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朱科蓉①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具有“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特点,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整合优化学科专业基础课,开发面向行业与地方的特色课程,以能力为主线构建实践课程,选修课程的模式化,将创业课程融入整个课程体系当中。

关键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由地方政府管理,以地方财政拨款或集资作为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生源和分配大部分来自本地区,以本科教育为主的高校;其基本定位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具有“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特点。即在给予学生足够的学科基础知识,尤其是跨学科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要把专业应用能力作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起点,将专业应用能力的特征指标转换成课程体系、内容,要围绕专业应用能力设置理论课与实践课,使学生既能直接就业,又不缺乏发展后劲。其中“依托学科”是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与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根本区别,“面向应用”是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与研究型本科课程体系的根本区别。课程体系改革是为了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等方面所进行的改革与建设。地方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如下:

一、公共基础课:加强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

公共基础课程的设置要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要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公共基础课一般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工具方法课(包括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语文等)和通识选修课。在这些公共基础课中,除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教育部统一规定必须开设外,其它的公共基础课完全由高校自主决定。高校开设哪些公共基础课,每门公共基础课的学分、学时是多少,都应该取决于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比如生物技术专业,北京大学开设了高等数学8学分、大学物理8学分、物理实验4学分;北京联合大学开设了高等数学8学分、大学物理4学分、没有开设物理实验。两所院校在大学物理与物理实验课程开设学分与学时的差异,是源于两所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差

异。北京大学要求学生具备“坚实的数、理、化基础知识”,而北京联合大学主要培养“能在食品化工和检验检疫、生物制品、生物制药等领域从事分析测试、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管理等技术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对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只需“够用、适度”就行,而不需要“系统掌握”。这就说明,公共基础课的设置及学分、学时多少,都要取决于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同样,公共选修课的设置也要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现在高校为了增强学生的通识素养,都开设了通识选修课模块,这些通识选修课与专业课之间基本没有什么联系,从而使学生觉得这些课程没有意义。但有些地方本科院校则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开设了部分针对性强的人文基础课程和科普知识讲座。如湖南文理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为了弥补这方面的欠缺和不足,开设了“土木工程与绿色伦理”、“土木建筑与生态平衡”、“工程与文化”等课程和讲座,尽量消除学院统一公共基础课与专业发展关联不紧密的弊端,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

在课程设置确定以后,对某一门课程具体应该讲授哪些内容,也应该结合专业的具体需求和有助于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于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每一门课程都代表着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在有限的教学时空里,教师不可能把该学科的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学生也没有能力去吸收所有的知识,对于学生的毕业去向来说也不需要掌握如此系统的基础知识。这就涉及到课程内容的取舍问题。同一门课程,在不同专业中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如生物技术专业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对高等数学与大学物理的需求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高等数学与大学物理等课程的教授必须与具体的专业需求相结合,而不是遵循高等数学与大学物理等课程本身的逻辑体系。同样,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英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与专业课相结合。当前,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是应用型本科课程改革的难点,公共基础课教师抱怨学生的基础太差,学习没有积极性;专业课教师抱怨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程学习时没有掌握该专业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学生抱怨公共基础课太难学,考试通过率太低。针对这种情况,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开展了“面向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改革”,要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程讲授的内容要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来选择,而不能面对不同的专业讲授同样的内容。

二、学科专业基础课:精减内容、优化整合

应用型本科人才与学术型本科人才的主要区别在于对职业的直接适应性,这

就需要学生在校时能够接触到与职业、行业相关的实用型、应用型课程。由于教学时空的有限性,在增加实用课程的同时必然要减少基础课程,否则将会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但基础课程的减少首先要保证基本的理论基础,要保留该专业最核心、最有价值的学科专业基础课。

由于学术型本科课程体系基本上是按照学科本身的系统来构建的,要求学生全面掌握、系统把握该学科的所有知识。但应用型本科对理论基础的要求是“广、浅、新、用”,以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为主要目标。因此,有些对于专业培养目标支撑力度较小、较弱的基础课程,完全可以删减掉。如山东临沂师范学院在修订2008版培养计划时要求创新专业课程体系,“要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在学生‘出口’中的作用,对原有课程进行压缩与清理,原则上每个专业清除的课程门数应占现有课程门数的四分之一左右。”被压缩和清理的课程,既有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也有专业课程。

减少学科专业基础课程,还可将几门相关的基础课程进行有机整合,优化课程内容,减少课程之间内容的重复,从而既保证了必要的基础,又不至于占太多的学时。如三江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以微电子技术方向为主。为了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在课程体系中将原有的“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三门课程合并为一门“微电子物理基础”课,保证了后续课程所必须的专业物理基础,保留“量力学”中的微扰理论、“固体物理”中的晶体结构和能带理论、“半导体物理”中的非平衡载流子和pn结理论等内容,减去旁支和次要的内容。1安徽科技学院在农艺教育等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把《植物学》和《植物生理学》整合为《作物科学基础》,压缩课时,删减中学已经学过和对后续专业课学习关系不密切的内容。

三、专业课程:开发面向行业和面向地方的特色课程

各专业在保证一定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的前提下,应开设更多的实用型课程。这种实用型课程主要包括两类:一是面向行业的课程;二是面向地方的课程。

开发面向行业的课程要求各专业找准就业定位,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如同样是英语专业,有的侧重商务英语,有的侧重旅游英语,就业领域不一样,开设的专业应用课程也不一样。以北京联合大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例,在1979年设置地理学专业时,采用的是北京大学地理学专业课程体系。1996年地理学专业演变成经济地理学与城乡区域规划专业,而且侧重于培养房地产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中增设了房屋建筑学、土地评价与管理、房地

产经营与管理、房地产金融、房地产估价、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等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2005年开始开设物业管理方向,增加了很多物业管理方面的课程,如物业项目管理、房屋维修养护管理、房屋维修预算、物业管理法规、物业环境管理、楼宇设备管理等。

