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窦娥冤》赏析

《窦娥冤》赏析

《窦娥冤》赏析

《窦娥冤》赏析

第一部分的唱词

1.《端正好》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窦娥满腹冤屈与怨恨。

2.《滚绣球》中有一句是说命运不由自己掌握,这句话是哪一句?它采用了什么诗歌手法?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采用了起兴的手法

3.引用“盗跖、颜渊”的典故有何作用?这里是用以指责天地好坏不分,黑白颠倒。

4.《滚绣球》中有一句话揭露了社会的严重不公,是哪一句?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5.概括地说,《滚绣球》一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既表达了对天地不公的不满,又表现了主人公的反抗精神。

6、在押赴刑场的路上,窦娥要求刽子手走后街不走前街,这一细节刻画对塑造窦娥形象和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剧作家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因此,这一细节的描写不仅使窦娥这个形象更其丰满动人,也使剧作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更为有力和深刻。

7、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1

窦娥冤 公开课教学设计 优秀教案

窦娥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⑴、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⑵、了解剧情;以第三折中《滚绣球》、《耍孩儿》等曲词为重点,赏析戏曲语言。 ⑶、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⑷、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⑸、结合人教版配发的《第二课堂》“学习活动”练习,开展研究性活动。 教学重点:即目标之⑵、⑶、⑷ 教学难点: ⑴、第三折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指斥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⑵、对第三折 [ 端正好 ][ 滚绣球 ] [ 耍孩儿 ] 等曲子的理解,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教学方法:⑴先观看戏曲或电影《窦娥冤》;⑵讲授与研究性阅读相结合。 学习方法: 1 .课前预习,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阅读课文,掌握古白话词语,了解剧情; 2 、诵读中可分角色朗读、分段轮读、自由选读,形式不一,但要进入“角色”,读出感情。 3 .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一些特点,有助于理解剧情。 4 .鉴赏课文语言,除重点鉴赏第三折[滚绣球]等曲子外,还可选取其他曲词和一些说白,品味曲词与说白的语言特色。也可结合课文,领会曲词、说白、科介是怎样相辅相成塑造人物形象与推动情节发展的,了解戏曲语言个性化和动作性强的特点。 5 .鉴赏课文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着重了解这种艺术手法对表现剧情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可展开讨论,允许有不同认识。 教学时数: 4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学习: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出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的中国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而善良的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什么“王法”要被毁灭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本文来认识当时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与元杂剧介绍: 1 、关于作者: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 • 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现仅存 15 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1958 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①结构:元杂剧一般由四折一楔子构成一本,演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少数作品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和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雷雨》优秀教案

《雷雨》教学设计 吴丽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戏剧基本常识 了解故事情节,理清人物关系 明确课文结构及戏剧冲突 过程与方法: 品读戏剧语言,揣摩人物心理,学会理性分析复杂人物形象的多重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清资本主义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阶级本质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周朴园的性格特征,体会周、鲁会面时两人复杂的心理活动 教学方法: 情境感悟法 分角色演读法 提问点拨法 讨论探究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媒体:多媒体、自制课件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结合课本注释①,了解故事梗概,把握故事情节。 2、布置学生利用各种手段了解曹禺生平与创作,安排一学生准备2分钟的演讲“走近曹禺”,要求:抓住重点,简明扼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约5秒钟的“雷声”音频,将学生带入《雷雨》中“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特定氛围之中。 提问:听到这声沉闷的雷响,大家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觉?大家可不可以找几个词

形容一下。 (预设:恐怖、压抑、烦躁、不安,让人预感到有不好的事情要发生。) 就我们的生活经验而言,雷声之后到来的一般是暴风雨。那么,暴风雨有什么特性呢? (破坏性) 1933年,年仅23岁的曹禺,以一支笔,成就了一出雷雨之中的悲剧,震惊了整个文坛,多少年来在舞台上盛演不衰。究竟这出悲剧的魅力何在?这场雷雨中毁灭的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近《雷雨》,一起去探个究竟。 (板书《雷雨》) 二、走近曹禺 1、请课前指定的同学上台进行2分钟的演讲——走近曹禺。 2、教师进行口头总结,并进行补充,同时展示课件: 曹禺,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市,1910年生于天津一个官僚家庭,自幼随继母看戏,培养了最初的戏剧情结。 1922年入南开中学,参加“南开新剧团”,1925年开始演戏。 1928年升入南开大学政治系,第二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开始广泛涉猎西方戏剧名作。 1933年(23岁)完成处女作《雷雨》,震惊文坛。 四大经典名作: 《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三、了解结构、情节,理清人物关系 说明:《雷雨》共四幕,本课节选自《雷雨》第二幕,共两场。 快速浏览课文,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第一场和第二场的分界在哪里? ②两场戏中矛盾双方分别是谁?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③两场戏的主要情节分别是什么? 附板书: 鲁侍萍客厅重逢(相认) 周朴园 鲁大海父子会面(相斗)

