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八上生物笔记整理

八上生物笔记整理

八上生物笔记整理
八上生物笔记整理

第一章

动物的主要类群

复习方向

●1、各动物类群的主要特征

(体形、体表、结构、消化、运动、

呼吸、生殖等特征)

●2、常见种类

●3、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动物的分类

●根据体内有无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将动物分为两大类:

1、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

线形动物、环节动物、

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2、脊椎动物——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

鸟、哺乳动物

按照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进行划分。

●动物界中的第一大类群是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是昆虫;

●动物界中的第二大类群是软体动物;

一、腔肠动物

●1、常见种类:

①海洋中:海葵、海蜇、水母、珊瑚虫;

②淡水中:水螅

●2、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①可食用,如:海蜇。

②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物质,堆积构成珊瑚礁,可形成岛屿、加固海岸,为鱼类

提供栖息场所。

●3、腔肠动物特有的攻击和防御的利器是刺细胞,在触手处尤其多。

4、水螅(P5图5-4)

●①生活环境:水流缓慢、水草繁茂的清洁淡水。

●②体壁组成(两层细胞):内胚层和外胚层,这两层细胞中间填充着它们分泌的胶状

物质。

●③捕食和消化过程:

水螅靠触手捕食,触手上有刺细胞。刺细胞是由外胚层分化形成的,里面藏着刺丝和毒液。水螅通过触手把食物送进口内,在消化腔内被内胚层细胞消化,剩余的食物残渣从口排出。

●④生殖方式:出芽生殖(环境好时);

有性生殖(环境差时)

二、扁形动物

●1、常见种类:

①寄生生活:华枝睾吸虫、日本血吸虫、猪肉绦虫;

②自由生活:涡虫

●2、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大多数会引起一系列寄生虫病

例如:日本血吸虫会通过中间宿主钉螺感染人。

3、部分种类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这是某些扁形动物的特征。

三、线形动物

●1、常见种类:

①寄生生活:蛔虫、蛲虫、钩虫、丝虫、小麦线虫;

②自由生活:秀丽隐杆线虫

●2、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①引起寄生虫病,如:蛔虫病;

②秀丽隐杆线虫是重要的实验动物。

●3、蛔虫的寄生部位:人的小肠

●4、蛔虫病的预防:P8

①注意个人饮食卫生;

②要管理好粪便。

●5、日本血吸虫(扁形动物)、蛔虫(线形

动物)等寄生虫的身体结构特点:

消化器官简单,生殖器官发达。

四、环节动物

●1、常见种类:蚯蚓、沙蚕、蛭

●2、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①沙蚕:是鱼、虾、蟹的食饵;

②蛭:蛭素可用于生产抗血栓药物;

③蚯蚓:A、疏松土壤;

B、提高土壤肥力;

C、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

3、蚯蚓

●①靠近身体的前端有环带

●②身体分节的意义:使运动更加灵活。

●③腹面有刚毛,刚毛的作用是辅助运动。

●④依靠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

●⑤营腐生生活,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是分解者。

●4、蚯蚓的运动是仅靠刚毛完成的。(×)→蚯蚓体壁的肌肉与刚毛配合完成运动。

●5、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要使蚯蚓的体表保持湿润,目的是维持蚯蚓正常的呼吸。

●6、雨后,蚯蚓会爬到地面上来是因为雨后的土壤缝隙中充满水,蚯蚓周围的氧气不

足,爬到地面上进行呼吸。

五、软体动物

●1、常见种类:①水生的:双壳类(缢蛏、河蚌、扇贝、文蛤)、石鳖、乌贼、章鱼、

鲍鱼

②陆生的:蜗牛、蛞蝓(俗称鼻涕虫)

●2、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有利的:①食用,如:缢蛏、扇贝、牡蛎、章鱼、鲍鱼

②药用,如:鲍的壳(石决明)、乌贼的壳(海螵蛸)、珍珠粉

③做装饰品,如:螺壳、珍珠

不利的:传播疾病,如: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寄主,与血吸虫病的传播有关。

●3、软体动物都生有贝壳。(×)

→蛞蝓(俗称鼻涕虫)没有贝壳。

乌贼、章鱼的贝壳已退化到身体内部。

●4、双壳类动物的结构与功能:

①贝壳:保护作用

②外套膜:保护,形成贝壳

③足:运动器官

④鳃:呼吸器官

⑤入水管和出水管:食物和气体进出的通道

六、节肢动物

●1、常见种类:

昆虫(蝗虫、七星瓢虫、蜻蜓、苍蝇、

蚊子、蚂蚁)、蜘蛛、蜈蚣、虾、蟹

●2、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有利的:①食用,如:虾、蟹

②药用,如:蝎、蜈蚣、蝉蜕

③可传播花粉,如:蝴蝶、蜜蜂

④作为实验材料,如:果蝇

不利的:蜱、蚊子、螨虫会叮咬人,并传播疾病。

●3、昆虫的基本特征:

有1对触角、3对足,一般有2对翅。

触角和足等是昆虫的附肢。

●4、昆虫需要定期蜕皮的原因:

外骨骼限制了昆虫的发育和长大。

例如:“金蝉脱壳”的壳指的是外骨骼。

5、蝗虫(P15图5-16)的结构特征:

●①身体分节:

头部(1对触角、单眼和复眼、口器)→感觉和摄食;

胸部(3对足、2对翅)→运动中心;

腹部→容纳内脏器官,且体表有气门,用于呼吸

●②附肢(触角、足)分节→意义:使昆虫的运动更加灵活。

●③体表有外骨骼

→作用:保护;防止体内水分蒸发

脊椎动物

一、鱼

●1、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

①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②能在水中

●2、鱼的外部形态:

①身体分头部、躯干部、尾部三部分

②体形大多呈流线型

→有利于减少在水中运动时的阻力

③体表常有鳞片覆盖→保护作用

鳞片表面有黏液→减少水中运动阻力

●3、鱼鳃的哪些特点有利于鱼在水中呼吸?

①鳃丝中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②鳃丝既多又细,在水中展开,扩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

●4、从鳃盖后缘流出的水,与从鱼口流入的水相比,流出的水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

化碳含量增加。

●5、常见的鱼类:

①淡水鱼:“四大家鱼”(青、草、鲢、鳙)、鲤鱼、鲫鱼

②海水鱼:带鱼、大黄鱼、小黄鱼、鲳鱼、鲨鱼、石斑鱼、比目鱼

●注意:海马也是鱼类

①章鱼、墨鱼(乌贼)、鱿鱼、鲍鱼→软体动物

②娃娃鱼(大鲵)→两栖动物

③甲鱼(鳖)、鳄鱼→爬行动物

④鲸鱼→哺乳动物

●6、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课本P23

●由于长期过度捕捞和水污染等原因,鱼类的生存面临严重的威胁。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国渔业发展的重心已经从捕捞业转移到养殖业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规定,“禁止在禁渔区、禁渔期进行捕捞”,“禁止使用小

于最小网目尺寸的网具进行捕捞”。

●7、在水中生活的动物一定用鳃呼吸。(×)

①鳃:鱼、河蚌(软体动物)、虾(节肢动物)、蝌蚪(青蛙的幼体)

②肺:鲸鱼、海豚、海豹。(哺乳动物)

③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水螅(腔肠动物)

二、两栖动物

●1、常见种类:青蛙、蟾蜍(癞蛤蟆)、蝾螈、大鲵(娃娃鱼)

●2、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①捕食害虫,如:青蛙、蟾蜍

②药用价值,

如:蟾蜍分泌的毒液——蟾酥

③食用价值,如:牛蛙

●3、蛙类数量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①人类的乱捕滥杀;

②稻田多施用农药,造成环境污染;

③水域面积缩减。

●4、青蛙适应水陆两栖生活的特点:

①前肢短小→支撑身体;

②后肢发达→跳跃;趾间有蹼→划水;

③成体可用肺呼吸,还可通过皮肤辅助

呼吸。

(皮肤:裸露,分泌黏液,密布毛细血管)

三、爬行动物

●1、常见种类:蜥蜴、龟、鳖(甲鱼)、蛇、鳄鱼、避役(变色龙)

●2、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有利的:①食用,如鳖;②药用,如鳖甲、蛇毒;③捕食害虫,如避役(变色龙)

