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浅谈大众媒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浅谈大众媒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浅谈大众媒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浅谈大众媒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浅谈大众媒体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毋庸置疑,当下是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日新月异的科技催生了各种各样的传媒形式,目前已经形成了网络、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并驾齐驱的传播格局。大众传媒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以社会化的社会主体之一的身份对青少年产生深刻的影响,演变至今日,其影响更加凸显。那么大众传播媒介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究竟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在这里为了通俗起见,我们姑且将大众媒体对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理解为大众媒体对青少年产生的使得青少年更好地认识和适应社会的影响。很显然,大众媒体产生的影响有好有坏,社会化的作用也有积极和消极两种。

不管是人们熟烂于心的社会主流价值观,被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的各种知识,还是为人们提供茶余饭后谈资的休闲娱乐方式,它们都是通过大众媒介的传播变成为广大社会成员所理解和接受的价值理念、奋斗目标、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大众传媒以其不可比拟的多样性、丰富性、广泛性来扮演人们价值观念的向导,指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活动。这个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今的传媒突破了传统媒介的展现形式,以海量的信息做铺垫,迎合了人们追求形式多样化和内容丰富性的心理需求。大众传媒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传递着社会所提倡的价值理念和媒体所代表的观点,这些附加于新闻报道之上的舆论往往是媒体或权威人士对特定社会成员角色扮演的要求,这些要求经过受众的内化形成每一位受众的个人意

识,进而对受众的行为产生影响。大众传媒通过大力宣传先进感人事迹,树立各行各业普通人学习的楷模,通过揭露贪污腐败等社会阴暗面,对越轨行为进行积极性控制,潜移默化地确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以此来对受众进行教育,完成社会化过程。从这点来说,大众媒体处于全民教育重要的一环,其报道的客观公正与否和其隐藏在报道之下的倾向直接关系到受众对问题的看法和态度。而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很容易受到大众媒体的影响,所以大众媒体担负着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大责任。

重大的社会问题都是大众媒体关注的焦点,各种媒体通过对社会问题的不断深入报道大大加深了受众对问题的理解,尤其是媒体间的掐架行为,各执一家之言在公众面前交锋,互相争夺受众,有时候看似“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无谓的争论,却真正逐步涉及到事物的本质,带领受众一步一步接近事实的真相,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清楚和理性地看待社会问题。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产生的影响在政治社会化上也可见一般。传媒通过对政治事件的报道和渲染,增加青少年对其关注和了解,与此同时传达着政治观念和态度,从而影响青少年的政治判断。如今的传媒通过各种形式与受众形成良性互动,搭建受众表达政治观点的平台,让受众有了表情达意的渠道,通过与各方观点的争论提高了公众的政治素养和参政能力。

大众传媒在对青少年进行社会化时不是孤立的,它总是和其他社会化的主体相辅相成的。其他的社会化主体诸如家庭、学校、同龄群

体、工作单位等在对社会成员进行社会化的同时无时无刻不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换句话说,大众传媒通过影响这些社会化主体来间接影响着社会化的对象。比如大众传媒通过对暴力家庭教育方式的批判来引导家长对子女进行正确的教育,从而使得子女在家庭中受到良性的社会化指导

大众媒体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相应的消极作用。

公平公正是大众媒体一直秉承的原则,但媒体要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才能树立品牌形象,这样就容易产生一个问题——认知的偏差。这往往与报道作者本人的认知态度有关,在撰写报道的同时加入了个人的情感因素。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新闻报道经常出现的“贴标签”行为,只要有一丁点的符合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纳入某一类群体之中,类似的如“富二代”“贫二代”“官二代”“拜金女”等等,好像事件的参与者没有标签的话就不成为新闻事件,其实这样做的目的不外于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吸引大众的眼球,满足人们强烈的刺激,迎合人们普遍的仇富心理,这和标题党有“异曲同工”之处。大众媒体的这种定性行为会让青少年形成惯性思维,固定对社会的错误认知,不能正确地看待社会问题,更谈不上解决社会问题。

而事实情况是这样乱贴标签的行为并没有遭到受众的唾弃,反而造成了很大的轰动效应。虽然这些报道中不乏真实的情况存在,但是这这种一棒子打翻的行为会把某些群体妖魔化,严重扭曲事实的真相,引发社会强烈不满情绪,激化社会矛盾。这就使得媒体一边扮演

着维护社会稳定的角色,一边又在不停地催生着社会不稳定因素。

新闻之所以为新闻,就在于以前没有过,或者以前有,但是还没有达到现在的程度,大众媒体好像把精力完全放在发掘新闻角色的突破上,至于报道出来带来的社会效应全然不顾,在他们的眼里,只有发行量和点击率才是重要的,至于对受众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则不在考虑范围之类。媒体逐渐摒弃规范来追求功利,冷静想想这是很恐怖的事实,作为信息的发布者不对受众负责,导致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误导受众。尤其是当受众绝大多数是青少年时,更是对他们健康的社会化提出了挑战。

“以海量的信息做铺垫,以刺激的信息做门面”这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传媒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必然选择。随便打开一个网页,充斥眼球的都是一些敏感词汇,各种诱惑性十足的言语公然出现在大标题上,成为点击率的最有效的保障。这种做法无异于自掘坟墓,把媒体本身一步一步逼向庸俗的边缘,这是他们自吞苦果,是罪有应得,但是那些为他们的点击率做贡献的抵制力差的受众怎么办?有谁愿意站出来对他们负责?也许你会说,谁让他们没有把控住自己,如果自制力强一点就不会去点击了,但是我要反问一句,咱们传媒的作用就是不断挑战受众的意志极限吗?就是利用各种手段去引诱受众堕落吗?这种不反思自身推卸责任的行为就是在否认大众媒体自身带有的社会化主体的功能,不但没有达到对受众进行健康的社会化,还在他们社会化的路上增设拦路虎。

