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设备与环境复习要点

设备与环境复习要点

设备与环境复习要点
设备与环境复习要点

一、通信系统电源设计

1、电源设计的内容:包括交流供电系统、直流供电系统、防雷与接地系统和动力与环境监控系统四个主要组成部分。

2、电源设计的主要步骤:

①前期工作:完成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

②设计工作: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

③设计回访:完成设计回访报告

3、电源设计原则:

①遵守国家相关技术政策和法规,执行国家防空、防震、消防相关规定。通信局站的各种通信设备必须满足交流、直流电源的相关规范要求。

②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严格执行设计四要素: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可扩展性。

③设计总体方案、设备选型等近期建设规模与远期发展规划相结合,考虑经济效益、设备寿命、扩建、改建和扩建可能性,提高可靠性

4、直流供电系统整流器配置:

①采用高频开关整流器的局站,按n+1冗余方式确定整流器配置,n只主用,N≤10时,1只备用;N>10时,每10只备用1只。主用整流器的总容量按负荷电流和电池均充电流(10H 率充电电流)之和确定。

②太阳能电池蓄电池10h率充电电流,主用整流器应按负荷电流和20h率充电电流之和确定。

5、交流配电屏的额定容量计算公式为:I e≥

二、通信系统环境安全

1、通信电源接地系统包括:交流电路工作接地、机架保护接地、屏蔽接地、防雷接地和直流电路工作接地等。典型的通信电源接地系统常用联合地线接地方式。

2、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由四部分组成:接地引线电阻、接地体本身电阻、接地体与土壤接地电阻、接地体周围散流电阻。

3、接地体跨步电压:距离接地体或碰地处越近,跨步电压越大。

4、低压电网接地保护方式有:接零系统(TN)、接地系统(TT)和不接地系统(IT)

5、交直流接地系统可分为工作接地和保护接地。

6、联合接地系统组成:联合接地系统由接地体、接地引入、接地汇集线和接地线所组成。

7、联合接地的优点:

①地电位均衡,同层各接地系统电位大体相等,消除危及设备的电位差

②公共接地母线为全局建立了基准零电位点

③消除了地线系统的干扰

④电磁兼容性能好。

8、雷电分类:感应雷和直击雷,其中直击雷峰值电流可达75KA以上,感应雷峰值电流一般小于15KA。

9、防雷基本方法侧重的两个方面

①各种电器设备应具备一定的绝缘水平,以提高其抵抗雷电损坏的能力。

②使用足够的避雷器件,将雷电引向避雷器件从而泄入大地,以消弱雷电的破坏力。

10、常见的防雷元件:接闪器、消雷器、避雷器

11、电器伤害分类:电流伤害事故、电磁场伤害事故、雷电事故、静电事故、电气设备事故

12、电气作业安全措施:停电作业安全措施、电气作业的安全组织措施、双电源及自发电倒

送电的防止措施、防止误操作和误触电措施、电气装置的防火、灭火与防爆措施。

13、触电及触电防护:男性最大允许电流为9mA,女性最大允许电流为6 mA。我国规定的安全电压额定值等级分别为:42V/36V/24V/12V/6V,通常采用的安全电压为36V/12V。

14、为防止发生人身触电事故,通常采用的措施。

①保持电气设备的完好,定期测试绝缘电阻值,若低于国家规定值时,应停用维修。

②电气设备的接地必须正确无误

③设备的金属外壳必须有良好的保护接地措施

④电气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电业安全工作规程》和有关制度。

⑤再低压配电网络中装设漏电保护装置。

三、通信系统运维环境监控

1、监控系统工作流程示意图

2、集中监控系统主要功能:监控功能、交互功能、管理功能、智能分析功能、帮助功能。

3、集中监控的对象主要有:高压配电设备、变压器设备、低压配电设备、柴油发电机组、不间断电源(UPS)、整流配电设备、蓄电池组、分散空调设备、集中空调设备、环境。

4、监控系统的三级网络结构:端局设置监控单元(SU)、县区或若干端局(站)设置监控站(SS)、地市以上城市设置监控中心(SC)。目前整个系统的网络结构是按广域网进行连接的,各级监控及自上而下逐级汇接,每个监控中心莒南辐射方式与若干下级监控节点连接,形成一点对多点的监控系统。

5、监控系统常见硬件:传感器、变送器和协议转换器。各硬件主要功能如下:

①传感器负责检测被测信号,并将被测型号转换为前端计算机的处理数据。

②变送器主要将不同传感器输出的电量变换成标准的直流信号。

③协议转换器主要将智能设备的通信协议转换成标准协议,再与局(站)中心监控主机进行通信。

四、通信系统中空调设备

1、空调设备是使室内空气“温度、湿度、清洁度和气流速度”达到规定设定要求的设备,空调设备和系统安全可靠的工作,对保证通信设备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2、空调的分类:

①按系统集成程度分:集中式空调系统、局部式空调系统和混合式空调系统。

②按室内回风分:直流式系统、混合系统

③按制冷方式可分为压缩式制冷、吸收式制冷、蒸汽喷射制冷、吸附式制冷、热电制冷、空气膨胀制冷和涡流管制冷。

3、压缩式制冷系统组成和工作过程:压缩式制冷系统是一个完整的密封的制冷系统,主要由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膨胀阀)和蒸发器等设备组成。它的工作过程分为四个部分:

压缩过程、冷凝过程、节流过程、蒸发过程。

4、进入蒸发器的低温低压制冷液体。

5、机房专用空调的特点:满足机房调节热量大的需求、满足机房送风次数高的需求、满足空调设备连续运行的需求,满足机房温度调节的需求,满足机房高洁净度调节的需求。

五、通信系统中的供电设备

1、通信系统中供电设备主要包括:高频开关整流器、蓄电池、油机发电机组和不间断电源等。

2、高频开关整流器主要电路包括:功率变换电路、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负载均分电路、滤波电路、保护电路。

