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创新机制科学推进全力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

创新机制科学推进全力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

创新机制科学推进全力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
创新机制科学推进全力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

创新机制科学推进

全力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

平氏镇位于桐柏县城西45公里处,面积49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总人口2.6万人,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乡镇。近年来,平氏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生态立镇、项目兴镇、商贸强镇、文化名镇”战略,充分依托农业资源,紧紧围绕新型农业产业化、产业发展反哺民生的发展理念,以科学技术改造农业,以先进理念经营农业,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子,为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至目前,平氏镇已形成以种养殖为主的农业合作社20余家,20万头生态养猪项目已落地开工建设,100万袋小蘑菇生产效益良好,以大葱为主的蔬菜特色联片种植260亩,杭白菊、沙红桃、大黄梨种植1200亩,以小麦为原料的绿环石磨面粉厂建成投产,新型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效凸显。

强化组织领导。平氏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农业发展作为各项工作一大重点来抓,镇长负总责,主管副职亲自抓,财政、项目等部门通力协作,全民参与上下联动的良好局面。建立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坚持每月例会,从全

局性、战略性、长远性把握发展农业农村工作,共同研究和谋划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子。从一般性学习调研转为重大问题前瞻性研究,着力解放思想,利用政策引导、技术指导、服务协调,不断提高领导农业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跳出农业看农业,制定符合平氏实际的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措施,为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注重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党员干部会议、墙体标语、党务政务公开栏、机关干部下乡走访、宣传车、远程教育、发放宣传资料等方法,用通俗易懂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各项惠农措施和发展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有关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改变传统思维模式。适时进行技术培训,讲解农业现代化有关精神和政策,让发展理念和先进技术进村入户,扎根基层,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树立“要我发展农业”变为“我要发展新型现代化农业”,形成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统一思想路线和为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共同努力的良好局面。

强化项目支撑。平氏镇按照“项目兴镇、商贸大镇、果蔬牧基地”发展定位,突出抓好项目建设,以项目大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一是以农业项目为依托,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认真解读上级各项惠农政策,充分利用万亩示范方、千亿斤粮食增产计划、世行五期、一事一议等项目,对全镇

12个村进行土地整理、农村公路及生产路修建、水利设施修复。全镇共整修道路80公里,修建硬化边渠15000米,打井297眼,配套抗旱设备297台(套)。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实现农业由过去的自然生产向可控制性的设施生产转变。二是以工业项目建设为载体,拉长农业生产链条,提高农业产品附加值。建立平氏镇民营园区,积极引进科技含量高,无污染,带动密集型项目入驻园区,使农业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现已引进投资500万元的绿环石磨面粉加工厂,已建成投产。引进投资2.6亿元河南牧源生猪养殖项目,该项目现正积极协调征地,今春既可开工建设。三是以落实政策性项目为平台,不断改善民生。大力开展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利用水利奖补措施,全镇新挖塘堰8口,清淤塘堰73口,修复渠系5000米,对两个小二类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并落实集镇供水。同时,强化路网林网建设,对S239、Y016及“村村通”沿路和“三围”进行造林绿化,共植树造林15万棵。通过卫厕改造、危草房改造等项目实施,改善了民生,促进了三农发展。

全力优化服务。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不断推进现代科学技术;以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技术为支撑点,不断强化群众技能水平。用现有农业资源优势壮大农业,实现农业单一生产向产业集约化发展转变。一是依托农业服务中心,利用

农村党员教育平台,全面推广农业科技信息及技术,开展技术指导、科技成果普及、农产品展销,为群众发展农业提供信息和技术。引进新品种及新技术,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增强市场占有率。二是成立合作社,大力推广“一村一品”计划。全镇形成了东林果、中蔬菜、西林药的特色种植。引导种、养殖大户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吸纳群众入社,推广连片经营。全镇已形成以种、养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20家,新发展美脆桃、日本沙红桃种植300余亩,杭白菊种植200亩,畜禽养殖2万余头(只),有效地整合资源,形成规模效应。三是依托农村党校、“阳光工程”、扶贫开发等途径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引导基地带动校企联合等方式,联姻农业发达地区帮助支撑本地农业发展。根据平氏镇主导产业发展趋势和群众意愿,邀请河南农大教授、科技局专家来平氏对群众进行科技培训,使当地群众人均掌握1-2们使用技术,提高群众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能力。四是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不断深化农业改革,引导群众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鼓励群众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土地,并对从事特色种、养殖的给一定的资金扶持。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改革,开展有效的以租代征承包流转,使土地由散乱到将集中合理开发,增加农民收入。

