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张爱玲研究综述作业

张爱玲研究综述作业

张爱玲研究综述作业
张爱玲研究综述作业

张爱玲研究综述

摘要:一代才女张爱玲除了有传奇的人生经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个人魅力之外,对她及她的作品的接受和研究也走上了一条颇具戏剧性色彩的研究道路。本文主要依据对张爱玲研究时间段的划分,介绍各个研究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其主要观点等内容,展示各阶段的研究热点,分析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等问题,梳理研究脉络,展现张爱玲研究的主要状况,从而对六十年来的张爱玲研究工作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和总结。

关键字:张爱玲研究研究时间研究者研究热点

谈及张爱玲,首先在我脑海中浮起的是当初在一本书上所见的一张黑白照片里的形象,那是一个有着姣好的妆容,梳着古朴式的整齐的盘发的女子,身着一袭精致的旗袍,只是一个侧脸,却流露出无限的深意。照片里她微微地低着头,静静地俯视什么,眉宇间却流露出一种说不清的落寞之感,似乎陷入了某种沉思,就如同她和她的作品一样,意蕴深厚,却令人捉摸不定。

张爱玲是独特的,而她的这种独特不仅表现在她传奇的人生经历,别具一格的个人魅力,以及富有特色的文学创作上,甚至连对她的作品的文学接受和研究也走上了一条戏剧性的道路。她曾是上海滩炙手可热的才女,自1952年远走美国后却一度在国内销声匿迹,连带着她的作品和成就也逐渐地被读者和研究者们所抛弃和遗忘。而随着海外和港台地区“张爱玲热”的掀起,逐渐开化的大陆文坛也重新拾起了这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所无法忽视的重要人物,并借着这股研究热潮对其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挖掘和探索,研究成果蔚为壮观。本文的主要内容便是依据对张爱玲及其文本研究的时间段划分,简述其发展过程,包括研究学者及其代表著作,研究热点,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等内容,展示张爱玲研究的发展概况。

从对张爱玲的研究的时间段划分上来看,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20世纪40年代

1943年5月至1944 年4 月,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张爱玲连续在《紫罗兰》、《万象》等杂志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琉璃瓦》、《倾城之恋》、《金锁记》等多部小说作品,一时间名声大噪,成为当时大上海红极一时的大才女。而相比于对她的文学作品的接受,对于张爱玲的研究工作是相对滞后的,其中在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当属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傅雷。1944年5月傅雷以迅雨的笔名在《万象》杂志上发表了《论张爱玲的小说》一文,揭开了“张学”研究的序幕。文中不仅肯定了张爱玲的个人才华和写作技巧,而且对《金锁记》、《倾城之恋》、《连环套》做出了分析与批评。其中既有将《金锁记》与鲁迅的《狂人日记》相比拟的赞赏,“《金锁记》是张女士截至目前为止的最完满之作,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也有指出《连环套》最大的弊病在于“内容的贫乏”,且“没有心理的进展,因此也看不见潜在的逻辑,一切穿插都失掉了意义”等中肯的批评。对此,张爱玲也做出了自己的回应,写下了《自己的文章》一文针对傅雷的观点进行逐条批驳和解释,其中也是对张爱玲自身创作态度和文艺观的阐述和论说。而就在傅雷发表文章的同时,《杂志》月刊也登出了胡兰成的文章—《评

张爱玲》。众所周知,当时的胡兰成正与张爱玲交往密切,尽管胡兰成相比于旁人能更为了解和贴近张爱玲的思想个性,但也不乏因个人情感因素而产生的对张爱玲的阿谀吹捧,表现为文章中言辞过于华丽,情思浓溢,从而缺乏了一定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的问题。当然,文中也不乏其个性的见解,例如在文章开头便提出“张爱玲先生的散文与小说,如果拿颜色来比方,则其明亮的一面是银紫色的,其阴暗的一面是月下的青灰色。”可见,在胡兰成的眼里,张爱玲的小说和散文不管是描写明亮还是叙说阴暗,都呈现为一种冷色调,这也与张爱玲所自叙的“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的观点所呼应,奠定了其苍凉冷峻的写作基调与意境。此外,这个时期张爱玲研究的重要成果还有现代女性文学史家谭正璧的《论苏青与张爱玲》,柳存仁的《说张爱玲》,章品镇的《<传奇>的印象》等。

总的来说,四十年代张爱玲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研究者的研究工作相对浅显,研究领域相对狭窄,且其批判和研究的深度也尚未触及作者创作的深层意蕴,多为单篇的论文,整体上还有待提高。

(2)20世纪60年代——80年代

在建国以后,自张爱玲1952年出走到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时间里,张爱玲在国内这个名字全然不见了踪影,报刊杂志,甚至连公开出版的现代文学史的书上也没有她的一席之地,致使这位曾经享誉一时的才女在当时国内的读者中鲜为人知,然而究其原因,是与张爱玲所创作的《秧歌》、《赤地之恋》两部作品有关的,其中涉及的反共倾向导致了政治上对张爱玲的公开避讳,致使王瑶、张毕来等一批学者在编写现代文学史时,出于政治考虑而对张爱玲只字不提。因此,这个时期的张爱玲研究工作主要是由海外华人和港台学者所承当的,在取得明显的进展的同时,也悄然掀起了一股“张爱玲热”。

这个阶段属于张爱玲研究的开拓阶段,而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1961年,美籍华人学者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张爱玲进行了长达四十多页篇幅的讲述和介绍,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篇幅超过了鲁迅的一倍多。文中他高度评价了张爱玲,“但是对于一个研究现代中国文学的人来说,张爱玲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仅以短篇小说而论,她的成就堪与英美现代女文豪如曼殊菲儿、安泡特、韦尔蒂、麦克勒斯之流相比,在有些地方,她恐怕还要高明一筹。”而且他还认为《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由于夏志清对张爱玲极高的文学史地位的评价,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迫不及待地走进张爱玲和她的作品。其次,台湾学者在搜集和整理张爱玲研究资料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水晶是台湾“张迷”中极为痴迷的一个,他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是《张爱玲的小说艺术》。由于他曾两度赴美拜访张爱玲,有过与张爱玲直接的接触,因而他也掌握了张爱玲在美国生活期间鲜为人知的资料,这些也都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著作中还涉及了对张氏小说的象征,意境,心理描写等内容的讨论,提出不少新颖的见解。此时,值得关注的还有发生在唐文标和朱西宁以及王翟、银正雄之间的论争。唐文标是著名的张爱玲研究专家,他的主要贡献在于编辑了《张爱玲研究资料大全集》、《张爱玲卷》等专著,为后人研究张爱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参考,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然而,在肯定张爱玲艺术天分的同时,他也提出了张爱玲作品中缺乏“道德的批判”和积极的社会作用,只是“趣味主义”地描写她所熟悉的“腐朽、衰败、垂死、荒凉”的观点。通过《一级一

