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14 驿路梨花 课后练习及答案

14 驿路梨花 课后练习及答案

14 驿路梨花  课后练习及答案
14 驿路梨花  课后练习及答案

14驿路梨花

01积累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陡qiào(峭)太阳寨.(zhài) 竹miè(篾) 简lòu(陋)

撵.(niǎn)走恍惚

..(huǎng) (hū) 修葺.(qì)

2.请从括号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撵(赶撵驱)走了。

(2)他悠闲(悠闲悠哉安逸)地吐着烟,说:“我不是开玩笑。”

(3)瑶族老人立即走到他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跑跳蹦)开了。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这么陡峭

..的山,这么茂密的树林......

陡峭:(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

(2)我们决定把小茅屋修葺

..一下。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3)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

..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

修长:细长。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A.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B.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C.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D.我正失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屋里有柴,有米,有水,就是没

有主人。

(解析:B项中应改为“看,梨花!”;C项中应将分号改为逗号;D项中应将“有柴,有米,有水”改为“有柴、有米、有水”。)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A.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B.由于建成了公共自行车运行系统,为济宁市民“绿色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

C.国务院要求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速降费,加强服务水平。

D.如果将烟草税提高50%,可使烟民减少4900万,避免约1100万人不因吸烟死亡。

(解析:B项主语残缺;C项“加强……水平”动宾搭配不当;D项中否定不当,应删去“不”。)

6.(南宁中考)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B)

A.老人路上掉了一张餐纸,清洁人员追上去说:“老家伙,你怎能乱扔垃圾?真没素质!”

B.小刘到书店买到了梦寐以求的书,临走时,店老板说:“谢谢惠顾,欢迎下次光临。”

C.快递员送货超时,收货人说:“你是腿短呢,还是属蜗牛的?这么老半天才把东西送到!”

D.端午节放假,有网友发帖:“真要感谢屈原!如果没有他投江,哪来这么愉快的假期?”

7.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B)

有一句话说得真好:“一个人走,走得快;但是一群人走,走得远。”________

①人生的旅途上少不了朋友,有了朋友就可以一起分享快乐、分担痛苦。

②的确,没有人弱到不能帮助别人,也没有人强到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③因为分享的快乐是加倍的快乐,而分担的痛苦却是一半的痛苦。

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②①D.②③①

8.(岳阳中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礼文化,恒顺中学开展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1)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论。

材料一:天人关系属于礼。人如何顺应和利用自然,如何与万物相处,在古代中国都是以礼的形式规定下来的。《礼记·月令》上面逐月记载着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气象与物候的变迁周期,动物与植物的成长过程,社会生活的各种规范。

材料二:国家典制属于礼。在中国文化中,制订符合道德理性的国家制度称为“制礼作乐”,好的制度被破坏了称为“礼崩乐坏”。

材料三:一生研究中国文化的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先生,生前与美国学者谈论中国文化时说:“中国文化说到底是一个字,就是礼。礼是中国人一切行为的准则。”

你的结论: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礼扮演了最核心的角色,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交际语言中的谦辞和敬辞最能体现中国文化自谦而敬人的特色。随着社会的进步,有些谦辞和敬适用,但不少仍有生命力。可是,在实际运用中,却常有人用错。下面就有两个用错的例子,请写出它们的序号:②④。

①请您明天一定光临。

②小芳送朋友小勇一本书,并在扉页上题:“小勇留念,小芳惠赠。”

③谢谢您的高见。

④请您拜读一下我的大作。

(3)下面是散文同学的对话,请根据语境,补写出小芳说话的内容。

小明:都什么年代了,传统礼文化就是一堆糟粕,我可不想被它们束缚。

小芳:小明,传统礼文化不全是糟粕呢,其中蕴藏着不少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财富完全可以为我们的时代所用。譬如,对于提高个人修养,建设和谐人际关系都大有益处,我们可不能随意丢弃啊。(符合语境即可)

小红:是呀,小明,我也认为礼文化,尤其是其中积极的一面,需要我们用行动来弘扬。

02 课内精读

阅读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

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苗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9.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

她美丽、活泼、纯洁、热情,有助人为乐的精神。

10.选段插叙了一件什么事?(从原因、经过、结果三个方面简要概括)插叙的作用是什么?

十多年前,解放军行军在树林里淋了雨,他们想道并且为过路人盖了一座小茅屋。解放军走了,为了继续方便过路人,梨花姑娘常常照料这小茅屋。

插叙的作用是,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

11.揣摩下下列语句,分析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1)“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

......,行了个大礼……”

描写了老人行礼的动作,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

(2)“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

....。从

那以后,常常

..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很受感动”表明了她对发扬雷锋精神的解放军同志的敬仰,也点出了日后照管小茅屋的感情因素。“常常”,说明她发扬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成为自觉行动。

03拓展阅读

最暖心的事

(美国)鲍勃·布劳顿

①十年前,我从得克萨斯州的乡村来到纽约开出租车谋生。开的士会碰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幽默诙谐,有的人失意忧郁,还有的人自命不凡。但让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一个老太太。

