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CTCS-3级列控系统GSM-R网络需求规范(V1.0)

CTCS-3级列控系统GSM-R网络需求规范(V1.0)

CTCS-3级列控系统GSM-R网络需求规范(V1.0)
CTCS-3级列控系统GSM-R网络需求规范(V1.0)

科技运[2008]168号

CTCS-3级列控系统

GSM-R网络需求规范

(V1.0)

2008年12月

修改记录

目录

修改记录 ........................................................................................................................ I 目录. (2)

1.引言 (4)

1.1目的和范围 (4)

1.2缩略语 (4)

1.3参考文献 (6)

2.CTCS-3级列控系统与GSM-R网络之间的界面 (7)

3.CTCS-3级列控系统对GSM-R网络的业务需求 (8)

3.1数据承载业务 (8)

3.1.1数据承载业务 (8)

3.1.2数据承载业务特性 (8)

3.2补充业务 (8)

3.2.1补充业务 (8)

3.2.2补充业务类型 (8)

3.3铁路特殊业务 (9)

3.4需要特殊说明的问题 (9)

4.GSM-R网络Q O S要求 (10)

4.1一般规定 (10)

4.2网络注册时延 (10)

4.2.1定义 (10)

4.2.2指标要求 (10)

4.2.3其它说明 (10)

4.3连接建立时延 (11)

4.3.1定义 (11)

4.3.3其它说明 (11)

4.4连接建立失败概率 (11)

4.4.1定义 (11)

4.4.2指标要求 (11)

4.5用户数据帧传送时延 (12)

4.5.1定义 (12)

4.5.2指标要求 (12)

4.5.3其它说明 (12)

4.6链路断开(失效)概率 (12)

4.6.1定义 (12)

4.6.2指标要求 (12)

4.7传输干扰 (13)

4.7.1定义 (13)

4.7.2指标要求 (14)

5.GSM-R网络设计要求 (15)

5.1GSM-R网络与RBC 互联的要求 (15)

5.1.1MSC与RBC的连接方式 (15)

5.1.2MSC与RBC的接口设置 (15)

5.2无线覆盖要求 (15)

5.2.1无线覆盖指标要求 (15)

5.2.2无线覆盖范围要求 (16)

5.2.3越区切换要求 (17)

5.3无线小区容量要求 (17)

5.3.1RBC切换区无线容量要求 (17)

5.3.2枢纽和大站无线容量要求 (18)

1.引言

1.1目的和范围

1.1.1.1为明确CTCS-3级列控系统与GSM-R网络之间的接口界面,并为承

载CTCS-3级列控业务的GSM-R网络设计、测试及产品研发提供技

术依据,特制订本规范。

1.1.1.2本规范规定了CTCS-3级列控系统与GSM-R网络之间的接口界面,

并规定了CTCS-3级列控系统对GSM-R网络的业务需求、QoS要

求、网络设计要求等内容。

1.2缩略语

英文缩写英文解释中文解释

BSC Base Station Controller 基站控制器

CLIP Calling Line Identification

主叫号码识别显示

Presentation

COLP COnnected Line identification

被叫号码识别显示

Presentation

DCD Data Carrier Detect 数据载波检测

DSS1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数字用户线信令1号

system No.1

eMLPP enhanced Multi-Level Precedence

增强多优先级与强拆

and Pre-emption

EN/EX 转换执行应答器组

GRE GSM-R网络连接注册信息

应答器组

GSM-R GSM for Railways 专用于铁路的GSM

HDLC High level Data Link Control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

ISDN 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 综合业务数字网

I GSM-R I GSM-R Interface I

接口

GSM-R

I FIX I FIX Interface I

接口

FIX

LTA 等级转换预告应答器组

MA Movement Authority 行车许可

MLPP Multi-Level Precedence and

多优先级与强拆

Pre-emption

MSC Mobile Switching Center 移动交换中心

MT Mobile Termination 移动终端

PRI Primary Rate Interface 基群速率接口

QoS Quality of Service 服务质量

RBC Radio Block Centre 无线闭塞中心

RE RBC连接应答器组

RN RBC切换应答器组

T TI Duration of Transmission

传输干扰时间

Interference period

T REC Duration of Recovery period 传输无差错时间(恢复时

间)

TRAU Transcoder/Rate Adapter Unit 编译码和速率适配单元

Um GSM Phase2+规范中定义的

空中接口

UDI Unrestricted Digital Information 非限制数字信息

UUS1 User - User Signalling 1 用户到用户信令1

VBS Voice Broadcast Service 话音广播业务

VGCS Voice Group Call Service 话音组呼叫业务

1.3参考文献

[1] 科技运〔2008〕34号《CTCS-3级列控系统总体技术方案》

[2]科技运〔2008〕113号《CTCS-3级列控系统功能需求规范》

[3]科技运〔2008〕127号《CTCS-3级列控系统系统需求规范》

[4] ETCS SUBSET 093

Version2.3.0《ERTMS/ETCS – Class 1 GSM-R Interfaces Class 1 Requirements》

[5] ETCS SUBSET 052

Version2.0.0

《EURORADIO FFFIS Class1 Requirements》

[6] A 11 T 6001 12《RADIO transmission FFFIS for EURORADIO》

[7] PSA167D006《UIC Project EIRENE System 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

[8] EEIG:04E117《ETCS/GSM-R Quality of Service –Operational

Analysis》

2.CTCS-3级列控系统与GSM-R网络之间的界面

2.1.1.1CTCS-3级列控系统包括地面设备和车载设备。GSM-R网络为CTCS-

3级列控系统安全数据传输提供车-地双向数据传输通道。

2.1.1.2CTCS-3级列控系统与GSM-R网络间的接口为I GSM-R接口、I FIX接

口,如图1所示。

图1 CTCS-3级列控系统与GSM-R网络接口示意图

3.CTCS-3级列控系统对GSM-R网络的业务需求3.1数据承载业务

3.1.1数据承载业务

3.1.1.1数据承载业务是指在GSM-R网络上,从车载侧I GSM-R接口到地面侧

I FIX接口的数据接入和传输。

3.1.2数据承载业务特性

3.1.2.1CTCS-3级列控系统需要GSM-R网络提供的数据承载业务具有以下特

性:

1)信息传输模式:电路交换异步透明数据传输;

2)信息传输速率:GSM-R网络应支持多种速率数据传输,包括

2.4kb/s、4.8kb/s、9.6kb/s,其中4.8kb/s异步透明数据传输是承载

CTCS-3级列控业务的首选方式;

3)非限制数字信息(UDI);

4)全速率无线信道;

5)只支持数据传输,不支持话音/数据交替传输。

3.2补充业务

3.2.1补充业务

3.2.1.1补充业务是对基本业务的修改和补充。

3.2.2补充业务类型

3.2.2.1需要GSM-R网络提供的补充业务包括:

1)增强多优先级与强拆(eMLPP),CTCS-3级列控业务的优先级

为1级;

2)主叫号码识别显示(CLIP)(可选);

3)被叫号码识别显示(COLP)(可选);

4)用户到用户信令1(UUS1)(可选)。

3.2.2.2需要GSM-R网络支持的补充业务包括:多优先级与强拆(MLPP),

CTCS-3级列控业务的优先级为1级。

3.3铁路特殊业务

3.3.1.1需要GSM-R网络提供的铁路特殊业务包括:

1)基于短号码和小区路由的位置寻址,用于将呼叫路由到对应的

RBC(可选);

