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大众传播学复习重点

大众传播学复习重点

大众传播学复习重点
大众传播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符号: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

少的一种基本要素。符号通常可分成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这两大符号在传播过程中通常是结合在一起的。无论是语言符号还是非语言符号,在人类社会传播中都能起到指代功能和交流功能。

2、拉斯韦尔模式: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其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

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这便是著名的“5W”模式。“5W”模式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

3、集合行为:在传播学中,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

态社会聚集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会、游行、种族冲突、物价上涨的流言引起的抢购风潮等。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4、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

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5、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并不是现

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6、媒介规范理论:英国学者麦奎尔曾将各种规范体系中所内涵的观点和主

张称为关于传播制度或媒介制度的“规范理论”,并归纳了它的六种主要类型,即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媒介理论、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

7、社会责任论:现代资本主义世界最为流行的新闻传播理论,它来源于自由主

义报刊理论,但又超出发展了自由主义理论,故有人称这为新自由主义理论。

它强调自由须以责任为前提,新闻媒介在享有自由权利时,要克尽对于社会,公众的义务和责任。政府不仅要允许自由,而且还要促进自由。这条观点,实际是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新闻传播的理论基础。

8、分众:指的是受众并不是同质的孤立的个人的集合,而是具备了社会多样性

的人群。分众观的核心内容:①社会结构具有多样性,是多元利益的复合体

②社会成员分属于不同的社会群体,其态度和行为受群体属性的制约③分属

于不同社会群体的受众个人,对大众传播有不同的需求和反应④在大众传播面前,受众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存在,他们在媒体接触、内容选择、接触和理解上有着某种自主性和能动性。

9、传播效果:在传播学研究领域,传播效果这个概念也具有下述双重涵义。第

一,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第二,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10、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理论”,这是一种有关媒介具有强大效果的观点。

它的核心内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这种理论

流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30 年代,到40 年代这一理论便为宣传的实践所打破。

11、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

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意见领袖作为媒介信息和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对大众传播效果产生着重要的影响。12、第三人效果:1983年美国新闻学与社会学教授戴维森在《传播中的第三

人效果》一文中指出人们在判断大众传媒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遍的感知定势,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对“我”或“你”未必产生多大影响,然而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的反应行为实现的。戴维森把这种现象或这种影响机制称为“第三人效果”。

13、知沟理论:“知沟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理论。1970

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14、培养分析:培养分析是研究大众传播潜移默化的社会效果,以美国批判

学者格布纳为代表。“培养分析”最初研究的焦点是电视的暴力内容的社会影响问题,后来扩展为考察大众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与人们的现实观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理论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播对人们认识现实世界发挥着重大影响,由于传播媒介意识形态和价值的倾向性,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和信念与实际存在的客观现实之间发生着很大的距离,它们更接近于媒介的“象征性现实”而非客观现实。

“培养”理论特别强调“描述日常生活的电视剧”所产生的“培养效果”。

15、沉默的螺旋理论:德国女传播学家家诺依曼在对历史进行研究的基础上,

又经过多年的民意调查实证研究,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描述舆论形成的理论假设。“沉默的螺旋”是一种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关系的理论,这个理论在它的舆论观和效果观两个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

简答

1、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及其主要贡献

(1)拉斯韦尔。代表作有《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及《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提出5W模式。

(2)卢因。传播学研究中把关人理论的创立者,代表作有《群体生活的渠道》(3)霍夫兰。代表作有《大众传播实验》。他的贡献在于:一是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二是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4)拉扎斯菲尔德。代表作有《人民的选择》。他提出“两级传播”的观点、肯定“意见领袖”的作用,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改进了抽样调查技术和量化分析法。

2、拉斯韦尔模式(贡献、意义)

(1)1948年拉斯韦尔在一篇题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的结构顺序将他们排列,形成“5W”模式或“拉斯韦尔程式”的过程模式。这5个W分别是英语中5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

(2)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是线性模式,即信息的流动是直线的、单向的。该模式把人类传播活动明确概括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是传播研究史上的一大创举,为后来研究大众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而大众传播学的五个主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分析”,也是由这一模式发展而来。但它没能注意到反馈这个要素,忽视了传播的双向性。

3、集合行为的定义、特征以及发生条件。

①在传播学中,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

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会、游行、种族冲突、物价上涨的流言引起的抢购风潮等。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②集合行为具有以下特征:(一)自发性:参加集合行为的人都是自愿的,

整个集合行为在人群聚集场合情绪相互感染,一哄而起。(二)狂热性:集合行为中的成员情绪缺乏理智,往往采取奔跑、呼叫等感情冲动的非常规方式。(三)无组织性:集合行为是无组织、无领导的行为,混乱而没有秩序,没有明确的目的。(四)短暂性:集合行为持续时间短、聚散快,其目的主要是应付突发性事件。(五)行为者相互依赖。

③集合行为产生的条件:(1)环境条件:一类是物质条件如群众聚集的公共

场所等,另一类是必要的社会条件。(2)结构性压力:指经济萧条、自然灾害、失业等社会因素对社会一部人产生的心理压力,部分社会成员企图摆脱这些压力是产生集合行为的原因。(3)诱发因素。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越来越低。李某之死便成了游行事件的“导火索”,人们认为之前对政府的怀疑得到了事实肯定,个人利益的表达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助长了普遍的社会情绪。(4)宣传鼓动者:宣传鼓动者传播信息和传递压力感的工作可以使旁观者经过鼓动而成为实际参加者。(5)普遍情绪的产生:经过宣传鼓动作用,参加集合行为的人会产生一种普遍情绪如愤怒、悲伤、失望、兴奋、恐慌等。普遍情绪的产生是集合行为准备阶段的结束和行为即将发生的标志。普遍情绪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将结构性压力归于什么原因,不同的归因将导致不同的集合行为。(6)社会控制能力:控制能力包括政府的政治、军事、法律机器,也包括报纸、电台、广播电视等舆论工具。如果社会控制能力较强,可以阻止集合行为发生,如果无能为力,集合行为就会产生。集合行为是一种大规模的无组织行为,对于现存社会生活秩序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在社会变革过程中,对于冲破陈旧的、探索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和规范,集体行为又具有积极作用。

