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与名词解释、简单题与论述题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与名词解释、简单题与论述题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与名词解释、简单题与论述题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与名词解释、简单题与论述题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重点

客体永久性、最近发展区、学习、泛化、分化、消退、智慧技能的学习、观察学习、有意义学习、负强化、自我强化、替代强化、移除性惩罚、操作性行为、普雷马克原理、连续接近技术、认知示范、潜伏学习、学习共同体、认知结构、先行组织者、短时记忆、发现法教学模式、自我效能感、归因、正迁移、负迁移、上位学习、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教育心理学、外部动机、内部动机

二、填空题和判断重点

行动研究、描述研究和因果研究

发展的特点;教育、学习和发展的关系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的阶段

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艾尔金德的青春期自我中心主义的特点

玛西娅的自我同一性的四种状态

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品德的心理结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桑代克的试误说和学习律

强化程序

班杜拉的三元交互作用、自我效能感及影响因素

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托尔曼认为学习的结果是什么?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表征系统和知识获得的三个环节

奥苏贝尔有关认知结构的特点对新知识学习的影响、有关学习的分类

加涅有关学习的分类、信息加工模型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提出的教学设计模式

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学习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涉及的有意义学习的不同

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三、简答和论述

1.为什么说教学是科学,又是艺术?

2.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研究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成长的意义。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4.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是什么?

5.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都有哪些及其各自主要观点。

6.简述桑代克的学习律。

7.斯金纳提出的强化程序。

8.简述班杜拉提出了三元交互作用决定论。

9.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主要有哪些?各自主要观点是什么?

10.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观点及顿悟的作用。

11.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有哪些?

12.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型包含哪些部分?

13.先行组织者和“引课”的区别与联系。

14.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及其探索发现学习。

15.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

16.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6.动作技能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17.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8.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的过度激发对学习是否

具有消极意义?为什么?

三、名词解释

1、替代强化:是指是观察到榜样的行为获得强化物而使得观察者相应的行为受到强化。

2、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3、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亦即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4、最近发展区: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5、观察学习:是指观察榜样的行为而习得榜样的行为反应。

1、强化物:凡是能增强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

2、普雷马克原则:又称祖母法则,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

3、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了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

4、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了干扰或阻碍作用,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5、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

1、同化:把外界元素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的结构中。

2、最近发展区: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3、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个体运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4、正迁移:一种学习可能对另一种学习起到促进、助长作用。

5、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

1. 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调节的方式。

2.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地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

3. 内在动机:是指对于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本身的兴趣而产生的学习的动力。

是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因和动力来自对于活动本身的兴趣。

4.上位学习:是指新概念、命题具有较广阔的概括程度和包容范围,这时,新知识通过把已有的一系列观念包含于其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新命题的意义。

5. 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影响。

6. 学习理论:是指对学习的性质、过程及规律的系统总结。

7. 替代强化:通过对他人行为的奖惩的观察而对自己行为产生的影响。

8. 符号学习:托尔曼根据位臵学习和潜伏学习的实验,提出了符号学习理论,即学习是在脑中形成了“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9. 发现学习:经过自己的探索,从不同事例中独立地发现知识,掌握规律或原理的学习过程。

10. 比较性先行组织者:是对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一个对比性、比较性材料。

1. 智慧技能学习:主要指对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

2.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关于“是什么”的知识。

3. 学习的顿悟说:格式塔心理学提出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刺激和反应之间逐步形成联结的过程,而是一个顿悟的过程。

4. 下位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和包容范围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和包容范围高的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新命题的意义。

5. 特殊学习迁移:特殊迁移也叫具体迁移,是把特定的知识、技能迁移到特定的情境中去。

6. 准备律:在准备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就是一项增强,阻碍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不准备行动时,迫使其行动则成为一种烦恼。

7.自我强化:根据自己设立的行为标准,以自我奖惩的方式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节。

8. 认知地图:作为学习结果的认知地图,是对局部环境的综合表象,不仅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而且包括方向、距离甚至时间关系的信息,是整体情境的领悟。

9.意义学习:人本主义提出的一种学习类型,是指涉及学习者成为完整的人,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中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10. 练习曲线:表示技能学习效率和练习次数或练习时间之间关系的曲线。

1.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地知识,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

3. 内部动机:是指对于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本身的兴趣而产生的学习的动力。

是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因和动力来自对于活动本身的兴趣。

4.上位学习:是指新概念、命题具有较广阔的概括程度和包容范围,这时,新知识通过把已有的一系列观念包含于其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新命题的意义。

5.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影响。

6. 普雷马克原理:又称祖母法则,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

7. 替代强化:通过对他人行为的奖惩的观察而对自己行为产生的影响。

8. 符号学习:托尔曼根据位臵学习和潜伏学习的实验,提出了符号学习理论,即学习是在脑中形成了“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学习的过程就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9. 发现学习:经过自己的探索,从不同事例中独立地发现知识,掌握规律或原理的学习过程。

10.先行组织者:是在新知识的学习前提供给学生的引导性材料。

1、简述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帮助教育者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2)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2、简述当代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3)学习的情境性

3、简述学习迁移的概括化理论的基本观点?

(1)贾德提出

(2)学习迁移的发生不是因为两种学习活动之间具有共同的成分或因素,而是因为具有共同适用的一般原理,一个学习活动中习得的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到另一种学习活动中去

(3)贾德用水下击打靶实验予以证明。

4、简述韦纳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1.把成败归为四种原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

2.他进一步将它们归入三个维度:原因(因素)来源、稳定性、可控制性。

1、简述班杜拉观察学习的过程:

保持、复制、动机

2、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改善教学环境、营造创造氛围(2)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3)鼓励学生的独创行为、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4)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5)培养创造性的个性

3、简述韦纳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

(1)把成败归为六种原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其它。

(2)他进一步将它们归入三个维度:因素来源、稳定性、可控制性。

4、认知发展对学习有哪些影响?