开发地方特色课程,能够为应用型本科人才更好的了解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这些地方特色课程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也可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如东莞理工学院为使学生先感受东莞、先认识东莞、先适应东莞,在毕业就业时,比别人先适应岗位、先适应企业、先适应社会,更具竞争力,学校设置了系列的贴近东莞经济社会特征的课程。包括面向全校开设“广东(东莞)经济研究”等选修课程,通过剖析占主体地位的外源型企业,分析比较其管理与内源型企业的异同,让学生把握东莞经济特征。结合东莞外资、民营企业多,外来务工人员众多等特点,开设了“劳动关系理论与实践”和“涉外企业管理”等专题课程。再如广东五邑大学努力将侨乡优秀文化融入其他课程教学。中文系的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专章介绍明代犬儒陈白沙的诗歌;“古代戏曲研究”专章讲授粤剧;“方言与文化”专章分析五邑侨乡方言的特点;在“中国文化地理”教学中介绍五邑侨乡的地理环境特征和历史地理变迁,研究其与侨乡形成之间的关系,而且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五邑地理、村落、街市,研究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使学生收获良多;在“中国民俗文化”课中,对五邑侨乡的风俗民情分类进行详细讲述。管理学院在“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等课程教学中广泛引入“五邑华侨企业”的案例,增加了现实感和亲切感。侨乡文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还为全校开设了“五邑华侨华人史”、“五邑民俗”等公选课程;不定期举办开平碉楼、侨乡文化的学术讲座。

表一: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开发的地方特色课程

四、实践课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构建

突出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本科人才与学术型本科人才的本质区别,而落实专业应用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加强实践教学。但对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如何构建,很多院校还存在困惑。现在很多文科类专业的实践基本上只有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这几个环节,这些实践环节对于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非常有限。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就成为应用型本科课程改革的核心。

以北京联合大学实践课程改革为例,1978年的历史学专业只开设了理论课程,没有实践课程。1996年也只开设了传统的文科专业实践课程:学年论文、社会实践、毕业论文、毕业实习。而2007年的实践课程则相对完善,除了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这几个传统的文科专业实践环节外,还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开设了不同的实践课程,文博旅游方向开设了文物景点解说实践、导游证培训、文化旅游策划与营销、北京市旅游行业调研等实践课程,文物博物馆方向则开设了秘书证培训、博物馆陈列设计与藏品管理、北京市文物行业调研等实践课程。再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例,1979年地理学专业只开设了植物地理实习、土壤地理实习、地貌实习和生产实习四个传统的地理学实践环节。2007年则增加了城市与区域综合教学实习、城市要素综合分析与应用、初级专业调研和高级专业调研等集中实践课程,还有一些传统的理论课程也增加了实践学时。经过近三十年的课程改革,这两个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渐趋完善。实践课程体系的完善不仅体现在实践课程数目的增加,更体现在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科学、更加合理,紧紧围绕专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来实施,更加符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五、选修课程:模块化

马丁·特罗认为大众化阶段的课程特点是“灵活的模块化课程”2,即打破传统学术课程的高度结构化和专门化,按照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课程与职业领域的对应关系组合成不同的课程模块,以供学生自由的选择。国外很多大学并没有严格、固定的专业这一说,专业不过是课程的组合而已。课程可以不断的更新,

课程之间可以不断进行重组,课程的重组形成不同的专业。这样就能比较灵活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但在我国,本科专业的设置受到严格的审批,每个专业都有教育部规定的核心课程,这是每个本科专业都要执行的,不能随意改变的。因此,面临目前的各种约束,应用型本科院校只能在选修课程方面进行模块化,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模块化目前在多数高校都实施了,而专业选修课模块化则主要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而选修课程模块化主要是指专业方向选修课的模块化。

选修课程模块化加强了选修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防止了课程选修的随意性,也更明确了与职业、岗位的对应性。选修课程的设置一方面顺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即要求给学生更多自由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加适应职业的需求,更加接近学生就业时的行业与岗位。如合肥学院明确了“基础+模块”的课程体系改革模式。工科专业坚持强化“数学+计算机+工程实践”三大基础,而其余的专业模块则充分反映社会职业岗位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文科专业打破传统的“三层楼”课程结构,对原有课程进行模块化重组。3台州学院每个专业至少设置2-3个专业方向的模块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层次和就业意向选读不同的模块课程,从而为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提供了课程知识结构的基础。如工商管理专业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设置了民营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2个模块课程;英语专业设置了教育、商务英语和翻译3个方向的模块课程;材料物理专业设置了功能材料和工程材料2个模块。据统计,全校32个本科专业有27个专业设置了模块课程,占

84.4%。

六、将创业教育课程融入课程体系中

国外很多大学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开设系列课程,传授创业知识和技能。美国的V esper和Gartner对941所大学商学院的院长进行了问卷调研,结果发现,在那些开设了创业教育项目或创业课程的大学中,给大学生开设最多的相关课程是“创建新企业”、“创建和运营新企业”、“如何写创业计划书”、“创业财务”、“非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家庭企业”、“创业机会的识别”、“创业营销”、“技术转移”、“创新评价”、“创业投资与私人权益”、“创业相关法律”等。

但国内大学在创业教育方面起步较晚。从1998年5月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大学创业计划大赛开始,到2002年教育部正式确立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

学等九所大学为我国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迄今为止也不过十来年的时间。但从各试点高校开设创业教育经验来看,创业教育课程普遍受到了大学生欢迎,不过现在创业教育课程仍然很弱。4对应用型本科人才来说,就业是其主要出路,就业与创业能力是其核心能力。因此,激发创业意识、传授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与创造创业机会应该贯穿大学的整个教育。从课程体系改革的角度看,应该开设系列创业课程,系统介绍创业理论、创业知识、创业心理、创业技能、创业风险、创业技巧、创业指导、创业案例、创业法制常识等。目前,有些地方本科院校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改革,但还不深入、不系统。还有很多的地方本科院校还没有意识和能力去开设相关的课程。

