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教学内容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教学内容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教学内容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教学内容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归类

【文学常识】

1、魏征,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太宗当政时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2.、“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此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诫之意;后来唐太宗曾赐手召,褒奖魏征,并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行文思路】

第一段:提出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第二段:通过对比和层层推导,解释不积德义的危害性。

第三段:提出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生动有力。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解释正意。

(2)对比论证,说理透彻。

例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正反论述,

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拘于形式,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无,通“毋“,不要

【词类活用】

A、使动用法:

1、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2、则思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定

3、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4、则思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5、宏兹九德宏,使…….光大

6、何必劳神苦思劳,使…..辛劳;苦,使……辛苦

7、欲流之远者远,使······流得远

B.意动

1、乐盘游乐,以……为乐

C.、名词作状语

1、貌恭而心不服貌:表面上;心:在心里

D、名词作动词

1、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E、动词作名词

1、诚能见可欲欲,想要的东西

2、将有作作,建造,兴建。指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苑囿一类的事情

F、形容词作动词

2、塞源而欲流长也长,流的长,流的远

3、则纵情以傲物傲:傲视

G.形容词做名词

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重,重要的权利:大,重要的位置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能,有才能的人;善,好的意见

3、不念居安思危安,安乐的环境;危,危难的时候

4、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小人

5、惧馋邪馋邪,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值得积累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

1、必浚其泉源浚:疏通

2、臣虽下愚下愚:最愚昧无知

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斯:这

4、克终者盖寡,善始者实繁克:能够;实:确实

5、盖在殷忧盖:因为;殷:深

6、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董:监督;振,通“震”,威吓

7、终苟免而不怀仁苟:苟且

8、则思谦冲而自牧冲:虚;牧:养

9、虑壅蔽壅蔽:被堵塞、蒙蔽

10、则思正身以黜恶黜:排斥

11、简能而任之简:选拔

12、载舟覆舟载:承载

13、则思慎始而敬终敬:慎

14、信者效其忠效:奉献

【一词多义】

固必固其根本稳固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牢固

下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必竭诚以待下下面的人

臣虽下愚低下

诚诚能见可欲如果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诚心

能诚能见可欲能够

简能而任之有能力的人

盖克终者盖寡大概

盖在殷忧发语词,不译

【古今异义词】

1.、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义:树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感情,含贬义今义:尽情

3、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

4、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把它当作今义:认为

5、人君当神器之重神器,古义:帝位,国家今义:神异的器物

6、承天景命景,古义:大今义:环境的风光

【值得关注的文言句式】

1、判断句: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被动句:虑壅蔽

文武并用

3、倒装句:

A、宾语前置:则思知足以自戒(2)则思谦冲而自牧(3)则思三驱以为度

B、状语后置:(1)戒奢以俭(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C、定语后置(1)居域中之大

【值得关注的成语】

1、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难和困难

2、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

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

4、择善而从: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

5、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

【固定搭配】

岂……乎?难道……吗?况……乎?(更)何况……呢?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学习要点 1 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重点讲解 题解 “疏”通称“奏疏”。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作为一种公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疏,演变为疏通事理,分条陈述的意思。它起于汉代,后世人们以“奏疏”作为这类进言体的通称。“疏”的用途较广,论谏、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都可用“疏”。 “谏”是规过劝善的意思,一般用于下对上。规劝的言论也可以称为“谏”,如同学们学过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谏”就是“规劝的言论”的意思。“谏”古代专指用于对帝王、上级、尊长的劝告,规劝其改正不当的言行。 《谏太宗十思疏》选自《魏郑公集》,标题是后人加的。起初称为《十思疏》。标题中的“太宗”是庙号。古代皇帝死后要在太庙立室

