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言虚词教案

文言虚词教案

文言虚词教案
文言虚词教案

文言词语·文言虚词

【教学目标】

1、掌握梳理文言虚词整理记忆的方法和复习策略。

2、理解、强化高中阶段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自觉养成高考文言词、句、篇相联系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识梳理、记忆方法和复习策略的教学。

难点强化容易忽略的常见文言虚词的规律练习,养成文言词、句、篇相联系的阅读习惯。【教学手段】 PPT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梳理

1、一个一个地记忆。

高中阶段应当掌握二三十个文言虚词。这需要一个一个地记忆。这里列出30个常见的文言虚词。

(1)之(2)其(3)是(4)焉(5)尔(6)然(7)莫(8)或(9)相(10)见(11)岂(12)乃(13)于(14)与(15)因(16)为(17)以(18)而(19)且(20)则(21)虽(22)若(23)者(24)所(25)夫(26)盖(27)也(28)矣(29)乎(30)哉

2、一组一组地比较。

复习时,有些文言虚词有相同或相近的地方,这样的文言虚词可以通过比较加深印象。

(1)例如,“之”和“其”

“之”和“其”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可以作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而且都可以作第三人称代词,也都可以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代词。但它们有明显的区别,“之”作宾语,“其”作定语和主谓短语的主语;作为指示代词,它们也有分工,“之”主要表示近指,“其”主要表示远指。它们都可作音节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之”主要用在单音节词之后,“其”主要用在句中。而“之”作结构助词,“其”作语气副词,则是它们更大的区别。

(2)又如,“相”和“见”

两个词都可以偏指一方,但“相”偏指第一、二、三人称,“见”只可以偏指“我”。

3、一类一类地掌握。对同是表示某一种语法意义的虚词,可以一类一类地掌握。

(1)例如,表示单独的范围副词

(2)又如,词尾

(3)还有,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尔、汝、女、而、乃、若;子、君、公、吾子……

表高度的程度副词(最,极、很,非常):最、极、至、绝、殊、良、颇、甚、逼、大……

表全部的范围副词(全、都):皆、尽、咸、举、悉、具、毕、备、胜……

表短暂的时间副词(不久、一会儿):旋、寻、俄、俄而、俄顷、顷之、既而、须臾、斯须、少间、未几、无何……

表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哪里、怎么):岂、其、宁、庸、独、安、讵、何……

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假使):如、若、苟、使、向、倘、即、脱、设、而、自、试、令、如使、向使、竟使……4、根据语法位置确定用法。

要根据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结合句意,确定其用法。如,其

作定语时,是人称代词“他(它)的”,或指示代词“那”;作主谓短语的主语时,是“他(它)”;

作状语时,是副词。

如,以:

二、课内例题精析

1.与“一匡天下,不以兵车者”一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今以钟馨置于水中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刿)问:“何以战?”(2000年上海卷)

2.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与另三句不同的一项是()(2004年上海卷)

A.是为何谷B.何为以公名之

C.以臣为愚D.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3.下面句子中“以”的含义相同的两项是()

A.以文学受知于王公化基B.以谢平昔奖进

C.得以文字相乐之意D.以成其德耳(2005年上海卷)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006年春季上海卷)

A.余疑钓之.不善/动而掣之.则无有B.皆毕食以.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无何,浮子寂然./晴碧泛然.D.亦知其趣焉./且焉.置土石

5.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2007年上海卷)

A.作《师说》以.贻之 B.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

C.欲以.立身扬名耳D.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答案:1.D 2.B 3.B D4.C 5.A D

解析:1.题干和D介词,凭借;A介词,因为;B介词,用;C连词,而。2.ACD动词;B介词,因为。3.B D连词,表目的关系AC都为介词,但含义不同4.A助词,代词;B而,用;C词尾,词尾;D语气助词,疑问代词。5.A D连词,目的关系,来,用来,以便;B介词,因为;C介词,用,凭。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的题。(2004年春季上海卷)

(伍)子胥入船,渔父知其意也,乃渡之千寻之津。

子胥既渡,渔父乃视之有其饥色,乃谓曰:“子俟我此树下,为子取饷.”渔父去后,

子胥疑之,乃潜身于深苇之中。有顷,父来,持麦饭、鲍鱼羹、盎浆,求之树下,不见,因歌而呼之,曰:“芦中人,芦中人,岂非穷士乎?”如是至再,子胥乃出芦中而应。渔父曰:,“吾见子有饥色,为子取饷,子何嫌哉?”子胥曰:“性命属天,今属丈人,岂敢有嫌哉?”

