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氟西汀治疗老年冠心病伴抑郁症患者临床效果评价__

氟西汀治疗老年冠心病伴抑郁症患者临床效果评价__

氟西汀治疗老年冠心病伴抑郁症患者临床效果评价孟海波闫红河

【关键词】老年冠心病;抑郁症;氟西汀;心电网;ST段;汉密顿抑郁量表

doi:10.3969/j.issn.1672—187X.2009.04.0362—02

【中图分类号】R541.4,749.4【文献标识码】A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冠心病患者中抑郁症的时点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3~4倍。抑郁症对于冠心病预后的影响等同甚至超过目前已知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冠心病患者伴发抑郁时预后差,症状重,病死率明显增高[1七]。为此,我们应用氟两汀治疗老年冠心病伴抑郁症患者进行了临床对照观察,以探讨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03年12月~2005年11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冠心病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人组标准:(1)心电图表现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部分患者还经过冠脉造影确诊。(2)年龄≥60a。(3)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抑郁症诊断标准。共入组79例,其中男53例,女26例;年龄63a~86a,平均73.6a。将入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40例,对照组3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O.05)。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两组均给予常规扩冠、改善心肌供血、活血化淤中成药,如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8受体阻滞剂、抗凝剂等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口服氟西汀治疗,20mg·d~,睡眠差者可酌情应用阿普唑仑0.2mg~0,4nag。观察12W。

1.2.2效果评定于治疗前后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两组患者的抑郁状况,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胸闷、失眠、情绪低落等症状的改善情况;两组治疗前后检查心电图。对描计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2.3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应用SPSSl0.0统计软件处理,计鼍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一般症状及HAMD总分减分比较结果,见表1。

表l显示,治疗12W末,研究组HAMD总分减分数及情绪低落改善率、疲乏、失眠好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O.01)。

2.2两组治疗前后心电图检查ST段下压总和比较结果,见表2。

作者单位:453600(河南·辉县)辉县市公疗医院内二科

作者简介:孟海波,女,41岁,汉族,本科,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成果:发表专业论文数篇。研究方向:心脑血管疾病及焦虑抑郁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表1两组治疗后一般症状及HAMD总分减分比较

注:与研究组比较一f<o.01。

袭2两组治疗前后心电图ST段下压总和(mv。矗s)

注:与对照组比较一P<O.01。

表2显示,治疗12W末,两组患者心电图ST段下压总和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但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O.01)。

2.3研究组不良反应5例患者有轻度胃肠道不适,无需停药,1例出现头晕,中途停药,其余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有报道重症抑郁障碍患者有6%~22%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合理应用抗抑郁治疗,防止异常生理反应对心血管系统损害,从而改善患者整体状况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改善预后。

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为心境低落至少持续≥2W,并伴有下述症状≥4种:兴趣丧失。无愉快感;精力减退或疲乏感;精神运动性滞或激越;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内疚感;联想困难或自觉思维能力下降;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睡眠障碍;食欲减退;性欲减退等。上述症状与冠心病症状,尤其是老年冠心病症状有时难于鉴别,易导致忽视老年冠心病患者并发抑郁症状况,不利于冠心病的治疗。

氟西汀是5一羟色胺(5一HT)再摄取抑制荆(SSRI)类抗抑郁药,主要作用为控制突触前膜对5一HT的再摄取,提高神经细胞突触细胞间隙5一HT浓度,可阻断5一HT。r受体,阻断r氨基丁酸(GABA)释放,进而阻断GABA系统对肾上腺素、多巴胺释放的抑制作用,提高脑中单胺神经介质的浓度,从而使抑郁症状缓解,效果确切而缓和持久,副作用小且持续时间短暂,目前广泛用于抑郁症的治疗。

本研究显示,治疗12W末,研究组HAMD总分减分数及情绪低落改善率、疲乏、失眠好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o.01)。两组患者心电图ST段下压总和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但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研究组不良反应较轻微。说明对老年冠心病伴抑郁

万方数据

症患者在冠心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抗抑郁剂氟西汀治疗,效果更显著,无论一般症状的改善,还是心电图表现均优于常规治疗组。且安全性高,依从性好。

参考文献

E13SehleiferSJ,Macari-HinsonMM,ColyDA,eta1.Thenatureandcourseofdepressionfollowingmyocardialinfarc—tion[J].ArchInterMed,1989,149:1785

