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六年级下科学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两边薄)。

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

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其中球形的透明物体放大倍数越大。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越大),观察的范围(视野)越小;

放大镜的(凸度越小),放大的倍数(越小),观察的范围(视野)越大。

4、培根发明了眼镜。

5、使用放大镜的方法,一、眼睛和观察物体不动,放大镜上下来回运动。

二、眼睛和放大镜不动,观察物体上下来回运动。

共同特点:眼睛不动

6、人的肉眼只能观察到(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通过(放大镜)能观察电视机的屏幕是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组成的,通过放大镜观察到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7、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它在植物的嫩枝上吸取汁液,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8、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常见的晶体有:白糖、食盐、味精、碱面

晶体的大小:大的肉眼可见,小的则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晶体制作方法:降低温度和减少水分。我们课堂上制作晶体是采用了(蒸发)

10、常见昆虫的触角

蝴蝶(棒状)蚕蛾(羽状)蚂蚁(膝状)

天牛(鞭状)蝗虫(丝状)

11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发现了血液在毛细血管里流动。

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通过观察一块软木薄片发现了(细胞)。

12、洋葱表皮一个个像房间似的结构是(细胞)。而中间的小黑点则是细胞核

13、(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4、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生物)和(细胞)。

15、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鼓藻、船型硅藻)(喇叭虫、团藻、眼虫)。

16、载玻片的形状是(长方形)盖玻片的形状是(正方形)。

在显微镜下看到的视野形状是(圆形)

17、取(池塘水)或(湖泊水)的水来观察微生物,可以用(干草)来培养微生物,

为了控制微生物运动,可以在载玻片上放(脱脂棉纤维)

或用(吸水纸)在载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

18、电子显微镜可以把物体放大(200万倍),SARS病毒和大肠杆菌是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的。

19、(微生物)也是(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0、显微镜使用的5个步骤:(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21、显微镜成(放大倒立)的像,放大镜成(放大缩小)的像。

22、微生物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

(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23、观察工具发展史: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双眼睁开,左眼注视目镜,右眼帮助记录;

26、(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一般只有植物才有叶绿体,

(气孔)是植物进行蒸腾作用,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27、简易显微镜的制作:准备----调节---找到----固定

28、观察洋葱要求:做成切片标本,并且薄而透明;取材:洋葱的内表皮

制作步骤:擦---滴---取---放---盖---染----吸

镊子——夹取实验材料,培养皿——盛放多余的洋葱片,

滴管——吸取少量液体,载玻片——放置切片标本,碘酒——染色,

小苏打和醋混合观察到的现象:产生大量气泡

摸玻璃杯外壁感觉冰冷。说明这个反应是吸热反应。

9、二氧化碳的特点:(无色无味、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能少量溶解在水里)。

将燃烧的细木条伸进玻璃杯中,观察到火苗马上熄灭,说明(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

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火焰马上熄灭,这又说明(这种气体比空气重)的特点。通过以上两个现象还不能证明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10、铁锈的特征是(红褐色)、(有空隙)、(没有光泽)、(不导电)、(不能被磁铁吸引)、(粗糙)。

铁片的特征是(白色没有空隙有金属光泽能导电能被磁铁吸引光滑)

铁片和铁锈是不同的物质,因此铁生锈是化学变化。

11、把铁与(水、空气)隔绝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防止铁生锈的办法有:(如刷油漆、电镀、做成合金、擦干后放在干燥处)等。

12、(化学变化)会伴随各种现象,如:(改变颜色)、(发光发热)、(产生沉淀物)、(产生气体),根据这些现象可以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有气体产生的反应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比如水变成水蒸气,虽然有气体产生,但还是物理变化。

有颜色改变的反应不一定是化学变化,比如高锰酸钾溶解在水里,白米饭做成乌米饭。

13、硫酸铜溶液的颜色是(蓝色)铁钉颜色是(银白色)

把铁钉放在硫酸铜溶液中硫酸铜溶液(变浅)铁钉上生成一种红色的物质,这就是(铜),这个反应是(化学变化)因此,我们一般不用(铁制容器)装硫酸铜溶液。

14、铁+水生锈产生了铁锈(氧化铁)颜色

铁+硫酸铜溶液产生了铜颜色

(1)制成合金;(2)铁制品表面涂防护层;(3)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

18、从铁钉在空盘子、水盘子、菜油盘、盐水盘子、干燥的瓶子里且盖上盖子等处生锈情况的对比实验中,

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铁生锈需要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