如温州大学从2005年开始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指导”课程纳入全校公共必修课,并积极挖掘温州资源,充分利用温州丰富的中小企业和企业家资源,突出课程特色,在公共选修课中单独设置“大学生KAB创业基础”、“中小企业创业实务”、“温州模式与企业家精神”等创业教育类课程,加强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国际贸易等相关专业设置创业实务、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中小企业案例教学等专业必修课。

黑龙江大学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各专业培养方案中均设立了8学分创业教育必修学分,引导和激励学生在学业导师指导下,通过修读创业教育课程、参加认证培训等多种途径获得创业教育学分。近三学年,学校共开设专业创新类课程89门;“三创”(创新、创造、创业)教育选修课程1109门(次);设置国际认证、行业资格认证、职业资格认证等培训项目16项,1832名学生获得了相关资格证书;引进了SIYB、KAB等创业培训类课程,1015名学生参与培训,845人获得劳动部培训证书。

大学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总体蓝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革。虽然越来越多的地方本科院校定位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但在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体系上,很多院校还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革,仍然带有浓厚的学术型本科课程体系的特点,或只是在原来高职高专课程设置基础上增加一些学科基础课。因此,用全新的思路设计和开发出科学合理的、适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落实应用型本科教育改革的关键。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多的院校已经开始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改革,但却受到教育政策、教师能力、教学经费等各种条件的制约。

1.周志祥,张安康等:《产学研办学模式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载《三江学院学报》,2008(6)。

2.[美]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载《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 (1)。

3.陈啸:《刍议市场本位的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观》,载《教育与职业》,2004(12)。

4.汪军:《高校KAB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载《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2)。

应用型本科转型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第一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与教学型本科院校的比较分析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传统本科院校发展特征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这种教育要求既具备高等教育的共性特征,又区别于一般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及高职高专。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强调能力培养,突出“应用性和实际性”,注重体现服务地方性经济;与高职高专相比,它不仅有技术的操作训练,同时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积淀,培养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与传统研究型、教学型高等院校相比较,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如下特征。 1、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功能 大学的三大功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不同类型和水平的高等院校在建设目标和投入上可以且应该有所区分和侧重。重点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属于精英教育,通过学科建设、科学研究进行知识创造,引领科学知识传播和前沿发展,服务社会高层次需求。重点高校具备这种发展模式的资金、人才方面的基础条件和优势。应用型本科院校包括传统地方转型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以实施应用技术教育为特征,在师资和投入的条件限制下,不可能过多注重学术水平和知识创新,应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实用新技术的创新并直接转化为企业的现实生产力。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目标应主要定位在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将科学研究的职能定位在应用技术水平和新技术开发、推广和投产。 2、服务区域经济为主要使命 重点研究型高校因其自身功能定位和学生来源的差异在社会服务方面具有更强的辐射性和较广的涵盖范围。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应用技术教育模式下主要服务与区域或行业经济,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为了凸显服务功能,专业设置不能再以学科理论为主要依据,而应以学科建设为支撑,强化专业的服务和应用功能。交叉学科具有综合性、创新性、应用性等多方面特征,新建本科院校更具开放性,在学校组织架构、体制机制方面更具灵活性和适应性,更易于捕捉新的发展机遇。依据新建本科院校肩负的历史使命、办学定位和办学资源等客观条件将交叉学科

教学改革思路

教学改革思路(杜方) 一、改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采取阶梯式培养模式,各教学单元皆为同一个目标服务――培养学生的就业上岗能力和文化素质。阶梯式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1、第一层次:基础模式(服务于第二层次) 主要开设文化课(如:大学语文、财经应用文、数学、英语、形式政策、毛泽东思想概论、公关礼仪、演讲与口才、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应用基础课(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办公自动化、珠算、点钞等),一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化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另一方面培养其一些进行后续教育的基本技能。 2、第二层次:技能层次(服务于第三层次) 1)专业技能 主要开设专业技能课的基础课程,如审计专业:开设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中国税收、纳税申报、经济法、审计基础等,使学生掌握一些专业基本技能。 2)辅助技能 主要开设初级会计电算化、中级会计电算化、Excel在财务报表中的应用等。做好经济业务手工处理与计算机处理对接的准备工作。 3、第三层次:专业核心层次 主要开设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报表)审计等课程,使具备学生正确使用、处理,正确分析财务信息的能力。 4、第四层次:实践层次 1)学生在仿真实训室中模拟实习 2)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 二、各专业自成体系,建议组织编写配套的系列教材 每一个专业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组织上应自成一体,以突出专业的独立性,充分体现专业特色;配套的教材应由浅入深为不同的阶层服务。

三、建立基础建立相应的教学团队 以专业为基础建立相应的教学团队,组织开展日常教学工作,如教学经验的定期交流、教学检查、集体备课,同时制定相应的制度加管理。 四、建立专业学术团队 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建立专业学术团队――“三人团”,研究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而这项工作不仅要以制度进行管理,而且要在经济上给予坚实可靠的保障,否则专业团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计划及措施

涅阳第七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计划 大力开展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的质量。 一、课堂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教师方面: 1、对学情了解不够。在备课和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学情,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学生,造成学生难学、畏学、厌学。 2、重教轻学。主要表现在:教师以“灌输”为主,学生以听为主。教师侧重考虑如何教,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不敢放手或组织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 3、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态度的培养。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的教学只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情感态度的培养。 4、缺乏教学后的再思考,对教学中的得失没有及时总结,为日后教学制定有效措施。 (二)学生方面: 1、学习的依赖性强。等、靠、拿思想严重。 2、畏难、厌学情绪突出。怕动脑,随意性强。 3、学习习惯差。不会预习、不会自学。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新课改精神和理念作指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结合学校实际,加强研究与管理,加大改革