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张爱玲早期小说长论》等论文的阐述,他提出尽管作家会受到环境和经验的局限,但在一个作家的作品中不能不包含价值判断,作品中道德批评的减少很容易将善恶导致,影响人类社会的平衡,因而“严肃文学中应有人性标准,应有道德制裁,应有‘君子爱人以德’的内容。”针对唐文标的批评,以朱西宁为代表的学者也发表了《先觉者、后觉者、不觉者——读<张爱玲杂碎>》的论文来予以驳斥,批评其文学功能论和殖民地作家的观点。相比之下,香港的研究则显得冷清许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林以亮先生,他本人不仅是张爱玲的好友,使他将张爱玲的作品推荐给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还担任了张爱玲的遗嘱执行人,著有《私语张爱玲》、《张爱玲语录》等作品,反映了张爱玲的创作生活,也是不可忽视的研究资料之一。

这个时期的研究工作主要是由这些深处异乡的海外华人和港台地区的学者来进行的,其研究内容已经突破了对张爱玲作品的表层研究而逐步深入其意蕴内涵,关注的重点在于对张爱玲作品中所展现的荒凉的人生意识和宽厚同情心,但缺乏对张爱玲所生存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的研究,致使研究中不免带上了个人色彩。但从零散的评论到系统整体的把握以及专门研究者的出现都标志着张氏研究学术品格的确立。

(3)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叶

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研究界逐渐地实现了思想的变革和解放,而文学史观念的革新也使得大批的现代作家重新回到了文学史的家园,文学史的格局被重新改写,其中就包括被请回文学史的“张爱玲”。从此,张爱玲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大规模多角度的研究工作逐渐展开,新问题、新观点、新资料不断提出,由于大陆文坛的参与,张学逐渐成为一门更加系统全面的学说。因而80年代至今,也被称为是张爱玲研究的回归时期。

最先将张爱玲纳入大陆文学史排行榜并给予较高评价的是钱理群、吴福辉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而此后随着杨义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殷国明的《中国现代文学流派史》,严家炎的《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不断地对张爱玲进行定位与刻画,使得张爱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逐渐地得到确认和巩固,同时在整体上把握张爱玲也具有宏观性的意义。除了进入文学史的视野以外,张爱玲研究的论文也在质和量上有大幅度的提高。在温儒敏的《近二十年来张爱玲在大陆的“接受史”》中提到1981年11月张葆莘在《文汇月刊》上发表的《张爱玲传奇》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早论及张爱玲的一篇文章。而随着夏志清中文版《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传入,“促成了大陆文学界普遍的‘读张’的兴味”,使得张爱玲也“正式进入了一些大陆文学史家和研究生的论文视野”。早期研究者中有颜纯钧的《评张爱玲的短篇小说》,赵园的《开向沪港“洋场社会”的窗户-读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等,“都比较‘正式’地考察了张爱玲小说的题材、手法与风格上的特点,注意到其与新文学‘主流’有所不同的‘性质’,并小心翼翼为张爱玲说几句肯定的话。”其中在赵园一文中,通过分析文本提出了“构成张爱玲小说的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与封建性”,“两性关系,婚姻关系,是张爱玲发掘人性发掘洋场生活特殊本质的角度”等观点使得后续研究者开始从不同角度论证命题使得发展和完善。此外,还有吕启祥的《<金锁记>与<红楼梦>》,宋家宏的《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及创作》及《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曹七巧探》,张淑贤的《精神分析与张爱玲的<传奇>》,赵顺宏《张爱玲小说的错位意识》,姚玳玫

的《闯荡于古典与现代之间-张爱玲小说悖反现象研究》等等,都是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作品,开始运用各种方法分析作者及其作品,揭示其意蕴内涵,同样也为张爱玲研究做出了贡献。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的兴趣也开始转向了张爱玲传奇的一生,1992年下半年至1995年出这两年多时间便有四部有关张爱玲的传记出版,分别是王一心的《惊世才女张爱玲》,于青的《天才奇女张爱玲》,阿川的《乱世才女张爱玲》及余彬的《张爱玲传》。前三部作品单看名字总不免令人遐想有图书商业包装的嫌疑,是为了满足人们对张爱玲的了解需求而写的仓促之作,相比之下《张爱玲传》则保持了一定的学理性,在结合海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张爱玲的身世、生平经历及创作做出深入的剖析,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此外,对张爱玲的研究具有重要贡献的还有学者张子善,除了对张爱玲及其作品研究之外,他发掘了《小艾》、《不幸的她》等十余篇张爱玲被湮没的佚文,意义十分重大。

1995年9月张爱玲在海外溘然仙逝,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正如温儒敏所说“这位奇女子似乎以其“死”的方式而在大陆媒体中再度‘活’了过来”。一时间海内外又掀起了一股张爱玲热潮,大量的哀悼文章和来自亲友的回忆性散文的发表,以及关于张爱玲私交和日常生活的公布都成为了张学研究者的宝贵资料,而且这一股学界中张爱玲热也开始向大众领域扩散,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走进张爱玲,《张爱玲文集》等也一版再版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其次,张爱玲的作品例如《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半生缘》等开始以其他艺术形式如话剧、电影、电视剧等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至此,“张爱玲”又成为了一个具有商业价值的消费品。

新时期以来,研究者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运用了各种方法对张爱玲及其作品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关注其创作思想和作品中的内在意蕴,包括对其人生观,婚恋观的重新审视和研究,既有微观细致的作品分析,也有宏观系统的整体把握,张学的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但问题也依旧存在,这个时期的研究成果大多是针对40年代上海和60年代港台研究的拓展和阐述,而缺乏真正的创新研究,且内容集中于张爱玲的小说研究,其散文作品,海外作品,电影剧本等内容研究不足,还有待后人继续挖掘。