[21BarefootJC,HelmsMJ,MarkDB,eta1.Depressionandlong-termmortalityriskinpatientswithcoronaryarterydis—easeD].AmJCardiol,1996,78:613

(收稿日期2008—12一09)

精神病患者服药自杀153例临床资料分析

张丽夏海森李泽爱☆

【关键词】精神病;精神药物;中毒;自杀;相关因素;心理状态

doi:10.3969/j.issn.1672—187X.2009.04.0363--02

【中图分类号】R749【文献标识码】A

精神病患者的自杀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病理性行为。主要受幻觉、妄想以及情绪等因素的影响[1]。有文献报道[2]。精神病患者自杀危险性增加5~15倍,而70%~95%的自杀者均存在某种形式的精神疾病,其自杀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探讨精神病患者自杀的原因及心理状态,我们对我院近5a急诊抢救服药自杀的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03年1月1日~2008年10月31日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急诊抢救的因过量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自杀的153例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0例,平均年龄(36.7士13.1)a;女性93例,平均年龄(36.3士13.9)a。男女患者平均年龄无显著性差异(£=0.182,P>O.05)。1.2方法对入组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病史,服药种类,年龄分布,时间分布等。所有数据应用SPSSl5.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z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年龄及婚姻状况年龄15a~76a,平均(36.48士13.63)a;≤20a12例,21a~30a46例,31a~40a43例,41a~50a23例,51a~60a20例,>60a9例。患者年龄分布有极显著性差异(T2=47.745,P<O.05)。其中20a~40a的患者共89例,占58.2%,高于其他年龄段分布。婚姻状况:已婚102例,未婚49例,丧偶1例,离婚1例。

2.2季节分布患者1月~3月份就诊38例,4月~6月份共36例;7月~9月共35例,10月~12月份就诊共44例,患者就诊的季节分布无显著性差异(Y2=1.275,P>O.05)2.3疾病种类及病程诊断:精神分裂症75例,抑郁症30例,双相障碍2例,躁狂症1例,神经症12例(其中惊恐障碍

作者单位:230022(安徽·合肥)安徽医科大学(张丽,李泽爱);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张丽,夏海森,李泽爱)

作者简介:张丽,女,31岁,汉族,在读硕士,医师。研究方向:精神疾病与精神卫生。

☆通讯作者: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李泽爱)2例,焦虑症2例。强迫症2例,其他6例)。器质性精神障碍5例,癔症4例,应激障碍16例,儿童情绪障碍1例。病程:<1a46例,1a~5a38例,5atl0a33例,lOa~20a17例,>20a17例。患者病程分布有极显著性差异(x2—35.844,P<O.01),其中病程<lOa者(117例,76.5%)显著高于≥10a者(24例,)。

2.4服药种类就诊自杀患者中,服用抗精神病药者67例,抗抑郁剂者22例,碳酸锂4例,苯二氮菖类46例,其他14例(包括鼠药、84消毒液、高锰酸钾等);其中有14例服用≥2种抗精神病药物,有4例患者有自伤行为(割腕、烧伤等)。2.5就诊时意识状态无昏迷者76例,嗜睡34例,浅昏迷26例,深昏迷15例,谵妄2例;患者昏迷与否和抢救时间呈现正相关(pearson等级相关系数一O.878),见表1。

表1抢救时间和昏迷情况

3讨论

自杀已然成为全球性的巨大的、复杂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每年全世界大约有100万人自杀死亡,占全球疾病总负担的1.4%。每年自杀死亡的人数远远大于战争、恐怖袭击和ⅨJ杀死亡人数。尽管大多数精神病患者并不是死于自杀,但在欧洲和美国,90%的自杀死亡者均存在不同形式精神障碍的证据。在美国90%以上的自杀与精神疾病和(或)物质滥用有关。在英国,50%的自杀案例在自杀当时或以前存在精神疾病的诊断。心境障碍(主要是抑郁)病人终生自杀的风险为6%~15%,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终生自杀风险为4%~10%。

本资料显示。服药自杀患者的性别、季节无显著差异;而年龄多集中在20a~40a,占58.2%;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占68.6%;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的因素主要包括精神症状未有效控制、伴有严重的抑郁情绪、患者无人照顾或者照顾不够、伴有慢性躯体疾病等;而抑郁症患者若伴有精神病性