科学发展提高和谐创新

科学发展提高和谐创新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科学发展提高和谐创新,开创供水事业新局面 一、概况 阳江市自来水公司创建于1969年6月,经过42年的积淀和发展,在上级领导的领导下,在一代又一代自来水前题后继的不懈努力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已成为了一家集自来水生产、销售、服务和多种经营为一体的国有中型供水企业,现有自来水厂一认,加压站三座的供水能力为26万立方米,供水区域达50平方公里,主供水管网总长>10公里,供水善及率达100%,供水服务人口达50万,水质综合合格率达100%,修漏及时率达%,企业在生产经营,供水服务,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好成绩,先后获得“阳江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阳江市“文明单位”,市“招商引资先进单位”阳江市“党风廉政建设先进单位”广东省“国有企业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省“和谐劳动关系,先进单位”等称号。 二、企业生产经营 近几年,公司紧紧围绕供水现代化建设这一主线,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供水发展全局、各项工作取得较好发展。 完成供水26773万吨,年均增长%; 实现售水20340万吨,年均增长%; 上缴税收2848万元,年均增长%; 年均减亏396万元,减亏%;

企业负债总额22782万元,增加9842万元。 五年新增固定资产14546万元,企业累计固定资产原值达到41120万元,固定资产继续保值增值。 五年来投入供水设施建设、管网改造、更新改造以及信息化建设资金21012万元,分别如下: 1、投资7600万元,建设漠江水厂三期工程,市区供水能力由16万吨提升到26万元,提升%,保障了我市“十一五”时期城市用水安全。 2、投资9945万元,建设主供水管道70公里,主要有:海陵大堤供水工程、银岭工业园供水工程、福冈工业园供水工程、创业路供水工程、市第一职业中学供水工程、高新区临港工业园供水工程、广青项目供水工程、城南新区供水工程、核电供水工程等,基本保障了区域供水服务全履盖。 3、投入850万元,改造旧城区、低压区管网约16公里,市区供水服务水压明显改善。 4、投入1177万元,更新改造水厂配电设施、机械设备,完成供电双回路建设、中心化验改造及推进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安全供水能力。 5、投入1440万元,收购白沙镇水厂,逐步推进城镇供水一体化。 6、累计完成修漏26000次处,修漏及时率达到98%,以实际行动实践了服务承诺。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选择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和战略选择 梅方权 20世纪50~6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到了80年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只是处于走向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在全球学术活动的舞台上,人们对于农业现代化的研究和发展似乎失去了过去的那种高度热衷。这不仅因为受到发达国家转向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影响,而且更由于对实现农业现代化以后的农业将走向何处,缺乏明确统一的认识。我们对过去20多年的实践探索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分析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中国农业现代化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中国将在21世纪40年代完成农业现代化建设。 一、农业现代化基本内涵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特征的变化,具有不同的基本内涵。建国以来的近50年间,有三次发展。 第一次是在50年代中国开始现代化建设的初期,处在学习苏联模式的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指农业实现“四化”:即农业机械化、农业化学化、农业水利化、农业电气化4类技术指标。 第二次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总结了过去的历史经验,思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了发展,实现三化:农业基本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内涵扩大了,延伸到了经营管理,指标也有所增加。 第三次是在90年代中后期,是在中国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出现持续高速增长的背景下,广泛吸收了国内外的发展发验,在大量调查研究和指标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有了明显的新发展,要实现六个方面的现代化:农民生活消费现代化,农业经济结构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农业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资源环境现代化。其基本内涵已经扩大到农民生活消费和农业资源环境,注意了吸收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教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且经过大量指标分析,提出7类22项评价指标,可以比较全面科学地判断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为跟踪、判断、评价农业现代化的状态,农业现代化阶段的划分,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中国将在21世纪前半期实现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可以认为是一个非传统的农业现代化。这是因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目前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很不相同。其中,在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环境特征,是处在全球走向信息化时代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迅速崛起,全球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之下。 过去,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所处的环境,是在探索寻找现代化技术的工业化时期,是在探索寻找农业现代化技术的工业装备农业的时期,是在以工业化大机器替代手工劳动和简单的手工农具的时期,是在没有成熟的农业现代化技术可以借鉴的时期,也是在基本没有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以及现代石油工业带来严重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和遭受严重破坏的背景下建设农业现代化。 现在,中国农业现代化所处的国际环境,是在现代化科学技术相当成熟的时代,是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走向产业化的时代,是在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是发达国家已经完成现代化而正在走向信息化时代的过程中和正在建设农业信息化的过程中;是在全球日益重视合理利用农业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并要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建设农业现代化。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不可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技术,不必完全重走发达国家走过

