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画的“意”与“以象取意”

中国画的“意”与“以象取意”

中国画的“意”与“以象取意”
中国画的“意”与“以象取意”

中国画的“意”与“以象取意”

从“以形写神”向“以象取意”的转化

中国画被当今的学界更为强调其画品中所具有的“意”的内涵,而与中国画的“意”最为接近的概念则是“意象”。眼下较普遍的一个说法是把中国画说成是“意象造型”,以区别于传统西洋绘画的具象造型或现代西洋绘画之中作为

现代主义重要部分的抽象造型。中国画“意象造型”的说法或许是可以成立的,但它并不表示中国画作为“意象造型”是居于具象造型与抽象造型两者之间的所谓第三类造型。笔者一直认为:中国画相比西洋画尽管是属于两大不同的绘画谱系或系统(潘天寿先生较早的说法是“统系”[1])之一,却一直是属于具象造型范畴或方式的。换言之,中国画历来隶属于具象造型,与抽象造型无关。

有关这个问题,笔者在《中国花鸟画的概念与新时期浙江花鸟画的边缘重组》一文第三部分有过阐述。原文不长,引述如下:

中国画的意象造型并不是刚好处在具象造型与抽象造

型的中间,它其实是归于具象造型之中的。有人认为意象就是半具象半抽象,这好像不错,其实不准确――说半具象可以,说半抽象就不对。因为意象除了是指未必严格的具象(即可能的半具象)之外,主要是指形象背后富有超越形象本身

的意蕴;而抽象就是无具象。半抽象这一概念不应存在,因为它不科学也无意义。打个比方,从形似的角度而言,具象与意象的关系好比“多”与“少”的关系,具象与抽象的关系好比“有”与“无”的关系;不管是“多”是“少”(哪怕少到0.001),它们都属“有”而不属“无”(所以意象属于具象);然而什么东西一旦进入并属于“无”,任“多”任“少”也就再无意义,因为它们均已不再存在,都成了“无”;其算术公式就是:0×1000=0×0.001 = 0 / 无×多= 无×少= 无(所以半抽象本身无意义,因为无具象的抽象本身无法再量化度量,它仍为抽象;除非错借以指半具象或意象)。[2] 查阅《现代汉语词典》“意象”条目,“意象”就解为“意境”,初觉此解释是不是太简单了,细想确实又很有道理。因为“意象”之“象”与“意境”之“境”的基本含义都归于“空间”关系的概念(它们与绘画的本性直接相通,更适合于对绘画的言说),因此,意象论也就是意境论。周积寅编著的《中国画论辑要》一书在“上编?总论”的“十论”中就设有“意境论”而未有“意象论”[3]235-260。周积寅认为:“东晋?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的要求,南齐?谢赫提出‘取之象外’的主张,并总结出‘六法’,首重气韵,奠定了中国画论的基石。但‘意境’这一概念,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却没有被提出来。”“直到北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才明确使用了‘境界’一词。‘境界’有时便是‘意

境’的同义语,”“清初笪重光《画筌》,在画论中第一次使用了“意境”一词,论述了中国山水画意境范畴的一些基本问题。”[3]235-236 显然,经谢赫提出绘画存在“取之象外”之意(即“意”的价值意义)的认识观念后,随着宋元以来文人画的发展,山水、花鸟逐步成为中国画的重要表现题材,因为文人书画家把写山水、花鸟也视同做诗文一样,更强调借之以表述自己的心意、心境即强调主体表达观念的价值,顾恺之时代主要以适应人物画创作需要所提出的作为绘画

的方法论乃至绘画观的“以形写神”之说也就逐渐发生了转型――从主张“写神”转向了内涵更广的(包含写神在内的)“写意”的要求了。如果综合套用“以形写神”及“取之象外”的说法,那么笔者认为,这种能与文人画的创作实践与要求相适应的绘画方法论乃至绘画观,就非常适宜于用“以象取意”一语来概括它了。这里的“象”,就是绘画作为图像的象,就是图像所体现“六法”之一的“应物象形”的“象”,也是“象形”的图像所包含有的本身意义与象征意义的“象”,因而不能不是“意象”的“象”。

前面说到,“意象”就是“意境”,那么意境论其实也应该不仅仅属于对山水画的言说,但凡中国画的人物、山水、花鸟三科或三大领域的意象问题,应该也都可以沿用“意境论”来界说。因为指涉空间领域之“境”或“境界”的概念,当然可以出现或存在于一切作为平面空间的造型艺术亦即

绘画艺术之中――就中国画而言,不仅在山水及花鸟画中描绘或表现的自然环境属于空间领域,人物画中描绘或表现的社会环境,包括户外环境与室内的环境等等,也不能不属于空间领域。主体或心源的“意”分别能动地诉诸人物、山水、花鸟等不同表现对象或题材的画面空间之中,就为以“意象造型”或意境表达为基本方式的中国画划分出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这样的不同题材的画科了。当然,如果意境在山水画中主要是指对于画中山水等自然环境所体现的生命

与生态气息即气韵的传达;那么意境在人物画中可能更多的是对于画中人物形象所体现的精神面貌的揭示,其所表达的“意”就是画面主人公甚至是作画者自己的精神境界的问题(它在此应与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绘画观相匹配);而意境在花鸟画中,则是综合了山水、人物画所能体现与传达的生命与生态气息包括作画者本人的精神境界等更为内

涵的东西,遂转化为更富于象征和隐喻意义的所谓“意蕴”的“意”了,它在花鸟画这一领域当属真正的“意之大者”。

能指之意:中国画图像作为艺术语言以象取意的一般意义

这里,我们再从中国画图像作为艺术语言体现的一般意义上来界说一下“以象取意”的问题。南齐谢赫在其“六法论”中将其第三、第四法就明确为“应物象形”与“随类赋彩”,这是直接就绘画图像与外部世界的观照关系与依存关