2)精确位置寻址(可选)。

3.4需要特殊说明的问题

3.4.1.1CTCS-3级列控系统不使用话音广播业务(VBS)和话音组呼叫业务

(VGCS),因此SIM卡文件中不定制VGCS及VBS,以避免对

CTCS-3级列控业务的影响。

4.GSM-R网络Q O S要求

4.1一般规定

4.1.1.1本规范列出的GSM-R网络QoS指标要求仅适用于CTCS-3级列控系

统应用区域。

4.1.1.2GSM-R网络应支持CTCS-3级列控系统应用条件下,包括隧道、桥

梁、车站等应用场合列车到地面、地面到列车的透明数据通信。

4.1.1.3GSM-R网络的端到端服务质量是在I GSM-R和I FIX接口上定义的。

4.1.1.4本节所列QoS指标适用于列车在各种运行状态下的端到端连接。

4.1.1.5GSM-R网络QoS指标要求与网络负荷无关。

4.2网络注册时延

4.2.1定义

4.2.1.1网络注册时延指发起网络注册请求命令“+COPS=1,2,

network2select”到收到已成功注册GSM-R网络的标志“+CREG:1”或

者“+CREG:5”之间的时间间隔。

4.2.2指标要求

4.2.2.1GSM-R网络注册时延应满足:≤30s (95%),≤35s (99%)。

4.2.3其它说明

4.2.3.1GSM-R网络注册时延> 40s时被认定为注册失败。

4.3连接建立时延

4.3.1定义

4.3.1.1连接建立时延是指连接请求方从发起连接请求到收到连接已成功建立

的指示之间的时间间隔。

4.3.2指标要求

4.3.2.1移动用户主叫的连接建立时延应满足:<8.5s (95%),≤10s (100%)。4.3.2.2连接建立时延>10s则认为连接建立失败。

4.3.3其它说明

4.3.3.1连接建立时延包含端到端连接建立中所有环节产生的时延,包括MT

产生的时延。

4.3.3.2连接建立时延要求与异步承载业务的用户数据速率无关。

4.3.3.3连接建立时延要求不适用于基于位置寻址的呼叫。

4.4连接建立失败概率

4.4.1定义

4.4.1.1连接建立失败概率是指连接建立失败次数与连接建立请求总次数之比

值。

4.4.1.2连接建立失败包括承载业务引起的各种失败类型,连接建立时延>10s

是连接建立失败的一种情况。

4.4.2指标要求

4.4.2.1移动台主叫的连接建立失败概率应小于10-2。

4.5用户数据帧传送时延

4.5.1定义

4.5.1.1用户数据帧传送时延是指用户数据帧发起传送请求到该用户数据帧成

功传送之间的时间间隔。用户数据帧是指测试数据帧,长度为30字

节。

4.5.2指标要求

4.5.2.1用户数据帧(30字节)传送时延应满足:≤0.5s (99%)。

4.5.3其它说明

4.5.3.1时延是指从发送端发出用户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到接收端接收到该用

户数据帧的最后一个比特之间所需的时间。

4.6链路断开(失效)概率

4.6.1定义

4.6.1.1链路断开(失效)概率是指在累积的单位连接保持时间内非主动释放

的累积次数。

4.6.2指标要求

4.6.2.1连接建立失败概率<10-2时,链路断开(失效)概率应<10-2/h。

4.7传输干扰

4.7.1定义

4.7.1.1当接收到的30字节用户数据帧与发送的用户数据帧存在部分或完全

偏离,则发生传输干扰。传输干扰由传输干扰时间T TI和传输无差错

时间(又称“恢复时间”)T REC来表示。

4.7.1.2传输干扰时间T TI:从出现第一个出错的用户数据帧开始计时到出现

第一个无错的用户数据帧时结束。

4.7.1.3传输无差错时间(恢复时间)T REC:从出现第一个无错的用户数据帧

开始计时到出现第一个出错的用户数据帧结束。

4.7.1.4出错的用户数据帧是指接收到的30字节的用户数据帧中至少有一个

比特与发送的用户数据帧不一致;无错的用户数据帧是指接收到的30

字节的用户数据帧与发送的用户数据帧完全一致。

图2 传输干扰时间和传输无差错时间

4.7.1.5[注]:HDLC帧指30字节用户数据帧。传输干扰时间内A、B、C、D

四种情况分别为:

A:HDLC帧的出现早于传输干扰的出现;

B:无错时间不足以传输HDLC帧;

C:没有HDLC帧需要传输;

D:受损HDLC帧的结束晚于传输干扰的结束。

4.7.2指标要求

4.7.2.1传输干扰时间T TI应满足:<0.8s (95%),<1s (99%)。

4.7.2.2传输无差错时间(恢复时间)T REC应满足:>20s (95%),>7s(99%)。

5.GSM-R网络设计要求

5.1GSM-R网络与RBC 互联的要求

5.1.1MSC与RBC的连接方式

5.1.1.1MSC与RBC之间的连接方式应综合考虑RBC设置地点、管辖区域、

MSC设置地点、管辖区域等因素,合理选择,尽可能提高系统的可

靠性。

5.1.1.2RBC应与其管辖范围相应的MSC相连,当RBC管界跨两个相邻

MSC时,应同时连接两个MSC。

5.1.2MSC与RBC的接口设置

5.1.2.1MSC与RBC之间采用ISDN PRI接口(2Mb/s),信令规程采用

DSS1信令方式。

5.1.2.2MSC至RBC的PRI接口应根据RBC需求进行配置,接口冗余由

RBC考虑。

5.1.2.3RBC应尽可能连接到MSC的不同外围接口单元上,从而保证某个外

围接口单元故障时,RBC仍能通过其他外围接口单元与MSC连接。

5.2无线覆盖要求

5.2.1无线覆盖指标要求

5.2.1.1GSM-R网络无线覆盖指标应满足在95%统计概率下,对于8w的列控

机车台,在增益为0dBi的机车车顶天线处的最小接收电平不低于-

92dBm。该电平值考虑了最大3dB机车台馈线损耗和3dB设备老化余

量。

5.2.1.2工程设计时,应适当考虑其他设计余量,以抵抗各种不可预见因素

(如快衰落、气候影响、工程质量影响等)。

5.2.2无线覆盖范围要求

5.2.2.1GSM-R网络应覆盖CTCS-3级列控系统应用区域,该应用区域包括其

他等级与CTCS-3等级转换区域。

5.2.2.2其他等级向CTCS-3级转换区域,GSM-R网络无线覆盖范围应满足从

GSM-R通信电台开始注册GSM-R网络至具备等级转换条件的时间要

求(列车以允许的最高速度运行计算距离)。转换区域的主要操作和

所需时间为:

1)GSM-R网络注册:40s;

2)车载与地面RBC间的连接建立:10s/次,保证2次GSM-R连接建

立时间;

3)车载与地面间的数据交换及司机确认:20s~25s。

以上总计80s~85s(参见图3),GSM-R网络应按照该时间要求和其他等级到CTCS-3等级转换区域的列车运行时速计算无线覆盖距离。

RE:RBC连接应答器组

LTA:等级转换预告应答器组

EN/EX:转换执行应答器组

图3 等级转换区域GSM-R网络覆盖范围要求(其他等级~CTCS-3级)

5.2.2.3CTCS-3级列控系统地面GRE、RE、LTA、EN/EX应答器组的设置距

离应满足图3所示的时间要求。

5.2.2.4 CTCS-3级向其他等级转换区域,当列车尾部越过CTCS-3/其他等级边界后,车载设备向RBC 报告列车位置,RBC 接收到位置报告后,将命令车载设备断开与RBC 的连接并注销列车注册信息,车载关闭与RBC 的连接。GSM-R 网络无线覆盖应保证从转换边界开始到车载设备释放与RBC 的连接这段时间内列车所运行的距离。覆盖长度应考虑“RBC 与车载通信5秒时间的运行距离”加“一个列车长度”,参见图4。

EN/EX :转换执行应答器组

图4 等级转换区域GSM-R 网络覆盖范围要求(CTCS-3级~其他等级)

5.2.3

越区切换要求

5.2.3.1

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GSM-R 网络设计应采取措施尽量控制越区切换发生的频率(如控制基站间距等),以避免频繁越区切换对列控数据传输造成影响。

5.2.3.2 在RBC 切换区域以及列控数据传输密集区域应尽量避免跨MSC/BSC 越区切换。

5.3

无线小区容量要求

5.3.1

RBC 切换区无线容量要求

5.3.1.1

正常情况下,在RBC 切换区域,同一列车的两个GSM-R 通信电台分别与两个RBC 连接。

5.3.1.2 根据《CTCS-3级列控系统总体技术方案》,在RBC 切换区,同一列车上的两个GSM-R 通信电台同时与RBC 连接的区域参见图5,该段时间主要包括:

