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17古代文学知识点汇总

2017古代文学知识点汇总

古代文学知识点汇总

时间:上古——先秦(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以前的封建社会)

特点:是一个宗教狂热的时代,是中华民族最稚气、最顽皮、最具幻想的时代,在文学史上形成了一个神话传说的时代。

代表作:1.《诗经》

2.史传文学:《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

3.诸子文学:《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荀子》《墨子》《论

语》

4.楚辞:《离骚》

代表作家:屈原、左丘明

时间:西汉——东汉

特点:把深沉的理性精神和大胆的浪漫幻想结合在一起,运动、力量、气势是本质。采用五言形式。

代表作:1.汉赋:贾谊:《吊屈原赋》《鹏鸟赋》

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班固:《两都赋》

张衡:《归田赋》

赵壹:《刺世疾邪赋》

2.司马迁:《史记》

3.汉乐府民歌

4.《古诗十九首》

代表作家:司马相如、司马迁

时间:东汉末年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开端

特点:1.政治理想的高扬;

2.人生短暂的哀叹;

3.强烈的个性表现;

4.浓郁的悲剧色彩。

代表作:1.三曹:曹操:《短歌行》

曹丕:《燕歌行》

曹植:《铜雀台赋》

2.建安七子:孔融:《论盛孝章书》

王粲:《七哀诗》

陈琳:《饮长城窟行》

阮瑀:《驾出郭北门行》

刘桢:《赠从弟三首》

徐干:《室思诗》

应玚:《公燕诗》

蔡琰:《胡笳十八拍》

代表作家: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

时间:魏末时期

特点:从玄学解释儒家经典,把老庄思想同《周易》结合,崇尚虚无代表作:何晏《道德沦》

王弼:《周易注》《老子注》

代表作家:何晏、王弼

时间:西晋时期

特点:模拟古人、追求辞藻华美和对偶工整。

代表作:陆机:《拟明月何皎皎》

左思:《咏史》

刘琨:《重赠卢谌》

代表作家:陆机、左思、刘琨

名称:《诗》或“诗三百”

概念:是一部口头文学,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反应西周至春秋人民各层面的生活。

分类:风:160篇

雅:105篇

颂:40篇

特色:赋:直接叙述

比:比喻

兴:借其他事物引出要歌咏的事物

艺术特色:1.面向现实、纯朴自然的风格特征;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优美的语言艺术。

内容:周族史诗、颂歌与怨刺诗、婚恋诗、农事诗、征役诗、爱国诗。

作品:《卫风·氓》《采薇》《蒹葭》

(1)《尚书》:(殷商——西周)

名称:《书》、《书经》(四书五经之一)

概念:是我国最早的政治史料汇编,是史传文学的一种,属于记言的左史,反映了从殷商至西周思想观念的演变,核心是“敬天”、“明德”、“慎

民”。

文学特征:1.口语化的语言,即记言;

2.简略的人物形象;

3.充沛的感情;

4.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排比)

(2)《春秋》:(鲁隐公——哀诸公)

概念:是一部专于记事的右史,开创了编年体记史的方式。

叙事特点:“春秋笔法”:简而有法,即简洁严谨,凝练含蓄。

“微言大义”:以平常语言讲述大道理。

艺术效果:凝练含蓄

(3)《左传》:(鲁隐公——鲁哀公,左丘明著)

名称:《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传》

概念:是记事史书,仿《春秋》的编年体

思想倾向:民本思想、崇礼思想、崇霸思想。

人物形象:1.建功立业的伟人;

2.荒淫无道的昏君;

3.善恶典型的贵族妇女。

《左传》与《春秋》的关系:《左传以春秋为纲》,仿照《春秋》的编年体。(4)《国语》:1.重在记言、长于说理、重于教训且平实畅达,不失风趣幽默;

2.首创分国记史的体例。

《国语》与《左传》的关系:《国语》先于《左传》,思想倾向有相似之处,

即“重礼”、“崇礼”、“尚德”。

(5)《战国策》:

名称:《国策》

文学成就:1.纵横家的思想;

