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如何做一名老师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如何做一名老师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如何做一名老师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如何做一名老师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如何做一名老师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大学期间,教育学心理学的任课老师给我们推荐了一些关于教育学心理学的著作。但粗略一看,这些读本大多过于深奥,因而最终也就放弃了阅读。在去年的新教师培训期间,有一位培训老师介绍了吴非老师,并推荐了他的《不要跪着教书》。作为一名刚刚步入教坛的青年教师,我则选择先阅读吴非老师的这本《致青年教师》。

吴非老师的书里没有过多深奥的教育理论,却多了一些关于教学现象本身的思考,这对于缺少教学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来说十分有益。而书中通俗精炼的语言,让人读起来也不觉枯燥乏味。这本书吴非老师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几方面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

1.做个有胸襟的老师。一个有胸襟的老师,心里应该有自己的职业,自己的专业,也有学生。只有敬业,乐业,才会爱业。无论是什么职业,只要是自己喜欢的,那在别人眼里不管是多么辛苦,自己做起来也是开心,快乐,幸福的。所以作为一名青年教师,首先要认识并了解自己的职业,并尝试爱上它。对所教学科保持饱满的热情,也会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生学习的热情。

作为一个健全的人,老师也拥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老师都常常古板着脸,以致营造出一种严肃的气场,认为这样学生就会在以后的教学管理中“听话”。不少老教师在给青年教师传授经验的时候,也提到青年教师不要跟学生距离太近,否则学生以后不听话,不好“管”。现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而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儿童所呈现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但是如果教师的修养能感化学生,那么“管”好学生也就不难了。

有胸襟的老师除了要有良好的修养,还应该具备该专业和专业以外的相关知识,用来为学生答疑解惑,并运用相关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解决学生出现的相关“问题”。同时,也会让学生养成好学上进的学习习惯。

学生难免犯错误,但是教师也不应该总是抓住学生的错误不放,老是翻旧账。每一个学生都有他们的闪光点,试图发现他们闪光点,不断强化,有助于他们找到自信心,增强学习的动力和自我人格的完善。

2. 不要急。吴非老师在书中的第二章节阐述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慢”。因为教育过程是缓慢的,是日积月累的,而教育的结果也是要很多年之后才可以看到效果的。因此评价一个学生和一位老师,并不是完全根据他们速成的成绩和教学效果而言的。“一节课上的如何,既

要看学生的反应,也在于教师能有理解的判断。……你不是为评委上课的,你面对的是自己的学生。如果你的教学是合格的,你就会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学生。”吴非老师如是说。同时吴非老师也对青年老师提出了忠告,“欲速则不达,真正的‘慢教育’可能比你我想的还要慢,不可能以我们个人意志而转移变化。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必然要在一个漫长的岁月之后才能看到效果。我经常想到:我们今天不可能准确地评价自己;而过高过早地自我评价必定是自欺欺人”。

我们常常认为以为辛勤工作的老师都是引人尊敬的,却没有想到有一部分“吃力不讨好”的老师。他们凡事都要亲力亲为,想“以勤补拙”,想到多留点汗水,多花点时间,具体入微地管理每一个学生,却没有让学生的学习得到有效的发展。刚走上讲坛的我,也走入了类似的误区。想着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利用三十分钟做操的时间也要去给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讲解知识,但是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的成绩都不理想。教育需要人的爱心与智慧,作为教坛新手的我,在智慧方面确实欠佳,同时也缺少合适的教育艺术。只有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我们的工作才是有意义的。

以前常常听人说,教师是演员,无论在现实生活中是个什么样的人,只要一走进教室,走上讲台,就要以教师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答疑解惑。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老师争做“名角”,但是“名角”常常注重教学的外在形式,而往往忽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学习方法的探索。吴老师说,教师不要把自己当演员。你的学生喜欢你的课,主要是因为你引导他进入有意思的境界,通过你的教学,他学到了方法,发现了智慧,而不是在看一场演出。

短期来说,教育活动是不断的重复,重复,再重复。教师教育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而教材却始终是那么一套,教了几轮下来,难免会觉得倦怠厌烦,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将“在教学实践中创造”执行下来或者是长期执行下来。教育应该是动态的过程,但是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可以凭借静态的知识储备完成,教师也就会缺乏专业发展的追求。而在这样一个日新月日的时代,如果老师不加强自身专业知识和修养的学习,都遵循既定的模式照本宣科,非但教师缺乏教学风格,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很可能出现同质化倾向,学生的个性也是,就不可能得到发展。

有创新意识,教学中就不断会有新的发现。由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特点,英语学科也注重基础性教育,不少教师就放松了自我学习的动力,久而久之,教学技能就跟不上现代教育的发展。“如果我们没有创造意识,非但学生从我们这里学不到什么,我们的工作也将是简单重复,非常无趣的”。

在教育艺术方面,我们常常提倡学生要多问问题,却常常忘记如何引导学生问好问题,问对问题,以致一些学生只是不动脑筋找到一个问题就问,但是如果把这个问题留给他们自己,稍加思考他们便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的提问是盲目的,也是无效的,一个个问题只是学

生完成任务的滥竽充数。所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预设问题真的很重要。

说到老师留给学生的记忆,刚从学生时代过来的我们其实可以很真切地感受到,一个老师留给学生的记忆中的印象并不是这个老师交给他们多少知识,而是这个老师在人格,智力等方面给学生留下的印象。而在当今的社会风气下,像爱亲人一样爱自己的学生,是不会错的。

不管是在学生时代,还是刚刚步入教师的行列,都会觉得如果一个老师赢得了学生的喜爱,一般来说,他或她所教的科目也会得到学生的喜爱,教学效果也会比较明显。但在长远来说,教师的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学生喜欢老师,而是学生喜欢上所学的这个科目,发现所学科目本身所散发出的魅力。这样,不管以后是哪个老师教授这门科目,学生都可以凭借自己对这个科目本身的热爱坚持自己的学习热情。

