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改革三步走

中国改革三步走

中国改革三步走
中国改革三步走

《中国改革三步走》读书笔记

(占草硕5023班学号3115162051)

1.综述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我们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改革越来越难,越来越牵一发而动全身。在郑永年先生的《中国改革三步走》这本书中,作者详细论述了中国改革三步走的观点,即先经济改革再社会改革最后政治改革。当然,每一个步骤的改革都不是完全独立的,经济的改革需要社会和政治的改革提供支撑,但是又必须以经济改革为主体;社会改革过程中也必须要有政治改革提供一定的动力。

2.经济改革的内容

中国的经济改革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开始了,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下,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经济建设的高潮,经过改革开放,经济特区的建设以及

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我们的经济得到了基本保持10%的高速发展,成为了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改革的主要特点就是有三个,一是分解式改革,先农村后城市;二是分权性,标志事件就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抓大放小”。1996年,在“抓大”方面,国家确定了对1000户重点企业分类指导的方案。在“放小”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在这一年出台了关于放开搞活国有小型企业的意见。各地采取了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多种形式,把一大批小企业直接推向市场。三是开放性,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南巡讲话发布中国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2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宣布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改革开放,中国改革进入新的改革时期。2013年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

3.社会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关系

当代中国社会是经济改革的产物,社会领域的改革如何进行既能深化经济改革也能阻碍经济改革。“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提出可以视为中国社会改革的开始。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社会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特别是新自由主义从经济领域无所限制地进入社会领域,导致了医疗、卫生、住房、教育、就业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社会领域的改革。

要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突破口,必须创新社会管理。社会需要被管理,更需要自我管理。中国政府经常视自己为社会和人民的对立面,习惯用社会管制等暴力力量以暴制暴,导致社会发展高度依赖政府,且往往会出现越是维稳越是不稳的情况。中国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不仅负担很重而且效率低下,迫切需要改革社会管理分方式,促进社会自我管理,提高管理能力和效率。作者提出,在社会管理方面,国家和社会,政府和个人的关系应该是“强政府、强社会”,即社会是自我管理的,政府和社会是一种伙伴关系,政府工作的重点应该在制度建设上。

社会改革目标是“和谐社会”,但是今天我们的社会充满了暴力,为了免于社会激烈冲突和暴力侵扰,首先需要有一个消除冲突和暴力的基础。最主要的社会基础就是庞大的中产阶级。中国的社会依然是两头大中间小的社会,培养和壮大中间力量就是要追求社会的平衡发展,为社会创造自主稳定的基础。强大的中产阶级之所以是稳定的基础,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来保障财产安全,更是因为他们在遇到新局面新问题时,往往会理性思考,不会走极端路线。一个社会的中产阶级是否强大取决于这一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类似于拉美等国家,容易进入“中等国家陷阱”。对中国来说,避免“中等国家陷阱”意味着可持续发展以及可以培养庞大的中产阶级为社会发展提供基础。

今天中国的经济结构非常不利于中产阶级的发展,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失衡以及国企的扩张都导致国富民穷,社会不稳定。中央的经济集权并不等于中央有权力,大多是中央集权实际上是部门集权,很多中央制定的政策落实不下去。这就要求中央在财政集权后,还要把事权收归上来,以便于建设全国范围内的社会制度,实现社会改革的目标。国企的扩张越来越遭到社会的抱怨,一是因为国企开始进入非垄断领域,大大压缩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二是因为国企走不出去;三是国企私有化现象非常严重,国企很容易演变成独立的小王国。要实现社会改

革必须妥善解决国企扩张的问题,深化国企改革。目前,这方面的进展十分缓慢。

4.社会改革的动力

以上讨论了社会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关系,接下来要讨论社会改革的动力来源。改革开放30余年,经济改革确立了基本的经济制度,社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现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先易后难,破除既得利益集团不是朝夕之功,从社会改革入手更容易在社会上下取得共识,更容易进行。这是第一个动力,也是很重要的动力。第二个动力是,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物质需求必然导致社会体制改革。随着基本生存需求的满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要求也提高了,不仅是“过得去”,还要“过得好”。特别是面对一些新型社会风险,例如在环境、食品安全、维权等方面,人们有了新的要求,处理不好容易产生社会矛盾。这些问题不同于过去的传统安全,现在这种新型风险尽管死人不多,但是容易产生普遍恐慌和社会事件,在网上形成轰动性事件和社会舆论可能性大。随着物质生活的满足,群众的需求大大提高,这种提高要求我们必须进行社会体制改革,处理好维权和维稳的关系。维权意识不是老百姓与生俱来的,是这几年快速增长的,我们必须对这种快速增长有一个准确的估计。第三个动力是社会改革可以为经济发展以及将来以选举民主为核心的主题政治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国的经济的发展主要是依靠出口和投资来拉动的,有很大的局限性也容易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可持续发展也很难实现。通过社会改革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社会制度,为公民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让人们敢于消费。这样就能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费型社会,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益。另一方面,中国要在政治上实现民主就必须有强大的中产阶级,而社会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为民主化建立社会制度。