供奉,为此就需要立一个名号,这就是庙号。从汉代起,每一个朝代的开国皇帝一般都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下称为太宗或世宗。李世民是在其父李渊之后称帝的,庙号为太宗。由此也可推知“谏太宗十思疏”是后人加的题目,李世民活着,是不能称其为太宗的。 “十思”的针对性 1.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近坠……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 典型史实:王珪谏太宗出美人 太宗尝闲居与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瑗败籍没入宫。太宗指示之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 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此妇人为是耶,为非耶?”太宗曰:”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今此妇人尚在左右,窃以圣心为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此谓知恶而不去也。”太宗虽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 2.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魏征评论:“陛下贞观之始,视人如伤,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顷年已,意在奢纵,勿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 典型史实:张玄素谏修乾阳殿 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宫乾阳殿以备巡幸,玄素上书谏曰:“……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班级:姓名: 《谏太宗十思疏》自主学习方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虚词和特殊句式;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2.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一、知识链接 1、创作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很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富足,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国家安定。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背后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上书进谏,使太宗猛醒。太宗看此疏后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并把这篇奏疏置于案头,奉为座铭。 2 、作者简介:敢于“犯颜切谏”的诤臣——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 3. 文学常识——疏: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二、读准字音 求木之长()疏浚()壅()蔽谬()论黜()恶无()因怒而滥刑人君当()神器之重 一、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掌握下面文言知识。(10分钟) 疏通,深挖)大) 监督)能够) 建造,兴建)修养)

谏太宗十思疏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梳理 一.通假字: 振——通“震”,威吓无——通“勿”,不要二.词类活用: 1.必固其根本:使……稳固(使动) 2.欲流之远者:流得远(形作动) 3.人君当神器之重:重权(形作名) 4.居域中之大:重大的地位(形作名) 5.不念居安思危:安定的环境(形作名) 6.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定(使动) 7.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名作动) 8.乐盘游:以……为乐(意动) 9.则思正身以黜恶:使……端正/端正(使动/形作动)10.宏兹九德:使……光大(使动) 11.而况于明哲乎:明智的人(形作名) 12.则思正身以黜恶:奸恶小人(形作名) 13.何必劳神苦思:使……辛劳/使……辛苦(使动) 14.惧谗邪:谗言邪说(形作名) 三.一词多义: 1.盖:克终者盖寡:大概,表推测

盖在殷忧:因为,表推测原因 2.长:臣闻求木之长者:生长 塞源而欲流长也:远 3.诚: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诚能见可欲:果真 4.安:思国之安者:安定(动词) 不念居安思危:安定的环境 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定 5.虽:臣虽下愚:虽然 虽董之以严刑:即使 6.下:必竭诚以待下:臣民 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7.之:欲流之远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岂取之易守之难乎:它 代百司之职役哉:的 四.特殊句式: 1.戒奢以俭:介词结构后置 2.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结构后置 3.振之以威怒:介词结构后置 4.虑壅蔽:被动句

