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从李安的“家庭三部曲”看东西方家庭观念之六大差异

从李安的“家庭三部曲”看东西方家庭观念之六大差异

从李安的“家庭三部曲”看东西方家庭观念之六大差异
从李安的“家庭三部曲”看东西方家庭观念之六大差异

从李安的“家庭三部曲”看东西方家庭观念之六大差异

摘要

李安的“家庭三部曲” (又称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都是以家庭为主题,是反映中西方文化冲突和交融的代表作。影片通过发生在“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场景展现了中西文化的冲突与碰撞,李安从中国文化出发,引用“和而不同”的思想,以妥协与认同的策略来解决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使中西文化都能从文化差异中懂得另一种文化的智慧,弥补自己的不足,解决自身的困难。本文拟就李安的“家庭三部曲”家庭六大观念差异作一研讨。

关键词:”家庭三部曲”;中西文化;家庭;六大差异

目录

一、“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 (3)

(一)《推手》 (4)

(二)《喜宴》 (4)

(三)《饮食男女》 (5)

二、“家庭三部曲”中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5)

(一)生活习惯上的差异 (6)

(二)语言文化的差异 (6)

(三)中西教育的差异 (7)

(四)中西道德观念上的差异 (7)

(五)婚姻观念上的差异 (8)

(六)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差异 (8)

引言: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都是以家庭为主题,是反映中西方文化冲突和交融的代表作。影片通过发生在“家庭”中的日常生活场景展现了中西文化的冲突与碰撞。李安是出生在台湾根却在大陆的一代台湾人。台湾是中国传统文化保存最好,又是近代以来跟西方文化最密切的地区之一,必然成为中西文化激荡的前沿。李安自幼生长在书香门第,父亲是一所中学的校长,治家甚有古风、教子极为严格,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逢年过节在家里还要行跪拜礼。李安就是在这样有浓厚中国氛围的家庭中成长起来,家庭带给他的不仅仅是中国文化的浸染,父权家庭的中国典型模式也为他日后的作品提供了生活基础甚至是原始素材。李安从中国文化出发,引用“和而不同”的思想,以妥协与认同的策略来解决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使中西文化都能从文化差异中懂得另一种文化的智慧,弥补自己的不足,解决自身的困难。本文拟就李安的“家庭三部曲” 中家庭六大观念差异作一研讨。

一、“家庭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东西方交流中来自台北的中国故事《推手》、《喜宴》、《饮食男女》,讲述了中国人的情感和家庭观念,中西之间文化、观念的冲突,还涉及到了中华饮食和同性恋,里面渗透了大量西方文化,他的视角西方人也比较容易接受。由此可见,李安讲的不是单纯展现从东西文化的视角看待关于性、家庭等问题的差异,而是两种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融合与碰撞,里面有中方文化影响下的人们融入西方文化的艰难过程,两种文化互动过程中的矛盾冲突。

(一)《推手》:讲述的是从台北来的退休太极拳师朱师傅在美国与儿子和洋媳妇发生的事情。影片开头几乎没有什么台词对白,完全是靠人物的形体动作和画面构图来表现两种文化的特点:由镜头移动慢慢推出的身穿中式服装和布鞋的老朱在打太极拳、写书法,一头金发的玛莎则坐在电脑前写作;吃饭时,一个吃的是中餐,而另一个吃的则是西餐;老朱因不会正确使用微波炉还闹了点笑话。两人表面上的客气和淡漠也显示出实际上是难以交流和真正沟通的。他们的活动往往出现在同一个画面里,或玛莎作为老朱活动的背景,或老朱作为玛莎的背景,由此既形成了一种对比,让观众领悟两种文化的不同形态,也预示着双方的矛盾冲突将会进一步展开。

(二)《喜宴》:是李安创作的第一个中文剧本,影片直击了在中国许多人不敢提及的同性恋问题。高伟同是个在美国纽约做房地产生意的台湾人,和美国年轻医生塞蒙同性相恋,却瞒着父母。伟同在台湾的父亲是一位国民党的退役师长,早年出生于大陆的封建大家庭,有着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的家族观念,他和伟同的母亲一直想着抱孙子,于是三天两头往美国打电话催促儿子快些完婚。正巧有位上海来的非法移民顾葳葳租住他的房子,她经济拮据,又无绿卡,偷偷到餐馆打工又担心被移民局查处。西蒙灵机一动提出让伟同与威威假结婚,威威得到绿卡,高家二老得到安慰,伟同和西蒙得到安宁。他们本来想用一纸证书和几张照片蒙混过关,谁想二老亲来纽约主持婚礼。喜宴中西合璧,热闹非凡,宾客们摆弄新人的怪招层出不穷,高爸爸高妈妈的心里舒坦了。一对新人在闹洞房的环节擦枪走火,假戏真做。谁料,威威竟然有了身孕。塞蒙识破真相,当着高家二位

老人,与伟同、威威用英语争吵起来,弄得大家都十分难堪。高父因此轻度中风被送进医院,伟同在病房外忍不住向母亲出柜。高母在震惊之余,只求儿子千万不要将实情告诉父亲,担心他经受不起刺激。谁都不知道老爷子听得懂英文。老人默认了塞门,威威决定留下孩子三个人共同承担。年迈的父母在晦暗的通道里远去,在三位小辈眼含热泪的注目下,戎马半生的老将军在机场安检口高举双手。

(三)《饮食男女》:是李安父亲三部曲(《推手》(1991)和《喜宴》(1993))中的最后一部。和前两部一样,李安在这部电影中展现的仍然是中国传统与现代撞击中的台北家庭生活细节。老朱是做中国传统菜的大厨师,他抚养三个女儿长大,每周做出豪华盛肴要求女儿们回来团聚品尝。但女儿们却各有心事、视回家吃饭为苦差:大女儿保守规矩,貌似年轻时为情所伤,宣称要陪着孤父养老;实则被发现情伤只是编造,要孝养父亲也只是借口,只是以此回避自己老大无归的尴尬,但又挡不住心中对体育老师的萌动渴望。小女儿人小鬼大,对她来说路边摊和父亲的豪华佳肴是一样的,她最不受传统道德影响,她和朋友的男友相恋并怀孕,最早离开老家。老二是篇中与父亲对抗最激烈的人物,她能干独立,甚至以自己买房的方式来离开父亲的笼罩,但她却也是女儿中最有做菜天份的一个,但父亲在厨房的专权使得她以激烈的方式与其对抗并远离。老朱极力想要维持好家庭,作出原汁原味的菜肴,让女儿们幸福却没人领情,自己也失去了味觉。影片以最富有中国特色的饮食和婚姻观作为传统和现代文化激烈冲突的剪影。大女儿对传统一味遵守、貌似孝顺却没法真正理解父亲,只是在一种类似“自我牺牲”的幻觉中获得快感并逃避自我的怯懦、退缩。小女儿代表最年轻一代,传统文化道德在他们身上更多地崩溃解体,他们几乎是采取淡漠到无视的态度。二女儿则是最值得探讨的群体,她童年孺慕传统菜肴,受良好的现代西方式精英文化教育长大,对传统批判最激烈但却是真正能够理解传统的一个。左支右绌的父亲在女儿们纷纷离家后终于觉悟,他放弃了维持原来标准家庭的理想,也不再自我压抑,去寻找自己真正的快乐。电影最后的一组镜头最富文化象征意味,远离的二女儿回来接手了老家,还是举行家宴却不再强迫他人出席;离开过着新生活的父亲以按门铃来表示对女儿的尊重。他们终于能够不再是自我牺牲、强迫无奈地团聚在家里。而老朱也终于尝到了“菜肴”的滋味。《饮食男女》这部电影的人物关系设置是很有意思的。《推手》是父亲与儿媳的冲突,《喜宴》是父亲与儿子的冲突,而《饮食男女》则是父亲与女儿们的冲突,三部影片三种冲突的模式,可见李安在故事结构的安排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是煞费苦心的。尤其从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其深刻性和生动性大大超过了其它两部影片。在这部影片里,父亲和三个女儿在主题意义上都是主角,而情节的发展也就分解成多条线索,这几条线索分别伸展到每个人的生活中,而又时不时地交织在一起,构成矛盾段落高潮。