②那是今年5月份第2个星期日的深夜,我接到城郊的一个要车的电话。我想,也许是一些参加完晚会的人,或是某个刚赶到这个城市过母亲节的人。

③我到达目的地时是3点30分。一个破败的公寓楼黑黢黢地立在我的眼前,只有一楼有一个房间透出一点灯光。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司机顶多只会按一两声喇叭,稍等片刻,然后开车走人。因为这个时间和地点时常会出现治安问题。然而,我也知道这个时间在这样的地方打车不易,再说也许这个客人有点困难需要我帮一把手呢。于是,我走到亮灯的那户人家敲了敲门。

④“等一会儿。”回答我的是一个苍老虚弱的声音。我听到屋内有什么东西在地上拖动。隔了好久,门开了,一个80多岁的瘦小的老太太吃力地拖着一个萨斯包走了出来。她身穿一件印第安大花布上衣,头戴一顶圆桶形帽子,帽子上还罩了一条面纱,活脱脱是一个上世纪四十年代好莱坞电影里走出的人物。

⑤“你能帮我拎一下包吗?”她说。我先将她的包拎上车子,然后又回头搀扶着她。她走得很慢,边走边对我感谢不尽。

⑥“这没什么。”我说,“我这是为我的客人服务。再说,我希望我的妈妈在外面也能得到同样的服务。”

⑦“你真是一个好人。”她说。进了车子,她给了我一个地址,问:“能不能从城里走?我很想再看看这座城市……”

⑧“能,不过这就不是最近的路了。”我答道。

⑨“这不要紧。”她说,“我不着急。我是菲奥娜小姐,不过人们都叫我菲奥娜太太,是去圣洛安敬老院。”

⑩我从后视镜中看了她一眼。菲奥娜太太的眼窝里有一滴亮晶晶的东西。“我孤寡一人。”她继续说道,“医生说,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不然我不会去的。”

11我悄悄地伸手关掉了计程表。经过城里的路程一刻钟就能走完,然而我们却花了足足有两个多小时,因为她一会儿让我慢行,一会儿让我停车,还不时地讲着话。菲奥娜太太指着一座大楼,告诉我她曾在这儿干过电梯操作员的工作。在经过一个居民区时,她说她和丈夫结婚的新房就是在这里。她要我将车子在一个商场前停了一会儿。她说这里曾是个舞厅,年轻时她在舞厅当过舞蹈指导老师。有时,她会让我在某一个地方放慢速度,然后默默凝视前方,一句话也不说。

12当第一缕阳光露出地平线的时候,菲奥娜太太这才说:“我累了。走吧。”

13车子来到了她要去的圣洛安敬老院前。敬老院的两个工作人员正在等着我们,工作人员说:“这位老太太一直不肯来敬老院,现在她患了肺癌,才同意来敬老院,而且必须在今年的母亲节来敬老院。”工作人员说着给她推来了轮椅。

14“我应该付给你多少钱?”菲奥娜太太取出钱包问我。

15“不要钱。”我答道。

16“你也要养家。”菲奥娜说。

17“还有其他客人呢。”我说,接着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弯下腰拥抱了她。她紧紧地抱住我。“你给了一个老太太一小会儿快乐的时光。”她说,“谢谢你。”

18我最后握了一握她的手,然后走向暗淡的晨曦。我的身后响起了关门的声音。这是一个即将结束的生命发出的声音。一路上,我在想,如果今天带菲奥娜太太的是一个脾气急躁没有耐心的司机,如果我在公寓楼前按一二声喇叭后就把车开走,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19我做的这件事情似乎微不足道,但是现在想起来,却是我一生中最暖心的一件事情。

(选自《青年文摘》,有改动)

12.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抓住关键要素,用一两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我”在母亲节深夜送一个即将告别生命的老人到敬老院时,满足她的每一个愿望(或送她到她想去的任何地方),最后到达目的地,不收她的出租车费,还给了她一个拥抱,她感到很快乐,“我”也很温暖.或者:我送一个即将告别人生的孤寡老人到敬老院时,满足她的每一个愿望并不收费,使她感受到了生命最后时刻的温暖。

13.阅读第11段,仔细揣摩并分析菲奥娜太太经过城里这两个多小时的心理感受。

对过去美好生活的眷念和对生命的不舍。

14.本文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请从文中找出关于“我”的两处细节描写,简要分析这些细节的丰富内涵。

作者对老太太的外貌(肖像)、神态作了细致描写,写老太太穿戴过时花哨,以及沉浸在对过去美好时光回忆的神态(或“默默凝视”的神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老太太热爱生活(或爱美),对年轻时代美好生活的眷念(或怀念),表达了作者对老太太的怜悯、欣赏、和爱心。

15.文章题目为“最暖心的事”,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暖心”的理解。

暖心:菲奥娜太太在生命结束前得到了一个出租车司机的关怀和帮助,她感到快乐和温暖;“我”帮助了一个生命即将结束的老太太,“我”感到温暖。

16.读罢此文,你在为人处世或者对人生的认识方面产生了哪些感悟?请用凝练的语言写出来。

示例:①对待弱势群体要友善、有耐心;②在生活中多做一些“微不足道的能帮助人的小事”,也许会给别人带去很大的温暖。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精品教案