4、麦克卢汉的媒介观

①媒介即讯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

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②媒介是人的延伸: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

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

③热媒介与冷媒介是麦克卢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著名的概念,“热媒介”传

递的信息比较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

“冷媒介”则相反,它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5、传媒的受控(控制媒介的主要手段)

①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媒介监控的主要方面,其目的是通过规定大众传播体质,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证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主要包括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2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哥行政管理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4对传播事业的发展指定总体规划货实行国家援助。

②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民主党派、少数民族、工人、农民、知识阶层、妇女、青少年群体等一般都有自己的机关媒介或主要面向他们的媒介,这些社会群体能够通过自己的媒介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传播自己的主张,参与国家政、经、文和社会生活

③广大受众的社会监控控制:其手段可分为四种1个人信息反馈(即以来信来访来电的形式直接表达对媒介活动的意见建议批评抗议)2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众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3诉诸法律手段(公民可以向法律机构提起诉讼)4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对性质恶劣的媒介或信息产品,受众可拒买)

6.媒介规范理论(重点把握社会责任论)

(1)集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体现了集权主义政治制度理论的观点,最大特点是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主要内容包括①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利益②报刊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或权威③政府有权对出版物事先检查④对当权者或当局制度的批判属犯罪行为,要予以严厉制裁。

(2)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①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②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除人身攻击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③新闻出版不应该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④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3)社会责任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工总应该承受一定责任和义务)(4)民主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

的自主参与)

(5)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我国目前的传播制度及其基本规范①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②我国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必须坚持党的原则③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执行报道新闻、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提供娱乐等多方面的社会职能。

4、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①大众传播活动必须与国家政策保持同一轨道,以推动国家发展为基本任务;②媒介的自由伴随着相应的责任,这种自由必须在经济优先的原则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下接受一定限制;③在传播内容上,要优先传播本国文化,优先使用本民族语言;④在新闻和信息的交流合作领域,应优先发展与地理、政治和文化比较接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

⑤在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利害问题上,国家有权对传播媒介进行检查、干预、限制乃至实行直接管制。

7、几种主要的受众观

(1)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把社会看做社会群体成员,会发现受众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社会团体,有着不同的社会背景。传播学研究表明,受众的群体背景或社会背景是决定他们对事物的态度和行动的重要因素,这种影响有时甚至超过大众传播的影响。

(2)作为市场的受众:把受众看做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冢传媒的市场,也是一种很普遍的受众观。麦奎尔认为如果从市场的角度考虑问题,受众可以定义为特定的媒体或讯息所指向的、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侧面像的,潜在的消费者的集合体。“受众即市场”的观点反映了传媒活动的经营性商品性和竞争性的特征,也能够揭示受众作为消费者的某些行为特点。

(3)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把受众看做社会成员和公众的时候。受众拥有各种各样的正当权利,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①传播权②知晓权③媒介接近权。

8、议程设置理论的概要及其主要观点

(1)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2)特点:①“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着眼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也就是告诉人们“思考对象”;②“议程设置功能”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③“议程设置功能”暗示了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是对外部世界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地报道活动。

9、知沟理论的主要观点

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的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差距不断扩大。除了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外,蒂奇纳认为,还有五个因素是造成“知识沟”扩大的原因:

①传播技能上的差异。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较大的阅读量,这有助于他们对公共事务或科学知识的获取。

②知识信息储备上的差异。从先前的大众传媒和正规教育渠道得来的知识越多,这些见多识广的人,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就越快。

③社会交往方面的差异。社交活动越活跃,交往的范围越广,获得知识信息就越快、越多。

④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接受、理解和记忆方面的差异。对信息的选择性接受和记忆,可能是态度与受教育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果。个人生活的水准、层次与大众传媒的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程度就越高。

⑤大众传播媒介性质上的差异。迄今为止,传播有一定深度的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知识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介,其受众主要集中于高学历阶层。

10、培养分析的主要观点

①概念:社会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

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通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协调。

②提供这种共识是社会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现代媒介社会成了大众传播的

一项主要任务。大众传播通过象征性事物的选择、加工、记录和传达活动,向人们提供关于外部世界及其变化的信息,用以作为社会成员认识、判断和行动的基础。

③重要目的:揭示大众传播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和意识形态服务的本质,其观点包含着对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现状的鲜明的批判态度和改革志向

论述

1、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着重于媒介技术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媒介不仅通过它的内容影响人的认识、价值观和行为,一种媒介的出现、使用和普及以及它所形成的媒介工具环境本身,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的个性或人格。

所谓“电视人”,是指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印象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为“跟着感觉走”。由于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媒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当代青少年的网虫和网瘾现象已经迅速称谓社会和学界关注的焦点,青少年的网瘾症和网络媒介的接触环境有关,其表征是长时间沉迷于网络(甚至每天8小时以上)不能自控;行为乖张并伴随视力下降、精神衰弱

等身心病态;在网络得不到满足的时候精神空虚、心情暴躁甚至会有暴力倾向等等。

网瘾症5种类型:色情成瘾;网络交际成瘾;信息超载成瘾;网络游戏成瘾;网络视听成瘾。网瘾症会带来多种心理危害:以虚拟代替现实的交往方式错位;长时间沉溺网络所产生的孤僻、冷漠、不合群、无责任感等人格和人性的异化;网上网下判若两人的多重人格和自我迷失;道德的失范和社会功能的退化;技术崇拜等等。

媒介依存症的特点:(1)过度沉溺于媒介接触而无法自拔。(2)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3)满足于媒介的虚拟活动而逃避现实的社会互动。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环境监视功能: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监控、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传播对社会起一种“瞭望塔”的作用。

