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教学设计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教学设计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教学设计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

主备:字学娟

课时安排:1.5课时

一、教学内容及其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灿烂的青铜文明,指的是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 其核心是“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理解它关键就是要掌握青铜制造业是我国夏商周奴隶制文明的典型代表,具有工艺高超,品种繁多,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等特点。其次应注意讲清青铜制造业的上述特点,还应强调自夏至西周青铜文明的延续性,从而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连续发展这一显著特征有初步认识,还应适当介绍其他手工业行业的状况,使学生对夏至西周手工业的发达有一全面了解。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学生往往容易将“青铜文明”与青铜器或者青铜制造业简单地等同起来。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应该对这一概念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讲述。首先应对“青铜时代”进行简单介绍: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是全课的重点子目。

二、目标及分析

1教学目标

了解夏、商、周时期以青铜器发展的情况;知道著名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掌握夏、商、周时期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的情况

分析带枷的奴隶和殉葬奴隶图,理解奴隶制度下奴隶的悲惨生活。

2、目标分析

了解夏、商、周时期以青铜器发展的情况;就是要知道三个时期青铜器的发展情况。

掌握夏、商、周时期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的情况,就是要从农业、手工业、畜牧业等各方面学习当时的发展情况。

理解奴隶制度下奴隶的悲惨生活。就是要分析带枷的奴隶和殉葬奴隶图,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

三、问题诊断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具体表现在正确认识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学生往往容易将“青铜文明”与青铜器或者青铜制造业简单地等同起来。应该对这一概念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讲述。首先应对“青铜时代”进行简单介绍: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它介于“铜石并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而

在这个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课前导航: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铸造业

(1)形成发展

①末期,出现青铜器。

②夏朝,青铜器逐渐增多。

(2)灿烂鼎盛

①是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以和最为著名。

②时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

(3)“三星堆”文化

盛行地区:地区平原。出土文物:、、等。

2.陶瓷制造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国家。

3.玉器制造业:玉器水平很高。

(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1.农业: (1)夏、商、周是以为主的社会,知道、和治虫害等。(2)西周已用一定数量的农具进行农业生产。

2.畜牧业:品种齐全,建有牲畜圈栏,还有。

(三)奴隶的悲惨生活

1.被强迫集体劳作,没有人身。 2.被奴隶主随意转让和。3.被杀死当作祭祀。 4.被杀死或活埋做。

四、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北京人、山顶洞人时期用的生产工具是什么?

打制石器_______石器时代

河姆渡人、半坡人时期用的生产工具又是什么?

磨制石器______石器时代

夏商西周时期用的生产工具又是什么呢?

青铜器 ________ 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就是指人类普遍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时代. 而这个时代人们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

商周的青铜艺术不仅在中国历史上,而且在世界历史上都具有辉煌的地位。已经出土的许多商周青铜器,不仅是礼器、实用器,还是工艺美术品。如商朝晚期的“四羊方尊”。请大家翻到课本的19页。

这个青铜器是我国现存商器中最大的方尊,就是一个精美的艺术精品。它造型雄

奇,尊的四角附着四只向外半伸的羊头和前肢,羊角蜷曲。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尊的肩部有四条龙相互盘缠,四壁饰以蟠龙纹,布局新颖,工艺精巧,别具匠心。它是一中盛酒器,所以说,除了美观,它还十分实用。被誉为“十大国宝”之一。

学习新课:

问题一、夏、商、周时期以青铜器发展的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我国青铜器的发展情况。

思考1、我国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青铜器的呢?

思考2、夏商西周,青铜器的发展呈现什么样的趋势?

思考3、商周的青铜器的制作特点有哪些?其代表是什么?

思考4、这时期还有那些手工业比较发达?

例题1、我国出现青铜器在()

A.原始社会初期

B.原始社会末期

C.夏朝

D.商朝

问题二、夏、商、周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都很发达,为什么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

设计意图:是学生知道所谓的青铜文明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畜牧业。

例题2、下列关于夏商西周经济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后代称为“五谷”的农作物商周时期已经齐备

B.农业上已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

C.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西周时都已经有了

D.商王室和贵族还有专门的牧场

变式训练1、在夏、商、周奴隶制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部门是()

A、农业

B、手工业

C、商业

D、畜牧业

变式训练2、下列关于夏朝社会经济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使用青铜酒器和兵器

B. 用粮食酿造酒

C.有雕饰美观的玉器 D.用铁制造农具

问题三、夏、商、西周时期奴隶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这时期的青铜文明是建立在努力地悲惨生活之上,

思考1、请你介绍奴隶的生活状况

思考2、某鼎铭文记载:“五个奴隶等于一匹马家一丝”。这说明了什么?