2.高才秀士的风采(纵横策士);

3.敷张扬厉的说辞(纵横家的说辞);

4.别开生面的寓言文学。

《战国策》与《左传》、《国语》的关系:1.《战国策》与《左传》:崇霸思

想相同;

2.《战国策》与《国语》:语言特

色都不失风趣,引人入胜。

(1)《论语》:

概念:是孔子与其弟子言论的结集。,

思想核心:1.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礼,“克己复礼为仁”

3.有教无类。

语言特色:1.多以三言两语为章,言简意赅、用意深远、发人深省;

2.词汇丰富、新鲜、生动活泼,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大量使用;

3.句式灵活多变、舒缓自如、长短不拘、有很强的表现力。(2)《孟子》:

概念:记叙战国时代儒学思想家孟子的言行。

思想:“王道”、“仁政”、“性善论”,即“仁”、“义”。

艺术特点:1.感情充沛、气势极盛;

2.有纵横家、雄辩家的气概;

3.善用比喻。

(3)《庄子》:(文学性较强)

思想:源于老子,核心为“道”(主观唯心主义)

创作方法:“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散文风格:(“汪洋恣肆”、“恢诡谲怪”)

1.奇幻的想象,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2.描写精工,形神毕肖;

3.寓言丛集,寓中设寓。

(4)《韩非子》:

主张:“严刑峻法”、“法治”、“力”、“术”、“势”,为君主专制提供了依据内容分类:政论文、寓言故事集

特点:1.政论文:锋芒毕露、语气专断、严峻峭拔;

2.寓言故事集:创立了“寓言群”的形式,用群体集结的寓言来说

明事理。它们的出现,说明了寓言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已经开始

脱离散文母体,取得了独立存在的地位。

概念: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是继《诗经》之后的一种新文体。

代表作品:屈原:《离骚》

艺术特色:1.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拓展了比兴的象征意义,把物我、情景交融起来,扩大了诗歌的境界和表现力;

2.打破了四言句式,出现了五言、七言句和散体化的句子。

《离骚》:

概念:是一首规模宏伟的长篇抒情诗,既有诗人自传的性质,又带有很强幻想性的浪漫主义色彩。

内容:1.写出身、志向、操守、矛盾、不公正的待遇;

2.被主疏远后的挣扎以及抉择。

艺术特色:1.感情澎湃激越;

2.意向的运用;

3.浪漫主义特征;

4.语言精练,大量吸收楚国方言;

5.打破了四言句式,创造了“骚体”。

屈原诗歌创作与《离骚》的不同:采用直接铺叙的手法,感情更直接奔放,浪漫

色彩则不如《离骚》。

屈原的伟大性:1.文学上:a.创造了“骚体诗”,开创了诗歌史上的一个全新时

代;

b.以积极浪漫的创作手法,开辟了另一个影响深远的

传统,丰富了文学艺术的表现力;

c.“楚辞体”打破了四言句式,出现了五言、七言句

和散体化句子,给后人以形式上的无限启发;

d.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拓展了比兴的象征意

义,把物我、情景交融起来,扩大了诗歌的境界和

表现力;

e.作品对辞赋的发展有直接影响。

2.政治上:他执着的爱国热情、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给后

世作家作出典范。

1.汉高祖初——武帝初:

a.“骚体赋”为主;

b.多是作者的政治见解和身世感慨之作;

c.在形式上初步有所转变;

d.代表作家:贾谊、淮南小山、枚乘等。

2.西汉武帝初——东汉中叶:

a.是汉赋发展的鼎盛时期;

b.内容多是描写汉帝国的富强;

c.以“散体大赋”为主;

d:代表:枚乘:《七发》,第一篇散体大赋作品、司马相如

特色:文章字句铺张雕琢,极尽夸张铺排之能事,罗列事物、堆砌辞藻。

评价:1.是汉赋的奠基者;