二、“家庭三部曲”中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在中国民以食为天,饮食十分讲究,做一顿饭从选料、切法、做法都有很多的讲究,而西方则更看重饮食的营养搭配,有时候为了追求快节奏的生活,会选择最简单的食品填饱肚子。《推手》中,朱父是一个集武术、医学、书法等传统文化为一体的人物。他认为食物得按属性进行划分,隐性食物得和显性食物搭配食用,这是中医养生的一种观念。朱父喜欢吃中餐,常常在厨房里煎炒烹炸一番,而后,朱父抱着一只大碗,里面是米饭和各种各样的配菜,还有肉类,用筷子大口地吃!而儿媳妇只是吃着一盘蔬菜沙拉和一片烤饼干。朱老始终是钟爱传统的中式餐具,他的儿子也是,用碗和筷子。影片开头

记录了两个吃早餐的过程,虽然两人没有一句对话,但是镜头捕捉了朱父对洋媳妇早餐只吃一点饼干表示很不解。中国人包括亚洲一些黄种人的国家,同样也用碗盛食物,用筷子汤匙吃饭;而西方人呢,则是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汤则有专门的汤匙。筷子与刀叉作为东西方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两种智慧。晓生一家坐在餐桌上吃饭,玛莎给他夹意大利面,老朱给他夹红烧肉,他不得不把这些都吃完。而朱父想夹菜给玛莎的时候,玛莎很本能的拒绝了。玛莎住院期间,孙子杰米吃惯了妈妈准备的三明治,对爷爷做的中餐,实在无法让他下咽,不只一次问妈妈何时归来。中国人强调一日之计在于晨,老年人起得早晨练就成了很多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小区里、公园中都会看到起大早进行锻炼的人们,他们或打太极或打门球或做保健操。而西方人性格比较随性,他们会选择在早上蒙头大睡缓解疲劳不会特地安排锻炼的时间,有空闲的时候他们就会做一些剧烈的运动来放松自己。影片《推手》的开头,朱父在自己的房间中打太极拳,一招一式张弛有度,神情淡然镇定,而玛莎却因此无法静下心来写作,选择跑步来缓解压力。《喜宴》中,高父和伟同一大早起来去外面运动健身,而赛门常常闷在家里睡大觉。

(二)语言文化的差异。不同的国家会用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我们的母语是中文,而西方很多国家会用英语沟通。很明显,无论从语法语音等方面上看,两种语言之间都有很大的不同。《推手》中,正因为朱父讲中文,玛莎讲英语而造成两人无法交流和沟通,在一家人共同吃饭的餐桌上,玛莎和晓生用英文讨论写作计划和他们的家务事,老朱很着急的满脸打探的神色,问他的孙子他妈妈讲了些什么,小孩子不懂得左右周全往往会实话实说,急的晓生赶忙打圆场。接着老朱用中文和他们探讨玛莎为什么只吃蔬菜,则变成了玛莎在一边干瞪眼。吃完晚饭,到了“中文时间”朱父会坐在孙子旁边,监督他联系中文字,虽然孙子对这并不感兴趣。晓生对父亲的针灸功夫深信不移,而洋媳妇玛莎则表现出怀疑的态度。一次,她觉得人不舒服,朱父伸手想给她搭脉,吓得玛莎从凳子上摔了下来。《喜宴》里,威威对高父的王体字大加赞赏,一家人在旁边听的有滋有味,而美国人赛门则傻傻的站在一旁,听的糊里糊涂。《喜宴》开头的一段:赛门用中文给他的病人说了一首佛教的诗:“青山本不老,为雪白头,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但他的美国病人一点也不明白他说什么。于是他用英语解释:“假如你再不放轻松,你的物理治疗师就宰了你”。我相信任何一个识字的华人都不会这样来解释这首诗。赛门知道高父血压高所以买了一个血压计作为见面礼。在听到伟同说赛门要送见面礼给他,高父是面带笑容地望着赛门,但当赛门说“高伯父心脏不好,血压高,有了血压计就可以未雨绸缪,他的脸立刻拉了下来,没有表情,显得很不高兴。

(三)中西教育的差异西方人崇尚自由,随性,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当一个孩子摔倒了,家长会怎么做?中国的家长肯定会立马跑上前把孩子抱起来,然后用手打地,责怪是地把孩子摔疼了,并让孩子一起做打地的动作。久而久之,当孩子遇到挫折,他不会从自己身上分析失败的原因,而是责怪是外界因素所致。而西方的家长却站在一边让孩子自己站起来,把自己清理干净,并向地道歉因为自己走路的不小心。在西方人看来,中国人过度保护孩子,思想是封建守旧的。西方家长“鼓励创新”,他们对孩子所做的种种探索行为往往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孩子实行“少批评多表扬”的政策。鼓励孩子在生活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即使家长认为孩子的某一行为并不具有积极的效果,他们也不会过多地干涉,而是让孩

子在自己进行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予以纠正。而中国的家长喜欢取而代之,帮助孩子做事情,剥夺了孩子思考的机会。有些中国家长还秉持着老一辈的想法,觉得“棍棒底下出孝子”对于孩子一些不好的行为,没有好好诱导而是采取体罚来教育孩子。看到一个案例,一个学生在做完数学试卷后,在试卷的空白地方画了数学的老师的漫画像,并写上“我的数学老师是一个大胖子”,中国的教师看着这张试卷,在试卷上打了个大叉并给予零分,而美国的老师评分后并在漫画上画了腹肌并留言“我觉得这样会帅一点”同样的试卷,两种截然相反的处理方法,对孩子的影响肯定是不一样的,从中我们也能看出中西教育的差异。在影片《推手》中,由于家庭的特殊性,杰米不得不生活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之中,不得不接受两种不同的教育,学习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在杰米的教育上,玛沙是完全开放性的美式教育。于是,当小杰米画出了一幅充满暴力色彩的漫画时,玛沙会亲吻他并表扬他的创造性。而在爷爷看来,那些美国动画太过血腥暴力,会教坏小孩子,他更希望在孙子身上看到是中国儒学的文化底蕴,于是他给孙子画画时用的是中国画——水墨。

(四)中西道德观念上的差异。虽然时代在向前发展,但是中国人的道德观念还深受“儒”“道”家思想的影响,认为百善孝为先,孝是最高也是最基本的道德标准,而西方的道德观念并不以他人为先,有着极强的个人色彩,是以“我”为第一考虑对象的。中国人讲求“养儿防老”认为儿子在自己老的时候是照顾自己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但由于文化的差别,《推手》中玛莎和好友都不能理解朱父的种种行为,似乎和自己的生活格格不入,多次向丈夫提出让父亲搬出去单注的想法,但是晓生毕竟的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孝的思想仍然在他的心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他认为父亲含辛茹苦把自己拉拔长大,到老了却要把他“赶”出实在是残忍。朱师傅在中国学校教太极拳的时候认识了来自台湾的陈太太,晓生夹在父亲和妻子中间,想到了撮合两位老人来解决自己的困境。在西方社会,老人和子女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子女结婚后就是独立的个体,父母与子女是分开居住的。两种观念的冲突极为强烈。《喜宴》里,伟同既想拥有自我又想尽孝道,身陷无法两全的左右为难,高母恳求威威把伟同的孩子生下来,毕竟他们只有一个儿子。老人还想着高家的后继香火,但威威却想把孩子打掉,她还年轻,还有自己的大好前程,不愿为了满足他人的要求而委屈自己。《饮食男女》中,父亲向孩子们坦诚自己将于小自己一轮的邻居结婚时,让女儿们都大跌眼镜,觉得父亲为老不尊。父女间的关系陷入僵局。