例题3、商朝时的贵族可以把某些人随意转让和买卖,甚至杀死或活埋,而贵族不受处罚。这是因为()

A、这些人欠他们的钱

B、这些人是他们的奴隶

C、商朝时没有法律

D、这些人是罪犯

五.课堂小结

本课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商代历史的认识。奴隶制固然非常残酷,但这是随着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出现的必然结果。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占有大量奴隶,就可以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进行简单协作和分工,提高生产效率;奴隶社会内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组织大规模的生产过程,推动生产力发展;由于大批奴隶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提供大量剩余产品,使另一部分人可以摆脱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综上所述,商代的文明较全面地体现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在诸多方面的进步,因此可称得上是“灿烂的文明”。当然这又是建立在广大奴隶极其悲惨的命运基础上的“文明”。

六、目标检测题:

1、著名的商朝司母戊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A、奴隶制的高度发展

B、农耕文明出现原始

C、奴隶的命运十分悲惨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2、我国古代南方青铜文化的代表是()

A、元谋人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三星堆文化

3、在奴隶社会中,从事经济生产的主要是()

A、奴隶主

B、奴隶

C、平民

D、诸侯

七、配餐题:

1. 下面各项中,最能反映我国古代青铜工艺水平和成就的是

A.甲骨文 B.司母戊鼎 C.兵马俑 D.敦煌

莫高窟

3. 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是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4. 下列关于西周农业情况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五谷”齐备 B.知道治虫害 C.知道选良种D.使用

牛耕

5. 著名的司母戊鼎因铸有“司母戊”三个字而得名,这三个字在当时应该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6.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我国最早出现瓷窑是在

A.夏朝B.商朝 C.西周 D.东周

7. 下面各项中,最能反映我国古代青铜工艺水平和成就的是

A.甲骨文B.司母戊鼎C.兵马俑D.敦煌

莫高窟

8. 我国古代青铜铸造业高度发展,工艺精湛,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

产生于我国哪个朝代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春

9. 商周时期,手工业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中最大代表性的是

A.纺织业 B.制瓷业 C.青铜制造业 D.造纸业

10. 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

B. 西周社会的腐败

现象严重

C. 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十分落后

D. 西周各地经济发

展不平衡

材料分析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至辽宁,南到湖南,都发现过西周的青铜器。那时的青铜器,以前代轻巧,花纹由繁复变为简易。

材料二:西周青铜酒器逐渐减少,出现了大量的炊具和日常生活用具。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西周铸造的青铜器有哪些特点?

青铜器制造分布广,更具艺术性和技术性

(2)材料二说明西周青铜制造呈现何新的特点?

酒器减少,炊具和日常生活用具增多,实用性强

(3)结合两段材料分析出现上述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西周奴隶制进一步发展,奴隶制经济进一步繁荣,手工业发展,分工细、技艺高超。

八、教学反思

第5课《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5 荆轲刺秦王 教学目标: 1.识记并整理本文的文言现象。 2.了解通过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 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4.翻译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 二、相关知识 1.介绍荆轲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幻灯片】

2.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幻灯片】 3.简介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出示战国形势图)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幻灯片】 三、整体感知 (一)放配乐朗诵,疏通字词、句读方面的问题。 王翦(jiǎn)虏赵王(lǔ)谒见(yè) 樊於期(wū)戮没(lù mò)骨髓(suǐ) 揕其胸(zhèn)偏袒扼腕(tǎn è wàn)拊心(fǔ) 刎(wěn)盛(chéng)图穷而匕现(bǐ xiàn) 淬(cuì)濡缕(rú)变徵(zhǐ) 厚遗(wèi) 惶急(huáng)还柱而走(huán)卒起不意(cù) 夏无且(jū)被八创(bèi chuāng)箕踞(jī ju)【幻灯片】(二)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提示:按文章结构来复述。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划分大致的结构。 按内容分为三部分

