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孔乙己课堂实录

孔乙己课堂实录

孔乙己课堂实录
孔乙己课堂实录

《孔乙己》课堂实录(一)

执教人:宁波滨海学校耿锋贤

师:这是鲁迅最喜欢的一篇小说,你们预习课文后看到了怎样的一个孔乙己?我现在通过问题检查一下。最大的爱好是?

生:读书

生:喝酒

师;:最大的缺点是什么?

生:爱面子

生:偷东西

师:最大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生:满口子乎者也

师:最爱的东西是什么?

生:长衫

师: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生:一笔好字饱读诗书品行好

师:哪句话最能看出他在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生: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他不在,别人也便这样过。

师:鲁迅难道只是想告诉人们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吗,写他的用意是什么呢?

生:揭露科举制度的毒害

师:1919年写这小说的时候科举制度已经结束多年了,应该还有其他的什么?

生:告诉人们不要死读书

生:揭露世态炎凉,人情冷漠人世悲凉

师:是啊,你说的很仔细,鲁迅也曾经说过,这篇小说表现了一般人对一直弱者的凉薄文中除了写孔乙己还有些什么人?

生:酒客掌柜丁举人等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酒客和掌柜,看看他们用什么眼光看孔乙己?

生:鄙视,嘲笑

生:从第四段中“孔乙己你又添新伤疤了……”“还有人高声嚷道……”“什么清白,我亲眼看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起来打”。

教师在屏幕上出示第四段的内容

师:现在我们再现一下这个场面,你们都是酒客,来,我们找三位同学扮一下酒客

三人本别扮演角色读,其他人读旁白部分师:酒客,看屏幕

这三句话已经特意设置成了红色字体读完后,教师鼓励,同时说:这里也有些疑问,请同学自我评价一下,请刚才几位同学回答一下

师:第一个同学,你为什么“叫”道,而不是“说”道?

生: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他添伤疤了……

师:目的就是让别人知道——,这里有没有什么言外之意?

生:我根据这个判断他遭人打了

师:大家都来看啊,他偷东西了--------

师:第二位同学,前面已经叫了,你为什么还要高声嚷?

生:前面嘲笑一下后,孔乙己没有回答,所以要再大声叫……

师:那你刚才读得怎么样?

生:“嚷”要低沉些

师低沉地读了一遍

生:老师嚷得太小,要又大又清楚

老师用指责的口气读了一遍

生:这样太高了,没有疑问,太凶狠了

师:我不行了,要不你再来一次。

学生又读了一遍

师:第三个酒客,你刚才特意强调了哪个词?

生:清白,吊起来打。因为掌握了证据,所以证据确凿……

台下掌声响起……

师:为什么同样的一句话的意思要分三次说?

生:想看孔乙己的表现,好嘲笑

生:想玩玩他,逗逗他,像猫捉老鼠一样

生::慢慢玩弄他,玩

师:所以他在众人面前失去了尊严

生:这些人有点过分。

师:还有没有别的嘲笑的话?

生:孔乙己,你也识字吗?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

生:这两句话是致命的要害,(抬头看着老师)你想想,要是你十年寒窗,最后什么也没有读出来,你肯定早就难过死了,且别说别人来嘲笑

师屏幕显示这段话说:我们仔细看看这几句话有没有暗含玄机?

生:明显知道是识字的,但又说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是故意揭他伤疤

师:这里有特别的神情。

生:不屑置辩

生:很得意

师:酒客们希望能看到这场面?

生:不希望,这样就不能嘲笑他了

师:有没有希望的?

生:我想是希望,因为先捧他,捧得高高在摔下他,因为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全场掌声响起

生:因为认识字是最骄傲的地方,在最骄傲的地方讽刺他,就是摧残他的自信

生:捞,很简单,好像谁都能考上,但是他没有

师也配合手势做了一个捞东西的动作

师:所以,他们在众人面前揭,连起来看哪件事对他打击更大?

生:是后者,颓唐不安,笼上一层灰色,而刚才只是胀红了脸,并且红了之后还能慢慢复原,这明显说明对他的打击更大

师:这五句话真厉害,是事先商量好了,还是即兴发挥?

生:即兴发挥,因为酒客喝酒前不会讨论这些事情,其实那个社会,这种冷漠是惯性的态度,习惯了这样去作弄——

师:是有了默契,心领神会对不,长此以往,甚至形成了一种文化,刚才那个同学说到猫捉老鼠,其实鲁迅在《狗猫鼠》那篇文章里也说到了猫捉老鼠和人们的幸灾乐祸一样……

你们现在觉得仅仅是嘲笑吗?

生:鄙夷生:笑柄笑料取乐

师:老师这里有一段话,你们找一个词来形容这种情况。

师出示鲁迅《暴君的臣民》中的一段话

生:是赏玩……

师再出示并一起念:群众,尤其是中国的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娜拉走后怎么样》师:所以他们应该用一个词——看客来形容。下面我们看掌柜的对话

生读,同时屏幕显示

一个同学读孔乙己,大家分角色读

问题:掌柜的看孔乙己的眼光和众酒客有什么不同?

师:第一句话说,你还欠十九个钱呢?是什么意思

生:冷漠,贪财,冷血

师: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怎么说冷血

生:不礼貌,没有客套,直接就问钱,孔乙己都已经那样了也不关心,说明没有同情心师:和酒客比,他更多了一份冷酷,对

下面一句和前面某个地方似曾相识(学生答出)师继续:他们说的目的有什么不一样?生:酒客是纯粹的嘲笑,而掌柜的明知这些还说,目的是招揽客人,因为他知道酒客都喜欢这样,可以调节气氛,是自己生意更好

师:所有前面……“引人发笑”……

生:是在利用孔乙己

师:即使腿断了,也还要利用,他的眼光里更多的是冷酷,还有残酷的利益

他的目的有没有达到?

生:达到了,前面说没有顾客,而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

师:人数发生了变化,再看笑声——哄笑——笑了——为什么人数变少了,笑声也小了,说明有一样价值没有了

生:说明此时孔乙己被取乐被嘲笑的价值也没有了

师:所以,连生命失去也就无人顾及了。全文来看,这些酒客对谁产生了伤害或影响?生:当然是孔乙己,子乎者也的话,后面掌柜的又一次嘲笑了,而孔乙己只是低声说道,跌----跌----跌-----说明自尊已经丧失,精神已经消失殆尽了

生:失去了读书人的尊严

生:失去了生活的信念,因为第十段中说话的声音变了,连长衫也没有了

师:从这个意义上说,孔乙己死在人们的冷漠里嘲笑里,所以文章最后有说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还有对谁产生了影响?

生:对孩子们

生:有一句话说,学习要从娃娃抓起,“我”从小学到的东西会影响我一生,“我”一开始赞赏,教我写字,“我”后来不耐烦,越走越远,这个孩子从小就学到了嘲笑,而掌柜的也不加指正——,

师:这种看客文化不仅……而且形成了冷漠的氛围,甚至连小孩子也变得麻木不仁

屏幕显示《呐喊》自序中的一段话:凡是愚弱的国民……

师:还有谁在看这一切呢?

生:是作者,当然也有我们

师:我们通过谁知道呢,当然是作者通过小说告诉了我们这一切,我们思考一下鲁迅的看和文中众人的看是一样吗?

师:鲁迅冷静地用八字里概括这些人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他是肃然不笑的,我们也哟冷静地看,我们也肃然不笑,这样就会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出示文字材料——在中国,尤其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的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于高兴的尽有————南腔北调集

师联系实际,出示视频——2003年湖南跳楼事件,跳楼者在众看客的起哄下喝酒跳下身亡师:今天你是什么态度呢?今天看客现象死灰复燃

真没有想到鲁迅半个世纪前的现象今天还在上演,中国最缺乏的就是诚与爱(鲁迅语)

孔乙己少了,但是冷漠还在——当漠视……以下为教师激情演讲内容……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有希望,中华民族才有希望,最后一段话送给你们也送给我共勉

但愿那些看客的冷漠能够将我们震醒,让我们——

(益民评点:从文字中感受人世的薄凉!)

《孔乙己》课堂实录(二)

执教人:杭州市建兰中学饶美红

(课前播放茅威涛的越剧唱腔《回字歌》,渲染气氛。)

一、导入:孙伏园先生的评论引出《孔乙己》。

师: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说,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还把它译成了外国文。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孔乙己。

二、初品孔乙己,他是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师:课前我们都已预习过,通过对课文的通读,孔乙己留在你脑海里最深刻的画面或者说最深刻的语言、动作是什么?

生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生2:他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生3:给孩子们吃茴香豆时的情景。

师:你能配上动作把这一段朗读一下吗?

(学生摇头换脑并伸出五指做孔乙己状形象地朗读。)

师:从这段话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1:孔乙己是一个有文化的人。

生2:他是一个好玩、可笑的人。

生3:他是一人迂腐的人。

师:但老师觉得这情景是这篇课文中唯一能让人感到温馨的地方。有同学有同感吗?

生1:他自己钱不多,买了为数不多的茴香豆还要给孩子们吃。

生2:这里我感受到了他的善良。

师:同学们都很有感触,孔乙己留给你们还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吗?

生:“窃书不能算偷……”这句话给我印象也还深。

师:你认为窃和偷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

生:……

师:其实两者意思一样,偷是口头语,窃是书面语,你们说孔乙己自己知不知道两者意思是一样的?

生:知道的。

师:那他为什么要这样说?

生1:人们用口头语“偷”来嘲笑孔乙己,孔乙己为了辩解而用古词语“窃”,故意在字面上做文章。

生2:说明了孔乙己这个没落封建文人的迂腐、可悲。

师:同学们讲的都非常棒,《孔乙己》这篇经典的课文在你们的父辈和老师读书时候就有,有意思的是这两天老师问了一些年长者和一些和我同时代的人,让他们说说多年后孔乙己留在他们脑海里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说到了这几幅孔乙己的经典画面:

(大屏幕呈现下述文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回字有四样写法,

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师:好象跟我们的同学说得不谋而合,看来这就是经典的不朽之处,无论经过多么长久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一样的。

师:根据以上这些文字的叙述,你认为孔乙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生:读书人!

师:怎样的读书人?能否在前面加个定语。

生1:可笑的读书人!

生2:迂腐的读书人!

生3:善良的读书人!

师:国际知名的文化研究学者李欧梵先生认为:孔乙己是历史转折时期、落后于时代的,固守着过去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师:在你们的印象中,读书人的社会地位是如何的?

生1:读书人的社会地位应是挺高的。

生2:万物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嘛!

三、再品孔乙己,他是一个有着悲剧性格的“边缘人”。

师:那就让我们去看看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孔乙己的社会地位如何?假如我们让时光倒流,让我们回到孔乙己那个年代,你能在咸亨酒店众多的酒客中,一眼就认出哪个是孔乙己吗?请根据文中的话说说理由。

生:能,根据第四小节中的“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师:为什么说他是唯一的?

生:根据文中第一小节的描述,站着喝酒的是短衣帮,而穿长衫的是要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师:也就是说孔乙己既不属于短衣帮,又不属于穿长衫的主顾。但是,他只要踱进店里坐着不就可以成为长衫主顾一类了吗?他能坐着喝吗?

生:不能,因为他太穷了!经济地位不允许他坐着喝!

师:那么只要他脱下长衫就可以归入短衣帮了。他愿脱下长衫吗?

生1:不能,他太穷了,只有这么一件衣服,所以脱不下来。

师:你认为他没有换洗的衣服,果真是这样吗?

生2:不对,我觉得是他始终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他认为长衫再破也是读书人的标志。生3:他喜欢与众不同。

(全班大笑)

师:那这个孔乙己太有个性了。

生4:在他的思想里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自己和短衣帮归属在一起。

生5:他企图用一件长衫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他的思想意识不认可他脱下。

师:所以真是欲上不能,欲下不甘啊!既不能踱进店里去喝,又不能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脱下长衫。孔乙己成为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的孤独的边缘人。

四、三品孔乙己,他是一个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

师:这么一个不属于任何群体的边缘人,是否跟别人没有任何关联了?