14 驿路梨花 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 2.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的构思特点及表达效果。 3.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妙处。 4.学习心怀善良、感恩与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欣赏梨花的图片。由梨花的图片你们想到了哪些关于梨花的诗句呢?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总结过渡:在不同诗句中梨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彭荆风这篇小说的题目《驿路梨花》出自陆游诗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那么,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文中的?梨花?又有怎样的含义呢?请带着疑问快速阅读课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概括课文讲述的一个故事。思考: (1)文中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哪里? (2)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3)按小茅屋修盖、维护的先后顺序列表,展示文中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故事。 (4)以?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为顺序,复述故事情节。 (5)比较两种记叙顺序,思考讨论课文采用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一个故事:小说通过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按小茅屋修盖、维护的先后顺序列表如下: 课文记叙顺序的作用: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 总结过渡: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行踪为线索,一晚一早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其中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如果从小茅屋建造和维护的过程来看,课文采用的是倒叙。

【课文解读】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

一、作者简介 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二、背景资料 《驿路梨花》是彭荆风于1977年秋写的,当时,党中央重新提出要学习雷锋精神,作者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他想起了许许多多边疆地区的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那深山大岭里供旅人方便的小茅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彭荆风拿起笔来,写就了《驿路梨花》。 三、理解词义 1.修葺:修理房屋。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2.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3.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4.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5.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6.简陋:简单粗陋不完备。 7.延伸:延长伸展。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9):写“我”和老余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10—12):“我们”投宿小茅屋,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第三部分(13—27):写瑶族老人述说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 第四部分(28—37):写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引用诗句点题。 五、问题归纳 1.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

焦急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作铺垫。 2.“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用? “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第一个悬念。 3.小茅屋的主人为过路人准备了哪些必需品?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具有怎样的品质? 本题运用人物形象五分析法。床、水、干柴、米、盐等。从中可以看出主人热情周到、乐于助人的品质。 4.第12段两人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语言描写作用分析法。两人的对话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情的深厚,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置的悬念;“可能”表现老余语气的不肯定,又深化了前文设置的悬念。 5. 24段语言属于什么记叙顺序?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插叙。表现出小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非常感激小屋主人的心情,又在行文上照应前面设置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 6.如果把“多好的梨花啊”改为“多好的姑娘啊”,表达效果一样吗? 不一样,赞美“梨花”这位姑娘,又会使人与自然界的梨花联系起来,增强了美感。 7.写“我”的梦境有什么作用? 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表现出了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 8.说说“闪出”这一动作描写的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闪出”写出了哈尼小姑娘们动作的轻快、活跃,与她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体现了她们活泼、快乐的特点。 9.结尾处引用“驿路梨花处处开”诗句,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引用诗句,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了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10.小说怎样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 是以姑娘和梨花并提、引用诗句来结束全篇的。“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并提,互相辉映,以梨花衬托小姑娘,赞美学习雷锋、照管小屋、帮助路人的小姑 娘,宛如洁白的梨花,心灵纯真美好。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有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

驿路梨花说课稿

《驿路梨花》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简析: 《驿路梨花》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章通过记叙发生在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新课标》指出:指导学生通过语文基本实践逐渐加深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是贯穿于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主线。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继续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并着重培养阅读记叙文的能力。第三册第二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掌握记叙文的一些特点,提高记叙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本课则是学习记叙文的写作顺序及作者的巧妙构思的重要课文。 初二上期的学生对记叙文的基础知识有了较全面的掌握,对学习记叙文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我强调课前预习,课上以学生阅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当地引导、点拨,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本课我准备分二课时教学。第一课时积累词语,培养语感;了解背景,体会感情;整体感知,理清脉络。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学习写作技巧,揭示文章主题。 二、下面,我着重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我将本课时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和文章在立意、构思、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2、能力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写作记叙文时合理地安排顺序,巧妙地进行构思、设置悬念,使文章引人入胜。 3、德育目标 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当然,任何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总是传授知识易,培养能力难。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2)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难点:体会文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 《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术,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据此本课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方法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而且要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本文语言优美,适于朗读,所以我准备采用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饱含深情地朗读中体悟文章的美。 诚然,如果只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要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绝非易事。我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直观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通过相应的画面及音响效果把学生带入课文所叙述的情境中去,接受美的熏陶。 三、学法指导:

《驿路梨花》导学案

《驿路梨花》导学案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整体感知,梳理文章内容。 3.本文的写作特点。 4.本文的中心。 学习重点: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记叙的顺序。 学习难点:景物描写在写人叙事过程中的作用。 自主学习 一、预习要求:1.自读课文:朗读2遍,疏通字词障碍;默读2遍,对文章的基本情节有所了解。 2.将生字、解词整理在预习笔记本(即活页本)上。 二、预习检测: 背景资料:《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我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我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情之所钟,使我的思绪完全进入了诗情画意的梨花林,以及那些朴实的哈尼族、瑶族人当中,也就写得很快,一个下午就完成了这篇《驿路梨花》。我这篇对善良、朴实、美好歌颂的《驿路梨花》,也是让人们用过去与“文革”对比,以鞭笞丑恶。 2.给加点字注音: 驿.路()露宿 ..()竹蔑.()喷.( )香撵.()走麂.子()恍.惚.()修葺.()着.()想折.()损菌.()子 3.解词: (1)陡峭:(2)修葺:葺, (3)恍惚:(4)修长:修,