5.简述政治改革

政治改革是中国改革三步走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机构、人事、立法等政治改革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改革还没有进入政治民主化尤其是以选举民主为主体的阶段。尽管中国目前的改革是以社会改革为主体,但是政治改革可以推进社会改革。中国政治的核心是开放、竞争和参与。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开放是中国文明最主要的特征。这个开放的文明体现出来的就是皇权以及开放的相权。皇权只属于皇帝本身,只有皇位是可以继承的。但是相权是开放的,通过科举制度的选拔,理论上来说每个人都有进入统治阶级的机会。在中国,尽管有不同的政治团体存在,但是执政党只有一个。中国人民以前希望出现一个好皇帝,现在则希望出现好的党的领导集体。中国共产党的内部则是充满了开放性,致力于实现“内部多元化”,吸收等多的社会力量来扩大执政的基础。

中国的民主道路与西方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已经发展出了有自身特色的精英更替制度。邓小平确立了两种制度,一是领导人退休制度,二是人才录用制度。这个体制避免了个人专制,在中国,党的具体领导制度使得党内高层的制衡远比民主国家多。而且重要的领导职位至多是两个任期。尽管中国没有西方国家的民主,但是我们找到了同样甚至更有效的方法来保证不会出现个人专制。中国的政治体制使得政治更新异常迅速也具有强大的政策动员能力。今后的政治改革主要包含提高开放性上面来。执政党必须向社会开放,吸纳社会精英,向社会吸纳人才不能过分强调意识形态的作用,而要看这些人的实际作为。在整个政治制度层面,最重要的就是司法独立,只有司法能够保障基本的公正,司法还是老百姓的

最佳选择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而对统治者来说,如果没有司法独立就要直面人民。任何政权不管其暴力机器有多么强大,只靠暴力来统治最终都会被人民推倒。

6.结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国的改革之路还很漫长,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都存在或大或小,难以理顺又不得不解决的问题。只有坚持深化改革,落实中央的决策,举国上下团结一致才能共渡难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经过郑永年先生的分析和我自己的思考,我认为当下我们的任务必须从社会改革入手,只有通过社会改革建立起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人民才能放心地消费,从而拉动内需为调整经济结构提供本质的动力。只有通过社会改革才能促进民生事业的发展,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为社会的稳定提供必要保证。只有通过社会的改革,在全国范围内达成继续改革向前发展的共识,才能逐步剪除既得利益集团的羽翼,为更进一步的深化改革,例如政治改革,国企改革,教育改革等等提供坚实的基础。

如何保障社会改革?首先还是需要进一步深化经济领域的改革,调整经济发展的方式,鼓励扶持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我们深切的体会到目前在沿海地区,创新创业氛围十分热烈,民营经济也很发达,中西部地区国企独大的现象十分严重。同样,中西部地区的社会发展也较慢。如何解决中西部地区社会发展活力不足的问题需要中央领导层提出更有建设性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另一方面,为了保证社会改革的进行,中央必须简政放权,给予地方更多的权力去制定与地方特色相适应的社会管理制度。同时,又必须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对地方进行监督和监管,对地方出现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惩,平衡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中国政治领域的改革也必须开始着手,加强党内民主,允许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到各个领域的建设中来,不仅可以为改革提供更多的智力支持,还能提供一支对抗既得利益集团的力量。监管机制的建立以及司法体系的独立也是必须逐步开始落实的紧要任务,当前社会出现的种种乱象,与法制体系的不健全,有法不用的普遍有很大关系。

学习世界各国先进的社会管理经验,政治体制制度,结合中国现代社会的特殊情况,建立符合中国自身发展实际的制度,符合中国历史文化的制度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也是关乎中国未来的关键。