铺天盖地的好人好事受到人们的质疑,越是报道多的越是受到质

疑,即使没有质疑也会让受众产生厌烦心理,这就是这个社会很难再出现像当年雷锋那样全民学习的榜样的原因。这种非正常现象与大众媒体的固有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是为社会树立榜样的迫切的责任心使得出现的报道往往会神化人物,二是刻意拔高主题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不管动机是什么,造成社会对媒体信任的缺失进而对真正楷模的不信任这一后果是客观存在的。这就会让青少年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失去榜样的力量从而迷失方向。

转载是不如信息时代到来的捷径,这个百试不爽的方法被各大媒体采用。对经过多方核实确保真实的信息进行转载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是肆无忌惮地盲目转载则会大大增加错误信息传播的负面影响,趋之若鹜的表面之下经常存在隐患。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等到事实的真相慢慢浮出水面的时候媒体才发现前段时间的报道有失实的地方,但是报道已经被无数家媒体转载过了,不得不联合起来大发道歉信。虽然态度真诚,但是对当事人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却是不可弥补的。媒体的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往往先入为主,给青少年留下错误的信息,在做出判断时有失公正性。

综上所述,大众媒体在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消极一面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是不可避免的,它能做的就是尽量还原事实真相,把消极影响降到最低,这就要对记者的提出过硬的素质要求。此外国家加强对媒体的立法管理,使其规范化运作也是不可或缺的。

附:

论文选题来源:

作者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考虑到当下接连发生的有关媒体报道的问题,比如对城管的妖魔化报道和对校园凶杀事件的过分渲染等等,这些都对我们这一些青少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者本人就想借此机会反思一下媒体在当下的社会上对与青少年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其利与弊各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它的弊端,用什么方法可以减少负面影响等等。由于作者本人资历有限,所以在此只能浅尝辄止。

论文相关知识来源:

论文主要参考了《社会学概论》上对于社会化那一章的主要知识,结合了我们专业上对于媒体各种功能的分析形成了此论文。

大众传媒与政治

大众传媒与政治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飞速发展,传媒方式不断更新,大众传媒要想进行报道就离不开政治,新政策的实施也离不开媒体的宣传。因为大众传媒与政治是相互影响、相互监督、而又相互促进的。 大众传媒作为政府与人民之间的纽带,其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沟协调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将政府的精神正确的传达给群众,并将群众的疾苦及时的报告给政府。他不应该单纯的只是为政府或人民说话,而是应该站在对的一方,从公正的角度去审视问题与矛盾。例如:媒体上报道的有位官员指着记者说“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的新闻。很明显,这位官员认为媒体只是为政府服务的,不应该站在人民的一边去和政府作对。同时他也用自己的话将政府与人民对立起来,而忽略了媒体是政府与人民之间的纽带。 我认为,大众传媒与政治的关系只有两种,一种是政府对大众传媒的控制与利用;另一种是大众传媒对政府的监督和制约。 就政府对大众传媒的控制与利用来说,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制止媒体发放不利于政府的言论,进而维持政权的稳定。这一点的体现,不仅仅是在中国,在世界的各个国家的政府与媒体之间都有体现,政府对媒体的渗透都异常强大。就连美国也是如此:政府会利用媒体发布对政府有利的新闻进而赢得民心,支持政府的行动。例如:美国在想要发动伊拉克战争的时候即利用大众传媒对伊拉克以及萨达姆进行丑化,为的是让美国人民支持政府的行动。由于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媒介大多实行国有制,因此有时媒介更倾向于帮助政府。政府还经常利用大众传媒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如:国家要推行某个政策,要想人民更好的配合,就要利用媒介进行宣传。政府还会利用媒介去塑造政府及政治人物的形象。例如:在美国总统竞选期间,奥巴马就利用媒介的传播范围之广以及名人的效应,在媒体上播放名为《yes,we can》的歌曲去塑造自己在人民中的良好形象,增加自己竞选成功的机率。政府还可以通过媒体对大众进行舆论导向,就致使媒体有时会迫于政府或政府官员的压力而去制造舆论配合政府。例如:马加爵的案子,媒体在其判处死刑之前一直在报道他的没有人性,当其被处以死刑之后,才将其行为的原因以及事情背后的真相公之于众。但是事实已经发生了,再进行报道又有什么实际的作用呢?当时就真的没有人知道事情的真相么?在我看来那几率实在

互联网与人的社会化

互联网与人的社会化 【摘要】互联网是人类的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可以说如果失去了互联网,我们根本就无法构建起所谓的现代社会。 既然互联网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如此重要,那就非常有必要研究分析其与人的社会化的关系。下面本文将从社会化和互联网的相关定义与互联网与不同年代人的社会化的交互影响这三大方面分析一下两者的关系。 【关键词】互联网社会化不同时代交互影响 【前言】仅仅作为自然人的人类与动物其实并没有根本的区别,但是在漫长的地球进化史中,人的社会化使得人类脱颖而出,成为食物链顶端的强者,从而成就了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比如当今互联网的发展。那么,人的社会化到底指的是什么?而人类文明的代表之一互联网又对它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显然,我们社会学所研究的社会化,并非普罗大众日常接触的“社会化媒体”“社会化营销”等词语中所涉及的社会化的含义。准确的说,它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而与此同时,互联网作为一种特殊的大众传播媒介,也以其特有的方式与丰富的内容从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 1.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个体对社会的认识与适应。它是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作为一个生物个体的人,刚一问世就被置身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总是用各种方法对其影响,并使他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成员,使其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应该提倡和鼓励,什么应该反对和禁止,总之,就是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以上定义来自MBA智库百科) 2.社会化的历程

