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

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

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
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

Mass media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Schramm, W 1964 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信息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

一、写作背景

In the 1960s there was a strong belief in the power of mass media to easily propagate ideas on social change. Calls to improve ma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of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were made as a response to the UN General Assembly Report saying that 70%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had inadequate access to information. Said calls came with the need to write a guide on how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could optimise the power of the mass media for development. Wilbur Schramm accepted the task. He was then connected with the Stanford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 Research. The product was this book, Mass media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This book implicitly argues that the nation-state promoting development is ideal, and that the media can hasten the process. Schramm argues the media entice people to change. However, media can only do so much when it comes to influencing people in making major attitudinal change. The book discusses campaigns on agriculture, health, literacy and formal education using mass media. Just like works of Lerner, Rogers and other modernists, ideas put forward in this book have been widely contested worldwide, especially when it comes to the power of mass media in influencing major behavioural change. 20世纪60年代,人们坚信大众传播媒介有便捷传播社会变革信息的能力。联合国大会报告显示全球有70%的人口缺乏获得信息的渠道,因此有呼吁认为应促进不发达国家的大众传播系统的建设。针对上述呼吁,需要有人来撰写文书阐明不发达国家应如何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以促进国家发展。施拉姆接受了这项任务,并且联系了斯坦福传播研究学院。他的研究成果就是这本书——《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信息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这本书含蓄地指出,国家需

要发展,而媒介能加速其发展进程。施拉姆认为媒介能促使人们发生改变,但是,媒介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在主要的态度方面发生改变。这本书论述了人们如何在农业和文教卫方面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就像勒纳、罗杰斯和其他现代主义学者所说的一样,这本书提出的观点引起了世界范围的争论,特别是关于这本书所提到的,大众传播媒介对人们主要行为改变的影响力的观点。

二、主要观点

施拉姆于1964年出版的《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从宏观战略角度出发,强调发展中国家应充分重视大众传播的作用,加大力度、提高效应,以促进现代化。他全面提出了关于第三世界国家利用大众传播事业促进社会发展的系统理论、发展战略和政策意见,第一次具体而全面的阐述了传播与发展的各种现实问题。这既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总结,又把发展传播学推进到更富有实践性的新阶段,对学术界、传播界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部门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从大众传播的三大基本功能(守望、角色和教育)出发,施拉姆提出,媒介可在四个方面发挥直接的作用:推广农业技术、普及卫生知识、扫除文盲、实施正规教育。

大众媒介的信息传播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

1、大众传媒传播信息能有效促进国家发展的观点,强调信息传播对发展中国家

的重要性,“有效的信息传播可以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可以加速社会变革的进程,也可以减缓变革中的困难和痛苦。”

2、发展中国家在信息传播方面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严重阻碍了发展中国家

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消除这种信息不平衡的现象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

3、信息传播在国家发展中有守望环境、参与决策和提供教育的功能。

4、最引人注目之处是提出了大众传媒在国家发展中具体可以发挥的功能,这包括:

1)扩张视野,使传统社会的人民把眼光放在将来以及现在的生活形态,并通过

媒介唤醒国家意识,促进国家的整合。

2)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于国家的重要发展项目。

3)提高人民的抱负,拒绝被命运摆布。

4)为国家发展创造有利的气候。

5)与人际管道沟通。

6)赋予人与事以地位。

7)扩大上下沟通的政策“对话”。

8)执守社会规范,使人不敢轻易逾矩。

9)形成文化口味。

10)改变比较不重要的态度,疏导强固的态度。

为此,施拉姆具体分析了第三世界国家在传播事业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各国应对国内流通的有关国家发展的信息进行全面公正的检查;

有哪些经济社会发展信息被发出,有多少被接手,被什么人接收,而什么人没有接收到,哪些方面的信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信息是单向流动还是双向流动的;

国家应制定计划以保证各种媒介均衡发展,使各种媒介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在负责传播事业的政府部门与负责教育和其他事业的部门之间建立合作关系;

应大力发展地方性媒介,建立本国的传播设备制造工业,对传播人员进行充分的训练;

应从广大人民群众中尽可能获得大量反馈;

应在顾及本国需要与可能的前提下,尽量采用传播新技术;

各国应分享如何应用媒介和其他信息渠道以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经验。

施拉姆进一步发挥了勒纳关于传播形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学说,认为传播业的发展是同社会总体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传播与社会其他部门相互作用。他反复论证和强调了信息传播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强调“有效的信息传播可以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可以加速社会变革的进程,也可以减缓变革中的困难和痛苦,”“没有准确有效的传播,现代工业化所需的技术、教育和经济基础就不能建立起来。”施拉姆力求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现实情况和具体需要,注意避免简单照搬西方的现成模式,值得充分肯定。

三、延展学习

发展传播学

发展传播学是施拉姆在20世纪60年代时开始提出来并进行研究的。那个年代,亚非拉各洲的“独立运动”不断,但新生国家如何发展却是个严峻的问题。传播学的鼻祖施拉姆敏锐地嗅察到这片新的广阔天地,并借此使传播学真正走出了美国,走向了世界,尤其是走向了大片百废待兴的土地。发展传播学按理说如今有点过时了。但其实南北差距正在被因特网不断拉大,理论虽陈旧,但这个命题却潜力无限。

发展传播学的理论视野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现代化理论基础上的。概括起来,现代化可以看作是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和价值领域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这种转变的根本动力产生于人类在科学革命推动下所获得的空前增长的知识。在发展中国家开始现代化的早期阶段,人们普遍认同这一模式:国家发展等于现代化、现代化等于经济增长。而历史证明,将现代化狭隘地理解为经济增长,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人们开始倾向于重新定义现代化。发展传播学研究的中心议题是:大众传媒在国家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发展传播研究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进化论范式

