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登飞来峰(20201221122909)

登飞来峰(20201221122909)

人教版2019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1登幽州台歌专项训练(含答案)

1 登幽州台歌 名句默写 1.2017·鄂州念天地之悠悠,________________! 2.2015·娄底前不见古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独怆然而涕下! 3.2018·龙东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的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精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登幽州台歌 [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2018·日照]模拟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2018·日照模拟整首诗通过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基调。 3.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识才的贤明君主。 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的辽阔衬托孤寂之感。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诗人因此有感而发。 4.试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8·日照模拟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这首诗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一、[2017·泸州]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早发 [唐] 韦庄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 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 1.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是怎样扣住“早”字来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完整word版)《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教案

《登幽州台歌》和《登飞来峰》的比较教学 一、导入主题 (看一小段中国诗词大会开场视频,引出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诗的国度。)唐宋诗词是中国诗歌之巅峰,可谓名家辈出、精品如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唐宋诗词以其卓越的思想性、艺术性永载中华诗歌艺术史册,流芳百世。唐宋诗词盛美并臻,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朋友的喜爱。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古人的诗歌内容,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呢?《孟子·万章下》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意思是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人,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上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这也就为我们学习诗歌提出了一个方法,就是知人论世。知人论世的原则,提出研究作品必须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的环境和时代背景加以考察。所以,今天我们就要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去读古诗的内容,去感悟诗人的情感。“知人论世,读懂你”,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 二、《登幽州台歌》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第一首盛唐时期的古诗,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1、一读节奏 我们先一起来读一下这首古诗,读的时候注意它的节奏。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怎么划分节奏啊? 长短参差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5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急促。后两句每句6字,四个停顿,多了一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让我们再一起读一遍。 2、二读情感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了解古诗我们还要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体会古诗。下面是老师找到的一份资料,请大家用我们学过的默读的方法读读吧。 (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1、学生自读,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出示学习要求: (1)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2)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你是通过哪个字词怎么体会到的?(3)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体会 每个小组选好代表上黑板写上关键词和相对应的情感,并做好解说。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jì)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黄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

《登幽州台歌》中考习题及答案【统编版七年级下册】

《登幽州台歌》中考习题及答案【七年级下册】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作者】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 梓州射洪(现四川)人。唐代诗人。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背景】 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主题思想】 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习题及解析】 一、理解性默写: 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

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选择题: 1、赏析《登幽州台歌》,有误的一项是( D ) 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解析】D、“涕”解释为“眼泪”。 2、对《登幽州台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解析】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天地如此之大,抱负却无从施展,强烈的希望与强烈的失望,形成了无法排解的巨大忧愤、郁闷。 3、下列对《登幽州台歌》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孤独寂寞之情。 B.“前木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人”在这里指古代的贤君,“来者”则指当今的英主。 C.诗的第三句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将空间的宽阔与诗人的孤独进行对比,写出了诗人报国无门的孤独。 D.诗的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面对辽阔的山河,诗人的这种情绪尤为浓烈,分外动人。 【解析】C,反衬的表现手法,以空间的广阔反衬诗人的孤独。

人教部编版《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2)

《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运用反复诵读、斟词酌句和结合背景等方法,赏析这两首登高诗。 2. 比较这两首登高诗所承载的诗人情志,把握它们的不同之处和共同动因,理解中国古代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课前准备】 1. 朗读《登飞来峰》和《登幽州台歌》两首诗歌,疏通词义。 2 . 自主阅读《望岳》《登鹳雀楼》《登金陵凤凰台》《登岳阳楼》,熟悉内容,了解背景。 【教学过稈】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登高必赋。”我国古典诗词中,登高赋诗抒怀是一个传统。古代文人每逢登高,往往会有诗作,比如杜甫登高,就写下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诗句。那么,提到登高,你会想到哪些诗句呢? (学生分享自己学过、读过的登高诗句) 大家的积累还不错。荀子说:“吾尝跤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登上高处,眼界开阔往往会触动诗人内心的情感。今天,我们来赏读两首“登高诗”,品味两位诗人在登临高处时,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活动一:借助图画,通过诵读和斟词酌句,理解诗歌情感。 (一)苏轼说:“诗画本一律。”诗是语言的画,画是静默的诗。请大家自由朗读,感受诗人情感,用诗中的词句,为下面的两幅画各配一个“题”,并阐释理由。 点拨:在画上题写诗文叫作“题”,“题”既可以直接使用诗中的原词原句,也可以进行组合、做些变化。 预设:学生配“题”可能出现的词句。 1.《登飞来峰》。 “不畏浮云”—画面中诗人眼前有层层浮云翻滚,和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一句相符合。 “身在最高”—画面中诗人站在山峰之巅,和诗中“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相符合。 2、《登幽州台歌》。 “天地悠悠”—画面中的留内,给人以苍茫浩渺之感,诗句中的“天地悠悠”形容时间久远、空间广阔,和画面体现的情境一致。 “独立怆然”—画面中的诗人形单影只,在苍茫天地间显得十分渺小、孤单,诗句“独怆然而涕下”最能体现这一情境。 (二)斟词酌句,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交流讨论,结合诗中词语分析、回答。)