系上来表达“画”的方法也是“画”的属性的。由于绘画只能从视觉空间的角度来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所以它没有其他选择的媒介途径,只能依赖于可被视觉感知的“形”与“色”来完成绘事任务――中国成语有“形形色色”一词,就是对绘画媒介属性的恰如其分的言说。显然,“应物象形”照应的是“形”,“随类赋彩”照应的是“色”。而此前,南朝宋人宗炳在其《画山水序》中更是最为明确也最为直白地提出了“以形写形,以色貌色”[4]288的绘画法则,他同样是从绘画图像与外部世界的观照关系与依存关系上来言说的,并且突出了“画图”所特有与特定的媒介手段――画家以自己所目睹的对象的“形”来写出(绘出)画面上的“形”,以自己所可视的对象色相之“色”来绘出画面上与之相符的相“貌”之色。换言之,面对着外部世界的绘画者,如果要告诉观众自己画的“是什么”,就必须也只能以“应物象形”和“随类赋彩”(亦即“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为手段在他的画上对外界的形与色来加以描绘,别无他法。这说明,在艺术与自然、绘画与造化,或者说画的山水与真的山水两者之间,前者的形与色要以后者的形与色为依据――所谓“应物”与“随类”的界说,就意味着前者的形与色要受后者的形与色的制约(由此体现出所谓的“观照关系与依存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就是一种“如实”或“如实性”。当然,这种对形与色的如实描绘,并非一五一十地完全照搬与复制

外界对象――事实上,即使是你想这样做也是做不到的。对此,恰恰是提出“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的宗炳,在他的《画山水序》中同时有过另一番极为生动的表述: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以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之弥小。今张绡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是以观画图者,徒患类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势。如是,则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矣。[4]288

可见,“应物象形”“随类赋彩”,或者说“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不是说说那样的简单,画的山水也决不会是对真的山水做全然等同的如法炮制。而绘者之所以能在画面上“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全赖于他能把握好画面形象与外部对象的适当的(被缩小了的)比例关系;换言之,所谓画家画面上描绘对象的“形”的如实性(应物)与“色”的如实性(随类),只是指画面与外界之基本的“关系的如实”而已――无论是它与外界的形的关系还是色的关系,都是如此。

我们把这种“关系的如实”称做“象形”。而只有“象形”,才能取意。因为只有有了象形,才有了画面的可认知性。而可认知性,就是“意”,就是达到了“意”,就是取得了“意”。犹如须是“种瓜”才能“得瓜”、须是“种豆”才

能“得豆”那样,画山只有画出山的形(以及山的色),亦即画山像山,观者才能从画面上识得“山”,获得山的观念(或概念),这种观念(或概念)就是“意”。

在中国画画论里,最早强调这种“如实”或“如实性”的,就在东晋顾恺之的画论里。我们在读他提出的“以形写神”绘画观之时,也读到了他提出的“对”的概念。这个“对”,不是别的,正是“如实”或“如实性”。这见诸顾恺之在他三篇画论之第二篇(首语“凡将摹者”[5]135)的最后一段,其文字表述如下:

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察也。一象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

[5]135

在上述不过9句话67个字的段落里,顾恺之不仅提出了“写神”“传神”与“通神”的“三神”概念,也提出了与之对应的“所对”“实对”与“悟对”的“三对”概念。很显然,在顾恺之看来,“三神”是建立在“三对”的基础之上并受“三对”制约的:亡其“所对”则亡有“写神”;空其“实对”则趋失“传神”;唯有经过对“所对”的“实对”才能达到“悟对”,也唯有有了“悟对”才有所谓“通神”。然而,以往的一些论家,往往把顾恺之“以形写神”的绘画观,简单地解读为“传神论”,这不仅显得片面与偏

颇,也背离了顾恺之画论原本注重“实对”的现实主义[6];至于有的论家还由“传神论”引申到了魏晋时代的“玄学”等等,更是匪夷所思[7]。

与“对”相关的一个概念则是众所皆知的“似”。而由“似”所连带而来的概念还有“形似”“神似”“不似”和“不似之似”以及“似与不似之间”等等。这方面,有可能另著专文讨论,这里不再赘述了。

“对”与“似”都是表明一种正相关关系的存在。它既是绘画获得“象形”的前提,也是绘画通过“象形”进而“取意”的基本手段。

当然,以上的“以象取意”还处在中国画图像作为艺术语言的一般意义上,或者说还停留在类似“看图识字”的功能上。它回答的仅是中国画乃至一切绘画画面所画“是什么”的问题,具有符号学的“能指”层面的意义,即“能指之意”。它是人对于绘画以及通过绘画进入对世界的认识的初步,但毕竟这已经是“意”了――是已经达“意”或取“意”了。

所指之意:中国画图像作为艺术语言以象取意的象征意义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意象”或所谓“意之大者”之“意”,主要并不是在“意笔”与“工笔”之区别意义上的“意”,即“主要不是指画家对外部世界对象在造型与结构表现上相对达到怎样并非工整程度的‘意’,而是指画家赋予其作品

图像所具有的寓意或象征含义,这种寓意或象征含义尤其在中国画的花鸟画中有突出的表达力”(范达明《一本中国画学科的通典――读〈中国画百事通〉》,载“豆瓣网”http://https://www.sodocs.net/doc/a35369511.html,/review/1206167/)。中国画历来有所谓“花鸟画吉祥题材”的传统观念,例如北宋时编纂的《宣和画谱》对此类花鸟的入画就做出了教义性的明文规定:

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之富贵。而松竹梅菊、鸥鹭雁鹜,必见之幽闲。至于鹤之轩昂,鹰隼之击搏,杨柳梧桐之扶疏风流,乔松古柏之岁寒磊落,展张于图绘,有以兴起人之意者,率能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若登临览物之有得也。[8]

近年出版的《中国画百事通》一书,曾就“花鸟画吉祥题材”列举了“牡丹”“鸳鸯”“松柏”“仙鹤”“桃子”“竹子”等26种描绘对象所分别具有的不同的特定象征含义;在“谐音性吉祥题材”方面,又具体列举了作为象征含义“所指”的“富贵耄耋”“春光长寿”“必得其寿”“齐眉祝寿”“群仙祝寿”“贵寿神仙”“贵寿无极”等概念(通常在作品中表现为题款等),又是借助哪些谐音的描绘对象、通过怎样的较为固定的题材组合,来具体表现在画面上并隐喻和暗示上述象征含义的。[9] 潘天寿先生当年在《关于中国画构图》(1963年10月―1964年5月)的讲课中曾说:“牡丹大红大绿,既艳且丽,是富贵的象征,故牡丹素有富贵花之称。