万方数据

氟西汀治疗老年冠心病伴抑郁症患者临床效果评价

作者:孟海波, 闫红河

作者单位:辉县,辉县市公疗医院内二科,河南,453600

刊名: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SOMATIC DISEASES

年,卷(期):2009,15(4)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2条)

1.Schleifer SJ.Macari-Hinson MM.Coly DA The nature and course of depression following myocardial infarction 1989

2.Barefoot JC.Helms MJ.Mark DB Depression and long-term mortality risk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1996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梁积英.胡才友.潘文晶.吕泽平.段小嬿.史文.苏卫红.阳初玉.杨秀塔老年冠心病伴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研究-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10)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伴抑郁症的临床特点、相关因素及预后.方法选择老年冠心病伴抑郁症患者52例为观察组,老年冠心病不伴有抑郁症患者6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家庭及社会支持,以及Holter监测结果等进行对比分析并随访.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严重睡眠障碍、焦虑激越、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自觉无用负罪感等症状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患者的家庭和睦及社会支持率明显高于观察组.Holter监测显示,观察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以及缺血性ST-T改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P<0.01).观察组患者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伴抑郁症患者易产生严重睡眠障碍、焦虑激越、情绪低落等症状;抑郁症患者心源性猝死率增高;良好的家庭及社会支持有利于预防和降低老年冠心病抑郁症的发生.

2.期刊论文许冬梅老年冠心病伴发抑郁症的临床分析-中国民康医学2007,19(24)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伴发抑郁症的发病率、症状特征和频度.方法:用中国精神障碍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关于抑郁发作的症状标准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作为调查工具,对确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抑郁症状调查.结果:9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抑郁症38例,发生率为41.30%.其中,轻度抑郁8例(8.70%)、中度抑郁14例(15.21%)、重度抑郁16例(17.39%).心境低落35例(92.11%)、兴趣丧失25例(65.79%)、无愉快感27例(71.05%)、精力减退或疲乏感24例(63.16%)、精神运动性迟滞5例(13.16%)、激越22例(57.89%)、自我评价过低、自责23例(60.52%)、联想困难4例(10.52%)、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24例(63.16%)、有自杀和自伤行为6例(15.79%)、睡眠障碍28例(73.68%)、食欲减低20例(52.63%)、体重明显减轻3例(7.89%).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容易伴发抑郁症,且病情较严重,以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焦虑和有自杀观念多见.

3.期刊论文窦丽娟.隋丽萍.朱春黎老年冠心病伴抑郁症89例治疗体会-潍坊医学院学报2002,24(2)

目的提高临床医师对老年冠心病伴抑郁症的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总结了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伴抑郁症89例的诊断治疗体会,冠心病治疗和抗抑郁治疗同时进行.结果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症状1周内减轻84例,2周内彻底缓解89例.心血管症状3d内减轻45例,1周内缓解44例.出院时ECG显著改善82例.结论老年冠心病伴抑郁症常以冠心病症状为主诉,焦虑抑郁症状较隐匿,一经确诊治疗简单有效.

4.期刊论文刘斌.刘绍华.沈菲菲.张丽萍.LIU Bin.LIU Shao-hua.SHEN Fei-fei.ZHANG Li-ping氟西汀对合并抑郁症老年冠心病的治疗作用-实用老年医学2006,20(3)

目的明确氟西汀对伴有抑郁症的老年冠心病病人的治疗作用. 方法选取79例伴有抑郁症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分为氟西汀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0例和39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扩冠、改善心肌供血药物,如硝酸酯类药物、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抗凝剂及活血化瘀中成药等治疗,其中氟西汀治疗组加用氟西汀 20 mg口服,每日1次,治疗12周,治疗前后分别观察患者胸闷缓解情况,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减少情况,并记录治疗前后心电图ST段的改变. 结果氟西汀组和对照组患者经12周治疗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减分数分别为(12.5±2.3)分和(5.8±3.6)分(P<0.01),胸闷缓解时间分别为

(6.2±1.8)d和(7.3±2.9)d(P>0.05);心电图各导联ST段下压之和(∑ST)在氟西汀组治疗前后分别为(2.35±0.16)mV和(0.85±0.14)mV(P<0.01),在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2.51±0.07)mV和(1.81±0.11)mV,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氟西汀组患者无论一般症状的改善还是心电图的表现均优于对照组. 结论氟西汀对合并抑郁症的冠心病患者有明确的辅助治疗作用.