《登幽州台歌》阅读(含答案)

重点古诗词五首练习题 一、填空 1、《登幽州台歌》选自《陈伯玉集》,作者是陈子昂,字伯玉,人称“初唐四杰”之一。 2、点明诗人登台感想,表达报国无门忧伤心绪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怆然”表达了作者悲伤、悲怆的心情。 4、“念天地之悠悠”既写出了天地之广大,同时衬托出人生之渺小、短促,从而表现诗人修齐治平、光宗耀祖、报效朝廷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5、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2分) 6、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的思想感情。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7、“古人”“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独”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8、《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它的语言风格是沉郁悲壮。 9、本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三、选择题 1、下列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 诗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贤明君主。 B. “幽州台”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借此抒发怀才不遇之感。 C.“悠悠”与“独”相对照,更加突出作者的孤独。 D全诗感时伤事,吊古悲今,并没有诉说自己的悲凉。 2.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_C 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 四、简答题 1、这首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 表现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出人生的孤独感。 2、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1分) 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3、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2分)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登幽州台歌》阅读(含答案)教学内容

《登幽州台歌》阅读 (含答案)

重点古诗词五首练习题 一、填空 1、《登幽州台歌》选自《陈伯玉集》,作者是陈子昂,字伯玉,人称“初唐四杰”之一。 2、点明诗人登台感想,表达报国无门忧伤心绪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怆然”表达了作者悲伤、悲怆的心情。 4、“念天地之悠悠”既写出了天地之广大,同时衬托出人生之渺小、短促,从而表现诗人修齐治平、光宗耀祖、报效朝廷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5、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2分) 6、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的思想感情。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7、“古人”“来者”指的是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独”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8、《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它的语言风格是沉郁悲壮。 9、本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三、选择题 1、下列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 A. 诗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贤明君主。 B. “幽州台”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借此抒发怀才不遇之感。 C.“悠悠”与“独”相对照,更加突出作者的孤独。 D全诗感时伤事,吊古悲今,并没有诉说自己的悲凉。 2.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_C 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赏析选择题及答案

20.古代诗歌五首古诗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本七年级下】 20.古代诗歌五首 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二、望岳/杜甫三、登飞来峰/王安石 四、游山西村/陆游 五、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 一、《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1、赏析《登幽州台歌》,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2、对《登幽州台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答案】 1、分析:D、“涕”解释为“眼泪”。 2、分析: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天地如此之大,抱负却无从施展,强烈的希望与强烈的失望,形成了无法排解的巨大忧愤、郁闷。 二、《望岳》杜甫 1、对《望岳》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岱宗即东岳泰山。 B.第五句的意思是诗人看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曾”通“层”。C.七八句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抒发了诗人登上泰山之后的感受。 D.全诗切着“望”字而写,热情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也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2、下列对《望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全诗紧扣诗题“望岳”,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意境开阔。 B.首联以设问提起,表达了作者看见泰山时的惊喜和仰慕之情。 C.颈联写了望山的人和归林的鸟。表现了作者归隐山林的志趣。 D.尾联由望岳而生登岳之志,表现了诗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决心。 【答案】 1、C 分析:七八句诗人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并不是登上泰山的感受。 2、C 分析:颈联表现的是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三、《登飞来峰》王安石 【习题】 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畏"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B."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2、对《登飞来峰》这首诗赏析有误的是()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塔之高,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登幽州台歌》习题及答案