将发展和传播看做是从传统社会结构转变为现代社会结构的过程,并假定运动、变化和转化,导出相应的阶段。传统社会的人要变成现代人,必须改变或调适其态度和行为,已转向现代化的个体,而这种转变是借助传播来完成的。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丹尼斯?勒纳、施拉姆和罗杰斯等。

(1) 勒纳的“移情模式”:《传统社会的消失:中东的现代化》,1958年勒纳以中东国家为分析对象,以识字率、都市化率和传播体系为指标,发现这三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互动关系。他以此为标准划分出三种社会形态,即近代社会、过渡社会和传统社会。并由此得出结论:传播体系的变动,既是整个社会体系变动的结果,又是其变动的原因。将现代性人格定义为“移情性格”,即考察世事不限于个人狭隘经验,能设身处地从他人的角度出发。工业化使人摆脱传统社会长期造成的惰性心理,勇于接受与自己以往的经验截然不同的新思想、新事物,关注个人经验范围以外的事情,敢于尝试社会赋予自身的新角色。大众传媒不仅能刺激“移情性格”的产生,还能将这种人格传播至全社会,即在国民中普及此种人格,故称为现代人格的“奇妙的放大器”。他提出,应扩张大众媒介,使其

提供那些发展中国家快速的社会变迁所需要的新观念、新习惯和新行为的“线索”。

(2) 施拉姆的传播发展战略

(3) 罗杰斯的创新-扩散模式:《创新扩散》,1962;《大众传播与国家发展》,1966

他认为,传播是社会变革的基本要素之一,并把新思想、新事物的普及推广看做是特殊的传播形态。他将社会的变化分为内生型和接触型变化两类,前者的动力来自社会内部,后者的动力来源于外界的新思想、新信息,而第三世界国家大多为接触型变化,即由于西方新观念、新技术的影响,促使传统社会发生变革。因此,社会变革过程也就是创新和发明的推广过程。

第二阶段研究:对旧范式的批判

1970年代,第二代范式兴起,出现了修正和批判两种观点。罗杰斯等人指出,

西方模式假定不发展的主要原因,更多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内部而不是外部,很少认识到外在限制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如国际贸易条例、跨国公司的经济帝国主义等。因此,第一代范式把发展中的问题主要归咎于发展中国家自身,而未意识到或较少意识到发达国家的影响,以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复合作用。其实,这一范式并没有抛弃以往的观念,尤其是大众传播有可能促进国家发展的信念,只是从一成不变的统一模式转变为因地制宜的“国家媒介政策”模式。

第三研究阶段:新范式的兴起

1980年代以来,传播技术飞速发展,为发展传播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进入

第三个发展阶段。

研究者进一步肯定大众传播对于推动社会发展能起到的重要作用,普遍以多元的立场对待不同的观点和研究方法,认为各发展中国家应选择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发展目标和道路,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发展传播模式。在批判学派的影响下,发展传播学者更重视政治和经济环境对传播的影响,进一步意识到传播无法独立产生效果,从而把传播视为整个社会发展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第三世界国家传播事业的发展,必须以其整体发展政策、战略为前提。

四、联系我国

中国目前的发展传播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媒介效果、媒介与社会变迁、媒介参与三个大的领域,发展传播学从更深更广的社会维度关照中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的问题,

其中弱势群体和媒介素养将成为发展传播学的核心问题。参与式发展是发展传播学进入21世纪后的主要理论进路,我国近两年来也开始引进参与式发展理论。它的关键词是“赋权”(empowerment),赋权给社区是通过充分听取社区的意见和放大社区在决策中的声音来实现社区参与,赋权给穷人和妇女以重新唤回他们对自身能力和知识自信、重建自尊的过程,这种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由于参与式发展的赋权强调的是弱势群体的自我发展,因此,如何增强弱势群体通过使用媒介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进行公民媒介素养教育,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是当务之急。

转型传播学强调传媒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动态联系,更有利于发掘行动的多元意义而不囿于狭隘的发展视野。更关注于传播活动中的社会行动所承载的价值观和意义,以及社会与媒介技术的双向建构。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案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课标要求】 以中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民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变化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时代感强,学生与互联网的共同发展,对互联网较为熟悉,但由于的报刊和影视的兴起年代久远,对其发展历程欠缺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近代不同时期与报刊、影视、互联网相关的图片与材料,从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了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进步发展历程; 2、根据自身体验,发现大众传媒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影响; 3、通过分析材料和阅读课本,课堂解决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我们生活上的影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解读材料的技巧; 4、通过分组合作互助的形式理解报业的特点和发展原因; 5、作为大众传媒(报纸、电视、电影、网络)变迁的见证人,体会中国自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6、通过分析材料中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报道,学会在信息海洋中保持理智,结合现实历史地看问题,培养历史的敏锐感和眼光。 【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材与学生具体情况,把教学 重点设定为:报刊与影视的发展, 把难点设为:报刊与广播影视对社会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 俗话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大家想在古代社会里可能吗?古人用什么传递信息呢? 邸报:《邸报》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办事处,这个住处叫做“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但有史可依的中国最早的报纸,起源于唐朝的邸报。邸报是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但这个称呼出现,是从宋朝开始的。

