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农村发展概论考核说明

农村发展概论考核说明

农村发展概论考核说明
农村发展概论考核说明

农村发展概论考核说明

一、有关说明

1. 考核对象

本课程的考核对象为注册学习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管理类《农村发展概论》课程的学生。

2. 启用时间

2014年春开始使用

3. 考核目标

了解学生的对本课程的学习程度,督促学生学习。

4. 考核依据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农村发展概论》(高启杰主编,2014年第一版),形成性考核及终结性考核均依据本考核说明,本考核说明的制定依据是本课程的教学大纲。

5. 考核方式及计分方法

本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由平时作业构成,占总成绩的40%,终结性考核采用提交课程结课论文的形式,占总成绩的60%,总成绩60分为合格。

(一)形成性考核

1.考核目的

加强对学生平时自主学习过程的监督和指导,引导学生按照教学要求和学习计划完成学习任务,以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考核手段

形成性考核采用纸质形成性考核册,由中央电大与地方电大教师共同实现教学过程的引导、指导和管理。

3.考核形式

计分作业。

4.考核要求

形考任务共4次,按百分制计分。

(二)终结性考试

1. 考试目的

终结性考试是在形成性考核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进行的一次全面检测。

2. 命题原则

(1)本课程考试命题的范围不超出教学大纲。

(2)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

3. 考试方式

课程结课论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

4. 题目拟定

结课论文题目可由指导教师给出,或从下列范式中选择:

**县**村农业发展与展望——从传统农业改造的视角

**县**村农业发展与展望——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视角

**县**村农业发展与展望

——从传统农业改造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视角

5. 考试时限

第16-19周,并于20周前上交结课论文。

6. 特殊说明

结课论文必须由学生按照要求独立完成,严控抄袭、剽窃等不端行为。

二、终结性考试试题、要求及评分标准

【试题内容】:

请结合自己工作或生活所在地实际情况,运用课程学习的相关理论,梳理概括本地传统农业改造,或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特征,并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就本地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论述。

【试题要求】:

1.论文要以具体地区为分析对象,不可泛泛地停留在理论综述层面。

2.对传统农业改造及现代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尽量依据调研,或实际工作展开。

3.对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借鉴可以出自教材内容,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

4.对本地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论述,至少要包括发展定位、发展主导产业、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等方面。

三、课程考核的主要内容

考试难度按掌握、理解、熟悉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出题,其中掌握的内容约占80%,理解的内容约占15%,熟悉的内容约占5%。

【第一章导论】

考核内容:

1. 农村发展问题的提出

1.1国外农村发展问题与实践

1.2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的提出

2. 农村发展的含义

2.1“农村”和“发展”的理解

2.2农村发展的基本含义

3. 农村发展研究

3.1农村发展研究的兴起

3.2农村发展的基本框架和研究内容

3.3农村发展研究的相关学科与研究方法

考核要求:

掌握农村发展问题的由来与意义;

理解农村、发展以及农村发展的含义;

熟悉农村发展的基本框架、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发展理论与农村发展思想】

考核内容:

1. 当代发展理论

1.1“二战”后的主要发展理论概述

1.2发展理论演变的新趋向

2. 传统农村发展思想

2.1传统农村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

2.2对传统农村发展思想的反思

3. 参与式农村发展思想

3.1参与式发展的兴起与内涵

3.2参与式农村发展

考核要求:

熟悉当代主要的发展理论,明晰发展理论演变的新趋向;

理解传统农村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反思其诸多弊端;

掌握参与式发展的内涵,明确参与式农村发展的核心目标及实施原则。

【第三章农村发展的国际经验】

考核内容:

1.美国的合作推广服务

1.1合作推广服务体系的建立

1.2合作推广服务的组织结构与人力资源

1.3推广服务对象与服务内容

1.4推广服务方式与方法

1.5推广服务的经费来源

1.6推广服务的影响与启示

2. 德国的城乡等值化战略

2.1城乡等值化理念的提出

2.2城乡等值化战略的内容

2.3城乡等值化发展的中国实验

3. 韩国的新村运动

3.1韩国新村运动的启动背景

3.2韩国新村运动的实施情况

3.3韩国新村运动的启示

考核要求:

熟悉美国合作推广服务体系建立的背景与组织结构,熟悉美国合作推广服务的内容、方法与经费来源,体会美国合作推广服务的特点与影响;

熟悉德国城乡等值化战略开展的背景知识,理解德国城乡等值化战略的基本内容,并能举例说明德国城乡等值化战略给我国农村发展所带来的启示;

熟悉韩国新村运动实施的背景情况,理解韩国新村运动的基本内容,并能获得一些关于农村发展方面的启示。

【第四章中国农村发展的历史沿革】

考核内容:

1. 中国历史上的乡村建设

1.1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思想和实践

1.2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的乡村建设运动

1.3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前的乡村建设实践

2. 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发展

2.1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发展实践

2.2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的历史经验

3. 中国新农村建设

3.1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与内涵

3.2中国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3.3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展望

考核要求:

熟悉我国历史上乡村建设运动的大致顺序、基本内容以及所取得的经验;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展的大事件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掌握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取得的成就和发展方向。

【第五章传统农业改造与现代农业发展】

考核内容:

1. 传统农业的特征与改造

1.1传统农业的概念与特征

1.2传统农业改造的举措

2. 现代农业的内涵与发展

2.1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征

2.2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道路探索

2.3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4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3. 家庭农场与涉农企业的发展

