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师类岗位考试教育基础知识与能力笔记

教师类岗位考试教育基础知识与能力笔记

教师类岗位考试教育基础知识与能力笔记
教师类岗位考试教育基础知识与能力笔记

1. 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

1)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英国斯宾赛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简答:数学教育中应该进行德育吗?(1)教书育人

(2)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等素质发展的活动就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或称教育影响),教育内容和手段)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教的载体,有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电视影像、报刊、广播;

教育手段包括教育方法,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以及物质器具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因素

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

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教育的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把动物的本能等同于教育,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孟禄,把教育看成简单的模仿,没有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性

劳动起源说: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

教育的发展阶段

原始社会教育:

(1)没有阶级性

(2)传递生产经验

(3)在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家

宋代以后,四书五经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其特点有

(1)鲜明的阶级性

(2)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

(3)内容主要是人文科学和统治阶级的治人之术,轻视生产劳动

(4)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

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学校培养的主要是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有

(1)紧密联系社会生产生活

(2)走向大众化

(3)自然科学知识大大增加

(4)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为班级授课制▲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1)终身化(2)全民化(3)民主化(4)多元化(5)现代化

孔子: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开而弗达则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原则)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教学相长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大学精神就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

杨贤江: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

《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赫尔巴特为课程论建立心理学基础

,其《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教育心

理学》

克鲁普斯卡娅是世界上第一部用马克思

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人

苏格拉底:问答法,产婆术,美德即知识

产婆术:不断发问,从辩论中弄清问题

柏拉图的《理想国》

亚里斯多德:第一次将心理学引入教育领

佩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学心理化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作为一

门独立学科的萌芽,(泛智教育)把一切

事物教给一切人,

杜威: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

“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

《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

即生长

梅伊曼和拉伊(两伊):反对赫尔巴特的

研究方法,提出实验教育学

建立是心理学的标志1879年冯特心理学

实验室的

泰勒:课程编制模式,目标模式,泰勒模

布鲁姆:三层目标即知识、情感、动作技

知识分为六类:识记、理解、应用、分析、

综合、评价

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现代社会需要

终身教育

(1)人凭借某种固定的知识和技能度过

一生,这种观念正在迅速地消失,现代社

会需要终身教育

(2)学生的变化需要教师终身学习

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布鲁纳、赞科夫、

根舍因

布鲁纳:发现式教学,提出学科结构理论

赞科夫:发展性教学《教学与发展》,三

大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

导,

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对数学教育影响

很大)

布卢姆美掌握学习理论

苏联巴班斯基最优化理论

动作技能学习的心理过程

1,认知阶段

首先认知动作技能的结构,对动作系统有

初步认识,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动作表

象,用表象调节动作,掌握分解动作

2,联结阶段

把分解动作联结成程序动作,通过不断的

学习,逐渐熟练,表象调节和有意识控制

相应减少、

3,自动化阶段

肌肉骨骼动作实现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

化。意识的参与减少,只在出现动作偏差

时才起作用。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比较:

传统: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凯洛夫

现代:杜威、克伯屈

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书本、课堂(班

级授课制)

现代教育的三中心:学生、直接经验(活

动课程)、活动中心(从做中学、探究法)

根本分歧:是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活动课程的内涵及特征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它以学生从事某

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其

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

接经验和真切体验。

其主要特点有:

1,以学生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

课程

2,以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进程的

编制

3,主张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

学到方法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

法、历史法、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等

2)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不仅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

等关系密切,而且还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3)教育可以促进生产结构和经济结构的

改变

教育的政治功能:

(1)传播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

(2)选拔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

(3)形成舆论、思潮

教育的文化功能:

(1)文化传承

(2)文化融合

(3)文化选择

(4)文化创新

教育与人口:

(1)人口的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

速度

(2)人口质量影响着教育质量

(3)人口迁移和分布对教育结构规格,

结构,层次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是确定该国教育规

格的基础因素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p19

1政治制度决定着领导权(法令/任免/经

济)

2。。教育管理体制

3。。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4。。教育标准和教育内容

3) 教育与人的发展

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教

育为政治服务是通过培养人表现的

人的发展包括个体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顺序性,阶段性,差

异性和不均衡性

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遗传、环境、教

育、人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促进了个体的个性化和社会化

▲为何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p27

(1)目的性明确

(2)专业性和系统性

(3)基础性

(4)较强的选择性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

提,它不决定人的发展

(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

差异的原因之一

(3)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度制约着人的

身心发展的水平阶段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的

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人的

社会实践是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

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

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

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

所付出的精力

4) 学校教育制度

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

(1)西欧双轨制,英法德

一轨属学术性,一轨属生产性

(2)美国单轨制,学术性的一轨没有充

分的发展,群众性新学校迅速发展起来

(3)苏联型学制

1912年,蔡元培壬子癸丑学制

1922 参照美国“六三三”制壬戌学制

我国现行的学校系统

(1)幼儿教育:招收3-6岁

(2)初等教育:招收7岁儿童入学,学

制为5年(有的地区为6年)

(3)中等教育:一方面为国家培养劳动

后备力量,另一方面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

格的新生

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

《义务教育法》1986年

义务教育:小学/初中教育

基础教育: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

5) 教育目的

教育的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

劳动技术教育

智育就是指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

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

知因素的教育;智育并不单纯指科学文化

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和

非认知因素的能力

教育目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学

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之间的关系

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

人才的总要求。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

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育目

的是针对所有教育者提出的,培养目标是

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

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

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

系:

具体与抽象的关系,目标是可以测量的,

目的是不能测量

1978年,“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

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

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

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

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两个必须)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划纲要(2010-2010)》“促进德育、智育、

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

义建设者和接班者”

不是平均发展,是全面协调发展

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个人本位论/社会/文化/生活/无目的(假定

目的在于使个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

▲确定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主要内容。

1,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和身体,个体性

和社会性充分而自由的发展

2,社会条件决定了人朝什么方向发展,

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

3,社会分工制约人的发展

3,现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要求类全面发

展的,并提供可能性

4,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的全面

发展

5,教育与生产劳动想结合是实现X的唯

一方法

它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明了人的

发展的必然规律,并为我们制定教育目的

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只有正确地理解

它,并结合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才能制

定出科学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

教育行动的指南。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

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并且也为

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因此,教育目的无论是对教育者还是对受

教育者来说都具有目标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

来发展的期望,具有目标导向性和一定的

理想性,它对教育行为具有一定的激励作

用。

它一方面激励教育者通过各种方式把教

育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另一方面

也激励受教育者积极参加教育活动,为了

自己的未来而不懈努力。

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

应遵行的根本指导原则,而且也是衡量和

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教

育目的的评价功能可集中体现在现代教育评估或教育督导行为中。

6) 其他

白板说属于外铄论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我国古代的苟子、英国哲学家洛克、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都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外铄论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

辨析题:

一方面,教育与社会其他因素的关系密切;另一方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答:教育不仅与生产力,经济,文化,政治制度,等关系密切,而且还具有相对独立性。

新课程强调内容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间接经验的学习

新课程下,教学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老师要为促进学生理解而教,学生的学习并不能忽略间接经验的学习。

2. 中学课程

1) 课程概述

英斯宾塞把课程作专门术语

课程:广义的课程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的活动。

教学计划是指导与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材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教学大纲也叫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课程标准的构成

1)说明部分

扼要说明本学科开设的意义、教材选编原则,规定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提出教材体系的特点和具体要求,以及教学法的原则性建议等。

2)文本部分

这是对一门学科讲授的基本内容所作的规定。规定教材编写顺序,章,节,日,标题,内容要点,授课时数;作业、考试、测验的要求和时数;

3)其他部分

有些课程标准还列出老师的参考用书,学生的课外活动,教学仪器、直观教具和视听教材以及规定学生的试验、实习作业,参观等内容

课程的分类:

(1)按任务)基础(培养基础学力)/拓展/研究

(2)按属性)学科/经验

学科课程强调学科本位,缺点是不利于学生联系社会实践、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3)按组织方式)分科(高中)/综合(4)按开发主体)国家/地方/校本

(5)按实施要求)必修/选修

(6)显性/隐性课程

影响课程开发因素,社会/知识/儿童/

▲基础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

2) 课程理论流派

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活动中心

课程的主要流派:

(1)活动中心课程论:以经验为中心(2)要素课程论:课程应当以文化要素

为基础、而不是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3)结构课程论:布鲁纳是结构主义课

程创始人,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基本结

构,即基本原理或基本概念体系

简述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

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

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

被称为“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说”。

(一)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

动地形成认知结构。2、学习包括知识的

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总之,布鲁

纳认为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在

于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

首先应明确所要建构的学生的认知结构

包含哪些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教师应

采取有效措施来帮助学生获得、转化和评

价知识,使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

认知结构,使书本的死知识变为学生自己

的活知识。

(二)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

结构:教学不能只着眼于一门学科的事实

和技巧的掌握,学习一门学科的关键是理

解、掌握哪些核心的、基本的概念、原理、

态度和方法,抓住它们之间的意义联系,

并将其它知识点与这些基本结构逻辑的

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联系的整体。

3) 课程改革

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

1.重视课程内容的综合化

2.强调知识的结构化

3.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培养的个性

发展

4.重视个别差异

5.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的联

系,实施综合技术教育

6.重视课程的文化内涵,本民族文化传统

的继承,加强对国际化的了解与交流

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

的基本价值取向

2.课程设计与编制结构化

3.课程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

4.课程内容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

2001.2 基础(素质)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指导思想:邓小平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

