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试题调研》专辑版---古代史

《试题调研》专辑版---古代史

《试题调研》专辑版---古代史
《试题调研》专辑版---古代史

《试题调研》专辑版---古代史

1、司马迁综合古代记载写道:“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与焦……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A.“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先代贵族被封在王做诸侯

B.“封神农之后与焦”:此类分封只具有象征意义

C.“封尚父于营丘”:可称之为表扬“勤劳文武”

D.“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此类为分封的主体

2、以下两幅图片代表我国古代的两种官职,那么从中可以看到的句子是:()

A.图1:“御史大夫,秦官,银印青绶,掌武事。”

B.图1“丞相,秦官,金印紫绶,为百官之长。”

C.图2“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

D.图2“太尉,秦官,银印青绶,掌律令图书。”

3、洪武七十年,皇帝曾在八日之间收到奏件1660份,反映的事情共有3391件。皇帝要求一一亲自批答如此浩繁的章奏,裁决如此众多的事件,显然是不可能的。为此,如果你是皇帝当时的宠臣,应建议他:()

A.“令奏事毋关白中书省”B.“密勿论思,不可无人”

C.“嗣君不许复立丞相”D.“徙政事堂于中书省”

4、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A.强干弱枝是政治改革之魄B.加强君权是政治变革之重

C.提高行政效率是改革之本D.弥合君相矛盾是稳定之基

5、《辞海》释“郡县制”为:“由春秋战国到秦代逐渐形成的地方组织。”吕思勉先生的一部著作中指出:“由部落而至封建,由封建而至郡县。”对上述观点解读正确的是:()

A.都把郡县制视为“国家的阶级本质”

B.都把郡县制看作“政权的组织形式”

C.都认为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继承与发展

D.前者吧郡县制视为地方政体,而后者将其看作“国体”

6、某史籍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原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潘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对这一举措解读正确的是:()

A.背景:汉景帝无力平定七国之乱

B.内容:废除嫡长子继承王位的传统

C.结果:尾大不掉,事与愿违

D.意义:避免了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

7、学者张传玺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近年,还由不少学者从制度文明的角度认为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进而将其与古代四大发明并列,是中国对后世的重大贡献。如以此为据,最合适的中心论题应是:()

A.中国长期停滞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C.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总趋势

D.明朝设立内阁是封建主义君主专制的产物

8、“(元)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郡县又远于省,若有边徼之事者,则置宣慰司以达之。”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元代彻底否定了郡县制度

B、行省是拥有军政大权的地方机构

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行省是管辖边疆的唯一机构

9、陈蕃任太守时有个叫赵宣的人,把去世的父亲埋葬后,自己住在墓道中,服丧二十多年,名震州郡,地方官把他推荐给陈蕃。赵宣为官所借用的途径是()

A、恩荫制度

B、科举制

C、孝廉

D、九品中正制

10、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曾对某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沈既所评价这一历史性的变化是

A、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B、九品中正制使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阀步入仕途

C、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

D、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

11、“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所木为耜,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周易.系辞下第八》的这一记载所反映的情况是

A、中国原始时代从采集、渔猎进步到农业生产阶段

B、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个体营为主

C、原始狩猎工具的创制极大地丰富了食物的来源

D、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12、围绕下面两幅图片的讨论,学习小组得出的结论正确的一项是

A、上图:图中和犁可据实际需要控制耕土的深浅

B、上图:此耕作方式随井田制的出现而出现

C、下图:图片素材源于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

D、下图:这种犁结构完备,可改变牵引点的高低

13、“依床看妇织,登垄课儿锄。”对唐诗《田家三首》中反映的此生产模式表述不正确的是A、“妇”为官府劳作,职业世袭B、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C、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D、生产的目的是满足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

14、“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这种手工业生产模式

A、生产虽集中但技术落后,妨碍了市场发育

B、技术水平虽高但生产分散,产品不能进入市场

C、生产普遍,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

D、妨碍市场发育且无益于小农经济的稳定

15、《管子.小匡》载:“今夫工群萃而州处……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事,旦夕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夫是,故工之子常为工。”由此可见

A、家庭手工业中小农不辍劳作仍食不果腹

B、民营手工业作坊规模宏大,工匠分工细密

C、官营手工业强制劳动工匠职业世袭

D、官营手工业对随意传子技术的工匠进行严惩

16、“商贾者,于小人之类为巧,而蔑人之性、贼人之生为已亟者也,乃其气恒与夷狄而相取……故生民者农而民者贾。”对材料所涉政策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B、导致地主、官僚不断兼并土地

C、秦朝首倡、西汉松动、明清固守

D、是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

17、“今若举开采之事,聚集多人……难以稽察约束,恐为闾阎之扰累……现在劝民开垦,彼谋生务本之良民,正可用力于南亩,何必为此徼幸贪得之计,以长喧嚣争竞之风。”(摘自《东华录》)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朝廷最有可能

A、鼓励商业资本的积累和手工来的扩大再生产

B、撤销现有相当规模的官营手工业

C、对民营手工来实行低价收购

D、默认雇佣和被雇佣关系生产方式的发展

18、“士商常相混,亦商亦儒,甚至弃儒从商,在一些商帮崛起的地方,似乎成了普遍的趋势。即便是”儒风独茂“的徽州,民俗“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材料实际反映了