1) 通信电台2与下一RBC 之间建立会话并交互必要信息时间:40s ; 2) 列车尾部(最小安全末端)通过RBC 切换执行点所需时间:列车

运行一个车长的时间;

3) 通信电台1释放与RBC1之间连接的时间:5s 。

LTA 网网网网网网网网网网网RN 网RBC

网网网网网网

网网网网1网网网网网网

网网网网网网网网网

图5 RBC 切换区GSM-R 通信电台同时工作区域

5.3.2

枢纽和大站无线容量要求

5.3.2.1

对于CTCS-3级列控系统,连接到RBC 的每个车载设备占用一个无线信道。在进行GSM-R 网络容量规划时,需要特殊考虑枢纽和大站区域,保证CTCS-3级列控业务应用。

5.3.2.2 在合理的容量规划基础上,枢纽和大站区域的频率配置应结合周边线路上GSM-R 网络的频率配置情况,合理地进行规划,控制网络内部干扰。

综合布线技术要求及相关规范

综合布线技术要求及相关规范

综合布线技术要求及相关规范 1、综合要求 1.1.本项目包括:A、电脑网络布线; B、电视点布线; C、电话点布线; D、闭路电视监控布线。 1.2.电源布线不在综合布线的范围之内,电脑网络布线作备份布点,电话和电 视不作备份布点。 1.3.电脑网络布线如有室外部分,则用光纤布线,电话和电视的室外部分均由 施工方施工。 1.4.工程必须符合国家有关综合布线、电气安全标准等规范。 1.5.充分考虑所采用线材与用户相关设备的阻抗匹配、传输距离及线间电容、 串扰、回波、损耗等因素。 1.6.充分考虑整体布线工程的防雷及接地并为布线系统建设一个独立的接地 网,必须提供完整、可行的防雷接地方案。 2、其他要求 2.1 系统的测试和验收 本系统的测试和验收参照整个系统应按下列标准的最新修订本进行设计与验收测试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 线系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ECS 89:97)进行。 2.1.1整个系统应按下列标准的最新修订本进行设计与验收测试。 1)国家电气规范与国家电气安全规范。 2)BS7430----接地 3)EIA/TIA568B及569标准 4)ISO/IEC DIS 11801(2002)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国际标 准。 5)CECS72:92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2.1.2设备安装、测试、开通 1)测试工具采用FLUKE DSP4300 电缆测试仪进行验收测试,所有电脑网络 信息点(含备份点)按TIA/EIA568B信道测试模型100%通过测试。 2)设备安装、调测所需工具、仪表及安装材料均由施工方提供。 3)设备的机械结构应作抗震加固。 2.1.3移交测试 1)移交测试的条款应与技术规范一致。基于以上要求,施工方应提供测试条件、方法和过程的草案,谈判后,最终测试文件由双方共同拟定。2)移交测试是在用户方督导人员在场的情况下由施工方的人员进行的。3)如果移交测试没有满足测试文件的要求,要重新进行系统测试。 2.1.4试运行验收测试 1)试运行是考察整个网络的可靠性的重要步骤,试运行将在移交测试后进 行,试运行期为三个月。 2)当主要指标(可靠性,稳定性)在试运行验收满足要求后,最终验收才 能进行。 如果上述条件不满足,要另加三个月的试运行期。 系统设计及产品技术要求 设计原则 实用性 -实施后的计算机布线系统,将能够在现在和将来适应技术的发展。模块化 - 布线系统中,除去固定于建筑内的线缆外,其余所有的接插件都应是模块化的标准件,以便管理和使用。 扩充性 - 布线系统尽可能一次性考虑投资到位,但不排除是可扩充的,将来有更大的发展时,很容易将设备进行扩展。 经济性 - 在满足应用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造价。 灵活性 - 信息点能方便地与多种类型设备(如电话、计算机、检测器件以及传真等)进行连接。 可靠性 - 在网络主干线的传输介质上提供容错功能,保证未来现代化系统的可靠运行。

综合布线施工规范

1、综合布线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的对象是建筑物或者楼宇内的传输网络,使语音、通信、数据交换设备和其他信息管理系统彼此相连,并使得这些设备与外部通信网络连接。它是有许多部件组成的,主要有传输介质、连接器、插座、插头、适配器、电气保护措施等,并由这些部件来构造各种子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目前被划分为6个子系统,它们是: (1)工作区子系统 (2)水平干线子系统 (3)管理间子系统 (4)垂直干线子系统 (5)建筑群子系统 (6)设备间子系统 1.1、缆线的布放: 1.1.1、水平干线子系统的管道要求: 水平子系统缆线宜采用在吊顶、墙体内穿管或者设置金属密封线槽及电缆桥架方式敷设,当线缆在地面布放时,应根据环境选用地板下线槽、防静电地板等布线等安装方式。 1.1.2、垂直干线子系统的管道要求: (1)垂直干线子系统通道有穿楼板电缆孔、管槽、电缆竖井三种方式,一般采用电缆竖井方式。电缆竖井的位置上下应对齐。 (2)电缆孔方式,通常用一根或者数根外径63—102mm的金属管预埋在楼板内,金属管高出地面25—50mm,也可直接在楼板上预留一个大小适当的长方形孔洞。

(3)管道敷设方式包括明管和暗管。 1.1.3、建筑群子系统的管道要求: 建筑群子系统之间的线缆宜采用地下管道或者电缆沟敷设方式,并应符合相关规定要求。 1.1.4、线缆布放要求: (1)线缆的规格与设计相符; (2)线缆在各种环境中的敷设方式、布放间距与设计相符; (3)线缆布放应自然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接头等现象,不应受外力挤压或损伤; (4)线缆两端应贴有标签,标签字迹清晰、正确,标签应选用不易损坏的材料; (5)线缆布放应留有余量,以防变更。双绞线缆预留长度在工作区为10cm,设备间为3-5m;光缆布放路由宜盘留,预留长度为3-5m,有特殊要求的按设计要求; (6)线缆应远离高温和电磁干扰的场所; (7)线缆间的最小间距应符合如下要求: A、电源线、综合布线系统线缆应分隔布放,平行敷设时间距在30cm以上 B、对于有保密要求的工程,信号线、电力线、接地线的间距应符合相应的保密规定,对于有保密要求的线缆宜采取独立的金属管或金属线槽敷设; (8)屏蔽电缆的屏蔽层端到端应保持完好的导通性 (9)预埋线槽和暗管敷设应符合以下规定: A、敷设线槽和暗管的两端宜用标志标出编号内容; B、预埋线槽宜采用金属线槽,截面利用率为30%—50%。 C、敷设暗管宜采用钢管或PVC管,布放大对数主干线缆或4芯以上光缆时,管径利用率应为50%。暗管布放4对双绞线缆或者4芯以下光缆时,管道的截面利用率应为30%。 (10)设置线缆桥架和线槽敷设应符合以下规定: A、密封线槽内线缆布放应顺直、尽量不交叉,在线缆金属线槽部位、转弯处应绑扎固定; B、线缆桥架内线缆垂直敷设时,在线缆的上端每隔1.5m处应固定在桥架的支架上;水平敷设时,在线缆的首、尾、转弯及每间隔5—10m处进行固定; C、在水平、垂直桥架中敷设线缆时,应对线缆进行绑扎,双绞线缆、光缆及其他线缆应根据线缆类别、数量等分束绑扎。绑扎间距不宜大于1.5m,间距应均匀,不宜绑扎过紧或者线缆收到挤压。 1.2水平子系统的施工措施 1.2.1 预埋地面金属线槽 (1)预埋线槽应单层设置,线槽长度超过30m或者线槽路由交叉、转弯时,宜设置过线盒,以便布放线缆和维修。 (2)过线盒盖能开启,并与地面齐平,盒盖处应具有防尘与防水功能。