四年级第五课教案

(1)同学们跟音乐用自己的声音来表现歌曲。 师:同学们演唱时觉得哪句比较难?提出来,让大家来共同解决。 (师提出不足,示范) 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唱一唱这首歌曲。 (2)师:童年快乐吗?你感觉唱到哪儿最能体现这种快乐?那么唱到这部分,力度应怎么变化(强一些……声音应该怎样表现?充满朝气……用你们的歌声让我们分享这份快乐吧。童年有了小伙伴,所以有了很多快乐,怎样用声音表现你的伙伴?声音是愉快的……用好听的歌声告诉你的伙伴你是这样喜欢他。(3)师:让我们一起来享受快乐、享受童年。师生分成四组,分角色演唱。(4)多种方式演唱歌曲,如:领唱与齐唱,接唱等 (5)瞧,老师把小伙伴们都请来了。(歌曲动画,学生跟唱) 三、教学延伸,创作表现 1、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音乐家把歌名定为《童心是小鸟》呢? 生讨论回答:把童心比做小鸟,表达了少年儿童美好幸福的童年时代,就像小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一样,快乐、美好、无拘无束。 (听《童年的回忆》,看童年的画面。) 师:同学们优美的歌声让老师仿佛回到了美好的童年,小鸟在空中自由的飞翔,同学们的歌声在上空快乐的回荡,在小鸟一样快乐的年龄,大家都有过哪些快乐的事情?老师带你们一起来回忆。 2、说一说,编一编 (说童年趣事,创编歌词)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生说:…… 师:同学们能不能以童心是小鸟为题,把自己的童年也写成一首诗唱出来呢?四小组每组想一句,商量商量(生开始创作) 课件出示: 我把小(……)放飞在春天的天空里 我把小(……)送回夏天的池塘里 我把小(……)埋在秋天的泥土里 我把小(……)请到冬天的阳光里 师:同学们表演的非常精彩!通过我们演唱《童心是小鸟》这首歌曲,希望大家更加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表现大自然,更希望你们如小鸟般自由地放飞自己的童心。(播放伴奏演唱歌曲)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5课《匆匆》教学设计6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5课《匆匆》教学设计6 《匆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齐读题目。 2、读了课题,你是怎样理解的?你有什么问题? 二、介绍作者 朱自请:我国著名的诗人和杰出的散文家。他不是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的人,但是他的著作是十分有特色的,影响很大。朱自清是在“五四”浪潮的推动下,走上生活道路,开始文学生涯,直至逝世。著名的文章有《荷塘月色》、《背影》等,散文集《踪迹》。《匆匆》选自他的散文集《踪迹》。 三、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告诉我们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文章每一段讲的是什么资料?(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二、三自然段写日子悄然而去,匆匆而逝,我心中充满惆怅和伤感) 四、自由读课文 1、你读懂了哪些资料,要记住,一会准备交流。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准备讨论。 五、交流 1、第一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作者提出了什么问题? (2)作者是怎样提出这个问题的? (用一个排比句,以比喻的方式提出问题,十分新颖,引人入胜) (3)指读第一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2、读第二自然段,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1)“头涔涔,泪潸潸”是什么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3、读第三自然段,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 (1)这一段讲的是什么意思。(时光在不知不觉中从我的眼前消失了) (2)“太阳它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这句话跟后面有什么关系?这句话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的?作者是怎样具体讲的? (3)出示句子,加以体会。 “洗手的时候——日子……吃饭的时候……默默时……遮挽时……天黑时……睁开眼时……掩面叹息时……” 4、读第四段,解决问题。 (1)这一段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六、小结。 1、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些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想到自己不珍惜时光,想到自己贪玩、浪费时光,想到今后就应珍惜时光,努力学习,掌握本领。) 2、把你想的写下来,写一篇读后感。 七、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16.匆匆 洗手的时候……吃饭的时候…… 一去不复返默默时……遮挽时…… 天黑时……睁开眼睛…… 掩面叹息时……

1至6课学案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学案 【学习目标】:1.知道祖国境内的三个远古居民代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 2.通过观察古猿、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像,说一说他们的区别,理解人类的进化 3.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学习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学习难点】:对本课基本内容的理解需要科学合理的推断和想象 巩固练习: 1、暑假期间,小明计划去考察元谋人的遗址,他应该去() A、北京 B、陕西 C、河南 D、云南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能不能直立行走 B、会不会说话 C、会不会制造工具 D、会不会使用火 3、据考古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有180万年。如果这是真实的那么我国人类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 A、10万年 B、20万年 C、100万年 D、180万年 4、下列远古人类的模样,最与我们现代人相似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5、在北京人生活的山洞里,有6米多厚的灰烬。这说明了() A、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B、北京人已经能够直立行走 C京人已经会使用天然火D、北京人已经会人工取火 6、在原始社会早期,人们结成群体一起生活。这主要是因为() A、当时的生活环境恶劣 B、人们的体质发育不全 C、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近 D、当时的生产工具简陋 7、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少而禽兽众,人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几处比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兽骨和树子。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气。而人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 ①、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做怎样才能够生活下去? ②、材料二证明了什么?有什么意义? ③、材料三反映了当时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出现在哪一个远古居民时期?

第5课 游乐场 教学设计

第5课游乐场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游乐场里自己喜爱的"玩具"的造型特点,感受玩具的神奇。 2、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3、学习简单的构图知识,表现游乐场特有的气氛。 二、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通过绘画来重温游乐场的快乐! 难点:掌握游乐设备的造型特征,把握游乐场的环境及气氛!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利用双休息日,让学生去游乐场玩耍体验,或回忆自己曾经的“游乐场之旅”。并且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和回忆游乐场上有哪些玩具?造型的特征?关注游乐设施与基本造型特征,以及体会到的现场气氛!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陈老师想知道同学们在节假日都会和爸爸妈妈去那些地方玩耍放松呢?学生: 公园!...... 教师:很好!同学们的假日活动可真丰富呀!老师今天也想带同学们一起去玩一玩!请同学们看看这是什么地方?!(播放课件视频)...... 请告诉老师这是哪呢?!学生:游乐场! 教师:非常正确!今天我们要描绘的就是“游乐场”(板书课题) 2、新授 教师:谁能告诉老师在游乐场里,都有那些你知道的娱乐项目呢? 学生:过山车、摩天轮、旋转木马、...... 教师:同学们真会观察!(出示课件中游乐项目图片)接着问:有谁能告诉老师它们的外形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圆形的、...... 教师:同学们真棒!让我们再来体验一回游乐场的快乐吧!(再次播放视频)再问:通过视频我们知道游乐场的娱乐项目是为“谁”设计的?又是给“谁”玩的呢?或者说离不开什么呢? 学生:给人!离不开人! 老师:非常棒!对!游乐场是给人们放松娱乐的场所!哪让我们来看看在游乐场里人们都有怎样的动作和表情!(出示图片,请学生来表演) 老师:翻开课本我们来欣赏表现游乐场的绘画作品。 三、教学评价 1、能否积极参与游戏活动。 2、是否对造型、色彩感兴趣。 3、是否在造型和色彩搭配上有独创性。 4、能否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感受和对他人作品的意见。 四、教学反思 游乐场是一个热门有趣的地方,学生通过体验各种色彩、图像、声音、姿态、表情、动作的美感,参与游戏活动,认识自己生活环境的文化氛围,尝试各种绘画