(五)婚姻观念上的差异。婚姻对于中国人,是人生中的大事,一辈子才有一次,它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关系到两个家庭的面子关系等等。无论从宾客的名单,新人的婚宴、礼服、礼节等都要遵从很多传统的礼仪,每一个步骤都不得马虎,而西方人则相对开放,不会被世俗所累,他们的婚姻更私人,更像两个人之间的某种约定和誓言。他们甚至觉得办婚礼是一件很可怕又累人的事情,穿着让人不舒服的漂亮礼服,跟远到完全不认识的远房亲戚虚情假意的寒暄着。倒不如在草地上简单举行一个婚礼,然后用旅游的方式庆祝结婚。《喜宴》是这三部影片中体现东西方冲突最为明显的。它不仅涉及到了中国结婚办喜事这一牵扯风俗文化最多的礼仪活动,还涉及美国同性恋的话题,这个话题在当时的台湾来说也是很敏感的。而在美国,同性恋已经是很普通的事情了,高家父母代表着守旧、好面子的传统道德观念,是受中国文化思想熏陶的一代,而高伟同、赛门、威威则代表着思想前卫、做事简单,受西方环境影响颇深的新一代。在他们之间,

东西方文化,思想的冲突碰撞就显得尤为明显。高家父母认为婚礼的终身大事不能草率,而伟同夫妇认为形式并不重要,高家父母不同意西方教堂简单草率的做法,对伟同做出的决定非常气愤,幸好有高父部下来为伟同主持婚礼,才平息了父母的怒气。还有赛门给高家父母送的礼物,在他看来送最实用的血压计和去皱美容霜是最好的,但在中国的生活习俗里边,送礼要讲究吉利而不是实用。婚礼宴席结束后赛门的清醒和烂醉如泥的中国宾客形成了鲜明对比。

(六)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差异。《饮食男女》中,老大家珍,一直生活在自己编造的感情世界里,惧怕爱情,皈依宗教,过早地承担家庭的重任因而变得性格乖戾。老二家倩事业有成,现代女性,有着速食主义的爱情观,老三家宁十七八岁,有着理想化的爱情,并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后来未婚先孕。父亲原本是国厨,起初仍然努力通过星期天晚餐维系家庭感情的纽带,最后却为老不尊的和女儿的朋友锦荣结婚。传统平凡的家庭表面下隐藏的是充满了现代叛逆、解放的思想,平静的假象再也无法维持,各人都选择了属于自己的出路。尤其是父亲的所作所为,如果中国传统上讲这是有反道德的,可从现代角度来解读的话,这也是人性的一种解放。李安对家庭剧有着明显的偏爱,这大概源于他自己独特的对于家庭的感受,很善于从小处见大,从看似简单的家庭情节剧中挖掘出深刻的精神内涵。在《饮食男女》这部影片里,李安没有把三个女儿简单地设置老朱的对立面,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细节,将三个女儿的个性都表现出来了。每个女儿都有自己的问题,她们在内心都有一种逃离家庭建立新家庭的欲望,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桎梏下,人人对性的问题都讳莫如深,但这个家庭却最后喜剧性地毁于这种人人心中都存在的儿女私情。

结语: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这一概念在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中有着质的不同,东方文化中的家庭观注重传统的家庭伦理,重和谐重道德。相比之下,西方文化中的家庭观则强调个人自由意志的伸张释放。但是目前的全球化进程加速了西方家庭价值观念对于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渗透,中国家庭中出现了家庭伦理观念的西化等问题。在家庭三部曲中,东方观众可以重新审视西方家庭的价值观给东方的家庭所带来的冲击,而对于西方观众来说,李安则将东方家庭观作为一个参照点默默地修复并平衡着西方观众的家庭价值观念。李安尊重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并理性的观察分析,他的电影立足于本土文化和西方文化相融合,并存了东方眼光与西方手法,以人文的笔触精准地勾勒出中华文化的精神和东西方的家庭与感情世界。

参考文献:

【1】徐峰,流转的舞台——《推手》造型语言浅析[J].当代电影,1997年第2期。

【2】王跃,《喜宴》中叙事策略与视听综述.[J].贵州:电影评介,2007年第16期。

【3】张克荣,华人纵横天下:李安.[J].北京:现代出版社.2005版。

【4】周斌,在中西方文化冲撞中开掘人性,评李安“父亲三部曲”系列影片.[J].贵州:电影评介,2006年第17期。

【5】莫小青,论李安电影的中西文化认同.[J].时代文学,2009年第10期。【6】冯光远,推手:一部电影的诞生.[J].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1年版。【7】黄文杰.李安华语作品文化解读[J].北京: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年第

3期。

【8】张靓蓓.十年一觉电影梦:李安传[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第103-104页。

【9】力子.融合中西之长创造完美电影——李安访谈录[J].北京:当代电影,2001 年第6期。

【10】李安.站在好莱坞与中国电影之间[J].上海: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

从家庭观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家庭观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家庭观念差异 现代社会有两种主要的家庭结构:核心家庭与延伸家庭。一对夫妇加上儿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叫核心家庭;三代甚至四代同堂的家庭是延伸家庭。中国人比较注重“养儿防老”,但这句话在西方意义并不大。西方家庭多为核心式,儿女成人后一般都自立门户,三代同堂极为少见。当代中国自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三口之家”愈来愈多,但三代同堂仍大量存在。在西方,独立性的培养始于孩提时代。当小孩周岁时,许多父母就给他们安排一个单间,有意让小孩从小习惯自己的小天地,这大概算是向个人独立迈出的第一步。学生勤工助学都很普遍,除资助自己上学或挣点零花钱外,更主要的是从小改变事事都依赖父母的习惯。有的去快餐店、加油站服务,有的为人送报、照看小孩,有的为人铲雪、代扫落叶,等等。做父母的认为,小孩靠自己劳动挣钱有助于认识到金钱来之不易,从小培养起自立的意识。子女18岁成年后就独立在外闯荡,或上学,或工作,他们宁愿租房也不愿与父母同住,他们认为与父母同住是不可思议的。很多西方年轻人认为中国父母长期和已婚子女同住一个屋檐下匪夷所思。美国的父母也丝毫没有将子女留在身边尽孝的念头,他们鼓励成年子女独立生活,认为子女一旦成家立业就理所当然地应该搬出去住。平时子女和父母外出共同就餐,侍者也会很自然地询问是否分开付账。美国人认为,生儿育女是自己的事,父母没有为子女当保姆的义务,如果麻烦父母帮忙带一天小孩,也应按照社会上的劳务费标准支付费用。美国法律规定父母抚养子女是必尽的义务,但没有规定子女必须赡养父母。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积淀极厚,父母、子女始终是一家人,子女哪怕另设门户之后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去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代父母付钱也理所当然。西方人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关涉。 同时,中国人的传统关系是互补性的,即通常所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经济不发达的年代,中国人“养儿防老”就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补关系。当代中国,城市里大多数老人享有退休金,但延伸家庭远未消失。从生活条件看,有的子女希望身体尚佳的父母能帮忙料理家务、照看小孩,或是儿女没有住房,只好与父母同住。有些儿女虽然生活条件不错,但仍希望与父母一起生活,父母更乐于儿孙绕膝,一家三代共享天伦之乐。 互补性还体现孝敬与礼让。父母年老了,儿女孝敬侍奉父母便是天经地义的了。在兄弟姐妹较多的家庭里,互相礼让是父母的谆谆教导。按照传统的儒家观念,年长的应关照年小的,年幼的应尊敬年长的,尊敬意味着儿女孝敬父命、弟妹敬重兄长。家庭内部的等级从某种程度上看也是为了保持互补性的平衡。 二、中西方家庭观念差异根源 家庭结构及家庭成员的关系与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是息息相关的。中国人延伸家庭的模式显然与中国在农耕经济模式基础上形成的宗法制社会结构密不可分。在这样的体制下,连接人的社会关系的基本纽带便是血缘与婚姻,其中又以父系传承的血亲系统为核心,形成了世代相续盘根错节的家族集团。不仅如此,