三、整体感知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二)依据表格内容,分别概括出这五件事: 1. 2. 3. 4. 5. (三)理出文章思路: ()小茅屋---投宿小茅屋---()---()小茅屋---()文中的这些情节是由什么串连起来的呢? 知识点: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第14课 驿路梨花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积累词语,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理清文章写作顺序的能力。 思想教育:教育学生感受作品中体现的爱心。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作者,积累词语,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2.理清文章写作的顺序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天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二、资料助读 彭荆风,男,汉族,1929年11月22日出生,祖籍江西萍乡,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原就职于成都军区创作室,任主任,职称文学创作一级,1956年加入江西省作协。1956年9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0年退休。 其长篇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驿路梨花》入选中国初中学生课本。 作者从1950年春,随军进入云南以来,三十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那里生活。作者写《驿路梨花》是在被迫搁笔多年后的1977年秋。那时,党中央重新提出了学习雷锋。他想起了边疆许许多多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曾经见过的那深山大岭里的小茅屋,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这篇对善良、朴实、美好歌颂的《驿路梨花》,也是让人们用过去与“文革”对比,以鞭笞丑恶。 三、预习检测 1.生字注音 陡峭.(qiào)竹篾.(miè)撵.走(niǎn)麂.子(jǐ) 恍惚 ..(huǎng hū)修葺.(qì)菌.子(jūn) 2.生词注解 驿路:又叫“驿道”,古时为传递政府文书而开辟的交通大道,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恍惚:仿佛;近似。 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折损:因过分尊敬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照管:照看,对某个东西或物体进行管理,照顾。 四、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结构。

七年级 语文《驿路梨花》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驿路梨花》 二. 教学重点: 1. 了解本文的叙述顺序。 2. 学习本文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巧设悬念的构思方法。 三. 教学难点: 1. 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 了解本文以花喻人、以花喻雷锋精神的写作手法。 【学习提示】 一.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1. 给加点字注音: 陡峭(qiào)着急(zháo)露宿(lù)喷香(pèn) 菌子(jùn)麂子( jǐ) 撵走(niǎn)修葺(qì)花丛(cóng )2. 根据注音写汉字: 晶yíng(莹)bì(避)风yì(驿)路立jí(即) 竹miè(篾) 火táng(塘) 打rǎo(扰) 香气四yì(溢) 3. 形似字注音组词: 篾(miè)竹篾莹(yíng)晶莹 蔑(miè) 蔑视营(yíng)军营 葺(qì)修葺拢(lǒng)聚拢 茸(róng)茸毛扰(rǎo)打扰 4.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修葺:修理房屋。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简陋:简单粗陋不完备。 延伸:延长伸展。 二. 文学常识:

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1952年开始在报刊发表作品,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1956年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绿色的网》,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三. 课文讲解: 全文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8)写我们深山行,在梨树林中发现茅屋。 文章开头描写山的高、多、险,为后文“我”和老余天黑后找不到住处的焦急心情作铺垫。他们该怎么办呢?读到这里我们也不禁为他们担心。“看,梨花! ”老余叫了起来。梨花出现说明离人家就不远了。梨花给人带来希望和安慰。作者对梨花林进行了诗情画意的描写。有人家么?这里设了第一个悬念。很快就看见了一座小茅屋,可它的主人是谁呢?作者设了第二个悬念。很自然地引入下文。 第二部分:(9—12)我们投宿小茅屋,猜测小茅屋的主人。 这部分对小茅屋的环境描写,足见主人的热情周到。我们在感激主人的同时自然地想到:主人是谁呢?这是第三个悬念。 第三部分:(13——27)写瑶族老人述说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 我们以为瑶族老人就是小茅屋的主人,可他却回答不是,又一个悬念产生了。老人说有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是主人。于是作者便梦见梨花在梨树林中漫步。 第四部分:(28—36)写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 在我们修葺小茅屋时来了一群哈尼小姑娘。原来小茅屋是解放军叔叔为方便过路人建造的,梨花来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由梨花妹妹等哈尼小姑娘接管照料。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这层层悬念我们应该解开了——凡是照料过小茅屋的人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第五部分:(37)引用诗句点题。“驿路梨花处处开”,意思是雷锋精神处处发扬光大。结构上照应了题目,内容上深化了中心。结尾再一次写到梨花,是以花喻人,以花喻雷锋精神,给人以无限美的感受。 写作特点: 1. 构思新颖。作者在行文构思上巧设悬念,以“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悬念,推进情节的发展,引人入胜。 2. 结构巧妙。小说以“我”和老余的见闻为线索,采用顺叙方式组织材料,通过人物的叙说把十几年的事情浓缩在一晚一晨之间,也就是顺叙之中有插叙。这样就显得全文结构紧凑。 3. 以花喻人,以花喻精神。作者三次描写梨花,第一次描写梨花,因为它给人以希望,同时又衬托了小茅屋的温馨。第二次梦见梨花,是虚写,人与花交相辉映,以梨花的洁白衬托人物美丽的心灵。第三次写到梨花,花与人结合在一起,以大自然之美衬托人物精神之美,可谓新颖别致,匠心独运,堪称是寓情于景之妙笔。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一.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1. 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A. 驿路(yì)骚动(sāo )枉然(wǎng) B. 简陋(lòu) 曲折(qǔ) 无碍(ài ) C. 广袤(mào)菌子(jūn) 外敷(fū) D. 含混(hǔn) 露宿(xǐu) 寂寥(liáo)