《登幽州台歌》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陈子昂是武后时期崭露头角并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明显的复古倾向的诗 人,他主张恢复古诗比兴言志的()传统。 2、代表陈子昂诗歌创作最杰出成就的诗歌是三十八首(),《登 幽州台歌》即为其中的一首。 3、《登幽州台歌》含有的与本诗主旨表达有关的一个典故是() 4、与《登幽州台歌》所含孤独之叹有异曲同工的诗句有 ( ) 5、《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 6、陈子昂是一位对唐诗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诗人,他起到了振起一代诗风的 作用,所以他被后人誉为() 7、《登幽州台歌》语言风格是() 二、简答 1、为什么说《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内涵丰厚? 2、《登幽州台歌》这首诗的主旨在封建社会有何普遍意义? 三、论述 1、试述《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色。 2、学了《登幽州台歌》这首诗思想得到了丰富,你认为该怎样对待人生的孤独与渺小? 3、为什么说《登幽州台歌》的风格是“沉郁悲壮”的? 一、填空 1、风雅 2、感遇诗 3、燕昭王纳贤 4、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等 5、直接抒情 6、唐诗之祖 7.苍凉 二、简答 1、因有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命运之叹,又含人生孤独渺小的哲思 2、反应出大多数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共同命运.因封建社会的专制制度压抑人才,有远大抱负的士子们没有更多的途径实现人生价值,只能通过仕途实现人生之价值,而此又是险途,故多坠入怀才不遇之境遇 三、论述 1、景藏情中、沉郁悲壮、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意象对比强烈。 2、积极进取的精神、善良的情怀追求人生的成功、应对一切,化解孤独与渺小,不等而已。 3、所取“时空”意象宏大,所发感慨人生孤独渺小是超越时空的千古之叹,表现的是博大的情怀。

七年级下册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导学案

2019古诗五首《登幽州台歌》导学案 一、查阅资料 1.作者简介: 。 2.写作背景: 二、课文赏析: 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三、问题探究: 1.《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 3、诗人为什么“独怆然而涕下”,“独”字有什么作用? 4、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5.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四、课堂练习: 一、按要求填写。 1、诗歌中抒发诗人对明君的渴望之情的诗句 是:,。 2、诗歌中抒发诗人怀才不遇,悲伤凄凉的诗句是:。 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人生悲歌。 B、一二句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明君和贤臣。 C、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慨,抒发了乐观积极的思想感情。 D、第三句登楼远眺,写空间的辽阔无限和感叹生命的短暂。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俯仰古今,既写出时间的绵长,又表现了诗人要承前启后干一番事业的抱负。 B、前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期待来者,感慨自己怀才不遇。 C、第四句用一个“独”字,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D、后两句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是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营造出一种苍茫孤独的意境。

《望岳》《登飞来峰》导学案 【目标导学】 1、熟练背诵、准确默写三首古诗。 2、理解诗歌描写的意境,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和情趣。 3、鉴赏两首古诗中的佳词妙句。 【自学质疑】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岱.宗()决眦.()千寻.() 2.填空。 ⑴杜甫字,自号,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世尊称为,杜甫与李白合称,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 ⑵王安石字,号,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传世文集有等。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造化钟.神秀 ⑵会当凌.绝顶 ⑶飞来峰上千寻.塔 4.古诗文默写。 ①《望岳》中描绘泰山巍峨高大的诗句是:,。 ②《登飞来峰》中借景物描写来蕴含哲理的诗句是,。” 【合作探究】 5.⑴《望岳》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⑵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6. ?登飞来峰?这首诗突出飞来峰怎样的特点?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反馈检测】 7.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6分) ①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②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

古诗预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在北京市。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后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译诗】 向前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向后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天地的高远广袤,我独自感伤,泪水流下! 相关要点 一: (1).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1分) (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2分) 3.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的感慨,抒发了的思想感情。(2分)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3分) 答案 (1)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3.(2分)登楼远眺,凭今吊古(1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一个即给1分)4(3分)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意思答对即可给分) 二: ⑴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_________ 的思想感情。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