生:文中第九小节这样写道:“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说明他还是和别人有关联的。师:能从文中找到“这样”的具体表现吗?

生1:第四小节,满口之乎者也……他说窃书不能算偷,大家都笑了。

生2:大家说孔乙己捞不到半个秀才时,店内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生3:孔乙己和邻居孩子之间的‘多乎哉?不多也’,也都是笑声。

生4:第十一小节,孔乙己说:“跌断,跌,跌……”,大家便哄笑。

师:静下来,让我们想一想,这些真的好笑吗?如果我们就是孔乙己,考不上秀才举人,可笑吗?没钱不能多给孩子茴香豆,可笑吗?没钱只能去偷书,可笑吗?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可笑吗……让我们觉得可笑的分别是孔乙己的什么事?

生1:窃书不能算偷,这里表明了孔乙己没落、迂腐。

生2: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说明被人家取笑戮到内心隐痛时孔乙己那种失望、颓唐的悲凉心理。

生3:“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句话显示了孔乙己最诚挚的人性,但由于生活的窘迫,这人性不过是笑料的一部分罢了。

生4:“跌断,跌,跌……”孔乙己此时的神态是“低声,恳求”说明他很可怜!

生5:突然发现让人们觉得可笑的分别是孔乙己的“偷窃-落第-迂腐-断腿。”

师:确实如果我们是站在酒客的角度,觉得孔乙己是可笑的。但我们以孔乙己自身的角度去想想,这一切对于孔乙己个人来说都是他心中永远的痛,那为什么每一次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生:说明了当时社会的悲凉,人情冷漠。

师:孔乙己他自认为是一个读书人,有身份的人,可他的一举一动却成为人们无聊生活中的笑料。可见他们的快乐是建立在孔乙己的痛苦之上的,他们在玩味、欣赏别人的苦难。孔乙己这么一个悲苦的人的形象就很直观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师:但让我们感到更辛酸的是,文中继续写道:“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生1:说明了孔乙己无足轻重的社会地位。

生2:他只不过是一个玩物,一块笑料,一个废物。

生3:他是一个可有可无、毫无价值可言的人。

师:文中哪些语句可以读出?

生:第十小节中“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

师:是在什么情况下我才觉得的?

生:掌柜说:“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

师:文中这十九文钱总共提到几次?说明了什么?

生1:四次。

生2:十九文钱成了他的代名词,他曾经存在过的唯一证据。

生3:十九文钱似乎标志着他存在的全部价值。

师:是的,所以当这十九文钱从粉板上抹去时,孔乙己这个卑微的名字便永远从冷漠残酷的社会消失了!

师:还有吗?

生:第十小节,“谁晓得?许是死了。”

师:什么样的情境下有这样的对话的?我们分角色来朗读一下,来体会一下当时他们的心情。(学生分角色朗读)

师:谁晓得?许是死了。他们用的是什么口气?

生1:漫不经心,掌柜随口问,酒客信嘴答。

生2:一个漫不经心,一个毫不在意。

师:讲得真好!这种刻意为之的“轻描淡写”更加强了悲剧的效果。我们一般在谈论什么东西逝去的时候会用这种口气?

生1:动物

生2:我们家的宠物死了,我也不会用这种口气。

师:可见孔乙己连动物也不如。从这段文字中我们还读到了什么信息?

生1:丁举人的凶残行径。

生2:但没有人站出来表示一点愤慨和不平。

师:说明了什么?

生:人与人之间冷漠、隔膜、麻木到了触目惊心、令人寒心!

师:有人说:“人没有错,错的是时间。”一个小小的孔乙己,谁会去关心他?一个小小的举人在那时可以草菅人命,而没有一个人去阻止,都只是旁观。或者说在看戏,戏中谁死谁活与我何干?漠视像习惯一般存在,再装着没事人样,然后再看戏。

师:文章最后还写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请听课文十一至十三小节,请同学们边听边在文章中找依据。

(学生听课文录音边思考)

生1:我认为他死了,因为前文说孔乙己品行好,从不拖欠,但现在—二年过去,还欠十九文钱。

生2:我也认为他死了,因为原先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而现在他被打折了腿,黑而且瘦。天气又逐渐转凉。

生3:我认为他没死,他可能到另外的地方去谋生了。

生4:我认为他死了,因为他这么好酒,如果没死,他爬也要爬来喝酒。

师:中国酒的历史比文学的历史更长,曹雪芹,他是“举家食粥酒常赊!”这位同学分析得挺有道理,孔乙己这么好酒,如果还活着,一定会来喝酒的。

生5:我认为他没死,可能这个社会上有好心的收容了他,并给他好酒喝。

(全班大笑)

师:你怀着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望,是的,或许他被好心人收留了。

生6:我认为他已经死了,因为原先别人嘲笑他,他会争辩,而现在是“不十分分辩”,说明他心都已经死了。

生7:天气已转凉,且他这时穿着的是“破夹袄”,刚才我们说孔乙己是无论如何也不肯脱下那件长衫的,可此时他已脱下,这意味着他生命的终结。

师:你观察的真仔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的这一小节,请同学们默读,然后告诉老师,此时如果我们再到咸亨酒店去找那个标志性的孔乙己还能找的到吗?你们还发现了什么?生:找不到了,孔乙己此时已被迫脱下长衫,换上了短衣帮的“破夹袄”。

师:长衫脱下那他该归属于短衣帮了!

生:这回他终于坐下来“喝酒”了,不过并不是坐在隔壁的雅座里,而是坐在一个蒲包上喝。师:鲁迅先生让孔乙己的最后一次出场让我们震惊,他先前塑造的那一个高大的孔乙己的形象已倒塌,这是一个人精神的萎缩。鲁迅先生让他最后一次出场也没有归属,他始终是一个处于社会边缘的可怜的读书人。所以著名作家刘再复认为:“孔乙己是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师:如果说“大约”印证了“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说明没有人去关心他,让我们读到了隐含着的社会的冷漠的话。那么我们同学们刚才找出来的种种迹象表明孔乙己的确死了。

“的确”表现了孔乙己死亡的必然。让我们彻底地感受到了社会的凄凉。

五、走进鲁迅先生,他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师:孔乙己的确死了,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当老师再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内心感到无比的痛苦,孔乙己他存在过吗?于是写下了这段文字:

(大屏幕呈现下述文字,教师配乐朗读)

春天已经来临了,孔乙己也的确死了,死在那个被冷落的墙角。听说,他死时还不停地唠叨着:“人固有一死。”的确,这一次他真的死了,死在人们的唾弃和冷眼中,死在这个春天已经来临的季节。

孔乙己被几个收拾垃圾的人草草地葬了。没有墓碑,因为他无名无姓;没有吊客,因为他无亲无故。

草,已长满了这座荒墓,永远不会有人知道这里面有一个人,他是谁。

师:那个叫孔乙己的人,他死了。是谁杀死了孔乙己?

生1:是科举制度,让他学了一些没用的东西,如茴字有四种写法等,让他无法谋生。

生2:是他自己的性格,他好吃懒做。

生3:是当时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麻木。

师:鲁迅先生在《我之节烈观》中写到:中国的看客是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我们来看一下,鲁迅是让孔乙己怎样从人们的视线中逐渐消失的?

生齐读:他从……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师:著名作家余华在《内心之死》中说:“当读到这段文字,有“一种子弹穿过身体的迅疾”的感觉。鲁迅先生省略了孔乙己最初几次来到酒店的描述,当他的腿被打断后,才开始写他到来的方式,这是一个伟大作家的责任。于是我们读到了文学叙述中的绝唱:用手走路的人,一个非人!这幅图景是整篇小说的灵魂,孔乙己留给我们的是用手支撑着身体走出门的背影,背影后是自顾自谈笑着的人们。

(学生思考)

师:孔乙己不幸中的血腥味就在这些看客的冷漠的谈论中消解了,这正是鲁迅最痛心的。一种全民族的演戏与看戏,是一种极其可怕的消解力量。那么鲁迅为什么要塑造一个处于社会边缘的遭社会凉薄的孔乙己形象呢?

生1:唤醒人们的同情心。

生2:批露这个麻木的社会。

师: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这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使鲁迅先生感到痛心和愤慨的问题。鲁迅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就经常和友人许寿裳一起探索“中国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的问题,他们当时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和爱”。在鲁迅先生看来,这种爱的缺乏,往往表现为一般群众精神的麻木,从而对不幸者采取冷漠的旁观的态度。《孔乙己》完成了他的揭露并批判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的写作意图的:

(大屏幕呈现下述文字,学生齐读):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鲁迅《〈呐喊〉自序》

师: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当这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在鲁迅先生眼前飘动时,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好,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回字歌》的歌声缓缓响起,大屏幕播放视频:)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一些大师级的思想家、文学家,他们的思想与文学具有一种原创性,后人可以不断地向其反归、回省,不断地得到新的启示,激发出新的思考与创造。鲁迅正是这样的一位具有原创性的现代思想家和文学家。——钱理群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

(益民评点:层层剥笋,露出主题的真相。)

实现高品位的教学价值

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吴丹青

好课如好文,顺课堂之肌理亦能感教师之品格。饶美红老师的《孔乙己》课堂教学体现了执教者先进的学生观、教师观和教材观、阅读观。它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择其一二而说之。

一、独到而精准的文本解读切口

文本解读的切口,最能显现教师的个性与功力。饶老师将切口定在“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悲剧命运的原因探寻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导致“孔乙己”悲剧的除了其自身原因之外,还有来自于“看客”们的冷漠与残酷。这看似剑走偏锋的解读,却极好地剖析出鲁迅作品的人文价值——对个体生命的最本质的关怀,且更贴近于作者完成他的揭露并批判“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的写作意图。这样独特而精准解读的价值,还在于撇去了意识形态的条条框框,走出了长期以来照本宣科地把孔乙己讲解成封建科举制度牺牲品的狭隘。于是,学生们在剖析孔乙己的形象及其生存的社会环境时,不仅“怒其不争”,更是“哀其不幸”,从中也看到了一个弱势群体在社会生活中的生存状态,领悟到孔乙己不只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悲剧的背后具有普遍的意义。这样的课堂自然就具备了高屋建瓴的气势,也更好地实现了鲁迅作品的教学价值。

二、真切而深刻的体验与感悟

知识的厚度是教师讲析的第一要素,但决定课堂的成败却在于学生是否能够获得真切而深刻的体验与感悟。文学作品教学,切忌程式化的教条灌输,需要直指心灵的体验学习方式。饶老师自然深谙其理。课堂伊始,以“孔乙己留在你脑海里最深刻的画面或者说最深刻的语言、动作是什么”这看似随意实则为精心设计的提问,调动出学生阅读的原初体验,直观形象地感悟孔乙己,为后边的深入分析做铺垫。而“假如时光倒流,让我们回到孔乙己那个年代,你能在咸亨酒店众多的酒客中,一眼就认出哪个是孔乙己吗?”这样的情境引导学生走进了小说中的场景——咸亨酒店,他们似乎就站在孔乙己的身旁,看着孔乙己站着喝酒,思考着能不能帮他脱下那件长衫。当分析到人们看待孔乙己时说的话“谁晓得?许是死了”时,“什么样的情境下有这样的对话?我们分角色来朗读,体会一下说话人的心情。”这样的学习活动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教学价值。角色体验、朗读品味、问题探究,于是学生获得了真切而深刻的体验与感悟: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一个具有悲剧性格的边缘人,一个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越来越明晰。

