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通假字测试题

通假字测试题

通假字测试题

通假字测试题

1、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________通________ 释义:________

2、见狱吏则头枪地________通________ 释义:________

3、及罪至罔加________通________ 释义:________

4、网罗天下放失旧闻________通________ 释义:________

5、禾生陇亩无东西________通________ 释义:________

6、令将军与臣有卻________通________ 释义:________

7、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________通________ 释义:________

8、反队,遂弑之________通________ 释义:________

9、亦由今之视昔________通________ 释义:________

10、雉堞圮毁,蓁莽荒秽________通________ 释义:________

11、岂曰无衣,与子同泽________通________ 释义:________

12、君当作盘石________通________ 释义:________ 1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___通________ 释义:________ 14、王于兴师,脩我戈矛________通________ 释义:________ 15胡瞻尔庭有县鹑兮________通________ 释义:________ 1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___通________ 释义:________ 17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通________ 释义:________ 18、为丛驱爵________通________ 释义:________ 19苟无恒心,放辟邪侈________通________ 释义:________

2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______通________ 释义:________

21、技盖至此乎________通________ 释义:________

22、善刀而藏之________通________ 释义:________

23、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________通________ 释义:________

24、率疲弊之卒________通________ 释义:________

25、出门看火伴________通________ 释义:________

最新最全高考文言文通假字大全教学教材

最新最全高考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最新最全高考文言文通假字大全(1) 1.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 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4.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 5.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6、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苟富贵,无相忘”(无,通“毋”,不要) 7、"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同"座";座位。名词。) 8.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9.五万兵难卒合.(卒:通"猝",仓猝。形容词。) 10.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 11.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同“畔”) 12.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莫,同“暮”,年末)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同"暮";日落的时候,晚上。名词。 1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 肮脏,水不清。形容词。) 14.偭规矩而改错。 (错,通“措”,措施) 15.忳郁邑余挓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16.伏清白以死直兮。(伏,通“服”,保持) 17.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18.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 19.椎床便大怒。(椎,通“捶”,捶打)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第一个椎:通"锤",兵器。名词。第二个椎:通"锤",用铁锤

20.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柔软结实) 21.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 22.虽与府吏要。(要,通“邀”,约) 23.摧藏马悲哀。 (藏,通“脏”,脏腑) 24.合葬华山傍。(傍,通“旁”,旁边)吾灵尚依旁汝也。"旁:通"傍" 依附,接近,动词。 25.契阔谈燕。 (燕,通“宴”饮宴、玩乐)燕:通"宴";安逸,安闲。形容词。燕坐于华堂之上。26.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已:同"以" 。"从此已去,勿复如是!" 已: 同"矣",了。语气助词。“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价。难已” "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 27.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28.夫晋,何厌之有。“暴秦之欲无厌。”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无厌,"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 (厌,通“餍”,满足。) 29.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30.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31.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以大知而察及迩言。"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聪明,智慧。名词。 32.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欺凌。) 33.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以,通“已“,已经。) 34.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辞决而行" (决,通“诀”诀别。) 35.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庭,通“廷”) 36.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奉,同“捧”) 37. "图穷而匕首见。" "信义安所见乎?" "风吹草低见牛羊。"见:同"现" 暴露,呈现,露出来。动词。 "路转溪头忽见。"见:同"现":出现。动词。"明标着册历,见放着文书!"见:同现"; 现在。副词。

初中最全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初中最全文言文通假字汇总,文言文阅读高分必备 1、共,通“供”,供给 2、阙,通“缺”,侵损 3、说,通“悦”,心服 4、知,通“智”,聪明 5、雠,通“仇”,仇恨,如:仇雠敌战之国也。 6、句,通“勾”,地名用字,如: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7、取,通“娶”,娶亲,如:令壮者无取老妇。 8、免,通“娩”,分娩,如: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9、弊,通“敝”,破旧,谦词,如: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 10、郄,通“隙”,生病,如: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11、反,通“返”,回来,如:必勿使返。 12、奉,通“俸”,俸禄,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13、直,通“只”,只是,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14、颁,通“斑”,杂色的花纹,有斑点,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5、检,通“敛”,制止,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16、有,通“又”,暴通曝,曝晒,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17、辩,通“辨”,分辨,如:两俟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18、从,通“纵”,合纵,如: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19、敝,通“弊”,困顿,失败,如: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20、景,通“影”,1影子,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日光,如:景翳翳以将入。