○2在不同的环境里,铁生锈的速度有快有慢;

○3铁在盐水里生锈的速度快;○4铁生锈的时候会发生颜色变化。

19、铁钉在水盘子空盘子菜油盘子中,铁钉在菜油盘子中生锈速度最慢,空盘子其次,水盘子生锈速度最快。这个实验采用对比实验。

20、

生活中的物理变化:水结成冰,冰融化成水,水蒸发,水沸腾(物体的三态变化)

压扁折断磨砺摔破融化(溶化、熔化)挥发、晾干、溶解、汽化、液化、

电灯发光、轮胎爆炸、积沙成塔、海水晒盐、沙和豆子

生活中的化学变化:燃烧发霉腐败小苏打和白醋铁生锈米饭和碘酒淀粉和碘酒变酸变馊火药爆炸百炼成钢白糖加热石灰岩遇到盐酸烟花爆炸铁和硫酸铜石灰水里吹二氧化碳

21、白糖加热实验

材料:白糖、勺子、蜡烛、火柴

实验现象:固态的白糖先融化变成了液态的白糖,而后有了(焦糊的气味),最后变成了(黑色的物质)

这个反应是(化学变化)

22、

22、几种颜色对比

淀粉+碘酒变蓝色

铁钉(银白色)+硫酸铜(蓝色)铁钉(变红色)+硫酸铜(变淡)

23、加工木材制成桌子、凳子等家具,泡茶时,茶叶中的物质溶解到热水中;

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温度计,这些都是人们对物理变化的应用。

食物在人体内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煤,石油等物质的燃烧、水泥的生产、烟花爆炸、火药爆炸等都是运用了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第三单元宇宙

1、太阳是(恒星),地球是(行星),(月球)是(卫星)

2、月球围绕地球(逆时针)方向运行。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月球的质量是地球的(1/80),月球的体积是地球的(1/49),月球的直径是地球的(1/4),月球昼夜温差达310摄氏度,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38万千米),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是(

3、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阿姆斯特朗)留下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

4、月球的基本概况:

①月球本身并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②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是环形山,环形山分布没有规则,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环形山形成的原因有撞击说、火山说、地震说,但公认的是撞击说。

③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上看天空的背景是黑色的,在月球上看不到流星,听不到任何声音,月球上没有风,雨,雪等天气现象。但是仍有高原和山地。

④月球的引力只有地球的1/6 ,同一个物体在月球上要比地球上轻得多。

例如体重为60千克(在地球上称)的人,在月球上称只有10千克了。

在地球上可以跳1米,在月球上可以跳6米。

5、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10、太阳是太阳系中唯一的一颗(恒星),太阳的直径约是(140万)千米。

11、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12、太阳系里有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3、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地球的邻居是金星和火星

.....;在地球公转轨道内侧是水.

星和金星。

.....

14、水星:离太阳最近的行星;金星:又称启明星;地球:离太阳第三个近,有生命;

木星:体积最大的行星土星:有美丽光环海王星:离太阳最远的行星

25、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的古籍上就出现了(“火箭”)的名称。

26、宇宙中每时每刻都有恒星诞生,同时也有很多恒星消亡。恒星都在运动。

有些恒星在膨胀和收缩,有些恒星在向外抛射物质。

27、现在人们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到了距离我们(120亿光年)的宇宙空间,但是还没看到宇宙的边缘(宇宙没有边缘)

28我们可以利用活动星空图来观察星座,

使用注意事项:将活动观星图举过头顶观察。

将图上的“北斗七星”和天空中的“北斗七星”处于大致相同的位置

29、春节----农历三十---新月可能发生日食端午---农历初五---峨眉月

重阳---农历初九---凸月中秋----农历十五---满月可能发生月食

30、恒星的一生: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燃料消耗殆尽,膨胀变成巨星或超巨星——爆炸成超新星——变成黑洞或中子星;或者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小型或中等恒星变成红巨星——燃料耗尽而缩小变成白矮星——能量耗尽变成黑矮星

31、范围关系

宇宙---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河外星系

宇宙最大,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属于同一级别太阳系是银河系的一部分地月系是太阳系的一部分