七年级语文下册《登幽州台歌》练习 含答案

《登幽州台歌》练习 一、词语解释 1、幽州台: 2、前: 3、古人: 4、后: 5、来者: 6、念: 7、悠悠: 8、怆(chuàng)然:涕: 二、填空 1、《登幽州台歌》选自,作者是,字,人称“ ”之一。 2、点明诗人登台感想,表达报国无门忧伤心绪的诗句是: 3、“怆然”表达了作者 4、“念天地之悠悠”既写出了,从而表现诗人 5、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的感慨,抒发了的思想感情。(2分) 6、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古人”“来者”指的是“独”字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的感情基调。《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它的语言风格是。 9、本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是: 三、选择题 1、下列对本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诗中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贤明君主。 B. “幽州台”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借此抒发怀才不遇之感。 C.“悠悠”与“独”相对照,更加突出作者的孤独。 D全诗感时伤事,吊古悲今,并没有诉说自己的悲凉。 2.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____ 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 四、简答题 1、这首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 2、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1分) 3、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2分) 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 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登飞来峰》《登幽州台歌》优秀教案

《登幽州台歌》和《登飞来峰》类文教学 一、导入主题 古代文人有“登高必赋”的习惯,登高必赋出自《韩诗外传》,孔子认为:“君子登必赋,小子愿者何?”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在登高之后,能赋诗述说内心的感受。后来,“登高必赋”被认为是文人必备的技能,古时的诗人几乎都践行了这一点,他们登高赋诗,多有慷慨苍凉之句。 王维登高(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思念亲人,而韦应物(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思念的是友人,王之涣登高唱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积极进取,年轻时的杜甫登高,信心爆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登高之诗。 二、《登幽州台歌》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第一首盛唐时期的古诗,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1、一读节奏 我们先一起来读一下这首古诗,读的时候注意它的节奏。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怎么划分节奏啊? 长短参差的楚辞体句法:上两句每句5字,三个停顿。音节比较急促。后两句每句6字,四个停顿,多了一个停顿,音节比较舒徐流畅。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让我们再一起读一遍。 那么,我们一起看看本诗的大体内容是什么呢? 诗歌有多种理解,常用的就是直译和意译。 直译(翻译)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直译太刻板,缺少了诗的意境,一般采用意译, 意译(符合意境大意相通)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仿古贤的今人。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2、二读情感 现在我们已经读通读顺了诗句,其实每一首诗句字里行间中都隐藏着作者别样的情怀,下面我们就走进陈大诗人的心里,一起去感受他的悲情吧! 了解古诗我们还要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体会古诗。下面是老师找到的一份资料,请大家用我们学过的默读的方法读读吧。 (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

《登幽州台歌》带答案

登幽州台歌 1、诗人登上幽州台,看到无穷无尽的天地,先想到古人,再想到来者,不禁怆然涕下。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 任人唯贤的人。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不被理解赏识的孤独和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抒发了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哀。 4、赏析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两句诗从时间角度写出来时间之悠久绵长,表现了了主人公的孤独,又表述了对古代那些礼贤下士的明君的崇敬之意。缅怀古人的同时,写尽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有两个“不见”,它们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两个“不见”都表达了作者感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凉心境。“不见”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重用人才的明君和贤臣。这两句缅怀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不同点:前一个“不见”是感怀历史,后一个“不见”是对将来提出希望,悲怆之情递进,由古及今。 6、“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何种描写?写出了什么?“独”有什么作用? 神态描写。形象逼真地描写了诗人热泪飞洒的情态和悲愤;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和悲愤。

7、作者在高处观景,为何会“怆然”呢? 是因为作者内心的悲哀与苦闷。 8、诗人选择登“幽州台”而歌,有何深意? 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贤纳才之地。这就暗示:诗人登临的是燕昭王招贤纳才之地,如今昭王不在,贤才无举。 9、《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10、《登幽州台歌》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1、《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12、《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3、《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传达出诗人登楼时内心的孤寂,与《登幽州台歌》中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教案新人教版

20 古代诗歌五首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 二、教学新课 登幽州台歌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明确:时间角度(前、后)。“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3.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 明确:空间角度(天、地)。空间无限辽远,在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面前,诗人感到孤独、寂寞、悲凉。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功业未成,空老一生,面对此景,想到自己的境遇,怎么能不“怆然而涕下”? 4.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孤独的愁苦情怀。 目标导学三:分析形象,体会特点 1.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明确: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2.这首诗看起来比较消极,但其实不然,它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3.写作特色。 明确: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胸怀宏伟:胸怀宇宙。 望岳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理解内容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登幽州台歌》练习题及答案