机房综合布线安装规范标准

机房综合布线工程 1. 1、机房综合布线系统 1.1.1、机房走线架的布置 机房采用下走线方式,安装镀锌走线槽,强电主线槽300*200,强电支线槽200*100,弱电主线槽300*150,弱电支线槽200*100 。强电主线槽主要用于从强电井引入交流电源;强电支线槽用于给各机柜里的设备供应电源;弱电线槽用于布放综合配线柜到设备机柜的网线等信号线缆,布放ODF 到设备机柜的光缆。一边布放列头柜到设备柜的电源线,一边布放网线等信号线缆,上层布放设备柜到ODF柜的光缆。电源线和信号线交叉时,会对信号线产生干扰。 1.1.2、线槽的安装要求 1、桥架及线槽的安装位置应符合施工图要求,左右偏差不应超过50mm; 2、桥架及线槽水平度每米偏差不应超过2mm; 3、垂直桥架及线槽应与地面保持垂直,垂直度偏差不应超过3mm; 4、线槽截断处及两线槽拼接处应平滑、无刺; 5、金属桥架、线槽及金属管各段之间应保持连接良好,安装牢固。 1. 2、综合布线系统整体技术要求 A、线缆类 (a)六类非屏蔽双绞线电缆 类型:六类UTP 电缆 芯线规格:部须采用分隔结构以减少线对信号传输干扰和增加物理机械抗性。芯线对数:4 对 电缆外皮:低烟无卤外皮。符合IEC61034,IEC60754 标准。 标准:符合TIA/EIA 568B 和ISO /IEC 11801 及相关国标准,并符合国际第三 方测试实验室。(如ETL/3P) 带宽:≥250MHz 特性阻抗:(1 - 100 MHz)---(100 ± 15) (100 - 250 MHz)---(100 ± 20) (b)多模光缆

规格:室光缆:低烟无卤外护套(束状软光缆) 标准:50\125μm,满足ISO 的OM2+多模万兆光缆传输标准 最小带宽:2000MHz-Km雷射光源850nm 1500\500MHz-Km红外光源850\1300nm 纤芯衰耗:最大3.0dB\1.0dB850\1300nm 光缆10G 传输应用要求支持距离达150 米。 B 配线架类 (a)数据配线架 规格:24口RJ45 模块化非屏蔽配线架。 安装:19”机柜式安装 卡接线规围:22-26AWG 最少卡接次数:750 次 打线方式:T568A 或T568B 配线架可以安装色标以及安全产品 (b)铜缆配线架RJ45 信息模块 规格:非屏蔽RJ45 模块插座。 标准:TIA/EIA 568B 接线方式:T568B/568A 保证模块中在所有可能的接触面镀金。 采用DCM 技术直接连接,不采用印刷电路板模式。 直流电阻:0.3Ω 绝缘阻抗:不低于500MΩ 插拔寿命:≥750 次 安装方式:模块可以同时使用在面板和配线架上、简单、快速 用途:工作区、水平子系统语音、数据信息点,面板模块与配线架模块必须通用。(c)光纤配线架 规格:1U 光纤配线架。1U 最多可支持12 芯ST/SC 或者12 芯LC。 多模单个SFP 光纤接头衰耗小于0.20dB

机房布线规范标准

机房布线规范

目录 机房布线规范1目录3 第一章总则4第二章机房环境要求5第三章机架基本要求7第四章设备机架安装及摆放标准8第一节设备安装前要求8第二节机架加固与防震8第三节设备机架安装8第四节外围终端设备9第五节电缆走线架(走线槽道)9第五章机房线缆要求10第一节信号线缆布放要求10第二节电源线布放要求10第三节尾纤布放要求12第六章标签规范13第一节线缆标签格式13第二节设备标签17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机房通信质量管理,为数据设备提供安全、稳定、标准、优质的机房环境,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信息产业部政策文件,结合运达实 际情况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机房,作为数据机房建设和管理相关依据。 第三条本规范未涉及到的内容应当在保证机房安全、稳定、标准、优质的原则下协商实施,并将此类问题及解决方案及时上报有限公司,以备今后修 订规范时参考补充。 第四条本规范的解释权所属有限公司网络部。 第五条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执行。

第二章机房环境要求 第六条机房应提供公共操作间及工作区,用于设备调试及维护,以尽量减少维护人员进入设备区。有条件的机房可以考虑设置辅房,用于工程期间设 备的临时存放。 第七条为了适应运达数据业务的迅速发展,数据机房应设置维护专区,用于放置试点设备。对维护专区具体要求如下: 1.物理区域的隔离:由于试点设备经常需要进行现场维护测试,为了确保 整体网络安全,维护专区应与其他区域物理隔离。 2.专用的网络接入设备:为了尽可能减少试点设备对运营网络的影响,维 护专区应通过专门的设备接入运营网络。网络接入设备需具备安全隔离 的能力。 3.试点设备测试结束后,如果正式投入运营,需要割接出维护专区,纳入 正常运营网络统一管理。 第八条机房不应有易燃易爆品、污染气体、强电磁场、强震动源、强噪声源及所有危害系统正常操作或运行的因素。 第九条机房所有门窗应密封,同时避免阳光直射,以减少尘埃、噪音等外来干扰,机房各门及走道的尺寸应保证设备运输方便。 第十条机房应有充足照明,设有机房疏散照明、安全出口标志灯,建议参照《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相关要求执行。 第十一条机房隔断应符合消防分区要求,隔断应采用防火材料。 第十二条机房内建议配备专用铁皮柜,用于存放机房必备的文件、资料、工具、仪器仪表等。 第十三条机房井道、孔洞必须用防火材料封堵严实,电缆沟内无积水、杂物,所采用的盖板必须具备阻燃性。 第十四条机房温度湿度要求:

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要求(专业文档)

一) 综合布线系统与网络设备架设系统 1.系统基本要求 本系统是一个综合化、高标准的布线系统与网络设备架设系统,必须达到国标《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中的甲级标准和《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中的综合布线配置标准。 综合布线系统与网络设备架设系统产品必须为成熟产品并有成功项目案例,并充分考虑将来网络结构改变、扩容及配合新技术发展的需要而达到平滑过渡的可行性。 济南军区总医院保健楼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各包含三套网络系统,即:内网 (军字1号网)、军事综合信息网、外网,各网络系统物理隔离,包含语音网(电话),语音网需保证每个房间至少一条线路。 济南军区总医院保健楼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中的内、外网数据、语音点为六类星型拓扑结构。 1.1 工作区子系统 (1) 内、外网、军事综合信息网数据信息模块、语音模块采用六类原厂产品,支持六类定义的所有应用;可重复安装,能用工具反复压接,连续使用;具有多种颜色的模块以便信息识别管理。 (3)选择六类模块和国标单口或双口面板 ( 86*86 )来组成工作区信息插座,信息插座上有明显的标识以区分各种不同应用。 (3) 六类数据点配用六类标准原装跳线,分为5M 、3M、2M 三种,在合同总跳线数量不变原则下,三种跳线数量配比在弱电总包方完成水平子系统施工后由济南军区总医院信息科给定。 (4)地面信息插座采用铜制或不锈钢材质。 1.2 水平子系统 (1)水平子系统线缆采用六类4对PVC护套(低烟无卤)非屏蔽双绞线。 (2)水平电缆配线距离不超过90 米。 (3) 产品技术要求:双绞线、接插件(配线架、信息插座、尾线)、光纤要求使用同一