三、大气而开放的教学进程

饶老师不仅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品味语言,感悟形象,还带领他们进入理性的思辨境界。而真切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理性认知相辅相成,有着近乎于不着痕迹融合的教学效果。整堂课由初识孔乙己,据其细节识人物;到从其站着饮酒之形象,解其边缘人特征;再到看客看待孔乙己,明其悲剧实质;到最后孔乙己退场时的戏剧化造型,悟其乃遭社会凉薄的苦人。简洁明晰的教学形式营造了开放大气的思维空间,文本解读内涵丰富而又逻辑清晰,每个板块的学习目标明确而又利于生成,板块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各个环节步步为营又层层深入。从交流自己的阅读体验开始,一步步走向文本深处,学生的视界与文本视界、作者视界、教师视界以及其他专家读者的视界交接、碰撞、交融,从而建构知识、获得智慧,拓宽视野,提升能力。从而实现文学作品高品位的教学价值。

《孔乙己》课堂实录(三)

执教人: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县实验初中杨权应

课间播放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学生沉浸到音乐声中。

(点评: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对渲染情境是一种重要手段,而对音乐的选择也很重要,如泣如诉的音乐为课文的学习创设了特定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把握,并从中去体会、想象。)

一、导入:

师:作为中华民族20世纪的文化伟人,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鲁迅,以文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的抱负。(投影出示:以文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的抱负)在他一生所创作的三十多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孔乙己,去体味小说复杂的情感内蕴。(教师板书课题:孔乙己)

二、初读:

师:首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标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并且想一想,读了课文后,你认为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按要求读课文,标出生字新词,思考问题。6分钟后交流)

师:谁来认读一下这些生字新词。(投影出示生字新词:阔绰羼水唠叨打折了腿蘸门槛砚)

(先指名认读,后出示拼音,再注意字形,最后齐读两遍)

(点评:王乃森教授曾说过,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安身立命之本。而很多的语文教师却忽略了字词教学。而教者却不遗余力地花时间教学生读词认字,显示了教者对语文教学的正确定位。)

师:同学们读了课文后,你觉得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我认为孔乙己是一个善良的人。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

师:老师相信你也是一个善良的人,还有吗?请同学们能结合课文的内容来回答。

生:我认为孔乙己是一个守信的人,因为他能按时还上酒钱。

生:我认为孔乙己是一个很可怜的人,最终他死了,可他的名字还在酒店里的粉板上。生:我认为孔乙己是一个许多不良品质的人。

师:是吗?他有哪些不良品质?

生:他好喝懒做,还偷东西。

生:他还是一个死要面子的人。明明偷了东西,还说:“窃书,不算偷。”

师:还有其它方面吗?

生:明明没有钱,还要去喝酒。(学生大笑)

生:明明是一个没有地位的人,可还要装作斯文人。

师:你是从课文的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课文第四小节有这样一句话:“他唯一一个站着喝酒却穿长衫的人”。

师:你分析得非常深刻。

生:我认为,孔乙己还是一个非常迂腐的人,一天到晚说一些“知乎者也”的话。

师:他为什么要说这些“知乎者也”的话呢?

生:他要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师:与众不同,有哪些不同?

生:他认为自己是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身份的人,不能和那些短衣帮一样。

师:而实际呢?

生:他也是与短衣帮处于同等地位的人。

师:读了一遍课文,居然有这样的理解,真不简单。

(点评:在初读这一教学环节中,认知结构的差异,决定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的差异。教师在此仅仅穿针引线,由此及彼,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深入文本,帮助学生系统地归纳课文内容。)

三、探讨:

师:读了课文后,同学们对孔乙己的评价褒贬不一。不过,老师读了课文后,发现孔乙己的一生,始终没有跳出一个“半”,同学们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与孔乙己有关含有“半”字的语句或暗含“半”字的内容。

(学生按要求读课文,并进行勾画,先独立思考,4分钟后师生交流,)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同学们都找到了哪些语句或内容?谁来说一说?

生:孔乙己说话时,总一些“知乎者也”的话,让人“半懂不懂”

师:你找得很准确,这说明了他说话时“半懂不懂”。课文中还写了他哪些“半懂不懂“的话?生:当别人取笑他偷书时,他却说:“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的话。

师:你能摹仿“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吗?

(学生摹仿)

(点评:“文贵内悟”,摹仿人物说话,使得学生进一步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为正确把握人物奠定了基础。)

生:当孩子再向他要茴香豆时,他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师:同学们找得非常准确,老师想要追问一下的是:他为什么总是说一些半懂不懂的话?生:他要显示自己是一个读书人。

师:仅仅就是证明自己是一个读书人吗?有没有不同的观点?

生:因为他学的就是一些《四书》《五经》,那些内容都是一些文言文,他读得很认真,所以就与上面一样了。

师:不错,受了课本的影响,还有呢?

生:我认为他思想上认为就是一个读书人,是一个上层社会的人物,他要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师:也就是说思想上也受了课本的影响,能不能换一个说法?思想上深深地受着什么影响?生:受着科举制度的影响。

师:很好,你看得真深,看到了当时的封建科举制度。也就是说,孔乙己之所以说这些“半懂不懂”的话与科举对他的影响有关。同学们还找到了哪些内容?

生:他的姓名也来源于“上大人孔乙己也”这句半懂不懂的话中。

师:对,孔乙己的姓名也来自于半懂不懂的话,也与“半”字有关。

生:他做什么事都只做了一半。

师: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替人家钞书时,结果人和笔墨纸砚一齐失踪。

师:不错,能用一个成语来说明吗?

生:做事时“半途而废”

师:孔乙己的字写得非常好,这得益于他的勤奋,如果像现在,他做一个书法老师,绝对没有问题,可是他为什么不好好地把书钞下去呢?可能有哪些原因?

生:他好喝懒做,好逸恶劳。

生:他怕吃苦,想不劳而获,我认为这是他的品质不好。

师:对的,孔乙己的好逸恶劳的个性决定了他做事“半途而废”,可是他读书时却还矢志不渝啊!再想一想,在他的思想深处跳动的是什么?

生:孔乙己一生就想做官,他一直想通过科举实现他的梦,正是因为如此,我认为他信奉的是“万般皆下苦,唯有读书高”,所以他不愿意劳作,就出现了连“人和笔墨纸砚一齐失踪”的事。

师:也就是说,做事“半途而废”不仅仅与他的个性有关,也和科举对他的影响有关。看来封建的科举对孔乙己的影响不小啊!

师:同学们还找到了哪些语句和内容?

生:孔乙己喝酒只喝一半。

师:不错,文中是有这样的语句,你给我们读一读。

(生读“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

师:同学们能根据刚才的语句,还找到了有关“半”字的语句吗?

生:我找到了,孔乙己读了半辈子的书,可结果连半个秀才也没捞着!

师:苦读半辈子,却连半个秀才也没捞着。也就是到最后,他什么也没有,一事无成。老师就纳闷了,他为什么不改行呢?非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呢?

生:因为他一心就想做官,就想通过做官来发财。

生:因为在他的思想深处,就认定了一个方向,就是通过读书来谋取功名。

师:同学们又触到他的灵魂了,我们现在也非常明显了,他的灵魂、他的思想都和和封建的科举制度有关(教师板书:封建科举制度)

师:还有吗?

生:孔乙己被丁举人抓住,打了大半夜,结果被打折了腿。原来是一个正常人,现在却成了一个废人。也与“半”有关系

师:很好,此时的孔乙己已经离死不远了。

生:最后,孔乙己虽然死了,可是他的姓名仍然记在酒店的粉板上。

师:这和“半”字有关吗?

生:我们中国人有句古话就是“入土为安”,可是,孔乙己死了,却被人牵挂,所以,他并没有完全死了,只死了一半。

师:你分析得非常深入,可是老师要反问一句,孔乙己死了,是真的被人牵挂吗?能不能用这个词?

(点评:学生对问题的不同见解,作为教师应当予以尊重,但教师一定要给出自己的理解,给学生以正确的导向。)

生:我认为不能用这个词,他只是因为还欠十九个钱,才被人记着的。

师:也就是说孔乙己全部的身价还抵不过那十九个钱,多么悲惨的一个社会现象啊!孔乙己的肉体已经离开了这个世间,可他的灵魂却仍然留在人间,任人嘲笑:“他还欠十九个钱!”师:他的死也与“半”有关,看来他真是一个可怜人。

生:在酒店中,孔乙己是唯一一个站着喝酒却穿着长衫的人。站着喝酒说明他的地位和短衣帮一样,同样处于社会的最下层,而长衫却是身份的象征,孔乙己也穿着,所以我认为孔乙己的身份也是各有一半。

师:那么造成这种身份各有一半的原因是什么?

生:是他个人的原因。

师:能具体地分析一下吗?

生:是他的思想在作怪。虽然很穷,可是他死要面子,硬穿着他那件又破又旧的长衫,硬着装着上层人物。

师:也就是说,他有一种怎样的想法?

生:瞧不起劳动人民,羡慕上层社会。

师:是啊!造成他身份各一半的根本原因又和他的思想有关,而他之所以有这样的思想又和当时的封建科举制度有关。换一句话,造成他“半”字人生的根本原因不仅仅与他个人的低劣品性有关,也和封建科举的毒害有关。(教师板书:劣恨性,在“封建科举制度”后写上:毒害”)

(点评:从学生中发现问题,再把问题还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因为,课堂是学生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师:这也是鲁迅先生写作目的所在,揭示封建科举对读书人的毒害,批判国民的劣根性。从孔乙己的“半”字人生中,我们看到了他的可怜,也看到了他的可憎,鲁迅先生用了八个字表达了对他的看法。(投影出示:哀其不幸,怒其不憎),那么,文中人对孔乙己持什么态度呢?

生:好像他们一点点都不同情孔乙己。

生:文中的笑声出现非常多,孔乙己在笑声出现,最后也在笑声死亡。

师:那么,文中的笑声是一种什么样的笑声?

生:是一种嘲笑!

生:是一种幸灾乐祸的笑声!

生:是一种事不关己的笑声!

师:那么文中的他们究竟是怎样嘲笑孔乙己呢?能找出具体的语句吗?(教师板书:笑)生: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

师:假如你就是那位喝酒人,你会用怎样的语气来嘲笑孔乙己?

生:在“当真”这个词要注意,同时,语气要上扬!

师:你来试一试!

(学生模仿)

师:还有其它句子吗?

生:我从这句话中看到了嘲笑:“孔乙己,你的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师:这就是孔乙己出场时的嘲笑。你来模仿一下!

(学生模仿。)

师:孔乙己就是这样给别人快乐的人,同样是下层等级的人,一群苦人儿在嘲笑另一个苦人儿。同学们想一想,文中仅仅孔乙己是具有劣根性吗?

生:我认为那些嘲笑孔乙己的人也具有劣根性……

师:为什么?

生:因为“人以群分,物以类聚”,可是他们却不是这样,本来他们应该是互相帮助的,可是他们没有认识到。把自己的所谓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他们不清楚自己的地位和身份。

师:也就是他们面对自己的命运显得非常的麻木,麻木不仁,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状态下中国农民的最大悲剧,也正是这种群体的劣根性,使得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堵厚厚的墙,形成了一个冰封的世界,冷漠,无情。(教师在“劣根性”前写上:国民教师在“笑”后写上:冷漠、冷酷)

(点评:一篇课文,尤其是一篇长文,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面面俱到。而作为我们教者只要抓住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围绕一两个主打问题,就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就好比歌手的一张专辑里的主打歌一样,使人耳目一新。在这一教学坏节中,教师抓住“半”字,设置问题,既抓住孔乙己的人生特点,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的主动性达到了空前高涨,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为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教师恰当的提问与过渡,学生精彩纷呈的充满个性化的回答,充分

体现了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感悟:

师:孔乙己就是在笑声中走完了自己的“半”字人生,让我们再聚焦孔乙己最后一次来喝酒的场景。(播放《孔乙己》电影片段)

(点评:由对文本内容的理性感悟,再到电影画面的的直观感受,电影这一集形象与艺术为一体的信息文化,以它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直观的画面,恰当的音乐背景,深深地打动着学生的心,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无穷遐想和思索。)

(学生欣赏《孔乙己》电影片段,大约2分钟)

师:看完这个片段后,同学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生:就是那个笑字,当孔乙己用手爬走的时候,那个酒店的老板还在笑,我看了真的很气愤!师:你真的很有同情心。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另一目的就是揭示当时社会的凉薄与病态。(投影出示:社会的凉薄与病态)

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乙己的那双眼睛,遥望着苍天,浑浊的老眼好像看到了什么!师:你说他看到了什么呢?

