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精神系列论述

中国精神系列论述

中国精神系列论述

1一百七十多年民族发展历程凝成中国近现代精神,使中国精神具有明确的民族指向和奋斗目标

中国梦既是对170多年来中华民族奋斗历史中的渴望和追寻的概括,也是当下中国对自己的未来的期许;既是对中国人共同命运中凝聚的感情和力量的表达,也是对普通人个人的希望和追求的表达。

梁启超在1902年的《新中国未来记》中,写出了他对中国未来的期望:“无端忽作太平梦,放眼昆仑绝顶来。”在中国面临危机的时刻,中国梦一直是支撑我们走向未来的最灿烂的希望和最坚定的信念。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从未中断过的文明。正是这种连续性给了中国人在近现代民族危亡的时刻一种坚定的力量和信念,自己的民族不可能在危机中沉沦,也必然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中国人在19世纪中叶之后的奋起,其实正是这种精神的具体而生动的体现。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中国历史的低点,我们体验了国运的衰败和3000年没有的大变局,中国人在这种转变中体验了痛苦和艰难,也有深沉的民族悲情和苦难记忆,由此也形成了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近现代民族精神。在这一精神的鼓励下,无数仁人志士开始了中国向何处去,中华民族向何处去的艰辛探索。

和一些国家所具有的殖民主义的历史完全不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没有侵略和掠夺他人,也没有扩张和占领,而是这个民族在追求自身崛起的路上也在表现出自己的“以德报怨”“和而不同”“扶弱抑强”的情怀。这些其实都是中华文化对人类的普遍价值的贡献和珍重。中国的发展其实不仅仅是这个民族本身的发展,也是中华民族期望的对人类做出贡献、参与世界的共同发展和繁荣的努力,也会为人类的共同价值添加来自中国的资源。

30多年前,中国人正是在这样的面对自己的梦想和困难的坦诚之中开始创造我们的今天的。应该说,这30多年,和所有那些曾经流行和广泛传播的悲观失望的预言相反,中国人的努力已经让“中国梦”有了更加灿烂的前景。尽管今天的中国仍然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和挑战,但今天我们是在一个100多年的近现代历史中从未有过的新的平台上,我们所遇到的新的问题和挑战正是由于我们有着更为高远的梦想。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2五千年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国古代精神,使中国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文化分量

中华民族文化是在多样化的发展中逐渐统一的,在5000多年甚至更长时期多民族融合、多文化融合中,孕育了中国古代文化精神:

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强调“天人合一”,重新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重视“协合万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既重视各民族及其文化、宗教的分别性、独特性,又重视和合性、统一性。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主张仁爱、和为贵与协调性,爱好和平,反对以力服人。

刚健自强,生生不息。强调“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创造进取。倡导“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国人因此而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无数的仁人志士奋发前行,不屈服恶劣的环境、势力与外来侵略者的凌辱压迫,刚健坚毅精神代代相传。

仁义至上,人格独立。我们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舍我其谁的抱负,強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气概,守正不阿,气节凛然,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強调“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主义肯定人民是主体;人君之居位,必须得到人民的同意;保民、养民是人君的最大职务。

整体把握,辩证思维。中国古代辩证思维发达,这属于理论思维,包含了抽象过程。中国思维有两大特征,一是整体观,二是阴阳观。前者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或对象的全体及内在诸因素的联系性、系统性,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一两关系的对立与平衡。

经世务实,戒奢以俭。我国有现世与实务精神,强调知行合一,践形尽性,经国济民,兼重文事武备,明理致用,反对空谈高调。又有尊重劳动的精神,倡导勤俭节约,力戒骄奢淫逸,鄙视不劳而获。

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中国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使中国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文化力量。

3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创造中国现当代精神,使中国精神迸发出巨大力量和绚丽光芒

9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所走过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形成了代表着时代精华的独特的精神文化。从党的诞生所体现出来的红船精神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又形成了改革创新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这些精神文化一脉相承,穿越时空,构成了中国现当代精神集群。

在这些成熟化、社会化了的精神集群中,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之源。2005年6月21日,习近平在《光明日报》发表的《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的文章指出,红船精神就是走在时代前列的精神,具体表现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首创精神是核心,是动力之源。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开创了通过新民主主义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独特道路,充分展现了追寻中国梦的首创精神,形成了道路自信。

求实精神是主线,是理论之魂。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就是靠着实事求是,实现了两次伟大的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理论自信。

奋斗精神是支柱,是胜利之本。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定理想、百折不挠,无论遭受多少困难挫折都不动摇、不退缩、不屈服,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制度自信。

奉献精神是本质,是执政之基。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坚决同一切腐败行为作斗争,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形成了政党自信。

红船精神的内涵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90多年来,在党所走过的每一个历史阶段形成的精神文化,无一不是这四种精神的传承弘扬。一个党特别是一个执政党怎样才能保持先进性,就在于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就要靠弘扬首创、求实、奋斗、奉献这四种精神。中国共产党创立的这四种精神是中国现当代精神的精髓,使中国精神迸发出巨大力量和绚丽光芒。