厂家产品,不得混用。为了与医院弱电系统完全配套,本次产品选择与门诊楼、内科楼相同型号产品:康普。 1.3 干线子系统(以楼为单位) (1)语音主干采用25 对大对数电缆,从语言总配线间分别引至各分配线间,每层配线间敷设几根25 对大对数电缆以深化设计为准并留有余量。 (2)保健楼内各层弱电间至保健楼一层弱电机房敷设一根12 芯千兆多模光缆。 1.4 管理子系统 (1) 水平部分的数据及语音均采用24口/48 口六类快接式配线架端接;光纤配线架用于端接数据光纤主干,110 卡接式配线架用于端接楼内垂直语音主干电缆; (2) 所有的配线架应预留一定的余量,以供今后扩展。 (3)每个IDF设置网络机柜用于保护PDS设备和网络交换机。弱电井内的IDF 采用标准(宽度600mm,深度600mm)的网络机柜,每个分配线间的网络机柜数量根据实际线路的多少设置。 (4)机柜上所有跳线应一律走跳线管理环,不允许散乱在理线环外。机柜上空余部分(未上配线架或管理环)需有档板遮盖。 (5)所有光缆中的每芯光纤都应与光纤配线架端接。 (6)机柜内光纤配线架、交换机、网络配线架、语音配线架必须配置相应理线器。 1.5 设备间子系统 (1)总配线间(设备间) 配用机架式光纤配线箱,语音配线架、光纤跳线等; (2)设备间子系统是综合布线系统的总配线机构,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设备间子系统采用19"机柜落地式安装(安装在由龙骨支撑起的防静电地板上)。 跳线: 数据跳线选用两端RJ45接口,用于连接网络设备至配线架、用户终端至端口插座;光纤跳线应符合ANSI/EIA/TIA491的要求。所有跳线均要求为成品跳线(3)机柜选用:高*宽*深/2000*600*600 标准网络机柜,高*宽*深

网络综合布线方案

网络综合布线方案 一:项目总体规划 1.办公楼综合布线项目介绍 1. 布线系统将贯穿于各楼层的各个平面。主要为网络、数据、图像、视频等系统信号提供高性能传输路由。 2. 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线路平台,应具有最大的兼容性和开放性,可满足各类型通讯及计算机等的传输需要和网络结构,提供一个标准化、高带宽、低成本的网路环境。 3. 系统应具有开放的模块化结构,可灵活地进行资源分配,线路管理、变更和扩展。 4. 系统应提供一个安全、有序、便于管理的设备安装及连接环境,可快捷简便地进行系统安装和运行。 5. 在充分考虑目前应用情况下,以高起点和适度超前的原则来规划本系统。为各种高性能应用提供充足的传输带宽,为日后系统的升级提供充足的空间。 6. 采用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工程标准及规范,去设计和规划系统。 2.办公楼综合布线项目要求 基本情况:整个局域网采用以太网技术,主干带宽达1000Mbps,1000Mbps到桌面。 1、开放。采用标准RJ45接口,兼容不同厂家的标准产品。

2、灵活。水平子系统支持语音、数据,支持 100Base-T1000Base-T等。 3、先进。采用目前流行,具有一定先进技术的超六类系列产品。 4、易于管理。面板、配线架有明显标识,机房线路管理、维护方便。 3.有关技术要求 1.符合最新的国际标准ISO/IEC11801超六类布线系标准,产品应符合做主网络的高速、可靠的信息传输要求,并具有高度灵活性、可靠性、综合性、易扩容性。 2.进行开放式布线,所有插座端口都支持数据通讯、话音和图像传递,满足电视会议,多媒体等系统的需要。 3.能满足灵活的应用要求,即任一信息点能够方便地任意连接终端设备。 4.所有接插件都应是模块化的标准件,以方便管理并在将来有更大的发展时,容易地将设备扩展进去 5.能够支持千兆速率的数据传输,可支持以太网、高速以太网、令牌环网、ATM、FDDT、ISDN等网络及应用。 6.网络易于管理。 4. 项目设计目标 1.兼容性:综合布线是完全独立的而及应用系统相对无关,可以适用于多种应用系统。

综合布线施工规范

综合布线施工规范 一、强电电路部分: 1、配线: ①电缆敷设前,应做外观及导通检查,可用万用表测量其通断、阻值、绝缘等。 ②配线时,相线与零线的颜色应不同;同一相线(L)颜色应统一,零 线(N)宜用蓝色,保护线(P E)有条件的话尽量采用黄绿双色线,如采购困难宜采用绿色。 ③配线时,所用导线横截面积应满足用电设备的最大输出功率。杜绝不同线径混用或并用, 例如:6平方毫米的线不能与4平方毫的米线相搭配,不同位置电源端不能并用 同一根零(N)线。 ④配线必须穿管(阻燃型PVC管材)。 ⑤在线路安装时,一定要严格遵守“火线进开关,零线进灯头”、“左零右火、接地在上”的 规定,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⑥对未连接开关、插座等线路端,要进行处理,用胶布将线头缠绕、顺序为P E、L、N。 2、确定点位: ①点位确定的依据:根据设计图纸,结合墙上的点位,用铅笔、直尺或墨斗将各点位处的暗盒位置 标注出来。 ②暗盒高度的确定:除特殊要求外,所有暗盒距地高度30cm,开关安装距地1.2-14m, 距门框15cm-20cm。 ③测量出配线箱到各点位端的长度,各点位出口处线的长度为20cm-30cm,配线箱内: 预留线的长度为50cm。 ④确定标签:将各类配线按一定长度剪断后在线的两端分别贴上标签,并注明名称- 房间-序号。

3、配线线径选择: 2.5平方毫米铜电源的安全截流量为28A,4平方毫米铜电源线的安全截流量为35A,6平方毫米铜电源线的安全截流量为48A,10平方毫米铜电源线的安全截流量为65A,16平方毫米铜电源线的安全截流为91A,25平方毫米铜电源线的安全截流量为120A。铝芯线线径要取铜线的1.5-2倍。 4、暗装开槽: ①开槽路线根据以下原则:路线最短,不破坏原有强电,不破坏防水,不与其他线路交叉。 ②确定开槽宽度:根据线路走向的多少确定PVC管的多少,进而确定槽的宽度。 ③确定开槽深度:若选用16mm的PVC管,则开槽深度为20mm;若选用20mm的PVC管, 则开槽深度为25mm。 ④线槽外观要求:横平竖直,大小均匀,开槽时要先用墨斗或其他方式进行线路走向标示。 5、明装: 室外部分必须采用PVC管,室外布线沿墙敷设每米不少于2个固定线卡;所用附件须齐全,穿墙孔应内高外低,防止有些环境施工后雨水流入室内。室内部分可采用PVC管和PVC 线槽板,施工要求横平竖直、整齐美观,接头和转弯处要使用附件。 ①从如端至终端(先干线后支线)找好水平或垂直线,在线路中心弹线,然后在固定 位置进行钻孔,埋入塑料胀管或伞形螺栓。弹线时不应弄脏建筑物表面。 ②根据膨胀管直径和长度选择钻头,在标出的固定点位置上垂直钻孔,塑料胀管敲入后 就与建筑物表面平齐为准,用半圆头自攻螺丝4mm*30mm加垫圈将线槽底板固定在塑料胀管上,两点间距离不大于1米,紧贴建筑物表面。应先固定两端,再固定中间。 6、桥架安装 电缆桥架的安装主要有沿顶板安装。沿墙水平和垂直安装、沿竖井安装、沿 地面安装。各种弯通及附件规格应符合工程布置条件并与金属桥架相配套。 ①桥架安装前,避免与大口径消防管、排水管及空调、排风设备发生矛盾。

机房网络设备布线要求规范

连尚网络机房布线规范

文档修订记录

连尚网络机房布线规范 (1) 1.概述 (4) 2.名词解释和互联说明 (5) 3.机房内布线规范 (7) 3.1 核心设备布线规范 (7) 3.2 内网接入布线规范 (8) 3.3 桥架内布线规范 (8) 3.4 机柜内布线规范 (9) 3.4 线缆标签规范 (11)

1.概述 随着连尚业务的不断发展,IDC规模越来越大。为了提高连尚IDC新到网络设备上线交付时间及效率,,对机房的光纤和网线布放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文档中总结规划了相对更符合当下IDC网络设备布线规范操作及验收标准方面的具体解决方案。 此文档目的为了指导服务商在网络设备光纤和网线布放、电源捆绑能够更标准、更规范,统一网络建设布线验收标准。