21、棘,通“戟”,都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如:棘矜。 22、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如:距关,毋内诸侯。 23、要,通“邀”,邀请,如:张良出,要项伯。 24、倍,通“背”,违背,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5、坐,通“座”,座位,如: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26、曷,通“何”,为什么,如:曷不委心任去留。 27、厌,通“餍”,满足,如: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28、当,通“倘”,如果,如: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9、止,通“只”,仅仅,不过,如: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30、圜,通“圆”,如: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31、采,通“彩”,色彩,如:须臾,成五采。

部编本人教版七下文言文虚词及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分册完全归纳(耗尽心血)

部编版七下(附七上)文言文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分册完全归纳(耗尽心血) 1.七下所有虚词汇总 之 一、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格式:名词性短语+之+名词定语+者。如:夫君子之行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格式:主语+谓语+名词+之如:两狼之并驱如故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格式: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如:何陋之有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格式:名词+之+形容词。如: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 二、作动词,可译为“到”、“往”。格式:之+地点名词。“(某人)去某地”。 如: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作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格式:动词+之。“之”作为前面动词的宾语。如:曲肱而枕之 2.代事,可译作“这件事”。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念天地之悠悠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他(射箭) 但微颔之他(射箭) 康肃笑而遣之他 徐以杓酌油沥之它,指葫芦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它,指石兽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它,指石兽 当求之于上流它,指石兽 求之下流,固颠它,指石兽 以上都作人称代词 以我酌油知之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一老河兵闻之, 以上作指示代词。这个道理,这件事 附:七上课本所有“之” 水陆草木之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其反激之力

通假字+词类活用

通假字+词类活用 2018-01-07中学语文好教师 随着中高考的改革,语文成为了所有科目中分值最高的一门学科,也新增了对国学常识,文言文和诗词歌赋的考察,要求学生们更加广泛的阅读。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的重点内容,也是升学考试必考的知识点,文言文由于其在写作上注重典故,骈俪个对仗等特点,将知识点细分出来作为考点,也会有至少一般的学生摸不着头脑,其实文言文的学习主要就是语法,掌握了语法重点,语文考试文言文部分拿满分都没有问题。 第一部分、通假字和古今异义 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说: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 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止:通“只”。 6、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帖:通“贴”。火:通“伙”。 7、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8、争渡,争渡,晾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 争:通“怎”。 9、路转溪头忽见。《面江月》辛弃疾 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 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见:通“现”。 10、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 坐:通“座”。 1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扳:通“攀”,牵,引。 1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反:通“返”。 13、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惠:通“慧”,聪明。 14、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厝:通“措”,放置。 15、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 亡:通“无”。 16、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亡:通“无”。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 那:通“哪”,怎幺。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 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人。《晏子故事两篇》 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世?《晏子故事两篇》 曷:通“何”。 22、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 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优患,死于安乐》 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3、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 甫:通“父”。 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简:通“拣”,挑选。 25、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 错:通“措”。 26、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 仓:通“苍”。 27、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 裁:通“才”,仅仅。 28、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適:通“谪”。 29、为天下唱,宣多应者,《陈涉世家》 唱:通“倡”,倡导。 30、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以:通“己”。 31、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被:通“披”。 32、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被:通“披”。 3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是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往往不容易正确分辨,是古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一、通假字和假借字 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又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蚤”通“早”,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均属并母,歌部。又如“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礼记·檀弓上》)。“革”通“亟”,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三,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方”通“横”。“方”,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又如“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陵苏武传》),“亡”通“无”,“亡”,明母,阳部;“无”,明母,鱼部。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假借字作了定义,即“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做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其”字的本义指簸箕,借用虚词“其”的书写形式。 通假字和假借字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和假借字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综上所举的例字可以看出。 它们二者的区别是: 一、通假是本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就是被通假字。换句话说,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同音替代(或音近替代),并且本字和借字同时存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全)