“——我宁可让学生认为我水平差,也不愿意他们认为我不认真。基础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水平不够,可以慢慢提高;但是教学态度不端正,会影响到学生的习惯养成。教师必须时时刻刻约束自己的教育行为,这的确是最难的一件事。在一些名校,老老师把带讲稿上课当作是对教学的尊重,对学生的尊重,是很有道理的”教学中的态度认真与否也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3.心里装着学生的心。说实话,现在的学生真的很辛苦,每天早早坐在教室里学习,晚上还要上晚自习,还有一大堆的作业。很多孩子对自己的人生完全处于迷茫的状态,每天都在作业堆中睡去,又在作业堆中醒来,没有一点时间慢下来,看看身边的事物。他们过多关注自身的学习成绩,却忘了自己的人生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他们人人都可以有一个诗意的人生,那么他们会发现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比成绩更加有价值的东西。因此我觉得,在给学生加深日常知识学习的同时,应该给他们灌输一些必要的价值观,人生观,让他们懂得如何去思考。正如吴非老师在书中提到的“学生在青年时代读什么书,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将决定一生的精神高度。教育要让学生追求诗意的人生,不仅需要诗,还应当有琴声,有树,有虹,有梦”。

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办公室常常是教师教育学生经常选择的场所。但是大部分学生从小就怕进办公室(进办公室在大家心里往往是因为做了错事,要去接受批评教育)。而吴非老师在书中提到,可以建议学生下课后到办公室来玩玩,一边借机就这个学生最近的表现来跟他们谈心。“改造教育语言,目的远不止是表示师生平等,也不完全是为了他们消除紧张情绪。教师用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表现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学会了待人接物的方式”。

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后进生,但是对他们如果稍加鼓励,也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我通过在批改作业时给学生批注适当评语,激励后进生学习,结果又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一定的进步。有的时候,当某位昔日的后进生取得进步时,我们不应该

完全怀疑他的进步是通过不适宜的方法得来的,而是应该考虑是不是他私底下花了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对学生充分的信任,对他们进行经常性的鼓励,将会对他们终生受益。

心里装着学生,常常需要我们用宽容和仁慈的心去对待学生犯下的错误。同时,在面对一个新的班级的时候,需要对不同个体的民族,家庭背景有一定的了解,不要在课上和平时说下或者做下让学生觉得难堪的事情。“不管学生犯了什么错误,若非特别情况,尽可能不要当着第三人的面训斥学生,不要让其他人对你的学生产生误会,对严重违纪的学生,也要注意就事论事,千万不要‘掀老底’”。

走上教育这条道路,与学生谈话是经常会发生的事情,但是如何谈得有技巧就需要不断学习了。谈话不要带目的,不要让学生认为你有机锋城府,我们并不能指望通过一两次谈话,学生就把什么心里话都告诉我们。同时,在不同性格的学生面前,也要注意个体差异。“有时,和学生谈话不一定要直截了当。……在性格敏感的学生面前你不要表现得明察秋毫,反应不能过快;让他们以为你迟钝,未必是坏事”。

4.尊重常识。慢,是教育的特征,就像树木的生长,是按照规律一步一步地进行的,并不是靠加班加点就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在“速食时代”里,大量知识可以在短期内获得也许会成为可能,但是教育除了知识层面的,还有人格精神层面的。人要形成一种什么样的习惯,性格,人格气质,并不是多谈两次话就可以看他们的改变。这样影响也许在学生毕业、走上了社会之后才会表现出来。我们只有尊重教育“慢”的这一客观规律,才会静下心来,不浮躁,也不为过多的名利争得忘记了自己该做什么。

作为教师,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一切,也还是尊重常识。但是即便是常识,也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发现。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网络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如果我们不学习,也就只有落后,我们也就被时代,学生和教育抛弃了。虽然在进入教育领域之后,学校也给我安排了指导老师,我有不懂的问题的时候,也常向指导老师或者是其他老师请教。但是我觉得更多重要的东西是需要自己去体会,去琢磨的,这样才会更加印象深刻,也会找到适合我自己的方法。很多时候,对待学生需要的真的是常识。比如,尊重并爱护学生,不随意侮辱学生,在意他们的感受,不对一个孩子大声呵斥,不在一个孩子面前表现粗野。很多时候,我们从常识出发,即使是遇到教育学教科书上没有讲过的东西,教育法规条文上也没有具体地列出,我们也是可以想到的。这就可以避免很多校园伤害事故的发生。

我们评价一个学生,不只是看他的成绩高低,更重要的是看他是否养成了健全的人格,是一个诚实正直善良的人。我想,我们的学生并不是人人成就都很高,他们大多数都是平凡的劳动者,但是如果他们都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领取一份报酬,养活自己和他们的家庭,善良而有爱心,不做有损于社会与他人的事,那么我们的工作也就是有意义的。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拥有独立个性的个体,而当今社会的教育却常常把学生教育成为千篇一律的读书机器。他们缺乏个性,缺乏创造力和怀疑、批判精神。“我们不能不看到,开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之所以困难重重,核心的问题,在于相当数量的教师教育观念比较落后,而落后的教育观念的形成基础,又在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创造意识不够。教师在本学科中,能不能成为能手,进一步,能不能成为思想者,能不能成为实践家,将决定他所教的学生在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很多学生的眼里,老师们最看重的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现实的教育环境里,这样的现象确实存在。毕竟,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听话懂事,踏实上进,好的成绩也会给学校和老师带来好的声誉。然而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年后,在社会上更具创造力的往往是在学校的时候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他们更有想法,也更有打破常规进行创造的精神。学校教育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了人格基础。老师在对自己的学生的教育中最看重什么,他就有可能在未来收获什么。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钱理群教授在回忆自己读书生活时说:“做任何事,刻苦的结语常常是两个字:及格;兴趣的结语常常也是两个字:出色。”记得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就常常被灌输一种思想,要刻苦学习。久而久之,心理上也有了一种暗示,那便是,学习是一门苦差事,只有刻苦学习才会有出路。既然苦,很多人就想逃避,于是又有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利益驱使,好似读书是为了名利,甚至色诱。在我小时候,也常常买很多书回来,不过也只是放在书架上,铺满灰尘还没看过一眼。也是在进入大学之后,自己才开始真正喜欢看书的。喜欢看书,并不为了名利,也不为了色诱,就单单是因为喜欢,因为心里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在书里找到答案。很多事情,一旦喜欢,做起来就心甘情愿。所以在别人眼里很苦的读书,在喜欢的人心里也是充满欢乐的。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他们找到了正确的动力,找到了他们自身真正感兴趣的地方,他们会义无反顾地去学习,也不会把读书当成一门苦差事了。