3.1家庭农场的发展

3.2涉农企业的发展

4. 农业规模经营与产业集群的发展

4.1农业规模经营概述

4.2农业产业集群概述

考核要求:

熟悉什么是传统农业,为何以及如何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熟悉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现状;

理解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优势和发展现状;

掌握现代农业组织经营形式的优势及发展途径。

【第六章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

考核内容:

1. 技术创新与农村发展

1.1技术创新的内涵

1.2技术创新与农村发展的关系

1.3农业技术创新过程及其本质特征

2. 农业技术创新实践

2.1农业技术创新的国际经验与趋势

2.2中国农业技术创新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3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及其相关制度的完善

3. 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方式

3.1项目推广

3.2综合服务

3.3技术承包

3.4技术转让

3.5技术入股

3.6技术开发

3.7公司(企业)加农户

3.8农民合作组织加农户

考核要求:

熟悉技术创新的内涵以及技术创新与农村发展之间的关系;

理解农业技术创新过程及其本质特征;

理解农业技术创新的国际经验与趋势,分析中国农业技术创新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熟悉中国农业技术创新模式及相关制度的设计思路;

熟悉农业技术推广的具体方式。

【第七章农民就业与人力资源开发】

考核内容:

1. 农民就业与农村劳动力流动

1.1农民就业

1.2农村劳动力流动

2. 农村留守人口与农村空心化

2.1农村留守人口

2.2农村空心化

3. 农民增收与农村非农产业发展

3.1农民增收

3.2农村非农产业发展

4. 农村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

4.1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4.2中国农村教育目前面临的困境

4.3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促进措施

考核要求:

熟悉当前农民就业的状况和基本特征,理解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历史脉络和主要特点,对农民就业和农村劳动力流动现今面临的问题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

较为清晰地编织出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的生活图景,并对农村空心化现象的成因和困境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熟悉农民增收难的原因,并能就非农产业发展的必要性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理解当前农村教育面临的困境,掌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及其促进措施。

【第八章农村土地与金融制度改革】

考核内容:

1. 农地制度变迁与农村土地流转

1.1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

1.2土地产权的可分解性分析

1.3现行土地制度下的农村土地流转

2. 农村金融发展与资本形成

2.1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

2.2农村金融理论与资本形成

3. 金融支农制度体系的构建

3.1金融支农的现状及问题

3.2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

3.3金融支农制度体系的构建

考核要求:

熟悉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之路以及土地流转的可能渠道,熟悉土地流转的未来方向。

熟悉当前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并在熟悉农村金融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农村金融深化对农村资本形成的影响;

掌握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脉络,掌握我国金融支农制度体系构建的基本举措。

【第九章农村生态环境与文化遗产保护】

考核内容:

1.农村生态环境与景观建设

1.1农村生态环境概述

1.2乡村景观建设概述

2. 农村环境污染及其治理

2.1农村环境污染的类型

2.2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2.3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和经验

3. 农村文化遗产保护

3.1农村文化遗产概述

3.2农村文化遗产的现实境遇

3.3农村文化遗产的保护

考核要求:

熟悉农村生态环境的概念和特点;

熟悉农村景观建设的概念、特点、意义和可借鉴的国内外经验;

理解农村环境污染的类型,国内和国外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相关经验;掌握保护农村文化遗产的意义及可借鉴的国内外经验。

【第十章农村公共服务与社会治理】

考核内容:

1.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1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内涵、范围与供给状况

1.2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两大关键问题

1.3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革的路径选择

2. 农村社会关系网络与秩序的构建

2.1我国农村社会关系的研究现状

2.2农村社会关系研究的新视角——社会网络分析

2.3我国农村社会秩序的多视角分析

2.4我国农村社会秩序的构建

3. 农村组织结构与村级组织治理

3.1“乡政村治”与我国当前的农村组织结构状况

3.2当前村级组织治理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3.3转型时期提高我国村级组织治理水平的路径探讨

4. 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

4.1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合作组织的变化与演进

4.2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法律界定与发展现状

4.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中政府的角色

4.4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新趋向

考核要求:

熟悉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两大关键问题;

理解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革的路径选择;

多角度地理解我国的农村社会关系。

掌握社会秩序的内涵、熟悉我国农村社会秩序的构建思路;

熟悉当今我国农村基本组织结构状况;

深入理解村级组织治理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思考提升治理水平的路径;理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特点与问题,以及与政府间的互动关系。

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经济

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中 国经济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同时也是谋划“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一年。回顾和总结过去五年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经验,深入分析未来五年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探讨“十二五”时期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任务、基本思路和途径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十分困难的时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面对宏观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农产品市场大幅波动、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不断出现等诸多挑战,国家持续加大农业农村投入,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 1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时期前四年,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年均增产2.3%,是“八五”时期以来增产最快的时期:棉花生产再上一个台阶,年均产量达726.2万吨,比“十五”时期增加33.8%;油料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2008年扭转前两年生产下滑的趋势,2009年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糖料生产实现较快发展,年均增产6.6%,一举打破了“十五”时期徘徊的局面;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产品生产集中度和优质品率稳步提高,畜牧和水产品生产稳步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继续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进~步优化。 2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十一五”时期前四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年均新增1369千公顷,比“十五”时期年均新增量提高20%以上。2009年,农村饮水安全人口达到6.8亿人,提前6年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要求;全国乡镇通沥青(水泥)路率达到92.7%,比“十五”时期末提高11.3个百分点:全国沼气用户达3600多万户,比“十五”时期末增加一倍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9%,比“十五”时期末提高13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比“十五”时期末提高3个百分点。 3 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民生得到显著改善。“十一五”时期前四年,全国“两基”入口覆盖率接近100%,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以下,广播电视、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书屋等文化工程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扭转了“十五”时期下滑的局面;2009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口达8.3亿人,补偿支出使7.6亿人次受益,分别是“十五”时期末的4.7倍和6.2倍;2009年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4759.3万人,基本实现全覆盖。 (二)基本经验 “十一五”时期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较快发展,为国民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贡献,为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奠定了基础,为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赢得了主动,也为“十二五”和今后一段时期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积累了经验。 1 坚持重中之重的指导思想。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是党和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为贯彻这一指导思想,中央连续下发了7个“一号文件”,研究制定了“十一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分别就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等重大问题做出部署和安排,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十一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 2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是党和政府针对工农、城乡发展不协调和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做出的重大决策。“十一五”期间,在统筹