人的社会化是从其诞生之日就开始的。虽然人在降生之时只是一个“自然人”,但实际上,大多数人一出生就已和社会及社会上的人建立了某种关系,如儿子或女儿,社会阶层等。然而,要成为一个“社会人”,他需要与他人有正常的互动,这种互动从满足需求开始。此后,他从学习社会或群体的思考与行为方式中获得人格并参与到社会中。这种互动与学习的过程就是所谓的社会化。(胡荣社会学概论有删改) 社会化不会在某个特定的阶段结束,而将贯穿于人的一生,这是由事物不断变化的属性决定的。(胡荣社会学概论)结合中国学者对社会化研究的情况,具体划分社会化的历程,可将其分为儿童社会化、少年社会化、青年社会化、中年社会化和老年社会化。(李芹社会学概论) 3.社会化的条件与途径及与互联网的关系分析 不同的社会化阶段,即个体走向群体、进入社会,理解和认同社会规范与社会制度的过程,这一阶段的实现显然需要一定的条件与途径。首先是内在条件,也即个体内化。个体内化涉及到了个人对社会的模仿学习、主观认同、角色扮演、自我强化,而在主观认同的过程中,互联网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一般认为,当个人理解了模仿对象的内在意义,并在再现模仿对象的行为时,就发展为主观认同。(李芹社会学概论)例如一个孩子从小生活在温馨乐观的家庭里,他就很有可能形成开朗乐观的性格(当然不排除后期生活等其他方面发生的巨变而引起的性格转变,不过这也同样说明了主观认同的力量)。 因为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我们在进行主观认同的过程中有了更多机会与途径接触到不同的模仿对象,而不仅仅局限于父母长辈和其他有限机会接触到的群体。我们从网络中获取了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比如时事新闻,英雄模范,媒体时评等。我们从更丰富更鲜活更多层次多角度的方面了解到我们的社会,了解到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从而产生不同的认同,造就不同的人格。 其次,我们在个人内化的同时,由于互联网带来的丰富信息,可能会形成与之前不同的价值观,金钱观和人生观。例如,当代青年由于社交网站等平台学会了从多样的衡量标准来理解和定义成功,而不仅仅是出于对金钱的考量。而孝顺女孩凌一凡一个微博就让病重的外公得以“周游世界”,互联网的力量让爱与梦想又多了一种温情的方式来传递。

社会化媒体的营销的优势(一)

社会化媒体的营销的优势(一) 社会化媒体的崛起是近些年来互联网的一个发展趋势。不管是国外的Facebook和Twitter,还是国内的人人网或微博,都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社交网络的时代。社交网络属于网络媒体的一种,而我们营销人在社交网络时代迅速来临之际,也不可逃避的要面对社交化媒体给营销带来的深刻变革。 首先要讲的是,社会化媒体营销具有传统网络媒体营销的大部分优势,比如传播内容的多媒体特性、传播不受时空限制,传播信息可沉淀带来的长尾效应等等。讲述网络营销对比传统媒体优势的文章很多了,这里我不在赘述,我要重点讲讲社会化媒体营销与普通网络媒体营销对比的优势。 第一,社会化媒体可以精准定向目标客户。 社交网络掌握了用户大量的信息,抛开侵犯用户隐私的内容不讲,仅仅是用户公开的数据中,就有大量极具价值的信息。不只是是年龄、工作等一些表层的东西,通过对用户发布和分享内容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判断出用户的喜好、消费习惯及购买能力等信息。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社交用户使用移动终端的比例越来越高,移动互联网基于地理位置的特性也将给营销带来极大的变革。这样通过对目标用户的精准人群定向以及地理位置定向,我们在社交网络投放广告自然能收到比在传统网络媒体更好的效果。 中软新媒体营销——专注新媒体培训及企业网络运营

第二,社会化媒体的互动特性可以拉近企业跟用户的距离。 互动性曾经是网络媒体相较传统媒体的一个明显优势,但是直到a社会化媒体的崛起,我们才真正体验到互动带来的巨大魔力。在传统媒体投放的广告根本无法看到用户的反馈,而在网络上的官方或者博客上的反馈也是单向或者不即时的,互动的持续性差。往往是我们发布了广告或者新闻,然后看到用户的评论和反馈,而继续深入互动却难度很大,企业跟用户持续沟通的渠道是不顺畅的。而社交网络使我们有了企业的官方微博,有了企业的人人网官方主页,在这些平台上,企业和顾客都是用户吗,先天的平等性和社交网络的沟通便利特性使得企业和顾客能更好的互动,打成一片,形成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此外,微博等社交媒体是一个天然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通过寻找用户对企业品牌或产品的讨论或者埋怨,可以迅速的作出反馈,解决用户的问题。如果企业官方账号能与顾客或者潜在顾客形成良好的关系,让顾客把企业账号作为一个朋友的账号来对待,那企业的获得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中软新媒体营销——专注新媒体培训及企业网络运营

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_论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

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 ———论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 章 辉 美 内容提要 大众传媒正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和手段,大众传媒主要通过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建立和巩固信仰、社会暗示及教育实现其社会控制功能;大众传媒既有社会控制的正功能,也有负功能。大众传媒的负功能将对社会控制产生消极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对社会政策的过度干预会削弱正式控制力量、舆论导向的不确定性影响控制效果、不合理的社会暗示容易误导社会成员、公众对大众传媒的过度依赖影响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关系的和谐。认识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正视大众传媒的负功能对社会控制的消极影响,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社会控制,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大众传媒 社会控制 功能 作用机制 一、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随着信息网络和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正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大众传媒影响力的日益扩大,有学者将大众传媒权力称为与传统的立法、行政、司法权并立的“第四种权力”,而大众传媒机构则被称为“政府的第四部门”。相对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有形的、刚性的权力而言,大众传媒权力是一种无形的权力,也是一种柔性的权力,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推动着人类教育的发展,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有效控制,从而成为现代社会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众传媒通过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实现社会控制 所谓舆论,是指多数人对社会生活中有争议的事件发表的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作为蕴藏在人们思想深处的共同心理倾向,舆论通过带有价值判断的社会评价,如对某种具体的价值观或行为方式的褒扬与赞赏或批判与谴责,造成一种社会氛围,从而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一般而言,“一个人关于他自己和他的行为的看法,极大地受着公众意向的影响”,①也就是说,在舆论所形成的社会氛围的影响下,社会成员通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舆论的导向与制约。正是借助对社会成员的广泛影响,舆论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控制手段,在现代社会控制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种社会控制手段,舆论主要有两种形成机制:一是由社会公众自发形成,这种自发形成的舆论是社会成员的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体现为社会系统的自在控制,其优点在于控制成本较低,社会成员认同度高。局限性在于控制范围较小,控制方式简单,易受偶然性影响,控制预见性差;二是由社会组织体系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大众传媒广为宣传而形成,这种自觉形成的舆论是社会成员对社会运行的自觉把握和导向,体现为社会系统的自为控制。与社会自在控制相比,自为控制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有明确的主体、客体和明确的目的,体现了社会成员对社会运行主动权的把握。②随着社会成员自觉水平的不断提高,自为控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相应地,作为自为控制的重要工具和载体,大众传媒的舆论控制功能也将越来越重要。 那么,大众传媒如何实现其舆论控制功能呢?总的来说,有两条途径:一是舆论导向;二是舆论监督。 所谓舆论导向,是指大众传媒向公众传播、宣传系列社会规范,对社会成员的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引导,以维护社会秩序。一方面,大众传媒将由立法部门和公共管理机构所制定、颁布的法律、政令公之于众,呼吁 193