2.他的赋作标志着汉赋的基本定型与成熟,影响了两汉整个赋坛,成为人

们效仿的对象。

概念: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自黄帝时代至汉武帝狩元年间的历史。

内容: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

特色:1.纵贯三千年,包罗万象,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

2.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

成就:1.塑造了一批典型的人物形象;

2.取材与互见法;

3.情节更加完整、更加故事化;

4.细节更加性格化。

史家之绝唱:是说其历史成就,包罗万象、贯通古今,还创造出了史书撰写的新体制。

无韵之离骚:是说其文学成就:1.司马迁带着深切的悲痛去理解笔下人物的奋斗

和失败,常饱含着悲愤;

2.《史记》不是客观地叙述事实,而是饱含着司

马迁的爱憎,它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的描

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借物抒情。

3.《屈原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对屈原的赞美敬重。

1.汉乐府民歌:

思想特色:“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内容:a.反映人民生活的困苦;

b.反映战争的灾难;

c.反应男女爱情和被压迫的妇女《孔雀东南飞》;

d.揭露上层社会的腐朽。

艺术成就:a.对《诗经》开创的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b.标志着我国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

c.语言朴素生动,常用烘托、侧面描写、比喻、夸张和拟人的手法;

d.不拘于四言格式,而以杂言为主,并逐渐趋向五言。

2.文人五言诗与汉乐府民歌的不同:

a.表现主题:相同:都是对人民真实生活的描写,反应政治的黑暗。

b.表现手法:文人五言诗:比兴手法

汉乐府民歌:烘托、侧面描写、比喻、夸张、拟人

概念:指“三曹”、“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

内容: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

“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自南朝至唐朝,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总要标准。

1.是第一位大力写五言诗的文人;

2.有自己的风格,发展了五言诗的抒情趋向,又把叙事和抒情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五言诗既能叙事,又能抒情,大大丰富了其艺术功能;

3.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很大。

人格:社会观和人生观都以自然为核心,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

外之求。

诗风:自然、清美。

背景:社会上层争夺砍杀,政治斗争异常残酷。

特点:1.洒脱、活泼、自在适性的精神和个性表达;

2.与儒家思想相悖;

3.不拘礼法、率性纵情、风流潇洒、饮酒服药的生活方式;

4.个性意识的觉醒。

背景:政治黑暗、社会动荡。

内容:以道家玄虚观点来解释儒学,把老庄思想同《周易》结合,作为其学说核心。

特点:1.讲究人物语言传神,侧重于谈吐中体现人物的神韵;

2.力求以简练的笔墨描写人物的外貌,表现人物内在神韵。

上官仪代表了宫廷诗人创作的最高水平。以写景见长,风格“绮错婉媚”,即讲究对仗,追求诗歌的声辞之美,体物图貌,笔法精细,时人谓之“上官体”。特点:细致体察、情思婉转、笔法精细、对偶工整。

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齐名,因而并称初唐四杰。初唐四杰能真正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人。四杰的代表作品,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从军行》、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帝京篇》。

“四杰”创作的特点:自觉变革文风: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内容上:实现了诗歌由宫廷向市井、江山、塞漠的转

变;代表了当时文学革新的方向。

风格上:以刚健骨气为审美追求,气势壮大,慷慨悲

凉。

形式上:对五律的定型起了重要作用。

内容:主要表现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的陶醉和山水田园闲适生活的情趣。

形式:大力写作五言律诗和绝句。

风格:静逸明秀

其诗作从题材内容到艺术风格都比较接近。

代表诗人及其作品有:王维《山居秋暝》、《鹿柴》;孟浩然《过故人庄》

《春晓》;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还有储光羲、

祖咏、裴迪等。

沈宋是沈佺期与宋之问两位诗人的并称。主要活动在武后、中宗时期。他们总结了六朝以来的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进一步将趋于成熟的律诗形式固定下来,最终使律诗定型。沈宋对近体诗体制的完备作出应有的贡献,完成律诗的体制和扩大律诗的影响。他们倾力于律体的写作,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总结了五七言近体的形式规范。

盛唐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所以也叫高岑诗派。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