(4)20世纪90年代中叶——至今

从90年代中叶至今,张爱玲的研究热潮逐渐地趋于平稳,人们开始以更为冷静和理性的方式来对待这位作家和她的作品,同样,对于张学的研究和认识也进入了一个更为多元和深入的阶段。而不管是从整体上来把握归纳总结其特性,还是进行细致的文本阅读形成对其重要作品意蕴内涵的揭露,也都成为了目前张爱玲研究最主要的两种方法和思路。

除了90年代围绕张爱玲政治文化身份的论争所形成的以张泉为代表的挺张和以陈辽为代表的批张的论证之外,21世纪初香港的刘再复再次针对夏志清给张爱玲文学史定位的问题上提出了质疑。其缘起是2000年10月在岭南大学所召开的“张爱玲与现代中文文学国际研讨会”,其中与会者就包括夏志清、王德威、刘再复等人。其争论的焦点主要有关于张爱玲“历史家”还是“哲学家”的认定,鲁迅、张爱玲、丁玲等人的评价问题等。当时刘再复在张爱玲研讨会上的发言稿《张爱玲的小说与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提到,针对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提到的张爱玲短篇小说的精神内涵具有历史意识和道德倾向的观点,即肯定张爱玲作为“忠实而深

厚的历史家”使其作品具有“强烈的历史意识”,以及为了表现道德判断,张爱玲的小说意象“强调优秀和丑恶的对比”,从而作品能够引发读者“对于道德问题加以思索”的观点,刘再复认为张爱玲的才能不是表现为“历史家”特点,而是表现为“哲学家”特点,“有一种超越空间(都市)和超越时间(历史)的哲学特点”,“张爱玲的特点是红楼梦的特点,即超越政治,超越国民,超越历史的哲学、宇宙、文学特点”,并通过《金锁记》与《红楼梦》的对比得出《金锁记》、《倾城之恋》的内核“是红楼梦的性质,即哲学、宇宙、文学性质,”其内容写的是“人的生命状态和生活状态,是一切时代皆有皆通的人性状态”等等。

对此,我也赞同刘再复的观点,即认为张爱玲的成功并不在于能够细致而真实地记录历史史实,而是通过这些世间的平凡男女和纷繁世情的描写揭示了在这些生活的表象之下的深藏于人性底层的永恒的秘密即人的欲望,以及无法抗拒的悲剧命运等主题。在张爱玲冷峻的笔触之下,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是现实世界的苍凉与荒芜,感受到的是人性的孤独与绝望。例如在《金锁记》当中的曹七巧,被象征着权力和金钱的金锁所圈禁和残害,在受到多年精神和肉体压抑之后她变形了,一旦取得了统治权就迫不及待地想要爆发,想要掌握一切,成为了一个绝对的专制统治者,她的那一双儿女便成为了她统治的牺牲品。这里作者所讨论和展示的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并非单单只存在于封建社会或是某一个具体时代的问题,而是始终伴随着人类的困顿与烦恼。作品的成功之处也就在于,它无分善恶、真假、是非、因果,而只是在于展示人和世界的本质,展示人类永恒的困境。因而,张爱玲的成功在于她扮演了是一个“哲学家”的角色,而不仅仅只是一个真实记录历史问题的“历史家”。

第二个争论点在于对鲁迅、张爱玲、丁玲等人的评价问题。首先,夏志清认为“鲁迅是个夭折的天才”,“从为人和作品看,鲁比张更不如”,“鲁迅在北京时与胡适一样,都是不错的文人,但后来却向中共屈服了,做了左联的领袖,你可以说他伟大,但换个角度说,他也成了走狗”,而“张爱玲是近几十年来最有尊严的中国人”,以及当将丁玲与张爱玲的悲剧相比较是,对丁玲的评价是“丁玲是不同的类型。丁玲的小说没一本是好的。她的文字这样糟糕,比如她的《莎菲女士的日记》。丁玲的语言很笨,她实在不算什么”等。毫无疑问,夏志清的观点是偏颇的,未免太过激进了一些。对此,刘再复也提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真正有绝望感的作家只有两个人,一是鲁迅,一是张爱玲”,鲁迅是“把天才贯彻到底的”,而张爱玲才是“未把天才贯彻到底”的,是“夭折的天才”,而且在精神内涵上,鲁迅也要比张爱玲深广得多。而对于丁玲的评价,夏志清完全无视了《莎菲女士的日记》在五四时期在女性解放问题所带来的重要影响,而是根据“共产宿命论”来定位那些靠近共产主义思潮的作家就一定是失败的作家。这里也涉及了对赵树理等人的评价。因而,在重新书写文学史的问题上,我们应该本着客观真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尽力摆脱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史写作的牵制,还原作家,还原作品,还原文学史,避免重蹈覆辙,使得作家得到公正的评价。

近年来综观张爱玲研究,各种论述著作涉及话题繁多,例如对作品中女性或男性人物形象分析上有秦弓的《张爱玲对母性形象的阴性书写》、成秀萍的《男性世界的女性书写—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主义色彩》等,意象分析上有杜丽琴的《张爱玲小说女性意象群落研究—月、花、饰物意象》《张

爱玲小说意象群落研究—男性意象群落》,刘峰杰等人所著的《张爱玲的意象世界》等,在叙事艺术研究上有张娟的《旁观者心态与张爱玲小说的叙事策略》、程箐、刘建春的《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时间意识》等等,不同角度,不同方法,不管是归纳总结还是文本细读上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是问题依旧存在,研究领域过于局限,应当借鉴对鲁迅等大家的研究方法,将她与其他现代作家进行对比研究,在拓展研究视野,挖掘研究深度的同时,善于总结归纳,搜集分散于各类论文中的观点并形成系统,从而将张爱玲研究推到新的高度。