五.重点字词: 1.必浚其泉源:疏通 2.人君当神器之重:君王/帝位 3.凡百元首:所有的/帝王 4.承天景命:大 5.克终者盖寡:能够 6.盖在殷忧:深 7.则纵情以傲物:自己以外的人 8.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至亲/路人 9.虽董之以严刑:监督 10.终苟免而不怀仁:苟且 11.将有作:建造 12.则思谦冲而自牧:虚/养 13.乐盘游:娱乐游逸 14.则思三驱以为度:一年打三次猎/限度15.则思慎始而敬终:慎 16.虑壅蔽:堵塞/蒙蔽 17.则思正身以黜恶:排斥 18.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不恰当地奖赏 19.宏兹九德:这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归类 【文学常识】 1、魏征,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太宗当政时为谏议大夫,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魏征病卒,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殁,朕亡一镜矣。”. 2.、“疏”,即奏疏、奏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是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此疏中讲了帝王应采取的统治天下的方法,含劝诫之意;后来唐太宗曾赐手召,褒奖魏征,并将此疏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行文思路】 第一段:提出观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第二段:通过对比和层层推导,解释不积德义的危害性。 第三段:提出积德义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生动有力。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解释正意。 (2)对比论证,说理透彻。 例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正反论述, 第三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举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语言华美流畅。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拘于形式,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无,通“毋“,不要 【词类活用】 A、使动用法: 1、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2、则思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定 3、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4、则思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5、宏兹九德宏,使…….光大 6、何必劳神苦思劳,使…..辛劳;苦,使……辛苦 7、欲流之远者远,使······流得远 B.意动 1、乐盘游乐,以……为乐 C.、名词作状语 1、貌恭而心不服貌:表面上;心:在心里 D、名词作动词 1、则思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E、动词作名词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学案 ?熟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学常识填空 (1)魏征(580~643) 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省晋县)人,封郑国公,谥文贞,以直言敢谏著称,史以“”称之。唐代、、史学家。曾主持编撰《隋书》《群书治要》,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贞观十一年上《十思疏》,有诗五古《述怀》等30多首。魏征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采纳。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 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2)疏,是的一种文体,又称、,多分条陈述。 2、本文阐述了要“”、“”、“”的道理。(用原文词语回答) 3、名句填写 (1)臣闻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者,;思国之安者,。(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 (3)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所宜深慎。 4、写作借鉴 (1)写法:本文第一段提出了什么观点?是如何提出的? (2)素材:“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时刻胸怀一颗火热的报国心! ?读译全文,完成下列问题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浚:必浚其泉源() 2、当:当神器之重() 3、景:承天景命() 4、董:虽董之以严刑() 5、克:克终者盖寡() 6、作:将有作() 7、牧:则思谦而自牧() 8、敬:则思慎始而敬终() 9、黜:则思正身以黜恶() 10、简:简能而任之() 二、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 2、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三、一词多义 1、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1)修改

《谏太宗十思疏》强化练习 一、夯实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谏. ⑵逡.其泉源 ⑶求木之长. ⑷乐.盘游 ⑸壅.蔽 ⑹谬.赏 ⑺滥.刑 ⑻黜. ⑼塞.源而欲流长也 ⑽载.舟覆舟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⑴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通 ) 3.重点实词 ⑴谏太宗十思疏.: ⑵凡百..元首: ⑶克.终者盖寡: ⑷殷忧..而道著: ⑸董.之以严刑: ⑹奔车朽索....: ⑺则思三驱..以为度: ⑻虑壅蔽..: 4.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5. 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 6. 写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⑴必固其根.本 古义: ;今义:引申义,重要的。 ⑵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 ;今义:走路。 ⑶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 ;今义:现代汉语中“纵情”是“尽情”之意。 ⑷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 度古义: ;今义:“以为”常用于“认为”义。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 待下 虽董之以.严刑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 安人 ⑴ 恩所. 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山峦为晴雪所. 洗 ⑵ 必竭诚. 以待下 诚. 能见可欲 ⑴ 求木之长者. 则智者.尽其谋 ⑶ 终. 苟免而不怀仁 克终.者盖寡 ⑵ 求木之长.者 塞源而欲流长.也 ⑷ 信. 者效其忠 愿陛下亲之信.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⑸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不念居安.思危 则思知止以安 . 人 ⑹ 欲固.其根本 根木固. 而求木之长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视五人之死,轻重固. 何如哉 ⑺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不求. 闻达于诸侯 ⑻