语文教材更应与时俱进 四辩稿

语文教材更应与时俱进四辩稿 尊敬的主席、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请允许我重申我方观点:语文教材更应该与时俱进。感谢刚才辩友慷慨激昂的陈词,可是不难发现对方辩友在辩论过程中存在不少的漏洞,下面我将一一指出。 只注重与时俱进,忽视经典导致学生文化素养的缺少。 与时俱进的文章并不意味着缺少文化素养。不难找到,许多当代文学作品(如《我与地坛》),有浓重文学气息,也有着许多的人文关怀,当代文学易懂的语言也令学生更易接受。反而那些难读的经典,学生难于接受,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文化素养和文学知识的追求。 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接触经典太少,语文教材应该加强对经典的传颂。 在教材中苦读经典的同学,回家还愿意利用课外时间读经典吗?学生阅读得少,根本原因在于对经典不感兴趣。为了读经典而读经典,这显然是填鸭式的教育,学生根本无法真正吸纳到有用的知识。教材应注重培养学生对经典的兴趣,在精而不在多。 当代文学,更新速度快,易被取代,因此难以判断它是不是真正适合学生学习。选入教材的当代文学当然是有其代表性与普遍性,而且符合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对学生有正确的引导作用而且易于接受。 语文教材不同于物理化学教材,需要时刻关注最新科学研究成果,而注重其经典性。 时代在发展,在当今时代,符合现代社会的文化必须成为主流。语文教材也是当代产物,难道就不应该紧跟时代潮流了吗?语文课本不与时俱进,这根本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与时俱进的内容应更多由媒体以及其他社会角色(报纸等)提供。 报纸杂志等缺乏语文教材的规范化。经过筛选,与时俱进的内容编进教材,更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吸收。 海上的帆船不在乎身后的波涛汹涌,而是努力乘风破浪,所以它到达彼岸;夜空的星星不在乎背后的无限黑暗,而是努力的发光发亮,所以才有了璀璨星空。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一味向后看的只会是历史洪流中的失败者。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应该把那个阶段的文化作为课本的主流,这是不可置否的事实。我们不反对教材中有经典,但一本处在当代社会的语文教材必然更加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当代社会更好地接轨。如果我们失去了与时俱进的精神,那么不仅是教材,我们的国家,民族,就要落后,就要陈腐,就要死亡。综上,我方的观点已然得证。

大众传媒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关系

大众传媒与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的关系 一、大众传媒与文化 1.现在新闻学界公认的关于大众传媒四大职能(监测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承文化、提供娱乐),无一不以其表征时代精神作为前提。其中传媒“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这个职能,往往被当事的传媒和受众所忽略,但是它们实实在在、每日每时在有意无意中传承着文化,影响社会的力度日复一日地累增。本民族的文化,以及全球文化交流的新成果、新形态,通过传媒不间断地出版和播出,不间断地被继承、扬弃、融合。而且,与其他渠道的教育功能相比,报纸、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以及互联网中知识与文化的传播,具有更强的广泛性和普及性。人们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之前,以及学校教育结束之后,通过这种方式融入更大的社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社会文化的接受者。因为传媒是文化的变动着、延续着的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说,传媒就是活动着的历史。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众传媒天然地与文化的传承、批评、扩散和整合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战以后的世界,尽管局部冲突不断,但世界整体上处于和平时期,在观察社会变动的同时,人们需要精神的放松和享受。战后的传媒越来越意识到这种社会需求,提供了更多的文化类、消闲类的产品,于是传媒逐渐成为人们精神娱乐的一个重要领域,提供娱乐越来越成为传媒的一种独立职能。特别是在电视成为第一传媒的时代,传媒娱乐成为一种巨大的产业。 2.我们的传媒在弘扬先进文化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例如一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通过传媒而成为社会的楷模;社会法治意识深入人心,也与传媒日复一日地报道各种类型的法治案例、组织法律专家讨论问题直接相关;环境保护观念的普及,显然与传媒多年来持续报道世界和我国的环保问题、组织环保与人类生存的讨论有关。 但是,我国的传媒在以娱乐为目的的文化传播中,存在严重的问题,不仅谈不上代表先进文化,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落后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和吹捧者。传媒所具有的强大而无形的传承文化的作用,使得这类传播内容迅速扩散,在观念上严重妨碍了社会的民主化、现代化进程,因而长远的危害性不可忽视。 先是图书界《厚黑学》、《中华权谋》、《权谋大全》、《历史上的智谋》等等一版再版,大谈中国古代帝王统治权术;接着便是各种以清宫戏为主的权谋电视剧,宣扬帝王的“清明”、“德政”(实际上是人治)。《康熙王朝》的主题歌词是“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企望皇帝万寿无疆;《雍正王朝》的主旋律是“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又何惧身后骂名滚滚来”,将一个历史上最为残暴、专制的皇帝写成社会的大救星。所谓康雍乾“盛世”的年代,只是中国古代社会最后的回光返照。正当欧洲的市场经济向全球扩