2.名词解释和互联说明 机房网络互联拓扑: TOR:内网接入交换机,1U的盒式网络设备,配备48个10G光口和4个40G光口;10G光口用AOC 线缆下联服务器万兆端口,40G光口用MPO光纤上联到机房内网核心,单台TOR覆盖2个机柜的服务器接入;

●ILO:服务器ILO接入交换机,亦称管理网接入交换机,1U的盒式网络设备,配备48个10/100/1000M 自适应电口和1个1/10G光口,48个电口下联服务器千兆网口和网络设备MGMT端口;光口用10G 多模光纤上联到机房管理网核心,单台ILO覆盖2个机柜的服务器和网络设备接入; ●内网核心:网络核心设备,框式网络设备,配备多个40G光口和10G光口等(具体看情况配置),40G 光口通过MPO光纤下联至机房内TOR,40G光口通过MPO光纤上联至机房数据中心核心设备; ●数据中心核心:网络核心设备,框式网络设备,配备多个40G光口和10G光口等(具体看情况配置), 40G光口通过MOP光纤下联至内网核心,10G光口通过10G单模光纤连接传输(专线),10G光口通过10G多模光纤连接统一接入接出设备; ●统一接入接出设备:类似于NA T转换设备,用于公网与私网地址之间转换,单台配备多个10G光口, 10G光口通过多模光纤下联数据中心核心,上联外网核心;另外通过10G多模光纤连接会话同步交换机,用于不同设备间会话同步; ●外网核心:外网区域核心网络设备,配备40G和10G光口,10G光口通过多模光纤下联至统一接入 接出、独立外网区域的外网接入以及安全设备,40G光口通过MPO光纤上联外网边界; ●外网边界:与ISP互联的网络设备,配置40G和10G光口,10G光口通过单模光纤上联至ISP设备, 另外10G光口通过多模光纤连接安全设备,40G光口通过MPO光纤下联外网核心; ●10G-AOC线缆:类似于光纤的线材,两端集成了光模块,用于TOR交换机与服务器万兆网口之间 连接; ●管理网线:六类或者超六类铜缆线,RJ45接头,用于ILO接入交换机与服务器千兆网口及网络设备 MGMT口之间连接;

网络综合布线系统技术要求

网络综合布线系统技术要求 1.整体指标: 布线系统产品必须采用知名并使用同一品牌的产品,包括各种线缆、模块和面板、跳线、连接器等;综合布线系统配线架、跳线、模块等,其传输特性必须 与线缆的传输特性相一致,或高于线缆的传输特性。 1)生产商应具备ISO9001或ISO14001体系认证证书,并提供证明文件。 2)★认证:信产部、UL、ETL等认证机构之一的线缆及六类链路或信道性 能认证。 3)综合布线产品需通过信息产业部测试(线缆/链路/信道)。 2.主要设备指标: (A)六类非屏蔽信息模块: ★电气性能达到六类标准TIA/EIA568B.2-1 CAT6的要求,传输参数测试应达到250MHz。 匹配线规:23~24AWG; 打线方式:T568B; ★阻燃级别:低烟无卤阻燃,并符合IEC60332-1标准; 强度要求:耐抗击强冲击; 防火等级:UL等级94U-0; ★安装方式:在同一面板上可实现90度直插或45度斜插两种安装方式; 免打线设计,无需打线工具;重反复压接,模块反复端接次数>20次; 插拔次数:大于750次; 标准:ISO/IEC 11801:2002 EC2.0; (B)工作区面板: 白色86方形单口/双口面板; ★模块安装方式:90度垂直或45度(斜角)安装; 应带有标签、色标及明显的标识以区分数据点或语音点,并留有可填写编 号的空间; ★强度要求:耐抗击强冲击; (C)六类4对非屏蔽双绞线(UTP):

线规:23~24AWG 规格:100欧姆,250MHz。 芯线对数:4对,每芯带有彩色护套。 在衰减、近端串扰衰减、结构回波损耗、近端串扰衰减与衰减比的技术参 数上符合最新六类国际标准。 ★中心十字芯骨架,最大程度上保证安装过程中不破坏双绞线绞距.从而提供更大的传输带宽和传输速率。 带宽:通过350MHz下测试,保证250MHz下测试符合最新六类国际标准。特性阻抗(Ohm):100 ±15,传播延迟值(ns/100m):<536,延迟偏差:最大45 ns。 ★阻燃级别:低烟无卤阻燃(LZSH)满足IEC60332-1标准 标准:ISO11801、TIA/EIA-568B.2-1。 认证:UL认证; (D)六类非屏蔽数据配线架: 所有管理间设备均应采用19〞标准机柜安装; 卡接线规范围:22~26AWG; 配线架能够提供自导电装置,能直接通过机柜金属层导出静电; 配线架需提供进线导线架,以保证模块上架之后外部作用力都在进线导线 架上,模块自身不受线缆牵拉; ★配线架端口:24/48口,自带理线器; ★安装要求:可翻转型,前面施工和维护管理; 背后带端接管理器,使端接更快更容易,性能更稳定; 配线架应有明显的标识位置。 标准:TIA/EIA-568B。 (E)六类数据跳线: 铜缆跳线采用为通用8位模块化的原厂跳线; 线缆为原厂六类多股软线缆,中心十字骨架结构; 模块化接头与电缆的连接牢固可靠; 插拔次数:大于750次;

网络布线工程施工标准及图片

网络工程施工标准 工程部经理:海华 综合布线系统概述 ?在信息社会中,一个现代化的大楼,除了具有、传真、空调、消防、动力电线、照明电线外,计算机网络线路也是不可缺少的。布线系统的对象是建筑物或楼宇的传输网络,以使话音和数据通信设备、交换设备和其他信息管理系统彼此相连,并使这些设备与外部通信网络连接。它包含着建筑物部和外部线路(网络线路、局线路)间的民用电缆及相关的设备连接措施。布线系统是由许多部件组成的,主要有传输介质、线路管理硬件、连接器、插座、插头、适配器、传输电子线路、电气保护设施等,并由这些部件来构造各种子系统。 ?综合布线系统应该说是跨学科跨行业的系统工程,作为信息产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楼宇自动化系统( B A); ?2) 通信自动化系统( C A); ?3) 办公室自动化系统(O A); ?4) 计算机网络系统( C N)。 布线工程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网络工程经过调研,确定方案后,下一步就是工程的实施,而工程实施的第一步就是开工 ?前的准备工作,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开工前要办理好相关手续(出入证、安全消防用品等)。 ?施工人员进入工地要穿统一工作服。 ?设计综合布线实际施工图。确定布线的走向位置。供施工人员使用。 ?施工前向项目经理领取材料清单及工程进度表。 ?备料。网络工程施工过程需要许多施工材料,这些材料有的必须在开工前就备好料,有的可以在开工过程中备料。主要有以下几种: ?光缆、双绞线、插座、信息模块、服务器、稳压电源、集线器等落实购货厂商,并确定提货日期; ?不同规格的塑料槽板、P V C防火管、蛇皮管、自攻螺丝等布线用料就位; 施工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 ?1) 施工现场督导人员要认真负责,及时处理施工进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协调处理各方意见。 ?2) 如果现场施工碰到不可预见的问题,应及时向工程单位和项目经理汇报,并提出解决办法供工程单位当场研究解决,以免影响工程进度。施工现场进度变更与材料变更应及时向项目经理汇报,便于项目经理及时变更报价及施工进度的调整。 ?3) 对工程单位计划不周的问题,要及时妥善解决。每周必须以书面形式向项目经理汇报工程进度。 ?4) 对工程单位新增加的点要及时在施工图中反映出来。 ?5) 对部分场地或工段要及时进行阶段检查验收,确保工程质量。