生:影片中出现了一个乌云笼罩的月亮,他看月亮,说明他也非常欣赏光明与温暖。

师:可是他却最终没有看到光明与温暖,在笑声中走向了死亡。

生:我认为他已有了必死之心。

(点评: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影片的不同理解,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样安排发展了学生个性化思维,而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正以它的生动性、差异性、竞争性丰富着课堂,活跃着思维。观点的碰撞、智慧的交锋、创新的火花时而闪现,它在个体心智发展中显示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又把握住“民主、科学、个性”的阅读教学的灵魂。)

师:心己死,悲哀莫大于心死。在这个病态和冷漠的世界中,孔乙己走完了自己的“半”字人生。

(下课铃响起)

师:今天我们感知了孔乙己这个旧社会的让人可怜又可憎的人物,跳出课文,让我们审视自己,今天制度的优越,环境的和平,亲人的无私帮助,再加上我们自身的努力,我相信我们一定会走好属于我们的完美人生。(教师板书:完美人生)

师:一堂课很难包容一切,希望同学们进一步研读课文,下课!

(益民评点:“半”字人生,是个不错的角度。)

《孔乙己》课堂实录(四)

余映潮

起立,班长带大家(齐呼景山的校训、班训)

师:一上课我就感觉到同学们青春的热情,让我们带着这种热情来进行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欣赏。

两个任务:文意理解,课中比读(屏显)

一、文意理解

第一个任务很简单——文意理解,说一说《孔乙己》这篇课文阅读之后的初步感受。好,思考一下,组织一下自己的语言。

好,谢谢!请你来!

生:社会的复杂、群众的麻木和科举的罪恶。

生:首先是社会炎凉。

师:前面应该要有个总起,我感受到了,我从这篇小说中感受到了……

生:其实我刚读完这篇小说觉得挺有趣的,孔乙己,说白了,就是小说里的一个笑料。但是呢,就是通过这个笑料,我们看到了鲁迅对封建制度的抨击。还有揭示社会的丑陋。

师:嗯,孔乙己是谁的笑料呢?是那些看客们的笑料。因此,孔乙己这个人呐,很可怜呐!注意说话里面不要带口语——“说白了”。

好,请你来。

生:课文中的孔乙己是个可有可无的人。鲁迅就是用这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来反衬出一种当时封建社会的状况——人性的冷漠和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

师:是呀,他既不是短衣帮,又不能像那些穿长衫的一样潇洒地慢慢“坐喝”,所以他是一个边缘的人,可有可无。概括得真好,通过这个人的命运反映了社会的炎凉。

好,继续说话。请你来。

生:这篇文章,我认为,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等写出了当时世态炎凉、世风日下的情况。

师:好!当中加一句——通过什么什么描写,表现了他的命运的变化,然后再是你的第三句话。这个同学的发言就切中我们文学作品范围中来了。通过作者的描写,通过情节的变化,表现人物的命运。

还有同学要说吗?(没有)

好,刚才我们谈的是初步的感受。《孔乙己》是篇小说。《孔乙己》是关于一个小人物的小说。《孔乙己》是一个读书人孔乙己的小说。这篇小说用各种描写的手法表现一个人物的命运,引起我们深深的思索。这就是我们的初步感受。

欣赏:这是整体感知课文,余老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说一说《孔乙己》这篇课文阅读之后的初步感受。”虽说是初步感受,可很是需要花功夫的。它需要学生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至少走一个来回,还需要他们筛选提炼整合,就自己已有的认识来谈自己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对小说主人公的理解,对作者用意的理解。这也是老师上课伊始打探学生的学习起点。

在这里老师能了解到学生读课文文学味少了些,小说的知识运用得少(到最后发言的同学切中文学来谈),谈得感受大多是概念化的理解,如:反映封建社会,抨击封建制度。余老师的回应一一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思考小说中人物命运变化,为后面的小说欣赏做铺垫。

过渡:资料助读

资料一:意在描写社会对苦人的凉薄。(屏显)

师:下面我给大家讲一点东西。《孔乙己》是鲁迅先生最喜爱的最满意的自己的作品之一。注意:鲁迅先生自己说,他说创作《孔乙己》这篇小说意在描写社会对苦人的凉薄。我们现在的解读常常认为是批判封建社会,但作者的本意是唤醒我们的同情心。孔乙己这个人物无疑有很多弱点,正是因为他的弱点,才导致了他生命里程的变化,但作者塑造这个人物要表现的是“社会对苦人的凉薄”。

资料二:《孔乙己》运用“儿童视角”编织故事。(屏显)

师:注意这四个字“儿童视角”。阅读小说,我们要关注视角。《孔乙己》的创作手法,是用儿童视角来编织故事。小说里以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吻,讲述他眼中的孔乙己的故事。这四个字要批注在课本上——儿童视角。一说到这四个字,你们脑海里应闪现一批用儿童视角写的小说。能不能记得你们学过的课文里用儿童视角的小说?

生:《最后一课》

师:是呀,小弗郎士的眼睛里写出了一个重大事件。鲁迅先生还有一篇小说——《社戏》,学过了吗?学过了。还有外国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学过没?还没有,以后会学到。你们看,拿到一篇小说,你就知道它是儿童视角还是成人视角,还是第三人称的视角。

下面再注意四个字——“场景设置”

资料三:《孔乙己》巧妙地进行“场景设置”,在“咸亨酒店”。(屏显)

师:注意咸亨酒店就是场景,作者在咸亨酒店让孔乙己“出场”和“退场”,在这个场景里集中地表现人物,叙说故事。短篇小说非常讲究场景设置。我们顺着这个同学的发言问一下。师:《最后一课》的场景在哪?

生:在教室。

师:马上触类旁通了吧!就是在教室里形成故事情节。想一想一个大难题,《社戏》的场景在哪里?

生:在船上。

师:怎么讲?

生:就是主人公他们在船上看戏。

师:一群人,小主人公和他周围的人物群像都是在船上。很好啊,知道什么是场景了。下面又有一种手法,就是“虚写和实写”。

资料四:《孔乙己》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表现文中重要人物孔乙己和丁举人。文中对丁举人的描写就是虚写。(屏显)

师:虚写和实写,虚实相生。这个里面另一个读书人——丁举人始终没有出来,但是他的故事却在文章里面,所以对丁举人是虚写。作者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写了文中的重要人物,孔乙己和丁举人。对孔乙己主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写,丁举人就是虚写。就是孔乙己也有虚写,比如听人家说过孔乙己,就是虚写。这个很重要,读孔乙己一定要读出多线条多角度的内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资料五)

资料五:《孔乙己》从丰富深刻的“角度”叙写孔乙己的故事:对他与“酒”的关系,对他的“偷”的描写,“手”的描写,“脸色”的描写,对众人们“哄笑”的描写,我们都可以进行专门的欣赏。(屏显)

师:昨天有个老师说,她一节课专门欣赏孔乙己脸色的变化。孔乙己脸色的变化,表现他心理的变化,表现他命运的变化。这个线条就很好。孔乙己的手在文章里就很多。这篇小说的文学价值就在于多线条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下面是专家的话。

资料六:小说突出地从三个方面表现了孔乙己的人物特征:长衫、语言、手。(屏显)

师:长衫足一种身份的象征。尽管他很落魄,但他仍然自尊地认为他是读书人,不管它多么破多么旧,他仍然穿着。但是他的长衫终于没有了。因此他的命运就有了暗示。语言,之乎者也,满口之乎者也,但是,后来呢?手,一笔好字,能够用来抄书谋生,后来呢?所以呀,语言直接呈现人物的文化背景,同时也体现人物命运的变化。手的不同阶段的功用隐喻着他的人生命运的巨大变化。这是专家的话。我们这节课,要涉及这三个方面的知识。

欣赏:这是丰厚的课中“微型讲座”。这一个环节为下面的课中比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学生读课文,读小说指明了方向,为学生指点了小说的欣赏角度与基本方法,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不至于学生在课堂上跟着老师激动一会,雾里看花,实质没有留下什么。这里,学生学习的是小说阅读的知识和方法,加之下一环节的实践,相信这些都会驻留在学生心里。下面进行课中比读,请同学们把这段话读一读,很有意思的一段话。

二、课中比读

生:(齐读资料)鲁迅先生的文章,有不少是可以用“课中比读”的方法来进行品读欣赏的。(屏显)

师:百草园的生活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南方的雪和朔方的雪,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退场时候的孔乙己和出场时候的孔乙己都是可以比读的。把我们的视点落在第四段和第十一段上,通过细微处的对比来展现孔乙己命运的变化。请大家看练习三,“他不回答,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这句话在第四段。再看下面的练习,“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

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这就是比读啊!第四段里他拿钱的手法是“排”,第十一段里,他拿钱的动作是“摸”,这就叫课中比读。大家从第四段和第十一段找出细微处进行比较,然后阐释。开始各自尽心的、地读书。手上要拿笔,要把它们画下来,然后进行分析。活动时间,每位同学5分钟。

(生勾画旁批,比读5分钟)

师:互相讲一讲,自己的欣赏。(生杂然讲,师巡视)

师:好吧。下面我们自由赏析,各自表述自己欣赏的那一个点。好,可以举手了。谢谢!生:在第四自然段里,作者看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可是到了第十一自然段里,孔乙己又黑又瘦,这说明了孔乙己脸色在变化,同时也说明了丁举人的残暴。

师:好!分析得好!脸色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青白脸色表明孔乙己虽然营养不良,但也算健康。饱受摧残的孔乙己,脸色是黑的,这就是变化。

生:第四段,孔乙己涨红了脸说,到后面孔乙己低声说:“‘跌断,跌,跌’他的眼神好像在恳求掌柜”。先前的孔乙己还同别人争辩,可是在丁举人打之后,变得没有力气跟别人争辩了。开始他还能找到,哎,哎,(师补上:自尊)对,自尊,可是后来随着他的腿断,自尊也没有了。

师:已经没有自尊了,只是想喝一碗酒就走。此时这个人的心理防线已经没有了。这里,你分析得很好。从争辩不争辩,能反映出心理的巨大变化而不仅仅是外在的变化,分析得好!

生:我找到的是第四段他穿的是长衫,而到十一段他穿的是破夹袄。穿长衫是他轻视劳动人民,从内心里不愿与短衣帮为伍。而穿破夹袄时,说明他的身心和精神遭到了严重的摧残,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了。

师:是呀!不仅仅是因为贫困。象征他身份的长衫永远不见了,是不是被丁举人剥落了呢?这里面有很多空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谢谢!

生:第四段孔乙己是站着喝酒的,可是十一段孔乙己在门槛外坐着。说明……(听不清)

师:注意,这个对比牵动着我们不好的心情。你看,一个站着喝酒的人,一个和人争辩的人,最后是匍匐在地上的。他的双腿被人打折了,他永远站不起来了,这就是站着和坐在地上的巨大反差。谢谢你!