(1)制约个体的学习内容(2)决定个体学习的方式

(3)影响学习的品质(4)影响学习的成效

1、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特点

2.经验的概括程度

3.对学习情境的理解

4.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

5.认知结构的特点

6.学习策略的水平

5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1.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

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

3.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4.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2、什么是学习风格,结合自身谈谈学习风格对你的影响。

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学习风格对学习的影响:

1.不同学习风格的个体对学习环境有不同的偏爱

2.不同学习风格的个体对学习内容有不同的偏爱

3.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运用各自偏爱或擅长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1、简述当代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假设,并不是最终答案。

2.知识并不能准确的概括世界的法则,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

2、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特点

2.经验的概括程度

3.对学习情境的理解

4.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

5.认知结构的特点、学习策略的水平

3、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 1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 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4、试述认知发展对学习的影响

1.制约个体的学习内容

2.决定个体学习的方式

3.影响学习的品质

4.影响学习的成效

1. 简述C—A规则与S—R公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答:(1)C—A规则与S—R公式联系:都是一定条件引起一定的反应的系统。C—A规则与S—R

(2)公式区别:C—A规则是信息加工心理学的概念,是产生式或产生式系统,是“如果······,那么······”的联结,是头脑内部对于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S—R公式是行为主义的概念,表示刺激——反应的联结,这种联结表现在行为操作上。

2. 简述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答: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是:(1)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学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学生需要把学习的内容加以内化,把新知识结合进自己的认知结构之内。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现有的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它是由学生目前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2)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substantive)、非人为(non-arbitrary)的联系(3)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是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原有的适当的认知结构。具备上述三个条件,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才对学习者构成潜在的意义,最终使学习者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获得心理意义(4)有意义学习的类型有代表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5)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发生的心理机制是意义的同化。即新知识代表的观念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理解新知识的意义。已有知识起到了一种固定作用。

3.简述加里培林的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加里培林认为,智力活动是外部的物质活动的反映,是外部物质活动向心理活动方面——知觉、表象和概念方面转化的结果。主要五个阶段:(1)活动的定向阶段(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3)出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4. 简述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答: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主要内容是:(1)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结果就是形成认知结构。而认知结构是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编码系统,是一组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别。构成认知结构的核心是一套类别及其编码系统。(2)学习的过程是类目化过程。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动地通过感知、领会和推理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也就是形成和发展类别和类别编码系统。布鲁纳也认为一切知识都是按照编码系统排列和组织起来的。具体的知识描绘客观事物的具体特征,而许多具体知识的熟练掌握,会重新组织起来,构成较高层次的规则,形成一般的编码系统。(3)学习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经过自己的探索,从不同事例中独立地发现知识,掌握规律或原理的学习过程。发现学习的特点又发生较早,学习的内容不是现成的结论,学习过程比较复杂,强调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和直觉思维等。发现学习的优点是能提高学生的

智慧潜能,培养直觉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的技巧,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保持和提取。(4)布鲁纳认为新知识的学习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新知识的获得、新知识的转化、新知识的评价。而知识的表征有三种方式,动作再现表征、映象再现表征、符号再现表征。

5. 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的理论基础。

答:人本主义学习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自然人性论:人的基本属性是自然属性,“文化、环境、教育只是阳光、水和食物,而不是种子,自我潜能才是种子”。(2)自我实现人格论:每个人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即“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3)患者中心疗法: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使其自由的自我实现。帮助患者自由的实现自我潜能需要三个条件:无条件积极关注、真诚一致性、移情性理解。

1. 简述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答:(1)斯金纳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强化的作用,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关键就是强化。强化决定了行为的形成、转化,也就决定了学习的过程和效果。合理地控制强化就能够达到控制行为、塑造行为的目的。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2)斯金纳认为强化有正强化与负强化两种类型:呈现某一后继的刺激,操作反应的概率增加,该刺激的作用称为正强化。已经建立了操作性条件反射,撤销某一刺激后,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该刺激的作用是负强化。(3)斯金纳认为强化的安排不同,强化的效果不同,强化安排有连续式和间歇式,间歇式又有间隔强化和比例强化等。

2. 学生学习的特点的有哪些?

答:学生的学习是人的学习的一种形式,与人的学习有共同之处,又有其特点:?第一,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第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第三,是指向未来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形成一定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过程。

3. 动作技能形成有哪几个阶段?

答:动作技能由初步学会到熟练掌握,需要经历相互联系的四个主要阶段。(1)认知阶段(2)分解阶段(3)联系定位阶段(4)自动化阶段

4. 简述班杜拉自我效能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行为操作能力的知觉以及个体有关自身能力的稳定信念。这种自我效能对行为具有动机作用,主要表现在:(1)影响行为取向与行为任务选择(2)影响人们行为努力程度与坚持性(3)影响个体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4)影响个体的归因方式自我效能信念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个体的动机与行为,支配个体对行为的控制与调节。

5. 简述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1)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结果就是形成认知结构。而认知结构是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编码系统,是一组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别。构成认知结构的核心是一套类别及其编码系统。(2)学习的过程是类目化过程。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动地通过感知、领会和推理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也就是形成和发展类别和类别编码系统。布鲁纳也认为一切知识都是按照编码系统排列和组织起来的。具体的知识描绘客观事物的具体特征,而许多具体知识的熟练掌握,会重新组织起来,构成较高层次的规则,形成一般的编码

系统。(3)学习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经过自己的探索,从不同事例中独立地发现知识,掌握规律或原理的学习过程。发现学习的特点又发生较早,学习的内容不是现成的结论,学习过程比较复杂,强调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和直觉思维等。发现学习的优点是能提高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直觉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的技巧,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保持和提取。(4)布鲁纳认为新知识的学习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新知识的获得、新知识的转化、新知识的评价。而知识的表征有三种方式,动作再现表征、映象再现表征、符号再现表征。

1. 简述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答:(1)斯金纳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强化的作用,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关键就是强化。强化决定了行为的形成、转化,也就决定了学习的过程和效果。合理地控制强化就能够达到控制行为、塑造行为的目的。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2)斯金纳认为强化有正强化与负强化两种类型:呈现某一后继的刺激,操作反应的概率增加,该刺激的作用称为正强化。已经建立了操作性条件反射,撤销某一刺激后,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该刺激的作用是负强化。(3)斯金纳认为强化的安排不同,强化的效果不同,强化安排有连续式和间歇式,间歇式又有间隔强化和比例强化等。(

2.简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答: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有(1)实证研究方法:相关研究、因果研究(2)描述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其它研究方法

3. 动作技能形成有哪几个阶段?