回顾张爱玲研究的历史,起伏辗转,从零散到整合,从单一到多面,从孤立到系统,在研究者们的努力下,张学不断丰富和扩展,我们也逐渐完整地认识了张爱玲,并走进了她的真实的艺术世界。张爱玲研究的工作一直都在持续,而且后人也在不断的完善和深入,其成就是可喜的,但问题也是存在的。面对这个重新回到人间的“张爱玲”,其真正需要的不是一时而起的狂热追捧,而是应当以冷静、客观、公正、深入的态度剖析她并最终还原其真实的自我。尽管张爱玲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对她的研究工作还在继续,并且我们也期待会有更加客观、新颖和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的出现。

参考文献:

迅雨(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

张爱玲《自己的文章》

胡兰成《评张爱玲》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刘绍銘、梁秉钧、许子东《再读张爱玲》

温儒敏《近二十年来张爱玲在大陆的“接受史”》

刘再复《张爱玲的小说与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夏志清《张爱玲与鲁迅及其他》

刘峰杰《想象张爱玲—关于张爱玲的阅读研究》

陈子善《揭开尘封的张爱玲研究史》

胡沛萍、于宏《近年国内张爱玲小说研究述评》

柳星《海外张爱玲研究现状述评》

章颜《细节的政治—近年来海外汉学视野中的张爱玲研究》

袁良骏《以傅雷为代表的早期张爱玲研究》

杨玉清《张爱玲研究综述》

黄玲玲《六十年代以来张爱玲研究述评》

王卫平、马琳《张爱玲研究五十年述评》

杨青泉《张爱玲研究的“关键词”—张爱玲研究回顾》

文献综述作业

The Application of Deixis in Advertising English 2012812059杨光The English word “advertise” derives from the Latin word "advertere”, which means “to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the public on something and induce them to act in some way”. Albert Laser, generally regarded as the father of modern advertising, defined advertising as “salesmanship in print, driven by a reason why”(Xu,2002:1). Though the definition was given long before the advent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and the nature and scope of advertising were considerably different from what they are today, this frequently quoted definition indicates that the central purpose of advertising is to sell with skills. According to 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to advertise is to tell about or praise( a product, service, etc.) publicly as through newspapers, handbills, radio, etc., so as to make people want to buy the promoted stuff. Encyclopedia Britannia Dictionary defines advertising as follows: “The techniques and practices used to bring products, services, opinions, or causes to public notice for the purpose of persuading the public to respond in a certain way towards what is advertised Most advertising involves promoting a good that is for sale, but similar methods are used to encourage people to drive safely, to support various charities, or to vote for political candidates, among many other examples. In many countries, advertis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 of income for media (e.g. newspapers, magazines, or television stations) thro ugh which it is conducted” (Encyclopedia Britannia Dictionary, 1985:96) Harris and Seldon (1962:40) define advertising as “a public notice designed to spread information with a view to promoting the sales of marketable goods and services”. Dyer (1982:2) be lieves that “in the simplest sense the word …advertising?means …drawing attention to something?, or notifying or informing somebody of something”. Advertising is the most effective form of salesmanship for most consumer products and services,” says Leonar d Matthews, president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Advertising Agencies. It is the least expensive, most effective way to put our sales story before a potential user (Rotzoll et al., 1986:40). Russell et al. (1988:22) define advertising as “a method of d elivering a message from a sponsor, through an impersonal media, to many people.? And according to Merit Students Encyclopedia, it is “a way of bringing information to the public for the purpose of selling a product, a service, an idea, or an event”. So far the most widely accepted definition is the one given by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AMA): the non-personal communication of information

张爱玲研究

·张爱玲研究· [主持人的话]自1952年离开大陆以后,张爱玲再次出现在读书界,在台湾是在1950年代,在香港是在 1970年代,在大陆是在1990年代。记得读大学时,我绝对不知道张爱玲,我以为我的老师也不知道张爱玲。 但张爱玲的这次出现却非同小可,在一地又一地掀起了文学的风暴,震动了文坛。如果说我们的文学版图原 来已经划分好了的,张爱玲这一来,却使原来的版图有点零乱起来。我们先有的版图是鲁、郭、茅、巴、老、曹 ……依次排列下去,整整齐齐,甚至有点一丝不苟。到1990年代中,批评界才出现了重新排座次的冲动,武 侠小说大师金庸闪亮出场,大有占四抢三的风头。张爱玲也进入了前十。但现在看看,金庸的出现只是在形 式上改变了版图,或者说是版图的扩容,即从清一色的雅文学扩展到兼容形形色色的俗文学,如学界所说,现 代文学应当有一对翅膀,一只是雅的,一只是俗的,这样飞起来才平衡,现在飞的这只现代文学之鸟平衡了。 但从价值评判的角度看,金庸被同构了,只是他的言说方式与我们所习惯的高雅文学不同而已。张爱玲的出 现,却是异数。在现代文学原版图的前十作家中,没有女性,要挑战这个排名,绝非易事。早在 1980年代,刘

小枫撰写《拯救与逍遥》,他用冰心的爱对抗鲁迅的恨,但冰心的创作深广度远不及鲁迅,这次对抗,使刘小枫 转入了基督教研究,但对现代文学版图的改变没有什么实质触动。张爱玲却来势汹汹,原来的版图是以男性 为主体的、雅化的甚至是欧化的、指定的、形成习惯的,但她却是女性的、非雅非俗的、中国化的、从边缘到流 行的、经大众认可而引发学界争议的、非指定、非习惯的。看看 1995年张爱玲去世后的这十六年,张爱玲的 任何一本书,都是首先出现在各类书店的畅销书柜台上。据说,《小团圆》发行时扉页上赫然印着全世界的 “张迷”有三千万,也许这只是一个概数,实际上可能没有这么多,但逢张必读的“张迷”遍布世界各地却是事 实。据有的学者统计,仅大陆高校的研究生中,近年来以张爱玲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就高达 5500多篇,仅次 于研究鲁迅的论文数。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名人门前是非多。张爱玲红了,关于张爱玲的评价也就分歧了。有分歧是常态;没有分歧却是病态,这 病态出现在极端思想支配一切的时代里。但无论怎么分歧,学界的论争应当沿着宽容、客观、求真的路径进 行下去,否则,把批评搞成骂战,无论是骂作者还是骂研究