力度,转变教学方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课堂教学改革目标 1、生生达标。使课堂适应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做到因材施教,生生有所学成, 2、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3、构建“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达标”的课堂教学模式。 4、授课体现精讲精练。最少用一半的时间给学生充分地自读、自解、练习、纠错、思考、运用等,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 5、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努力达到以下目标: (1)学期末,70%以上的课达到要求。 (2)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培养出优生,保持优生数量,或优生人数增加,或优生成绩有提高;学困生的成绩有所提高或人数有所减少。 四、课堂教学改革的措施 1、构建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开展组间竞赛、评比等活动。 2、充分预习原则。对学生的预习做详细的要求,没预习不开讲,先学后教。 3、当堂达标原则。合理安排教学过程,避免花俏环节,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生生过关。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 个基本问题 陈小虎杨祥 一、引言 从20 世纪末到21 世纪初,随着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的飞跃发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使生产过程的技术含量大幅度增加,接受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的步伐不断加快,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利益主体的多元性、生产目的和消费需求的多层多类性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多类型、多层次的需求。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必须紧密跟进,要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专门人才”。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强国以及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需要,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提供了土壤和历史机遇。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规模和质量需求、优化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自1999 年开始,高等教育较快速地展开了扩招,同时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应时而生。截止2012 年,我国新建(或新升格)本科院校已达325所、独立学院303 所,在校本科生人数达全国本科在校生人数的一半以上(含独立学院),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有生力量。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的“到2020 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的目标,高等教育还要新增650 万以上的学生,新增规模的主体要由新建本科院校以及今后新建的本科院校来承担。由于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纲要》提出的毛入学率40%只是一个最低标准,多数省市都会超出这个比率。北京、上海、天津毛入学率2005 年已经超过50%,达到普及化标准了,有一批省份在2015 年毛入学率也会超过或达到50%。可以说,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序幕已经拉开了。普及化的到来迫切需要一大批新建本科院校承担,也可以说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的主力军。 新建本科院校分布范围广,从中心城市到少数县级城市,其中60%以上在地市级城市。生源大部分来自地方,管理上以省市为主,有一部分为民办新建本科院校。特殊的发展历程决定了这些学校的办学使命是以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根本宗旨(或主体任务)。因此,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在实践高校四大职能、办应用型本科教育上应有很多不同特征或更加鲜明的目标特征指向。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的数据看,与老本科院校相比,整体上毕业生的质量指标没有一项指标比老本科院校好,少数新建本科院校比较好。这整体上说明,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尚未能办出特色,没有真正办出应用型本科应有的质量水平或特色指向。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还不成熟,类型不明显,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到实践还有较大距离。尽管个别学校比较成功,有了自己的特色,但整体上还未成为一个类型,尚不成型。 因而,《纲要》第22 条、第31 条非常明确地提出,要引导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出特色,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树立多样化人才观,系统化人才观,大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等。这是方向性指引,为新建本

高校教改立项课题成果推广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2009年5月下?总第 37期? 摘要: 过分析得出结论: 关键词: 作者简介: 黄祥军(1969-) 所谓高校教改立项课题成果的推广应用,是指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对高校教改立项课题成果进行传播,使之为高等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决策层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所接受,经理解、内化、改造,转化为教育决策或教育实践,获得教育效益的过程。迄今为止,我国高等学校已取得了大量的教改立项课题成果,但 ‘鉴定成果’而被束之高阁”

2009年5月下?总第 37期? 研究成果真正能够解决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此,他们凭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从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挖掘、提炼研究课题。这些从教学实践中发现提炼的研究课题,其成果切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对于解决高等教育的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这样的教 更为重要的是,面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战略机遇期,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决策层科学决策意识日益增强,愈来愈重视教改立项课题成果的推广应用。他们正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应用教改立项课题成果进行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科学育人,指导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一些省份已将高校教改立项课题成果的推广应用研究列入了高校教改立项课题指南,期待广大高校教师及教育科研人员对高校教改立项课题成果推广应用予以深入研究,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改立项课题成果推广应用的新机制与新模式、新措施与新方法,为高校教改立项课题成果推广应用提供方法论指导。同时广大高校教师及教育科研人员也对教改立项课题成果推广应用研究极为关注,并正对如何推广应用教改立项课题成果进行着深入研究。可以预料,随着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决策层科学决策意识的不断增强和高校教改立项课题成果推广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高校教改立项课题成果推广应用必将迈入全新的发展轨道,进一步推动我国高

2020年学校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2020年学校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为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和省市教育部门关于“教学改革”工作的精神,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有效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师的基本素质,实施科学施教,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特制定“教学改革”工作实施思路。 二、具体实施 1、组织学习培训。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策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开阔教师眼界,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课改意识,提高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 2、开展“有效教学在课堂”的系列活动。首先把“人人上一节好课”活动与领导推门听课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好课率。其次通过校内研讨课、公开课、优质课等努力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和教学模式。最后是加大科研奖励力度,努力形成研究有效教学的科研氛围。 3、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学校将加大对教学管理的常规监控,推行精细化管理。首先是不断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如集体备课、学案检查、作业辅导检查等制度,加大集体备课、导学案、听课和评课的检查力度。其次是完善学情调查制度,每两个月定期进行学情调查,求精、求细、求实,实现全方位覆盖,从各个环节监控课堂教学。 4、开展读书活动,不断丰富教师的知识面。结合学校