三下数学第5课时《练习课》(教案)

第5课时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课(教材第10页练习二第7题和课堂练习题)。 【教学目标】 1.学生理解平面图上的八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能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和行走的路线。 2.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位置与方向有关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位置与方向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练习题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复习:我们在这单元学过了哪些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 学生回顾交流。 2.导入: 那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复习有关位置与方向的知识。 【新课讲授】 1.说一说。 (1)早上你家房子的影子在它的哪边?为什么? (2)中午你家房子的影子在它的哪边?为什么? (3)太阳快落山的时候,你家房子的影子在它的哪边?为什么? (4)如果学校在你家的北面,那么你放学回家要朝哪个方向走? 学生相互讨论后回答: (1)早上房子的影子在房子的西面。因为影子是太阳照射不到的地方,而房子的西面被房子遮住太阳照射不到,所以影子在房子的西面。

(2)中午房子的影子在房子的北面。因为房子的北面太阳照射不到。 (3)太阳快落山的时候房子的影子在房子的东面。因为这时房子的东面太阳照射不到。 (4)放学后要朝南走。 小结:要掌握好方向,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2.下图是某小区的平面图,请根据平面图填空。 (1)1号楼在中心花园的( )方向;3号楼在中心花园的( )方向;4号楼在中心花园的( )方向。 (2)4号楼在2号楼的( )方向;1号楼在2号楼的( )方向。 (3)中心花园在( )的北面,( )的西北面,2号楼的( )方向。 (4) ( )在( )的北面。 (5)5号楼的西面有( )号楼和( )号楼。 学生讨论后交流。 解析:要能看懂平面图,并能以一个物体为参照物来描述另一个物体的方向。 答案:(1)西北、西南、正南;(2)西南、正西;(3)4号楼、5号楼、西南;(4)1号楼、3号楼(或2号楼、5号楼);(5)4、3。 3.根据描述,设计出新野文化广场周边平面图。 ①文化广场②东北边是北关小学③南边是居民区 ④西北边是商场⑤西南边是纱厂二区⑥东南是中医院

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5第五课风景如画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风景如画 (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音乐对大自然的描绘可谓美不胜收,它把人们引入丰富的想象之中。我们能从《森林的歌声》、《荫中鸟》的乐曲声中听辨各种小动物、各种鸟鸣叫声等,以体验这种描绘功能,从中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并尝试一下用各种表现方法与手段,描绘以郊游为内容的自由命题音乐编创活动。 2.在欣赏《森林的歌声》过程中,记忆各段主题曲调的顺序,提高音乐记忆力。3.在演唱《小溪流水响叮咚》、《茨黎花》时尽情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及其借景抒情表达对祖国、对党的热爱。在学唱《茨黎花》的过程中,掌握附点二分音符的时值。 4.继续进行选择结束音的练习和竖笛吹奏练习。 教学内容:《小溪流水响叮咚》、《茨黎花》 欣赏:《森林的歌声》、《荫中鸟》》 教材分析: 1.器乐合奏《森林的歌声》 这首乐曲由大自然的真实音响与美妙的乐音交织而成。那些可爱的小精 灵们——树蟾、秩鸡、腹斑蛙、褐鹰枭、山羌、飞鼠等与笛子、提琴、 吉他等乐器一起奏响了奇妙的森林之歌。乐曲的旋律简洁质朴,轻快流畅,采用自然小调式,富有东方情调。乐曲把我们带进这片神奇美妙的森林中,使我们享受到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无穷乐趣。 2.笛子独奏《荫中鸟》 这是笛子演奏家刘管乐于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一首北方风格的梆笛曲。它取材于河北民间音调,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笛子技巧中的滑音、吐音、历音、花舌音以及多指颤音等奏法,描绘了茂林浓荫、百鸟齐鸣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歌曲《小溪流水响叮咚》 这是一首优美、抒情、富有田园风格的儿童歌曲。它的旋律婉转起伏,歌词纯朴生动,充满诗情画意。歌曲以欢快的小溪为题材,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象,让儿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抒发了对美丽祖国的深情爱意。歌曲为二段体.