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有报道说的狼孩猪孩等就是没有经过社会化的结果,你自身的社会化过程可以从家庭、学校的教育谈起,教育是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刚刚出生的人,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而不是社会学意义的人。在社会学家看来,人是社会性的,是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并且认同这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个体。刚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这些品质,因此他(她)必须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以熟悉各种生活技能、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接受社会的教化,慢慢成人。并且,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人的社会化也是个体吸收了社会经验,并由两者的分立走向两者的融合。 功能 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这里我们从三种角度来概括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自我观念 个性(Personality也译为人格)与自我(self)产物。人格是指人的个性特征及其所持的价值标准,它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合。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受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以及他所从事的各种社会活动的影响,社会化对于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但是在正常的社会化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性之间也存在共同点,即都应是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个性。社会学研究社会化问题就是要促进这种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个性与社会价值标准吻合.能够有效地参予社会生活,社会学称之为个性调适或人格调适。相反,如果两者脱节,不能有效地参予社会生活,称为人格解组。个性的核心内容及形成、发展的标志是自我。自我也称自我意识、自我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察和认识。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身高、体重、形态等;对自己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在社会和群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一系列涉及认识自己的内心活动。培养和塑造个人什么样的自我观念对个人和社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基础。培养完善的自我观念,就是要人们把对自己的认识与社会规范协调一致,就是要使人们在经历了社会化过程之后,从外在行为到内心世界尽可能地合乎社会的需要。现实生活中.同一社会化模式培养的社会成员并不完全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因为,社会化不仅仅是社会教化,个人学习社会文化,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通过学习,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和形成自己个性的过程。人的个性,以先天素质为基础,受环境制约、影响,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一方面,社会化使得生活在同一个民族、困家,同一个阶级、阶层,同一时代的人的个性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即每人的个性中都会内在地包含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等共性的东西。这是社会文化传递的结果。如不同国家的国民性就是寓于其社会成员个性之中的共性因素。另一方面,社会化又不可能造就具有完全相同个性的个人。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遗传因素;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社会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三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具有能动作用。虽然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会有某种身不由己的力量制约自己的活动,但面对社会,个人并非是消极被动的,在一定范围内拥有选择余地。因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是,同在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兄弟姐妹,性格特征合存在很大差异,甚至完全相反。因而,社会化既造就了人的社会共性,又塑造了人的独特个性,是人的社会共性与独特个性的有机统一过程。 (二)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社会化研究文化的传递模式,认为社会化是社会文化的传递过程,从这个角度看,社会化的

自媒体时代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近四辩陈词

谢谢主席,再次问候在场各位: 首先感谢对方辩手的精彩发言,然而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其中的错误,下面请允许我为在场观众解释其中的几点谬论: 第一,对方辩友提到自媒体时代虚假信息多,谣言使得我们离真相远。首先,我方认为任何一个时代都必然存在虚假信息,而自媒体时代信息的受众主体是具有辨别能力的青年人;其次,对于自媒体平台上的虚假信息,我国在出台相关法律条例的同时不断完善的自媒体辟谣机制都在保障着这个时代的真相是越辩越明的。 第二,对方认为自媒体时代,大众关注热度易转移。我方认为,自媒体时代的信息爆炸分为两类:一类是不涉及违法犯罪的私人娱乐性质事件,只要当事人含糊其辞,此类事件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会因为其不可强制调查的特性而无法追究到底,而在自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更多的曝光度其实是有利于大众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由此接近真相的;另一类则是涉及公共安全、违法犯罪等的可强制调查事件,而此类事件在自媒体时代的曝光度下在短时间内博得的关注度必然会形成舆论压力,使相关组织机构介入调查,即使事件最后热度降低,后程调查终也究会还原案件真相。 第三,关于自媒体时代真相的到来往往具有滞后性这一点。我方认为,自媒体时代将话语权直接交付给事件当事人,这势必提前了事件公布于众的时间,而后续的调查步骤则与传统媒体时代没有太大出入,如果只是武断地按照事件爆出到真相大白的时间间隔来断定滞后与否,我方相信在场各位也不敢苟同。 可以说自媒体带来了一个崭新的全民媒体时代,它开创了媒体的黄金时代,人人都是媒体人,个个都有话语权。身处自媒体时代的我们不再是信息餐桌前的拘谨食客,被动接受传统媒体向我们投喂半生不熟的“营养餐”;每一个个体都可以摇身一变,成为“大厨”,踏入厨房,亲自挑选信息素材,利用各自的慧眼与匠心发掘素材真正的“滋味”。而互联网的

大众传媒与社会

第八章大众传媒与社会 第一节大众传媒与社会系统 社会结构复杂,社会分工加剧,社会各个部分彼此依赖,组成社会系统各个子系统相互协调、整合。大众传媒是社会信息系统。 1、传媒生态环境对传媒发展的意义:决定传媒制度、决定传媒发展水平、决定媒介的改革方向和力度、决定媒介的动作模式和操作方式、决定传媒的行业规范和职业理念。 2、传媒系统在社会系统中的作用 基本定位:社会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是采集、制作、传播信息 主要作用:开发利用社会信息资源、实现社会系统总目标、实现个人的社会化、促进社会整合 第二节大众传媒与政治 政治对传媒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政治制度对新闻体制的影响,起决定作用是媒介的所有制。是宏观的。 政府的政治活动对大众传媒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具体而微。这种影响表现在政治利用媒介进行宣传:发布政治信息;宣传政治主张;塑造政府和政治人物的形象。 政治活动对于新闻传播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政界通过持续不断的新闻发布活动,使自己成为媒介最重要的新闻来源之一;政府将媒介作为向公众传达自身观念和主张的工具;政府通过操纵媒介引导和控制社会舆论。 大众传媒对政治的反作用 维护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参与政治决策、塑造政治文化、进行舆论监督。 第三节大众传媒与经济 1、现代经济对大众传媒的决定性影响 经济体制制约大众传媒功能的发挥、决定大众传媒运作方式、推动大众传媒快速增长、为大众传媒发展提供物质力量。 2、大众传媒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采集、发布经济信息,引导生产和消费 监督市场秩序,纠正经济生活中的不公正现象和其它偏差 刊载商业广告,激活和满足消费需求 大众传媒是国民经济组成部分 第四节大众传媒与文化 大众传媒对于文化影响 积极影响 促进了文化的民主化:共享与普及 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形态多样、丰富 主流媒体维护主流文化价值,大众传媒是大众文化的最佳载体。 消极影响 限制了受众选择文化享受的自由 削弱文化的社会功能 影响并控制了大众的需求 “文化帝国主义”现象是现代大众文化传播中值得忧虑的现象 第五节大众传媒与国际关系 软实力: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释放出来的对世界的无形影响力。传媒业处于软实力核心地位。