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业大市。虽然重庆拥有比较丰富的农业资源,但是农业经济却属于该市经济薄弱的环节,为了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优势,本文从重庆农村经济现状着手,通过找出问题,提出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因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历史环境,也是一个不择不扣的农业大市。全市所辖面积82万平方公。截止2011年,总人口3329.81万,其中农村人口2324.5,占总人口的69.8%。重庆市的经济随着直辖市的成立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得到了高速发展,截止2011年,全市GDP达到了10011.37亿元,比1997年增长了563%。 (一)重庆第一产业GDP增长情况 重庆自直辖以来,农村经济增长总体上是上升的。据统计,重庆第一产业GDP 在1997-2011这15年里,从307.21亿元增长到844.52亿元,一共增长了537.31亿元,近3倍多,而且呈现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总体看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97-2000年。在这四年里,第一产业GDP总体呈负增长。1997 年第一产业GDP产值为307.21亿元,到2000年第一产业GDP产值仅为286.1,四年间减少了21.11亿元。这段时间影响第一产业GDP负增长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受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我国的经济也受到相当大的影响,从而使得第一产业受到波及。 第二个阶段:2001-2006年。在这期间,第一产业GDP总体呈增长趋势,并且在2004年达到了26.2%的增长。但是增长幅度缓慢,2004年也只是恢复性的增长,

2016《农村发展概论》期末复习题及满分答案

《农村发展概论》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农村发展概论简答题 1.简述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 A.基本特征: 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足性 (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 B.影响 对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导致中国文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法制度为特征,以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为础,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伦理思想对社会发展进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近现代在社会基本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和健全时,小农经济不仅为广大农民提供了生 存保障,也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低成本进入城市成为可能。 对农民: 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2.简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其他农村经济组织有哪些不同? 1、以特色产业为依托,逐步扩大经营范围。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依据市场需求组织农民 有序参与市场,实现使小农经济与现代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帮助农民解决单个农户 难以同大市场相抗衡的难题,对于增强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增加农民收入,实现 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2、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合作为基本特征,组建发展形式多样化。我国农业合作组织一般是在养殖或种植大户或者是农业企业的牵头下由农民自愿加入组建的,以农产品作为经营内容,有政府主导型、农民自发型、项目引导型,企业带动型等多种类型。 3、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民是合作组织的主体。农民自愿参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互助合作,分散生产,统一经营,入退自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弥补我国家庭联产承包分散生产在大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

农村与区域发展概论测试试题

年农村与区域发展概论试题

————————————————————————————————作者:————————————————————————————————日期:

区域的概念: 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胡佛认为",区域就是对描写、分析、管理、规划或制定政策来说,被认为有用的一个地区统一体"。 社区的概念: 由一定区域内人们组成各种社会群体和组织进行社会生活的社会有机体。任何一个社区都具有下列基本要素:有一定数量的人口,有一定的地域,有一定的社会制度、社会组织和经济发展水平,社区成员有基本相同的职业,比较相同的生活方式和民情、风俗以及由此产生的地缘关系、认同意识和社会心理行为等等。 农村社区概念: 农村社区是农村社会区域共同体,是以主要从事农业为特征的居民聚集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社会组织、社会制度、活动中心、认同意识的人群共同体。 社区的功能: 社区的功能主要包括:空间功能、联接功能、社会化功能、控制功能、传播功能和援助功能。 1、空间功能。社区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空间,空间功能是社区的最基本、最主要功能之一。 2、联接功能。社区在为人们提供空间的基础上,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个人、家庭、团体聚集在一起,提供彼此沟通、交流的机会,提倡共同参与社区活动、互相援助,从而将居民密切联接起来,构成一个小社会。 3、社会化功能。社区不仅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的居民联接在一起,还通过不断的社会化过程,相互影响,逐步形成社区的风土人情、人生观和价值观。 4、控制功能。社区通过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有效地维持社区的稳定,保护社区居民的安全。 5、传播功能。社区因拥有密集的人口,从而成为文化源、知识源、技术源、信息源,为传播提供了条件,各种信息在社区内外,以各种方式迅速传播、辐射,为人们及社会本省的发展创造了基础。 6、援助功能。社区对妇女、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及处于疾病或经济困难中的弱势群体,能提供帮助和支援。 农业的分类: 根据劳动对象的生物学性质,农业可以划分为植物生产和动物生产两大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又如,根据生产类型和学科属性相结合的原则,上述两大类农业生产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以粮棉油为主的大田作物生产,以果树、蔬菜和花卉为主的园艺生产,以猪牛羊为主的畜牧业生产,以及以捕捞和养殖为主的渔业生产。在世界各国的生产和经济统计中,农业的主体都是种植业和畜牧业两大部门;根据各国的具体自然条件和生产实践,农业通常还包括林业和渔业等部门。中国现行统计口径将农业划分为农、林、牧、渔四个部门。 关于发展的三种不同观点? 综观不同学科对发展概念理解的差异,主要存在于对发展所涵盖的内容认识上的区别。归纳起来有以下3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所谓发展就是指社会发展,即包括经济在内的社会整体性发展。第二种观点认为,发展是社会有意识地逐渐向科学和成熟变化的过程,目的是实现既定的、估计可行的社会和经济进步。这种观点把发展看作是由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两方面组成的。第三种观点,把发展看作是社会、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生态环境等每一个方面的进步与优化。显然,上述观点的分歧实质上是对"社会"所涵盖范围的不同认识。第一种观点从广义上理解社会,社会发展包含了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由第二种观点到第三种观点,是对社