爱因斯坦在收到“成功”时曾告诫教育者:“人们应当防止向青年人鼓吹那种以习俗意义上的成功作为人生的目标。因为一个获得成功的人,从他的同胞哪里所取得的,总是无可比拟地超过他对他们所作的贡献。然而看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我们常常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在我国,成为将军多是因为“一将功成万骨枯”,或者是世袭册封,这样的将军,如果有勇气,有头脑,还算不错。如果只是空脑袋,可以选择的话,宁可当个有头脑的兵,也不去当没头脑的将军。而有自己脑袋的同时也尊重他人脑袋的,又未必只想做将军。老师们很难指望他们的教育能对学生的权势价值观有什么启蒙作用,因为身处权利家庭之中的学生往往不重视学校的教育规训。对于学生对于权利崇拜的心理,我们不能发展那种让学生做奴才的教育,也不能发展让学生做奴役他人的野心家的教

育。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是演员,也不是导演,而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则是学习者和探究者,师生平等地相处于同一个场所,就共同的问题展开探究,并在过程之中学会评价。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实现学生真正的“自主,合作,探究”。

书中,吴非老师还谈到作为老师的家长应该怎么做。以前常听说很多老师教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却管不好自己的孩子。有的时候,作为老师,真的很难摆正教师和家长的身份。我觉得,真的不应该让学生过多参与到自己的工作环境里面。比如,“不要利用工作便利,到任课老师那里打听自己孩子的考试成绩;不要请熟悉的同事辅导他的功课,如果实在有必要,让孩子去校外找他不认识的老师”“不要在孩子面前讨论你的同事,哪怕你的同事做了很不堪的事也不要说,努力保持孩子对全部教育的敬重;同时,你要相信他有观察和思考的能力,能够自己做出正确的判断。更多的情况下,要启发孩子关注优秀教师身上值得学习的精神品格”。

教师除了与学生打交道,也必然要与学生家长打交道。现在仍然有一部分家长忙于生计,没有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还有一些家长没有用更加适合孩子的方法来对他们进行教育。有的家长看到的全是学生的缺点和坏习惯,但是在学校里,我们可以看到并且了解到孩子们的另外一面,比如勤奋,热爱阅读,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跟家长有一些适当的交流,保护学生的天性,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

5.不放弃理想。理想这个词,从我们小时候就开始在提。小学的时候很多同学写作文,他们的理想大多千篇一律,那就是要做一个科学家,十年之后,身边却真没出现一个所谓的科学家。在现代社会,很多不是教师的人,都把教师看成是一个不错的职业——体面,收入稳定,工作环境单纯。但是身处教师行列的人都知道,教师是一个很辛苦的职业,往往是劳神费力反而还不讨好。如果我们仅仅把教师当作一种职业,它在当下真的不是让人感到轻松愉快的职业。特别是现在,大多数的博士和硕士都去竞争公务员考试。每个职业都值得我们尊敬,但是公务员确实是在体制下生存,很少再有创造的才情。在当今这个提倡提高教师待遇的社会,教师的收入仍旧还是微薄的。但是世上万事万物都是平衡的,有多少苦就有多少乐。尽管公务员或者是其他职业可以获得相对较丰富的报酬,可是每天在死板机械的节奏中生活,是永远不会发现生活中的诗意的。也许教师的报酬确实很少,但是内心却是满足的,当然,这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很多彷徨,失意,遇到问题学生的烦闷。但是,教育阵地是一个慢过程,也许若干年后,你会看到自己学生,如参天大树一般已长成人。而在你同他们在一起的日子,每一个不禁意的动作和话语,可能都会在他们的身上洒下一颗种子,在漫长的岁月中发芽生长。

仔细一想,我们现在教育的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明天。“教育是为明天的社会培养合格的

人,所以教师必须要有理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未来的社会超越今天的文明,这就是理想。教育本身就是美丽的事业,她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她呼唤建立美丽的人格,她当然需要理想”。但是在当今这个社会,大部分老师都把教师作为职业,养家糊口,真的很少有老师可以把它当作是一种理想。如果我们诗意化了教师这个职业,也许我们在埋首改作业,备课的时候就不会觉得那么痛苦和枯燥了,也不再会为了名利挣得头破血流,睡不着觉。保持一颗平常心,平静看待这一切,让我们的生活充满诗意。

教师的人文素养比业务更重要。就像前面提到的,若干年之后,学生关于老师的记忆往往并不是他们学到了什么知识,而是这个老师周身散发出来的人文素养。“教师在和学生的接触中,必然会把自身的价值观传给学生;如果为人处世违背做人的基本常识,对生活中美好的人情熟视无睹,怎么能当教师,当校长?一个开始有道德情感的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最不能容忍的是教育者的思想低俗与言行粗俗。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当他发现自己处在一个让他人怜悯的境地时,他有可能开始冷静地思考自己从平庸走向庸俗的原因。教师没有帮助弱者的意识,在言论中侮辱穷人,厌恶劳动,学校教学弄虚作假,在管理工作中挖空心思设立‘潜规则’,等等,同样也会在学生的心灵种下一粒基因残缺的种子”。我们看到学生的样子,是否可以想象一下,当他们走上社会的样子。“我总是在想,教育应当培养学生高贵的气质,让学生从青少年时代,就有精神上的追求,有高尚的人生目的。他可以选择做一个普通的人,和芸芸众生一样,过普通的生活,但他的教养必须是这个社会上最优秀的。如果一所学校没有这样的教育理念,它培养出来的人将会很平庸甚或很庸俗。我们在当今社会可以看到,不管一个人如何装扮自己,他的‘底子’往往遮掩不住的,他的庸俗与猥琐总会在不经意之间自然地露出来,而他自己一点儿也察觉不到。这种差异往往体现了青少年时代所受教育的水平,当年有什么样的教育,就有可能有什么样的未来”,吴非老师如是说。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教育过程中也没有什么是小事。有可能在我们眼里是微不足道的一件事或者是一句话,但是在学生眼里可能留下一辈子的影响。老师的一个微小的举动,也许给学生留下美好的榜样。因此,我们的心里,除了对学生有爱,还应该引导他们懂得爱,学会爱。

我们常常说道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有可能会误人子弟,而往往忽视了教师在不经意间向学生传达的错误的价值观、不良行为和错误的思维习惯。从这一角度来说,教师确实是一个具有高度危险性的职业,稍有不慎,真的是误国误民,谁叫我们面对的是我们的未来呢。

6.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现在,如果有人还宣称仁爱和慈善,一定会引来不少人嗤之以鼻。在这个纸醉金迷的时代,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的骗局,我们越来越多地想学生宣讲要注意安全,小心小偷,却忘了要播下善良的种子在他们的心里。常常有人说,人善被人欺,所以要保持一