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在学期初下发教师理论学习要求和读书指导计划,公布教师读书推荐目录,制定理论学习笔记检查办法,让教师读书成为常态化,努力营造书香校园。 5、改革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以《新课程标准》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参照外地可行经验,经过反复研讨,制定出符合课改要求和校情的考核评价体系,能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方案实施计划阶段 (一)第一阶段:制定计划、学习动员,课改启动阶段。组织教师学习先关理论、案例,为改革实施做好准备,进行教学模式改变的初步尝试。 1、加强课改理论培训,全面、系统介绍教研室提出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外地先进学校的课堂改革经验,提高全体教师的课改意识。 2、学生动员,让学生理解学校和教师的课改意图,积极进行配合。 3、开展有效教学在课堂的系列活动,营造课改的氛围,初步探索课改模式。 4、课堂教学模式与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借鉴阶段。组织部分教师到课改较好的学校观摩学习。 (二)第二阶段:课改实验阶段。 1、借鉴外校经验,尝试构建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庄寨镇教委 关于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措施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专家报告会后,大部分学校的教师都积极行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课改之中,但还有部分教师看不清目前全县教改形势而迟迟未动,经教委研究,就如何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制定如下推进教学改革实施措施: 1、召开全体师生会议,全面推行合作、交流、探究的教学模式,首先要消除教师在实施教改中的一些疑虑,如实施教改是否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应如何掌控课堂、如何实现课堂是学生学习、质疑答疑、理解、消化、应用的课堂,而不是教师的个人展示、如何评价教师与学生,各教学环节中师生如何做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等等。消除疑虑,全面展开。 2、学校要继续安排“合作、探究”示范课,让全体教师“改有所学”,尽快掌握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3、强化备课管理,要求教师在备课中严格按照新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备课,教导处、备课组认真审查,确保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进一步提高教学成绩。 4.采取有力的行政手段和严格的管理。 任何新的教学模式要想让老师们接受,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工作,仅有思想教育、业务指导以外,还要有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干预。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正面引导和强制管理相结合,教育全体教师进行课改责无旁贷。 在课改这方面没有年龄区别、学科区别。通过督查课堂,没有进行改革的教师,要在思想上、业务上等全面帮扶。 5、严禁在教改过程出现师生上课无激情,师生配合较差而造成学生学业成绩下滑现象的出现。 6、继续搞好课堂评价改革,进一步细化对学生的评价办法,做到课堂评价、日评价、周评价、月评价、学期评价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形成相互督促、互相学习、彼此竞争的良好学习局面。 7、制定教改奖励办法,对在推进教改中效果明显、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奖励。 8、凡在教改中出现不认真学习教改理论、方法,不下功夫培训学生的教师,一经发现学校要给于严厉批评,劝其限期改正。

教学改革成果

技工类中职中专学院 学校课程体系改革阶段性成果总结 近年来,我校一直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决贯彻和执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在不断加强管理,扩大办学规模的基础上,注重学校的内涵建设。坚持以学生为本,在全校范围内推进课程改革。以改革促质量,以质量求发展,努力形成优势,办出特色,树立“品牌”,提高“品位”,力求在“做优”的基础上,把学校“做大”、“做强”。将我校几年来推进课程改革的一些做法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效总结如下: 一、通过学习培训,更新了观念建立了机构实施课程改革的主体是教师,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因此,我校把培训工作放到课改工作的重要位置,贯穿于课程改革的始终。(1)加强校本培训,确保课程改革理念的更新校本培训是学校全员参与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为加强校本培训工作,学校有计划地组

织教师学习课程改革的理论,帮助教师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评价观,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首先,我们坚持每周业务学习的制度,采用集体学习的方式。邀请有关专家为全体老师做有关课程改革的专题报告,拓宽教师的视野。其次以教科研活动为载体,通过开设示范研讨课,让教师切实感受课程改革带来的效果,增进对课程改革的感性认识。(2)加强业务培训,确保教师技能的提高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一是狠抓学历达标活动。要求任课教师的学历必须是本科,学历不达标的责成参加进修。目前我校任课老师学历达标率95%,已达标的教师我们鼓励参加硕士研究生学习。 二、是开展长短培训,到施工现场锻炼,狠抓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要求专业教师分期分批到现场、到公司广泛参加社会生产实践,了解本专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同时拿到较高的等级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3)成立课改领导小组,确保课改的有效运行。面对课程改革的全新要求,建立了

本科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与实施方案

本科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与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和山西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大力推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机制创新,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决定组织实施“长治学院学院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 的客观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强化特色,注重内涵,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学是高校中心工作、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的教育理念,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协调发展观,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增强全体教职工的服务意识、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科学办学理念,按照“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思路,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强化重点与特色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促进我校本科教育规模、质量、特色和效益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地方特 色鲜明的综合性教学型院校。 二、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质量工程,使我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重点突破,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办学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形成重视教学工作、重视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通过3-5年的努力,使

课堂教学改进目标及措施

课堂教学改进目标及措施 王晓明 2010.10

课堂教学改进目标及措施 王晓明 古人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感悟到:传道需要艺术,才能吸引人;授业需要方法,才能塑造人;解惑需要技巧,才能完善人。为此,我孜孜不倦的学习教育教学先进理念,努力探索课堂教学方法和模式,尝试教学改革,在实践中不断凸现了自己教学的优势。那就是:我以语言的亲和力拉近了师生情感的距离,调动了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我以思维能力的培养来设计和分析问题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我以分层教学等课题研究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实效性。用学生的话来说:“爱听数学老师的话,爱上数学老师的课,爱问数学老师的问题”,就是对我教学工作的肯定和激励。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对照“改进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意见”,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感觉到在优化教学过程、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和不同数学需要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随着农村学校优质生源的严重流失,在教学目标制定上过分强调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双基,淡化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情感态度教育”等方面的要求。(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能力不足。对于书上的例题、习题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分层再创造,或者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对课本的通盘考虑,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选择,或者对联系学生实际对问题情景的再创设等有所尝试,还缺乏足够的深度和广度。 (三)在精心设计问题的过程中,对学生学法指导力度不够。 (四)对学生学习评价方式有所改进,但仍停留在浅层次,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 为了更加有效地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实效,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制定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一、加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研究与分析 新课程理念要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凸现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对于长期担任毕业班教学的我来说,如何短时间内掌握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生的学习基础、学生的特长、学生的个性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是落实教学各个环节、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我改变了传统“从前任教师那里获取学生的基本情况”的方法,先通过问卷调查掌握学生第一手资料,主要是:现在数学学习的现状、数学学习的兴趣、数学学习的困难、数学学习的目标、学生的特长和个性、与教师交流的方法及在数学学习中希望得到老师哪些帮助等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客观与主观情况,适合学生个体差异来有效完成教学工作。然后在边教学边实践中获取学生的直接信息,再与学生个别交流,由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沟通方法,真正达到师生情感上的互动到学科教学上的互动。今后在加强学生个体差异调研与分析的前提下,系统制定适合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措施:(1)课前预习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的转型发展