A、抑商政策阻碍了社会价值体系的变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C、徽州一带商人致富意在供子孙科举成名

D、职业商人开始出现且地位日益显赫‘

19、“自大内和宁门外,新路南北,早间珠玉珍异及花果、时新、海鲜、野味、奇器,天下所无者,悉集于此……其夜市……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买早市者,复起开门”这一城市最有可能是

A、秦朝咸阳城

B、西汉长安城

C、唐都长安城

D、南宋杭州城

20、唐休杜牧诗中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里的“酒旗”就是古代的一种商业广告。丰富多彩的古代商业广告是中华民族灿烂传统文化的重要的

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的发展

中国传统史学理论的发展 苗伟 一、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先秦、秦汉时期,是它的产生阶段; 从春秋、战国之际到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理论逐步产生了。其标志是《春秋》、《左传》和《史记》等书所反映出来的对于史学的认识。从《春秋》和《左传》来看,它们的作者已经有了明确的史学意识;从《史记》来看,它更是突出地反映了司马迁的自觉的史学发展意识。这可以看作是古代史学理论产生阶段的主要特点。 第二个阶段,是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它的形成阶段;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在马、班所奠定的基础上,中国史学有了更大的发展。这时期的史学理论,已不限于提出来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新的探讨,而且提出了系统的史学批评理论。这是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时期。南朝梁人刘勰《文心雕龙?史传》篇、唐初政治家关于史学的言论。《晋书》卷八二有关史家的传记、《隋书?经籍志》史部诸序等,都是反映这个时期史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文献。尤其是刘知几的《史通》,提出了系统的史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论,标志着古代史学理论的形成,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里程碑。 第三个阶段,是宋元时期,是它的发展阶段; 五代辽宋西夏金元时期,中国古代史学有了更大的发展。通史、民族史、当代史、历史文献学等方面,在这时期都取得了许多新成果。史学批评在相当广泛的范围里进一步展开,史学理论在不少问题的认识上更加深入,在表现形式上亦更加丰富了。这几个方面表明,中国古代史学理论进入了它的发展阶段。 第四个阶段,是明清(1840年以前)时期,是它的终结阶段。 中国史学发展到明清时期,有两个极明显的特点,一是越来越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性,二是出现了批判、总结的趋势,同时也萌生着嬗变的迹象。史学理论的发展,也不能脱离这两个特点,而后一个特点表现得更突出。这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终结阶段,其特征便是批判、总结和嬗变。明后期的王世贞、王圻、李贽,明清之际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清前期的王鸣盛、赵翼、钱大昕、崔述、章学诚、阮元、龚自珍等,在史学理论方面,各有不同的成就和贡献。 二、中国传统史学的特点 1、历史记载和撰述的连续性 任何一个文明古国都不像中国在历史记载和撰述方面有这种历史连续性。从现在已知传世最早的史书——《春秋》开始,中国的历史记载和撰述从未中断过。如果说从有文字记载开始,现在已知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甲骨文,距今有3600年。尽管我国现在有文字记载的确切年代不像有的古代文明国家那样早,但我国历史的记载、撰述是连续的。“二十四史”记载了

最新-高中历史 知识的拓展与提升+——中国古代史 人教版 精品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 我国素以历史悠久闻名于世,是世界上惟一的文化传统延续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古国。有明确文字记载、可以考实的历史有将近四千年之久,以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相结合,可以认识的文明史长达五千年以上。我国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也相当久远,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的先人,共同生活在辽阔的疆域上,通过不同文化的碰撞、冲突、交流、融合,共同创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辉煌壮丽的,在若干历史时期内,我们的文明发展水平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华文明是对世界历史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不仅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过举足轻重的影响,还曾经对更为遥远的地域发挥过独特的推动作用。法国的著名学者谢和耐(Jacques Gernet)教授曾经动情地说:“中国文明曾是人类中很大一部分的启迪影响者,将其文字、技术、人生观和世界观、宗教和政治制度赐予了全人类的这一部分。朝鲜、日本、越南等作为中国移民的国家也都属于同一文明圈。但中国影响的辐射范围已经远远地超越了这些地区……它也触及到了一些更为遥远的地区。”他说,西方欠下了中国的“文明债”,如果西方不曾借鉴中国,“就不可能具有它今天的面貌”(《中国社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l997年,l~2页)。“欠债”之说当然是善意的笑谈,倒也可以使中国人产生历史的自豪感,其实更重要的是应该思量如何才能不愧对祖先所创造的辉煌。 想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对悠久、辉煌、丰富而又复杂的中国古代史加以概述,难度相当大。让我们以历史年代为序,按照传统史学“大断代”的方法,共同探讨古史的深邃与奥妙。 我国境内发现了为数众多的早期猿人遗址、遗物,为进一步解决人类起源问题提供系统而珍贵的材料。特别应该指出的是,除了世界学术界广泛关注的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之外,近年间所发现和报道的安徽繁昌“人字洞”猿人遗址、重庆“巫山人”的新材料,把我国境内所见的早期猿人的出现时间,提前到距今200~250万年,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新石器时代,特别是在它的中晚期,“文明”的因素开始出现。在我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中国古代史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知识汇编