14驿路梨花

14驿路梨花 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 2.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的构思特点及表达效果。 3.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妙处。 4.学习心怀善良、感恩与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欣赏梨花的图片。由梨花的图片你们想到了哪些关于梨花的诗句呢?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总结过渡:在不同诗句中梨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彭荆风这篇小说的题目《驿路梨花》出自陆游诗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那么,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文中的“梨花”又有怎样的含义呢?请带着疑问快速阅读课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概括课文讲述的一个故事。思考: (1)文中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哪里? (2)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3)按小茅屋修盖、维护的先后顺序列表,展示文中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故事。 (4)以“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为顺序,复述故事情节。 (5)比较两种记叙顺序,思考讨论课文采用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一个故事:小说通过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按小茅屋修盖、维护的先后顺序列表如下: 课文记叙顺序的作用: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 总结过渡: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行踪为线索,一晚一早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其中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如果从小茅屋建造和维护的过程来看,课文采用的是倒叙。

【初中语文】驿路梨花教案及备课资料 人教版

第14课驿路梨花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了解记叙顺序与设置悬念的手法。 3.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的对雷锋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相关语言。 2.理清结构,基本理解文意,了解写作顺序。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彭荆风(1929——),靠自学成为作家。解放前只读过初中两年就因家贫失学,进报社当学徒、校对、记者、副刊编辑,在云贵高原各少数民族地区工作过多年,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离开文坛22年,“文革”中坐牢7年。 《今夜月色好》获全国第八届优秀短篇小说奖;报告文学《解放大西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2007—2009)。 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受到好评。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他1977年写作的表现边疆少数民族风俗人情的佳作。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 ]标出倒叙的内容,用()标出插叙的内容,用波浪线标出设置悬念的内容,用序号标出意义段,用着重号标出表现主旨的语句,批注自己的阅读体会,列出不懂之处。 在阅读的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语言: 迷茫(mímáng):①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②形容生活或者工作不知道该如何进展,没有方向感。 恍惚(huǎng hū):①精神不集中,神志不清。②指神思不定、慌乱无主。 修葺(xiūqì):修理(建筑物)。 晶莹(jīng yíng):形容光亮而透明,多数是指露珠等球型物体。晶:光亮透明。莹:光亮透明。 驿路(yìlù):驿道。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小说的一般结构方式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1.抽同学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请同学们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14.驿路梨花 优秀教案

14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2.体会文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3.学习茅屋的主人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2.学习茅屋的主人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课文导入】 陆游有诗“驿路梨花处处开”,是梨花的美景引起了诗人的诗兴;而作家彭荆风在哀牢山的大山深处,也看到了梨花盛开的情景,在这里,他不但看到了美景,而且深受感动。他到底经历了一件什么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小说《驿路梨花》。 【课堂环节导航】 一、出示目标 1.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2.体会文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3.学习茅屋的主人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二、资料链接 1.作者简介: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短篇小