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的转型发展[摘要]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教师队伍的双师型结构及多 元化构成。面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中的高层次体育人才培养范围狭窄、高层次体育人才匮乏,体育师资队伍的评价机制不尽合理,技术技能实践型体育教师缺乏的瓶颈,提出以现代职业教育为导向,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优先考虑教学与实践能力的同时兼顾科研能力;引培并举,加强高层次体育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导,推动青年体育教师的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师资转型发展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求 1999年以来高等教育快速扩招,到2012年,我国新建(新升格)本科院校达325所,独立学院303所,在校本科生人数占全国本科生在校人数的50%以上,成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新建本科院校60%以上集中在地市级城市,管理上以省市共管为主,生源大部分来自地方,特殊的发展历程决定了这批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由于其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的高度契合性及鲜明的发展指向,这批高校被称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历经十余年的探索实践,从合并组建、稳步发展逐步走向凝练特色、快速发展,初步得到社会认可。然而,麦可思研究院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数据显示,①与老本科院校相比,整体毕业生的质量指标没有一项比老本科院校好。②表明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并没有真正办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有的质量水平和特色,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01—2020年)》第二十二条明确提出:要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促进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办出特色。这为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发展提供了方向性指引和动力。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时,特别提及“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2014年3月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得到确认,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将向应用技术型、职业教育类型转,而现在已有150多所地方院校报名参加教育部的转型改革。③地方本科院校改革的序幕正式拉开,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调整。 发展应用技术型院校是大势所趋,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教师队伍的双师型结构及多元化构成。狭义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指教师既要具备教师资格,又要具备职业资格,但学术型体系下发展而来的教师构成多样,有科研型、教学型、教学科研型、技能型等,一刀切要求所有教师均为双师型、“通”“专”结合不太现实;但可对优秀的学术带头人等提出此类要求,而其他教师则兼顾多元,以个人特色在专业团队平台上发挥个人优势。师资队伍的多元化构成包含两

课堂教学改革初步成果汇报材料

课堂教学改革初步成果汇报材料 启动高效课堂教学改革以来,我校领导班子和全体教师思想上高度重视,理念上切实转变,行动上深入研究,作风上求真务实。结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打造个性化课堂教学,在全校形成浓厚的课改氛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开学初,我校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召开了课堂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针对高效课堂的构建进行了专题研究,对过去的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梳理,找出存在的问题,确定了新学期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工作思路、工作目标与工作措施等,提出了“352”的智慧课堂教学。现将我们的做法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综合部署 为了进一步搞好“课堂教学改革”,推行新的教学模式,我校通过校务会研究决定成立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名单及负责工作如下: 1、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 组长:张东平(全盘负责各项工作) 副组长:李金平(直接负责各项工作,领导教研组长全面开展此项工作) 组员:邹金兰包爱红颜爱军高峰青杜芸芸王宗霞徐博(积极配合,全面工作) 2、备课组 语文组:组长:杜芸芸

数学组:组长:颜爱军 英语组:组长:王宗霞 综合组:组长:徐博 主要职责:落实备课;审核、审批教案;指导备课。 3、年级组 一年级:组长:包爱红 二年级:组长:邹金兰 三年级:组长:徐博 四年级:组长:李金平 五年级:组长:颜爱军 六年级:组长:张东平 主要职责:本年级各项工作指导;召开研讨会等。 4、督察组 组长:张东平 副组长:邹金兰 组员:原莲梅刘雪娟韩立军包小兰曾彩云高峰青 职责:督查备课、上课、听课、作业、研讨等;总结课堂教学改革的阶段性工作。 二、模式汇报 (一)“352”模式 高效课堂“三五二模式”指的是:“三”指教学设计分三步,课前预习,课内探究和课后辅导;“五”课堂设计五环节,预习导学,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策略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分析和解决策略 大冶三中石福广 摘要:在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全国上下一片“减负”声中,作为一名农村初中数学教师,既要做到减轻学生负担,又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还要促进全体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农村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差,是大家所公认的,那么如何提高农村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呢?这已经成为当前教学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在新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教育教学提高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上来。我一直在农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因此,对农村学生的情况比较了解,一些学生具有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反应能力较低、厌学情绪严重等特点。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往往有许多教师有这样的同感: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这是学生的问题吗?我想也不全是。在二十多年的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生涯中,我一直不断的探讨研究,努力寻求解决提高农村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办法,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及亲身体会,提出一些有效的办法和措施。 一、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剖析 1、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效性 运用“学导结合”教学模式己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和应用,如今教师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等,更加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及高效课堂的有效性。 2、努力解决数学课堂教学的突出问题 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急功近利和狭隘性、效率低、质量差。教师们对数学课堂教学的价值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数学课堂教学向着应急和实用的功利方向发展,进而导致数学课堂教学的狭隘性。主要表现在: (1)在教学目标上,存在围绕考试目标确定教学目标的问题。教学目标比较单一,仅“双基”目标比较明确,能力目标模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虚化甚至缺失。 (2)在题海战术上。教师大量布置作业,试卷满天飞。教师不加选择地抛给学生做,学生做得天昏地暗,漫无目的地做,一题接一题地做。学生成为做题机器,思想麻木,甚至晚上要做到十二点,哪有时间归纳做题的方法、技巧。同类题的分析比较,教师认为题目做得多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及措施