《登幽州台歌》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本七年级下】 班级:姓名: 资料:【原诗】【翻译】【习题:理解性默写、选择题、赏析简答题】【答案】《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表达陈子昂怀才不遇的诗句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2、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抒发诗人独立于悠悠天地间,孤独寂寞之情的诗句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选择题: 1、赏析《登幽州台歌》,有误的一项是( D ) A.首联中的“古人”指古代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对历史上君臣遇合,风云聚会成就一番事业的无限向往之情。 B.颔联中的“来者”指后世的明君贤士,这句表现了诗人苦于人生有限而不及见“来者”的无限伤感之意。 C.颈联“念天地之悠悠”中的“悠悠”意思为“长远得无穷无尽的样子。” D.尾联“独怆然而涕下”中的“涕”解释为“鼻涕”。 【解析】D、“涕”解释为“眼泪”。 2、对《登幽州台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中“古人”、“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B. “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寂之感。

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寥。 D.“幽州台”即“蓟北楼”,是当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因此有感而发。【解析】C、“怆然而涕下”是因为天地如此之大,抱负却无从施展,强烈的希望与强烈的失望,形成了无法排解的巨大忧愤、郁闷。 三、赏析简答题: 1、“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各是什么人? 1、答:“古人”“来者”都是指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2、答:表达作者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人生感慨。 3、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3、答: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到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凄凉,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案

20、古代诗歌五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哲理。2.有感情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背诵、默写并学以致用。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本诗的意境。2.对古诗词知识方面的知识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3、知人论世。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2.背诵全诗。 三、教学难点:能凭借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自学指导法、比较阅读法、练习法 五、教学课时:三课时 六、教具: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每课三分钟:D3-34 主题:党的十九大精神 课题呈现:党的十九大精神 学习要点:学习《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学准备:学生围绕古诗查找相关资料:作者生平、写作背景、诗中典故等 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小诗,都是登高望远之作《登幽州台歌》和《登飞来峰》,我 们来看看它们有何不同。解题: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 二、初读读准确 1、自由朗读感受两诗句式的不同 《登幽州台歌》是古体诗,格律较自由(“歌”古体诗的一种体裁,有“长歌”“短歌”之分,此是“短歌”);《登飞来峰》是近体诗中的七绝,句式整齐,押ng韵,朗读节奏:二二三 2、个别读,齐读 三、再读明诗意 1、两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何以见得? 2、根据注释自读理解诗意,质疑解疑。(预设:前、后、古人、来者) 3、知人论世: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老师补充 知识卡片:“知人论世”是一种诗歌鉴赏的方法,“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师指导阅读资料 (1)陈子昂: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在26岁、

8《登幽州台歌》阅读练习与答案

8《登幽州台歌》 1、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3、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答: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三个词答对一个即给分) 4、请从“古人”和“悠悠”中选择一个进行解释。 古人:贤明的君主(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慨? 答: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象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作者俯仰古今,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6、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2分) 答: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7、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答:这首诗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来打动人。 8.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把个人置放到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9.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有感于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史事而作。诗中,作者通过抚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达了诗人_________ 的思想感情。同时由于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乱时所写,其中肯定也包含____________ 的爱国情感。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或者渴望知遇、实现雄伟抱负的强烈愿望);希望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感。 10.“古人”“来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 。“独”字表现了作者_________ 的心境。整首诗通过采用 _______的表现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具有_____的感情基调。 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君;孤独寂寞凄凉;直抒胸臆;苍凉悲壮。 11.《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它的语言风格是沉郁悲壮。 1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孤独寂寞之情。 13.本诗中从天地落笔,表现出生不逢时的孤独和伤感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4.此诗篇幅胆小,但是内涵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15“念天地之悠悠”写出了空间的什么特点? 答:作者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寥廓绵长,天长地久,写出了空间的广阔。 16“独怆然而泣下”体现了什么? 答:作者面对悠悠天地,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本篇以慷慨悲凉的调子,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孤寂。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17.《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传达出诗人登楼时内心的孤寂,与《登幽州台歌》中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