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创新技能训练

创新技能训练

创新技能训练
创新技能训练

创新技能训练

主讲:张老师Richard(复旦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曾任某世界著名的的管理培训公司专职讲师多年,现为市场、销售等领域特约讲师)

课程对象:经理、团队领导、项目负责人、主管及普通员工,研发工程师以及技术人员;产品经理、项目经理;所有需要运用创造力的职场人士(推行新服务、制定新流程...)

【课程价值】

我们只有在产生想象后,才可能创造出想象中的事物。想象力是一种可以通过训练而获得并强化的能力,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团队,都存在一些可以激发创新潜能以及创新思维的工具。当员工突破障碍,表达出创新想法时,就有利于公司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改善经营模式,并形成更融洽的企业人际氛围。

在互动性和实践性兼备的研讨会上,你将学习有效的创造思维技巧,激发创意,建立良好的创新氛围。您将找到打破思维障碍、跳出固定思维模式的方法,激发您和团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潜能,从而实现绩效的提高。

【培训内容】

1. 开发创新潜能和创造力

?将现有问题转化为成长机遇

?丢掉束缚,允许自己随意想象

?拓展视野,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

?发现保持创新积极性的技巧

?辨别出自身的创意资源

?采用针对创造力的必需态度

2.创造力的开发的流程

?为产生想法作热身:必不可少的准备

?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理解,随后分析问题

?提出想法:想象

?将想法和问题做对照:找到解决方案

?评价解决方案:筛选

?使用解决方案:创新

3.掌握实践创造力的技巧

?“三个愿望”用以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

?“探索矩阵”用以想象新的产品或流程

?“TONI方法”用以扩展视野

?“偶然的词”用以从另外角度看问题

4.有效的激发方法

?创意会议成功的4个关键

?保证利于创造的激励氛围

?大胆创新需要足够的耐心

注意从发散思维转换到聚合思维的时机

【讲师介绍】

张老师Richard

复旦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曾任某世界著名的的管理培训公司专职讲师多年,现为市场、销售等领域特约讲师。

张先生成功横跨4个完全不同的行业,涉及培训、生物制药、汽车涂料、通信制造,曾任三家公司管理人员、销售总监等,其中2家已经上市,他和所负责的部门平均年销售增长率超过80%,最高年销售增长率达到600%,年销售额达到2.6个亿。

10年团队建设和管理实践经验沉淀,3年管理咨询和培训过程中的不断梳理和总结,张老师在团队建设和管理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独特、有效、简单的方法,这些方法已经帮助到超过100家来自不同背景组织(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事业单位等)的2000多人;

张先生的授课内容系统,逻辑性强,采用互动、参与式教学,如和风细雨,润物细无声,使学员在不知不觉中已掌握所学知识,大有收获。

◆张先生主讲课程包括:

《卓越销售团队管理》(2天)

《成功的销售技巧》(3天)

《大客户开发与管理》(2天)

《电话销售技巧》

《达成双赢的销售谈判》

《谈判的六种力量》

《如何创造性解决问题》(2天)

《新任经理的管理技巧》

《高级商务演讲技巧》

《公共关系与危机管理》(2天)

《品牌维护与管理》

《卓越品牌管理》(2天)

《销售沟通技巧》(1天)

《练习30天,销售从此简单》(1天)

《市场营销全方位》(2天)

《品牌维护和管理》(2天)

《工业品营销》(3天)

《打造卓越产品经理》(3天)

《如何进行市场调研》(2天)

《如何制定市场计划》(2天)

《如何定价》(2天)

《新产品如何上市》(2天)

《如何做好市场助理》(2天)

◆张先生服务过的部分客户:

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

埃斯倍风电科技(青岛)有限公司

倍耐力轮胎有限公司

博泽汽车技术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 搏力谋(上海)商贸有限公司

常州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

常州科勒发动机有限公司

道达尔润滑油(中国)有限公司

德立达亚迪技术开发(上海)有限公司

迪砂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弓箭玻璃器皿(南京)有限公司

弓箭国际实业公司

亨斯迈先进化工材料(广东)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家乐福(中国)管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康宁光缆系统(上海)有限公司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

米其林投资(中国)有限公司

南京扬子伊士曼化工有限公司

宁波库贴汽车塑料有限公司

欧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奇耐联合纤维(上海)有限公司

泉峰(中国)贸易有限公司

山特维克矿山工程机械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德邦物流有限公司

上海曼伦商贸有限公司

上海苏尔寿工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上海天旦网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上海邮通科技有限公司

圣戈班磨料磨具(上海)有限公司

台达能源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泰诺风保泰(苏州)隔热材料有限公司

万通(苏州)定量阀系统有限公司

伟思富奇环境试验仪器(太仓)有限公司

武汉太平爱克电线电缆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中化道达尔油品有限公司

中冶连铸技术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新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等

