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发挥财政职能,增加农业投入

发挥财政职能,增加农业投入

发挥财政职能,增加农业投入
发挥财政职能,增加农业投入

发挥财政职能,增加农业投入

如皋市财政局章晓峰

增加农民收入是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财政支农工作的努力方向和目标。近年来,如皋市财政部门积极调整财政支农思路,充分运用财政支农政策措施,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保障、调控、扶持等职能,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增添了活力和后劲。

一、发挥财政职能,增加农业投入

1、发挥财政资金导向职能,吸引社会资金投向农业。

在财政支农资金投入过程中,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示范引导作用,用有限的资金采取直接补助、贴息、以奖代补等形式吸引和推动民间资本进军农业,收效十分明显。一是直接补助引导投资。近几年为加快我市农业机械化进程,市财政拿出500多万元引导农民购买先进农机,比如从1999-2002年农民每购买一台联合收割机,市财政直接补助购机额5%部分,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购机热情。目前已引导农民投入资金1900多万元,购联合收割机 844 台。仅2002年就新增联合收割机227台,组织跨区作业21万亩,创收1000多万元,2004市财政安排49万元专项资金对农民购买先进插秧机每台补助3000元,仅此一项可吸引220万元民间资金进入农业;二是对农业龙头企业贴息进行引导。本级农发资金安排专项资金对农业龙头企业技改投入贷款进行贴息,吸引信贷投入和民间资本投入。江苏花木大世界是南通市级龙头企业,为促其尽快壮大,市财政投入180多万元进行贴息,支持其发展,该公司在一期工程投入2000多万元的基

础上,决定加大投入,二期工程又投入3000多万元,极大地幅射带动了周围4个镇乃至全市农户发展花木,搞创收农业;三是以奖代补进行引导。市委、市政府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出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奖励,通过奖励政策激励“三资”投入农业。2004年拿出50多万元专门奖励了18个农业园区、30个规模养殖大户、60名优秀农民经纪人、3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此带动我市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由于财政资金的导向、示范作用,2004年截止10月份有4.51亿元社会资金投向农业,为我市农业发展增强了后劲。

2、发挥财政资金保障职能,突出农业投入重点。

近年来,我市按照公共财政要求,全面调整支农资金投向,把支农资金投入的重点放在改善农业基础条件的关键项目和带动农业生产的环节上,提高支农支出整体效益。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农业靠自身积累和市场自发调节很难发展,要使农业中蕴藏的巨大潜力和能量释放出来,必须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我市财政安排河道疏竣经费800万元,共疏浚一级河道15.5公里、动土124万方,县级河道3条9.65公里、动土55.4万方,乡级河道45条125.38公里、动土251.8万方; 安排598万元对农村46座危桥进行了改造;安排313万元对9个经济薄弱村12条长31.34公里农村机耕路进行重点扶持改造,极大地改善了我市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

(2)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是吸引“三资”和项目资金的重要载体,加强农业园区建设能创新机制,

整合资源,发挥园区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提升我市农业现代化水平。如皋市诚信木本花卉科技示范园是省财政直接扶持的科技示范基地之一,也是我市财政支农的重点项目,是我市从事各、特、优苗木研究、开发、经营的特色农业园区之一。从2002年3月份规化建设园区起,市财政就给予了大力支持,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00多万元,完善了园区路、渠、电等基础设施,园区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园区农民从原先阻止开发到后来欢迎和希望开发,原因就是与过去种田相比,农民得到了更多实惠,园区农民除了可以稳定获得每亩600元的土地租金以外,还有园区建设和园区生产经营中的打工收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投入开发的积极性。通过园区的示范、带动、推广作用,周边2万多农户投入特色花木种植、生产、经营,每年可为农民增加收益近亿元。

(3)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加快我市中低产农田的改造步伐,构建我市高标准农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环境,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2004年我市投入1585万元对3.7万亩高沙土农田进行了改造,为我市粮食安全、高效生产夯实了基础。

3、发挥财政资金调控职能,着力培育特色农业。

农业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创新思维灵活运用现行政策,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在财政支农工作中,我市除了有重点地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促进农业加速发展外,还运用财政职能,利用政策杠杆的优势,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市花木业有悠久的历史和区域优势,但由于相关链节整合不够,目前规模仍偏

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为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形成如皋花木的特色化、产业化、规模化,2004年拿出60多万元对规模发展花木的专业村和苗木园区以及年新增花木面积100亩以上予以奖励(100元/亩);拿出260多万元建成了如城和皋南10万亩花木生产基地,引导农民发展花木业,打造如皋特色农业,提高农业产业率,从而为我市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增添活力

4、发挥财政资金扶持职能,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时期财政支农工作的重要任务。我市财政部门在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选择与农民利益联结紧密的龙头企业,予以扶持。特别是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和特色农产品紧密相关的加工型龙头企业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二是是积极鼓励农产品创品牌、上档次,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生产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当年安排专项资金40多万元,重点支持了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新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0万亩、无公害畜产品基地3个,新制定农业地方标准6项、农业企业地方标准13项、申报绿色农产品23个,切实提高了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今后我市农业投入的重点。

根据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我市将继续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财政支农支出“两个高于”的要求,保证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我市财政部门将充分利用农业投入资金,

突出农业投入重点,发挥农业资金的综合效益。

1、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农村生态环境等基础建设滞后问题。以农村桥梁、县乡河道疏浚和水利建设重点工程等为突破口,大力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村生活条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生态文明。