《齐桓晋文之事》文言知识点归纳 一、词类活用 1、无以,则王乎王(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 2、以小易大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牲畜,大牲畜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1)吾老(2),以及人之老(2) 老(1):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2):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1)吾幼(2),以及人之幼(2) 幼(1):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2):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做榜样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香甜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词,轻软暖和的衣服 11、危士臣危:使动,使……受到危害 12、权,然后知轻重权,名词作动词,称一称 13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14、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5、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6、弱固不可以敌强弱: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7、以一服八服:使动,使……降服 18、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处罚

19、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20、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作动词,穿 21、树之以桑树:名词作动词,种 22、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使……听到 二、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 2、夫子之谓也 3、是诚不能也 4、是折枝之类也 5、是罔民也 被动句 1、百姓之不见保见:表示被动 省略句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 2、将以(之)衅钟 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宾语前置 1、臣未之闻也(臣未闻之也)之 2、莫之能御也(莫能御之也)之 3、何由知吾可也(由何知吾可也)何 4、牛何之(牛之何)之 5、然则一羽之不举(然则不举一羽)之 6、舆薪之不见不见舆薪 7、何以异以何异 8、未之有也未有之也 主谓倒装

高考常见通假字(2020年九月整理).doc

假期学案一——通假字课文常见通假字辑录(按拼音顺序排列) ◇案:通“按”,察看。例: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 ◇颁:通“斑”,黑白相间。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倍:通“背”。例1: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例2:上恤孤而民不倍《<大学>节选》 ◇辩:①通“辨”,区别。例1:此小大之辩也《逍遥游》例2:辩乎荣辱之境《逍遥游》②通“变”,变化。例:而御六气之辩《逍遥游》 ◇采:通“彩”,彩色。例: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 ◇采:通“彩”,彩色。例: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 ◇卒:通“猝”,匆忙。例1: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例2:卒惶急不知所为《荆轲刺秦王》◇趣:通“促”,催促。例1: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例2:复使一人趣之《西门豹治邺》 ◇丁宁:通“叮咛”。例: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而:通“尔”,你,你们。例:字而幼孩《种树郭橐驼传》 ◇反:通“返”。例1:日影反照,室始洞然《项脊轩志》例2:反不讨贼《晋灵公不君》 ◇伏:通“服”,心服。例:骑皆伏曰:“如大王言。”《项羽之死》 ◇父:通“甫”。例: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不:通“否”。例:可与不《廉颇蔺相如列传》 ◇共:通“供”例: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何:通“呵”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盖:通“盍”,何,怎样。例: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驩:通“欢”。例:请毕今日之驩《苏武传》 ◇还:通“环”,绕。例1: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例2:秦王方还柱走《荆轲刺秦王》 ◇惛:通“昏”。例:吾惛,不能进于是矣《齐桓晋文之事》 ◇棘:通“急”,紧急。例:玁狁孔棘《<诗经>两首》 ◇竟:通“境”,边境。例:亡不越竟《晋灵公不君》 ◇距:通“拒”。例: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倔:通“崛”例:倔起阡陌之中《过秦论》 ◇决:通“诀”,诀别。例:与武决去《苏武传》 ◇扣:通“叩”,询问。