好,请你来分析。

生:在第四段中,他拿“者乎”来搪塞别人,十一段中就是“不要取笑”,就没有“者乎”了。师:嗯!这位同学的眼光非常锐利。注意,孔乙己的长衫永远地没有了,象征他身份的没有了,再也不是读书人了。同时,他的语言系统也被摧毁了,他满口的之乎者也,这时只有“温一碗酒”。象征他文化象征他身份的语言表达特征没有了。这同样是他的巨大变化,命运的巨大变化带来了他上面两个方面的巨大变化:一个是他的长衫,一个是他的语言。你看专家分析的,还有手啊!好,请你来。

生6:在第四段拿钱是排出,十一段是摸出。

师:对,排,带点炫耀,一个、两个、三个……几文啊?九文。而且这个“排”还带点童趣啊。排可看出孔乙己心情蛮好的。“摸”呀,抖抖索索,同样是富有表现力的。谢谢你的分析。排的时候还要了一碗茴香豆啊,摸的时候呢?是一碗酒,茴香豆也没有了。

生:孔乙己原来喝酒是在酒店里的,后来是在门槛外的,没有进屋。这时天气很冷了。我想他不想进屋被众人嘲笑。在外面喝酒不得已。

师:这个分析太深刻了!这位同学看出来的是孔乙己喝酒的位置。原来别人嘲笑他,他还要争,第十一段,他非常可怜地坐在门槛的外面,甚至小伙计看也没看到他,看不见他。这一幕很让人揪心啊!一方面,他怕人嘲笑,不想进屋;一方面他没有力气跨过门槛,因为他没有腿,只有手。好,继续。

生:第四段孔乙己喝酒时都和周围的人,包括小伙计掌柜的说笑,这次,他只想喝酒,不说话。

师:这次在咸亨酒店出现,目的很简单,就只是喝他一生可能是最后的一碗酒。好,继续赏析。还有啊,还有很多优美的线条。请你来。

生:原来是要两碗酒,一碟茴香豆;后来只是一碗酒。说明被丁举人残害后的孔乙己不仅十分贫困,而且什么都没有了。

师:对,他什么都没有了。他只有四文大钱。

生:在第四段温酒时,能正面面对别人的嘲笑,十一段声音是极低的,说明他很虚弱。师:对,他低声说道:“跌,跌断。”这是孔乙己第一次撒谎。他的腿被人打断了,他仍然保持他的自尊,爱面子呀。他说是跌断的呀。

同学们,请关注十一段这样一个地方。“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这是环境描写,但是第四段是没有环境描写的。这里为什么要描写这样一个关系到天气的内容。请你来。

生:这一段写晚秋的凉意给孔乙己的末路增添了悲凉的气氛。然后写我靠着火,穿棉衣的的哎(师:感觉),对,感觉来反衬孔乙己穿破夹袄的凄凉。

师:对秋风的描写,对秋意的描写,就是氛围的描写啊,这里的氛围就两个字:悲凉。它渲染的是孔乙己最后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那种悲凉的情景。同时同学分析得很好,用“我”穿棉衣来反衬孔乙己那时穿的是破夹袄,而且是在户外。

生: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孔乙己的腿已经没有了,但是他为什么不能等天气暖了以后再来喝酒呢?我想,他可能知道他在这个世界上的日子不多了,他想最后一次来这家酒店喝一碗酒。

师:对,很好啊!这个同学的发现真有意义。春天,万物向上,朝气蓬勃,代表的是生命的复苏。所以作者一定要安排在冬天或者是秋天,来表现这个人物命运的凄惨。这就是景物描写的作用。

好,谢谢同学们!你们欣赏到这么多美好的内容。

我们这样小结一下。第四段写了孔乙己的出场,第十一段写的是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同时也是退场。做好旁批。小说人物的出场和退场是很有讲究的,读小说要分析人物是怎样出场的,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场的,是怎么退场的。这都是需要我们欣赏的。

一个正常的人被社会,被恶势力摧残,这个命运的变化,谁能够承受得起啊!

他出场的时候有个伏笔,请你们批注“伏笔”两字,“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伤痕”就是伏笔,表示着孔乙己常常挨打,就有打断腿和它照应。“伤痕”和“断腿”是伏笔和照应的关系。他的长衫没有了,知识分子的那种自尊永远的没有了,他穿着破夹袄离开这个世界。他的脸色,脸色的变化表明了他命运的变化,他最后变成了一个像鬼一样的人,他的脸是黑的。这是颜色的描写来表现人物,他那大大的眼睛和人争辩,和他那恳求的眼神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啊。这个人直到死都还要自己的自尊,不管是和人争辩还是恳求,都是一种自尊,都是对自我的保护。还有多少内容啊,时令的对比,语言的变化,语气的变化,千万不要忘了你手中的笔,他的动作描写的变化,外貌形态、站坐姿态、喝酒的数量、钱数的多少,更重要的是手的用途。这些对比把精神和肉体受到巨大摧残的孔乙己的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激起我们深深地思索。思索什么,孔乙己命运的变化,或者说孔乙己的命运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就在这深深地思索之中,也许是社会的原因和个人的原因。鲁迅先生在小说里很有味道一句话暗示了我们孔乙己个人的原因;孔乙己这个人好喝懒做。

同学们,我们刚才用对比的方法,发现了很多地方,阐释也很到位,就是有一点——手的用途,没有阐释到位。一个读书人的手,喝酒的手,偷东西的手,被人吊着打的手,写检讨书的手,最后成为走路的工具啊。由此可见,丁举人的残酷。偷东西打手,他把腿干掉了。小

说表现人物的角度多巧妙。如果你们老师下节课给你们讲,应该是议一议孔乙己的手啊。手的描写贯穿全文。如果你的老师用另外的角度读课文,你们就自己读一读吧,孔乙己的手怎样表现了他性格命运的变化。

小结一下,比读,读起来。

(生齐读)“比读”是一种阅读方法,有比读必有反复,有比读必有训练,有比读必有深入,比读既能训练阅读能力,也能培养思维能力。(屏显)

欣赏:“课中比读”,“把我们的视点落在第四段和第十一段上,通过细微处的对比来展现孔乙己命运的变化。”余老师选点精准,抓住了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组织学生一节课的时间在第四自然段和第十一自然段里走了N个来回,徜徉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出生入死”,用刚刚学到的方法读课文。他们读出了许多对比点:青白与黑瘦,争辩与恳求、站着与坐着、排出与摸出、两碗与一碗、长衫与夹袄……他们从孔乙己的外貌、语言、姿态、动作等等方面读出了一个从肉体到精神遭受巨大摧残的孔乙己。那性格和命运发生巨大变化的孔乙己形象呈现在学生眼前。那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从大人到小孩,整个社会都弥漫着的冷漠气氛也出现在学生面前。这里再也不是课前对作品概念化的理解了,这种理解同样也深入了学生的心灵。

师:好,这节课我们进行了文意的理解,进行了课中比读,谢谢同学们非常优秀的课堂发言。下课。

(益民评点:“比读”方法极其节俭。)

《木兰诗》余映潮教学实录(最新整理)

《木兰诗》教学实录 著名语文教育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 (开课:生齐读课文) 师:读得好听,下面我们就进入课文学习。大家把屏幕上的材料读一读,《木兰诗) 读一 (屏显,全班齐读。) 《木兰诗》,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这首诗写的是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木兰这一中帼英雄的 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全诗明期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师:上面这段话在哪里呀? 生(找答案后齐声):在课文前面的“导读”中。 师:对,拿起笔,把里面的四字短语圈下来。 (师引导学生发现并齐说导读中四字短语的奥秘,内容:代父从军,故事的特点:传奇色彩,主人公:中帼英雄,这首诗,它的典型性,是家喻户晓,木兰诗的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师:大家看这些语言写得多精致多美好! 师:我们这节课,是诗歌选段品析课。我们还是先从朗读开始。我刚刚才听到大家的朗读,有一个字没有读准确,“旧时裳”,“裳”就是指古时候穿的衣服下裙叫“裳",读ch6ng"。你们到了初二,还要学到

《三峡),“猿鸣三声泪沾裳”,就是读这个音。好起来,把这些重要的字词的音节,把它读准确。“机杼”,读读 (屏显) 机杼(zhu)可汗(ke)(hdn)鞍蒋(an)(ian)辔(pei)头燕(yan)山胡骑(j)朔(shuo)气金柝(tuo)策勋(xun)赏赐(ci)1旧时蒙( chang溅溅(jian)啾啾(ju)霍霍(huo) (生读) 师:我们开始朗读这首诗吧。朗读,要进入情境。看第一段,明显地表达出是一种焦 虑。“唧唧复唧唧,天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师示范)这样,我们就读出它的味道来,再比如,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标,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师示范)表现的是一种气魄,一种战争的氛围。然然后,亲情“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窗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师示范)好,各自体会,不齐读。开始吧一一 (生体会读) 师:好的,再来读。这一次的朗读,是要明确每一段的大意,就是每一段究竟写什 么呢?我发现这篇课文的一个秘诀:可以用每一节诗里面的句子来概括段意,但是我只告诉你们一半的秘密,另一半的秘密,你们们马上可以从我的点拨里感受到。 这样来做:每读一段就停下来,老师插一句话,然后你们继续读。好,

余映潮老师《三峡》教学实录与评点

时间:2007年11月3日 地点:淄博市临淄实验中学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看大屏幕,一起来读一下,三峡风光,读。 (屏幕显示,生齐读) 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作者笔下的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不禁也想有一次三峡之旅。 师:我们今天的三峡之旅就是品读《三峡》。 (屏幕显示:郦道元《三峡》执教:余映潮) 师:看咱们今天的学习任务,四个任务。 (屏幕显示:识字、朗读、听记、欣赏) 师:谈到识字的问题,咱们也应有一些比一般的方法更有乐趣的识字方法。我不知道你们在预习这一课的时候,在认识《三峡》这一课字词的时候用了什么方法没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呢?你是怎样认识《三峡》这篇课文的生字难词的?哪位同学来讲一下? 生: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师:你怎样认识它的,用什么方法认识它的? 生:这两个词写出了三峡的特点。 师:现在不是分析句子,这个字你怎么认它?用什么方法没有?好,老师今天告诉你们一种特别的方法。让我们结合课文来“识字”。 (屏幕显示:识字) 师:看老师的建议。试一试趣味识字的方法。 (屏幕显示,生读)带“山”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带“氵”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 师:这就是结合课文来认字,找一找吧。带“山”旁的字,带“氵”旁的字,对比较难的,要把它们圈下来。 (学生自读课文,认读生字) 师:把老师圈的和你自己圈的对一下,一起读一读,我读标题,你们读下面内容。带“山”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读。 (屏幕显示,生齐读) 巴东三峡峡:两山夹水的地方。 重岩叠嶂嶂:zhàng,高耸如屏障的山峰。 岩:巨石凸起形成的山峰。 绝巘怪柏巘:yǎn,极高的山峰。 清荣峻茂峻:jùn,高而陡峭。

《西游记》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

《西游记》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 话题:悟空西游记教育学习 《走进<西游记>》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执教/昆山西塘街小学徐卫国 点评/昆山市教育局教研室潘琰【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懂得读古典文学原著的方法、技巧,增强阅读名著的信心。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来理解人物形象。3(通过读原文片段,体会原著语言的精妙,激发阅读古典文言名著经典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懂得读古典文学原著的方法、技巧,增强阅读的信心。【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播放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片头主题歌)师:熟悉这旋律吗,生(齐):熟悉。师:是什么,生(齐):《西游记》。师:确切地说,是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片头主题歌。提起《西游记》,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很早以前,民间就流传着许多有关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前些日子,老师布置同学们阅读了《西游记》这部神魔小说,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来聊聊《西游记》。师:首先,我们来聊聊故事中的人物。(板书:人物)不用我问,唐僧师徒四人中,你最喜欢的人物一定是……生(齐):孙 悟空。(出示孙悟空图片)师:你知道孙悟空这个名字是谁取的,生1:唐僧。师:不对。生2:是菩提祖师。师:对,是孙悟空最初拜师学艺的师傅菩提祖师。孙悟空还有一个法号,叫什么,它又是谁给他取的,生3:叫“孙行者”,是唐僧取的。点评:不少人总是想当然地以为“孙悟空”这个名字是唐僧所取,其实不然,它是孙悟空当初拜师学艺时,由菩提祖师所取,“孙行者”这个法号才是唐僧所赐。由一个不为人注意的名号,很自然地激起学生一探小说中人物的兴趣,可谓精心设计又不着痕迹。师:在你们的心目中,孙悟空有什么特点,生1:孙悟空会七十二变。书中写道:二郎睁开凤眼四处探看,发现大圣变成了麻雀,就摇身变做一只饿鹰,飞扑过去。大圣见事不妙,变做一只大鹚老,冲天而去。二郎急抖翎毛,变做一只大