3、高频开关整流器通常由高频输入滤波电路、工频整流电路、功率因数校正电路、DC/DC 变换器、输出滤波器等部分组成。

4、开关电源的基本电路完成两个任务

①主电路从交流电源输入转换到直流电源输出,主要完成功率转换任务

②控制与辅助电路一方面从输出端取样,经与设定标准进行比较,另一方面去控制逆变器,改变其频率或脉宽,达到输出稳定。

5、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分为:无源功率因数校正和有源功率因数校正。采用无源功率因数校正时,应在开关输入端加入很大的电感,以减小滤波电容充电时的电流峰值。采用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时,应在整流电路和负载间接入DC/DC闭环开关变换器,以得到较高的功率因数。

6、负载均分电路包括:简单负载均分电路、主从负载均分电路和自动平均均流电路。

7、高频开关型整流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①效率:整流模块输出有功功率与输入有功功率之比。模块的输出最大功率≥1500W时,效率应≥90%,反之<1500W时,效率应≥85%。

②直流输出电压:能自动稳压并具有浮充和均充的自动转换功能

③稳压精度:开关整流模块的稳压精度要求≤±0.6%

④浮充工作时的温度补偿:电压值随温度每升高/降低1℃,电压值降低/升高3mV(每只电池)

⑤输出端杂音电压:衡重杂音要求≤2mV。

⑥其它指标:并机均流性能,电压或电流软启动性能,有过压、过流、欠压、欠流、防雷等保护及本地和远端告警,整流模块功率因数因≥0.90

8、蓄电池的作用:蓄电池是保障通信电源系统不间断供电的后背电源设备,蓄电池与通信整流设备并联浮充供电,以祈祷停电放电及直流供电系统平滑滤波、抑制噪声的作用。蓄电池与整流器并联作为逆变器的输入电源以提高不间断供电系统交流输出的稳定性。

9、蓄电池分类:铅酸蓄电池和碱蓄电池。

10、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使用寿命为15年到20年,判断蓄电池寿命三要素为:内阻、工作温度和工作电压。

11、铅酸蓄电池充电方式主要有浮充充电、均衡充电和快速充电等。环境温度为25℃时,单体阀控式铅酸蓄电池均衡充电电压设置在2.35V。

12、通常情况下铅酸蓄电池放电速率越高,放电终止电压越低。温度越低,放电速率越大,电池放出的容量越小。电解液温度超过40℃时,应采取降温措施。第一次放电容量实验应能放出额定容量的80%。

13、油机发电机组的要求是:能随时启动、及时供电;运行安全可靠,并保证供电电源和频率满足供电质量。

14、柴油机每一次工作循环包括四个过程:进气、压缩、做功(燃烧——膨胀)和排气四个过程。

15、内燃机的结构由曲轴连杆机构、配气机构、供油系统、润滑系统、冷却系统、启动系统、点火系统(汽油机)等部分组成。

16、三相交流同步发电机转速与频率之间关系为:

pn=60f,其中P为磁极对数,n为转速,f为电网频率。

17、UPS的主要功能有:

①双路电源之间的无间断切换

②隔离干扰功能

③交流电压变换功能

④交流频率变换功能

⑤交流电源后备功能

18、UPS电源交流输入整流电路包括:全桥式全波整流电路和升压斩波整流电路。其中全桥式全波整流电路功率因数只有0.65左右,通常用在10KVA以下的UPS中。

19、UPS逆变电路中实现输出为正弦的方法有:阶梯波逆变器,多脉冲调制逆变器,正弦脉宽(SPWM)逆变器。

20、UPS的使用和维护。

①UPS主机现场应放置操作指南手册,指导现场操作。

②检查各种自动、告警和保护功能均应正常。

③定期查看UPS内部元器件外观,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④对于并联冗余系统宜在负荷均分并机的方式下运行。

⑤各地应根据当地市电频率的变化情况,选择合适的跟踪速率。

⑥UPS宜使用开放式电池架,以利于蓄电池的运行和维护。

21、铅酸蓄电池容量及影响的因数。

铅酸蓄电池的容量标志着储存电量的多少,一般用安时(Ah)表示,与电池的放电电流和放电时间有关。影响电池容量的主要因数是放电电流、电解液温度和浓度。

①放电电流:放电率越高,放电电流越大,蓄电池放出的容量越小;反之,放出的容量越大。

②电解液温度:温度在-15℃~45℃的范围内,温度越高,蓄电池的容量越大。

③电解液浓度:电解液浓度适当时,15℃时电解液密度应在1.2~1.3范围内;若高于1.30,电解液对极板和隔板的腐蚀作用增大,蓄电池的容量下降,寿命缩短。

六、通信电源系统

1、通信设备对电源系统的基本要求:供电可靠性、供电稳定性、供电经济性和供电灵活性。其中电源形同的可靠性包括不允许电源系统故障停电和瞬间断电这两方面要求。

2、交流电源的电压和频率是标志交流电能质量的重要指标。

3、交流电指标:三相四线(或五线)制供电时,相电压为220V,线电压为380V,频率为50HZ。通信设备直接由交流基础电源供电时,输入电压允许变动的范围为额定电压的-10%~+5%,通信整流设备由交流基础电源供电时,输入电压允许变动的范围为额定电压的-15%~+10%。低压交流电源的频率变化范围为额定值的±4%以内,电压波形正弦畸变率应不大于5%。

4、直流电源质量:通信机房内机架的直流输入端子处-48V电压变动范围为-57~-40V,电话衡重杂音应小于2mV。

5、直流电源系统中并联浮充供电方式的优点:①结构简单②工作可靠③供电效率较高④浮充工作状态下,输出电压高,蓄电池单独供电输出电压较低。

5、通信电源系统的供电方式:集中供电、分散供电和混合供电。

6、集中供电和分散供电优缺点:

集中供电优点:供电设备与通信设备分开,相互干扰小;供电容量大,设备集中,方便维护。缺点:供电可靠性差,供电经济性差,基础投资费用大、系统扩容困难。

分散供电优点:供电可靠性高,供电经济性高,投资费用低、占地面积小,运行维护成本低。缺点:分散时,为降低蓄电池对楼板的承重,蓄电池容量和放电时间偏小;需考虑电源设备是否对通信设备有影响。

