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小学教育心理学

小学教育心理学

1、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大纲》——1903年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

2、现代教育心理学奠基人——桑代克

3、20世纪课程改革运动——布鲁纳(美国)

4、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

5、幼禽追随母禽的关键期发现——劳伦兹(奥地利生物学家)

6、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

7、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前苏联)

8、人格发展理论八阶段——埃里克森

9、家庭三种教养模式——鲍姆宁

10、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比纳、西蒙(法国)

11、斯坦福-比纳量表——推孟(斯坦福大学)

12、韦氏量表——韦克斯勒(美国)

13、掌握学习——布卢姆

14、程序教学——斯金纳(美国)

15、发现教学——布鲁纳

16、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学习的条件》)——加涅

17、尝试-错误说(小猫“迷箱”试验)——桑代克

18、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狗唾液分泌反应实验)——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

19、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白鼠迷箱实验)——斯金纳

20、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

21、完形-顿悟说(黑猩猩取香蕉实验)——苛勒

22、认知-结构(发现)学习论——布鲁纳

23、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奥苏伯尔(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

24、先行组织者——奥苏伯尔

25、学习成就动机驱力说——奥苏伯尔

26、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

27、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28、成败归因理论——维纳(美国心理学家)

29、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30、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线)——耶克斯、多德森(美国)

31、迁移理论共同要素说——桑代克

32、迁移理论经验类化理论——贾德

33、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伯尔、安德森

34、定势影响迁移的典型例证:“量杯”实验——陆钦斯

3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艾宾浩斯(德国心理学家)

36、痕迹衰退说——亚里士多德、桑代克

37、同化说——奥苏伯尔

38、动机说(也叫压抑理论)——弗洛伊德

39、心智动作形成五阶段理论——加里培林(前苏联心理学家)

40、心智动作形成三阶段理论——安德森

41、道德发展他律道德-自律道德论——皮亚杰

42、两难故事三水平六阶段论——柯尔伯格

43、理性情绪疗法——艾里斯

44、认知、情感、动作技能教学目标分类法——布卢姆

45、教师领导方式分类——勒温

46、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

47、教师成长三阶段论——福勒、布朗

48、教师成长公式——波斯纳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

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

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

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

(2)三过程

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

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

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炭展的含义(理解)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多)

其一,连续性与阶段性。

其二,定向性与顺序性。

其三,不平衡性。

其四.差异性。

二、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各阶段心理发展的重要特征

(一)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期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即: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二)童年期和少年期的主要心理特征

1.童年期

又称学龄初期。这是一个人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

2.少年期

又称学龄中期。这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

三、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一)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二)关于关键期(理解)

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学习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

(一)学习的理实质

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习者必须凭借反复的练习与经验,才有可能产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同时,我们可以凭借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改变,来推断学习的发生。

第二,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第三,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任何水平的学习都将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不仅有外显行为的变化,也有潜在的个体内部经验的改组和重建,而且这些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二)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

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第一,人的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类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社会历史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第二,人的学习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生活实践中,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第三,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二、学习的一般分类

(一)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三)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

中国心理学家通常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

一、秦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一)桑代克的经典实验

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二)尝试一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1)效果律

(2)练习律

(3)准备律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一)斯金纳的经典实验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强化

斯金纳认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强化(物)有正强化(物)与负强化(物)之分。

第三节认知学习理论

一、苛勒的完形——顿悟说(略)

二、布叠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一)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二)教学观

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两种没有内在

的必然联系。

(一)意义学习的实质(略)

(二)意义学习的条件

从主观条件来看,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简略)

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

义即心理意义。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略)

(二)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

2.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

不可能由其他人第四章学习动机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教师资格

?题库

?

动态

?

考试报名报考指南考试时间成绩查询准考证证书领取资格认定考试大纲考试教材政策法规

?

?

级别

?

中学教师资格小学幼儿

?

?

备考

?

考试辅导模拟试题考试真题在线题库面试指导考试技巧网校课程普通话

?

?

综合

?

热点专题考试社区

?

您现在的位置:233网校>教师资格证>辅导知识>小学心理学辅导

2014年河南小学心理学绝密考点:第四章学习动机

来源:233网校2014年7月18

?第1页: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第2页: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

?第3页: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

一、强化理论(略)

二、需要屡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在人的需要层次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

三、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粪,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所以他们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而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

务,如果成功的几率大约是50%时,他们会回避这项任务。

四、成败归园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他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如果将此三维度和六因素结合起来,就可组成如下表所示的归因模式。(单)由于归困理论是从结果来阐述行为动机的,因此它的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二是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三是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正因为如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归因理论来了解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简)

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已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在人们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学习行为的决定因素。

班杜拉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把成功的经验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运气、难度等)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如努力)也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判)

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一)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二)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由于认知内驱力是最稳定、最重要的学习动机(判)。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了解)

(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理解)由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可知,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

(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每天反馈比每周好(支持反馈)。

(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能力、任务难度),则学习者对未来的学习结果也会抱成功或失败的预期,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努力、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则不会影响他们对未来成功或失败的期望,其成败体验也不会影响到将来的学习行为。

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般而言,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