2、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建设。为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2005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和奖励政策,主要有:(1)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龙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2)以农业园区(基地)为基础,大力扶持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3)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济人、农产品行业协会为中间纽带,强化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我们财政部门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积极筹措资金在引导、扶持、服务农业产业化经营上狠下功夫。

3、继续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一是以农业三项工程为载体,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转化能力;二是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继续支持无公害(绿色)产地认证及环境检测,推进标准化生产示范。三是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工作力度,促进富裕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开辟农民致富新渠道。

4、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

新形势下,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已成为财政支农的重中之重,成为发展现代农业至关重要的部分,我市将根据现代农业的要求,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一是积极推进农业

科技高新化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扶持现代工业装备和新材料应用于农业的研究和推广,攻克和引进重要农产品的保鲜、深加工关键技术。二是大力扶持农业技术推广,增加对适应性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的扶持,特别是要注重对重要农作物有明显的节工、增产、增效作用的良种应用、科学用肥、模式化栽培、病虫害防治、节水灌溉等技术的推广进行扶持,同时积极支持农技改革,保障农技推广的机构及人员经费。三是增加对农民教育和技术培训的投入,广泛开展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5、积极扶持农产品质量建设,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一是扶持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我市将安排专项资金,加快建立以质量监督部门为主体的农产品质量监督体系,以农林部门为主体的农产品行业管理体系;要紧紧围绕名特优新产品、大宗农产品、出口创汇农产品,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建设,并积极指导和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制订生产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二是要扶持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我市将加大对农产品检验、检测力度,积极支持开展“放心农产品工程”,强化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实现农产品全过程质量控制。三是要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产品建设。我市将大力扶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产品建设,通过扶持,建设一批规模大、效益高、品牌响、布局合理、优势明显的名特优农产品基地,切实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加大农业投入的对策和建议。

1、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本级财政支农支出比重。

严格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财政支农支出"两个高于"的要求,本级财政支农支出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优先安排财政支农随财政收入增长同步增长,在支出所占比例上高于其它项目,在支出增长幅度上要高于财政总支出增幅。

2、转变财政投入方式,提高财政支农效率。

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多种经济杠杆,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特别是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3、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目前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各级政府投入、农民筹集筹劳、招商引资等途径,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强农业抗拒自然灾害的保障能力,努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4、充分运用财政体制激励作用,调动乡镇增加农业投入的积极性。

将乡镇当年的农业投入和农民增收指标纳入对乡镇激励性转移支付范围,作为重要指标进行考核,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衡量乡镇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实行目标管理,综合考评,充分调动乡镇增加农业投入的积极性。

财政的概念与职能(二)

财政的概念与职能(二) (总分:7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总题数:32,分数:32.00) 1.财政分配的目的是( )。 A.筹集建设资金 B.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C.保持汇率稳定 D.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A. B. √ C. D. 财政分配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这种需要属于社会公共需要。所谓社会公共需要,是指向社会提供公共安全、秩序、公民基本权利和经济发展的社会条件等方面的需要。 2.下列支出项目,属于保证执行国家职能需要的是( )。 A.高等教育 B.铁路设施 C.国防建设 D.电信服务 A. B. C. √ D. 保证执行国家职能的需要包括执行国家政权的职能和执行某些社会职能的需要,如国防、外交、公安、司法、监察、行政管理,以及普及教育、基础科学研究、生态环境保护、卫生防疫、保健等。这类需要是典型的社会公共需要。 3.财政通过调节使企业在大致相同的条件下获得大致相同的利润,这个职能是( )。 A.资源配置职能 B.收入分配职能 C.经济稳定职能 D.经济发展职能 A. B. √ C. D.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主要是通过调节不同经济主体的收入水平和居民的个人收入水平来实现的。财政调节微观经济主体的收入水平,主要是通过调节使经济主体的收入水平能够反映其经营管理水平和主观努力状况,在大致相同的条件下,使每个经济主体获得大致相同的收入。 4.下面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手段是( )。 A.允许进行抵扣税款的增值税 B.按比例征收的企业所得税 C.社会保障支出 D.发行国债增加基本建设支出 A. B. C. √ D. 通过制度性安排,发挥财政“内在稳定器”的作用,表现在财政收入和支出两方面的制度。在财政支出方面,主要体现在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补贴、救济和福利支出等)的安排上。 5.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 )。 A.c+v B.c+v+m C.v D.m A. B.