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思想为

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

素质教育

我国教育目的的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

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

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

的各个环节中

新课改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程结构小学-综合课程,初中-分科综

合结合,高中-分科

▲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

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错,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学生

是主体与客体统一的人,是具有自主发展

意识的人

老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起

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

践活动中的客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

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其次才是学生

的合作者,帮助者和合作者

考试不是学习的目的,它作为评价手段,

是衡量学生发展的标准之一,也是激励学

生发展的手段之一

▲辨析:素质教育就是什么都学,什么都

学好

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

解。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

时发展学生的个性,因而对学生的要求是

合格加特长

▲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

考试本身没错,但不能把考试当成学习的

目的,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

发展的标准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手

段之一。

新课程改革进一步强化了教育评价的甄

别与评价功能

错,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

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教育评价的功能有

导向,鉴定,监督,调节,诊断功能

新课程理念下师生关系的特点

1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关

我认为老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

师生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教师不

应该以“教师爷身份居高临下地去教导学

生,而是以一个引路人的角色来帮助点播

学生。教师尽量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

题。如当学生不好意思与老师打招呼时,

老师应主动与学生打招呼。这体现出师生

之间的民主平等关系。如我需要占用学生

时间时我首先与学生商量,得到他们的同

意后我才占用,这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互

相尊重。

2建立和谐融洽、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的关

当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当人的心情处于愉

快轻松状态时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

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我国古代哲人对

此早有深刻认识:“亲其师,信其道”,即

是对师生关系巨大作用的高度概括。同时

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可以减少学生心理疾

患,减轻学生各种心理负担。由此可见,

情感不但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也是学生

学习活动的助推剂,更是学生心灵世界的

支撑点

3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互相

学习、共同发展的关系。教师应该抱有谦

虚的态度,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

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教师可以凭借自己

的传统经验引导学生,学生也可以凭借自

己的敏锐、朝气影响教师;教学不再是教

师生硬的灌输,而是师生之间智慧与智慧

的启迪,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是师生之间

共同探讨、共同成长、共同走过的一段美

好历程

3. 中学教学

1) 教学概述

中学教学的意义:

(1) 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社会

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与其它途径相

比,教学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严密的组织

性、极强的系统性

(2)中学的中心工作

教学是中学的基本实践活动,学校培养人

的目的只有通过教学活动才能实现,促使

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全面

的发展。教学为主,全面安排,这才是办

法学校、办好教育的一条客观规律。

▲教学的基本任务、教学的一般任务

⑴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

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知识是形成技能技

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利于学

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为他们学习

新知识提供条件。

⑵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现代教学要自觉发展学生的智能,创造才

能和体力,发展智能是核心,发展体力是

保证.

⑶培养审美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

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2) 教学过程

中心环节是上课

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

指导下,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

定思想品德的过程。

是知、行、情、意相结合的过程。

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特点:58

(1)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

结合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

(3)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4)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简答: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因

素有哪些?/教学工作基本环节

(1)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三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法

三种计划:学期、单元、教案

(2)上课: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提高课堂教学的

质量

一堂好课的标准:

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结构紧

凑;基本功扎实;效果好

(3)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

作业布置要遵循的要求:内容符合新课标

和教科书要求;分量适当,难度适中;形

式多元化,有趣味性;明确要求,规定完

成时间;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强化)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学业成绩

评价的方法

观察/测验/调查/自我评价

教师如何写好教案

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要注意

解决的难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的;考虑

进行的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

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考虑教学方法的运

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设计;

最后写出课时计划

3)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教学原则:

(1)目的性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从学生的生活

经验出发来构建学科知识

书本的知识教学注重联系实际;善于把生

活的经验上升为理论

(3)

直观性与发展理论思维结合原则:

要恰当选用直观(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学

学目标恰当选用直观

防止直观带来的消极影响,直观时应用

变式方法,区分本质与非本质

(4)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其基本要

求。

关键是学生积极性和主动的调动

基本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

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动手,

培养解决问

能力培养与知识的灌输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统一起来

《学记》“开而弗达”体现了启发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序有两次含义: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心

理发展顺序

《学记》“不凌节而施”,“学不躐等”

(6)巩固性原则:学而时习之,温故而

知新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加工,不能死记硬

(7)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最早有朱熹提出,他称孔子

是因材施教的典范

教学方法:

(1)讲授法:最常用

要求:要注意逻辑性和系统性;科学性和思想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注意语言的艺术(书面语和口头语相结合,语速适当);讲授要和板书相结合 (2)谈话法(问答法) (3) 读书指导法 (4) 演示法 (5) 练习法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特点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

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4) 教学组织形式

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教学 近代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

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捷克 夸美纽斯)

▲班级授课制优点:P83

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缺点:不利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个性.

贝尔-兰卡斯特制(以教年龄大的学生为主,而后由他们中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别人 道尔顿制

学生自学,独立完成作业 文纳特卡制

一部分按学科进行,一部分按音乐艺术运动等进行

国外教学组织形式

分组教学,按能力成绩分组 内分组-先按年龄分组再能力 外分组,完全打乱

特普朗制-灵活的课程表 大小班个别作业

小队教学 多个老师合作施教 合作学习,学生积极相互作用 5) 教学理论及其运用

范例教学论-德 施普兰格 掌握学习论 美 布卢姆 最优教学论-苏 巴班斯基 发展教学论-苏 赞科夫

6) 了解我国当前教学改革主要观点 (1)实施素质教育(主题)

面向结果的教学与面向过程的教学并重;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教师指导与学会学习并重;一般能力培养与创造品质形成并重;科学文化基础形成与品德培养并重;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并重;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并重;课内与课外并重 (2)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基本策略)

所谓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是在一个总的统一而明确的改革目标和实验假说的指导下而进行的对教学系统中各种因素、各门学科的协调统一、互相渗透的调整和变革,以实现对教学系统的综合改观 (3)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重心) 继续更新课程内容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投向课程形式的调整和丰富上,并形成日趋合理的课程结构 4. 中学生学习心理 1)

中学生心理的认识过程

感觉和知觉 ▲感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反映。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1)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

知觉的反映借助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

(2)反映具体内容不同:感觉反映的是事物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整体属性

(3) 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联系:

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同属感性认识阶段; 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

▲教学上的应用:教学重点要突出 ▲知觉的特质: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 注意

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机体在观察一定事物时的定向活动 ▲注意分类:

(1)无意注意(消极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2)有意注意(积极注意):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需要作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3)有意后注意:事前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奇装异服) ▲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影响注意力广度的条件:

(1)对象的特点(组合集中、排列规律) (2)活动的任务和性质(任务越复杂,注意的广度会大大缩小)

(3)个体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越丰富,注意的广度会大大增大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条件:

(1)对象的特点(内容丰富和单调,活动和静止);

(2)主体的精神状态(身体健康与疾病,情绪好坏)

(3)主体的意志力水平) 影响注意力分配的条件:

(1) 同时进行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是高度熟练的

(2)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必须有内在联系的

影响注意转移的条件:

(1)原来活动的吸引力(原来活动吸引力越大转移越困难)

(2)新活动的特点(新活动意义重大,符合人的需要和兴趣就能顺利转移) (3)人的神经系统的灵活性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分类

(按内容)形象/逻辑/情绪/运动 按保持时间: 瞬时/短时/长时 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

▲记忆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识记/保持/再认与再现

识记根据目的:无意/有意 识记根据材料:意义/机械

▲暂时神经联系是记忆的生理机制

▲结合记忆和遗忘规律如何提高记忆效果?

