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类道路简史

人类道路简史

人类道路简史
人类道路简史

一、原始道路

星球上的第一条路可能是牛、马甚或人类拖拽物品的痕迹。这又通常是狩猎踪迹,例如“拿切士足迹”(Natchez Trace),是八千年前美洲野牛及早期印地安人走过的小径。

石器时代以前,人类不需要在空旷的土地上建造道路。最早的人工小路,应该是人类为了穿越溪流、沼泽或山丘,而将沿途的大石或巨木清理之后形成的栈道。伴随人类社会贸易的出现和发展,这些小路得到平整和加宽,以满足人和牲畜的往来通行。其中一部分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网络,能够实现大范围内的通信、交易和统治交通。例如,南美的印加帝国(Incan Empire)和北美的易洛魁联盟(Iroquois Confederation),交通方式就是这种小路,当时还没有轮式交通工具。

人类的第一次货运是在自己的脊背和脑袋上进行的。直到石器时代,人类才学会利用牲畜运输,例如驴子和马匹。有证据表明,第一辆运输工具是橇。这种可以拖拉物品的架构,可能最早出现在欧亚大陆,当时人

们刚学会利用阉牛来耕犁土地。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乘橇被发明了。乘橇结构更杂,不宜制造,但却更易在平整的路面上行进。这些新交通工具的出现,比单单直立行走的人类要求更多的交通空间和更高的道路条件。随后,公元前5000年左右,欧洲,例如英格兰和德国中部,人类沿山脊开拓修建了一种…山脊路?(the Ridgeway)。这种山脊路作为远距离交通的主要方式一直沿用到18世纪中叶。

二、哈拉帕人的路

公元前4000年,第一条人工铺砌的街道出现在印度次大陆上的一些城市中,例如古印度河文明中的哈拉帕(Harrapa)和摩亨鸠达罗(Mohenjo-daro)。

三、轮车交通

据考,公元前5000年,轮子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的古苏美尔(Sumer),最初目的可能是为了制造陶器。应用于交通工具,则可以降低橇的行进阻力。另外一种意见认为,在轮子之前原木曾被当作滚轴置于乘橇之下。不过,这种说法缺乏考古学方面的证据。早期的轮子被安置在固定的轴上,需要包裹皮革并使用动物油或植物油润滑。第一辆两轮推车,是从橇演化而来,约公元前3000年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和伊朗北部;公元前2800年,第一辆二轮战车被造出。当时人们用骡子来拖车。

公元前2500年,4轮重车出现,使用牛来拖拉。因其笨重,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人类用以运送丰收的农作物。

公元前2000年,具有辐条轮的两轮战车在中亚和西伯利亚南部被安德罗诺沃文明的人类发明出来。几乎在同一时期,原始的第一幅马具出现了,马儿开始为人类拉车。

轮车交通方式的出现要求更好的道路条件。一般的自然材料难以即足够柔软可以驻平路面又足够坚硬可以承载车轮,尤其在潮湿环境,例如阴雨天,还能保持通行条件完好。城市区域内,人们意识到石头铺砌的街道是上算。事实上,公元前4000年,乌尔城称建造了第一条铺砌的街道。同一时期,其他地方也各自修建了铺砌的街道,例如公元前3300英格兰的格拉斯顿伯里和印度次大陆上印度河文明。

公元前2000年,冶金技术的进步促使石材切割工具在中东和希腊地区的普及,更多的街道被铺砌了。值得注意的是,公元前2000年前后,米诺斯人建造了长50km的铺砌道路,穿山越岭连接北克里特岛的克诺索斯城和岛南的港口城市,古城戈提那、莱比娜。米诺斯的道路边沿还建有排水阴沟,用粘土石膏砂浆厚将砂岩砌成约200mm厚,表面盖上选五石板,沟肩独立与道路。这种道路比任何一条罗马大道都更高级。

三、波斯御道

公元前500年,波斯帝国(今伊朗)的大流士一世开建庞大的道路系统,其中著名波斯御道是当时的最好的…高速公路?之一。大流士修筑此路的目的是促进他的庞大帝国境内从首都苏萨到萨第斯的交通。在御道上,波斯信差可以在七天内走过2699公里。古希腊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写道,“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什么东西比这些波斯信差还要走得快了。”这条道路甚至再罗马时代以后还在沿用。

四、罗马大道

罗马帝国的到来,要求军队能够快速地在不同地区间行军。此时的道路多为泥泞难行,严重阻碍了部队的行军速度。因此,罗马大道开始修建。罗马人用碎石充当大道的坚实路基,能够吸水,确保路面干燥。军团在罗马大道上的行军速度大幅度提高。部分罗马大道甚至在一千年之后仍发挥着作用。

一些交通繁重的大道,路面还铺上了六面定石,减少车轮行使阻力,还不会有灰尘。这种铺装路面的道路使得罗马战车高速同行,罗马各省间的联系更通畅和快捷。最早铺装的道路常是连接城乡的农道,以保证农产品的干净、卫生,也不会因颠簸而损坏。

中世纪的欧洲,缺乏资源和维护技术,罗马大道条件开始恶化。时至今日,部分地方,如英格兰的一些称城镇还使用着罗马大道的铺装技术。

五、古代柏油路

中世纪伊斯兰世界,阿拉伯帝国建造了很多四通八达的道路。其中公元8世纪的巴格达和伊拉克的道路最为精致,铺装了柏油路面。柏油得从石油中通过化学分解过程而提炼出来,这正是该地区所富有的资源。

六、现代道路

为了减少城市街道的泥泞和尘土,人们曾尝试铺装鹅卵石和木头。柏油混合碎石铺装道路直到19世纪末才在巴黎等一些城市出现。20世纪早期,柏油路和混凝土路开始推广到乡村。

有趣的是,早期推动道路改进运动的一批斗士是骑自行车的人们,为了在铺装良好的道路上更好地兜风。这在当时,是中上层阶级的时髦娱乐活动。

====================后记一===================

5.12地震后,很多人开始忙活,交通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参与其中。于是,针对性的应急交通、交通抗震可靠性、连通性等课题应运而生。然而,俺个人却一直没写专业文字,面对地震,就传统交通专业内涵而言,几乎是无能为力的。

现在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体现在:一、研究期限不同,传统研究期限是数年乃至数十年之后的事;地震后的交通问题是数小时最多数天的事;

