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帕累托标准

帕累托标准

帕累托标准
帕累托标准

一、帕累托标准的产生

帕累托标准这一思想最早是由洛桑学派的创建人、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1906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教程》一书中提出来,帕累托写道:“当某种分配标准为既定时,我们可以遵照这种标准,研究何种状态会使集体中各个人达到最大可能的福利。让我们考虑任何一个特定的状态,并且假定在适合所包括的关系方面做一很小的变动,如果这样做以后,每一个人的福利都增进了,显然新的状态对每一个人就更有利;相反,如果所有人的福利都减少了,则新的状态对于每一个人就没有利。但是,另一方面,如果这种小变动使一些人福利增进,而另一些福利减小,那么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就不能认为这种改变是有利的。因此,我们规定最大偏好状态是:在那种状态,任何微小的改变,除了某些人的偏好依然不变之外,不可能使所有人的偏好全增加,或者全减少。”①帕累托本人并没有在这段话的基础上总结出帕累托标准,这一标准的提出是新福利经济学为了取代旧福利经济学而寻找的理论支撑。我们知道,庇古(1920)创建的旧福利经济学是建立在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思想基础上的,古典经济学家边沁(1823)认为经济标准的确定应取决于哪组政策能够使得社会福利最大化,庇古在边沁的基础上认为标准的确定应使得经济福利最大化,庇古在这基础上创立的旧福利经济学是以人际间可比和基数效用为假设前提的,其意义在于制定理性的经济政策来改善人类福利,使得在社会福利最大的情况下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臵。为了避免使用价值判断,罗宾斯对旧福利经济学理论中人际间可比和基数效用测量这两个假设前提提出挑战,质疑其科学性和客观性,认为应该利用序数效用和人际间不可比的信息来修正福利经济学。其中,勒纳(Lerner ,1934)②和希克斯(1939)③通过引入帕累托的早期成果使得新福利经济学找到了理论基础,他们发现帕累托第一个不依赖基数效用和可比性假设定义了社会福利概念,从而避免了人际间可比所需要的价值判断,这导致了帕累托标准的产生和发展。帕累托标准一直是现代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主要部分,很多定理和最优条件都是以帕累托最优为参照的。它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帕累托标准作为一个价值判断已经被广泛接受,而对其他涉及人际效用比较的判断则争议较多。

二、 帕累托标准

根据第二章介绍,我们知道,在构建间接社会排序时,我们可以用许多方法来加总个人偏好获得社会偏好,福利经济学以道德个人主义假定社会偏好惟一的判断标准是个人偏好,到底使用哪一种方法,取决于我们所拥有的关于效用的可测量性和可比性的信息。如果我们假定个人效用只能进行序数测量且人际间效用不能进行比较,那么要加总个人偏好就十分困难。序数测量且人际间效用不能进行比较使我们不能使用加法来进行加总,因为加法只能使用于基数而不能适用于序数,并且加数必须要求用同一来标准衡量,而人际间效用不能进行比较的假定认为每个人之间不可能使用同一标准衡量。在这种情况下,由个人偏好获得社会偏好的规则就是帕累托标准,根据帕累托标准可以对经济状态进行比较或排序。下面我们就介绍弱帕累托标准和强帕累托标准。其中X 表示社会可选择集合,x 和y 表示X 中两种不同的社会状态,i P 和i I 表示第i 个人的偏好是优于还是无差异。

1.弱帕累托标准(Weak Pareto Criterion ,简称WP )。对于X 中的所有x 和y ,即,x y X ,如果对于所有的i 都满足i xPy ,那么xPy 。也就是说,在社会可选择集合中,如果所有人都认为状态x 优于状态y ,那么社会也认为状态x 优于状态y 。

厉以宁,吴易风,李懿。《西方福利经济学述评》,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第85页。 ② Lerner,A.P.1934. Economic Theory and Socialist Economic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 51-61.

③ Hicks,J.R.1939. Foundations of Welfare Economics. Economic Journal . 49: 696-712.

2. 强帕累托标准(Strong Pareto Criterion ,简称SP )。对于X 中的所有x 和y ,,x y X ∈,如果对于所有的i 都满足i xI y 并且对一些j 满足j xP y ,那么xPy 。也就是说,如果在状态x 下至少有一个人认为状态x 优于状态y ,并且任何人都认为状态x 无差异于状态y ,那么社会也认为状态状态x 优于状态y 。

强帕累托标准(Arrow ,1951,pp.36,96)是对弱帕累托标准条件的弱化。在福利经济学中,强帕累托标准的应用范围更广,因为弱帕累托标准的要求过于苛刻。如果个人偏好只能进行序数测量且不可比,这时我们可使用这两个标准来构建x 和y 的社会排序。也就是说,我们根据帕累托标准可以判断社会状态x 优于状态y 、社会状态x 次于状态y 还是社会状态x 无差异状态y 。假如一个社会引入一项新技术使得食物成本降低,同时,又没有引起失业和利润降低来损害任何人,那么引进这项技术将是帕累托改进。但是,如果社会状态x 即不优于也不次于而且也不无差异于社会状态y ,则认为社会状态x 和社会状态y 是帕累托不可比的情况。

三、帕累托最优

下面我们用数学形式给帕累托最优下定义。考察社会可选择状态集{},,X x y =???和个人集合N (以1,,i n =???表示)。以i 和i ≥个人i 的严格偏好关系和至少同样好的关系,则在下列条件满足的情况下x 优于y ,即x 为帕累托最优。对于所有的1,,i n =???,如果满足对于所有的个人i 都存在i x y ≥,并且至少有一个i 存在i x y ,那么对社会也认为x y ,如果在社会可选择状态集合X 中不存在任何其他一种状态优于x ,则x 就被定义为帕累托最优。也就是说,如果不存在,y X y x ∈ ,那么x 为帕累托最优。这里的帕累托最优定义是任何两种状态的比较,而不是单从福利经济学的效用或福利的角度进行考察。 x 和y 即可以表示人们对自身经济状态的比较,也可以表示社会选择理论中政党的状态比较。

(Cornwall ,1984,p.402)①认为,帕累托最优这一术语选择并不准确,原因在于帕累托最优是从帕累托标准这一价值判断推出的。因而所谓的帕,托最优具有帕累托标准本身所具有的所有局限性,而最优这一术语容易掩盖了这些局限性。使用帕累托效率可能更为合理一些。由于习惯本书采用帕累托最优这一术语。帕累托最优是指一种状态优于另一种状态,显然,这一评价明确地或不明确地使用了价值判断。如果从社会状态x 移动到其他状态,提高社会中某一成员的福利不可能不使至少一个其他成员的条件恶化,那么社会状态x 就是帕累托最优的。所谓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um )是指,一个社会的生产资源配臵已经达到这样的一种状态:在不损害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的境况的前提下,重新配臵资源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的境况变好,或者说,要改善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的境况,必定要损害其他社会成员的境况。这种状态称作帕累托最优状态。也就是说,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状态就是帕累托最优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一个社会的生产资源配臵达到了最大效率,由此所获得社会总效用或社会总福利也达到极大值。应当强调指出,帕累托最优状态并不意味着收入分配是平等的。根据帕累托最优,在下述两种情况下调整资源的配臵可以增加社会经济福利:第一,使得每个社会成员的境况变好;第二,在没有使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的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至少一个社会成员的境况变好。也就是说,这两种情况下的资源配臵没有获得最大效率,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如果一个经济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那么这个经济体制中存在着一些无效率状态。当产出可以分割时,从理论上讲,就存在改进的情况,帕累托改进将会使得每一个人的境况改善。从这一角度来看,

① Cornwall,R.R.1984. Introduction to the Use of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 Amstredam: North-Holland.