中西方婚姻家庭观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中西方婚姻家庭观 篇一:中西婚姻家庭观差异 中西婚姻家庭观差异 中国婚姻家庭观 中国婚姻传统历来就是父母做主,子女的婚姻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子女在选择结婚对象时,父母也理所当然的拥有决定权。无论子女多大,如果依然单身,父母会认为自己的义务还没有完成。分析原因,我认为源于中国的父亲单系制度,就是说中国世袭以男子算的,女子出嫁后也就是出家,进入另外一个家族,娶进的媳妇要融入新的家族,处理婆媳、妯娌等众多的关系,好的儿媳妇不仅是儿子的福气,也为整个家掌脸。所以说选择子女的婚姻选择权在父母,尤其是男子,女子因加入外族选择的慎重性减弱。 这种婚姻意识传统在现代社会中无法消除,也不可能消除,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为爱情不顾一切,在中国也许只能在幻想中存在。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中,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隔代教育,夫妻外出挣钱务工,自己的孩子交给父母教育,

明显大家庭观的表现。但是也忘记了传统教育中重要的一点——养不教父之过。西方婚姻家庭观 西方社会是重视个人的社会,家是短暂性的抚育社群,子女到能自立的时候,就另立门户建立自己的生育社群。而在西方的婚姻传统中,也是非常的自由,提倡自由恋爱,婚姻自由,一般情况下父母是不干涉子女的选择。中国讲究门当户对,西方则主要重视感情。在婚后,中西婚姻生活中最大的差别,是中国的婚姻家庭注重"柴、米、油、盐",而西方则更重视夫妻间的情感交流,沟通以及性生活的质量。在教育方面,有一部分中国的家庭一般把孩子给父母来抚养,而在西方的家庭一般把孩子留在自己的身边,他们认为教育下一代是自己应尽的责任。 篇二:中西方婚姻观念比较 中西方婚姻观念比较 汉语1001蔡亮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 婚姻就好比桥梁,沟通了两个全然孤寂的世界。——基尔·凯丝勒由于文化、历史、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在婚姻观念上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爱情和婚姻实质是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的体现,反过来文化背景的差异又影响限制着一个民族的恋爱方式和婚姻习俗。西方人的婚姻观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着极大的不同,因

对比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

对比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 姓名: xxx 学号: 123456789 班级: xx 家庭是由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家庭是人类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的存在产生家庭观念,家庭观念是家庭变化的先导。家庭观念包括婚姻观、道德观以及法律观念。在任何国家,家庭都是重要的社会单位,家庭对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东西方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及价值观念的不同,在家庭观念上呈现出诸多差异。 1. 中西方家庭结构差异 中国人重视血亲关系,因此,中国人的家庭结构的主要特点就是大家庭。现代中国社会有两种主要的家庭结构:核心家庭与延伸家庭。一对夫妇加上儿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叫核心家庭;三代甚至四代同堂的家庭是延伸家庭。 相比较而言,西方人对于血亲关系并不像中国人那么重视。在西方国家,核心家庭占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延伸家庭微乎其微,此外,还有单亲家庭,单身家庭,同居家庭等形式。人们越来越注重“核心家庭”,而对三代之外的直系血亲关系和两代之外的旁系血亲较为淡漠。 2. 中西方家庭观念差异 由于中西方家庭结构不同,家庭观念也截然不同。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沉淀了很多优秀的文化,也流传了很多美好的风俗习惯,在这文化与习惯中就包含着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在中国古代及近代社会中,家庭观念的稳固流传为维系社会的安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孕育了很多经典美德,例如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兄友弟恭,勤俭持家等,这些传统的家庭观念对中国社会秩序也曾起到了很大的维系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大 新市场营销法则助推企业成长电子商务营销食品餐饮营销建筑房产营销消费品营销 环境的发展变化使得原始的家庭单位受到一定破坏,个人成长经历中传统观念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原先几世同堂的现象已经是很少存在,取而代之往往是下代人的自立门户,家庭的单位已不像以前可能直接代表一个家族。不过,中国的家庭观念还是受到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中国的家庭观念依然很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一家人。 在中国家庭中,一直奉行敬老的传统。老人们往往会受到家庭、社会格外的尊敬。在中国家庭中,子女年幼时依赖父母,父母为家庭作出很多的个人牺牲,但要求子女更多的服从。子女成长后则对父母负有赡养的责任,但在某些情况下会继续依赖父母。 从历史上来讲,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是很强的,家族意识也较强烈,例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中国人的名字,一般先是姓,再是名,名中往往还有一个同一辈分的人统一采用的用来标志辈分的字,姓作为家庭乃至家族的标志,中国人把他放在最前面,代表自己的名放在后面,在一个侧面也证明了在中国人眼里,家庭是远远高于自己的,先有家庭,后有了自己。 相比较而言,西方人对于血亲关系并不像中国人那么认真。西方的社会的根基在个人,西方文化价值观以个人主义为核心。赞扬人的价值,提倡人的尊严和个性自由发展。在西方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较为平等。子女与父母之间没有这么多依赖性,子女中学毕业后就不在家里住,年轻人以独立自主为荣。而父母老了以后也不以子女为依赖,子女也没有赡养父母的责任,双方没有这么多义务与责任,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平等。

家庭生活三部曲作文

家庭生活三部曲作文 家庭生活三部曲作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庭生活三部曲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家庭生活三部曲作文1 家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是幸福和自由的港湾。我有一个多姿多彩的家,家里虽然不豪华,但却能在爸妈的陪伴下茁壮成长。家庭生活就像调色盘,能调出不一样的色彩;家庭生活就像五味瓶,盛满了酸甜苦辣咸;家庭生活就像交响乐,一刻不停的在演奏…… 第一部曲早晨 每天早晨,当“铃铃铃,铃铃铃……”的闹钟声响时,我立刻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将它打成哑巴,然后倒头便睡。可不一会儿,妈妈就进来了,她毫不留情地掀掉了我的被子。我心有不甘地从床上坐起来,刚将衣服穿好,妈妈便将我拉