颗警惕的心。这样在他们的心中,这个社会总是一个冷漠的社会。现在,宣讲仁爱和慈善,发动对穷人的施舍或帮助往往被视为别有用心的行为,这不仅了毁坏人的心灵,还养成冷漠冷酷的民族性格。现在的学生,就是未来的中国,用冷漠培养出来的国民,以后就真的是国家的悲哀了。

在一些其他的关于教学艺术的书籍中,常常有作者提到,应该在学生面前避免感情的流露,以此来树立老师的威信。但是,我们在学生面前不能表达出对事实的爱憎,没有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那么这些学生长大后,也许还是糊里糊涂,没有是非黑白的基本原则。“在教育工作中,如果我们不敬重崇高,下一代将变得猥琐;如果我们不维护正义,下一代就回丧失羞耻感;如果我们不看重诚信,下一代将以奸诈为荣;如果我们不尊重文明,下一代将会比赛撒野……”。

吴老师在书中提到,有位学生在随笔中引用一段西人的话:“如果你的麦捆遗落在地里了,那就不用去找了。你已经把它留给了流浪人,你已经把它留给了贫弱者,你已经把它留给了捡麦穗的孩子……”。而按照中国的思想,常常会有“祸福相倚”“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等句子。虽然就结果上来说,双方都没有去捡回麦穗,但是确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灵选择。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孩子没有同情心,看见别人遭遇不幸,居然还可以当作笑料笑出声来。就像吴非老师在书中一处写到的,看见别人摔跤不要笑。然而“无数的青少年在这类庸俗的笑声中逐渐丧失了自己的道德判断。如果他的家里有成员是残疾人士,他也许才会有所不安。然而他所受过的真善美的教育,很可能会被逐步消解。教育者如果没有悲悯与同情心,将很可悲。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具备这样的人文素养。旧时代中国缺乏爱的教育,国民脸上的麻木与冷漠成了民族的名片。”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张白纸,人生的路只有他们自己走,但是我们却可以在他们人生旅程中的一部分,跟他们一起走过,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读吴非老师的文字,更多地是让我在平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就如他憧憬的那幅图景:“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同一标准的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妈妈听……

吴非老师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更多的诗意和理想。在教育这条路上,我觉得必须坚持终身学习的意识。首先要有一个宽广的胸襟,在学生面前表现出真情实感,对万事万物的爱憎,特别是对于不诚信、不公平等现象的深恶痛绝,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形成公正,善良,仁慈的

性格。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处在青少年期的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其次,应该养成好读书、好学习的习惯。现在的学生面对网络的时间越来越多,懂得东西也越来越多,如果教师还是像以前一样以为照念书本,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几十年不变,那么肯定会受到现代教育的淘汰的。很多老师都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在上了一个学期的课之后,我真实感受到,现在的学生真的没有我们那么那个时候那么“乖”,我们面对那么多个性差异巨大的个体,真的需要学习很多的教学艺术才能够融入他们,才能更好地教学。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具有创新的意识,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创新。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的挫折,但是教育中的第一战线是将实践和理论结合的最好机会,我们更加应该趁此好好努力,发现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找到自己的教学风格。

最后,我们应该拥有教育的理想,不管遇到怎么样的逆境,遇到怎么样难管的班级,遇到怎样棘手的问题,也要尝试用诗意的眼睛去看待教育,看待我们的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所谓的烦闷和枯燥乏味中发现别样的生趣。

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对我的触动很大。联想到现在许多老师没有把教育当成事业,对教学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把完成任务当成目标,工作就是为了挣工资,于是乎,工作处于被动状态,领导推一推,他就动一动,教学没有激情,更没有幸福感,这样的教师教出的学生又会怎样呢?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吴非先生说的多好啊,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就要对得起自己,对教师这一职业多一份热爱,追求一种做教师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上出一节节精彩的课,让学生徜徉于课堂的幸福中,同时自己也因精彩课堂而新鲜着、幸福着!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5篇]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5篇] 读给教师 的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5篇 【篇一】站在如今时光的高度,俯望经历过的夏日,一个学期就快结束,那时为了应付初入教学时的胆怯,在网上浏览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著有关教师教学的方法与建议。我带着众多疑惑开始阅读这本书,渐渐填补着我脑海里关于教学的空白。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错,的确是这样。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推荐,每一条推荐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是一本十分好的教育名著。阅读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深,启发非浅。读完此书发现,虽然此刻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此刻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应对面地交

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以下就几条给我印象最深的推荐发表一下我的观点: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随笔一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个性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就应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学困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资料,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篇二】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但是,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读书,每一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我认为:读书不能只读与本学科有关的书,

读致青年教师心得体会(多篇)

读致青年教师心得体会 读《致青年教师》心得体会 金塔县第四中学马维萍 最近,我拜读了吴菲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书中平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近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致青年教师》这本书不像有的教育理论书籍一章章地说些空洞的理论,而是由一篇篇的短文连缀而成。全书分成六辑。每篇文章也就千字左右,最长的一两篇也不过两三千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教育散文集或者教育杂文集。所以,读这本书并不感到累。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是花自己大块的时间去读,而是利用自己的零碎时间去读的,大多是“车上、枕上、厕上”的时间。 虽只读了短短几十页吴先生的书我自己心里就有许多感触: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可以想的更多。只有团结、正气、奋进的集体,才能鞭策我们的进步;只有积极、向上、阳光的形象,才能让我们有更多发展的机遇。我们青年,是真正要自觉起来维护这个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然而,优秀集体的全面塑造,良好集体形象的建立,绝非旦夕之间、轻描淡写即可成就。它需要我们青年教师每个人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需要我们关注细节,关注小事,从我做起, 从一言一行做起。