第一题 大众媒介与社会行为

1.大众媒介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职业传播者和大众之间的媒介体。主要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这些传播媒介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五项功能,即宣传功能、新闻传播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实用功能和文化积累功能。但其主要通过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建立和巩固信仰、社会暗示及教育实现其社会控制功能。大众传媒既有社会控制的正功能, 也有负功能。 社会行为是指社会群体中不同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根据后果可分为两类:一种是对社会或他人有益的行为,称做亲社会行为;另一种是对社会有害的行为,称做反社会行为。 (1)大众传媒通过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功能将由立法部门和公共管理机构所制定、颁布的法律、政令公之于众, 呼吁人们遵从现有的社会规范,向人们传播价值观念、人生信仰和行为方式, 从而引导公众选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行为方式。并且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曝光,引起社会成员对其指责, 形成社会舆论压力, 敦促公共管理部门惩治腐败与不作为, 改善公众形象, 对腐败分子和玩忽职守者进行警告与威慑, 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衡, 从而减少权力腐败与权力滥用的机会, 增强公共权力的公正性与合理性。但是,一旦大众传媒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就会把谎言变成真理,干扰人们对事实的正确认知,使人们在短时间内被蒙蔽、被误导,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消极作用。 (2)信仰控制是指通过人们对某种非现实力量或价值体系的认同与信服, 来实现对社会成员的控制。大众传媒在潜移默化中使公众关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逐渐与主流媒体趋于一致,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舆论导向和社会暗示的作用。从而实现对人们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无形控制。“感动中国”就是大众传媒宣传和弘扬优秀文化,从而引导受众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活动,一系列弘扬精神文明,使之成为中华文化主流价值观。 (3)大众传媒逐渐广泛参与到公众教育的进程中,推动着教育方式的革新, 如电视教学、网络教育、多媒体教学等等。它通过传播教育来形成道德教育、把握政治控制的方向。通过大众传媒, 人们固然可以丰富自己的阅历与见闻, 但人们接收到的知识毕竟是零乱无 序的,无暇分辨信息的真伪, 也无法及时对大众传媒传播的众多知识进行消化和思考,这必然导致受众尤其是青少年思维能力的降低, 从而使受众的思想趋于简单化, 影响社会成员 整体素质的提高。就比如现时代的非主流,一些识别能力不强的青少年很容易跟风模仿,以为紧跟时尚潮流,孰不知只是被社会腐朽不良文化所侵蚀。

浅析社会化媒体在当代品牌传播中所起的作用

浅析社会化媒体在当代品牌传播中所起的作用 摘要 由介绍社会化媒体的概念和特点入手,分析社会化媒体在品牌传播的传播过程以及营销优势,最后以微信为例,阐述微信在品牌传播中的优势,试分析社会化媒体在当代品牌传播中所起的作用,旨在为企业运用社会化媒体传播品牌时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品牌传播;微信 一、社会化媒体的概念及特点 (一)概念 社交媒体( SocialMedia) 是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是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人数众多和自发传播是构成社交媒体的两大要素。[1] (二)特点[2] 较之传统媒体,社交媒体具有如下特点: 参与性。社会化媒体可以激发感兴趣的人主动地贡献和反馈,它模糊了媒体和受众之间的界限。公开性。大部分的社会化媒体服务都可以免费参与,它们鼓励人们评论、反馈和分享信息。交流性。传统的媒体是一种“广播”形式,内容传输或散发到用户那里,是一种单向的流动。而社会化媒体的优势在于,信息的传播是双向的,是一种交流。人们可以在社会化网络站点上建立个人的主页,在朋友之间分享内容并进行交流。社区化。在社会化媒体中,人们可以很快地形成一个社区,并就共同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沟通——摄影、政治话题或者电视剧等。连通性。大部分的社会化媒体都具有强大的连通性,通过链接和整合,将多种媒体融合到一起。集群性。社会化媒体基于圈子和群体发布信息,其信息都是关于受众熟悉的环境或者曾加入的圈子,在心理上占据了优势地位,更容易使受众接受。 二、社会化媒体在当代品牌传播中的过程[3] 社会化媒体品牌传播从信息源开始,需要经过引发关注、内容转载、参与互动、传统媒体介入这样四个阶段,才能使得品牌信息向深度和广度迅速扩散。在这个过程中,品牌的影响人数会快速增加,影响面也会迅速扩大,最终品牌的影响力也会随着逐步得到加强。(一)引发关注 引发关注是指在这一阶段信息源会在某些特定的载体中被发现继而引起关注。比如发布在猫扑或新浪微博上的一则信息再经过网民的自由选择之后,从众多的信息中脱颖而出,它的回复数量、阅读数量、点击数量都大幅度地提高,甚至有可能被作为精华帖放在网页比较显眼的位置。那么我们就能说这则信息它引起了网民的广泛关注。一般情况下,与之相关联的信息的人气也会随之迅速聚集起来,成为该论坛或微博当日的焦点。

大众传媒和公共政策的关系_兼评_新闻媒体与微观政治_传媒在公(精)