5.期刊论文刘斌.沈菲菲.刘绍华.LIU Bin.SHENG Fei-fei.LIU Shao-hua氟西汀对伴有抑郁症的老年冠心病的治疗作用-西南军医2006,8(2)

目的探讨氟西汀对伴有抑郁症的老年冠心病病人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79例伴有抑郁症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分为氟西汀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分别为40例和3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扩冠、改善心肌供血、活血化淤中成药,如硝酸酯类药物、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抗凝剂等治疗,其中百忧解治疗组加用氟西汀(百忧解)20mg口服,1次/日,治疗12周,治疗前后分别观察患者胸闷、失眠等症状缓解情况,汉密尔顿(HAMD17)抑郁量表评分减少情况,并记录治疗前后心电图ST段的改变.结果百忧解组患者的一般症状的改善和心电图的表现均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百忧解对于伴有抑郁症的冠心病患者有明确的辅助治疗作用.

6.期刊论文杨玉霞.叶沐殚.濮欣.刘勇.张灵芝.王伟英老年冠心病伴抑郁症的疗效观察-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08,2(2)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伴抑郁症的临床特点及进行抗抑郁药和社会心理干预治疗的疗效.方法 将235例老年冠心病伴抑郁症的患者进行心理评估,随机分为对照组、抗抑郁药物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单纯常规心脏病药物治疗,抗抑郁药物治疗组在常规心脏病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冠心病健康教育、抗抑郁药.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家庭及社会支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等进行对比分析并随访.结果 治疗组心肌缺血明显改善,心绞痛复发率及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比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评估基础上的冠心病健康教育与抗抑郁药物治疗能改善冠心病伴抑郁患者的症状及预后.

7.期刊论文李方江.张凡.岳秉宏.徐涛.宋郁珍.李会贤.杨文翠老年冠心病抑郁的相关社会心理因素分析-中西医

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12)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抑郁症发病的相关社会心理因素.方法 对符合CCMD-2-R抑郁症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分的4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老年冠心病抑郁与生活事件,尤其是与家庭生活事件有关.结论 心理社会因素是老年冠心病抑郁症发病的重要高危因素,老年冠心病抑郁症患者除了给抗抑郁剂治疗外,还需重视心理治疗,社会支持有助于降低抑郁症的发生.

8.期刊论文武云涛.张倩对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抑郁症的认识-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10(4)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严重,冠心病成为老年人群中的多发病.老年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患者逐渐增多,老年抑郁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影响冠心病患者的康复,增加冠心病患者的病死率[1].但临床对老年抑郁的识别率低,造成按冠心病常规治疗的效果差,同时浪费了医疗资源.

9.期刊论文李方江.张凡.Li Fang-jiang.Zhang Fan老年冠心病抑郁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研究-中国医药导刊

2008,10(8)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抑郁症发病的临床特点、相关因素及预后.方法:选择老年冠心病伴抑郁患者 52 例为观察组,老年冠心病不伴抑郁症患者 53

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家庭及社会支持,以及 Holter 监测结果等进行对比分析并随访.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严重睡眠障碍,焦虑激越、情绪低落、兴趣减堰等症状发生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对照组患者家庭和睦及社会支持率明显高于观察组,Holter 监测显示观察组患者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ST-T 改变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患者心源性猝死发生率高于对照矧(p<0.O5).结论:老年冠心病伴抑郁症易产生睡眠障碍负面情绪等症状,心脏重大事件发生率明显增商,良好的家庭及社会支持有利于预防和降低老年冠心病抑郁发生.

10.期刊论文罗晓华.宋贺睡眠干预对老年冠心病伴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9)

随着人口的快速老龄化,老年人精神疾病的患病率迅速增加[1].我国冠心病患者中24%有抑郁症状,以轻度抑郁为多[2].而心、脑血管疾病又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老年抑郁症患者常主诉睡眠短、入睡困难、多梦、睡眠质量差等.本研究旨在观察睡眠干预对冠心病伴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本文链接:https://www.sodocs.net/doc/ac5937715.html,/Periodical_lcsxjbzz200904036.aspx

下载时间:2010年4月30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