帕累托最优状态也被称作帕累托效率状态,相应地,帕累托标准也被称作效率原则。在本书中,效率是指在既定的资源下尽可能取得最大的产出。事实上,帕累托最优建立在以下两个前提之上: 第一,一个社会的生产技术和消费者的偏好函数是既定的; 第二,一个社会的收入分配状况不变。显然,生产技术、消费者偏好和收入分配的改变会使得资源最优配臵的状态相应发生改变。

帕累托最优最重要和最有用的方面在于帕累托最优与完全竞争经济均衡之间的关系。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市场参与者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竞争性一般均衡是在商品和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体系下使得所有的市场出清(即每一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相等)。在这一定义中把供给超过需求的“免费”商品排除在外。假定已知企业和个人的目标,在能够获得个人偏好和生产技术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得到福利经济学两个著名的定理,关于这两个定理内容及其证明我们将在第六章详细论述。

交换经济中的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实现的一般条件

通过以上两节的介绍,我们知道:第一,交换经济中的帕累托最优的实现条件: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对于消费者都相等,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也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第二,生产经济中的帕累托最优的实现条件: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中任何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在成本一定的情况下,也等于两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之比。以上两节分别从交换经济和生产经济的角度进行介绍,本节考察一般经济(包括交换经济和生产经济)的帕累托最优的实现条件。

一、一般效率的图形及数学说明

1.图形说明

生产可能性曲线上任意一点都实现了生产的效率,但是不一定实现了交换的效率。我们可以使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埃奇沃斯盒状图来说明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即一般效率条件。由于生产可能性曲线上任意一点满足生产的帕累托效率条件,因而利润实现最大化,利润函数为

()112212,P x P x C x x π=?+?- 其中()

12,C x x wl rk =+ ,所以 ()12121

22,C x x P x x P P π+=

-? 此时, 1122

P MRT P = 根据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1122

A B MU P MRS MRS MU P === 生产和交换的一般均衡条件是

1122A B P MRS MRS MRT P ==

=

因此,生产和交换同时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是:所有生产者生产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所有消费者购买任何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二、完全竞争和帕累托最优

一方面,在完全竞争市场上,商品的价格在个别消费者背后由市场供求均衡来决定,所有的消费者都是价格的接受者。因此,在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每个消费者为了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必须把两种商品的组合调整到12

A B H P MRS MRS MRS P ==???==;另一方面,在完全竞争的要素市场上,要素的价格由市场供求均衡决定,所有的生产者都是价格接受者。因此,在要素价格一定时,每个生产者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必须把两种要素组合调整到

L C D T K

P MRST MRST MRTS P ==???==,由于在完全竞争下,商品按边际成本定价,且生产任一商品的MC 等于它的机会成本,所以有011121202221

P MC C dx MRS MRT P MC C dx =====,因而完全竞争可以实现帕累托效率。

帕累托标准的局限

一、帕累托标准无法获得完整的社会排序

帕累托部分排序最严重的缺陷在于它不是一个完备的排序。这一排序的用处在于允许社会状态的界定使得物品可以在个人之间进行一次性的转移支付。但是仍然是部分排序,这一原则只能对所有人同时变好或变坏进行排序。如果从状态x 变化到状态y ,一些人变好,其他人变坏,即使假设可以进行一次性转移支付,帕累托原则不能做出任何判断。因此,只要个人之间有效用冲突,比如沿着效用可能性边界移动,我们就需要其他原则来进行判断。我们设想有一个社会福利次序,虽然这个社会福利次序不需要符合帕累托原则,但是社会福利次序往往符合这一原则。原因在于并非帕累托原则本身而是仅仅以帕累托原则为基础进行排序使得社会福利次序不完备的。

在实际生活中,几乎每一次一些人的效用增加都会以其他人的效用下降为代价。

在这些情况下,究竟社会福利是增进还是下降,帕累托标准无法加以判断。即帕累托标准没有给出完整的排序。帕累托标准对许多状态都具有不可比,因而只能获得社会状态的部分排序,而无法获得完整的社会排序。如下图所示,社会状态a 和b 不可比,尽管a 和c 、b 和c 可以比较。根据帕累托标准,我们即无法对无效率的社会状态a 和b 作出比较。帕累托最优强烈地依赖于资源的最初配臵,也就是说,不同的资源配臵就会出现不同的帕累托最优,因而帕累托最优点并不是惟一的,因而对不同的帕累托最优点也无法作出比较。而福利经济学的目的就是获得完整的社会排序,社会状态得失的比较是为了获得正确的政策选择。因此,帕累托标准作为福利经济学和政策选择的标准是有局限的。帕累托标准不能获得完整的社会排序根本原因在于它假定人际间效用不可比,回避了人际比较是新福利经济学的基本价值判断,这也是新福利经济学认为比旧福利经济学进步的地方,认为我们无法根据不同人的主观判断作出客观的衡量。森(1970a )指出,帕累托标准推导出的社会偏好关系具有自反性和传递性,但不一定具有完全性,社会偏好的不完全性主要是因为个人偏好序的不完全性,而不完全性的程度则取决于个人的一致性程度:如果每个人都具有相同的偏好序,那么社会序在此特殊情形下是完全的;如果社会中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反的偏好,那么帕累托标准就不能对不同的方案进行相互比较;如果介于两者之间,那么帕累托标准能够作出某些比较,但不是全部比较,作比较的程度视具体情况而定。

二、帕累托标准关于外部效应的解释

纳什在《再论福利经济学》一书中强烈地反对帕累托标准,认为它在一定条件下是一项使穷人愈穷富人愈富的准则。他写道:“假如我们采取一系列经济政策,它们在保持穷人绝对水平不变的前提下使得富人更富有,那么根据帕累托类型的社会福利函数…社会福利水平必然提高”。①显然,纳什认为,经济政策的实施只会使得富人从中受益,那么结果就是收入差距拉大,这时尽管帕累托标准被满足了,这种福利增进仍然不会被接受。

但是,黄有光指出,纳什对帕累托标准的解释在消费不存在外在性的情况下才能成立。如果存在外在性,即使穷人绝对收入不变,穷人会因为妒忌富人收入的增加而使得穷人的境况变差,此时,帕累托标准就不能判断社会福利水平必然提高。黄有光认为,纳什对帕累托标准的这一解释是源于他对这一标准的误解,实际上,帕累托标准本身已经考虑了外在性的问题。即使纳什对帕累托标准的反对意见不成立,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一标准对效用或福利的分配也是中立的,即帕累托标准取决于初始的资源配臵,极端不公平的分配状态可能会优于公平的分配状态。

三、帕累托标准忽视了分配问题

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帕累托标准忽视了分配问题。考虑一块蛋糕在两个人之间分配。假定两人都喜欢蛋糕且其偏好均满足非饱和条件。此时,对蛋糕的每一种分配均为帕累托最优,包括最公平分配的和最不公平的分迫。我们知道任何一种蛋糕分配方式都满足我们前面对帕累托标准的定义。也就是说,任何一种再分配只会使得一个人拥有量更多,则另一个人拥有量减少。这时并不存在帕累托改进,那么这种状态就是帕累托最优。显然,初始的资源配臵都是帕累托最优,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帕累托标准忽视了资源的初始分配问题,即根据帕累托标准我们可以得到多种帕累托最优分配,如果一个标准无法提供惟一的最优分配时,那么对分配的选择也是无意义的。森指出,忽视分配的帕累托最优经济可能是一个完全使人厌恶的社会。假使尼禄(公元37-68,有名的罗马暴君)拥有整个罗马城而多数人处于饥寒交迫境况,若不让尼禄把罗马烧毁会使得他不高兴,那么让他把整个罗马烧掉将会是帕累托最优的。