4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成中国精神的时代特征,使中国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中国梦唱响大江南北之际,人们比以往更强烈地感受到改革创新是中国人的当代精神追求和思想特征。

要是从精神追求这个角度分析历史,不难得出结论: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现代化历史进程,就是中国170多年来仁人志士不断在批判中改良、革新、革命、改革,探索强国富民道路的过程。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一直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这100多年的思想史,就是改革创新的思想史及其变奏。甚至可以说现代化的历史,其实就是改革创新的历史。

这100多年的思想和精神积淀,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积淀,已经达到这样的程度,即改革创新不仅已经成为观念形态的思想成果和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已经成为价值取向。尽管当今社会多元化,但在对待改革创新还是因循守旧上,看法还是一致的。改革创新有利于社会发展和民族强盛是当代社会的共识。这也恰好是当代区别于改革开放之前的鲜明特征,在对待改革创新的价值评判上,基本一致。

这种现象当然说明,首先是事实胜于雄辩,人们在改革创新中得到实惠。但更本质的逻辑在于当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与改革创新精神形成互动关系。代表着生产力中最活跃和充满活力部分的知识分子、掌握着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的阶层,获得越来越重要的话语权,改革创新是他们的思想和精神特征,引领着社会思潮和社会舆论。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出现的许多矛盾和问题也在呼唤着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人们把改革创新作为解决问题的法宝和不二法门,这是当下的社会心态和期待。

实际上,改革创新也已经成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如果以旁观者的眼光来观察,会发现当代的中国人灵活通达,刚健有为,不断在创新中进取。当一个民族都能这样以新思维方式武装起来,那

就将是不可战胜的了。

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追求、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是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充当动力,提供活力,是时代精神的彰显。所以,可以这样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改革创新梦。

5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心、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

中国梦,是一个伟大民族、伟大国家的进取之梦;中国梦,是4亿个中国普通家庭的幸福之梦;中国梦,是13亿中国平民百姓同享民族复兴红利的人生之梦。中国梦,就是让每一个中国人具有良好的生存、生活环境,具有成才条件、奋斗岗位、创业机会,能够施展才华,实现个人价值。

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实现中国梦,我们必须用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有一位外国学者说过这样一句话:“13亿中国人民,不能只靠‘人民币’来引领。”这句话幽默又深刻。“中国梦”和“人民币”是理想信念与物质利益的关系;是当前利益与长远目标的关系;是现实处境与未来追求的关系;也可以说是核心价值观与财富占有的关系。市场经济创造财富的能力,离不开金钱的作用。但是,治国安邦、兴国兴邦,不能只靠经济利益,不能只靠物质杠杆。

这些年,中国在经济大发展、财富大增加的同时,一些人信念大缺失、道德大滑坡的问题严重。中国面对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不能搞西方模式的民主,靠“选票兴国”;不能搞西方那种福利主义模式,靠“钞票富民”。领导中国人民,也不能只是依靠“人民币”赢得“人民心”。只有“小康精神”,是建设不了小康社会的。唯有用中国精神引领中华民族,才能够将个人的奋斗发展与全体人民、全民族的奋斗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并提升13亿人的精神境界。

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思考中国梦,奋斗中国梦,就是要去认识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去定位自己的角色和标准。这样,站在“中国梦”面前,才会有更宽广的全球视野,才会有更强烈的爱国主义,才会有更自觉的国防观念,才会有更高尚的人生追求。

此外,要看到,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由此,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6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精神的继承者和铸造者,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领导核心

真正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上实现中国梦的人间正道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整个中国革命中,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中国梦牺牲了数百万优秀党员,中华民族牺牲了上千万英雄儿女,英烈们的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

一大批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而做出卓越贡献的党史优秀代表人物、革命先驱、英雄模范,如李大钊、蔡和森、夏明翰、瞿秋白、向警予、方志敏、马本斋、刘胡兰、董存瑞、罗盛教、黄继光、杨靖宇、杨子荣、张思德、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沈浩、杨善洲,等等,他们的精神得到传承,激励着当代的人们。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精神的继承者和铸造者。他们与中国精神的历史演进有密切关系,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历史演进的决定性要素,并对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华民族精神进行开拓与创新。同时,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几代中央领导集体,都积极弘扬与发展当代中华民族精神。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在价值认知上,着眼中华民族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在总体要求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有机结合;在实践基础上,立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参与主体上,倡导全体人民共同参与。

这里,中国共产党是弘扬与发展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杰出实践者,是弘扬与发展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导力量,是弘扬与发展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保障力量。这些,也是中国共产党能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坚强领导核心的原因。

着眼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与发展,中国共产党还在执政实践中,注重坚持党的传统革命精神与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统一,注重坚持党的先进性与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统一,注重坚持党的建设与当代中华