关汉卿《窦娥冤》课后习题及答案

《窦娥冤》课后习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训练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嗟.怨(jiē)提.防(tī)亢.旱(kànɡ)前合后偃.(yǎn) B. 罪愆.(yún)巷.口(xiànɡ)亲眷.(quàn)上朝取应.(yìnɡ) C.服侍.(shì)刽.子(ɡuì)盗跖.(zhì)杳.无音信(yǎo) D.苌.弘(chánɡ)错勘.(kān)甘霖.(lín)古陌.荒阡(mò) 2.下列选项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清浊临危倾刻披枷戴锁 B.分辩诀别造蘖望帝谛娟 C.时辰白炼冤枉湛湛清天 D.怜悯推辞连累负屈衔冤 3. 下面有关戏曲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戏曲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B. 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是指元曲和明清传奇。 C. 杂剧和传奇的语言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 D. 戏曲中的角色有专门称呼,如:正旦——扮演女主角,外——扮演男主角,生——也叫外末,扮演老年男子,净——俗称花脸,卜儿——扮演老妇人。 4.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被这枷纽.(拘束)的我左侧右偏 ②怎不将天地也生.(产生)埋怨 ③赴法场餐刀 ..(吃刀,挨刀)去呵 ④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自己) ⑤我窦娥向哥哥行.(走动)有句言 ⑥兀的 ..(这)不是我媳妇 ⑦受刑法尸骸上烈.(烧)些纸钱 ⑧把你亡化的孩儿荐.(推荐) ⑨官吏每.(每每、常常)无心正法 ⑩断送 ..(发送,指殡葬)出古陌荒阡 A.①③⑥⑦⑩ B.②④⑦⑧⑨ C.④⑤⑥⑦⑧ D.③⑥⑦⑨⑩ 5.下列选项中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汉卿,金末元初大都人,他一生创作杂剧67种,代表作除《窦娥冤》之外,还有《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B.《窦娥冤》是关汉卿最杰出、最有影响的作品。它表现一个普通妇女蒙冤屈死的悲剧命运,猛烈抨击了封建社会黑暗腐败的统治,表达了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 C.关汉卿一生“不屑仕进”,长期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既写且演,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

悲剧审美 体验崇高——《窦娥冤》教学简案

悲剧审美体验崇高 ——《窦娥冤》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体特点。 2.把握窦娥形象。 3.把握作品主题及进步意义。 4.分 析悲剧的内容构造。5.学习悲剧审美的一般知识,体验崇高感。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任务布置】 1.结合课下注释与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通读课文,疏通文意。 2.借助个人资料、网络资源,了解、学习相关中国古代戏曲的知识,重 点学习关于元曲的知识,了解元杂剧的体式特点,熟悉相关概念,了解关汉卿生平与创作情况。(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文体特点。 2.把握窦娥的典型形象。 3.把握作品的主题 及进步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他因为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而被后世永远铭记和怀念,1958年,他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他个性极强,自称“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 他多才多艺,尤其擅长戏剧创作,一生创作了60余种杂剧和若干其他作品,是当时戏曲界的领袖人物;他是“元曲四大家”之首,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他就是关汉卿。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感天动地,面世以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悲剧作品的巅峰之作,也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窦娥冤》的节选,领略一下她那穿越千古的历史风采。 教学内容二:检查预习任务完成情况。 教学内容三:选读课文,将相关窦娥身世的隐性信息及显性信息梳理出来,重点梳理出主人公不幸的身世与悲惨的遭遇。

思路提示:重点选读楔子部分及第一折,梳理出:窦娥身世凄凉,人生坎坷,自幼母亡父去,被典押于蔡婆,做了童养媳,成家未久,夫亡守寡,与婆婆相依为命。写尽了窦娥的孤苦伶仃的不幸身世,旧愁新恨难以排解的情怀。正是这种卑贱的社会地位,使她横遭凌暴,无辜殒命。 教学内容四:结合剧情,梳理窦娥的言行心理活动,整理归纳其性格特征; 突出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反抗精神。 思路提示:从节选部分的课文看,窦娥首先是一个传统的、正直的、善良的女性。当蔡婆婆迫于张驴儿父子淫威欲招其父子入门时,引发窦娥与张驴儿的正面冲突,窦娥坚持不从,说明窦娥在大是大非的理解上头脑是清醒的,立场是坚定的。她从世俗礼法伦常出发,认为这桩婚姻没根没由,缺乏合理的依据。第一折中【一半儿】【后庭花】【青哥儿】三支曲子通过窦娥对婆婆的指责,突出她正直、倔强的性格。窦娥并非为了顺从婆婆而出卖原则之人,她是有主见的,有立场的,有自己成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第一折【寄生草】一曲中以三句“愁则愁”起调的排比句表现了窦娥对婆婆的深切关心。文中个别地方甚至有窦娥对婆婆的讽刺,如第二折【贺新郎】一曲,但透过这些情真意切的话语,读者看到的恰恰是义重情深的窦娥。 反抗精神是窦娥形象的最大亮点,光耀千古。描写窦娥反抗精神的第三折所以成为全剧高潮,悲愤激越,成为千古绝唱。【端正好】【滚绣球】二支曲子完成了窦娥形象的飞跃。作品赋予窦娥决不妥协的性格,“着重描画她那股惊天地,泣鬼神的如虹怨气,使这个默默无闻的童养媳,化作一颗光芒四射的慧星,划破那笼罩苍穹的黑夜,给人们带来一线光明,给作品现实主义的躯干洒上一层瑰丽的浪漫色彩”。同时,作品通过【倘秀才】【叨叨令】写出了临刑前的窦娥还牵挂婆婆,自身死难临头却一心想减轻他人苦痛,突显了悲剧主人公人性的善良,精神的崇高与心地的高洁。 教学内容五: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原因。 造成窦娥悲剧的直接原因有二,一是恶霸横行无忌,一是官吏贪暴枉法。 元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压迫最残酷、吏治最黑暗的时期。统治者给属于统治民族的游民提供了巨大的政治保护伞,使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之徒在光天