四、帕累托标准与其他原则可能相冲突

帕累托标准是以道德个人主义为假设前提,也就是说,社会偏好的惟一判断标准是个人偏好,而个人偏好又取决于个人的效用的大小,这种纯粹从经济的角度考察社会状态忽视了个人自由和权利,因而有可能会与其他原则相冲突。比如森的帕累托自由悖论,森指出,虽然帕累托标准是所有集体选择条件中最宽松的一个,但这一原则仍然与其他一般原则相冲突。随着森(1970a,p.210)对帕累托自由悖论的提出,诺齐克(Nozick,1974)指出,帕累托标准忽视了权力的内在价值和人们从自由中获得效益,罗利和皮科克(1975)提倡一种自由主义者的观点,认为消极自由的维持和延续——被定义为特定个人对他人的强制的不存在——是被赋予优先权的。

①Nash,S.K.1969. A Reappraisal of Welfare Economics. London: Routledge&Kegan Paul.

帕累托图

帕累托图 帕累托图是排列图的特殊形式。它们被用来区分问题的重要程度,以便于确定最重大的问题。帕累托图能帮助团队获得一个起最大作用的清晰图。 历史 在帕累托图的背后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帕累托”来自维尔弗累多·帕累托(1848-1923)。生于巴黎,他的家人为了寻找更多的政治自由,逃离了意大利的热那亚。帕累托,经济学家,对财富的分配不均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制定数学模型来量化这种分配不均。 乔M.朱兰博士,质量领域的世界知名领袖,在1940年年底准备质量控制手册。他需要一个简短的名字来命名“重要的少数”和“琐碎的多数”现象。他在手稿里描述了一些累计曲线,在下面写上字,“帕累托分配不均原则……”。文字很清楚地表明帕累托仅仅在他的收入和财富的研究中应用了这一原则;朱兰博士把它说成是“普遍性”原则。因此,这个图应该命名为“朱兰图”。累计曲线图在1904-1905年首先被米.澳.洛伦茨使用,让事情变得复杂。 简单地说,这一原则指出(在多数场合),少数问题(约20%)将呈现最大的改进机会(约80%)。 典型帕累托图 LEGEND TITLE: SHIPPING ERRORS PERIOD: 1/89-4/90 SOURCE: RECEIVING REPORTS NAME: DIANA MAGNETTI DATE: JUNE 1, 1990

为什么要用帕累托图? 帕累托图用来: (A)从全新的视角分析问题; (B)把注意力集中在按优先次序排好的问题上; (C)在不同时期比较数据的变化; (D)为建一条累计线提供基础。 简单的数据安排过程可能显示一些重要的,要么就是被忽略的。在问题的调查中,选择分类,将数据列成表格,处理数据,构建帕累托图,在问题的调查中已经被证实是一种有用的目的。 “要事第一”是帕累托图背后的思想。正确的构造图应该表明资源能被最好地用于解决“大”问题的地方。 累计线很方便地回答了这样的问题,“什么样的缺陷等级能构成所有缺陷的70%?” 当有限的资源可用时,帕累托图以一个系统的方式来直接反映问题。 需要注意的事项 操作型定义很容易被忽略,因为我们总是提出假设,又不去实现它。 以下面的方式来考虑操作型定义。 操作的:我们都同意该做什么? 定义:我们都同意每个词的意思? 操作型定义的两个好的信息来源是W.爱德华戴明的摆脱危机(第9章)和朔尔特斯的团队手册(2-28—2-29)。 帕累托图 概述 一张帕累托图就是一个栅栏图。栅栏的长度代表发生的频率或成本(金钱,时间)。因此,图表视觉上显示了更为明显的那种形式。 何时使用 当小组分析数据,揭示未被察觉的模式时 当试图将重点放在最重要的问题或原因时 当和别人交流你的数据时 当通过比较原因和影响的帕累托典型图,叙述原因和影响时 当通过比较之前的和之后的数据,评估改进时 步骤 1.决定你会使用的项目组的类型 2.决定图表要包含的时期 3.决定使用的测量方法——频率,百分比,成本,时间,数量。 4.收集数据。

帕累托相关原理及其应用

帕累托相关原理及其应用 前言: 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中,西方经济学被划分为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实证经济学研究的是实际经济体系的运行,它对经济行为作出相关的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并试图对经济进行检验;实证经济学简单说就是“是什么,为什么,会如何”的问题,但是除此之外,西方经济学家还应该回答“应当是什么”之类的问题,即他们试图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这就是规范经济学的内容。由此看来,我们这学期的课程福利经济学就是一种规范经济学。具体的说,福利经济学就是在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下,研究整个经济的资源配置和个人福利的关系,特别是市场经济体系的资源配置与福利的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政策问题,换句话说,福利经济学研究要素在不同厂商之间的最优配置以及产品在不同家户之间的最优分配,即资源的最有配置。 如何判断各种不同的资源配置的优劣,以及确定所有可能的资源配置中的最优资源配置呢?在这个问题面前,经济学上接受了帕累托相关原理。 关键词:帕累托最优福利最大化帕累托法则帕累托改进 帕累托最优状态 经济学的目的是全社会福利的极大化。但是用什么指标来衡量全社会的福利总和,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困难在于不同人的福利无法相加。没有任何分析方法可以严格证明,我多赚一元钱,同时你多亏一元钱,可使社会福利总和保持不变,尽管人们可能这样猜想。福利的最后依据是人的主观感觉,这种感觉既然是主观的,就无法对它作客观的运算。 严格的帕累托最优可以用多目标数学规划来描述。假设我们同时有若干个目标,这些目标彼此独立,又无法加权求和。试问我们如何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一般而言,如果突出某一个目标,必定会牺牲其它的目标。所以不可能同时兼顾所有的目标。帕累托最优的意思是尽量改进各个目标,一直达到某一程度,此时任何一个目标的改进要以恶化其它目标为代价。这一状态,就称为帕累托最优。它不是一个唯一解,对各个目标照顾的程度不同便有不同的解。但它避免了存在有改进余地而没有利用的不利状态。 将这一概念应用到经济学,我们的多目标是社会中每一个公民的物质条件。市场经济就是帕累托最优的一个解。如果任何个人的物质条件尚有改进的机会,而不必以降低别人的物质条件为代价,则我们还没有实现帕累托最优。经济的繁荣发达就是用不断朝帕累托最优改进的方法来实现的。举例说,如果双方同意做一笔买卖,彼此都能获利,而且不存在负的外部性(使第三者受损),那么促成这种交易就是一种帕累托改进,而阻止交易的实现就是偏离了帕累托最优。简单说来,经济的繁荣就是靠利用一切交换获利的机会来实现的。 经济学应用帕累托最优的概念,隐含着三个极重要的前提。第一,它假定社会中每个成员的权利是相同的,如果损害某人而让别人得益就不是帕累托最优。它的深刻含义是市场经济是一个人人平等的经济。在被帝王贵族统治下的经济,统治者的权利高于被统治者,因而那里不可能实现市场经济。第二个前提是在市场经济中帕累托的最优解取