余映潮《陈太丘与友期行》课堂实录

余映潮《陈太丘与友期》 余老师的开课是那么朴实,那么自然,那么简练。“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请打开书,我们一起读‘陈太丘与友期’,读——”接下来他出示了三个课堂阅读活动:朗读,练习,品析。 第一个环节:朗读。这个环节余老师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的两个层次。通过朗读学生能够划分好层次了,就等于概括了内容。余老师教学的推进很细致。首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用朗读表现课文的两个层次”。二是分工明确:“前三排读第一层次,后三排读第二层次。要求同起同落。”三是让学生读文、思考,尤其是让学生先商量一下读到哪儿,这是做到“同起同落”的一个保证。四是学生读课文,老师评价,“不错,很整齐,一下就读出了内容和层次。”五是请一位学生谈一谈为什么这样划分层次。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余老师提升式的小结:第一层讲的是陈太丘和他的朋友之间的故事,第二层讲的是陈元方与陈太丘的朋友的故事。这个环节的教学落实得扎扎实实。它的巧妙之点就是通过朗读让学生划分层次概括内容,很有新意。这又让我们知道,原来朗读不仅仅是让学生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把文章读得有感情,还可以读出层次的美感。 第二个环节:辨析。余老师首先提出五个练习活动:一是找出两个意思比较难以理解的字;二是找出两个分别表示敬与谦的字;三是找出两个同形而意义有区别的字;四是找出两个字形不同而意相近的字,五是找出两个能够表现本文要义的字。当时我们听课的老师在想,是不是问题难度有点大了,从课堂实际效果看,叫“难易适中”。此版块的教学依然丝丝入扣的进行。先是引导学生读文,自主学习,每个同学任选一项。几分钟后,请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师生的活动非常充分。最后是余老师的精彩讲解,体现出厚重而实在的文言词语的教学。如两个比较难以理解的字“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期”,“相委而去”的“相”,尤其是这个“相”,不听余老师讲课,我还真不知它可以译成“我”,“相委而去”就是“委相(我)而去”;如两个分别表示敬与谦的字“尊”“家”,有浓浓的“古代称呼”文化;再如两个能够表现本文要义的字“信”和“礼”,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三个环节:品析。余老师出示话题:从文章中的一个字读出了……从文章中的一个词读出了……从文章中的一句话读出了……之后,余老师做了一个示范:我从这个“久”字读出了元方的爸爸是个很讲信用的人,朋友发脾气是没有道理的。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开始思考,余老师巡视。几分钟后,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充分自由的对话。这里,很细腻的品析了几处字词句的妙处。“尊君在否”的“尊”表现这位朋友还是有很高的修养的,用语文雅;“入门不顾”的“顾”用动作表达自己发脾气,写出了小元方是一个有脾气的人;“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一句,是元方在给爸爸的朋友讲道理,他很有礼貌,也说明他受到的家教很好;“下车引之”的“引”还是用动作表达内心的感情,知道自己做错了事,用一个动作向孩子示好,求得原谅,朋友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还有一个“怒”字,“友人便怒”,“怒”字比用“骂”字好,一是写出友人的性格,是一个很率性的人。二是让我们想出了此时的外貌形态和心理活动。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余老师很自然地小结:“尊”“怒”“惭”“引”,写出了一位知书达礼的客人,写出了一位很率性的客人,写出了一位知错就改的客人,客人的多个层面的性格都表现出来了。这个小节可谓精巧,在品词析句中生成了对“客人”这一人物形象的全面理解。这是最值得我们欣赏的一个亮点。 最后,余老师用“议”的活动收课——“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说。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余老师让大家做笔记:这是一个开门见山的故事,这是一个一波三折的故事,这是一个戛然而止的故事,这是一个运用了虚写手法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守信重礼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人的品行修养的故事,这是一个运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故事,这是一个用对话描写来展开情节的故事,这是一个用元方的话语来点题的故事……

余映潮故乡课堂实录精修订

余映潮故乡课堂实录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余映潮《故乡》课堂实录 时间:2011-9-30 9:36:11作者:雪飞学习资源网来源:雪飞学习资源网查看:3028评论:0 内容摘要:师: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故乡》。我们的课叫学读课。什么叫学读课呢就是学习阅读的方法,通过一课的学习,掌握一种方法。《故乡》的练习一有这样一句话:作者所写的故乡其实有两个故乡,一个是记忆中的故乡,一个是现实目睹... 余映潮《故乡》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故乡》。我们的课叫学读课。什么叫学读课呢就是学习阅读的方法,通过一课的学习,掌握一种方法。 《故乡》的练习一有这样一句话:作者所写的故乡其实有两个故乡,一个是记忆中的故乡,一个是现实目睹的故乡。如果我们把“故乡”两个字换成“人物”来看的话,大家说一说,作者在小说里面写的是什么呢一个是现实中的(稍停)闰土,一个是回忆中的(生齐答:闰土);一个是回忆中的(生齐答:杨二嫂),一个是现实目睹的(稍停)(生齐答:杨二嫂)。我们今天重点研读“现实目睹的闰土”这一部分。请大家翻开课文,从“这来的便是闰土”一直到“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近况”,这是我们今天研读的主要内容。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当一篇小说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应该怎么去阅读50 它有没有一种自己觉得可行的方法。好,请你说——— 生:我觉得是一开始要把它浏览一遍,然后看看这个小说写的是什么内容,重点是哪一些画出来。 师:挺好的,这是第一步。这第一步是了解内容。(板书:了解内容)那么,怎么了解内容呢我们还是先读课文。先朗读“这来的便是闰土”到“他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一段。读这一段,要注意重音。比如说:“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注意“紫色”、“灰黄”、“很深”读重音。整个语段的阅读,语气要稍微沉重一点,读出叙述的那种语感。好,我来起头。“这来的便是闰土”,读———生:(齐读)这来的便是闰土他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师:继续读。读“我这时很兴奋”到“隔了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读这一部分,要注意抑扬,“我这时很兴奋”要扬一点;“他站住了,脸上现出了欢喜和凄凉的神情”读抑一点;“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又稍微要扬一点,表示“我”内心的那种惊讶。请同学们各读各的,体会朗读中抑扬的转化。 (生各自揣摩、朗读) 师:好,我们接着往下读。读“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到“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这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朗读要讲究语速,不能读快,中年的闰土,内心充满苦难,这一段是他内心苦难的表白。你们看,“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要读出稍慢的语速来,好,大家一起来,试一试。“我问问他的近况”,读——— 生:(齐读)我问问他的景况 师:还是读快了,你看———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录点评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浪之歌 执教人:点评: 第一环节:明确目标 师:上课。今天咱们阅读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通过本单元上几篇散文诗的阅读,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一课我们用什么形式的阅读才能把它读好? 学生考虑了一下,然后纷纷举手。 生1:根据前几课阅读的体会,我觉得首先要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生2:还要读出重音,读出语气。 生3:默读。 生4:大声地读。 师: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的阅读方法。老师觉得一篇文章阅读方法的选用一定要符合文本的特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量体裁衣”。从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些阅读方法中,哪些阅读方法适合这篇文章? 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读出感情;读出重音;读出语气。 师:对。要读出感情,读出重音,读出语气。老师觉得还有一种阅读方法适合这篇文章,那就是还要读出联想和想象,它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不妨把它们的顺序调整一下。 教师出示阅读方法: 1、读出重音,读出语气。 2、读出联想和想象。

3、读出感情。 第二环节:个性阅读 (一)自主阅读 师:老师先示范一下。老师读“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一句。 学生认真听。 师:老师在读这一句的时候,把重音放在“海岸”和“情人”上,因为老师在读的时候仿佛置身海边,把自己当做海浪,向海岸倾诉衷肠,语气是委婉的,感情是深沉的。好,同学们按照我们总结的阅读方法和老师刚才的示范,朗读课文。用圆心实点标出重音,并在课文的边上写出自己的理解,然后小组交流。 学生阅读课文。老师巡视指导。 (二)小组阅读交流评价 好。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咱们现在进行小组阅读交流评价。一个同学读,其他人进行点评。点评的依据就是那三个阅读方法。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小组阅读交流。老师巡视参与。 第三环节:展示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阅读,同学们把课文读通了。现在请大家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哪一个同学先来? 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第一段的“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这个句子前后半句形式相近,后比前多一个“却”字,前面一句是甜蜜蜜的,令人向往的;而后半句却稍显低沉。一个“却”

作文教学实录余映潮

作文教学实录余映潮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作文教学实录 多事一人,写出人物的个性 执教:余映潮 【训练要求】 了解记叙文的特点,重点掌握较为复杂的记叙文的知识和基本要求,实践多事一人、写出人物个性的记叙文写作方法。 【背景知识】(1) 记叙文是借助记叙、描写、抒情等手段进行记事、记人、写景、状物的文章,通常可以分为记人叙事类、写景状物类和抒情类三种。 【背景知识】(2) 记人叙事又有比较简单的记叙与比较复杂的记叙之分。 比较复杂的记叙文的特点:有众多材料的组合,有比较复杂的组合方式,有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范文品析】(1) 父亲的三句箴言 【写法借鉴】(1) 第一人称的记叙角度;时间顺序;总提分叙;调整节奏;叙议结合;照应细密;线索贯穿;选材精致(同一类细节);人物个性鲜明。 【范文品析】(2) 健忘的教授 杨晖

【写法借鉴】(2)首段统领全文;末段自然收束;反复手法;误会手法;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人物个性鲜明。 【范文品析】(3) 时光带不走的美好回忆 【写法借鉴】(3) 第三人称视角;巧借文中人物的视角;倒叙手法开头;特写镜头收尾;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 人物个性鲜明。 【范文品析】(4) 父亲的爱 (美)艾尔玛邦贝克 【写法借鉴】(4) 散文式的笔调;以“抑”起笔;通篇运用对比手法;多种材料写人;叙事简洁,暗含时序; 似贬实褒,点题精妙;人物个性鲜明。 【荐读范文】 《我的老师》(魏巍)、《老王》(杨绛) 【写作实践】 自由命题,运用多事一人的写法,表现一个有个性的人。

《壶口瀑布》教学实录余映潮版

余映潮《壶口瀑布》教学实录(教读课板块式教学) 温岭市第四中学 2018、4、8 师:梁衡先生就是这样抒发她对壶口瀑布的情感的,读—— 生:(读ppt)我曾徘徊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惊异于她如泊[p]如镜的沉静;曾生活于河套平原,陶醉于她如虹如带的飘逸;也曾上溯龙门,感奋于她如狮如虎的豪壮。但当我沿河上下求索而见壶口时,便如痴如狂。——梁衡 师:美妙的对比手法。记不记得您小时候学《桂林山水》,表现桂林山水的美也就是用的这种手法。好,了解一下学习目标。 师:(ppt出示学习目标)理解一篇 细读一段 背诵一节 一、读背景 生:(读ppt)梁衡: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 生:(读ppt)壶口瀑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宜川县壶口乡。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师:课文描绘的就就是这一“胜景”。 二、积累字词句 师:读有关字词,在读音上有麻烦的字,读—— 生:(读ppt)凹下推搡驰骋漩涡寒噤雾霭出轧汩汩潺潺如丝如缕怒不可遏挟而不服 师:大量运用短语就是这篇课文的语言特色。大家再瞧——写瀑布声形的短语 生:(读ppt)涛声如雷雾气弥漫浪沫横溢水浸沟岸雾罩乱石拍拍黄浪堆堆白雪一川黄浪汩汩如泉潺潺成溪哀哀打旋如丝如缕 师:读的好流畅!还有不?写其态势的——读 生:(读ppt)千军万马扑面而来震耳欲聋深不可测轰然而下夺路而走乘隙而进折返迂回钻石觅缝