Ctrl+鼠标左键【点击访问诺达名师官方网站】

吕仁和教授学术思想学习心得

吕仁和教授学术思想学习心得 中医学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应重视传承。如何传承?继承与学习是基础。医圣张仲景《伤寒论》原序所谓“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就是强调继承与学习在中医治学中的重要地位。继承什么?学习什么?除了全面继承经典著作与历代医籍的精粹以外,继承当代名老中医的医德、医术,包括治学方法、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也非常重要。研究生阶段开展《中医现代名家学术传承》这门课程,不仅使我们领略了现代名家的风采,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名家、学习名家的良好机会,实乃大幸。通过对“吕仁和教授学术思想”的课间认真学习和课后仔细钻研,深深被吕老的学术思想和医术医德吸引,吕仁和教授以肾脏疾病诊治为专长,对糖尿病、肾病等有独特的认识和丰富的经验,细细钻研其治病经验,受益匪浅。 吕仁和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批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博士后导师,第四批北京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二届首都国医名师。吕教授从医近60年,擅长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慢性肾脏病和内科疑难病,对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及其血管神经并发症、慢性肾炎、肾衰竭等病因病机和治法均有独到见解,卓有疗效。现将吕老治疗糖尿病、肾病等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回顾如下。 一、注重经典、博采古今 吕仁和教授治学,遵秦伯未、祝湛予教授训导,重视结合临床研究经典,尤其是重视《内经》。《素问·奇病论篇》指出:“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为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指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灵枢·五变》指出:“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吕教授据此首先提出《内经》实际上己经认识到消渴病脾瘅、消渴、消瘅3个阶段。“脾瘅”,相当于糖尿病前期,可见口甘,由多食甘美所致,若长期嗜食甘美,可使形体肥

创新实践心得体会4篇

创新实践心得体会 4 篇 篇一:创新实践心得体会 创新实践心得体会 08110115 李成奇 时光飞逝,转眼间创新实践已经有一年了。回顾这段创新实践的日子,真的感慨万千,有辛酸,有喜悦,当然更多的是收获啦。在这期间我最大的收获是:第一,通过实践真正觉得自己可以做些什么了,从实践中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第二,通过自我学习和老师的帮助,加强了我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三,在创新实践过程中,我学会了在学习中创新,在学习中成长。 创新实践项目,体现在两个词上面。一个就是“创新”,另一个就是“实践”。创新对一个国家来说显得极其重要。创新贯穿于人类发展的任何时期、任何角落,它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社会发展的枢纽、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加速了社会的进步,丰富了社会的财富。一个国家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在新时代中,各行各业都在飞速发展,如果没有创新精神,是难以适映现代社会的。所以说,勇于创新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新形象。实践也很重要。有了新方法,不去实践,也只是夸夸其谈,毫无实际意义。之所以重视我们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就是想让我们在实践中

得到锻炼,将新的创意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有利于我们良好素质的培养。同时,我们创新能力也得到更好的发挥。而且,我们能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知识,只有你亲自做了,体验了,才会有新的感受,“绝知此事要躬行”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重于实践也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新形象。 我们的课题是关于光伏切割废液,我是一名学习精细化工的学生,当然面对最多的就是研究,实验成了我们的必修课。说到实验,那就是一种实践,自己动手,亲身经历。在大一大二的时候,都是一些基础课的学习。刚开始进行项目的时候,因为实践能力的欠缺,起初做起事来总是笨手笨脚,也觉得挺辛苦,不过在老师和同学的的关心和帮助下不断进步和成长。于是我决定就算再苦再累我也要坚持下去,后来反而觉得轻松了许多。通过虚心请教,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解决了很多专业上和技术难题。 “理论来源于时间,理论最终用于实践”,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实践的重要性。通过平时书本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带着自己的疑问去学习了解制作设计塔板、精馏分离提纯等有关方法。在这次实践中都得以解答,并进一步让我深刻地理解、体会和证明了理论知识,让自己有了深刻地记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为一个大学生,应以学业为重,学习就是首要任务。学习学不好,事情也很难做好。大学生不仅要读好书,还要行万里路,从实践求真知,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自己的人

创新设计心得体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创新设计心得体会 篇一:创新项目心得体会 一、创新实验理解 创新性实验是旨在引导、开发大学生自主创新的实验,利于大学生开拓思维,进行创新性实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性标准,在大学校园我们学到专业的科学文化知识,但由理论到实践之间有一个过程,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就给我们这个实践的平台,给我们实现自我的机会。 我们理解到,举办创新实验旨在探索和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模式,以调动学生自主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充分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知识和实践完美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同时,由于我国的高校教育模式中存在实践和教学衔接薄弱,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不强的不足之处。无论是大学毕业直接进入社会,还是读研继续深造,自主创新能力极其重要。

这就要求我们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中,尝试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心态,以便更好的和社会实践或者研究性学习相融合。这也就显示出了创新实验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 二、实验过程中的感悟 举办创新实验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实 验实践能力。这也就要求参与者有自主实验和创新的能力,在项目实践中得到锻炼。自确定课题以来,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研究、不断总结,我们的实验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完成了本项目。通过这次参加创新实验,使我们受益匪浅。下面谈谈在参加实验过程中我们的体会。 1、在实验初期,由于知识方面的欠缺,实验进度很慢,我们及时调整方案,先花一段时间去学习相关知识,在此过程中我理解到实验最重要的是把实验原理吃透,再对实验设计详细的实验步骤做出合理合乎实际的设计,最后才能取得预期成果。 没有这次创新实验,我们不会了解到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也不会了解到太空诱变育种的特点,更不会有实现个人想法的机会。这就体现了创新实验的一个目的:在充分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利用所学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知识和实践完美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2、在创新实验的过程中,感悟到实验最根本的是把原