例: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大铁椎传》 ◇离:通“罹”,遭遇。例:“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原列传》 ◇敛:通“殓”。例:敛不凭其棺《祭十二郎文》 ◇缪:通“缭”。例: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列:通“裂”。例:列缺霹雳《梦游天姥吟留别》◇闵:通“悯”。例:夙遭闵凶《陈情表》◇冥:通“溟”。例:北冥有鱼《逍遥游》 ◇摩:通“磨”。例: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报任安书》 ◇莫:通“暮”。例1:岁亦莫止《<诗经>两首》例2:莫春者,春服既成《侍坐》 ◇缪:通“穆”。例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蔺》◇内:通“纳”,使进入。例1: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例2:亡走赵,赵不内《屈原列传》 ◇而:通“能”,能力。例:而征一国者《逍遥游》 ◇泮:通“畔”。例:隰则有泮《<诗经>两首》 ◇畔:通“叛”,背叛。例:畔主背亲《苏武传》 ◇傍:通“旁”,旁边。例:合葬华山傍《孔雀东南飞》 ◇辟:通“僻”,行为不正。例:放辟邪侈《齐桓晋文之事》 ◇冯:通“凭”。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 ◇枪:通“抢”,撞、触。例:见狱吏则头枪地《报任安书》 ◇禽:通“擒”,逮捕。例:一时收禽《张衡传》 ◇诎:通“屈”。例:其次诎体受辱《报任安书》 ◇取:通“娶”。例: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纫:通“韧”。例:蒲苇纫如丝《孔雀东南飞》 ◇女:通“汝”。例: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 ◇蓐:通“褥”。例:常在床蓐《陈情表》 ◇善:通“缮”,修治,擦拭。例: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 ◇失:通“佚”,散失。例: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报任安书》 ◇世:通“逝”。例: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祭十二郎文》 ◇受:通“授”,传授。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孰:通“熟”仔细。例1:明日,徐公来。孰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例2: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愬:通“诉”,控告。例:皆欲赴愬于王《齐桓晋文之事》 ◇当:同“倘”,假如。例: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剔:通“剃”。例:其次剔毛发《报任安书》 ◇庭:通“廷”,朝廷。例: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涂:通“途”,路途。例: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说:通“脱”。例:犹可说也《<诗经>两首》 ◇罔:通“网”。例:及罪至罔加《报任安书》 ◇无:通“毋”。例1: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经〉两首》例2: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亡:同“无”。例1:空自苦亡人之地《苏武传》例2:武父子亡功德《苏武传》◇希:通“稀”。例: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通假字假借字异体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是“慧”的通假字,是“智慧”的意思。 通假字的成因 1.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 2.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3.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4.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与假借字的分别 有人常把通假字与六书中的“假借字”相混。严格来说,通假字是指本有其字的替代,例如上述例子中,本来已有“慧”字,但却以“惠”字临时替代。而六书的的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 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 异体字 狭义的异体字:全同的异体字 广义的异体字:包括狭义的异体字和“通用字”(经常假借乃至可以通用的字) 异体字和古今字的分别;两个或以上的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 异体字产生主要是造字的方法不同,改换了意义相近的形符和意符。改换声符。 异体字,又称又体、或体、说文解字中称为重文,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异体字又可分为“完全异体字”(在任何情况下读音和意义都一样)和“部份异体字”(只在某些情况下才相通)。有时候,异体字和正式使用的字体在各地有所不同,甚至完全相反。例如:在中国大陆“(句多)”(当一字来看)是“(多句)”(当一字来看)的异体字,而在台湾却恰恰相反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小学语文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初中常见通假字