二、研究对象不同,传统对象是道路、交通方式和具有经济特性的交通

需求;地震后的交通问题更多地偏向军方的紧急行军的工程问题;三、还没有东家,政府没有应急机构。

这种非本专业的陌生感,以及无从出力的负疚感,今天因一个idea略有疏解:“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地震对交通的损害,相当于将现代交通猛地推后至轮车交通之前,甚至原始时代。而当时,人类的交通方式主要有2种:人和牲畜。那么,我们抗震救灾时,地面交通也可以采用畜力方式。一头骡马负荷几百斤物资、器材或伤员,在通行困难的地区长途跋涉,这对于抗震救灾初期机械化交通瓶颈是极大的缓解。”

虽然这个想法无一点先进,但是我们许多现代人却不宜转过弯来。不仅没在我国这次抗震救灾中看到,也未听到国外有类似的举措

读《未来简史》有感(精选5篇)

读《未来简史》有感(精选5篇) 读《未来简史》有感(精选5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未来简史》有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未来简史》有感1 前段时间的培训,刚经过了关于互联网的“原住民”、“移民”和“难民”配对感悟,赫拉利《未来简史》再次引发我的震撼和思考。面对未来,我将会怎样,我还能怎样? 作者真是个奇人,打破了我的惯性思维,嫁接了历史与未来。全书近400页,以人类告别疾病和战争之后的未来时代为时间线,提出了人类幸福、永生和神性的目标社会,通过重温智人进化的历史,并与其他动物比较,揭示智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以及人文主义是如何成为这个世界的宗教。书中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比马克思表述的共产主义社会更为具体清晰的未来社会:克服饥荒、瘟疫和战争,所有人享有富足、健康与和平,并获得永生、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 在书中有这么一句话:“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我们拥有越多的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得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我们的社会变化太快,我们的知识消耗太快,我们正常的积淀和积累已经入不敷出,正如傅局那天提出的,我们已近慢不得,更等不得。 《未来简史》告诉我们,我们这代人有可能赶上生物科学、医药科学发展的红利,我们有机会消除癌症等疾病的影响,而实现超长生命力。可是,合上书本,发现还真的没有准备好了迎接这样的生命力。40岁生日那天,写了篇随感发表在《今日浦江》,给自己80岁的人生做了个定性,发现已经过了半辈子。转眼,步入50年龄层,或许还有半辈子要过,那接下去就不是准备退休的年龄了——这还真有点如何应对的茫然了。 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所面对的职业,面对的生活,何以应付和转型?真的自已由人升格为“神”,或许不只是一种期许,生理的适应缺无法面对心理的适应,成为一个未来时代或社会的“难民”,即使有幸逃难到那个时代,只是成为一个让智能设备摆布的无用阶层,人生的命运无法由自己主宰,这或许也是

《未来简史》《人类简史》3000字读后感

《未来简史》《人类简史》3000字读后感 尤瓦尔·赫拉利的新著《未来简史》我已经读完了。昨天,我写了一份读后感,围绕 书籍本身来谈感受。现在,我想再换一个角度再谈谈我的。这一次不在局限于《未来简史》一本书,而是以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讨论。 所以,可能写得会比较散漫无边。不过好在马上要周末了,你就当做是和我面对面坐在沙发上聊天吧。 通常我们认为的历史,大多说的是人类社会的变迁。想一想中学课本好了,都是按照几条相同的线索来讲述历史:权力的更迭、经济制度的变革、政治制度的变革、军事行动的记录、文化和科技的成果,最多加上一点和周边国家的关系。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叙述历史的方式,所以,看到尤瓦尔·赫拉利写的历史,会觉得很新鲜,甚至觉得他的历史书 不那么像历史。 为什么?因为尤瓦尔·赫拉利的书籍里,讨论的核心不是社会,不是国家,也不是文明,而是人。他写了两本书:《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没有讨论王朝更迭、东西方文明冲突、政治思想变迁,而是自始至终在讨论人类的变化。人类怎样在星球上崛起,又是怎

样建立起的文明,人类如何看待自身,等等等等。初看之下,会觉得比较诧异。但是仔细想一下,会觉得他这么做挺有道理。 历史,毕竟是人的历史。所有的历史事件,都是人类思想和行为产生的后果。所以说,人类本身才应该是历史的主体。我们今天越来越意识到这一点,原因是人类的文明已经发展到了这样的一个程度:困扰人类数十个世纪的饥荒、战争和瘟疫,已经成为了过去。世界上依然有贫困人口,但是大规模饥荒已经极少发生,而且,人们不会再把饥荒归结于自然灾害,而是归结为人为错误;距离上一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了70多年,大国之间因为各自拥有核毁灭的能力,反而达成了漫长的和平;黑死病或者西班牙流感那样席卷全球的瘟 疫再也没有发生过,非典和伊波拉病毒纵然爆发,但人类的医学和科技可以把它们在很短的时间加以控制,造成的死亡人数甚至不如一个小国一年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数量多。 人类为之努力数十个世纪的三大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然后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 类累积了空前的科学和技术能力,储备了数量惊人的,然后呢?他们接着去攻克癌症、艾 滋病?这看起来只是个时间问题。再然后呢?按照尤瓦尔·赫拉利的想法,接下来就是研究 永生问题了。这不仅仅是个想法,一系列科技巨头已经在永生领域内投入重金,而且在赌科技大爆发已经临近,永生问题有可能在这一代人之内得到解决。 永生是一扇金色的大门,推开那扇门,人就变成神。同时,也就开启了人类的黄昏。 谈到永生,自然会谈到人类以何种形态永生?基于基因工程的器官不断替换?还是半人 半机械化改造后的永续存在?还是让意识完全脱离肉体进入永恒,从碳基生命彻底演化为