9课窦娥冤节选电子课文.

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作家中成就最高的。《窦娥冤》是他的代表作。该剧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这里选的是第三折(相当于第三出),或名“法场”。古代戏曲的人民性和悲剧精神充分体现在其中。 童养媳出身的孝妇窦娥被冤判斩刑,在法场上,她发下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降雪;大旱三年。她的行为感动了天地,誓愿果然灵验。 元杂剧“本色”(自然)的语言,“当行”(符合人物身份)的性格刻画也由此可见。 9、窦娥冤① 元·关汉卿 〔外②扮监斩官上,云③〕下官监斩官是也。今日处决犯人,着做公的Array④把住巷口,休放往来人闲走。〔净⑤扮公人,鼓三通,锣三下科〕〔刽子磨 旗⑥、提刀,押正旦○7带枷上〕〔刽子云〕行动些,行动些,监斩官去法场 上多时了。〔正旦唱〕 【正宫○8·端正好○9】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 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 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错看了盗跖颜渊○10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 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11也这 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 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刽子云〕快行动些,误了时辰也。〔正旦唱〕 ①窦娥冤(节选)选自《窦娥冤》(《关汉卿戏曲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生卒年不详。②[外]戏曲脚色名,扮演次要的男角。③[云]说。即“道白”。 ④[做公的]公差。⑤[净]元杂剧中的角色名称,一般扮演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净的次要脚色称副净。⑥[磨旗]摇旗。⑦[正旦]戏曲脚色名,主要女演员,扮演正面女角。这里指窦娥。⑧[正宫]音乐术语,传统音乐的宫调名称。按元杂剧常规,每一折在开唱时注明宫调。“正宫”意味着本折所有的曲子全部唱“正宫”调。⑨[端正好]曲牌名,即曲子的名称。以下“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等也 都是曲牌名。⑩[盗跖、颜渊]古代春秋时期两个道德对立的人物,一个是强盗,一个是贤人。盗跖是当

中职教育规划教材基础版第四册——窦娥冤第三折

二十一窦娥冤(第三折)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教学,深刻认识元代社会的恶人横行、官吏贪暴、法制黑暗、政治腐败。 2.理解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 3.使学生领会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画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4.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教学重点 1.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 2.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画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3.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二、分析课文 (一)、主题、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 《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婆独白开始,四折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课文是剧本的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这一折可分为三部分,每部分基本上是一个场面。 第一部分(开头至“只落得两泪涟涟”),是窦娥被押赴刑场途中诉说冤屈、指斥天地鬼神的场面。窦娥在杀气腾腾的气氛中身戴枷锁上场,唱出冤气冲天的怨恨。【端正好】一曲,由窦娥诉说自己无辜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滚绣球】一曲,是她在绝望之中迸发出来的呼号。她揭露人世间的不公:“为善的受贫穷命更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指责天地“怕硬欺软”“顺水推船”“不分好歹”“错勘贤愚”。【滚绣球】一曲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做了相当深刻的概括,是窦娥以生命换来的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对正义得不到伸张的现实社会的控诉、抗议,是对封建法制、封建秩序的否定,也是她的反抗精神的表现。 第二部分(“刽子云”至“负屈衔冤”),是窦娥请求走后街并与婆婆诀别的场面。【倘秀才】【叨叨令】二曲和窦娥与刽子手的对白,写窦娥请求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又写她“孤身只影无亲眷”“吞声忍气”“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交代她孤苦无依的身世。“(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今日赴法场典刑”一段说白,回述她为了婆婆免遭拷打,屈招了药死公

窦娥冤教案(公开课)