大众传媒分析案例

大众传媒分析案例 “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 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同时,由于收看电视是在背靠沙发、面向荧屏的狭小空间中进行的,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弱。 “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 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该概念强调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社会化和人格形成过程的影响。 “代群研究”:代群研究又成为同期群研究,指的是针对某一特定人群在不同时间点所发生的变化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揭示这些特定人群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趋势。 “信度”:在测量过程中,信度指的是采用同样的手段对同一对象进行重复测量时,产生相同结果的程度,它意味着测量的稳定性、一致性和可靠性。 “效度”:在具体研究中,效度指的是一个经验测量是否反映了被测量概念的真实含义,即研究者是否得到了想要的测量结果。 “议程设置功能”:议程设置功能认为大众传媒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沉默的螺旋”: “培养理论”:也称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等人开始进行一系列有关电视暴力内容的研究,对电视暴力进行内容分析以外,还测量电视对受众态度的影响,最终创建了“培养理论”。 “SNS”:全称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专指旨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也指社会现有已成熟普及的信息载体,如短信SMS服务。 “施拉姆”: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大学传播学研究机构,编辑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传播学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教案(2)(1)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 了解互联网的发展概况,尝试通过短短的十几年的迅速发展来了解今天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 过程与方法 搜集图片、文字资料、编写自己所了解的报刊、影视或互联网发展史。 观看不同时期的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加深对社会变迁的了解。 组织不同小组制作相关教学题材的网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报刊发展的状况,认识到中国社会的舆论环境逐渐改善,推动了中国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今天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起到了一定消极的影响。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当正确的面对网络的诱惑。 【重难点突破】 重点:报刊、影视发展的状况。 难点:中国社会飞速发展对互联网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国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展历程。知道了现代社会里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便利。除此之外,大众传播媒介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中国的大众传播媒介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课。

一、大众报业的发展 1.历史渊源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2.大众报业出现原因 (1)进入19世纪,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的产生。 (2)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 [合作探究] 如何评价西人办报? 3.过程 (1)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2)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3)辛亥革命后,报刊成为宣传政治的工具。 4.通俗性报刊特点 近代报刊按办报人员国籍可分两类:一是在华传教士办报;二是国人办报:又可分为新闻、商情、政论性及通俗性报刊四类。 通俗性报刊的特点 (1)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取材世俗,运笔浅显,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 (2)根据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按戏曲、电影、体育、生活、文艺、娱乐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购买相应的报纸。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 (问)广播影视主要包括了哪几个内容?

大众传媒对社会及大学生的影响

摘要 大众传媒在当今已深入到社会及家庭的每个角落,它通过大众文化及符号化的冷酷给社会中的个体带来了深刻影响。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大众传媒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受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控制和影响。关键词:大众媒体社会生活政治观念知识宣传青少年绪论当今社会,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是新闻,而很多的是信息。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公众意见一起,被认为是影响个人社会化的五个最重要因素。家庭、同辈群体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是深刻和持久的,但它们带有地域性;而大众传媒面向的是社会公众,它的影响是广泛的、巨大的。大众传媒不仅可以控制社会舆论、引导受众态度,它的影响力还可以渗透到一般的社会心理以及个体思维和行动过程中。 一、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作用大众传媒与家庭、学校及其它群体同时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产生作用,它为个人社会化的过程提供了一个文化环境,它所传播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对社会成员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作用效果可以分为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类 (一)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积极作用1、大众传媒对个人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大众传媒具有明确而强烈的导向作用,它所倡导的生活理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及行为准则,影响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另外,其它的宣传模式,专题教育,大型主题晚会,名师讲解,专家授课,甚至一些有着正面引导意义的新闻报道等形式都能进行社会教育,对于受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促进受众关注、认识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具有明显的效果。2、大众传媒对于社会价值观念的正面影响:大众传媒借助角色示范,供人学习模仿,可以培养、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情趣以及行为规范等。它所塑造出来的雷峰、王进喜等一大批英雄人物、模范人物,则可以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积极进取,在各自的领域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促进社会发展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同时大众传媒对社会规范意识有着深入的影响。大众传媒通过各种形式倡导亲情、友谊、关爱、理解、信赖、忠诚、合作等社会规范意识,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念可以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和塑造作用(二)大众传媒对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消极作用1、部分大众传媒对主流价值观念的宣传和引导方式不当,导致主流价值观念反而被边缘化。相当部分大众传媒对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宣传过于简单化、教条化,表现艺术不当、形式单一、语言枯燥,难以进入受众的视野。2、部分大众传媒自身的价值观念存在紊乱现象,干扰社会价值观念的正常建构。许多节目宣传的中心思想互相矛盾,无法形成统一的哲学观念。所以无法为受众提供合理的价值导向。3、大量影视传媒堕落到引导和塑造正确社会价值观念的反面。一些武打剧、历史剧、偶像剧已经走入怪圈,不仅不能发挥正面的引导作用,反而助长了一些错误价值观念的蔓延。4、商业炒作使一些媒介变得庸俗和低级趣味,偏离其应有的价值取向。为吸引受众眼球媒介经常采取低俗的手段。这样做影响了大众传媒的公信力。 二、大众媒体对政治观念的作用大众传媒担当着党和政府“喉舌”的作用,是架设在大众和政府间的桥梁。大众传媒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地报道党和国家召开的重大会议,进而使大众理解并坚决拥护党、热爱自己的祖国。在各种重大突发事件中,构建了大众与政府畅通的信息平台,传媒尽最大努力满足公众对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需要和对政府采取措施的信息需求。持续报道事件的处理进程和新信息,强化已确定信息的真实性,消除可变信息的不确定性,并与公众形成良性互动,保证事件中传媒信息的权威性,维持政府形象,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体现了中国 政府的形象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国家政治民主是要保证公众与政府官员之间信息制定的畅通,政府要保证其决策的透明化,公众可以了解政府信息和参与解决社会事务。政府需要了解公众的生存环境,出台什么样的政策才能改善社会现实; 公众也要知道政府制定的政策能否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实惠和保障。大众传媒在此过程中,有效地为公众传递政府信息,同时也为政府了解民情提供一个平台。因此,大众传媒关系着政府和公众之间达成有效互动的效率和深度。三.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作用(一)大众传媒对中学生价值观念的积极作用1、传媒手段的先进和丰富使中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化,知识面和想像力都大大扩展。2、开放的媒体环境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开放的媒体环境为当代中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空间,向他们展现了一幅多样化的生活图景,这为中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3、传媒环境的繁荣使中学生呈现出具有时代特色在青少年的价值观念中,自我无疑是最重要的,自我意味着独立,是现代社会最起码的思想资源。当代中学生有自己的时尚和娱乐,有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大多数中学生认为,我们这一代人和父母一代在消费观念和处世目标上都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崇尚自主自立,相信自己的选择,青少年独立自主适应了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当代青少年的创造性,开拓新的道路。(二)大众传媒对中学生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大众传媒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市场机制控制着大众传媒的发展,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大众文化为盈利而制作,表现出庸俗性、娱乐性,平庸化的东西被奉为新潮而流为时尚,深刻而且崇高的东西被视为落伍,文化生产与消费中所出现的媚俗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中学生