各财务指标分析的作用

财务分析 第一部分:财务指标分析 财务分析时,要综合分析企业在各个时期的情况,这样才会知道变动情况。 一、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的高低关系到资本的累积速度,是最重要的财务指标。例如:拥有25%净资产收益率的企业,在盈利不变模型中,4年就可以将股本权益翻番,10%则需要10年! 此项最好在15%以上,最佳区间为15%~25%。 不要考虑小于10%的企业,除非: ①处于周期性行业低谷; ②因股东权益的变动而被摊薄(增发,配售等); ③正在筹建部分项目,尚未产生收益。等等 大于30%的要小心,因为大于30%的净资产收益率往往是不可持续的,此时买入无疑是出了一个过高的价格。因为高的利润率必然吸引竞争,除非企业有强大的优势将潜在竞争者排挤在门外。 注意以下情况可能导致净资产收益率的扭曲: 1、行业:是否因为处于垄断行业而取得如此大的净资产收益率? 而这种垄断处于哪种类型?通常完全垄断的企业(如电力、通信、高速公路、石油等)要受到国家的管制,因此要小心政策风险。 2、负债率:因财务杠杆过大,放大了收益(或亏损)。 高负债率同时意味着高风险。(高的财务杠杆同时放大了收益和亏损,而且有财务成本和还款压力。)3、一次性收益:包括投资收益、追回往年已作坏账减值准备的坏账、出售资产、财政补贴(包括连续性的财政补贴,它将面临政策风险。) 4、资产价值低估(或高估):使得账面资产价值与实际资产价值偏离。(可因此寻找隐蔽资产型企业)。通常是一些资本型企业,如房地产、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等) 5、会计折旧方法:以前时间里过度加速折旧,使得目前的账面资产价值以及成本与实际严重不符,等于把以前的收益留到现在来用了。 6、周期;同时注意经济周期和行业周期。周期性行业往往是那些投资大、建设周期长,以及生产耐用品的企业,如造船、航运、汽车、钢铁等。 7、财务造假:分析同行业其他企业的盈利情况,做比较。如果找不到企业能产生如此高收益的理由,则宁可错过也不投入。另:关注现金流量表。 8、股东权益的变化:增发,配售等。 二、市盈率 在稳定盈利前提下,要求一个8%的必要收益率,20%的收益增长率(高于此则是一个风险很大的增长预期),以去年收益为基准,则得到以下一组参考数据: 市盈率倍数≦ 9.1 13 15.6 18.7 22.5 27(27刚好是13的两倍) 13*70% 去年今年明年后年第三年(即行情不好时也可三年解套) 考察市盈率一定要和历史水平相比较。 同时考察:付息率VS一年期银行利率。 注:此为简单模型,未考虑宏观经理及行业差别。 简单理解如下:今年四月份公布年报,计算去年业绩的市盈率为13倍,则收益率为7.7%。在此基础上打7折,得出9.1倍市盈率,视为低估值的买入点。 按今年20%增长率计算,得出如果按去年业绩的15.6倍买入,今年动态市盈率仍为13倍。15.6倍市盈率为最高价值投资买入点。再往上,为投机点位,27倍为投机最高点位,也是长线投资的卖出点位,它意味着按20%增长速度,三年后方可达到13倍市盈率水平。

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doc

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 公共财政具有稳定经济、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监督管理等职能作用,是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体制保障、政策工具和监管手段。财政部门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为国理财、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进一步推进财政改革与发展,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服务。 充分认识公共财政的使命和责任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多方面对更好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明确了深化财税改革的主要任务,为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财政工作指明了方向。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要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对各类社会主体实施统一的财税政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社会效益;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现代管理原则,做到依法理财、科学管理。公共财政具有稳定经济、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监督管理等职能作用。发挥好这些作用,就要求通过相机实施适当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通过财政支出增减变化的结构性安排以及财税政策引导,弥补市场失灵和不足,使社会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通过税收这一最主要、最规范的形式筹集财政收入,并运用财税政策和制度调节收入分配差距;通过依法对财政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全过程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保证财政分配和经济运行规范有序,维护财经纪律。可以说,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方方面面都与财政息息相关。财政部门要按照党的十七大对财政工作提出的各项要求,始终牢记和认真履行公共财政的使命和责任,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服务。 精心谋划财政改革与发展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增收节支、统筹兼顾、留有余地的方针,科学理财、民主理财、依法理财,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财税改革,着力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强科学管理,着力提高财政管理绩效;强化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财政干部综合素质。按照这一总体要求,推进财政改革与发展要遵循以下原则: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必须把科学发展观切实贯穿到财政事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政策制定、宏观调控、预算安排、体制改革、监督管理和干部队伍建设等财政工作的各个方面。 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全局出发,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总体部署和中心工作,积极主动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坚持深化改革。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着力推进财政及其他各方面的体制和机制建设,并将工作中的有效做法通过建立和完善制度的方式稳定下来,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坚持科学管理。财政管理直接影响着公共财政职能作用的发挥效果。要大力推进依法理财,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积极探索和掌握财政工作规律,健全管理制度,善于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化手段,发挥管理人员的积极作用,把握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精确、细致、深入地实施管理,并把公开、透明体现在各项财政工作中。 坚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增强财政干部的大局观念、创新观念、效率观念、服务观念、

财政农业支出及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

财政农业支出及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要: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发展状况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在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政府财政支持,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以农业经济发展为研究视角,首先针对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做出分析,进而透视现阶段政府财政农业支出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完善政府财政农业支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期待为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农业;财政农业支出;农业经济发展 0引言 近年来,党和政府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对于农业发展的关注力度逐渐加大,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单纯依靠政策是不可行的,也需要财政的支持,所以实事求是的分析出政府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关键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各级政府完善财政农业支出提供科学性的依据,最终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基于此,笔者针对《试论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一题的讨论分析具有现实意义。 1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及经济关系的分析 党和政府在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式是多样化的,包括政策支持、技术支持、人才支持等,但是利用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开展资金支持,一直是最为关键的方式,可以说财政农业支出一直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资源极为丰富,同时我国也是人口大国,粮食消耗比较大,所以一直以来,党和政府对于农业的财政支持力度都是比较大的。国家所进行的财政农业支出包含很多方面,主要分为生产费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科研费用等。农业生产总值是对农业经济发展情况的集中体现,囊括了种植业、林业、木业、渔业等相关产业的产出。近年来,随着政府财政农业支出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生产总值随之提高,所以国家的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财政农业支出越多,农业生产总值越高,财政支出越完善,越有利于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2透视我国财政农业支出存在的问题 2.1财政农业支出总体水平依旧偏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农业支出力度逐渐加大,尤其十一五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政府的财政农业支出水平不断提高,2016年农业财政支出总额已经超过6千亿元,对于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实践中,农业财政支出增长的速度并不能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政府的财政农业支出水平依旧比较低,并没有达到农业的相关规定。1990年到2016年27年的发展历程中,财政农业支出由249.9亿元增长到6276亿元,增长30倍,但是速度照比预期的增长速度是偏低的,这是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快速发展的。 2.2财政农业支出整体结构不够合理