一、要树立服务意识因为真正良好的教育一定是具有服务精神的教育。服务不仅仅是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一种奖品和一句赞扬,真正的服务应该在课堂。比如:你是否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了;课堂上是否关注每一位学生了;你为学生提供学习方式了没有?学生这节课有发展吗?这种隐性的服务理念应该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服务。 二、要学会感恩只有具有感恩意识的人,才具有奉献爱心的精神。作为一名教师,应感谢社会给予我的这个崇高而又伟大、稳定而又令人羡慕的职业。教师令所有人敬佩,要感谢我们的学生及其家长,要感谢我们的同事及生活在你周边的每一个人。 三、学会学习,学会读书教师是最需要读书的职业之一,教师要教好书就必须多读书。魏书生初中毕业,却达到了融合贯通左右逢源的境界,培养他的是书籍;李镇西在被问及为什么有这样的成就时说:我就是比别人早读了一些书,多读了一些书;苏霍姆林斯基更是认为,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读书的爱好者。读书,能够改变教师教育匮乏、苍白的状态,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才能妙语连珠,引经据典;读书,能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把阳光散 布在别人心里;读书,能够使教师思考人生,改变孤独、麻木、灰色的人生状态,才能提升自己的人生层次,才能赋予课堂激情和智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致青年教师》

教师读书笔记摘抄《致青年教师》 1、《珍视我们的专业》 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这或许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并有不同的阐释。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在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终止。(p16) 感悟:学会学习,学会读书教师是最需要读书的职业之一,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读书的爱好者。读书,能够改变教师教育匮乏、苍白的状态,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才能妙语连珠,引经据典;读书,能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把阳光散布在别人心里;读书,能够使教师思考人生,改变孤独、麻木、灰色的人生状态,才能提升自己的人生层次,才能赋予课堂激情和智慧,才能赋予课堂荡气回肠的艺术魅力,才能不用再谈"职业倦怠"。 2、《不能疏忽的教育细节》 校园里有些事,在教育圈之外的人看来,似乎微不足道,也很少的人去关注,但对教育者来说,如果不关注细节的作用,也很难为人师表。(p74) 感悟:关注细节"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我们行为永远的准则,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考虑孩子们投在我们身上的目光,应该考虑我们该给孩子们展现些什么。我们应该关注我们言行中的细节:表

现出我们的激情,因为激情不仅会被感染,而且是一位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展现一种好的态度,表现出你的喜爱、关心和尊重,因为态度是会影响的。 3、《这样的学生可爱吗》 应当说,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经过良好的教育,他们都有可能成为有教养的公民;我们应当珍视他们身上的那些值得爱的禀赋,不要轻易地让它们丢失。无论这样的工作有多艰难,我们必须去做,而且要抱着这样的信念:这件事,如果我们不去做,可能就没有人做了。(p117) 感悟:要树立服务意识因为真正良好的教育一定是具有服务精神的教育。服务不仅仅是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一种奖品和一句赞扬,真正的服务应该在课堂。比如:你是否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了;课堂上是否关注每一位学生了。 4、《做个有胸襟的教师》 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师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远。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p9) 感悟: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有效教师》读书心得

《有效教师》读后心得 读了《有效教师》这本书,我被书中的名师们高尚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着,心灵得到了净化,人格得到了完善,理念得到了更新。从中领会了许多知识,让我获得了许多感悟。 一、博大而炽热的爱,在爱中不断认识自我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对于教师来说,只有以挚爱奠基,教师才会倾尽精力,激活智慧,把自己的全部热情,甚至生命献给他所热爱的事业和学生。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标示了有效教师高尚的师德境界。教育尤其需要热情,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博大而炽热的爱,就不能成就有效教师。古今中外的名师们都是在以德之教,以身示范的教育过程中站立起来的,都是在无私奉献、无私的爱中不断认识自我。 二、在学习与反思中,不断发展自我 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只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可见要成为有效教师对于学习的至关重要要有深刻认识,要把学习作为自身发展、胜任教学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深入的思考,那么既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他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它清楚地揭示了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反思。反思不仅仅是头脑内部的想一想,他是一个不断实践、学习、研究的过程,是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的深层次的对话,要想成为一名有效教师,扎实苦干的精神和态度是基础,而学会不断地自我反思则是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 三、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提高自我 新课程标准非常明确地把“合作交流”作为营造新课堂氛围和培养不宪政的重要目标。作为教师更重要懂得合作交流的重要意义。开敞胸襟,乐于交流句通,不孤芳自赏、不自我封闭。与学生亲密交往、平等对话、真诚交流,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埋诚相对,相互扶持。教师的成长离不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大全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大全 【导读】第一篇范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苏联当代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感谢你的阅读 与支持! 本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大全》由 读后感大全 整理,仅供参考。 第一篇范文:给 教师 的建议 读后感 苏联当代着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 解决中小学的教育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 教师 写了一本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书中给教师提出了一百条建议,每一条建议谈一个问题,有 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 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 阅读 完给教师的建议之后,感触颇深,启发非浅。 书中谈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是啊,我们经常 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试想:每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课题研究。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 那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答案是:读书,每天 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 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多读书。确实,我们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原来,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翻开这本书我就爱不释手,里面没有纯理论的枯燥的知识,每一辑都是吴非老师一生教育事业的经验总结,对我们青年教师来说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的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统一标准的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多么美好而令人感慨的画面,这是吴非老师对教育的一种向往,也是我对教育的憧憬和期待。 这本书是吴老师多年来在教育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点滴感悟,是他对教育细节的深度思考,每一篇文章几乎都能引起我的反思以引起思想上的共鸣,希望今后能够践行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我知道这本书吴非老师倾注了无数的心血,他也因此左眼失明、提前退休,成为他的告别讲台之作。据我所知,吴非老师是个重承诺的人,答应别人的事总要尽力尽快地去完成,为了还“文字债”,他每天笔耕不辍,像被抽打的陀螺一样停不下来。这本书吴非老师从构思、写作到修改、校对,历时数载。可以想象,他在这本书上倾注了多少心血、耗费了多少眼力!读着这本书以及了解吴非老师写作背后的故事,让我对吴非老师格外地敬佩和尊重。书放在我手边已经很久了,不知为什么总舍不得读这本书,就怕很快读完了,这种感觉既矛盾又奇妙。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有时忍不住地笑起来,为吴老师对教师职业尊严的扞卫而击掌;有时又不禁悲伤,为吴老师对教师职业和学生的那份真实而又沉甸甸的爱而感动。读

读有效教师心得体会

读《有效教师》心得体会 读《有效教师》心得体会 读了《有效教师》这本书,我被书中的名师们高尚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打动着,心灵得到了净化,人格得到了完善,理念得到了更新。从中领会了许多知识,让我获得了许多感悟。 一、博大而炽热的爱,在爱中不断认识自我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对于教师来说,只有以挚爱奠基,教师才会倾尽精力,激活智慧,把自己的全部热情,甚至生命献给他所热爱的事业和学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标示了有效教师高尚的师德境界。教育尤其需要热情,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博大而炽热的爱,就不能成就有效教师。古今中外的名师们都是在以德之教,以身示范的教育过程中站立起来的,都是在无私奉献、无私的爱中不断认识自我。 二、在学习与反思中,不断发展自我 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只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可见要成为有效教师对于学习的至关重要要有深刻认识,要把学习作为自身发展、胜