师:写其精神的—— 生:(读ppt)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师:刚才我们学习到的就是,用分类的方法学习知识。这就是一种学习方法,也就是一种思维方式。 三、探究精致结构(理解一篇) 师:开始我们对《壶口瀑布》这篇美文的欣赏,欣赏全文的“构思之美”。大家的任务就是,速读全文,根据第一段观察全文的美妙精致结构。“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生探究 师:好,我们来交流瞧法。全文共有六段,从第一段我们就能感受到它的谋篇布局。 生:作者说两次到过瀑布,第二段就是第一次,后面就是第二次。 师:这位同学阐述的很清楚,请大家把“第一次”与“第二次”圈出来,这就叫做关键字。还要把“雨季”“枯水季节”圈下来,这又就是关键字。好,继续发现。 生:除了第一次与第二次,最后一段还说了黄河的精神。 师:您的发现很有价值,像这种写景咏物的短文,最后一段,往往用于升华的,用于抒情议论的,所以作为整篇文章的收束它有重要的作用。 生:雨季就是略写,枯水季节详写,详略得当。 师:很明显写雨季就是为了引出枯水季节的描写。这叫“铺垫”,用略写把详写的内容展开,这叫美妙的构思。 师:请大家做好旁批,在第一段批注:简洁入题,总领全文。 这让我们想到了《紫藤萝瀑布》: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立刻引出紫藤萝的描写,简洁入题,总领全文。再如《荷叶母亲》。 师:接着来,读懂第2段与3、4、5段的关系。在第二段与第三段之间批注:巧作铺垫、详略有致。这就叫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师:读懂第五段,课文写水,为什么写石呢?这就是课后思考探究问题。通过石头的巨大变化来表现壶口瀑布的威力。这就是写作的艺术,笔锋一转,用另外一样事物表现本身要写事物的美妙。这叫——视点变化,侧面映衬。

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构建“五步建模教学法”,打造自主高效课堂 在教研室“小学数学‘建模用模’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提出问题情境化-----解决问题过程化-----建立模型具体化-----应用模型生活化”)的理念引领下,结合我校实际,针对数学建模的重点,我们把“小学数学建模的有效策略”作为重点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自主构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数学个性教学法——“五步建模教学法”,在教学中致力于学生数学建模的引领,让学生体验数学建模的过程,从而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有效达成了“新课标”提出的能力发展目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建模用模意识得到了有效培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五步建模教学法”模式流程 二、“五步建模教学法”教学策略 1.通过“创设情境”,变“事理”为“数理”建构数学模型 小学数学中的法则、定律、公式、解决问题的策略等都是一个个数学模型,使学生通过建模形成数学模型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就是把“生活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型”。因为生活原型中揭示的“事理”是学生的“常识”,但是“常识”还不是数学,“常识要成为数学,它必须经过提炼和组织”,我们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读懂问题情境。 2.通过“转化”的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数学模型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同化新知识、构建新结构的过程。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因此让学生掌握“转化”的思想方法无疑是交给了学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

3.通过“数形结合”的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数学模型 “数形结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解答“问题解决”中的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画图形可以把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形象的表示出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理清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建构“数学模型”的兴趣和能力,由于所构建的“数学模型”多样化,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更有创造性,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意识。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 三、“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提出问题情境化) 师:分数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请同学们看王芳生日中的数学问题。 (出示情境图:今天是王芳的生日,妈妈为她准备了一个生日蛋糕。爸爸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8块,妈妈吃了1块,爸爸吃了3块,王芳吃了2块。) 师:你能根据情境用以前学过的分数知识说一句话吗? 生1:爸爸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81,王芳吃了这个蛋糕的8 2,妈妈吃了这个蛋糕的81,爸爸吃了这个蛋糕的8 3。 生2: 82里面有2个81,83里面有3个8 1。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数学信息:王芳吃了这个蛋糕的82,妈妈吃了这个蛋糕的8 1,爸爸吃了这个蛋糕的8 3。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吗? 生1: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83+8 1

(完整版)《马说》余映潮课堂实录

《马说》课堂实录余映潮 别出心裁读课文。 师:这节课学习《马说》。《马说》的学习要求是四个字:(大屏幕显示)“诵读,积累”。我想先请同学们把课文读给我听一下,让我来感受感受同学们是怎样读课文的,开始了。 (生齐读课文) 师:《马说》表现的是深沉的感叹。你们看作者笔下的马,它的遭遇是不幸的,因此我们要将对千里马的那种同情读出来。那么如何读出那种情感呢?抓住两个字“语气”(大屏幕显示)。我们第一步学习用句子内部的停顿来表达语气(大屏幕显示)。拿起笔,听老师读,做上记号。(师范读课文) 师:体会到老师读的句中停顿没有? 生:体会到了。 师:现在我们就来试一下,同学们自己朗读,大声点。(生齐读) 师:读快了,再来一遍。(生再齐读) 师:刚开始还可以,越往下就越快了。特别是“呜呼”的前面,要停顿一下,食马者的那一种嘴脸和作者的愤慨不能连读,这些地方要注意。“食(sì)马者”不是“食(shí)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也读“食(sì)”,不卷舌。还有停顿的地方,“才———美———不外见”,才能和优劣显不出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况且想和一般的马相同都不可能。我们第二步学习通过句中关键的词语来表达语气(大屏幕显示)。老师给大家提示一下,《马说》里有一个很关键的词语,叫做“不”,你们数一下有多少个? 生:?个。 师:朗读《马说》,就要把这?个“不”字读好,它表现了作者的不平,表现了千里马的遭遇,表现了作者的愤慨。下面就在掌握停顿的基础上,通过读好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来表达文章的语气。读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慢一点读,各读各的,要旁若无人地朗读。好,开始。 (生朗读) 师:有没有同学愿意把第一段读给我听一下?(一名学生读第一段) 师:读得好!那么第三步咱们学习什么呢?通过句末的叹词──三个“也”字来体会文章的语气(大屏幕显示)。听老师读。(老师示读“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不以千里称也”) 师:这里要读出惋惜的意味。再看第二个“也”。(老师示读“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个“也”表现出不平的语气。(老师示读“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这个“也”字要读出作者愤慨的语气。好,

余映潮老师《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与评点

余映潮老师《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与评点 执教:余映潮整理、评点:杨晓梅 时间:2007年1月14日 地点:吉林大学附中 师:同学们,上课!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有人说了三句话这样来评价它。第一句话,这篇课文的特色是多么鲜明啊。第二句话,这篇课文的片断的描写是多么生动啊。第三句话,这篇课文表现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 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围绕这三句话来进行。 (评:这是匠心独运的课始。开场即道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直入主题,简捷明晰。尤其是在这里,教师将自己颇具个性化的研读所得,巧妙地传达给学生,在学生心中荡起涟漪,引起共鸣,体现了教师研读教材的独辟蹊径、高屋建瓴,也表现出教师在课堂教学细节上处理运用的艺术,令人耳目一新。) 师:首先请同学们看课文,然后来谈谈你感觉到的这一篇课文的特色。 (屏幕显示) 这篇课文的特色是多么鲜明啊!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以“《云南的歌会》特色概说”为话题说话。 (教师提示:所谓“特色”,从小处理解就是“特点”。) (学生速读课文。自由发言。) 生1:这篇文章的语言生动自然,读起来很有亲切感。 师:特点之一,语言很生动,很亲切。 生2:这篇文章用了许多四字词语,读起来充满诗情画意,节奏感强。 师:你体会到了课文的用词之妙。 生3:这篇文章多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突出云南这一地方人们联系语言的特点,也为后文比赛、比拼才能、唱山歌这些情节作铺垫。 师:啊,细节描写生动。 生4: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晰,文章有三个部分,从这三个部分可看出云南歌会非常热闹,而且具有民族色彩。

师:是啊,山野里的对歌、山路上的漫歌、歌会里的传歌,三个部分组成云南的歌会生动的、纷繁的、美好的画面。 师:好。老师来讲一讲。 (屏幕显示) 课文线索清晰 生活内容丰富 语言别有风味 片段描写精彩 师:(边读边讲述)这篇文章的特色表现在多方面。第一,线索是清晰的,歌会、唱歌贯串全文,全文由唱歌联系起来,因此文章有一条线索。第二,生活的内容很丰富,有各种场面的赛歌、唱歌、传歌、学歌,还有各种不同人物、不同身份的人来参加这些活动。第三,语言别有风味。待会儿我们展示一组词,这是在云南歌会生活里所特有的。第四,片段描写精彩,几乎每一个大的段落里都有很好的描写细腻的语言片段。 师:我们再来体会它的语言风味。你们看,这些词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很少见。它们既有地方特色,又有生活气息。大家一起读起来。 (屏幕显示) 蹲锯酬和譬喻柞木熹微 淳朴龙吟凤哕箍桶阉鸡忌讳 (学生齐读词语。) 师:同学们要注意这些词的读音。好,再自由自在地读一读。想一想,它们在我们生活中是不是很陌生?是不是都是很有特色的词语? 师:咱们再来看它的语言描写方面的特色。 (屏幕显示) 特色概说 “事物描写”片段 “情景描写”片段 “人物描写”片段 “景物描写”片段 “动物描写”片段 “场面描写”片段 师:(边读边讲述)“事物描写”片段,大家看这样一段话: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

《水》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水》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王永林 【设计理念及思路】 培养学生“批注”式的阅读能力,关注课堂生成的信息资源,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整个教学过程扣住“水的珍贵”展开,通过晶词析句,朗读感悟,让学生感悟到这是一个缺水的地方,所以水特别珍贵。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验,做到生活中节约用水。 【课堂实录】 一、认读词串,回忆水的珍贵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6课——《水》,首先我们来认读一组词语:(出示)干燥炎热骄阳风干渴望 师:谁来读一遍。 首先我们来认读一组词语 师:你读的很准确,声音很响亮。谁还想读的? 师:能说说这组词带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吗? 生:特别干燥,赤日炎炎,身体非常缺水的感觉。 师: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师:你的悟性很好,只有用心去读的人才能读出词语的内涵。谁再来读一读这组词语: (出示)抚摸清凉倾注润湿痛快 师:你读出了水的清凉,有水的痛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家马朝虎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小山村;在村民的眼里,水是什么样的? 生:水是非常珍贵的。 生:水是比酒还贵的东西。 师:在村民的眼里,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板书最珍贵)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个缺水的地方,请同学们小声地读课文,看看文章哪些地方让你感到了水的珍贵,把它画下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 二、默读全文,感悟水的珍贵 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句子,联系实际,批注体会。教师巡视指点。

师:要用心去找,可能是一个词,也可能是一个句子,或者一个场景。 三、汇报交流,品读水的珍贵 师:同学们,放下手中的笔,咱们一起来分享读书的收获,谁先说?注意,他发言的时候,你要注意倾听,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 生:我从第一段这一句“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搞上一担回家。”体会到,他们吃水,要到十公里之外的地方去挑,还要排一个小时的长队,真是太缺水了.而我们这里只要一开水笼头就有水了。 师:你能联系自己的实际来谈,非常好,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 师:这个句中的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生:“十公里之外、一处很小、一个小时、长队” 师:你能把这些词给你的感觉读出来吗? 师:听了他的朗读,透过这段文字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生:骄阳似火的日子里,一位村民大汗淋漓地挑着一对桶,艰难地行走在山路上,到了挑水的地方,那儿已经排了很长的一队。 师:长长的山路,炎炎的烈日,小小的泉跟,漫长的等待让水—— 生:成了最珍贵的东西。 师:让我们—起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我从“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句感受到水非常地珍贵。我们这里酒有十几元:几十元,甚至几百元一瓶的,而水一元五角钱能买到一吨。 师:即使是最便宜的酒也比水贵得多,然而村里人常说的一句话却是——生:“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 师:可见:水,真的是—— 生:(齐)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生:“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只有下雨的日子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澡,而我们这里天天都可以洗澡,这句让我感受到水的珍贵。 师:你喜欢下雨吗? 生:不喜欢,给我们上学,出去玩都带来不方便。