是中唐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诗歌流派。这派诗人有意打破传统的表现手法,追求奇崛险怪的艺术风格,用奇字、造拗句、押险韵,避熟就生,标新立异。发掘新的形式、语言、意境,创立自己的新风格;以文为诗,即以古文的章法、句法入诗,以议论为诗。主张“不平则鸣”“笔补造化”.主要诗人还有贾岛、李贺、卢仝、马异、刘叉等

是指以元稹、白居易、王建、张籍为主要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

中唐的一种诗歌创作思潮。诗人白居易、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人好以乐府特别是新题乐府的形式,来反映社会问题,针砭政治弊端,以期达到实际的社会效果。同时在艺术表现上,这群诗人也大多努力以平易浅切的语言、自然流畅的意脉来增加诗歌的可读性。

“新乐府”理论主张:a.强调端正诗歌创作的方向——反对逃避现实,苟且

偷安的创作倾向

b.强调回复古乐府的“写实”传统。如白居易“文章

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直歌其事”等

c.强调恢复《毛诗序》风雅比兴的美刺传统。(重讽

喻功能,轻审美功能)

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内容包括志怪、写实等。它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而形成的小说文体,具有“有意作小说”、“多幻设语”、“篇幅漫长,记叙委曲”的特征,同时又具有“传”和“记”两种体制的特点。代表作品有元稹的《莺莺传》、白行简的《李娃传》、蒋防的《霍小玉传》等。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所谓“沉郁顿挫”,指的是深沉郁积的感情通过曲折往复的手法表现出来。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出自他的《进雕赋表》。主要表示自己学力深厚,写作

技巧娴熟。“沉郁顿挫”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波澜老成的含义。“沉郁顿挫”可以概括杜甫诗歌艺术的主体风格。

韩柳古文运动是一次散文的文体文风的改革,自内容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密切的关系;自形式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这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

其理论主张有:a.坚持文以明道,注重经世致用,反对形式主义以端正文

风;

b.提倡散体,破“体”为文,反对骈体以端正文体;

c.反对“陈言”,倡导“词必己出”以端正文章语言。

《花间集》是我国五代十国时期编纂的一部词集,《花间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由后蜀人赵崇祚编辑。本书收录了温庭筠、韦庄等18位花间词派词人的500首经典作品,其词的内容主要写男女离别相思之情,歌舞宴乐之事;其主体风格是浓艳香软,辞藻华丽,但也有一些作家的作品写得比较清丽自然,境界高远。集中而典型地反映了我国早期词史上文人词创作的主体取向、审美情趣、体貌风格和艺术成就,真实地体现了早期词由民间状态向文人创作转换、发展过程的全貌。

花间词派是晚唐五代奉温庭筠为鼻祖而进行词的创作的一个文人词派。产生于西蜀,得名于赵崇祚编辑的《花间集》。主要的词人还有韦庄、皇甫松、孙光宪等。作品大都在樽前檀板间,为娱乐遣兴而作,大多写游冶宴乐,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等。语言秾艳华丽,格调绮糜柔弱。

a.江西诗派是宋代影响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

b.得名于吕本中的《江西诗社宗派图》。

c.领袖是黄庭坚,其它主要人物有: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韩驹等。

d.江西诗派的特色有三:一).诗派为观念性的社集;

二).以风格和师承为判断的根据,非地域之划分,

入诗派的并非都是江西人;

三).江西诗派是元佑学术的一部分,是作为“绍

述”政治的对立物而发展起来的,其盛衰与

政局有密切的联系。

e.创作主张及特色有:重视句法、喜用拗句;用典以故为新、变俗为雅;风格生新瘦硬,但兼有浏亮芊绵。

指李清照的词风——清新自然又创意出奇的语言风格。(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特点是:以寻常语入词、格调凄婉悲怆、倜傥有丈夫气。

南宋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风格相近词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陈亮、刘过、刘辰翁、刘克庄等。他们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用词来抒发爱国情感。豪放慷慨如辛弃疾,但题材没有辛弃疾广,风格不如辛弃疾多样,多以议论为词,以文为词,过于直率,不如辛弃疾蕴藉。