7.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①乐盘游②必固其根本 ③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④何必劳神苦思 ⑤宏兹九德⑥则思知止以安人 8.文言句式 ①震之以威怒。②董之以严刑 ③三驱以为度 13.背熟全文,名句填空 ①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者,;思国之安者,。 ②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③怨不在大,;,所宜深慎。 ④诚能见可欲,;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惧满溢,;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则智者尽其谋,,仁者播其惠,。 14.自主翻译重点句子。 1.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3.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三、能力提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奢.侈(shē) 疏浚.(jùn) 谦冲.(chōng) B.壅.蔽(yōng) 黜.恶(chū) 堵塞.(sāi) C.装载.(zǎi) 繁茂.(mù) 懈怠.(dài) D.垂拱.(gǒng) 谗.邪(chán) 殷.忧(yīng)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谏太宗十思疏》整理 大字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文整理 一、语海拾贝及文学常识 垂拱而治 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却能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出处《尚书·武成》:“谆信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居安思危 处在安定的环境里,要想到危险、困难可能会出现。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比喻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也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魏征,字玄成,以直言敢谏著称。本文写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之一,阐述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观点。 二、古今异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今义:认为。 三、词类活用 ①名词用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貌:表面上。 ②名词作动词 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 人君当神器之重.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大:重位。 惧谗邪.邪: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善:好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的小人。 简能.而任之能:有才能的人。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 智者尽.其谋尽:用尽。 ⑤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四、重要虚词 之:①臣闻求木之长者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结构助词,的。 ③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 盖: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和练习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课文翻译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高大,一定要使它的根基固定;希望使河水流得远,一定得疏通它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的源头;要想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恩德道义。水的源头不深却希望河水流得长远,树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根没有扎牢却要求树木长得高大,恩德道义不深厚却想国家安定,我虽然愚笨,但还知道这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是不可能的,更何况对于深明事理的君王呢!君王掌握帝王的重权,据天地间重要地位,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想着处在安定的环境中要考虑可能发生的危险,戒奢侈行节俭,这也如同砍去树根来要求树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木长得茂盛,堵塞水的源头而希望水流得很远一样啊。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所有的帝王,秉承上天大的旨意,开头做得好的人确实很多,但能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难道说夺取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困难吗?这大概是因为在深重忧患时必定竭尽诚意地对待老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 百姓,已经达到目的以后,就放纵自己感情看不起别人。对人竭尽诚意那么吴国和越国也能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 结成一个整体;看不起别人,那么亲骨肉也会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督他们,用威严愤怒威吓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慈,表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 面上恭顺却不会从心里服从。怨恨不在于有多大,可怕的是民众的力量;人民能拥戴皇帝,覆舟,所宜深慎。 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如果真能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知足来警戒自己;计划营造宫殿时,就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想到谦虚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养;怕骄傲自满,就要想到江海之所以博大,是因为居于百川之下;喜欢打猎,就要想到以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一年三次作为限制;害怕政务松懈怠慢,就要想到自始至终励精图治;怕耳目堵塞蒙蔽,就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 想到要虚心来采纳群臣的意见;怕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就应想到端正自身来排斥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案讲课教案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案 课前导学:《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文学常识:魏征(公元580—643年)唐初政治家。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少年出家。曾参加隋末农民起义。后入唐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被擢为议谏大夫,历任秘书监、侍中等职。参预朝政,先后向太宗陈谏二百余事,是历史上有名的敢谏之臣。后以修史功,进位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曾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主张“薄赋敛”,“轻租税”,“息末敦本”,“宽仁治天下”等,对太宗的行动及政策措施给以极有益的影响。其言论见于《贞观政要》。 整:文章一开始,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作者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欲流之 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作者先设置这样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而后引出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这种手法的应用是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果作者开篇不用这十分形象的排喻,而只是简单地讲述抽象的道理,是很难吸引对方,使对方理解信服。作者引喻用得好,好就好在比喻用得“巧”、“俗”、“切”。比喻的应用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使深奥的问题通俗化。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的:“喻巧而理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设喻明理,比喻不但要设得巧,而且喻体要浅显通俗,树木、江河,处处可见,人人熟悉。所讲的道理也是人人皆知,不难理解的通俗事理。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文章中比喻运用的“切”,实际上就是喻体与本意要相切合,要抓住重点,选最集中、最深刻、最精彩的喻体来表现本意,作者用十分熟悉的树木,泉源,用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引出国之大政,平易而自然。 使用了排喻的方法开篇后,作者又以三个“不”字的排比句从反面来说明问题,“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从而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政治意图。作者使用的言辞尖锐,用反激法去激发对方。作者指出,自己所列举的比喻和叙说的是连自己这样愚笨的人都明白的道理,何况英明圣哲的皇帝。然后作者很明确地向唐太宗指出,做为一国之主的帝王,身负重任,就要在安乐时想到危难,尽量避免奢侈,要提倡节俭。不然的话就会做出象伐根而求树茂,塞水而望流长一样的愚蠢事。这里,在文章结构上前呼后应,环环紧扣,充分表达了作者进谏规讽的本意。 紧接着作者向唐太宗指明历史上的君王,一开始创业时大多都能兢兢业业,而善始善终的就不多了。作者这里用了一个反问句来说明“创业容易,守业难”的道理。作者同时明确地告诫唐太宗,不要危难忧患时诚心待人,而成功后就放纵,傲慢待人。并指明,对人以诚相待,仇敌也团结成为一个整体;傲慢待人,即使是亲人也会众叛亲离。对人民使用高压钳制,用威势来统治他们,会造成他们与你貌合神离,表面十分顺服而实际上却十分怨恨。作者这里指出被激怒的百姓是十分可畏的。并再次用一个真切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帝王与百姓之间的辩证关系。作者将百姓妙喻为水,将帝王比喻为行船。水能浮载行船,但也可以将行船