《窦娥冤》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在当今的新课改中,教师不能掌控教学的主流,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发问,不能只注重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学生的理解与接收。应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教师主导走向自主学习。本课的教学设计通过学生发问,把学习的主动权,思考权真正交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允许课堂上争辩,允许异样的声音。当然学生的发问应在教师有目的引导下进行。学生查资料,教师组织讨论后遗留的问题,结合文章的重点和难点筛选、整合,先教师引导,然后慢慢放开,将学生分成四组,展开提问、讨论、小结,从而分析、解决问题,实现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赏析本文的戏剧冲突和窦娥典型的社会意义 2、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戏剧的 兴趣。 3、学习关汉卿和窦娥的坚强不屈,不向命运低头的性格,引导学生直面生 活中的坎坷与挫折,积极向上。 教学重点: 分析窦娥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提问的方式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这句话真正道出了舞台艺术的魅力。因为舞台直接面对观众,不允许演员有任何的失误,不像影视电影拍不好可以重拍。由于年代久远,我们总感觉戏剧不可触摸。这节课,我们通过窦娥感受下舞台艺术带给人震动心魄的力量。 二、小组问题整合: 1、窦娥为什么指斥天地? 2、分析窦娥形象? 3、窦娥的悲剧因素有哪些? 4、本文采用哪些表现手法? 三、分组、讨论 四、展示小组讨论成果: 问题一: 小组二:在封建社会里,人们受到封建政权的压迫,还受到神权的严重束缚,受封建神权思想严重影响,窦娥相信天地,相信官府能主持正义,惩恶扬善,但在黑暗而残酷的现实面前,她才逐步觉醒起来,并看清社会本来面目。她强烈抨击天地鬼神,是对神权的大胆怀疑、遣责,实质上也就是对封建官府,对社会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我们可以看到初步觉醒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小组四:对天命的认同,天是现实社会的政治秩序,如果这个秩序不能保证当事者正常生活,或是成为当事者生活的摧毁者,人们往往感到绝望。这个时候

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第三折选

《感天动地窦娥冤》第三折(选)关汉卿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作者介绍] 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河北祁州人。约生于金末或元太宗时,贾仲明《录鬼簿》吊词称他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可见他在元代剧坛上的地位。关汉卿曾写有(南吕一枝花)赠给女演员珠帘秀,说明他与演员关系密切。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出自关汉卿手笔,学术界尚有分歧。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关汉卿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的剧作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既有皇亲国戚、豪权势要葛彪、鲁斋郎的凶横残暴,“动不动挑人眼,剔人骨,剥人皮”的血淋淋现实,又有童养媳窦娥、婢女燕燕的悲剧遭遇,反映生活面十分广阔;既有对官场黑暗的无情揭露,又热情讴歌了人民的反抗斗争。慨慷悲歌,乐观奋争,构成关汉卿剧作的基调。在关汉卿的笔下,写得最为出色的是一些普通妇女形象,窦娥、妓女赵盼儿、杜蕊娘、少女王瑞兰、寡妇谭记儿、婢女燕燕等,各具性格特色。她们大多出身微贱,蒙受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凌辱和迫害。关汉卿描写了她们的悲惨遭遇,刻画了她们正直、善良、聪明、机智的性格,同时又赞美了她们强烈的反抗意志,歌颂了她们敢于向黑暗势力展开搏斗、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奏出了鼓舞人民斗争的主旋律。关汉卿是位伟大的戏曲家,后人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1958年,曾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在中外展开了关汉卿创作700周年纪念活动。同年6月28日晚,国内至少100种不同的戏剧形式,1500个职业剧团,同时上演关汉卿的剧本。他的剧作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大学语文 窦娥冤 简介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通过一系列戏剧冲突的发展,塑造了一个富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伟大的女性形象——窦娥;这个形象的灵魂,就是一个弱者的抗争精神。通过这个形象,作品控诉了元代社会的黑暗与残暴,歌颂了人民的反抗精神。 窦娥的故事,有着明显的民间传说的基础,这就是剧本第三折中提到的“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东海孝妇的故事,最早见于刘向《说苑》,《汉书·于定国传》、干宝《搜神记》也都有记述,而且情节又有所丰富。对姑婆极尽孝道的东海孝妇(周青),竟被诬称杀死姑婆;将处斩时,孝妇当众立誓:“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行刑后,其血果然“缘旛竹而上标”(《搜神记》)。《说苑》中亦载此事谓“太守竟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 这个传说,显然给关汉卿以极大的启示;但关汉卿创作《窦娥冤》的最根本的原因,自然还是他所生活的元代社会的现实。官府的腐败,高利贷的盘剥、社会“泼皮”的危害,正是《窦娥冤》的社会背景;而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所具有的反抗社会黑暗的传统精神及其在元代社会的表现,则更是这一社会背景的主流。 窦娥原名端云,高利贷的盘剥使她沦为蔡婆婆家的童养媳,十三