林佩琴内科学术思想初探

林现琴内科学术思想初探 方祝元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 学术探i讨jjjt 关键词林碾琴中医内科学中医学术发掘 中图分类号R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97x(2008)01-0017_02 林佩琴(1772—1839年).字云 和.号羲桐,江苏丹阳人。为清代嘉 庆、道光年间的著名医学家。林氏以数十年的精力,网罗历代精粹。汇集古方验方,结合自己的临床心得,灵活化裁,至晚年撰成《类证治裁》一书。该书较好地反映了林氏的内科学术思想。1强调识证。注重辨证 林氏在《类证治裁?自序》中开篇即云:“司命之难也。在识证;识证之难也,在辨证。识其为阴为阳。为虚为实,为六淫,为七情,而不同揣合也;辨其在经在络,在腑在脏,在营卫。在筋骨。而非关臆度也。”可见他将识证、辨证放之首位,是特别强调重视的。因为临床诊治只有对证候进行精当的辨识.才能准确处方下药,使药证合拍,吻合无间,而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能否正确识别证候乃是决定施治成败的首要关键。因而林氏对《类证治裁》中所载诸病证,均根据其病因病机、病位、脉症等详加识辨。 识证如鉴别胃脘痛与心痛。胃脘痛“症与心痛相似,但胃脘痛必见胃经本病,如胀满、呃逆、不食、便难、面浮、肢倦,与心痛专在包络者自别。”识别真中与类中则云“真气虚者.猝为所中.是名真中……卑湿酿热,真阴亏者,风自内生,虚阳上冒,亦致昏仆,是为类中。”辨证如辨别中风的病位时云:“其中血脉.则口眼喁僻。中络,则肌肤不仁。中经,则脊重不伸。中腑,则肢节废。便溺阻。中脏,则舌痦吐沫”。辨胃脘痛则云:“初痛在经,久痛人络。……因胃阳衰而脘痛者.食人不运……因肝乘胃而脘痛者.气冲胁胀……因肾寒厥逆而脘痛者.吐沫呕涎……因烦劳伤气而脘痛者,得食稍缓……因客寒犯膈而猝痛者.呕逆不食……积寒致痛,绵绵不绝,无增无减……火郁致痛,发则连日, 阳而为火。水流湿。火就燥。故水火二气,为五行之生成。燥湿二气,为百病之纲领。若能体察燥湿二气之因寒因热所生.而以之为纲.再察其化热未化热之变。与夫燥郁则不能行水而又夹湿.湿郁则不能布精而又化燥之理,而以之为目,纲举目张.则任凭病情万状,而权衡在握。 其三.燥湿的辨证体系已经建立。如王鸿谟【q从燥湿的定义、病因及症状进行辨证。并归纳出以“干少肺裂陷.重滞脾腻秽”10字辨别燥湿。易懂易学,易记易用。 通过以上论述,笔者初步建议:可按《内经》“万物之纲纪”将八纲改为“八纲两纪”。以燥湿充实八纲。即以表里虚实寒热燥湿称为八纲。以阴阳为两纪。恢复八纲的双层次结构.将阴阳从与六变等同的位置提升为八纲的总纲和法纪。如此,以表里辨病位,寒热燥湿辨病性.虚实辨邪正盛衰。再以阴阳总括与提携八纲——表、实、热、燥属阳,里、虚、寒、湿属阴。希望能使八纲名实相符.纲领作用更为完善和加强。 参考文献 f11傅晓晴.从八纲辨证的形成看八纲在中医辨证学中的作用与地位.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3):136 [2】赵总宽,陈慕泽.现代逻辑方法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5 [3】周光飚.对八纲辨证发展的思考.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3):233 (4】刘时觉.阴阳燥湿论.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4):14 [5】王秀莲.《医原》外感燥湿论探析.江苏中医,2000,21(11):6『61王鸿谟.关于强化充实八纲辨证纲领作用的研究.北京中医,2003,22(4):19 第一作者:崔俊波(1976一),男,博士研究生,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药治疗脑病的研究工作。电子邮箱:cui—iunbo@163.com 收稿日期:2007—07—24 编辑:冯广清 江善中医药竺坚竺竺堂堂娜 万方数据

简析张锡纯医学学术思想

简析张锡纯医学学术思想 【摘要】张锡纯是近代中西医汇通派的先驱,开创了中西医结合之先河,对后世临床治疗用药产生极大影响。清末民初西方医学随着宗教传人中国,出现了西医学派。他在诊治疾病之余,将所悟医药之理,随时记述成篇,屡试屡效之经验方药,则自立名方,兼采西医之学说,将临床经验所得,与方中医理,相互阐发,撰写成文。他一生深研经典,博采众长,师古不泥,理论创新;衷中参西,独辟蹊径,勤于实践,力主贯通。他的中西医汇通思想和用药经验充分体现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之中,本文就张锡纯的医学术思想作简要分析与阐述。【关键词】张锡纯;学术思想 1.生平著作简介 张锡纯(1860~1933年),字寿甫。河北盐山人。出身于书香之家,自幼读经书,习举子业,两次乡试未中,遵父命改学医学,上自《黄帝内经》、《伤寒论》,下至历代各家之说,无不披览。同时读了西医的一些著作。1911年曾应德州驻军统领之邀,任军医正,以后任过立达医院院长、直鲁联军军医处处长等职,1893年第二次参加秋试再次落弟后,张锡纯开始接触西医及其他西学。1904年,中国废科举,兴学校,张锡纯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和几何学的教员。此时张氏开始接触西医及其它西学。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张氏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遂潜心于医学。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医名渐著于国内。1912年,德州驻军统领聘张氏为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1918年,奉天设近代中国第一家中医院——立达医院,聘张氏为院长。1928年定居天津,创办国医函授学校。由于他有高明的医术和特殊的地位,医名显赫。 代表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其一生治学临证经验和心得的汇集。书中从诊症、辨治、方药到方解、按语,明了清晰,内容全面,开创了中西医结合医学思想之先锋。 2.主要学术思想 2.1阐述中西汇通理论开创中西医结合之先河 中西汇通是重要的理论问题,由来已久。怎样突出中医特色,怎样引进西医理论,两者能否汇通,合而为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张氏为此呕心沥血,作了诸多尝试,虽然未有所就,然不亏为先驱者,可钦可佩。张氏从《内经》:“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圈,气反则生,气不反则死”。悟出脑充血病证的病因。明确指出:“至谓气反则生,气不反则死,盖气反则血随气下行,所以可生,若其气上走不反,血必愈随之上行,其脑中血管可致破裂,血出不止,犹可望其生乎?”阐释经文未明之义,理显意明,与西医脑充血之认识完全符合。肝脾位臵,中医与西医认识完全相反。张氏认为:“肝虽居右而其气化实先行于左,故肝之脉诊于左关。脾虽居左,而其气化