我国公共财政及其职能分析

我国公共财政及其职能问题的研究 一、公共财政的概念与特征 众所周知,西方公共财政理论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大体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8世纪后期至20世纪30年代,以亚当·斯密创立的公共财政理论为代表。亚当·斯密虽然没有给公共财政下明确的定义,但基本内容包括国家的费用、公共收入、公债,与现代公共财政的内容基本一致。但就公共财政的范围或社会公共需要的范围限于“夜警国家”较窄的活动领域,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秩序。1892年英国经济学家巴斯塔布尔出版了《公共财政学》一书,他认为“财政是关于公共权力机关的收入和支出并使其相适应的事务”。其基本主张仍是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政府干预经济理论的产生至今。公共财政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公共权力机关的维持费用”,而是扩大到对市场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以及扩大到直接介入市场领域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公共生产部门。例如:美国著名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在《美国财政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指出:“财政学是研究公共部门的经济学,不仅包括其理财活动,而且包括其与资源利用水平、配置以及在消费者之间的收入分配的全部关系”。可见,公共财政的定义及其范围是随着市场化国家政府职能的不断拓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我们认为,公共财政是建立在“公共产品”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基础上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我国虽然还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从财政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这一本质特征出发,公共财政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它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

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深入分析,公共财政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公共性。公共财政的公共性是由“公共产品”理论决定的。其本质特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人们常说,在市场经济下,市场能干的,政府就不应去干;而市场不能干的,政府就应当去干。这对于市场经济下财政来说,也是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具体来看,什么是市场不能干的呢?就是社会公共需要领域,即“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这类政府活动领域是难以通过市场提供的。 反过来,由于政府活动是从整个社会角度进行的,因而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只能由政府来解决。政府通过自身的收支活动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就直接弥补着“市场失灵”领域。在现实市场经济运行中,市场失灵的领域是极为广泛的,需要借助政府的公共权力强制性地进行弥补。因此,公共财政的“公共性”特征,就是“市场能干的,政府和财政就不要去干;市场不能干的,但市场又需要弥补的,政府和财政就应当去干”。实际上这也是区分政府公共财政活动与私人活动范围的基本准则。 2.非盈利性。盈利性是人们参与市场活动的唯一动力,但作为政府及其公共财政,就不能直接进入市场去追逐盈利,而只能以社会利益作为活动目的,只能从事非盈利活动,这就使公共财政具有非盈利性特征。 尽管企业和个人活动于市场有效领域内,而政府活动于市场失效领域内,这是划分两者活动范围的基本准则。然而,现实的经济活动是错综复杂的,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是需要企业和政府共同介入和承担的。为此,非赢利性就提供了一个具体标准,来界定

最新-财政局农业科2019年工作总结暨2019年工作打算 精品

财政局农业科2019年工作总结暨2019 年工作打算 财政局农业科2019年工作总结暨2019年工作打算 XX年,农财科在局党组和行政班子的领导下,根据中央XX年一号文件和市委、市人民政府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着重抓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突出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着力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XX年主要工作 (一)加强部门预算编制,确保财政支农重点。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我科加强了农口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将市级财政支农资金的重点放在新农村建设、开发式扶贫、支持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代农业和农村能源建设上。XX年累计安排农口切块资金和部门项目预算10,263万元,其中以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式扶贫为突破口,以产业发展、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安排市级农业产业和农业重点项目切块资金7,742万元;以现代农业建设为契机,重点安排现代农业科技提升、现代林业技术示范推广、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农民科技培训等为重点的农口部门预算支出1,017万元,执法收入支出172万元,基金支出427万元,预算外支出905万元。 (二)根据财政部和省财政厅安排部署,积极开展“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年活动”。 开展“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年活动”,是财政部为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全面提升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水平,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举措。XX年,通过“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年活动”,在全市范围内,一是加强了农口部门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特别是加强了市级农口部门预算执行,避免了随意变更和调整预算项目,改变和扩大支农资金使用范围的情况。二是规范了财政支农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审批程序,坚持自下