7、交流供电系统包括:交流高压配电系统(6KV/10KV系统)和交流低压配电系统(380V/220V 系统)

8、交流电力系统一般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五个环节。

9、我国目前采用的输电电压标准:35KV/110KV/220KV/330KV/500KV,配电电压标准有:6KV/10KV。

10、我国规定配电网低压电力设备的额定电压偏差范围为±7%额定电压值,低压照明为+5/-10V额定电压值,频率为50HZ±0.5HZ,正弦波畸变率极限小于5%。

11、交流高压配电方式:放射式配电方式、树干式配电方式、环状式配电方式。

12、常用的高压电器设备包括:高压熔断器、高压断路器、高压隔离开关、高压负荷开关和互感器等。高压熔断器具有过载和短路保护作用,高压断路器具有控制和保护双重作用的高压电器,高压隔离开关负责检修中隔离电源。

13、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二次线圈必须有一点接地,在运行过程中二次线圈回路不能开路。电压互感器在运行过程中二次线圈回路不能短路,在回路中都采用熔断器进行保护。

14、交流低压配电系统中,采用油机供电时受电端子上电压允许变动范围为额定电压的+5%~-5%,油机电的频率允许变动范围为额定值的±2%,三相供电电压不平衡度≤4%。15、通信局站要求安装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市电供电时100KVA以下供电系统,功率因数应≥0.85,对于100KVA以上供电系统,功率因数应≥0.9,油机供电时,功率因数应达到0.8.

16、交流停电检修时,应先停低压,后停高压;先断负荷开关,再断隔离开关,送电顺序相反。切断电源后,三相线上均应接地线。应遵守停电、验电、放电、接地、挂牌、检修程序。

17、直流熔断器额定电流值不大于最大负载电流的2倍,各专业机房熔断器的额定电流值不大于最大负责电流的1.5倍,照明回路中不大于最大负荷电流的2倍。

18、交流供电应采用三相五线制,零线禁止安装熔断器,零线上除电力变压器近端接地外,用电设备和机房近端不允许重复接地,三相四线制引入时,零线除电力变压器近端接地外,在大楼内部可以与大楼总地进行一次复接。

19、通信机房内每一个机架的直流输入端子处-48V电压允许变动范围一般为-40~-57V,供电回路全程最大允许压降为3V,直流供电回路接头压降应符合1000A以下系统,每百安培5mV,1000A以上的系统,每百安培3mV。

20、直流供电系统基础电压范围有三种:浮充电压、均衡电压和终止电压。直流供电系统供电方式有三种:充放电工作方式、半浮充工作方式、全浮充工作方式。直流系统配电方式有低阻配电和高阻配电两种方式。

21、换流设备有:整流设备(AC/DC)、逆变设备(DC/AC)和直流-直流变换设备(DC/DC)

(完整word版)大学《建筑设备》复习重点

2、按热源布置分类可分为局部供暖、集中供暖和区域供热。 3、按热媒分类,集中供暖系统可分为三类:热水供暖系统、蒸汽供暖系统和热风供暖系统。 4、热水供暖系统的分类 a、按热媒参数分低温、高温系统。供水温度=95℃,回水温度=70℃ b、按系统循环动力分自然循环、机械循环系统。 c、按系统的每组立管数分单管、双管系统。 d、按系统的管道连接方式分垂直和水平系统。一般建筑的供暖系统多采用上供下回式系统。 e、按各环路总长度分同程式和异程式 5、垂直失调现象:在供暖建筑内,同一竖直方向的各层房间的室温不符合设计要求的温度,而出现上下层冷热不均的现象。双管系统中由于环路自然压头作用,会产生上层过热,下层过冷的现象称为垂直失调现象。(双管系统不宜用在四层以上的建筑中) 6、水平失调现象:由于异程式从热入口到热出口通过各立管的总长度不同,这样就使得距离远的立管阻力大,系统的水力平衡难以实现,容易出现近热远冷的现象称为水平失调现象。 7、热水供暖系统中的问题: (1)从系统中排除空气的问题 答:在自然循环系统最高点设膨胀水箱,在机械循环系统中最高点设集气罐、放气阀。供回水干管和支管要有一定的坡度。 (2)系统中受热膨胀的问题 在系统中装设膨胀水箱来容纳水所膨胀的体积或通过锅炉房定压,也可以排出空气 (3)管道的热胀冷缩问题 合理利用管道本身的弯头。在两个固定点之间必须有一个弯曲部分供作补偿。室内管道一般弯头较多,可不设专门的补偿装置、若伸缩量过大,则应设补偿器来补偿。 8、设置膨胀水箱的作用?容纳膨胀体积;排气;定压。 10、供暖热负荷的估算方法:单位面积热指标法、单位体积热指标法、单位温差热指标法。 11、低温热水地板辐射热供暖系统是采用低于60℃低温水作热媒,通过直接埋入建筑物地板内的加热盘管进行低温辐射供暖的系统。 12、低温热水地板辐射热供暖系统的特点:室内温度均匀、稳定、热容量大、不占使用面积,使用效果好。 13、耗热量计算包括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和流入室内的冷空气加热所需要的热量 15、散热设备包括散热器、暖风机、钢制辐射板等。(前两者是利用对流换热原理,后者利用辐射换热原理) 16、钢制柱型散热器的热媒一般为水,要求热媒水中含氧量不高于0.05g/m3(防止氧化),停暖时应充水密闭保养,以延长使用寿命。 17、集中供热锅炉热水呈碱性,不能直接供铝制散热器使用。铝制散热器适用于pH=5~8,超过此范围应进行内防腐处理。 18、散热器布置 散热器设置在外墙窗下最为合理;一般情况下,散热器应敞露布置,这样散热效果好,易清灰;楼梯间内散热器应尽量设在底层;安装散热器时,有脚的可直立在地上,无脚可用专门的托架挂在墙上。 19、铸铁散热器:优点:结构简单,防腐性能好,使用寿命长,适用于各种水质,热稳定性好,价格低廉;劣:金属热强度低于钢制散热器;安装运输劳动强度大,生产污染重;污染管道系统影响阀门密封。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复习整理资料全