中国改革开放三步走

中国改革三步走战略 从2012年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阶段。该阶段,从时间上看,已不足5年,时间紧迫;从地位和作用上看,它承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战略,是中国社会从小康走向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关键一步,意义重大。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全面从严治党”总根基,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全面深化改革”,一手抓“全面依法治国”,逐渐形成了新时期“四个全面”的战略总布局。这一布局,从逻辑上,有目标,有根基,有抓手,层次清晰;从实践上,针对问题,切中要害,抓住根本,既系统全面又聚焦重点,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治国理政所做的顶层设计。 第一,从“第一步”战略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看,“四个全面”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施政纲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任内要实现的战略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其治国理政首先必须考虑的根本性、全局性问题。如何才能真正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这就既要破解发展进程中的种种矛盾、问题和难题,通过“破”以消除障碍,还要建立健全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通过“立”来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开辟道路。前者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后者需要全面依法治国。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都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打得坚硬的“铁”。作为打“铁”的主体的中国共产党人,其自身必须要“硬”,即必须全面从严治党,从而为打好“铁”提供强有力的领导主体。由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所要实现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两条根本路径或抓手,全面从严治党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要为顺利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领导主体。这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就构成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施政纲领。这一纲领具有根本性、全局性、整体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抓住“四个全面”,就抓住了治国理政的根本、全局和整体。 第二,从“第二步、第三步”战略目标来看,“四个全面”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总体方略。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还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更为长远的战略性目标。为此,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就必须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提供一种总体方略。严格来讲,这种总体方略必须具有“目标、动力、保障、主体”四个核心要素,而且这四个核心要素能构成一个严密、有机的整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提供战略基础,是关键的一步,对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动力,是关键一招;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提供强有力的领导主体。显然,这一总体方略也具有根本性、全局性、整体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抓住“四个全面”,就抓住了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根本、全局和整体。 三、运用辩证思维把握“四个全面”中的矛盾关系 在实现“新三步走战略”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过程中,会遇到诸多矛盾关系尤其是一些根本性的矛盾关系。唯物辩证法及其辩证思维本质上就是一种化解事物各种矛盾关系的根本方法。因而,在哲学基础和方法论上,可运用辩证思维来把握“四个全面”。

专题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

专题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32页) 考点29.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1978年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历史的伟大转折?) ①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 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3.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是什么?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4.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①工作重心:经济建设 ②进入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③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5.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什么?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作用? 它极大地激发起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8.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后来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9.对外开放目的作用是什么? 目的: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 作用:①加快了我国发展步伐②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④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10.改革开放始于何时何事件?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1.改革开放的作用(意义)何在?(为什么说是成功的?) 正是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综合国力也显著增强。 12.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它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13.对我国对外开放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有哪些? ①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开始对外开放; ②2001年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考点30.了解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奠定新中国外交事业基础的时间和事件分别是什么? 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基础。 4.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5.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外交活动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政策又有了重大发展,提出了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 7.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新的内容是: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 8.新战略提出的意义: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中国外交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读后感

从实际论中国的改革 —读《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有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代接着一代建设者们在探索着、努力着。社会主义的建设,一直都在磕磕碰碰中走过,改革开放已经30多年了。我们走到了今天,在今天,这个伟大的国家在各个方面已经有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这都归功于一代又一代辛劳的共和国建设者们。 一九八七年八月二十九日,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发表了《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的讲话。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至今,已过去25个年头,它所带来的影响仍然还存在。当时的中国,已经是改革开放了9个年头,农村已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农村的经济有了较好的改善,劳动力有了较多的剩余,这时候出现了发展乡镇企业和多种经营方式。由于思想的活跃,广大的劳动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出现了许多从没有过的经济形式,这一现象得到了邓小平的肯定,曾多次讲话要支持广大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并及时制定相关政策和优惠政策,改革放权,进一步解放和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根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制定了百年三步走战略。任务艰巨,初步的改革开放,已经让中国的大地充满了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重要任务。

经历过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经济的倒退,民主法治遭到破坏,整个国家都乱了、、、我们已深刻的体会到,政治的稳定,是进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前提,中国一旦动乱的话,是不堪设想的,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所谓的“大民主”是要不得的,十年的动乱,没有法律的约束,学生可以批斗老师、、、这是历史的倒退,是一个野蛮时代,才会有的行为。所以《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里面,提出了,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个动摇不得,一旦动乱后果是不堪设想的,经济体制改革也要坚持由政府主导,这是社会主义的优势,不能盲目搬其他国家的模式,不能搞无政府主义。 经历过“大跃进”的体验,领导人也清楚得认识到我们国家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也看到了苏联模式的不适用,也清楚地看到我国还是一个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的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不能盲目放大话,不能一步登天。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高度的集中制是非常有利的,可以快速地集中优势资源进行主要的工业化建设,进一步加快实现工业化的步伐。《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很详细地阐诉了,我国现阶段的国情,首次明确提出,一切的改革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为以后方阵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方向。 改革并非易事,我们需要努力支持政府的改革 改革,总会触及到一些人的利益,在晚清,就有顽固派和改革派之争,现在也不例外,就在新中国成立不久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要进行计划生育政策,就遭到了抵制。后来证明这是正确的。当政府的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 转眼之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早已有了32个年头了。在这32年当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不错,要是没有当初的邓小平一声令下喊出来改革开放的口号,谁又能知道今天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呢? 首先,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沿海地区,从南到北,形成了广阔的前沿开放地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建立了以珠海为中心的经济特区,使工业规模显著扩大,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所有制结构日益完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形成了行业分类广泛、技术含量较高、外向度突出的工业格局。按照近几年统计显示,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46.97亿元,比1978年增长8.1倍,平均每年递增11.7%增长. 改革开放不仅仅使国内的生产总值达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也使得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了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村经济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发展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工建运商服综合经营的新局面。农民们的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畜牧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容忽视的就是中国的工业的建设,充分发挥了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为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 中国通过调整工业结构解决轻重工业的比例失调问题,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上了正确的道路,从而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还可以促进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进一步的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其次,,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自从2001年中国申请加入WTO组织来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发生了不可忽视的变化。紧接着就是2001年中国的申奥成功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00,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揭晓。萨马兰奇雄浑的宣告声中只有一个名字:BEIJING! 中国北京凭借其过人的优势,完美的陈述报告,在五个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也是世界给中国最大的肯定。之后神州五号,六号乃至七号的升天,是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都证明了中国无论是在经济上面还是在科技上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中国不再是停留在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那个任人宰割的中国了。 再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吃的方面,人们由量的满足向质的方面提高,人们饮食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并趋于优化。我国商品早已告别短缺,进入物质资料相对丰富的年代,七、八十年代“吃粮凭供应,副食要票证”的状况一去不复返了,人们的生活消费总量增加,在质量上面也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中国改革三步走读书报告