论述财务分析的重要性

论述财务分析的重要性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是关于资金的筹集、投资、营运和分配等一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现代企业有4大基本管理职能,即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是4大基本管理职能之一,在企业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财务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财务分析则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强化财务管理理念、财务分析程序、财务分析方法,对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均具有重要意义。 财务分析是指以财务报告和其他相关的资料为依据和起点,采用专门方法,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的过去和现在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的一种方法,目的是了解过去、评价现在、预测未来,帮助利益关系集团改善决策。财务分析的基本功能,是将大量的报表数据转换成对特定决策有用的信息,到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 财务分析的一般目的可以概括为:评级过去的经营业绩;衡量现在的财务状况;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财务分析的内容主要根据信息使用者的不同而分为外部分析内容、内部分析内容,另可设置专题分析内容。具体来说,企业财务分析的内容有:财务分析是以企业财务报表等核算资料作为依据,采用专门的会计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的风险和营运状况进行分析的财务活动。它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只要内容包括以下部分:财务状况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是用资金进行反映的生产经营成果;获利能力分析企业的获利能力是企业资金运动的直接目的与动力源泉,一般指企业从销售收入中能获取利润多少的能力;偿债能力分析偿债能力指借款人偿还债务的能力,可分为长期偿债能力和短期偿债能力;现金流量分析;投资报酬分析;增长能力分析。 财务分析的方法一般分为定量分析方法和定性分析方法两类。定量分析方法是指分析者根据经济活动的内在联系,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对所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加工、计算,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的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方法是指分析者运用所掌握的情况和资料,凭借其经验,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的定性分析。财务分析的过程实际上是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过程。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

如何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实现社会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

如何充分发挥财政的职能,实现社会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 摘要:针对我国社会收入分配的现状,通过对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理论以及财政职能的分析,提出了发挥财政职能以促进社会收入分 配公平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社会收入分配、分配公平、财政职能 社会收入分配公平理论分析 由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我国的社会收入分配受到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的双重约束。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正确理解收入分配公平,首先要搞清楚机会公平与社会结果公平的关系。所谓机会公平是指社会中所有的人在享有平等自由的前提下都有获 得一定地位、权力、财富的均等机会;结果公平是指社会中所有的人在享受平等自由的前提下,获得均等的地位、权力和财富。从历史上来看,任何社会发展的阶段都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结果公平,所以,实现社会分配的相对公平应着力注重实现机会公平,并兼顾结果公平。实现社会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既提高低收入人群收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收入,限制高收入人群收入。 资源配置职能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社会资源的配置有两种方式来实现,即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等情况,仅仅依靠市场机制并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还需要政府在市场失灵领域发挥资源配置作用。针对社会收入不公的现象,运用财政的资源配置职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采取转移支付制度和区域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制度建设、消 除地方封锁和地方保护、完善基础设施、提供信息服务等方法,促进要素市场的建设和发展,推动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通过财政政策的倾斜,加大对低收入人群

的补助,从而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缩小地区、个人的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 二、市场无法有效提供公共商品,提供公共商品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政府一般以税收等形式筹措资金,以不损害市场机制和秩序为原则,提供公共商品。为此,应加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保证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各级财政年度增收的大部分要有用于解决就业、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结合国企、国资改革的推进,研究制定国资反哺社会保障事业有梯次、广覆盖、保基本的政策措施,增强社会保障基金的支撑力度。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分类型、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善居民收入预期,形成“保底”机制,稳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稳步提高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并形成“橄榄形”的社会收入结构,实现社会分配的相对公平。 三、破除垄断部门的垄断利益,就必须要降低相关垄断行业的门槛, 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同时改革不公平的资源配置制度,让各类市场主体在获取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时基本处于平等的地位。 财政收入分配职能 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财政收入分配职能就是指政府在进行财政分配活动过程中,为了实现社会公平,而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结构进行调整的职能。财政的收入分配范围也就是社会公平的实施范围。社会公平的实施范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效率的基础上尽可能改善初始条件的不公平;二是完善市场机制,尽可能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三是在个人偏好方面进行适当的干预。针对社会公平的范围,有效地提出相应的财政措施,能更好地实现社会收入分配相对公平。 一、改善初始条件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一是保证人们基本的生活条件, 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尽可能消除由于初始条件不同而造成的不公。二是提供公平的公共劳务。需要强调的是,改善初始条件主要是改善欠发达地区的投资环境和劳动力

财政农业支出对减贫的作用机理

财政农业支出对减贫的作用机理作者:郭宏宝单位: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多的国家之一,农村的绝对贫困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如何减少、甚至消除农村贫困是中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一个文明社会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财政投资是反贫困的重要政策工具,因此,如何确定财政反贫困投资的合理边界、研究其效率、趋向和路径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农村贫困状况的历史沿革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的反贫困工作大体可以分三个阶段:1949—1978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没有独立的反贫困目标,农村反贫困是作为国民经济总体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因此,这一时期农村贫困人口的减少更多的是与国民经济发展能力密切相关的,总体来说,1949年到1958年间,“互助组”与“合作社”的推广还是使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提高,然而1958年开始的合作化向“大跃进”转变却使建国以来农村建设的成就遭受严重破坏,农业危机的出现使部分农民甚至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基础,1962年调整、整顿以后,尽管中国农业在一种平稳状态中缓慢增长,但到1978年时,中国仍有2.5亿人口生活在贫困之中,贫困发生率仍高达30.7%,而这一时期的贫困线标准仅仅是人均收入100元。 1978年—1985年可视为我国农村反贫困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最明显的特点就是中国的贫困问题开始凸现,农村贫困问题开始引起人