初中常见通假字 七年级(上册) 1.强通“僵”僵硬项为之强《童趣》 2.说通“悦”愉快、高兴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3.女同“汝”你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 4.知通“智”聪明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5.见通“现”出现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 6.乌同“无”没有一切乌有《山市》 7.裁同“才”仅仅裁如星点《山市》 8.不通“否”是否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 七年级(下册) 9.扳通“攀”牵、引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10.材通“才”才能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11.帖通“贴粘贴、贴上对镜帖花黄《木兰诗》 12.火通“伙”伙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 13.邪通“耶”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14.知通“智”智慧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15.为通“谓”说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16.涂通“途”道卿今当涂掌事《孙权劝学》 17.止通“只”只止有剩骨《狼》 18.坐通“座”座位满坐寂然《口技》 八年级(上册) 19.要通“邀”邀请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20.具通“俱”详细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21.诎通“屈”弯曲诎右臂支船《核舟记》 22.衡同“横”与“竖”相对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23.简通“拣”挑选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4.有同“又”又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5.与通“举”推举、选拔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26.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矜、寡、孤、独《大道之行也》 27.曾通“层”层叠荡胸生曾云《望岳》 28.阙通“缺”缺口、中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八年级(下册) 29.转通“啭”鸟鸣声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30.反通“返”返回、回去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31.食通“饲”喂养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32.见通“现”显露、表现才美不外见《马说》 33.材通“才”才能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34.邪通“耶”吗其真无马邪《马说》 35.支通“肢”肢体四支僵劲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36.被通“披”穿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37.具通“俱”全、都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38.属通“嘱”嘱咐、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高考语文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高考语文: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1.案:通“按”,察看 例如: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 2.颁:通“斑” 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3.板:通“版” 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4.倍:通“背”,违背 例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5.辟:通“避”,躲避 例如: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殽之战》 6.弊:通“敝”,困乏,疲惫 例如: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王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过秦论》 7.辩:通“辨”,区别 例如:此大小之辩.也。(《逍遥游》 8.裁:通“才” 例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促织》 9.采:通“彩”,色彩 例如: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登泰山记》 10.飡:通“餐” 例如:适莽苍者,三飡.而反。(《逍遥游》 11.唱:通“倡”,倡导 例如: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12.沈:通“沉” 例如:暮霭沈沈 ..楚天阔。(《雨霖铃》 13.绌:通“黜”,贬黜 例如: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屈原列传》 14.垂:通“陲”,边关 例如: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白马篇》 15.歠:通“啜”,给水喝 例如: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勾践灭吴》 16.趣:通“促”,催促 例如: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 17.卒:通“猝”,突然 例如:卒.然边境有急。(《论积贮疏》 18.卒:通“猝”,仓促 例如:五万兵难卒.合。(《赤壁之战》

19.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一浸叫焠,俗称“蘸火”。这里指用药浸泡 例如:使工以药淬.之。(《荆轲刺秦王》 20.厝:通“措”,放置 例如:一厝.朔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 21.错:通“措”,措施 例如: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离骚》 22.道:通“导”,引导 例如: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货殖列传序》 23.得:通“德”,感激恩德 例如: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24.雕:通“凋”,凋谢,凋零 例如:岭峤微草,凌冬不雕.。(《采草药》 25.尔:通“耳”,表限止语气,罢了 例如: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26.而:通“尔”,你 例如:而.翁长铨。(《记王忠肃公翱事》 27.反:通“返”,返回 例如:使子路反.见之。(《荷蓧丈人》 28.不:通“否” 例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廉颇蔺相如列传》 29.父:通“甫” 例如:长乐王回深父.。(《游褒禅山记》 30.共:通“供”,供给 例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31.酤:通“沽”,买酒 例如:酒酤.于市。(《训俭示康》 32.灌:通“盥”,洗 例如: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33.曷:通“何”,什么 例如: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 34.盖:通“盍”,何不 例如: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 35.盖:通“盍”,怎么 例如: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36.衡:通“横”,横行 例如: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论积贮疏》 37.还:通“环”,绕 例如:秦王还.柱而走。(《荆轲刺秦王》 38.堕:通“隳”,毁坏

2018年单招考试语文练习题3

2018年单招考试语文练习题3

2018年单招考试语文练习题3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诚肯沐浴谈笑风声星罗棋布 B 别致羽翼生灵涂炭杀身成人 C 奢侈负疚熟视无睹赴汤蹈火 D 煊赫缥缈别树一帜危如累卵 2.下列各横线上的词语填写最恰当的一组是() [1]这几项职工福利待遇规定,是全厂职工代表大会[ ]的,任何人无权随意改动 [2]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并不意味着学习的[ ],而是要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学习。 [3]端午节,民间有在身上挂香荷包的