民族精神的统一,注重坚持党的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与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统一。

我们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候像今天这样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这么接近过,但接近说明我们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历史重任,经受着时代考验,必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要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和推诿之风、奢靡之风,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7建立在中国精神基础上的道路自信,使中国梦具有正确的实现途径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文化创造的结晶。而国家精神和民族精神有联系也有区别。国家精神一定是有意识的行为。民族精神突出于文化元素,国家精神则是在文化元素基础上增加了政治元素。

中国精神与国家精神和民族精神是有差异的,但都奠基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主要包括六种元素:一是一统。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强于世界上很多国家和民族。二是厚德。重德是中华民族的最大特点,儒家的核心就是以伦理道德维系社会,这也是历代王朝推崇儒家文化的重要原因。三是包容。中国文化史最大的特点是对外来文化的包容和改造,包括此后的一次次西学东渐。四是勤俭。中国人的勤劳俭约源于一个生存环境相对恶劣,物质匮乏如影随形,久而久之也就成为一种习惯和观念。五是克己。儒家文化便提供了一个内敛式或缩小欲望来获得心理满足的道路。六是坚韧。中华文化奠基于农业经济,浸润着丰富的小农经济的精神因子。这种文化有着无比的韧性,由此保证民族历千年而不敝。

当下,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景下,确立起以国家为主体的精神,符合思想文化建设发展的实际,能有效提升国家软实力,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可以说,中国精神是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精神内涵,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中国精神,就有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凝结剂和推进器。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代表着中国各民族的形象,彰显着中国人的精神风貌。认定中国精神,就有了超越自我,走向辉煌的强大精神力量。

建立在中国精神基础上的道路自信,使中国梦具有正确的实现途径。事实证明,中国道路世界瞩目,创造的东方奇迹得到13亿中国人的支持,也得到了世界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与认可。《欧华联合时报》说:“中国人民从上百年的屈辱、牺牲、奋斗的历史中找到和选择了一条正确的光明大道。”俄罗斯《政治杂志》周刊载文指出:“全世界都见证了中国通过完善国家政治体制和进行面向市场的改革而快速地发展与复兴。”

8建立在中国精神基础上的理论自信,使中国梦具有坚实的思想基础

把中国梦讲清楚要有理论建构,把中国梦实现出来更要有理论指导,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道路”的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中国道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彰显了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的中国精神,以其高度的科学性和强大的实践性为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这一理论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的,它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承继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不仅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做到真实、深刻、准确的把握,对这些规律的揭示和阐释,同样展现了强大的逻辑力量与超凡的理论魅力。

这一理论又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而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始终着眼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不仅洞察中国社会目前怎样发展和向何处发展,而且洞察将来怎样发展和向何处发展,从而信心百倍地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繁荣富强、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这一理论还是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为动力和源泉,始终以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因而,对人民群众产生强烈的感召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这一理论更是有着鲜明的“中国味”,说着“中国话”。这中国味,就是几千年来积淀在中华民族生命和血液中的中国情感、中国意志、中国愿望、中国思维等等,概括来讲,就是中国文化的精、气、神;这

中国话,就是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我们走的道路背后的理论依据,把我们奋斗目标的价值意蕴给大家讲清楚、讲明白,不是言必称外国人怎么想,动不动西方人怎么说。

高度的科学性让我们对“中国道理”有理由自信,30多年来的辉煌实践又让我们对“中国道理”有资格自信。有“中国道理”做精神支持和思想基础,中国梦就在不远处等着我们。

9建立在中国精神基础上的制度自信,使中国梦具有坚定的政治保证

中国梦离我们越来越近,距离已可以丈量。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回想这10年,中国办成办好办妥了一系列大事、喜事、难事,努力防止陷入“拉美陷阱”与“东亚困境”。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0.7%,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进入了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新时代;编织起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网,构建了社会保障新格局;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 1.8倍,迎来了生活水平的新提升。这10年,上接百多年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要求,中继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发展势头,下启本世纪头20年的发展大局,实现了中国现代化历程的关键跨越。

事非经过不知难,但再难我们也过得来,不能不说我们的制度有独特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56个民族、底子薄、起步晚的发展中大国,能够保持政局长期稳定和社会和谐,能够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能够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有其制度基础和制度保障。这就是根据国情,中国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纽带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等,统合起来,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的发展优势。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最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优势;具有最大限度地发扬人民民主、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的政治优势;具有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经济优势;具有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优势;具有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共同理想、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思想优势。

实现中国梦,对我们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就要有坚定的自信。要靠不断积聚、用好、用足我们的制度优势。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目标任务。这就是要使我们的制度自信不成为盲目自大和故步自封,而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在整体和局部的匹配上,都不断与时俱进。我们的制度自信,是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推进制度创新的制度自信。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关键在于制度,“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我们有实现中国梦的锲而不舍的执着,也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不移的自信。中国梦是我们的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的好制度。好人在这个好制度下充分做好事,我们的好梦就一定能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