主要代表人物有:姜夔、吴文英、史达祖、陈允平、周密等,他们以姜夔的“雅词”为典范,注重炼字琢句,牢音守律,追求高雅脱俗的艺术情趣;词的题材以咏物为主,讲究寄托,但有些词的意蕴隐晦难解。

他的诗歌创作表现有明显的复古倾向,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风雅传统。

a.提倡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兴寄的作品。

b.提出诗美理想。即创造了一种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的采美相结合的健康文学。

c.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了唐代,他提倡的风骨兴寄和诗美理想对于唐诗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被后来唐代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盛唐诗歌的繁荣所证实

a.新构思:全诗以月为主体,紧扣月下的春、江、花,月是诗中生命的纽带,统摄全诗。

b.新意境: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美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扩大开来,与人生真谛的追寻以及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c.新格调:哀而不伤。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说: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a.诗情:清淡幽静、缥缈空灵的诗歌境界

b.画意:鲜明的色彩美、层次美、线条美、构图美。

色彩美:色彩丰富,光影配合和谐,具有层次感与和谐美。如“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层次美:

如《山居秋暝》写景高低参差,远近错落,很有立体感和层次美。

线条美: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画面上有直的孤烟,

圆的落日,横贯大漠边缘的地平线,蜿蜒曲折的长河,四种不同

的线条,勾画出雄浑壮阔的塞上风光。构图美:如《山居秋暝》,

诗人以画家的匠心布勒画面,既有背景的布置,又有精彩的写景

镜头,而且景中有人,恬美的秋日晚景中点缀着富有生活气息的

人物活动场景,使画面顿时鲜活起来。

c.音乐美:善于捕捉自然的音响与声息

d.禅趣:超然出世的情怀与寂静的境界

a.从内容上来看,二人都写作边塞诗,但高适多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边塞问题,抨击、揭露战争的残酷和边防政策的弊病,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而岑参的边塞诗多讴歌战争的胜利和将士的英勇,还有不少描绘边塞风土人情的作品,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b.从风格上来说,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悲壮,但高适以描写战争的残酷为主调,近乎悲壮苍凉;岑参的诗歌以歌颂将士勇敢和边地奇异风光为主调,风格雄奇壮丽。

c.从抒情方式来说,高诗多夹叙夹议,直抒胸臆;岑诗则长于描写,多寓情于景。

d.从语言方面说,高适尚质朴,不追求奇字奇句,以醇厚自然感人;岑参尚奇巧,刻意求奇求新,以新奇俊逸动人。

e.从形式上来说,二人都擅长七言歌行,但高诗严整,对仗工稳;岑诗奔放,句式长短错综。

f.从创作方法上来说,高适多用写实手法,岑参近乎浪漫主义。

总之,两个人各具特色。就诗歌的思想价值而言,大抵高适胜于岑参;而从艺术上看,则岑参的创造性要比高适突出,这主要表现在想象丰富,充满奇情异采,更富有艺术个性方面。

李白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自由解放的体裁和朴素优美的语言来表现他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

a.李白在诗歌创作中常以理想“虚化”现实

b.李白总是带着诗人的激情支配客观事象,以情造境。如《月下独酌》、《秋浦歌》

c.舍弃具体细致的物象描绘,从大处着笔勾勒出事物的神韵。如《望庐山瀑布》、《蜀道难》

d.完全敞开情怀,采用爆发式的抒情方式,活脱脱地表现自己的精神个性。如《将进酒》

a.豪放飘逸的风格:(1)诗中多选择大鹏、天马、高山、瀑布、长江、黄河等雄

伟阔大的意象。

(2)李白的诗很少对生活过程做细致如实的描绘,而是捕捉

了许多表面看来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深入揭示感情的

激荡,造成诗歌结构的大开大合。

(3)他抒情的方式也往往不是含蓄收敛的,而是有如山洪暴

发,喷涌而出,一气直下。

b.瑰丽神奇的境界:他的诗常常充满大胆惊人的夸张、丰富奇特的想象,还常常

借助于神话传说、梦境和幻觉构成瑰丽神奇的境界。

c.清新俊逸的语言:李白的诗歌常用极单纯自然而又有力的语言表达了极深厚的

感情,达到他自己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理想

境界。李白还注意学习民歌语言和当时的口语,使诗歌自然

流畅,饶有民歌风味。

a.读书与壮游时期(35岁前):(1)自幼受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和儒家传统思想