机房网络设备布线要求规范

连尚网络机房布线规范 文档修订记录 连尚网络机房布线规范 1.概述......................................................................... 2.名词解释和互联说明........................................................... 3.机房内布线规范............................................................... 3.1 核心设备布线规范........................................................ 3.2 内网接入布线规范........................................................ 3.3 桥架内布线规范.......................................................... 3.4 机柜内布线规范.......................................................... 3.4 线缆标签规范............................................................ 1.概述 随着连尚业务的不断发展,IDC规模越来越大。为了提高连尚IDC新到网络设备上线交付时间及效率,,对机房的光纤和网线布放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文档中总结规划了相对更符合当下IDC网络设备布线规范操作及验收标准方面的具体解决方案。 此文档目的为了指导服务商在网络设备光纤和网线布放、电源捆绑能够更标准、更规范,统一网络建设布线验收标准。 2.名词解释和互联说明 机房网络互联拓扑: TOR:内网接入交换机,1U的盒式网络设备,配备48个10G光口和4个40G光口;10G光口用AOC线缆下联服务器万兆端口,40G光口用MPO光纤上联到机房内网核心,单台TOR覆盖2个机柜的服务器接入;

网络布线规范要求

网络布线规范要求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网络布线规范 一、每根网线的两头要用独立的标志标记出来,比如用白色的标签在两头同时标记“A1”,用以表示是一根线的两头,两头标签一致,如遇多层建筑,标签为“A—B”方式,“A”为楼层数,“B”为网孔号,如2楼的20号网线,标签为“2—20”,单层建筑楼层数可以忽略。若只有一排房间编号由“从东向西”“从南向北”进行编号。若有两排房间,如果是东西走向,就从东南房间顺时针进行编号;如果是南北走向,就从西南房间顺时针编号。 二、布线过程中不允许将网线折死弯,网线不能有硬伤,一定要爱护网线,比如将网线捆好,不要踩网线,搬运东西的时候不要砸到网线等。三、工程采用的网线是超五类非屏蔽式双绞线,品牌可采用AMP、阿尔卡特、朗讯等品牌。 四、当网线与强电交叉或平行分布时,不能将网络线路和电源线路铺设在同一管槽内,也不能将网线与电源穿入同一墙面孔内。 五、机房的网线要按交换机的位置留2米左右的余量。 六、机房到每个网点的网线,中间不能有接头,不能折死弯,不能被挤压, 安装RJ45模块,如不用RJ45模块,直接放线即可;放线的原则是根据电脑的具体位置,将网线按直角的走法留到电脑的摆放位置,然后留出1米左右的余量。 七、每根网线的长度不得超过一百米,以防衰减。 光缆标签规范 一、光缆盒上标注明确光缆另一端的地点。

二、光缆尾纤上两端标明光缆的走向。 三、光缆在机柜中整齐走向。 四、光缆编号,以设备管理系统的为准。交换机标签规范 一、交换机管理地址。 二、交换机安装位置。 三、交换机编号,以设备管理系统的为准。

综合布线技术要求及相关规范

综合布线技术要求及相关规范 1、综合要求 1.1.本项目包括:A、电脑网络布线; B、电视点布线; C、电话点布线; D、闭路电视监控布线。 1.2.电源布线不在综合布线的范围之内,电脑网络布线作备份布点,电话和电 视不作备份布点。 1.3.电脑网络布线如有室外部分,则用光纤布线,电话和电视的室外部分均由 施工方施工。 1.4.工程必须符合国家有关综合布线、电气安全标准等规范。 1.5.充分考虑所采用线材和用户相关设备的阻抗匹配、传输距离及线间电容、 串扰、回波、损耗等因素。 1.6.充分考虑整体布线工程的防雷及接地并为布线系统建设一个独立的接地 网,必须提供完整、可行的防雷接地方案。 2、其他要求 2.1 系统的测试和验收 本系统的测试和验收参照整个系统应按下列标准的最新修订本进行设计和验收测试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建筑和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ECS 89:97)进行。 2.1.1整个系统应按下列标准的最新修订本进行设计和验收测试。 1)国家电气规范和国家电气安全规范。 2)BS7430----接地 3)EIA/TIA568B及569标准 4)ISO/IEC DIS 11801(2002)建筑和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国际标准。 5)CECS72:92建筑和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2.1.2设备安装、测试、开通 1)测试工具采用FLUKE DSP4300 电缆测试仪进行验收测试,所有电脑网络

信息点(含备份点)按TIA/EIA568B信道测试模型100%通过测试。 2)设备安装、调测所需工具、仪表及安装材料均由施工方提供。 3)设备的机械结构应作抗震加固。 2.1.3移交测试 1)移交测试的条款应和技术规范一致。基于以上要求,施工方应提供测试条件、方法和过程的草案,谈判后,最终测试文件由双方共同拟定。 2)移交测试是在用户方督导人员在场的情况下由施工方的人员进行的。 3)如果移交测试没有满足测试文件的要求,要重新进行系统测试。 2.1.4试运行验收测试 1)试运行是考察整个网络的可靠性的重要步骤,试运行将在移交测试后进 行,试运行期为三个月。 2)当主要指标(可靠性,稳定性)在试运行验收满足要求后,最终验收才 能进行。 如果上述条件不满足,要另加三个月的试运行期。 系统设计及产品技术要求 设计原则 实用性 -实施后的计算机布线系统,将能够在现在和将来适应技术的发展。模块化 - 布线系统中,除去固定于建筑内的线缆外,其余所有的接插件都应是模块化的标准件,以便管理和使用。 扩充性 - 布线系统尽可能一次性考虑投资到位,但不排除是可扩充的,将来有更大的发展时,很容易将设备进行扩展。 经济性 - 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造价。 灵活性 - 信息点能方便地和多种类型设备(如电话、计算机、检测器件以及传真等)进行连接。 可靠性 - 在网络主干线的传输介质上提供容错功能,保证未来现代化系统的可靠运行。 系统功能 要求数据网络系统不仅能提供满足数据、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使用的服务和传输能力,而且能方便的通过电信运营商提供的接口或INTERNET等网络用多

布线与标签配置格式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 数据业务部 布线与标签配置格式规范 本文档版权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所有。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北京有限公司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摘抄、复制本文档的部分或全部,并以任何形式传播。

目录 文档信息 (1) 核实文档版本 (1) 修改记录 (1) 文档批准 (1) 分发 (1) 本文档拟分发往的部门或个人名单 (1) 本文档拟分发往参考的部门或个人名单 (1) 1范围 (2) 2引用标准 (2) 3定义 (2) 4缩略语 (2) 5责任 (2) 6机柜布线要求 (2) 6.1机柜布线 (2) 6.2设备摆放 (3) 7标签制作规范 (4) 7.1设备标签 (4) 7.1.1客户标签 (4) 7.1.2数据中心内部设备及内部系统标签 (5) 7.2线缆标签 (6) 8附录 (8) 8.1北京移动数据中心内部设备命名规范 (8) 8.2相关文件 (10)

文档信息 核实文档版本 使用本文档前,文档使用者有责任核实当前版本的有效性。 修改记录 对本文档所有修改都应按修改时间顺序记录在此。 文档批准 您本人或您本人指定的代表的签字表明您批准了本文档内容。它也表明您已经仔细地阅读、审查和考虑到了本文档对您的部门有怎样的影响以及它是否符合公司的指导方向。 批准签字 分发 本文档拟分发往的部门或个人名单 BMCC数据业务部数据中心人员 本文档拟分发往参考的部门或个人名单

1范围 数据中心所有网络设备,客户设备以及移动内部业务系统设备。 2引用标准 a)《中国移动通信网网元设备编码和路由命名原则》 b)《中国移动通信网网元设备编码和路由命名原则补充规定》 c)中国移动数据网资源命名规范(V1.1.0) d)中国移动电信级数据机房规范(讨论稿) 3定义 4缩略语 5责任 运行维护组人员要按照流程执行客户安装服务,完成客户网线布线及标签工作。配合数据 业务平台机房内部系统集成商布线施工,验收集成商网线及标签是否合格。 6机柜布线要求 6.1机柜布线 传输线(红线): 网线从机柜的左侧面中间位置由上向下走, 在每个设备上方接到网卡(左面图)。 光纤从机柜的右侧面中间位置由上向下走, 在每个设备上方接到网卡(左面图)。 电源线(褐色): 从电源插座旁由上向下走, 然后接到相关设备(右面图)。而有些设备是双电源,都是按照 (右面图)电源插座旁固定位置。 机柜安装及机房综合布线规定要求,参见BMCCMDC-TMISM074《现场施工管理办法》。