到洗嗽池边。等我刷好牙洗完脸后,就见妈妈及时从厨房里端出丰盛的早餐,我三下两除二就将它们消灭光,随后背上书包匆忙赶往学校。 第二部曲中午 每天中午,我回家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冲进厨房,看看妈妈烧了什么好菜,但是每次都是被妈妈推到门外。于是,我就只能在门外偷听:“咕噜,咕噜”是水烧开的声音;“咝咝咝咝……”是炒菜的`声音……厨房的门开了,妈妈端出来的是一盘盘美味佳肴。我刚刚伸手想尝尝是什么味道,却被妈妈用筷子打了一下头:“你个小馋猫,洗手了没有?”我呲呲牙,忙去把手洗干净,飞快地来到桌前将饭桌上的菜吃个饱。 第三部曲晚上 每天晚上,我在房间写作业时,妈妈就陪在我身边看书。而我的爸爸呢?他却在客厅玩手机,什么微信聊天、斗地主等。通常我做完了作业后,总会整理一下我的书包,尤其是看第二天要的书带了没有。将一切准备好后,我就会钻进我温暖而舒适的小床,躺在床上回顾了一下我今天所学过的内容。回顾完后,若时间还早,我就会拿起一本课外书,细细地读起来。读着读着,我就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我爱我家,更爱我家的“三部曲”。 家庭生活三部曲作文2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 ?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是一种值得父母不断追求的艺术,需要父母在与孩子的共同生活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断地根据孩子的特点探索自己的家庭教育,这才是智慧型父母的魅力。精神需求VS物质需求中国有些 家庭,在生活中极端宠爱孩子,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甚至是力所难及的物质条件,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应有尽有,但在精神上却经常忽略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情感和人格缺乏应有的尊重。这与西方的家庭教育理念正相反。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西方人更重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对孩子人格的尊重,而生活上只要吃得有营养,穿得舒服就可以了。所以,父母应改变教育方法,让孩子真正在精神方面感受到你对孩子的爱,感受到你的关注,感受到你的期望,而这种期望是孩子成长的动力。只有这样,父母的期望在孩子身上才能产生正效应。讲道理VS具体指导中国注重理论的、宏观的指导,粗线条地讲道理;西方更注重具体的、微观的指导。我们有不少父母,只从道理上讲该怎幺做,如果孩子做错了,稀里糊涂打一顿,打完了孩子还不知自己错在哪儿。在国外不少家庭中,孩子无论犯了大错小错,也要受到惩罚,比如:不让看电视,或几天不许到外面和小朋友做游戏等,就是孩子想做的事不让他做,让孩子在他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中来体验对与错。孩子就从这各式各样的体验中,明白了该做什幺,不该做什幺;做什幺是对的,做什幺是错的,从而一步步明白做人的道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关注。有人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这句话深刻指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所起的作用,按照传统观念,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有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

中西方的家庭差异

中西方的家庭差异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

中西方的家庭差异 摘要:本文主要对中西方家庭的一些方面做了比较。从家庭住宅内外构造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着手,举例说明,具体地阐述了中西方之间的一些差异。 关键字:住宅、家庭关系。 家庭,作为人类最初的一种对外形式,形如一个大的厂房,在里面孕育了成千上万、个性异同的人们。每一个人都在特定的领域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不同的文化家庭生活构成了每个社会成员特定的行为方式,这就是个性,是个人对其成长环境特殊反应的总和。因此可以说文化的不同是起源于家庭生活方式的不同。家庭是形成各种不同文化的源头和孕育场所。通过家庭体系,生活方式又得以广泛传播。 首先从住宅方面来说,中西方的住宅就有很大差异。西方人的住宅一般会有或大或小的院子。院子的周围也一般会有小树,却很少有高大的围墙阻隔着室内与室外。也有的西方人的住宅既没有围墙也没有小树阻挡。他们只是用窗帘或小窗等一些简易饰物来阻隔院内与院外。 大多数中国人的住宅都有高大的围墙来区分室内和室外。从外面看,房子就像是藏着许多秘密的城堡,往往只能看到房子的顶部。坚固的大门把院子内外分界开来。有的时候,高大的围墙外围还种着高高的树,层层的保护,以避免行人的视线不小心进入院内。更有的,在屋里摆一屏风,即使大门敞开也无法看到室内是怎样的情况。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室内情形也完全相反。在中国人家中,个人权力一般是不存在的。不仅父母家人有干涉孩子的权力,子女也有权随意动用父母的东西,这是中国所谓的一家人论,看起来似乎只有这样才可以有亲切的感觉。如果孩子损坏了父母的东西而受到责骂也只是因为他们太小或者说不小心、不懂事,并不是因为孩子碰了不属于他们的东西。尤其在中国北方的某些地方,房子是连在一起一长排的,或围成一个

家庭三部曲-作文

家庭三部曲 我有一个家,不,应该是三个家,三个氛围不同的家。 在这三个家中间,是用亲情连上道路。 而这三个家就像三角形上的三个动点,来回不断地循环演奏着我家的三部生活交响曲。 第一部:快乐家庭哈哈哈……!听,是谁的笑声这么爽朗?原来是我妈,她正在看快乐驿站里的小品——追星族。 她每天中午都看快乐驿站,我妈是个不爱笑的人,谁如果能把她逗笑,那就绝了。 我和爸爸闻声而来,只听见电视上一个女的正尖声尖气地对她的奶奶说:您知道吗?明星中谁最爱抽烟,谁最爱喝酒,谁对什么过敏;上厕所时谁最爱看报,谁最爱听歌……这些您都知道吗?她奶奶问她:你说一个大男人上厕所,我跟着干啥?!哈哈哈……!我们一家三口都爆笑起来。 我跟妈妈和爸爸说:我去做一盘水果拼盘吧!他们正在笑兴头上,答道:好。 我奔上厨房,拿出那唯一的、最精的花边水晶玻璃盘。 突然,我的手一滑——哗啦!!!我惊呆了。 第二部:恐怖家庭爸爸闻声赶来,一见这狼藉的一片,不发火了。 我爸的脸可是跟初春的天气一样——说变就变。 看他刚才那笑劲儿,以为会没事,但现在却像一头愤怒的狮子,

家中的喜气一下子荡然无存。 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啦!!!爸爸吼道。 盘……盘子一滑,摔了。 我委屈的答道。 顿时,我哭了,哭的好伤心。 这个盘子多珍贵呀,是我爸爸的同学从日本带来的。 我恨这盘子太滑,可有什么用呢?哭!你就知道哭,还不快扫起来!爸爸指着我的鼻子吼道。 我正准备去拿扫帚,妈妈赶来了。 第三部:温馨家庭这盘子为什么摔了?妈妈问我。 我哭哭涕涕地答道:盘子太滑了。 怎么能这么说呢?妈妈循循善诱,这盘子是被人操纵的,要不是你拿它的速度太快,它会掉吗?对呀,妈妈一番话让我开了窍。 以后拿东西一定慢点儿。 妈妈把爸爸拉到一边,不知说了些什么。 我只听到一些以后不要动不动就吼人,儿子重要还是盘子重要之类的一些话。 我吸了一下流到嘴边鼻涕,感动得……说什么好呢?到底还是母爱伟大啊!爸爸出来了,笑着问我:原谅我,行吗?是爸爸的错。 不!!!我故意赌气地说:是我出手太快,是我的错!好好好,是你的错,行了吧。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整理)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 小组成员:郁洁、张静雯、张苗苗、章莉丽、赵浏婷、仲秋、周阳、朱珏(组长) 一、共同之处 第一,重视家庭教育。 无论你来自哪个国家你属于,哪些国籍,我们都认为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个学校,家长是第一个老师。中国或西方国家,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家庭教育总是在最基本的位置的。 第二,家庭教育应从小开始,履行职责。 家庭,“家长们应该是言传身教。从他的表情,我们知道他生气或快乐,然后给予指示。”因为“它很容易集中孩子的注意力。他长大后,他的注意力分散,所以孩子教育必须从小抓起。 第三,有时候父母的分工在某些情况下会阻碍孩子教育的发展,并且带来了一些坏的结果。 在中国或在西方,母亲几乎是被描述的主要角色,然而对父亲的描述只有一少部分。母亲几乎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母亲是负责儿童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如饮料和食物,母亲是孩子物质保障,情感等方面的主要承担者,也 是培养孩子的主要监护人。 第四,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让他们正确地认识知识的价值。 中国的父母在远古时代就充分意识到这个道理,他们在孩子校时候就教他们阅读《四库全书》和《五经》,并且学习各种各样的思想学派,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求知欲。在西方,父母也注重家庭阅读。孩子必须在睡觉前听的故事,这是一种优良的西方传统家庭教育。 五、注重以个人的例子以及口头令来教学。 父母是孩子的模式,通常父母一个简单的动作是更有效率的灌输,孩子会在不经意间模仿他们的父母。