任教学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深入的思考,那么既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永远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他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它清楚地揭示了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反思。反思不仅仅是头脑内部的想一想,他是一个不断实践、学习、研究的过程,是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的深层次的对话,要想成为一名有效教师,扎实苦干的精神和态度是基础,而学会不断地自我反思则是发展自我的必由之路。 三、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提高自我 新课程标准非常明确地把“合作交流”作为营造新课堂氛围和培养不宪政的重要目标。作为教师更重要懂得合作交流的重要意义。开敞胸襟,乐于交流句通,不孤芳自赏、不自我封闭。与学生亲密交往、平等对话、真诚交流,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埋诚相对,相互扶持。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身边的长者、名师的指导和帮助,团结的力量大,集体的智慧永远大于个体。 豁然大度,宽以待人,不斤斤计较,不“同行相轻”也

(完整版)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 老师们!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 对啊!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领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奥秘。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明白了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抛到了一边。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古人云:“开卷有益”。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1 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在“不要急”这一辑“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这篇文章中,吴非老师说:让学生喜欢我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如果一名教师能做到这些,他一定是个合格的教师。让我深有感触:怎样才能做到让学生喜欢我的课?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学生对一个老师的感情,直接影响着这名学生对这位老师所教学科的情绪。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一位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同样,也可能因为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学习。作为一名教师,当你的学生喜欢你,喜欢上你的课,喜欢听你的话,那么你的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所以要想让学生喜欢你的课,首先必须让他们喜欢你。下面就围绕着这个主题来谈谈我的感受。 一、和学生一起玩,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教师都知道,只有走近学生,甚至走进学生,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在课间十分钟,我会站地一旁会心地观看学生玩的一些小游戏,接受学生的邀请和他们一起玩闹;在学生欢度“六一”的节日里,我会和学生一起投入地拍手唱

快乐歌;在运动会上,我会跑上跑下地大声指挥,并且和学生一道声嘶力竭地为队员呐喊加油。只要教师能经常参与学生的活动,成为学生中的一分子,学生没有理由不接纳你,你的情感投资没有理由得不到回报。但当你和学生打成一片时,你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自己毕竟是他们的老师。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中有无对老师的过分接近,如果有,应马上进行处理,不能使学生觉得你这个老师不凶,是他们的朋友,而忘了是他们的老师。 二、学会鼓励学生,建立学生自信心。 人性的弱点中曾说:没有人不喜欢听恭维的话的,学生也是如此。在课上,我尽量精讲多练,让更多的学生有参与到课堂活动的机会。例如:在上《陶罐和铁罐》这一课时,我让同桌的学生根据文中陶罐和铁罐的对话,表演读,要求每一位同学都必须参与,当然,大部分学生自然没问题,但我们班有个性格比较内向,学习成绩差,自信不足的学生,不愿意和他的同桌一起表演,我发现后,鼓励了他,他虽然演得不好,但是我还是给了他鼓励和表扬,让他参与了课堂活动,融入了这个课堂。步伐虽然小,但毕竟是迈出去了。 二、批评学生要有“度”,尊重学生。 有的老师喜欢一上课就批评某些学生的作业如何如何。因为你的批评,会给学生绷紧神经,屏住呼吸,好长时间不能放松,只会麻木地坐在那里听你讲课;轻松上课的心情没了,思维的闸门也关住了。课中更不能随意批评学生。有的老师喜欢抓住课堂违纪典型不放,一批评起来没完没了,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利用课余时间,我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书中平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近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为我们青年教师打开了一扇通向真理的窗户。我边读边反思自己的教师心态、教育行为,真是受益匪浅!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书中吴非老师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平实的语言引领我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怀揣梦想和激情,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在近五年的实际教学中,我认识到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完美的,要想对职业生命负责,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读吴非老师的文字,我懂得了要做一个成熟、理性的教师是不能只靠教龄的累计、丰富的经验和资历的;我懂得了“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是教育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的职责,更应当是我们教师自身的追求;我懂得了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是一个“思想者”“学习者”“实践者”“写作者”;我懂得了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自己的手里;我还懂得了教师的心中没有阳光,学生的心灵上就有可能添上一分阴暗…… 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她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呼唤建立美丽的人格。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可以想的更

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高贵与卑微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从小培养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识。作为青年教师,要自觉维护教师的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令我感悟很深的是第一章中的“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只有教师胸襟辽阔,她的学生才会大气,才能顶天立地。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去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还有在第三章中的“等一会儿,让他把话说完”和“作业评价未必要用统一标准”的内容也是让我感悟颇深。在教学中,我很容易“急”,有着恨铁不成钢的心态,每上完一节课,都很希望所有的学生能接受我的观念,都能独立,正确的完成的作业,但往往是事与愿违。于是我就会觉得是他们脑子不开窍。现在想想,我真的是一厢情愿。就连我自己对任何事情也会有自己的思考,甚至需要一个更漫长的过程,更何况是学生呢因

读《有效教师》有感

《有效教师》读后感 我在家里认真读了《有效教师》这本书,《有效教师》关注的是学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注重过程,我感受到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挚爱,散发着教师的智慧的光芒。这本书主要是写教师的对教育事业的热情、对学生的挚爱,散发着教师的智慧的光芒。细细品味它,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前进的方向,收获良多。 在这本书中,写了诸多名师成长的经历,这些经历告诉我们:教师的成长,首先取决于对教育事业的态度。有什么样的精神态读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生活来源于精神,一切的一切都是精神态度的创造与给予。教书时间长了,有的教师教学硕果累累,但有的教师却停滞不前,似乎对工作失去了热情。是什么造成了这巨大的差别?就在于他们持的态度不同。平庸者经常埋怨出身低微,埋怨领导偏见,而很少静下心来想想自己。魏书生说过:“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不好教,常常是我们方法太少。”众多的成功者一再告诉我们,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只要你有奋斗不息、追求不止的精神,你就会自觉地去改变自己把外在的压力转化成巨大的动力,不断地学习,引千道清泉、集百家之长提升自己、充实自己。机会永远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