说集《驿路梨花》等。 2.背景透视:《驿路梨花》是彭荆风于1977年秋写的,当时,党中央重新提出要学习雷锋精神,作者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他想起了许许多多边疆地区的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那深山大岭里供旅人方便的小茅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彭荆风拿起笔来,写就了《驿路梨花》。 3.相关资料:哈尼族大多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区,主要从事农业,梯田稻作文化尤为发达。千百年来,面对高山峡谷的生存空间,哈尼人民创造、总结出一套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他们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把终年不断的山泉溪涧,通过水笕沟渠引进梯田。到了初春,形状各异的大小梯田盛满清泉,在明媚的阳光下,山风微吹,波光粼粼;三四月间,层层梯田青翠欲滴,宛如一块块绿色壁毯;夏末秋初,稻谷成熟,放眼望去,一片金黄。这简直就是一幅变化奇巧、简朴秀美的水墨画。 三、预习反馈 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 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3.记一记词义。 四、初读感知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部编七年级下语文驿路梨花同步练习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下语文《驿路梨花》同步练习试卷 1.请把下面这两句诗正确、规范、美观地抄写在田字格内。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2 A.荆棘.(jí)竹篾.(miè)修葺.(qì)火塘.(táng) B.晶莹.(yíng) 喷.香(pēn) 陡.峭(dǒu) 露宿.(sù) C.麂.子(jǐ) 暮.色(mù) 撵.走(niǎn) 驿.路(yí) D.菌.子(jūn) 折.损(zhé) 恍.惚(huǎng) 简陋.(lòu) 3.请从括号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温暖的火、喷香的米饭和滚热的洗脚水,把我们身上的疲劳、饥饿都______(赶撵驱)走了。 (2)他______(悠闲悠哉安逸)地吐着烟,说:“我不是开玩笑。” (3)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______(跑跳蹦)开了。 4.2018·泰安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看着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刺痛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B.从古希腊开始,英雄都是神祇和将军,而罗曼·罗兰却认为英雄的伟大不在于他的体魄,而在于他的心灵和品格。 C.异种鱼换核能否得到新的杂种鱼呢?我国科学家首先解决并提出了这个问题。 D.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提供了证据。 5.作者说:“我是怀着抒发自己对一代新人的崇敬心情来写作的。”下列句子中,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①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②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③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④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 驿路梨花》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 2017年同步练习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 1.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 B. 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C. 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D. 我正失望的时候,突然看到了这片梨花林和这小屋,屋里有柴,有米,有水, 就是没有主人。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B. 由于建成了公共自行车运行系统,为济宁市民“绿色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 C. 国务院要求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速降费,加强服务水平。 D. 如果将烟草税提高50%,可使烟民减少4900万,避免约1100万人不因吸烟死 亡。 3.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老人路上掉了一张餐纸,清洁人员追上去说:“老家伙,你怎能乱扔垃圾?真 没素质!” B. 小刘到书店买到了梦寐以求的书,临走时,店老板说:“谢谢惠顾,欢迎下次 光临。” C. 快递员送货超时,收货人说:“你是腿短呢,还是属蜗牛的?这么老半天才把 东西送到!” D. 端午节放假,有网友发帖:“真要感谢屈原!如果没有他投江,哪来这么愉快 的假期?” 4.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有一句话说得真好:“一个人走,走得快,但是一群人走,走得远。”。 ①人生的旅途上少不了朋友,有了朋友就可以一起分享快乐、分担痛苦。 ②的确,没有人弱到不能帮助别人,也没有人强到不需要别人的帮助。 ③因为分享的快乐是加倍的快乐,而分担的痛苦却是一半的痛苦。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③②① D. ②③① 二、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60.0分) 5.阅读《驿路梨花》,完成问题。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

《驿路梨花》教案设计

14《驿路梨花》教案设计 侣俸中学陶鸿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i ?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2 ?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和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过程与方法:1 ?指导学生以“我和老余”的行踪为序,理清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分析小说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发生的两次误会、三次悬念,理解“设疑一释疑一引出新悬念”的巧妙构思及作用效果。 2 ?引导学生略读课文,勾画出描写“梨花”的相关内容。再细读课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思考“梨花”在特定语境中的作用。从字面意思、深层含义、象征意义方面,分析、理解、品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可贵,发扬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争做文明人。 教学重点:1 ?学习本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物的写作方法。 2 ?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和作用。教学难点:1.景物描写在写人叙事过程中的作用。 2. 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总第45课时) 教学要点:1.作者简介,字词检查 2. 课文听读,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一、趣味导入,作者简介 我国西南边睡是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说《驿路梨花》讲述的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读完它,你会被那里的山水、人物所感染,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它。 出示:梨花图片。 彭荆风生平简介主要作品 彭荆风,随军进驻云南。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其中短篇小说《芦笙吹响的时候》被列为西南地区1954年优秀小说。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中的同名小 说,写一个纯洁少女的服务献身精神。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短篇小说《今夜月色好》、报告文学 《覆盖再覆盖》均在全国获奖。1962年写的反映苦聪人翻身解放的长篇小说《鹿街草》。 二、预习测评 1、给下列加点(线)的字注音。 驿(y 1)路陡峭(d S J qi ao) 露宿(1 u s u)竹篾(mi e) 简陋(l u)撵(ni m)走肩扛(k eng)悠(y OJ)闲 麂(j 1)子恍惚(hu ang h u)修葺(q 1)晶莹(j mg y ing) 折损(zh e s in) 香气四亶(y i) 2、释词或写词。 (1)〔修葺〕修理(建筑物)。葺,修理、修建。 (2)恍惚:看得不清楚,不真切。 (3)折损:因过分尊敬使人承受不起。 (4)香气四溢:香香的气味四处飘溢。亦指良好的情操为很多人知道,美名传播很远。 3、小知识:助词(二) 动态组词包括“着”“了”“过”,附着在动词的后边,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其中“着”表示动作、 行为在进行或持续中,“了”表示已经完成或实现,“过”表示曾经发生过。例如: (1)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2)吃了用了人家的东西,不说清楚还行?(彭荆风《驿路梨花》) (3)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语气组词主要包括“了”“嘛”“啦”“吗”“呢”“吧”“啊”等,放在句子末尾,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或感叹等语气。例如: (1)他说,住那儿多年了。(杨绛《老王》)