二、不同之处 一、两种不同的育儿观 西方国家育儿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要从小就形成自立的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而独立生活能力来自从小的锻炼。所谓锻炼是多方面的,诸如劳动锻炼、坚强意志的锻炼、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的锻炼等等。但最根本的是适应各种艰苦环境和劳动能力的锻炼。通过参加劳动,让孩子从小就形成独立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爱劳动的习惯;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发展各自的才能和特长,增长才智,并形成刻苦、节俭等品质。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促其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中国的一些家庭育儿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好。孩子成长中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一句话,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为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智育。为使孩子学习好,能成龙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很少考虑,有的甚至不考虑。由此看出,中国家长的育儿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 二、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

跨文化背景下东西方家庭观念差异及变迁

跨文化背景下东西方家庭观念差异及变迁 秦恺文 医学队 17级 201701044008 摘要:由于地理位置,生活习惯,民俗宗教,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东西方国家之间对于家庭观念的看法存在着许多差异。例如,在夫妻关系上,东方国家更偏向妻子依附于丈夫,以男性作为家庭的主导,而西方国家夫妻关系则更为平等;在子女教育方面,东方家庭更看重孩子对于家族的贡献,对孩子有较多的约束,而西方家庭则更加视孩子为一个与家庭独立的社会的个体。这也反应了东方的集体主义与西方的个人主义的价值观的差异。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家庭观念也开始趋于融合,西方家庭开始学习东方的教育方式,东方越来越多核心家庭的出现也使传统的家庭观念遭到冲击。本文将在跨文化的视角上简述东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与其反应的价值观的区别,同时将介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如何面对家庭观念的融合和变迁。 关键词:跨文化;家庭观念;集体主义;个人主义 1.导论 对于东西方家庭观念差异的研究,一直是跨文化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王秋华的《中日两国家庭观念与现状的比较研究》从现象出发,介绍了同为东亚的两国因不同文化影响而产生的家庭观念的一系列差异;安德烈耶娃的《西方的婚姻和家庭观念》则表达了对于西方家庭观念的质疑;裴艳艳的《家庭观念的凤凰涅槃》注重叙述了家庭观念中对于女性地位的变迁;王晓辉的《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家庭观念转变深析》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观念的转型;涂子沛的《美国人的主流家庭观念》介绍了美国的家庭观念现状;张生的《中西方家庭文化差异》从家庭关系的角度讲述了东西方对于家庭观念的认知不同;李显杰的《李安及其<家庭三部曲>看中西文化差异》则从电影情节的视角,反映了东西方人因家庭观念冲突造成的一系列矛盾;徐安琪的《家庭价值观的变迁特征深析》注重分析了家庭观念随时代的变迁;陈蓓蕾的《英国公学绅士培养理念对我国儿童家庭教育观念的启示》说明了西方教育对于东方家庭教育的一定的意义;王成的《美国家庭价值观极其形成的文化因素》重点分析了美国家庭观念形成的文化因素……由以上文献可以看出,目前对于文化差异的现象的研究十分透彻,也开始注重关注家庭观念随时间的变迁与转变,但是同时,缺少对于家庭观念变迁的原因的深析以及其变迁在跨文化环境下的必然性与重要性的分析,同时也缺少对于如何正确对待跨文化的家庭观念差异及其变迁的方法的解读。因此,本文将选取中国、日本作为东方国家的代表,选取美国、英国作为西方国家的代表,简要分析其家庭观念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同时将重点分析跨文化环境下的变迁的意义以及对待这种改变的正确方法。 2.家的意识 2.1.东方人的家的意识 上个世纪梁漱溟先生曾总结过中国人的人生意义:(一)他们是在共同努力中;(二)所努力者,不是一己的事,而是为了老少全家,乃至为了先人为了后代;(三)在他们面前都有一远景,常常在鼓励他们工作。中国人的人生,便由此得了努力的目标,以送其毕生精力而有所寄托。每个人无论做任何事情,结果都和整个家庭家族联系在一起。家庭、家族在中国人心中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在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中,家族观念深深埋藏在中国人的血脉中,是中国人的精神依托。

李安家庭三部曲父亲形象分析

李安是第一位获得奥斯卡奖的华人导演,从国内到国外,他的电影享誉世界。这位大器晚成的导演和他的电影一样,充满了浓厚的文化韵味。李安“父亲三部曲”的动人之处在于他关照了现实,在父亲形象的塑造上融进了自己的感情经验,带有一定的自传性质,这一点在他的自传《十年一觉电影梦》中可以窥见。有人说:“李安本身就是中西方文化冲突的产物,浓厚的‘恋父情结’使他在影片中更多的传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具有经典意义的价值观、伦理观的认同和皈依。”“父亲”已然成为李安电影作品中的文化符号,成为了他表达文化情结的符码。本文将逐部对其“父亲”形象进行剖析: 一、《推手》中执着于自我表达的父亲形象 推手,顾名思义,是一种彼此制约、掌握平衡、刚柔相兼、别具一格的对抗运动。在李安自传《十年一觉电影梦》里这样写道:“在太极拳里,推手还有推卸之意,是一种训练‘诈炮’的运动,你骗他一下,然后把他推倒。”这似乎更像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推手》中的父亲来到美国儿子家中养老,父老子养的孝道观念是中国人的道德烙印,中西文化的差异已初露端倪,中国父亲固有的强势、自尊、不甘妥协的性格便酝酿了矛盾的产生。本片中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充分的运用了中国古典叙事的美学风格和美学元素,使之节奏张弛有度。影片开场没有对话,通过镜头语言展示父亲与儿媳不同的生活方式,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学效果,片中几处透过门窗的景深镜头,很好的展示了片中一家人的关系和家庭氛围,构图层次感强,远近有致,贴近生活。其中一处,通过窗户来分割画面,展示朱父与儿媳的生活状态,一边是抓着头发失去创作灵感的儿媳,另一边是休闲自在正在打太极拳的朱父,正如“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彼此水火不容,为下面的矛盾做好铺垫。透过窗户这一媒介来表现一种内在的联系,就好似中国诗歌里的“意象”,具有一种诉诸情感的作用。与儿子儿媳的矛盾迫使朱父离家出走,是对他性格的一种隐喻,表现出一个固执、强势、坚持于自我表达的形象,最后难免悲剧化,被警察带走关进了监狱。 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中国人可以长期隐忍,总喜欢拐弯抹角,害怕冲突的爆发。这与西方人化解矛盾的行为逻辑是不同的。正如朱父的儿子对美国的妻子说:“太极拳是爸逃避苦难现实的一种方式,他擅长太极推手,是在演练如何闪避人们”。所以朱父的脸永远是苦闷的、沧桑的。 在文化的传承上,儿子朱晓生对父亲喜欢的书法、戏曲不知所措,无关痛痒,这种表现与导演的感情是相通的。李安踏上留美学电影之路同样背弃了父亲寄寓的传承其教书育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愿望。所以从整体上而言,父亲的本尊心理、中西方的矛盾、两代人的代沟和文化继承上的没落,共同造成了《推手》中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困难和情感的隔阂。 二、《喜宴》中走上妥协之路的父亲形象 《喜宴》是具有挑战性的,它是同性恋题材与中国传统观念的一次交锋。代表西方同性恋文化的中国儿子高伟同和美国青年赛门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高父、高母同时出现在一个家庭结构里,戏剧矛盾激烈。对于高伟同而言,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又在西方文化中找到了自我存在的方式,在面对这样的双重文化纠葛中,他迷糊了。他的父母和文化传统中的孝顺意识不断的把他往回拉,但同赛门相处中得到的自我身份认同感又把他往外推,喜宴对他而言就像“金红色的怪兽”,绚烂而可怕。对于高父而言,儿子的离经叛道是一种深深的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及原因