成功源于热爱,让爱伴我们走向教育的高点。《有效教师》这本书从有效教师的内涵与发展目标、发展环境、有效教师的核心素质、发展策略和发展性评价等方面为学习者提供基本理念和实践报告指导。 《现代汉语词典》对“效”的解释是“效果,功效”,其词条包括效果、效能、效率和效益。综合起来就是各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和作用。 有效就是高效能。“效能”主要指办事的效率和工作的能力,效能是衡量工作结果的尺度,效率、效果、效益是衡量效能的依据。高效能就是效果、效率、效益的综合体现。可以说:注重效果、提高效率、改进效能、追求效益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日夜探寻、反复实践的课题。 大教育家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作为教师也要善于反思。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基础是让教师体会到反思意识的重要价值和反思能力对专业成长的作用,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重点是让教师掌握一定的反思策略。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批判的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的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的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即教师以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及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其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具体而言,教师要善与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进行反思,也要善于通过阅读思考反思比较自己的实践效果,从其中发现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他还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开课,她的风采吸引了在场的所有老师。当别人问她:“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感动之余,我也豁然开朗。我们总在抱怨着时间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总是最公平的,它给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24小时,问题还是出在疲于应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于“抱佛脚”。有时为了一节公开课,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网上和杂志上搜索着相关的图片和知识;有时为了写一片论文也是绞尽脑汁,趴在电脑前浪费时间。想起来真是可悲!我想这就是平时不学习,急来“抱佛脚”的后果。书中提到:“读书是节约老师时间有效的方法之一。读书不是为了应付,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试问,从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俗话说:“活到了,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我更应当主动地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作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书呢? 苏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向我们阐述了许多伟大的真理,虽然他来自于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国度,但他闪光的思想对我们这一代来说,丝毫不显过时。我想教育的问题是共性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或消失。今天,我浅谈了读《给教师的建议》后的一些感想,其实它里面的很多经验都值得我去一一聆听和反思!这些都将成为我一生将享用不尽的财富!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老师们!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一看着题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单位工作的时间只有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科研;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 1

吴非《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吴非《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第一篇:吴非《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吴非《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李赛仙 最近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以往总是觉得这种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太深奥看得很累但收获甚少。可是翻开《致青年教师》一书会发现它的很新颖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话不禁让我有兴趣继续深入阅读。于是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浮现在眼前这些案例都是曾经或者现在正发生在我身边的。捧着这本书就似在与一位资深的老教师促膝而谈让我一下子就把整本书看完了。 吴非老师主要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理想和素养。作为一名踏上工作岗位不久的新教师我边读边对照自己的教育过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发现和吴老师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吴老师提出的观点展示的事例让我牢牢记住在心间。 读了《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章我不禁想起了高一时候的语老师。他是一名大学刚刚毕业、长相阳光、性格温柔的男老师他从不向同学们发脾气即便大家认为他“欺负”在他课上行为

放肆:有人吃东西有人睡觉有人换座位有人坐地上听课……老师也从来不发脾气只是默默叹气。直到有一天老师终于爆发了他居然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流泪了我们都震惊了一位男老师居然会对着学生流泪。老师说他把对我们的放纵当成了放松对我们很无奈。那天老师倒出了他的所想所思后来我们的语课堂焕然一新再也不是从前的杂乱无章。这件事至今让我记忆犹新这不正是吴老师所说的:不要在学生面前掩饰自己的情感不要担心在学生面前流泪如果这一切有利于他们人性的苏醒。倘若你竭力掩饰有可能会被学生误认作是冷漠也有可能会让敏感的学生也去学习克制和忍耐。把你的爱你的悲伤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实地袒露在学生面前吧! 作为老师我们还应该珍视自己的专业。在我的身边很多老师都很珍视自己的专业他们从自己的学科中获得教学的乐趣也获得生活的乐趣。因为教师这份职业可以让你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满足。一个连自己的专业都不爱的教师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学生前面的道路。我们想要当这盏不灭的灯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过去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如果这是一桶几十年不变的水那必将是一桶死水。要让学生得到一杯水那必须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水。

2017年《致青年教师》读后感_1000字

2017年《致青年教师》读后感_1000字 《致青年教师》是吴非老师的告别讲台之作,他把他30多年的教育经验倾囊相授,对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细致地解答,对大家在教学中可能忽视的一些细节进行叮嘱,最主要的是希望青年教师们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放弃教育良知,做一些有益于这个民族,有益于家庭,有益于学生的事。 《致青年教师》这本书不像有的教育理论书籍一章章地说些空洞的理论,而是由一篇篇的短文连缀而成。全书分成六辑。每篇文章也就千字左右,最长的一两篇也不过两三千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教育散文集或者教育杂文集。所以,读这本书并不感到累。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是花自己大块的时间去读,而是利用自己的零碎时间去读的,大多是“车上、枕上、厕上”的时间。 当我读完这本书以后,有了一种要将这本书推荐给学校的老师和领导的冲动。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本书触动了我,引起了我的思考。读教育理论书籍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是晦涩难懂或者是说教的印象和感觉,但是读这本书给人不一样的感觉。我以为一本好书不是故弄玄虚,让人难懂,也不是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而应该是一本有思想的书,能引起读者思考和反思的书。这样的书才能发出启迪智慧的力

量。无疑,王老师的这本书是这样的一本能引起人反思的好书。这是它给我留下的印象。 王老师所记叙的主要内容是发生在自己或者身边同事身 上的教育的大事小事或者现象。伴随这些现象往往是我们通常的做法,然这些做法是否是尊重学生的,是否是符合教育规律的?王老师从他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读着王老师娓娓道来的文字,让我不自觉地想起自己的教育实践,王老师所述的现象,在我的教育实践中到底有没有出现过!一页页地读,也跟着反思。读完全书,掩卷而思,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天天喊在口头上,写在墙上的“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很多都是徒有虚名的口号而已,并没有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王老师的教育实践,看得出他是在努力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尊重教育的规律。和王老师相比,自己还相差的太远,自己要在教育的实践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努力做一个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尊重教育规律的老师。 在书中,王老师说,“教育工作,不过是依据常识并教会学生遵守常识,学会学习并养成好习惯。”他用事实证明了他所说的话。他还说,教师要有悲悯之心……我以为说的都很在理。一名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老师,如果没有悲悯之心,恐很难教出一群知书达理又善良的学生。 王老师的书中还有许多好的思想和精辟的议论与阐释,但是因为自己断断续续地读完全书加之自己的水平有限,实在难以