2、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由各不同部分组成,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络、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传播正是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和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后人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完善、发展和创造。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

(二)赖特的“四功能说”

1、环境监视: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警戒外来威胁二是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政、经、生活)的信息需要。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

2、解释与规定:大众传播所表达的信息中通常伴随着对事件的解释,并提示人们该有的行为反应。解释与规定的目的是为了向特定方向引导和协调社会成员的行为。

3、社会化功能: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现代人的社会化过程既是在家庭、学校等群体中进行的,也是在特定大众传播环境中进行的。

4、提供娱乐:大众传播的内同相当一部分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如文学的、艺术的、消遣的、游戏的内容。

(三)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重点把握》

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明显的负面功能。它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大众传播的“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

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2、使用与满足理论

(1),“使用与满足”是一种受众行为理论,该理论认为受众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接触媒介,从中得到满足。由于人类需求与行为的复杂性和媒介环境的不断变化,使用与满足这一开放性的理论也不断地深入发展完善。“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的心理动机和心理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学和社会学相关知识,解释了人们使用媒介以得到满足的行为,提出了受众接受媒介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动机。

(2)重要性:“使用与满足”研究曾经在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此前的研究效果主要是从传播者或传媒的角度出发,考察传媒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或者对受众产生了什么影响,而“使用与满足”研究则是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的什么需求,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这一研究开创了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

(3)局限性:①“使用与满足”研究过于强调个人的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功能主义色彩浓。②它脱离开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地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③“使用与满足”研究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这种能动性是有限的。

3、传播效果的历史与发展

(1)早期的“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魔弹论)。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这一时期的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人们的行动。然而魔弹论是错误的,这主要表现在它是一种唯意志论观点,它过分夸大了大众传播的力量和影响,忽视了影响传播效果的各种客观因素,并且否定了受众对大众传媒的能动的选择和使用能力。

(2)“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20世纪40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进入第二个时期,这个时期的重要特点是,社会调查法和心理实验法普遍应用于传播学研究,学者们开始对传播效果产生的过程与机制进行实证考察。这个时期主要研究领域有3个:“传播流”研究——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

①“政治既有倾向”假说——政治决策的性质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人们既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②“选择性接触”假说——受众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

③“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10、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改变。

1960年,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中对提出了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

①大众传播通常不是效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的原因,它只不过是众多的中介因素

之一。

②大众传播最明显的倾向不是引起受众态度的改变,而是对他们既有态度的强化。

③大众传播对人们的态度改变产生效果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其他中介因素不再起作用;二是其他中介因素本身也在促进人们态度的改变。

④传播效果的产生,受某些心理生理因素制约。

⑤传播效果的产生,还受到媒介本身的条件(信源的性质、内容的组织)以及舆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克拉帕的这些观点极力强调了大众传播影响的无力性和效果的有限性,因而被称为“有限效果论”。

(3)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宏观效果理论

“传播流”研究的缺陷:

(1)在认知、态度和行动这三个效果层面上,“有限效果论”只探讨了后两者而忽略了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2)它只考察了具体传播活动的微观、短期的效果,而忽略了整个传播事业日常的、综合的信息活动所产生的宏观的、长期的和潜移默化的效果。

(3) 过分强调大众传播效果的“有限性”会给传播实践带来某些消极影响。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传播效果研究领域出现了一批新的理论模式或假说如:“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螺旋”理论、“知沟”研究、“培养分析”研究它们的特点:①研究的焦点大都集中于探索大众传播综合的、较长期的和宏观的社会效果②都不同程度地强调传媒影响的有力性③都与社会信息化的现实密切结合在一起。

5、把关理论。

“把关人”这个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卢因提出的,怀特将这个概念引入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这个模式说明: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传媒内部存在着一系列“把关环节”,正意味着“把关”是一种组织活动。(如抢盐时期中国政府对谣言信息封锁,澄清事实就是对信息的筛选把关后的有选择的报道)(例如广电总局“限娱令”就是把娱乐信息娱乐节目的关。)(如政府对“末日论”谣言的把关)(例如电视台对暴力、黄色、毒品等信息的严格审查)

(1)大众传媒的“把关”的标准

1、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真实性原则

2、新闻制作中的业务标准:事件适合于媒介进行新闻处理的各种条件

3、新闻传播中的市场标准:事件能够满足受众新闻需求的诸条件以及吸引受众兴趣的诸条件。

4、宣传目标或社会目标。

(2)“把关”的实质:大众传媒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或“把关”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理解“把关”活动的实质之际,我们不应该仅止于新闻价值或新闻要素分析,而是应该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因素考虑在内。

2222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一、基本概念 (一)大众传播:1、大众传播是指媒介组织生产信息并且将其传输给广大受众的过程;也是指受众寻求、利用、理解和影响这些信息的过程。2、大众传播:当消息来源(通常是某个组织)使用一项技术作为媒介与大规模的受众进行沟通时,就被称为大众传播。3、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二)卢因的把关概念:指“参与传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要从各自的观点出发,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行为,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三)传播制度: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一定的社会制度对大众传播的控制体现着与之相一致的传播制度。 (四)媒介:传播大规模信息的载体,是通讯社、报社、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的总称,一般又称为大众媒介。 (五)媒介分析:凡与媒介相关的研究都可统称为媒介分析。微观:了解各种媒介的传播特性,通过比较发现它们各自的优势所在,从而为有效传播提供理论依据。宏观:从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上考察媒介的社会作用,揭示媒介给人类生活、发展以及生存环境所产生的或显著或微妙的影响。 (六)多媒体:多媒体就是多重媒体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直接作用于人感官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的统称,即多种信息载体的表现形式和传递方式。 (七)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八)信息社会:所谓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信息社会就是大量生产、传播、消费信息的社会。 (九)传播权:表现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 (十)知晓权:广义上指社会成员获得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狭义上指公民对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等公共权利机构的活动所拥有的知情或察觉权利。 (十一)传媒接近权:即一般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运动的权利。 (十二)受众(audience),即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也可称为受传者。受众是信息的“目的地”,又是传播过程的“反馈源”,同时也是积极主动的“觅信者”。 (十三)大众:是一种新的未组织化的社会群体。公众(public):社会上环绕共同关心的公共事物或问题,通过公开、合理的讨论而形成的能动的社会群体。 (十四)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十五)传播流: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的各种过程。 (十六)信息主权:指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 (十七)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殖民主义):1、战后许多殖民地国家在获得民族独立的条件下,帝国主义的扩张战略由军事手段和直接的殖民统治为主,转向以经济文化控制为主的变化.文化帝国主义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现代帝国主义总过程的一部分。以强大的

