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优质课程资源评选

《再见了,亲人》

教学设计

王建华兰頵王静

乳山市第一实验小学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本课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情感和学习的权利。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我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根据文本特点,我以“情”感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并联系生活实际再现情境体验文本,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同时,本课生字的学习也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注重对生字的学习与写字加强指导这一理念。

【教材分析】

《再见了,亲人》一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文以志愿军对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追述了许多难忘的往事,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比山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课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前三个自然段)各段结构基本相同:都是用满含恳求意愿的祈使句开头,讲述送别的情景,而后回忆几个人或几件事,最后抒发感情,用反问作结。这样的表达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厚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每个自然段分别具体介绍了一位人物的感人事迹。这三个自然段用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的感人事件,充分说明了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在送别时与朝鲜人民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

第二部分(后三个自然段)以呼唤的方式描写了列车开动时志愿军与朝鲜

人民告别的动人场面,抒发了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依依不舍的深情。

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学情分析】

《再见了,亲人》一文的选编意图:一是让学生从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的情景中,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受到深刻、生动的国际主义教育;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思想感情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体会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种深厚的感情,继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但由于学生缺乏现实体验。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

1、反复朗读,深入理解。文章感情深厚,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画、找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语句来深入感悟、体会。充分发挥朗读的作用,使学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加深理解。

2、适当补充、拓展有关的资料。教学中再现抗美援朝战场画面,充实学生认识,加深其情感体会。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3、熟练掌握本课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图片):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几幅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分别场面的图片,请大家认真观察,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

2、指名学生交流。

3、师:图片上来自中国的志愿军战士和来自朝鲜的老人紧紧拥抱在一起,图片背后有着什么感人的事情?

4、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资料。

5、师小结:这两幅图描绘的就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原军离开朝鲜回国,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人们挥着手,含着泪,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观察分别场面的图片入手,引导学生有效了解课文背景,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检查生字词。

2、课文中“亲人”指谁?看看图片就这三个亲人吗?

归纳:大娘代表老人,小金花代表孩子,大嫂代表中年人。他们是成千上万

的朝鲜人民的代表。

3、哪些段落直接表达亲人分别之时那不舍的情感的?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理解“亲人”指谁?从而明白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物的代表作用,更为直观。

三、激情朗读引发悬念

1、找出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齐声朗读。

2、质疑:从刚才的朗读中,老师有个疑问,按常理说,志愿军战士离开祖国、离开家乡、离开亲人长达八年之久,“归心似箭”,志愿军们是多么想回到妻儿身边、白发双亲身边。可是他们却希望──

(齐读)列车啊,请开得慢些,……

3、那么还有什么比亲人的等待更让人割舍不了?课文1-3段会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原因。

【设计意图】从志愿军叔叔“归心似箭”与“不舍离开”的矛盾心情入手,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精读品味体现真情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个人读、集体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出大娘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情?或者说哪些句子最令你深有感触?

2、交流、总结:洗补衣服;枪林弹雨送打糕;为救伤员失去唯一的亲人孙儿。

3、分析重点句

(1)重点句1分析:

①抓住“冒”、“穿”、“顶”、“送”等动词展开想象,体会大娘的真情。

②指出“雪中送炭”一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③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④尝试背诵,掌握重点句。

(2)重点句2分析:

①分析:

背——背回的是志愿军伤员

丢——丢的是自己唯一的小孙儿的生命

②抓住“背”、“丢”,来体会大娘对志愿军的深厚情谊。

(3)重点句3分析:

①从如何保持意思不变入手引导学生句式转换。

②对比分析反问句、陈述句,并引导学生今后运用。

③反问句与陈述句间句式转换。

4、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二)迁移学法,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1、总结学法:

(1)放声读,划出你认为的重点句子。

(2)读重点句,抓重点词,展开想像,体会真情。

(3)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

2、按以上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3、反馈交流。根据学生读的句子,随机点拨。例如,

(1)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抓住“噩耗”、“同归于尽”两个词品味。)(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抓住“代价”一词,说说“代价”具体指什么?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较表达情感的不同。)

……

(三)讨论: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生自由交流。

2、总结归纳:

第一、都先用称呼语开头,然后以第二人称叙述,便于表达感情。

第二、都用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把现实情景与往事结合,情真意切。

第三、结尾处都用肯定语意的反问句来表达强烈的感情,避免了平铺直叙,将中朝人民的深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中首先引领学生共同研究课文第一自然段,借助大娘具体事例,加强对“亲人”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之后,在总结学法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小组方式合作学习,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为学生创设了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空间。

五、回归整体感受“亲人”

1、师: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是经受过战火洗礼的。当年,志愿军战士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有200

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其中36万余人将热血洒在了朝鲜的土地上。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当年的图片,大家可以根据图片展开想像,说说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

2、指名生讲志愿军战士的感人事迹。

3、填空、交流,然后全班齐读。

在朝鲜战场上,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浴血奋战,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国人民用__________凝成了__________的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_________胜似__________。

【设计意图】以图片展示情景、音乐渲染气氛的方式,引领学生深入理解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了深厚的情谊,理解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六、情感升华深情互别

师引导:列车越开越远,朝鲜人民再也看不到亲人志愿军战士熟悉的身影;列车越开越远,志愿军战士再也看不到亲人朝鲜人民那熟悉的身影了。战士们在心里深情地呼唤,朝鲜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喊。让我们一起来读——

【设计意图】分男、女的深情朗读中理解课文“亲人”一词是相互的。同时,

回归课题,加强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强化了主题,使学生在文中体会到的情感得到升华。

七、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1、师小结: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像这样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事情很多很多,像勇斗病魔的白衣天使、抗洪抢险中的解放军战士,再像我们这个班级,大家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大家庭,我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2、课后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片段练笔:仿照课文,展开想象,写写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的事情。(或你知道的“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事情。)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大娘 志愿军〈中〉 〈朝〉小金花

大嫂 不是亲人

胜似亲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