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言语段阅读理解

文言语段阅读理解

文言语段阅读理解
考点归纳研读
名师解疑释惑
考点归纳整理
考点1:正确翻译文言句子
考点2:加强对主旨句、警句、名句的理解及背诵
考点3:品味词语在文中的表达妙处及其表达效果,分辨语句的表达方式
考点4:概括语段内容,分析语段结构及其在原文中的地位作用
考点5:评析文章的思想内容,感悟文中人物及事件的特点、意义
考点6:评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考点7:评析文章的思想倾向及历史意义
考点8:联系实际,谈文章对自己的启发及其现实意义
考点9:与语段有密切联系的文学常识及其写作风格
考点10:不同素材间的联系、比较和迁移
知识要点研读
一、文言语句翻译
文言语句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
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言文主要把握如下四点:
1、断句停顿;
2、分析常见虚词、关键实词、重点语句的意思;
3、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
4、对不同类型的文言文能从文体特点上进行分析。
三、诗词赏析
这是一项综合性较强、能力层级较高的活动。诗词赏析的内容包括:
1、词语和句子内容、文章主旨的概括;
2、表现手法(抒情、象征)、表达方式的分析;
3、作家作品、背景材料的识记;
4、作者情感、诗词意境的理解。
四、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这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正确把握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关键是注意包括以下四点:1、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从文章整体及具体语境两个方面弄懂实词、虚词的意义,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2、弄懂文言语句句与句之间的语意关系。3、 抓住关键语句,把握中心句,弄懂蕴含丰富语句的表层与深层含义。4、 注意句子的比较分析,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其意义上的差别。
思维能力拓展
1、把握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言文,不能只停留在字词的了解上,而是要在通览全文、理解字词句含义的基础上,正确地把握文段的思路、结构及中心,要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明确关键语句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结合作者所处的环境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及文段的艺术风格。要能够

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2、把握文言文文意
(1)、初步把握
初步把握要求对阅读材料能够根据题意把握某一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或摘录筛选;要求对阅读材料的某一个段落层次甚至全篇的文意进行考查,把握基本情节或基本思想。①找出相应的词句:找出相应的词句就是根据题意要求对阅读材料进行信息筛选。在筛选前,要仔细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并读懂原文。进行摘录筛选时要注意准确摘录和完整摘录。
②概括主要内容:概括主要内容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阅读的要求,对某篇文章、某个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时,既可以概括要点,抽取特征,把不同侧面的要点压缩捏合,归纳提炼;又可以抓住关键词语和句子,摘录要点。
(2)、分析评价
分析评价要求在初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对所述事件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判断与推理,要求答出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或是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评论等。分析评价时要注意:分析必须在整体把握和综合梳理的基础上进行。评价的思想观点必须正确,要辨证地思考和历史地评价。 ①分析用意:分析用意是根据提供的具体材料,进行分析,推断运用这则材料的目的。分析时,首先要理解提供的具体材料,然后联系上下文推断出其用意。
②发表见解:发表见解是对某一观点或某一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发表见解时要联系具体的语境,思想观点要正确,做到言之成理,自圆其说。③探究言外之意:言外之意是指字面外的意思。探究言外之意,揭示隐含信息,不能脱离特定的语言环境。语境是语言隐含意义的本质所在。因此,分析特定语境是引发隐含信息的依据和先决条件。
3、把握诗词鉴赏古诗词鉴赏除了对字词句的理解,还要求分析艺术表现手法,领悟诗歌的意象及意境,把握诗歌的主旨,理解诗歌的感情。
4、找准分析文章内容的角度
(1)根据不同文体,理清基本要素。①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 ②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③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
(2)划出层次结构,逐层归纳分析。逐步对段落或层次进行分析,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旨。
(3)综合分析,扩展视野,理解文章内容。分析、综合时注意充分利用文章题目、文中或文后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扩展视野,理解文章内容。
典型例题解析
精确制导突破
例题1 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