中国古代史科学技术、思想文化知识汇编 一、科学技术 ㈠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重875千克,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标志着商代青铜器铸造技艺已达到相当高水平。中国古代的青铜工艺成就主要表现在青铜器种类多,用途广,规模大,工艺精美,且融实用与艺术于一体。 ⑴都江堰:战国时期秦国李冰父子主持修筑,集防洪与灌溉于一体的水利工程,既消除了岷江之害,又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成为“天府之国”千里沃野。 ⑵长城:修筑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后历朝还有修筑。最主要是秦朝和明朝。秦长城东起辽东,西到临洮,全长一万余里。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一万二千余里。长城绵延万里,气势宏伟,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⑶隋朝大运河:隋炀帝开凿,2000多千米长,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⑷赵州桥:隋朝李春设计,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拱桥,距今1400多年。 ⑸北京故宫: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体现。是明清两朝皇宫,称紫禁城(宫城),1925年始称故宫。 ㈣四大发明~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 ※隋唐时期出现的:雕版印刷术、火药;※宋元时期:宋元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广泛使用,是这一时期科技重大成就。 ⑴造纸术:西汉前期出现用麻纤维制造的纸;东汉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等材料制成植物纤维纸,它原料易得、质轻价廉,被称为“蔡侯纸”。造纸术后来逐渐传到朝鲜、日本和中亚各国,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并引发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书写,便利了文化的保存和交流,不仅推动了我国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⑵印刷术:①雕版印刷: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集。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②活字印刷:北宋时期(11世纪),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将黏土做成陶活字,用来排版印刷)。活字印刷术既经济又省时。活字印刷术后来陆续传到朝鲜、日本、埃及和欧洲,欧洲到15世纪才有活字印刷术,比毕升的发明晚约400年(四个世纪)。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⑶指南针:战国时期人们根据磁石特性制成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12世纪时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为宋元时期我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和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新航路开辟)和发现美洲提供重要条件。 ※宋朝人的书中谈到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⑷火药: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药时发明的。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开始应用于军事上,主要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火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火药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过去单纯以大刀、长矛作武器的状况,引发了世界战争史上武器和战争方式的大变革。 二、思想文化 ㈠汉字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道德理想主义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道德理想主义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思想在世界政治思想发展的历史长河当中独具魅力,道德文化以独特的方式规范着人类的社会秩序,为人类提供精神理想和终极关切的信念力量。从道德在中国的产生及发展来看,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道德文化是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社会规范和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今天,道德文化思想在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凝聚人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仍然不失其现实意义,需要我们以唯物史观对其加以分析和借鉴。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思想的形成及其主要观点 道德文化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政治传统,历史相当久远,至少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这说明在中国政治文明的早期就对道德文化高度重视。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继承了这种道德文化的传统,提出了以道德教化作为社会治理的主要手段,以政刑为辅助手段的国家治理思想,这种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一直是中国古代主流的政治统治思想。 道德文化思想渊源于尧、舜、禹时代。从社会形态来看,这一时期是原始社会末期,道德文化思想的萌芽主要体现在“禅让制”的实行。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制度的社会结构基础是宗法社会,其权力交接奉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度。而儒家推崇的权力交接制度则是“禅让”制度。“禅让制”是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尧、舜、禹之所以能当上部落联盟的领袖,除了天分聪明之外,更重要的是依靠他们个人良好的品德修养树立起来的威信,取得了各部落首领的认同。正如恩格斯所说:“酋长在氏族内部的权力,是父亲般的、纯粹道义性质的。”① 道德文化思想发展于奴隶制社会时期。这一时期着名的代表人物是西周初年的周公姬旦,他创立了“以德配天”的政治伦理观。周公等人认为:“惟命不于常”,②“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③“皇天无亲,惟德是辅”。④这就是说,“天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在他看来,夏商之所以灭亡,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敬德保民”。基于此,他认为天命不可恃,惟有敬德才能保民、保天下。周公姬旦的思想实际上已经包含了道德文化理论的几个重要问题,即对君主的要求,对道德规范——“礼”的重视,对民本意识的强调,等等。当然,西周统治者提出的“以德配天”和“敬天保民”的主张,仍然是以“君权神授”说为思想基础的,神权思想仍然是他们统治人民的重要精神武器,他们提倡“明德慎罚”,也并不是要削弱刑罚,更不是要放弃刑罚,而是为了更有效地使用刑罚来维护其统治。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下册)中国古代史复习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某同学去参观历史博物馆,其中有一件刻有文字的商代文物吸引了他。此文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是研究商朝历史的珍贵资料,这种文字是A.甲骨文B.大篆 C.小篆 D.隶书 2.“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音:e,不公正,偏袒)”是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名言 A.韩非 B.孟子 C.墨子D.庄子 3.公元前340年,生活在咸阳郊外的年轻富商李有为,想提高自己社会地位的途径是①奋发读书,考取功名②弃商务农,努力耕织③上战场杀敌立军功④利用经商获利,大量购置田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4.“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该诗赞颂了秦王赢政哪一历史功绩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兼并六国,完成统一 C.修筑万里长城 D.书同文,车同轨 5.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前2 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这一改变从哪一皇帝一开始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景帝 D.汉武帝 6.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 A.班超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开辟后 C.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后 D.昭君出塞后 7.陆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一条重要的对外交通线。下列关于丝绸之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丝绸之路于汉代开通 B.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C.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古都洛阳 D.西汉末年,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8.“……由是操之势力,不能复至南方,而三国之势遂定。”奠定这一局面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9、在某一博物馆中,讲解员在讲解下图器物时说:“这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它应是 ( ) A.四羊方尊 B.编钟 C.青铜立人像D.司母戊鼎 10.齐桓公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最主要原因是:()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历史学、世界历史双学位招生简章 一、培养要求、目标 历史学本科双学位的培养目标是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的史学素质教育,以满足现代化社会的不同领域对于具有一定史学功底的专业人才的广泛需求。要求学生通过科学的、系统的学术训练,掌握一定的历史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结合今后各项工作的需要,运用历史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搜集、考订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现象和材料,善于思辩、表述和写作,能够独立地研究和解决问题。 二、报名条件: 1、在校2004级和2005级本科生(专科起点本科 除外),没有不及格课程且全部课程的GPA绩 点在2.0以上,学有余力者; 2、每人只能选修一个辅修或者双学位; 三、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如有疑问,请咨询62757444) 总学分:38学分,其中:

修满15学分。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历史学、世界历史辅修 一、培养要求、目标 历史学本科辅修课程位的培养目标是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的史学素质教育,以满足现代化社会的不同领域对于具有一定史学素养的人才的广泛需求。要求学生通过较为系统的学术训练,掌握一定的历史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结合今后各项工作的需要,运用历史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搜集、考订和分析各种复杂的现象和材料,善于思辩、表述和写作,能够独立地研究和解决问题。 二、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总学分:28学分,其中: 1.必修课程:16或18学分 方案①中国古代史8学分 中国近代史4学分 中国现代史2学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2学分 共16学分 方案②世界上古史3学分 世界中古史3学分

人教版(部编2019年)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四)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法

课题:中国古代史(四)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法 教学目标: 1、识记:①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②金与南宋的对峙;③宋代经济的发展; ④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⑤宋元时期的都市。 2、培养学生比较、综合分析能力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认识到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的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之间战争是短暂的,和平交融是历史主流。。 教学重难点: 北宋的中央集权政治和元朝的行省制度;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导入提问“什么是“贞观之治”?该皇帝的统治措施有哪些?”待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小结导入课题。 2、指导学生阅读湘版《中考历史》P.9考纲,明确学习目标,转入本课教学。 二、教学新课: 1、夯实基础:请学生速读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第6-11课的内容,然后思考完成湘版《中考历史》P.9—11的考点扫描填空题。 (1)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大金。 (2)澶州之战后,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史称为“澶渊之盟”。之后,辽宋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北宋西夏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3)金灭辽后,对北宋发动了战争,北宋妥协求和,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北宋灭亡后,赵构称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4)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威胁其统治,就令岳飞班师,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了岳飞。之后,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5)宋代经济发展的重大表现: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领先于世界地位,南宋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宋朝最大的商业城市是开封、杭州;还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开封和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浅析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政治思想

浅析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政治思想 “哲学”一词并不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它是西学东渐的产物。目前有记载的中国文化,最早可追溯到商朝,这取决于甲骨文字和金文的发现。除此之外,《尚书》和《诗经》中也记载了一些商朝的历史事件。在古代,官师不分,所有的文化都掌握在一国的史官手中,这里所说的史官并不是记载历史的专门官员,古者巫史不分,所谓史官指的是管理宗族事务的官员,后来才分化为加载一国之史的专吏。所以,关于政治的记载,最早也是出自于史官之手,如上文提到的《尚书》。《周易》相传是上古时期的伏羲画八卦,周文王演变为八八六十四卦,再加上彖辞、象辞等,但经现代学者考证,《周易》并不是一时一地之书,而是经过了多人之手,逐渐形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周易》版本。《尚书》和《周易》代表古代政治哲学萌芽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政治哲学思想是“天命观”和“德治观”,如《尚书·大禹谟》中言“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一直到东周以后,官学下移,遂开私人著述之风,很多士君子开始探索救国之道并附之著述,比如《左氏春秋》《晏子春秋》等等。此外还出现了诸子学说,各持己论,如儒家主张恢复周朝礼乐制度,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法家则主张严刑峻法,这是基于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自秦朝以严刑峻法的政治措施十五年而亡,汉朝吸取教训,在初期采用无为而治的休养方针,直至董仲