不论看花的人或作画的人,一看到牡丹,就联想到富贵,既富且贵……如以牡丹和猫蝶同画,因猫蝶谐音耄耋,叫做‘耄耋富贵’……以牡丹与玉兰合画谓之‘玉堂富贵’;以水仙与牡丹合画谓之‘富贵神仙’;以牡丹与菖蒲合画谓之‘贵寿无极’等等。今天看牡丹与玉兰或看水仙看菖蒲则完全不同了。牡丹是粗枝大叶大红大绿的美丽花朵,它象征着繁荣美好的景象,也可以用它来象征新社会欣欣向荣无限光辉的现实生活,这就是今天牡丹花作为绘画内容所具有的思想性。”在这里,潘老是把中国画图像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之“意”,提高到花鸟画作品“内容所具有的思想性”的高度来认识的。这当然更是中国画“意之大者”的重要方面了。如果我们用符号学的观念来解读潘老在这里就中国画的图像(“形”)与其象征含义(“意”)的表述,那么,譬如牡丹的图像或形的“粗枝大叶”,包括其颜色的“大红大绿”,就是其图像符号的“能指”;而它的“既艳且丽”,就是其第一层(表层)“所指”,即归结为“粗枝大叶”、“大红大绿”的牡丹本身所具有的“所指”(即花本身属性的意义);而“联想到富贵,既富且贵”,则是牡丹的图像或形的第二层(或深层)“所指”,即由“粗枝大叶”“大红大绿”的牡丹多半已构成约定俗成的观念联想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所指”。

以文取意:中国画“四全”之题款与钤印的意义

不仅如此,中国画的“取意”不仅“以象”,更可以借

助非图像的手段。作为富有中国特色的绘画而与西洋画尤其不同的是,中国画在视觉的“画”即图像方式之外还能在其画面上采用视觉的文字方式即“诗、书、印”(与“画”一起构成了中国画的“四全”)的手段来“取意”表意,其中“诗、书”是通过题款来实现的,而钤印则除名号印(仅限于署名)与肖形印之外的其他用印(如吉祥印、成语印或闲章)的印文,都与诗书题款的款文一样具有直接的指意功能,它就是文字本身的功能,相对于“以象取意”的间接性,它的表意功能是直接的。在此,笔者将这一表意方式,概之为“以文取意”。

注释:

[1]潘天寿.谈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潘天寿美术文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149.

[2]范达明.中国画:浙派传统与创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269,270.

[3] 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4]潘运告.汉魏六朝书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5]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第五//俞剑华中国绘画史论研究丛书[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6]陈绶祥.魏晋南北朝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

社,2000.

[7]陈传席.一、重评顾恺之及其画论之(八)顾恺之传神论的产生//六朝画论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38.

[8]俞剑华.宣和画谱//俞剑华中国绘画史论研究丛书[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321.

[9] 郎承文:中国画百事通[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572―574.

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中国山水画不讲究形式上的相似,也就是说不太在意画得逼不逼真,而是讲究画的神韵意境,以简洁飘逸的笔法给欣赏者带去精神上的享受。 中国山水画的特点据本人的认识应具有以下要素; 1,让人看上去就感到宽广,气魄非凡。要有“方寸之间见万里”“气象万千”的气度。 2,有深度,一层一层,向远延伸,无有穷尽的感觉。 3,层次感要鲜明。块面要分隔开,让人感觉不同块面,立即知道各个块面之间的前后,左右关系。 4,你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一遍文章的中心,应重点描写,交代清楚,其它的衬托部分强调意到,寥寥疏笔,点到为止,中国画强调意境,可以意到笔不一定到,不要面面具到,交代得太清楚,否则会冲淡主题,画蛇添足。 5,山水画中山石,树木力求新,奇,怪,险。让人有种新鲜感,凶险感。容易吸引观众,打动人。 6,要达到以上效果都是以笔墨来表现的,所以这是笔墨功夫非常重要,应不断练,一副画的层次高低,观此立杆见影。否则你再好意境无法达到。 7,山水画高层次,实景刻画是次要的,关键是“虚”的部分要处理好,说起来容易,要做好,却很难,因为“虚”的部分,常常是随意中产生的,搞不好,一副画就因此搞坏了。这也是水平的问题。一般达到中等水平的画家,写实一般问题都不大,要“虚”得好,就相当于写意画,难度相当高。“虚”的部分,就是给人充分想象的部分。也是意境体现的部分。非常重要。其他再引用一些高手的见解供大家参考;第一、“奇”;中国古代画论中既强调多样性又强调统一性多样性即反对平铺直叙,反对景物雷同。五代李成《山水诀》:"千岩万壑要低昂聚散而不同;迭(山献)层峦但起伏峥嵘而各异"。同时也指出,景物不能雷同而要变化,要有强烈的比照。"既追险绝,复归平正。"也就是说中国山水画通常不画缺少对比的平原景色,总是喜欢表示地形地貌对照强烈、山高水深的名川大山。关山行旅图关仝,五代宋初长安人。早年师荆浩,后又师唐代名家王维、毕宏等,有出蓝之誉。喜作宏伟山势,求意境。第二、“远”;具体说就是散点透视。中国宋代的山水画家王微说:"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也是宋代山水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则提出山水画的“三远”表现法。也就是说中国山水画不

我对中国画的认识

我对中国画的认识 班级:建筑092 姓名:胡晔 学号:24

我对中国画的认识 -----胡晔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绘画,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浓厚的土壤之中,历经数千年文化积累、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瑰宝之一。它包含了中国人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哲学观念以及技法、理论等程工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特点和风格、气魄,区别于世界各国的绘画艺术,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所赞赏,能与西方没画相媲美,是另一座艺术高峰,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一.中国画的分类: 简单的来讲就是两大类:工笔和写意 严格来说中国画的分类很复杂: 从画的内容来看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卉画、禽鸟走兽虫鱼画、界画等。 从画的形式或颜色上可分为:水墨、青绿、金碧、浅绛等。 从画的技巧上可分为粗笔(泼墨)、细(工)笔、写生、写意、皴法、白描、没骨、指头画等。 从画的时代上可分为:古画、新画、近代画、现代画等。 二. 中国画历史发展过程: 中国画发展和演变分为六个时期: 1.先秦两汉时期民族绘画风格的初步形成 战国时代,那时已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就已经有了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 2.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的发展阶段 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得这一时期绘画形成出现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的把握,并提出了一定的品评标准。如南朝画家张僧繇提出“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笔不周而意周”的观念,他画人物吸收了天竺的晕染法,形成了“张家样”的风格特征。北周曹仲达的“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他吸收了印度笈多造佛的特点,有曹衣出水的风格特征,形成了“曹家样”。这时人物画开始重气韵,注重人物的精神气质描写。以谢赫《画论》中的六法为主要的美学规范,超越形似追求传神的传统为后世绘画奠定了发展道路,这种追求神似和气韵的方法,就是中国画意象和写意的表现。 3.绘画趋向全盛的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唐代画家吴道子的作品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他发展了中国画线条的表现力,使其更加的简练生动。画家张萱和周昉的人物画刻画人物内心情绪栩栩如生,这些都奠定了写意表现的基础。 4. 蓬勃兴盛的二宋时期绘画