《人类简史》6分钟读完《人类简史》全部精华

6分钟读完《人类简史》全部精华,读懂250万年 《人类简史》的作者是一个以色列年轻的历史学家,人称怪才Yuval Noah Harari。讨论范围跨度很大,从人类如何进化到食物链顶端,讨论到人类社会的构建,以及帝国的形成、殖民,到现代社会的科学革命。但是易读性超好,比如资本主义的部分,几个例子讲明白如果看经济学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也未必明白的原理。 有些结论看起来有些沉重,比如人类对整个生态的影响;有些内容没有结论,比如为什么是父权社会。Z小姐更关注其中规律性的内容,下面摘要自动忽略了一些自己不太关注的内容。 Z小姐最印象深刻的几个结论: 1,现代人脑容量不如采集社会的祖先脑容量大 2,人类跃居食物链顶端的原因是因为合作,可以合作的原因是因为人类的语言,有“虚构”功能。人类的贸易网络就是建立在国家、货币这些虚拟概念上的。 3,靠八卦能维持的社会单位时150人,再往上就需要故事,无论是宗教故事,民族主义还是公司愿景。 4,采集时代已经形成最初的富裕社会,农业革命和定居的推动力可能是一些宗教需要和气候变化。 5,蜂群的分工信息是靠DNA存储,而人类的分工信息靠大脑存储,大脑会随个体死亡而死亡,DNA不会,因此造成人类社群的不稳定。 6,非洲人基因上的先天优势却造成其在社会分工上的劣势,社会变迁往往是由偶然因素造成,然后不断强化。 7,经济泡沫依赖于实验室速度,一旦不同步就趋于破裂。 8,公司化、证券交易所都是欧洲殖民时期的产物,公司比国家名义更容易筹款。 9,全球化令和平比战争利润更高。 10,佛教所崇尚的内心平静与现代生物学殊途同归。 第一部分认知革命 大约135亿年前,宇宙物质、能量、时间、空间有了现在的样子,形成物理学。 大约38亿年前,分子结合起来,形成精细结构——有机体,成就生物学。 大约250万年前,类人生物出现。大约200万年前,整个世界存在不同人种,包括东非的鲁道夫人,东亚的直立人,欧洲和西亚的尼安特人,但知道大约1万年前,只剩下智人这一种。 大约7万年前,“智人”开始创造更复杂的结构,形成“文化”,文化继续发展,形成历史学。在历史的路上有三大革命——7万年前的“认知革命”,大约1.2万年前的“农业革命”,大约500年前的“科学革命”。 60公斤哺乳动物的平均脑容量是200立方厘米,而250万年前的最初人类,脑容量600立方厘米,现代智人的平均脑容量是1200-1400立方厘米。但为什么没有进化出会微积分的猫?面对生存,大脑也是负担之一,占体积的2-3%,但却消耗25%的能量。所以代价就是肌肉萎缩,以及花更多时间寻找食物,如同国防经费拨给教育,人类也把工二头肌的能量拨给神经元。 直立行走后可以扫视草原,手解放出来可以传递信号,人就此越来越着重神经发展,且不断对手掌和手指的肌肉做修正,逐渐人类可以使用复杂工具。变大的大脑为颈椎带来负担,成为人类的苦恼。对于女性来说,直立行走使产道宽度受限制且婴儿头部逐渐变大,于是进化出了更短的生产周期以降低生育风险,相对生下来就会跑的小马,人类都是早产儿。为了获得食物养育孩子,需要全部落的努力,人类进化出突出的社交技巧,同时由于脱离子宫时进化不完全,有更强的可塑性,可以用教育和社会化方式改变。 大约100万年前,人类虽然有大容量脑和石器,但仍然在食物链的中间位置,很少猎杀大型动物,靠采集植物、挖找昆虫,以及吃大型动物吃剩的腐肉维生。早起石器主要用途就是另人类在大型动物用餐完毕,走进所剩无几的猎物尸体,敲开骨头吃唯一还能吃的骨髓维生。直到40万年前,几种人种才开始追捕大型动物,直到10万年前智人崛起,人类跃居食物链顶端,这对了解人类历史和心理至关重要。历史上食物链顶端的狮子、鲨鱼都经过数百万年演化,人类转眼就登上顶端,让整个生态猝不及防,很多生态灾难都是源于这场过于仓促的历史跳跃。 站上食物链顶端的路上,使用火是重要一步,大约30万年前人类可以熟练使用火。火可以改变化学结构另原本无法吸收的成分得到吸收,同时发生生物变化,杀死病菌寄生虫。同时拒绝时间也大大减少。黑猩猩每天5小时咀嚼生肉,人类一小时足够。这扩大了人类可摄取的食物种类,缩小牙齿,减少肠的长度,降低了倡导消耗,给大脑供能量铺平道路。 虽然熟练使用火,吓走狮子,烹调食物,寒冬取暖,但是15万年前人类仍在食物链中间位置,人口数百万,对生态来说微不足道。大约7万年前,智人开始迁徙到中东,东亚,每到达一个地点,当地原生人类族群久很快会灭绝。尼安特人大约3万年前退出历史舞台,其他人种也先后退出,只留下了一些DNA在我们身体里,留下智人成为人类最后的物种。征服世界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独特的语言。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1000字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1000字每晚睡觉之前都会读上一会儿书,这已经形成了一个习惯,姑且不管好坏,至少这是一种能让我快速入眠的方式。读上大概45分钟左右,眼睛就已经不听使唤了! 最近在读《人类简史》,本书又给我打开了知识认知上的又一扇门。我一直认为,所读的书不见得会对自己以后的生活有怎样的促进作用,但是有很多书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识面,认知这个世界,人类的过往,经历,以至于未来,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 初拿到《人类简史》&《未来简史》这两本书,第一感觉上———“厚”,太厚了。而且粗略一翻,每一页文字都非常多,很少插图。便知道,这两本书肯定会花很长的时间来看!但是从这两本书的思维导图让我感受到,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将会用这两本书为我开启认知的一扇大门,这两本书将会为我构造多么宏大的人类认知观! 看书的速度实在是比较慢的!最近刚看到,有关智人的历史,内容太多;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写的:数10万年前的智人,由于没有掌握火,不能煮熟食,而且食物短缺,能够为智人提供能量的高热量的甜食,少之又少,那时候唯有熟透了的水果。在这样的前提下,当一个智人女子在空旷的大草原上搜寻实物,发现一颗已经熟透了的苹果树,那么这个时候,她的第一选择肯定会先吃,吃到吃不下为止,因

为如果被其他的大型动物发现,那么她就再也没有机会了!而这种对高热量甜食的喜爱,乃至于吃到吃不下的习惯,恐怕已经深深刻入了我们人类的DNA当中,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代人无法抗拒甜食的原因,肥胖也成为现代社会特别严重的健康问题! 但是,数十万年前的智人却没有肥胖这样的健康问题,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他们为了躲避大型猎物的追杀,必须让自己跑的更快,更灵活;也比如他们因为食物短缺,不会固定的进一种类型的食物,而是多种杂食,也就不会因为食物不均衡而引起健康问题;也比如他们在生存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搬迁,如果因为肥胖等健康问题导致行动缓慢,那么这部分人注定会被部落遗弃;等等!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就注定了我们的健康会出问题,这是DNA遗传无法控制的! 我们现代人能够控制的东西太多,食物方面,可以做到针对自己的喜好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而不会因为我们身体需要各种元素而进食各种不同的食物,对甜食的喜爱也是深深的刻入了我们人类的DNA;现代人也不用躲避大型动物的残害,也不用把自己锻炼得异常灵活去跟其他捕食者竞争;现代医疗的发达,也不会让我们因为一些小疾病而被家人或者社会遗弃。总之,现代社会的安逸,确实让我们在某方面已经比不上我们的祖先:智人;DNA的遗传变异也在慢慢发生!