舒上“天人三策”,使得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一直至于清末,儒家政治哲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思想出现,但始终都是在儒学的框架之下进行。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每个朝代又有不同的哲学风潮,其中又以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和明末的心学最为著名,这些思想都对当时的政治起到过一定的影响。 在诸子百家学说中,很多学说在秦以后就不复存在或者被其他主流学说所同化了,不再具备独立性和完整性。诸子学说中对中国政治影响深远的,主要是其中的四种政治哲学。 儒家政治哲学 儒学的创始人是孔子,其一生的理想就是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主张以礼乐治国,《论语·里仁》记孔子言“能以礼让为国乎?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孔子的思想主要记载在《论语》一书中,其核心字眼是“仁”“礼”“乐”“德”“君子”等等。后来到了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君主要行“仁政”,所谓“仁者无敌”,其最有代表性的政治观点是“民贵君轻”,主张“得民心者得天下”。后来由于秦王焚书坑儒,儒学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以董仲舒的“天人三策”扭转了局面。董仲舒发挥了“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子受命于天,行德政上天就会拥戴,行暴政天就会降下灾祸,其做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中考中国古代史易错点总结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中考中国古代史易错点总结 1、西周的分封制不仅分封王族,还分封异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 2、分封制形成以西周之前,不是西周首创的制度,只是盛行于西周。 3、春秋战国时期最受推崇的是法家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才正式得以确立。 4、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专制主义是一种决策方式,而中央集权是一种相对与地方分权的制度。 5、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6、秦朝采用的是法家思想,西汉前期采用的是道家思想,汉武帝以后采用儒家思想。 7、四大发明的顺序:造纸术(汉)、印刷术(隋唐)、火药(唐中期)、指南针(北宋)。具体来说,西汉时期出现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用麻做的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出现,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唐中期的书籍中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

元时期广泛用于军事并向外传播。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南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并向外传播。 8、张骞通西域体现的是民族关系;丝绸之路的开通体现的是对外关系;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9、西域,至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而非西藏。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的是汉宣帝,而非汉武帝,汉武帝在位时间是前140—前87年。 10、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不是预报地震的,而是测定地震方位的。 1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发展承上启下,为隋唐的繁荣发展和宋朝的经济重心转移奠定了基础,但经济重心仍在黄河流域。 12、要注意隋朝大运河与京杭运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3、科举制开始出现在隋文帝时期,正式形成是在隋炀帝时期,1905年,光绪帝宣布废除科举制。 14、科举取士制度、三省六部制均正式实施于隋朝,完善与唐朝。 15、武则天在位期间选拔的、破格提拔的贤才有姚崇、宋璟,而后来唐玄宗继续重用过姚崇。 16、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不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是民族之间的兄弟斗争。就正义性而言,北宋时正义性的,

政治学原理作业答案

政治学原理》作业及答案 《政治学原理》作业1答案 一、填空题: 1、政治化; 2、政党分肥; 3、潜意识; 4、利益; 5、君主专制; 6、村民自治; 7、城市国家; 8、政治关系。 二、选择题: 1、D; 2、B ; 3、D ; 4、AC; 5、C; 6、D ; 7、ABC; 8、ACD; 9、ABD ; 10、D ; 11、ABCD;12、D ;13、ABCDE ;14、ABCD;15、BCD;16、BCD;17、 A ;18、D ; 19、B ;20、B 。 三、名词解释: 1、政治学:政治学就是研究政治的学问或科学。 2、权利:是指某人或某一群体所享有的从事某种行为的资格或正当性。 3、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4、政治权力:是政治主体对一定政治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 四、简答题: 1、答: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答:行为主义政治学的主要理论内容是:(1)行为主义政治学坚信,社会理论应当建立在对可观察的行为的研究基础之上。(2)行为主义政治学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或个人所组成的团体行为作为其分析研究的基本单位,把政府描述为一个由个体的人和人群相互作用所组成的过程,着重研究政府、政党、利益集团和选民的活动,以期发现政治过程中个人和团体实际行为一致性的范围和性质。(3)它借助于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形成了系统分析的概念、假设和解释,在理论上,一反过去传统政治学者偏重历史分析、规范分析、制度分析法的趋势,而着重于客观的、经验性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形成了所谓“结构功能理论”、“系统分析理论”、“政治沟通理论”、“决策理论”以及博弈论等理论,取代以往人性论、正义论、历史决定论等哲学理论,而成为政治行为研究分析的依据。 3、答:理想主义方案对人性持乐观主义态度,一般以为人性善,追求公益、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如果有人昧了“良心”,那主要是由于环境不善或者一时糊涂,跟着别人没有学好,所以通过改善环境或强化教育,人会弃暗投明反璞归真。对公共权力多持肯有定性倾向,认为政治权力代表公意,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上认识,政治设计的核心是寻求一个“清官明君”式的好人政治,保证选拔“德才兼备”者当政,这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现实主义方案对人性持悲观主义态度,一般主张性恶论,认为只有饥饿才能使人勤奋,另有法律才能使人为善。对公共权力多持否定性倾向,政治设计核心是寻求一个好的制度安排,这是“法治”社会的 政治设计思路。 4、答:近代以来,思想家们对权力下过很多定义,其中有代表性的是:(1)霍布斯认为,权力是行动者与行动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2)罗素认为,权力可以定义为有意努力的产物;(3)马克斯•韦伯把权力定义为在社会交往中一个行为者把自己的意