中国写意山水画的特点及举例

1、以形写神,以神写意。 从古到今,中国的绘画一直围绕着一个形的问题在作文章。在绘画的初萌阶段,由于造型能力差,那时的形是简单而幼稚的,是似是而非的,也可以说是“以意表形”。随着绘画经验的不断积累,写形的功能大大提高,进入了“以形写形”的阶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画家们并不以形似为满足,逐渐认识到了“神似”的重要性。即在造型上表现对象的内在本质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才算真正达到绘画的目的。 最先提出“以形写神”理论的是人物画家顾恺之。后来引伸到中国写意画领域,逐渐比为“以神写意”的意象造型观念。是中国的写意画摆脱了自然形的限制,而追求以笔墨为载体的情感宣泻。由于开拓了表现上的自由空间,画家笔下的形象既跳出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再现的制约,又由于形的限制而避免了过于的随意性。使作品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形的观念,又有自我情感的表露,达到极完善的幻化境界。关于形神论的观点,历代都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北宋苏轼提出“作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虽不免过于偏颇,但观点是明确的。元代倪云林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则是文人画家的一种偏激言词。二者都没有把形神的关系界定清楚。对中国写意画的形神问题阐述的最精僻的莫过于齐白石,他说:“不似为欺世,太似则媚俗,妙在于似与不似之间”。似与不似之间就有了一定的空间,画家在作画过程中,积极地去作物象的内在本质即神韵的追求,为了达到目的,就要对物象的特征加以强调、夸张,对形进行必要的概括、取舍、归纳。这个过程叫做“遗貌取神”,这种造型观念叫做“意象造型”。 2、骨法用笔、以书入画。 “骨法用笔”是谢赫六法中第二位,它用“气韵生动”是六法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骨法”是指客观物象的形神结构,“用笔”则是用笔方法,用笔技巧和艺术表现。唐代张彦远在《论画六法》中提出“骨气形似皆本立意而归乎用笔”。说明“骨气用笔”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不但要表现客观对象的基本结构、神韵,还要表达画家的主观感情和艺术创造。在写意画中,笔墨还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为特殊的用笔方法所产生的形式美,也表现为笔墨情趣。 黄宾虹先生根据中国画的审美要求,总结前人和自己的创作经验,把用笔归结为平、圆、留、重、变五法,他说:“用笔须平,如锥划沙;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之柔;用笔须留,如屋漏痕;用笔须重,如高山堕石。”以上是用笔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至于具体操作中如何灵活掌握,还要懂得一个“变”字,要留有余地,要掌握好分寸,过分了同样也是弊病。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等先生追求线条的凝重深厚,注重留的作用,因此行笔相对较慢,但也并不是处处都慢,该快时还是要快的。有的画家追求线的流畅,行笔速度相对较快,有气势磅礴、一气呵成之感。至于怎样才好,这与每个人的实践经验、审美情趣有关,不可强求一律。至于用笔中的苍、老、活、松、涩、劲、毛、挺、圆、厚的艺术效果,一个“变”字都能概括,靠在实践中去体会去灵活掌握。

我对中国画的认识

我对中国画得认识 班级:建筑092 姓名:胡晔 学号:24 我对中国画得认识 -----胡晔 中国画就是中华民族传统得绘画,它扎根于中华民族浓厚得土壤之中,历经数千年文化积累、发展,已成为中华民族独特得文化瑰宝之一。它包含了中国人得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哲学观念以及技法、理论等程工具有鲜明得中华民族特色、特点与风格、气魄,区别于世界各国得绘画艺术,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所赞赏,能与西方没画相媲美,就是另一座艺术高峰,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一.中国画得分类: 简单得来讲就就是两大类:工笔与写意 严格来说中国画得分类很复杂: 从画得内容来瞧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卉画、禽鸟走兽虫鱼画、界画等。 从画得形式或颜色上可分为:水墨、青绿、金碧、浅绛等。 从画得技巧上可分为粗笔(泼墨)、细(工)笔、写生、写意、皴法、白描、没骨、指头画等。 从画得时代上可分为:古画、新画、近代画、现代画等。 二、中国画历史发展过程: 中国画发展与演变分为六个时期: 1、先秦两汉时期民族绘画风格得初步形成 战国时代,那时已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得绘画——帛画,这之前就已经有了原始岩画与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得基础。 2、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得发展阶段 两汉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到分裂得急剧变化、域外文化得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得撞击及融合,使得这一时期绘画形成出现以宗教绘画为主得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同时对绘画自觉地进行理论上得把握,并提出了一定得品评标准。如南朝画家张僧繇提出“笔才一二,像已应焉”、“笔不周而意周”得观念,她画人物吸收了天竺得晕染法,形成了“张家样”得风格特征。北周曹仲达得“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她吸收了印度笈多造佛得特点,有曹衣出水得风格特征,形成了“曹家样”。这时人物画开始重气韵,注重人物得精神气质描写。以谢赫《画论》中得六法为主要得美学规范,超越形似追求传神得传统为后世绘画奠定了发展道路,这种追求神似与气韵得方法,就就是中国画意象与写意得表现。