《驿路梨花》第1课时群文阅读

邓州市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模板

附选文: 第二次考试 何为 ①声乐家苏林教授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这次参加考试的200多名考生中,有一个20岁的女生陈伊玲,初试成绩十分优异:声乐、视唱、练耳和乐理等都列入优等,尤其是她的音色美丽、音域宽广,令人赞叹。而复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苏林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但这样年轻而又有才华的学生却还是第一个,这样的事情也还是第一次碰到。

②那次公开的考试是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举行的。当陈伊玲镇静地站在考试委员会的几位声乐专家面前,唱完了洗星海那支有名的《二月里来》时,专家们不由得互相递了递赞赏的眼色。按照规定,应试者还要唱一支外国歌曲。她唱的是意大利歌剧《蝴蝶夫人》中的咏叹调《有一个良辰佳日》。她那灿烂的音色和深沉的感情艺惊四座。一向以要求严格闻名的苏林教授也颔首赞许。在他严峻的目光中,隐藏着一丝微笑。大家都注视着陈伊玲:嫩绿色的绒线上衣,咖啡色的西裤,宛如春天早晨里一株亭亭玉立的小树。在众目睽睽下,这个本来从容自若的姑娘也不禁有点困惑了。 ③复试是在一个星期后举行的。它将决定一个人的终生事业。经过初试这一关,剩下的人已经寥寥无几。本市有名的音乐界人士都到了。这些考试委员和旁听者,在评选时几乎都带着苛刻挑剔的神气。但是大家都认为,如果合乎录取条件的只有一个人,那么这人无疑应该是陈伊玲。 ④谁知道事情却出乎意料。陈伊玲是参加复试的最后一个人,唱的还是那两支歌,可是声音发涩,毫无光彩,听起来前后判若两人。是因为怯场、心慌,还是由于身体不适而影响了声音?在座的人面面相觑,大家带着询问和疑惑的眼光望着她。虽然她掩饰不住脸上的困倦,一双聪颖的眼睛显得黯然无神,那顽皮的嘴角也流露出一种无法诉说的焦虑,可是她通体是明朗、坦率的,使人信任的。她抱歉地对大家笑笑,飘然走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4《驿路梨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4《驿路梨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思考探究 一、下面的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小姑娘解放军战士梨花参考答案:“我”和老余:在大山深处的梨树林边,发现了小茅屋;在小茅屋中受到照料,得到了食宿帮助;第二天和瑶族老人一起修葺小茅屋,为小茅屋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在小茅屋中得到照料,很感激;专门到小茅屋送粮食,方便路人;和“我”、老余一起修葺小茅屋。 一群哈尼小姑娘:照料小茅屋。 解放军战士:向雷锋同志学习,为方便过路人,建造小茅屋。 梨花:被解放军战士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动,照料小茅屋。 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二、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结合课文内 容分析这种写法,说说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本文设置了三层悬念和两次误会。第一层悬念:“我们”正为夜晚住宿焦急时,发现小茅屋,屋里却没人没灯,由此产生“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第二层悬念(第一次误会):“我们”误以为瑶族老人是主人,然而他不是,那么主人到底是谁?第三层悬念(第二次误会):“我们” 和瑶族老人误以为哈尼小姑娘是主人,然而她也不是,那么谁才是小茅屋真正的主人? 文中设置层层悬念和误会,不断推进情节发展,吸引着读者的注意力; 同时,这种写法使全文情节跌宕起伏,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引人入胜。三、“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找出来,解释各自的含义, 并说说这几次出现对全篇结构的作用。再想一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参考答案:“梨花”在文中多处出现,所指不尽相同。

①“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树林,给暮色中行走在大山深处的“我”和老余,带去了“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点题,为故事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②“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瓣,营造了优美的意境。 ③“老人家说到这里,停了一会儿,又接着说下去:‘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梨花,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 ④“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虚实映衬,香气四溢的梨花林与梨花姑娘相映生辉,为全文营造一种景与人融合的意境,也表达了作者对小茅屋“主人”助人为乐精神的赞美之情。照应文题的同时,产生了第二个误会,推动故事情节向纵深发展。 ⑤“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与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花美人更美。“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了文章主题。再次点题,题文相映,首尾呼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路上的梨花,在作者笔下,这既是自然界的梨花——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又是梨花姑娘——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处处盛开,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更是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朴实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

部编版 14 驿路梨花 配套教案

14 驿路梨花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者,积累词语,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理清文章写作顺序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教育学生感受作品中体现的爱心。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积累词语,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写作的顺序。 教法学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图片欣赏梨花 二、作者简介: 彭荆风,当代作家。他的小说、散文和电影剧本,多以边防军民的生活和斗争为题材。作品有《边塞烽火》《芦笙恋歌》《鹿衔草》等。 “驿路梨花”出自南宋诗人陆游诗《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诗的最后两句是:“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驿路:课文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三、检查预习 正音: 撵( niǎn ) 驿(yì ) 陡( dǒu ) 篾(miè ) 陋(lòu ) 修葺(qì ) 恍惚( huǎnghū) 麂( jǐ) 四、整体感知课文 1、划分部分,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 1-8 ):主要写“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 第二部分(9-12 ):主要写小屋帮助“我们”解除饥饿疲劳。 第三部分( 13-28 ):主要写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 第四部分(29-37 ):主要写梨花妹讲出小屋的来历。 第五部分(38 ):热情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如洁白的梨花开遍大地。 2、总结中心思想: 讲述西南少数民族群众学习雷锋无私助人的故事,歌颂了社会主义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的崇高道德风尚。