文献综述要求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简称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相关资料,通过分析,阅读,整理,提炼当前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或建议,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一种学术论文。 中文名 文献综述 外文名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文献综述基本解释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怎样做文献综述——六步走向成功》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绝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 好的文献综述,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某种延伸的契机,而且能表明写本综述的作者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位论文水平的总体评价。 在《怎样做文献综述——六步走向成功》中,劳伦斯·马奇和布伦达·麦克伊沃提出了文献综述的六步模型,将文献综述的过程分为六步:选择主题、文献搜索、展开论证、文献研究、文献批评和综述撰写。 文献综述根据研究的目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文献综述和高级文献综述两种。基本文献综述是对有关研究课题的现有知识进行总结和评价,以陈述现有知识的状况;高级文献综述则是在选择研究兴趣和主题之后,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确立研究论题,再提出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建立一个研究项目。 文献综述相关格式 文献综述 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摘要、引言、主体和参考文献。 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结果、动态和进展。 文献综述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限200字以内。摘要要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不应出现图表、冗长的公式和非公知的符号、缩略语。摘要后须给出3-5个关键词,中间应用分号“;”分隔。 文献综述引言部分

论文(开题报告)写作文献综述的写法和基本要求

题报告文献综述怎么写 文献综述基本释义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 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怎样做文献综述——六步走向成功》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综述的重要前提工作。 一篇综述的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对本题相关的最新文献的掌握程度。 如果没有做好文献检索和阅读工作,就去撰写综述,是决不会写出高水平的综述的。 好的文献综述,不但可以为下一步的学位论文写作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某种延伸的契机,而且能表明写本综述的作者对既有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和梳理整合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提高对学位论文水平的总体评价。 在《怎样做文献综述——六步走向成功》中,劳伦斯·马奇和布伦达·麦克伊沃提出了文献综述的六步模型,将文献综述的过程分为六步:选择主题、文献搜索、展开论证、文献研究、文献批评和综述撰写。 文献综述根据研究的目的不同,可分为基本文献综述和高级文献综述两种。 基本文献综述是对有关研究课题的现有知识进行总结和评价,以陈述现有知识的状况;高级文献综述则是在选择研究兴趣和主题之后,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确立研究论题,再提出进一步的研究,从而建立一个研究项目。 高级文献综述是确立原创性研究问题的基础,也是对一个研究问题进行探索的基础。 文献综述写作相关写作要求

张爱玲创作研究述评

张爱玲创作研究浅析 【摘要】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个奇特的现象,她早年的身世影响了她的人格心理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她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不幸的童年、没落的家族、动荡的现实环境造成她复杂的内心矛盾,从而导致她精神上的悲观气质,形成了沉默、冷淡、自卑、孤独、不随时尚的性格。与胡兰成、赖雅的婚姻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张爱玲的性格,胡兰成的热情健谈,赖雅的情调才华都是她自己孤独自傲性格的补充。 沦陷后的上海,文学的萧条、政治上的低气压、乱世里的纸醉金迷和兵荒马乱,使个人在环境面前显得渺小无能,生命易逝,朝不保夕,对未来的惶惑促使人对现世的追逐。张爱玲以她独特的方式写现代都市中的神话与寓言,老练深沉又真诚无伪地将目光凝视于人的本性在外界的力量下所形成的种种反应。 【关键词】邂逅私语突兀 【Abstract 】Modern literature history, zhang ailing's a strange phenomenon, her early story affected her personality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 of the outside world to her feelings and experience; Unhappy childhood, declining family, the reality of the unrest environment caused by her complex inner conflict, leading to her mental pessimistic temperament, formed the silent, cool, inferiority, loneliness, not at any time is character. And on the subject, the marriage, we can also see that zhang ailing's character, subject enthusiasm talkative, depend on the emotional appeal of talent is her own loneliness arrogane supplement. After the fall of the Shanghai, literature of depression, and political depression, desperate and BingHuangMaLuan of live a luxury and dissipation life, so that individuals in the environment appears small before incompetent, life is fleeting, ChaoBuBaoXi, about the future of trepidation of earthly to chase. Zhang ailing with her unique way of writing modern city myth and fables, sophisticated and sincere no false to deep eyes gaze on human nature in the power of the outside world in the form of a variety of reactions under. 【key words 】encounter whispers abrupt

张爱玲的一生

张爱玲的一生 绢子 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的小说大多写的是上海没落淑女的传奇故事,她把自己的小说集也命名为《传奇》,而她的身世本身也是一部苍凉哀婉而精彩动人的女性传奇。 张爱玲生于1920年9月30日,(比鲁迅小39岁,比老舍小21岁,比曹禺小10岁),卒于1995年(终年75岁),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原名张英。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李菊耦则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可到了她父母一代,家道已然完全败落。父亲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则是一个时髦的新女性。3岁时张爱玲随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个短暂的幸福童年。受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会背唐诗,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同时也受母亲向往西方文化的影响,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西洋化的。然而好景不长,父亲娶姨太太后,母亲不但勇敢地冲出了家庭的牢笼,而且更勇敢地与姑姑一起出洋留学,而年幼的张爱玲,则在失去了母爱之后,还要承受旧家庭的污浊。因此,张爱玲后来在文学创作中总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作为文化背景。 张爱玲是一个天才儿童,6岁入私塾,在读诗背经的同时,就开始小说创作。如果说第一篇小说写一个家庭悲剧,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她的影响,那么第二篇小说写一个女郎失恋自杀的故事,则充分显示了她的文学创造力。此外,她还写过一篇名为《快乐村》的类似乌托邦式的小说,寄托了她对未来的幻想。1927年,7岁的张爱玲随家回到上海,不久,母亲回国,她又跟着母亲学画画、钢琴和英文。张爱玲对色彩、音符和文字都极为敏感,她曾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看了一张描写穷困的画家的影片后,我哭了一场,决定做一个钢琴家,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里演奏”。

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

文献综述格式 一、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二、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 (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 (寻求认识的进步),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三、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四、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二、文献综述要文字简洁,尽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 三、文献综述不是资料库,要紧紧围绕课题研究的“问题”,确保所述的已有研究成果与本课题研究直接相关,其内容是围绕课题紧密组织在一起,既能系统全面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又能反映研究内容的各个方面。 四、文献综述的综述要全面、准确、客观,用于评论的观点、论据最好来自一次文献,尽量避免使用别人对原始文献的解释或综述。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题目: 姓名: 学号: 学院: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电力方向) 年级:2006级 指导教师: 年月日