河北农业大学2018年《农村发展概论》考研大纲

河北农业大学2018年《农村发展概论》考研大纲课程重点:人本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参与式发展理论,贫困与反贫困理论,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国内外农村发展模式。 课程难点:人本发展理论;参与式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以及性别与农村的问题等国内及国际的先进发展理念。 第一章导论 基本要求:了解发展问题的提出背景;在明确不同学科对发展内涵诠释的基础上,掌握发展学对发展内涵的解释;在深入理解发展观的历史演进中,准确掌握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并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认真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的涵义及其重要意义;深刻理解发展学、农村发展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框架、研究重点。 重点:发展问题的提出及其演化;农村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 难点:农村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发展问题的提出及发展概述 第二节发展观与科学发展观 第三节发展学与农村发展学 一、发展学及其研究对象 二、农村发展学及其研究对象 第二章人本发展理论 基本要求:了解掌握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西方人性假设理论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明确“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的同时,准确掌握人本发展理论与模型,并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认真把握人本发展理论在统筹城乡发展上的应用。 重点:人本发展理论模型;人本发展理论在统筹城乡发展上的应用。 难点:人本发展理论模型。 第一节人本发展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人本发展理论与模型 第三节人本发展理论在统筹城乡发展上的应用 第三章贫困与反贫困理论 基本要求:了解并掌握贫困的相关概念及测度,理解贫困与反贫困理论中的要素短缺贫困论等理论,借助网络等媒介了解相关理论的产生背景等知识,在此基础上深入研读中国典型生态区科技扶贫的实践中的中国科技扶贫的历史成就和新任务等内容,能够根据教材给定的中国扶贫开发中长期规划的几点建议进行分析和补充。 重点:贫困线与贫困程度;贫困与反贫困的相关理论;贫困片区科技扶贫的三阶段模式 难点:贫困与贫困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贫困与贫困的相关概念

农村发展概论复习题.doc

农村发展概论复习简答题: 1. 简述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 A. 基本特征: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白足性 (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白家生活需要和纳税) B. 影响 对中国传统文化:屮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导致屮国文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法制度为特征,以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为础,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伦理思想 对社会发展进步:口给白足的小农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巫要原因。近现代在社会基本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和健全时,小农经济不仅为广大农民提供了生存保障,也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低成本进入城山成为可能。 对农民: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十-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2. 简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其他农村经济组织有哪些不同? 1、以特色产业为依托,逐步扩大经营范围。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依据山场需求组织农民有序参与山 场,实现使小农经济与现代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帮助农民解决单个农户难以同大币场相抗衡的难题,对于增强农比的币场竞争意识,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2、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合作为基本特征,组建发展形式多样化。我国农业合作组织一般是在 养殖或种卅i大户或者是农业金业的牵头下由农民自愿加入纽?建的,以农产品作为经营内容,有政府主导型、农民自发型、项目引导型,企业帯动型等多种类型。 3、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民是合作组织的主体。农民口愿 参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互助合作,分散生产,统一经营,入退口由,农村合作经济纽?织弥补我国家庭联产承包分散生产在大帀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 4、农民在合作组织的常领下,统一行动,维护自身权益。农业合作组织对内坚持非盈利原则,对 外统一步调,统一经营,改变在销售环节屮的弱势地位,改变增产不增收的局曲,并且通过统 一运作,降低了运输、储存成本,还可获得一部分流通和加T利润。 5、以利益为纽带,山场运作、民主决策。合作纽?织内部实行利益和风险共担机制,依 据交易额分配,还可参与分红。内部设有社员大会,并山社员大会选出理爭会、监 爭会,管理上实行民主管理。