创新实验心得体会

创新实验心得体会 创新实验心得体会一:创新性实验项目心得体会 从2012年6月份开始,我们小组开始了广东省科研实验创新项目的前期工作,指导教师是我校法学院的杨帆副教授。到现在,将近一年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就过去了了。回想起过去一年里参加创新实验的过程, 从开始的寻找课题到申请立项撰写项目申请书,到查阅相关参考文献, 确定实验项目、实施方案与寻找创新点; 并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和步骤;对项目进行相关调查和研究;到最后确定项目的可行性,一步步走来,其中的辛苦与辛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其中的经验与成长也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分享和拥有。这是一次难得经历,一次让我们得到锻炼得到成长的经历。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强调自主性、探索性、实践性和协作性,遵循“兴趣驱动、自主试验、重在过程”的原则。注重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过程讲究长远效益,强调项目实施过程中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方面的收获,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急功近利,不为成果而设计,重在实施过程中得到的锻炼和培养。这次创新性实验项目我们团队选取的题目是《打造现实版QQ乐园的可行性研究》,针对目前发展迅速的网络生活,设想打造一个把网络游戏等搬到现实生活中来的,加强亲友交流、亲近自然、放松自我的乐园。 在项目研究方面,我们最深的体会就是要善于勤于思考,主动动手动脑。创新实验不是课上的实验,只要按着老师讲的、实验指导书上步骤做就行了。做的课题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几乎没有接触过的新领域,没有人告诉我们一步步该怎么做。需要自己去找文献查资料,去弄明白实验的原理,然后确定要创新的方向。按照这个方向一点点努力,所以每一步都需要独立思考。在项目进行过程中,越是做到后面,越是进展得深入,我们越发觉自己不懂的太多了。就以项目中为乐园选址,需要考虑很多自然因素,这是我们遇到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水华,学理科的我们真的从来没听过这种地理、气候方面的专业术语,于是认真查阅资料。做项目的过程真是一个不断在学习的过程。而通常,除了寻找帮助,往往最重要的还是要自己思考。 在创新方面,首先要确定创新的方向和目标。方向和目标是贯穿整个实验的核心,只有明确方向,围绕这个方向努力下去,才可能有结果。创新点可以从很多方面确定,不一定是很高深很前沿的东西。只要不是照搬别人已经做过的东西,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就好。当然,能做出更大的成就最好。有时思维可能会出现“停滞不前”的现象,好像只能思考到这个程度了。这时要用发散思维多方位的考虑,作出大胆的猜测。但要始终围绕创新点,不能偏离主题,也不能随意猜测,而要有根据有目的地做出假想,再一步步实践去论证自己的猜测。其实,每一个伟大的成就都是这样“平凡”的一步步得出

【最新】专家推荐信,在学术思想上的创新、特色,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创新性和可行word版本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专家推荐信,在学术思想上的创新、特色,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创新性和可行 篇一: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分析法 本课题将通过对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查阅,在此基础上,认真细致的 梳理、归纳和分析,掌握与白酒产业园功能升级相关研究内容的历程、现状、 趋势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论框架和研究内容,使 本课题的研究建立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 2、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本课题通过对文献的阅读与梳理,结合白酒产业与产业园特性,创造性地归纳 总结出影响白酒产业园功能升级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白酒产业园功能升级与其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Y????X??。其中,Y代表功能升级,X代表影响功能升级的内外部因素,u则是随机变量。然后利用四川白酒产业园的面板 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3、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相结合 本课题将针对四川白酒产业园功能升级的相关情况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对四 川多个白酒产业园进行网上和现场的问卷调查。此外,还将对泸州白酒产业集 中区进行细致的实地调研,以期获得最直观的感受,获取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4、理论分析与政策设计相结合。 本课题将研究四川白酒产业园功能升级的演化路径,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理论 识别和实证分析。进而,结合四川白酒产业园的现状和问题,尝试性拟定一整 套促进四川白酒产业功能升级的政策建议。因此,本研究力争理论研究的创新 和政策分析相结合,为政策体系设计所用。