综合布线标签规范

综合布线标签规范 1.1标签标识 布线标签标识系统的实施是为了为用户今后的维护和管理带来最大的便利,提高其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网络配置时间。标签标识系统包括三个方面:标识分类及定义,标签和建立文档。 数据中心内的每一电缆、光缆、配线设备、端接点、接地装置、敷设管线等组成部分均应给定唯一的标识符。标识符应采用相同数量的字母和数字等标明,按照一定的模式和规则来进行。数据中心的机房标识系统应该包括以下部分:标识打印设备、线缆标识、配线架标识、面板标识、设备管理标识、标识文档管理。 所以需要标识的设备都要有标签。建设按照“永久标识”的概念选择材料,标签的寿命应能与布线系统的设计寿命相对应。建议标签材料符合通过UL969(或对应标准)认证以达到永久标识的保证;同时建议标签要能达到环保RoHS 指令要求。从结构上可分为粘贴型和插入型标签,所有标签应保持清晰、完整,并满足环境的要求。标签应打印,不允许手工填写,应清晰可见、易读取。特别强调的是,标签应能够经受环境的考验,比如潮湿、高温、紫外线,应该具有与所标识的设施相同或更长的使用寿命。聚酯或聚烯烃等材料通常是最佳的选择。 完成标识和标签之后,要对所有的管理设施建立文档。文档应采用计算机进行文档记录与保存。简单且规模较小的布线工程可按图纸资料等纸质文档进行管理,并做到记录准确、及时更新、便于查阅、文档资料应实现汉化。 1.2连接硬件标签系统 连接硬件标签主要指配线架标识,面板标识和其他一些平面表面标识。按照打印机类型可分为三个大类。这三个大类的标签系统分别对应激光/喷墨打印机,热敏式打印机以及针式打印机。在布线系统中,常用的标签类型为激光/喷墨打印机标签和热敏打印机标签。 连接硬件的标签材料主要使用聚酯或聚烯烃。根据需要标识的硬件类型和要求,可以选择粘性标签或非粘性标签。标签的形式如图1所示。

综合布线施工规范标准

综合布线施工规范标准 一、管道材料选择和施工要求 1、水平子系统 水平子系统的走线管道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每层楼内放置水平传输介质的总线槽,另一部分是将传输介质引向各房间信息接口的分线管或线槽。从总线槽到分线槽或线管需要有过渡连接。 总线槽要求宽度与高度的比例为3:1,在线槽中放置的双绞线应不超过三层。 在线槽中放置的双绞线密度过大会影响底层双绞线的传输性能。 水平线槽一般有多处转弯,在转弯处应留有足够大的空间以保证双绞线有充分的弯曲半径。根据EIA/TIA569标准,超五类4对非屏蔽双绞线的弯曲半径应不小于线径的8倍。最新的标准认为,弯曲半径大于线径的4倍已可以满足传输要求了。但有一点是重要的,即保持足够大的弯曲半径可以保证系统的传输性能。 在水平线槽的转弯处,应有垫衬以减小拉线时的摩擦力。 水平子系统线槽或线管应采用镀锌铁槽或铁管。 双绞线和光纤对安装有不同的要求,双绞线垂直放置于竖井之内,由于自身的重量牵拉,日久之后会使双绞线的绞合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这种改变对传输语音的三类线来说影响不是太大,

但对需要传输高速数据的超五类线,这个问题是不能被忽略的,因此设计垂直竖井内的线槽时应仔细考虑双绞线的固定。双绞线的固定时的力的大小是应该受到重视的一种技巧,如果扎线太紧可能会降低NEXT值,从而影响线缆的传输性能。 2、缆线的敷设和保护方式检验 1)缆线般应按下列要求敷设: 缆线的型式、规格应与设计规定相符。 缆线的布放应自然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接头等现象,不应受外力的挤压和损伤。 缆线两端应贴有标签,应标明编号,标签书写应清晰,端正和正确。标签应选用不易损坏的材料。 缆线终接后,应有余量。交接间、设备间对绞电缆预留长度宜为0.5~1.0m,工作区为10~30mm;光缆布放宜盘留,预留长度宜为3~5m,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设计要求预留长度。 2)缆线的弯曲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 (1)非屏蔽4对对绞线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4倍; (2)屏蔽4对对绞线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6~10倍; (3)主干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10倍; (4)光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光缆外径的15倍。

综合布线施工工艺规范标准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综合布线系统安装施工工艺标准 料管暗敷设要求: 3.3.1.1暗敷管宜采用金属管或阻燃型硬质(PVC)塑料管,预埋在墙体中间的暗管内径不宜超过50mm,楼板中的暗管内径宜为15~25mm。直线布管30m处应设置拉线盒或接线箱。 3.3.1.2暗配管制转弯角度应大于90°,在路径上每根暗管的转弯角度不得多于二个,并不应有S弯出现。在弯曲布管时每间隔15m处,应设置暗拉线盒或接线箱。 3.3.1.3暗配管转弯的弯曲半径不应小于该管外径的6倍,如暗管外径大于50mm时,不应小于10倍。 3.3.2金属线槽地面暗敷设要求: 3.3.2.1在建筑物中预埋线槽,可根据其尺寸不同,按一层或二层设置,应至少预埋二根以上,线槽截面高度不宜超过25mm。 3.3.2.2线槽直埋长度超过6m或在线槽路由交叉、转弯时,宜设置拉线盒,以便于布放缆线和维修。 3.3.2.3拉线盒应能开启,并与地面齐平,盒盖处应采取防水措施。 3.3.2.4线槽宜采用金属管引入分线盒内。预埋金属线槽见图3.3.2.4所示。有关地面金属线槽安装施工工艺请按有关章节要求施工。 图3.3.2.4预埋金属线槽示意图 3.3.3格形楼板下暗敷设格形线槽和沟槽要求: 3.3.3.1格形线槽与沟槽构成请见图3.3.3.1所示。 图3.3.3.1格形线槽与沟槽构成示意图 3.3.3.2沟槽和格形线槽必须沟通。 3.3.3.3沟槽盖板可开启,并与地面平齐,盖板和信息插座出口处应采取防水措施。 3.3.3.4桥架敷设要求: 3.3. 4.1桥架水平敷设时,吊(支)架间距一般为1.5m~3m,垂直敷设时固定在建筑物构体上的间距宜小于2m。 3.3. 4.2桥架及槽道水平度每米偏差不应超过50mm。 3.3. 4.3桥架及槽道水平度过每米偏差不应超过2mm。 3.3. 4.4垂直桥架及槽道应与地面保持垂直,并无倾斜现象,垂直度偏差不应超过3mm。 3.3. 4.5两槽道拼接处水平度偏差不应超过2mm。 3.3. 4.6吊(支)架安装应保持垂直平整,排列整齐,固定牢固,无歪斜现象。 3.3. 4.7金属桥架及槽道节与节间应接触良好安装牢固。 3.3. 4.8金属桥架安装施工工艺请按有关章节要求施工。 3.3.5金属线槽敷设或阻燃型塑料线槽敷设有关安装施工工艺,请按有关章节要求施工。 3.4盒、箱稳注要求: 3.4.1信息插座安装; 3.4.1.1安装在活动地板或地面上,应固定在接线盒内,插座面板有直立生活水平等形式,接线盒盖可开启,并应严密防水、防尘。接线盒盖面应与地面平齐。 3.4.1.2安装在墙体上,宜高出地面30mm,如地面采用活动地板时,应加上活动地板内净高尺寸。 3.4.1.3信息插座底座的固定方法以施工现场条件而定,宜采用扩张螺钉、射钉等方式。 3.4.1.4固定螺丝需拧紧,不应产生松动现象。 3.4.1.5信息插座应有标签,以颜色、图形、文字表示所接终端设备类型。 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3.4.1.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