个人整理,仅供参考,如有问题,欢迎指正 一、绪论 【环境的基本概念】 法律定义: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的基本组成】 自然环境:物质(空气、水、土壤、动植物)能量(气温、阳光、引力、磁力)自然现象(地壳运动、太阳稳定性、大气力量、水循环) 社会环境:物理社会环境(建筑物、道路、工厂)生物社会环境(驯化、驯养的动物和植物)心理社会环境(人的行为、风俗习惯、法律和语言) 【人类和环境的基本关系】 1、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依赖自然环境才得以生存和发展; 2、人类又是环境的利用和改造者,通过社会性生产活动来利用和改造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人类还是环境的破坏者,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等活动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各样的污染物,破坏生态平衡,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命的变化。 【八大公害事件】 日本水俣事件污染物:甲基汞 马斯河谷事件污染物:有害气体和煤烟粉尘 伦敦烟雾事件污染物:大气中尘粒和二氧化硫 多诺拉烟雾事件污染物:二氧化硫与金属元素、金属化合物相互作用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污染物:碳氢化合物 日本富山事件骨痛症污染物:镉 日本米糠油事件污染物:多氯联苯

日本四日事件污染物:二氧化硫、金属粉尘 【环境发展史上的两大著作】《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 《增长的极限》作者观点:1、增长的极限来自于地球的有限性; 2、反馈环路使全球性环发问题成为一个复杂的整体; 3、全球均衡状态是解决全球性环发问题的最终出路; 《寂静的春天》明天的寓言生物富集作用,DDT等农药的滥用危害人类环境,导致农药在生物体的富集最终导致所有生物的死亡 她通过对污染物的富集、迁移、转化的描写,阐明了人类与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初步揭示了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她告诉人们:在人对环境的所有袭击中,最令人震惊的,是空气、土地、河流以及大海受到各种致命化学物质的污染。这种污染是难以清除的,因为它们不仅进入了生命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且进入了生物组织。 【环境保护里程碑】斯德哥尔摩会议、里约热卢会议、哥本哈根会议 斯德哥尔摩会议:1 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 会议提交文件:《只有一个地球》《人类环境宣言》。 是联合国首次研讨保护环境的会议,也是国际社会就环境问题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标志着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觉醒,是世界环境保护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为了纪念大会的召开,当年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把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里约热卢会议:1984年的“臭氧空洞”,引发了新一轮世环问题——“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沉降”; 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卢举行。183个国家和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102位国家元首或首脑亲自与会。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国际合作的指导原则 《21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

环境科学概论考试试题全

名词解释 1. 环境问题の概念 广义: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の生存和发展の一切客观存在の问题。 狭义:由于人类の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の一切问题。2. 大气恒定组分:在地球表面上任何地方(约90 km以下の低层大气)其组成几乎是可以看成不变の成分。主要由氮(78.09%)、氧(20.94%)、氩(0.93%)组成,这三者共占大气总体积の99.96%。此外,还有氖、氦、氪、氙、氡等少量の稀有气体。 3.大气污染:大气中一些物质の含量超过正常本底含量,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の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の现象。 4.TSP:总悬浮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为0.02~100μmの颗粒物。 5.PM2.5:可入肺颗粒物,悬浮于空中,粒径小于等于2.5μmの颗粒物。6.干洁空气:自然大气(不包括不定组分)中除去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の整个混合气体,即大气组成中の恒定组分和可变组分中の二氧化碳和臭氧,简称干空气 7.光化学反应:一个原子、分子、自由基或离子吸收一个光子引起の反应。 8. 水体:地表水圈の重要组成部分,指の是以相对稳定の陆地为边界の天然水域,包括有一定流速の沟渠、江河和相对静止の塘堰、水库、湖泊、沼泽,以及受潮汐影响の三角洲与海洋。 9.水体污染:污染物进入水体中,其含量超过水体の自然净化能力,使水质变坏,水の用途受到影响。

10.水体富营养化:通常是指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封闭性或半封闭性水体,由于生物营养元素の增加,促进藻类等浮游生物の异常增殖,使水质恶化の现象,是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这种现象在江河、湖泊中称为“水华”,在海洋上称为“赤潮”。 11.生物化学需氧量(BOD) 定义:在好氧条件下,水中有机物由好氧微生物进行生物氧化,一定时间内单位体积水中有机污染物所消耗の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2.化学需氧量(COD) 定义:在一定条件下,由强氧化剂(重铬酸钾)对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の氧化剂量换算成氧气量即为化学需氧量,测定结果以氧含量表示,单位为mg/L。 13.氧垂曲线: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体中の溶解氧逐渐被消耗,到临界点后又逐步回升の变化过程。 14.环境背景值:环境中诸要素,如大气、水体、土壤以及植物、动物和人体组织等在正常情况下,化学元素の含量及其赋存形态。 15.土壤净化: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中污染物の浓度降低或消失の过程。 16.潜性酸度:指土壤中交换性氢离子、铝离子、羟基铝离子被交换进入溶液后引起の酸度,以100g烘干土中H+の摩尔数表示,包括交换酸和水解酸。 17.土壤污染:污染物进入土壤并在土壤中不断累积,当其达到一定数量