B.带领我们参观的是相识已久的王晓明的姐姐。 C.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否认地球是绕太阳转的。 D.人类不但要改变环境,还要适应环境。 5.选项中的文字,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由于清朝政府的破坏,【】都没能攻下。 A.使馆被义和团攻了56天,西什库教堂被围攻了63天 B.义和团围攻了使馆56天,围攻了西什库教堂63天 C.义和团围攻了使馆和西什库教堂63天 D.义和团围攻了使馆56天,西什库教堂也被围攻了63天 6.下列关于文字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和“骚”是《诗经》和《离骚》的代称,是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B.《春秋》、《诗经》、《尚书》、《礼记》、《周易》统称为“五经”,是儒家经典著作。 C.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词开豪放一流,《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其代表作。 D.《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有“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部”之称。 7.对下面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夏日 张来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A.前六局描写了夏日村居之景,后两句描写了夏日村居之情,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B.中间两联按时间顺序写景,从视觉和听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word版本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联系与区别通假字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古今字则指古今分化字,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是古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往往不容易正确分辨,是古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一、通假字和假借字 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字。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第一,通假字的主要特点是,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其中“惠”通“慧”。“惠”、“慧”,在原义上本不相干,惠是“贤惠”,慧是“智慧”;又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蚤”通“早”,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二,同音是指古音,而不是现代的读音,所以准确地说应是“古音通假”。如“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汉·贾谊《论积贮疏》),“罢”通“疲”,它们在今天并不同音,但在古代是同音的,均属并母,歌部。又如“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变”(《礼记·檀弓上》)。“革”通“亟”,今音不同而古音同,均属见母,职部。 第三,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如“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形”通“行”。“行”,匣母,耕部,为纽双声。“方”通“横”。“方”,帮母,“横”为匣母,二字同为阳部,属韵母相同。又如“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陵苏武传》),“亡”通“无”,“亡”,明母,阳部;“无”,明母,鱼部。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假借字作了定义,即“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做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其”字的本义指簸箕,借用虚词“其”的书写形式。 通假字和假借字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和假借字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综上所举的例字可以看出。 它们二者的区别是: 一、通假是本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就是被通假字。换句话说,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同音替代(或音近替代),并且本字和借字

上海高中语文文言文中最常见通假字

上海高中语文文言文中最常见通假字 1.“共”通“供”,供给,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阙”通“缺”,侵损,如“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说”通“悦”,心服,如“秦伯说,与郑人盟”。 4.“知”通“智”,聪明,如“失其所与,不知”。 5.雠通仇,仇恨,如:仇雠敌战之国也。 6.句通勾,地名用字,如: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7.取通娶,娶亲,如:令壮者无取老妇。 8.免通娩,分娩,如: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9.通敝,破旧,谦词,如: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 10郄通隙,生病,如: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11反通返,回来,如:必勿使返。 12奉通俸,俸禄,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13直通只,只是,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14颁通斑,杂色的花纹,有斑点,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5检通敛,制止,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16有通又,暴通曝,曝晒,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17辩通辨,分辨,如:两俟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18从通纵,合纵,如: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19敝通弊,困顿,失败,如: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20景通影,○1影子,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日光,如:景翳翳以将入。 21棘通戟,都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如:棘矜。 22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如:距关,毋内诸侯。 23要通邀,邀请,如:张良出,要项伯。 24倍通背,违背,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4蚤通早,尽早,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5坐通座,座位,如: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26曷通何,为什么,如:曷不委心任去留。 27厌通餍,满足,如: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28当通倘,如果,如: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9止通只,仅仅,不过,如: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30圜通圆,如: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31采通彩,色彩,如:须臾,成五采。 32闵通悯,忧患的事,如: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33蓐通褥,草褥子,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34羞通馐,美味食品,如: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35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如:既又与汝就食江南,孤苦零丁。 36世通逝,逝世,如: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 37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将死人入棺,如: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38冥通溟,海,如:北冥有鱼。 39辩通变,分别,如:此小大之辩也。 40阖通合,全,如:每至是日,倾城阖户。 41直通值,价值,如:昂其值,居为奇货。 42裁通才,时间副词,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43翼通翌,次于今日、今年的,如:翼日进宰,宰见其小。 44飨通享,如:飨德怀恩,词不悉心。 45已通以,如:从此已去,勿复如是。 46以通已,止,如:无以,则王乎? 47说通悦,高兴,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48枝通肢,肢体,如:为长者折枝。