《中国改革三步走》读书报告 读了郑永年写的《中国改革三步走》,学到很多东西,加深了对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政治经济发展产生的问题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了现阶段我们改革所面临的任务和选择。非常感谢这本书带给我深度的认识,再也不会人云亦云的评论党和国家的问题,能站在更高的视角看待我们的问题和分析我们的前景。首先认识和理解了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政治经济的发展及其产生的问题,其次是明白了当前我国复杂的政治现象之所以存在的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有就是理解了目前国家的经济社会政治改革现状以及明白了国家实施一些政策的原因。 不过由于本书写作时间较早(2011年),当时存在的很多问题,现在都有较大改善,比如说腐败问题,简政放权问题和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等等。但本书确实对认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和改革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资料。 全书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改革步骤,主要分析我国改革分三步走的原因、现状以及三步中每一步改革的现状以及问题,同时作者也分析了三步走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深层次的分析了改革中产生的问题的根源。第二部分介绍改革策略,主要整理了作者写书之前发表的一些文章和接受的一些采访,作者在分析现状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改革观点。接下来我就写一下我的读书收获和感悟。 最近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声音总是不绝于耳,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可是快速发展中的问题也在逐渐显现出来,比

如,我国尚未建立保护改革成果的机制,而且一些改革成果正在流失问题;党和政府官员的腐败问题,当然这两年有很大改善;贫富差距大等社会不公平问题。面对这些问题,甚至有些人开始怀念毛主席的时代,把这些问题归咎于改革开放。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要是没有改革开放,我们不可能取得这么多年的快速发展。面对发展中的问题我们应该想办法解决而非推卸责任。书中提到了前总理温家宝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必要性的论述,第一,以往改革的成果要用政治改革来保障;第二,目前所面临的改革困难要用政治改革来克服;第三,执政党的长期执政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要通过政治改革来实现;第四,更为重要的是,基本的社会的公平争议和长治久安要通过政治改革来达成。可以看出来我们的领导人早就看到了问题,并且正在为解决问题而想办法。所以现在改革已是势在必行,我们应该思考的应该如何改革的问题。 由于客观原因,我国选择的是渐进式改革。我国的改革是先经济 改革,再社会改革,最后到政治改革这一过程。这是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当然我们应该认识到渐进式改革并不是说严格的分为三个步骤,只是在任何特定时期只把一种改革定位为主体改革,其他方面也在改革。 关于经济改革,我国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是分解式改革,即先农 村改革,再城市改革;二是分权性,即中央政府向社会和企业分权;三是开放性,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对内开放就是国家把各项经济机会开放给各个社会群体。经济体制改革,我们的目标就是从计划经济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读后感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读后感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切向前看》的讲话,而这次讲话成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报告。通过精读这篇讲话,更加深化了我对于邓小平理论的理解。 一、提出背景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国内形式一片混乱。文革中提出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使得民主法治遭到践踏,一大批知识分子被批斗迫害,长期的思想教育使得人民思想僵化,出现了严重的本本主义;同时,过分重视阶级斗争,使得经济建设停滞甚至倒退,国民经济几乎接近崩溃。 1976年10月,党中央果断出击,一举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十年的文革内乱。人民欢欣鼓舞,但是文革造成的负面影响使得国内百废待兴。 1978年5月《光明日报》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邓小平旗帜鲜明的支持这场大讨论,并且在今后多次提及这场大讨论。 为了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准备,党中央召开中共中央工作会,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闭幕会上作出了这场讲话,拉开了新时代解放思想的历史帷幕。 二、精要内容分析 1、解放思想: 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是的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十年文革使得人民思想僵化,亟待解放思想。文献详细地分析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四点,包括“‘四人帮’大搞禁区、禁令,制造迷信”“党内存在权利过分集中的官僚主义”“是非功过不清,赏罚不明”“小生产的习惯势力还在影响着人们”。 人们长期思想僵化,出现了照搬一切、照抄一切的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讨论。对此,邓小平提出:“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才能顺利发展。” 2、民主: 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文献花很大的篇幅对民主进行阐释,我们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民主,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对于人民群众提出的批评建议,文献指出“我们应当对意见进行分析,采纳正确的意见,对于不正确的意见要给予适当的解释。”中国古语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脱离人民群众的政党必定走向衰败,只有倾听群众意见,以人为本,才能走得长远。1956年毛泽东曾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要实现百家争鸣的学术盛景,首先要