(1) 及时复习,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先快后慢

(2)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先多花时间后少花时间

(3) 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先把不会的知识回忆,然后再对这些知识反复识记

(4) 复习的方法要多样

(5) 应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复习:视觉、听觉

(6)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扩大记忆量的最好办法:加大记忆单位 ▲遗忘理论有:干扰理论: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衰退理论: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先快后慢

线索-依存理论:归类可以更好地提取 动机遗忘理论(弗洛伊德学派) 思维 概念: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特点:间接性,概括性 思维的分类

(个体思维的水平):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指向性):集中思维;发散思维

(创造性):常规思维;创造性思维(人们应用创新的或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创造性思维就是有创见的思维

(1) 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统一 (2) 多有直觉思维的出现 (3) 创造想象的参与 (4) 多有灵感的出现 培养创造性思维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a.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b.给学生充分选择的余地 c.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个性的塑造 a.保护好奇心

b.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c.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d.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e.提供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a.发散思维训练

b.推测与假设训练

c.头脑风暴训练 高创造性者的特征 有幽默感

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 能容忍模糊和错误 喜欢幻想

有强烈的好奇心 具有独立性 问题解决

问题: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特点: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分类:常规性,创造性 有结构问题与无结构问题 两者的解决过程并不相同。前者的解决过程有两个环节:理解问题和搜寻解法。 后者解决注重“设计”过程,而不是在一定的逻辑结构中进行系统的“解法搜寻的”

功能附着: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考虑问题,难以看出其它功能 创造性

定义: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征。

▲以发散思维的基本特征来代表创造性 ▲发散思维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流畅性:在规定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的数量的多少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 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教师课堂中各种形式的提问、各种类型的课堂和课后练习、习题或作业等,都是学校情境中常见的问题形式。不同的呈现问题的方式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实际教学与研究发现,学生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时比较容易,解决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比较困难。解决不需要通过实际操作的"文字题"时比较容易,解决需要实际操作的"实际题"时比较困难。 (2)已有的知识经验。

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研究发现,优生头脑中贮存的知识经验显著地多于差生。可以说,拥有某一领域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 (3)定势与功能固着。

当在某种情形下需要利用某一物体的潜在功能来解决问题时,功能固着可能起到阻碍的作用。除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的关系:

联系:创造力的发展要以问题解决为前提,问题解决过程中蕴涵创造力 区别:问题解决是指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新情境中,以达到目标状态的一种高级认知加工过程;创造力是在一定的目的和条件下,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问题解决的主要特征是思维过程的分段性,而创造力的主要特征是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不是所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创造力的参与,如常规性的问题使用现在的方法就能解决。 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

生理、安全、爱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 (1) 先低级后高级

(2) 儿童到成人的发展也按“先低级后高级”的规律发展

(3) 把需要分成两类: 基本需要(前四种) 成长需要: 2) 学习理论

▲p97桑代克 实证主义,开创科学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饿猫 1)刺激-反应联结实验(试误说:减少错误反应,巩固正确反应)

2)联结学习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3)试误说的教育意义

1:老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并鼓励学生多尝试,从中学习,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更牢固。

2,在识记教育过程中,老师应努力使学生的学习能得到自我满足的积极结果,防止一无所获得到的消极的后果(效果律) 3,在学习过程中,应加强合理的练习,并注意学习结束后不时地进行练习(练习律)

4,任何学习都应该在学生有准备的状态下进行,不能经常搞“突然袭击”(准备律)

二、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

其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泛化与分化 泛化是对事物相似性的反应 分化是对事物差异性的反应

食物是分泌唾液的无条件刺激

不能引起分泌唾液的铃声是中性刺激 能引起分泌唾液的铃声是条件刺激 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反应为条件反应 三、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 ▲分类:正/负强化 正强化:学习者受到强化刺激后加大了某种学习行为发生的概率 负强化:教师对学习者消除某种讨厌刺激以后,学习者的某种正确行为发生的概率 简答:惩罚就是负强化?错误

▲基本规律:强化/消退(无强化)/惩罚 ▲行为分操作性行为(主动),应答性行为(被动)

四、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班杜拉:强化:外部/替代/自我 外部:正负强化

替代:向榜样一样成功 自我:自我安排自我鼓励 ▲儿童观察学习的过程 注意/保持/复制/动机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美 托尔曼

1.一切学习都是有目的的活动

2.为达到学习目的,必须对学习条件进行认知。

二、现代认知学习观

1.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答: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提倡发现学习

3)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结构/程序/强化。

2. 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非任意的)实质性的(非字面的)联系的过程。即符号或符号组合获得心理意义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其产生条件有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外: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

内:1.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

2 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3 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

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学生观: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教师观: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生构建知识的忠实支持者、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和合作者;教师必须关心学习的实质,以及学习者学习什么,如何学习和学习效率如何等问题,必须明白要求学习者获得什么学习效果;

教师要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积极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功能:

一是激活功能。即动机会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

二是指向功能,即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

三是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

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分类

内外维度:内部/外部学习动机

行为与目标的:远景性/近景性动机

对象的广泛性:普遍型/特殊型(偏科)

动机意义:合理/不合理

地位作用:主导性/辅助性

奥苏伯尔:认知/自我提高/附属内驱力

学习动机理论

强化动机理论:联结主义,正负强化

需要层次理论马洛斯

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个人成就动机分两类:力求成功/避免失败

成败归因:韦纳

稳定内因:能力,任务难度

不稳内因:努力

不稳外因:难度,运气

自我效能感:班杜拉

感觉有能力成功时,高水平自我效能感

▲简述怎样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问题情境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在学习较容易的课题时,尽量使学生集中

注意力,紧张一点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使学生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学习活动,

改变学习策略,为取得更好成绩或避免犯

错而增强学习动机,从而保持学习的主动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

努力。

学习动机的作用

1)使个体的学习行为朝向具体的目标。具

有某种动机的个体经常自己设定某种目

标,并使自己的行为朝向这些目标。动机

促使个体为达到某一目标而努力,影响着

作出何种选择,比如是玩游戏还是做作

业。

(2)使个体为达到某一目标而努力。动机决

定了个体在某一活动中所投入的努力、热

情的多少。动机越强,努力越大,热情就

越高。

(3)激发和维持某种活动。研究表明,动机

决定了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能主动地从事

某种活动并坚持下去。学生更愿意做他们

想做的事情,并能克服某些困难坚持完

成。

(4)提高信息加工的水平。根据信息加工理

论,动机影响着加工何种信息以及怎样加

工信息。具有学习动机的学生注意力更集

中,而注意在获取信息以进入工作记忆与

长时记忆中起着关键作用。另外,该类学

生在,必要时更易于通过其他多种途径来

促进对某一任务的完成。研究还表明,具

有学习动机的学生更倾向于进行有意义

的学习,力求理解所学的内容,而不是在

机械的水平上进行。

(5)决定了何种结果可以得到强化。学生取

得学业成就的动机越强,则获得好成绩时

的自豪感就越强,而获得不良成绩时的受

挫感或厌恶感也越强。学生希望被同辈群

体接纳和尊重的动机越强,则属于某一群

体会使他们感到欣慰,而被排斥于某一群

体之外则会使他们感到痛苦。简言之,具

有学习动机的学生因某种结果得到强化

而趋向它,因某种结果受到惩罚而避开

它。

(6)导致学习行为的改善。这是上述各种作

用的最终体现,良好的、适当的学习动机

最终将促进学习行为的改善,提高学习能

力。

影响学生动机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1)内因:

1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

2成熟与年龄特点

3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

4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

5学生的焦虑程度

2)外因

1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

2老师的榜样作用

简述奥苏伯尔学习情境中的学习动机理

论。

奥苏伯尔认为成就动机由三个方面的内

驱力组成:一是认知的内驱力,这是一种

要求获得知识、技能以及善于发现问题与

解决问题的需要,如好奇心、求知欲、探

索等;二是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这是一种

把学业成就看做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如

自尊心、荣誉感、胜任感等;三是附属的

内驱力,这是一种为了获得长者和同伴们

的认可而努力的需要,表现为一种依附

感。这三种内驱力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是

不固定的,通常随学生的年龄、性别、个

性特征以及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因素

的变化而变化。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1.学习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随任务难度

的不同而不同

2 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学习动机强度较

高可使学习成效达到最佳水平

3学习任务比较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较

低可使学习成效达到最佳水平

4 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成效之间的关系

成倒U型

4) 学习迁移

▲含义: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这一定义既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

影响,也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分类:

按影响效果: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外一

种学习起积极作用)和负迁移(两种学习

之间互相干扰)

按抽象和概括水平: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按内容: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按心理机制: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

重组性迁移

按方向: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

的影响)和逆向迁移

▲迁移的作用

1.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

进作用

2.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

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对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

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学习迁移的促进

(一)合理地安排课程与组织教材;

(二)提高概括水平,强调理解;

(三)课内和课外练习相配合,提供应用

机会;

(四)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

(五)培养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

1. 早期

形式训练说:沃尔夫迁移是无条件的,

自动发生的,进行官能训练时关键不在于

训练的内容,而在于训练的形式

相同要素说:桑代克一种学习之所以能

够对另外一种学习产生影响是因为两者

有相同的要素

概括化(经验类化)理论:贾德概括化

的原理和经验是迁移得以产生的关键,迁

移依赖于对一般原理的理解记忆在新旧

情境的相互关系中的作用

关系转换理论:苛勒迁移产生的实质是

个体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习得的经验能

否迁移取决于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

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和实际事物

之间的关系

2. 现代

奥苏伯尔认知结构理论

有意义学习

▲迁移的实质:新旧经验的整合过程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的有:

(1)学习任务的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4)学习的指导

▲促进学习迁移:p122

1)精选材料

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掌握大量有用的经

2)合理编制教学内容

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

4)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和学

习情境

学习内容与日后运用所学知识的实际情

境最好相似,有助于学习的迁移

5)传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教授各种学习方法,同时把教师的指导与

学生自己的总结结合起来

▲从迁移的性质来看,倒摄抵制属于逆向

负迁移。

倒摄抑制是后学习的内容对先学习的内

容的阻碍和干扰作用。

按影响效果: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外一

种学习起积极作用)和负迁移(两种学习

之间互相干扰)

按方向: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

的影响)和逆向迁移。

倒摄抑制既符合时间上的倒序性,又符合

消极影响,因此属于逆向负迁移。

5) 学习策略

▲含义:为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

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

杂方案。

▲分类:

根据作用-丹瑟:主/辅策略系统

涵盖成分-麦其奇: 认知策略、元认知策

略、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包括

复述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位置记忆法首字联词法

限定词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内在联系

联系实际生活充分利用背景知识

组织策略。提纲图形、表格

▲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

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努力

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工具利用

策略、社会性人力资源利用策略等。

学习策略的特征

1.主动性,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

习目标而积极主动的使用的。

2.有效性,是有效学习所需的。

3.过程性,是有关学习过程的。

4。程序性,是由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

规则和技能构成的

▲简述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任何学习策略的使用都倚赖于学生主动

性和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2.内化性原则

训练学生不断实践各种学习策略,逐步将

其内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并能在新的情

境中加以灵活应用

3.特定性原则

学习策略一定要适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

类型。同样一个策略,年长和年幼的,成

绩好的和成绩差的,用起来的效果就不一

样。同时,教师还要考虑学习策略的层次,

必须给学生各种各样的策略,不仅有一般

的策略,而且还要有非常具体的策略。

4.生成性原则

学习者要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材料进行

重新加工,生成某种新的东西,这需要高

度的心理加工

5.控制性原则

教学生何时、何地与为何使用策略是非常

重要的

6.激励性原则

一定要给学生一些机会使他们感觉到策

略的效力。学生应当清楚地意识到一份努

力一份收获。

▲简述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

指导教学模式,程序化训练模式,完形训

练模式,交互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

5. 中学生发展心理

1)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基本特征:连续与阶段/定向与顺序/不平

衡/差异

中学生主要的心理特点有哪些?

1依据识记,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绝对优

2开始探索和发现自我

3开始意识到性别角色

4情感内容日渐丰富但肤浅

5信赖中求独立,出现了对成人的反抗,

半成熟半幼稚的心理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少年期:

11、12岁到14、15岁,是个体从相童年

期向少年期过渡的时期,大致当于初中阶

段.

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独立性和依

赖性、自觉性和幼稚型错综交杂。抽象逻

辑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思思维。同时,

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发展,但仍

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少年心理活动的随

意性显著增长,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

独立意识强烈。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道德行为更加自觉。

2)青年初期:

14、15岁到17、18岁,相当于高中阶段。这一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方面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占主要地位的情感是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道德感、理智感与美感都有了深刻的发展,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仍面临着分裂的危机。意志也会出现与生活相脱节的幻想。

2)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同化,顺化,平衡化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各种感知运动图示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

(3)具体运算阶段(7-11):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儿童已有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关系。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该理论是划分学制的基础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概念

中学生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情绪种类:激情/心境/应激/热情

心境-人逢喜事精神爽

情感种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场独立型的人对客观事物作判断时,常利用自己的内部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

场依存型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②沉思型与冲动型

沉思型: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冲动型:倾向于很快地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

③辐合型与发散型

辐合型: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

发散型:认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个人的思维沿着许多不同的方向扩展,使观念发散到各个有关方面,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因而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念。

▲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1)情绪和情感丰富热烈:昂扬向上是中学生情绪体验的主旋律,他们需要宣泄和表达,情绪活动强烈,一点小事就可以让他们燃气激情,也可能因为一点小小的挫折备受打击

(2)情绪和情感容易起伏波动,心境转换明显

(3)情绪和情感的心境化和纹饰现象:表现为情绪的表里不一

(4)情绪和情感体验的深刻性和稳定性不断发展: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

中学生情绪的两极性:容易冲动爆发,但是还是逐渐趋于稳定和成熟

中学生情感发展特点

初中:

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2.自相矛盾的情感

3.少年的热情与冲动

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

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高中

1.个性化的情感

2.浪漫主义的热情

3) 中学生情人格发展

特征: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社

会化把人这样的动物变成了社会成员,人

格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

神经活动类型(巴甫洛夫):

胆汁/多血/黏液/抑郁=

兴奋/活泼/安静/抑制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人格的发展是遗传

和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早期童年经验

(5)自然物理因素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1. 家庭教养模式

曾根据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的

交往、父母的教养水平四个指标,父母的

教养行为分为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

种教养模式。

2.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是

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来实现的。

3. 同辈群体

同父母的关系相比,中学生与同龄伙伴的

交往更加自由和平等。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构成本

我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自我: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分化发展而产

生的,遵循现实原则行动

超我:人格结构中最高部分,接受社会文

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

人格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

(1)口腔期(0-1岁)

(2)肛门期(1-3岁)

(3)性器期(3-6岁)

(4)潜伏期(6-青春期)

(5)两性期(青春期以后

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1)信任感对不信任感(母亲)0-1.5

(2)自主感对羞涩感(父母)1.5-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家庭)3-6岁

(4)勤奋感对自卑感(学校、邻居)6-12

岁(小学阶段)

(5)自主同一感对角色混乱(同伴)12-19

岁(中学阶段)

(6)亲密感对孤独感(朋友、配偶)成

年期

(7)繁殖感对停滞感(同事、家庭)中

年期

(8)走我整合感对绝望感(全人类)老

年期

气质在教育工作中该如何利用?

(1)扬长避短

(2)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

教育方式

(3)进行不同的职业指导

(4)教师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缺点,

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

6. 中学生心理辅导

1) 心理健康

含义,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

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

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

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标准:

1对自己有信心

2对学校生活有兴趣

3喜欢与人交往,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4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常见心理健康问题

焦虑症/抑郁/强迫症/恐惧/网络成瘾

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内部

协调与对外适应良好两方面

正确,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

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

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

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

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归纳起

来,心理健康就是个体内部协调与外部适

应相统一的良好的心理状态

2) 心理辅导

1学习辅导

增强学习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

端正学习态度

掌握学习方法

调整应试心态

形成正确的学习信念

学习会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

2情绪与人际关系辅导

3职业选择辅导

心理辅导方法

强化法—行为-刺激—行为改变法

系统脱敏-不想看什么就多看—沃尔帕

认知疗法

来访者中心-罗杰斯人本主义

理性情绪-艾里斯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1)现实地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

(2)对现实合乎常理地认识与反应,有效地

控制自己的观念与行为。

(3)对挫折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

我防御机制。

简述心理辅导中常用的行为改变方法

1.强化法

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其根据

是: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

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2.代币奖励法

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

质量相适应,代币不会像原始强化物那样

产生“饱”现象而使强化失效。

3.行为塑造法

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

种较复杂的行为。

4.示范法

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是学

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

5.惩罚法

惩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处罚有两

种: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

恶刺激;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撤销一

个愉快刺激。

6.自我控制法

自我控制则是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

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

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

的需要;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受教育者强烈地意

识到现代人的健康不仅是躯体无病,体格

健壮,更应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是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应开

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克

服各种心理障碍,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

(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

全发展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更关注如何塑造健全人格,

提高社会适应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创

造性,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学生在成

为一名独立的社会成员之前,会经历一系

列发展中的矛盾与人生课题,因此他们迫

切需要教师在尊重他们独立性的前提下,

给予他们真诚的指导和帮助。

(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

补充。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学生心理素质,

可以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

理背景。心理健康教育有别于学校其他教

育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他是帮助学

生成长发展的自我教育活动。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

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

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7. 中学教育

1) 德育概述

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定向作用

中学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德育又叫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有目

的、有意识地把一定社会要求的政治规

范、思想规范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

个体品德的教育过程

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主要构成:道德动机,道德行为

思想品德基本因素.知,情,意,行是构成的

四个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德育内容:爱国主义/理想/集体/劳动/自觉

纪律/民主和法制/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

中学生德育的构成

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政治立

场、政治态度的教育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思想观点

的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逐渐形成

品德影响因素:遗传/环境/德育(主导)

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 丰富道德知识,提高道德认识

2 培养道德评价能力

3 激发和培养中学生的道德情感

4 锻炼道德意志,增强抗诱惑力

5 训练道德行为和习惯

2) 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前道德阶段0-3岁

他律道德或道德实在3-7岁

自律或合作道德7-12岁

公正阶段12-

柯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

水平1(前习俗):

即根据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利

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认为道德的价值不

是取决于人或准则,而是取决于外在的要

求。

习俗水平: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

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

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

够了解和认识社会,并遵守和执行社会的

规范

后习俗水平: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

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

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

外在的法律和权威的约束,而是力图寻求

更恰当的社会规范。

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及其培养

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

1道德认识发展:道德思维水平,道德观

念程度

2道德情感发展:道德情感形式,道德情

感的社会性

3 道德意识行为的发展:意志行动水平和

言行关系

培养良好的品德: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遵循全面性的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身教胜于言

途径:丰富道德知识,提高道德认识;培

养道德评价能力;激发和培养中学生的道

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增强抗诱惑力;

道德行为和习惯的训练

3) 德育过程

构成: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的规律:

1)培养和发展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觉悟高低和道德好坏的重要标志,是其在一定道德认识、情感、意志支配下所采取的行动

2)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具有多样性: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的道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这种内部的矛盾运动构成了思想品德发展的根本动力。

3)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各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实践性的特征:

活动和同伴交往是道德发展的主要环境,儿童只有通过活动和实践,才能全面而深刻地获得道德认识,调节道德行为,并在活动中培养尊重、关心、合作等品质

4)渐进性与反复性

辨析:德育过程就是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

错误,是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4) 中学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中学德育原则:

(1)言行一致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2)正面说服、积极引导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长善救失)陶行知“四块糖的故事”,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

(3)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4)集体教育原则

中学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明示):摆事实、讲道理,谈话,报告,讨论

(2)榜样示范法(暗示):借助榜样人物的优秀品质、模范行为或英勇事例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

(3)情感陶冶法:创设和利用一定的情境,通过有教育意义的文艺作品对学生进行感化和熏陶,使学生在直观感受中潜移默化地形成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良好的环境、气氛对人的身心发展、品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隐形课程,潜在课程)

苏活姆林斯:“让每一面墙壁说话”

运用陶冶法注意的事项:

(1)创设良好的情境

(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

(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4)自我教育法:自我教育是学生思想进步的内部动力,是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5)道德体验法(实践锻炼法):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指导中学生参加实际活动,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

中学德育的途径:

(1)教学:学校德育最基本、最常用、最实用的形式,在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品德

(2)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3)课外和校外活动:参加社会劳动,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班主任工作

试述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的含义以及在实践中贯彻该原则的基本要求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贯彻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①“一分为二”看待学生。正确了解和评价学生是正确教育学生的前提。有的教师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往往是因为不能以“一分为二”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②长善就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为教育学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要促进他们的品德发

展,根本的一点在于调动其积极性,引导

他们自觉地巩固发扬自身的优点来抑制

和克服自身的缺点,才能养成良好的品

德,获得长足的进步。

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

养。学生的进步,固然需要教师起主导作

用,引导他们长善救失,但主要靠他们自

我教育、自觉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

8.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1) 课堂管理

通过协调课堂中的各种关系以建立一个

有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课

堂活动,从而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

程。

班级管理的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

主管理,目标管理

课堂管理原则:

1,了解学生需求

2,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3,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

4,建立教室常规

简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一)教师的领导风格

教师的领导风格对课堂管理有直接的影

响。参与式领导注意创造自由空气,鼓励

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

人。而监督式领导则待人冷淡,只注重于

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人的行为有无

越轨。

(二)班级规模

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

因素。首先,班级的大小会影响成员间的

情感联系。班级越大,情感纽带的力量就

越弱。其次,班内的学生越多,学生间的

个别差异就越大,课堂管理所遇到的阻力

也可能越大。再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

交往模式。班级越大,成员间相互交往的

频率就越低,对课堂管理技能的要求也就

越高。最后,班级越大,内部越容易形成

各种非正式小群体,而这些小群体又会影

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班级的性质

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

同的凝聚力,良好的班级可以形成一种融

洽、和睦、积极向上的群体心理气氛,这

有利于课堂管理。

简述课堂气氛及其影响因素

答:课堂气氛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

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

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以及

教师的情绪状态是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

因素。

2) 课堂纪律

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协调学生的行

为,保证课堂目标的实现而制定的要求学

生共同遵守的课堂行为规范。

类型: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任务/自我

课堂结构: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情境组合

主要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

学生/教师/环境

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1)学生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适应不良、

厌烦情绪、挫折与紧张、困扰情绪的宣泄、

寻求注意与地位、过度活动以及性别差异

等。

(2)教师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师的教

学技能、教师的管理方式、教师的威信等。

(3)环境方面的因素,主要包括大众传播

媒介、家庭环境、课堂座位的编排方式、

课堂的物理环境等。

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和矫正

1.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

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认知结构

3.对课业给予精确的指导

4.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

5.协调同伴间的人际关系

6.建立家庭联系

7.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3) 中学班主任工作

工作内容:

(1)了解学生:开展教育工作的前提,

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成绩,兴趣爱好,才

能特长,性格特征,成长经历,家庭状况,

生活环境,健康状况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

中心环节,建立班委会,培养正确的舆论

和良好的班风

(3)建立学生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

(4)个别教育

(5)班会活动

(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统一科任教师

的影响;统一学校各部门的教育影响;统

一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影响

(7)操行评定:对学生在学习、劳动、

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和评价

(8)班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基本情

况;班级工作内容、要求、措施;主要活

动和安排

班集体的培养方法:

(1)确定班集体的共同目标:是集体先

前发展的动力,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2)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是班集体的学

习和各种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

(3)充分发挥班委会的作用:要培养和

树立班干部在集体中得威信,培养他们的

服务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示范作用

(4)发挥集体活动的教育作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正

确的班级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

班集体每个成员都具有约束、感染和激励

作用

4) 优秀班集体的培养

通过班主任等各种主要的教育力量的教

育和培养而形成的班级群体

优秀班集体的标准:

(1)共同的班级奋斗目标

(2)健全的组织形式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

(4)平等、民主的班级氛围

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1)班集体的形成期:班级的奋斗目标

和行为规范尚未完全变成学生的自觉行

(2)班集体的巩固期:开始稳定发展的

时期,特征鲜明地展示出来,稳定下来

(3)班集体的成熟期:班集体的特征得

到充分而完全的体现,并为集体成员所内

班集体形成的条件是什么?

(1)确定班级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规则和秩序;

(4)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

(5)培养集体舆论和班风

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措施有哪些

答: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途径是通

过三原性的。即:主导作用的师源性,主

体作用的生源性、双向作用的师生性、具

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举措是:

一、培养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意识

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先决条件。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教学

艺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应重视自己

的情感对学生的积极影响都对营造班集

体心理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提高教师心理教育理论修养是营造班

集体良好心理氛围的关键。

三、建设班集体文化。是营造班集体良好

心理氛围的根本。

四、发展学生个性是营造班集体良好心理

氛围的宗旨。

班集体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表现在哪些方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

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5) 课外活动

课堂教学以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多种教

育活动的总称

特点:自愿参加,自主活动,形式多样,内容

开放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群众性:看电影,参观,访问,游览,表演

小组(主要):科技艺术书画

个人

6) 教师角色心理和教师心理特征

教师角色:由教师的社会地位决定的,并为

社会所期望的行为模式

教师的认知特征:

(1)观察力特征:观察学生

(2)思维特征:思维能力是教师职业素

养的重要的标志,逻辑性;创造性

(3)注意力特征:集中表现在注意力的

分配上

教师的人格特征:

(1)情感特征:优秀教师的情感特征有

爱岗敬业,积极进取,热爱学生,情绪稳

定,充满自信,品德高尚

(2)意志特征:目标明确,执着追求,

明辨是非,坚定果断,处事沉稳

(3)领导方式:民主型的领导方式对学

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大,是比较理想的领

导方式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观察前必须向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

任务。

2、在观察过程中,要认真培养学生观察

的技能和方法。

3、观察后要求学生做记录或报告。

4、启

发学生观察的主动性。

5、在观察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种感觉器

官参加。

6、在观察教程中要有言语活动参加

7) 教师的成长

三阶段:关注生存/情境/学生

教师成熟的标志:自觉地关注学生

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师范教育

培养新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补充,另一方

面是通过实践训练提高在职教师。(1)观

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

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

教学经验

波斯纳:经验+反思=成长

8) 教师的心理健康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积极地悦纳自己:允许自己不如

别人

(2)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敏锐的观

察力和客观了解学生的能力

(3)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地爱学生

(4)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乐

观,积极

(5)能自我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

(6)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

(7)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教师压力的应对策略:

1)教师自身减轻职业压力:

采取主动的,积极的应对方式来缓解自身

沉重的压力,锻炼身体以发泄不良情绪,

向自己的亲友倾诉,听取别人劝告和安慰

2)从学校管理角度为教师构造和谐的心

理时空:

抓住“优势需要”,;发挥雅量效应(学校

领导要有容人的雅量,善于谅解对方,化

解矛盾);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

3)从社会角度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改革教育体制,为教师成长创造良好的氛

围;提高教师待遇,免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如何维护老师的心理健康

1 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2 努力工作,学会休闲

3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5 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6 保持健康的身体

7 学会调控职业压力

8 避免职业倦怠的消极影响

9. 补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1)心智技能,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2)认知策略,表现为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能力。

(3)言语信息,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

(4)动作技能,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

(5)态度,表现为影响着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加涅认为,

心智技能不必通过外部语言表达出来

心智技能具有内隐性和简缩性.心智技能是借助内部言语进行的,不必像操作技能那样把每一个动作实际外显出来.不必用外部语言将每个动作展现出来

如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

⑴确立合理的心智技能原型。由于形成了的心智技能一般存在于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头脑中,由此模拟确立模型的过程实际上是把专家头脑中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经验,“外化”为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活动模式的过程。探索专家的心智活动模型的方法有两种:分析专家的口语报告;进行“心理模拟”。用模拟法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一般分为两步进行:创拟确立模型和检验修正模型。

⑵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由于心智技能是按一定的阶段逐步形成的。因此在培训方面必须分阶段进行练习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为提高分阶段练习的成效性,必须充分依据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采取有效措施。①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③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④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是知识直观

知识直观是领会和理解学科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要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

陈述性知识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错,它是人有意识地提取线索,能用言语直接陈述的知识。它主要用来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的问题