最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3

1、何谓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 答:原核微生物只有 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界限,叫拟核或似核。原核微生物没有细胞器,只有由细胞质膜内陷形成的不规则的泡沫体系。不进行有丝分裂。原核微生物包括古细菌、真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粘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 2、何谓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 答: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细胞器的微小生物。真核微生物包括除蓝藻以外的藻类、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等。3、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 答:各种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的生物属性及它们的亲缘关系,由次序地分门别类排列成一个系统,从大到小,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种是分类的最小单位。 4、生物的分界共有几种分法,他们是如何划分的? 答:①原核生物界(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绿细菌)、②原生生物界(包括蓝藻以外的藻类及原生动物)、③真菌界(包括酵母菌和霉菌)、④动物界、⑤植物界。 5、微生物是如何命名的?举例说明。 答:微生物的命名是采用生物学中的二名法,即用两个拉丁字命名一个微生物的种。这个种的名称是由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组成,属名和种名都用斜体字表示,属名在前,用拉丁文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在后,用拉丁文的形容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小写。如大肠埃希氏杆菌的名称是 Escherichiacoli。 6、写出大肠埃希氏杆菌和桔草芽孢杆菌的拉丁文全称。 答:大肠埃希氏杆菌的名称是 Escherichiacoli,桔草芽孢杆菌的名称是 Bacillussubtilis。 7、微生物有哪些特点? 答:(一)个体极小:(二)分布广,种类繁多:(三)繁殖快:(四)易变异: 8、什么是病毒,有什么化学组成?结构是什么样的? 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生活的敏感宿主体内,可通过细菌过滤器,大小在0、2μm以下的超小微生物。 化学组成有蛋白质和核酸。 结构:没有细胞结构,分两部分:蛋白质衣壳核酸内芯。 9、什么叫毒性噬菌体?什么叫温和噬菌体? 答:毒性噬菌体:就是指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即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是正常表现的噬

建筑设备复习提纲

建筑设备复习提纲 1.雷电对建筑的危害包括哪四种,防雷装置的组成及作用。 答:1.静电感应 2.磁感应3.直击雷过电压 4.雷电波的侵入 建筑物防雷主要采用接闪器系统,由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大部分组成, (1)接闪器:1避雷针:接闪避雷针是建筑物最突出的良导体 2避雷带:避雷带就是对建筑物雷击率高的部位,进行重点保护的一种接闪装置 3 避雷网:局部保护接闪装置 4结构避雷网(带) (2)引下线 (3)接地装置:1 自然接地体:利用有他功能的金属物体埋于地下,作为防雷保护的接地装置 2 基础接地:利用建筑物基础中的结构钢筋作为接地装置,即可达到 防雷接地又可节省造价 3 人工接地体:专门用于防雷保护的接地装置 2.传热的基本方式包括哪三种,以及通过何种方式改变传热效果。 答:传热方式有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改变风速,增减保护层厚度 3.建筑内部给水系统按用途及水平干管布置形式分别如何分类。给水管材的选择以及常见 给水方式的选用和系统图的掌握。为防止地基下沉压断引入管。要求引入管上空预留尺寸。(200mm) 答:生活,生产,消防,组合。下行上给式,上行下给式,中分式依靠外网压力的给水方式:直接,设水箱;依靠水泵升压给水方式:设水泵的,设水泵、水箱联合的,气压,分区,分质金属,非金属公称直径;直径 4.导线和电缆的截面选择分别从哪几方面考虑。 导线:导线发热条件;允许电压损失;机械强度条件电缆:用电器电流,经济5.地面水源处理流程常用四个步骤。 混凝;沉淀;过滤;消毒 6.舒适性空调,常用的空气参数。空调的主要分类及典型形式以及各自的优缺点。 室内温度;相对湿度;风速 1集中式空调:优,易于维护,可以很好的控制室内温湿度,可以进行气流分布,可对室外空气进行过滤处理;缺:空气风道系统复杂,布置困难,有利于火灾蔓延 2半集中式空调:优:机房面积小,利于空间布置;缺:难以满足室内严格的温湿度要求,水系统复杂易漏水 3分散式空调:优:可以灵活布置,相互之间不会影响;缺:室内空气品质较差,气流组织困难 7.低压配电系统常用的三种配线方式。 放射式;树干式;混合式 8.建筑排烟系统按排烟方式可分为哪两种。 1自然排烟;2机械排烟 9.照明线路进户线的引入方式。 1线路架空引入;2电缆埋地引入 10.电光源按发光原理可分为哪两类以及典型光源在不同使用条件下的选择。

环境资源法复习重点

环境资源法题型:名词5个、简答5个、案例1个、论述2个 一、环境法四分法 1.基本法 2.环境要素法 3.自然资源法 4.防治污染法 二、环境的概念 环境资源法律中的环境包括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两个方面。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湿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三、环境问题 (一)概念: 环境、资源和生态问题(简称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运动变化而给人类造成的一切有害影响和危害(课件:是指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使环境条件或因素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的现象。)(二)发展(三阶段):

1.环境问题的萌芽阶段。即从人类诞生至18世纪工业革命以前。 基本特征:人对自然的依赖、盲从、迷信和崇拜。这个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局部性、短期性和个别性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急剧发展、局部恶化的阶段,又称近代环境问题阶段,即从工业革命开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基本特征: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人对环境的占有、征服、统治和掠夺。 3.环境问题全面发展和局部被抑制的阶段,又称现代环境问题阶段,即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基本特征是: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环境观和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继续存在,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这个的环境问题又可以细分为两个阶段: (1)从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以着名的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为代表,以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为标志; (2)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以着名的印度博帕尔毒气泄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为代表,以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为标志。 (三)主要表现: 1.全球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酸雨 4.淡水资源危机 5.资源、能源短缺 6.森林锐减 7.土地荒漠化 8.物种加速灭绝物种

自考环境科学概论试题-赢在路上

一、单项选择题 1. 从引起环境问题的根源考虑,由自然力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 A.原生环境问题B.次生环境问题C.环境污染D.生态破坏 2. 属于大气污染的人为污染源是【】 A.火山喷发B.自然尘埃C.工业排放D.海浪飞沫 3. 我们看到某些冰箱上附有绿色标志,意指其较少的使用了【】 A.CO2B.CH4C.绿色物质D.氯氟烃 4. 保护臭氧层的公约是【】 A.《维也纳保护臭氧层公约》B.《长程越界空气污染公约》 C.《气候变化框架公约》D.《巴塞尔公约》 5. 与水体的富营养化有关的是【】 A.核试验B.危险废弃物越境转移C.酸雨D.大量施用农田化肥 6. 《巴塞尔公约》控制的是【】 A.危险废物的越境转移B.生活垃圾的越境转移 C.固体废物的越境转移D.工业废物的越境转移 7. 交通噪声占城市环境噪声的【】 A.30% B.50% C.70% D.100% 8. 按照危险废物转移的国际条约是【】 A.《21世纪议程》B.《巴塞尔公约》C.《开罗宣言》D.《东京宣言》9. 下述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属于就地保护的是【】 A.自然保护区B.植物园C.动物园D.树木圆 10. 属于可更新资源的是【】 A.石油B.森林C.矿石D.风力 11. 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属于哪种污染【】 A.物理B.化学C.生物D.物理化学 12. 无机汞在水环境中,在微生物作用下,可转化为毒性更强的【】 A.金属汞B.汞的化合物C.汞的络合物D.甲基汞 13. 全球变暖会导致降水带的移动,一般会使低纬度地区现有雨带的降水量会【】A.增加B.减少C.不变D.异常变化