【回顾】中国探月工程的历史与辉煌

【回顾】中国探月工程的历史与辉煌 欢迎扫描如下二维码,核实后邀请您加入中国军民融合 产业投资联盟——航空航天企业家群。近期即将举办2017年中国军民两用智能装备产业高峰论坛,敬请期待。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嫦 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于2009年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2010年10月1日18时57分59秒“嫦娥二号”顺利发射,也已圆满并超额完成各项既定任务。 2012年9月19日,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表示, 探月工程已经完成嫦娥三号卫星和玉兔号月球车的月面勘 测任务。 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嫦娥五号主要科学目标包括 对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以后的 分析与研究。中国人的探月工程,是在为人类和平使用月球 迈出了新的一步。工程概况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和 深空探测是人类航天活动的三大领域。重返月球,开发月球 资源,建立月球基地已成为世界航天活动的必然趋势和竞争 热点。开展月球探测工作是我国迈出航天深空探测第一步的

重大举措。实现月球探测将是我国航天深空探测零的突破。 月球已成为未来航天大国争夺战略资源的焦点。月球具有可 供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各种独特资源,月球上特有的矿产和能 源,是对地球资源的重要补充和储备,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 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中国探月是我国自主对月球的探索和 观察,又叫做嫦娥工程。 国务院正式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后,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 组将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将第一颗绕月卫星命名为“嫦娥 一号”。“嫦娥一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主 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 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嫦娥四 “回”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而根据中国探月工程“绕”、“落”、 三步走战略。并计划在月球建立研究基地。 工程目标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 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介绍,由月球探测卫星、运载火 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等五大系统组成的绕月探测工 程系统届时将实现以下五项工程目标:⊙ 研制和发射我国第 一个月球探测卫星;⊙ 初步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 首 次开展月球科学探测;⊙ 初步构建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 ⊙ 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积累经验。 工程方案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早在1994年就进行了探月活 动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1996年完成了探月卫星的技术方

复兴之路观后感3000字

复兴之路观后感3000字 导读:复兴之路观后感,《复兴之路》一片按照历史线索,《复兴之路》把寻路的起点放在1840年,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因为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中国军民共同谱写的抗洪精神丰富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精神资源,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中国走上了一段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复兴之路,《复兴之路》把焦点锁定现当代中国,即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和中 复兴之路观后感 从“千年局变”到“继往开来”,《复兴之路》一片按照历史线索,逐集表现中国如何在国家危亡之际开始了民族觉醒,如何在民族救亡的探索之中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如何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突破,如何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科学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先从“千年局变”说起吧,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复兴之路》把寻路的起点放在1840年,放在鸦片战争那定格了全民族耻辱的海面上,而中国的几近屈辱的近代史开始了。毫无疑问,一个落后的农业化国家遇上一个已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工业化国家,鸦片战争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当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灾难从此降临了??在列强的威逼利诱之下,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国辱权的不平等条约,使本就落后的华夏大地的现状雪上加霜,沦为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状态。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的悲鸣,正是当时中国人民在黑暗与迷茫中不知何往、呼号无助的真实写照。"国破家何在 ",当中华大地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时,一批批的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的为了解放中华的事业而奋斗:谭嗣同,梁启超,秋瑾,孙中山??。随着袁世凯的登台,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的签订,而辛亥革命也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依旧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中国的“峥嵘岁月”由此开始。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5月4日学生游行之后,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中国的各种力量都行动起来,汇聚成自1840年以来涉及范围最广,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爱国运动。20世纪早期的中国,军阀之间为争权夺利混战不断,百姓生活在兵荒马乱的恐惧之中,一个迫切而又迷茫的问题是中国该往何处去,在这个众多的主义和思想中,哪一个能给中国带来光明。 而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给年轻的中国带来了希望。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分别担负正面站场和敌后站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中国取得了自1840年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牺牲和突出贡献,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而后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内战的胜利初步奠定了新中国成立的基础。正如片中所说:“109年沧桑巨变,换了人间”! 新中国成立了,中国新生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以共-产-党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人民积百年之力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初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之后,正