阮士怡教授传略及学术思想

一、名家简介 1917年2月21日,阮士怡教授出生于河北省丰南县。叔祖父为当地名中医,幼年始即得到家庭熏陶,对中医基本理论逐步有所认识。1939年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由于看到当时国人相对体弱多病,甚至被外国人讥为“东亚病夫”,为雪国耻,遂转念学医,以图救民众之病痛,强国人之体魄。1940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本科毕业后,在日籍教授火田邦吉指导下继续读研究生两年。毕业后从事西医内科临床工作。1955年天津成立中医医院,又奉调协助建院,从此边工作边学习,并拜名中医陆观虎、赵寄凡二位老先生为师,成为一名中西医结合的内科医生。多年的临床工作中,体会到中医西医各有所长,中医深奥的理论与丰富的临床经验实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医药明显的临床疗效补充了现代内科疾病治疗的不足。阮老勤奋治学,学贯中西,遵古而不泥古,勇于创新。在中医“上工治未病”、“治病必求于本”“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等理论指导下,遵从经旨,主要以此三条为理论指导,中医临症治疗大法,从事中医研究,指导今后世界医学发展普遍适用的治疗原则,根据以上的指导思想,首次提出“益肾健脾、涤痰软坚散结”防治动脉硬化大法,临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以冠心病为例,阮老认为其发病原因,首先是内膜损伤后内皮细胞形态的不完整,引起血液中单核细胞、血小板等相关凝血物质及胆固醇沉积在内膜,最终形成病灶及中膜平滑肌增生,形成动脉狭窄,造成冠状动脉血流受阻而导致疾病形成,据此,保护内膜为治疗冠心病的根本。的并获多项科研成果及科技奖励。曾任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理事,资深理事,天津市中医学会理事,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及老年医学会副理事长等。1980 年被评为文革后首批教授,主任医师,历届天津市高教卫生系统评审委员会委员。首批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89年阮老因年龄已高主动请求辞去所有行政职务,专心从事中医药的临床研究工作。 二、业医简史 阮老从医几十年来,始终潜心研究中医古籍,努力学习中医理论,虚心求教,广撷博采,扶微探奥,勇于创新。1946年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天津,初期从事西医内科工作,在原天津市铁路医院做内科住院医师。后调入原天津市工业局医院任内科主治医师。青年时代学习和积累了深厚的医学基础及近10年的医学临床一线的实践,在西医学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在内科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查,危重疑难病的抢救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1955年天津市贯彻党的中医政策,成立天津市中医医院,此次党中央颁布的中医政策对阮老的影响极大,当时国内西医处于发展初期,很多内科疾病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药品稀缺,再加上由于幼年受到中医理论的熏陶(其祖父是一名中医),对于中医理论并不陌生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医学技术创新的影响

医院?医学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医学技术创新的影响
赵 亮

卢建华

周凤玲

(1.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9;2.江苏省沭阳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处,江苏 沭阳 223600)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世代相传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道德、风俗、心志、制度等等各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 心灵和智慧。其中既有积极向上的科学精神,又存在与现代科技创新精神相背离的一面。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发展有着 两方面的作用,即正面的促进作用和负面的阻碍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医学技术创新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在潜移默 化中影响了现代医学技术创新的步伐。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摒弃其消极因素,从而有利于现代医学技术 创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医学技术创新;促进作用;阻碍作用 DOI:10.3969/j.issn.1671-6396.2011.21.021 Abstract: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ains generations of idea,moral,custom,aspiration,institution and so on.All aspects of above-mentioned reflect the Chinese nation's spirit and wisdom.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not only has positive effects but also negative effects in technology development.In addition,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n modern medical scientific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gradually influences the pace of innovation.To help developing the innovation better,the necessary measures are to affirm the positive facto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bandon the negative ones. Key words: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Modern medical technology innovation;Positive effect;Negative effect

引言
意;谐,相合,强调顺和、协调。“善解能容,和而不 同”。《论语》中提的“和为贵”。墨子的“兼相爱”、 “爱无差”。孟子也主张宽和处世,协调人际关系,营造 “人和”的人际环境。这种思想有助于医学技术人员在工 作中能够和平共处,互相体谅,共同营造一个宽松舒适、 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能让这些医学技术人员体会到人情 温暖和关怀,愿意为事业奉献。 儒家思想是以伦理为中心的,尤其是“重人伦”,强 调人本主义,比如儒家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声称人 是万物之灵,爱人,重视人。这些观点都是以人为中心 的。这对我们国家当前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 的核心观念作了很好的文化铺垫。现代医学技术创新同样 需要以人为本,医学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人,医学技术创新 领域需要更多更好的人力资源的投入。而中国传统文化中 重视人价值的观点,提倡社会要培养人才、起用人才、珍 惜人才,给德才兼备的人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而且其重 视人的这种人文精神,使得医学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医学技 术人员的物质需求能够不断得到满足,在人己互惠的基础 上创造更大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自强不息的精神,勤奋刻苦,刚健 有为,鞠躬尽瘁。孔子提倡“发愤忘食”的精神,《易 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提倡最大限度发挥 人的主观能动性[4]。这些思想都刻画了中国人积极向上,顽 强拼搏的精神。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也充分体现了 这种思想,每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时,每 当中华民族需要捍卫荣耀时,国人总能够在这种信念的支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从广义上讲,中 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带有 中华民族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 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 。我国的传 统文化具有无穷的影响力,其核心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儒道 思想。而人们都受到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既包括 其规则制度、伦理规范的直接约束,也受到长期积淀下来 的某些心理暗示、思维惯性的引导,甚至在人们的思想中 根深蒂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 对健康概念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医学技术的要求也在 不断扩大,所以现代医学技术创新既很需要也很必要。现 代医学模式的改变、功能更完善的新医药发明、以及基因 技术的突破等等这些都是医学技术的创新。医学技术创新 对于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推动医学科学进步,乃至人类的 生命健康水平提高都有很重要的价值。江泽民指出:“创 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 力”。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创新的历史 。技术创 新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有巨大贡献 。而技术创新都是在 一定的客观环境中进行的,受到环境的制约、社会文化的 影响,现代医学技术创新也同样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 响,中国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地对现代医学技术创新起作 用,它从观念、制度、方法、价值等多方面影响着现代医 学技术创新。 2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医学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和谐,和,和睦,有和衷共济之
收稿日期:2011-05-17 修回日期:2011-06-07
[3] [2] [1]
作者简介:赵亮(1988-),男,汉族,江苏沭阳籍,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通讯作者:卢建华(1955-),女,汉族,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卫生事业管理。
45