农村发展概论作业答案

《农村发展概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农村:就是人来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自从城市形成及城乡分离之日起,城乡差异与对立状态就长期存在。 2、发展:可理解为增进人民福利的过程,发展研究应该坚持以福利导向。 3、农村发展:使现有的农村居民生活发生一系列的与量的变化,集中表现为这些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生活方式的改善。 4、发展干预:就是指国际发展领域中,为了某预定的发展目标所进行的改变现状的人为努力,就是实现发展的主要手段。 5、参与式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6、“四健”:脑健康、手健康、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 二、简单题 1、请简述农村发展问题提出的背景 答:新中国成立以前,农村发展体制收到长期的禁锢,忽略公平要素,农村发展不断遇到新的问题。 2、请简述参与式发展的内涵 答:(1)保证目标群体对相关资源的利用与控制;(2)“参与”要实现目标群体项目中全过程的介入; (3)“参与”还强调了各目标群体要在自愿、民主介入的基础上,增强对其所参与的项目主动性与责任感; (4)尊重社区文化;(5)“参与”要让目标群体,特别就是那些弱势群体,在发展中分享利益。 3、请简述参与式农村发展的核心目标 答:(1)通过实施发展干预来实现农户生存状况的改善;(2)加强对农户综合能力的建设与培养; (3)通过合理的赋权与规范化的制度建设。 4、请简述参与式农村发展的实施原则 答:(1)更加注重发展干预的过程,而不就是结果;(2)在关注社区所具有的异质性特征的基础上,设计与之相符的参与式农村发展干预行动;(3)重视乡土知识、乡土文化、乡土精英等在发展干预中的作用; (4)应充分重视诸多非技术因素的影响。 三、论述题 1、请描述传统农村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弊端。 答:传统的农村发展战略视农业为工业化的手段,挤压了农业及农村的发展。相比之下。替代发展战略强调重视农业及农村发展,具体涉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改善工农关系、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村综合发展等一系列相关措施与行动方案。 2、请描述德国城乡等值化战略的基本内容,并举例说明德国城乡等值化战略给我国农村发展带来的启示 答:农村与城市生活虽然不同,但就是等值。通过城乡空间规划体系设计、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转移支付、产业结构调整、土地综合整治等方式,可以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以及居民生产条件等值化。例如:巴伐利亚州位于德国东南角,面积70554平分公里,占德国领土面积的20%,就是德国土地面积最大的一个州,2011年年末人口1244万人,位列联邦第二,州府慕尼黑人口135万人,就是德国第三城市。20世纪40年代末期,巴伐利亚州仍就是德国产业发展落后的农业州,区域经济的主导产业就是农林业、乳业、粮食与林木生产支撑着全州30%以上的就业与收入。然而,巴伐利亚州借助城乡等值化战略,成功地将其一个典型的农业州转化成欧洲经济实力最强的舟,连续多年被德国人选为“境内生活质量最高”的地区。 《农村发展概论》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浅谈农村公路的发展趋势

浅谈农村公路的发展趋势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交通运输系统经济分析课程作业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路的发展现状分析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物流工程与管理 姓名:杨波 学号: 二〇一三年六月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路的发展现状分析 摘要 目前农村公路建设进程飞速发展,在公路建设工程中显露出许多新的问题和要求。本文基于我国农村公路发展的现状,找出农村公路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与发展建议,以期为今后的农村公路建设与管理机制提供有益的尝试。 Abstract At presen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rural highway construction process, it shows many new problems and requirements in highway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resent status of rural highway development, and find out the rural highway construction problems, then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proposal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olving measures, providing the beneficial attempt for the future of rural highway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s. 一、引言 农村公路作为农业和农村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沟通农村与城市的桥梁,是连接农村生产和消费的纽带。是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角度看,农村公路是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基础条件。农村公路发展了,可以改善农村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促进农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介绍

铜仁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简介 一、基本情况 铜仁市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武陵山区,东邻湖南怀化市、湘西州,北接重庆黔江区,素有“黔东门户”之称,是云贵高原连接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枢纽中心。全市辖8县2区,总面积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27万。境内居住着汉、苗、侗、土家、仡佬、回、布依、蒙古等30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0.45%。近年来,全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和武陵山扶贫规划精神,紧紧围绕“拼抢争快、提速增效、更好更快”的经济工作总基调,认真实施“两区一走廊”和“四化同步、一业振兴”发展战略,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5个100工程”为抓手,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调整农业结构为主线,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认真落实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措施,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呈现“转型加快、质量提升、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2013年,全市实现一产增加值135亿元,同比增长7.3%,增速居全省第一位;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5397元,同比增长15.5%,增速从2012年全省第六位上升到2013年的第三位。2014年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91.49亿元,增加值54.09亿元,按可比价(下同)同比增长7.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5元,同比

增长17.8%。 二、主要措施 (一)领导高度重视,形成工作合力。成立了以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和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的市委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协调会议制度和涉农部门工作机制,明确办事机构,分解落实促进农民增收的十大措施。2013年,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全市现代农业提升年”,明确提出2014年全市现代农业要实现“五个新突破”、“九个显著提升”和“三个新进展”。今年以来,我市成功争取了全国扶贫办主任座谈会议、全国(农业部)农民负担监管和一事一议培训会、全省水稻绿色防控工作现场会等重要会议在我市召开。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召开了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市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召开了全市茶产业发展大会、全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场观摩会。此外,以市政府名义先后召开了全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大会、全市蔬菜产业发展大会、全市生态畜牧业发展大会、全市菜篮子工程暨农产品电子商务会议、全市农业园区推进会议等等。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意见》(铜党发〔2014〕1号)文件,之后市政府又先后出台了2014年“三个万元”工程实施意见、生态茶产业发展意见、蔬菜产业发展意见、食用菌产业发展意见、生态畜牧业发展意见等多个推进产业发展的文件,市财政预算安排3000万元农业产业化专项