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

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途径和方法什么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中国有七八亿农民,人均耕地1.41亩,越是这样,我们越是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用工业化的思维抓农业,依靠科技来提升农业,依靠农业机械化来进行规模经营,依靠农业龙头企业来组织高效农业。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可以概括为: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作用,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供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这是在总结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概括许多专家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人力资本积累少,这是我们的国情,因此,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其实现途径如下: (一)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农业基础建设既包括深化农业基础地位认识,保障农产品供给,又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还包括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内容。第一,完善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大事。第二,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第三,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第四,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五,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村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二)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突破资源约束的"瓶颈"。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要以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主要目标,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科技进步。要在日益严峻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实现农业的持续稳定增长,关键在于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度。在加大保护资源环境力度的基础上,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应建立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确保在农业科研和推广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及科技成果的及时推广应用。 (四)着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竞争力。政府应制定支农、惠农、强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城乡统筹的发展方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五)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培养现代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固然必须提高农业的设备和武装水平,但归根结底,还必须依靠现代农民。针对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的现状,必须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储备人力资本。政府部门必须多形式多渠道地大规模培训农民,不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继续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百万中专生计划",扩大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范围,构筑农村成人教育体系,大

[学习《我身边的科学发展》心得体会]

[学习《我身边的科学发展》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我身边的科学发展》感觉有很大收获,科学基本原则、发展理论的提出更加明确了现阶段的发展方向。善于发现、遵从规律、遵从发展的内在规律,更加是关键。随着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的转变,和谐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一切为了人民的思想,创建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加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性。有什么样的教育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教育的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要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这正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教为民的本质。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是要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要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发展是硬道理,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和动力是改革创新。树立和坚持科学教育发展观就要大胆革除阻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积极深化教育体制,办学体制改革和教育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教育创新,不断将教育事业推向前进,更好的把广大人民群众的

根本利益发展好。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夯实教育发展的基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先进文化的主要传播者,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力军。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夯实教育发展的基石,推动教育事业的跨越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重要目的。树立和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人成才。 其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在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中,在平凡中创造辉煌,是最美丽的辉煌。

最新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点

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点 推进辽宁省农业现代化,应以发展农业和农村生产力为中心,以富裕农民为根本目的,以建设现代化农业基础产业为基本方向,以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为基本构架,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实施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城乡一体。其重点任务及措施如下: 建设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新体系 继续加强农田基本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增加节水有效灌溉面积比重。继续进行中低产田改造,不断增加高产稳产田比重。继续进行平地条田化、园田化建设,坡地及果园梯田化、台田化建设,零散地块平整、连片化建设等,不断增加规模经营和机械作业面积。继续进行田间道路、电力设施、防护林等建设,不断增强农业经营效率。继续适度进行保护地设施建设,适度增加保护地设施化栽培面积。 大力加强农村其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好工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产品批发市场、旅游小区、畜牧业养殖小区等。 大力加强农村生活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村居民房舍、院落、饮水设施、能源设施、电力及通信系统、污水及垃圾处理系统、乡路村路及街道、文化广场、学校、诊所、公共园林、池塘、水渠等。积极搞好国家及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建设。国家及大中城市的基础设施在农村过境,应该积极进行技术和工程配套,积极向农村延伸,

实现对农业和农村的覆盖,促进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 全面加强农村环境生态建设。继续搞好农田防风、固沙、防治水土流失等工程建设;搞好河流水系的安全防护工程建设;搞好山林、草地、湿地等的保护和治理建设;搞好“四荒”及废弃地段的治理、利用及绿化建设;搞好农户、街路、村屯及水流等“四旁”绿化及美化工程建设等。建立耕地、水质、空气、环境等方面质量监测和改良工作系统,建立人畜疫病疫情监测和防治工作系统。 以上五个方面要相互结合,配套衔接连通,提高整体功能。要使农田设施和其他产业基础设施衔接,以提高农村产业内部物流效率和物质、能量循环利用效率。要使整个生产基础设施与生活及公共基础设施连接,以提高农村居民工作时效,也有利于物质能量循环利用。要使整个农村基础设施与国家和大中城市基础设施衔接,以提高城乡物质、技术以及信息交流程度。要使所有工程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以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推进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和创新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建设,加强农业重点实验室、动植物改良中心、中心基地等建设。加强农业高科技研究,开展动植物育种、引种、品种改良,高产高效栽培,科学饲养,病虫害疫病防控,节水高效农业,无公害产品生产,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生物化工生产等方面的重大科技攻关,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加快农业核心技术中试、熟化和转化。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健全各级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体系,