第二课时 五、研读课文 二个误会 ?三个悬念 ?四写梨花 ?五件好事 两个误会 ?你能找出这两次误会在什么地方吗? 我、老余,见到小茅屋。 茅屋主人是谁 主人是他?? 不是他。瑶族老人是专门运粮食的。 喂!你们谁是梨花啊? 茅屋定是你们的啦? 三次悬念 你能找出这三次悬念在什么地方吗? 悬念一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悬念二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小茅屋的真正主人是谁? 瑶族老人吗? 梨花吗? 梨花的妹妹吗? 解放军叔叔吗? 茅屋的建造者、 照管者都是主人 四写梨花 你能从文中找出来吗? “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这是自然界的梨花。 “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这是写人。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先写花,后写人,把花和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驿路梨花”双关花和人,实际上赞颂的是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五件好事 ?你能找出五件好事是什么? ?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瑶族老人专门运粮食 ?一群小姑娘照管小屋 ?解放军叔叔砍树割草盖小屋 ?梨花姑娘照料小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 知识点+同步练习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彭荆风,1929年生,江西萍乡人,作家。195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边寨亲人》。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与《芦笙恋歌》,“文革”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中篇小说《蛮帅部落的后代》《爱与恨的边界》,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二、背景资料 《驿路梨花》是彭荆风于1977年秋写的,当时,党中央重新提出要学习雷锋精神,作者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他想起了许许多多边疆地区的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那深山大岭里供旅人方便的小茅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彭荆风拿起笔来,写就了《驿路梨花》。 三、理解词义 1.修葺:修理房屋。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2.折损:因过分尊重使人承受不起,客套话。 3.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4.迷茫:广阔而看不清楚。 5.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6.简陋:简单粗陋不完备。 7.延伸:延长伸展。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1—9):写“我”和老余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10—12):“我们”投宿小茅屋,猜测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第三部分(13—27):写瑶族老人述说小茅屋的主人是梨花。 第四部分(28—37):写梨花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引用诗句点题。 五、问题归纳 1.开篇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挨”“延伸”“消失”由近及远,描写出了山峦的层叠和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已经到了傍晚时候。这样描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文“小屋”的出现作铺垫。 2.“我们”首先看到了小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这起着什么作 用? “我们”首先看到小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出了第一个悬念。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 (18)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梨花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 掌握基本的快速阅读法,弄清文章巧妙的构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文中以花喻人的技法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中心思想及茅屋主人是谁这一悬念。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洁白的梨花开满山头的时候,引起了人们的无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二)解题

阅读题目,讨论解析“驿路梨花”的含义,自由发表见解。 教师明确: 驿路——文中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梨花——梨树开的花。 驿路梨花——行人道旁开着洁白的梨花。 (三)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书中出现了哪些人物?(按书中出场顺序) 明确: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哈尼族小姑娘——解放军——梨花。 2.这些互不相干的人物是通过什么而有的交集? 明确:一间小茅屋。 3.这些人与小茅屋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 我和老余、瑶族老人——客人 哈尼小姑娘和梨花——照料者 解放军——建造者 4.如果按照实际人物出现的时间顺序来排列,应该是怎么样的?你觉得怎样的顺序好?为什么? 明确: (1)解放军——梨花——哈尼族小姑娘——瑶族老人——我和老余(2)文中的顺序更好: 从时间上以倒叙的方式,使得小说的故事情节层层推展,产生层

层误会和悬念,让情节更加的曲折生动、一波三折。 教师追问:那么文中产生了什么样的误会和曲折? 明确: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产生了两个误会,三个悬念。(四)思考探究 1.谁才是小茅屋的真正主人? 学生讨论发表见解,教师明确: 小茅屋的“主人”,指对小茅屋有着拥有权和使用权的人,而在文中,解放军修建小茅屋的目的是为了方便过路的行人,而照料它的人又是自发的,所以我们难以找到它真正的主人,若要勉强找出它的主人,那么应该就是“传承了它的人”。 2.小茅屋是怎么建造出来的?(起因、经过、结果)在文章的哪个部分? 明确:文中第33自然段。 起因:解放军在树林里淋了雨。 经过:为了方便路人盖了一间小茅屋。 结果:梨花深受雷锋精神的感动,常常照料小茅屋。 结论: 小茅屋是解放军叔叔为了方便路人,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而建造的。 3.通过阅读33自然段,解放军和梨花是直接出现在我们面前吗? 明确:梨花和解放军没有直接出现,是通过一段回忆间接描写出来的。 也就是说,这段回忆运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