发展汉语初级综合1:第5课教案

发展汉语初级综合1:第5课教案

《发展汉语(第二版)·综合初级 I》编著荣继华 ********************************************************** * 第5课《你家有几口人》课教案

《发展汉语(第二版)·综合初级 I》编著荣继华 ********************************************************** *

《发展汉语(第二版)·综合初级 I》编著荣继华 ********************************************************** 教学 任务 时间 安排

《发展汉语(第二版)·综合初级 I》编著荣继华 ********************************************************** 教学实施 第一次课(90分钟) 一、复习(15分钟) 1.认读下面的词语,并写出拼音 学习留学生上课不好一起同学谁说 他们英语法语他也 2.回答问题 ?你是留学生吗?他也是留学生吗? ?你学习什么?他呢? ?你说英语吗?你也说法语吗? ?日本人说什么语?韩国人说什么语? ?泰国人说什么语?他说什么语?二、学习课文一(35分钟)

《发展汉语(第二版)·综合初级 I》编著荣继华 ********************************************************** 1.读生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学生自己读,并认读汉字;学生 个别读,教师纠正发音。 难读的词语:哥哥职员我家 五口人大学生 2.词汇扩展 (1) ?爸爸 ?妈妈 ?哥哥 ?弟弟dìdi ?姐姐jiějie、 ?妹妹mèimei ?爷爷yéye ?奶奶nǎinai (2)有 ?我有一个(ge)哥哥。

七年级历史上册7—10课导学案

目录 第7 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第8 课春秋战国的纷争 第9 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第10课春秋战国的科技和文艺

第7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学习目标】: 1、懂得甲骨文、金文的字体及汉字的演变。 2、了解夏、商、周时期以青铜文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的发展的情况;知道著名的青铜器代表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 3、认识灿烂的青铜文明是建立在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的基础上的,是奴隶创造了灿烂的奴隶制文明。 【学习重点】:甲骨文、金文的字体及汉字的演变,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学习难点】:对汉字的演变、青铜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任务一:阅读教材第30~31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的出土地点,与今天的汉字的关系。 2、甲骨文的主要内容,我国文字可考年代。 任务二:阅读教材第31~33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什么时期开始出现青铜器?什么时期走向鼎盛?

2、著名的青铜器代表有哪些? 3、青铜时代 4、金文、金文内容、作用 二、合作探究: 1、我们的问题: 2、老师的问题: ①猜想一下当时奴隶们怎样制造青铜器? ②夏、商、周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都很发达,为什么以“青铜”作为当时文明的象征呢? ③某鼎铭文记载:“五个奴隶等于一匹马加一丝”。这说明了什么? 三、拓展延伸: 为什么商代青铜器没有广泛用于农业生产? 四、系统总结,梳理结构 五、巩固练习: 1、著名的商朝司母戊鼎可以证明我国商周时期() A、奴隶制的高度发展 B、农耕文明出现原始 C、奴隶的命运十分悲惨 D、青铜工艺水平高超 2、我国古代南方青铜文化的代表是() A、元谋人文化 B、河姆渡文化 C、三星堆文化 3、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是() A、中国 B、古印度 C、古埃及 D、古巴比伦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沁人心脾、馋涎欲滴”等词语的意思。 2、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是美好的品质;初步感受*“侧面描写”的写作方法。 3、能结合课文有关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能在领悟中心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读文后感想。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课文有关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并能在领悟中心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读文后感想。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孩子们,你是怎样理解“信任” 的?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个与信任有关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美国有一对夫妇,每次在回婆家的路上,都会看到一个告示,(课件出示告示“桃子—自采—三里路”) 从这个告示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夫妇俩也感到非常有趣,随着告示的指引,来到了一片桃林(课件出示桃林的图片)。 ①、看到这片桃林,你有什么感受? ②、让我们看看书上是怎样描写的? 课件出示:钻进果林,根深叶茂的果树上结满了丰实的果子,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使人馋涎欲滴。 A、这部分里有三个好词,是哪三个?(根深叶茂、沁人心脾、馋涎欲滴) B、同学们能说出它们的意思吗? C、带着这种感觉朗读这句话。

2、看到这样的桃子,同学们想去摘吗?让我们跟随布兰克夫妇俩一起去摘桃子。请同学们快速轻声读课文,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4、全班交流。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这次摘桃子之旅,作者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2、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用“——”勾画最能体现主人信任客人的句子,做适当批注: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1)、课件出示:“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五元钱,尽管自己采,然后把钱放在箱子里。祝您愉快!” ①、你从这张纸条中获得哪些信息? ②、“尽管”可以换成什么词?这个词语体现了什么? ③、从这张纸条上,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主人? ④、让我们以主人的语气,把这张纸条读一读。

1[1].4夏商西周的兴亡_导学案

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 1、看教材能说出夏、商、西周的建立及其更替的时间,重要事件 重要人物。西周分封制的内容、目的和作用。 2、认识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认识我国是世界文明 古国。 【学习重点】:夏朝的建立、西周分封制。 【学习难点】:理解西周分封制;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 【学习过程】: 一、小组合作完成基础知识人人过关。 1、夏朝建立者是,其统治的中心在和一带, 定都,历时400年而亡。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的 产生,从此“公天下”变为“”,制代替了禅让制。 2、夏朝的国家机构,是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因此它的 性质是国家。 3、商朝的建立时间是,建立者是。 4、商朝几经迁都,一直到迁都到殷,都城才稳定下来,后人又称商 朝为朝。 5、前年,周军通过战役灭商,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 。 6、西周为巩固其统治,采取制度。 二、小组探究,拓展提升 材料解析题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礼记·礼运篇〉 请回答: 1、这种“天下为家”的局面是因为谁而开始? 2、他破坏了禅让制,而采取了什么制度? 3、开创“天下为家”局面的人,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是什么王朝? 3、从此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到什么社会的发展阶段?