二人饮食毕,欲去,胥乃解百金之剑;以与渔者:“此吾前君之剑,上有七星北斗,价直百金,以此相答。”渔父曰:“吾闻楚王之命: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圭①。岂图取百金之剑乎?”遂辞不受,谓子胥曰:“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子胥曰:“请丈人姓字。”渔父曰:“今日凶凶,两贼相逢,吾所谓渡楚贼也。两贼相得,得形于默,何用姓字为?子为芦中人,吾为渔丈人。富贵莫相忘也。”子胥曰:“诺。”既去,诫渔父曰:“掩子之盎浆,无令其露。”渔父诺。子胥行数步,顾视渔者,已覆船自沉于江水之中矣。

注:①执圭:春秋时楚国设置的爵位名,它是楚国的最高爵位。

1.下列句中的代词,指代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A.求之树下,不见之(子胥) B.如是至再是(歌而呼之)

C.此吾前君之剑此(前君之剑) D.掩子之盎浆,无令其露其(渔父)

2.下列句中“相”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A.价直百金,以此相答 B.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C.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D.富贵莫相忘也

答案:1.D 2.B

解析:1.D.其,代“盎浆”。2.A C D.偏指“你”“他”“我”;B.互相。

三、小结

掌握记忆方法,运用复习策略,养成阅读习惯,强化能力训练。

四、课外能力训练(略)

高考必备文言文20个虚词

1.之 ①<动>到……去。《为学》:“吾欲~南海。” 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有时而用~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 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乎” 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 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口,甚于防川。” 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不传也久矣。” 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利。” ⑨<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 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不知。” 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烟炎张天。” ⑿<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后,甲兵顿弊。” 2.而 ①<名>颊毛;胡须。《周礼·考工记》:“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 ②<代>通“尔”你,你的。《记王忠肃公翱事》:“~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③<动>通“如”。好像《察今》:“军惊~坏都舍。” ④<连>1.表并列关系。《论积贮疏》:“苟粟多~财有余。”《捕蛇者说》:“黑质~白章。”2.表相承关系。《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还走。”《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大声发于水上。”3.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愽学~日参省乎已。”《赤壁之战》:“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力众寡又不可论。”4.表转折关系。《殽之战》:“吾见师出,~不见其入也。”《论积贮疏》:“生之者甚少~靡之者甚多。”⒌表修饰关系。《劝

(完整word版)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中考常用文言虚词复习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在文言文中,根据词是否具有实在意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词,另一类是虚词。这两类词在文言中的作用也不同。曾有人这样说,如果说实词是文言文的肉体,那么虚词则是文言文的灵魂。虚词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这是由它的灵活性决定的,它的意义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但也正因为这一点,加大了虚词学习的难度。而虚词从去年开始又成为我们临沂中考的考点。我们就必须把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不过大家不用怕,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归纳复习几个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 二、复习目标 1.了解文言虚词复习要点:去年临沂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常用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二、虚词在文言句中的翻译; 2.掌握“之、而、以、于”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三、考什么 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我们临沂2013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4个文言虚词:之、而、其、以、于、为、焉、者,也、乎、且、则、乃其中“之、而、其、以、于、为”使用的频率很高,当然考试的几率也就更大一些,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复习这几个虚词的用法。 四、怎么考 复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道题,是2012年我们临沂市的中考题。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和“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因为 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来 C.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山市》)用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凭借,依靠 从这道中考题中可以看出: 1、题型设置:为选择题,选项为四个,题干要求判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意同。 2、题料来源:四个选项全选自课内所学课文。 同时,这道中考题告诉我们,必须灵活把握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才能得心应手,做对题目,把这两分轻松的收入囊中。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借助题目归纳总结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五、复习归纳 一、“之”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1、二世杀之()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个虚词归纳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个虚词归纳总结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用18个虚词归纳总结 【“而”】 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一)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例释: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峡而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注: 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例释: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例释:①君子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 ②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4)表转折,今译为:去"但。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 青于蓝。〈〈荀子?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①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 政》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③以城求璧而不许,曲在 〈〈廉颇相如列传》 6)表目的因果,今译为:来。例释: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鳗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例释: ①吾尝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二)代词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它与“尔”是同 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例: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0