公路发展史

我国公路早期发展与指标 普通公路的发展: 中国公路发展史 中国公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 1)古代道路(公元前21世纪~公元1911年) 早在公元前2000年,我国已出现可行驶牛、马车的道路。秦朝时期,强调“车同轨、书同文”。公元前2世纪,我国通往中亚细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开始发展起来。唐代是我国古 代道路发展的鼎盛时期,初步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清代道路网系统分 为三等,即“官马大路”、“大路”、“小路”。“官马大路”分东北路、东路、西路和中路四大干 线,共长2000多km。 2)近代道路(1912~1949年) 可细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清末和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公路的萌芽阶段,我国第一条公路是1908年在广西南部边防兴建的龙州至那甚公路,长30km。截至1927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约为29000km。 二是国民党政府时期(1927~1936年),是我国公路开始纳入国家建设规划阶段。1927年国民党政府的交通部和铁道部草拟了全国道路规划及公路工程标准。截至1936年6月,全国通车里程达117300km。 三是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由于战争的影响和破坏,公路发展缓慢。截至1946年12月,全国公路总里程只有130307km 四是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公路交通以军用为主,公路建设进展不大。特别 是国民党军队溃退时,公路遭到严重破坏。截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通车里程只有 75000km。 3)现代公路(1949年以后) 细分为七个阶段: 一、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全国从上到下建立了公路管理机构,并建 立了设计、施工和养护的专业队伍。国家还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公路建设的重要法规,进行了全国公路普查,全国恢复并改善了原有公路。截至1953年底,公路通车里程达12.6万km,有路面里程达 5.5万km。 二、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是公路稳步发展阶段。公路通车里程和 有路面里程都增长了1倍,分别达到25.4万km和12.1万km。桥梁达 3.5万座、55.1万延米。 三、是“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6年),是公路数量猛增,再进行巩固 的阶段。截至1965年底,公路通车里程达51.4万km,有路面里程达30.5万km,桥梁达 10.4万座、156.6万延米,公路绿化里程达18万km。 四、是十年动乱时间(1966~1976年)。公路建设仍有发展,渣油路面发展较快,10年来增长了10万km。截至1976年底,公路里程达82.3万km,有路面里程达57.9万km,桥梁达11.7万座、293万延米。公路绿化里程达25.4万km。 五、从1978年至1985年。这一阶段国民经济恢复较快,交通紧张问题凸现,交通运输系统内结构不合理问题逐渐暴露,国家开始着力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加强以铁路为中心 的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公路建设也给予了相应重视。国家计委、国家经委、交通部联合颁布了国道网规划,确定首都放射线12条、北南纵线28条、东西横线30条共70条国道,并采取措施加快发展公路建设,如允许省、市、自治区调整养路费收费费率,增加用于公路的改造,此阶段末期国家开始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修建国际标准高速公路,允许利

人类简史

《人类简史》是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编写的简史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主要讲述了从石器时代智人演化直到21世纪政治和技术革命的一整部「人类史」。 赫拉利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人类学、生态学、政治学、文化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角度,对作为一个物种的智人的演化过程以及人类社会的来龙去脉做了全方位的考察和预测。看完后被作者渊博的知识、宏大的视角和睿智的分析所折服。 赫拉利认为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有三个极其重要的节点:大约7万年前,「认知革命」让历史正式启动;大约12000年前,「农业革命」让历史加速发展;大约500年前,「科学革命」让历史画下句号而另创新局。这本书讲的就是这三大革命如何改变了人类和其他生物。 一、认知革命 生物可以划分为域、界、门、纲、目、科、属、种,比如狗属于真核域、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食肉目、犬科、犬属、犬种,狼属于真核域、动物界、脊椎动物门、哺乳纲、食肉目、犬科、犬属、狼种。狗和狼同属不同种,是生殖隔离的。 现代人类在生物学的定义是智人,分属于真核域、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 在几万年前,地球上人属下面除了智人这种物种,还存在鲁道夫人、海德堡人、尼安德特人、爪哇猿人等物种,这些物种和智人类似但和智人是生殖隔离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人属下除了智人之外的其人种都逐渐灭绝。 为什么只有智人生存了下来?他们胜出的秘诀是什么?在作者看来,智人之所以能征服世界,是因为距今7万到3万年前,智人出现了新的思维和沟通方式,也就是认知革命。这种革命让智人产生了独特的语言,逐渐脱颖而出。 猴子也有自己的语言,甚至蚂蚁、蜜蜂也有复杂的沟通方式,用来通知同伴食物的地点、求偶、告知危险等。而智人的语言除了能传达客观事物的信息,还能传达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信息。智人语言的独特性在于「讨论虚构的事物」,只有智人能表达想象出来的事物,而且讲得煞有其事。在认知革命之后,传说、神话、神、宗教也应运而生。 「虚构」这件事的重点不只在于让人类能够拥有想象,更重要的是可以「一起」想象,编织出种种共同的虚构故事。这些故事赋予了智人前所未有的能力,使得数以百万计的陌生人合理行事,灵活合作,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些虚构的故事像胶水一样把千千万万的个人、家庭和群体结合在一起,这种胶水,让我们成了万物的主宰。 大规模的人类合作是以虚构的故事作为基础,只要改变所讲的故事,就能改变人类合作的方式。所以认知革命之后智人就可以依据不断变化的需求迅速调整行为,相当于在「基因演化」之外重新开启了一条「文化演化」的快速道路。走上这条道路后,智人合作的能力一日千里,很快就远远甩掉了其他物种。 二、农业革命

(完整版)混凝土结构发展史

混凝土结构发展史 建工二班:刘朝鹏 一混凝土的名词定义:以混凝土为主要材料建造的工程结构。包括素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二混凝土结构简史:从现代人类的工程建设史上来看,相对于砌体结构、木结构和钢、铁结构而言,混凝土结构是一种新兴结构,它的应用也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有的考古学者认为,水泥的起源约在公元前5—10万年,以后在公元前3000年,用熟石膏和石灰混合在一起建造了著名埃及的金字塔,这是现存的最早的混凝土结构物。其后在古希腊和罗马时代,用这种水泥建造了很多建筑物和公路。 进入近代以来,经过了J.Smeaton,J.Parker等人的试作阶段,1824年英国的烧瓦工人Joseph Aspdin调配石灰岩和粘土,首先烧成了人工的硅酸盐水泥,并取得专利,成为水泥工业的开端。以后,