崔允漷《有效教学》读后感

崔允漷《有效教学》读后感 如何基于教学目标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 ——崔允漷《有效教学》读后感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学院刘达 由于本人正在参与市教委教研室组织的市区教研合作项目的研究,因此最近的研究多在课堂教学评价的领域。前不久专门阅读了华东师大课程研究所的崔允漷教授的专著《有效教学》,我对于其中教学评价的内容作了重点学习,本文对其中的内容作了专门的摘引梳理,并就此表达若干个人的观点。一、什么是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价值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有效教学》崔允漷)。教学评价的上位概念是教育评价。世界范围内,新型的教育评价文化正在形成。这种评价文化有以下一些重要的前提假设:l 教育评价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指导思想是为了“创造适合于儿童的教育”,必须适合高质量的学习并用以促进这种学习,教育评价鼓励学生思考而不仅仅是记住或复述事实;l 教育评价不是一种精确至上的科学,因为评价所涉及的领域和结构是多维度、复杂的。学生、学习结果、评价之间的互动是十分复杂的;l 教育评价依赖于清晰的标准。应鼓励学生监控并反思自己的工作和表现,因此对标准的理解不应只是教师的事,也应当是学生的事。提供反馈是教育评价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强调的是掌握和进步,而不只是和其他学生的比较;l 教育评价应引出学生的最佳表现。这需要具体的、学生经验范围内的任务,这些任务应当清楚地呈现、与学生当前所关注的内容相关;l 在教育评价中决定分数的不是正确答案的数量,而是任务完成的整体质量。不是聚合多种复杂的数据形成单一的分数,而要借助于对成就的多维度描述。教师对自己学生的评价是教育评价的核心部分,教师的课堂评价比大规模测验更重要。这种评 l 价应能支持学生的学习并为之提供支架,应能评价多种情境中的表现; l 要保证评价的教育性,元评价非常必要,教师的评价素养应该是教师专业素养中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评价是一个专业的研究领域,其包括课堂观察、证据收集和评价反馈等多个方面。一般认为:听课过程是收集证据的过程,评课过程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篇

给教师的推荐读后感(一):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推荐》一书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拜读的教育名着。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着名教育学家,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等。 书中共有100条,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发,针对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不解,把教育好孩子的推荐向我们娓娓道来。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书籍,对我们工作在教育岗位第一线的老师来说,受益匪浅。尽管这天的教育形势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教育思想、精练的语言,对这天的教师而言,丝毫不显过时。看过之后,带给我的是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为我指点迷津。我从中吸取了很多经验,也将多方法和经验用来指导自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22条推荐,下方,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条的感受。书中第22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潜力、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作为老师,最期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我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但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尚的人格 去感化学生,用用心的智慧去启发学生,而且还要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在那里,他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推荐。他说:我期望你去争取自我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我们常常期望学生有高昂的学习热情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常常把课堂效果不好的原因归结到学生身上。读了这本书后,我真正意识到,其实解决问题的根源应在教师自身,苏霍姆林斯基就说: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学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在教学实践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我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这些学生都是对这门学科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我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可能对什么都不感兴趣。那么,如何才能点燃起这些学生兴趣的火花、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呢我认为。 给教师的推荐读后感(二):

致青年教师 读书心得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致青年教师》中的文章短小精悍,所述问题直白犀利。它所关注的,都是教育教学一线的事。丰富的实例讲述了很多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我想,这本书大约是吴非先生的工作日志和反思随笔中的结晶。在他将近退休之际,将以往所写编纂成书,目的也只有一个——“把自己的种种教训与思考告诉青年同行,以之为前车之鉴,庶几可使他们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抱着这样的目的,我们可以看到,先生的书中所具事例确实大都为教训。先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发现了很多同行在教育中的问题。先生笔触严肃,一个个短小的祈使句标题可以使我们清楚明白地了解到,有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初为人数,“师范”尚未形成。于此之际,先生为我们列出了很多作为老师不能做的事情,事无巨细。此外,先生还将很多非亲身经历,而是他所见所闻的例子写于其中,诲人不倦地告诉我们,有很多事情是不能做的。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联想蝴蝶效应,我深以为然。纵观先生言论,,给我最深的感触是“教师要关注教育中的点滴小事”。只有教师以身作则,才能真正完成教育的真谛——教本领、育人才。 关注学生的点滴事 我们常说,教育无小事,就是这个道理。然而,虽然每名教师都懂得要心里装着学生,但对学生的关注角度不同,对事件的考量不同,对学生的关注程度、对学生的爱也会显得不同。是的,虽然我们都爱学生,但爱是不同的,爱的表现方式也是不同的。作为老师,首先,我们不能和一些家长一样溺爱、纵容学生,其次我们也不能走入严苛的误区。然而做到了这些还不够,教师还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设身处地地思考学生的真正需求。此番,才是真正做到了——“心里装着学生”。 (一)以身作则。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讲了一遍又一遍,不是因为它只有八个字,好记、简单,而是因为它真的很。初出茅庐,我们带着自己的棱角来到这个校园,也曾高谈阔论,也曾针砭时弊,我们每个人都有我们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也许我们其中有人研究的是色彩服饰妆容,有人研究的是鬼怪文学、有的对非主流涉猎极广。然而走进了这个学校,其中的很多东西不适合拿来教导学生,特别是在小学。所以我们不能再把那些东西作为彰显我们个性的资本,反而必须要把它们深藏、抛弃。在学生面前,我们是榜样,小孩子尤其喜欢模仿。外界社会我们管不了许多,但在这小小校园中我们却一定得守着我们的本分。吴先生在《不是活泼,是缺乏教养》中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自以为是”的诸多个性行为。这篇短文虽仅有寥寥千余言,但文中却涉及三个真实的反面事例。先生观察之敏锐,可见一斑。虽不知先生有否与当时老师交流自己的看法,但对我们来说,这是应引以为戒的。此外,《做个有胸襟的老师》这篇文章尤其黑色幽默。看过先生所述事例后,兀自失笑,问中“争强好胜”的老师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可这比赛风这件事上,我们还是应该注意调节好学生的风度。友谊第二,比赛第一这样的玩笑话是不是也会说着说着就真的变成现实?胜不骄败不馁,果然应该在学习、比赛等各种竞争中反复践行。 (二)细心观察、用心感受 要想心中有学生,首先就的眼中有学生。可以看到,书中的例子涉及范围很广,让我们既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