大众传播学考试整理

1. 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专业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 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 2. 五大先驱贡献与方法 拉斯韦尔(1)提出5W 模式 (2)内容分析法 (3)大众传播的三功能说 拉扎斯菲尔德(1)形成传播学的“哥伦比亚学派”(2)实地调查法 卢因(1)研究群体对于个体的影响 (2)提出来“把关人”的概念 霍夫兰 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 “耶鲁学派” (1)控制实验法 (2)找到影响劝服效果的诸多因素 施拉姆 创办了第一批被称为“传播”的大学教学机构 3. 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两大学派的区别①研究内容 如何传播VS 为何传播 ②研究方法: 经验事实VS 价值判断、思辨全面 ③研究取向: 只知拜佛VS 只想拆庙 5. 人类传播的基本原则 准确性 有效性 传播渠道与媒介的多样性 适时性 针对性 6. 人类传播的基本模式 5W 模式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发射器接收器 讯息 讯息 信 的 信源 信宿 噪源 号接收到信息

德福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7.人内传播的作用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8.人际传播(罗洛夫观点)罗洛夫观点:人际传播是一种社会交换 物品 金钱 服务 信息 地位 爱 自然需求 社会需求 9.大众传播功能 拉斯韦尔的观点: 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1、监测环境 2、社会协调 3、传承遗产 10. (斯蒂芬森的“游戏说”)美国学者斯蒂芬森在《传播的游戏理论》中 工具性的传播——个人工具 游戏性的传播——充实情绪 赖特”四功能说” 1、大众传播的监测社会功能 2、大众传播的协调、解释和规定功能 3、大众传播的社会化功能 4、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负功能:“麻醉精神”大众传播的负功能 1、麻醉精神,取消行动能力 (1)电视人(2)沙发土豆(3)容器人 2、拟态环境与刻板形象 拟态环境定义:所谓拟态环境,换一种说法,就是新闻媒介所营造的舆论氛围. 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方面是现实环境,一方面为虚拟环境。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外的客观世界,后者是人类意识到的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大众媒介的出现和发达,使得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人类认识真实世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指导

《大众传播学》期末复习指导 一、复习指导思想及原则 期末考试考核学生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后是否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基本历史和现状,认识大众传播的性质、作用、一般规律的特点。 二、考试范围及重点 课程主要内容:大众传播的概念、性质、特点;大众传播媒介的历史、现状、作用及其对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影响;大众传播的一般方法和规律。其中大众传播的概念、性质、特点;大众传播的主体、受众和大众传播的规律是重点。 三、考试形式与考试时间 本课程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考试时间为90分钟。 四、考试题型 本课程考试题型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问答题与论述题。(其中单项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多项选择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填空题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名词解释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问答题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论述题1题,12分;卷面满分100分)。 五、复习要点及参考资料 ㈠、单项选择题 1、使人类得以从原始到文明的飞跃的标志是() A.火药的发明 B.造纸术的发明 C.文字的发明 D.印刷术的发明 2、以下不属于国际传播主体的是() A.政府组织 B.非政府组织 C.国际机构 D.个人 3、以下哪一个不属于全球信息化的表现() A.政治全球化 B.讯息全球化 C.经济全球化 D.文化全球化 4、研究团体动力学的是() A.卢因 B.施拉姆 C.赖特 D.马莱茨克 5、以下不属于大众传播者的是() A.电视台 B.记者

C.校广播站 D.邮递员 6、与其它研究者相比,施拉姆明确提出了大众传播的() A.环境监视功能 B.娱乐功能 C.社会协调功能 D.经济功能 7、以下不属于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功能的是() A.发展 B.沟通 C.宣传 D.控制 8、是人际传播也是所有传播活动的直接功能的是() A.文化传承 B.环境监视 C.协调关系 D.沟通信息 9、在印刷传播时代,人类传播活动一项显著的进步是() A.传播学的诞生 B.诞生了四大先驱 C.新闻事业的兴起 D.廉价报纸的出现 10、在威廉斯绘制的传播史表盘上,仅限于最后3分钟的是()时代 A.口语传播 B.文字传播 C.印刷传播 D.电子传播 11、不属于组织内正式渠道的信息传播形式的是() A.下行传播 B.人际传播 C.上性传播 D.平行传播 12、人类传播的主体是() A.人内传播 B.大众传播 C.组织传播 D.人际传播 13、受制于他人的要求和期望的“我”,在人内传播中属于() A.主我 B.镜中我 C.客我 D.社会我 14、“能够向社会大众大规模传播信息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和信息载体”是大众传播媒介的() A.情境义 B.接收义 C.外延 D.内涵 15、认为报刊应是“观点的自由市场”的是()媒介规范理论 A.集权主义 B.社会主义 C.自由主义 D.苏联模式 16、借名人作产品的形象代言人利用的是()传播效果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 (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 香农 B.库利 C. 威纳 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A.拉斯维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 传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A.反馈 B.媒介 C.传者 D.受传者 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B.“意见领袖” C.主我与客我理论D.休眠效果 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B.“信息流” C.“沉默的螺旋”D.“媒介即讯息” 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 A.拉斯维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11.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A.反馈 B.噪音

