是液体都能溶解盐吗?什么因素会影响溶解能力呢?我赶紧去询问妈妈。妈妈告诉我,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于是我带着一系列的疑问开始了以下实验。 关键词:溶解度溶质溶剂温度影响因素饱和溶液 一、实验准备 [实验工具] 电子秤量杯温度计搅拌棒(筷子替代) [实验材料] 溶剂:纯净水、酒精、食用植物油 溶质:食盐、白砂糖、沙子 二、实验过程 1.不同的溶质在纯净水中的溶解性如何? 我准备了三个杯子,分别倒入100ml的纯净水,并用温度计测量三杯水的温度分别为:30.2℃,30℃,30.3℃,然后分别向三个杯子里加入食盐、白砂糖、沙子并不断搅拌,直到不能溶解为止,这个溶液的状态也就是课堂

上所学的“饱和溶液”。 实验结束时食盐共溶解了36.2g,白砂糖溶解了202.1g,沙子溶解了几乎为0g。 这也说明了不同的溶质在纯净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有些物质也是不溶于水的。 2.相同的溶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性如何? 在这个实验中,我依然准备了三个透明的杯子,分别倒入100ml的纯净水、100ml的酒精、100ml的食用植物油,并用温度计测量三个杯子的温度分别为26℃,26℃,26℃。向三个杯子里加入食盐并不断的搅拌,直到不能溶解为止,这个溶液的状态依然是“饱和溶液”。 实验结束时水溶液中的食盐溶解了36.1g,酒精溶液中食盐几乎不溶解,食用油中食盐也几乎不溶解。 这说明了在不同的溶剂中,相同的物质的溶解能力也是会有比较大的不同。 3.温度是否会影响物质的溶解能力? 在这个实验中,我使用了两种溶质,分别是食盐和砂糖。使用了纯净水作为溶剂,并将纯净水的温度分别设定在20℃,40℃,60℃和80℃。 首先是在4杯不同的温度的纯净水中加入食盐并不断的搅拌直到不能溶解,并分别测出了溶于水的食盐的重量。 然后是在另外4杯不同的温度的纯净水中加入白砂糖并不断的搅拌直到不能溶解,也分别测出了溶于水的白砂糖的重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