不利的:毒蛇会伤人。

3、蜥蜴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

①头部后面有颈→使头可以灵活转动,便于寻找食物和发现敌害;

②四肢短小→不能跳跃,但能贴地面迅速爬行;

③皮肤干燥,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保护;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

④用发达的肺呼吸

⑤在陆地上产卵,卵外有坚韧的卵壳。

四、鸟

●1、空中飞行的动物:昆虫(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鸟、蝙蝠(哺乳动物)

●2、鸟类都能飞行。(×)

→举例:鸵鸟、企鹅不能飞行。

3、鸟适应空中飞行的特点:

●(3)生理:

●①食量大→持久供能;

●消化能力强→及时供能;

●直肠短,排泄快→减轻体重

●②循环系统完善:心跳频率快,体温高而恒定

●→高效运输氧气,维持体温

●(1)外部形态:

①体形:身体呈流线型→减少飞行阻力

②体表:覆羽→保温(绒羽)、飞行(正羽)

③前肢变成翼→飞行器官

区别:昆虫的飞行器官→翅

●(2)内部结构:

①骨骼:轻、薄、坚固,有的中空→减轻体重

②胸骨有龙骨突→附着发达的胸肌

③胸肌发达→产生飞行动力,能牵动两翼飞行

(3)生理:

③双重呼吸→提高气体交换的效率

※鸟类每完成一次呼吸,氧气经过肺两次,在肺里进行两次气体交换。

※肺→气体交换的场所

※气囊→A、辅助呼吸;B、散热;

C、减小身体比重;

D、减小内脏器官之间的摩擦。

鸟的其他特征:有喙无齿

●4、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①捕食鼠类、农林害虫,

如:猫头鹰、啄木鸟、大山雀

②食用价值,如:鸡、鸭、鹅

③观赏价值

●5、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离不开水;

爬行动物和鸟的生殖发育完全摆脱了对

水环境的依赖,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6、恒温动物:体温不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鸟、哺乳动物。

变温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无脊椎动物

●7、体温恒定对于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意义:

①减少对环境的依赖性;

②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③扩大分布范围。

五、哺乳动物

●1、常见种类:①陆地:猪、牛、羊、马、猴

②水中:鲸鱼、海豚、海豹

③空中:蝙蝠

注意:鸭嘴兽的生殖方式是卵生,但它属于哺乳动物,因为它能哺乳。

●2、结构特征:

①体表被毛→保温作用;

②是恒温动物

③胎生、哺乳→提高后代成活率

●④牙齿分化(课本P38“观察与思考”图)

→提高摄食能力,增强消化能力

※门齿→切断食物;臼齿→咀嚼食物;

犬齿→撕咬食物

※A、植食性动物:

牙齿分为门齿、臼齿;门齿、盲肠发达。→与动物的植食性相适应。

※B、肉食性动物:

除了具有门齿和臼齿外,还有发达的犬齿。→与动物的肉食性相适应。

2、哺乳动物的结构特征:

●⑤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在生存竞争中占据优势

●⑥用肺呼吸,体内有膈

(膈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结构)

3、哺乳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有利的:①食用价值,如:牛、羊、猪

②人类得力的助手,如:导盲犬、警犬

③经济价值,如:貂、貉、狐的皮毛;

④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不利的:鼠类猖獗会对农、林、牧业造成危害,有时还会传播疾病。人类对有害动物进行合理防控是必要的。

小结:

●1、下列动物的哪些结构能够进行气体交换?

①蚯蚓——湿润的体壁(√)

②缢蛏(双壳类)、鱼——鳃(√)

③蝗虫——气门(×)

蝗虫的气门是用来呼吸的,但是气体交换

的部位是在气管。气门是气管的开口,类

似于人的鼻孔。

1、下列动物的哪些结构能够进行

气体交换?

④青蛙——(幼体)鳃、(成体)肺和皮肤(√)

青蛙的皮肤里密布毛细血管,可进行气体交换。

⑤鸟——肺和气囊(×)

鸟呼吸时,气体交换的部位在肺,气囊只辅助呼吸,并不进行气体交换。

2、动物的体表

●①腔肠动物——有刺细胞

●②线形动物——有角质层

●③软体动物——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

●④节肢动物——有坚韧的外骨骼

●⑤鱼——有鳞片

●⑥两栖动物——皮肤裸露,分泌黏液

●⑦爬行动物——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

●⑧鸟——体表覆羽

●⑨哺乳动物——体表被毛

3、动物的体形

①腔肠动物:身体呈辐射对称

②扁形动物:身体呈两侧对称(左右对称)

③线形动物:身体细长,呈圆柱形

④环节动物:身体呈圆筒形

⑤鱼类、鸟类:身体呈流线型

第二章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一、动物的运动

(一)运动系统的组成

?骨骼:1.骨2.关节——骨与骨之间活动的连接

?肌肉(骨骼肌)

1、骨连接:骨与骨之间的连接

●①不活动的连接,

如:头部的颅骨——骨缝;

●②半活动的连接,

如:脊椎骨——椎间盘;

●③活动的连接,即关节

(骨连接的主要连接方式)

如:肘关节、腕关节、膝关节、踝关节

2、关节(课本P43结构示意图)

→特性:既牢固又灵活

关节头

●①关节面覆盖关节软骨

关节窝↓

减少摩擦,缓冲震动

●②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内壁分泌滑液,内外有韧带→牢固作用

●③关节腔:内含滑液→减少摩擦

●A、与关节的牢固性有关的结构特点是:关节囊和韧带

●B、与关节的灵活性有关的结构特点是:关节软骨和关节腔(滑液)

●C、脱臼:关节头从关节窝里滑脱出来的现象。

3、骨骼肌

→特性:受刺激而收缩

●①肌腱:较细,乳白色,位于骨骼肌

的两端,可绕过关节连在不

同的骨上→属于结缔组织

●②肌腹:较粗,位于骨骼肌的中央,受刺激时可产生收缩→属于肌肉组织

4、骨、关节、骨骼肌都属于器官。

(二)骨、关节、肌肉的协调配合完成运动

1、骨、关节、肌肉的关系(如上图所示):

●①骨与骨之间通过关节相连,肌肉附着在骨上三者在结构上是相连的。

●②同一块骨骼肌的两端附着在相邻的至少2块骨上,绕过至少1个关节。

→意义:能牵拉相邻的骨产生运动。

2、运动的产生:

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

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的

相应部位就会产生运动。

3、骨、关节、骨骼肌在运动过程中的作用:

①骨——杠杆作用;

②关节——支点作用;

③骨骼肌——动力作用。

4、与骨连接的肌肉至少是由2组肌肉

(三)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还需要其他系统如神经系统的调节。

运动所需的能量,有赖于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能量来源于肌肉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即呼吸作用)。

(四)动物运动的意义:

强大的运动能力,有利于动物寻觅食物、躲避敌害、争夺栖息地和繁殖后代,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二、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一)动物的行为:

动物所进行的有利于生存和

繁殖后代的活动,都是动物的行为。

(二)动物行为的分类:

●1、按功能分,

如:取食行为、防御行为(拟态、保护

色、警戒色等)、攻击行为、繁殖行为

迁徙行为、领域行为、社会行为等等。

●2、按行为获得的途径分,分为:

①先天性行为: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

②学习行为: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

●2、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学习中“尝试与错误”的次数

越少,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就越强。

●3、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具体例子

看课本P48-P49。

(四)研究一种动物的行为

●1、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①观察法;②实验法;③这两种方法的结合。

●2、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

时,实验前要使小鼠处于饥饿状态。

●3、在探究动物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时,

应该选取幼小的动物作为实验对象。

●4、如果用不同的小鼠分别做实验,它们“尝试

与错误”的次数不一样,说明学习行为受到

遗传因素的影响。

三、社会行为

(一)社会行为的概念:

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一系列行为,叫做社会行为。

●1、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蚂蚁、蜜蜂、象、鹿、猴、狒狒、黑猩猩

●2、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营群体生活,但营群体生活的动物不一定都具有社会行为。

例如:麻雀成群飞向刚刚收割完的麦田,集体觅食。

→麻雀的集体觅食只是动物的种内互助现象,没有明确的分工,不属于社会行为。

●3、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比较弱,进行群体生活,能增强动物

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社会行为的特征:

●①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

●②群体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③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举例:

●1、白蚁群体成员的分工:

①蚁后——专职的“产卵机器”;(数量最少)

②蚁王——具有生殖能力,主要负责与蚁后交配;

③工蚁——筑巢、喂养;(数量最多)

④兵蚁——保卫蚁巢。

举例:

●2、狒狒群体的等级关系:

①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次序。

②作为“首领”的雄狒狒(“常胜将军”)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栖息场所,其他成员对它会做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反击。

③“首领”也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为,并且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

(三)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1、通讯的概念:

一个动物群体中的某个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这种现象叫作通讯。

●2、通讯的方式(动物的“语言”):

①动作:蜜蜂跳“8”字摆尾舞

②声音:黑长尾猴发现蛇、豹、鹰时会发出不同的叫声

③气味:狗沿途撒尿

●3、蝶蛾类昆虫的通讯:

蝶蛾类昆虫的雌虫能分泌性外激素吸引雄虫与其交配。

(A、性外激素:挥发性物质,具有特殊气味。

B、雄虫的触角上具有嗅觉感受器。)

①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诱剂,可以诱杀农业害虫。

②如果在田间施放一定量的性引诱剂,就会干扰雌雄虫之间的信息交流,使雄虫无法判断雌虫的位置,从而不能交配,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4、在自然界中,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

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之间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在维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的关系。

●多种多样的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为捕杀某种动物,或者随意

引进某种动物,都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的关系。

●多种多样的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为捕杀某种动物,或者随意

引进某种动物,都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

2、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①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生产者和分解者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动物(消费者)

在其中则起了促进的作用。

●②没有动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无法进行。(×)

→没有动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速度会减慢,但仍能进行。

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在长期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

关系。

●①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

例如:蜜蜂在汲取花蜜、采集花粉时,身上沾满的花粉会掉落下来,从而帮助植物顺利传粉。

●②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

例如:松鼠将收获的松子储存在树洞里、地面下,埋在地下的松子在条件适宜时就会萌发。

●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这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总是不利的。(×)

→动物可以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生物化学笔记(整理版)1

《生物化学》绪论 生物化学可以认为是生命的化学,是研究微生物、植物、动物及人体等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的一门科学。 生命是发展的,生命起源,生物进化,人类起源等,说明生命是在发展,因而人类对生命化学的认识也在发展之中。 20世纪中叶直到80年代,生物化学领域中主要的事件: (一)生物化学研究方法的改进 a. 分配色谱法的创立——快捷、经济的分析技术由Martin.Synge创立。 b. Tisellius用电泳方法分离血清中化学构造相似的蛋白质成分。吸附层析法分离蛋白质及其他物质。 c. Svedberg第一台超离心机,测定了高度复杂的蛋白质。 d. 荧光分析法,同位素示踪,电子显微镜的应用,生物化学的分离、纯化、鉴定的方法向微量、快速、精确、简便、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二)物理学家、化学家、遗传学家参加到生命化学领域中来 1. Kendrew——物理学家,测定了肌红蛋白的结构。 2. Perutz——对血红蛋白结构进行了X-射线衍射分析。 3. Pauling——化学家,氢键在蛋白质结构中以及大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认为某些protein具有类似的螺旋结构,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 (1.2.3.都是诺贝尔获奖者) 4.Sanger―― 生物化学家 1955年确定了牛胰岛素的结构,获1958年Nobel prize化学奖。1980年设计出一种测定DNA内核苷酸排列顺序的方法,获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 5.Berg―― 研究DNA重组技术,育成含有哺乳动物激素基因的菌株。 6.Mc clintock―― 遗传学家发现可移动的遗传成分,获1958年诺贝尔生理奖。 7.Krebs―― 生物化学家 1937年发现三羧酸循环,对细胞代谢及分生物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获195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8.Lipmann―― 发现了辅酶A。 9. Ochoa——发现了细菌内的多核苷酸磷酸化酶 10.Korberg——生物化学家,发现DNA分子在细菌内及试管内的复制方式。(9.10.获1959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11.Avery―― 加拿大细菌学家与美国生物学家Macleod,Carty1944年美国纽约洛克菲勒研究所著名实验。肺炎球菌会产生荚膜,其成分为多糖,若将具荚膜的肺炎球菌(光滑型)制成无细胞的物质,与活的无荚膜的肺炎球菌(粗糙型)细胞混合 ->粗糙型细胞也具有与之混合的光滑型的荚膜->表明,引起这种遗传的物质是DNA 1 / 29

生物化学-考试知识点_6核苷酸代谢

核 苷 酸 一级要求 单选题 1 用 A 嘧啶环的N1 嘌呤环的N1和N7 E 肌酸 在嘌呤核苷酸的合成中,第4位及5位的碳原子和第7位氮原子主要来源于: 15 N 标记谷氨酰胺的酰胺氮喂养鸽子后, 在鸽子体内下列主要哪种化合物中含 15 N ? B GSH C D 嘌呤环的N3和N9 D E 2 A 天冬氨酸 C 谷氨酰胺 E 甘氨酸 B 谷氨酸 D 丙氨酸 3 下列对嘌呤核苷酸合成的描述哪种是正确的? A 利用氨基酸、一碳单位和CO 2合成嘌呤环,再与5'-磷酸核糖结合而成 B 利用天冬氨酸、一碳单位、CO 2 和5'-磷酸核糖为原料直接合成 C 嘌呤核苷酸是在5-磷酸核糖-1-焦磷酸(PRPP)提供磷酸核糖分子的 基础上与氨基酸、CO 2及一碳单位作用逐步形成 D 在氨基甲酰磷酸的基础上逐步合成 E 嘌呤核苷酸是先合成黄嘌呤核苷酸(XMP),再转变为AMP 、GMP 4 AMP 分子中第六位碳原子上的氨基来源于: C A 谷氨酰胺的酰胺基 B 谷氨酸 C E 天冬酰胺的酰胺基 天冬氨酸 D 甘氨酸 E 5 6 人体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的特征性终产物是: A C E NH3 B D CO 2 黄嘌呤 尿酸 次黄嘌呤 E 下列对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途径的描述哪种是正确的? A 先合成嘧啶环,再与PRPP 中 的磷酸核糖相连 B 在PRPP 的基础上,与氨基酸及 CO 2作用逐步合成 C UMP 的合成需要有一碳单位的参加 D 主要是在线粒体内合成 E 需要有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I 参加 A D 7 嘧啶环中的第一位N 原子来源于: A 游离的氨 B 谷氨酸 C 谷氨酰胺的酰胺基 E 天冬酰胺的酰胺基 D 天冬氨酸 8 dTMP 的嘧啶环中第五位碳原子上的甲基来源于: A S-腺苷蛋氨酸 C N5-CH3FH4 B N5N10-CH2-FH4 D N10-CHOFH4 E N5N10=CH-FH4 B C 9 下列哪种氨基酸为嘌呤和嘧啶核苷酸生物合成的共同原料? A 谷氨酸 D 丙氨酸 B 甘氨酸 C 天冬氨酸 E 天冬酰胺 10 下列关于嘌呤核苷酸从头合戒的叙述哪项是正确的