大众传播学 第八章 复习题1

第八章大众传播的效果(二)第一节“议程设置功能”理论复习题 一、填空题 1.美国著名新闻学家李普曼认为,大众传媒的报道活动是一种营造“()”的活动,它形成人们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并由此影响人们的行为。 2.B.C.科恩在考察报刊的报道的影响时曾经指出:“在许多场合,报刊在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想’时并不成功,但是在告诉读者(‘想什么’)方面,却是惊人地成功的。” 3.社会成员个人的(导向需求),是媒介议程设置功能得以发挥的社会心理前提。 二、选择题 1.将大众传播的环境谁知影响最早明确地概括为“议程设置功能”并进行了实证考察的是(B) A麦奎尔和S.温达尔B麦库姆斯和肖C霍夫兰与凯尔曼D卡兹和拉扎斯菲尔德2.提出“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示意图的学者是(A) A麦奎尔和S.温达尔B麦库姆斯和肖C霍夫兰与凯尔曼D卡兹和拉扎斯菲尔德三、名词解释 1.议程设置功能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四、问答题 1.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是什么? 第一,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次,这些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第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第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也就是说,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活动。 2.什么是“属性议程设置”? 大众传媒报道的对象事物具有不种各样的属性,有下面的,有负面的,也有中性的;大众传媒对某些特定属性进行凸显和淡化处理,使对象事物的“主导属性传达给受众,也会影响到受众对事物性质的认识、判断和态度“,麦库姆斯把这种影响机制叫做”属性议程设置“。 3.请对比报纸的议程设置与电视议程设置效果的不同。 报纸的“议程设置”对较长期议题的“重要性排列”影响较大,而电视的“热点化效果”比较突出;报纸的新闻报道形成“议程”的基本框架,而电视新闻报道则挑出“议程”中若干最主要的“议题”加以突出强调;电视的主要影响是提供“谈话议题”,而报纸则可以进一步对“个人议题”产生较深刻的影响。 五、模式分析题 1.请画出并解释麦奎尔和S.温达尔关于“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示意图,并结合此图说明什么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和其作用机制。

传播学基础知识16讲_试题篇_

第一章习题 一、填空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二、名词解释 1、两级传播论 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等人通过伊里调查发现,信息从大众媒介到受众,经过了两个阶段,首先从大众传播到舆论领袖,然后从舆论领袖传到社会公众。他们提出的理论称为两级传播论。两级传播论认为人际传播比大众传播在态度改变上更有效。是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2、施拉姆 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美国传播学者,被称为“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他将传播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提出来,并力图使之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他创立传播学的标志是1949年编纂的第一本权威性传播学著作《大众传播学》的出版。他一生中著有《报刊的四种理论》、《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览》等30余本著作,创立了衣阿华民意调查中心、伊利诺伊大学传播研究所、斯坦福大学传播研究所、夏威夷大学东西方研究中心传播研究所等四所研究机构,培养了许多学生,是传播学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三、简答 1、传播学为何在20世纪初的美国兴起? 作为资本主义阵营中最为发达的美国,之所以能成为传播学诞生的摇篮,除了具备基本的社会、学科前提条件以外,还有其独特的社会、学科条件。 首先,在美国,传媒一直在政治生活中至关重要。美国的政治家重视利用传播媒介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树立形象、争取支持。另外在战争时期, 政治家对传播媒介的依附更凸显出来。 其次,在经济上,美国是资本主义阵营中唯一的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加强经济实力的国家。一方面,美国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需要垄断资本家向国内、国际市场扩展,须对广告、公关、消费者以及媒介的经营与竞争进行研究。另一方面,美国的大众传播业在两次大战之中和以后日益壮大。大众传播业客观上和主观上都需要进一步研究传播规律,改进传播行为,扩大传播效果。 再次,在社会上,美国的大众传播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互动中媒介给社会生活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显现出来。一方面手中可以从更多的渠道获取信息,促进社会繁荣;另一方面,媒介内容中的暴力、色情等严重影响着受众,特别是少年儿童。 (最后,在学术基础上,许多欧洲学者流亡美国,造成各种人文社会学科和领域的繁荣,如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三论”、政治学、语言学、文化研究、统计学、符号学等等,直接导致了传播学这个边缘学科的诞生。) 2、试述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的差异。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与传统学派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集中在研究目的、研究焦点及研究方法三个方面。 研究目的的差异:美国的传统学派的研究目的是要维护现在的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因而实用性、经验性明显。而欧洲的批判学派是将传播活动臵于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从哲学、社会学质化分析的角度探讨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矛盾与冲突。利用对现存传播状况的研究改变既存事实、促进社会变化,因而要对现有的状态进行分析、批判。 研究焦点的差异:由于传播学传统学派研究目的在于维护,在于实用,因而它的研究焦点就放在了传播效果与受众上。批判学派着重点在于宏观的传播体制的研究、传播者和传播与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关系上。这与它希望找到变革的社会原因和根本动力的出发点不无关系。 研究方法的差异:传播学传统学派强调定量分析,注重实证、经验、微观。批判学派强调定性分析,注重思辩、

最新传播学期末考试题目!