们的重视。值得一提的是,所以要把这一阶段单独列出,一方面是因为这一时期农村贫困问题的显现不是因为贫困人口的增加,而恰恰是因为贫困人口的减少。新中国是建立在一穷二白基础上的,当一个社会中大多数成员都生活在贫困中时,贫困问题对这个社会来说就更多地表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问题,扶贫问题是不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问题而存在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一时期是中国农村制度变迁的质变时期,其意义非同寻常,这一时期,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农民再一次获得了土地的经营权,加之农村一系列的生产、流通体制的配套改革,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农业经济迅速增长,农民中的大多数在短短的几年内大幅度地提高了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迅速提升到1985年的397.6元,人均占有的粮食、棉花、油料、肉类产量分别增长14%、74%、176%和87.8%[1]。改革的春风使中国的贫困人口在短短的8年间减少了一半(1985年贫困人口规模为1.25亿),平均每年减少约1786万人,相应的贫困率也由1978年的30.7%下降到了1985年的14.8%,年均递减速度为9.4%。在这一时期,改革给中国农民带来的好处是普惠的,因此这一时期积淀下来的贫困人口多是居住于那些资源或者基础设施条件不利、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差距的地区[2]。 1986年以后为我国反贫困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最明显的标志是国家专门的反贫困机构的成立、《“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制定以及《中国农村扶贫纲要(2001—2010)》的发布。1986年以后,中国社会改革的重点转向了城市,同时,农村经济增长对减贫的作用日趋式微,继

2019年财政局农业科工作总结

财政局农业科工作总结 导语:财政扶贫工作要进一步明确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在继 续抓好重点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同时,要更加注重贫困区域的经济发展,围绕区域优势大力支持特色产业的发展,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增加贫困人口的收入。 XX年农业工作要全面把握党的xx大对“三农”工作提出的新 要求,进一步增强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加积极奋进的精神状态和更加扎实有效的工作作风,全面完成党的xx 大明确的各项支农、强农、惠农工作任务。 (一)切实加强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工作,提高部门预算资金的 使用效益。 XX年市级财政收入增长困难,支出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农口部门预算要根据存量增效、增量倾斜的原则,提高切块预算支出绩效,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部门项目预算要关注民生,重点支持围绕农民增收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防灾减灾机制建设和落实各级政府支农惠农政策支出。 (二)进一步加强农民补贴“一折通”动态管理工作,切实落实 好党的支农、强农、惠农政策。 XX年要进一步完善农民补贴“一折通”动态管理工作,加强对农民补贴网络系统的建设和管理,确保各级政府支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协调建立农业、经建、社保、教科文等相关科室共用

平台、共享资源,共同管理的机制。逐步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出台的支农惠农补贴全部纳入“一折通”发放。做到惠农补贴直接化、信息化、透明化,为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工作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三)做好退耕还林(草)后续政策的宣传落实工作。 针对广大退耕户对国家退耕还林(草)延续政策不是十分清楚的实际,协调林业等相关部门做好退耕还林(草)后继补助政策宣传。并按照国家退耕还林工作重点转入巩固现有成果和有效解决好退耕农 户的长远利益和生计问题的思路。一是配合农业扶贫等部门加大退耕农户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二是配合林业、农业因地制宜加强农村能源建设,提高沼气、节柴灶、太阳能的使用效率。三是配合扶贫办积极推进生态移民,加大对不具备生存条件地区的特殊人口实行异地搬迁。四是进一步摸清25坡以上的陡坡耕地情况,实事求是地制定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规划,争取中央退耕还林支持。五是继续向省争取安排荒山荒地造林计划,加强国土绿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四)围绕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xx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市工业发展滞后、城市发展缓慢,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条件远没有发达地区成熟,财政又是一个只能养兵,无法打仗的穷财政,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府助推的力量远远不够。为此,一是要认真落实党和国家支农惠农各项政策措施,积极争取上级级支持。

财政概念与职能

第一章财政的概念与财政的职能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与特征 一、财政的概念 1、什么是财政?我国学术界和教育界由于观点不同,所下的定义有所不同。按照“国家财政论”的观点,所谓财政是指以国家为主体分配资金活动。讲具体一点就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及财产权力对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GNP)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经济活动。而如果按照目前提倡的,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实行的“公共财政论”的观点,所谓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保证社会公共需要,集中一部分国民生产总值所进行的分配和再分配的经济活动。这里的区别只是:一个是讲国家集中和分配资金是为了实现国家行使职能的需要;一个是讲国家或政府集中和分配资金是为了保证社会公共需要。 2、财政分配的内涵: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的分配活动,那么分配的主体是什么?客体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性质是什么?这是必须也应当要弄清楚的问题。 ①财政分配的主体。就现代财政分配的主体来看,“国家财政论”与“公共财政论”的学者们并无多大分岐,一致认同国家或政府在财政收支活动中负有特殊重要地位,国家或政府就是财政分配的主体,其他社会组织、经济组织、文化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其本身所进行的分配活动,不属于财政分配活动,只有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才是财政分配活动。这里所讲的分配,既包括生产要素的分配,通常指资源配置;也包括生产成果的分配,即对单位和个人的收入分配的安排和调整。 ②财政分配的客体。即财政分配的对象,是国民生产总值(GNP),主要是指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在社会商品总价值量中财政分配的主要对象是V+M,也就是一定时期一国新创造的价值量。其中,”V+M”中的M量,也就是剩余产品价值,是财政分配资金最主要来源。“C”被马克思称之为补偿基金的部分,即生产资料消耗的部分,自1985年国家取消集中企业折旧基金以后,基本上不再构成财政收入的来源。 ③财政分配的目的。即国家或政府为什么要进行财政分配?“国家财政论”者认为,是保证社会公共需要。目前保证社会公共需要的范围主要是三方面:一是公共权力方面,即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费用,国防、外交、公检法等支出需要;二是公共事业福利方面,即普及教育、公共卫生、基础科学、环境保护、社会保障、抚贫救济等支出需要;三是公共基础设施方面,包括各种国有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海港、码头,江河湖海治理,各种水利设施和防灾减灾设施等项支出的需要。讲到这里,要特别提示一下,实现国家行使职能的需要和保证社会公共需要到底有什么区别?这里作出简介:厦门大学邓子基教授认为:国家行使职能的需要涵盖了“社会公共需要”。自阶级产生以后的人类社会里,所谓“社会公共需要”是由国家来执行的。所以社会公共需要自然也就表现为国家的需要,即实现国家行使职能需要。但反过来“社会公共需要”却不能包涵国家行使职能的需要。因为国家行使职能的范围永远大于“社会公共需要的范围”。关于“国家