动物考古整理

动物考古整理 第一部分 动物考古概论 一、什么是动物考古? 定义:动物考古是研究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遗存的学科,其主要目标是理解人类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人类与其他动物种群之间的关系。 二、命名 ? 民族:混血(交叉学科) ? 家庭成员(血统):考古学、动物学、人类学、生态学、埋藏学、地理学、历史学 三、研究材料 ? 研究内容 :骨骼、牙齿、角、蛋壳、毛发、羽毛、鳞片、昆虫、寄生虫、虫卵、粪便、血迹、鞭虫卵、DNA、稳定同位素、微量元素 四、动物考古可以告诉我们什么 ? 史前年代序列(动物群的构成、绝灭种) ? 复原古环境和古气候 (生物学、生态学) ? 遗址的形成过程(埋藏学) ? 取食方式(狩猎?食腐?)/生业经济模式(狩猎采集/畜牧/农业、动物驯化和家畜的出现、食物构成、食物的加工方式、消费模式 ) ? 动物驯化与“次级产品”的利用(毛、乳品、血 、畜力) ? 社会层面(仪式、葬俗、祭祀、占卜、宠物、社会分层、交换与贸易) ? 手工业(骨角器、艺术品、装饰品) 五、动物考古研究的流程 ? 材料获取:取样 – 手选à 较大的标本 – 筛选:小动物,资料有效保存,更多信息 ? 记录 ? 鉴定与观测(种属、部位、年龄、性别、骨骼保存情况:完整/破碎、破碎模式) –测量 鉴定很重要,分析和研究更重要 六、动物考古学简史 ? 欧美:开始、形成、发展、成熟四个阶段 ? 19世纪:开始期 – 人们对动物遗骸的关注几乎与考古学同时,发现一些燧石工具与绝灭动物共存。18世纪达尔文进化论和地质学、地层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石器所代表 的人类文化比圣经记载的历史早得多。 – 以绝灭动物为“标准化石”,根据人类留下的遗物形状与共出的动物群的种类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复习归纳笔记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重点(1) https://www.sodocs.net/doc/a08902188.html, 2006-11-13 23:44:37 来源:绿色生命网 第一章绪论 一、生物化学的的概念: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利用化学的原理与方法去探讨生命的一门科学,它是介于化学、生物学及物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二、生物化学的发展: 1.叙述生物化学阶段:是生物化学发展的萌芽阶段,其主要的工作是分析和研究生物体的组成成分以及生物体的分泌物和排泄物。 2.动态生物化学阶段:是生物化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就在这一时期,人们基本上弄清了生物体内各种主要化学物质的代谢途径。 3.分子生物学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工作就是探讨各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 三、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方面: 1.生物体的物质组成:高等生物体主要由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以及水、无机盐等组成,此外还含有一些低分子物质。 2.物质代谢:物质代谢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三大步骤:消化、吸收→中间代谢→排泄。其中,中间代谢过程是在细胞内进行的,最为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它包括合成代谢,分解代谢,物质互变,代谢调控,能量代谢几方面的内容。 3.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内存在多条信号转导途径,而这些途径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方式相互交织在一起,从而构成了非常复杂的信号转导网络,调控细胞的代谢、生理活动及生长分化。 4.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通过对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理解,揭示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5.遗传与繁殖:对生物体遗传与繁殖的分子机制的研究,也是现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

一个重要内容。 第二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一、氨基酸: 1.结构特点:氨基酸(amino acid)是蛋白质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构成天然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约有20种,除脯氨酸为α-亚氨基酸、甘氨酸不含手性碳原子外,其余氨基酸均为L-α-氨基酸。 2.分类:根据氨基酸的R基团的极性大小可将氨基酸分为四类:① 非极性中性氨基酸(8种); ② 极性中性氨基酸(7种);③ 酸性氨基酸(Glu和Asp);④ 碱性氨基酸(Lys、Arg和His)。 二、肽键与肽链: 肽键(peptide bond)是指由一分子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分子氨基酸的α-氨基经脱水而形成的共价键(-CO-NH-)。氨基酸分子在参与形成肽键之后,由于脱水而结构不完整,称为氨基酸残基。每条多肽链都有两端:即自由氨基端(N端)与自由羧基端(C端),肽链的方向是N端→C端。 三、肽键平面(肽单位): 肽键具有部分双键的性质,不能自由旋转;组成肽键的四个原子及其相邻的两个α碳原子处在同一个平面上,为刚性平面结构,称为肽键平面。 四、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可人为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等层次。一级结构为线状结构,二、三、四级结构为空间结构。 1.一级结构:指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其维系键是肽键。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决定其空间结构。 2.二级结构:指多肽链主链骨架盘绕折叠而形成的构象,借氢键维系。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⑴α-螺旋:其结构特征为:①主链骨架围绕中心轴盘绕形成右手螺旋;②螺旋每上升一圈是3.6个氨基酸残基,螺距为0.54nm;③ 相邻螺旋圈之间形成许多氢键;④ 侧链基团位于螺旋的外侧。 影响α-螺旋形成的因素主要是:① 存在侧链基团较大的氨基酸残基;② 连续存在带相同电荷的氨基酸残基;③ 存在脯氨酸残基。 ⑵β-折叠:其结构特征为:① 若干条肽链或肽段平行或反平行排列成片;② 所有肽键的C=O和

[考研]生物化学笔记

第一篇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章氨基酸和蛋白质 一、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分类 1、非极性氨基酸 包括: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 2、极性氨基酸 极性中性氨基酸:色氨酸、酪氨酸、丝氨酸、半胱氨酸、蛋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苏氨酸酸性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 碱性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 其中:属于芳香族氨基酸的是: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 属于亚氨基酸的是:脯氨酸 含硫氨基酸包括:半胱氨酸、蛋氨酸 注意:在识记时可以只记第一个字,如碱性氨基酸包括:赖精组 二、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1、两性解离及等电点 氨基酸分子中有游离的氨基和游离的羧基,能与酸或碱类物质结合成盐,故它是一种两性电解质。在某一PH的溶液中,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2、氨基酸的紫外吸收性质 芳香族氨基酸在280nm波长附近有最大的紫外吸收峰,由于大多数蛋白质含有这些氨基酸残基,氨基酸残基数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故通过对280nm波长的紫外吸光度的测量可对蛋白质溶液进行定量分析。 3、茚三酮反应 氨基酸的氨基与茚三酮水合物反应可生成蓝紫色化合物,此化合物最大吸收峰在570nm波长处。由于此吸收峰值的大小与氨基酸释放出的氨量成正比,因此可作为氨基酸定量分析方法。 三、肽 两分子氨基酸可借一分子所含的氨基与另一分子所带的羧基脱去1分子水缩合成最简单的二肽。二肽中游离的氨基和羧基继续借脱水作用缩合连成多肽。10个以内氨基酸连接而成多肽称为寡肽;3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称为多肽;5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胰岛素归为蛋白质。 多肽连中的自由氨基末端称为N端,自由羧基末端称为C端,命名从N端指向C端。 人体内存在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肽,重要的有: 谷胱甘肽(GSH):是由谷、半胱和甘氨酸组成的三肽。半胱氨酸的巯基是该化合物的主要功能基团。GSH的巯基具有还原性,可作为体内重要的还原剂保护体内蛋白质或酶分子中巯基免被氧化,使蛋白质或酶处于活性状态。 四、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即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主要化学键:肽键,有些蛋白质还包含二硫键。 2、蛋白质的高级结构:包括二级、三级、四级结构。 1)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指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也就是该段肽链骨架原子的

生物化学重点笔记(整理版)