课后练习(二) 单项选择题及参考答案 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佳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企业文化”的概念及理论是建立在何种传播层次上的(C )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2.受众对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主要是通过(C)来实现的 A.抵制B .来电、来函C .反馈D .质询 3.(B)事实上是传播研究的最集中的领域之一 A.传播媒介B .传播效果C .传播对象D .传播发展 4.控制研究是对“ 5W'模式中第几个因素的研究和探讨(A ) A. 一 B.二 C.三 D.四 5.“把关人”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首先提出的

A.卢因 B.德弗勒 C.施拉姆 D.波特 6.媒介中的广告对媒介而言属哪种控制形式(B ) A.政治控制 B.经济控制 C.文化控制 D.受众控制 7.(C)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即最基本的层次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人内传播 D.大众传播 8下列(D)属于循环化的传播模式 A.施拉姆模式B .申农——韦弗模式 C.守门人模式D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模式 9.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D ) A.拉斯韦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10.传播学“五个W公式的创始人是(C)。 A .卡尔?霍夫兰 B .拉扎斯菲尔德 C.哈罗德?拉斯韦尔 D .施拉姆 11.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B)为研究对象 A.社会 B. 一切传播行为 C .心理D .信息交流

12.赖特对传播社会功能的重要补充和阐述是(A) A.娱乐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C.授予地位功能 D.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 13.“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暗示的媒介观是(B ) A.“镜子”式的反映 B.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C.权利的工具 D.群众的喉舌 14?“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通过营造(B)来影响和制约舆 论。 A.意见领袖 B.意见环境 C.议程设置 D.两级传播 15.拉扎斯菲尔德在传播学领域的代表作是(C ) A.《理解媒介》B .《舆论学》 C.《人民的选择》D .《传播与说服》 16.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总结出传播的三种主要社会功能的学者是(A ) A.拉斯韦尔B .赖特

大众传播学考试复习.doc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 题型: 一、名词解释(3, X6) 二、填空(2 ' X 6 ) 三、简答(10' X 3 ) 四、论述(20' X 2 ) 主要考点: 1、人类传播的几个阶段(P23—27) (1)口语传播阶段(局限性:转瞬即逝、距离限制、失真、中断、能量有限) (2)文字传播阶段 (3)印刷传播阶段 (4)电子传播阶段 2、传播学四大先驱: 政治学家拉斯韦尔:《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5W模式五个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研 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三大功能说:环境监视联系社会传承遗产 心理学家卢因:团体动力学把关人理论 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人民的选择》舆论领袖二级传播 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研究传播效果 3、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施拉姆(传播学之父传播学的创立) 4、拉斯韦尔5W模式(P5O)(直线模式) who (谁)、Says what (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 直线模式的缺陷:容易把传播者与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5、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P44 P65) 自我是主我与客我的统一 (1)主我:意愿和行为主体,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2)客我: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这种主我与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6、趋同心理/行为(P82) 又称“从众心理”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合群倾向,这种心理使得个体产生放弃与群体意见或规范相抵触的意识倾向,作出与自己本来意愿相反的行为,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7、集合行为(P84) 定义: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集合行为产生的3个基本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 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8、大众传播(P99) (1)大众传播的概念 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的特点 %1大众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1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1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1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1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1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9、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P100) (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1环境监视功能自然与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只有及时监控、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人类社会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瞭望哨”的作用。 %1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由各不同部分组成,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络、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传播学考试题型整理

第一章绪论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的传统。 2.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两者之统一的信息。 3.所谓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当我们将传播理解为(过程)时,我们着眼于传播的动态和运动机制;当我们把传播理解为(行为)时,我们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当我们把传播看作是(系统)时,我们是在更加综合的层面上考虑问题,这就是把社会传播看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 5.从传播所运用的符号看传播可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6.从行为主体的角度分,传播可分为(个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7.以传播层次划分,传播可分为(自我传播)、两人传播、小群体传播、公众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8.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传播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一切传播行为)为研究对象;狭义的传播学则主要以(大众传播)为研究对象。 9.传播学的四大先驱指的是(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 10.一些学者认为,(施拉姆)“使传播科学从梦想变成了现实”,他应该是传播学的“第五位奠基人”,这主要是指施拉姆在传播学(学科建设)方面做出的贡献。 11.香农的贡献并不仅仅是为传播学提供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信息概念)。在1949年发表的《传播的数学理论》中,他与韦弗还提出了一个(传播过程)基本模式。 12.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认为,为了保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系统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对(系统)进行控制,而实现这种控制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信息反馈)。 13.传播学的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学者们的方法论和学术立场不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流派,主要的两个流派是(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 14.传播学的经验学派指的是主张从经验事实出发、运用(经验性方法)研究传播现象的学派。在传播学中,经验学派指的是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 15.美国的经验学派除了在方法论上坚持经验性实证研究之外,还有以下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二是(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16.经验学派认为传播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不是(变革)现在资本主义制度,而是通过(改进传播机制)来实现社会管理。 17.传播学的批判学派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它是现代传播学研究中的两大学派之一,无论在方法论还是学术立场上都与经验学派有着很大的区别。 18.批判学派中的流派主要有(政治经济学派)、(“文化研究”学派)、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和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19.批判学派中的政治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累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的(G.默多克)和(P.格尔丁)。 20.批判学派中的政治经济学派学者主要从(所有制关系)和(经济结构)上来揭示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的内在矛盾和制度的非合理性,对于传播内容本身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及答案一

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一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6分) 1、被公认为“传播学之父”的美国学者是【 C 】(点击括号查看答案) A、拉斯韦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施拉姆 D、罗杰斯 2、下列哪种方法不是量化/实证研究方法【 D 】 A、实地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 D、哲学思辨 3、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属于【 A 】 A、线性传播模式 B、控制论传播模式 C、系统论传播模式 D、受众中心模式 4、电视的天气预报节目主要履行的是大众传播的【 A 】功能 A、传播信息 B、引导舆论 C、教育大众 D、提供娱乐 5、既能进行大众传播,又是人际传播重要工具的媒介是【 D 】 A、报刊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6、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指出,两级传播流动过程中,【 A 】扮演着重要角色。 A、舆论领袖 B、把关人 C、受众 D、追随者 7、“大多数时间里,报界在告诉人们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的成功。”伯纳德·科恩的这段话与【 D 】一脉相承。 A、枪弹论 B、两级传播论 C、创新与扩散论 D、议程设置论 8、霍夫兰认为,正反两面说的宣传方式对【 B 】较为有效 A、教育程度低的人 B、教育程度高的人 C、男性白人 D、家庭主妇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24分) 1、传播学的先驱者包括【 A B C D 】 A、哈罗德·拉斯韦尔 B、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2、关于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正确的是【 A B C 】 A、传播媒介的发展贯穿人类历史的始终 B、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加速度趋势 C、传播媒介的发展是叠加式的,新老媒介互相竞争又互相促进 D、传播媒介的发展是替代式的,新媒介使一切传统媒介必然消亡 3、符号的特点包括【 B C D 】 A、可积累和可衰减性 B、指代性 C、社会共有性 D、发展性 4、大众传播的特点包括【 A B C D 】