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A.可爱者甚蕃( )B.濯清涟而不妖( )C.不蔓不枝( )D.香远益清( )
2.翻译文言语句。
A.菊之爱,陶后鲜有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填空。
①第一段中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语句是,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四道题比较全面地表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命题采用主观题型。第1题考查对重点实词的理解,课文中对这四个词都作了注释,难度不大。第2题翻译两个句子,翻译时要对重点词语准确译出。第3题第①小题考查文章的理解,第②小题考查表现手法的掌握,第③小题考查行文的思路,领会文章构思的巧妙。第4题是课内外结合的开放性题,就文章观点让考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解答时既要紧扣课文内容,又要联系现实生活。参考答案为:1.多;洗涤;长蔓(牵牵连连);更加2.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3.(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2)衬托莲花的高洁(3)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4.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种观点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备选例题1】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迹。公将弛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 ______________ ,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______________ ,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

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选文节选自课文《 》,它记述了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 。
2找出选文第一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改正。
______ 改 ________ __________ 改 __________
3在选文中的空白处写出原句。
4解释选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鼓 _____________ 靡 _____________
5把句子“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概括选文第二段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曹刿论战》, 长勺之战 2、“迹”改“绩”,“弛”改“驰”, 3、登轼而望之;一鼓作气, 4、鼓:击鼓;靡:倒下; 5、(齐)是大国,难以摸清(情况),怕的是有埋伏。 6、写曹刿分析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例题2 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__________
②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__________ 辟:__________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乡:__________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__
⑤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答题
①从全文看,本文先后运用了论证和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舍生取义

这一观点。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上面三个题目考查的分别是词语意思、句子翻译和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前两题不难作答,第3题除了对文章论证方法的理解外,重在积累,答题时要调动平时的知识积累。参考答案为:1.①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③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③“乡”通“向”,从前。④停止,放弃。⑤天性,天良。2.①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②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③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④(有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3.①道理举例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来入侵,失败被俘后,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他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后人学习的②答案示例: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备选例题2】 阅读《公输》节选,回答问题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公输盘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何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何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喏。”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子墨子曰 ( )
②愿借子杀之 ( )
③吾义固不杀人 ( )
④不可谓知类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夫子何命焉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宋何罪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原文回答:
①墨子与公输盘一见面,就向他提出了怎样的请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墨子采取什么措施让公输盘答应他的请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墨子抓住公输盘的哪句话进行批驳?从哪句话可以看出公输盘的虚伪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概括这几段文字的中心意思?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先生,对男子的遵称 ②第二人称代词,你 ③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 ④懂得,明白 2.①你有什么见教?②宋国有什么罪? 3.①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②请献十金。 4.吾义固不杀人 义不杀少而杀众 5.写墨子说服公输盘的过程。
例题3 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完成下面的题目。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项是( )
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誉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边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作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3.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颂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解析】上面的第1题考查朗读停顿,古诗一般按音节停顿。五言诗的节拍一般是“23、212、221”。解答时除参照划分节拍的方法外还要读句子,辨词义,析句意。由此可以确定答案为B,此句应读为“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第2题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生赏析古诗的能力。A项讲诗体及作者,B、C、D三项分别是对文中各联意思的理解。一一细读,不难发现C项与诗意不符。第3题考查对名句的赏析。不能简单的叙述诗句的大意,而要表述“千古传颂”的原因。
【备选例题3】 阅读王维的《汉江临眺》,完成下面的题目。
楚塞三

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①“诗中有画”是王维诗的主要特点,请就“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两句作点品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比较本诗和他的另一首《使至塞上》,说一说两诗的感情基调有何不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①这两句诗是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在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汉江水流汹涌向天地之外奔腾而去,远山在水气中若有若无,时隐时现。②写《使至塞上》时是受朝廷排挤,单车去边塞慰问,此诗的感情基调是孤寂、悲凉。写《汉江临眺》时是受朝廷重托去黔中、岭南等地选拔官员,路经汉江,此诗的感情基调是开朗、欢快。
例题4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撮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由是感激 感激: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故五月渡泸 故: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1)段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3.第(2)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4.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 ____________________,临危委重任和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解析】第1题考查对文言实虚词的理解,①题中的“感激”作“感动”、“激动”讲;②题中的“驱驰”意为“奔走效劳”;③题的虚词“故”当“所以(因此)”。第2题考查文中的名句,要紧扣“临危受命”四字作答。第3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根据题目要求,细读选文,可知“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中的“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北定中原,攘除奸