COMMUNICATION S 2008年第6期 新闻传播研究种情形有助于目标达成就表现为积极的情绪,如果有碍于目标的达成就表现为消极的情绪。感情的力量是“激励”和“活化”的程度,相当于情况“意外”的程度:常规的事件不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但是一个突然的惊奇或危险会产生大量的活化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球脑也有感情。任何积极或者消极的事件都高度联结着地球脑“情绪”,都会引起大量的“活化”作用沿着地球脑的虚拟神经“转播”,并且动员人们、机器或资源产生强有力的反应,以抓住问题或利用机会。如一个新病毒的出现(计算机或者生物的,就会在地球脑立即产生大规模的反应行为———因为成千上万的人将突然开始寻找关于这个病毒的信息或者讨论如何应对。2008年中国四川大地震,受大量的媒体广泛报道的刺激,在成千上万的人身上释放出集体悲痛的情感,这也是地球脑的一种情感表现。 作为激进的思想家,赫里芬认为地球脑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让一个人的精神永远活下去。可以想像我们精神的内容将与我们的身体的头脑分离,并且直接储存在计算机中,成为地球脑的一个部分,这称为上传。人类精神内容可以像那些可以拷贝和储存在各种媒介的信息一样处理,这在理论上是说得通的。现在普遍认为大脑的功能单元(精神模式是遍布的神经细胞,这使得大脑切除了部分物质以后还能够保持它的功能,计算机的功能并不完全依靠存储在它的记忆中的每个比特。问题是:精神的模式是什么?什么是精神的代码?我们现在还无从知晓。但我们可以确定,人类一定可以揭开这个谜,就像我们解开遗传密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作为人类智力仿真的软件代理系统吸收了它的 用户的思考方式,可以无差别地模仿用户的行为。如果用户去世,这些代理会继续与网络相互作用,表现出与它的去世已久的主人的个性人格和欲望相似的特征———就像他的“不朽灵魂”。④ 智能媒体的发展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一切生命的本质都只不过是符号的操作和信息的传播。

人的社会化及其影响因素

论影响人现代化的社会因素 2161120035 袁安妮关键词:人社会现代化影响因素 人类为社会性动物。没有人可以孤独地生活在社会上,这就决定了每个人都要与社会发生一定的联系,就是说:每个人都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人尤其擅长用口头、手势与书面语言来表达自我、交换意见以及组织。人类创造了复杂的社会结构,从家庭到国家。人类个体之间的社会交际创立了广泛的传统、习俗、价值观以及法律,这些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础。人类在地球上独一无二,还由于人类具有审美的观念,再加之人类自我表达的欲望和相对大的大脑,人类创造了艺术、语言、音乐以及科学。人希望能够理解并改造环境,试图用哲学、艺术、科学、神话以及宗教来解释自然界的现象。而社会就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味,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人并不是一出生就是社会化的人,拿狼孩来做例子,狼孩从小在狼群中长大,没有与人类发生关系,没有接受到人类文明的教育,即使它本质上是个人,但是它没有人应有的本能。所以在我看来,人的成长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个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 影响人社会化的因素有很多,家庭,教育,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等等。由于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即有一个不能独立生活的童年时期,这是个体接受社会化最好时期,也是社会化的基础。所以以上因素对人类社会化的影响是

媒介技术的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媒介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现在的信息社会中,获取信息是人们行动的基础,作为信息主要来源的媒介也因此体现出其重要性。在一个现代社会中,几乎没有人在生活中不依赖于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举些简单的例子,媒介所发布的天气预报是我们每天必须关注的内容之一;当人们想要休闲娱乐时,会留意报纸上电视和电影的预告;当人们要寻找就业机会时,同样也会求助于媒介上的招聘广告。媒介可以说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 媒介是宣传的舆论工具,它们与社会热点互动可以提高社会的透明度,让人民群众更加了解事情的真相,提高了新闻事件的可信度,促进社会进步。同时也提高了新闻的传播速度,让人民群众在第一时间看到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能够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增进了新闻媒体的实效性。 从人类传播活动的发生和发展历程来看,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史,就是人类在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动力推动下不断发展和创造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走向发展和完善的历史。媒介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人们通过各种媒介来传递信息,推动社会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又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推动着媒介的发展。其中,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主要原因,媒介的发展受人类社会发展的程度决定,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通过使用、控制传播媒介,使人类文化得以传承下去,而传播媒介又以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对传播的信息加以缩减或扩大。 社会是促进媒介发展的基本动力。人类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给了媒介不断的发展的源泉。人类生产力的进步,使人类可以做出越来越多的文化媒介。例如,人类最先运用壁画,后来可以在兽骨上进行雕刻,就是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人类从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到印刷术与电子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信息流通在规模和速度上都有了质的突破,信息的成批复制和远距离传输变为现实;新闻业的发展,则标志着组织意义上的媒介的产生,使媒介的内容更为丰富。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如果说印刷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大量复制,那么电子技术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传输。1837年,美国人塞缪尔·摩尔斯发明了第一台实用电报机。1844年,当美国第一条电报线开通时,摩尔斯从华盛顿向巴尔的摩发出了第一封电报,其内容是《圣经》中的一句话:“上帝啊,你究竟创造了什么!”当然,这个奇迹并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到了十七世纪,印刷术的出现和发展催生了报业,以报社为主要形式的新闻机构由此产生。由于报界的激烈竞争,控制多种报纸、多家报社的报团也纷纷崭露头角。在电报被发明以后,新的媒介组织——通讯社问世了。此后,随着电话、电视以及卫星通信的依次问世,使得信息传播的范围和速度出现了质的飞跃。到了二十世纪,又出现了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机构,媒介组织可谓异彩纷呈。 社会的发展的确大大的促进了媒介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媒介设备的不断进步和更新。相机、摄像机等多种多样的媒介设备的出现,为媒介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手机摄影在社会化媒体中的作用》开题报告

《手机摄影在社会化媒体中的作用》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选题背景 随着手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完善,手机已经日渐成为了继传统媒体的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之后的“第五大媒体”。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DC发布的《中国手机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4.2亿部,同比上升19.9%。同时,根据新数据了解,全球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将超过20亿。不可否认,手机已然成为了当下人们最无法离手的工具。 与此同时,网络的普及以及智能手机终端等一系列数字技术的发展与精进,使得媒介竞争也越演越烈,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一系列社会化媒体应运而生,并且迅速形成规模效应,成为炙手可热的新宠儿。而隶属于社会化媒体范畴的手机终端以其移动性、便携性、交互性的特征从传统信息传播的媒介载体形式中脱颖而出,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产生了极强的影响力。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社会化媒体的进一步繁荣,同样,社会化媒体的不断发展也更进一步促使智能手机终端的应用开发和创新,为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传播空间与新颖多元的传播手段。众所周知,智能手机的运用涵盖了娱乐、商务、教育等一系列模块,功能已经几乎强大到无所不能的地步了,尤其是高像素高品质的摄影功能技术的完善精进,手机摄影也逐渐成为当下最流行最受人喜爱的一项大众艺术形式。纵观摄影的发展历史来看,曾经复杂的专业设备和摄影技巧,将普通大众挡在摄影艺术的门外,而之后伴随着智能数码摄影的出现,摄影艺术的门槛得到降低,摄影不再是高不可攀的艺术,相反,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智能手机的不断推陈出新,以及社会化媒体的繁荣,将摄影艺术又往前推进了一大步。 2、研究意义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在于理论与应用两个方面: ①在理论方面,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与先前的研究,国内外学术界在手机摄影的研究上并不丰富,尤其是在社会化媒体中的手机摄影。其次,以往关于摄影的研究相对都是静态的,独立的,甚少将媒介传