文言文断句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学设计 文言文断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探讨并总结出一些文言文断句简易方法; 2、学会一点归纳思维并善加实际运用 , 以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3、借此来提升文言文断句乃至翻译技能。 、教学课时: 4 课时 第 1 课时 一、考点解读 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 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 文言断句有两种考查形式: (1) 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即给出断句,要求考生判断断句的正误,如 2013 年高考湖南卷、江西卷。 (2) 直接指定句子或段落断句,即要求考生用斜( 竖) 线标记出语句停顿的位置。如 2013 年高考湖北卷、浙江卷、四川卷等。 文言文断句作为检查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2013 年高考对该考点的考查有如下特点: (1) 涉及该考点的地区有所增加,从 2012 年的 6 个增加到 9 个。 (2) 考查题型上,主观题居多,如 2013 年浙江卷、湖北卷、四川卷等;以客观题为辅, 2013 年湖南卷、江西卷为选择题。 二、文言文断句方法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整体把握全段内容和大意。断句前首先要把文段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 (上下文 )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 (一) 读文段,通文意 (1) 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 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先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 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

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文言虚词复习学案 设计:程国栋 第一课时 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考纲要求: 《考试说明》关于文言虚词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层级B级。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 教学重点: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掌握虚词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教学过程: 这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高考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部分是将每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出自原文,一句是出自中学课本。课外知识是课内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掌握了课内知识点,特别是掌握了考纲规定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我们就可以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答题时先确认判断该虚词在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不同的语法搭配来进行判断,要充分利用语境来辨别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阅读材料中,要根据上下文的特定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我们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看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应解释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示宾语前置,如:何厌之有。 从语法结构角度切入也是理解文言虚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以勇气闻于诸侯”和“故内惑于郑袖”,结合文意可知,前句的主语是廉颇,是施动者;后句的主语应是楚怀王,是受动者。故第一句中“于”译为“在”,第二句中“于”译为“被”。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 古典诗文 2013-02-07 0617 5d56b7b40102e33y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 一、而 【本义】像人们面部下垂的胡须——胡须。 【假借义】 1.面部的胡须往往连接在一起——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语法单位(词、短语等)之间的各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成语举例】公而忘私——存而不论——避而不谈【成语例释】合而为一把散乱的事物合在一起。不一而足足,充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经典文言】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蟹六跪而二螯——故其国富而兵强——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此人喜嘉善,而乐人攻己短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夫夷以众,则游者众——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才”“就”“接着”“就在这时”“原来已经”。 【成语举例】废书而叹——鸡鸣而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言而喻 【成语例释】得而复失复又,再。刚得到又失去了。尽欢而散尽情欢乐之后,才分别离开。多指聚会、宴饮或游乐。不教而诛教教育;诛处罚,杀死。不警告就处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经典文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掠泗、楚而溃——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此两处则用法与而同)——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③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 【成语例释】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经典文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④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 【成语举例】华而不实——不约而同——不谋而合——不翼而飞——不劳而获 【成语例释】大而无当当,底。虽然大,却无底。原指大得无边际。后多用作表示大得不切合实际、不合用。犯而不校犯,触犯;校,计较。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完整版)高考文言文虚词知识整理

高考文言文虚词知识整理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1而、2何、3乎、4乃、5其、6且、7若、8所、9为、10焉、11也、12以、13因、14于、15与、16、则、17者、18之 下面对18个文言虚词作例解: 1.而 (1)连词 1> 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 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3> 表顺承今译为:就、才。 例释: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4> 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5> 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

7> 表方位今译为:以 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问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 (2)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3)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 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左传·宣公四年》 (4)比况词今译为:如、像、似 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5)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例释: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②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近指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6)通“能” 今译为:能够、才能例释: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2.何 (1)疑问代词今译为:

2017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 李兵2016-11-17 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考试说明》中确定的18个文言虚词;所谓“用法”,就是某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其所表示的语法关系,即词性(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有些资料书把代词也归入虚词范围)。 与文言实词相比较,文言虚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用法比实词灵活,往往一个字有好几种用法,好几种解释,甚至分属好几类词。二是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许多常用的虚词,在一篇中会多次出现。三是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实词往往要靠虚词的组合、连接、辅助而成为完整的句子,体现不同的意思,抒发不同的感情,表达不同的语气。四是在汉语的发展历史中,变化比实词大。 近几年高考文言虚词的考查,并不直接单独设题,而是着眼于应用与理解,对文章整体阅读有着一定的帮助,在翻译中会有适当的体现。 文言虚词用法辨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语境推断法 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理解。如“之”字称代内容就必须联系上下文,才能对“之”字所指内容进行确定。再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一句里两个“之”:前“之”用在“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是“的”意思;后“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属代词无疑。 2、全句关照法 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全句意识,许多虚词的意义不实在,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理解它。如作语助词的“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语气“息息相关”。 3、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比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再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4、语法分析法 比如有虚词“以”的四个句子?①俅以幸臣躐跻其位;②得全首领以没;③扈

2019年高考语文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虚词汇编(完整版)

2019年高考语文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虚词汇编(完整版) 1.爱,ài (1)名词,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 (2)动词 ①给人恩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⑤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 ①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高考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 一些虚词另有实词的用法,为方便表述起见,本清单将其一并解释。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表示假设关系,如果,假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表示目的关系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代词通“尔”,第二人称,你的,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副词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2.何 疑问代词单独做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哪里,什么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做定语,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为什么,怎么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怎么,多么,怎么这 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动词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3.乎 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表反问语气,吗,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吧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啊,呀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前赤壁赋》)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乎:于)(《醉翁亭记》)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乎:在)(《捕蛇者说》)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师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对)(《劝学》) 词尾……的样子,……地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赋》) 4.乃 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才,这才,就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却,竟(然),反而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只,仅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第二个“乃”:只, 仅仅)(《史记·项羽本纪》)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是,就是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常做定语,译为“你的”;也做主语,译为 “你”。不能做宾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用作指示代词,这样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5.其 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做领属性定语,他的,他们的,她 的,她们的,它的,它们的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三人称代词,做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他,他 们,她,她们,它,它们 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我的,我(自己), 你的,你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表示远指,那,那个,那些,那里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18个文言虚词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18个文言虚词 《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有木有眼晕啊?不怕,认真读完今天这一篇,保证你把虚词吃得透透的!! ……回顾教材,掌握《考试说明》十八个文言虚词因高考试题对虚词的考查一般采用拿阅读文本中的虚词与教材中的虚词对照的形式,所以我们结合教材及一些课外篇目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做如下整理: [即时小练]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2)人而无信,不

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荀子·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答案:(1)② (2)⑤ (3)⑦ (4)⑨ (5) [即时小练]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是诚何心哉 (《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答案:(1)③ (2)① (3)④ (4)② (5)⑤