对中国画的理解

传统的魅力与现代的冲击——浅谈对国画的理解 国画,顾名思义,就是中国绘画。它是汉族传统的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这种画种被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国画也叫宣画,即用颜料在宣纸、宣绢上的绘画,是东方艺术的主要形式。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的油画(又称西洋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它依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趋向及因此而产生的艺术手法而创作。 中国画起源古代,象形字,奠基础;文与画在当初,无歧异,本是一个意思。.我国夙有书画同源之说,有人认为伏羲画卦、仓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文字与画图初无歧异之分。它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文化,也是灿烂的中华文明最杰出的艺术产物。古往今来出现了许多国画大师也留给我们大量精美的作品。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但是国画这块瑰宝却始终如新,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为它痴迷。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不少年轻的艺术家们找到了国画的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在传统国画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在这个进步的时代华丽的撞击在一起了。传统的国画表现形式以笔墨为主,讲究“骨法用笔”,追求笔精墨妙的艺术效果。强调墨分五色,墨分为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五种。在意境上,传统中国画,不管是工笔还是写意,都尚写意。讲究气韵、追求意境。写形是为了传神。齐白石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似与不似之间”,讲究传神达意的方法,着重体现画面所传达的精神、意境。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儒家风范,温文尔雅却胸怀天下,古朴豪放却意义深刻。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现代国画艺术家,他们在传统国画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绘画中对光影、虚实、体积构成的研究成果,创作出一批批精美的化作,如徐悲鸿,李可染。齐白石等等都是为世人敬仰的画家。融合型的现代中国画,丰富了中国画的技法和表现空间,在这一点上是有意义的。 在这里我并不是来对传统和现代吹毛求疵的,作为一名学油画出身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对于艺术的向往和追求使我不仅对西方油画也对咱们博大精深的国画艺术有深深的景仰,闲暇时也会翻开画册,提笔临摹。我今天写这些,主要的原因在于个别学生对于国画艺术的不正确理解,觉得国画很“古老”。当然这也不是在说所有的人,主要是前些日子在和学生交流时,我问他们以后想学什么专业,大家的回答大多数都是设计啊,油画啊之类的,而想学国画的寥寥无几,大家一提到国画不由自主的就想到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我不禁在想:这是为什么呢?不管是传统的国画也好还是现代的国画也好,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是我国文明历史的珍贵财富,时代在进步中国画也在进步,它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流派体系,而是在越来越多的艺术大师的创新下出现一个又一个新的体系,而每一位大师都是在扎实的传统国画基础上另辟蹊径,开陈创新,给人们带来一副又一副叹为观止的艺术作品。 国画,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承载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是厚重的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我们不能为了接受新式的画法和教育就遗忘他。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的国粹。千百年来国画一直在不断发展,而其传统的艺术精髓仍一脉相承,永葆其强劲的生命与活力,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至今,钓鱼台国宾馆、人民大会堂都悬挂着大幅国画。名家名作还作为国宝赠品在外交活动中起到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国画表现的是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世界观。国画中的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梅,表现出凌寒斗雪的铮铮傲骨;兰,表现出生于幽谷,不取媚于人的崇高美德;菊,表现了不畏寒霜,不怕艰苦的高尚情操;竹,象征着高风亮节的清雅风范,这些,正是中国人最崇尚的精神品格。国画的核心在于笔墨功夫。所谓“书画同源”,也就是说,国画必须以书法的笔墨功夫来表现作品的精神。中国的汉字,几千年来不断发展变化,但不论哪个时代,何种字体,都可以超越时空,起到记录、保存和交流思想、文化的作用。然而,汉字一个主要的特点是具有审美价值。汉字成为一种书法艺术,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国画必须运用中国书法的毛笔和墨汁,才能表现出笔墨的苍劲与骨力以及笔飞墨舞的潇洒神

中国画欣赏与认识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绘画形式,是中华民族的独创。它以我国所特有的绢、宣纸、毛笔和墨,绘景抒情形成独特艺术风格,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丰厚遗产。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画在村料与表现内容上也具有新的发展。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是世界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独特贡献。下面,我谈谈我对中国画的认识和理解。 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潢之。人物画从晚周至汉魏、六朝渐趋成熟。山水、花卉、鸟兽画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科。五代、两宋流派竞出,水墨画随之盛行,山水画蔚成大科。文人画在宋代已有发展,而至元代大兴,画风趋向写意;明清和近代续有发展,日益侧重达意畅神。在魏晋、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时期,先后受到佛教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作画之工具材料为我国特制的笔、墨、纸、砚和绢素。近现代的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上,有所突破和发展。 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中国画追求的最高境界是绘画作品的意境之美和笔墨之美。追求意境,这和中国诗词的发展息息相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从这句诗中让人看到一幅壮丽的画。同样一幅画也是一首诗,是作者内心的渲泄。祝允明说过“绘事不难于写形而难于得意,得真意而点出之则万物之理,挽于尺素间矣,不其难哉。”创意难,意在何处?意在反映万事万物里所包含的某种道理,所以中国绘画特别强调画家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能动精神,倘若画家在其作品中真的把握住客观对象的本质,则绘画的境界即显出很高的审美特征。 中国画与西洋画最大不同在于我们用线条来表现,它的每一点每一笔都有表现力。一代宗师潘天涛所绘的画中,可看到许多线条组合的画面,几乎每一点每一线都可成为一张精彩的画,使人百看不厌。虚实问题对于中国也比西洋画重要。中国画的“虚”为留白,西洋画则仍为色彩。从一定程度上讲,留白比填色更难。这一切的种种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我们应为此感到骄傲。 中国画按内容分,主要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类。 战国时,中国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人物画,唐朝时达到了顶峰。著名的人物画家有顾恺之、吴道子等。 山水画是表现山川美景的画种。它产生于秦代,隋唐时成为独立的画种,宋代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著名的山水画家有李思训、王维、唐寅等。 花鸟画画的是自然界中的花卉、鸟兽、鱼虫。南北朝时出现了花鸟画,宋代走向成熟。著名的花鸟画家有擅长画花鸟的朱耷、擅长画竹子的郑燮、擅长画鱼虾的齐白石等。 中国画按画法分,主要有工笔画和写意画。工笔画的特点是按照事物原来的样子,一笔一笔画得非常细致,尤其注重细节的描绘;写意画是一种概括、夸张的画法,要求用简单的笔墨画出事物的神韵,虽然笔墨简单,但意趣生动,表现力特别强。