教学目标: 1.掌握蛋白质的概念、重要性和分子组成。 2.掌握α-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和20种氨基酸的名称、符号、结构、分类;掌握氨基酸的重要性质;熟悉肽和活性肽的概念。 3.掌握蛋白质的一、二、三、四级结构的特点及其重要化学键。 4.了解蛋白质结构与功能间的关系。 5.熟悉蛋白质的重要性质和分类 导入:100年前,恩格斯指出“蛋白体是生命的存在形式”;今天人们如何认识蛋白质的概念和重要性? 1839年荷兰化学家马尔德(G.J.Mulder)研究了乳和蛋中的清蛋白,并按瑞典化学家Berzelius的提议把提取的物质命名为蛋白质(Protein,源自希腊语,意指“第一重要的”)。德国化学家费希尔(E.Fischer)研究了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在1907年奠立蛋白质化学。英国的鲍林(L.Pauling)在1951年推引出蛋白质的螺旋;桑格(F.Sanger)在1953年测出胰岛素的一级结构。佩鲁茨(M.F.Perutz)和肯德鲁(J.C.kendrew) 在1960年测定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晶体结构。1965年,我国生化学者首先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胰岛素(insulin)。 蛋白质是由L-α-氨基酸通过肽键缩合而成的,具有较稳定的构象和一定生物功能的生物大分子(biomacromolecule)。蛋白质是生命活动所依赖的物质基础,是生物体中含量最丰富的大分子。 单细胞的大肠杆菌含有3000多种蛋白质,而人体有10万种以上结构和功能各异的蛋白质,人体干重的45%是蛋白质。生命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是通过蛋白质的多种功能来实现的。新陈代谢的所有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已发现的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许多小分子物质和离子,它们的运输由蛋白质来完成。生物的运动、生物体的防御体系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在遗传信息的控制、细胞膜的通透性,以及高等动物的记忆、识别机构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蛋白质工程和蛋白质组学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对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第一节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一、蛋白质的元素组成 经元素分析,主要有C(50%~55%)、H(6%~7%)、O(19%~24%)、N(13%~19%)、S(0%~4%)。有些蛋白质还含微量的P、Fe、Cu、Zn、Mn、Co、Mo、I等。 各种蛋白质的含氮量很接近,平均为16%。因此,可以用定氮法来推算样品中蛋白质的大致含量。 每克样品含氮克数×6.25×100=100g样品中蛋白质含量(g%) 二、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 蛋白质在酸、碱或蛋白酶的作用下,最终水解为游离氨基酸(amino acid),即蛋白质组成单体或构件分子。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氨基酸有300余种,但合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仅20种(称编码氨基酸),最先发现的是天门冬氨酸(1806年),最后鉴定的是苏氨酸(1938年)。 (一)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有共同的结构特点: 1.氨基连接在α- C上,属于α-氨基酸(脯氨酸为α-亚氨基酸)。 2.R是側链,除甘氨酸外都含手性C,有D-型和L-型两种立体异构体。天然蛋白质中的氨基酸都是L-型。 注意:构型是指分子中各原子的特定空间排布,其变化要求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旋光性是异构体的光学活性,是使偏振光平面向左或向右旋转的性质,(-)表示左旋,(+)表示右旋。构型与旋光性没有直接对应关系。 (二)氨基酸的分类 1.按R基的化学结构分为脂肪族、芳香族、杂环、杂环亚氨基酸四类。 2.按R基的极性和在中性溶液的解离状态分为非极性氨基酸、极性不带电荷、极性带负电荷或带正电荷的四类。 带有非极性R(烃基、甲硫基、吲哚环等,共9种):甘(Gly)、丙(Ala)、缬(Val)、亮(Leu)、异亮(Ile)、苯丙(Phe)、甲硫(Met)、脯(Pro)、色(Trp) 带有不可解离的极性R(羟基、巯基、酰胺基等,共6种):丝(Ser)、苏(Thr)、天胺(Asn)、谷胺(Gln)、酪(Tyr)、半(Cys)带有可解离的极性R基(共5种):天(Asp)、谷(Glu)、赖(Lys)、精(Arg)、组(His),前两个为酸性氨基酸,后三个是碱性氨基酸。 蛋白质分子中的胱氨酸是两个半胱氨酸脱氢后以二硫键结合而成,胶原蛋白中的羟脯氨酸、羟赖氨酸,凝血酶原中的羧基谷氨酸是蛋白质加工修饰而成。 (三)氨基酸的重要理化性质 1.一般物理性质 α-氨基酸为无色晶体,熔点一般在200 oC以上。各种氨基酸在水中的溶解度差别很大(酪氨酸不溶于水)。一般溶解于稀酸或稀碱,

生物化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 一、生物化学的的概念: 生物化学(biochemistry)是利用化学的原理与方法去探讨生命的一门科学,它是介于化学、生物学及物理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二、生物化学的发展: 1.叙述生物化学阶段:是生物化学发展的萌芽阶段,其主要的工作是分析和研究生物体的组成成分以及生物体的分泌物和排泄物。 2.动态生物化学阶段:是生物化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就在这一时期,人们基本上弄清了生物体内各种主要化学物质的代谢途径。 3.分子生物学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工作就是探讨各种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其功能之间的关系。 三、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方面: 1.生物体的物质组成:高等生物体主要由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以及水、无机盐等组成,此外还含有一些低分子物质。 2.物质代谢:物质代谢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三大步骤:消化、吸收→中间代谢→排泄。其中,中间代谢过程是在细胞内进行的,最为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它包括合成代谢,分解代谢,物质互变,代谢调控,能量代谢几方面的内容。 3.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内存在多条信号转导途径,而这些途径之间通过一定的方式方式相互交织在一起,从而构成了非常复杂的信号转导网络,调控细胞的代谢、生理活动及生长分化。 4.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通过对生物大分子结构的理解,揭示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5.遗传与繁殖:对生物体遗传与繁殖的分子机制的研究,也是现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二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一、氨基酸: 1.结构特点:氨基酸(amino acid)是蛋白质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构成天然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约有20种,除脯氨酸为α-亚氨基酸、甘氨酸不含手性碳原子外,其余氨基酸均为L-α-氨基酸。 2.分类:根据氨基酸的R基团的极性大小可将氨基酸分为四类:①非极性中性氨基酸(8种);②极性中性氨基酸(7种);③酸性氨基酸(Glu和Asp);④碱性氨基酸(Lys、Arg和His)。 二、肽键与肽链: 肽键(peptide bond)是指由一分子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分子氨基酸的α-氨基经脱水而形成的共价键(-CO -NH-)。氨基酸分子在参与形成肽键之后,由于脱水而结构不完整,称为氨基酸残基。每条多肽链都有两端:即自由氨基端(N端)与自由羧基端(C端),肽链的方向是N端→C端。 三、肽键平面(肽单位): 肽键具有部分双键的性质,不能自由旋转;组成肽键的四个原子及其相邻的两个α碳原子处在同一个平面上,为刚性平面结构,称为肽键平面。 四、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古生物化石鉴定讲解

腔肠动物门珊瑚纲(一)四射珊瑚亚纲化石代表 Tachylasma Grabau,1922(速壁珊瑚)小型阔锥状单体,隔壁作四分羽状排列,对部隔壁较主部多。二个侧隔壁和二个对侧隔壁在内端特别加厚,形成棍棒状。主隔壁萎缩,主内沟明显。二级隔壁短,横板上凸,无鳞板。(图4-4,1) Hexagonaria Gurich,1896(六方珊瑚)复体块状,个体多角柱状。一级隔壁伸达中央,横板分化为轴部与边部,轴部横板近平或微凸(图4-4,2)。中一晚泥盆世。 Kueichouphyllum Yu,1931(贵州珊瑚)大型单体,弯锥柱状。一级隔壁数多,长达中心;二级隔壁长为一级的1/3—2/3。主内沟明显。鳞板带宽,鳞板呈同心状。横板不完整,向轴部升起(图4-4,7)。早石炭世。 Lithostrotion Fleming,1828(石柱珊瑚)复体多角块状或丛状。隔壁较长,具明显中轴。横板呈帐蓬状,有的在横板带的边缘有具水平的小横板。鳞板小,鳞板带一般较宽(图4-4,3)。早至晚石炭世。 Wentzellophyllum Hudson,1958(似文采尔珊瑚)复体块状,个体呈多角柱状,具蛛网状中柱。边缘泡沫带宽,泡沫板较小而数目多。横板向中柱倾斜,与鳞板带的界线不明显(图4-4,6)。早二叠世。 Calceola Lamarak,1799(拖鞋珊瑚)单体,拖鞋状,一面平坦,一面拱形。具半圆形萼盖。隔壁为短脊状,位于平面中央的对隔壁凸出。体内全为钙质充填,少数具稀疏上拱

的泡沫鳞板(图4-4, 10)。早—中泥盆世。 (二)横板珊瑚亚纲化石代表Cystiphyllum Lonsdale,1839(泡沫珊瑚)单体珊瑚,外形锥状或柱状。体内充满泡沫板。隔壁短刺状,发育于个体的周边部分及泡沫板上,泡沫板带与兆沫状横板带界线不清(图4-4,5)。志留纪。 无图Waagenophyllum 卫根珊瑚,复体丛状,个体圆柱状,具中柱,横板泡沫状,向中心陡倾,横板带窄。P Polythecalis(多壁珊瑚),块状复体,个体多为不规则的多角状,外壁常部分消失。具边缘泡沫带,泡沫带内缘占隔壁相接处有明显的“内墙”,为隔壁加厚形成。中柱典型,边缘泡沫板凸度大,横板向中心下倾(图4-3,5)早二叠世。 Favosites Lamarck,1816(蜂巢珊瑚)各种外形的块状复体。个体多角柱状,体壁常见中间缝。联结孔分布在壁上(壁孔),具1—6纵列。隔壁呈刺状或瘤状(图4-4,11)。志留纪至泥盆纪。 Hayasakaia Lang Smith et Thamas,1940,emend Sokolov,1947(早坂珊瑚)复体丛状,由棱柱状或部份呈圆柱状个体组成。个体由联结管相联。联结管呈四排分布在棱上。横板完整或不完整,凸或倾斜状。边缘有连续或断续的泡沫带(图4-4,8)。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