机构创新实验心得体会

机构创新实验心得体会 机构创新实验 为期两天的机构创新实验就这样在忙碌而又充实的过程中完成啦,通过这次实验我们学到了很多,得到锻炼的不仅仅是我们的动手能力,也让我们对其他方面得到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实验开始时,由段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关于此实验的关键问题以 及对我们的创新实验做了认真的分析,使我们了解到了此次实验的重要性和完成此实验的关键性理论,同时用视频的形式给我们展示了许多以前学长们的设计成果,这对我们的设计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除此之外,在理论讲解过程中,段老师也给我们讲了一些专业方面的知识,使我们也认识到了许多关于我们这个专业的一些问题以及对即将面临的大四的就业方面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对将来工作的充分认识,也为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明确了学习方向。 这次实践性的实验让我学习到了许多东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团 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三人的小团队,虽然人数不是很多,但是在实际动手过程中,每个人都产生了许多想法,因此有很多设计细节和组装过程中产生了血多的分歧。由于进入实验室前的准备不够充分,加上本学期学习任务繁重,所以没有足够的准备时间准备较理想的,因此在最开始确定方案以后在实际组装过程中又发生了许多的变化,

使得最终的结构与在开始的方案有了一定的差别,但还是满足了基本的设计原理和工作过程,最终机构能正常运行,按时完成了实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预选方案的选择我们开始的时候进行的较快,然而在组装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地方在实际模型中是不被允许 的,于是我们只好在组装到一半的过程中进行改进方案,使之能在模型中得到实际应用。这次我们的收获还是比较大的,看着自己完成的作品我们的心里松了口气,在紧张的实验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团队合作的必要性,我们一起动手,一起思考,最终把我们的思路结合在一起。要是没有队友的合作我也许也可能完成工作,但是效率就根本没有团队一起动手的高,作品也不会有团队一起做出来的完美,在此我也要感谢我的队友,我争取在以后的学习中,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为将来的发展做好更扎实的理论功底。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看了许多学长学姐们的设计自动化机构照片,使我们收到许多的启发,学长们制作出来的产品都那么的有实际美观,在实际动手过程中,我也知道在他们制作出产品之前花了很多精力和时间,这更激发了我认真学习,希望能像他们一样设计出优秀的作品。这样的实验环境是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动手能力弱,以及对许多机械构件的不认识,这次实验让我们增强了对理论知识认识。

田德禄教授学术思想学习心得

田德禄教授学术思想学习心得 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祖国医学源远流长,昔岐黄神农,医之源始;汉仲景华佗,医之圣也。中医中药都需要传承,没有传承就谈不上发展,中医名家的学术经验是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并发扬他们的学术思想无论对中医药事业还是对个人都是大有裨益的。研究生阶段开展《中医现代名家学术传承》这门课程,不仅使我们领略了现代名家的风采,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名家、学习名家的良好机会,实乃大幸。通过对“田德禄教授学术思想”的课间认真学习和课后仔细钻研,深深被田老的学术思想和医术医德吸引,田德禄教授消化系统疾病诊治为专长,对脾胃病有独特的认识和丰富的经验,细细钻研其治病经验,受益匪浅。 田德禄,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首席专家,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师承著名中医学专家董建华教授。田德禄教授从事消化内科的临床、教学、科研30余载,精研中医经典及各家著述,既娴熟于中医传统辨证,又能结合西医对病的研究。厚古不薄今,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学术上既继承前人,又不囿于成说,颇具特色。用药不尚矜奇炫异,看似平淡,寓意深刻,层次分明,配伍精当。治疗胃病不仅经验丰富,且独成体系。现将田老治疗脾胃病等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回顾如下。 一、治胃三法、和降为先 胃病病位在胃,治应以胃为本。胃为阳明燥土,多气多血,生理上以和降为顺,病理上以胃气塑滞为主。田德禄教授治胃以清、润、降三法括之,而三法之中,尤重和降。胃病之由或因外感六淫、或因七情内伤、或因饮食劳倦,必影响胃的和降功能乃为病也。诚如《景岳全书》所言“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然因食、因寒,亦无不皆关于气。”和降胃气则利于胃腑功能的恢复,即“六腑以通为用”、“胃气以通为补”之意。田德禄教授深得《医学三字经》的“三气病,香苏专”之旨,多以香苏散出入。因紫苏理气和胃通降之力稍逊而有偏燥之嫌,而以苏梗易之,并加荷梗一味,一升一降,寓降于升之中。夏月则用苏、菠梗,又多加焦三仙以助胃受纳腐熟功用的恢复,并据感邪之不同随证加减。《丹溪心法》言“六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古方中多以山桅子为热药之向导,

大学生创新实验心得体会

大学生创新实验心得 大学是一个全面发展的时期,只学习课本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拓展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专业水平,我在大三第一学期参加了大学生创新实验,在为期一年的实验中,我学到了很多。值此大创结题的时刻,我说说这一年的心得体会。 首先,通过一年的实验,我学到了更多专业课上不能学到的知识及技能,同时,我的实验动手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地提高。通过阅读了大量的文献,特别是部分英文文献的学习,大大开拓了我的视野、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在大量文献和实际操作的基础之上,认真思考,进行实验的设计和规划、策划,这锻炼了我的独立思考能力。平时,我还不断的向老师、学长请教,与同学、朋友交流,无形中增强了我的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而且对于激发我的学习兴趣,开阔我的视野,培养我的探究精神,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提高我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十分有意义的。通过半年多的实验工作,使我对从事科学研究和实验操作有了较为深刻和清晰的认识:首先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对本课题有了一个整体的、清晰的认识,在指导老师热心帮助下,主动参与确定具体实验方案、进程,并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其次,在这次大创实验中,这次让我深刻明白了许多做人道理,