新媒体必将取代传统媒体四辩稿

谢谢主席,评委们、同学们晚上好。对方辩友看似精彩的发言实则错漏百出,且让我一一指出。 首先,对方辩友大打恋旧感情牌,忽略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都知道,从BB机到小灵通到手机,即使现在仍有群众反映不愿小灵通退市,但,不得不承认,BB机、小灵通已经被取代。就像,即使你再喜欢柯达相片的质朴,,柯达还是宣告破产,你再迷恋XP的操作系统,微软还是宣布停止XP服务一样。社会与自然,优胜劣汰是法则,同理,不管你对传统传媒有再多的留恋,但其职能上的缺陷是不会留情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人们思想观念也在不断改变,传统媒体终究会被新媒体所取代。 其次,对方全程抛开了新媒体的绝对优势不谈,只在质疑新媒体的各种缺陷(不权威和不准确性),完全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辩题已明确指出,“必将”,指的是未来的某一天,这样就要求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新媒体。就好像在当年BB机的年代,手机出现之初,我们纵然知道手机会取而代之,却没人能给出确切时间一样。诚然,我们也无法告诉对方辩友新媒体取代传统媒体的确切时间。但是,正如我们所说,就像电灯和蜡烛一样,新媒体的优点和特性也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尽管目前新媒体还是存在一些缺陷,但是,像任何一个产业刚成立一样,随着相关法规、行规的建立,技术的革新和管理的进步,未来的新媒体只会越来越完善和权威,具体例子就好像我们之前提到过的微博、凤凰网、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的颁布等,配合我们一直提到的它自身的优势,完全可以预见它会取代传统媒体。 【最后,对方辩友全程都混淆了取代的定义,取代,指的是因自身的优势而排除别人或别的事物占有其位置。但就好比胶卷相机被数码相机取代,灯油火蜡被电灯所取代等,这绝不意味着被取代者被完全抹杀,忽地从地球消失了,而是其主流位置被取代,逐步被时代淘汰而已。】 在看清对方辩友的设下的迷雾之后,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说新媒体必将取代传统媒体吧。 首先,新媒体能比传统媒体更好的执行传播的职能。我们都知道,媒体的本身就是是为了传播信息而存在的。相对于传统媒体功能的单一和诸多缺陷,新媒体具有时效性、便捷性、互动性强等传统媒体所不可比拟的强大的功能。而这一切都让新媒体在执行传播、信息的职能时更好、更有效。相同的职能,你没我有,你有我更好,谁才会成为主流显而易见。也因为这样,在社会资源有限的今天,由于其自身的优越性,新媒体越发地得到了各行各业的关注和扶持,发展越发地迅速,前景也更有保障。反观传统媒体,其市场份额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挤压,不固步自封的,也纷纷在谋求像新媒体转型发展。在当今这样大时代的背景之下,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新媒体必将取代传统媒体。 其次,新媒体的发展迎合了人们对精神、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本身媒体的发展历程就是不断满足人的个体化需求的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新媒体使人们在媒体消费上摆脱了对时间、地点、环境、终端、平台等多种因素的依赖,做到了完全围绕着“人”本身不断变化的需求,持续性地提供日新月异的各类服务,实现新媒体资讯随手可得,精准送达。这样的便捷性、易用性更高度契合人们的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意味着人们的生活将会与之更紧密的结合,思想行为观念的转变也会越发的迅速,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的被新媒体所占据。 综上所述,我方坚决认为,新媒体必将取代传统媒体。最后,借用网络中盛传的一句话来结尾。传统媒体,做新媒体是找死,不做新媒体是等死。但是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拼死一搏,大胆转型,像凤凰般涅槃重生吧!谢谢!

浅析社会化的含义及其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浅析社会化的含义及其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政治班江芹2012211675 摘要: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离不开个体的参 与和建设。在现代,社会化逐渐成为人们普遍了解的一个现象,但人们对其具体含义还比较模糊,本文主要从社会化的含义及其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社会化。 关键词:社会化、个体、群体、相互影响 一、社会化的含义 社会化的基本含义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更具体地说是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全部过程。新生儿生活不能自理,但已进入社会化的过程,开始逐渐接受社会的影响,他将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 社会化这一概念经历了一个由狭义到广义的理解过程。狭义社会化是指个人接受社会文化并被社会认可的过程,狭义社会化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儿童和少年,强调个人对社会文化模式的学习和掌握。广义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并形成人格的整个一生。它与狭义社会化存在两个方面的重要区别:广义社会化不仅把儿童和少年时期作为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而且把青年、中年,甚至老年都作为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社会化不仅是一个被社会接受和认可的过程,而且也是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应贯穿人的一生。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广义的社会化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一是强调研究个体的社会化对于整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意义,以及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个体的成长与社会运行和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二是扩大“个体”概念的内涵。以往社会化研究中的“个体”一般是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物意义上的个体,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一个个具体的人。后来,社会化研究中的“个体”概念的内涵逐渐发生了变化,“个体”既可以指一个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指社会意义上的一个群体或单元,比如一个同龄群体、一个文化群落,甚至处于特定发展水平上的某种文化传统。 社会化概念的内涵除了有一个从狭义到广义的发展过程外,还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文化的角度、个性发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