中西方家庭教育存在的差异及原因 一位西方著名人士说,他小时候,妈妈买了一些苹果,兄弟两个都想吃最大的哪个。他的妈妈就笑着说:“你们来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2块,你们2人一人一块各自负责修剪,谁干的最快最好,谁就能得到它。”结果他赢了,并懂得了一个道理:要想得到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这很公平,你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代价! 而一个中国犯人也说道,小时侯,他的妈妈拿来几个苹果,大小不等。他一眼就看中了那个又红又大的,这时弟弟说了他想说的话,结果被妈妈骂了一顿:“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那个犯人就灵机一动改口说:“我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结果他受到了妈妈的奖励。从此以后,他学会了说谎,然后开始不择手段。 同样是分苹果,但结果却不一样。外国的那位母亲选择了让孩子用自己的双手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而那位中国母亲,却让孩子用虚伪的话来换取他们心中想要的东西。通过这则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的家庭教育是存在差异的,像这样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其目的都是表现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下面就简单列举一些中西方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差异。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

家庭三部曲趣事精选作文800字

家庭三部曲趣事精选作文800字 家庭生活千姿百态,各色各样,如海边的贝壳,天空中的星星,每一个都有自己不同的色彩,每一个都散发出不同的光芒。而我的家庭生活更是与众不同。 一“有钱任性” 这天下午,我正在商店闲逛,准备买一些零食。突然看见了这里还卖黏土,于是我想买两包回去给小灝灏玩,就当机立断地把钱付给了售货员阿姨。 回到家,我将黏土藏在背后,问小灏:“小灏,你猜,小姨给你买什么好玩的了?”“气球,贴画。”小灏扑闪着眼睛答复道。“不是的!”我举起食指摇了摇,小灏默默自语:“气球,贴画都不是,那就是小汽车了。”“汽车,汽车!”灏灏大喊着。我又摇了摇头,小灏看见我又摇头,就嘟起了小嘴,仿佛能挂个茶壶一样。“唉!看你猜了半天也猜不出来,我就告诉你吧,是黏土,你要玩吗?”说着,我把黏土递给了他。他一见喜笑颜开,开心地一跳三尺高。 可是,不到半小时后,小灏过来低下头说:“小姨,黏土没有了,你在给我买一袋吧。”说着还摇了摇我的手。我在来看他时,已经一片混乱了,床上,被子上都有,妈妈叹了口气,说:“又要洗床单了。”我也因此感慨道:“小灏,你可真是有钱任性啊!” 二没“灏”的日子多美妙 星期日,我正坐在写字桌前,一丝不苟地画着“诗海拾贝”的手

抄报。突然,颈后觉得一阵凉意袭来。我扭头一看,只见小灏拿着一根马克笔,连跑带跳地向我奔来,我一时发了愣,小灏就从我的腿上爬到了写字桌上,拿上笔迅速地画了几个圈,笑着对我说:“小姨,看我画的太阳!”我看到这一幕,站起来大减道:“灏灏,你想咋了?这是我画了一个小时的作品,你就这样给我毁了啊!”小灏听了,可怜巴巴地弄着手指,嘟起小嘴低下头,小鸡啄米似地一直点着头,奶声奶气地说:“小姨不要生气,是小灏不对,小灏不是成心的。”“唉!”我登时想起了小灏不在的日子里,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真是太温馨了。我有点思念那会的日子。 三奇葩背诵法 这天我闲来无事,于是就教小灏背《弟子规》,小灏听了,连忙晃着藕节似的小胳膊道:“不要姨姨,姨姨上学去!”我瞪了他一眼故作庄重,“你听不听?”在我的威胁下,小灏妥协了,乖乖坐在我腿上,我读一句,他却只读最后一个字,边读还边摇着头。“弟子规,”“……规”,就这样我一句,他一句地读了下来,最后居然还背过前三句了,也真是绝了! 家庭的生活有声有色,既带给我快乐,也让我悲伤,小灏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淘气鬼。

中西方家庭教育对比研究【论文】

中西方家庭教育对比研究 一、西方各国家庭教育的特点 (一)节约自强的美国家庭教育 许多美国的父母在孩子十八岁以后将会不再负担其生活费,他们会注重如何让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才能够尽快使孩子获得自食其力的本领。这些美国家庭教育观点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其市场经济的理念,让孩子们从小就明白什么是有偿工作,以便于将来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氛围,那里的孩子们也随之崇尚自己挣自己花。而美国社会相对宽厚的社会经济状况也令父母们对自己的晚年生活更有安全感,他们不需要过于向孩子施加奋斗的压力,而是让他们能随着自己的天性和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走的道路。长大成为独立的个人是美国家长家庭教育理念的中心思想,他们会鼓舞自己的孩子,给予他们足够的信心。根据调查,美国54%的青少年学生是不拿零用钱的,而且年龄越大越不可能获得零用钱,大约68%的受访青少年学生以打零工赚取零用钱。[3]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美国首富洛克菲勒,这位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财产的大富翁,其子女的零用钱却十分紧巴巴。他家账本扉页上记录着孩子零用钱的规定:7-8岁每周30美分;11-12岁每周1美元;12岁以上每周3美元。零用钱每周发放一次,要求子女们记清每一分花销的来龙去脉,待下次领钱时交父亲检查,如果账目清楚,用途正当者,下周增发5美分;反之则更少。洛克菲勒解释说,

“过多的财富会给自己的子孙带来灾难”。这句蕴含着他人生经验的话,就像他的财富,引发人们的思考。 (二)磨练吃苦的英国家庭教育 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语又是全世界使用频率极高的语言,总的来说,英国人性格恪守传统,他们的象征动物是约翰牛,即严谨而且爱独居,为了自己获得独立自由而愿意吃苦耐劳来换取理想生活。英国的青少年,从小就体验送报、打工等劳动的辛苦,这本身就是磨炼吃苦精神的绝佳途径。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撒娇,赖床时要父母三请四催说尽好话,英国的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对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而言可能难以接受,甚至觉得这样对待孩子太过于冷血残忍。英国的教育理念受其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加之英国属于发达国家,社会制度相对健全,社会福利较丰厚,这也减轻了国内人民不少负担。对于他们而言,受教育成为了选择之一而非必由之路。他们可以自由发展自己的个性,按照自己的喜好和兴趣来选择自己要学习的方向。从英国国内市场看,他们的职业选择范围相对更宽泛,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外,专业技术在英国是非常实用的香饽饽。所以英国的家长们不局限于要求孩子在学问上有所建树,他们更重视自己的孩子是否可以独立负担其生活,顺利在社会中立足。