(2014版)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社会学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参考答案 一、填空 1、孔德《实证哲学教程》 2、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功能社会批评功能教育功能 二、选择 D 三、名词解释 社会学:它是指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的具体科学。 四、简答 答:社会学的认识功能: (1)向人们提供科学的社会知识,告诉人们社会现象是什么、为什么和 将来怎么样。 (2)社会学不仅提供现成的社会知识,而且通过提供社会学的视角、 社会学的方法,帮助人们获得新的社会知识。 社会学的实践功能: (1)社会学在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社会知识基础上,进而帮助人们维护 和改善现存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改革那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 社会体制方面从而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自己的社会行动更 加合理,更加符合规律性。 (2)社会学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科学的管理社会和制定正确的社会政 策提供有根据的、经过论证的实际建议,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 第二章参考答案 一、选择 1、B 2、B 3、B 4、A 5、C 6、B 7、B 8、C 二、填空 1、指导与被指导 2、圣西门 3、整合 4、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法理型 5、托夫勒奈斯比特 三、名词解释 社会学“本土化”:就是社会学中国化,也就是建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 四、简答 1、韦伯提出划分社会分层结构的三重标准: (1)经济标准,指个人在经济市场中的机会,即收入和财富的多少。 (2)政治标准,即权力。 (3)社会标准,即声望。 2、(1)研究理论的模式化; (2)研究过程的程序化; (3)测量工具的精确化。 五、论述 (1)情感方面:情感性——情感中立。 (2)义务方面:扩散性——专一性。 (3)规范方面:特殊性——普遍性。 (4)地位方面:先赋性——自致性。 (5)利益方面:集体——个人。 第三章参考答案 一、选择 1、C 2、B 3、A 4、C 5、B 6、B 7、C 8、A 9、D 10、A 11、ABCD 12、C 13、D 二、填空 人口环境文化劳动 三、名词解释 1、社会制度:它是建立在一定生产方式之上的社会结构,它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及其模式和规则,是社会行为的规范体系。 2、文化濡化:由于传播使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元素相互接触,其中一种文化吸收或采纳了另一种文化元素,并且使之与主文化协调起来,最终成为主体文化中的一部分。 3、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依靠某种媒介,通过个体交往形成的信息和情感、能量和物质、思想和行为交流的有机渠道。 四、简答 1、(1)他认为个人应服从社会,社会必须制约个人的需要。 (2)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人和其他动物不同,并不仅仅满足于生理上的需要。因为满足不会解决需求,只激起更大的欲望。 (3)在协调运行的社会中,社会对个人倾向施加限制。这样所有社会成员就有了共同的目标,社会得以稳定有序。 (4)如果打乱社会秩序,社会对个人意愿的控制就会失效,社会就会放任个人自行其是。涂尔干将此称为“失范”。 (5)失范的存在和发展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是不利的。 2、(1)从历史上看,最原始和最早出现的关系是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自身生命生产中产生的关系,这就是家庭中的关系。家庭中的关系是最典型的初级社会关系。

(完整版)农村发展概论知识要点(第二版陶佩君主编)

农村发展概论知识要点 人本发展理论: 人:人是所有对策的行为主体,是所有社会学科的共同研究对象。资源: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全面提升人的发展能力,塑造人;分工:通过社会分工深化,实现人的优化配置,安置人;制度:通过制度创新开发人的发展潜能手段;目标:满足人的发展多种需求目标。 人本发展理论模型:资源、制度、分工 第三层次:手段第二层次:主体第一层次:目标 制度放在最左边意味着制度对其他模块具有决定性影响作用; 资源放在最上边意味着资源对行为主体及其他模块具有提升型作用; 分工放在最下边意味着分工对其他模块具有支撑性作用。 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重点,既包括了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也包括了统筹城乡社会发展。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看,又涵盖了经济增长、产业发展、要素配置和政策制度安排等四个方面;从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看,又涵盖了人口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社会福利保障事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 1、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以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带动农业效益增长; 2、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3、统筹城乡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4、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5、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 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需遵循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协调性原则。 农村可持续发展系统构成:PREES系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五大子系统

贫困与反贫困发展理论 贫困线与贫困程度:贫困线是用特定的福利指标划定的表明贫困标准的指标,即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区和社会发展阶段下,用价值量表示人们维持最基本生存需要所必须消费的物品和服务的费用,一般量化为货币形式—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基尼系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居民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指标。基尼系数为0,说明社会收入分配完全平等,基尼系数为1,说明社会收入分配绝对不平等。 贫困和反贫困的相关理论:要素短缺贫困论、低收入贫困论、贫困的人口理论、生态型贫困论、传统农业的技术落后论、发展不足论、马克思的贫困理论。 贫困片区科技扶贫的三阶段模式:科学试验、扶贫试点、连片开发。 参与式发展理论 参与式发展理论内涵和原则内涵:1、介入决策及选择过程,促进权力再分配;2、作出承诺与贡献,创造发展动力;3、利用与控制资源,参与利益分享;4、尊重乡土知识,让农民参与创新过程;5、促进能力建设,树立自组自立的意识。 原则:建立合作的关系;重视过程,而不只是结果;普遍提高人的能力,而不只寄希望于“能人”和“带头人”;制度化保障,机构化推行。 参与式发展理论与实践框架:理论范畴核心是赋权,制度范畴核心是施政,社会范畴核心是公平、公正,经济范畴核心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伦理范畴核心是人权,实践范畴核心是如何快速有效地动员目标团体。 农民参与式农村发展的特点: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多学科的结合与交叉,动态的不断反复的过程,构建衔接和交流平台。 农民参与式农村发展的步骤:发展问题诊断、双向评估、实地检验、参与式监测和评价、推广或改进。 社会性别意识:从性别的视角观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对其进行性别分析和性别规划,以便防止和克服出现不利于两性发展的模式和举措。 实践篇 影响农民人均收入的因素主要有农业的弱质性,农村和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的缺陷,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 农村产业结构是农村所拥有的劳动力、固定资产和其他资源在各产业间的分配构成关系的体现,是一个庞杂的大系统。P120 农民六大核心素质: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制、讲风尚、爱健康。 土地属性:资源、资产、生态、工程、社会、权籍。