中国画的特点

中国画的特点 中国画的特点一、以形写神所谓“神”就是神气和性格,人徒知 人之有神气有性格,而不知物也同样有神气有性格。中国画家,描绘 世间万物,其所追求的,并非仅仅将对象的外形在画面上再现为满足,主要是紧紧的抓住对象的性格,把它反映出来,即写物的神。没有神 的形是死的形,能够写神,则写形的任务就完成了。不过神离不开形,离开了形,就没有神,神是在形之中表现的,神的变化是与形的变化 相适合的,形神两者之间有着有机的联系。中国画家对于所画的东西,都必须经过长期的观察,深入的、准确的分析,所以对于所画的对象 就能够非常熟悉,充分地体会和掌握对象的特殊本质及其规律、特征等,作画的时候,把画家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到表现的对象中去, 将对象的性格和画家的性格两者融合起来,迁想妙得,提笔一挥,就 能够把对象的形和神真实生动的表现出来。二、高度提炼中国画家 从现实生活中汲取题材以后,都要经过一番高度提炼的功夫。所谓高 度提炼,就是用艺术手法加以处理,哪些能够删减,哪些能够夸张, 经过去粗取精,千锤百炼之后,把一般事物的形象提炼成艺术的形象,虽然简而又简,却掌握了事物的特征,不但没有失掉真实性反而比真 实的东西更纯粹更集中更有概括性,更具有动人的魅力,所以中国画 笔墨洗练,寥寥几笔就能够把事物塑造的恰到好处。中国画不画影子,不注重画光,也能够从这里得到理解。三、空间灵活首先,在中国 画画面上,常留有大块的空白,例如山水画,在理应画天和水的地方 往往不着墨色,留出白纸使虚实相生,人物画、花鸟画也往往不画背景,使主体更加突出,这种处理方法在西洋画里是很难看到的,但在 中国画里却很普遍,几乎成为一种规律。其次,在画山水画的时候, 有三远之说即高远、平远、长远的方法,这是处理空间的基本方法, 并且用三远作为基础,拿来灵活地处理其他特殊画幅形式的空间。例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使用散点透视的方法,好像从高处望 下来似的鸟瞰法,形形色色众多的人物、景物、船只、车马、店铺等 都历历可见,这种方法也是中国画家灵活处理空间的一种天才创造。

我对中国画的感受

我对中国画的感受 在没有学习中国画之前,我一直以为中国画就是画画山,画画水,最重要的是在学习这门课之前,我根本就不懂中国画,或者说理解的很浅显。虽然说中国画这个课程仅仅不到一个学期的时间,这短短的时间里让我来感受它、走进它、体会他,这让我的时间突然变得紧张起来。 我这个从来没有拿过毛笔的来画中国画,这叫我一开始就不知所措。幸好遇到了一位好的专业老师,他教我们画国画时要用意念来画,虽然说我现在还不能够体会到其中的真谛,但在我这些天学习的过程中慢慢的我了解到原来中国画光靠认真仔细是不行的,而是要靠心神一起,就像老师说的中国画里要有一种气,要有一种神韵在里面,画中国画就像在表达一个人的思想,反映着一个人的性格,表达着作者当时的一种心情。 中国画画到现在我感觉到,要想把中国画画好就必须要用心来画,要把你的思想融会贯通到画里,画的要磊磊落落,要潇洒,要浑然天成。画中国画是一种享受,我到现在才明白过来,不享受的状态下画中国画是画不好的。尽管我现在的状态还不是很好,还没 能够领会中国画的精神,但是在几天的学习中我领悟到中国画确实是最伟大的艺术,它是在塑造有灵气的画面,画中的山山水水具有灵性,活灵活现,从中能体现出作者大气磅礴的豪迈与洒脱。 中国画的学习是我所学课程中最叫我放松的一门课程,虽然有时我不在状态,但是我会尽量把心情调节好后再继续进入状态,我认为不在状态的时候最好不要动笔,不然的话会越画越糟糕。中国画让我又一次找到了放松心情的良药,就如写毛笔字一样,虽然我没有写过毛笔字,但是我想应该一样吧。 学国画到最后我才慢慢懂得李老师课上所说的话,心神一致,屏气凝神,专注又不失洒脱,大气又不失凝滞。再画到某种程度的时候,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超脱自然,在笔墨之间把个人的情感个性在无形中流露出来,使个人与画浑然一体。但是在洒脱之余又要格外注意整幅画的笔墨布局以及视觉效果,我认为这是比较困难的。对中国画的感悟在学习美术史后,就知道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绘画:一种是以再现客观世界为主的写实型绘画,它以西方古典油画为代表;一种是以表现主观心绪与情感为主的浪漫、表现型绘画。中国画就是以后者为其基本特

四年级美术下册第11课认识中国画

四年级美术下册——第11课认识中国画课题第11课认识中国画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是一课充满中国画魅力的课程,本课的编写,意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基础知识,同时,花鸟画借物抒情、山水画意境深远、人物画形神兼备等艺术特色,了解中国艺术的审美观念。中国画主张“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在小学生眼里,用毛笔、墨和简单的色彩就能进行创作的中国画是非常神奇的。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在认识和欣赏中国画的基础上,能初步了解艺术特色,在教师指导下,掌握墨色的调和方法,感受并体验中国画中用笔用墨的基本发法及其独特的美感,进而体味其中凝聚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审美追求。 学情分析学生前期在“欣赏评述”领域的积累使其能用语言和文字表达感受,同时在其他美术领域学习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已知的反思和生成,对中国画形成性的认识。 分享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了解中国画的分类,感受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造型、用笔用墨用色的独特技法及人文精神。 能力目标认识中国画绘画的工具,学习写意中国画简单的笔法和魔法。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热爱,获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得到传承和发展。 分层教学目标发展性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热爱,获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 得到传承和发展。 基础性目标 认识了解中国画的分类,感受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造 型、用笔用墨用色的独特技法及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 认识、感受写意中国画 的艺术特色,认识学习写意 中国画的用笔方法和用墨方 法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简单的中国 画笔法和墨法,并可以随 意画一张写意花鸟画。 教学准备毛笔、毛毡、墨汁、宣纸、中国画颜料等 导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小班化》活动设计意图

中国画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中国画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一、首重立意胸有成竹- -中国画的构思 二、以线造型以形传神——中国画的造型规律 三、多点透视计白当黑——中国画的构图法则 四、随类赋彩色彩相和- -中国画的色彩法则 五、情景相生气韵生动- -中国画的意境 六、诗书画印纸笔- -中国画的独特形式 简要介绍千里江山图: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9小题,每空1分,共15分)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5.张彦远在谈“画体”时又立下了自然____、神、妙、精、_谨细____五等。 16.“_畅神_______”的山水画功能论是宗炳在多次游历名山大川后提出的。 17.郭熙提出的“三远”论是:______平远、_____高远、__深远____。 18.南齐谢赫提出的绘事“六法”中第二法有关用笔的正确说法是“__骨法__用笔。” 19.南北宗论中根据董其昌的论述,南宗的宗主是_王维____,董源为实际领袖。 20.宋初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___》中将“四格”重新排列为逸品、_神品___ 、妙品、 ___能品____。 21.“笔墨当随时代。”是清四僧中___石涛_____的艺术主张。 22.近代大写意花鸟画家____潘天寿________提出:“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 2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王微的山水画论著作是___叙画_________ 。 一、单项选择题 1.______中记载的“……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阐明了青铜器图纹的社会作用,这是中国绘画理论最早的功能说。( A ) A.《左传》 B.《史记》 C.《庄子》 D.《淮南子》 2.东晋杰出的画家,理论家顾恺之画论著作有三篇:______、《论画》、《画云台山记》,这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画论。( B ) A.《述画论》 B.《魏晋胜流画赞》 C.《古画品录》 D.《图画见闻志》 3.继谢赫后,南陈的______写了《续画品录》,提出了前人所未提的“心师造化”论。( D ) A.宗炳 B.张文通 C.黄休复 D.姚最 4.______的《画山水序》是中国第一篇正式的山水画论。( A ) A.宗炳 B.张墨 C.谢赫 D.王微 5.唐代著名美术理论家张彦远在其著作______中对谢赫提出的“六法”作了最早的解释,并对六法内容作了新的补充,即关于立意问题。( B ) A.《历代书画录》 B.《历代名画记》 C.《图画见闻志》 D.《益州名画录》