教学模式改革方案及措施 传统的以学科为体系的专业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信息化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以传统的专业课程结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的学生更难以满足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现代企业的需要,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最终影响学校的发展。因此,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形势下,中职学校要走出发展困境,就必须创新教学观念,调整培养目标,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一、指导思想 1、调整培养目标,以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开 展模块教学,强化项目训练。 2、根据学生基础的差别采用分层教学,以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现阶段中职学校的生源普遍较差,而且参差不齐。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如果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和统一标准的考核办法,难以适应学生的实际要求。根据新生入学考试成绩,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分层教学形式,针对性的开展教学活动,改变考核方式,制订相应的分层考核标准,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3、改革专业课程设置,把同一专业划分为多个发展模块,让学生选择感兴 趣的模块加强学习,开展模块教学。 设置专业模块,有学生自己选择,将通过第二课堂、选修的形式来加强模块教学,让学生学有所长。在开展模块教学的同时,结合中职学校的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并行的考核形式,针对职业技能考核的实践操作项目,开展项目实训教学。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还要根据考核题库开设实训项目,有利于把企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学有所用。 二、教学改革的目标 1 、优化教学思想: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一位学生成功;让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2、优化教学目标:坚持知识与能力、学习与创造、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

3.2.3.(3)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成果和总结

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改革成果与总结 目前高职院校在理论分析和探索实践过程中,常常提及“融‘教学做’为一体”这个关键词,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在内涵层次标准把握以及操作实施方面却显出一定的滞后性,其中最为关注的“融什么”、“怎么融”是重点和难点,应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以及具体操作标准的界定。我们认为,“融‘教学做’为一体”主要内涵应体现在“做中学”与“学中做”两个层面。 做中学。是以为企业一线服务为目标,主动提高院校在市场需求中吸引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企业需求”与“院校服务能力至上”的原则,主动开展各类技能人员的培养培训以及针对企业需求的科技开发服务,所以“做中学”是深层次工学结合的具体体现,也是“融‘教学做’为一体”的重要内涵。 学中做。是以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实施为目标,寻求与企业合作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根据学生学习操作技能实际需要,开展诸如工学交替、现场教学等工学结合形式,首要目标是服务学生学习与训练的完成。所以,“学中做”也是当前深层次工学结合的重要表现。 当前,高职院校实践工学结合的方式方法很多,但是何谓深层次

工学结合,同行业者理解很多。我们认为,要实现“做中学”状态下的工学结合,关键是模式化与机制化两个要素: 深层次工学结合运行模式化。基于“做中学”维度下深层次工学结合运行模式化的核心,在于工学结合不单纯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方法,而是一种包括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式课程改革、校内实训基地“生产性”与校外实训基地“教学化”建设、“双师结构”团队构建、柔性化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以及院校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的系统性、综合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它不仅体现在“工”、“学”自身交替上,而且体现在教育教学全方位的内涵建设,这是当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标准不到位的重要方面。 根据教育部在2006年3月颁布的《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集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文件精神,我们组建了《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组。课题研究人员都是来自教学和管理一线,熟悉教学情况,积累了丰富的高职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经验,这就为课题研究任务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课题研究活动中,我们采取边研究,边实践,边改革,边发展的方法,既重视实践探索,也不排除思辨研究,做到点面研究相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国内与国际比较相结合,纵向与横向比较相结合。同时我们还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先后走访了本市的

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方案

教学变革的总体思路与实施计划 令狐采学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以满足社会成长和企业立异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新的需求为目标,坚持以办事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方针,借鉴兄弟院校先进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和办法,结合中等职业教育变革的实际情况,进行校企合作,探索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教学模式变革,增进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 2.教学变革的目标 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开发,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与执业资格标准相融合,具有立异性的教育教学模式体系和教学实施、管理及评价的有效途径和办法,不竭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主要内容 1.变革教学结构 修改了以往教学结构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而招致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别离,课程内容与岗位实际脱离的状况。为适应学生就业和可继续成长的需求,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体现了职业人才生长规律、理论实践一体化等原则。 2.变革理论教学 在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贯穿“护理法度”的教学办法,向学生教授以护理对象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课程重点包含:从生理、心理和社会等诸多方面全面评估成人的健康状况,进行护理评估,阐发护理诊断、护理办法及专科护理技术操纵等。此教学理念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办法和手段,以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管饭的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教学法,角色饰演法,直观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多种灵活、生动的教学办法,是学生从主动学习变成主动过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立异思维能力。同时,积极采取多媒体网络教学技术进行教学,使用配套的CAI教学课件,充分阐扬各种多媒体的方法,增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总结每年职业资格考试教导的经验与重案内容并填充到日常教学中,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 3.变革实践教学

深化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及措施

第一初级中学深化教学改革 实施方案及措施 随着新学期的开始,我校把教改放在学校工作的核心位置,精心组织真抓实干,一切围绕教改,一切服从和服务于教改而开展。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本学期,我们将结合学校实际,确立明确的目标,制定相应实施措施,积极稳妥地开展教改工作:以全力打造高效集体备课既形成高质量导学案为目的,以实效的课堂模式改革为重点,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大教学目标去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严格落实责任制。 1、领导包备课组,在集体备课时间参与其中,适时监督和评价,确保集体备课质量。 2、严格个案、导学案审核程序,审核领导要严格把关,确保导学案质量。 (二)、建立课改示范教师机制。为使课改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并且有一个质的飞跃,学校实行课改示范教师机制。学校的教改工作将以此为突破口,通过多种形式帮助教改示范教师尽快成长,使各种课型导学案的编写及课堂教学模式形成特色,以此带动教改全面实效进行。 (三)、以个案为先导,以集体研讨为主导,全面建设高效集体备课。新学期,我校将以教师个案为先导,在集体备课中,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深钻细研教材,广泛搜集有关的教学资料,对本章节的内容有全面整体的把握,进而找出各个知识要点及主要问题,明确知识点,整理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形成个案,个案中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部分要有明确的内容,并且个案要充分考虑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体现自己创造性的教学设想。具体要求是:教师要提前一周把下周的教学内容全部形成个案,并在集体备课前由主管领导签字通过后方可使用。在集体备课中我们将坚持以集体研讨为主导,每周仍坚持两次集体备课,初次集体研讨定方向;二次集体研讨定细节,并且通过二次备课,最终形成高质量导学案:能