自然_生命_伦理与和谐_中国传统政治学的基本特色_中国传统政治学论纲之六

自然、生命、伦理与和谐:中国传统政治学的基本特色 ———中国传统政治学论纲之六 唐国军 (广西民族大学政法学院,广西 南宁530006) [收稿日期]2008-03-20 [作者简介]唐国军(1963-),男,广西全州人,广西民族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博士。 [摘要] 中国传统政治学在求善为主的政治哲学指导下,产生了属于自己的、与西方社会完全不同的政 治学———不是以权力规范为核心而是以社会和谐为追求目标;不是仅仅以人为对象而是包容宇宙万物的生命安置为整体对象;不是民族国家范畴内的权力分配而是求得整个世界(天下)太平的独特的政治学体系。这个体系以伦理规范为实现模式,呈现出强烈的普世色彩。 [关键词] 中国传统政治学 自然 生命 伦理 和谐 [中图分类号] D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917(2008)09-0183-05 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在天地人一体的和谐秩序中统一多元的基本特色。如果从中国传统政治学的内容及其关注的重心来看,则呈现出其对生命的特别关怀、对秩序和谐的高度期盼、对天下大同理想的不懈追求、对伦理设计的特殊依赖等因素相互混同、相互依存、相互联结的广义政治学特征。它既是生命政治学、自然政治学、和谐政治学,同时也是普世伦理政治学。 一、生命政治学 生命政治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福柯。在福柯看来,身体是政体压迫的工具,是政治之作用于人的异化现象。对此,我国台湾地区有学者认为:“傅科(即福柯———笔者注)的生命政治是一种生命的政治技术学。生命是指类的身体,政治的部分讨论是权力以及主权的问题,技术的部分讨论的是干预以及调 节的措施。”[1]但是,福柯本人并未给出一个完整的生命政治学概念。而台湾地区学者黄俊杰先生所概括的生命政治学(BOB Y POL ITICS )概念是:“以身 体作为隐喻所展开的针对诸如国家等政治组织之原理及其运作之论述”,其“将身体以及作为身体的延 伸或扩大的国家,视为一个具有内在整合性的有机体”及“将身体作隐喻或符号来运用,以解释国家的 组织与发展”[2] 。这个生命政治学概念提的是一个隐喻,并非一门实质的学科,而且迄今为止,学界也 没有给生命政治学作出准确的定义。但是,笔者认为,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确存在着对于生命的一种特别关怀,因此必须有一个新的概念来加以表述。笔者认为,所谓生命政治学,应有三个方面的理论指向:第一,是以生命作为终极关怀和研究对象的政治学;第二,是以生命保全和安置为基本原则作为立说标准的政治学;第三,是以生命活动规范和秩序安排及其相互交往为内涵的政治学。 中国传统政治学构成的主体精神———儒道两家思想,正是这种关注生命、以保全生命为言说对象的政治学说。儒家创始人孔子主张“庶、富、教”,着重从社会系统的运作中考察并规范统治者的政治行为,发展出以“民本”、“保民”为基础的“仁政”政治理论,并着重依据人伦规范对政治进行设计与改造,其重点关注的是人的社会性的生命体。有学者指出,孔子“主张把治理国家视为生命的职责所在,统治者不仅由此而提高自我之修养,而且负有将道德观念 传扬给后代的责任”[3] 。道家则从另一个角度——— 3 812008年第9期(总第159期) 广西社会科学 GUAN GXI SHEHU I KEXU E NO.9,2008(Cumulatively ,NO.159)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doc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 先秦时期虽然有百家争鸣,但实际上,世之显学,不过儒墨道法四家而已。其他各家之言,要么在后世被融入这四家当中,要么思维体系不够精深,难以成家立说,以传万代。 一、儒墨道法四家政治哲学 1.儒 儒家在四家中生命力最强,几乎与贯穿了全部中国政治思想史。究其原因,大概得益于其优秀的传承体系,孔子提出有教无类,以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传承不绝。儒家注重教化,所以历朝历代,不管儒学是是否为当政要学,始终不见其式微。儒学昌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恐怕就是它极强的适应能力。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儒生的治国理论都会有新的发展变化,不断吸收别家的观点为己用。我们可以看到宋代近似于法家理论的功利主义大方光彩,维新的政见,却出于应该是守旧的儒生们手中,这些儒生还从儒家经典里找寻变法的理论支点。使祖宗不足法,也变成了儒家的思想。 儒学本就循自周公之政,一直都是作为一种统治模式的传承而存在,既治民维君,又从天命、道德的角度限制君权。但不管“先王”周公对儒家创立的思想影响如何大,“万世师表”、儒家“至圣”却是孔子。儒家的政治哲学也已孔子的中心思想“仁”为立足点。 春秋时,人们把亲近尊长、爱众庶、忠君主皆称为仁。孔子把春秋时期仁的观念发展为系统的仁学,从各个角度论述了仁的本质、含义、致仁的方法。可总结儒家所倡导的王道政治,其要义在于修身先于政治,以美好的道德转化出有道的政治。