王安忆研究文献综述

王安忆研究文献综述 一、王安忆简介 王安忆,女,原籍福建省同安县,1954年3月6日生于南京,作家茹志鹃的次女。1955年随母移居上海,1970年到安徽五河插队,1972年考入江苏省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调回上海《儿童时代》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上海市复旦大学教授。1976年发表散文处女作《向前进》,1978年发表短篇小说处女作《平原上》,之后1979年发表小说《谁是未来的中队长》和1980年发表小说《雨,沙沙沙》引起文坛的关注。至今王安忆一直保持创作的活力,发表了多部作品,80年代的《六九届初中生》、《米尼》、《流逝》、《小鲍庄》、“三恋”、“雯雯系列”短篇等;90年代的《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叔叔的故事》、《伤心太平洋》、《我爱比尔》等;新世纪以来的《富萍》、《遍地枭雄》、《桃之夭夭》、《启蒙时代》、《天香》、《骄傲的皮匠》等。王安忆的作品影响很广泛,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并多次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本次列车终点》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小鲍庄》分别获得1981—1982年、1985—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2000年《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4年《发廊情话》获得第三届鲁迅文学优秀短篇小说奖,以及其他各种文学奖项,而王安忆本人也曾获得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最杰出的的华文作家”称号等。 二、王安忆的相关创作研究 王安忆早期以“雯雯系列”式温情圆润的创作风格引起文坛的关注,给文坛注入一支新鲜迥异的写作血液。程德培认为,她的作品是从“胸腔里唱出的”,这恰恰是托尔斯泰谈论自己最初创作《幼年˙少年˙青年》时讲到的感情写法。1也有论者认为:“在艺术形式的创新上,她也许不如孔捷生;在捕捉生活的情趣上,她也许不如贾平凹;在曲折故事的编制上,她也许不如叶辛;在笔法的凝练简峭上,她也许不如甘铁生。然而,在对生活的思索和咀嚼上,她和她的这些文学伙伴们是一样认真的;而对人物心理和生活哲理的体察和细腻表现上,她还有别人所不及的地方。她的小说,在坦诚而略带稚气、细致而时露灵秀的笔触中,为读者展示了她所亲历、所看取、所感受到的那一份人生。”2“雯雯系列”最终以《69届初中生》长篇的形式结束这时期的情绪写作,王安忆说:“‘雯雯’在《69届初中生》里的半截变相至少是预示着我企图要走出个人经验,好比生产力冲破生产关系,我在谋求发展。”3随后1985年开始在国内“寻根文学”思潮以及爱荷华“国际协作计划”的影响之下,王安忆将视线从个人的自言自语式的空间转移到了民族文化的层面进行文学创作,连续创作有《小鲍庄》《大刘庄》等寻根派文学作品,再次引起文学界的关注。冰心曾为《小鲍庄》作序写到:“我能看出她敞开了胸怀,睁大了眼睛来观察,沉入而又真诚地写出她看到的一切。她自己说‘真诚是比一切都更为重要的,失落了真诚,无论是做一个作家,做一个妻子,做一个人,都是不成的。’这也是使我惊叹而从心底欣赏和同情的句子。从我这大半辈子的观察中,并不是每个作家都是把做一个作家的真诚,做一个妻子(或丈夫)、做一个人的真诚,放在同一个立足点上来实践的。”陈思和评论道:“虽然文字的直朴无华,如同王安忆一贯的小说那样;在文字背后却隐藏着一个难以用文字描述的世界。它包含了作家对一个古老民族的历史和现状的严肃思考。 1程德培,《“雯雯”的情绪天地——读王安忆的短篇近作》,《上海文学》,1981年 2曾镇南,《秀出于林——谈王安忆的短篇小说》,《读书》,1981年 3 王安忆张新颖,《文学谈话录/谈话录(六):写作历程》,《西部》,2008年

关于张爱玲小说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汉语言文学 关于张爱玲小说研究 张爱玲,40年代上海名噪一时的才女,从50年代之后三十年间在大陆销声匿迹,不现于任何文学史著述,80年代重新浮出历史地表,受到专业阅读者和评论家的关注。 1981年11月,张葆莘在《文汇月刊》发表《张爱玲传奇》,这是大陆改革开放以来,最早论及张爱玲的一篇文章,[1]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应。夏志清的英文版《中国现代小说史》首次把张爱玲与鲁迅、沈从文相提并论,使她的小说得以进入文学史的殿堂。在谈及张爱玲短篇小说的成就时,夏志清认为:“堪与英美现代女文豪如曼殊菲尔(Katherine Mansfield)、泡特(Katherine Anne Porter)、韦尔蒂(Eudora Welty)、麦克勒斯(Carson Mc Cullers)之流相比,有些地方她恐怕还要高明一筹。”[2]夏志清的中文版《中国现代小说史》在大陆出版,在大陆文学界掀起“读张”热潮,张爱玲正式进入文学史家和研究生论文的视野。 1984年,钱理群与温儒敏、吴福辉等合作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3]中论及“孤岛”与沦陷区文学时,指出张爱玲小说有“古典小说的根底”,又有“市井小说色彩”,展现了“洋化”环境中仍存留的“封建心灵”和人们千疮百孔的“精神创伤”,这是首次将张爱玲写入大陆文学史,从此一些大学中文系的现代文学史课程也有了张爱玲的位子。 80年代初期颜纯钧的《评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和赵园的《开向沪港洋场的窗口》,都用“比较”的视角考察了张爱玲小说在题材、手法和风格上的特点,肯定了张爱玲的文学成就。80年代中期,评论张爱玲小说手法的特异,多以意象、象征、心理分析等为切入点。胡凌芝的《论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饶芃子和董仲年的《张爱玲小说艺术论》等在偏重于对张爱玲小说结构、语言和风格分析的同时还指出张爱玲揭示了十里洋场的阴暗面,指出其“反封建”的价值及其对现代都市文学的贡献。宋家宏的《一级一级的走进没有光的所在》和《张爱玲的“失落者”心态及其创作》、张国祯的《张爱玲启悟小说的人性深层隐秘与人生观照》,触及到了张爱玲小说深层的人性内涵,不是简单地停留在“反映现实”的角度去肯定其价值,对她的现代性创作特征分析有了新的突破。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前期,对张爱玲的学术研究逐步加深,研究论文既有文学眼光又有学理分析。金宏达的《论<十八春>》、潘学清的《张爱玲家园意识文化内涵解析》、赵宏顺的《论张爱玲小说的错位意识》、杨义的《论海派小说》以及吴福辉的《老中国土地上的新兴神话——海派小说都市主题研究》,这些论作注重解剖张