谏太宗十思疏 导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高一班姓名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解释和特殊句式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学习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学习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读:解题、介绍作者 1、解题: 谏—劝谏; 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guàn)之治”; 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 2、.作者与作品: 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二、走近文本,基础积累 分析课文第一段 (一)读准字音 求木之长.()浚.其泉源()塞.源() (二)重点字词解释 求木之长.者()欲流之远.()浚.其泉源()积其德义 ..() 臣虽下愚 ..()人君当.神器之重() 居域中 ..之大()塞.源而欲流之远() (三)词类活用

1、必固.其根本() 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3、而况于明哲 ..乎() 4、居安.思危.() (四)古今异义 1、必固其根本 ..今义()古义() 2、人君当神器 ..之重今义()古义() (五)一词多义 1、固 1)固其根本:使……牢固?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牢固? 2、长? 1)臣闻求木之长者:高大?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高大 3)塞远而流长也:与“短”反义? 3、居? 1)居域中之大:据有? 2)居安思危:处在……的情况中? 4、以 戒奢以俭(动词,用、行) 伐根以求木茂(连词,表示目的) (六)判断文言句式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七)重点句子翻译 1.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2.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总结本段出现的成语:

屈原列传字词整理精选全面

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 1、离:犹离忧也(通“罹”) 2、指:其称文小而而其指极大(通“旨”) 3、反:人穷则反本(通“返”) 4、绌:屈平既绌(通“黜”) 5、质:厚币委质事楚(通“贽”) 6、见:靡不毕见(通“现”) 7、内:亡走赵,赵不内(通“纳”) 8、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 9、被发行吟泽畔 10、乃令张仪详去秦 二、一词多义 1、闻: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名词,学识) ②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 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词,名气) 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 2、志: 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 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动词,记忆) ③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品行) 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 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作标志) 4、疏:①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名作动,用奏章写) ③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形容词,稀疏) ④《谏太宗十思疏》(一种文体) 三、词类活用 1、入: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动作状,对内) 2、出:出则接遇宾客(动作状,对外) 3、谗:因谗之曰(形作动,讲坏话) 4、听: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作名,听取意见) 5、邪曲:邪曲之害公也(形作名,邪恶的小人)方正:方正之不容也(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 6、明:明道德之广崇(形作动,阐明) 7、蝉:蝉蜕于浊秽(名作状,象蝉蜕壳那样) 8、怒:楚使怒去(动作状,生气地) 9、虎狼: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名作状,象虎狼那样) 10、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作动,继承) 11、日: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状,一天天地) 四、古今异义的词 1、颜色:古义:脸色,气色(颜色憔悴)今义:色彩 2、形容:古义:形体,容颜(形容枯槁)今义:对事物进行描述 3、从容: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今义:不慌不忙,镇定自 若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分段整理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 第一节: 一、重点实词 1. 必浚其泉源 2. 人君当神器之重.. 3. 永保无疆之休 4.德不厚而思国之治.. 5.情不胜其欲.二、词类活用 1. 臣闻求木之长者 2. 欲流之远者 3. 必固其根本... 4. 人君当神器之重.三、古今异义 必固其根本 四、特殊句式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五、重点句子翻译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第二节: 一、重点实词 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2. 能克终者盖寡.... 3. 则纵情以傲物 4、虽董之以为严刑..只供学习与交流.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6.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二、