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传播学最终版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答案:现代化的传播机构或组织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向广大的受众开展信息传播的活动。 2、反馈。答案:反馈是信息的接受者在接受信息以后对传者所做出的反应。 3、传播单位。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与前面介绍的各种模式比较,它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明确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而是统称为“解码者”,或者称为“传播单位”。他们把参与传播行为的各方描述成对等的,行使着相同的功能,那就是编码和译码。 4、环境监视功能。答案:施拉姆把它称为“雷达功能”。就是向人们提供种种即将到来的灾害、威胁等警告,从而提高人们的警惕,促使人们加以防御。 5、《权力的媒介》。答案:美国学者阿特休尔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权力的媒介》一书被认为是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第一次构成了严重的挑战”。他主要想表达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切媒介,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某种权势的“吹鼓手”,包括宗教的、世俗的;党派的、经济的,总之,是“某种权势的媒介”。并且认为,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存在四种关系:一是官方关系,是由规定、法令和条例决定的;二是商业形式的关系,主要是广告商及商业伙伴;三是利益关系形式,比如金融企业,或政党,或宗教团体等;四是非正式形式,这主要是只亲朋好友。 6、EPS。答案: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都经历了从上流社会走向大众,再由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大众走向兴趣一致的小群体怎么一个过程。有学者将这一规律称作EPS,其中E(elite)指上流社会、精英阶层,P(popular)指大众化、流行化,S(specialized)指专门化。

7、第四媒体。答案:互联网因其诞生在报刊、广播、电视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介之后,又被形象地称为“第四媒体”。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 8、地球村。答案:由于电子传播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原来比较分散、联系不够紧密的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从而使空间距离相对缩短,就像一个城市或乡村社区内部的联系那样紧密。 9、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意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同时,这种封闭的、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比较弱。 10.容器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一种罐装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 11、选择性因素是帮助受众成员避开与自己固有观念不和谐的信息的骚扰,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和认识一贯性的机制。 12、传播效果。答案:一般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称。 13、意见领袖。答案:就是活跃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物。 14、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形状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

传播学概论试题教(学)案答案解析

1.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传播学期末考试复习and简答题集合、名词解释等

传播学攻略 一般来说,传播研究的重点是符号学传播媒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书上其余的就不用看了, 符号学:两个人物索绪尔巴尔特 1、媒介主要是麦克卢汉的一些理论,如: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地球村 2、人内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米德主我客我、库利“镜中我”) 3、人际 4、群体: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只知道大众社会理论是什么就行了) 5、组织传播集群行为 6、大众公众群体区别 7、大众传播,主要是效果,如效果研究的几个阶段、主要理论和人物 名词解释: 第三章: 1.符号:任何事物主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 2.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3.语境:又叫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务、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4.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5.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米德“主我客我”,库利“镜中我”) 6.文化: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第七章: 1.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电子乌托邦思想: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 3.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第八章: 1.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2.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 3.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4.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5.大众传媒、大众传播者: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其生产规模巨大,受传者广泛。 6.技术:技术即达到实践目标为目的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操作手段和工具。 7.把关人:传媒组织的一道关口,是一个取舍的标尺,使到达受众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大众传播学考试复习内容

大众传播学考试复习内容 1.什么叫传播?【名词解释】 所谓”传播”即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2.什么叫信息?【名词解释】 信息是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①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②与物质与能量并列,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③能够用来消除或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 3.什么是符号?【名词解释】 所谓“符号”,就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一个符号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它必须具有某种物质形式、它必须指自身之外的某种东西、它必须被人们作为某种意义使用与承认。 4.什么是沉默的螺旋?【名词解释】 所谓沉默的螺旋就是说,大众传媒所表达的优势意见和对异常意见的人际支持逐渐减少,合并形成了沉默的螺旋,其中表达优势意见或不愿表达异常意见的人数日益增加。 5.传播效果研究经历哪些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初,被称为“强效果论”时期; 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初至60年代初,被称为“弱效果论”或“有限效果论”时期; 第三阶段: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被称作“回归强效果论”或“多元效果论”时期。

6.麦克卢汉提出的提论是什么?【简答题】 ①媒介即讯息。他认为,每一种“媒介”发出的“讯息”,都代表着或是规模、或是速度、或是类型的变化,所有这些,无不介入人类的生活。因此,这里的“讯息”,也就是技术特征。 ②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富有想象力的麦克卢汉认为,技术的任何进步,都使人类更有效地生活和劳动;媒介的任何发展,都能延伸人类五官的功能。 ③冷媒介与热媒介。所谓“热媒介”,就是具有“高清晰度”(指充满资料数据的状态)和“低参与度”(对受众而言)的媒介;“冷媒介”则相反。发展中国家是“冷”的,发达国家是“热”的;农村是“冷”的,城市是“热”的。 ④地球村。他指出,电视和卫星等技术的出现,使地球“越来越小”,人类已跨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信息在瞬息之间即可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而,地球已变成了一个小村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与世隔绝而有利于地球村之外。 7.媒介的四种理论是什么?(书P108表格)(施拉姆) 这一著作由四篇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论文组成,总结比较了有史以来先后出现的媒介体制,试图研究“当今世界不同类型的传媒背后的哲学和政治学原理或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了四种媒介理论,即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苏维埃全权主义理论。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媒介体制已不适用于传统的报业四种理论的分类了,特别是在那些发展中国家。不仅如此,自80年代以来,在社会主义国家,媒介功能和对媒介的控制也发生了显著而且连续不断的变化。 目前,就媒介的运行体制而言,世界各国的大众媒介大致可以划分为私有制、公有制和国有制三种所有制形式。媒介体制不同,采用的管理模式也有所不同。 通常,私有媒介采用股份制和董事会形式;公有媒介采用社会化管理方式;国有媒介采用政府领导方式。