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四个短语。第4题考查的范围比第3题更大,要求选文中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事和写作目的,既有选用文中词语作答,也有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要看准题目,选词恰当,概括准确,语文简明。其答案为:三顾草庐 临崩寄大事 表达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
【备选例题4】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官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所恶有甚于死者( ) ②一箪食,一豆羹( )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 ④此之谓失其本心( )
2.翻译画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文中原句填写。
①“取义成仁今日事” (见《梅岭三章》)用文中的话说就是 ________________ ;“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见《乐羊子妻》)用文中的话说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面对一个最终人财两空的巨贪,有人或许会用_______________来嘲讽他(用第二段中的句子答)。
4.按要求填空。
①文中所说的比生命可贵的东西是指_______________,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概括第二段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中的相关内容,填写完整下面的一副对联。
上联:杀身以成仁,斯仁非仁也;
下联:__________ ,此___是___乎?
6.下面的名言不是孟子说的一项是( )
A.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B.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D.我善养我浩

然之气。
参考答案:1.①讨厌,厌恶 ②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③通“向”,从前 ④天性,天良 2.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①舍生而取义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4.①道义,丧失道义。 ②通过对比,指出有些人之所以会丧失羞耻之心,正是由于贪恋物质享受、爱慕虚荣造成的。 5.舍生而取义、 义、 义 6.C
素质能力演练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大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丈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丈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1、解释下列带点的词。 (1)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乎:_____________ 称:______________ (2)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善:___________ 浩然: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以孟子和太史公为例,谈到写文章的人要善于“养气”,你认为他们两人养气的途径是否相同?(用自己的话回答)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句子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除文中作者的观点外,你认为写“文章”时“养气”的方法还有哪些?(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韩愈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复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注】望诸君:即战国时燕国名将乐毅。他忠心耿耿,战功卓著,后被人离间,受到燕王怀疑,被迫离燕至赵,赵封他为望诸君。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易:____ (2)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仕:____ 2、标示句子的诵读节奏,选择词的恰当义项。 (1)苟 慕 义 强 仁 者 皆 爱 惜 焉 (2)下面方

框中文字出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皆爱惜”中的“惜”,应选择第__义项。(只能序号) 惜xī ①爱惜。《韩非子·难二》:“草茅者耗禾穗,惠盗贼者伤良民。”(耗:减损。惠:给人好处。)②吝惜,舍不得。蔡琰《悲愤诗》:“岂敢、性命。”③痛惜,哀伤。贾谊《惜誓》:“余年老而日衰兮。” 3、“郁郁适兹土”的“适”解释为“往,到”。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能解释为“往,到”的一项是 ( )A、由是先王遂诣亮 B、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C、辍耕之垄上 D、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4、翻译下面的句子。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根据文意,联系“望诸君”的注释,谈谈你对韩愈委托董邵南“吊望诸君之墓”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 、允之任也。
1、 解释句中加线的词语。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______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_________________ ③深入不毛:_________________ ④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_________________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2段文字中,表明出师条件已具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大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大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若夫霪雨露靠,连月不开,阴风怒号

,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墙倾揖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A.负者歌于途 ( ) B.杂然而前陈者 ( ) C 去国还乡 ( ) D 长烟一空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译: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 3.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小要求加标点符号)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答: 【 】 A.《岳阳搂记)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B.{醉翁亭记》“句句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C 两文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D.两文在景物描写上都采取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两文的语言都清丽明快,气势磅礴。五、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如涉及通假字,必须答出该字的意思。)(1)万钟于我何加焉( )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乡为身死而不受( ) (4)是亦不可以已乎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作者的观点。