向他人虚心求教,与人文明友好交往等一些做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都要在实际生活中认真的贯彻,好的习惯也要在实际生活中不断培养。在工作中和其他成员保持良好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对于自己在校大学生,面临踏入社会的人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他们就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这次所学到的经验和知识大多来自老师和小组成员的教导。我们每完成一项工作都会向老师征询意见,总结以前的工作并且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所以与老师的有效配合也是我们结题的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以后还要争取更多的这样的训练来完善自己充实自己。在实验室的浓厚实验氛围内,在这个温暖欢快的大家庭里,我们在思想和心理上不断的成长。 第三,在实验过程中也培养了我良好的实验素养,不违反实验操作,不损坏仪器,不浪费药品的,在不影响实验的前提下尽量节约资源,每次实验完毕,要清洗、清点和摆好实验用品,遇到困难也会根据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寻找解决方法,而不是一味的问别人。这也是我作为学生该具有的基本素质。 最后我深深的感受到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 业知识的匮乏。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一些工作感到无从下手,茫然不知道所措,总以为自己学的不错,一旦接触到实际,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是多么少,这些与实践还有一段距离。老师常说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我们自身最大的价值。当我真正独立

周培源先生学术思想初探

周培源先生是举世闻名的学界泰斗,我国流体力学研究的先驱者、近代力学事业的最重要的奠基人,他的人品学问有口皆碑,他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方略已产生巨大影响,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因此,我们应该走近周培源,认识周培源,以他为我们的永远的人生楷模。为此,这里录入三年前的旧作,作为抛砖引玉的材料。我认为,此文是冯秀芳博士执笔写成的同类系列文章中的佳作,发表前曾得到力学史专家、北京大学的武际可教授大力斧正,内容较为翔实可靠。此次录入时仅做了个别文字修改。 周培源先生学术思想初探 摘要:周培源先生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流体力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广义相对论引力论和湍流理论领域攻坚70余年,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一生始终以热爱国家、热爱人民为治学动力;以独立思考,实事求是,锲而不舍,以勤补拙为治学原则;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治学方法。本文试图通过叙述周培源先生的生平、学术成就及学术品格等方面的重要事迹,初步探索周培源先生的学术思想,与大家共享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周培源先生;湍流理论;广义相对论;学术思想;治学动力;治学原则;治学方法 引言[1] 在1992年6月1~3日,北京中苑宾馆曾承办了一次中国科学界的历史性盛会——“国际流体力学与理论物理学术讨论会——暨祝贺周培源先生诞辰90周年”,那次研讨会由周培源先生在海内外的学生和友人发起,北京大学、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物理学会主办,旨在就周培源先生数十年从事的两个领域——流体力学和理论物理研究进行学术交流,推动科学发展,也是献给周培源先生九十诞辰的礼物。在会场上,有周培源先生的老友、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吴大猷先生,应周培源先生之邀,在离别46年后重返大陆,还有从美国专程赶来的一班“重量级人物” 如顾毓琇、任之恭、吴健雄、袁家骝、林家翘、陈省身、张守廉、杨振宁、李政道等,而“两弹”元勋王淦昌、钱三强、彭桓武、朱光亚及周光召等则为国内物理学界翘楚,除此,还有一大批周先生在各个时期的学生、同事、朋友以及来自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著名专家学者计三百多人,如此的学术祝寿会的出场阵容可谓空前。杨振宁先生也有感而发,他用英语向周培源先生说道:“Obviously,you have touched many people's hearts"。的确,六十几载光阴,周培源先生致力于两个不同而又艰深的科学领域,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为中国物理学耕耘播种,入室弟子中蔚然大家者比比皆是:王竹溪、张宗燧、彭桓武、钱伟长、郭永怀、林家翘、胡宁、张守廉、何泽慧、王大珩、于光远……。“科学巨匠师表流芳”是对周培源先生一生的最准确的概括和总结。 1 学术成就:科学泰斗,世代风范 周培源先生1924年在清华学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科研论文《三等分角法二则》,从此开始了他近70年的学术研究工作,在这70年里他主要集中在广义相对论引

曾国藩对姚鼐学术思想_古文理论的改造与创新_李和山 (1)