传播学重点考试复习资料

一、填空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 2、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以及个案研究法。 3、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4、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2、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3、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符号与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1、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们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三种基本要素。 2、“三论”指的是: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1、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自身传播,是发生在主我(I)和客我(me)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2、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认识自我、协调关系、控制环境和沟通情感。 3、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1、拉斯韦尔的五W指的是: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以及取得什么效果。 2、丹尼斯·麦奎尔将传播模式分为五种类型,即基本模式、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模式、大众传播对文化与社会的影响模式、受众中心模式和大众媒介的体系、制作、选择与流动模式。其中基本模式又包括线性传播过程模式、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和系统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模式与其所属的模式类别连起来:施拉姆模式:控制传播论过程,拉斯韦尔5W模式:线性传播过程模式,卡茨的使用与满足模式:以受众为中心的模式,赖利夫妇模式:系统论传播模式。 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 2、《报刊的四种理论》中总结的人类四种传播制度是:集权主义传播制度、自由主义传播制度、社会责任论传播制度和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传播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传播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0 小题 *3=30) 1.传播定义强调传播是() A.讯息的共享 B.信息的共享 C.消息的独享 D.讯息的影响 2.从参与者的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的是() A参与者即传播者 B.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 C.网络用户都以充当信息传播者为目标 D.网络用户都是信息观察者 3. 1948 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 A.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B.传播的5W模式 C.政治传播的概念 D.内容分析 法 4. 在批判学派看来,大众文化实际上是( ) A.流行文化 B.民间文化 C.精英文化 D.媚俗文化 5.提出传播主要的四大社会功能中的娱乐功能的美国社会学家是() A.帕森斯 B.默顿 C.赖特 D.拉斯韦尔 6.“街头访谈”这种抽样形式属于() A.简单随机抽样 B.偶遇抽样 C.判断抽样 D.机械抽样 7. 5W模式被后人称作是典型的传统的() A.控制论模式 B.线性模式 C.申农一一韦弗模式 D.社会系统模式 8.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强调“媒介即讯息”,其着眼点是() A.受众 B.传播内容 C.传播效果 D.传播渠道 9.因家人、朋友的影响而改变个人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决策,这种情况印证了( ) A.社会关系论 B.社会分类论 C.社会结构论 D.个人差异论 10.英国心理学家威廉 ? 斯蒂芬斯提出关于传播的个人功能的主要观点是() A.社交性功能 B.游戏说 C.自我中心性功能 D.工具性功能 二、多项选择题( 5 小题 *5=25) 1 传播学研究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到() A 为我所用 B 中西结合 C 尽量吸纳 D 批评为主 E 批判吸收 2 卡尔 ? 霍夫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 A 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 B 创立传播学的耶鲁学派 C 由微观入手,对传播技巧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D 运用控制实验法研究 E 首创群体动力学和场论 3 过程研究的表现形式是模式,主要三大类是() A 线性模式 B 控制论模式 C 社会系统模式 D 信息系统模式 E 电子模式 4 麦克卢汉和英尼斯的媒介理论的价值在于() A 将媒介置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背景中去考察 B 揭示媒介在传递的内容意义之外的意义——媒介的出现带给文化和文明的影响 C 激起人们对各种媒介及其作用关注 D 正确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因 E 开拓内容分析以外的媒介影响研究领域 5 通过立法对大众传媒实施控制,其法律主要有() A 新闻法 B 广告管理法 C 诽谤罪法 D 保障隐私权法 E 证券交易法

大众传播学复习资料

一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1两个方面:欧洲源流美国源流 2现代传播学在美国的诞生 3(1)拉斯韦尔开创了从内部结构上分析传播过程各要素的道路。他认为,一般的传播过程都包含了五个相互衔接的环节,即“5w’模式。(2)卢因最先提出“守门行为”和“守门人”概念。(3)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了传播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两级传播以及“领袖舆论”概念(4)施拉姆1948年编辑出版了《现代社会的传播》,这是传播学领域的的一本教科书。 二 1 传播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2.人类信息传播历史与发展:(1)口头传播时代(2)文字传播时代(3)印刷传播时代(4)电子传播时代(5)网络传播时代 三 1。符号定义:符号就是指代、指称另一种事物的事务。2符号的形式被成为“能指”,符号内容为“所指”。美国符号学创始人皮尔斯把符号分为图象符号、标志符号和象征符号三种类型。(1)图象符号中能指和所指关系表现某种性质的共同性,即看起来或听起来具有某种相似性。(2)象征符号中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自然、必然联系,它之所以成为某种对象的再现体,完全由于某种规则或约定俗成的惯例。 3.图象符号。标志符号又称信号。 4.符号主要特性:任意性、约定性、组合性、传授性、跨越性 5.符码分为:(1)逻辑性符码(2)表现型性符码(3)再现性符码(4)呈现性符码 四语言符号系统 1。语言与实际矛盾:语言是静态的,实际是动态的;语言是有限的,实际是无限的;语言是抽象的,实际是具体的。 2新闻语言的陈述方式:报道、推论、判断。 3。语言传播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2)对象性原则(3)情景性原则(4)时代性原则 五非语言符号系统 1。体语:体语是以身体动作表示意义的信息系统。体语包括:动态体语和静态体语。(1)表情和眼神(2)姿态和动作(3)触摸行为 2.视觉非语言符号:包括个人服装、化妆、使用物品,环境摆设和一些特殊图形等,这里指人体动作以外的视觉符号 3.听觉非语言符号:听觉非语言符号包括类语言和音响等类别。所谓类语言是指类似语言的符号,包括声音要素和功能性发声。(1)声音要素:涉及音调、音量、节奏、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