32、牛郎星----天鹰座织女星---天琴座天津四----天鹅座心宿二---天蝎座

轩辕十四---狮子座

33、太阳之所以是太阳系的中心,原因是太阳的质量大、引力大

月球的引力比地球小,是因为月球的质量小,引力小。

34、黑洞并不是黑色的洞,而是具有极强吸引力的物质。

35、各种材料在月相模拟实验中:一半涂黑的皮球代表被太阳照亮的月球;

举着皮球绕场地走一圈代表月球绕着地球公转;皮球黑色的一面始终背对着黑板代表月球的亮面朝着太阳;黑板代表太阳;场地内的同学代表地球上的观察者。

36、北斗七星是会随着季节的变化位置发生变化的,

春季斗柄朝东,夏季斗柄朝南,秋季斗柄朝西,冬季斗柄朝北。(春夏秋冬对应东南西北)

37、诗句和月相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上弦月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满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残月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满月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循逃----新月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峨眉月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满月

月出惊飞鸟,明明春涧中---下弦月

38、如果月球是透明的,就不会有日食,但还有月食。

如果地球是透明的,就不会有月食,但还有日食。

39、中国历史上首位飞上太空的人是杨利伟,他乘坐的是神舟五号宇宙飞船,

乘坐神舟六号宇宙飞船飞上太空的是费俊龙和聂海胜,

乘坐神舟七号飞上太空的是霍志刚和刘伯明景海鹏。

我国发射成功的第一颗探月卫星是嫦娥一号,是通过火箭发射上去的。

40.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的古籍上就出现了(“火箭”)的名称。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2.厨余垃圾:剩饭剩菜、果皮和蔬菜茎叶等厨房垃圾。

可回收垃圾:包括金属制品、纸制品、塑料制品、玻璃制品,还有橡胶、布类等。

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注射器、过期药品等

其它垃圾: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

3.家庭生活垃圾中的碎菜叶、蛋壳等食物废料,

这些垃圾和院子里的枯叶、杂草等能通过自然分解,成为有用的有机肥料。

通过堆肥法来减少垃圾,垃圾腐熟需要1-3个月

4.很多使用过的物品都可以回收利用,世界通用的可回收标志是

5.目前主要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和(焚烧),填埋和焚烧也会造成环境污染。

6、填埋场可以在上面修建公园、体育场,但不能建筑房屋和种植庄稼。

7、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办法是减小垃圾的数量。

常用的方法:减少丢弃,重新使用,回收利用

8、处理玻璃、金属、纸和塑料垃圾最科学的手段是回收。

回收金属既可以节约能源又节约矿石资源。

9.要有效地回收,必须改变垃圾混装的习惯,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分装,这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重新使用)是指多次或用另一种方法来使用已用过的物品,它也是减少垃圾的重要方法。

10、美国化学家贝克兰发明了合成塑料

白色污染是指“塑料制品”,它的特点是:不腐烂,不降解,质量轻,体积大,数量多。

11.淡水在自来水厂中除了沉淀和过滤之外,这要加入药物进行灭菌处理,这样才能符合我们使用的标准。

12、医疗垃圾要集中处理,否则会传染疾病。

13、一节一号电池污染一平方米的土壤,一粒纽扣电池使600吨水无法使用。

14.多植树种草,不仅能净化空气,还能有效防止“温室效应”、土地沙漠化、酸雨等多种环境问题。

15.由于人口迅速增长,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世界人均供水量持续下降。

目60%的大陆面临淡水资源不足,10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预计未来20年,全球人均供水量还将减少1/3。16.水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污水、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等。

17.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

18.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白色污染、垃圾污染、水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

19.我国人均淡水量并不丰富,是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

20.在垃圾填埋模拟实验中,其中细石子模拟土层,清水代表地下水,浸过墨水的纸巾模拟被填埋的垃圾,喷水代表下雨。实验现象:清水被染成了墨水的颜色说明:填埋垃圾会污染地下水。

21、水的污染源可能来自农业的杀虫剂、肥料等,可能来自工业的废水、油污等,

可能来自家庭的洗涤剂、人的排泄物,也可能来自动物的尸体。

22.节约用水的好方法有:用洗脸水冲洗厕所,洗碗时用水池接好水再洗,用水时把水龙头开小一点等。23.污水的处理过程:初步处理---沉淀、再处理---过滤、追加处理----天然净化(加化学剂--氯)