答:动作技能由初步学会到熟练掌握,需要经历相互联系的三个主要阶段。(1)认知阶段。(2)联系形成阶段。(3)自动化阶段

4.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道德发展有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阶段1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习俗水平: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阶段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阶段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5. 简述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1)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结果就是形成认知结构。而认知结构是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编码系统,是一组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别。构成认知结构的核心是一套类别及其编码系统。(2)学习的过程是类目化过程。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动地通过感知、领会和推理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也就是形成和发展类别和类别编码系统。布鲁纳也认为一切知识都是按照编码系统排列和组织起来的。具体的知识描绘客观事物的具体特征,而许多具体知识的熟练掌握,会重新组织起来,构成较高层次的规则,形成一般的编码系统。(3)学习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经过自己的探索,从不同事例中独立地发现知识,掌握规律或原理的学习过程。发现学习的特点又发生较早,学习的内容不是现成的结论,学习过程比较复杂,强调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和直觉思维等。发现学习的优点是能提高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直觉思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的技巧,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保持和提取。

六、论述题

1、结合实际分析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简要叙述(2)设臵合适的目标,简要叙述(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简要叙述(4)训练归因,简要叙述(5)成就动机的提高

2、试分析比较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与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的异同。

相同点:都强调学习的结果都是形成认知结构,学习是认知结构改变的过程

不同点:

(1)布鲁纳强调认知结构是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编码系统,是一组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别。构成认知结构的核心是一套类别及其编码系统;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现有的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方式,它是由学生目前能回想出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

(2)布鲁纳认为学习的过程是类目化过程,学习的最佳方式是发现学习,新知识的学习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新知识的获得、新知识的转化、新知识的评价。而知识的表征有三种方式,动作再现表征、映象再现表征、符号再现表征。奥苏贝尔认为习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是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的,学生需要把学习的内容加以内化,把新知识结合进自己的认知结构之内,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substantive)、非人为(non-arbitrary)的联系,有意义学习发生的心理机制是意义的同化。

1、举例说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简要论述

2.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助于帮助教育者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2、结合韦纳归因理论,分析自己的归因特点

1.把成败归为六种原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其它

2.他进一步将它们归入三个维度:因素来源、稳定性、可控制性。

1. 论述各种学习动机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对于教育教学的意义。

答:主要的学习动机理论有:(1)期望——价值理论:强调对于学习内容重要性、价值、意义的理解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动力。因此教育教学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意义,形成学习的期待。(2)成就动机理论:强调学生学习中要有高的目标和追求,有追求成功的愿望,这样才会有动力。教育教学中应加强目标教育,提高学生的抱负水平。(3)成就归因理论:对于学业成败原因的认定是影响学生后继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在教育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多做努力的归因。(4)自我效能与自我概念理论:强调建立积极学业自我概念的重要性,对于自己学业能力要充满信心,这样才会在学习中付出过多的努力,运用更多的学习策略。教育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自信,避免习得性无助。(5)成就目标理论:认为掌握目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掌握目标定向自己的学习。

2. 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

答:(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学习的,每个学习者都自己的知识背景为学习新知识的生长点。因此,知识的学习不能够结构化、去情景化的,知识不是统一的结论,而是一种意义的建构。(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相对的,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答案;

知识的学习是学习者依据自己的经验建构意义的过程;意义建构是学习者积极主动进行的,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学习是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的,不能够离开实际生活而在头脑中抽象虚无的、孤立的事实和理论;学习的内容既有结构良好的内容,又有结构不良的内容,因此,学习有低级学习和高级学习。(3)建构主义强调学生中心、实际情景、协作学习等方面出发,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教学设计。随机通达教学设计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信息意义的建构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进行,获得不同的理解。因此教学设计也应该使学习者能够从不同途径通达意义,获得不同的认识与理解。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认为,为了更好的促进学习者对于知识意义的建构,教学应该围绕和结合当前的学习主题,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要求,为学生提供概念框架,框架中的概念就像建筑中的手脚架,或网络中的界面,为学习者提供进行知识学习的支持和途径。抛锚式教学设计:抛锚式教学认为,教学应该创造与真实任务类似的问题情景,呈现真实性任务、案例或问题给学生(即抛锚),尽可能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与兴趣,并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主动识别、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也叫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教学。自上而下教学设计:自上而下教学认为,教学首先应该呈现整体性任务,同时提供用于更好地理解和问题解决的工具,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可以自己发现完成任务所需要首先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任务所需要的各级技能,在掌握这些技能的基础上,最终使问题解决。(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设计的提出,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无论在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组织方面都强调了学生学习中对学习材料意义的主动建构。

1 .试比较迁移的产生式理论与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的异同。

答:(1)桑代克提出了相同要素(identical elements)说,即“只有当两种心理机能具有共同成分作为因素时,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才能引起另一种心理机能的改进”。相同要素说,后来被伍德沃斯修改为共同成分(common components)说,意指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产生迁移。例如,在活动A12345和活动B45678之间,因为有共同成分4和5,所以它们才会有迁移出现。(2)迁移的产生式理论是由信息加工心理学家JR.安德森提出的。这一理论适用于解释基本技能的迁移。其基本思想是,先后两项技能学习产生迁移的原因是这两项技能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JR.安德森认为,这一迁移理论是桑代克相同要素说的现代化。在桑代克时代,心理学没有找到适当的形式来表征人的技能,以致错误地用外部的刺激和反应(即S—R)来表征人的技能,所以不能反映技能学习的本质。信息加工心理学家用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人的技能,这样就抓住了迁移的心理实质。所以,导致先后两项技能学习产生迁移的原因,不应该用它们共有S—R联结的数量来解释,而应该用它们之间共有的产生式数量来解释。