帕累托最优知识讲解

帕累托最优 摘要:帕累托最优,也称为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改善、帕雷托最佳配置,是博弈论中的重要概念,并且在经济学,工程学和社会 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个概念是以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 多·帕雷托的名字命名的,他在关于经济效率和收入分配的研 究中最早使用了这个概念。 关键词: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改进、重要前提、条件、资源配置、效率、“80/20”法则、资本配置 引言:关于资源配置效率,经济学迄今所能给与的明确界定就是“帕累托效率”,也称为“帕累托最优”。 所谓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即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换句话说,就是不可能再改善某些人的境况,而不使任何其他人受损。 帕累托改进是以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命名的,并基于帕累托最优基础之上。帕累托最优是指在不减少一方福利的情况下,就不可能增加另外一方的福利;而帕累托改进是指在不减少一方的福利时,通过改变现有的资源配置而提高另一方的福利。帕累托改进可以在资源闲置或市场失效的情况下实现。 一方面,帕累托最优是指没有进行帕累托改进余地的状态;另一方面,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 如果一个经济制度不是帕累托最优,则存在一些人可以在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自己的境况变好的情形。普遍认为这样低效的产出的情况是需要避免的,因此帕累托最优是评价一个经济制度和政治方针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帕累托最优有三个重要前提: 第一,它假定社会中每个成员的权利是相同的,如果损害某人而让别人得益就不是帕累托最优。它的深刻含义是市场经济是一个人人平等的经济。在被帝王贵族统治下的经济,统治者的权利高于被统治者,因而那里不可能实现市场经济。

帕累托原则

帕累托原则 在落后的管理观念中,人们看不到时间的价值,不知道时间的作用。如车间里工人成批闲聊;订某一项合同,需盖半年橡皮图章,而此时引进项目也已成为落后项目等等。成功与成就往往来自科学地安排时间,现代人一定要树立时间观念。 一、树立你的时间观念如何树立现代管理的时间观念? 1. 把握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抓紧时间,可以创造机会。没有机会的人,往往都是任何时间流逝的人。很多时候,机会对每一个人都是均等的,行动快的人得到了它,行动慢的人自己错过了它。所以,要抓住机会,就必须与时间竞争。 2. 要管理好自己的时间现代人从事企业工作,重要的是时间管理,很多企业人十分辛苦,每天早出晚归,疲于奔命,但如果加以认真研究,仍可发现,许多工作是在白白浪费时间。结果,大事抓不了,小事也抓不到,企业人应有自己的时间安排,抓住关键,掌握重点。 3. 讲话、开会也要讲究成本经常开会,讲话既多又长,并非优点。有效的会议,时间不多,又取得成效。文山会海无非是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浪费了别人的时间。这些时间,本来可以生产很多产品,这就是会议的成本。应该计算一下,有效益的会当然可以多开,如果没有效益,还是应该减少这样的会议。 4. 开展时间管理学的研究时间观念已成为现代管理的重要观念,浪费时间,就是浪费金钱,就是降低效率。应该重视对时间管理学的研究,设立专门的时间管理学课程,让每一个人都用正确的时间观念思考问题的行动,讲求效率,充当时间的主人,迎接未来的挑战。 企业人节约时间的秘诀: ①。处理公务切忌先办小的,后办大的,应先做最重要的事。 ②。用大部分时间去处理最难办的事。 ③。把一部分交给秘书去做。 ④。能打电话解决的就打电话,少写信,必须写信时就尽量短写。 ⑤。减少会议。 ⑥。拟好工作时间表。 ⑦。分析自己利用时间的情况:多少时间被浪费了。

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在详细地讨论了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情况之后.我们来研究如何利用该曲线将生产和交换两个方面综合在一起,从而得到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参见图。首先,在图中的生产能性曲线上任选一点.例如为B 点。由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性质可知,B 点是生产契约曲线上的一点,故满足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另一方面,B 点表示一对产出的最优组合,即图生产和交换的最优,即(X ,Y)。如果从B 点出发分别引一条垂直线到X 文和一条水平线到Y 。则得到一个矩形A Y B X 。该矩形恰好与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中引入的交换的埃奇渥斯盒状图相同:它的水平长度和垂直高度分别表示两种产出的给定数量牙和y 。如果设点A 和B 分别为消费者A 和B 的原点,则该矩形中任意一点也表示既定产出X 和Y 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一种分配。于是,我们可将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当中的全部讨论都照搬到这里来。 图 生产和交换的最优 按照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的分析,埃奇渥斯盒状图A Y B X 中的交换契约曲线为VV 〞。VV 〞,上任意一点均为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因此,给定生产契约曲线上一点,即给定一个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现在有一条交换的契约曲线,即有无穷多个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与之对应。在这无穷多个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之中,任意一个例如点C 都表示交换在单独来看时已经处于最优状态,但并不一定表示在与生产联合起来看时亦达到了最优状态。下面利用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和边际替代率这两个概念来加以说明。 在图中,生产可能性曲线上B 点的切线S 的斜率绝对值是产品X 在该点上转换为产品Y 的边际转换率MRT ,交换契约曲线C 点是无差异曲线A II 和B II 的切点。A II 和B II 的共同切线T 的斜率绝对值是产品X 在该点上替代产品Y 的边际替代率MRS 。切线S 和T 可能平行,也可能不平行,即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与边际替代率可能相等,也可能不等。如果

项目经理必备时间管理技能(3)-帕累托原则

项目经理必备时间管理技能(3)—帕累托原则小故事: 有一位哲人看见见一个农夫正在砍树,每一斧头下去都只能砍下一小块树皮——明显是因为这把斧头太钝了。 于是哲人就问农夫:为什么你不先把斧头磨快了再砍? 农夫回答说:我没有时间磨斧头! 农夫是真的没有时间吗?磨刀不误砍柴工,我们小时候就学过的道理,但是为什么农夫会有这样的思想呢?这时候就需要用到时间管理的重要利器——帕累托原则:——是由19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其核心内容是生活中80%的结果几乎源于20%的活动。比如,总是那些20%的客户给你带来了80%的业绩,可能创造了80%的利润;世界上80%的财富是被20%的人掌握着,世界上80%的人只分享了20%的财富。因此,要把注意力放在20%的关键事情上。

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应当对要做的事情分清轻重缓急,进行如下的排序: A.重要且紧急〔比如救火、抢险等)——必须立刻做。 除非是这些情况都同时出现(老天,请不要这种情形发生吧),否则你就能够处理它们。因此它们的紧急和重要性,要比其他每一件事都优先。如果拖延是造成紧急的因素,则现在已经不能再拖延了。在这些情形下,时间管理就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了。 B.重要但不紧急〔比如学习、做计划、与人谈心、体检等)——只要没有前一类事的压力,应该当成紧急的事去做,而不是拖延。 我们生活中,大多数所谓重要的事情都不是紧急的,我们可以现在或稍后再做。在很多情形之下似乎可以一致拖延下去;而在太多的情形下,我们确定这样拖延着。这些都是我们永远没有着手的事情。 例如:你要参加提升你专业技术的培训班;你想找出时间先做一番初步资料搜集之后,再向老师提出你的计划。 这些工作都有一个共同点:尽管它们具有重要性,可以影响到你的健康、财富和家庭的福利,但是你如果不采取初步行动,它们可以无限期的拖延下去。如果这些事情没有涉及到