从社会学的三大理论视角分析大众传媒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从社会学的三大理论视角分析大众传媒与现代生活的关系 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大众传媒编织的巨大的信息网略里,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中。报刊、广播、电视、书籍、互联网等传播媒介渗透在我们现代生活的各个阶层和各个角落,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工作、学习和娱乐,大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无一不和大众传媒有着密切的关系。大众传媒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在和社会的互动中得到发展。 我们生活在一个网略信息化时代,大众传媒作为这个网略编织者和信息传播者,今天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强度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一、大众传媒全面参与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的现代人。媒介为我们提供新闻,帮助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动向和变化;为我们提供知识,帮助我们提高素质,增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为我们提供生活的有用信息,帮助我们安排日常生活;为我们提供文化享受,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为我们提供娱乐,使我们能够从工作、学习和生活紧张压力下解放出来,获得轻松和休息。如此等等,大众传媒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不一而足,更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改造着我们的意识和行为。 二、大众传媒是组织社会大众强有力的工具。在我们国家,作为各级党和政府组织直接管理的报纸、电台、电视台,是党的舆论工具,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大众传媒通过信息的生产、复制和大面积传播,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同类信息传遍整个社会,协助政府

机关开展工作,并以其具有的公开性、权威性、直达性、显著性等特性在传达上级方针政策,宣传中心工作,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大众传媒的独特的功能对社会起舆论监督作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渠道,表达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见,以舆论的方式对国家机关的政务以及其他涉及公共利益的社会事务实施非强制性的监督。这种监督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发展、消除腐败现象、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力武器。 从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来看,该理论强调社会系统都会像人体系统一样自然地协调发挥作用以确保系统自身的稳定或均衡,社会中的各部分对社会的稳定都发挥着一定的功能。以上大众传媒对人的生活和社会运行产生的影响,即为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组成的一部分,具有稳定社会稳定的功能。 著名社会学家默顿指出社会系统中并非所有组成部分都发挥着正功能。显然,在当今社会大众传媒领域,尤其是网络媒体之中可谓是鱼龙混杂,许多媒体为谋一己私利,违背职业操守,传播虚假消息,混淆公众视听,甚至存在网络欺诈等危害社会安全的行为,给社会稳定带来恶劣影响。 然而,从冲突论来看,尤其是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的组织直接管理报纸、电台、电视台。大众传媒在向公众传播信息的同时也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存在,宣传政府意志和主张,从而实现对大众思想和认识的引导或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种统治阶级

论大众传媒的发展和影响+耿莉

论大众传媒的发展和影响 【摘要】高速发展的现代生活中大众传媒无处不在,人们能时刻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了解到海量的信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信息来源。大众传媒全面参与人们的生活,满足了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的现代人。所以大众传媒直接并深入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思想甚至是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大众传媒;政治活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改革 一、大众传媒的概况 大众传媒是传播媒介的特殊形式,一般是指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现代传播工具。是由组织化的传播机构及其专业人员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向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又分布广泛的受传者传播新闻、意见、知识、思想、文化、服务等社会生活各方面信息的社会过程。信息是社会的一种“黏合剂”,信息传播是社会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方式,它使得文化得以传递、扩散、迁移和继传。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既是人类创造和使用传播媒介的历史,也是传播媒介从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 美国学者罗伯特?默多克所言:“对于任何一个21世纪先进国家而言,一个强劲繁荣的传媒产业不仅仅是有利可图的,而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国家的艺术和知识产品的价值,远远超过它们所带来的财政收入:它们是传播的原动力。一个国家的传播能力——分享它的历史遗产,表达它的智慧,以及在国内外交流特殊人才——才是保证这个国家能够进入连接着世界最强大国家的媒体网络。书籍、报纸、电影、杂志和电视,这些都远不止是闲暇的消遣:它们是一个民族参与世界范围伟大思想交流的必经之路。” 二、大众传媒的发展优势与目的 1、发展优势: 1)、专业的媒介组织,收集、加工、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和效率高。 2)、具有公开可靠的信源,信息的可信性和确认性。 3)、形成了一整套为社会所广泛承认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形成了一套吸引和联系受众的有效机制。