财务分析的意义与方法

第二章财务分析 本章考情分析及教材主要变化 从CPA考试来说,财务分析这一章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章节,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它可单独命题,而且它可以给后面相关章节打基础。从题型来看,单选、多选、计算、综合都有可能出题,因此要求考生应全面理解、掌握。主观题的考点主要是财务指标计算和财务指标分析方法的运用。 本章的第4节与2008年注会用书(第2章第3节)内容基本一致,第3节属于把职称考试用书(第12章第3节)相关内容的全部指标融入2008年注会用书(第2节)的财务比率指标,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内容和中级会计师职称考试用书(第12章第1节和第2节)的内容基本一致。基本上属于2008年注会教材第2章与2008年职称考试用书第12章(第1到3节)所有知识的汇总。 本章考试大纲要求 掌握财务分析的内容、依据、评价标准和局限性,能够运用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

第一节 财务分析的意义与内容 一、财务信息需求者及分析重点 权益投资者与中介机构、债权人、治理层和管理层、政府及相关监管机关、注册会计师、其他财务信息使用者(包括公司雇员、供应商、顾客、并购分析师和媒体等多个方面)。 【例题·单选题】在下列财务分析主体中,必须对企业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及发展能力的全部信息予以详尽了解和掌握的是( )。(职称考试2006年) A.短期投资者 B.企业债权人 C.企业经营者 D.税务机关 【答案】C 【解析】为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需要, 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企业经营者必须对企业经营理财的各个方面,包括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及发展能力的全部信息予以详尽地了解和掌握。 二、财务分析的内容 1.偿债能力分析; 2.运营能力分析; 3.盈利能力分析; 4.发展能力分析。 三、财务分析的依据和评价标准 (一)财务分析的依据 公开披露的财务报表,财务报表附注、管理层的解释和讨论、审计师意见、其他公告(预警,预亏等)、社会责任报告、媒体和专家评论,以及监管部门处理公告等。 (二)财务分析的评价标准 历史标准、行业标准、目标标准和经验标准。

中国三农财政支出状况

中国三农财政支出状况 陈多钊 摘要: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也是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约束的弱质产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始终受到政府的干预和扶持。财政农 业支持的目的是矫治农业生产领域中的市场失灵和保护农民利益。如果不及时改善政府支 农资金的效率问题,中央增加再多的资金也难达到财政农业支持的目的,国家财力是有限性的,财政农业支持水平不可能无限度增加,因此,如何提高财政农业支持效率,发挥财政支 农资金的导向性作用,是公共财政体制下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三农,财政,效率,制度,农村经济,农民收入结构,农村消费 一、三农财政的支出现状分析 “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 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把解决“三农”问题列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为基础的母体产业,是其他产 业发展的基础。同时,农业不仅提供农产品和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且拓展出生态保护、观 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功能。但传统农业的弱质性也是客观存在的: 农业对自然的高依赖, 农业生产周期长,供给调整滞后于市场,承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业的预期收益低, 投资回报率低,资金和人才等要素由农业单向外流。劳动力素质与其它产业相比明显偏低,农业整体科技素质低,农业经营规模小,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农业产业链短而细,集约化 程度低,规模效益小,农产品加工增殖率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大等。 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 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 农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这不仅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转变经 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但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仅仅依靠农民自身积 累是远远不够的,迫切需要财政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农投入逐年增加,如图1,尤其是2003 年以来,无论是用 于“三农”的财政投入数量增加或是比重提高都非常明显。随着财政支农力度的加大,财 政支农取得显著成效: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和农业增产增效增收,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但财政支农资 金的投入总仍然不足,财政支农资金分152配结构不太合理,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够顺,财政支农配套资金不落实,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比较落后,财政支农理论研究较为滞后,严重影响了财政支农的效率和效果。

财政农业科总结报告

三一文库(https://www.sodocs.net/doc/ac2218827.html,)/总结报告/工作总结 财政农业科总结报告 财政部确定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年县财政局农业股全部同 志围绕中央有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与要求,年。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落实省、市、县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具体方针,认清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形势,提高做好农 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进一步开拓思路。千方百计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全心全意为基层搞好服务。强化资金监管措施,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较好地完成了上半年责任状任务及领导交办的其他各项工作。现将上半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高质量、高效率地做好项目申报工作。年支农项目及农发项目申报工作中。提前运作,积极行动。还未收到省财政厅项目申报指南正式文件时,就及时搜集信息,主动从《农业网》网站下载项目申报指南文件,及时向县政府分管县长汇报,召集相关 部门及专家学习领会项目申报指南精神。围绕《市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规划》根据规划中大力发展“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带、产业区