三、课堂练习 1、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始自() A.禹 B.启 C.桀 D.汤 2、施用“炮烙之刑”的暴君是() A.启 B.桀 C.纣 D.周厉王 3、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建立者是() A.禹 B.启 C.汤 D.周武王 4、任用姜尚,使国力逐步强大的是() A.周文王 B.周武王 C.周平王 D.周厉王 5、下列历史人物按时间排列正确的是:() A.舜—禹—桀—启 B. 舜—禹—启—桀 C.禹—舜—启—桀 D. 启—禹—舜—桀 6、牧野之战为哪一国家建立奠定了基础() A.夏 B.商 C.西周 D.东周 7、俗话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当年姜尚等的明君是:() A.黄帝 B.启 C.商汤 D.周文王 四、课堂反思:

标准日本语第5课教案

第5課田中さんは会社へ行きます。 1、~へ行きます。 「へ」作助词时,发「え」的音。表示行为、动作的方向、对象、目标等。这时的「へ」可用「に」替换。「に」侧重强调动作的目的地或终点。 ○私は午後学校へ行きます。 ○私はあさって上海へ行きます。 ○私は今日は家に帰りません。 2、~から来ます。 ○田中さんは日本から北京に来ました。 ○明日飛行機は北京から日本へ行きます。 3、~で行きます。 ○わたしは飛行機で日本に行きます。 ○王さんはタクシーで学校へ行きます。 ○私は地下鉄で家に帰ります。 4、~と行きます。 ○私は王さんと美術館へ行きます。 ○私は田中さんと一緒に学校に行きます。 5、甲から乙まで~かかります。 ○北京から上海まで2時間かかります。 ○東京まで一日かかります。 6、甲が~から来ます。 助词「が」是格助词,在这里表示动作的主语(重在主语)。「は」表示一句话的主题(重在谓语)。例:○私が行きます。/私は行きます。 用「が」的场合: ①表示未知的或初次提到的事物用「が」。 ②凡疑问词作主语时都用「が」。○だれが行きますか。わたしが行きます。 ③陈述自然现象、眼前景色、说明事物所处状况时用「が」。 ○太陽(たいよう)が昇(のぼ)りました。 ○ベルが鳴(な)りました。 ○花がきれいですね。 ④表示人的好恶、水平时,引出对象用「が」。 ○私はりんごが好きです。 练习: 1、明天是休息日,我不去学校。 2、明天是星期天,医院不上班。 3、从成都到西安坐火车花了一天。 4、去年我和小李一起去了上海。 答え: 1、あしたは休みです。学校に行きません。 2、明日は日曜日です。病院は休みです。 3、成都(せいと)から西安(せいあん)まで汽車で一日かかります。 4、去年私は李さんと一緒に上海へ行きまし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导学案设计:1.2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无答案)

必修2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导学案 【课标要求】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学习重难点】 1.重点: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主要成就)、特征。 2.难点:古代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的比较、资本主义萌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1.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发展历程:①夏商周时期:以________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②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③西汉武帝以后,_____、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①素称发达、历史悠久,在诸多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②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重要成就 ①冶炼业:A.原始社会晚期中国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期,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精美青铜器,充分展示出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B.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两汉的高炉冶铁和________,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________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C.铁器在农业、手工业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的水平。 ②制瓷业: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_____;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至唐朝,已形成_______两大制瓷系统;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并出现了________;明清时期______、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明宣德年间制造的_____,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江西________是著名的瓷都。 ③丝织业: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制品;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________有数千工人;唐朝时期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时期吸收了花鸟画中的________风格;明清时期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 2.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两种形式:①家庭手工业:以________为代表,是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②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重要成就:①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________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②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一些行业中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③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________性质的生产关系。 3.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地位及影响:长期领先世界,广受欢迎和赞誉。 (2)表现:西汉开始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_____”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上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唐朝起,瓷器远大欧洲、非洲;明清时期适应外国客户的需要及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烧制瓷器,西方国家称中国为“_____”。

《灿烂的青铜文明》

《灿烂的青铜文明》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五课,主题在于使学生对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感受夏、商、西周时期奴隶制文明的辉煌灿烂,体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本课是在对学生综合能力不太了解的情况下设计的,我依照教学经验,首先得出一般初一学生的能力和心理特点:丰富的感性材料可以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由浅入深的引导可以推动部分学生在理性认识上有所升华,但是公开课上学生可能出现胆怯心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特别考虑到这一点,各教学环节都应为学生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留有一定的变化空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 明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状况;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通过本课学习和思考本课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的能力;通过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与夏商周奴隶制文明高度发达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揭示奴隶制文明的本质及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方法与过程: 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同时组织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并对之加以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乃中华民族之骄傲,今天民族文化的辉煌成就与之一脉相承;2006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炎黄子孙更要保护好宝贵的文化遗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解决策略:以形象的说明将抽象的描述具体化,通过大量的图片资料令学生从中自行总 结出工艺高超的表现,既实现了认知目标,又进行了能力训练。 难点:正确理解“青铜文明”的概念 解决策略:通过介绍夏、商、西周陶瓷业、玉器制造业等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农业 和畜牧业、商业的进步表现,引导学生得出青铜文明不仅仅表现在青铜器的高超工艺、青铜器铸造业的兴盛上,还表现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发展进步上。这为后来介绍青铜文明的概念做好了铺陈。