坚持和谐治校不断提升学校科学发展能力作者王耀中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坚持和谐治校不断提升学校科学发展能力作者王耀中单位长沙理工大 学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坚持和谐治校不断提升学校科学发展能力 作者王耀中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 摘要:和谐治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坚持和谐治校的办学理念,准确把握和谐治校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正确处理学校建设发展中的各种关系和复杂问题,不断提升学校科学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和谐治校科学发展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高校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成为和谐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尤其要为社会和谐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与强大的智力保障。 一、和谐治校是构建和谐校园,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高地,学科建设的高峰;是社会的思想库、人才库和智慧库,在思想道德建设、文化科技发展等方面代表着社会发展与前进的方向,担负着传承与创造文明的社会责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高校在这些方面发挥着先导作用,承载着研究、探索、实践和谐文化的重任,理应率先成为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典范之域。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各项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制与机制。尤其在前些年高校合并、扩招之后,学校扩大了办学规模,增强了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但与此同时,高校原有的规模与

结构、质量与效益、教学与科研、发展与稳定等矛盾日益凸显,关系错综复杂,新的问题不断涌现。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和谐治校的理念来指导高校的改革与发展,破解前进中的各种难题与障碍,不断适应新时期学校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准确把握和谐治校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治校也必然要反映这一基本特征,同时它又具有学校自身要求和内在规定性。所谓和谐治校,就是要致力于从学校治理的角度建设一个科学创新、民主法治、人文关怀、活力开放、安全文明的和谐校园。科学创新是指学校勇于担当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先锋,崇尚科学精神,追求真理、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素质的优秀人才。民主法治是指学校能够充分发扬民主,实行民主管理,依法建章立制,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强化民主法治意识,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积极参与学校民主政治建设。人文关怀是指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广大师生精神生活充实,校园人际关系融洽,师生平等互爱,具有公平发展与共同进步的良好机制和氛围。活力开放是指学校具有世界眼光、开放胸怀,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包容、交往、吐纳的品质,充满与时俱进的活力。安全文明是指校园安全稳定、环境优美,秩序井然,广大师生员工能自觉践行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文明素养。和谐治校的核心在“以人为本”;关键在协调好学校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着力点在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具体而言,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办学定位的科学性。科学的办学定位,是学校科学发展的前提,也是和谐治校的根本。它要求学校的发展定位要准确,发展理念要先进,发展目标要明确,办学特色要鲜明,要用科学的理论来教育人、

资本农业引领中国农业现代化走向光明前景(一)

资本农业引领中国农业现代化走向光明前景(一) 摘要: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经验表明,大农场排挤小农场是不可逆转的客观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并没有过时,所谓“小农经济富有生命力”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两大实践难题是如何实现小农制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如何培育和发展资本农业,归结起来就是“人往哪里去”和“钱从哪里来”。 关键词:小农制;小农经济;现代农业;劳动集约型;资本集约型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其基本内涵是指“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生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但在中国,正如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在农民群众方面,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1](p934)。时至今日,在我国13多亿人口中仍有9.49亿农民和2.6亿多个小农户分散居住在380多万个自然村,其中包括63%的农业人口、60%的劳动年龄人口、66%的老年人口和70%的少儿人口。下一步,我国如何实现小农制与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成为理论界和政府部门亟待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实践课题。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做一番回顾性阐释,无论是从思想史还是从现实需要的角度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科学论断的回顾性阐释 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以后,无论是在斯密的自由经济论中,还是在李嘉图的国民分配论中,都是没有自耕小农和小农制的历史地位的。马克思曾经指出:“小块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质来说就排斥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的社会积聚、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的应用。高利贷和税收制度必然会到处促使这种所有制没落。资本在土地价格上的支出,势必夺去用于耕种的资本。生产资料无止境地分散,生产者本身无止境地分离。人力发生巨大的浪费。生产条件日趋恶化和生产资料日益昂贵是小块土地所有制的必然规律。对这种生产方式来说,好年成也是一种不幸”2](p910)。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发展,割断了农业小生产的命脉;这种小生产正在无法挽救地走向灭亡和衰落。……资本主义的大生产将把他们那无力的过时的小生产压碎,正如火车把独轮车压碎一样是毫无问题的”3](p485)。所以,恩格斯晚年在《法德农民问题》一文中反复强调指出:“我们永远也不能向小农许诺,给他们保全个体经济和个人财产去反对资本主义生产的优势力量。我们只能向他们许诺,我们不会违反他们的意志而强行干预他们的财产关系。……假如我们不得不等到资本主义生产到处发展以后,等到最后一个小手工业者和最后一个小农都变成资本主义大生产的牺牲品以后,再来实现这个改造,那对我们可就太糟了。我们在这个意义上为了农民的利益而必须牺牲的一些社会资金,从资本主义经济的观点看来好像只是白花钱,然而这却是一项极好的投资,因为这种物质牺牲可能使花在整个社会改造上的费用节省9/10。在这个意义上说来,我们可以很慷慨地对待农民”3](p500-501)。总的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并没有过时,尤其是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夺取国家政权后如何对待农民的态度以及如何改造小农生产方式的方针政策和策略,至今仍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然而在19世纪末,一些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却提出:“用不着有丝毫怀疑,农业的每一部门在中小生产内就如同在大生产内一样可以同样合理地经营,而且甚至和工业的发展相反,农业中集约耕作就使小经营较大经营有极大的优越性。因此,在农业的资本主义发展中并没有走向大生产的倾向,恰恰相反,在农业发展的范围以内,大生产并不常是较高的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已整理)。12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学年度第二学期语文教学进度表