年后,又成了寡妇。她对自己悲惨的命运,无法解释。她自问:“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她只好安于命运的安排,按照封建社会的“妇道”,做一个侍奉婆母的守节孝妇。但是,她万万没有料到,婆婆外出讨债不成,竟引来了张驴儿父子两个泼皮。他们父子一心要分别强占蔡婆婆和窦娥。窦娥对此行径坚决抵抗,而蔡婆婆的态度却十分暖昧,居然表示“事已至此,不若连你也招了女婿罢。”于是戏剧冲突的发展形成了两条线索:一是窦娥与张驴儿父子的冲突;二是窦娥与婆婆之间的冲突。窦娥一面抵抗着张驴儿,一面对婆婆的行为予以沉痛的劝阻乃至斥责。戏剧冲突发展的结果,导致张驴儿欲毒死蔡婆婆而误害了自己的父亲。这虽然有极大的偶然性,但正是全剧发展的关键:由此而发生了窦娥被诬告,展开了窦娥与官府的冲突。 窦娥对官府本来是信任的,她如实陈述事情的过程,希望“大人你明如镜,清似水,照妾身肝胆虚实……。”这是很重要的一笔,写出了她安于命运,遵从妇道的性格特点。 然而她所得到的却是贪官“人是贱虫,不打不招”的吼叫。于是窦娥与官府的冲突尖锐地展开了:窦娥受刑不屈,据实辩诬;太守桃杌贪脏枉法,惟期屈打成招。随着剧情的发展,一个出人意料的情节出现了:

窦娥冤

导入: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祝福》展示了勤劳善良的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而中国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另一位精神高尚而善良的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提示预习: 元杂剧 结构:四折、一楔子 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楔子(序幕)提问:写了什么内容? 书生窦天章因连本带利欠蔡婆四十两银子,被迫把七岁的女儿抵给她做童养媳,然后进京赶考去了。 ——交代情节、介绍人物 角色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杂等。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剧本构成:唱科白、宫调 以第三折为例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元杂剧四大悲剧 《窦娥冤》关汉卿 《汉宫秋》马致远 《梧桐雨》白朴 《赵氏孤儿》纪君祥 概述情节 标题概括前三折内容(用红楼梦章回体小说标题形式) 以第四折为例:窦娥鬼魂诉冤情,千古奇冤得昭雪 播放视频前3分钟

赏读课文第三折 《窦娥冤》全剧共四折,开头有一个楔子,由蔡婆婆独白开始。四折的内容分别构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重点赏析剧本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遭杀害的悲惨情景,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 指天斥地 满腔冤愤向谁诉说?哪些曲子集中体现了窦娥对天地的满腔冤愤? 请生读【滚绣球】(注意情感,再读) 滚绣球一节,那句话最震撼你? 明确: 修辞:呼告、对偶、对比,借代、用典 ——性格:刚烈(弱女子) 如火山爆发、如洪水决堤般的满腔怨愤 (板书:冤————) 齐读前两节 第三折概括为“临刑之前发誓愿,感天动地窦娥冤”,集中在第三个场面,板书“三桩誓愿”中间还写了什么?“诀别婆婆” 理清第三折情节: 第一部分:(开头~“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指天斥地 第二部分:(“(刽子云)快行动些”~“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诀别婆婆 第三部分:(“(刽子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结束)三桩誓愿 第三部分——三桩誓愿 分角色朗读(分窦娥、监斩官、刽子手及科介) 读之前提示情感(可以加上动作) 监斩官说的话有无变化? 态度:答应——不信(呵斥)——怒喝(态度越来越强烈) 雪溅白练 六月飞雪 亢旱三年 哪三桩誓愿?能不能调换? (板书:冤————愤) 播放视频 现实生活中这反常的情况是不可能实现的。如何看待? 从艺术上看,大胆想象、夸张,属浪漫主义手法。