2. 论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

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1)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内在自由性的人。教育教学应当以学习者为中心,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健康、充实和快乐的人。教育应该是完整人的教育,而不是颈部以上的教育。(2)学习有无意义学习和意义学习两种类型,无意义学习学习的内容是对个人没有意义的材料,不涉及个人感情、体和生活意义,与完整的人无关,与个人意义无关,只是知识的增长。而意义学习不仅是一种知识增长的学习,而且是一种涉及学习者

成为完整人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中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是一种与学习者各部分的经验融合在一起的、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学习。当以这种方式学习时,就会成为一个完整的人。(3)意义学习有四个特点:个人参与、自我发起、渗透性和自我评价。(4)意义学习的过程是在一定条件下,自觉挖掘其潜能,自我实现的过程。学习是一种经验学习,以学生的经验为生长点。学生要实现意义学习,需要一定的条件,即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要自主学

习,要让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我的关系,让学生身处一个和谐、融洽、被关爱和理解的氛围,要强调做中学。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也发展形成了一些教学模式,如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式,自由学习教学模式和开放课堂等。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及其教学模式对于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改革也具有重

要的意义,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组织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强调学习内容要贴切生活实际,转变教师的角色作用等都是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

1.结合实际分析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2)设臵合适的目标。(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4)训练归因。(5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

2. 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意义。

答:(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学习的,每个学习者都自己的知识背景为学习新知识的生长点。因此,知识的学习不能够结构化、去情景化的,知识不是统一的结论,而是一种意义的建构。(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相对的,不存在唯一正确的答案;知识的学习是学习者依据自己的经验建构意义的过程;意义建构是学习者积极主动进行的,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学习是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的,不能够离开实际生活而在头脑中抽象虚无的、孤立的事实和理论;学习的内容既有结构良好的内容,又有结构不良的内容,因此,学习有低级学习和高级学习。(3)建构主义强调学生中心、实际情景、协作学习等方面出发,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教学设计。随机通达教学设计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信息意义的建构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进行,获得不同的理解。因此教学设计也应该使学习者能够从不同途径通达意义,获得不同的认识与理解。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认为,为了更好的促进学习者对于知识意义的建构,教学应该围绕和结合当前的学习主题,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要求,为学生提供概念框架,而不是具体的学习内容,框架中的概念就像建筑中的手脚架,或网络中的界面,为学习者提供进行知识学习的支持和途径。抛锚式教学设计:抛锚式教学认为,教学应该创造与真实任务类似的问题情景,呈现真实性任务、案例或问题给学生(即抛锚),尽可能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与兴趣,并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主动识别、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也叫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教学。自上而下教学设计:自上而下教学认为,教学首先应该呈现整体性任务,同时提供用于更好地理解和问题解决的工具,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可以自己发现完成任务所需要首先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任务所需要的各级技能,在掌握这些技能的基础上,最终使问题解决。(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设计的提出,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无论在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组织方面都强调了学生学习中对学习材料意义的主动建构。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库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目 一、单选题(共20题,每小题1.5分) 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C)。A.理论科学 B.应用科学 C.交叉科学 D.实践科学 2.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对少数或个别学生进行较长时间的多方面深入研究的方法,称为 (B)。A.测验法B.个案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3.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是(A)。A.个体内部矛盾B.个体心理水平C.个体生理水平 D.个体遗传条件 4.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C)。A.遗传条件 B.社会环境C.学校教育.实践活动 5.大学生的情绪一旦被激发,往往会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这说明大学生的情绪情感发展具有(B)。A.丰富性 B.心境化 C.波动性 D.复杂性 6.下列属于负强化的例子是(D)。A.杀鸡骇猴 B.当孩子犯错时拿走他最喜欢的玩具C.孩子去医院看病不再发烧了D.孩子表现不好就饿他一会儿,表现好才给吃的 7.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 (D)。 A.也是中等 B.不利 C.关系不大 D.最有利 8.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声望的需要是(D)。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C.欲望内驱力 D.自我提高内驱力 9.在教学中,教师采用模型、图片、幻灯、电影及录像等进行教学,这种直观形式属于(B)。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综合直观 10.如果要想记忆效果好,过度学习的程度应保持在(D)。A.120%B.130% C.140% D.150% 11.在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程的暂时停顿观象,称为(D)。A.平原观象B.起伏观象C.低谷观象D.高原观象 12.关于个人自己认识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称为(B)。A.认知B.元认知C.技能D.操作 13.以下各项中属于认知策略的是(A)。A.精加工策略 B.计划策略 C.监视策略 D.调节策略 14.以下问题属于无结构的问题是(B)。 A..数学应用题B.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C.《背影》的作者是谁D.2008年奥运会主办方是哪个国家 15.(A)问题解决是指使用常规方法来解决有结构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A.常规性B.发明性C.创造性D.无结构的 16.以下不涉及问题解决过程的学说有(C)。 A..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B.苛勒的顿悟说C.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D.杜威的分阶段说 17.个体对自己在各种我念关系中角色、地位、权力、人际距离等方面的意识属于(B)。A.生理自我B.我念自我 C.心理自我D.理想自我 18.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转折期”是(C)。A.大学一年级B.大学二年级C.大学三年级D.大学四年级 19.某人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有极强的自尊心,同时又有自卑,好嫉妒,看问题主观、片面,常常言过其实,怪癖古怪、、、。该人的人格属于(C)。A.冲动型人格 B.强迫型人格C.偏执型人格D.焦虑型人格 20.大学生中最常见的心理疾病是(B)。A.恐惧症 B.神经衰弱 C.强迫症D.焦虑症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定义:学与教 二、核心:学习心理 三、学科范畴:心理学分支,应用心理学范畴 四、学习性质界定: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五、三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六、五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物质、社会环境)、教学媒体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①实验法、②观察法、③调查法 ④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的方法 ⑤教育经验总结法 ⑥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⑦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从而了解心理特点的方法 二、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 1、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1877年、俄罗斯、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 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教育心理学之父、奠基人 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 方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著作 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成熟) 80年代末(深化拓展)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定义:指个体出生,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二、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三、中小学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表现:①同一方面发展速度;②不同方面发展速度 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几个关键期:2~3岁口头语言4~5岁书面语言4岁形状知觉5岁儿童智力发展 四、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决定论①、高尔顿②、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③、格赛尔:成熟论 2、环境决定论①、洛克(白板说)②、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3、影响身心因素