教学工作计划 一、班级学情分析 经过上个学期的学习,孩子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大部分孩子的学习态度端正,有较好的学习动机。 班级中有些孩子还特别能在学习上下苦功夫,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努力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并引导他们在学有余力之时,自主学习。但是还是个别孩子,学习不够自觉,怕吃苦,上课的常规还很不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本学期还应重点对他们进行课堂常规教育。还有部分孩子,学习态度认真,但学习起来却显得有点吃力,应在本学期学习中,加强对这几个孩子的课外辅导。经过一学期的接触,对学生的情况比较熟悉,这样就方便于自己因材施教了。 这个学期,在课外阅读的要求上,一定要提高。大部分学生在一定的激励下和奖励机制下,有较高的浓厚的兴趣,但孩子们的阅读尚需指导,如:不会合理安排阅读时间,阅读时有头无尾,阅读姿势不正确等均须引导。写字方面,孩子们做的还是很不够,这学期将继续进行指导。大部分孩子的口语组织表达能力还需继续加强,抽出一定时间在文本中延伸写话或开展编故事比赛,同时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较高,有一定竞争意识;不少孩子思维敏捷,但缺乏想象能力;受年龄限制,个个活泼好动,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很多孩子主观意识强烈,敢于表现自己,但自私自利,不懂得赞赏别人,不善于向同伴学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尽量从他们的实际出发,结合新课程的要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素质的提高。 从总体上讲,较上学期,学生的常规意识、行为习惯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上课能专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尤其对班级事务较关心,班级荣誉感逐渐形成,对自己的学习表现出较高的学习欲望。

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措施建议

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措施建议 云南农业现代化课题组 云南土地面积的94%是山区,只有6%是坝区。针对云南农业发展的潜力在山、难点在山、重点在山,其主要途径和目标是发展山区现代农业,课题组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规划云南农业现代化产业布局。 云南山区建设大体上可划分为低热现代农业山区、中暖现代农业山区、高寒现代农业山区。这些不同的地区各处不同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条件、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文化传统与不同的农业经营习俗,特别是各具不同的交通条件与市场环境。因此,在山区现代农业建设中,必须因地制宜,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低热山区,主要分布在云南南部边缘地区及金沙江、元江、怒江河川沿岸附近。包括西双版纳州、普洱市、德宏州的山区及红河、文山、玉溪、临沧、怒江、丽江、楚雄、昭通等州市的部分县的部分山区,面积700多万公顷。其中又可划分为西部低热山区、西南部低热山区、南部低热山区、东南部低热山区、中部低热山区、北部低热山区。在发展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以橡胶、甘蔗、茶叶、咖啡、麻、热带花卉和水果、砂仁为主的经济特色作物,以牛、骡、马为主的大牲畜和滇南小耳猪、菜花鸡为主的畜禽养殖业基础上,可分别发展以优质粮油、水果、饮品、糖果加工为主的特色食品工业和香料、林纸工业以及民族传统文化观光旅游业;发展以胡椒、紫胶为原料的加工工业,以南药为原料的医药工业;发展以珍稀鸟类孔雀、蝶类为主的现代特种养殖业、文化工艺品加工工业;发展以麻、竹子、八角、草果、三七等现代种植业和现代调料、医药工业;发展以牛、马、羊为主的大牲畜和以猪、鸡、鸭、鹅、鱼为主的现代养殖业。 中暖山区,主要分布于滇中、滇西、滇东南、滇西南。主要集中地包括玉溪、昆明、红河、曲靖、楚雄、大理、临沧、保山、文山大部山区及其他州市的部分山区。应以发展以水稻、蚕豆、小麦、马铃薯、玉米为主的现代粮食作物生产及其农产品加工业;以烟、油、菜、花、果为主的现代经济作物生产及其圈烟工业、花卉、蔬菜加工业;以牛、马、羊为主的大