窦娥冤教案及实录

《窦娥冤》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窦娥冤》历来被评为元曲四大悲剧和中国十大悲剧之首,是关汉卿最重要的剧作之一,现代戏剧家田汉创作话剧《关汉卿》(读本第四册选有该剧片断)时,也是以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作为剧作核心情节的。 课文节选部分,是《窦娥冤》的第三折,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它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这一折可分为三部分,每部分基本上是一个场面。第一部分是窦娥被押赴刑场途中诉说冤屈、指斥天地鬼神的场面。窦娥在杀气腾腾的气氛中身披枷锁上场,唱出冤气冲天的怨恨。她揭露人世间的不公:“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指责天地“怕硬欺软”“顺水推船”“不分好歹”“错勘贤愚”。第二部分是窦娥请求走后街并与婆婆诀别的场面。【倘秀才】【叨叨令】二曲是窦娥和刽子手的对白,写窦娥请求不走前街走后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又写她“孤身只影无亲眷”“吞声忍气”“早已是十多年不睹爹爹面”,交代她孤苦无依的身世。临刑前向婆婆嘱托后事,劝婆婆不要烦恼哭啼,则又一次表现了她的善良。第三部分是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并应验的场面。剧中借弱小无助的窦娥的不幸命运,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元代黑暗现实的触目惊心的图画。尤其可贵的是,剧作赋予主人公坚强的意志和强烈的反抗精神。这个自幼被卖作童养媳,备受凌辱,最后又被无辜推上断头台的弱女子,不仅敢于指斥天地鬼神,还大声控诉“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剧作设计的三桩誓愿,借助超现实的夸张和想象,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窦娥的悲剧形象是我国古典戏曲所创造出来的不朽的形象之一,具有深刻的思想感召力和艺术魅力。分析主人公的形象,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鉴赏剧作的超现实情节进而把握其浪漫主义艺术特色,是教学的重点,后两方面也是教学的难点。首先指导学生预习,了解全剧剧情,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主人公的形象。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精读曲词,借助课堂讨论,让学生认识剧中安排“三桩誓愿”超现实情节的作用,可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另外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并掌握元杂剧的结构及其特有的舞台语言。 能力目标 1.赏析《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和窦娥性格的典型意义。 2.熟读重要曲词,体会尖锐的戏剧冲突与浓郁的抒情性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德育目标 1.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2.正确认识窦娥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点 1.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有风格。 2.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落实背诵要求。 ●教学难点 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读讲结合,鼓励学生收集有关戏曲知识。 2.读背结合,抓住重点曲词,引导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深入领会其思想内涵。 3.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欣赏戏曲片段,提高鉴赏能力。

关汉卿《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 一、教学目的 通过课文教学,深刻认识元代社会的恶人横行、官吏贪暴、法制黑暗、政治腐败理解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 使学生领会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二、教学重点 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 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三、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四、教学方法 诵读、解析、鉴赏 五、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约生于十三世纪初叶,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他一生共创作了60多个剧本,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郭沫若说过,关汉卿能够“爱人民之所爱,憎人民之所憎”。他的杂剧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现实,又关于把现实和理想结合起来,赋予他所肯定的人物以理想的光辉,表达出人民的美好愿望。 (二)元杂剧知识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窦娥冤第三折滚绣球 关汉卿

窦娥冤第三折滚绣球关汉卿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窦娥冤》 为善的受贫穷更短命,造恶的享富贵又延寿。《窦娥冤》 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曾经孝妇冤。《窦娥冤》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 《窦娥冤》 西厢记长亭送别王实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1.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长亭送别》 2.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长亭送别》 3.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长亭送别》 4.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长亭送别》 5.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长亭送别》 6.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长亭送别》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马致远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琵琶记糟糠自厌高明 〔旦上〕乱荒荒不丰稔的年岁,远迢迢不回来的夫婿。急煎煎不耐烦的二亲,软怯怯不济事的孤身体。苦,衣尽典,寸丝不挂体。几番拼死了奴身己,争奈没主公婆教谁看取?〔合〕思之,虚飘飘命怎期?难捱,实丕丕灾共危。只为无钱送老娘,须知此事有商量。归家不敢高声哭,惟恐猿闻也断肠。

2020年语文必修4课时作业:1窦娥冤解析版

第一单元1 一、基础知识 (201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中国传统音乐包括民间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等类别,其中文人音乐的代表主要就是古琴艺术。但随着传统文人阶层在中国的消失,古琴艺术逐渐,甚至被社会遗忘。直到2003年,中国的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这种过去对文化有着深刻影响的艺术形式,才重新了生机。(),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一个特点。正因为古琴音量小,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我国古代就有“琴者,心也”“琴者,禁也”的说法。“琴者,心也”即弹琴是为了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与大自然交流,与三五“知音”互相欣赏;“琴者,禁也”即弹琴是为了自己,也说明在古人心目中,琴不仅是一件乐器,也是的工具。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边缘化获得制约放松身心 B.私人化获得制约修身养性 C.私人化焕发约束放松身心 D.边缘化焕发约束修身养性 【答案】D 【解析】边缘化:使靠近边缘,使处于不重要的地位。私人化:指个人化。根据后文“甚至被社会遗忘”可知,第一处应选“边缘化”。获得:指取得,得到,多用于抽象事物。焕发:光彩四射,振作。“焕发生机”是比较固定的搭配,第二处应选“焕发”。约束:指限制使不越出范围。制约:指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文中重在强调弹琴可以使自己有所节制,第三处应选“约束”。放松身心:指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得到放松。修身养性:指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由“琴者,禁也”可知古人认为琴是“修身养性”的工具。 2.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古琴的缺点是音量小,这是很多人的看法 B.音量小作为古琴的一个缺点,被很多人所批评