简述中国探月工程的发展

简述中国探月工程的发展 学院:软件学院 姓名:xxxx 学号:XXXXXXX 月球,从古至今,都充满着对它的幻想与喜爱,月球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也相当高。比如像嫦娥奔月,而我国的探月工程也借鉴了这个神话故事的良好寓意,将探月飞行器命名为嫦娥。 中国探月工程为这千年不变的魅力情思,注入了科学探索的刚健力量——启动月球探测、成为月球国家,既是中国科学家宇宙探索的需要,也是中国维护月球权益,推动和平探索月球造福全人类的必由之路。 由于以前并不是很了解中国探月发展史,所以查阅了相关资料,文档,并进行了整理,综合。 十年前,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第一次将“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列入发展目标,而当时,全球第二轮探月高潮正在兴起。 “探月工程同以前我们所有的航天项目不同——这一次,我们离开了人类的地球摇篮,走向另外一个天体,这表明中国开始成为具备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中国探月工程高级顾问欧阳自远说:“而探测能力的提升,将大大推进科学的进步。” 而总结下来,探月工程对中国科学进步的推动至少可以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它开启了月球科学在中国的建立,由此将提高我国科学家对太阳系起源演化认识的提高;第二,它开拓了人类开发利用地外资

源的新前景;第三,它充实了我们对地观测科学的进步,同时也带动了一大批新型仪器的研制;第四,作为非常巨大的系统工程,探月工程将为我国系统工程管理积累丰富的经验。 经过多方面查阅相关资料,中国的探月工程分为3个步骤 “绕”、“落”、“回”,是中国探月工程在2020年前设定的三大目标,并由此划分为三期阶段。 第一步“绕”,即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突破至地外天体的飞行技术,实现月球探测卫星绕月飞行,通过遥感探测,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探测月壤特性,并在月球探测卫星奔月飞行过程中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已于2007年10月24日发射。 第二步“落”,时间定为2013年下半年。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地外天体的着陆技术,并携带月球巡视勘察器,进行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测,探测着陆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石的化学与矿物成分和月表的环境,进行月岩的现场探测和采样分析,进行日-地-月空间环境监测与月基天文观测。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理参数。 第三步“回”,时间在在2014至2020年之间。即发射月球软着陆器,突破自地外天体返回地球的技术,进行月球样品自动取样并返回地球,在地球上对取样进行分析研究,深化对地月系统的起源和演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 心理健康教育 院系:日本语学院 年级: 2009级 班级: 11班 班内序号: 05 姓名:张帅 2010年2月1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 张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世界感叹。期间,领导人的正确领导,国人的共同努力,战略方针的高效有力,等等,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打下基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当然,在教育、科技、航天等领域,中国的进步,有目共睹! 下面,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进行一下简单的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的八大成就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4)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 (5)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约合14 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6)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

全面深化改革要分几步走

全面深化改革要分几步走?郑永年 2014-03-24 09:33:06 编者按: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于3月22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世界各处的专家学者共同关注“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郑永年教授在论坛上发言时,“担心中国下一步风险还是来自不改革的局面”,因为有四个问题在全面束缚着中国的改革:权力集中与改革之间的矛盾、反腐败与改革之间的矛盾、改革主体还不是很明确以及改革本身与社会几代人之间的矛盾。这四个问题,不仅仅束缚这改革,也是改革最为核心的问题。那么,中国改革究竟该遵循着怎么样的大致过程才能逐渐破解以上问题呢?让我看回顾一下郑永年教授在《中国改革三步走》中所提到的三个步骤。