·69· 曾国藩对姚鼐学术思想、古文理论的改造与创新 李 和 山 (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摘 要:姚鼐提出“义理、文章、考据不可偏废”,但实际上有轻视汉学的倾向。曾国藩则汲取汉学之长,独创“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的古文门径,为古文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真正实践了“义理、词章、经济、考据阙一不可”的学术主张。此外,曾国藩对文章的主题、布局谋篇、选词用字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总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写作技巧理论,也补姚氏所未发。 关键词:姚鼐;曾国藩;桐城派;学术;文论 中图分类号:I 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07)01-0069-03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Academic Journal of Suzhou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2007年1月第1期Jan.2007No.1 收稿日期:2006-09-10 作者简介:李和山(1971— ),男,苏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①曾国藩《圣哲画像记》说:“姚姬传氏言学问之途有三:曰义理,曰词章,曰考据。戴东原氏亦以为言。”(《曾文正公全集·文集》,12734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 姚鼐是清代古文巨匠,桐城派的开山三祖之一。曾国藩则是继姚氏之后又一古文大家,他对姚鼐的学术主张和古文理论加以改造,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古文理论,为古文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因此,他和梅曾亮一起,被后人视为桐城派的中兴功臣。清末学者王先谦就曾表达了对这三人的景仰,其《续古文辞类纂序》云:“学者将欲杜歧趋尊正轨, 姚氏而外,取法梅、曾足矣。”[1]107 本文对曾国藩改造姚氏 学术主张,创新古文理论的活动历程作一探讨。 一、姚鼐的学术主张及其古文理论的建构 姚鼐(1731—1815),字姬传,号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官刑部郎中、四库馆纂修。他学宗程、朱,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典湖南乡试途中,曾写下《诣岳麓书院有述》等诗,表达了他对程、朱的仰慕和对理学遭斥而衰落的慨叹,抒发了他因“夙秉宋贤说”而“志不就”、 “渺无群”的孤愤。[2]442 三十八年(1773)二月,《四库全书》 馆开,他以大臣荐征为纂修官,因与戴震等汉学家的学术分歧,他在三十九年秋突然乞病告退,并于次年南旋。 由于势孤力弱,姚鼐在与汉学家的争斗中落败,遂萌生了另立宗派的想法。南归之后,他将治学重心放到了早岁溺爱的辞章之学上。在扬州、安庆、江宁等地主讲书院的40年中,他致力于构拟文统、创立理论、选编古文范本、培养后学等工作,终于创建了桐城派。 虽然汉、宋学者都将学术分为义理、文章、考据三门①,但偏好喜恶各不相同。在汉学鼎盛的乾、嘉时期,汉学家专注考据,排斥理学,更轻视古文学。姚鼐在《复秦小岘书》中说:“鼐尝谓天下学问之事,有义理、文章、考证三者之分, 异趋而同为不可废。”[2]104 《述庵文钞序》进一步指出了三者 的密切关系:“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 之,则或至于相害。”[2]61这表明,他希望通过主张三者不可 偏废、相辅相成,使彼此不再互相轻视和排斥。 王先谦《复阎季蓉书》说:“本朝纠正汉学者,姚姬传 氏最为平允。其时掊击宋儒之风过甚,故姚氏非之。” [3]297其实,姚鼐内心独赞程、朱理学,比较藐视汉学。他在《赠钱献之序》中指责汉学家“欲尽舍程、朱而宗汉之士,枝之 猎而去其根,细之搜而遗其巨”[2]226 。《复蒋松如》中说:“博 闻强识,以助宋君子之所遗则可也,以将跨越宋君子则不可也”,“先生胸中,似犹有汉学之意存焉,而未能豁然决去之 者。”[2]96由此可见汉学、宋学在他心里的轻重。《再复简斋 书》中更是称“程、朱犹吾父师也”,并对汉学家戴震等人进行了诅咒:“其人生平不能为程、朱之行,而其意乃欲与程、朱争名,安得不为天之所恶?故毛大可、李刚主、程绵庄、 戴东原,率皆身灭嗣绝,此殆未可以为偶然也。” [2]102姚鼐建构古文理论,首要就是恢复文章的学术地位。其《答翁学士书》说:“夫道有是非,而技有美恶。诗文皆技也, 技之精者必近道,故诗文美者,命意必善。”[2]84显然,他将 诗文置于与“道”等同的学术地位。其次,他对文章的起源进行了探索,认为“文章之原”、“文章之美”,都来自于对客

医学创新对医学发展的影响及意义【精选】

医学创新对医学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代代相传的人们不断改进生产工具,进行社会生产变革和科学技术创新,从而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创新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重要动力,只有大胆创新的国家才能成为世界强国,也只有勇于创新的民族才能雄居世界民族之林。人们的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创新精神,具有高度创新精神的人,才会主动自觉地从事创新活动,才会有高度的创新能力。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创新精神的培养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和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同样,一切科学的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精神的作用,医学也是一样. 科学技术每一项具有决定意义的突破,都将会带来生产力的飞跃,都将改变世界政治,经济乃至科技发展的进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医学也不例外.医学科学理论或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必将引起新理论的形成,新法的建立或诊疗手段的改善.纵观医学发展史,每次重大理论的形成和科学发现都对医学的发展,人类健康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科学技术和医学的发展,不断出现的创新成果将对人类寿命的延长,人的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建立,往往打开一扇新的科学。 英国人虎克利用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的显微镜发现了植物细胞.19世纪初,施万和施莱登发现了动物细胞,从而认识到细胞是生物

体的结构单位,从而宣布细胞学的建立.魏尔啸创立的细胞病理学与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液体学说(疾病是由于体液的平衡失调引起的)彻底决裂,是医学上的一次革命.由于显微镜和组织制备技术的不断改进,导致进一步观察细胞内部的超细微结构.1931年,德国人诺尔和鲁斯卡制造出地一台电子显微镜.现在电镜的放大倍数已经超过20万倍,对深入研究组织的超微结构和功能发挥了重大作用.随着扫描显微镜和组织冻蚀技术的发展,能够进一步观察到细胞及细胞间的复杂图像。现在利用更为先进的电子能级光谱和X线衍射分析,可以测定细胞及其细胞的化学组成.1977年,桑格继完成胰岛素的氨基酸测序之后又发明了DNA碱基测序方法,为今天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奠定了基础,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将给医学科学的发展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美国科学家普特曼和卡尔勒)应用计算机技术,发明了可以通过计算机三维图像重建直接显示被X射线透射的分子立体结构的新方法,大大简化了过去利用物理,化学法确定分子结构的程序,使结构定位更准确.并已测定了包括维生素,激素等数万种物质的分子结构,推动了有机化学,药物学及生物学的发。 新的科学仪器的发明,往往极大改善医学诊疗手段。超声波诊断和放射性核素的临床应用,是影像技术另一方面的重要发展.它们可以提高对组织结构的分辨率,有助于疾病过程的可视化和治疗的准确性.由于超声波检查没有辐射的危险,所以在产科中广泛应用.1946年美籍瑞士科学家布洛克和美国科学家帕塞尔分别发现核磁共振成像1970年多巴迪安等的研究为磁共振成像装置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97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