大众传媒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摘要: 人们处于信息爆炸的年代,大众传播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影响人们的衣食住行。它和政治、经济、文化一样是社会的重要成分,并且影响着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大众传媒在当今已深入到社会及家庭的每个角落,它通过大众文化和各种传播媒介给社会中的个体带来了深刻影响。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大众传媒以前所未有的强度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对不同年龄阶层的受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控制和影响。 关键词: 大众传播,当代社会,影响, 正文: 一,大众传播的的定义 关于什么是大众传播?学者们有不同定义。大众传播是“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方式之一,职业工作者(记者,编辑)通过机械媒介向社会公开地,定期传播各种信息的一种社会性信息交流活动【1】”“指特

定社会集团通过文字,电报。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图像,符号等形式,向不特定的多数人表达和传递信息懂的过程【2】”而我们的课本上对大众传播的定义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大众传播对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的社会影响 西方早期对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持有两种观点。一是“基于乐观主义的期待”,二是“怀疑主义”的态度【3】,每一样事物的发展都有它的优点和局限性,大众传播也同样,所以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一)、大众传播对经济的影响 大众传播对经济的影响是最明显的,大众传播对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上。一是影响社会需求,二是建全、监督市场机制。从传统上来说影响社会需要指的是传递经济信息, 另一方面监督市场秩序,因为即使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每个人欺诈性地迫求自己的利益扰乱市场秩序的现象也无法根绝。每一种制度都有它的边界, 有灰色地带, 在制度体系内部也会存在难以避免的漏洞。【4】例如2013年12月13日,曾经是冰岛最大银行克伊普辛银行的四名前高管因涉嫌金融犯罪被判刑3到5年半的监禁。他们因为涉嫌金融犯罪使冰岛陷入经济危机。大众传播通过在社会经济系统外部和内部收集信息使人们了解具体的经济运行模式,使不法行为被曝光。

“文化定位”大众传媒与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文化定位”大众传媒与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摘要:作为西部贫困地区的甘肃,在大众文化和 大众传 播的发展上,始终处于一种弱势地位,这就决定了甘肃在文化 传播中,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和盲目的迷失状态。甘肃的大众传播发展至今,在发达地区的步步紧逼下,不但和发达地区有较 大的差距,而且已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基于此,在对受众的认 识和理解上,应该由“大众”概念向“分众”概念转变,由“全 面覆盖”向“文化定位”转变。因此,“文化定位”概念的提 出,对于改变这种大众传播的劣势状态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文化定位大众传媒分众文化观念文化霸权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广义的文化一 般是指人类 创造的物质、精神、制度的总和。此外,我们还从人们主要社 会活动的基本形式出发,区分出政治、经济、文化的

不同形式, 这里的文化则主要是指人们的文化观念和人们的认识水平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主导形式。这里所涉及的文化观念的研究即是不同与政治体系或经济形式的一种精神或心理现象。所以,研究方向则主要集中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和意识观念的层 面上,其研究的着眼点在于大众传播媒介在传播 ,如何过程中 对人们的认识水平和观念形态发生影响和改变,反之,由于受

众的意识观念形态的变化所引起的新的需求又如何促进大 众媒介自身的改变和提高。 国要走现代化的强国之路 ,首先是观念的现代化。同样 贫困地区要摆脱贫困 ,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水平 观念的现代化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归根结底 ,现代化的根本 在于人的现代化。 因此 ,对于西部贫困地区的大众传播与文化 观念的关系的研究 ,其核心在于大众传播如何促进人的观念 的现代化的问题。 以此为出发点 ,再系统地考察目前西部贫困 地区的大众传播媒介在人的观念的现代化中所起到的促进 作用 ,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等问题。 就大众传媒和文化观念的发展的有关理论看 ,如英格尔 斯、 施拉姆、 罗杰斯等人 ,他们都从宏观上认识到了大众传播 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 ,但对于具体的实践操作性比较 社会的发展进步 ,首先是文化和认识观念的发展进步 匚=f ,西部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大众传媒的变迁

高中历史:中国近代大众传媒的变迁 (1)识记:近现代报刊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 (2)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迅速普及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 (3)比较各个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2)大众传媒的百年变迁,其实就是近现代中国民社会生活发展史,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认识人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各种媒介在产生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什么是大众传媒呢? 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它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主要传媒方式有哪几种? 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过渡: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相传唐代时我国就出现了初步具有新闻传播功能但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邸报]。

大众传媒的发展分析

资料分析 计划体制下的媒介和处于国家保护下垄断经营的媒介,在新兴信息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冲击下,在不断虎视眈眈的外国媒体集团的竞争压力下,如何实现市场化、企业化的发展,增强企业活力,以实现媒体的长远发展,不断成长壮大? 大众传媒的产业化和市场化,指的是报纸等媒体在其生产过程中(采编、印、发、播等诸环节)所消耗的成本,应由其自身的经营来弥补。 1 大众传媒的经营重点:广告 一般说来,大众传播媒体的主要收入,依赖于媒体出售时间和空间获取的广告费。据1998年的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传播媒体的经营结构单一,过于偏重于广告收入。在媒体的经营收入来源构成中,广告收入占69%,发行或节目占21%,多元经营只占8%。但目前媒体的经营结构过于单一,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很低。不能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兜售广告时间和空间上,不遗余力去拉广告。 广告对美国传媒: 广告收入占美国报纸业总收入的四分之三,占杂志业总收入的一半,占广播电视业收入的全部。 媒体的多种经营: 根据社会分工的观点,大众传媒的主要功能是进行信息服务,普及文化知识(教育),提供消遣娱乐。大众传媒的集团化,可以使集团更有实力招揽广告业务,提供信息和娱乐服