试谈中西方家庭文化差异-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a76210860.html, 试谈中西方家庭文化差异 作者:杨晶 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05期 摘要:本文着重讨论中西方在家庭文化方面的差异,探究中西方家庭结构、家庭关系两方面的差异,并利用带有东西方多元文化差异的电影《喜宴》进一步进行形象的释例,指出东西方家庭文化差异主要是因为受到传统经济模式和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文化的不同影响产生的。 关键词:中西家庭文化差异喜宴 家庭对于每个社会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国家的家庭文化不仅是社会文明的反映还是国家文化的折射。中西方由于经济形态、传统思想、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必然会形成不同的家庭观念。了解其中的差异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其深层的民族观念和文化意识。电影《喜宴》是李安导演“家庭三部曲”系列中的第二部作品,影片利用中西方存在的家庭文化差异表达作者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伦理道德冲突的一连串思考。本文借助该影片表现的具有激烈冲突的中西家庭文化差异更加形象生动地进行论述。 一、家庭文化的内涵 我们了解家庭文化及其差异首先要明确家庭文化的内涵,家庭文化是在物质基础上建立的关于精神和伦理、思维等部分的文化内容,具体来讲,既包括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文化表现又包括家庭中体现的文化生活,思维、价值观等所体现的行为规范。一个国家的家庭文化是经过长久的历史积淀和发展变化才成型的。在形成过程中家庭文化不可避免地会留下民族文化和民族思想的影子,因此家庭文化可以看作一个国家民族意识的缩影和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窗口。 二、中西家庭文化的差异 (一)家庭结构 中西方家庭文化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具有明显外显形式的家庭结构方面。中国是非常典型的延伸家庭模式。这种模式是因为印上了深刻的历史烙印。在古代,中国家庭其实是一个家族。大部分人以家族聚居,一个家族的组成不仅局限于父母和孩子,还有以血缘而延伸的其他成员,因此会形成以直系血缘为主的家族结构。在当代,家庭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大家族的影子,一个家庭中不再包含众多家庭成员,主要是直系血缘的家属,“三代同堂”,“五口之家”的家庭模式普遍流行,还有一部分人会选择和父母分开来住,尽管这种模式正逐渐成为主流,但是大部分子女都不会选择离父母很远的地方居住,一般都居住在相同的城市,距离很近,平时各自过生活而到了节假日会和父母相聚,同样还是受到传统延伸家庭模式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中国的家庭模式有更多的变化,随着离婚率的增加,单亲家庭的数量逐渐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六大差异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六大差异 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六大差异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一)看重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 ?西方家长:从小教起从日常教起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中国家长:忽视了“做人的教育” 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 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二)让孩子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己动手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 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 ?中国家长:层层保护种种溺爱 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三)让孩子自然发展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由发展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 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 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

家庭三部曲作文

家庭三部曲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市实验中学初二(4)班吴首豪我有一个家,不,应该是三个家,三个氛围不同的家。在这三个家中间,是用亲情连上道路。而这三个家就像三角形上的三个动点,来回不断地循环演奏着我家的三部生活交响曲。 第一部:快乐家庭 “哈哈哈……!”听,是谁的笑声这么爽朗?原来是我妈,她正在看快乐驿站里的小品——“追星族”。她每天中午都看快乐驿站,我妈是个不爱笑的人,谁如果能把她逗笑,那就绝了。我和爸爸闻声而来,只听见电视上一个女的正尖声尖气地对她的奶奶说: “您知道吗?明星中谁最爱抽烟,谁最爱喝酒,谁对什么过敏;上厕所时谁最爱看报,谁最爱听歌……这些您都知道吗?” 她奶奶问她:“你说一个大男人上厕所,我跟着干啥?!” “哈哈哈……!”我们一家三口都爆笑起来。 我跟妈妈和爸爸说:“我去做一盘水果拼盘吧!”他们正在笑兴头上,答道:“好。” 我奔上厨房,拿出那唯一的、最精的花边水晶玻璃盘。突然,我的手一滑—— “哗啦!!!”我惊呆了。 第二部:恐怖家庭 爸爸闻声赶来,一见这狼藉的一片,不发火了。我爸的脸可是跟初春的天气一样——说变就变。看他刚才那笑劲儿,以为会没事,但现在却像一头愤怒的狮子,家中的喜气一下子荡然无存。 “你怎么这么不小心啦!!!”爸爸吼道。 “盘……盘子一滑,摔了。”我委屈的答道。顿时,我哭了,哭的好伤心。这个盘子多珍贵呀,是我爸爸的同学从日本带来的。我恨这盘子太滑,可有什么用呢? “哭!你就知道哭,还不快扫起来!”爸爸指着我的鼻子吼道。我正准备去拿扫帚,妈妈赶来了。 第三部:温馨家庭 “这盘子为什么摔了?”妈妈问我。 我哭哭涕涕地答道:“盘子太滑了。” “怎么能这么说呢?”妈妈循循善诱,“这盘子是被人操纵的,要不是你拿它的速度太快,它会掉吗?” 对呀,妈妈一番话让我开了窍。以后拿东西一定慢点儿。 妈妈把爸爸拉到一边,不知说了些什么。我只听到一些“以后不要动不动就吼人,儿子重要还是盘子重要”之类的一些话。我吸了一下流到嘴边鼻涕,感动得……说什么好呢?到底还是母爱伟大啊!

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的英语演讲

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的英语演讲 篇一: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差异 (一)看重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 ●西方家长:从小教起从日常教起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中国家长:忽视了“做人的教育” 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例如幼儿园时就提出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伟大理想主义的教育,忽视基础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人际交往等与孩子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做人的教育”。 我们一直谈教育要循序渐进,这不仅适用于智力教育、知识教育,同样适合于做人做事的道德教育。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二)让孩子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己动手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

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 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 ●中国家长:层层保护种种溺爱 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三)让孩子自然发展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由发展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之家庭与个人观念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之家庭与个人观念 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现象包括活动方式、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与此相适应,自然就形成方式文化、物质文化(或称物态文化)与精神文化。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在对待家庭问题上,在对待民族关系问题上。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一种基本的社会生活组织形式,是组成社会的细胞。中西方由于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在家庭观念上有很大的差异。本文旨在浅析中西方家庭观念的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家庭与个人观念的比较 (一)中国人的家庭与个人观念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在脑中根深蒂固,父母子女始终是一家人,子女哪怕另立门户之后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是自己应尽的责任。中国社会以家庭为本位,家庭本位注重群体价值和人际和谐,个人价值依赖于社会和他人,把个体看成是社会的一分子,强调个体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和相互爱护,以集体利益为重。(二)西方人的家庭与个人观念 西方社会是建立在个人独立、平等和自由权利得以确立的基础之上的个人本位的社会。个体本位以个体为本位,强调个体利益高于一切,即使在家庭关系中也是以个体利益为中心,个人的利益和愿望是主导因素,家庭则是次要的。个人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的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信奉自我中心。 二、中西方家庭与个人观念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自然地理环境 中国自古以来封闭的地理环境使得农业生产最适宜发展,从而渐渐形成重农文化,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群体本位的沃土;西方文化发源于多山且沿海的地中海地区,因此海上贸易和手工业适宜发展,逐步形成重商文化,而重商主义是个体本位的温床。 (二)宗教信仰 中国以儒家为核心的伦理文化对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形成有重大影响,自古以来的完备的宗法制度和家族制度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家族意识在人们心中牢牢扎根,使得家庭的凝聚力和荣辱观大大增强,同时,个人必须依附、服从于家族,家族内部主从分明,尊卑有序。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是在神学背景下产生的,原罪观念在西方根深蒂固,所以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个人向自己负责,通过个人奋斗向上帝赎罪。基督教中有一条重要教义,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是自己信仰的主宰,自己精神的主体。每个人都是天生的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不可侵犯的权力和独立的人格。 三、我的观点 我并不能评论哪种文化好,哪种文化不好,我只想说随着西方文化的引入以及广泛被大家熟知,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开始以一种崇洋媚外的态度来学习和模仿西方人的一些思想或者行为,比如说追求自由、平等、独立的思想,并采取一些不正当的做法,像顶撞老师,与家长有很激烈的争执甚至拳脚相向。我觉得这样太过偏激,不能全面吸收西方家庭文化,也不能全盘否定中国的家庭伦理文化。在我们的家庭伦理观念中,西方人的一些做法会让我们觉得有些不近人情,不懂事,甚至是不孝顺。西方亲人之间界线划分明确,老少聚餐,各掏各的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