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2021年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871艺术与传播理论考研核心题库之传播学教程概念题精编

2021年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871艺术与传播理论考研核心题库之传播学教程概念题精编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历年考研大纲要求并结合历年考研真题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该题型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考研复习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重要提示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2021年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871艺术与传播理论考研核心题库之传播学教程概念题精编

1.“热媒介”和“冷媒介”

【答案】是麦克卢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概念。“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收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思维活动就能理解;“冷媒介”则相反,传递的信息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2.传播过程

【答案】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3.“冷媒介”与“热媒介”

【答案】“热媒介”与“冷媒介”是麦克卢汉就媒介分类提出的两个著名的概念。对这两种分类的标准,麦克卢汉本人未进行明确的界定。一种解释是:“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明确清晰,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时不必进行“热身运动”;而“冷媒介”则相反,它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4.申农—韦弗的线性传播过程(可以用图示)

【答案】申农—韦弗的线性传播过程模式由信息论创始人申农(又译,香农)及其同事韦弗于1949年提出这一模式可以用图表示为:

这一模式的贡献在于发现了传播中噪音,并揭示了由于噪音干扰所导致的所传信息与所受信息之间的差异。但是,由于其本身是研究技术问题的,因而未能在模式中考虑人和社会的因素,忽略了讯息的内容和传播的效果等。同时,单向性也是其不足之处。

5.大众文化

【答案】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一种文化。大众文化不同于高级文化,因为高级文化具有明显的阶层性;它也不同于乡土文化和群众文化,因为后者具有明显的自发性。大众文化的特点是:①商品性: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商品买卖关系的消费行为;②通俗性,即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散在的众多“一般个人”的文化;③流行性,即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变化趋势;④娱乐性;⑤

大众传媒的依赖性,即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大众传媒,也就没有大众文化。在这个意义上,大众文化也是一种传媒文化。

6.权力的代言人

【答案】阿特休尔在《权力的媒介》一书中所言,新闻媒介具有天然的政治属性,是统治阶级用以维护现存制度的工具,是实行社会控制的手段。此书对自由主义理论与社会责任学说的主要区别作了评断。即:自由主义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完全自由,不受任何约束,而社会责任论则认识到不受限制的自由会带来危险。

7.传播流

【答案】指的是由大众传媒发生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构成这项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拉扎菲尔德等人的《人民的选择》、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以及克拉帕的《大众传播效果》。

8.回归分析

【答案】回归分析是根据相关关系的具体形态,选择一个适合的数学模型来近似地表达变量间平均变化关系的统计分析方法。

9.“知沟”(Knowledge-gap)

【答案】知沟(knowledge gap)是知识沟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知识沟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蒂奇诺等人于20世纪60、7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大众媒介对人们获取知识量差别的影响的理论。根据这个理论,不同的社会阶层由于其所处经济地位的高低,在信息媒介的获得和使用方面存在差异。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随着时间推移,两者之间的知识量差异不断变宽,差距不断变大。这种不同阶层之间的信息量差异就是所谓的知沟。

10.归纳

【答案】以数据为基础,把数据反映的实际关系组织为理论原则。

11.第三人效果

【答案】“第三人效果”理论的提出人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W.P.戴维森。他指出人们在判断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之际存在着一种普通的感知定势(perceptual bias),即倾向于认为大众媒介的信息(尤其是说服性信息或宣传以及负面信息)对“我”或“你”未必有多大影响,然而会对“他”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由于这种感知定势的作用,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通常不是在传媒指向的表面受众(ostensible audience)中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与他们相关的“第三人”(the third person)的反应行为实现的。戴维森把这种现象或这种影响机制称为“第三人效果”。

12.国际新闻社

【答案】国际新闻社,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间通讯社,简称国新社。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上海文化界、新闻界部分进步人士组成国际宣传委员会,发布抗战新闻。1937年冬上海沦陷,该会迁到香港,改名国际新闻社,由恽逸群负责。当时国新社以香港为基地向海外数十家华侨办的中文报纸发稿。后来桂林国新社总社成立,香港的国新社成为分社。这一时期,对国外办有英文《远东通讯》、对华侨有《祖国通讯》《国新通讯》、对国内有《国新新闻通讯》等。

13.大众传播的四项主要功能

【答案】一般而言,大众播的四项主要功能是:

(1)传递信息。向受众连续不断地传播大量的信息是大众传播的第一功能;

(2)引导舆论。舆论是社会公众共同的强烈而持久的意见、态度与信念的总汇,代表着一种强烈的倾向、愿望和要求。引导舆论是大众媒介的重要功能和社会责任之一。通过客观公正的报道,大众媒介可以把舆论引导到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轨道上来;

(3)教育和文化传承。大众传播媒介通过传播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丰富了大众教育的途径,使社会文化得以传承下来;

(4)提供娱乐。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娱乐内容,使人们可以放松身心,起到了文化普及和社会解压阀门的作用。

14.戈公振

【答案】戈公振是我国著名记者、新闻学先驱,1890年11月出生于江苏东台。1912年在《东台日报》担任编辑工作。曾在上海《时报》工作15年,后晋升至总编辑。在此期间,他为革新新闻事业做了大量工作,创办了各种副刊,并于1920年首创了《图画时报》,为中国画报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1921年上海新闻记者联合会成立,戈公振亲任会长。他在致力于报业改革的同时,也从事新闻教育与研究,发起组织上海报学社,曾应聘在上海国民大学讲授报学史,并编译了《新闻学撮要》一书,受到新闻界的欢迎。1927年其代表作《中国报学史》出版。该书初版后,曾多次重印,日本学者小林保将该书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中国报学史》首次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被公认为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对后世新闻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15.信息主权

【答案】现代社会,信息成为国家战略资源,国家对信息必然享有保护、管理和控制的权力,这种权力就是国家的信主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本国信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二是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三是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

16.“使用与满足”研究

【答案】是一种研究受众行为的理论。该理论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受众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考察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该理论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

17.《人民的选择》

【答案】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作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研究人员对调查数据分析后,得出了一系列理论假说。其中得出了“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理论”理论: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18.随机抽样法

【答案】随机抽样法就是调查对象总体中每个部分都有同等被抽中的可能是一种完全依照机会均等的原则进行的抽样调查被称为是一种“等概率”。随机抽样有四种基本形式即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