对如何克服混凝土抗拉强度很低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1854年法国技师J.L.Lambot 将铁丝网敛入混凝土中制成了小船,并于第二年在巴黎博览会上展出,这可以说是最早的RC制品。从此以后,Francois Conigne,Wilkinson等人改进了Lambot 的制品,到1867年法国技师Joseph Monier 取得了用格子状配筋制作桥面板的专利,RC工艺迅速地向前发展。1867这一年,是全世界公认为最早的RC桥架设的一年。1877年美国的Thaddeus H yatt调查了梁的力学性质,1887年德国的Konen提出了用混凝土承担压力和用钢筋承担拉力的设计方案,德国的J.Baushinger确认了混凝土中的钢筋不受锈蚀等问题,于是RC结构又有了新的发展。 总而言之,混凝土结构是在19世纪中期开始得到应用的,由于当时水泥和混凝土的质量都很差,同时设计计算理论尚未建立,所以发展比较缓慢。直到19世纪末以后,随着生产的发展,以及试验工作的开展、计算理论的研究、材料及施工技术

《人类简史》读后感赏析1500字

《人类简史》读后感赏析1500字 导读:读书笔记《人类简史》读后感赏析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人类简史》读后感赏析1500字: 以色列学者尤瓦尔·赫拉利的全球畅销书《人类简史》,听说有一段时间了。本来今年计划的是读他的第二部《未来简史》,买书的时候发现需要两本一起买,就买来先读了《人类简史》。这一读可不得了,简直颠覆了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传统上,我们对于历史的理解,在中国都是从三皇五帝开始,世界史一般也就是两河文明、埃及文明这些开始。对于更远古的类人猿、元谋人、北京猿人等,一般通史都是一笔带过,很少会认真讲述和思考这里面的门道。 《人类简史》则不同,作者从人类的起源开始探讨,对于智人如何发展,如何站到了食物链顶端,提出了自己很独到的见解。智人之所以能够站到食物链顶端,最重要的突破在于能够有众多的人团结协作。作者最重要的,最震撼我的发现,就是认为智人之所以能够团结如此多的人,是因为具备了语言,最重要的是具备了虚构故事的能力。八卦和虚构故事,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和突破。有了虚构故事,大家共同相信一个集体有共同的守护神,包括一个国家大家有共同的利益,一个公司大家有共同的使命,等等这些,直到今天都是亿万民众共同努力共同创造财富的重要基础。这一部分,是人类的第一个重大变革,

认知革命。 第二个重大变革,是农业革命。人类驯化了农作物和家禽家畜,因此可以定居下来,靠农业或者牧业生存,而不需要再像之前那样依赖狩猎和采集来生活。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变化,农业社会可以支撑远远多于狩猎采集社会的人口,也让人类社会的结构发生了很多变化,家的概念到这个时候才出现,未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书中提到的另一个层面,也让我很感兴趣。我们的大脑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组织,我们能够自动检索出大量的信息,比如我出了地铁就知道回家的路线,比如我请客的时候能想出来家人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等等这种大量的信息的存储、检索,都是靠人脑来处理的。但我们的大脑对于数字的精确储存能力逐渐减弱,这是在农业革命时期出现的重大变化,随之而来的是文字的出现。文字最早的用途就是记录与数字有关的财经文件,之后逐渐发展和丰富。 在第三个部分,作者讲了人类的融合的趋势。这一点我也非常认可,在古代的时候,各地的人类很难了解整个地球的形势,常常以为自己所在的地方就是整个世界。随着历史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能够涉足的区域越来越大,互相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到了今天,全球化已经深入人心。我的工作需要经常在中国和非洲之间往返,每当有重大新闻发生的时候,中国人和非洲人所讨论的话题,都会围绕同样的重大事件。 在最后一个部分,科学革命中,作者讨论了很多很有意思甚至是有关终极的问题。第一个是欧洲人之所以能够成为最近五百年来科学

人类简史读后感3000字

《人类简史》读后感3000字 科学、帝国主义、和资本是近500年,欧洲崛起并且称霸世界的重要原因,赫尔利对此做了深刻分析,本文为读书笔记,重点说明科学与帝国主义是如何结盟的。 欧洲科学家出海研究全新领土的风土人情和地理等情况,往往是有资本(民间资本或政府资助)在背后作支撑,并且会得到政府的军事支撑,比如西班牙在1492年资助了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使得西班牙在接下来两三百年实力引领欧洲。这种知识发现,给国家带来的甜头,使得欧洲其他国家都跃跃欲试,为科学探究和海外探险投入资源。 科学与帝国的结合,历史上最先发生在欧洲。15世纪以前,都是亚洲帝国称霸,在这之后,欧洲才成各种军事、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摇篮,一直到1750年到1800年间,欧洲的一系列战争将传统的亚洲大国打得抬不起头,全球权力中心才从亚洲向欧洲转移。欧洲的地理位置偏远,气候寒冷,在这种情况下,征服亚洲是不太可能的,但是欧洲的科学家帮了大忙。 从1850年起,对亚洲征服开始了,但是在这之前,工业、军事和科学领域的结合才刚刚开始,科学革命的科技成果也尚未成熟,欧亚非国家之间的科技差距微乎其微,是什么原因使得欧洲与亚洲之间的差距拉得相当之大呢? 科技技术是关键。而科学技术本身,其实并不难以学习,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就是个例子,几十年就能够从模仿引进到局部的领先创新水