务,从事多样化的经营。(改进设备)(树立品牌) 目前有些传播媒体热衷于多种经营,忙于开宾馆,办酒楼,搞出租等事情。应该注意与主业的经营领域相关,以利于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提高经营效率和效益。 传媒业务的扩展和传媒间的融合,也使跨越多个媒体的媒体集团的组建成为必然。 2大众传播媒体面临的新形势:(集团化的必要性) 飞速进步的信息技术使大众传播媒体采集、加工、传递包括新闻在内的信息质量大大提高,获取新闻和其他信息的手段更为丰富,能力不断增强,传播新闻等信息更为快捷、及时、准确;传播过程的信息损耗进一步减少,新闻传播业的特殊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挥。 网络新闻的出现,数字信息等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多媒体,图文电视等形式的媒体的出现,使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得到延伸和额拓展,信息载体有原来的一元向多元发展。文字、图象、声音等信息符号互相融合,发送和接受信息的空间和时间容量大为扩展。 同种媒体之间、不同类型的媒体之间,不可避免地要相互覆盖和渗透市场,争夺和分割生存空间。其竞争程度是非常激烈的。 数字技术发展(数字电视) 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数字电视节目的制作,需要数字化采编、制作设备的替代,要有较大的资金投入,只有大型的传媒集团才有资金、技术和人才实力。 网络媒体的影响 网络媒体的优势,互联网新闻的开放性、多样性、和参与性、大容量、个性化、相互性等特点,图文音,时效性强,基本可以实现实时传播,速度更快,可以滚动播出。网络新闻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一、大众报业的发展 1、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出现近代报刊?主要是谁办的? 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 2、中国人开始自己创办近代报刊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最早的报刊是? 19世纪70年代 1873年,汉口《昭文新报》 通俗性报刊的特点 p73 1、知识性与趣味性 2、按类别专门分工 3、语言通俗,取材世俗 4、满足市民阶层的需求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 1.广播 p73 ⑴产生时间:20世纪20年代初 ⑵ “中国第一”的名称、产生时间和地点 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 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 ⒉电影 1895年,由卢米埃尔兄弟制作的电影《火车到站》、《工厂的大门》在巴黎公映,标志着世界电影的诞生。 ⑴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的时间、地点 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 ⑵中国第一部自拍电影: 京剧《定军山》 ⑶民国时期,国产电影取得快速发展 《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有声电影(1926年) 《渔光曲》——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 ⑷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一度遭受过重大挫折;改革开放后继续快速发展,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电影大国之一。 3、电视 (1)诞生标志:1958年,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2)电视迅速普及:改革开放后 (3)现状: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

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电视节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民众的文化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四.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⒈互联网出现的原因 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 2.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概况 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 3.互联网的优势 1.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互动性,双向感受 3.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4.费用低廉 ⒋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P75 (1)推动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 (2)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 (3)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整理)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3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材结构及重点难点】 一、报刊业走上繁荣 1.近代报刊的发展及作用 2.现代报刊的迅猛发展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 2.电视的普及 三、“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 重点: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 难点:如何认识大众媒介的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的内容更加贴近于学生生活的实际,资料容易搜集,并且也很有趣味性,因此在教学前应该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报刊、影视、网络三个媒介发展资料,以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在帮助学生理清课本基本线索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和教材中有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型的讨论,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把历史知识的传授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讲课时应用启发式谈话法、小范围讨论法、多媒体手段,这既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又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本课引言部分,回答: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纸和历时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分别创办于何时?何地?报刊诞生的重要意义是什么?报刊的诞生是人类由信息封闭时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标志。从近代开始,中国的大众传媒有了巨大的变化,并且对社会的发展已经产生巨大的影响。由此导入新课。 【讲述内容】 一、报刊业走上繁荣 1.近代报刊的发展及作用 报刊业产生于中国什么时期?(近代)近代报刊产生的社会条件是什么?社会化程度的大大加强,需要进行信息的沟通。 世界上第一家中文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年8月在马六甲创刊,由英国伦敦布道会出版。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刊。这些报刊有外文的,也有中文的。外文的报刊中,比较著名的就是《中国丛报》、《北华捷报》和《万国公报》。《中国丛报》是美籍基督教士裨治文在1832年独立创办的。《北华捷报》是由英国人奚安门等人在1850年8月创办的,是上海出版最早的英文报纸,是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外文报纸。 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丁韪良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周刊,以刊登教义、教务等内容为主。六年后易名为《万国公报》,至1883年7月休刊。又逾六年改为月刊恢复出版。复刊后内容不局限于传教,还广泛涉及中西关系、时事政治、通商、中外条约以及教育、科学、文化习俗等。 精品文档

第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近现代报刊产生、发展及繁荣;中国电影的产生和发展的概况;电视的普及;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四大媒介 (2)理解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以及它们在各个时期所起的宣传作用、电视迅速普及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 (3)比较各个媒介不同的特点,探究它们各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制作表格归纳总结和历史比较法对本课探讨和学习。 (2)通过历史分期、社会调查、文字表达等方式渗透历史学习的新思维、新方法 (3)通过展示背景材料,生成问题,让学生运用归纳、对比、概括、探究等方法来感悟历史,即感知新知识——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体会历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传媒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文化和生活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2)大众传媒的百年变迁,其实就是近现代中国民社会生活发展史,通过课堂学习,使学生认识人到人类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媒介的产生和发展,而各种媒介在产生后,又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独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 重点:报刊对近代历史发展的作用、互联网的诞生与发展 难点:大众媒体的发展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方法】

