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背景和意义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逐步进入信息化时代。作为一种新的社会进化方式,信息化正在以快捷、多变等特点改变着人们的思维、生活和交流方式,同时也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当代青年学生伴随着信息技术兴起和网络、电脑普及而成长起来,他们喜欢网络,享受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种种恩惠。但同时,能否正确认识信息、传播信息和创造信息,成为有道德的信息社会人对他们来说是严峻的考验。所以说信息化时代使学校教育特别是德育工作面临了新挑战,我们只有更多的运用学生所喜欢的信息化渠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将德育工作更好地覆盖学生丰富的生活实践,才能更贴近学生的心理世界,更好地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社会网络化的背景下,推进德育工作的信息化进程不仅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时代特点,更是提高德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必由之路。学校德育工作应该如何应对社会转型的加速、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等带来的种种变化和挑战,成为当今德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紧贴当前社会现状,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将为加快学校德育工作的信息化进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知识经济时代,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以美国、日本、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一直在积极推行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相应的对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也逐年升温。早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提出的一种反映社会发展阶段的新学说中就包含了信息化的概念。到2003年,美国政府及其相关科研机构

制定出台多达数十份教育技术政策报告,其中多数报告中包含涉及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建议。目前美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到达了相当高的水平,全国大中小学校的网络普及率高,许多学校利用信息技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英国更是通过立法的形式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他的全国学习网络是欧洲最大的教育门户网站。除此之外,韩国、俄罗斯、新加坡、瑞典、法国等几十个国家都对教育信息化有深入的研究,内容包括概念、现状、战略描述、发展趋势、政策、法规、个案研究、调查报告,职业教育信息化等。这虽然对于我们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但针对德育工作信息化建设的研究,国外研究涉及相对较少。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最早开始这方面研究的标志是吕可红发表在《外国教育研究》1986年第3期上的《日本社会的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化》。该文在我国首次描述了日本社会的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的一些基本情况,揭开我国研究教育信息化的序幕。此后,赵秀琴发表的论文《日本教育的信息化》、朱美教发表的论文《美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张倩苇发表的论文《发达国家和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新进展》等都是对国外教育信息化的客观描述,较为详尽的向我们展示了国外教育信息化进程。

纵观目前国内外本课题研究现状,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研究教育信息化的多,研究德育工作信息化的少;二是研究高校德育信息化的多,研究中小学特别是中职学校德育信息化的较少。三是虽对德育工作信息化的研究已经开始探索,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内容上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四是实践研究不足,尤其是对德育信息化的实践探索有待深入。这些研究现状,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三、研究内容及目标

1、内容:(1)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信息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国内外学校德育工作信息化现状比较

(3)以新理念、新思路抓好德育工作信息化建设基础性工程,争取有

新拓展。

(4)德育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5)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

(6)对推进德育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2、目标:(1)通过研究把信息技术引入和推广到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之中。

(2)促进德育工作者紧跟形势,转变理念,拓展视野,合理利用信息

技术提高德育工作效果。

(3)探索出新形势下学校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和

方法。

四、主要观点及创新

1、目前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信息化程度偏低,不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时代要求,值得关注。

2、要让信息网络成为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重要阵地,成为转变核心竞争力生成模式的重要载体,成为激活教学资源的有效途径,成为师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

3、根据我校现有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条件,推进德育信息化,实现两者在内容、形式与效果的相结合。

4、借助于信息技术工具后,学校的德育工作可以从视、听、触等多个维度展开。

5、建设一支骨干教师队伍,用网络信息技术充实德育工作,并相应构建科学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

五、主要参考文献

1.高玉丽:《学校德育的新观点—网络德育》,《北京教育》2002年第11期

2.刘国胜:《实施德育信息化对策,提高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3.夏锡良:《教育信息化与德育现代化》

六、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学校近年来狠抓德育工作,并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作用,已取得显著效果。

与此同时,学校多名教师攥写的有关德育工作的论文曾先后获奖和发表。例如:课题负责人施云耿在2011年省级刊物《现代阅读》上发表《增强德育科学性的思考》一文;金毅伟等人攥写的省规划重点课题《基于“职场人”目标的递进式德育创新实践》获三等级;吴小莲老师的课题《中职校心理辅导案例开发》获市二等级;樊宏燕攥写的课题《中职学校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获市二等级等。

七、研究步骤和人员分工

1、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设计问卷,对学生使用信息网络情况进行调查,总结发现使用中的不

良现象,从而分析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德育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二阶段:对学校德育工作信息化现有程度和规模进行调查研究,初步认清信息技术在德育工作中的运用现状。

第三阶段:搜集典型案例、信息化平台实例、德育工作信息化手段等材料,为理论升华做准备。

第四阶段:在第一、二阶段取得的成果基础上,分析总结德育信息化的必要性、现状及重要意义。

第五阶段:根据阶段三取得的材料,探索出德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并用材料论证观点。

第六阶段:回顾调查研究全过程,反思德育信息化的不足之处,并对今后工作提出建议。

2、人员分工

施云耿:课题总负责人,负责课题整体思路的统筹规划及相关理论的攥写。

樊宏燕:主要进行资料与理论的整合,完成课题相关理论部分的攥写,并进行相应的德育实践探索。

李真:主要负责搜集材料、问卷调查等资料准备工作,并进行综合分析为理论提供依据。

吴晟:配合课题的理论探索,进行信息技术研发,为实践德育工作信息化提供物质支撑。

八、主要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分析综合法、实践法

九、条件分析

本课题负责人施云耿,几十年来一直工作在学校德育工作第一线,担任学校分管德育工作副校长,并从事德育教学工作多年,工作负责,充分了解学生身心特点并熟悉德育工作,具备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课题其他成员也都是德育课和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老教师,有多年教育教学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本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