[即时小练]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郁乎苍苍(《赤壁赋》)(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答案:(1)①(2)⑥(3)④(4)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洪海宁 教学类型:复习课 教具准备:多媒体 引语: 同学们,大家知道,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块奇葩。那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更有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执着。几乎每一课都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言文,共同感受这份独特的美吧。 提到文言文,我们就要着眼于中考,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取材于课内,尤其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基本篇目。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文言文内容分析与名句默写等。考查的形式一般分为单项考查和综合考查两种。本节课,我们就前两项内容做一次复习。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项文言实词。 一、文言实词辨析(板书) 1.通假字辨析。(板书) 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 还如:A.甚矣,汝之不惠 B.河曲智叟亡以应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A项中的“惠”通“慧”,B项中的“亡”通“无”,C项中的“畔”通“叛”。 复习通假字时的一个重点就是对它的解释。通假字的解释有一定的格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老师把这种格式说出来呢? 学生答(略) 教师总结……很好,下面请大家根据这种格式来分析几道题,分析出来的请直接起立回答。 (出示题目) 【练习】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一厝朔东 ③百废具兴④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⑤将军身被坚执锐⑥为天下唱 学生回答,教师给予鼓励。 师:除了以上所举的几个例子之外,哪位同学能再列举出几个你所熟悉的通假字?请举手。 (教师提问)…… 教师点拨: 【复习方法】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课下注释中有解释,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分册集中整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中考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1.回顾有关文言文的知识点。 2.了解文言文的考点及常见题型。 3.掌握答题的技巧,从容应对中考。 重点:掌握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难点:文言文阅读题的答题技巧应。 教法:1.启发引导法;2、整理归纳法。 学法:“自主——合作——归纳——应用” 教学设想: 利用多媒体课件,目标点击,示例精析,突破重难点;专项练习,及时巩固。 课时安排:1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中考考查方向何陋之有? 2016年文言文阅读考试内容及要求: ①参考注释,结合语境,灵活运用课内文言文知识,理解课外文言文语段的主要内容。 ②理解文中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的含义及用法。③掌握基本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④将文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2016中考题型: 1、实词解释; 2、虚词用法; 3、特殊句式; 4、文意理解;5、句子翻译。 四、文言文阅读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一)中考题型一:实词解释 结合青岛2015年中考试题第8题学习方法: 解释文言字词的方法一: 联想推断法:当试卷上给出某一个加点实词时,应该联想到课文中有关此词的用法和意义,将二者比较,再确定其含义。 (二)中考题型二:虚词用法 师:联想推断法可解答普通实词和特殊词类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词,但对于一词多义词和虚词来说,仅用这一种方法就不够了,下面再给大家介绍另一种方法: 结合青岛2015年中考试题第9题学习方法: 解释文言字词的方法二: 语境代入法:结合整段选文、整个句子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某个词的意思,将词义代入原句,看它是否通顺正确。 实战演练:做《王翦伐楚》第1、2题(三)中考题型三:特殊句式 1知识回顾: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其中判断句翻译时要译出();省略句有()、()、()、();倒装句有()、()、()、();被动句有()和()。 2.判断句式: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屠惧,投以骨。蒲松龄《狼》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彭端淑《为学》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尝贻余核舟一。魏学伊《核舟记》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3.实战演练:做《故事两则》第10题,《王翦伐楚》第3题 (四)中考题型四:文意理解 1.方法指导:如何快速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 A.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如第一题后面的词语解释,有一个是错的,其它三个是对的,可以帮助理解文章内容。) B.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如第四题)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有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会给出标题。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如青岛2014年中考题《周寻画龙》、2012年《桓公用管仲》、2011年《任贤》)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 另外,需要注意: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虚词汇总

2020年高考语文文言虚词汇总 1.而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 (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2.何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是诚何.心哉(《齐桓晋文之事》)()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3.乎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郁乎.苍苍(《赤壁赋》)()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 (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 4.乃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2)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夫我乃.行也,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4)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 (6)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7)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5.其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1)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小学文言文总复习练习教案

小学文言文总复习练习 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九·文言文阅读 一.掌握文言翻译六种方法: 1.留:凡是意义古今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必变动。 2.扩:把单音字换成双音词。如:俗——庸俗辱——玷辱、侮辱 3.拆:如: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没有依靠;妻子:妻子儿女;如“在郡多有出息”中“出息”就是关键词,它不是现代汉语的“有前途,有志气”的意思,而是文言文中的“产生利息、收益”的意思。 4.增:增补句子省略的成分(或代词的指代意) 5.删: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可删。 6.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如“古之人不余欺也”,正确的语序应是“古之人不欺余也”。同时还应保持原;又如: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应把“好事”调到“少年”之前。 二.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 1、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2、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解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如: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妻

子”,原来是两个词,“妻”指妻子,“子”指儿女。现代汉语是一个双音词,指男子的配偶。 3、遇到多义词时,要慎重推断其在具体语句中的正确义项。 4、古文通假现象普遍,如果遇上的生词用本义、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它是不是通假字。 三.文言文特殊句式——倒装句。 文言中有些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习惯上称之为“倒装”。文言倒装句译成现代汉语时,要依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排列规律,将其“顺装”过来。 (1)谓语前置(主谓倒装)如、甚矣哉,为欺也! (2)宾语前置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如、项王曰:“沛公安在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谓语前,以加强语气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4)定语后置。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后面。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有的还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示。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一)

史上最全高考必备高中文言文虚词知识点总结

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六类。 (一)代词: 1、人称代词——之、其、而(通假)、若、乃 2、指示代词——之、其 3、疑问代词——焉、何 (二)副词: 1、范围副词——则、犹 2、时间副词——既、已、且 3、语气副词——其、何、遂 (三)介词:于、以、为、因 (四)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故、若、虽、因、遂(五)助词: 1、结构助词:之、者、所、然 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 (六)叹词:唉、嘻、呜呼、嗟乎、噫吁嚱 二、词类分析: (一)代词 1、人称代词 ①第一人称:吾、予、余、我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项脊轩志》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为白尚书,出听我言。《段太尉逸事状》 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游褒禅山记》