教学前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中国报刊、影视、网络三个媒介发展资料,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教学时在帮助学生理清课本基本线索的同时,充分利用学生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和教材中有关资料,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小型的讨论,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注意把历史知识的传和思想教育结合在一起。讲课时用启发式谈话法、小范围授讨论法、多媒体手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什么是大众传媒呢? 生:大众传媒就是传播大众信息的媒体。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人类社会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它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师:主要传媒方式有哪几种? 生:报刊、影视、广播,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依次出现,被称为三大媒介。由于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三大媒介一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即“网络媒介”。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过渡: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曾经说过:“报纸的故乡在中国。”相传唐代时我国就出现了初步具有新闻传播功能但只是在官员间传阅的报纸[邸报]。 师:列表填写中国近现代报刊业的发展进程 生:

大众传媒业发展论文传媒业发展论文

大众传媒业发展论文传媒业发展论文 浅析传媒盛行下的专家言论 摘要:信息爆炸时代,专家在大众传媒的推动下,常借助大众传播平台发表言论,在大部分传播事件中发挥着意见领袖的作用。但传媒在对专家的言论进行传播的过程中,也凸现出了一些问题。专家与传媒只有在形成正确的传者意识和受众意识的前提下相互合作,才能保证专家在传播过程中发挥良性的作用。 关键词:专家型知识分子;意见领袖;泛滥;快思手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众传媒业的蓬勃发展,专家(全称为专家型知识分子)借助传媒的平台,以各种形式频繁地出现在公众的视野。 一、专家在传媒盛行的原因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间,出现了各种前所未有的社会矛盾和社会现象。在这种转型的大背景下,专家在传媒兴盛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传媒业需要智力资源。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各类矛盾激化,各种前所未有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媒体作为大众传播的工具,发挥着舆论导向和议程设置的功能。但是大多数传媒从业者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并不能对各种复杂的突发社会现象进行合理和科学的理性分析。于是,他们向各方面专家寻求智力支持,以满足受众对理性信息的需求。这样,传媒业才能更好地发挥舆论导向和议程设置的功能,从而履行社会职责。 第二,信息爆炸时代受众亟需意见领袖。当前,社会正处于信息

爆炸时代。大量分散且难辨真伪的信息充斥着受众的视野。在面对这些巨量的信息时,受众难以辨别信息的真伪,也难以判断何种信息对自身有益,这反而导致了在信息爆炸时代受众的信息匮乏。此时,受众亟需意见领袖的出现,帮助他们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理性的分析和甄选。对受众来说,专家的言论在很多时候可以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给他们提供一些理性参考。 第三,知识分子专业化发展的趋势。消费工业的发展促成和实现了技术与社会分工的细化,知识分子在学术领域的研究趋于专业化成为必然。用拉塞尔·雅各比的说法:“公众的审美趣味无可救药的丧失也在腐蚀着公共知识分子,这些公共知识分子必然要屈从于与这个专业化时代更相事宜的专业化思想者。同时,学者康雅雄认为,现代学科制度与教育制度是知识分子专家化的直接诱因。现在,专家型知识分子已经成为我国当代知识分子群体的主体力量。大量专业化的知识分子的出现,为传媒解读各领域内的社会现象与社会矛盾提供了广泛而强大的智力资源。 二、专家在传媒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专家借助传媒这个传播平台,以专业、理性、深入的专业知识为背景,在为受众解读各种社会现象和解决生活问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一,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鱼目混杂,假新闻、新闻炒作事件层出不穷。受众在对信息的接收过程中,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教案最全版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教案 【内容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知识与能力】(1)知道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 (2)了解互联网的发展概况,尝试通过短短的十几年的迅速发展来了解今天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 【过程与方法】(1)搜集图片、文字资料、编写自己所了解的报刊、影视或互联网发展史。(2)观看不同时期的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加深对社会变迁的了解。 (3)组织不同小组制作相关教学题材的网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报刊发展的状况,认识到中国社会的舆论环境逐渐改善,推动了中国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今天中国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起到了一定消极的影响。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当正确的面对网络的诱惑。 重点:报刊、影视发展的状况。 难点:中国社会飞速发展对互联网的影响。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中国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展历程。知道了现代社会里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便利。除此之外,大众传播媒介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中国的大众传播媒介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课。 讲授新课 (一)大众报业的发展(板书) 1、历史渊源:(板书)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 2、大众报业出现原因:(板书) (问)大众报业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答:(1)进入19世纪,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的产生。 (2)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 [合作探究] 如何评价西人办报? 3、过程:(板书) (问)中国报业发展的历程? 答:(1)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2)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 4、通俗性报刊特点:(板书) (问)同学们,你们一般情况下会看什么报刊呢? 答:通俗性报刊。 (问)那么,通俗性报刊有哪些特点呢? 答:(1)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取材世俗,运笔浅显,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2)根据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按戏曲、电影、体育、生活、文艺、娱乐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购买相应的报纸。 [第二课堂] 1、《昭文新报》:1873年艾小梅、汉口创办,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 2、中外纪闻》:京师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的重要舆论机关,其前身是《万国公报》,由梁启超,任大燮任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报刊的萌芽。该报的出版使广大官员和知识分子“渐知新法之益”,为改良派政治团体的建立和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有力条件。1896年元月20日停刊。《中外纪闻》特点:(1)刊登外文报纸,外文电讯的译文。(2)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3、《强学报》: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南方的代表。 4《时务报》:1896年在上海创办,梁启超任总编辑。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是旬刊,以“域外报译”为主,同时开设言论栏目。主要宣传进化论,倡导学校废科举,设议院兴民权,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揭露帝国主义罪行,呼吁捍卫民族独立,该报在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中的爱国分子中引起了很大影响。该报是当时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国人报刊。