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试题汇总

2020最新内容完整素材整理 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试题汇总 MS-DOS 计算机开发的Word 的第一代于1983年底发行,但是反响并不好,销售落后于WordPerfect 等对手产品。尽管如此,在Macintosh 系统中,Word 在1985年发布以后赢得了广泛的接受,尤其是对于在两年以后第二次大型发布的Word 3.01 for Macintosh Word 3.00 由于有严重bug 很快下线。和其他Mac 软件一样,Word for Mac 是一个真正的所见即所得编辑器。由于MS-DOS 是一个字符界面系统,Word for DOS 是为IBM PC 研发的第一个文本编辑器,在编辑的时候屏幕上直接显示的是黑体斜体等字体标识符,而不是所见即所得。其他的DOS 文本编辑器,如WordStar 和WordPerfect 等,在屏幕显示时使用的是简单文本显示加上标识代码,或者加以颜色区别。尽管如此,和大多数DOS 软件一样,程序为了执行特定的功能,都有自己特殊的,而且往往是复杂的命令组需要使用者去记忆。比如在Word for DOS 中,保存文件需要依次执行Escape-T-S ,而大部分秘书们已经知道如何使用WordPerfect 公司就不大愿意更换成对手产品,何况提供的新优点有限。Microsoft Word 在当前使用中是占有巨大优势的文字处理器,这使得Word 专用的档案格式Word 文件成为事实上最通用的标准。Word 文件格 式的详细资料并不对外公开

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试题汇总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实验心理学期末汇总

一、名词解释 1.2负启动效应 ●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所起的促进作 用。起抑制作用的启动效应则被称为负启动效应(negative priming effect)或抑制性启动效应(inhibitory priming effect) ●负启动效应最早是由Dalrymple-Alford和Budayr(1966)在stroop色词研究中提出 的。 ●负启动作为分心物抑制的研究方法却是由Tipper的研究而开始的。 ●Tipper等指出,涉及注意选择性机制主要有两种理论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选择的主要作用是使专注信息得到进一步加工(即目标激活)。 –另一种观点认为,选择具有双重机制,即专注信息的进一步加工和被忽略信息的积极抑制相结合(即目标激活和分心物抑制)。 Tipper的负启动实验的方法学思想:如果在专注刺激的选择期间,一个被忽略信息的内部表征是与抑制相联系的,那么对要求相同内部表征的一个随后的刺激加工就会象先前被忽略的信息一样被削弱。 2.3负近因效应 指的是在单词自由回忆的测试中,近因部分的单词回忆率低于系列位置曲线近因部分前面所有部分的回忆率。 负近因效应的特点:在最后的自由回忆中,所有系列的最后几个单词的回忆成绩显著低于渐近线;而在各个系列的立即自由回忆中,同样的这些单词的回忆成绩却最好。 Craik对负近因效应的解释:近因部分在短时记忆中保持时间较短,复述次数少,没有转化到长时记忆中,从而导致从短时记忆中消失。 3.2中文屋剧情 实验设计:设想被试是剧情的主要角色,一个人被锁在一间屋子里,经过门的缝隙看到一张卡片,上面写两个汉字;屋子里有一堆写着汉字的卡片,也有一些用英语写的说明书,告诉被试怎么从门缝得到的符号去匹配屋里已有的卡片上的符号。根据英文说明书描绘的模式与形状来进行匹配,把正确的符号卡片从一堆卡片中跳出来,从门缝扔出门外,这样的过程不断的重复,逐渐地被试挑选符号的过程会进行的相当快。 用人工智能的语言来说,屋子外面的人是计算机的使用者,被试则是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输入屋子里的中文符号是问题,有屋子里扔出来的符号是答案,英语说明书就是计算机程序。对计算机的使用者来说,似乎能理解中文,因为给出的答案的恰当的。然而如果想象自己在剧情中就会清楚的了解,所做的一切只是遵循英语说明的某些规则行事。 Searle的思想实验证明了即使通过Turing 检验也不一定说明计算机能思维。赞成弱的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发起挑战。 4.2特征整合论 5.2Turing检验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2017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2017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 篇一:(修订)高等教育心理学历年考题与参考答案 历年考题与参考性答案 第一章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含义、内容 (二)了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了解各理论学派的基本主张(联结派、认知派、联结-认知派、人本主义、现代信息加工派)(三)掌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基本方法 原则:A客观性原则B发展性原则C系统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E教育性原则 基本方法:A观察法B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C调查法(访谈、问卷、调查有关材料)D个案法E测量法 2014年单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A) A.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研究 B.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学习心理、学科心理、教师心理研究 C.高校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和心理健康研究 D.高校德育心理、学科心理、教学法、心理健康研究 2012年单选:下列不属于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要构成内容的是:(D) A.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 B.高校学习心理研究