②第二人称:女、汝、若、尔、乃、子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静女》(女通“汝”) 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子治而乱,子退而自察也。《晏子治东阿》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而通“尔”) ③第三人称:之、其、彼、厥、渠。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六国论》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 ④复数:属、辈、侪、类、徒 若属且皆为所虏。《鸿门宴》 2、指示代词 ①近指代词:是、此、斯、兹、之、然——这、这个、这里、这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赤壁赋》 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②远指代词:彼、夫、其——那、那个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③无定指代词:或、莫——有的、有的人;没有谁、没有哪一个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张衡传》 ④辅助性代词:所、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3、疑问代词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文言文复习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文言文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引导学生回顾并概括记叙文的故事的主要内容,明确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2能对人物的形象进行合理客观的分析评价。 3能总结作家作品风格及写作手法。 4积累并欣赏名言警句。 5拓展延伸相关的名人,故事,名言,俗语,成语。 6能根据现实生活对各篇文章提出并表述中肯的见解看法。 复习重点 1能对人物形象进行合理客观的分析评价。 2能总结作家作品风格及写作手法。 复习课时:二课时 复习步骤 第一课时 复习内容:《公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 复习方法 1、学生自主复习,学生质疑 2、教师检查复习质量强调课文重点 一、复习《公输》: 1了解墨子及《墨子》 2、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 (1)以义相责攻宋行为,使公输盘理屈词穷, (2)以智相责攻宋行为,使楚王理屈词穷; (3)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以技相较,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3、从墨子的言行分析,墨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⑴墨子听说公输盘为楚国造云梯要攻打宋国,不远千里,走了十天十夜到楚国的国都来说服公输盘,表现墨子不畏艰辛,反对不正义的战争的“非攻”思想。 ⑵墨子折服公输盘和楚王的巧妙、锋利的言辞,表现墨子是个出色的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具有机灵、雄辩的口才。 ⑶墨子冒着生命危险只身深入敌国,说服公输盘和楚王。表现墨子为了阻止一场不正义的战争,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 ⑷墨子九距公输盘攻城之机变,说明墨子有勇有谋。 二、复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本文的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 “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3、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 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4、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 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三、复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 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

文言文专题复习——常用虚词复习教学设计

课题:文言文专题复习——常用虚词复习 教学目标:了解中考5个常用虚词的考查方式;学会根据语法、语境准确辨析虚词用法含义;能在句子翻译中准确体现虚词含 义。 教学重难点:准确落实句子翻译中的虚词含义,进而带动翻译能力的提升。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PPT课件展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文言虚词相关知识梳理。 1、文言虚词指文言文中常用的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和代词。 2、连词:连接词、词组、分句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词。如而、且、则等。 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前边,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方式、目的、涉及或比较的对象以及动作的施事者。如于、以、被等。 副词: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范围、程度、情态、语气的词。如乃、则等。 助词:附着在词、词组、句子后面表示某种附加意义的虚词。如乎、之、者。 3、5个常见虚词。

之、以、于、而、其。 4、文言虚词的特点: (1)、一词多类。比如“之”,就有代词、助词、连词等用法。 (2)、一类多义。比如“以”,做介词,就有“用”、“凭借”、“按照”、“把”等不同意思。 5、虚词:新课标中考卷多一单选题的题型出现。 二、PPT课件展示历届中考真题及文本中典型的句子,明确文言虚词在句意理解上的重要性。 (一)“之”字 幻灯片1 1. 辨析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与用法。 公与之乘() 暮寝而思之()(2013衡阳)已而之细柳军( ) 臣之妾畏臣()(2013衡阳)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孔子云:何陋之有?( )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公将鼓之( ) 幻灯片2 2.学生思考后指名答题,多媒体显示答案。 代词,他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释义与练习试题之“者”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释义与练习之“者” [词义例释] ★者,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 ☆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 1.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2.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 ☆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 3.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4.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 ☆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5.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

6.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者”常见的意项 ⑴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⑵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⑶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⑷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⑸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⑹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⑺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 ⑻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 ⑼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⑽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 (11)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巩固练习]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2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3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4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5循表而夜涉,溺者千有余人。 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7客何为者? 8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 9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