2.墨 墨家的政治哲学主要是墨子的“尚同”、“天志”和“明鬼”。墨子主张人性本恶。与边沁的功利主义一样,以利害为出发点,认为人总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为出处事标准,为获得利益,不惜作恶。因此需要统一百姓的行动标准,使个人不极端最求人私利,而是达到社会全体的公利,也就是边沁所说社会总功利的最大化的概念。 墨子提出的方法是选立一个贤者为天子,然后向下一级一级选立不同的贤者帮助管理。然后以天子的标准为天下的标准,自下而上,一级一级绝对服从。这样天下便可平治。 墨家与其说是一个学派,不如说是一个组织,社团。墨家信徒虽然在人数上能与儒家相提而论,但到秦时,其政治思想传承大体灭绝。究其原因,不过两点:一、长于技艺,少理论家。墨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也不过墨子一人而已。二、墨家在政治上所代表的是广大小生产者、小私有阶层的利益。墨家的学说不利于君主专制统治,所以得不到官方支持。 3.道 道家的政治思想与儒家一样,是不满于现状的抗议。道家与儒家构建的理想社会,也都是从古代社会的状态找寻依据。不同的是,儒家遵从周公制礼作乐,主张积极有为,而道家则描述了更久远之前的太古时期,从人类的最本源的自然状态出发,提出政治上应当尊崇无为来达到与自然和谐一体的快乐状态,即遵循老子所谓的“天道”。 道家的核心哲学观念也就是一个“道”字。何为道?是一个相当抽象性的概念,概括来说道就是一种绝对的客观真理。人们遵循道,就是遵循了自然发展的规律,是最好的存续方式。君王治国

中国古代史复习教案 人教版

中国古代史复习备课 湖南省涟源市荷叶高考补习学校吴爱洲 第一单元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 阶段特征 先秦,旧时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现今在讲中国通史时,多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我国现存已知最早人类遗址和化石,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自此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之前,我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两种社会形态和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历史阶段。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看,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我国经历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并开始进入铁器时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土地制度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的演变;阶级关系经历了阶级的产生—奴隶主与奴隶的对立—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对立的发展。特别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形成,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种社会大变革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我国春秋战诸子百家的文化昌盛时代与当时欧洲的希腊、罗马文明交相辉映,形成当时世界的两大文明中心。 考点提示 (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2)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民族融合。(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土地所有制的变迁;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4)先秦时期的文化: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文学和艺术;天文和物理;扁鹊。 基本线索 1、从距今约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070年,是我国原始社会时期。其间分为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2、从约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春秋结束,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它经历了形成、发展、鼎盛和瓦解四个阶段。 3、从公元前475年到前221年为战国时期,它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4、夏、商、西周三代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古代精神文明的繁荣。三代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奠定了基础。 一、我国早期的人类:※ 1、元谋人:

人教版高中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 时期朝代起止时间大事记(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奴隶社会形成夏朝前2070年— —前1600年 禹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王朝夏 启夺得王位后,将王位传给自己儿子;开 始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代替公 天下、传子代替传贤 历法《夏小正》 发展商朝前1600年— —前1046年 王位传承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封侯、伯,作为 臣服于商王的方国首领;迷信鬼神 青铜器的鼎盛时期;烧制出原始瓷器 出现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商人;殷历; 成熟的文字——甲骨文(清末发现) 鼎盛西周前1046年— —前771年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井田制;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瓦解春秋 前770年— —前476年 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大国兼并 新兴地主阶级推动各诸侯国进行改革和 变法,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确立 铁器、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 小农经济确立;垄作法;都江堰; 商业繁荣,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战国时秦 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百家争鸣(儒、墨、道、法) 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历法《石氏星表》(后人辑成) 春秋末年出现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战国时期,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代表 作楚国屈原的《离骚》 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标志绘画走向成熟 封建社会形成战国前475年— —前221年 初步 发展 秦朝前221年— —前206年 秦灭六国顺序:韩、赵、魏、楚、燕、齐 等六国。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 度、中央实行三公九卿以加强皇权、地方 推行郡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 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 货币、车轨、文字,修驰道、灵渠、万里 长城,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焚书坑儒;小篆;隶书的出现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 中国古代史学)【圣才出品】

第11章中国古代史学 11.1复习笔记 一、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 中华民族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意识的民族,出现了众多的历史学家,丰富的历史典籍,完备的修史制度,优良的史学传统。 1.发展历程 (1)史学的源头 文字出现前,先民对历史的记忆、认识和传播,依靠口耳相传,辅以结绳刻木,这种远古的传说是史学的源头。 (2)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出现了文字,使历史记载成为可能。 ①卜辞和金文 是中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的历史记载。 a.卜辞 殷、周奴隶主贵族占卜的记录,因刻于龟甲、兽骨之上,故称甲骨文。 b.金文 铸在铜器上的铭辞,因此也称为铭文、钟鼎文。 c.特点 卜辞和金文的记载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历史记载的基本因素,被看做是历史记载的萌芽。负责记载的史官是最早的历史学家。