14. 在总悬浮颗粒物中一般直径大于10μm的粒子是【】 A.飘尘B.降尘C.细颗粒物D.粗颗粒物 15. 平流层臭氧吸收【】 A.紫外线辐射B.红外线辐射C.γ射线辐射D.α射线辐射 16. 如果地球森林大面积消失,下列可能发生的是【】 A.CO2增加B.SO2减少C.O3减少D.NOx减少 17. 引起赤潮的原因是【】 A.氰化物污染B.毒物污染C.陆源N、P超标排放D.塑料垃圾 18. 衡量噪声强弱的物理量是【】 A.频率B.声强C.声压级D.噪声级 19. 堆肥化属于固体废物一般处理的【】 A.预处理技术B.焚烧热回收技术C.热解技术D.微生物分解技术 20. 下列属于不可更新资源的是【】 A.石油B.森林C.草原D.太阳能 21. 解决近代城市中的环境问题,可采取【】 A.编制生态规划B.生态工艺C.生态农场D.无污染工艺 22. 下述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属于野生植物迁地保护的是【】 A.自然保护区B.植物园C.动物园D.风景名胜区 23. 按范围划分,离人类最近的环境是【】 A.聚落环境B.地理环境C.地质环境D.宇宙环境 24. 通常所说的工业“三废”是指【】 A.废气噪声废水B.废水废渣噪声C.废气噪声废渣D.废水废气废渣 25. 可对植物叶片产生覆盖作用的大气污染物是【】 A.颗粒物B.SO2C.NO2 D.PAN 26. 目前被认为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是【】 A.CO2B.氟氯烃C.石油D.煤 27. 微波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通过【】 A.加热作用B.反射作用C.穿透作用D.中毒作用

环境工程学复习要点

环境工程学 第一章绪论 1、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因素,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破坏了环境系统正常的结构和功能,降低了环境质量,对人类或环境系统本身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3、1)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 2)类型:O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资源枯竭;O 2环境污染和怕坏 3)根本原因:对环境的价值认识不足,缺乏妥善的经济发展规划和环境规划。 4)实质:由于盲目发展、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造成的环境质量恶化和资源浪费甚至枯竭和破坏。 4、公害:凡由于人类活动污染和破坏环境,对公众的健康、安全、生命、公私财产及生活舒适性等造成的危害均为公害。 5、 1 )环境保护:采取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护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 2)基本任务: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6、1)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环境质量及其保护和改善的科学。 2)研究对象:人类环境质量结构与演变 3)任务:研究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和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及其改善环境质量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4)分类:O1基础环境学O2应用环境学O3环境学 7、可持续发展:满足当前的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观念:经济持续、社会持续、生态持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1)将环境问题纳入综合决策,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模式 2)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实现污染治理从末端处理向源头和过程控制的转变。 循环经济3R原则: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3)发展和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把环境原则贯穿到各类经济活动领域中。 4)认真实施ISO14000 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是贯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 5)改变消费观念,推行绿色消费方式。 6)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文明。 8、生态系统与环境 1)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组成、结构和功能,是自然界的基本结构单元。 2)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生命物质 3)类型:O1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和特征:陆地~,水域~(淡水~、海洋~) O人类活动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自然~,半自然~,人工~ 4)功能: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水~,碳~,氮~,硫~

建筑设备第二版-复习资料资料

建筑设备第二版-复习 资料

第一篇给水排水系统 第一章城镇给水工程 1、给排水工程从工程内容上大致可分三部分:(1)室外给水工程(也称城镇给水工程)(2)室内给排水工程(也称建筑给水排水工程)(3)室外排水工程(也称城镇排水工程) 2、城镇用水量可分为:生活用水量,生产用水量,消防用水量,城镇其他用水量 3、日常生活均需一定量的用水,包括饮用,炊事及清洁卫生等用水,用水标准与生活水平,生活习惯,气候条件,水费,水质等有关 4、一年之内,用水量最大的一天的用水量称为最高日用水量(Qmd),它与平均日用水量(Qd)的比值Kd=Qmd/Qd(单位:m3 /d)称为日变化系数;在最高日内,其中用水量最大的一小时的用水量称为最高时用水量(Qh),它与最高日平均时用水量(Qmd/24)的比值称为时变化系数Kh=24Qh/Qmd(单位:m3 /d) 5、用水量计算应根据各方因素,参照用水量标准及变化系数来计算各种用水量包括生活,生产,消防,及市政等用水量(p4倒数几行) 6、但凡能满足水源水质标准的水都可用作水源,包括天然淡水,海水和再生水。用于城镇生活用水的供水水源主要是天然淡水,天然淡水可分为地下水和地表水两大类,地下水可分为潜水,承压水和溶洞水 7、从水源取用原水的设施称取水构筑物 管井 地下取水构筑物 大口井