复旦大学生物化学笔记完整版

复旦大学生物化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篇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章氨基酸和蛋白质 一、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分类 1、非极性氨基酸 包括: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 2、极性氨基酸 极性中性氨基酸:色氨酸、酪氨酸、丝氨酸、半胱氨酸、蛋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苏氨酸酸性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 碱性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 其中:属于芳香族氨基酸的是: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 属于亚氨基酸的是:脯氨酸 含硫氨基酸包括:半胱氨酸、蛋氨酸 注意:在识记时可以只记第一个字,如碱性氨基酸包括:赖精组 二、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1、两性解离及等电点 氨基酸分子中有游离的氨基和游离的羧基,能与酸或碱类物质结合成盐,故它是一种两性电解质。在某一PH的溶液中,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趋势及程度相等,成为兼性离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2、氨基酸的紫外吸收性质 芳香族氨基酸在280nm波长附近有最大的紫外吸收峰,由于大多数蛋白质含有这些氨基酸残基,氨基酸残基数与蛋白质含量成正比,故通过对280nm波长的紫外吸光度的测量可对蛋白质溶液进行定量分析。 3、茚三酮反应 氨基酸的氨基与茚三酮水合物反应可生成蓝紫色化合物,此化合物最大吸收峰在570nm波长处。由于此吸收峰值的大小与氨基酸释放出的氨量成正比,因此可作为氨基酸定量分析方法。 三、肽 两分子氨基酸可借一分子所含的氨基与另一分子所带的羧基脱去1分子水缩合成最简单的二肽。二肽中游离的氨基和羧基继续借脱水作用缩合连成多肽。10个以内氨基酸连接而成多肽称为寡肽;3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称为多肽;5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胰岛素归为蛋白质。 多肽连中的自由氨基末端称为N端,自由羧基末端称为C端,命名从N端指向C端。 人体内存在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肽,重要的有: 谷胱甘肽(GSH):是由谷、半胱和甘氨酸组成的三肽。半胱氨酸的巯基是该化合物的主要功能基团。GSH的巯基具有还原性,可作为体内重要的还原剂保护体内蛋白质或酶分子中巯基免被氧化,使蛋白质或酶处于活性状态。 四、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即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主要化学键:肽键,有些蛋白质还包含二硫键。 2、蛋白质的高级结构:包括二级、三级、四级结构。

西方民族音乐学思想发展文献阅读笔记整理

西方民族音乐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 《西方民族音乐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汤亚汀,《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2期·文章大框架: 文艺复兴到东方主义 比较主义(学科的创建) 民族主义(过渡) 美国人类学与欧洲音乐学(对立面磨合)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转向) 后现代主义(多元的杂交) ·学科100年来的思想发展: (比较)音乐学 →(音乐)人类学 →音乐学(语言学分析) →人类学(后现代思潮影响) 以上发展历程可多维地概括为(从不同角度): 1)母学科角度:(多学科→单一学科→多学科) 自然科学(生物学、地理学、物理学、心理学等) →文化人类学 →语言学 →社会科学(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等) 2)时态 脱胎于历时主义 →共时主义的长期主宰(从比较音乐学、人类学到语言学) →历时主义再度兴起 3)文化范畴 文化普遍主义(同构) →文化相对主义(异质) →文化普遍主义(认知同构) →文化相对主义(异质、差异) 4)哲学角度 理性主义(形式主义) →经验实证主义(非形式主义) →理性主义(二元对立的形式主义) →反理性主义(反形式主义)

·文章引言 西方民族音乐学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多种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 80年代后半期西方民族音乐学界弥漫反思气氛 1988 波尔曼(Philip Bohlman)提出民族音乐学“思想史”的概念 ·内容小结 从文艺复兴到东方主义——早期的酝酿 文艺复兴(13世纪末始,16世纪盛)思想两大特征:同古希腊比较自然科学的精神。 -同古希腊比较: Eg.蒙田1533-1592,法国思想家、散文家《食人的蛮族部落》,囚犯的情歌与古希腊诗歌相类似,“食人的音乐基本上同欧洲人的差不多” -科学观察的精神: Eg.基歇尔Athanasius Kircher,1602-1680,德国博物学家《世界音乐》,扉页插图,非洲土著仪式舞在风景画中,音乐同大地、大自然的联系,反对《圣经》中音乐的上帝创造说 +音程表、记谱、乐器图像等,力图使“他文化”的音乐为欧洲读者接受 Eg.拉菲陶https://www.sodocs.net/doc/a08902188.html,fitau,法国民族志作家《美洲蛮族习俗、原始时代习俗比较》,比较南美、北美、印第安各部族的乐器(按结构或仪式功能),认为,这些乐器的合理功能一点不比类似的希腊乐器少 早期著作的特点: 以古希腊文化为比较的楷模; 以欧洲为中心的文化普遍主义的比较模式,意在缩短两种文化中音乐之间的距离; 反对神学,提倡自然科学的客观精神 对一国文化行为的描述,某种程度上成了扩展西方殖民者权力的手段,积极的方面是动摇了西方音乐文化的主宰地位,在欧洲的音乐话语中为非欧音乐确立了一席之地,同样也丰富了欧洲的思维。(波尔曼,1991) ·研究非欧音乐的兴趣源自早期航海发现 理论依据源自启蒙运动(18世纪初-1789年法国大革命) 启蒙运动: 1.卢梭音乐现象二元论 音乐不仅仅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是一种“记忆信号”,来自于各种文化的习俗和环境所产生的各种联想,音乐的基本事实产生自文化的多样性。 该“自然-人性”的理性思想一直影响着今天的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 2.田野工作(经验,客观性) 实地观察兴盛,许多基于第一手资料的著述 启蒙运动对非欧音乐研究最深刻的影响: 全新概念“他者”,即非欧世界有着不同于欧洲的历史与文化 著述通过客观地观察“他者”的音乐,重新审视欧洲自己的音乐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便产生了一种比较研究的方法,预示了下一世纪末比较音乐学的诞生