2016《农村发展概论》期末复习题及满分答案.doc

《农村发展概论》期末温习题及答案 农村发展概论简答题 1.简述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 A.基本特征: 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自足性 (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纳税) B.影响 对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导致中国文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法制度为特征,以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为础,强调仁义礼智信等伦理思想对社会发展进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近现代在社会基本保障制度尚未建立和健全时,小农经济不仅为广大农民提供了生 存保障,也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低成本进入城市成为可能。 对农民: 农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2.简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与其他农村经济组织有哪些不同? 1、以特色产业为依托,逐步扩大经营范围。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依据市场需求组织农民 有序参与市场,实现使小农经济与现代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帮助农民解决单个农户 难以同大市场相抗衡的难题,对于增强农民的市场竞争意识,增加农民收入,实现 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2、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合作为基本特征,组建发展形式多样化。我国农业合作组织一般是在养殖或种植大户或者是农业企业的牵头下由农民自愿加入组建的,以农产品作为经营内容,有政府主导型、农民自发型、项目引导型,企业带动型等多种类型。 3、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的,农民是合作组织的主体。农民自愿参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互助合作,分散生产,统一经营,入退自由,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弥补我国家庭联产承包分散生产在大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 4、农民在合作组织的带领下,统一行动,维护自身权益。农业合作组织对内坚持非盈利原则,对外统一步调,统一经营,改变在销售环节中的弱势地位,改变增产不增收的局面,并且通过统一运作,降低了运输、储存成本,还可获得一部分流通和加工利润。 5、以利益为纽带,市场运作、民主决策。合作组织内部实行利益和风险共担机制,依据交易额分配,还可参与分红。内部设有社员大会,并由社员大会选出理事会、监事会,管理上实行民主管理。 3. 联系惠民社区发展现状,简述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效用。 1、自治效用。第一大众服务的效用。搞村上的公益事业通过采取村民“一事一议”广大村民配合自愿参与把大众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好。第二组织和动员群众的效用。组织和发动群众开展自治活动提高村民自治意识农村社区成员自主管理,营造和形成自己管理社区、自己建设社区的社会氛围。第三维护社会秩序的效用。主要是通过社区村民自治来维护社会治安和调解民事纠纷。 2、建设效用。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抓好的首要任务。搞好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把社区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建设好,把农村大众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好。文化建设和乡村建设也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 3、管理效用。农村社区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协商、民主监督。加强农村社区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以加强民主管村为重点,全面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用制度规范工作用制度约束行为,用制度管人管事。确保重大问题决策科学性和正确性防止决策失误。 4、服务效用。组建农村社区的村村干部工作方式应实现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把主要 精力用在为广大村民提供优质服务上。农村社区服务要做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方便快捷,满足需求。、便民服务、文体服务、卫生服务、治安服务、科技和信息服务等 5、发展效用。农村社区的发展效用主要是社区和村民的经济文化发展双向互动,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繁荣与发展。一靠集约经营、规模经营和专协组织经营,二靠普及科技,三靠传递信息,把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组织健全、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治安良好、邻里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4.简述土地流转交易的主要方式及其交易目的 A交易的主要方式: 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1是转包,即农户经发包方同意,将自己承包期内的部分或全部土地以一定条件转包给第三者,承包方与发包方仍按原承包合同履行权利和义务关系。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阅读书目

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 阅读书目 一、书籍 [日本]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著. 沈金虎、周应恒、张玉林、曾寅初、张越杰、于晓华译,《新版农业经济论》,中国农业出版社。(中文版由几位从日本京都大学留学归国的农经学者经过良好分工翻译而成,翻译质量较为难得,特别推荐。提醒一下,这本书最好与速水佑次郎的《发展经济学》一同学习,因为本书有多处与之衔接)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收录了林教授在国外著名期刊发表的九篇关于中国农业改革的论文和一篇关于李约瑟之谜的探讨,特点是调查严谨,数据分析充分,文章结构规范) 蔡昉、林毅夫,《中国经济》,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重点突出了二人的研究方向,即农业经济学和人口与发展经济学,堪称一本较好的国情教材) 岸根卓郎,《粮食经济》,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重点介绍了粮食危机成因及在日本的实践,探讨了农业特别是粮食政策,重要的是提出了新粮食政策及粮食流通革命,对时下中国的粮食政策应该有一番借鉴意义) 一系列本科生农业经济学教材,如李秉龙的《农业经济学》,朱道华的《农业经济学》,王雅鹏的《农业经济学》,谭向勇的《农业经济学教程》等等;钟甫宁的《农业政策学》,很适合做本科生教材。