词类活用 貌恭而不心服.三、古今异义 必固其根本 四、特殊句式 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五、重点虚词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第三节: 一、重点实词 1. 则思谦冲而自牧 2、奔车朽索,其可忽乎?...3、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4、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5.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6. 宏兹九德 7. 代下司 职...8.亏无为之大道哉.二、词类活用 1. 则思止以安人 2. 则思江海下百川 3. 乐盘游...4、想谗邪 5. 则思正身以黜恶 6. 简能而任之..... 7. 择善而从之 8. 何必劳神苦思...三、古今异义 役聪明之耳目 四、特殊句式 只供学习与交流.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奔车(以)朽索则思三驱以(之)为度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教师)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领会“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在教师的指点帮助下自己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理解并领会作者“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的写作手法。 三、知识链接: 1、文学常识——疏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2、作者与作品 魏征,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魏征死后,唐太宗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 3、写作背景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四、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塞(sa)源殷(yīn)忧:(深切的忧虑)懈怠(dài ) 壅(yōng)蔽:(被堵塞、蒙蔽)谗(chán)邪 黜(chù)恶:(斥退奸恶的人)谬(miù)赏:(错误的奖赏) 2、积累下列成语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鲜克有终、垂拱而治 纵情傲物、载舟覆舟、长治久安、竭诚待下 3、《谏太宗十思疏》课文思路梳理: 这篇谏文主旨明确,论证思路缜密,环环相扣。文章论说的中心是:“思国之安者,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字词及文言现象。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3.学习本文运用的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 二、能力训练目标 培养学生“居安思危”,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敢于进逆耳之善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①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②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理论结构。 (二)难点:①援引内容的理解;②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③“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的把握。 (三)解决办法:①讲读结合;②结合史实和现实,讲清道理。 学生活动设计 1.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 2.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 3.探讨“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4.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 课文分析 一、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少孤贫,有大志,留意纵横之术。隋大业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常召人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迁秘书监、门下省侍中,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 魏征在文化事业上也颇有贡献,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他在《隋书·文学传》序中,对汉魏至隋的文风作了概括的评论,崇尚质朴纯正,反对浮靡轻巧,视梁陈以来的宫体、骈俪一类作品为“亡国之音”,反映了他的文学观点。他的谏议政论文,颇传名篇。贞观十一年(637)上《十思疏》,告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在十方面行为不及初期谨慎,太宗书于屏风之上,这类文章,虽用偶句,但词旨剀切,气势雄骏,无典故堆砌之病,已表现出由骈入散的倾向。后来刘知几的论文、陆贽和欧阳修、苏轼等人的献纳、奏议之文,都受到他的影响。诗多颂功祀神之作。但五古《述怀》一篇,意气慷慨,语言劲健,在初唐诗歌中不失为格调较高的作品。 《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俱著录《魏征集》20卷,已佚。《全唐文》存其文3卷,30多篇。《全唐诗》存其诗1卷,30多首。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屈原列传字词整理

屈原列传字词整理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疾痛惨怛()馋人间之()帝喾()靡不毕见()()遐迩()()濯淖()()皭然()从亲() 商於()丹淅()相随属()枯槁()餔其遭()汶汶()温蠖() 二、通假字 1、犹离忧也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3、人穷则反本 4、屈平既绌 5、厚币委质事楚 6、见:靡不毕见 7、亡走赵,赵不内 8、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9、被发行吟泽畔 10、乃令张仪详去秦 三、一词多义 1、闻: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知识,见闻 (2)无何,宰以卓异闻闻名 (3)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声,名望 (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到 2、志: (1)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志向 (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记,记住