的熏陶。

(2)受盛唐风气的影响,有高远的政治理想。

(3)20岁开始漫游,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

漫游生活丰富了阅历,开拓了视野。杜甫此期

诗作20余首,以《望岳》为代表;诗风以豪

放浪漫为主调。

b.困守长安(35—44岁):(1)入长安后,应试落第。

(2)天宝十四年,得到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位。诗

人杜甫的性格逐渐由轻狂转为深沉。此间的作品

有:《兵车行》、《丽人行》、《前后出塞》等

名篇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唐代社会的各种矛盾,

奠定了现实主义创作方向和沉郁顿挫的诗歌风

格。

c.陷贼与为官(45—48岁):(1)逃难、被捉,陷叛军中约9个月。

(2)先投肃宗,授左拾遗

(3)因上疏救房琯,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4)弃官漂泊。759年秋弃官,拟入川,客居秦州

几个月,年底到成都。此间的作品有:《北征》、

《春望》、《月夜》、“三吏”、“三别” 等,

体现了强烈的政治性和炽热的忧国忧民感情,

标志着诗人的创作进入高峰期。

d.漂泊西南时期(48—59岁):入蜀成都筑草堂定居,此后又辗转到夔州。此间作品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等,这时期创作的作品数量最多。

a.以律诗写组诗,拓宽表现内容,增强表现力。

b.拓宽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和表现手法。

c.浑融的境界与出神入化的技巧。

d.语言长于练字练句。

讽刺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爱情悲剧、政治悲剧、时代悲剧等(注:需展开分析)

a.在构思与艺术想象上具独创性。如《梦天》诗的前半部分写瑰丽的月宫仙境景色,扑朔迷离,后半部分突然转而俯览人世的苍桑,构思甚为奇特,想象力惊人。

b.诗歌的一向非同寻常,善于运用神话和怪诞、华美的词汇,别出心裁地创造出异想天开、从未有过的意象。强烈的主观色彩常表现为意象复合的“通感”,如《李凭箜篌引》。鲜明瑰丽的意象和丰富的主观色彩,是李贺诗歌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c.“冷艳怪丽”的风格特色。他的诗歌是冷、艳、奇、险自成一家,喜用“啼”、“泣”、“腥”、“冷”之类的字眼,组成一幅幅冷艳的图画,表现出一种悲哀的美。字词上浓妆重墨,如《雁门太守行》。他的诗歌都在修辞设色上,千锤百炼而成的诗句和奇诡用语,美化了他的苦闷和悲观消极的情绪,使诗歌带有浓重的伤感冷艳风格。

d.唯美倾向。他的诗苦闷的象征,其直观幻想和描写,在艺术修辞技巧上达到了很高的境地。

杜牧的诗歌创作中最出色的是其怀古咏史诗。这类诗或抒写对历史兴亡成败的深沉感慨,或借题发挥讽刺现实,或寓于着深刻的历史和政治见识。诗歌基调明朗爽健.。晚唐诗人中,他第一个大量用七绝写咏史诗,用史论笔法,寓褒贬议论于含蓄诗味中,极大地发挥了绝句体的妙用,创作了许多有“二十八字史论”之誉的咏史作品。如《泊秦淮》通过对历史曾有过的繁盛转瞬即逝的伤悼,以及揭露统治者的荒淫误国,抒发自己的政治感慨和见识,其中深寓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立意高绝的议论,表现出横溢的才气。

a.他对于爱情的执着,开创了诗歌上新风格、新境界。他的诗成就最高的是近体诗,尤其是七律、七绝。如果说杜甫是唐代七言律发展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那么,李商隐则为第二座里程碑。他继承了杜甫的沉郁顿挫,有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的幻想象征手法,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1)写景中融合比兴象征,寄寓困顿失意的身世之感。