1.经济改革 中国的经济改革最先开始,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大家对经济改革的过程比较清楚,这里无需详细论述。在此我主要总结一下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些主要特点。 第一,分解式的改革,即先农村改革,再城市改革。要再细分的话,就会发现农村改革和城市改革本身也是分不同阶段进行的。 第二,分权性,即中央政府向地方和企业分权。分权过程也是渐进性的。20世纪80年代的分权,主要是从中央政府向地方各级政府的分权。当时改革者也是希望把权力直接分到企业,但大多下放的权力被地方政府所把持。90年代主要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的分权主体是从政府向企业的分权,尤其表现在国有企业改革的“抓大放小”战略上。其中,“放小”就是中国式的民营化,也就是西方所理解的分权。而近年尤其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随着中央国有企业的大扩张,经济权力又再次向中央集中。这一点,会在后面详细论述。 第三,开放性。这里需要特别加以强调这一特征。比起改革的其他方面,开放性最为重要。开放分为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对外开放比较容易理解,也就是人们一般理解的开放,就是把国门打开,开放给外国资本。这一过程最早始于中国70年代在国际关系上的改弦易辙。但实际上,对内开放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对内开放就是国家把各种经济机会开放给各个社会群体。这也是先易后难的过程。改革开始的早期,因为城市既得利益比较强大,领导层首先进行的是农村改革。在毛泽东时代,农村基本上被体制所隔离。尽管农村改革也有阻力,但因为这些阻力不是体制的主体,对改革形成的阻碍比较小。这是农村改革很成功的最主要因素。农村改革的成功为城市改革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和制度基础。在城市改革开始后,因为国有经济部门既得利益比较强大,所以,改革者先不动国有部门。国有部门有改革,但只是政府向企业的分权,或者中央向地方的分权,可以说是一种体制内部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容许在国有部门之外逐渐发展出一个非国有部门来。 也就是说,先不要不切实际地触动既得利益,而在现行的既得利益之外,培养出新的利益来。等到新的利益培养出来之后,再动既得利益。新利益一方面对既得利益构成了压力,另一方面也能消化改革既得利益所产生的很多问题。这种开放式的改革既是中国经济改革的客观演进,也可理解为中国的改革策略,就是通过开放过程来克服既得利益。也同样重要的是,这种开放式的改革是一种包容式的经济发展过程,就是说改革的成果为社会的各个阶层所分享。不过,近年来,经济改革的开放程度在降低,包容性也大不如以前。这一点,我们到后面再讨论。 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从计划经济到市场化导向型经济的转型。邓小平说,中国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很多人把此解读为中国改革毫无目标,走一步,看一步。这种理解并不完全准确。经济改革的目标其实非常明确,就是要“过河”,就是要确立国家管理下的市场经济体系,所不能确定的是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与途径。 经济体制的转型过程开始于邓小平时代,但主要的任务是在20世纪90年代完成的。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而在之前,在意识形态层面,人们对国有和非国有、计划与市场等关系争论很大,没有定论。邓小平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发展生产力的工具,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可以使用。当时的“不争论”起到了“去(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化”的作用,把市场经济视为是一整套具体的体制安排和经济发展工具。在这个层面,人们比较容易达成共识。

中国探月工程

中国探月工程 概况 中国探月工程经过10年的酝酿,最终确定中国的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 第一期绕月工程将在2007年发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对月球表面 环境、地貌、地形、地质构造与物理 场进行探测。 第二期工程时间定为2007年至2010年,目标是研制和发射航天器, 以软着陆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进行探测。具体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 的巡视车、自动机器人探测着陆区岩 石与矿物成分,测定着陆点的热流和 周围环境,进行高分辨率摄影和月岩 的现场探测或采样分析,为以后建立 月球基地的选址提供月面的化学与物 理参数。 第三期工程时间定在2011至2020年,目标是月面巡视勘察与采样返回。其中前期主要是研制和发射新型软 着陆月球巡视车,对着陆区进行巡视 勘察。后期即2015年以后,研制和发射小型采样返回舱、月表钻岩机、月 表采样器、机器人操作臂等,采集关 键性样品返回地球,对着陆区进行考察,为下一步载人登月探测、建立月 球前哨站的选址提供数据资料。此段 工程的结束将使我国航天技术迈上一 个新的台阶。 中国 探月工 程标识 中国 探月工程标识设计者顾永 一弧两点,写意探月 “我在这个作品中给观者留下一些思考空间,那对脚印可以是每个人的。” 创作灵感来自书法 顾永江是浙江绍兴人。长在书法圣地兰亭之畔的他,深受乡风熏染,从6岁开始临摹碑帖从未间断。扎实的书法功底为“月亮之上”灵感打下铺垫。顾永江告诉记者,中国书法文化内涵深厚,是取之不尽的设计源泉。 回忆起两年前,顾永江说他偶然看到网上征集探月标识的启事后便决定参与投稿,因为创意设计是他的职业,而中国探月工程也引发了他对太空探索领域的浓厚兴趣。 谈到创作灵感,顾永江说:“一开始就想到‘月’在古文中可以写得圆圆的,就像个月亮。中间那两点可以用脚印来代替,象征着人类登上月球。”就是这“两点”,使这个设计既有中国元素,又有跨文化的世界胸怀,从而避免了思路的狭隘。 虽然投稿的时间非常紧,但顾永江从理清思路到最终交稿就花了1小时左右。对于这个设计,顾永江最满意的就是那对小脚丫。他说:“我在这个作品中给观者留下了一些思考空间,那对脚印可以是每个人的。” “月亮之上”意味深长 2006年2月10日,顾永江设计的月球探测标识“月亮之上”在网民投票中一举夺冠。专家评论说,该标识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勾勒出一轮圆月,一双小脚印踏临其上,象征着探测月球的终极梦想,圆弧的起笔处自然形成龙头,象征着中国航天事业如巨龙腾空而起;整体图形由一弧