认识中国画教案 认识中国画课件

认识中国画教案认识中国画课件 【--教学工作总结】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以下是带来认识中国画课件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教学目标:尝试运用已有经验大胆表现树枝上的枇杷。 二、教学准备: 1、学生有画枇杷和小鸡的经验。 2、课件;范例。 3、宣纸、毛笔、颜料、墨汁等幼儿国画用具;背景音乐 三、教学过程: (一)欣赏课件,引起兴趣。

1、师:春天到了,枇杷成熟了,一个个枇杷看上去那么诱人, 那么你们知道枇杷长在哪里吗?我们一起去看一看。(教师边出示幻灯,学生边欣赏) 2、师:看到了吗?长在哪里?怎么样的? 3、学生自由说说。 4、小结:枇杷是一串一串的长在树上的,排着队,但它们不是 像我们小朋友整整齐齐的排队,而是没有规律的,有的在前面,有的露出半个头,有的害羞的躲在后面。 5、师:这么漂亮的枇杷,许多国画大师也很喜欢,于是他们把 树上的枇杷画了下来,我们来看看他们的作品。(教师继续出示幻灯,学生欣赏。) (二)学生观察,教师讲演、示范。 1、师:以前我们画过一个一个,摘下来的枇杷,今天我们要学 习画长在树上的枇杷,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2、学生观察和示范,教师讲演。

《枇杷图》的画法步骤 步骤一:先画叶,重墨勾筋,可用草绿蘸墨点染,上下部叶要虚实分明。步骤二:次穿枝画干,可用草绿蘸墨画出。 步骤三:再次填果,用石黄或藤黄点染,用重墨点脐。 步骤四:题字钤印。 (三)学生绘画,教师指导。 1、师:下面就请你画一幅美丽的枇杷图。 2、画上小鸡,使画面更加丰富。(放背景音乐) (四)交流分享:你喜欢谁的作品?为什么?(鼓励学生发现同伴画的好的地方。) 一、认识中国画 教学目的:

浅谈对中国画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画的认识对于我们美术学来说,对国画的认识是更有裨益的。各类的中国画首先给人一种意境美和音乐美,在使人在了解画的同时,也得到审美能力的锻炼。 首先我就谈一下自己对中国画的认识,我觉得了解中国画首先应该了解中国画的产生,发展及其内在精神。 山水画萌芽于晋朝,无论是山水还是树石,都表现为高度的概括化,比如树的表现,银杏树仅象征性地以三五片银杏叶概括,树枝的“列植之状”也是“若神臂布指,离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印行树有很大距离,由此可见,山水画的表现在当时已达到的艺术水准只是没有后来的布局合理罢了 初期的山水画往往是人物活动的背景,配景,即使独立为一个专门画种也是需要一个发展过程的,早期山水画家也不是很多,顾凯之,宗炳,王微等人关于山水画论的发展为当世山水画的发展和成熟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历隋唐,五代诸朝,山水画渐盛。他们可谓山水画的先驱,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正说明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也益于诗的发展和衍生。 山水画在六朝时期兴起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艺术家自身的发展。以前的艺术家往往以工匠身份出现他们都依靠绘画的手艺谋生,绘画是功利的,必须围绕服务对象的要求进行创作,但也不同程度促进山水画的发展

说山水画的内在精神,中国山水画十分强调作者的主观因素,在山水画创作中,作者对自然界的认识理解,以及作者的情感流露是起着主导作用的,画家应当“以情入画”力求“情景交融”,学识越高,创作后劲也就越大。唐代山水家的学识越高,创作后劲也就越大,均提倡到生活中去,到实践中去。 欣赏中国山水画我觉得应该首先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内在精神,中国山水画是中华民族艺术知会的宝贵结晶,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它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艺术体系,所以民族性是中国山水画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中国山水画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即简练,恬静,含蓄和韵律等 总论,中国画的历史是为了承前启后,我们应齐心协力,使中国画这个传统的画更加繁盛。

对中国书画鉴赏的认识

谈对中国山水画的认识 认识一个事物不光是从表面入手,应该深入它的本质,正如对中 国山水画的认识,首先应该了解中国画的产生,发展及其内在精神。 中国山水画的美就美在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自然美包括日月星云、山水花鸟、草木鱼虫、园林四野等等,非常广阔多样。自然美作为经验现象,是人们经常能够欣赏和感受的。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一书中对美的发展史进行了详细的叙述,从原始社会到明清王朝,波及各个朝代的方方面面,构造了一个古代美学发展的脉络图。这也决定了它只能是笼统的,每一个朝代都只能选取几个点加以阐述,高度概括各个领域的面貌和意蕴,泛泛而谈,引导你循着它的线路图加以深入探寻下去。《美的历程》从宏观角度鸟瞰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学,并作了描述概括和整体美学把握。其中提出了诸如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和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六朝、唐、宋佛像雕塑,宋元山水绘画以及诗、词、曲各具审美三品类,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等等重要观念,多发前人之所未发。然而中国画简单的来讲就是两大类:工笔和写意;严格来说中国画的分类很复杂:从画的内容来看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卉画、禽鸟走兽虫鱼画、界画等。从画的形式或颜色上可分为:水墨、