学习“聚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上铁”形势任务宣讲材料有感

学习“聚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上铁”形势任务宣讲材料有感当前,我们正处在铁路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上海局职工队伍中的普通一员,在学习了“聚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上铁”形势任务宣讲材料后,深有感触。作为铁路大家庭中的一员,应首先明确铁路作为国家客货运输领军行业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所要背负的责任和使命,其次摆正自身心态,在以安全发展铁路事业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在本职岗位中的职责,为铁路乃至中国运输业添砖加瓦。 一、始终把安全作为铁路的生命线,认真贯彻执行安全风险管理控制。安全始终是铁路的永恒主题,正如宣传材料汇总所述:实现运输安全长治久安,必须尊重铁路安全生产规律,确立新的安全工作思路,提高铁路安全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作为工务施工单位,引入安全风险管理方法,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思路,在深刻总结铁路安全工作规律的基础上,突破创新,准确把握当前铁路安全特征和变化,摸索段安全风险管理控制的具体实施细则,从而渗透到我段大机维修施工的方方面面。为贯彻执行安全风险管理,从施工管理的角度,必须增强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完善计划提报、施工例会制度,在施工前,有序提报施工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充分预想可能影响正常施工的各种因素,做好平衡与防范工作;在施工中,干部职工遵章守纪,各号位操作人员、作业人员、防护人员、劳务用工人员按标作业,做到互控、他控,同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确保施工安全有序可控;施工后,进一步促进安全意识的强化、安全理念的提

升和安全工作思路的优化,同步促进各项措施的落实,最大限度减少和消除安全风险。 二、努力提升段企业服务形象,切实提高旅客满意度。建造维修养护铁路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以及推动我国经济发展,随着国家高速公路、航运、海上货运等其他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铁路的现在与未来受到很大的挑战,认清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不断开拓创新,摈弃已有的老观念、旧习惯,要在不断提升铁路高新技术的同时,塑造企业服务形象,提升服务态度、服务环境和服务质量上下功夫。我段主要以施工为主体,虽不直面旅客,但作为我局各条线路养护维修的主体单位,线路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各列车通行的质量,虽不直面服务对象,但是最后影响服务质量的关键。全面提升铁路服务形象,应从段开始至队至工班至每个人,全面提升线路质量,从我们手下的每一颗螺丝钉开始。 三、落实铁路科学发展的思路,强化段中修、维修技术水平。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是个物流的世界,谁拥有了“速度”,谁就能抢占市场,从实现铁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看,高速铁路发展是必由之路。现阶段,我段大机主要施工对象是有砟轨道线路,提速是运输业发展的需要。深入探索大机维修的技术参数、施工组织、施工模式,挖掘大机施工的潜能,在安全的基础上,使大机维修过后的线路质量达到最优,以承载更快的列车速度为首要目标,进一步发挥大机运用的质量效率,进一步提高段中修、维修技术水平。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一、现代农业内涵定义 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

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3、荷兰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4、以色列 以色列耕地少,自然条件恶劣,农业从业人员仅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但依赖滴灌技术等高科技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农业奇迹。农产品不仅能自给,水果、蔬菜和花卉还出口到欧美市场,被称为“欧洲的菜篮子”。 5、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农业发展水平和生产效率非常高,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其人均农业生产总值排名第一。澳大利亚农业属于外向型经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收入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60%以上。 三、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最新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①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还处于一个相对低的水平。世界农业发展的实践显示:从原始农业转变为传统农业,再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任何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从传统农业发展和过渡到现代农业,我们国家的农业发展正面临哪些困难,这些问题是我们应该思考的迫切且现实的问题。 (一)中国农业发展的现状 中国现在是一个人口接近十四亿的大国,而耕地总量约为13000万公顷,人均耕地小于0.1公顷。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许多地方有只搞经济而忽视了农业发展的现象,农业中土地、人力、农业资源等大量流失。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政府在加强对经济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也采取了一些促进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措施,使得中国的粮食生产能力有了提升。当前中国的粮食问题,使得市场上出现了有的地方过剩而有的地方短缺的问题,这个问题使得当前整个农业生产面临着一个矛盾,从而导致了农产品价格在总体上持续低,因此,农民要增加收入很困难。 (二)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首先,我国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小农家庭生产方式居主导地位。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经济,所以劳动生产率低。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在生产方式上回到了中国以前传统的小农经济,这种生产方式落后、停滞不前。其次,自给自足、很少依赖外界提供物资和服务的传统,使得农业经济很难具有现代化的条件。再次,集约型的劳动生产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它带来的结果就是农民不愿意投入过多的劳动力去进行农业活动。而且,生产技术的落后和对科技知识缺少认识也是制约农业增产的因素。最后,农业生产规模小,加上资源的不足,投入过多但收益甚少,缺少技术支持和资金来源,也是一大问题。