第5课《匆匆》教学设计

《匆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并学习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语言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朱自清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收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名言、警句。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精读感悟法、点拨讨论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时间对于人们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你们能背出一些有关时间的格言吗?(学生回答)我们都在感慨时间太少了、时间太快了,作家朱自清细心地发现,原来时间是这样匆匆溜走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

的一篇散文《匆匆》。” 二、检查预习 1、生字词 空虚涔涔(céncén) 潸潸(shānshān)挪(nuó)移旋转痕(hén)迹赤裸裸(luǒ)饭碗(wǎn)伶俐(línglì)徘徊(páihuái)蒸(zhēng) 2、解词 1、确乎:的确。 2、空虚:里面没有什么实在的东西;不充实。 3、涔涔(céncén):形容汗、泪等不断往下流的样子。 4、潸潸(shānshān):流泪不止的样子。 5、挪移:挪借。课文中指挪动。 6、凝然:本文指眼睛定定地看的样子。 7、伶俐:灵活,指敏捷,快速。 8、千门万户:多指人家众多。 9、罢了:而已。 10、蒸融:蒸发融化。 11、痕迹:物体留下的印儿。 12、何曾:未曾。 13、游丝:蜘蛛所吐的丝,飘荡于空中,故称游丝。 14、赤裸裸:形容光着身子,不穿衣服。 15、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七年级历史单元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 王妃姝 一.单元教学内容的地位、知识结构前后联系 1.内容特点: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华文明是如何起源的,它涉及到了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原始农耕文化的的特征,以及中华文明的“人文初祖”等内容。较为系统地介绍了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相关问题。 2.知识结构:本单元分为九目内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河姆渡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大汶口原始居民;炎黄战蚩尤;黄帝——“人文初祖”;尧舜禹的“禅让”。 二.课时安排:4课时 三.单元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能够了解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相关基础知识。 2、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 3、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情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图对比一下,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议一议: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 2、初步培养观察和分析历史文物图的能力。 3、通过对课文插图和材料的分析,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能够培养自身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增强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感情。 3、了解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激发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人文初祖”。 难点:生产力和阶级概念;“禅让”含义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情境导入法:利用生动的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 图片分析法:使用相关图片,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分析历史图片,掌握一定的图片分析方法。 问题教学法:通过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5课教学设计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希腊民主政治》教学设计研究 课程名称中学历史教材研究 姓名陈娟学号 201570050294 专业学科教学年级 2015 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日期(年月日) 2016.6.6 研究生课程论文评价标准 指标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分值) 得分A B C D 选题选题是否新颖;是否有意义;是否与 本门课程相关。 20-16 15-11 10-6 5-0 论证思路是否清晰;逻辑是否严密;结构 是否严谨;研究方法是否得当;论证 是否充分。 20-16 15-11 10-6 5-0 文献文献资料是否翔实;是否具有代表 性。 20-16 15-11 10-6 5-0 规范文字表达是否准确、流畅;体例是否 规范;是否符合学术道德规范。 20-16 15-11 10-6 5-0 能力是否运用了本门课程的有关理论知 识;是否体现了科学研究能力。 20-16 15-11 10-6 5-0 评阅教师签名: 年月日 总分: 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制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教学设计 摘要: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民主政治一课的教学,要把遥远的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深入浅出的讲明白,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关键词:民主政治;“三维目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条件以培养学生全方位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师创设历史情境,学生体会历史发展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认识,使学生明白一种制度的产生总是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一方水土、一种社会制度造就一方人民。希腊民主政治的产生得益于古代希腊独特的自然、社会环境和享有充分政治权利的公民。 【教学重难点】 重点:希腊民主政治诞生的各项条件。 难点: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影响,及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客观评价。【教学思路与方法】 以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条件为线索,合理整合教材,突出重点:注重问题式教学。采用情境创设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指导,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古希腊出现很多有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影响深远,古希腊是西方民主之源,希腊文化灿烂多彩,一直影响至今,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片大地孕育了希腊文明,又究竟是什么样的政治制度使希腊文明灿烂发展?我们今天学习第五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去探究下希腊文明上产生的原因 新课讲授:新课学习本课的主要内容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民主政治形成的条件。第二部分民主政治形成的过程。第三部分是民主政治的客观评价。