平。所以有理由认为,欧洲崛起的时候,中国和波斯并不缺少制作蒸汽机的科技,但是缺少西方的价值观、故事、司法系统和社会政治结构,这些在西方花了几个世纪才形成并成熟,就算要照抄,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法国和美国之所以能很快跟上英国的步伐,是因为他们本来就和英国共享一套最重要的故事和社会结构,而中国和波斯一时难以跟上,因为关于社会的整个想法和组织就是不同的。 在1500年到1850年,欧洲面对亚洲在科技、政治、军事、经济上并不具备明显优势,但是却培植了独特的潜力,直到1850年左右才爆发,虽然在1850年前,欧洲、亚洲和穆斯林看上去没什么差别,但这只是假象。这就好像两个人造房子,一个用钢筋混泥土,一个用木材与石砖,刚开始兴建两者没根本区别,但过了某个门槛之后,木材和泥砖盖的高楼就再也无法支撑,于是轰然倒塌,而钢筋混泥土却能屹立不倒,继续向人类目光的极限发展。 那是什么培养了早期潜力,让他能在现代晚期称霸全球?那就是现代科学与资本主义。首先探讨,现代科学与欧洲帝国的历史连接是怎样产生的? 征服的心态 科技在1500年到1850年之间,并不突出,到了19世纪和20世纪,科学大放光彩,原因是欧洲人承认无知,他们都会说,我不知道那里有什么,于是他们觉得有必要出去走走,去发现点什么,而且,他们希望发现的新知识能让他们成为世界的主人。 欧洲帝国和以前的帝国完全不同,过去的帝国主义都认为自己已经

(发展战略)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史

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史 高速公路被誉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桥梁,是发展现代交通业的必经之路。而中国在这条路上,则迈出了非同寻常的一个个令人赞叹的脚印。 我国的高速公路网的主要规划布局主要可划分为: ①首都放射线7条: 北京—上海、北京—台北、北京—港澳、北京—昆明、北京—拉萨、北京—乌鲁木齐、北京—哈尔滨; ②南北纵向线9条: 鹤岗—大连、沈阳—海口、长春—深圳、济南—广州、大庆—广州、二连浩特—广州、包头—茂名、兰州—海口、重庆—昆明; ③东西横向线18条: 绥芬河—满洲里、珲春—乌兰浩特、丹东—锡林浩特、荣成—乌海、青岛—银川、青岛—兰州、连云港—霍尔果斯、南京—洛阳、上海—西安、上海—成都、上海—重庆、杭州—瑞丽、上海—昆明、福州—银川、泉州—南宁、厦门—成都、汕头—昆明、广州—昆明。 ④此外,规划方案还有:辽中环线、成渝环线、海南环线、珠三角环线、杭州湾环线共5条地区性环线、2段并行线和30余段联络线。 国家高速公路网(简称“7918网”)采用放射线与纵横网格相结合的布局形态,构成由中心城市向外放射以及横连东西、纵贯南北的公路交通大通道,总规模8.5万公里,其中主线6.8万公里,地区环线、联络线等其他路线1.7万公里。 当环岛高速行驰于脚下的时候,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那鼓舞人心的每一个时刻吧。 1.1988年,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建成。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是我国第一条按高速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设计、施工的高等级公路工程,全长18.5公里。全路设计行车时速120公里,双向4车道,中央分隔带宽3米,全封闭,全立交,沿线建有大型互通式立交桥3座,设有完整的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监控系统。沪嘉高速公路的建成,结束了我国大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对其他地区高速公路的建设起到推动、示范作用。 2.1989年7月,第一次全国高等级公路建设现场会在沈阳召开,这次会议是专题研究高等级公路建设的第一次会议,提出了今后建设高等级公路的10条政策措施。 3.1990年9月,沈大高速公路通车。沈阳至大连高速公路全长375公里,连接沈阳、辽阳、鞍山、营口、大连5个城市,是当时公路建设项目中由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工程,开创了我国建设长距离高速公路的先河,为90年代大规模的高速公路建设积累了经验。 4.山东会议。1993年6月交通部在山东召开了全国公路建设工作会议,明确了建设“两纵两横三个重要路段”的国道主干线任务。从1993年至1997年的5年中,全国高速公路建设速度加快,共建成高速公路4119公里,京津塘、济青、京石、首都机场、太旧、郑开等一大批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5.1993年京津塘高速公路通车,这是我国第一条经国务院批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跨省、市的高速公路工程,全长142公里,时速120公里,设置监控、通信、收费、照明等服务设施。通过这条路的修建,我国制定了第一个高速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6.1993年底济青高速公路通车,西起济南,东至青岛,全长318公里,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110公里。 7.1995年12月成渝高速公路通车,全长340公里。 8.1996年9月沪宁高速公路通车,江泽民同志题写路名。公路全长275公里,双向四车道,设计时速120公里。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高速公路的发展。 9.福州会议:1997年下半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需的决策,决定在1998年加快公路建设。交通部在福州召开了全国加快公路建设工作会议,会议对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做出了部署。提出到2000年,“两纵两横三条重要路段”中的北京至沈阳、北京至上海和西南出海通道要全线贯通,高速公路超过8000公里。1998年一年,全国公路建设完成投资2168亿元,建成高速公路1663公里。

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发展历程

目录 1 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定义及分类 (1) 1.1 定义 (1) 1.2 分类 (2) 2 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发展历程 (5) 2.1萌芽阶段 (5) 2.2发展阶段 (5) 2.3全面研究、实用阶段 (6) 2.4深入研究、推广应用、完善规范阶段 (6) 3 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工程应用实例 (8) 3.1 多层工业厂房 (8) 3.2 高层建筑 (10) 3.3 桥梁结构 (10) 4 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前景 (11) 参考文献 (13)

钢-混凝土组合梁结构的发展概述 1 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定义及分类 1.1 定义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是在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结构形式[1]。目前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主要形式包括组合结构、组合楼板、组合桁架、组合柱等组合承重体系以及组合斜撑、组合剪力墙等组合抗侧力体系,应用领域包括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如图1所示)、大跨桥梁、地下工程、矿山工程、港口工程以及组合加固和修复工程等[2]。本文主要对钢-混凝土组合梁进行介绍。 图1 赛格广场大厦(深圳) 钢-混凝土组合梁作为建筑房屋的横向承重构件,通过抗剪连接件将钢梁与混凝土板组合成一个整体来抵抗各种外界作用,能够充分发挥钢梁抗拉、混凝土板受压性能好的优点,与非组合梁结构相比,具有以下一系列的优点:(1)组合梁截面中混凝土主要受压,钢梁受拉,能过充分发挥材料特性,