取水构筑物岸边式 固定式取水构筑物 河床式 地面取水构筑物 浮船式 活动式取水构筑物 缆车式 8 、P8混凝沉淀 9、(简答) 输水与配水系统由输水泵站,中途升压泵站,输水管,配水管网及调节构筑物组成。1.输水泵站又称二泵站,因水流从取水泵站算起是第二次被提升而得名,其任务是由水厂清水池抽水向管网供水2.中途升压泵站是用于输水途中再次提升水压的泵站3.输水管是负责向城镇配水管网输水的总管,它本身不负担向用户配水的任务4.配水管网是负责向用户供水的管道,有两种布置形式①树枝式管网②环式管网5.管网上的附属设备:为保证管网正常工作和维护管理,管道上常设置阀门(有闸阀,截止阀,蝶阀之分,接口方式有螺纹连接和法兰连接两种),排气阀,泄水阀,消火栓(消火栓之间的间距不超过120M)6.调节构筑物有清水池,管网前后设的高地水池或水塔 10、

关于《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点复习总结

关于《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 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变化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 (2)人为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 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1)概念: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2)基本思想:①鼓励经济增长;②要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③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21世纪议程》。 危害的不可预见性:举例2.过程的不可逆性:举例3.规模的全球性 第二章:环境污染与防治 地理环境的自净能力的概念:指环境对外来物质具有一定的消纳、同化能力。 ▲环境污染的原因: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其环境其自净能力,就会产生环境污染。自净机理: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重金属污染的污染物:各种重金属。污染过程及危害:通过水体或食物链造成人或动物中毒。

▲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发生在淡水水体,称为“水华”;发生在海洋,称为“赤潮” 1.形成条件:较为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2.污染物:氮磷等植物营养元素。3.污染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废水。4.危害——①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②水质变坏,③湖泊变沼泽。5.湖泊沼泽化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进程缓慢。人类活动(水体富营养化与围湖造田)加快了这一进程。 海洋石油污染 污染源: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海上油轮泄漏污染物:石油。 危害。直接危害:油污染能直接导致海鸟、海兽的毛、皮丧失防水和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大量死亡。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的鱼卵和幼鱼,并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底栖动物则还要受沉降到海底的石油的影响。间接危害:石油在氧化分解过程中,因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也会间接地对生物造成危害。 怎样清除石油?①分散:喷洒强效洗涤剂,不宜在近岸或渔场使用②沉降:撒粉状石灰,危害海底生物③吸收:利用麦秆等吸收石油,静水环境④围栏:小面积油污,静水环境⑤放任:任其自然分解⑥燃烧:油层达2mm,造成大气污染。 ▲水污染的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③影响渔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④制约工业的发展⑤加速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⑥造成经济损失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一、工业水污染防治对策:(1)宏观性控制对策:优化产业结构与工业结构。(2)技术性控制对策。如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促进工业废水与城市生活污水的集中。(3)管理性控制对策,如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监测网络。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 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 B卷及答案 环境科学概论试卷(B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多选) 1、那两种汞化物毒性最大1.4 (1)HgO(2)Hg2Cl2(3)Hg(4)Hg(CH3)2 2、生态工程的特点与优势1.2 (1)资源低消耗(2)成本多效益(3)设计多样化(4)工程人为化 3、全球环境变化中次生环境问题1.3(1)酸雨污染(2)水土流失(3)生物多 样性锐减(4)海洋资源保护 4、复合污染生态效应机制1.4 (1)协作作用(2)相互作用(3)降低作用(4)独立作用 5、环境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1.3 (1)环境监测(2)网络(3)科技期刊(4)学术讲座 6、河流环境监测点的设置原则3.4 (1)城市污染(2)面源污染(3)河流的宽度(4)河流的深度与流速 7、有效预防污染最重要的手段2.4 (1)污染控制技术(2)法律与法规(3)环境经济手段(4)公众参与 8、空气污染指数的监测指标1.2 (1)TSP(2)NOX(3)灰尘(4)病毒 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1.4 (1)节约资源与能源(2)推行污染治理与管理(3)制定法律与法规(4)绿 色生活方式 10、与绿色核算相比经济核算的不足:1.4 没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2)计算成本不准确(3)没有计算人类的消费(4)(1)

环境成本费用 二、名词解释(任选3题,每题6分,共18分) 1、有机污染物与POPs 有机污染物是指由人为因素产生并排放到环境中,由于超出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而累积,达到一定浓度,对环境及人体健康带来影响并造成危害的有机物质。 POPs,持久性有机物,是指一类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高脂溶性等理化性质,可进行远距离甚至全球尺度的迁移扩散,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浓缩累积,对人体和生态环境产生毒性影响的有机污染物。 2、全球环境变化与温室效应 全球环境变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全球环境问题及其相互作用。 温室效应是指温室气体如CO2、CH4、N2O、O3、CFCS、O3等物质允许太阳的短波辐射通向地表,而部分吸收地表长波辐射,使大气具有与温室中玻璃相类似的特性,即温室效应。 3、污染物河口扩散模式与海水入侵 污染物河口入海的扩散模式:p233 由河口向海湾的流线多呈喇叭状,在稳定条件下,污染物以半圆形散布。设各个方向上的扩散系数相等,连续流入的污染物浓度为p0,则在半径为r处的污染物浓度。 海水入侵:指河口生态系统由于入海水量的不足或断流,导致咸淡水平衡被打破,使海水倒灌,影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水量、水沙平衡,同时也会影响能量和物质的平衡,产生生态退化和环境恶化和地下水咸化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4、生态系统结构与景观

环境工程学复习资料

《环境工程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生化需氧量:在有氧条件下,水中可分解的有机物由于好氧微生物的作用被氧化分解而无机化所需的氧量。 2.化学需氧量:在一定严格的条件下水中各种有机物与外加的强氧化剂K2Cr2O7作用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 3.水循环:水在太阳能的作用下,通过海洋等水面及土壤表面、植物茎叶的蒸发和蒸腾形成水汽,遇冷后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水在海洋、大气和陆地之间的运动称为水循环。 4.水污染: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放射性等性质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5.水体自净:水体中的污染物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变化被分散、分离或分解,最后水体基本恢复到原来状态,这一自然净化过程叫做水体自净。 6.亏氧量:在某一温度时,水中溶解氧的平衡浓度与实际浓度之差。 7.水环境容量:一定水体在规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8.自由沉淀:颗粒在沉降过程中呈离散状态,其形状、尺寸、质量均不改变,下沉速度不受干扰的沉降过程。 9.过滤:具有孔隙的粒状滤料层截留水中悬浮杂质,从而使