和市场竞争主体,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要求,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并且组织涉农部门、专家及技术人员对项目的科学性、可行性、效益性等指标进行论证,力争申报一项,成功一项。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共申报支农项目33项,申报金额6900万元,由于项目上报及时,实施方案内容科学规范、完整,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受到县政府领导和市财政局的充分肯定。目前已批复项目资金3318万元,一大批支农项目的成功申报,将为县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活力。 二、加强项目资金管理。财政资金量大的现实,管好、用好项目资金,摆在面前的艰巨任务。对支农项目资金管理中,坚持做到完善制度,严格按程序办事,依法理财,做到资金跟着项目走,杜绝截留、挪用、套取财政专项资金问题的发生。根据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针对不同的专项资金,严格按照《省农业园会计核算办法》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办法》市财政农业专项资金报账制管理实施细则》等进行操作。经常到项目实施地点察看项目实施情况,根据项目实施进度拨付款项。项目完工后,及时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拨付余款。针对我人手少、缺少工程技术人员的现实,项目验收时,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对项目工程的真实性、完整性及工程质量进行审计,防止工程中偷工减料、高估冒算行为的发生。同时,严格分清财政部门与项目实施单位的责任,明确项目实施单位是第一责任人,并写进项目实施合同。避免了社会上及有关领导对应由项目实施单位承担的责任而加给财政部门的

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保障公共卫生健康发展

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作用,保障和促进 公共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王仲阳 公共卫生是一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通过社会群体的共同努力,达到改善生活环境、卫生条件、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公共卫生是全社会的问题, 因而,对其的财政投入需要全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关注,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稳定的发展,造福人民群众。 公共卫生的财政投入关系到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方向,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党中央日益重视公共卫生事业的建设,不断加大公共卫生的财政投入,促进了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然而,社会的变迁,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却日益恶劣,也使得公共卫生的财政投入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急需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探索良策,解决问题。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为人民的健康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一、公共卫生的基本内涵和功能 (一)、公共卫生(Public Health)最简单的定义为“3P”,即Promotion(健康促进)、Prevention(疾病防御)、Protection(健康保护)。 1988年,艾奇逊报告将公共卫生定义为:“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努力预防疾病、延长生命、促进健康的科学和技术。”这一概念高度概括了现代公共卫生的基本要素。 这些定义表明:公共卫生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居民健康,研究的重点是整个人群。公共卫生作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其实质是公共政策,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的经济学家EyitayoLambo就认为,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对于公共卫生承担重要责任。

财政对农业支出问题

财政对农业支出问题 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诸多问题,如经济支出仍然偏高、行政管理支出偏高、国防费用明显偏低、社会保障支出不足、科教文卫事业支出仍然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农业支出增长缓慢等,本文着重从财政对农业的支出问题进行分析。 财政对农业支出存在的问题有: 1、财政对农业的投入量过少,无法保障我国农业健康快速发 展。据统计,泰国、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财政对农业的 投入均要占到财政支出的15%左右,大大高于我国的水 平。 2、财政对农业的投入结构不合理,生产发展后劲不足。我国 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多数投向非生产性部门,真正生产性部 门很少直接受惠,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和 其他生产条件的优化,这就必然导致我国农业生产后劲不 足。 3、财政支农资金到位率低,挤占挪用现象普遍存在。国家财 政对农业的投入往往有30%不能及时到位或根本就不能到 位,这也说明我国对支农资金到位状况的监督保障不够。 4、财政支农重点不突出,投资效益不明显。我国财政支农没 有经营性的投资机构,难以直接取得投资回报,财政部门 缺乏支农动力,也不讲求资金投入效益。 5、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地区不平衡,影响农业均衡发展。从实 践看,沿海地区财政支农的力度大一些,中西部地区财政 支农的力度小一些。 以河南省华县为例,河南省华县,是我国十大粮食生产县,是农业大县,但财政却一直歉收,人民生活水平长期较低,甚至一些行政干部的工资难以按期发放,当地支出有4.5亿靠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近年来,政府实行了“三奖一补”政策,该地区的经济状况有所

好转。但是,政府并没有采取根本有效的财政措施发展生产力,使华县脱贫,反而使该地区更加依赖财政补贴和转移支付。这不仅仅是华县问题,而且也是我国普遍存在的农业发展问题。如何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问题,是我国长期以来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增收问题,而农民增收离不开财政的支持。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必须完善财政体制。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农机制存在许多不合理和不完善的地方,如财政支农管理体制不完善,财政支农重点不突出等。因此,如何完善财政政策机制,如何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以增加农民收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以下是对改革我国农业财政支出的几点想法: 1、增加支农资金的绝对量,提高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加快支 农支出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防止和杜绝转移支付下的支农资金层层截留改变用途的现象,确保支农资金的实际使用 量;全面实施支农支出的政府采购制度,节约支农资金,提高支农支出的管理效率。 2、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提高支农支出效益。增加农业建设 支出,增加增强农民增收本领的农村教育支出,改善农村的教育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增加对农民的社会保障支出,给予农民市民待遇,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增加消费刺激经济,增加生产投入,形成收入增长的良性循环。 3、审时度势,把握支农重点。财政支农的重点为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科技发展、商品粮棉油基地建设,以及减灾抗灾资金投入、增拨农业科研经费。 4、财政要充分发挥引导和协调作用,多渠道筹集资金以支持农业产业化。财政应充分动员和引导企业、集体、农民、银行信贷、外资等多种形式的资金注入,并鼓励承包经营、合资、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农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