承载力高。在承载力相同时,比非组合梁节约钢材约15%-25%。 (2)混凝土板参加梁的工作,梁的刚度增大。楼盖结构的刚度要求相同时,采用组合梁可比非组合梁减小截面高度26%-30%。组合梁用于高层建筑,不仅降低楼层结构高度,且显著减轻对地基的荷载。 (3)组合梁的翼缘板较宽大,提高了钢梁的侧向刚度,也提高了梁的稳定性,改善了钢梁受压区的受力状态,增强抗疲劳性能。 (4)可以利用钢梁的刚度和承载力承担悬挂模板、混凝土板及施工荷载,无需设置支撑,加快施工速度。 (5)抗震性能好。 (6)在钢梁上便于地焊接托架或牛腿,供支撑室内管线用,不需埋设预埋件。 相比于混凝土结构,组合结构的缺点是需要采取防火及防腐措施。但组合结构的防火及维护费用比钢结构低,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防腐涂料的质量和耐久性也在不断提高,为组合结构的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1.2 分类 组合梁自问世以来至今,各国学者们展开了广泛且具有深度的研究。目前,组合梁的种类已从单一的外包式钢-混凝土组合梁发展至T形组合梁、现浇混凝土翼板组合梁、预制混凝土翼板组合梁、叠合板翼板组合梁、压型钢板组合梁等形式。 钢-混凝土组合梁按照截面形式可以分为外包混凝土组合梁和钢梁外露的组合梁(如T形组合梁),如图2所示。外包混凝土组合梁又称为劲性混凝土梁或钢骨混凝土梁,主要依靠钢材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协同工作;T形组合梁则依靠抗剪连接件将钢梁与混凝土翼板组合成一个整体来抵抗各种外界作用。大量的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T形组合梁更能够充分发挥不同材料的优势,具有更高的综合性能,是组合梁应用和发展的主要形式。

《人类简史》读后感:翻译,内容和比较

《人类简史》读后感:翻译, 内容和比较 赞一下翻译。 国外社科的中文译本我也看过几本,比如《万历十五年》、《枪炮、细菌与钢铁》等,但这本《人类简史》我觉得是翻译得最好的,用词贴切,符合中文表达习惯。另外,根据译者在前言里所说的,作者在写这本书时候,针对不同国家都量身定做了一版,所以中 文版里作者屡屡提及中国的相关史实,这让我读起来感觉很亲切。 2.总结一下这本书。 (1)认知革命。最开始智人和其他人种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在 7万年前,智人迎来了认知革命,这场认知革命让智人获得了虚构的能力,也就是说故事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让智人大规模组织 起来,走出非洲,横扫世界。 (2)农业革命。智人进一步繁衍,在一些地区,原有的狩猎采 集模式已经无法提供部族需要,因此出现了定居和农业。农业产 生了剩余的粮食,养活了官员和专业人士,政府和贸易系统出现了,宗教也从泛神论走向了多神论和一神论,也就形成了文化。 宗教、帝国和贸易三个想象的秩序,进一步组织起更大的智人群体。值得指出有两个:①从狩猎采集到农业生产不是必然的,如 果光靠狩猎采集就可以活得很好,就不需要农业。②农业革命是

一场骗局,农业革命后人类的总量确实变多了,但是大多数人不得不从事劳动生产才能生活,个体生活反而变差了。农业社会是一个零和游戏的社会,只有通过兼并,国家和社会才会强盛,我认为马尔萨斯陷阱也是零和游戏的产物。 (3)科学革命。以工业革命为序幕的科学革命,打破了零和游戏。科学技术发展了新的能源和材料,把社会蛋糕做大,人们开始相信明天会更好,愿意投资“明天”,因此出现了资本主义。这个时候开始了人文主义宗教,也就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演化主义(纳粹人种论)。帝国、资本主义和科学技术,一同改变了世界,在整体上提高了全人类的生活,并形成一个由民族主义和经济连接成的全球性帝国。但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是,资本家愿意把利润拿出来进行投资,招募更多的人,生产更多的利润。然而现实却不是这样。(引用马前卒同志的公式,对于每个企业来说,产品价格=利润+工人工资+非人工成本,这里非人工成本就是其他公司生产的产品价格。因此对于全球公司来说,公式就变成了产品价格=利润+工人工资。也就是说,工人工资永远买不完产品,因此就会出现产能过剩,到一定程度也就是经济危机。因此出现共产主义思潮,把利润分给工人。) (4)未来。世界总的方向是一体化,原子弹的威慑也足够大,战争的成本越来越大,收获越来越小,总的来说是和平富裕的,但人类社会也存在严重的不平等。人类现在已经掌握了改造自己的技术(生物工程、基因工程、仿生工程、人工智能等),未来人

混凝土发展史

混凝土发展史 混凝土发展史 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钢结构、木结构相比,历史不长,但自19世纪中叶开始使用后,由于混凝土和钢筋材料性能的不断改进,结构理论施工技术的进步使钢筋混凝土结构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桥梁、隧道、矿井以及水利、海港等土木工程领域。建筑用混凝土的发展简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甚至可能在更早的古代文明中已经使用了混凝土及其胶结材料。但直到1824年波特兰水泥的发明才为混凝土的大量使用开创了新纪元。至今仅有160多年的历史。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为钢筋混凝土小构件的应用,设计计算依据弹性理论方法。1801年考格涅特发表了有关建筑原理的论著,指出了混凝土这种材料抗拉性能较差,到1850年法国的兰博特首先建造了一艘小型水泥船,并于1855年在巴黎博览会上展出。接着法国的花匠莫尼尔在1867年制作了以金属骨架作配筋的混凝土花盆并以此获得专利。后来康纳于1886年发表了第一篇关于混凝土结构的理论与设计手稿。1872年美国人沃德建造了第一幢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房屋。1906年特纳研制了第一个无梁平板。从此钢筋混凝土小构件已进入工程实用阶段。 第二阶段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大量应用,设计计算依据材料的破损阶段方法。1922年英国人狄森提出了受弯构

件按破损阶段的计算方法。1928年法国工程师弗来西奈发明了预应力混凝土。其后钢筋混凝土与预应力混凝土在分析、设计与施工等方面的工艺与科研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独特的建筑物,如美国波士顿市的Kresge大会堂,英国的1951节日穹顶,美国芝加哥市的Marina 摩天大楼,湖滨大楼等建筑物。1950年苏联根据极限平衡理论制定了“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规程”。1955年颁布了极限状态设计法,从而结束了按破损阶段的设计计算方法。 第三阶段为工业化生产构件与施工,结构体系应用范围扩大,设计计算按极限状态方法。由于二战后许多大城市百废待兴,重建任务繁重。工程中大量应用预制构件和机械化施工以加快建造速度。继苏联提出的极限状态设计法之后,1970年英国,联邦德国,加拿大,波兰相继采用此方法。并在欧洲混凝土委员会与国际预应力混凝土协会(CEB-FIP)第六届国际会议上提出了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建议,形成了设计思想上的国际化统一准则。 第四阶段,由于近代钢筋混凝土力学这一新的学科的科学分支逐渐形成,以统计教学为基础的结构可靠性理论已逐渐进入工程实用阶段。电算的迅速发展使复杂的数学运算成为可能。设计计算依据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概括为计算理论趋于完善,材料强度不断提高,施工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建筑物向大跨高层发展。 我国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展比较曲折,解放前几乎是空白,60年代边学习苏联的经验边完善提高,70年代自己动手搞科研,编规范;80年代规范的设计水准正力争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近30年来,