唐山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唐山市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2009年2月19日) 唐山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按照中央和省、市委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部署,我市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作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措施,优化发展环境,夯实支点,突出重点,打造亮点,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一、夯实三个支点,文化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2007年以来,按照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赵勇同志指示精神,由市领导带队,先后组织赴湖南、云南、河南和四川等地学习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听取汇报和研究部署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将文化产业纳入文化发展重要内容,列入现代服务业核心组成部分,作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极加以推进。 一是完善政策保障。在充分调查研究、征求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先后出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发展战略、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制订了《唐山市振兴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和《促进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了激活市场主体、增强发展活力、大力振兴包

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推动唐山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目标;委托中国城市主题文化设计院为我市编制了《唐山渤海明珠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和《南湖中央公园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乐亭三岛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规划》。此外,还制订了《唐山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唐山市创建文化名城实施意见》、《唐山市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文化支撑体系》等指导性文件,出版了我市文化产业蓝皮书《唐山市文化产业形势分析与预测》,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各项政策保障。 二是健全组织保障。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任组长,主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规划、财政、文化、广电、编办、人事等部门组成的唐山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今年,又成立了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和创意产业园区领导小组。健全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大力支持、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是落实资金保障。每年设立文化产业专项资金1200万元,制订了《唐山市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主要用于文学艺术、戏剧、影视作品等获奖作品的奖励性补助以及对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进行奖励;重点扶持示范性、原创性、开创性、代表性的文化产业项目。目前,已经扶持、引导开滦国家矿山公园、“欢乐东方天天演”、陶瓷文化博览园、唐山书刊市场以及电视连续剧《李大钊》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相继落地。 二、突出三个重点,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发展文化产业,项目是关键。我们把文化产业项目作为重要

夯实农业基础,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修改)

夯实农业基础,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修改)

夯实现代农业基础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 上半年农业工作巡礼 今年以来,农牧局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十一届五次全委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农业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通过抓特色,上标准,引项目,创基地,促增收,积极应对低温灾害带来的不利因素,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中药材、畜禽标准化、特色水产养殖业等现代高效农业,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实现全年农牧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种植业 1、迎战低温灾害,促进夏粮丰收。 今年上半年,面对特殊的气候和苗情,农牧局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小麦生产的一系列工作部署,把强化小麦春管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组织开展“百、千、万”助民增收活动和“抓春管、促转化、保夏收”小麦春管百日会战。整个会战过程中,全体技术人员牺牲节假日,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仅用一天时间就将国家省市县下拨的小麦追肥补贴51.79万元和“一喷三防”补助物资,及时发放到了农民手中。有效促进了小麦苗情升级转化,保证了夏粮丰收。上半年,夏粮预计总产30240吨,占夏季任务3.15万吨的96%,统计上报30101吨,占夏季任务的95.6%。油料总产统计上报287

吨,占全年任务600吨的48%。同时,抓好秋粮生产,为夺取全年粮食丰产奠定基础,全县已种植秋作物面积21万亩,加上小麦面积13.5万亩,占全年任务34万亩的101.5%。预计秋作物种植面积23.5万亩,全年总面积37万亩,占任务的109%,其中无公害蔬菜面积已种植面积2万余亩,占任务的80%,夏秋种植面积预计在0.5—0.6万亩。 2、围绕百里漳河,打造绿色走廊。 投资660万元,重点建设了新桥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石岗村设施蔬菜标准园。为推动新桥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农牧局领导、技术人员与新桥村干部多次深入农户进行调研沟通,现场测量规划,帮助该村将280户400余亩土地进行了合理流转,扶持该村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了产品绿色认证,注册了“崇桥”牌商标,入社人员达到160余人。为解决建设资金短缺难题,积极争取县主要领导支持,多次协调有关金融部门为该村解决资金65余万元。县委书记范保平、县长郝巍吏、市农业局局长暴长青等多位领导多次到该区调研指导工作,对该区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对农牧局的帮扶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目前新桥村400亩现代农业示范园一期工程已完成新建高标准温室38座,主题建设已接近尾声,配套渠网、田间道路正在抓紧建设中,园区内日光温室、无支架大棚数量已达到85座以上,日光温室平均亩效益达2万元、无支架大棚平均亩效益达1万元;石岗蔬菜标准园已完成园区道路渠网建设,建成了园区无公害蔬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三篇心得