C.高校教学心理研究 D.高校学科心理研究 2011单选:以下属于联结派教育心理学观点的是:(D) A.认为学习无须通过试误及强化 B.认为学习要以意识为中介 C.认为主体在学习中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 D.认为刺激和反应是心理或行为最高解释的原则 2013单选:研究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时,应选择不同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才有助于得出合乎“大学生”的结论。这是强调遵循:(B )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2011单选:当年华生为研究儿童恐惧心理,在儿童抚摸白兔时大声敲锣,结果儿童不但对白兔、甚至对其他白色的物体都产生恐惧,该实验违反的研究原则是:(D) A. 理论联系实际 B.发展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2015单:采用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面对面地交谈的方式,来了解被研究者的学习态度。这种研究方法是( C ) A.观察法 B.个案法 C.调查法 D.测量法 2011填: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2011填:采用标准化工具对心理和行为进行客观测定的方法是(测量法)。 2012填:在学校日常教学中,通过控制教学方法来观察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2012填:1924年(廖世承)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2015简答:简述高等教育学的主要内容。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 学科性质、内容体系、研究原则、方法、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等。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汇总

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生活中的事例,阐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答: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1)有效的说服。教师经常应用言语来说服学生改变态度,在说服的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2)树立良好的榜样。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大量的实践经验都证明,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模仿而完成的,态度与品德作为社会学习的一项内容,也可以通过观察、模仿榜样的行为而习得。(3)利用群体约定。研究发现,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一旦某成员出现越轨或违反约定的行为,则会受到其他成员的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迫使其改变态度。教师则可以利用集体讨论后形成集体约定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态度。(4)价值辨析。研究者认为,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和惩罚作为外部的调控手段,不仅影响着认知、技能或策略的学习,而且对个体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奖励有物质的(如奖品),也有精神的(如言语鼓励);有内部的(如自豪、满足感),也有外部的。虽然对惩罚的教育效果有不同看法,但从抑制不良行为的角度来看,惩罚还是有必要的,也是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当不良行为出现时,可以用两种惩罚方式:一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如批评处分舆论谴责等;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如不许参加某种娱乐性活动。应严格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 联系中学教学实际,试论述成败归因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答: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就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韦纳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通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并且,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来进行。根据控制源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的;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和不稳定的;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韦纳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控制点维度与个体成败的情绪体验有(稳定性维度与个体对未来成败的期望有关。可控性维度既与情绪体验有关,又与对未来成败预期有关。一个总是失败并把失败归于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学生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的自我感觉。习得性无助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根据归因理论,学生将成败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状况来看,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给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给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答: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和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

实验心理学期末模拟试题

2013年大学二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实验心理学 一、单项选择(共20分) 1. 心理物理法的创始人是() A.冯特 B.费希纳 C.高尔顿 D.艾宾浩斯 2.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是() A.极限法 B.平均差误法 C. 阶梯法 D. 恒定刺激法 3.实验中,疲劳可使阈限_____;若存在期望误差,在递增法测定时,阈限会______。() A.降低偏低 B. 升高偏低 C. 升高偏高 D. 降低偏高 4.如果想要研究“早上和晚上背书的记忆效果,哪个时刻点更好?”,则书籍内容是( ) A.自变量 B.因变量 C.额外变量 D.无关变量 5. B反应时间之所以比A反应时间长,是因为前者的加工过程比后者的加工过程多了() A.辨别刺激过程 B. 比较刺激和决策反应过程 C.选择反应过程 D.辨别刺激和选择反应过程 6. sone 量表的制作方法是() A.对偶比较法 B.二分法 C.差别阈限法 D.等级排列法

7.在信号检测实验中,属于正确反应的是() A. Y/N B. FA C. n/SN D. CR 8. 心理量是物理量的幂函数,这叫做() 定律定律定律定律 9.以下公式表示错误的是() A. V=1/α B. P(Y/N) +P(n/SN) =1 C. d′=Z 击中-Z 虚惊 D. β=O 击中 /O 虚惊 10.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心理上的主观音高与声音刺激的频率和强度有关 B. 在ROC曲线上的点距离偶然事件对角线越近,分辨率越强 C. 反应时间作为反应变量,会随刺激变量和机体变量的不同而变化 D. 统计决策理论是信号检测论的数学基础 11.( )标志着现代心理物理学的开始。 A.最小变化法 B.史蒂文斯的幂定律 C.平均差误法 D.正误法 12.请找出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 A.人耳接受的声音频率范围为1000~3000赫 B.一个sone是指40分贝时1000赫的纯音声音刺激的响度感觉

岗培题库高等教育心理学2020

高等教育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标志着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 A. 桑代克 B. 布鲁纳 C. 斯金纳 D. 苛勒 标准答案:A 2德国教育家()第一个明确将心理学作为教育活动和教育学的理论基础。A. 第斯多惠 B. 威廉·冯·洪堡 C. 赫尔巴特 D. 瓦根舍因 标准答案:C 3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A. 心理动力 B. 心理过程 C. 心理状态 D. 心理特征 标准答案:A,B,C,D 1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的形成。 A. 可逆性 B. 灵活性 C. 守恒性 D. 补偿性 标准答案:C 2对于大学生记忆的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意义识记占优势 B. 记忆的敏捷性和准备性保持稳定 C. 记忆的持久性和准确性显著提高 D. 有效记忆方法的掌握与运用更熟练 标准答案:B 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根据个体认知的发展水平,把个体认知的发展区分为四个阶段,其中2~7岁是()阶段。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