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报酬递增的源泉》等著作,重点探寻农业增长的源泉,强调人力资源的投资,观点鲜明、逻辑性强。 周诚著,《土地经济学》,商务印书馆出版。(系统的谈及三个分领域,即土地资源经济、土地财产经济、土地资产经济。重点论述了土地产权和土地市场等问题,由浅入深,是本好书) 孙颔,《中国农业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孙颔、石玉林,《中国农业土地利用》,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这两本书系统、全面、数据精确。沿用地理学上的区域划分,分区阐述了中国农业资源的利用状况及发展)雷纳、科尔曼,《农业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作者选择了时效性强的关于现行政策的论文,包括农业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美国与欧共体的农业政策改革、关贸总协定与农业贸易、东欧和中国的农业改革及环境经济学和环境政策,也包括一些补充专题——宏观经济学与农业、农业研究与生物技术、资源贫乏地区的农村经济) 胡跃高,农业发展原理,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 李宗正,西方农业经济思想,中国物质出版社,1996 朱道华,世界农业经济概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毛育刚,中国农业演变之初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阮文彪,中国农业家庭经营制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朱道华,外国农业经济,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潘盛洲,中国农业保护问题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马洪,孙尚清:《现行集体所有制下农民的土地权利与土地政策》,《中国发展研究》,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版

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及措施

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及措施 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农业经济的地位十分重要。我国是农业大国,但还不是农业强国,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科技、农业产出率都有很大的差距,此外,我国的土地资源不集中,也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的经济实现了飞速发展,农业经济却有所下滑,因此,农业经济的大力发展迫在眉睫,这也是缩短我国农业经济和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距离的根本保障。笔者在本文中,有针对性地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的实际状况,展望了我国农业经济未来的发展大趋势,研究总结了一些推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1.国民经济中农业经济的重要位置 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在维护社会安定的前提下,极大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在实现公平效益方面,意义非凡。自古以来,我国就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快与慢,假设农业经济落后,那么国民经济的发展会严重受挫,最终也会影响到我国在世界上的国际地位。此外,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重高很多,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50.32%,农

业的劳动力市场非常广阔。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党和国家都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同时,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了“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点,“三农”工作的目标就是促进农民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增收,工作的动力就是农业经营机制的创新,工作的重点是从技术、政策、机械、机制、人才配置等方面为农业运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提升农业技术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农业经济的地位十分重要,现阶段及未来的长时间内,我国都将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经济仍是国民经济的关键组成部分,我们要不断进行农业科技、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因为,这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创新可以帮助我国的农业经济实现更快、更稳地发展。 2.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实情 2.1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实情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至今,农业经济一直处于飞速发展的状态,在某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现代化农业经济初见成效,然而,农业经济的现代化,需要健全完善对应的制度和政策,但是,现在我国与农业经济发展有关的政策尚未健全,仍有不足。劳动力是实现农业经济飞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的农业人口数量很大,这些

重庆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问题与对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并列为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七大战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乡村振兴战略是重要一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认真谋划,精心部署,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的样板,重庆市率先探索乡村振兴的理论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理论指引和路径探索,破解乡村发展的应对措施,对全国具有示范意义。 一、重庆市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 重庆是大城市大农村并存的特殊直辖市,2017年常住人口3075.16万,城镇化率64.08%,地区生产总值19500.27亿元。2017年重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638元,低于13432元的全国平均水平线,实现重庆的发展,必须解决好农村、农民、农业的问题。 (一)重庆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问题1.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良好的基础设施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但目前重庆许多农村地方的基础设施仍比较落后,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农田水利等各方面条件还比较差。一是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大量塘堰、水库、沟渠等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设施老化,农业抗灾能力弱。二是标准化农田比例不高,综合生产效益低,难以形成农业规模经营。如渝东北山区部分镇、村规范的公路很少,只有残缺不全的“断头路、泥巴路”,农村的资源优势很难转变为经济优势;农村供水网络、医疗网络和信息网络建设刚刚起步,农民生产生活仍然比较困难,农业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2.农村集体经济落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以重庆市南川区为例,目前,南川相当部分镇、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甚至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不要说搞公益性事业,甚至连基本的办公经费也难以维持,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现行土地政策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农村土地大量闲置,机制不完善、流转行为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农产品价格低迷,土地附加值偏低,土地转包困难大,出现新的耕地抛荒现象。二是土地承包关系难以稳定,土地流转障碍多。一些地方农田水利设施陈旧,抗灾能力差,农业 生产信心不足,土地承包关系难以稳定,土地流转不 畅。三是短期式承包造成对土地的掠夺性经营,降低了土地质量。土地流转问题明显存在,不利于农业生产上规模,影响土地使用效率。 4.农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一是从农村整体经济结构看,农业产业比较单一。重庆农村地区主要以传统的水稻种植为主,许多农民不愿向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花卉等具有价格竞争优势的高效农产品转型,因而难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二是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布局的结合点把握不够,规模经营未形成气候。“一地一品”“一区一业”等专业化政策实施不到位,土地连片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农产品基地建设没有大的突破,农业生产分散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难以形成合力,规模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市场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作用不明显。从农业内部结构看,部分镇、村由于市场对农业资源配置作用没有明显发挥,资源利用不合理问题相当突出,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农村经济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利于农村市场经济建设。 5.农村人才匮乏,制约经济发展。农村的发展需要人才,但又缺少人才。这主要体现在:一是缺乏一大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以及能把土地高度集中起来进行现代化生产、经营、管理的人才。二是劳动力素质较低。留在农村的大多数是老弱妇幼或是在城市中缺乏竞争力、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三是基层干部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基层干部文化程度偏低,不善于开展农村经济工作,缺乏引导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对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有些基层干部待遇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 6.农业科技的开发应用不够。目前,农村农业科技的开发和应用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入不足,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存在资金困难,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的问题。二是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与市场和农民的要求存在诸多不协调的地方。三是推广方式不合理,成效不明显。四是农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很多农业科研停留在基础理论研究上,转化为实用新型成果较少。 重庆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问题与对策 □代 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