文献综述优质范文.doc

文献综述范文 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文献综述范文1:"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今较为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数学而数学,没有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数学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学生多角度多途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尤其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提出"‘问题——探索——交流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研究"课题。 文献综述范文1中,研究者对有关研究领域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对相关文献作了批判性的分析与评论。对于正在从事某一项课题的研究者来说,查阅文献资料有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自己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争议的地方、研究的最新方向和趋势、被研究者忽视的领域、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等。 文献综述范文2:农村中学学生自学方法研究 1.国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的自学方法很多。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程序学习法... ...,程序学习使学习变得相对容易,有利于学生自学。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所创设的试误学习法... ...,它主要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还

张爱玲小说语言特色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张爱玲的小说的语言特色研究 指导老师:赵小华 学生姓名:张火宝 学号:W361609123680001 院系:网络教育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写作批次:2011年2月

原创承诺书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_张火宝___ 日期:2011 年3月20日

目录 摘要 (4) Abstrac (5) 导言 (6) 一、色彩的名字 (7) (一)植物色彩的名字 (7) (二)动物色彩的名字 (7) (三)矿物色彩的名字 (8) (四)其他非生物类色彩的名...字 (8) (五)客观色彩主观联想的名字 (8) 二、冷意的黑、白、灰 (9) (一)厌恶、嘲讽的白 (9) (二)静寂、悲哀的黑色 (10) (三)忧郁、苍凉的灰色 (10) 三、张爱玲小说的色彩效果 (11) (一)因人设色,色如其人 (11) (二)以色言情,情蕴色中 (12) (三)以色观心,心色相印 (15) 四、张爱玲的色彩语言的形成原因 (16) (一)受《红楼梦》等旧书的影响 (16) (二)对色彩的天分和偏爱 (17) (三)独特的人生经历 (17) 五、总结 (17) 参考文献 (18) 致谢词 (19)

摘要 张爱玲是中国近代文学上的一朵奇葩,她以女人细腻心理、奇特的语言,描写出了她看到的那个时代芸芸众生的悲哀、苍凉的人生。张爱玲的因为了解所以慈悲。本文从张爱玲小说的语言里的色彩、节奏特征,浅析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点。 关键词:张爱玲色彩苍凉

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要求及注意事项

文献综述的写作方法、要求及注意事项文献综述在大学生毕业论文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献综述的好坏对毕业论文能否顺利开题起着关键的作用,并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质量。文献综述也是我院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中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之一。本文是我根据自己掌握的部分资料整理出的一篇材料,供各位指导教师参考。 一、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指大学生在毕业论文开题前,在全面搜集、阅读大量相关专题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所研究的问题(学科、专题)在一定时期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以及新的发展趋势等进行的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所谓“综”即收集“百家”之言,综合分析整理;“述”即结合作者的观点和实践经验对文献的观点、结论进行叙述和评论。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该能够以系统的分析评价和有根据的趋势预测,为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毕业生写作文献综述的意义 文献综述的写作是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创作中一次重要的研究实践活动。要求毕业生撰写文献综述具有以下意义: 1.了解前人关于这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研究工作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要有创造性,而不是重复别人走过的路。熟悉前人对本课题的研究情况,可以避免重复研究的无效劳动,可以站在前人的基础上,从事更高层次、更有价值的研究。 2.掌握与课题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理论基础扎实,研究工作才能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没有理论基础的研究很难深入下去,很难有真正的创造。 3.提高毕业生的归纳、分析、综合能力,也有利于其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三、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 文献综述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综合性。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时期同一课题的所有主要研究成果的综合概括。因此,要尽可能把所有重要研究成果搜集到手,并作认真的加工、整理和分析,使各种流派的观点清楚明晰,不要遗漏重要的流派和观点。 第二,描述性。文献综述在对各种流派的观点作介绍时,应该保持这些观点的“原味”,这就要求对被介绍的观点作客观性的描述。因此,撰写文献综述,首先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转述各派的重要观点;同时,在归纳各种观点时要抓住要点,表述时应简明扼要。 第三,评价性。文献综述不能局限于介绍研究成果,传递学术信息,还要对各种成果进行恰当而中肯的评价,并表明作者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文献综述重点在于“述”,要点在于“评”。由于评价的倾向性,通过文献综述,就会引导出对课题今后发展动向或趋势的说明。 文献综述的写作应体现文献综述“综合性”、“描述性”和“评价性”这三个基本特征,做到尽可能把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搜集齐全,尽可能对各类观点作出准确的分析与归纳,尽可能在客观描述各派观点的基础上作出评述,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阐述课题的发展动向和趋势。 四、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1.文献资料的搜集途径 (1)利用有关的检索工具(包括目录、文摘和索引等)搜集文献资料。 (2)利用国际联机检索系统搜集文献资料。 (3)利用原始文献(包括专业期刊、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会议文献、专著和标准等)搜集文献资料。 (4)利用三次文献(包括综述、述评、百科全书、年鉴和手册等)搜集文献资料。 (5)通过Interent网和光盘数据库搜集文献资料。 2.文献资料的查阅技巧 初学者查找文献时往往不知从哪里下手。对于大四的本科生来说,可首先搜集有权威性的参考书,如专著、教科书、学术论文集等,教科书叙述比较全面,提出的观点为多数人所公认;专著集中讨论某一专题的发展现状、有关问题及展