24.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得地球表面温度升高,产生了温室效应。

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增加,会导致酸雨。酸雨是指PH值<5.6的大气降水。

25.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有大气污染、白色污染、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等,人类正着力于相应的环境保护方法。

26、大多数地区的自来水水源取自(水库)、(湖泊)和(河流)。

自来水是主要的(饮用水),(饮用水源)不能洗澡。

27、减少废气和废物排放是控制大气污染最根本的办法。

近年来,我们推广无车日(9月22日)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

28、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法,

我国的九寨沟、长白山、四川卧龙等地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四川卧龙---大熊猫

29、人类的滥捕乱猎和过度开发利用加速了物种的灭绝,并使生物资源濒临枯竭。

30、1997年12月召开的联合国“防止地球温暖化京都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目的是为了防止大气污染

31合国于1972年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

32、填埋和焚烧的优缺点:

33、垃圾填埋场各部分的作用:

衬垫:防止垃圾与土壤直接接触;

过滤液收集池和处理池:防止受污染的水渗透到土壤和地下水中;

气体排放管:把发酵生成的可燃性气体和有毒气体排走。

监测井:随时监测垃圾填埋场附近的土壤和地下水的状况。

34. (土地荒漠化)已成为全球生态的“头号杀手”。

35、请你制定一个家庭节水计划:

答:1、洗手洗脸用水盆;2、淘米水用来洗碗;3、淋浴水用来冲马桶;养鱼水用来浇花草;使用节水器具36、什么是“白色污染”它的特点是什么?造成白色污染的来源主要有?

白色污染是指“塑料制品”,

白色污染的特点是:不腐烂,不降解,质量轻,体积大,数量多。

造成白色污染的物体主要是指:一次性塑料包装盒,塑料袋,一次性筷子

减少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的方法有:

(1)用纸袋和布袋(2)提菜篮子上菜市(3)减少塑料包装(4)用可降解塑料袋。

37、由于全球森林的大量破坏和海洋环境的恶化,现有生物物种灭绝速度是自然灭绝的1000倍。

38、臭氧的作用是吸收紫外线。科学家证实氟利昂和哈龙是造成南极臭氧空洞的主要原因。

冰箱在时候过程中会产生氟利昂,因此冰箱是属于有毒有害垃圾。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配套练习答案

1-1、放大镜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 1、放大镜是一种常用的观察工具,也叫凸透镜。 2、用放大镜可以看到很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 3、哪些工作要经常用到放大镜用放大镜做什么工作(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正确的使用方法: ⑴眼、物不动而镜动。⑵眼、镜不动而物动。 2、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⑴书上的图像是由彩色点组成的。 ] ⑵电视机和显示器上的图像是由红、绿、蓝的色点组成。 ⑶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三、放大镜的特点。 1、特点:透明;中间厚,周围薄。 2、名词:直径、凸度、焦点、焦距、放大倍数、视野 4、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大(中间越厚,周围越薄;透明球体的放大倍数最大。) ⑴放大倍数=明视距离/焦距 ⑵怎样测量:a测焦距b比较放大前后的字数 c 比较放大的格数d比凸度 ⑶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的作用 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一、放大镜下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 1、昆虫的耳朵:蟋蟀的“耳朵”在足内侧,蝉的在腹部,雄蚊、蚂蚁的在触角上、蟑螂的在

