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画的用墨特点研究

中国画的用墨特点研究

中国画的用墨特点研究
中国画的用墨特点研究

中国画历来讲究用笔用墨,这是其内核所在。其中用墨是表现中国画外在魅力以及内在神韵的主要手段,笔与墨的相互交融是中国画特有的韵律之美。在中国画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系统的用墨理念和方法,对于现代创作实践具有良好的指导意义。因此探讨中国画的用墨特点对于新时期的艺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画的用墨方法

用墨是中国画创作中最基本的表现技法,它与用笔共同构成了中国画的特殊表征。在中国画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特有的哲学思想以及人文观念均对用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人的审美偏向于内敛含蓄,因此相较于五彩,中国画更为推崇笔墨。《老子》有言:“大象无形。”基于此,水墨虽无色,却能够囊括天地万物。结合历代书画家的绘画思想来看,这种观念一脉相承。如唐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有言:“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无色而綷,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简单来讲就是中国画注重意境,运用水墨的表现力要强于无色。

中国画的用墨技巧并不是单纯的调和墨色变化,关键点在于如何在宣纸上将不同的墨色表现出来。加之中国画创作只用一支毛笔,这使得用墨技法的掌握难度大幅度提升。

在中国画中比较常见的用墨方法包括以下几种:其一,破墨法,此处“破”为破立之“破”,即在用墨的过程中,将不理想的部分破坏,从而获得更理想的用墨效果。该方法的典型代表是唐代破墨山水,王维、张璪等书画家使用墨色有深层层次的画法取代单线平涂的画法。简单来讲,就是在一片墨迹未干的情况下,在其上用墨,形成另一片墨色,从而达到水墨浓淡相互渗透的效果。结合历代此类书画作品来看,破墨法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形式较为丰富,包括浓墨破淡墨、淡墨破浓墨、水破墨、墨破色、干破湿等。

其二,积墨法,该方法是指在用墨的过程中,反复在已干的墨色上加墨或是加色,或是采用皴、擦、勾、点等技巧,赋予物象以苍茫厚重的质感,最终获得具有强烈立体感且层次分明的用墨效果。这种方法对创作者的运笔熟练度具备较高的要求,要做到灵活运笔,使墨色聚散得宜,参差有序,如此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层墨色之间应体现出差异性,否则将无法体现出笔痕,最终只能获得一片狼藉。积墨法的运用可以保持墨的光泽,但切忌死板堆砌,否则画面干后会留下灰色的死墨块。

其三,泼墨法,该方法最早见于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传为唐人王洽所创,其人嗜酒,最后常解衣,乘激情蓬发之际,以墨泼绢,之后顺着墨迹的流向形态,描绘山石云林飞泉,画作浑然天成,时人称其为“王泼墨”。现如今的泼墨法已与上述记载颇有不同,是指在创作的过程中,用墨时的水分较多,同时也代指创作者用墨酣然畅快,笔法不拘一格,墨入倾洒泼就,水墨浑融,意蕴磅礴。

二、中国画的用墨特点

(一)墨性和墨相

墨色为黑,但中国画的用墨则能够体现出不同的深度,这是因为同样的墨在墨性上千差万别。如宿墨、焦墨、退墨以及埃墨等的性质各有不同,这就是明代书画理论中涉及到的五种墨性。其中新墨是指刚研磨而成的墨,具有新鲜、润泽的特点。宿墨简单来讲就是隔夜墨,新墨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放置之后,其中的水分逐渐蒸发,黑色素沉着,虽然浓重,不易融化,但笔触分明,能够形成特殊的墨晕。积墨法、破墨法用墨时均可以选用宿墨。焦墨则是指浓缩了的墨,其水分较少且胶质浓,用时枯干发亮。退墨是将宿墨继续放置,直至其中的胶性蒸发,剩下墨根。这种墨由于颗粒不均匀,因此用墨时能够塑造一种沧桑的枯润质感。埃墨分两种,一为锅底灰,二为放置至胶退的新墨和灰尘混合后形成的墨。这种墨在书画创作中极少被用到,多用于塑造陈旧感等特殊效果。

墨相是指墨的不同黑白的变相,包括焦、浓、重、淡、清等五个墨阶,其主要区别在于用水,黑色素和水比例的不同会使墨呈现出不同的墨相。其中焦墨是新墨经过一段时间的水分蒸发后形成,用于画面中深重突出的部分。浓墨水多而无光,对画家的水分把控能力要求较高。重墨水分更多于浓墨,其墨色接近浓墨,且呈深灰色。淡墨则是加入大量水后呈灰色的墨。清墨常用于表现模糊景象,墨相则呈现出淡灰色的影子。此外,墨相的变化和气温、湿度、纸质等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二)中国画中的用墨特色

首先,和墨。用墨本质上来讲就是用水和墨的方法,通过不同的调和比例获得所需的墨性和墨相,从而在纸上营造出丰富的笔墨痕迹。不同的调墨方法在纸上呈现出的

【美术理论研究】

中国画的用墨特点研究

殷胡兆东

摘要:在中国画创作中,用墨是最基本的技法之一,用墨有方才能将画作的精髓完美表现出来。自古至今的书画家在用墨方面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和讲究,因此在新时期下想要更好地传承中国画,必须要掌握其用墨的神韵。文章将对中国画的用墨特点进行研究,希望可以为中国画的不断探索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中国画;用墨;墨性;墨相

1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