写作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写作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创作的材料来源有两条途径:一是从社会调查与科学实验中获取直接材料;二是从各种文献中获 取间接材料。文献综述所获取的材料主要是间接材料。 文献综述获取材料的方法之一是瞄准主流文献,如与该课题相关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研究报告、重要观点和论述等。充分地收集主流文献的相关资料,是做好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对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要求而言,在收集和阅读的主流文献中,包括至少两篇以上外文原文文献。这个收集材料的方法,目标是解决文献综述的材料从哪里来。 文献综述获取材料的方法之二是日积月累、随时整理, 如 在平时学习时,要对文献进行分类,记录文献信息和藏书地点,对于特别重要的文献,要做读书笔记,摘录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这样,到开始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时就已积累了大量的有用材料。这个收集材料的方法,目标是解决文献综述的材料怎样得来。 文献综述的写作应体现文献综述的“综合性”、“描述性”和“评价性”这三个基本特征,做到尽可能把与课题相关的文献材料搜集齐全,尽可能对各类观点做出准确的分析与归纳,尽可能在客观描述各派观点的基础上作出评述,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阐述课题的发展动向和趋势。文献综述主体部分的结构,应该包括课题的“研究历史”的回顾,“研究现状”

的对比,以及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般的说,为撰写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提供观点和材料基础的文献综述正文的字数至少要在4000字以上。参考文献不少于15篇,外文文献不少于2篇。文献综述要求在文后列出参考文献,文中引用文献的地方用上标加以标注, 同时与列岀的参考文献序号一一对应。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文献综述的写作与其他科学论文大体相同,但也有其特殊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如下:㈠题目文献综述的题目应当简明、具体、确切地反映出本文的特定内容,一般情况下,题目中应包括文章的主要关键词,既能概括全文内容,又能引人注目,便于记忆和引用, 做到恰当、确切、简短、鲜明,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引起读、编者的注意与兴趣。尽量不设副题。题目中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要避免笼统或哗众取宠的词句出现。同时还应具备可检索性、专指性、信息性。题目一般不宜超过20字。 (举例1:《知识产权与信息化》第2期《当“纳米”遇见“专利”》7页;举例2:《苹果也要“光合作用” ?》)(二)署名 著者署名是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论文要署真实姓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

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心理分析文献综述

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心理分析文献综述 此文档为WORD版可编辑修改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题目: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心理分析 专业班级:汉语言文学 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综述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 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说过“我的作品,旧派的人看了觉得还轻松,可是嫌它不够舒服。新派的人看了觉得还有些意思,可是嫌它不够严肃。但我只能做到这样,而且自信也并非折衷派。我只求自己能够写得真实些。还有,因为我用的是参差的对照的写法,不喜欢采取善与恶,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突那种古典的写法,所以我的作品有时候主题欠分明。但我认为,文学的主题论或者是可以改进一下。写小说应当是个故事,让故事自身去说明,比拟定了主题去编故事要好些。许多留到现在的伟大的作品,原来的主题往往不再被读者注意,因为事过境迁之后,原来的主题早已不使我们感觉兴趣,倒是随时从故事本身发现了新的启示,使那作品成为永生的。”我想这也是我欣赏张的原因。 张爱玲的时代是一个埋葬了梦想的时代,尘世中的人们在为着一个渺茫的未来奔波,有的甚至是坐观天日的。他们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中冷不丁遇着点什么事,让他们措手不及。他们跟琐碎打着交道,他们一生都连不成完整的一条线,仍然是历史的残桓。张爱玲笔下人物他们没有大时代的精神,反而在个人感情,欲望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张爱玲是一个重视个性情感远超过了大众的呼唤的人。比起那同时代的作家如:冰心、箫红、丁玲等,很多人都说张爱玲的眼光狭窄,她只写她熟悉的那块生活,写其他的怎么看怎么不像那么回事了。可是,不管怎样张爱玲的作品是深入人心的,她的影响超过了其他的女作家。我想这就是因为,她关注做为一个人最基本的欲望需求,她很真实也很残酷。尤其是她笔下的那些女性形象,她往往给了她们一些“财富”,却又更大程度上让她们失去更多的东西,有的甚至什么也不给她们,她们一辈子所守着的就是个“无望”。 女性,始终是张爱玲立文的视角。对女性命运的看法,不能不受她自身带有缺憾的人生的影响。在这个充满了鬼魅之气的阴暗世界里,女性在张爱玲笔下就不曾得到过健全的写生。张爱玲不善用伦理的意识去评判女性,而是以她女性的直觉和生命的感悟去试解女性自身的

跨文化交际文献综述期末作业

Table Manners As we know, people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all pay lots of attention to good table manners. People are showing their respect to others when they are in good table manner.And this will certainly make others comfortable. But as a result of different cultures, people from different areas have varies table manners. And some of them are quite the same,while some are so much different.Table manners have a decisive position i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During communication we will show our best image and avoid cultural conflicts. Learning and using the right etiquette will not only step up our own impression, Being on time for dinner can be a general standard for all people.And it seems that guests who are invited to the dinner tend to be present earlier to show their respect. Let us see from the tableware.Chinses always use chopsticks while eating.Attention, hold your chopsticks towards their end, not in the middle or the front third when dining with them. When you are not using your chopsticks, or have finished eating, lay them down in front of you with the tips to left. For the main or meat curse, the English keep the fork in the left hand, point curved downward, and bring the food to the mouth either by sticking the points onto it or in the case of soft vegetables, by placing it firmly on the fork in this position with the knife. Although people use different tools on table, they all put the tool aside in a good order when they finish eating. Sometimes we can be embarrassed when food seem to spit out from our mouths . Apprently , this situation will happen to everyone in the world . And the method that we use are always the same: move the food with your tableware . And hand them at the edge of the plate . The whole process should be gently.Always chew and swallow all the food in your mouth before taking more or taking a drink. Always say thank you when served something. It shows appreciation.Never lick or put your knife in your mouth.These are the same in China. Now let us see some differences. The hostess takes up her a spoon or a fork, before the guest may not eat any kind of a dish. The hostess normally wait until every guest get after dish began. When she picked up the spoon or a fork, that means you can do that. In China, hostess will let gusts to eat first. When you are in the UK, you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se:If you cannot eat a certain type of food or have some special needs, tell your host several days before the dinner party. It can not be seen often in China because we can not know what we will be served most of the time.If you are a guest, it is polite to wait until your host starts eating or indicates you should do so. It shows consideration. You may eat chicken and pizza with your fingers if you are at a barbecue, finger buffet or very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