4、阅读下面《不食嗟来之食》,完成文

后问题。
齐(齐国)大饥(饥荒)。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为食(准备了食物)于路,以待饿者食之(给他们吃)。有饿者蒙袂(mèi)辑屦(jù)(袖子遮着脸,拖拉着鞋),贸贸然(两眼昏昏无神的样子)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喂)来食!”(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终不食而死。 (选自《礼记.檀弓》
(1)上文与《鱼我所欲也》选段中的哪些语句相对应?把它摘录在下面横线上。

(2)“嗟来之食”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模仿《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语“拔苗助长”的释义,试解释它的意义。
【拔苗助长】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见于《孟子.公孙丑》)。后来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嗟来之食】(提示:答题不超出100字。故事情节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能全文翻译。)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 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 苟: (2) 辟: (3) 丧: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答:
(2)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答: 3.下面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人皆有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B.舍身而取义 环而攻之而不胜 C.故不为苟得也 己克,公问其故 D.贤者能勿丧耳 陈胜者,阳城人也4.简答: (1) 孟子在文中阐明了怎样的观点? 答:

(2) 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请用原文回答)
答: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时 陈
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3、“乐亦无穷”在选文第1段中指何而言?
答: 4、从选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而是由于 和 答:
八、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面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或王命急宣 A. B、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哀转久绝 C. D、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清荣峻茂,良多趣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3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静景,

也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 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4.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1)第一、二句中的“朝奏”与“夕贬””、“九重天”与“路八千”形成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命运的急剧变化。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六句“雪拥蓝关马不前”借景抒情,并做到了眼前景与心中情的完美统一。请你对此加以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龇,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惩:_____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两处划线句子的意思,并要注意准确表现说话者的不同语气。 (1)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将愚公率领子孙们决心挖山不止的壮举与智叟 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并主要运用 的描写手法来表现情节内容,塑造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

出故事的题目,不少于2个。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读完这则故事后,有人认为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但也有人认为愚公确实很愚,而智叟才是有头脑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写出你的真实想法。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故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1.对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理解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好读书,不求甚解:hào喜欢 B.性嗜酒:sì爱好 C.常著文章自娱:zhuó通“着” D.箪瓢屡空,晏如也:ān悠闲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或置酒而招之 B.不知日之入 C.友人惭,下车引之 D.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五柳先生的兴趣爱好,并写出一个能完整体现他性格特点的句子。 兴趣爱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性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己失期,失

期当斩。借第今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右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选自司马迁《陈涉世家》)
1、读下面各组句子,指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两组:(①________②________)
A、为坛而盟/山盟海誓
B、死即举大名耳/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C、吴广为都尉/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D、从民欲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段中划线的句子来看,你认为陈涉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文章的作者是唐朝诗人______________。
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馨:______________。
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______________。
4.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五柳先生传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
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
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揭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手?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嗜: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造:
2.用

原文回答。
“赞语”中“ , ”这两句体现了五柳先生的品德;“传文”中的“ ,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 ”,“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生活爱好,“ , ”体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简陋。
3.“亲旧知其如此”中的“此”指代的是(用原文回答)
4.请联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说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中的“志”是什么?

十五、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这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之文章聚乎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1、苏辙,________朝人,与_______、________合称“三苏”。题目《上枢密韩太尉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本文体裁属于_____________体和______________文。
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1)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
(2)然皆古人之陈迹( )
(3)故决然舍去( )
(4)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
3、翻译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不满于少时的居家生活,原因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决然舍去”居家生活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5、本段借用雄壮的物象层层陪衬,请指出用了哪此事物作为陪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用周公、召公、方叔、召虎四人喻韩琦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认为“养气”主要靠( )
A、多观察 B、“求天下奇闻壮观”,多结交文人学士
C、多读“百氏之书” D、多与“邻里乡党之人”游
十六、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