(2)爱用冷僻的典故,故诗中的意象特别美丽,而整体意旨往往隐晦。

(3)语言绮丽而对仗工整,音律圆美婉转。

(4)“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之趣,富于象征暗示色彩,有朦胧之美。

b.他的绝句写得深情绵邈,沉博绝丽,有的比较隐晦,但可以在精工富丽的辞章中体会到他的婉转情思,而且很伤感。如《夜雨寄北》感情细腻,意境婉约,在艺术上的明显特色便是细美幽约、朦胧含蓄,为伤感唯美文学的典型。

a.家境清贫

b.牛李党争:是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

c.时代背景:宦官专权(注:需具体展开回答)

a.情感充沛:因纯情而缺少理性节制,一任真实情感奔涌倾泻,有撼动人心

的力量。

b.性情的本真自然:用真性情、真血泪写成,非常感人。

c.手法、语言本色自然:多用白描和口语,不加雕琢,自然流畅。

初唐诗歌革新大体经历了:a.以唐太宗君臣为代表,鉴于南朝历代统治者败亡的

教训,从巩固基业的需要出发,重视思想文化的统

治作用,提倡中和雅正的文学主张,在诗风转变中

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b.以“初唐四杰”为代表,他们力图改变齐梁余风,

扩大诗歌题材,不仅推动了律诗的发展,并对唐代

文风的转变起到重要作用。

c.以陈子昂为代表,标举“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

开拓了唐诗的正确发展道路。

d.沈佺期和宋之问,总结了六朝以来的声律方面的创

作经验,进一步将趋于成熟的律诗形式固定下来,

最终使律诗定型。

e.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诗歌意境创造上取得很

大进展,诗情与画意结合,诗境空明纯美,为盛唐

诗的到来作了艺术上的充分准备。

a.敦煌曲子词:词,作为一种新兴的诗体,它最初广泛流传于民间。敦煌曲

子词显露出来的多言男女艳情相思的创作倾向,

它的主要特征:有衬字、字数不定、平仄不拘、叶韵不定、咏调名本意者

多、曲体曲式丰富多样。同时在艺术表现上,许多作品还

过于俚俗粗糙,往往令人不堪卒读。

b.早期文人词:代表人物有:李白、张志和、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等。

早期文人词的特点反映的生活内容比较广阔,既有边塞风光,又有江南景色,并非只是局限在离愁别恨、男女恋情的范围中,大多数词风格轻快活泼,语言朴素清新。早期文人词多限于小令,没有长调。

c.温庭筠及花间词:代表人物是温庭筠和韦庄。温庭筠,扩大了词的影响,

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开始成为新的诗体形式之一;开拓了词的创

作道路,形成了婉约词派,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其词的内容主要写男女

离别相思之情,歌舞宴乐之事;其主体风格是浓艳香软,辞藻华丽,但

也有一些作家的作品写得比较清丽自然,境界高远。

d.李煜及其他南唐词人:(1)冯延巳,词作数量居五代人之首。词意境清丽

而幽雅,词约而意丰,抒情委婉而含蓄。

(2)李璟存词四首,蕴含深刻的忧患意识,和后

主李煜的词境较接近。代表作为《浣溪沙》。

(3)李煜是唐五代词人中成就最高的。前期词以

描写宫廷生活、男女情爱的题材为主,也有

一些抒发离愁别恨的作品。在内容题材上仍

受南朝宫体诗和花间词的影响,但却是他内

心世界和情感的真实表达。后期词以抒写故

国之思,亡国之痛为主。感情真挚沉痛,凄

怆动人,颇具艺术感染力。

王国维《人间词话》:“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概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a.北宋前期词坛的沉寂从宋初960年到宋真宗前期1007年近五十年的时间是北

宋词的前期。这时期的“词人”有王禹偁,钱惟演、寇准、潘阆、林逋等几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