窦娥冤

第三折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翻译:没想到我毫无理由地犯了王法,毫无防备间受到了刑罚,叫声冤屈也会动地惊天。转眼间就要被含冤问斩,一缕游魂即将奔赴阎罗殿,又怎能不将那天地深深地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翻译:有太阳和月亮日夜长挂在人世,有那鬼神掌握着生死大权。天地呀!只应该把那清浊分辨,却怎么混淆了好人和坏人,分不清盗跖和颜渊?好人的人一生贫穷,孤苦早逝,作恶多端的人却享尽荣华富贵,尽享天年。天地呀,做这般怕硬欺软的事,原来也只是瞎了双眼,只懂得顺水推船!地呀,你如此不分好歹如何做地!天呀,你这般不明善恶枉称为天!哎,只苦了我如今泪水涟涟。 【倘秀才】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人拥的我前合后偃。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你有甚么话说?前街里去心怀恨,后街里去死无冤,休推辞路远。 翻译:沉重的枷锁在我的肩上使我站立不稳,人流如潮水一般拥得我跌跌撞撞。我窦娥对刽子手大哥有句话讲。你有什么话要讲?从前街里走,即使我死了也要心里怀恨;从后街里走,那我死也不冤了,千万不要嫌路远。 【叨叨令】可怜我孤身只影无亲眷,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早已是十年多不睹爹爹面。你适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甚么主意?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你的性命也顾不得,怕他见怎的?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 翻译:可怜我窦娥孤身一人在此,没有亲人为我做主,才落得忍气吞声,对影嗟叹,空自哀怨这样的下场。我已经十几年不曾见过父亲一面了。你刚才要我从后街里走,打的是什么主意?我只怕从前街走撞见我的婆婆,你自己的性命都保不住了,怎么还怕见他呢?只怕白白地气坏了他,只怕白白地气坏了他。【快活三】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婆婆也,你只看窦娥少爷无娘面。

窦娥冤 答案

《窦娥冤》第一课时答案 1.C2.D学习交流2 答案:关汉卿是一个坚强不屈,势与黑暗势力作斗争,充满反抗精神的正直的全能戏剧家。 东海孝妇①汉时,东海孝妇养姑甚谨②。姑曰:"妇养我勤苦。我已老,何惜馀年,久累年少。"遂自缢死。其女告官云:"妇杀我母。"官收系之,拷掠毒治③。孝妇不堪苦楚,自诬服之④。时于公为狱吏⑤,曰:"此妇养姑十馀年,以孝闻彻⑥,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不得理,抱其狱词⑦,哭于府而去。 自后郡中枯旱,三年不雨。后太守至,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枉杀之,咎当在此。"太守即时身祭孝妇冢⑧,因表其墓⑨。天立雨,岁大熟。 长老传云:"孝妇名周青。青将死,车载十丈竹竿,以悬五幡⑩。立誓于众曰:'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既行刑已,其血青黄,缘幡竹而上标(11),又缘幡而下云。 【注释】①本篇写孝妇周青因冤狱受死刑,上天为之感动。构思出人意表。元人关汉卿《窦娥冤》本事即源于此篇。东海,郡名,汉时郡治在郯(今山东郯城县)。②姑:婆母。谨:恭敬。③拷掠:拷打。毒治:严刑审问。④诬服:承认不实之罪,犹言屈招。⑤于公:汉丞相、西平侯于定国之父。《汉书·隽疏于薛平彭传》云:"其(于定国)父于公为县狱吏、郡决曹。决狱平,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郡中为之生立祠,号曰'于公祠'。"其中并载东海孝妇事。⑥闻彻:闻名四方。⑦狱词:论罪文书。⑧身祭:亲祭。⑨表其墓:即在墓前树碑,以表彰其孝行。表,作动词用。⑩幡(fān帆):长幅下垂的旗帜。(11)标:竹杆顶端 【译文】据《汉书?于定国传》记载:汉朝时,东海有一个孝妇,很早就死了丈夫,又没有儿子,但赡养婆婆非常周到,婆婆想让她再嫁,但她坚决不肯。婆婆对邻人说:“媳妇侍候我实在幸苦,我老了,拖累年轻人太久了,怎么办呢?”后来,婆婆就上吊自杀了。她的女儿就到官府告状说:“那妇人杀了我母亲。”官府就拘捕了孝妇,用刑具拷打惩处她,孝妇实在受不了那种痛苦,违心地被迫承认自己有罪。当时于公担任狱吏,认为这个妇人赡养婆婆十多年,以孝顺而出名,一定不会杀人。太守不接受他的意见,于公争辩而不被理会,就抱着那案件的供词在太守住所痛哭后离去。太守最后杀了那妇人。孝妇被杀后,郡中大旱,三年没有下过雨。后任太守到任后,于公说:“孝妇不应当被判死刑,前任太守冤杀了她,过失就在这里。”于是太守亲自去祭奠孝妇的墓,在墓前刻石,表彰她的德行,天立即下起雨来,当年获得丰收。从此人们非常敬重于公。 干宝的《搜神记》则使得“东海孝妇”的故事更为完善,它补充交待了孝妇名叫周青,同时还叙述了周青将死的一个情节:周青将被处死时,请求用车载着十丈长的竹竿,用来悬挂五色长幡,当众立誓说:“我若有罪,甘愿被处死,血会顺着流下;我若是冤枉而死,血会向上倒流。”刚处死了她,那血是青黄色的,沿着长竹竿往上流,到了竿顶,才又沿着幡而流下。据说《窦娥冤》中窦娥就是以她为原型的。其中窦娥临刑前唱到:“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其中“孝妇”说的就是她。 第二课时答案 1楔子的作用是什么?对故事由来作简单介绍。引出下文。 2 窦天章上场后独白的作用是什么?这类独白有何特点?交代全剧故事的缘由,是窦娥不幸命运的开始。特点:大都是用短句,符合口语习惯。质朴简练,以把事例交代明白为标准,忌啰嗦。多使用当时的口语词汇。 3 张驴儿、蔡婆婆各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张驴儿:泼皮无赖,品行恶劣,是旧社会黑暗势力的代表。他的救人纯属巧合,救人后他立即乘人之危,要赚人家便宜。赚人家便宜不成即生杀人之心。错杀了父亲又把责任推到窦娥身上,他的行为恶劣之极。 蔡婆婆:善良,逆来顺受,怯懦。面对张驴儿父子的强娶动摇不定,间接导致了都饿得悲剧。 4 语言特点(此题各位老师自己加些分析) 口语化,通俗易懂,非常接近生活中的口语。作者不愧是“本色派”代表。 个性化。紧扣剧中人物身份地位,使人物性格鲜明。比如窦娥的反抗性格。 第三课时答案 1 “窦娥冤”“冤“在何处?如何造成的? 无辜受屈。窦娥拍连累婆婆而屈打成招,可恨的是官府竟偏听偏信,严刑逼供,草草结案。造成冤案的是官府的昏庸和残暴,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2 关于《滚绣球》的思考 (1)本曲的主旨是什么?对天地鬼神的怨恨,以及强烈的反抗精神。 (2 )天地鬼神象征着什么?封建统治者。黑暗现实。 (3)本曲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呼告对比反问反复对偶借代 3 关于三桩誓愿 (1)窦娥发下了哪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2)这三桩誓愿分别是由什么典故想到的?略 (3)这三桩誓愿的侧重点是否一样?是否可以互换位置? 第一个誓愿: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个誓愿:她希望自己的冤屈能够感动上帝(老天爷); 第三个誓愿: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恶人。逐层递进。不能换。(4)这三桩誓愿两桩即时应验,还有一桩在第四折中也得到验证。作者这样写的意义是什么? ①三桩誓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 ②它着力表现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天动地的力量。 ③三桩誓愿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正义,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反抗意志与良好愿望。 浪漫主义手法。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的结合。现实主义:由于政治黑暗,吏治腐败,致使孤苦无告的窦娥惨遭杀戮,蒙此奇冤。现实主义的描写使我们认识到窦娥冤狱的典型意义,认识到当时社会制度的残酷、吃人本质。浪漫主义: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实是因冤而怨,连“皇天也肯从人愿”,才能一一应验。