尾须上。 2、昆虫的眼睛:分为单眼和复眼,复眼是由一个个小眼组成,不同昆虫小眼的个数不同。每个小眼都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有复眼的昆虫看到的是一个物体的拼图。昆虫的视力有限,但对移动的物体反应十分敏感。 ! 3、昆虫的触角:蝴蝶的棒状,蟋蟀的丝状,蚕蛾的羽状,天牛的鞭状。不同昆虫触角的形状不同(会画蝴蝶、蚕蛾、蝗虫、天牛的触角);昆虫触角的形状和着生点不同是鉴别昆虫种类的重要特征;昆虫依靠触角分辨气味,嗅觉比人的鼻子还要敏锐。 昆虫触角的作用:感触物体,分辨气味,平衡身体。 4、昆虫的翅膀:布满彩色的小鳞片,小鳞片由许多扁平的细毛组成。 5、昆虫的口器:咀嚼式,蜻蜓、蝗虫;刺吸式,蚊子、牛虻;舐吸式,苍蝇;虹吸式,蝶和蛾;嚼吸式,蜜蜂。 6、昆虫的足:步行足,蟑螂;跳跃足,蝗虫;游泳足,龙虱;挖掘足,蝼蛄;携粉足,蜜蜂。 二、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1、会画蚜虫和草蛉。 2、观察蚜虫要在10倍的放大镜下才可以看清。 3、蚜虫的繁殖:春夏季进行孤雌繁殖;冬季雌雄交配后产卵繁殖。 ; 1-3、放大镜下的晶体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用肉眼直接观察这四种物质是什么样的(形状、颗粒大小等) 2、用放大镜观察这四种物质是什么样的 食盐:白色的立方体。白糖:白色的立方体。 味精:白色的柱状体。碱面:白色的细小颗粒。 同种物质的颗粒、形状都大致一样。 3、晶体的特征:有比较规则的几何形状。 ·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49629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3、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14、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了(细胞)。 15、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16、实验证明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7、(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8、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功能。 19、我们还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 20、我们知道的微生物有(草履虫)(变形虫)(眼虫)(喇叭虫)(鼓藻)(船形硅藻)等。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2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的屏幕其实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组成。 22、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23、观察工具发展的流程图: 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24、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3、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14、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了(细胞)。 15、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16、实验证明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知识清单 一、微小世界 1.①放大镜的作用: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而且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②放大镜的特点:放大镜是透明的、中间厚、边缘薄,所以又叫凸透镜。凡是具有与放大镜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的功能,而且厚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昆虫的眼睛是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昆虫的鼻子就是它们头上的触角,蝴蝶翅膀上的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①晶体:像食盐、白糖那样有规则几何体外形的固体叫晶体。②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针。(玻璃、松香、琥珀、珍珠不是晶体) 4.①显微镜放得更大的原因:是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②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把目镜放大的倍数乘以物镜放大的倍数。③微生物的发现: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能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用它发现了微生物。④显微镜发明的意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5.①细胞的发现: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②洋葱表皮装片的制作步骤:取皮—--安放—--固定—--上色。③显微镜使用的方法和步骤:摆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④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装片发现:放大倍数越大,看得越清楚,但看到的范围越小。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6.①细胞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②细胞的作用:细胞具有携氧传导、运动免疫、感光分化、保护光合等作用。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得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7.①水中主要的微生物有:变形虫、草履虫、鼓藻、船形硅藻等。②微生物的特征:微生物也是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8.①观察工具的发展: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②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征服病菌,克隆牛羊,生产胰岛素,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处理垃圾和污水,帮助我们生产面包、醋等食物。 二、物质变化