卢梭是一位自然教育思想家

正确,卢梭是最有影响力的启蒙教育家,主张以培养自然人为教育目的,主张教育顺应儿童的自然天性

教育现代化就是指学校设施的现代化

错,不但包括学校设施的现代化,还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手段,老师队伍,教育制度等方面的现代化。

同父母的关系相比,中学生与同龄伙伴的交往更加自由和平等。

格式塔学派的主要观点

答:认知学习理论包括格式塔心理学的早期研究和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格式塔心理学是产生于德国的一种心理学流派,被誉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先驱,格式塔心理学又称完形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苛勒、考夫卡、魏特海墨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完形—顿悟说是由德国的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的一种学习的理论。苛勒在德国对黑猩猩学习和解决问题进行研究后提出的。

(1)苛勒的实验

在苛勒的实验中,著名的有“叠箱实验”、“接竹竿实验”。在接竹竿实验中,苛勒将黑猩猩关在一个笼子里面,黑猩猩要想得到香蕉,偶然地使两根竹竿接了起来,它就会很快地用接起来的竹竿去得到食物。黑猩猩很高兴自己的“发明”,不断重复着这一获得香蕉的方式。

(2)完形-顿悟说的主要观点

①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

苛勒认为,学习是一个顿悟的过程,是个体利用自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景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尝试错误的过程。

顿悟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觉的重新组织过

程,从模糊的、无组织状态到有意义、有

结构、有组织的状态,这就是知觉的重组,

也是顿悟产生的基础。

②学习的实质在于构造完形

在关于学习的看法上,强调学习在于构造

一种完形,认为人心对环境提供着一种组

织或完形作用,而这种完形和组织作用就

是学习。

③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

而需以意识为中介

作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先驱的格式塔心理

学是在批判构造主义、行为主义的过程中

发展起来的,他们看到了这些学派的还原

主义、机械主义的不足,从而把研究的对

象确定为知觉、思维等心理现象上,主张

研究意识,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为现

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心理学的来

源。

格式塔学派关于学习的研究主要是针对

桑代克和行为主义的观点提出来的,在某

种程度上纠正了他们的简单化、机械化的

错误,并选用灵长类动物作为主要实验研

究对象,这更接近于人类的学习,但它们

企图用顿悟说完全解说人类的学习,也是

不妥当的。同样,他们否认尝试错误的学

习形式,过分夸大顿悟学习的作用与意

义,也不符合学习的实际。

1.简述桑代克的学习理论。

答:桑代克是联结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之

一,其学习理论被称为“联结—试误说”。

桑代克最初研究学习问题是从各种动物

实验开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饿猫打开迷

箱的实验。箱子内的饿猫因碰巧的正确反

应的逐渐巩固,最终形成了稳定的刺激—

反应联结,学会打开迷箱。因此,桑代克

认为,学习即联结,学习即试误。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

反应联结;他认为,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

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

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

则:

(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

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以活

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

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以活动也感到烦

恼。

(2)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

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也就

是S-R联结受到练习和使用的越多,就

变得越来越强,反之,变得越弱。在他后

来的著作中,他修改了这一规律,因为,

他发现没有奖励的练习是无效的,联结只

有通过有奖励的练习才能增强。

(3)效果律:桑代克的效果律表明,

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

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

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

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

少。可见一个人当前行为的后果对决定他

未来的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个观点

是他超越巴甫洛夫的地方)。据此,桑代

克得出: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奖

励就是感到愉快的或可能进行强化的物

品、刺激或后果,在桑代克后来的著作中,

他取消效果律中消极的或令人烦恼的部

分。因为他发现惩罚并不一定削弱联结,

其效果并非与奖励相对。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指导了大量的教

育实践。效果律指导人们用一些具体奖励

如小红花、口头表扬等对所有学生进行大

量的重复,练习和操练。他对教师的总的

劝告是“集中并练习那些应结合的联结,

并且奖励所想要的联结。”桑代克举了数

学中的一个刺激—反应的联结。不停地重

复乘法表,并且老是提供奖励,形成了刺

激(7×7=?)和反应(49)的联结。这就

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

2.简述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答:人的许多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的

学习都来自间接经验。人们可以通过观察

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

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

1.班杜拉的观察学理论是基于下面

的实验提出的:

在早期的一项研究中,班杜拉及其合作者

首先让儿童观察成人榜样对一个充气娃

娃拳打脚踢,然后儿童带到一个放有充气

娃娃的实验室,让其自由活动,并观察他

们的行为表现。结果发现,儿童在实验室

里对充气娃娃也会拳打脚踢。这说明,成

人榜样对儿童行为有明显影响,儿童可以

通过观察成人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新行为。

在后来的一项实验中,他们对早期的实验

作了进一步的延伸,把儿童分为三组,首

先让儿童看到电影中的成年男子的攻击

性行为。在影片结束后,第一组儿童看到

成人被表扬,第二组看到成人被批评,第

三组既不表扬也不批评。然后,再把儿童

带到实验室,里面有成人攻击过的对象。

结果发吸纳,榜样受奖组儿童的攻击性行

为最多,受罚组最少,控制组句中。这说

明,榜样攻击性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是儿童

是否自发模仿这种行为的决定因素。

但这是不是表示受奖组儿童就习得了攻

击性行为,受罚组的儿童就没有呢?为此

实验人员又以糖果为奖励,让儿童尽量回

忆刚才成人是怎么做的,并表现出来。结

果发现,三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几乎一

致。这说明,榜样行为所导致的后果,只

影响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而对攻击

性行为的学习几乎没有影响。只不过,儿

童看到榜样受罚把习得的行为隐藏起来,

不敢表现出来。

2.据此,班杜拉总结出学习的基本过程

和条件

班杜拉认为,人类大多数的行为都是通过

观察习得的,这个学习过程受注意、保持、

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的影响。

(1)注意过程:调节者观察者对示范活

动的探索与知觉

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首要阶段,决定着

大量的榜样中选择什么作为观察对象,影

响注意的因素有:①榜样行为的特性;②

榜样的特征;③观察者的特点。

(2)保持过程:使得学习者把瞬间的经

验转变为符号概念,形成内部表征,这一

过程有赖于表象系统、语言系统,有时还

有动作演练。

(3)动作再现过程:以内部表征为指导,

作出反应

观察学习的第三个过程是把符号性的表

征转化为适当的行为。一个人即使充分意

识到了榜样行为,并记忆在头脑中,没有

适当的动作能力,个体仍不能再现这种行

为。所以是否具备榜样行为所需的自己能

也是一个条件。

(4)动机过程:决定所习得的行为中哪

一种将被表现出来。

班杜拉把习得与行为表现相区分,认为行

为表现是由动机变量控制的。动机过程包

括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如果按照榜样行为行动会导致有价值的

结果,而不会导致无奖励或惩罚的后果,

人们倾向于展现这一行为。这是一种外部

强化。

其次,观察到榜样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直

接体验到的后果,是以同样的方式影响观

察者的行为表现的,即学习者的行为表现

是受替代强化影响的。

自我强化是指人们能够自发地预测自己

行为的结果,并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

价和调节。

这就是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该理论在

实际德育工作中有很多启发意义,例如:

教师应该注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

源和借鉴的榜样,引导学生学习和保持榜

样行为,并为学生创造再现榜样行为的机

会,对良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

励,对错误的行为则给予批评和教育,适

时强化。

简述知识掌握过程中模像直观的优点和

局限性

模象即是模拟性形象。模象直观就是对事

物的模象进行直接感知的一种直观方式。

优点:根据需要突出本质;突破局限提高

直观效果

局限:可能与实际脱节,应该与相关实物

直观相结合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

1 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包

含陈述性和程序性两种形式。

2 技能是指人们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动作

方式和动作系统,活动方式有时表现为操

作活动,有时表现为心智活动。

与能力的关系

3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

知识、技能不等于能力,但有密切的关系。

表现在:一是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

识、技能的获得;二是能力的高低又会影

响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

智力差异有哪些类型

由于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

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智力的发展存在明显

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1)智力的个体差异反映在个体间和个体

内,个体间的差异指个人与其同龄团体的

常模比较表现出来的差异。大量的研究表

明,人们的智力水平呈常态分布,绝大多

数人的聪明程度属于中等。而智力的个体

内差异,就是个人智商分数的构成成分的

差异。一般的智力测量都是由许多分测验

构成的。研究表明,两个IQ分数相同的

儿童,她们的智商分数的构成可能有很大

的差异。

2)群体差异,是指不同群体之间的智力

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

种族差异等。目前研究的基本结论如下:

1、男女智力的总体水平大致相等,但男

性智力分布的离散程度比女性大。2、男

女的智力结构存在差异,各具有自己的优

势领域。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

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

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五个方面。

学生管理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管理学生一定要有科学的

理论和依据,不得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的

身心发展规律。

2 全面发展原则。全面发展包括身心健康

的发展、知识技能的发展、道德伦理的发

展、审美素质的发展和价值实现的发展

等。全面发展的的原则意味着教师应当让

学生的每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3 集体性原则。集体性原则是指班主任在

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时,要依靠集体、

培养集体、教育集体,并通过集体进行教

育,充分发挥集体在教育中的作用。

4主客体统一原则。在教育管理的实践中,

为顺利实现学生管理的目标,在客观上要

求教育管理的主体与客体在思想上、行动

上统一起来,协调一致地投入到教育管理

中,共同投身到教育事业的发展中。

教师专业基础知识

教师专业基础知识考试 新《义务教育法》试题 一、填空题(40分) 1、第五章第三十五条规定:国家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等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第五章第三十四条规定: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和()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第五章第三十六条规定: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形成()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4、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测试题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自觉遵守( ),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2、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 )对待学生。 3、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自觉抵制(),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面向(),面向()”,和()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 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和()。 3、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 )为中心的状况。 4、新课程实施中,要对课程结构方面过于强调( )、()、()的现状加以改变,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5、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 )、( )、( )。 6、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 )的评价体系。 7、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材的单纯执行者转变为()。 8、新课程提倡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和()的变革。 9杜郎口主要是创立了( )即课程自主学习呈现三个特点(),自主学习呈现三个模块(),课程展示呈现六个环节()。 10一堂好课,学习目标必须()。好课的标准最重要的两条;一是看学生是否(),以及()。二是看课堂气氛是否(),学生是否()。 11武陟县教育局提出教学改革的四条金科玉律是()( )( )( ) 12教育局提出学生课堂的三度是()()() 二、选择题(单选)(8分) 1、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 ) A . 充分地传授知识 B. 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笔记大全(pdf豪华版)

公共知识笔记大全(pdf豪华版)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教育基础知识教师考编题

山东2009年一、单项选择题: 1. 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提出来的教育工 作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 A.教育法规 B.教育政策 C.教育方针 D.教育规章 2.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 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世纪末要达到()。 A.2% B.3% C.4% D.5% 3.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96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 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4.随着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教育行政部门要逐步转变职能,要变过去以直接管理为主为()。 A.以宏观管理为主 B.以微观管理为主 C.以间接管理为主 D.以分权管理为主 5.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计划的组织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教育活动是()。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会教育 D.社区教育 6.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是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梅纽斯的()。 A.《普通教育学》 B.《民主主义与教育》 C.《大教学论》 D.《教育漫话》 7.国家队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是()。 A.教育目的 B.教育标准 C.教育原则 D.教育政策 8.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 A.《论语》 B.《学记》 C.《劝学篇》 D.《孟子》 9.教师和学生在教育关系过程中结成的一种特殊人际关系是()。 A.教育关系 B.教学关系 C.管理关系 D.师生关系 10.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制定的理论依据是()。 A.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生产率的学说 B.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的学说 C.马克思主义关于上层建筑的学说 D.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11.所谓教育者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是()。 A.德育形式 B.德育原则 C.德育方法 D.德育途径 12.相对于环境和教育而言,生物因素对人的发展起()。 A.基础作用 B.决定性作用 C.能动性作用 D.主导型作用 13.学校德育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是()。 A.榜样示范 B.实际锻炼 C.陶冶教育 D.说服教育 14.产生最早、至今仍在学校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类型是()。 A.综合课程 B.分科课程 C.活动课程 D.隐性课程 15.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是()。 A.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B.国家、地方、社区三级课程管理 C.学校、年级、班级三级课程管理 D.国家、学区、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16.根据课程标准系统表述课程内容的是()。 A.教案 B.教辅 C.教参 D.教科书

教师招聘小学语文专业基础知识必考(史上最全)

一、古诗名句积累 1、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6、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7、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8、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9、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0、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2、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6、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7、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8、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9、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20、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1、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2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3、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4、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5、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6、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27、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8、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29、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0、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3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3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4、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35、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36、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7、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8、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0、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4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43、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4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45、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6、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47、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48、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49、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50、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1、姑苏尘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5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3、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5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名言名句积累 1、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2、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3、与有胆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4、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7、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8、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9、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10、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1、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三、文学名著积累 1、《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都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打印版)

公共基础笔记 第三部分法律 1、法的概念和本质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段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行为规范体系。 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2、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1)法与经济 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作用;促进作用;保障作用;制约作用。 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2)法与政治、政策 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 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同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3、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 法的制定: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法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单行条例;(6)行政规章;(7)国际条约。 法律部门:(1)宪法;(2)行政法;(3)民法;(4)婚姻法;(5)经济法;(6)劳动法;(7)环境法;(8)刑法;(9)诉讼法;(10)军事法。 4、法律实施中的相关概念 法律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和守法。 法律适用的要求:准确,指适用法律时,事实要调查清楚,证据要准确;合法,指司法机关审理案件时要合乎国家法律的规定,依法办案;及时,指司法机关办案时在正确、合法的前提下,还必须做到遵守时限。 法律适用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以现行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它不属于物质关系,而是一种思想关系。 违法的分类: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违宪行为。 5、宪法的基本理论 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规范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的法律特征: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根本问题;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宪法的政治特征:宪法是民主政治的法律化;宪法是对民主政治的保障;宪法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宪法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西方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基础知识复习提纲(全套)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学基础知识复 习提纲(全套)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2.《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3.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4.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5.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分支制学制。6.190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1903年颁布并正式实施了“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1922年颁布实施了“壬戌学制”即现在的“六三三” 学制,沿用至今。 7.中国早在四千多年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8.西周就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其典型特征:“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 9.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 10.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11.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12.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五经”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 13.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模式。14.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兴学堂。 15.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 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16.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17.古希腊的教育是西方教育的源泉,其城邦国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则成为两类不同教育的典型代表。 统治阶级和谐教育 斯巴达,军事< 雅典,民族政治< 军事教育政治家培养 18.西欧中世纪主要学校类型教会学校,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区学校。 19.骑士教育是一种融宗教精神和尚武精神于一体的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宫廷学校是设在宫廷之内专门为王族子弟提供教育的学校。 20.现代学校教育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 21.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民教育体系建立的主要措施: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实施义务教育、重视教育立法。22.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的根本标志: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3.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郎提出了终身教育理论。 24.实现终身教育基本条件:学习化社会的建立。 25.世界教育改革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 教育多元化和教育技术现代化。 26.教育多元化表现为: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管理模式多元化、教学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等。27.教育是研究教员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28.孔子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儒家文化。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中。教育主张“有教无类” 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育内容上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教学上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博约结合、

教师考编语文招教考试专业基础知识梳理

教师考编|语文招教考试专业基础知识梳理1.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有两大词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地边塞诗以王维,孟在为代表地其风格,前者雄浑豪,后者恬淡疏朴 2.常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彦,李清照为代表。 3."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地两面大旗:反对旧礼教,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4.第一位伟大地爱国诗人:屈原 5.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6.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7.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8.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9.先秦时期地两大显学是:儒墨

10.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 11.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地作家是:叶圣陶 12.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13.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地作家:老舍。其作品是:《龙须沟》 14.两篇《狂人日记》地作者分别是:俄罗斯的果戈里、我国的鲁迅 15.世界文学中有两大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16.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17.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18.中国现代文坛地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 19.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20.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

21.岁寒三友:松竹梅 22.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23.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地第一名(解元,会元,) 24.殿试三鼎甲:榜眼探花 25.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 2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27.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28.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29.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0.佛教三宝是:佛(大知大觉地)法(佛所说地教义)僧(继承或宣扬教义地人)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笔记最新整理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教育及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概述(P3)※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泛指凡是能够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2、狭义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组织性、计划性、目的性,专业的师资和场地,系统的教育及教学组织的规范) 3、更狭义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德育) 二、教育的要素(P3-P4)※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1、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 教育者的基本特征: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 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具有受教性(受教性是人的身心发展和动物的省心发展的本质区别)。 3、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它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4、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一不可。教育者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来改变受教育者,教育者及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作用及联系是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的;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结果使受教育者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 三、教育的形态 含义:由教育三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 (一)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非制度化的教育及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没能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生产及生活高度一体化(人类学校教育以前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促进人类教育文明的发展。 (二)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来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 社会教育: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特点:开放性、群众性、多样性、补偿性、融合性

2020年全国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拟卷及答案(七)

2020年全国教师编制考试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全真模 拟卷及答案(七)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史上提出“有教无类”口号的教育家是( A )。 A.孔子 B.孟子 C.夸美纽斯 D.荀子 2.斯巴达和雅典两种教育体系出现于欧洲的( B )。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3学习新信息对已有1日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叫( B )。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消退抑制 D.超限抑制 4.进人中学,学生经常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未来应怎样”等问题,按照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 B )。 A.信任感 B.自我同一感 C.主动感 D.勤奋感 5.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是( B )。 A.学习动机B.认知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附属内驱力 6.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 A )。

A.言语直观 B.形象直观 C.感知直观 D.表象直观 7.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 B )。 A.公式学习 B.命题学习 C.原理学习 D.推理学习 8.维果茨基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含义是( C )。 A.提前讲授下一阶段才能掌握的内容 B.教学可以不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C.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 D.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进行教学 9.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 D )。 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 10.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A )。 A.道德认识 B.活动与交往 C.道德情感 D.道德意志 11.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主要是由( B )因素决定的。 A.政治 B.生产力 C.文化 D.军事 1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B )。