高考语文难点突破100题(30)正确理解通假字(含解析)

征服畏惧、建立自信的最快最确实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直到你获得成功的经验。积极者相信只有推动自己才能推动世界,只要推动自己就能推动世界。 第 1 页 共 8 页 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有事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难点30 正确理解通假字 通假字属于文言实词中的一类。从近几年的高考考情来看,通假字有时作为文言实词题单独考查,有时出现在文言文翻译中。又快又准地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是正确解释通假字的前提条件。复习时,考生一定要掌握以下几种方法: 1.联系语境分析法。考生在解释某个通假字时要将其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以声求义”,找出它的本字,而不能望文生义。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一句中,“蚤”字若按其本义“跳蚤”来理解,句子就解释不通,若能弄明白“蚤”在这里是通假字,通“早”,那么句意就豁然明朗了。 2.掌握古今音变规律法。通假字的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今音。由于古今语音变化较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现代可能变得读音完全不同;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或相近。如“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这里的“趣”通“促”,意为“催促”,两个字古代同音今天却不同音了。 3.例证认知法。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例子愈多愈能说明通假用法具有普遍性。如“无”通“毋”的例句:“令壮者无取老妇”(《勾践灭吴》)、“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于嗟鸠兮,无食桑葚!”(《诗经·氓》)、“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寡人之于国也》)、“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诗经·氓》)。 4.联系所学。一般考查的通假字,往往是以前曾经学过的。 5.训练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文言文语感的训练,对通假字的学习也是这样。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 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中用与某个字音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案:同“按”,审察,察看。动词。“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罢:通“疲”,疲劳。形容词。“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 颁:通“班”“斑”;头发花白。形容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同“版”,字版。名词。“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同“同曝”晒。动词。“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桮:同“杯”,酒器。名词。“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同“背”,背叛、违背。动词。“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被:通“披”,顶。动词。“被明月兮珮宝璐。” 俾倪:同“睥睨”,斜着眼看。形容词。“见其客朱亥,俾倪。” 文言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 辟:通“避”,躲避。动词。“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敝”:通“弊”,弱点。形容词。“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徧:同“遍”,遍及、普遍。动词。“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同“傧”,迎接客人的人。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遥远貌)而跃。” 采:同“彩”,彩色、颜色。名词。“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量词。“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鉏:同“锄”,锄头。名词。“鉏櫌棘矜,非铦xiān(锋利)于钩戟长铩也。”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平既绌。”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厝:同“措”,放置。动词。“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错:同“措”,放。动词。“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当:通“挡”,抵挡、抵偿。动词。“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党:通“倘”,倘若、偶然。副词。“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道:同“导”,引导。动词。“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 得:通“德”,恩惠。名词。“所识穷乏者得我钦?” 吊:同“掉”,落。动词。“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丁宁:同“叮咛,”嘱咐。动词。“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读:通“逗”,即现在的逗号。名词。”“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马说最全解释

原文 译文 注释 一、词语解释 二、通假字 三、古今异义 四、一词多义 五、实词 六、虚词 七、词类活用 八、特殊句式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文章出处 整体感知 层次划分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qí)真无马邪(yé)?其(qí)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这样的人),在这以后才有了千里马。能日行千里的名马经常有,可是伯乐(这样的人)却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jiu)里,不能凭借日行千里的能力而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特长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鞭子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呀! 注释 一、词语解释 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祗:通“只”,只是。辱,受屈辱。之:的。奴隶人:仆役。 3、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jiù)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 4、不以千里称也: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以,凭借,因为。称,著称。千里:日行千里 5、马之千里者:能日行千里的马。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6、一食(shí):吃一顿。或尽粟一石: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dàn)。或,有时。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十斗为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