《狼》-余映潮课堂实录

《狼》教学实录 著名语文教育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蒲松龄的《狼》,现在,请你们们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什么,但是不要重复刚才老师的话,谁先说? 生:这节课上的是《狼》,是蒲松龄写的。 师:这是重复老师的,只是把字颠倒倒了。 生:今天我们学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之间较劲的故事。 师:还有,文体的角度呢?或者是其他的角度,都可以说。 生:今天我们上的是蒲松龄写的文言文《狼》。 师:文言文,这是一个角度。还有什么? 生:今天我们上的是选自《聊斋志异》中的课文《狼》。 师:从故事情节或者从另外的角度来看 生:今天我们阅读的是两只狼与一个屠户搏斗的精彩情景。 师:欣赏这样一个情景;还有,这是一篇短篇小说,你们说对不对?《聊斋志异》是小说故事集,再从文章结构来看,我们学的是一一 生:我们学习的是一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文言文。 师:请大家读一读课文,老师听一听。 (同学们读课文) 师:看看文章的结构,它实际分两块,你们看着练习题来思考。现在大家看课文,并大声地读起来。 (全班学生朗读)

师:好,有两个地方要注意一下,第2段这个“之”要读得很轻,(范读)“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个“之”不要读太重。还有一个地方:“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不要读成“其一犬/坐于前”。刚才,大家读得很流畅,但故事的味道没有读出来,速度比较平缓。再读一次,请自读,不要齐读。“一屠晚归,担中肉尽…”读。 (生朗读) 师:好,请大家读课文注释,读起来 (生自读) 师:这节课,我们完成四个学习任务。第一个学习任务是一一 (屏显) 课堂智能作业 (师下发练习材料,《狼》课堂智能作业 1.请同学们进行联想,写出含“狼”的成语。 2.理解下面四四组字词。 ①标出拼音:窘()倚倚() 瞑()隧 ②指出含义:丘()犬() 洞()隧() ③区别词义:去()股() 盖()耳() ④解释意思:少时()顷刻() 变许()几何()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录与点评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听说课课堂教学实录 Unit 3 Why do you like koalas? Section B (1—3) 执教人单位:沂南县铜井中学执教人:祖庆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习并掌握What, Why引导的特殊疑问句, 2.用Because句型和形容词“ugly, clever, friendly, beautiful, shy ”表示原因,性质、品质。 能力目标:Describe animals; Express preferences 情感目标:了解自然,树立自觉保护动物的意识,谈论喜好,展示个性。 [重点难点] 重点:1. Words: ugly, clever, friendly, beautiful, shy, other 2. Target Language: 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What other animals do you like? Because they’re…and… 难点:How to describe animal and express preferences. [教学过程] I. Warm up 1. Revision (复习Section A中的句型) Let’s chant. What animal do you like? What animal do you like? Do you like tigers? Yes, I do. Yes, I do. Do you like pandas? Yes, I do. Yes, I do. Do you like pandas? No, I don’t. No, I don’t. 点评:Chant的应用,既复习回顾了Section A中的内容,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2. Task: A free talk about your favorite animal and the reasons 参考句型: A:What’s your favorite animal? B:My favorite animal is… A: Why? B:Because it’s … 点评:进一步突出了本单元的“Language Goals: Describe animals; Express preferences”,以对话活动为载体,有针对性的复习回顾了以前所学的知识,同时又为本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使用更加丰富的语言来描述动物,表达自己的喜好)做了铺垫。 II. Pre-task (预备任务) 1. Research(新知探究): 1) Show the new words“ugly, clever, friendly,beautiful, shy, other ”on the screen to the SS. 2) Ask a student to read, the other SS follow him / her to read.

《余映潮老师课堂实录》十

《余映潮老师课堂实录》(十三) 《散步》 师:大家看一看屏幕,一起读一下。 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感涟漪……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篇美文,一篇很美的很精致的散文。我们有三项阅读活动,读一下: (大屏幕显示)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师:我们开始第一项阅读活动,“理解文意”。 (大屏幕显示)建议你这样理解文意——试着给文章再拟一个标题,并说明你的标题能够表示你读出了课文的味道一。 (生阅读。老师相机点拨。) 师:好,你试一下,答两个层次的内容:你的标题是什么,然后说明理由,开始吧。 生1:我的标题是——这一个世界的分量。“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分量”就是“我”背上的母亲和“她”背上的儿子,就说明四口之家虽然很小,但在作者心中就是整个世界。所以要用“这一个世界的分量” 师:真好,这一个世界的分量!她扣住了结尾,扣住了有哲理的议论与感悟。分量,就是老、少、壮这三代。 生2:我取的题目是:生活之美。这篇文章描写了一个家庭之间的亲情,文章中不断体现着家人之间浓厚的亲情,而且这个题目还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似我觉得“生活之美”这个题目确实很好。 …… 生7:我拟的标题是“延续生命”,这篇散文写了一家四口三代人在小路上散步,这就是三代人生命的延续,而且走在小路上,可以走得很远很远,有待续的感觉。 师:对。我觉得你这个标题也很好。我们来看文章。写生命是传承的,“我”作为中年人,有很重要的义务。要呵护小的,善待老的,而且他在课文里面穿插了对生命的感受——春天来啦,新绿铺展开了,这都使我们想到了生命,很好啊!下面来看老师给拟的一些标题。 “三代同行”,这是最质朴的一个标题了。还有“幸福的家庭”,这也是很直白的。“亲情无边”“分歧”“大路…”“小路”“责任”“背起整个世界”,还有“春意”。这个题目就如刚才那个同学说的,有点双关的意味,春天来了,春天是有意味的,那么我们这个家庭也有春意。 还有“呵护”“生命”“小事情深”“选择”“温馨瞬间”等等。你们看,我们就这样理解了文意,但是话说回来,要说本文的标题呢,还是“散步”好。它简明准确,有情味,有情致,还有画面感,有故事味,所以这一个课文标题是拟得特别漂亮的。 好,这一个环节我们就进行到这儿。下面我们进入“朗读课文”。

(完整word版)余映潮|《最后一课》教学实录

中学语文名师公开课堂实录示范课 余映潮|《最后一课》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请大家把背景材料读一读。 (屏显) 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1870年-1871年,法国与普鲁士王国之间爆发战争,法国战败,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这就是《最后一课》的故事背景。 师:我们可以感觉到,《最后一课》是关于战争的故事。是关于战败国的故事。是关于学习祖国语言的故事。 评点:开课伊始,直接入课,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内容,然后顺势引入作家及作品背景的介绍。这是余老师常用的开课方法,简洁直白,不浪费课堂一分一秒的时间。 现在,我们就来了解一项重要的知识。大家做笔记。

(屏显) 《最后一课》的创作技巧:宏大背景,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 师:《最后一课》的创作技巧:宏大的背景,那就是战争,那就是侵略和被侵略。微小的场景,那是战争的气息,我们很难感觉到,没有炮声,没有硝烟,故事是在学校里展开的,在教室里展开的。这微小的场景,平凡的人物,大家都知道了,崇高的主题,那也是一读文章就能够感受到的。 评点:简洁开课后,余老师仅用十六字清楚明晰地表达了他的教学创意:宏大背景,微小场景,平凡人物,崇高主题。从而引导学生多角度感受、欣赏《最后一课》的表达艺术,这种教学创意来源于余老师课前对教材的精准研读,对重点内容的把握以及对学生阅读能力训练要求。 同学们,我们把这几个词,读一下吧。 (屏显) 婉转皱边郝叟

祈祷懊悔哽住 师:好,把“郝叟”两个字写一下。“郝”字一定要认识,中国人有一个姓氏,就是姓“郝”,郝叟,一个姓郝的老头儿,这个翻译就很有味道了,就是音译,但是一下子把人物的年龄给“翻译”出来了。注意“祈祷”两个字的写法,偏旁不要写错。还要注意“懊悔”的“懊”下面不要封口,不要多写一横。 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的学习方法就是课文细读。我们要品析,还要欣赏。细读的内容是:我的教室,我的课,我的老师。 (屏显) 课文细读 我的教室 我的课 我的老师 评点:所谓课文细读,即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前提下,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深入的品读教学,以达到利用精段品析训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或者深透理解课文某一方面特点的目的。就本课而言,如何阅读这篇小说,余老师选取三个点来细读,即我的教室,我的课,我的老师。余老师给了我们非常好的示范。

《识字1》课堂教学实录点评.doc

《识字1》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一、课前导入师:春天马上就要到了,喜欢春天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走进春天,欣赏一下春天的美丽景色好吗?生:好!师:前两天布置了一个作业,画出你眼中的春天,并写上一个关于春天的词语,或句子,或儿歌,带来了吗?(投影展示部分学生作业,师描述)师:其他同学把画举起来给后面的老师看一看。(学生都自豪地举起画)师:给同位看一看,把词语、句子读给同位听。(学生互相读) 二、学习新课师:老师把大家喜欢的词语收集在一起了,咱们一起去学习喜欢的词语好吗?(投影出示本课生词)师:这些字你认识吗?知道哪个读哪个。(学生纷纷起来读自己会认的字)师:还没学呢,你怎么认识的?生:妈妈教的。生:自己预习的。师:这也是很好的方法,你很会学习。师:在课堂上还有这么多字不认识,怎么办?生:借助拼音。生:问老师。生:问同学。师:在小组里读读生字,会读的读给小伙伴听,不会的互相帮助。(学生在小组互相读生字)师:请4个小朋友合作读。师:指名当小老师领读。师:这些字没有拼音了,还认识吗?(生自由读)(开火车读)(师把词语中的生字变成蓝色)师:这些字是咱们今天要认读的字,盯着它,自己读。(男女生比赛读)师:不知打乱顺序还会读吗?(指名读)师:把字卡拿出来,读一个,摆一个在桌面上。(生边读边摆)师:请一个识字大王来读,小朋友找字,展示字卡。师:两个小朋友做游戏,你读一个我找,我读一个你找。师:认真

看,这些生字都藏起来了,藏在词语里了,还认识吗?(出示课文的词语,学生自己读)师:这些词语连起来变成了小诗歌,听老师读,范读。(生学着老师的样子练习读)师:谁愿意单独站起来读,跟老师比一比。(学生读)师:我仿佛看见小黄莺唱起歌了,小燕子跳起舞了。大家学着她的样子读,可以做动作。师:谁敢挑战她?(指名读)让学生闭上眼睛,师描述:森林里,吸一口气,多么清新,小鸟扑在鸟妈妈身边睡着了。小朋友来了,小鸟醒了,谁能学一学林中小鸟叫的声音。(指名学各种鸟叫;大家各自学自己喜欢的鸟叫)师:小燕子叫了,小黄莺叫了,小百灵唱起来了所有的小鸟都在叫,这就叫百鸟争鸣。师:谁觉得比她俩读的还好,请起来读。(指名读书,老师和其他学生打拍子,表演)师:小朋友,生活中的春天最美了,老师领着你们到大自然里去看看春天。(师出示一幅春天的图,把学过的词语卡片发给学生:柳绿花红、冰雪融化、百花齐放、泉水丁冬、百鸟争鸣。学生讨论图上哪个地方表现的是这个词语)(师请学生上来领读并贴在图上相应的位置)师:大家认真欣赏这幅画,老师指哪个词语,就读哪个词语。师:小朋友识字能力真张,音读得准,诗歌读得美。字写得怎样呢?教写万、白、丁三个字。(略): 一、尊重学生的差异,相信学生的能力 一个班几十个学生来自不同家庭,学前教育有着较大的差异,有的学前已认识几百个字,有的只认识几个字;学生自身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