关于开展2018年度学校课程思政改革试点

关于开展2018 年度学校课程思政改革试点项目 申报工作的通知 各部门、各系部:为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和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探索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逐步推进学校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课程改革,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综合素养课程的隐性教育功能,经学校研究决定开展2018 年度学校课程思政改革试点项目申报工作,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立项宗旨本次教学建设立项工作旨在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我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改革建设工作,抓住教材、教师、教学三大关键要素,从教学团队、教学组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学展示等环节,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 二、立项原则立项课程必须具备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灵魂和主线,深入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将思想政治教育“无痕”融入课程教学。 三、项目指南 本次立项的项目共分三个类别,分别为:综合素养课程建设试点项目、专业课程思政改革试点项目和课程思政微课建设培育试点项目。 (一)综合素养课程建设试点项目 1.项目建设要求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人文素养和认知能力的综合素养课程为建设重点,通过明确课程目标、革新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和课程考核方式方法、完善课程配套实践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综合素养课程教育教学,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凸显综合素养课程的价值引导功能。 2.项目建设成果: ⑴一份新修订的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须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以及如何评价德育渗透的教学成效。

本科课程教学改革预期成果

本科课程教学改革预期成果 1计算机语言类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规范为四个方向:计算机科学方向、计算机工程方向、软件工程方向、信息技术方向。笔者在分析各高校对四个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上找到共同之处——各高校都将计算机语言类基础课排在了第一个学期学习,如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就将必修课中《C++程序设计》课程排在必修课的最前面,再纵观我国其他高校,计算机语言类基础课程之一《C语言程序设计》几乎是所有专业必学的课程。之所以将此类作为重中之重放在第一个学期学习,是因为此类课程对学生其他实践课、更深层次专业课的学习具有深远的影响,学好此类课程是学好其他专业课程的坚实基础。各大高校在不断深化语言类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适应社会行业需求,更重要的是,此项教学改革在促进学生就业的同时更符合国家创新和战略发展的要求。 2浅析国内高校计算机语言类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由于扩招,高校录取分数低,而计算机作为一个热门专业,大批量的软件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招了大量的学生,再加上目前诸多高校“宽进宽出”的现状,这都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2.1高校学生生源不同,导致个人计算机基础存在显著地差异 我国各地教育发展不均衡,新入学的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存在着严重的差异。据某高校统计分析。有3%的大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但是对于来自发达地区的学生而言,他们在高中时期就学习计算机语言类基础课程。因此,针对不同基础的学

生,如果实施从简到难的教学模式,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果不能够有针对性对这两类学生进行实施独特的教学方法,将会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无聊、厌倦,也会使得初学者学起来有一定的压力,会产生厌学情绪,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2高校计算机语言类基础课程缺乏行之有效地实践课程 为了提高计算机语言类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很多高校已经进行了初步改革,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课时进行了分配,但是笔者从各高校了解到,大部分高校对语言类基础课程理论课和实践课的结合相对简单,不具备科学性和适用性,更谈不上移植和扩展到行业要求的高度。另外学生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们只是为了应付老师获得更高的成绩,而不是切实提高自身计算机水平。因此需要教育者采取更为有效地教学模式来改变这种现状。 2.3计算机语言类基础课程内容过于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计算机语言的语法规则比较固定,逻辑思维性很强,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为了方便学生们对此课程感兴趣,计算机语言类基础课程的内容也得与时俱进,进行同步地改革与更新。其实,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一般都分为基础知识与扩展知识两部分组成,基础知识是不变的部分,但是随着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不断地更新升级,扩展部分需要每年更新教材,但目前很多高校并不重视这个问题,为学生选用的教材已与时代脱节,导致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得不到切实地提高。 3针对高校计算机语言类基础课程教学所采取的改革措施 3.1制定明确的阶段性课程培养目标

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作者:张霞,陈秀 来源:《师资建设》 2009年第10期 应用型人才培养对高等数学教学提出的总体要求应当是:体现应用办学定位、服务应用培养方案和加强应用能力 培养。根据这些要求,我们确定了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即实现一个目标、转变两种导向、坚持三个结合、开放四个领域、培养五种能力。 1、实现一个目标。就是构建适应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高等数学教学体系,提高高等数学教学质量,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的数学基础。 2、转变两种导向。就是对高等数学课程的功能定位,由重视体系完整的学科导向,向重视社会需求的专业导向转变。对高等数学课程的评价标准,由重视考试成绩的应试导向,向重视数学应用的能力导向转变。 3、坚持三个结合。就是在处理课程与专业的关系时,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突出不同专业对高等数学的多样性需求。在处理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时,坚持基础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突出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特别 是解决具有学生所学专业背景的实际问题。在处理课程考核标准与学生学习能力关系时,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突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训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4、开放四个领域。就是吸纳更多有专业背景的教师参与高等数学教学的改革,建设开放的应用型教师队伍。采用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案例充实教学内容,建设开放的应用型内容体系。使用更多的讨论、启发、合作等教学方式丰 富课堂教学,建设开放的应用型互动课堂。采取形式多样的应用型过程考核方法,建设开放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5、培养五种能力。就是通过分析具有专业背景或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案例,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计算实验、体验实验、应用实验等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软件来 实现数学目标的能力。通过应用型的互动课堂,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学习,合 作完成一些小的课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竞赛和撰写小论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摘自《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第8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