教科版科学六下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 、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 、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 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 、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8 、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 、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 、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 、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2 、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3 、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 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 万倍)。 14、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了(细胞)。 15 、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16 、实验证明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7 、(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o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重点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重点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 【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 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 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 【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 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 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 【扁平的细毛】 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 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 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 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 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 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 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课前准备: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 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课时安排:1课时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 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 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 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 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 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反思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要点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重点内容 1、(放大镜)就是人们常用得观察工具之一。 2、应该怎样确定使用放大镜? 答观察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动,人眼与观察对象之间得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与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接图像大而清楚。观察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3、放大镜能把物体得图像(放大),显现人得肉眼观察不到得(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得信息。 4、放大镜得特点:(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5、13世纪,(格洛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得应用,(培根)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得眼镜。 6、不同昆虫得触角(形状)不同。 7、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得触角就就是它得“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得鼻子灵敏得多。 8、蟋蟀得耳朵在(足得内测),蝴蝶得翅膀上布满彩色得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就是扁平得(细毛)。 9、蚜虫得天敌——(草蛉)。 10、蚜虫就是黄色得,小小得,像小米,瞧起来密密麻麻得。 11、食盐、白糖、碱面、味精得颗粒都就是有规则几何外形得固体,人们把这样得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2、自然界中得大部分固体物质都就是(晶体)或(有晶体)组成。 13、晶体得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就是(很有规则)。有得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得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瞧见。 14、制作简易放大镜:上下移动调整两个透镜之间得距离,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楚得图像,用纸筒与胶带纸把两个透镜固定下来,一个简易得显微镜就做好了、 15、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就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得像进一步放大了,这就就是早期得显微镜。 16、(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得可以放大近300倍得金属结构得显微镜,(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 17、(显微镜)得发明就是人类认识世界得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得微观世界。为了瞧到更小得物体,人们研制出(电子显微镜)与(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18、(显微镜)得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小得物体以及物体得精细结构。 19、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有一个非常了不起得发现,她用自制得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得结构发现她们瞧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得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 20、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有一定得要求。物体必须制成(玻璃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它得精细结构。 21、我们观察到得洋葱表皮上一个个小房间似得结构,就是(洋葱得细胞),小黑点就是(细胞核)。 22、不同生物得细胞结构也不同。 23、生命体都就是由(细胞)组成得。 24、(细胞学说得建立)19世纪自然科学得三大发现之一。 25、细胞得作用:细胞就是生物得最基本得功能单位,生物得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就是通过细胞构成得。例如:①我们吃下去得食物变成营养物质后被吸收,就是通过细胞; ②我们呼吸得氧气进入血液再被运送到全身,也就是通过细胞;③细胞吸收生命所需得物质,排除身体产生得废物。 26、鱼缸里得水变绿了,就是因为(微生物繁殖得结果)。 27、我们可以利用(甘草)培养微小生物。 28、如果微生物运动迅速,不便于观察,我们可以先在载玻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再在上面滴一滴池塘水,盖上盖玻片。也可以用吸水纸在盖玻片得边缘吸走多余得水分控制微生物得运动。 29、微生物就是生物,具有同其她生物一样得共同特征。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四周较薄)(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味精、碱面等。 8、至少两个以上的(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

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边缘较薄。 2、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3、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4、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5、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6、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7、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8、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 9、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0、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11、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2、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不同的功能。 13、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4、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5、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16、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而列文?虎克用他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 17、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 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 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 电子显微镜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3、在变化中能产生新的物质的变化我们称为化学变化,不能产生新物质的我们称为物理变化,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白糖加热时融化变色 4、米饭在口腔里与唾液作用会发生化学变化:淀粉→麦芽糖 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紫色的,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5、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要求:①流利熟练地一课一课背诵,家长、组长背一课签一课字。 ②黑体字打头的只提示黑体字内容,没有黑体字的全句背诵。 ③括号中的楷体字希望同学们在读的时候重点看。 ④背诵是为了积累、理解和掌握,希望同学们自觉低理解性背诵,按时完成。第一课使用工具 1.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2.机械: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构造很简单的机械,又叫(简单机械)。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1.杠杆: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杠杆有(3)个点。支撑这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2.杠杆能否省力,主要看:(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3.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杠杆举例: 省力杠杆:开瓶器、核桃钳、羊角钉锤、裁纸刀、老虎钳… 费力杠杆:火钳、镊子、筷子、裁缝剪刀、钓鱼竿…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天平、订书机、跷跷板… 第四课轮轴的秘密 1.轮轴: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轮轴在轮上用力时(省力),在轴上用力时(费力)。当轴一样大时,轮越大越(省力)。 2.轮轴机械:门把手、自来水龙头、汽车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扳手… 3.实验:螺丝刀刀柄粗细的秘密 我的猜想: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研究的材料:2把刀柄粗细不同的螺丝刀,2枚螺丝钉、1块木板 研究的方法:(1)分别用刀柄粗细不同的2把螺丝刀把2枚螺丝刀拧进木板中; (2)比较2把螺丝刀所用力的大小。 研究的结论: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1.定滑轮:固定在一个位置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它的作用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2.动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它的作用是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同一种工具,用法不一样,所应用的科学原理也不一样,如:螺丝刀拧螺丝钉运用了(轮轴)的工作原理;螺丝刀撬罐头盖,运用了(杠杆)的工作原理。 第六课滑轮组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KCG高温齿轮泵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ZYB系列渣油泵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doc