窦娥冤公开课教案

窦娥冤公开课教案 一、导入(出示投影)2分钟 莎士比亚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越是美好的东西,毁灭得越彻底,悲剧的效果就越明显。窦娥,是中国古代妇女的典型代表。她身上表现出许多优秀的品质,可以说他的美好的。但是这样一个美好的妇女形象最后却走向了毁灭,悲剧效果非常明显。 二、请大家阅读课文第三折,思考问题。(出示投影)5分钟 1、窦娥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2、窦娥的悲剧是谁造成的? 三、(出示投影)合作讨论: 10分钟 1、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斥责天地鬼神? 2、在押赴刑场时,窦娥要求走后街,这一细节对塑造窦娥形象有何作用? 3、怎样认识窦娥的三桩誓愿? 四、学生对交流,教师总结并出示答案 15分钟 1:窦娥是被昏官屈判死罪的,她为何在《滚绣球》一曲中斥责天地鬼神? 明确:在当时的社会中,天地鬼神是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但窦娥却敢于怒目青天,斥责大地。实质上也就是对封建官府、对黑暗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我们可以看到窦娥初步而又朴素的觉醒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 ——反抗的窦娥 2:在押赴刑场时,窦娥要求走后街,这一细节对塑造窦娥形象有何作用? 明确:自己已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还是如何不使年迈孤寂的婆婆伤心,这是何等的善良啊!而作者越是刻画她的善良,也就越发显出其冤屈,她的抗争与反抗也就越发令人同情。 ——善良的窦娥 3、赏析“三桩誓愿” (1)、窦娥许下了哪三桩誓愿,运用了哪些典故? 学生归纳、总结,教师出示答案(2)、思考:每桩誓愿窦娥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桩:血溅白练 目的:刑场上的人们立刻了解她的冤情 第二桩:六月飞雪 目的:以洁白的雪花覆盖自己的身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