人教版必修2: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作业】

第五单元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跟踪检测 |基础达标练| 1.19世纪70年代初,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诗中所提到的“纸”是( ) A.传单B.信件 C.报纸D.电报 解析:选C 据材料信息“见闻历历备于此”“费去十文买一纸”,可以判断为报纸,故C项正确。 2.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近代维新派在宣传维新思想时使用的新方式是( ) A.公车上书B.著书出版 C.创办报刊D.进行变法 解析:选C “公车上书”是举子联名上书的政治运动,“著书出版”也不属于“新方式”,故A、B两项均错误;报刊是西方文明影响下的产物,故C项正确;D项是维新人士的政治实践,与题意不符,排除。 3.清末的一首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宣传反映社会生活 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解析:选D 材料反映的是报刊的报道新闻、传递信息、传播知识等功能已被认知,得到民众认同,故答案为D项。A项中“不受限制”的说法绝对,故排除;B项中“普遍提高”的说法错误,故排除;C项对材料信息概括不全面,故排除。 4.晚清时期,中国女报介绍西方的杰出女性时,逐渐从贤妻、孝女转向女爱国者、女政治家。这种变化表明( )

A.革命取代改良成为主流思潮 B.西方正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C.中国女性的政治地位已与男性完全平等 D.女报逐渐担当起国民教育的职责 解析:选D 材料所述表明晚清时期的中国已经将对杰出女性的理解由贤妻、孝女转为了爱国、从政,反映了中国女报起着舆论导向的作用,这是在向国民传达一种全新的观念,故D项正确。 5.1896年8月10日《申报》刊登广告:徐园初三夜仍设文虎(灯谜)候教,西洋影戏,客串戏法。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西洋影戏”已遍布中国各地 B.中国人的娱乐活动更加丰富 C.“西洋影戏”伴随着优美的旋律 D.中国大众娱乐发生彻底改变 解析:选B A、D两项太绝对化;当时电影属于无声电影,C项不符合史实。故答案选B项。 6.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剧摄制于19世纪末 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C.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 D.世界电影开始进入有声时代 解析:选B 《定军山》是京剧,同时又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反映出中西合璧的特点,故B项正确;《定军山》拍摄于1905年,故排除A、C两项;1927年世界电影进入有声时代,故排除D项。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昌起义》《平原游击队》《北大荒》《钢铁战士》等电影风行一时。这说明当时的电影主题是( ) A.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 B.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未来大众传媒的发展格局

[收稿日期]1999-09-05 [作者简介]吴飞(1964-),男,安徽安庆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系副教授,复旦大学新闻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与传播理论研究。 未来大众传媒的发展格局吴 飞 (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浙江杭州310028) [摘 要]通过对各种传播媒介所依赖的符号手段以及其他物理特性,对目前常见的新闻传播媒介)))印刷传 媒、广播电视传媒以及网络传媒特点作基本的分析,可知不同的传播媒体各有各的优势,网络传媒不可能完全取代传 统的大众传媒。各种不同特质的传媒将会相互并存,并以不同的方式和机制作用于人的信息沟通,对人类的生存方式 产生不同的影响。 [关键词]印刷媒介;广播;电视;电子印刷媒介;网络;符号 [中图分类号] G20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42X(2001)01-0110-07 Future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the Mass Media WU Fei (Departme nt o 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 ation ,Zhe jiang Universit y ,Hangzhou 310028,China) Abstract: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s ymbols and characteris tics of different phys ical types of the mass media )))printing,radi o & TV,Internet,etc.,a concl usion i s reached that different types of the media has different advantages of its o wn and that the Internet i s i mpossible to completely replace the tradi ti onal types of the media.There w i ll always be a co -existence of different types of the med-i a,each functi oni ng in co mmunication and affecti ng man .s life in different ways. Key words:printing;radio;TV;electronic medi a;Internet;s ymbol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召开的年会正式宣布,互联网被称为继印刷媒介、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之后新兴的第四媒体。但在这之前,不少论者对这一新兴的大众媒体在人类信息传播活动中的意义已作出过各种各样的评价和研究。一些人认为,网络传播形成后,传统的大众传媒将不复存在,而更多的人则相信,四种传媒将相互并存。但鲜有论者对四种传媒的传播特质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的分析,因而双方的观点都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论支持。后文我们将对四种传媒所依赖的符号手段以及这些符号手段对人类思维影响的不同功能等方面作一些基本的分析,为我们科学地分析和充分地运用现有的四种不同的传媒工具提供理论支持。 一、印刷传媒 图书、杂志和报纸所/视0的主要是文字,辅以一些图片,也只是些固定的图像。尽管现代印刷媒体越来越重视在版面上使用图符,以求增强印刷媒体直观性的感官冲击力,但我们还得承认,到目前为止,文字系统的运用仍然是印刷媒体最重要的特征。这就意味着,我们对印刷媒体传播特质的分析必须从文字系统的特点入手。 对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而言,文字发明是文明发展中的根本性的重大事件。它使人们能够把 第31卷第1期 2001年1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Hu 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Vol.31,No.1Jan.200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