帕累托最优实现条件

三、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实现条件 (一).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这里我们开始讨论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所必须满足的条件。这些条件被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条件。它包括交换的最优条件、生产的最优条件以及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我们先从交换的最优条件开始讨论。首先还是考虑两种既定数量的产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分配问题,然而再将所得的结论推广到一般情况。 假定两种产品分别为X 和Y ,其既定数量为X 和Y 。两个消费者分别为A 和B 。下面我们用埃奇沃思框图来分析这两种产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分配。如图10-1所示,框图的水平长度表示经济中第一种X 的数量X ,框图的垂直高度表示第二种产品Y 的数量Y 。A O 为第一个消费者A 的原点,B O 为第二个消费者B 的原点。从A O 水平向右代表消费者A 对第一种商品X 的消费量A X ,垂直向上表示消费者A 对第二种商品Y 的消费量A Y ;从B O 水平向左代表消费者B 对第一种商品X 的消费量B X ,垂直向下表示消费者B 对第二种商品Y 的消费量B X 。 ·g c C O B O A X A Y A III B a I A II A III A b d e II B I B Y B C ’ X B 图4-10 交换的帕累托最优 现在考虑框图中的任意一点,如a 点。a 点对应于消费者A 的消费量),(A A Y X 和消费者B 的消费),(B B Y X 。这样,下式(10.9)成立: X X X B A =+; Y Y Y B A =+ (10.9) 也就是说,框图中的任意一点确定了一套数量,表示每一个消费者对每一种商品的消费,而且满足(10.9)式。因此,框图确定了两种商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所有可能的分配情况。特别是,在框图的垂直边上的任意一点,表明某个消费者不消费X 商品,框图的水平边上的任意一点,表明某个消费者不消费Y 商品。 现在我们要讨论的是,在埃奇沃思框图中的全部可能的产品分配状态之中,哪一些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呢?为了分析这一问题,需要在埃奇沃思框图中加入消费者偏好的信息,即加入每个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由于A O 是消费者A 的原点,故A 的无差异曲线向A O 点凸出。图中是消费者A 的三条代表性无差异曲线。其中,A III 为较高的效用水平,而A I 代表较低的效用水平。一般来说,从A O 点向右移动,标志着消费者A 的效用水平增加。另一方面,由于B O 是消费者B 的原点,故B 的无差异曲线向B O 点凸出。图中,B I 、B II 、B III 是消费者B 的三条代表性无差异曲线。其中, B III 代表较高的效用水平,而B I 代表较低的效用水平。一般来说,从B O 向左移动,标志着消费者B 的效用水平增加。 现在,从框图中任选一点表示两种商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一个初始分配。例如,选择一点a 。由于假定效用函数是连续的,故点a 必然处于消费者A 的某条无差异曲线上,同时也处于消费者B 的某条无差异曲线上,即消费者A 和B 分别有一条无差异曲线经过a 点。因此,这两条无差异曲线可能在a 点相切或相交。假如两条无差异曲线在a 点相交(如图10—1所示),点a 是无差异曲线B A I II 和的交点)。容易看出,a 点不可能是帕累托最优状态。这是因为,通过改变初始分配状态,例如从a 点变动到b 点,则消费者A 的效用水平从无差异曲线A II 提高到A III ,而消费者B 的效用水平未发生变化,仍然留存无差异曲线B I 上。因此,在点a 仍然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由此得到结论:在交换的埃奇沃思框图中,任意一点,如果它处在消费者A 和B 的两条无差异曲线的交点上,则它就不是帕累托最优状态,

ABC分类法又称帕累托分析法或巴雷托分析法

ABC分类法又称帕累托分析法或巴雷托分析法、柏拉图分析、主次因素分析法、ABC分析法、ABC法则、分类管理法、重点管理法、ABC管理法、abc管理、巴雷特分析法,它是根据事物在技术或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排队,分清重点和一般,从而有区别地确定管理方式的一种分析方法。由于它把被分析的对象分成A、B、C三类,所以又称为ABC 分析法。 ABC分类法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首创的。1879年,帕累托在研究个人收入的分布状态时,发现少数人的收入占全部人收入的大部分,而多数人的收入却只占一小部分,他将这一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就是著名的帕累托图。该分析方法的核心思想是在决定一个事物的众多因素中分清主次,识别出少数的但对事物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和多数的但对事物影响较少的次要因素。后来,帕累托法被不断应用于管理的各个方面。1951年,管理学家戴克(H.F.Dickie)将其应用于库存管理,命名为ABC法。1951年~1956年,约瑟夫·朱兰将ABC法引入质量管理,用于质量问题的分析,被称为排列图。1963年,彼得·德鲁克(P.F.Drucker)将这一方法推广到全部社会现象,使ABC法成为企业提高效益的普遍应用的管理方法。 ABC分类法应用说明 ABC分类法是根据事物在技术、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排列,从而实现区别对待区别管理的一种方法。ABC法则是帕累托80/20法则衍生出来的一种法则。所不同的是,80/20法则强调的是抓住关键,ABC法则强调的是分清主次,并将管理对象划分为A、B、C三类。 1951年,管理学家戴克首先将ABC法则用于库存管理。1951年至1956年,朱兰将ABC 法则运用于质量管理,并创造性地形成了另一种管理方法——排列图法。1963年,德鲁克将这一方法推广到更为广泛的领域。 1.ABC法则与效率 面对纷繁杂乱的处理对象,如果分不清主次,鸡毛蒜皮一把抓,可想而知,其效率和效益是不可能高起来的。而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的对象,却一定可以事半功倍。比如,在库存管理中,这一法则的运用就可以使工作效率和效益大大提高。 在一个大型公司中,库存存货的种类通常会很多,动则就可能是十几万种甚至几十万种。鸡毛蒜皮一把抓的管理把管理者累得直不起腰,其收效却甚微,而且可能出现混乱,进而造成重大损失: 第一,盘点清查非常困难,而且难以确保准确性。对于非重要的材料,比如低值易耗品,可能影响还不大,但对于重要材料,例如产品关键部件,如果计数错误,却可能导致缺料,生产自然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进而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丧失市场机会,失去客户。 第二,存量控制困难。重要材料的存量应该作为重点监控,确保不断料又不积压,非重要材料由于其重要性不高和资金占用量小,则可以按一定的估计量备货。如果实行一把抓式的管理,就可能将目光集中在大量非重要材料上,而疏忽了对重要材料的控制。 有一句俗话,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说的就是不会应用ABC法则的人在我们处理日常事务上,ABC法则的效率和高回报也是显著的。面对众多的问题,如果进行ABC分类,然后处理主要问题,次要的和不重要的问题常常也会迎刃而解。 2.如何进行ABC分类 我们面临的处理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量化的,一类是不能量化的。 对于不能量化的,我们通常只有凭经验判断。对于能够量化的,分类就要容易得多,而且更为科学。现在我们以库存管理为例来说明如何进行分类。 第一步,计算每一种材料的金额。 第二步,按照金额由大到小排序并列成表格。