阶段 标准答案:B 1下列不属于网络人际交往方式的是() A. E-mail B. QQ C. 短信 D. 微信 标准答案:C 2大学生人际交往风格的不同,主要体现不包括的是()A. 价值观不同B. 心理需求不同C. 情绪稳定性不同D. 生活习惯和修养不同 标准答案:C 3大学生人际交往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方面。A. 交往动机B. 交往对象C. 交往渠道D. 交往方式 标准答案:B,C,D 1下列不属于大学生交往心理差异性的是() A. 交往目的不同 B. 交往风格不同 C. 交往认知不同 D. 交往情感不同 标准答案:A 2不属于大学生交往目的的是()。 A. 切磋学问 B. 交流思想 C. 探索人生 D. 商务合作 标准答案:D 3大学生人际交往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方面。 A. 交往动机 B. 交往对象 C. 交往渠道 D. 交往方式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一、结合实际说明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答:(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支持、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即给学生创造较为宽松的学习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利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试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应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由于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从个性人手来培养创造性,这也是促进创造性产生的一条有效途径。 ①保护好奇心。好奇是创造活动的原动力,可以引发个体进行各种探索活动,应给予鼓励和赞赏,不应忽视或讥讽。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对学生所提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态度接纳他所提出的问题。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应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事物。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在各种创造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贯穿整个创造活动的始终。⑤此外,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使学生受到创造者优良品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启发他们见贤思齐的心理需求。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常用的方法有: ①发散思维训练。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多种,如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与形态扩散等。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这类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 ③自我设计训练。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经验,给他们提供某些必要的材料与工具,让学生利用这些材料,动手去制作某种物品,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活动,完成自己的设计。 ④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许多研究证明,结合各个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既可以发挥教师的创造性,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二、怎样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块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 三、论述教学评价与测量及测验的关系。 (1)教学评价不等同于测量和测验。测量主要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解的多少; (2)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地描述人的心理特征。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 (3)测量和测验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而教学评价则是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与解释,但这种主观判断和解释必须以客观描述为基础,否则是主观臆想; (4)测量与测验所得到的结果,只有通过教学评价,才能判断这种客观描述的实际意义,否则所得数据或结果毫无实际价值。 四、一位教师试图使小学儿童形成利他的习惯。他采取的方法是提供榜样化,其中的强化是当场表扬。试分析: (1)这种方法最初可能使学生形成的是什么? (2)使用这种方法形成利他习惯的内外条件是什么? (3)仅仅以表扬作为强化物能使学生形成持久的利他习惯吗? (4)形成高尚的利他习惯还需要什么条件?提供自私的榜样对形成这种习惯有必要吗? 【答案要点】 (1)最初使学生形成的是具体的、能受到老师表扬的利他行为,相当于布卢姆等人提出的价值内化的接受和反应水平。这种学习是通过替代学习进行的。 (2)使用这种方法形成利他习惯,内部条件是学生有利他的信念,外部条件是榜样的行为及其后果,以及对学生本人利他行为的强化。 (3)仅以表扬做强化物是不够的,还要注重学生的自我强化,即自己为自己提供的强化物。 (4)形成高尚的利他习惯一方面要发挥儿童认知中介的作用,让他们对看到的榜样行为及其后果以及自己的行为后果进行认知加工、思考,形成思想认知。另一方面要给儿童提供榜样行为及其后果。此外,利他习惯属于价值内化的高水平,需要

期末实验心理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 自变量 即刺激变量或独立变量,是实验者在研究问题,实施实验时有意加以操纵和改变的变量,决定着被试行为或心理的变化。 因变量 又叫依存变量,它是主试要观察的指标,是被试心理特征变化的反应或表现。假定它是随自变量的改变而改变。 控制变量 心理实验中,能够影响因变量的改变,但不是研究者感兴趣的某些因素,有时称为额外变量。实验时要对其进行控制,否者不能清晰确定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操作定义 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详细描述研究变量的操作程序和测量指标。 自变量的混淆 如果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为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这就是自变量的混淆。 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是指,一个实验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当一个自变量的效果在另一个自变量的每一个水平上不一样时,我们就说存在着自变量的交互作用。 基线 被试的因变量不受自变量和其他额外变量作用的水平。它是评估自变量是否产生作用的基准和对比。 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是指新异的工作条件对工作的促进作用。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我们称之为"霍桑效应"。霍桑效应告诉我们:从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谎言和夸奖真的可以造就一个人;从自我的角度,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 实验者效应 因主试以某种方式有意或无意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称为实验者效应。实验的内部效度 内部效度是指在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明确程度。 实验的外部效度 外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适用到样本来自的总体和到其他总体中的程度,即研究结果和变量条件、时间和背景的代表性和普遍适用性。 心理物理学. 它探讨了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其核心问题是:测量心理量和物理量的函数关系,以及指定达到正确测量的实验方法。 心理物理法 测量感觉阈限的方法,如最小变化法、恒定刺激法和平均误差法。 感觉阈限 又称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分为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两种。操作性定义为:有50%的试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

020高等教育心理学最新题库60套

01个体思维发展依次经历了直觉行动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三个阶段,彼此不能逾越。这体现了个体心理发展的() 差异性 方向性和顺序性 不均衡性 连续性和阶段性 02每一种心理品质都有成长的关键期,需要及时给予关注,这反映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方向性和顺序性 不均衡性 连续性和阶段性 03提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的心理学家是() 斯金纳 高尔顿 霍尔 华生 04个体在0-1.5岁的婴儿期,需要得到呵护与爱抚,便于化解() 信任与不信任的冲突 自主与害羞的冲突 勤奋与自卑的冲突 主动与内疚的冲突 05个体在1.5-3岁的儿童期,需要得到尊重和适度放开的养育,便于化解() 信任与不信任的冲突 自主与害羞的冲突 勤奋与自卑的冲突 主动与内疚的冲突 06主张学习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的学习理论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 07认为影响学习的三个重要因素是强化、学习者和情景的学习理论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 08强调人的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他人的评价在学习中的作用的学习理论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 09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由三种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和() 目标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 情感内驱力 意志内驱力 10不同的学者对学习做了不同的分类,其中奥苏贝尔将学习分成() 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概念学习和规则学习 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 认知策略学习和态度学习 11在条件反射理论中,撤销一个厌恶刺激,使得反应概率提高,称为() 正强化 惩罚 泛化 负强化 12在条件反射理论中,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使得反应概率降低,称为() 负强化 正强化 惩罚 泛化 13当一个学生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时,老师撤销对他的处分。这种行为塑造方式属于()负强化 正强化 分化 泛化 14当学生表现出不良行为,老师给他一个处分。这种行为塑造方式属于() 负强化 正强化 惩罚 泛化 15当小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时,老师给他一个小红花。这种行为塑造方式属于() 负强化 正强化 分化 泛化 16根据归因理论,下列属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原因是() 努力 心境 运气 能力 17根据归因理论,下列属于内部的可控的原因是() 心境 努力 运气 能力 18根据归因理论,下列属于稳定不可控的原因的是()