人类简史

人类简史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 被逻辑思维强烈推荐了好几次以后,终于读了这本传说中的这本书。这是一本足以颠覆我们传统认知的奇书。作者是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历史学教授尤瓦尔?赫拉利。算是一本历史书吗?就是讲猴子怎么变成人的吗?根本没这么简单,书虽然是历史老师写的,但是赫拉利教授却能从人类学,生物学,心理学和经济学角度对人,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来龙去脉做出全方位考察并对未来进行了预测。这样打破众多科学领域壁垒的史学研究,大家一定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通过短短的400多页的篇幅说清楚的,而且书中的观点都引爆众多学科领域的激烈讨论!作者的上帝视角我只能高山仰止,只想简单的聊一下这本书中一些让我拍案惊奇的观点。 随便问一个问题:什么是公司?我们会觉得公司就是产品,错,改了行换了产品还是这家公司;那我们会说公司是账面上的资金,也错,钱花光了,公司还在;那是办公大楼吗?是全体员工和董事会成员吗?还错,这些都可以换,可还是这家公司;那么请问公司是什么?赫拉利的答案是:公司什么都不是,他没有任何的载体和肉身只是我们的共同想象,只要我们认为这家公司存在那么他就存在。我们可能会觉得这没什么了不起,存不存在无所谓呀,NO,当一家公司仅仅是我们一个共同的想象,如果我们认可了这一点,我们就获得了重新看待世界的角度。 罗振宇在一次演讲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朋友吐槽,现在的孩子

天天爱看什么,那家伙一点也不符合高级审美,一头猪画得和吹风机一样,表示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孩子看。罗振宇劝他朋友,还是要的,并不是说这部动画片在教育小孩的方面有优秀,因为佩奇这只猪是这一代小孩的共同故事。当小孩上幼儿园,别的小朋友聊起,你家小朋友插不上嘴,他会是一种什么心态。 穿越到7万年前,地球上生活着两种人,一种是我们的老祖先智人,还有一种是尼安德特人。如果我们有机会去观察这两种人,我们会发现尼安德特人高大威猛而且还耐热耐寒,但是最后存活下来的却是我们智人,是我们智人的祖先被上帝摸了下头吗?赫拉利教授给了这样一个推论:智人的老祖先有一种尼安德特人没有的本领,那就是讲故事,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被各种各样虚构的故事所围绕,共同认知的故事和概念是人类社会之所以存在的根本。文化,宗教,国家,品牌甚至金融说白了都是我们共同认可的故事,如果从这个角度重新来审视现在的所谓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可以总结出只要是所有人共同认可的故事,哪他就是我们行为力量的源泉,因为每一个人的力量都取决于他可以唤醒多少人和他一起协作,能够唤醒多大规模的合作共同体?这当然都要建立在共同认可的结果之上。 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是本书中智人发展的三个阶段,智人通过各种想象的共同体将人类融合统一在一起,确立了人类今天的面貌。那么科学将会把我们引向何方呢?科学开始于人类承认自己的无知,从而勇于探索新的知识。然而一旦承认了无知,便没有什么

说说《未来简史》这本书

说说《未来简史》这本书 《未来简史》书中标明出版日期为2017年2月份,当时逻辑思维在推这本书,我拿到书是在1月23日那一天。前一段刚读完了尤瓦尔.赫拉利的《未来简史》,简单来说一下这本书。尤瓦尔.赫拉利至今出过两本书,第一本是《人类简史》,这两本书一起读,会非常具有时代感,描述的画面极具冲击力。《未来简史》算是16年(阴历)读过的最有价值的一本书,书面有“从智人到神人”,所说的智人就是我们,其实还有其他人种,比如尼安德特人,只不过已经灭绝了(《人类简史》多有介绍)。那么就可以说,“我们从智人到神人”,书中描述的也的确是这样一幅远景,如果我们把书中预测的未来直接告诉大家,有很多人都会感到不可信,甚至认为“你脑子有问题”,哈哈~就是亲自读了这本书,就是认识到作者是站在现有科学和事实的角度在分析,一些事情已经在发生,回头想一想都感觉这样的结果是非常震惊的,甚至感到恐惧。书中开头就说明了21世纪开始需要解决的三大问题:①:长生不死②:幸福快乐③:化身为神先说长生不死,2015年比尔.马里斯(Bill Maris)被采访说:“如果你今天问我,人是否有可能活到500岁,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他所在的公司已经被Google风投,并且Google风投了20亿美元,其中有36%将投入生命科技新创公司。马里斯还说了一

句很有趣的话:我们不只是要前进几码,而是要赢下这场比赛,因为活着比死好啊。今天的基因工程,再生医学和纳米科技飞快地发展,有专家认为2200年人类可以打败死亡,也有人认为是2100年。即使是2300年打败死亡,如今听起来仍然像是天方夜谭,痴人说梦。但是100年前的人类他们会想到今天发明了计算机,人类可以登月,甚至是我们手中的智能手机,100年前的人类对今天的我们可以说毫无所知,如果你穿越到100年前,你告诉他们我们人人手中都有一部可以上网通话的小型计算机,他们会怎样对待你呢?想起《道德经》有句话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世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哈哈~其实这里的“道”就是规律,而《未来简史》描述的基础就是科学发展规律。前古时代有鬼邪之术,前现代有宗教上帝之说,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都不再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而是科学宗教,虽然听起来有点不适,但实实在在的就是如此,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已经种下了潜在的科学宗教观念。自从蒸汽机被发明,文艺复兴兴起,人类就进入了科学的殿堂。发展才是硬道理,黑猫白猫捉住老鼠的猫就是好猫,讲得也都是科学发展观。像尼采提到的超人,也是后边说的神人,已经在发生了。尼采一声“上帝死了”,也是对人类发展的咆哮。第二点幸福快乐的权利,像伊壁鸠鲁的哲学思想就是寻欢作乐,快乐是至善的;又有,为他人带来快乐才是至善的,如中国士大夫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