生物化学考试知识点提要

Pro含N16%,AA残基平均M=110,残基数<50称多肽。 主链构象角:肽键中N-Cα转动角为φ,Cα-C转动角为ψ;C-N转动角为ω。 肽链构象为反式构象ω=180 (脯氨酸除外)。Ramachandran图:φ和ψ角。 α-螺旋几乎都是右手,3.6残基/圈,第i残基C=O和第i+4残基N-H形成氢键。Ala,Glu,Leu,Met 对螺旋有倾向,Pro,Gly,Ser不参加。//几乎所有β折叠片均存在链扭曲,大部分是右手。β-折叠片中,β-折叠股处于伸展状态,一股的C=O与另一股的N-H形成氢键。所有β-折叠股有相同的N-C方向称为平行;相互靠近的两股有相反方向为反平行。 不规则二级结构:转角及环。规则的比不规则的稳定,新功能往往由不规 则的二级结构区域来体现,——蛋白质的“结合部位”或酶的“活性中心”。氨基酸残基序列——一级结构(共价键);α-螺旋,β-折叠,环状区域——二级结构(氢键); 超二级结构(花样):TIM桶,β-回折片……其他各种未写明的;// TIM桶:αβ-barrel八个β被//八段α围绕,短的环连接交替的β和α。酶活中心的残基位于TIM桶β片的C端和连接α的环状区。结构域:一个Pro可包含一个或多个,是能够独立折叠成稳定的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三级结构(二硫键等连接的多条多肽链);四级结构(多亚基结构);分子聚合体; 胃:胃蛋白酶。胰→小肠(肠激酶激活):羧肽酶原,糜蛋白酶原,胰蛋白酶原,胰凝乳蛋白酶原。蛋白酶家族按照催化部位的残基分:巯基(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天冬氨酸~;丝氨酸~;金属~。 胰凝乳蛋白酶(丝氨酸蛋白酶家族):共价修饰催化。水解位于C端,芳香基团或大侧链残基的肽键。 很多蛋白酶(枯草杆菌蛋白酶,小麦羧肽酶-II,乙酰胆碱酯酶及脂肪酶) 有催化三联体,特异性由三联体附近的亲水凹隙形成底物结合口袋决定。溶酶体和蛋白酶体:溶酶体涉及内吞作用到胞内的蛋白降解;蛋白酶体主要涉及细胞自身蛋白的降解。 (转录因子、病毒编码的蛋白、折叠错误的蛋白) 自噬泡with溶酶体:内为酸性,有半胱氨酸蛋白酶、天冬氨酸蛋白酶、含锌金属蛋白酶等水解酶。 泛素with蛋白酶体:泛素——多肽,多泛素化的蛋白质被特异性识别并在蛋白酶体中迅速降解。 蛋白酶体:一个桶状结构的26S复合物。核心复合物20S,盖子结构19S。 泛素的C端连到泛素激活酶E1上(耗ATP),然后转移到泛素结合酶E2的巯基,泛素连接酶E3转移被激活的泛素到一个被选择蛋白(E3识别)的赖氨酸侧链上。E3具有底物特异性,关系到N-end rule(蛋白半衰期与其N-端序列相关)。不断重复,Pro被绑了一批泛素分子,被运送到蛋白酶体中切成短链。 氨基酸的N代谢:脱氨基、氮原子代谢、最终形成尿素/尿酸。!谷氨酸有核心地位 ⑴氧化脱氨:(仅少数AA) 谷氨酸+NAD++H2O→NADH+NH4++α-酮戊二酸谷氨酸脱氢酶 //变构酶in MIT,ATP/GTP抑制剂,ADP/GDP激活剂。能利用NAD+/NADP+作电子受体。 ⑵联合脱氨:(主要) 转氨常与谷氨酸氧化脱氨偶联——由谷氨酸完成脱氨。 //转氨酶——催化氨基在氨基酸& α-酮酸之间可逆的转移。 ⑶其它途径:嘌呤核苷酸循环,丝氨酸脱水酶;过氧化物体中的氨基酸氧化酶。 高氨血症,NH+4浓度升高尤其对大脑有毒:将驱使谷氨酸→谷氨酰胺,耗尽神经递质谷氨酸;谷氨酸脱氢酶反方向催化α-酮戊二酸→谷氨酸,α-酮戊二酸的耗尽削弱了脑中能量代谢TCAC。氨以丙氨酸、谷氨酰胺形式运输;主要在肝脏合成尿素以解毒(或在肾合成铵盐)。 尿素循环{鸟氨酸循环by Krebs}(完整的尿素循环仅在肝脏): 总:2NH3+CO2+4ATP+天冬AA→Urea+延胡索酸+4ADP+4Pi 线粒体内膜中有鸟氨酸/瓜氨酸转运体,瓜氨酸离开&鸟氨酸进入MIT基质。 0. 循环前的关键——氨基甲酰磷酸的合成:(HCO-3+NH3不可逆反应耗2ATP) 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Ⅰ(in MIT)是别构酶,N-乙酰谷氨酸是激活剂。 1. 鸟+氨基甲酰磷酸→瓜鸟氨酸转氨甲酰酶MIT 2. 瓜+天冬→精氨基琥珀酸精氨琥珀酸合酶胞质 3. 精氨基琥珀酸→精+延胡索酸精氨琥珀酸酶胞质 4. 精→尿素+鸟;精氨酸酶胞质 胰脂肪酶选择1,3位酯键水解为甘油单酯+脂肪酸,甘油单酯被甘油单酯脂肪酶水解得甘油+脂肪酸。甘油代谢:⑴甘油+ATP→α-磷酸甘油甘油激酶(in肝脏) ⑵α-磷酸甘油→二羟丙酮磷酸(糖酵解/糖异生)脱氢酶,脱氢 脂肪酸代谢:(脂肪动员:脂肪组织贮存的脂肪释放出游离脂肪酸并转移到肝脏) 长链脂肪酸的活化(内质网膜,线粒体外膜):总:脂肪酸+ATP+HS-CoA→脂酰-CoA+AMP+2Pi ⑴脂肪酸+ATP→酰基腺苷酸+PPi ;PPi→2Pi //脂酰-CoA有高能硫酯键 ⑵酰基腺苷酸+HS-CoA→脂酰-CoA+AMP 脂酰-CoA合酶 脂酰-CoA能透过MIT外膜但不能透过内膜到基质,肉碱介导脂酰基转运到线粒体基质: 1.肉碱软脂酰转移酶I(在MIT外膜):脂酰基从脂酰-CoA转移到肉碱→脂酰肉碱 2.线粒体内膜上的的运输体:介导内膜内外两个肉碱/脂酰肉碱的脂酰基交换 3.肉碱软脂酰转移酶II(在MIT基质):脂酰基从肉碱转移到CoA→脂酰-CoA 脂肪酸的β-氧化(MIT基质): ⑴脂酰-CoA脱氢酶:脂酰-CoA中的脂肪酸氧化出双键(C2=C3),FAD→FADH2 ⑵烯酰-CoA水合酶:反式双键水合反应产生L-羟脂酰-CoA ⑶羟脂酰-CoA脱氢酶:氧化β位(C3)的羟基为酮基,NAD+→NADH ⑷β-酮脂酰硫解酶:硫解产物为乙酰-CoA及少了2C的脂酰-CoA(直到乙酰-CoA) 总:脂酰-CoA+FAD+NAD++HS-CoA→脂酰-CoA(少2C)+FADH2+NADH+H++乙酰-CoA 脂肪酸氧化的控制主要在脂酰基转运:丙二酸单酰-CoA(脂肪酸合成前体)抑制肉碱软脂酰转移酶I。低ATP高AMP时丙二酸单酰-CoA减少,则脂肪酸氧化增加:产生乙酰-CoA进入TCAC补充ATP。脂肪酸的合成(细胞溶胶):合成时的H-载体是NADPH,增2C的直接前体是丙二酸单酰-CoA。 ⑴乙酰-CoA羧化酶:形成丙二酸单酰-CoA ⑵脂肪酸合酶:经历启动,装载,缩合,还原,脱水,还原,释放过程,加上2C。// 动物停在16C 血浆脂蛋白(用于运输脂类):乳糜颗粒,LDL低密度脂蛋白,VLDL极低~,HDL高~。 LDL是胆固醇载体,在细胞表面与LDL受体结合并经内吞作用进入细胞。 高胆固醇血症(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LDL受体合成缺陷;受体从内质网 到高尔基体的转运缺陷;LDL与受体的结合缺陷;细胞膜凹陷处受体不能聚集缺陷。

地史古生物学考试重点复习内容(整理篇)

古生物地史学 绪论 1、古生物学地史学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以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为对象; (2)研究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地理及地史分布和演化发展规律;(3)了解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阐明生物界的发展史,充实和提高生物进化理论; (4)解决地层时代的划分和对比,恢复古地理,古气候。 地史学:是研究地壳发展历史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发展史,沉积作用(及古地理变迁)发展史,地壳构造发展史等方面。 2、研究古生物学的意义 (1)再造地史时期中的古地理,古气候,恢复古代的自然地理环境.再造古地理,古气候:依据不同的生物相代表不同的生活环境; (2)探讨各地质时期古地理环境的变化及演变规律,揭示有关沉积矿产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3)建立地质年代系统,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 第一篇古生物学 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1、化石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和遗迹。遗体是保存的生物体本身部分,遗迹则是被保存下来的生物生活活动的痕迹。 2、化石的形成条件 硬体部分、迅速掩藏、密封冷冻或干燥、石化作用 3、化石的保存类型 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