中小学教师专业基础知识水平测考试试题

中小学教师专业基础知识水平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题2分,请将答案填涂在机读卡上 ⒈人类先后经历了5次信息技术革命。第1次信息技术革命是_(语言的使用)_。第2次信息技术革命是_(文字的创造与使用)_。第3次信息技术革命是_(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普及应用)_。第4次信息技术革命是_(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_。第5次信息技术革命是_(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_。 2、搜索引擎接其工作方式主要分为(关键字搜索引擎)和(目录索引类搜索引擎)两种。 3、信息具有(普遍性)、(共享性)、(载体依附性)、(价值性)的主要特征。 4、利用Flash可以制作动画,所制作的动画类型有(移动动画)(变形动画)两种。 5、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四部分组成。 6、为解决某一特定问题而设计的指令序列称为(程序)。 5.信息技术的英文全称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 ),简称IT。 7.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于(1946)年在美国研制成功,被命名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当时主要被用于(军事_)。 8.电子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基本由(输入设备)、(存储器)、(运算器)、(控制器)、(输出设备)五个部分组成。 9.程序程序计算机病毒的特征有(传染性、潜伏性、隐蔽性、破坏性、可触发性)。 10.用Photoshop所制作的图像属于(点阵图)用Flash所制作的图像属于(矢量图) 11.常用的图像格式有(bmp gif jpg psd wmf). 12.常用的音频格式有(AAC、APE、WMA、WMV.MP3、WAV). 13.信息的管理方式有(人工管理方式)、(文件管理方式)和(数据库管理方式)。 14埃尼阿克(ENIAC)是按照_十_进制而不是按照_二_进制来工作的。但其中也用少量以_二_进制方式工作的电子管,因此机器在工作中不得不把_十_进制转换为_二_进制,而在数据输入、输出时再变回_十_进制。15.“_A.M.图灵_奖”对获奖者的要求极高,评奖程序极严,一般每年只奖励一名计算机科学家。因此,尽管奖金数额不算高,但它却是信息技术业界最负盛名的奖项,有“_计算机界_诺贝尔奖”之誉。 16.计算机存储信息容量的大小是以_二_进制数来计量的。二进制有_2_个数码,即:“_0_”和“_1_”,二进制的加法运算法则是“逢_二_进一,借一当_二_”。计算机中的“_位_”是指二进制中的一个数字位,是计算机中最_小_的信息计量单位。每相邻的8个二进制数字位成为一个“_字节_”,计算机中存储信息一般是以_字节_为基本计量单位的。 17.计算机中进行信息的存储、传输、处理等操作时,一个信息单元的二进制数码组称为“_字_”。一个字中的二进制数的位数称为“_字长_”。_字长_越大,计算机一次处理信息的能力就越_强_,精度就越_高_。 18.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信息的基本功能就是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因素。信息的一些基本特征有:_普遍性_、_客观性_、_共享性_、_时效性_和依附性等。 19.教育部制定的《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材中,必修模块是《_信息技术基础_》,选修《_算法与程序设计_》《_多媒体技术应用_》《_网络技术应用_》《_数据管理技术_》《_人工智能初步_》的五个模块。 20.信息媒体可分为五种。引起听觉反应的声音,引起视觉反应的文本、图形和图像等是_感觉_媒体。文本编码、图像编码和声音编码等是_表示_媒体。键盘、鼠标、扫描仪、话筒和摄像机等输入媒体以及显示器、打印机和扬声器等输出媒体是_表现_媒体。硬盘、软盘、光盘和胶卷等是_存储_媒体。电缆和光缆等是_传输_媒体。 21.计算机是一种能够自动地、精确地、高速进行传输存储信息、分析处理数据、控制工作流程的电子设备。主要特征有:运算的速度很_高_、记忆力很_强_,容量较大、有_逻辑_判断的能力、能够_自动_控制和具有较好的通用性等。 22.阿兰·图灵在不考虑硬件的前提下,严格描述了计算机的逻辑构造。他提出的理想计算机理论:①一条_带_子。②一个_读写_头。③一个_控制_装置。 二、单选题,每题2分,请将答案填涂在机读卡上 1. B 具有普遍性、共享性、通过载体而存在、具有价值的主要特征。 A.信息技术 B.信息 C.信息素养 D.电脑 2. 关于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D_____ A.信息必须依附于载体而存在 B.信息是可以共享的

安徽省省直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笔记全讲解

公共基础笔记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综合素质》重点笔记(打印)资料

《综合素质》重点笔 记(打印)

《综合素质》知识点 第一章: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学生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4)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途径有:(1)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2)学校管理,课外活动和班主任工作 (3)举行德智体美并进的教育活动 方法有:(1)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作用(主导性作用,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素养) (2)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3)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根据要求和素质教育观念进行分析 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 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 (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学生观 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人的劳动力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学生观的思想基础就是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教育中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 (1)学生是完整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需要尊重 (4)学生都有潜力 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从身心健康发展,主体性发展,中学生社会文化发展三个方面 身心健康发展:生理心理健康的成长,生理心理健康得到社会的实现 主体性发展: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需的自觉发展,主动发展。(主体性发展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 社会文化发展:主要涉及到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等

最新南京教师考编公共知识内容整理

第一部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 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课程功能:转变课程功能:由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转变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课程结构: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选择性和综合性【要适应时代要求,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的发展】 课程内容:密切课程内容和时代生活的联系【内容要贴近社会和学生生活,要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 课程实施方式:调整学生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程评价方法:改善评价考试制度【新的评价改革更强调发展性评价,在评价方法上注重过程、在评价内容上注重态度和能力、在评价理念上更注重期望和激励】 课程管理: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新的课程体系:幼儿教育、、普通高中教育 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结果性,表现性和程序性目标 综合实践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课程目标包括: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课程标准的时代意义: 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转变 对以往学生发展要求进行了新的界定:适应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一些新的发展目标: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力,实践的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新课程结构的特点: 体现了全新的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原则 形成了严密的课程综合与分化的体系结构 对一些传统课程进行了改造或整合 普通高中新课程呈现出三级结构: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 课程标准陈述的基本方式: 结果性目标,体验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的陈述方式 新课标的特点:书上P21【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在设计思想和处理方式上的根本区别】 着眼于“学科”还是“课程”? 是“以教为本”还是“以学为本”?(在课程设计上、内容标准的设计上、课程实施建议方面) 是“刚性约束”还是“弹性约束”? 目标陈述的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关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P27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自主学习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 探究性学习方式特点: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教学过程内容包括:P27 新课改中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精神: 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 教学目标:是否关注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是否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合理确定重点和难点,是否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 教学策略与方法: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及差异发展、鼓励创新。 教师专业素养:课程驾驭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格特征。

小学数学教师招聘考试专业基础知识检测题

2013年小学数学教师招聘考试专业基础知识检测题(一)

2013年小学数学教师招聘考试专业基础知识检测题(二)及答案 一、填空(每空0.5分,共20分) 1、数学是研究( 数量关系 )和( 空间形式 )的科学。 2、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 )、(普及性 )和(发展性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全面 )、(持续 )、(和谐发展 )。

3、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4、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组织者 )、( 引导者)与(合作者)。 5、《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将数学教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 )、(统计与概率)、( 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将数学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 )、(数学与思考)、(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四大方面。 6、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 )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7、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四基”包括(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基本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两能”包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教学中应当注意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的关系、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手段多样化)的关系。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 (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的价值,激发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课程标准对解决问题的要求规定为哪四个方面? (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3、“数感”主要表现在哪四个方面?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表示、数量大小比较、数量和运算结果的估计、数量关系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笔记新颖整理2018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教育、教育学与教师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分三类:作为一种过程的教育,表明一种深刻的思想转变过程作为一种方法的教育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教育 (二)“教育”的词源:《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三乐也”(最早使用“教育”一词);《说文解字》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中庸》说“修道之谓教”;《荀子·修身》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学记》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长善救失原则的出处) (三)“教育”的的定义: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和过程。 二、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就是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和学习者学习实践的对象主体 2、受教育者:即学习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以学习为主要职责的人,是教育过程中学习实践的主体和教育者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主体 3、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中介,包括教育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是教育容和教育形式的统一。 三、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1、神话起源说: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 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代表人物:朱熹、 2、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 法国教育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生物起源论 者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教育是一种人类社会围以外,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产生的社会现象。 3、心理起源说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4、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贤江。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的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200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精心整理)

2020年教师编制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必考的200个重点知识复习汇总(精心整理) 1、学习策略可分为三种: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 略。 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学业求助策略。 2、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①主体性原则②内化性原则③特定性原则④生成性原则⑤有效 监控原则⑥个人效能感原则 3、学习迁移的类型: ①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可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 ②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③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 迁移。 ④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⑤根据迁移范围的不同,可分为自迁移,近迁移和远迁移。 ⑥根据迁移的路径,可分为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 ⑦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可分为同化性迁 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4、学习过程的作用:

①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③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5、早期的迁移理论: ①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关于迁移的理论,它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迁移的发生是无条件的自发的。 ②相同要素说:桑代克认为迁移是非常具体的,有条件的,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的习得。 ③概括化理论:贾德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化理论的经典实验。 6、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①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②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知识背景,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迁移前提条件)③学习情境的相似性④学习的定势和态度(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⑤认知结构的特点⑥学习策略的水平 7、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