精品文档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第一课放大镜: 一、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二、本课知识点: 1、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放大镜是(凸透镜) ,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会看到一个个小点由(红)、(绿)、(蓝)三色组成。 3、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英国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 ,他的学生(培根)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水滴等) ,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人们为什么把放大镜又叫凸透镜?因为(放大镜中央凸起且又是透明的)。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 ,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镜片中央凸得越厉害 ,放大倍数越高)。 5、放大镜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小。 本课练习: 一、判断 1.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固定的。…(√) 2.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获得的信息更丰富。……(√) 3.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物体图象的倍数就越大。(√) 4.放大镜的镜面越大,放大物体图象的倍数就越大。……(×) 5. 凡是和放大镜的镜片具有相同特点的器物,都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二、选择 1.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 A 大小的微小物体。 A 五分之一毫米 B 五分之一厘米 C 五分之一分米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 A 有关系。 A凸度B材料C面积D透明程度 4.电视机、电脑的屏幕是由许多的 A 色点构成的。 A红、绿、蓝 B 红、黄、蓝 C 五颜六色 5.下列器物中,不能起到放大物体图象作用的是 C 。 A 水晶球B透明塑料球C平板玻璃片D盛有清水的烧杯 6.在硬币上滴上小水滴,小水滴下的文字或图案的图象会 A 。 A 被放大 B 被缩小C没有变化 7、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指纹 ,为了使图像大一些 ,正确做法:(B) A 、眼睛和手指不动 ,让放大镜离手指稍近些 B、眼睛和手指不动 ,让放大镜离手指稍远些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一放大镜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 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 息).(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的构造:镜片、镜架(包括镜框和镜柄).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 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透过放大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 放大的倍数也越大.视野越少).(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 6、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7、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 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8、人的视力最高可以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9、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10、举例说明哪些工作需要经常用到放大镜? 答:(1)公安人员观察现场找到的纤维和指纹等;(2)农业科技人员用来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 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3)珠宝商鉴定珠宝;(4)精密仪器修理工;(5)电子产品检验. 线路板检查用到放大镜. 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1、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 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 的细毛). 2、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触角具有嗅觉、听觉和触觉的功能.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的形状(不同). 3、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4、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的天敌是(草蛉).草蛉吸食蚜虫的 体液. 三放大镜下的晶体 1、(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 (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2、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3、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不是晶 体).晶体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等.但 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4、制造晶体的方法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 5、雪花晶体的形状是(六边形). 6、你能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晶体吗? 答:食盐、白糖、碱面、味精.花岗岩中的长石、云母、石英等. 四怎样放得更大 1、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一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单元一: 《工具与机械》 ★要求:①流利熟练地一课一课背诵,家长、组长背一课签一课字。 ②黑体字打头的只提示黑体字内容,没有黑体字的全句背诵。 ③括号中的楷体字希望同学们在读的时候重点瞧。 ④背诵就是为了积累、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自觉低理解性背诵,按时完成。第一课使用工具 1、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2、机械:机械就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构造很简单的机械,又叫(简单机械)。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1、杠杆: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杠杆有(3)个点。支撑这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2、杠杆能否省力,主要瞧:(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3、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杠杆举例: 省力杠杆:开瓶器、核桃钳、羊角钉锤、裁纸刀、老虎钳… 费力杠杆:火钳、镊子、筷子、裁缝剪刀、钓鱼竿…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天平、订书机、跷跷板… 第四课轮轴的秘密 1、轮轴:像水龙头这样,(轮)与(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轮轴在轮上用力时(省力),在轴上用力时(费力)。当轴一样大时,轮越大越(省力)。 2、轮轴机械:门把手、自来水龙头、汽车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扳手… 3、实验:螺丝刀刀柄粗细的秘密 我的猜想: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研究的材料:2把刀柄粗细不同的螺丝刀,2枚螺丝钉、1块木板 研究的方法:(1)分别用刀柄粗细不同的2把螺丝刀把2枚螺丝刀拧进木板中; (2)比较2把螺丝刀所用力的大小。 研究的结论: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第五课定滑轮与动滑轮1、定滑轮:固定在一个位置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它的作用就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2、动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它的作用就是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同一种工具,用法不一样,所应用的科学原理也不一样,如:螺丝刀拧螺丝钉运用了(轮轴)的工作原理;螺丝刀撬罐头盖,运用了(杠杆)的工作原理。 第六课滑轮组 1、滑轮组:把(动滑轮)与(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它的作用就是机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滑轮的组数越多,就越(省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