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从全词来看,这首词是( )派的典范词篇之一。
A、婉约 B、花间 C、守旧 D、豪放
2、解释加点的词。
(1)聊:______(2)报_____(3)尚:________(4)会:__________
3、“亲射虎,看孙郎”的句式有什么特点?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贯穿全词的线索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词中标横线的句子都运用了典故,请说明每个典故所涉及的人物或文章。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6、词人运用两个典故各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射天狼”中的“天狼”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用简明连贯的语言概括上片、下片的内容。
上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七、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念:______________②但:_______
2、“于”字的意思和用法与“相步于中庭”一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 B、贫者语于富者曰
C、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D、生于淮北则为枳
3、找出文中的一处比喻,这处比喻的本体是_________________,喻体是__________,相似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结合这一背景,体会结尾一句的丰富内涵,试回答:
①“闲人”之“少”实为______________的人少,作者的叹息表达了对____________之人的不满。
②两问一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矛盾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八、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伐,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几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喽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1、解

释文中加点的字。
(1)缘:__________________ (2)斫:_________________
(3)攒:__________________ (4)蹙:_________________
(5)际:__________________ (6)是:_________________
2、说明加点字在句中的用法。
(1)穷山之高而止( ) (2)箕踞而遨( )
(3)外与天际( ) (4)萦青缭白( )
3、根据文章的描写,用两个字概括西山的特点。
答: 。
4、文章哪句话具体写出了西山的“特立”,“不与培喽为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画线句子改写成现代汉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补写出文中最能表现作者“始得西山”的感受的句子。
答: 。
十九、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 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通风换气 B、 政通人和 C、 通宵达旦 D、 博古通今
2、 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1) 缘:________ (2) 俨然:_________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画线的语句。
(1) 渔人甚异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林尽水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十、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这个片段写了四种情况。从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每种情况的短句.依次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下面各组句中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往来而不绝

者 B、 临溪而渔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莅临指导
C、 宴酣之乐 D、 泉香而酒洌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杂然而前陈者
3.将“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翻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全文看,对作者在这个片段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水之乐 B.与民同乐
C.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D.“醉”与“乐”的和谐统一
5.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境界,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一样具有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所展露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旷达胸襟。
文言语段阅读理解 素质能力演练答案
一、
1、在相当 擅长 正大刚直 2、不同。孟子善于通过加强内在修养培养“浩然之气”,太史公善于通过游历名门大川、广交四方名士来养气,一内一外,“养气”途径不同。3、但是文章不是可以凭学习就能写好,气可以通过修养获得4、答案参考(积累优美语句段落、丰富自己语言 博览群书,汲取精华 关注社会、自然、人生,多观察,多思考 表达自己感受与体会,力求创新)
二、1、(1)易:改变。 (2)仕:做官。 2、(1)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 (2)③ 3、B 4、姑且凭你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 5、①借乐毅的经历宽慰董邵南,说明政治上失意的人古已有之,对于“不得志”不要在意。(2分) ②借乐毅在赵受封一事暗示董邵南:有才能的人终会有用武之地的。 三、1、 ①低微而鄙陋 ②奔走效劳 ③苗 ④把 2、 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东吴)3、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四、1. A 负 (背着) B.陈 (摆放) C 去 (离开) D 一 (全) 2.(1) 没有这种人,我同讹一道呢? (2) 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4. D
五、1、(1)好处、益处、裨益等 (2)感谢、感激、感恩等 (3)从前、以前、昔日等 (4)停止、抛弃、丢弃等2、一碗饭,一盆汤,得到它就能生存,得不到它就不能活。3、人不能为获取高官厚禄而舍弃礼义。4、(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2)参考答案:古时候齐国发生了大饥荒。有个叫黔敖的富商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大声吆喝:“喂!来吃。”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的。终于不食而死(见于《礼记 檀弓》)。今泛指带有污辱性的施舍。
六、1.(1) 苟且 (2) 通“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