②《尚书》 较早且具有官书性质的历史记载,记载殷、周王朝的大事。 ③《诗经》 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其中《大雅》里的一些诗篇,反映周族和周王朝某些发展阶段的传说和历史,可以视为史诗。 ④诸侯国国史 西周末年,周王室和各诸侯国都有了国史。 a.春秋末年,孔子以鲁国国史为基础,编撰《春秋》。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孔子开创私人讲学和私人撰史之风,开拓了中国史学的道路,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大史学家。 b.战国时代,私人历史撰述有很大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左传》《国语》《战国策》。 (3)秦汉时期 是中国史学的成长时期,本阶段史学的特点是规模宏富的纪传体通史和断代史的出现。 ①《史记》 创造了中国史学上纪传体表现形式,以其规模宏大的通史概括了3000年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民族、思想、文化、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群像,奠定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基础。 ②《汉书》 班固因《史记》而撰《汉书》,断代为史,开创皇朝史撰述的先河。此外,荀悦的《汉记》是创编年体断代先例,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七略》,是中国目录学的开端。 (4)魏晋南北朝时期 史学得到初步发展,私家修史之风盛行,史书极其繁富,门类广泛,史学真正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而蔚为大观。本阶段史学门类除纪传、编年外,又有民族史、地方史、家史、谱谍、别传以及史论、史注等。

古代史编年体-整合人教版必修中国古代史部分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 一、祖国历史的开端—先秦 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大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启夺取了王位,并传位给自己的后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了。 西周实行了分封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宗法制(嫡长子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2、经济 (1)农业 生产工具:耒耜—商周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战国开始推广铁农具和牛耕 耕作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垄作法使用。 农业灌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耕作方式: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2)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发达:原始社会晚期掌握冶铜技术—商周青铜铸造繁荣—西周已有铁器。 原始瓷器在商朝已经开始烧制。 商朝已有了织机。西周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3)商业 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商业繁荣。 (4)经济政策 a、土地制度 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夏、商、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井田制。 春秋时期:私田发展。 战国时期:各国进行了变法,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 、重农抑商 商周时期:国家鼓励和支持商业发展 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 3、文化 (1)思想 商周时期:学在官府。 春秋战国时期:学在民间,百家争鸣。出现了诸子百家。 (2)发明和发现 书写材料:龟甲和牛骨—青铜铭文—竹书和帛书 天文学: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和哈雷彗星的记录 战国时期石申用赤道坐标记录了800多颗恒星的位置。 历法:夏朝的《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3)文学 《诗经》、屈原和《离骚》 (4)书画和戏曲 书法: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的体系。

中国画:战国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 二、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 1、政治制度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自称“始皇帝”。 虎符制度 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以皇权为中心的的中央政权组织:三公九卿 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 (2)汉朝 中央集权发展:郡县和封国并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 君主专制演进: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 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选官制度:察举制。 2、经济 (1)农业 生产工具: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后来出现犁壁。耦犁到东汉推广到珠江流域。 耕作技术:赵过推行代田法。 (2)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烧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西汉开始我国丝绸远 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誉称。 (3)商业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比较艰难。 西汉的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 (4)经济政策 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 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税收等。抑制富商大贾势力。 3、文化 (1)思想。 汉初,实行无为而治。、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任用儒士,习“五经”, 兴办太学。 (2)发明和发现。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九章算术》 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 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3)文学。 汉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张衡的《二京赋》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太原师范学院历史系 1、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 2、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3、陈高华、陈智超等著:《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修订本),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三版,中华书局,2017年。 4、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 5、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6、朱维铮:《中国经学史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 7、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8月;2014年5月。 8、荣新江:《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4月。 9、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增订本),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 10、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6月。 11、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3月。 12、杨宽:《战国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 13、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 14、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2月。 15、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9月。 16、胡宝国:《汉唐间史学的发展》(修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 17、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 18、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4月。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史学

第十章 第一节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古代史学的奠基 直到有了文字,历史记载方成为可能。 甲骨文和金文,是中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用以记载历史的文字。这些记载已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完整历史记载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因而可以被看作历史记载的萌芽。 负责记载的史官,则担当起草公文、记录时事、保管文书之责,也担任一些宗教活动的组织者,他们可以说是最早的史家。 《尚书》是较早且更具有官书性质的历史记载,所记都是殷、周王朝的大事。 《诗经》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包含风、稚、颂三个部分。其中《大雅》里的一些诗篇,反映周族和周王朝某些发展阶段的传说和历史,可以视为史诗。 春秋末年,孔子以鲁国国史为基础,编撰成《春秋》一书。《春秋》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它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战国时代,私人历史撰述有了大的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左传》、《国语》、《战国策》。 秦汉时期则是中国史学成长时期。这一时期史学的显著特点是规模宏富的纪传体通史和继代史的出现。 《史记》创造了中国史学上纪传体表现形式,概括了 3 000 年历史,从而奠定了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基础。 《史记》的“成一家之言”标志着史学已卓然成为一家。 班固撰《汉书》,断代为史,由此开创了皇朝史撰述的先河。 荀悦的《汉记》又创编年体断代先例 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七略》,是中国目录学的开端。 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得到初步发展,私家修史之风盛行,就史学门类言,除纪传、编年外,又有民族史、地方史、家史、谱谍、别传以及史论、史注等,显示出史学多途发展的盎然生机。 三、古代史学的发展与完善 隋唐五代时期,统治阶级重视修史,设馆修史完善了史官制度,官修史书成绩斐然。二十四部正史有八部成书于唐初,便是一个例证当然,设馆修史表明皇家对修史的垄断,私修之风受到抑制。 总结性著作的出现,是此期史学发展的又一个特点。刘知几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