(3)其志洁,其行廉志趣 (4)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愿望 (5)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做标记 3、疾 (1).君有疾在走里病 (2)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疾苦,痛苦(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心,痛恨 (4)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缺点,毛病 (5)庞娟恐其贤于己,疾之通“嫉”,妒忌 (6)举疾首而相告曰痛 (7)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速,敏捷 (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强,猛烈(9)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锐利 4、疏: (1)王怒而疏屈平疏远疏远 (2)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名作动,用奏章写 (3)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形容词,稀疏 (4)《谏太宗十思疏》一种文体 5、致 (1) 致敬亭于幕府送达,送来

(2)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表达,表示 (3) 假御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4)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取得 (5)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 (6) 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招纳,招引 (7)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致使,使 (8) 衡善机巧,尤志于天文阴阳历算尽,极 (9) 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意态,情趣 四、词类活用 1.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2 .出则接遇宾客 3. 因谗之曰 4.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5. 邪曲之害公也 6. 方正之不容也 7. 明道德之广崇 8. 蝉蜕于浊秽 9. 楚使怒去 10.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11.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12. 其后楚日以削 五、古今异义的词 1、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又因厚币用事者靳尚 3、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4、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5、又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完整word版)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知识整理

谏太宗十思疏 一、通假字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振”通“震”,威吓。) 2.简.能而任之(“简”同“拣”,选拔) 二、古今异义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2.既得志,则纵情 ..以傲物(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3.虑壅蔽,则思虚心 ..以纳下虚心:古义,使……谦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4.傲物则骨肉 ..为行路骨肉:古义:之父母兄弟子女。今义:亲生骨肉 三、一词多义 1.盖 (1)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2)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2.诚 (1)必竭诚以待下(诚心) (2)诚能见可欲(如果) 3.下 (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 (2)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3)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地位低下的人) 4.当 (1)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对着,面对) (2)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 (3)安步当车(当作) 5.安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安定) (2)燕雀安知鸿之志哉(怎么) (3)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4)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享受) (5)不念居安思危:安全的环境。 (6)则思知止以安人:使……安宁。 6.信 (1)信者效其忠:诚实。 (2)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4)忌不自信:相信。 7.求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追求。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3)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学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进一步熟悉文言特殊句式。 2.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体味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 3. 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 义。 学习重点: 1. 掌握文言字词,疏通文句,培养文言语感。 2. 了解论证方法,理解“十思”内涵。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及追求的理想政治境界。 学习内容:1.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2.文章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 课堂训练: (一)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壅.蔽()懈怠.()浚.()谗.邪()黜.恶()谬.赏()滥.刑()豫.游()垂拱.() 2.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B.既得志,则纵情 ..以傲物。 C.傲物则骨肉 ..为行路。 D.虑壅蔽,则思虚心 ..以纳下。 3.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永保无疆之休.休:休息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物:事物 C.虽董.之以严刑董:督责 D.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冲:冲动 4.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自牧:自我约束 B.乐盘游,则思三驱 ..以为度三驱: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亏无为之大道 ..哉大道:最高的境界 D.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司职:司仪

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震之以威怒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C.人君当神器之重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 D.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二)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5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当然) B.承天景.命(大) C.盖在殷.忧(深) D.克.终者盖寡(能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善.始者实繁择善.而从之 B. 居域中之大.怨不在大. C. 臣闻求木之长.者塞源而欲流长.也 D. 不念居安思.危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3.“下”字用法相同的一对是()和() ①臣虽下愚②必竭诚以待下③则思江海下百川④则思虚心以纳下 4.翻译句子: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最新整理《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最新整理《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于贞观十一年,劝谏唐太宗的上疏。是一篇优秀的议论文。以下就是精心推荐《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

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安排】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教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