二八定律和帕累托积累

二八定律和帕累托积累: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的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法则。同样帕累托积累告诉我们: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即财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以上两项“铁律”已被社会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比如以下:20%的产品或20%的客户,为企业赚得约80%的销售额;20%的罪犯的罪行占所有犯罪行为的80%;20%的驾驶员,引起80%的交通事故;世界上大约80%的资源,是由世界上20%的人口所消耗;世界财富的80%,为20%的人所拥有;在一个国家的医疗体系中,20%的人口与20%的疾病,会消耗80%的医疗资源......二八定律和帕累托积累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的现实:这个世界原本是不公平的,公平只是人类的一厢情愿。二八定律还会产生一个效果,那就是性感的“马太效应”,什么是马太效应?很简单,就一句话“穷者越穷,富者越富”。 关于20%富人和80%穷人相互流动的问题解释:社会的各个阶层正在悄悄形成,从房地产开始,富人与富人住在一起,穷人与穷人挤在一处,将来社会阶梯一旦形成,攀登起来将是十分辛苦的,因壁垒会越来越难以逾越,所以说所谓的流动,在未来10年内会逐渐趋于封闭,直到最后形成世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打地洞,不是开玩笑,这种局面真的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现实中,受到良好教育的富家子女在辛苦打工积累社会经验,获取相关知识,以便日后管理庞大的家族资产。而有些穷家子女却在家里作威作福,讲吃讲穿,即使有个温饱工作也惦记着超前消费,真正的“贫家出娇儿”。要知道压力不仅在于一代人,因若不努力,一代过得不好,必然会殃及下一代,使他们世世代代不得翻身,因那时梯子已经形成,投机的机会越来越少,对于许多能力平平的人来讲,制度设计得再平等也没有用,因为很多事情从出生时就注定了。20%和80%的社会结构最终会趋于封闭,然后毁灭,这是必然。但是新成长起来的王朝或力量,不出几年还是会变成20%和80%的结构,就好比中国历史上反复出现的朝代更替,但本质都没有改变,无非是农民造反成了皇帝反过来再压迫农民,这就是人类私欲的结果,无穷无尽。因此不管是当年的20%落魄为如今的80%,还是当年的80%摇身一变挤进了如今的20%,大局总会是二八定律衍生出的金字塔结构,在动态中稳定,直到人类毁灭。 事情的本质是一个朴素而简单的道理:个人经济问题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价格涨跌,而在于你身处哪种阶级地位。有本事混到那20%的“统治阶级”当中,无论价格怎样涨跌,都不会影响你的决策,甚至强大到一定程度,你还可以“做局”来操纵价格的涨跌。没本事的普通人永远属于那80%的“被统治阶级”范围内,所以一边被控制,一边不服气,这就是结果!你们记住“被统治阶级”就是统治者圈养的牲口,是食利集团一生追逐的唯一且最大的血源。 人类社会是分等级的:社会阶级构成在100年以内肯定都是金字塔型的,不论怎么改朝换代,永远是少数人掌握大部分资源,永远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人与人之间永远是有差别、有等级、有层次,这就是结果!千秋万代也不要指望80%的人有一天能同时生活的很富裕,这是幻想。即使未来某一天能实现,我们这代人也早死了几百年了,骨灰都没有了,见不到那一天的,这就是结果!细心反思一下:普通人几乎在所有的经济问题上都捉襟见肘,比如:买个小房、结个小婚、生个孩子、给老人看个病......

帕累托标准

1、简述帕累托标准的三个条件。 答:要达到帕累托标准,必须满足三个条件:⑴交换效率条件。任何两种商品之间的商品边际替代率对任何两个消费者都相等。⑵生产效率条件。包括:①技术替代率条件,任意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技术替代率对任何使用这两种要素的两个生产品都相等;②产品转换率条件;③边际产品条件,如果任意两个生产者生产同一种商品时,每一种要素的边际产品均相等。⑶交换和生产的总体效率条件。任何两种商品的产品转换率等于它们的商品替代率。 2、简述市场失灵的表现。 答: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①公共物品失灵。在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的物品即公共物品的提供方面,市场机制往往发生失灵;②外部性失灵。外部正、负效应都交扭曲资源配置有效状态。③垄断性失灵。垄断现象的存在使市场上竞争性均衡机制失去作用。④风险和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完全性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使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陷于一种模糊的状态。⑤收入分配失灵。两极分化是市场机制的必然后果。⑥宏观经济的失衡。经济周期性波动是自由市场经济下的经常性特征。 3、如何通过公共财政机制实现公共部门经济职能。 答,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是通过公共财政机制的发挥而得以履行的。1政府可以通过直接财政投资、政府预算、税收等于段调节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结构调节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特别是那些基础产业、瓶颈产业、具有重人技术创新意义的产品等。调节资本品和消费品结构.影响资源配置过程中的“生产什么”。公共财政还可以通过改变生产过程投入资源的组合、生产布局、生产方式、生产组织形式等.影响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如何生产’。2政府可通过税税收如累进税、转移支付和购买支出、公共管制等方式健进全社会范刚内的分配公平3政府可通过自动政策、,相机抉择的宏观财政政策和微观财政政策关税政策等,实现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 4、公共产品有什么特征? 答:公共产品的特征是,非排他性,非竞争性 5、公共产品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答:分类标准是,根据某一产品具有这两个特征的多少,在纯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还可分为拥挤性公共产品、俱乐部产品、准公共产品、公共资源和地方性公共产品 6、简述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有效定价原则的区别。 答: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具有不同的特征,在私人产品局部均衡中,人人都是价格的接受者和产量的调节者,当某一价格水平下需求总量等于供给总量时,私人产品就达到了均衡;而在公共产品局部均衡中,人人都是产量的接受者和价格的调节者,当人们为公共产品愿意的总支付等于公共产品提供者在这一产出水平上的供给价格时,公共产品就达到了均衡。因此,私人产品的有效定价原则为价格

帕累托法则

帕累托法则维弗雷多·帕累托 二八定律又名80/20定律、帕累托法则(定律)也叫巴莱特定律、最省力的法则、不平衡原则等,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及企业管理学等. 理论来源 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者帕累托偶然注意到19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二八定律在调查取样中,发现大部份的财富流向了少数人手里。同时,他还从早期的资料中发现,在其他的国家。都发现有这种微妙关系一再出现,而且在数学上呈现出一种稳定的关系。于是,帕累托从大量具体的事实中发现:社会上20%的人占有80%的社会财富,即:财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是不平衡的。同时,人们还发现生活中存在许多不平衡的现象。因此,二八定律成了这种不平等关系的简称,不管结果是不是恰好为80%和20%(从统计学上来说,精确的80%和20%出现的概率很小)。习惯上,二八定律讨论的是顶端的20%。而非底部的80%。人们所采用的二八定律,是一种量化的实证法,用以计量投入和产出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二八现象 1.管理学:通常一个企业80%的利润来自它20%的项目;这个80/20定律被 一再推而广之--经济学家说,20%的人手里掌握着80%的财富。有这样两种人,第一种占了80%,拥有20%的财富;第二种只占20%,却掌握80%的财富。 2.心理学:20%的人身上集中了人类80%的智慧,他们一出生就鹤立鸡群。 3.日常生活中的“二八法则”:以下是二八定律在生活中的体现: 20%的人成功------------------80%的人不成功 20%的人用脖子以上赚钱--------80%的人脖子以下赚钱