2018年川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第12课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教案

第12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谁在中共十二大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了解中共十三大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依据和基本路线的内容。记住谁在中共十四大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概括,并将其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记住中共十五大召开的时间和大会的主题。记住中共十六大提出的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理解十六大召开的历史意义。了解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他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了解“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及其重要地位。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归纳知识,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通过课外收集、整理有关邓小平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使学生明白: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引和理论的创新。 充分认识邓小平为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所作出的历史性的贡献,使学生对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产生认同感,让学生发自内心的缅怀邓小平的丰功伟绩。 通过学习当的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使学生了解未来生活的美好蓝图,明确中国未来的奋斗方向,树立为实现这一美好前景奋发努力的目标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重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难点: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谈话;本课所涉及的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读后感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读后 感 ?科学性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要的特征。这不仅表现在它的涵的系统性、全面性,而且表 现在它的客观性、正确性和真理性。即它揭示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昭示着新时期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真谛。我们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命题的提出到基本框架的形成,到系统成熟的发展 过程,可以看出,这一理论之所以具有科学性的鲜明 特点,是因为同志在进行理论创造时始终把握三个基 点: 一是始终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 同志从这一基点上深刻分析中国的国情,在社会主义 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科学论断。他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 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 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文选》第3卷第252 页)这一科学论断不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建构这理论的块基石, 成为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步骤、重 点等发展走向的起点。

二是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志在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不仅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而且提出了如何实践的途径和检验的科学标准。他提出的许多新的思想、新的理论观点,都是在试验和实践的检验中总结出来的,而且是在反复实践、反复探索中不断完善、不断深化的。比如,改革开放思想,就是通过、等特区的试验逐步趋于成熟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是这些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产物。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的思想,也是科学分析国际经济发展大势和总结我国十多年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必然结论。 三是始终坚持总结过去,认真吸取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包括国际社会主义事业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同志很注意以历史为借鉴,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对错误的加以纠正,对扭曲的加以匡正,对不完善的加以补充,从而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向正确的轨道,成功地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这样一个时代的大课题。比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等,都是在对历史经验教训的反思中,概

简述我国探月工程的最新进展

简述我国探月工程的最新进展 文学院江婷婷2012010918 每当夜幕降临,月就带着那份静谧悄悄地升起,她那份柔美的神秘让文人墨客挥笔如雨,更让那些探求实际的科学家费尽心机,嫦娥奔月的传说见证了人类对月球的好奇和渴望,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让人类有机会像这个美丽而神秘星球迈步。1959成为人类探月史上最有纪念的一年,9月14日第一件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由前苏联研制的无人登陆器月球2号撞向月面。月球3号在同年10月7日拍摄了月球背面的照片。另外,月球10号于1966年3月31日成功入轨,成为月球第一颗人造卫星。自此,美国等发达国家都加快了对月球的探索,与此同时探月工程的进展也成为展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虽有过崎岖但中国的崛起和发展也是世界所有目共睹的,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促进了我国的探月工程的发展。中国的探月计划经过长期准备、10年论证,于2004年1月正式立项,被称作“嫦娥工程”。该工程目前主要集中在绕月探测、月球三维影像分析、月球有用元素和物质类型的全球含量与分布调查、月壤厚度探查以及地月空间环境探测。 经过10年的酝酿,确定中国的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3个阶段:第一步即派出环绕月球飞行的探测器对月球进行遥感探测;第二步实现软着陆探测器“落”在月球表面上,并实地考察月球;第三步,探测器不但要降落在月球表面,而且要从月球采集样品送回地球。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逐步在实现这三个阶段的目标。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执行科学探测任务。“嫦娥一号”是中国自主研制并发射的首个月球探测器。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嫦娥奔月是一个在中国流传的古老的神话故事。嫦娥一号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2007年11月26日,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嫦娥一号卫星在控制下成功撞击月球。为我国月球探测的一期工程,划上了圆满句号。从政治领域来看,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体现了中国强大的综合国力以及相关的尖端科技,是中国发展软实力的又一象征,表明了中国在有效地掌握和利用太空巨大资源、实现科研创新、凝聚民心、增强国家竞争力等一系列远大目标的决心与行动。从经济领域来看,将带动信息、材料、能源、微机电、遥科学等其它新技术的提高,对于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文化领域来看,嫦娥一号的发射成功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探月给人类本身带来了社会发展理念的“颠覆性改变”。 “嫦娥二号”于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发射。这是嫦娥一号卫星的姐妹星,由长征三号丙火箭发射。由于嫦娥二号的主要任务是要获得更清晰更详细的月球表面影象数据和月球极区表面数据,因此卫星上搭载的CCD照相机的分辨率将更高,达到十米左右,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