4、石化作用的类型 (1)矿物填充作用(2)置换作用(3)升溜作用 5、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 底栖生物、游泳生物、浮游生物 6、指相化石 分布范围广,原地埋藏,适应性狭窄,并且能够反映某种气候特征的化石。 第二章古无脊椎动物 1、蜓壳旋壁结构的类型 致密层、透明层、疏松层、蜂巢层。 2、四射珊瑚构造类型 (1)单带型(仅有隔壁和横板) (2)双带型(具有隔壁横板和鳞板) (3)三带型(具有隔壁,横板,鳞板,及中轴或中柱) (4)泡沫型(隔壁不连续呈刺状,横板和鳞板均呈泡沫状) 3、各古生物的生存年代 蜓是灭绝的海生有孔虫,分布于石炭,二叠纪。 小纺锤蜓:中石炭纪 六方珊瑚:泥盆纪 贵州珊瑚:早石炭纪 弓石燕: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 震旦角石:中奥陶世 尖棱菊石:晚泥盆世 蝙蝠虫:晚寒武世 王冠虫:志留纪 叉笔石:奥陶纪 弓笔石:中志留纪

生化 主要知识点 复习总结

结构特点: 1.含苯环: phe 2.含酚羟基: Tyr 3.含吲哚环: Trp 4.含羟基:Ser Thr 5.含硫: Cys Met 6.含胍基:Arg 7.含咪唑基: His 一、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α螺旋 螺旋 主链右手螺旋(单链),3.6 13 氢键方向与螺旋纵轴平行,链内氢键是α螺旋稳定的主要因素 侧链基团位于螺旋外,不参与的组成,但对螺旋的形成与稳定有影响 α螺旋稳定蛋白质空间构象 β折叠: 伸展的肽链结构 肽键平面之间折叠成锯齿状,相邻两平面呈110度 结构的维系依靠肽链间的氢键,氢键的方向与肽链长轴垂直 肽链的N末端在同一侧---顺向平行,反之为反向平行。 β转角: 肽链出现180°转回折的“U”结构 由第1个氨基酸残基的C=O与第4个氨基酸残基的N-H形成氢键,中间包括10~12个原子, 较α螺旋紧密 常位于球蛋白分子表面,为蛋白质活性的重要空间结构部分 π螺旋: 左手螺旋 氢键维系螺旋稳定 4.4 18, 多见于胶原蛋白,3股左手螺旋盘绕形成右手超螺旋后转变为胶原纤维 无规则卷曲: 是蛋白质中一系列无序构象的总称 是蛋白质分子结构与功能的重要肽段 三、蛋白质变性:

四、核苷酸 1、核苷酸的生物学功能: 核酸构件分子--- 一磷酸核苷;重要能量载体--- ATP;参与糖原合成--- UTP 参与磷脂合成--- CTP;信号分子------- cAMP,cGMP ;辅酶----------- FAD/FMN,NAD/NADP 一磷酸核苷(N M P/d N M P)核酸的构件分子 二磷酸核苷(N D P/d N D P)N D P d N D P能量储存的载体(A D P A T P) 三磷酸核苷(N T P/d N T P)R N A/D N A合成原料,参与能量代谢(A T P);参与物质代谢 (U T P, 2.核酸的一级结构核酸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互补双链A 右手螺旋(B型)内 外 螺 是

生物化学笔记 考试重点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一、蛋白质的概念 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形成的高分子含氮化合物。 二、蛋白质的生物学意义 1.蛋白质是生物体重要的组成成分 分布广:所有器官、组织都含有蛋白质;细胞的各个部分都含有蛋白质。 含量高:蛋白质是细胞内最丰富的有机分子,占人体干重的45%。 2. 蛋白质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1)作为生物催化剂(酶);2)代谢调节作用;3)免疫保护作用;4)物质的转运和储存;5)运动与支持作用;6)参与细胞间信息传递。 第一节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1.蛋白质的元素组成 主要含有碳、氢、氧、氮及硫。有些蛋白质还含有磷、铁、铜、锌、锰、钴及钼等。 2.蛋白质元素组成的特点 蛋白质的含氮量接近,平均为16%。测定生物样品含氮量可推算出蛋白质大致含量。100克样品中蛋白质的含量(g%)=每克样品含氮克数×6.25 ×100 3.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自然界存在300余中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仅有20种,且均为L- α- 氨基酸(除甘氨酸外)。 4.氨基酸的分类 1). 非极性疏水性氨基酸2). 极性中性氨基酸3). 酸性氨基酸4). 碱性氨基酸 5.非极性疏水性氨基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脯氨酸 中性极性氨基酸:色氨酸丝氨酸酪氨酸半胱氨酸甲硫氨酸蛋氨酸天冬酰胺苏氨酸谷胺酰胺 酸性氨基酸:天冬氨酸谷氨酸 碱性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 6.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1)两性解离及等电点 氨基酸是两性电解质,其解离方式及带电状态取决于其所处溶液的酸碱度。 等电点:在某一pH条件下,氨基酸解离成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数量相等,分子呈电中性,此时溶液的pH称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2)氨基酸的紫外吸收 酪氨酸、色氨酸含有共轭双键,具有吸收紫外光的特性,在280nm处有最大吸收峰。蛋白质在280nm处的紫外吸收与浓度成正比,可用于蛋白质的定量分析。 7.氨基酸与多肽 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接的形成多肽链。 1)肽键:一分子氨基酸的α-羧基与另一分子的α-氨基,脱水缩合形成的酰胺键(-CO-NH-)称为肽键。 肽键是蛋白质中的主要化学键 一条多肽链含有2个游离的末端(氨基末端羧基末端) 多肽链的序号从N端计算,书写时将N端写于左侧,用H2N-或H-表示;C端用-COOH 或-OH表示。 氨基酸残基:肽链中的氨基酸分子因形成肽键失去部分基团,称为氨基酸残基。

化石学习笔记ByOo

化石学习笔记 By Oo* 1.什么是化石? 化石的定义 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或生物活动所留下的遗迹统称为化石。 埋藏学告诉我们,因种种原因在地球上生命演化的进程中,只有极少一部分因与地质环境相适应而保留下来形成了化石,绝大多数已经无法知道它们的存在。 化石的分类: 生物因物种的不同、形成条件的不同及保存过程的不同使得化石有很多种类型,但从总的方面看无非是以下四种: 1.实体化石这是指生物体本身部分或全部被保存下来的化石。 按保存方式有这样一些类型,一是树脂保存,这主要是琥珀一类的化石,被保存的对象主要是古节肢动物;二是坑沼保存,如陷入泥炭沼和沥青坑的动物,被保存的对象主要是古陆生脊椎动物;三是冰冻保存,这类化石相对比较年轻,如西伯利亚冻土中的一些第四纪大型古脊椎动物;四是石化作用; 按化石质地则有这样一些类型,一是"未变实体化石",这类化石软体部分得到很好或较好的保存,如猛犸、一些琥珀、一些木乃伊化的化石。这类化石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二是"微变硬化石",这类化石软组织已经丧失,但留下了一些稍变性的硬组织部分(牙、甲壳、外骨骼等),另外生物体内原矿物质成分得以保留,虽经较弱的石化,但一些生物结构仍保存得比较完好。这类化石多是无脊椎动物如三叶虫、贝类等。三是"石化化石" 2.模铸化石 这是指生物体在底质、围岩、填充物中留下的印模和复铸物。细分起来又有这样一些类型,一是印痕化石,二是印模化石,三是铸型化石,四是复型化石,究竟属于哪一种主要看化石与其围岩的关系。 3.遗迹化石 遗迹化石是指因古生物活动在底质沉积物表面或内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如动物的足迹、抓痕、爬痕、挖掘的洞穴,也包括诸如卵、动物的粪便、胃石等化石。从更为广泛的角度看,这类化石还应当包括古人类活动的劳动工具和文化遗物等。 4.化学化石 这是指古生物体虽没保存下来,但那些组成生物的有机成分经分解后形成各种有机物(氨基酸、脂肪酸等)却被保留在岩层中,从而可根据这个判断某古生物的存在。 其次,根据化石的尺寸可将化石分为大化石、微体化石和超微化石。一般情况下人们将那些不需要利用显微镜即能进行研究的化石称为大化石,这也是人们知道得最多的一类。微体化石则是指那些需要显微镜才能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化石,这类化石一般人知道得并不多,如有孔虫、放射虫、介形虫、硅藻,当然也包括一些史前生物身体构造中某一微小的部分,如牙形石、细小鱼鳞等,还有植物的孢子、花粉也属于这一类。需要说明的是,在有些学者那里可能把另一些学者看成是大化石的也当做是微体化石,这个并没有严格的原则上的限制,如苔藓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