20%的人正面思考--------------80%的人负面思考 20%的人买时间----------------80%的人卖时间 20%的人找一个好员工----------80%的人找一份好工作 20%的人支配别人--------------80%的人受人支配 20%的人做事业----------------80%的人做事情 20%的人重视经验--------------80%的人重视学历 20%的人认为行动才有结果------80%的人认为知识就是力量20%的人我要怎么做才有钱------80%的人我要有钱我就怎么做20%的人爱投资----------------80%的人爱购物 20%的人有目标----------------80%的人爱瞎想 20%的人在问题中找答案--------80%的人在答案中找问题 20%的人在放眼长远------------80%的人只顾眼前 20%的人把握机会--------------80%的人错失机会 20%的人计划未来--------------80%的人早上起来才想今天干嘛20%的人按成功经验行事--------80%的人按自己的意愿行事20%的人做简单的事情----------80%的人不愿意做简单的事情20%的人明天的事情今天做------80%的人今天的事情明天做20%的人如何能办到------------80%的人不可能办到 20%的人记笔记----------------80%的人忘性好 20%的人受成功人的影响--------80%的人受失败人的影响 20%的人状态很好--------------80%的人态度不好 20%的人相信自己会成功--------------80%的人不愿改变环境20%的人永远赞美、鼓励--------------80%的人永远谩骂、批评20%的人会坚持--------------80%的人会放弃

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条件下如何实现帕累托最优: 一.首先我们讲一下帕累托最优的定义: 帕累托最优是指在商品的有效配置中,没有人能够在不适别人受损的情况下使自己得益。有效地配置也称作帕累托最优。 举两个例子: 1.比方说我们有两个人,他们每人有3块钱,现在政府要把他们的钱收回,并补助4块,总共10块钱从新分配给他们: 分配方式一,只要是保证双方至少有三块钱的基础上,将额外的4块以任何方式分配各双方,都是帕累托最优,但注意双方得到的额外补助总额是4就可以。 分配方式二:将甲方的钱控制到小于3快的情况,乙获得其他所有收入,这样,甲的利益就受到损失。这不是帕累托最优。因为,一方的受益,是在另一方受损。 如图,大三角形中所有的整数点,是所有的分配情况。但只有在红色区域的分配情况,才有帕累托的改进(注意是改进,而不是最优)。在红色三角的边界都是帕累托最优。(当然这里就牵着到了公平问题,在这里不再赘述) 2.其次,在这我不得不提一下现在房价的问题,政府的调控政策使得一二三线城市的房价下跌,使得部分业主打杂楼盘,这就是一种帕累托的改进。因为他是部分人的受益受损。 二.知道帕累托最优和帕累托改进之后,那我们分析下完全竞争市场是如何达到帕累托最优的: (一).消费者市场的均衡:交换的效率 首先,我们明确一点消费者市场均衡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指市场上的双方,能够自由的贸易,并且贸易成本为零。这样,不同的消费者,就会通过贸易进行自由贸易,通过改变自己手中不同商品的组合,来满足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所有的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进行的,所以他们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

1.我们先看一下,贸易发生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看出,在这样的初始配置下,詹姆斯愿意用1单位食品换1/2的衣服,MRS FC =1/2,詹姆斯对衣服的评价比较高。凯伦愿意用3单位的食品换1单位的衣服,MRS FC=3.假设他们相互决定,用1单位的食品,话一单位的衣服,那么双方都是很乐意的,就都会得到效用的提高:因为,本打算用用1单位食品换1/2的衣服的詹姆斯用1单位食品换到了1单位的衣服,除了满足最初的预期外,还多得到了1/2的衣服,效用提高,海伦也类似。经过交互,我们根据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我们得到,随着交易的进行。詹姆斯的MRS FC上升,海伦的MRS FC下降,知道两者的MRS FC相等。 我们可以总结出:只要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不同,就有交易的可能,他们可以约定一种商品的交换比率,这个商品的数量交换比率只要在大于较小的边际替代率,小于等于较大的边际替代率,交易就会发生,是双方得到帕累托改进,最终达到二者的边际替代率,达到帕累托最优。 2.引入一个分析工具,埃奇沃思盒形图。如图16-4.

帕累托图

度依次排列而采用的一种图表。可以用来分析质量问题,确定产生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 或者任何与数据关联的描述符来进行分类表示,该是一件多么便捷的事情。

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也称为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改善,是博弈论中的重要概念,并且在经济学,工程学和社会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 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这就是帕累托改进或帕累托最优化。帕累托最优的状态就是不可能在有更过的帕累托改进的余地;换句话说,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帕累托改进是指一种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一方面,帕累托最优是指没有进行帕累托改进的余地的状态;另一方面,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 3条件 交换最优 即使再交易,个人也不能从中得到更大的利益。此时对任意两个消费者,任意两种商 品的边际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消费者的效用同时得到最大化。 生产最优 这个经济体必须在自己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此时对任意两个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需要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消费者的产量同时得到最大化。 混合最优 经济体产出产品的组合必须反映消费者的偏好。此时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 必须与任何生产者在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产品转换率相同。帕累托最优是以提出这个概念的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雷托的名字命名的,维弗雷多·帕雷托在他关于经济效率和收入分配的研究中使用了这个概念。 如果一个经济体不是帕累托最优,则存在一些人可以在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 下使自己的境况变好的情形。普遍认为这样低效的产出的情况是需要避免的,因此帕累托最优是评价一个经济体和政治方针的非常重要的标准。另外,著名的帕累托法则(或80/20 法则),则是由约瑟夫·朱兰(Joseph M. Juran)根据维弗雷多·帕雷托本人当年对意大利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产的观察而得推论出来的。

帕累托最优

所谓帕累托最优,一种解释:它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在不使其他人境况变糟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另一部分人的处境变好。如果一种变革能够使没有任何人处境变坏的情况下,至少有一个人处境变得更好,我们就把这个变化称为帕累托改进。一般地说,如果一个社会的现状不是处在帕累托最优状态,就存在着帕累托改进的可能。相应地,如果没有任何帕累托改进余地,就意味着现状已经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的状态。 另种解释:它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这就是帕累托改进或帕累托最优化。帕累托最优的状态就是不可能在有更好的帕累托改进的余地;换句话说,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帕累托最优是公平与效率的“理想王国”。 两种解释大同小异,任选一种即可。 帕累托改进是指一种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一方面,帕累托最优是指没有进行帕累托改进的余地的状态;另一方面,帕累托改进是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 条件 一般来说,达到帕累托最优时,会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 1、交换最优 即使再交易,个人也不能从中得到更大的利益。此时对任意两个消费者,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消费者的效用同时得到最大化。 2、生产最优 这个经济体必须在自己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此时对任意两个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需要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消费者的产量同时得到最大化。 3、产品混合最优 经济体产出产品的组合必须反映消费者的偏好。此时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必须与任何生产者在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产品转换率相同。 其他法则 如果一个经济体不是帕累托最优,则存在一些人可以在不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使自己的境况变好的情形。普遍认为这样低效的产出的情况是需要避免的,因此帕累托最优是评价一个经济体和政治方针的非常重要的标准。 著名的帕累托法则(或80/20法则),则是由约瑟夫·朱兰(Joseph M. Juran)根据维弗雷多·帕雷托本人当年对意大利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产的观察而得推论出来的。

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 (译自英文维基) 帕累托效率或帕累托最优,是一个在工程和社会科学中得到应用的经济学概念。这个术语以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的名字命名,帕累托使用这个概念研究经济效率和收入分配问题。 假设为一组个体进行了初次的商品分配,改变分配,使得至少一个个体更好而没有任何其他个体变坏,称为帕累托改进。不能进一步做帕累托改进的分配称为“帕累托效率”或“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效率是效率的最小概念,并不一定形成社会期望的资源分配结果:它没有考虑公平问题,或社会的整体福祉。 概述 非帕累托效率的经济体系,意味着改变商品分配可以使一些个体在没有任何个体变坏的前提下变得更好,因此可以通过帕累托改进达到帕累托效率。这里的“变得更好”通常被解释为“置于占优位置”。人们普遍接受,非帕累托效率的结果是可以避免的,因此,帕累托效率是经济体系和公共政策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