通过参加我局组织的“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大讨论”集中学习活动,使我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对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重要性有了新的提高。可以说,开展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大讨论是形式,解放思想是手段,破解难题、促进发展才是真正目的。我个人认为,只有思想的大解放,才能换来事业的大发展。下面是我的几点学习体会。 我认为:把省、市有关会议和省、市主要领导对TS 改革发展的殷切希望落实到某某工作实践中去,必须重点把握好以下七个方面: (1)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推进“服务型某某”,建设、构建和谐某某。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某某工作,不断提高某某干部政治业务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进一步推进依法治统进程,提升“某某工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某某数据为领导科学决策服务、某某机关为基层服务”的水平,使某某事业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某某数据与优质服务和谐互动,某某机关与基层、社会公众服务和谐共进。(2)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开阔的视野引领某某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要真正把解放思想落实到加快某某发展的实践中,落实到提高服务水平的过程中,落实到为各级领导科学决策的成效中,使解放思想成为某某干部不懈的精神追求,成为引领某某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源泉。 (3)营造团结共事氛围突出全局共同发展能力。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取得成功,团结是无坚不摧的力量。某某工作担负着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全貌,各个处室只有相互团结,密切配合,才能使某某工作更加符合实际,在个性矛盾问题面前,会更能分析矛盾问题的实质,解决矛盾问题才能更有针对性和方向性。 (4)突出争先进位走在全省的前面。争先进位是科学某某的前提,能否争先进位,首先要在思想上先人一步。一方面,必须牢固树立忧患意识。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存在的不足,主动出击、争先进位,才能以高度自觉的责任感、奋发有为的使命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全部工作的主题。另一方面,必须强化机遇意识。能不能抓住机遇,是加快发展的关键。差距会在失去机遇中扩大,优势将在抢抓机遇中形成。只有增强机遇意识,善于在发展变化中捕捉机遇,善于在解放思想中创造机遇,才能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激发一切可以激发的活力,以三步并作两步走的效率,赢得争先进位、加快发展的主动权。 (5)要始终坚持开拓创新,不断增强某某事业发展的动力。我们要乘省、市党代会精神的东风,保持和发扬创新的勇气和精神,不断增强某某干部的创新能力。主动适应形势任务的发展和变化对某某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要始终保持旺盛的创新力,用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方法,大胆探索,攻坚克难。 (6)要始终坚持提高某某服务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某某数据质量和创新调查方式方法。客观真实地反映经济发展和民生提高的实际,做到成绩不夸大、问题不回避,有建议,有对策,确保各项重大某某调查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某某数据的质量,争取为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发展提供决策的依据和分析,让人民群众满意、社会各界认可。 (7)要树立勇于担当意识提升砥砺奋进能力。没有压力就不会产生动力。当前某某改革已经到了攻关阶段,来自不同方面压力和新情况、新问题接踵而来。当前,某某人都要树立勇于担当意识,在勇于担当过程中体现责任、体现本领,在科学某某发展的改革大潮中敢为人先,相互勉励、互相激励,不断推进奋进发展的能力。

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及其内涵

一、农业现代化的概念及其内涵 何谓现代化(Modernization)?学术界较为普遍的认识,是把现代化作为一种动态变化过程。这种变化不是单一因素的,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多因素的综合变化。农业现代化的特征,就是从使用人力、畜力转变为使用非生物动力,即从使用手工工具到使用机器作为进行生产活动的基础。这意味着它是一种分工专业化、技术密集化、经营集约化、管理科学化,从而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 认识和把握农业现代化的涵义。必须联系农业现代化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特征。 1.历史性。农业现代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而出现的,它是产业结构变化规律与经济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期,在第一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农业现代化逐渐萌芽。人类社会开始由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跃进,农业生产手段逐步向机械作业转化。19世纪20—30年代发生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引起社会生产关系变革和生产力发展,以电力和钢铁为物质技术基础的现代化浪潮,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新兴起的科学技术革命,如新材料、新能源、微电子学、生物工程的蓬勃兴起,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新能源和新装备。在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又出现了一个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生产力大发展时期,从而加速了包括农业现代化在内的整个现代化的进程。 2.地域性。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基础的差异,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内容和标准有所不同。尽管农业现代化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作为最主要衡量指标,但各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各有特色。以美国和西欧国家为代表的人少地多型国家,随着工业迅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要求农业提供更多的粮食和工业原料,农业现代化建设选择以石油为原料和动力的化学化和机械化;而以日本为代表的人多地少型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侧重于种子、化肥和水利。从时间上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现代化以“石油农业”为基点,而80年代以后则更注重生物技术的应用,突出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继承性。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任何科学和技术都有其继承性,农业现代化也是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发展和前进的,没有继承,就不可能有发展和提高。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发展。科学劳动部分地是以前人劳动积累的利用为条件。在古代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农业环境和生物特性的变化往往是以数百年计。即使如此,农业技术在自身发展变化过程中就包含着去其糟粕、展其精华的过样。因此,一方面,农业技术或经验较长时期地保持相对稳定,在稳定中又逐步发展,这就使之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生命力而经久不衰;另一方面。它又随着生产实践的推进和需要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前进。 概括而言,建设农业现代化就是通过发展农用工业,增加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应用先进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创造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条件,使农业成为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产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