青绿、金碧、浅绛等。从画的技巧上可分为粗笔(泼墨)、细(工)笔、写生、写意、皴法、白描、没骨、指头画等。从画的时代上可分为:古画、新画、近代画、现代画等。 中国画历史悠久,战国时代,那时已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帛画,这之前就已经有了原始岩画和彩陶画,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明末画家徐渭主张以书法入画,强调个性。清初画家朱耷将写意花鸟发展到一个高水平,完全出自他内心世界白眼向人的鱼鸟形象,是他抒发感情的有力的艺术语言。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期则走向因袭模仿,距离时代和生活愈来愈远。 中国的山水画是用水墨来表现宇宙万物,是通过水墨的形式来体现人对自然物象的情怀和感悟。在山水画自身发展过程中,逐渐溶入了传统的文化思想,赋予了山水画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内在生命力,开始以

论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论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张利维 摘要: 中国山水画的特殊传统是创造形神交融、天我合一的意境。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用墨还要有浓谈相生相融,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谈与更淡,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 关键词: 中国山水画,形神交融,工笔,构图,用笔,用墨, 中国山水画是传统画种之一。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绘对象。题材

有风景佳胜、名山大川、城市园林、村野乡居、舟桥楼宇等。元代以后山水画在画史上占据相当的地位。习惯上,依画法不同分为:勾勒设色,金碧辉煌,富装饰风,称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纯粹水墨者为水墨山水或墨笔山水;水墨为主、略施淡赭淡青称浅绛山水或淡着色山水;以水墨勾皴淡色打底且施青绿者为小青绿山水;几无水墨纯以彩色描绘者为没骨山水。 中国山水画历史久远,独立的山水画始发于魏晋南北朝之间,文献表明该期山水画理论已趋成熟。至隋唐,展子虔《游春图》展露了隋代或初唐青绿山水之面貌,已见其写实能力之飞跃。盛唐吴道子之山水画简练且写实,李思训之山水画富丽而典雅;张及中晚唐画家创水墨山水;敦煌壁画中出现没骨山水;五代北宋则出现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等一批名家,在真实地表现大自然和审美认识上跨入新的阶段。该期荆浩的《笔法记》、郭熙父子的《林泉高致》则较系统地总结了山水画理论。至元代,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使山水画走向抒发主观情感、创造多种风格的新途,并使山水画中诗书画的结合趋于完美。明末董其昌简化古人所创山水形象,参照书法法则,使山水画风又一变化。清代山水画一派沿袭董源、巨然和黄公望,变化古法、笔墨;另一派则强调抒发个性,面向自然,将笔墨发挥尽致以传情达意。五代两宋以后山水画的发展变化,产生了数量甚众的名家、流派,理论著述亦趋于完备,从而奠定了近现代山水名家产生的基础。 中国山水画的特殊传统是创造形神交融、天我合一的意境,即不

《认识中国画》教案

人美版四年级下册 第十一课《认识中国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中国画,了解中国画的不同种类,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感受祖国传统艺术和文化的丰厚底蕴。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欣赏、了解中国画作品的题材、风格、初步掌握中国画欣赏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对中国画的兴趣,珍视中国画艺术,增强民族自豪感,使中国画得到传承和发展。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提高欣赏能力。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简单的中国画笔法和墨法,并进行水墨练习。 工具材料 毛笔、墨汁、毛毡、国画颜料、笔洗、宣纸等。 教学方法:引导法、观察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播放视频宋代工笔画动漫短片《美丽的森林》教师提出问题:(1)这部短片与以往看到的其他动画片有什么不同(2)看到短片中的绘画作品,你有什么感受 总结:画中的鸟儿活灵活现,楚楚动人,好像稍不注意,他们就会从画中飞出来。

出示课题《认识中国画》 (1)学生朗读书中第一自然段中国画的定义。 (2)欣赏作品《出水芙蓉》和《荷花》介绍两幅作品的作者及内容。 (3)欣赏两幅作品后的感受 (4)两幅作品从画法上看有什么不同 板书 中国画从画法上分为:工笔-细致写实写意-简洁夸张 二、教师出示小视频介绍中国画基本技法 知识点(1)墨分五色:焦、浓、重、淡、清 (2)文房四宝:毛笔、墨汁、砚台、宣纸 (3)中国画的笔法:中锋、侧峰、逆峰、拖笔 指导学生尝试运用简单的笔墨技法进行笔墨练习。 三、教师示范一幅写意画花鸟,介绍一幅完整的中国画作品有那几部分组成。 四、学生作业展示:要求学生任意完成一幅写意花鸟作品,了解中国画的笔墨特点。 五、学生展示创作成果,师生共同点评,从笔法和墨法上进行点评。 六、教师小结 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了解我们国家的国粹,努力学习传承经典!

中国国画的五大特点

中国国画的特点的介绍,一共分五步进行讲解,其中部分观点来自中国专业字画交易平台-易从字画商城,查看更多好的字画作品也可以直接登录易从字画商城网站。 中国国画的特点一: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 中国国画的特点二:中国画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 中国国画的特点三: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 中国国画的特点四: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 中国国画的特点五: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饨,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用墨还要有浓谈相生相融,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谈与更淡,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由于中国画与书法在工具及运笔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早有“书画同源”之说。但是二者也存在着差异,书法运笔变化多端,尤其是草书,要胜过绘画,而绘画的用墨丰富多彩,又超过书法。笔墨二字被当做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它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以上谈的中国国画的特点,主要是指传统的中国画而言。但这些特点,随着时代的前进。艺

谈谈对中国画的认识

谈谈对中国画的认识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主要种类。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以前的国画我们都统称为古画。在古代,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简称“国画”。它是用中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按其题材又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中国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中国画历史悠久,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流则走向因袭模仿,距离时代和生活愈去愈远。 19世纪以后,在政治、经济发达中心城市,汇聚了一大批画家。但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更迭,上述地区的画家亦有流动。但如今全国大多数省市成立了画院。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西方美术的大量引入和反封建斗争的深入,改革中国画成为新的时代潮流。 20世纪20~30年代,画家们对中国画的革新与发展,展开了论争。40年代末和50年代,人们围绕着素描是否可作为中国画造型的基础,以及如何看待笔墨技巧、看待各种新国画等问题展开了一场讨论。80年代中期,又围绕着在改革、开放和现代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如何革新中国画以适应时代的审美需要的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高举起了反对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大旗。在美术领域,通过变革传统中国画来创造新的,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美术。 中华的文化体现人,这是一种独特的感觉,来自于每个中国人的内心和未来的故事,像长江黄河的发源,文化是精神上的灌溉,而中国画,是行云流水的感染和传播,用笔墨挥洒更多来源于人性的光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