任何体系中的经济分配是非帕累托效率的,就有帕累托改进的潜力,以达到帕累托 效率:通过重新分配,至少有一个分配对象的福祉可以被改善而不减少其他任何分配对象的福祉。 (上图中,生产可能性边界显示了生产效率是帕累托效率的先决条件。A点对生产来说不是有效率的,因为在不减少其他商品的生产的前提下能够生产更多两种商品(黄油和枪)中的一种或两种。因此,从A到D的移动可以在没有其他人变坏的前提下一个人变得更好(帕累托改进)。不是帕累托效率的,因为枪的生产减小了。同样,从A到B的移动也不是帕累托效率的,由于黄油的生产减小了。具有相同X或Y坐标的边界曲线上的点都是帕累托效率的。) 在实际中,为确保旨在提高经济效率的改变没有使任何人受损,可能需要对一个或多个当事方进行补偿。举例来说,如果经济政策的变化使受法律保护的垄断不复存在,使市场变得具有竞争力和更有效率,这种变化就使得垄断者受损。然而,垄断者的损失将被效率上的增益远远抵消。这意味着垄断者的损失可以得到补偿,同时经济中的其他人也能够实现效率上的增益。因此,没有人变坏而有人变好的要求达到了。在现实中,实际的补偿工作会有可观的相关成本(frictional costs),也可能导致激励扭曲,既然大多数现实世界中的政策变化的参与者都不是原子的,而是有相当大的市场力量

帕累托法则

帕累托法则 帕累托法则(Pareto Principle,80/20法则) 帕累托法则又称80/20法则、马特莱法则、二八定律、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则、不平衡原则、犹太法则 一、什么是80/20法则 80/20效率法则(the 80/20 principle),又称为帕累托法则、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则或不平衡原则、犹太法则。此法则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80/20的法则认为: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努力和报酬之间本来存在着无法解释的不平衡。一般来说,投入和努力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 多数,它们只能造成少许的影响;少数,它们造成主要的、重大的影响。 一般情形下,产出或报酬是由少数的原因、投入和努力所产生的。原因与结果、投入与产出、努力与报酬之间的关系往往是不平衡的。若以数学方式测量这个不平衡,得到的基准线是一个80/20关系;结果、产出或报酬的80%取决于20%的原因、投入或努力。例如,世界上大约80%的资源是由世界上15%的人口所耗尽的;世界财富的80%为25%的人所拥有;在一个国家的医疗体系中,20%的人口与20%的疾病,会消耗80%的医疗资源。80/20原则表明在投入与产出、原因与结果以及努力与报酬之间存在着固有的不平衡。这说明少量的原因、投入和努力会有大量的收获、产出或回报。只有几件事情是重要的,大部分都微不足道。 80/20关系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基准。一个典型的模式表明,80%的产出源自20%的投入;80%的结论源自20%的起因;80%的收获源自20%的努力。 80/20原则包含在任何时候对原因的静态分析,而不是动态的。使用 80/20原则的艺术在于确认哪些现实中的因素正在起作用并尽可能地被利用。 80/20这一数据仅仅是一个比喻和实用基准。真正的比例未必正好是80%:20%。 80/20原则表明在多数情况下该关系很可能是不平衡的,并且接近于80/20。 管理定律 A L续 安慰剂效应卢维斯定理 阿尔巴德定理蓝斯登定律 暗箱模式蓝斯登原则 阿尔布莱特法则垃圾桶理论 阿姆斯特朗法则蓝柏格定理 阿什法则雷鲍夫法则 艾奇布恩定理懒蚂蚁效应 阿罗的不可能 定理牢骚效应 艾德华定理洛克忠告 艾科卡用人法则拉图尔定律

帕累托法则

20/80原则(帕累托法则) 帕雷托曾提出,在意大利80%的财富为20%的人所拥有,并且这种经济趋势存在普遍性。后来人们发现,在社会中有许多事情的发展,都迈向了这一轨道。目前,世界上有很多专家正在运用这一原理来研究、解释相关的课题。例如,这个原理经过多年的演化,已变成当今管理学界所熟知的“80/20原理”,即百分之八十的价值是来自百分之二十的因子,其余的百分之二十的价值则来自百分之八十的因子。 帕雷托法则又称80/20法则,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帕雷托发现的,最初只限定于经济学领域,后来这一法则也被推广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且深为人们所认同。帕累托法则是指在任何大系统中,约80%的结果是由该系统中约20%的变量产生的。例如,在企业中,通常80%的利润来自于20%的项目或重要客户;经济学家认为,20%的人掌握着80%的财富;心理学家认为,20%的人身上集中了 80%的智慧等。具体到时间管理领域是指大约20%的重要项目能带来整个工作成果的80%,并且在很多情况下,工作的头20%时间会带来所有效益的80%。帕累托法则对我们的启示是:大智有所不虑,大巧有所不为。工作中应避免将时间花在琐碎的多数问题上,因为就算你花了80%的时间,你也只能取得20%的成效,出色地完成无关紧要的工作是最浪费时间的。你应该将时间花于重要的少数问题上,因为掌握了这些重要的少数问题,你只花20%的时间,即可取得80%的成效。工作中我们要学会“不钓小鱼钓鲸鱼”,如果你抓了100条小鱼,你所拥有的不过是满满一桶鱼,但如果你抓住了一条鲸鱼,你就不枉此行了。能应用这个80比20法则者,事情过多的烦恼就会消失。首先,尽可能地早 点处理重要的事,不必将所有事情一个个地完全处理。即使剩下的事到后来出了什么麻烦,也不会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重要的工作应该要先完成,这个法则,不仅适用学生、上班的人,对所有的人都有着非常积极地意义。 在我们知道“帕累托法则”之前,就已有和这法则近似的经验。例如300 页的教科书,考题不会是从这中间平均出题,而是从重要的部分出来。以科学方法就能求得80比20的数字出来,而令人觉得“掌握了正确的工作方法,效率确实大大地提高了。” 我们应经常将这个法则运用在工作上。 因此,在销售公司里,大约20%的推销员带回来80%的新生意。在一次讨 论会里,20%的人通常发表80%的谈话。在一家公司里,20%的人请假占总请假日数的80%。在一间教室里,20%的学生利用了教师80%的时间。这项定律可以运用在各种不计其数的生活里。 帕累托原则也极有助于应付一长列有待完成的工作。面对着一长列工作, 看起来常常是不可能一一完成,我们难免心存畏惧,于是大多数的人在还没有做之前就感到泄气,或者先做最容易的,把最困难的留到最后,结果永远办不到最难办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知道只要做到其中两三项,就可以获得最大的好处,那就会对我们大有帮助。因此,列出这两三项,各花上一段时间集中精力把它们完成。不要因为没有把其中所有工作全部完成而感到不舒服。如果你所决定的优先次序是正确的,那么最大的好处,已经由你所选择去做的的两三项中获得。 因此,当你面临很多工作,而不知如何着手时,就应该记着帕累托原则。 你要问你自己哪些事项是真正重要的,就不会偏离首要工作而去做次要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