《体验汉语》初中版第5课教案

第五课我的眼睛很大教案 宋艳欣,女,2014年5月由广西省教育厅派出,任教于民办教育委员会的Udonthani府Donbosco School学校。 一、教材:《体验汉语》初中版第一册第五课我的眼睛很大。 二、教学目标: 1、掌握身体部分的词语如,手、脚、头发、退、肩膀、眼睛、鼻子、耳朵、 膝盖等的表达。 2、学会用一些形容词如高、大、长、白、漂亮等,描述一个人的特征。 3、掌握句式“身体部位+很+形容词。” 三、教学重点:身体部位的名称。 四、教学难点:句式“身体部位+很+形容词”的掌握。 五、教学对象:泰国初中一年级学了一个学期多的汉语 六、教学课时:两课时(45分钟一节) 七、教学方法:歌曲导入法,画图法,翻译法,任务法。 八、教学用具:MP3、板书 九、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热身,运用歌曲导入法。(5分钟) ①问候。 学生:起立,老师好! 老师:同学们好,请坐。 ②歌曲展示。 老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板书题目)。我给大家表演一个歌曲,好不好?“头,肩膀,膝盖,脚,膝盖,脚。 头,肩膀,膝盖,脚,膝盖,脚。 眼睛,耳朵,嘴巴和鼻子。 头,肩膀,膝盖,脚,膝盖,脚。” 同学们起立,我们一起做动作,一边跟老师唱。(带着学生边做动作边唱两遍) 二、新教授的内容,运用画图法。(20分钟) ①在黑板上画一个人形,表上歌曲中的生词“头,肩膀,膝盖,脚,膝盖,脚。眼睛,耳朵,嘴巴,鼻子。”写完一个带读一个,拼音和汉字一起。 ②擦掉拼音,让学生读汉字。 ③补充课本里的身体生词,“头发,肚子,手,各个。” ④形容词的学习:高,大,小,长,白。板书在黑板的另一边,方便学生记忆。 ⑤把一个大大的“很”字写在图片和形容词的中间,引导学生说句子“身体部位+很+形容词”,如头发很长,眼睛很大,皮肤很白等。 三、操作练习,运用翻译法。(15分钟) ①老师叫一个学生起立,大家用刚学的句子来形容他。 老师把听到的句子重复一遍。 ②老师给一分钟时间互相形容同桌,然后抽查其中几对同桌展示句子。 ③翻译课文。老师念课文,学生试着翻译课文句子的意思。 四、总结。(5分钟) 读课本里的句子和生词。唱《身体部位》歌结束课堂。

(完整word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导学案(全册)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自主学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时间:;地点。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二)北京人 1、距今时间:;地点。 2、使用工具和火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北京人使用工具:____________;使用火:————。 3、北京人的生活:。 4、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三)山顶洞人 1、距今时间:;地点。 2、山顶洞人的生活与北京人相比,其进步之处: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火的使用;社会组织。 二、合作探究 1、你同意教材中“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这一看法吗? 2、打制石器和天然石块有何区别? 3、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 [自主学习](用1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下列问题并记忆。) 1、河姆渡的原始农耕距今时间是_ _____ ;生活位置:__ ___流域;使用___ ___石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 ____和的国家。河姆渡居民居住在,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的乐器;半坡居民居住在_ __。会制造,上面的符号是我国的雏形。会纺线、织布、制衣。 2、半坡原始居民距今时间是_ ____;生活位置:__ 流域 __村;使用工具---_ ___石器;半坡居民种植___ _。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3、大汶口居民距今时间是_ _ ;地点__ __;出现_ __陶和__ __陶; 在后期,出现了_ ____和,原因是:_____ __的发展。 [合作探究】 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第三课远古的传说 [自主学习]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教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夏、商、西周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了解奴隶的悲惨生活。2.提炼“青铜文明”的本质特征及概念,培养我们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认识到,夏、商、西周奴隶制文明的高度发达,是建立在对奴隶的残酷剥削的基础上。 学习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学习难点:正确地理解“青铜文明” 学法指导:1.概括提炼并列举本课所涉及的重要知识点:青铜器在夏、商、西周三代发展的阶段特点;青铜器生产的特点及种类;其他手工业行业;农业及畜牧业发展的表现;奴隶的悲惨境遇,等等。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总结。 2.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讨论:“为什么夏、商、西周三代会出现如此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在讨论过程中应注意引导,使我们掌握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这一结论。 一:课前预习 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青铜铸造业 (1)形成发展 ①末期,出现青铜器。②夏朝,青铜器逐渐增多。 (2)灿烂鼎盛 ①是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以和最为著名。 ②时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 (3)“三星堆”文化 ①与商朝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平原,也盛行一种独特的青铜文化,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文化。 ②出土文物:、、等。。 2.陶瓷制造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国家。 3.玉器制造业:玉器水平很高。 二、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1.农业(1)夏、商、周是以为主的社会,知道、和治虫害等。 (2)西周已用一定数量的农具进行农业生产。 2.畜牧业:品种齐全,建有牲畜圈栏,还有。 3、业、业、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三、奴隶的悲惨生活 1.被强迫集体劳作,没有人身。被奴隶主随意转让和。 2.被杀死当作祭祀。被杀死或活埋做。 二、课堂学习 任务一:阅读教材第26~27页,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什么时期开始出现青铜器?著名的青铜器代表有哪些? 2、青铜文化代表有哪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