小学教育心理学

小学生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 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 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 个案研究法(5)教育实验总结法(6)作品分析法 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 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1.心理发展概念:心理发展是个体从胚胎时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 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这种变化与发展是逐渐的、连续而有规律的。 2.(选择)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2)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心理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 (4)心理发展过程中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大题论述)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观:认为知识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来完成的。

图式:动作的组织或结构或是行为以及思维的方式,最初的图式源于遗传。 例如出生的婴儿具有吸允、哭叫以及视、听、抓握等行为。这些属于遗传图式。 例如一个四个半月的婴儿,当看到拨浪鼓时,就会伸手去抓,抓住后摇晃拨浪鼓。这一个行为模式的心理结构,即图式。或者:敲击东西有声音。 同化:根据已有的图式结构来理解新事物或事件的过程。 例如:学会抓握的婴儿当看到床上的玩具时,会反复用抓握的动作去获得玩具。当他独自一个人,玩具又较远(看得见),手够不着时,他仍用抓握的动作试图得到玩具。这一动作过程就是同化,婴儿用以前的经验来对待新的事物(远处的玩具),即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或者:小孩子敲东西,给他新的事物的时候她还是敲。 顺应:有机体调节自己图式结构来理解新事物或者事件的过程 例如;如上述提到的那个婴儿为了得到远处的玩具,反复抓握,偶然的抓到床单一拉,玩具就从远处到了近处,以后婴儿就会用这一动作来得到玩具,这一动作过程就是顺应。或者:小孩子敲击鸡蛋时鸡蛋碎了,打破了原有的图式任何东西都能敲击。 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滤的过程。 例如:如上述举的实例,当婴儿获得拉床单可以得到远处的玩具,这

电大教育心理学2004720151历届试题汇总

电大《教育心理学》2004.7-2015.1历届试题汇总 一、选择题 1. 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是( A ) A.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 B.法国心理学家比纳 C.德国心理学冯特 D.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2.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CD ) A.维米斯基 B.皮亚杰 C.华生 D.斯金纳 3.知道“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属于( B ) A.策略性知识 B.陈述性知识 C.条件性知识 D.程序性知识 4.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任务难度属于( B ) A.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C.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D.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5.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包含的内容有( ABC ) A.认知领域的学习 B.悄感领域的学习 C.动作技能领域的学习 D.智力技能领域学习 6.教师威信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 D ) A.教师的社会地位 B.家长对教师的态度 C.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态度 D.教师本身的素质 7.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反映出了人格的( C ) A.整体性 B.独特性 C.稳定性 D.社会性 8.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最具代表性的心理学家是( ABC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班杜拉 D.布鲁纳 9.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采用编制歌诀的办法来帮助学生记忆,这属于( D ) A.复述策略 C.精加工策略 B.理解一控制策略 D.联想策略 10.下列项目中叙述正确的是( BCD )。 A.复述主要是死记硬背 B.勾画、眉批和做笔记是一种认知策略 C.不同学科所要求的学习策略可能会不同 D.学习策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就能教会的 11.羽毛球打得好的人,其网球也打得好,是因为二者之间有共同的成分,该观点属于(A )。 A.相同要素说 B.概括说 C.三维迁移理论 D.关系转换说

实验心理学上

0273《实验心理学(上)》2013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一、考试说明 本课程闭卷考试,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试题型有: 1、正误判断 2、简答题 二、重点复习内容 1、实验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非实验、准实验、真实验。 (2)科学证据的标准 1)以事实为依据的(empirical) 2)客观的(objective) 3)系统的(systematic) 4)经过控制的 (controlled) 2、心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及评价 (1)心理学实验的基本概念: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自变量:又称独立变量,是由研究者选定并在实验中加以操纵、变化,以影响被试行为的因素,或因素组合。 因变量:又称依从变量,是被试的反应或输出,是被试被观测的方面,即实验中研究者要观测的变量。 控制变量:又称为无关变量或额外变量、参变量,是研究者在实验中要努力控制的,否则,它就可能混淆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2)在心理学研究中,为什么要给变量建立操作定义。 1)经常有一些含混不清的变量,必须操作定义化后,才能进行实验。 2)知道所用的定义,人们更容易重复结果。 3)再定义,看结果是否改变。 (3)心理学实验的评价:心理学实验的评价一般是从信度和效度两个方面加以考虑的。 信度是指实验研究中因变量的可靠性,或者说,用同一测验对同一组被试多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信度可细分为不同类别,如复本信度、重测信度等。 效度是指实验研究中因变量的有效性。当的确是自变量而不是其他各种因素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时,我们说这种因变量是有效的。效度分为内部效度、外部效度、构想效度、统计结论效度等。 (4)在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时,内部效度与外部效度有何不同。 内部效度是指实验数据偏离真值的程度,或指系统误差的大小,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的明确程度。 外部效度实验结果的有效性,或推论、应用之范围的准确性。也就是实验研究结果能被概括到实验条件以外的程度。 3、变量的类型与设计 (1)在心理学实验研究中,因变量有哪些种类。 1)反应的准确性 2)反应的速度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最终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试题库(2009年7月)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心理学:指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2、教师角色: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3、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4、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 5、教学效能感: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教学活动能力的主观判断。 6、动机与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要转化为动机后才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动机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二是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7、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

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8、问题解决: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存在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以及目标状态。 9、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把“我”分解为主体我和客体我。自我意识也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概括地说,自我意识包括人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 10、心理健康教育:指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11、教师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种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暗示手段。 12、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13、教师胜任力: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应具备的进取心、责任感、理解他人、自我控制、专业知识与技能、情绪察觉能力、挑战与支持、自信心、自我评估等特征。 14、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15、学习:狭义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的,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广义的学习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