水获得净化的工艺过程。 10.截留沉速:淀池内所能全部去除的颗粒中的最小颗粒的沉速。 11.表面负荷:单位沉淀池表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能处理的水量,即沉淀池的沉淀能力。 12.滤层膨胀率:是指滤层在一定的反洗强度下发生体积膨胀,体积膨胀前后的体积差与体积膨胀前的比值。 13.污泥沉降比:曝气池混合液在100ml量筒中静置沉淀30min后,沉淀污泥占混合液的体积分数。 14.污泥指数:曝气池出口处混合液经30min沉淀后,1g干污泥所占的容积。 15.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是指在无分子氧条件下,通过厌氧微生物的作用,将废水中的各种复杂有机物分解转化为CH4和CO2等物质的过程,也称厌氧消化。 16.生物膜法:附着在构筑物挂膜介质上,并在其上生长和繁殖,由细胞内向外伸展的胞外多聚物使微生物细胞形成纤维状的缠结结构,又称固定膜法。 二、问答题 1.高锰酸钾耗氧量,化学需氧量,生物需氧量三者之间有何区别,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除了它们以外,还有那些水质指标可以用来判别水中有机物质含量的多少? (1)区别:①在一定的严格条件下,水中各种有机物质与

建筑设备(给排水)复习要点

建筑设备(给水排水)课程复习提纲 一、建筑设备概述 1、建筑设备的概念; 二、流体力学基本知识 1、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容重、密度、压缩性和膨胀性、粘滞性); 2、不同压强单位间相互关系; 3、流体运动基本概念(压力流、无压流;过流断面、流量、流速); 4、水头损失的概念和基本形式。 三、建筑给排水工程 1、室外给排水系统的任务及基本组成;室外排水体制分类; 2、典型的城镇给排水系统的流程示意图; 3、建筑内部给水系统的分类和基本组成; 4、流出水头和最不利配水点的概念,如何确定给水系统所需的水压,如 何根据建筑高度估算所需的水压; 5、建筑内部常用给水方式及各自的适用条件;绘出常用给水方式工作示 意图;分区给水有何显著优点? 6、常用的高层建筑给水方式,高层建筑为何进行竖向分区及分区水压标 准; 7、常用给水管材的种类及特点; 8、给水附件的种类及作用; 9、最高日用水量Qd和最大时用水量Q h的概念 10、水表的作用、分类及适用范围; 11、水泵房布置要求; 12、水箱的作用,水箱上的配管及附件,水箱的容积和安装高度的确定; 13、气压给水设备的组成、工作特点和适用条件; 14、室内给水管道的布置原则;室内给水管道敷设形式及要求; 15、生活给水管网设计流量公式的形式及适用条件; 16、建筑内部排水系统的分类,排水体制;室内排水系统的基本组成; 17、常用卫生器具的种类; 18、常用排水管材种类; 19、存水弯的种类、作用及适用范围; 20、水封作用,水封受到破坏的一般原因; 21、通气管系的作用、种类及设置原则; 22、清通装置的种类、作用及设置原则; 23、同层排水与传统排水的区别; 24、高层建筑新型单立管排水系统; 25、建筑内部排水管道的布置与敷设原则; 26、会用经验法确定室内排水管的最小管径,用临界流量法确定立管管

环境保护复习提纲.

复习提纲:选修《环境保护》 VI 4.环境问题按照产生原因分为哪些类型?次生环境问题分为哪两大类? 环境问题按其成因分三类 原生环境问题,自然灾害:地震、海啸、火山喷发、洪涝、干旱、热带风暴、台 风、龙卷风、飓风、雷暴、干热风、崩塌、滑坡、泥石流和病虫草鼠 害等。 地方性疾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克汀病、克山病、地方性氟中毒等 次生环境问题,由人为作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社会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低下或比例失调引起的各种社会生活 问题,如地价高、住房拥挤、供水不足(水资源短缺)、通讯不畅、 能源紧缺、交通堵塞、风景名胜和文化古迹破坏等 原生环境问题(自然原因):①火山喷发造成的大气污染②地震破坏引起的水体污染 次生环境问题(人为原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高一)自然资源衰减问题:森林、草原、矿产减少破坏5.列举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具体类型。 环境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核污染、海洋污染、热污染、光污染等 赤潮、酸雨、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 生态破坏:植被破坏(森林砍伐、森林毁灭,草原退化、草地减少)、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湖泊减少、湿地减少污染等 6.简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人为原因:①工业生产(①过度索取资源--部分资源枯竭②排放“三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②人口急剧增长、③科技进步的负面影响、④滥采滥用自然资源等 危害: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 7.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 ①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酸雨污染、臭氧层破坏 ②大面积的生态破坏: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18%/陆地、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 ③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7.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及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①自1860年以来,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0.8℃ ②除亚热带地区降水量减少外(0.3%/10年),北半球中高纬度降水量(0.5-1%/10年)比热带地区增加更多(0.3%/10年) 对环境的影响:①雪盖(20世纪以来10%)、冰川面积减少(除南北极外的高山冰川20 世纪以来明显退缩)②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20世纪以来0.1-0.2米、中国100年来0.14米)③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④1/3动植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会导致大量物种灭绝

环境工程学复习要点

②水中固体(蒸发残渣)所残余的固体物质总量;溶解固体:过滤后,取 悬浮固体: 过滤后,取 固定性固 体:灼烧 后残余物 质的质量。挥发性固体 量;总固体总固体<例题 ③总含盐量: ④碱度:水接受质子的能力。 引起碱度的离子:HCO3「、CO32「、OH -(最主要) HSiO3「、H2BO3「、HPO42-等 测定方法:中和滴定法 指示剂:酚酞(变色范围pH 8.3);甲基橙(变色范围pH 4.4)酚酞碱度(P):酚酞作指示剂,总碱度的一部分;甲基橙碱度(T):总碱度;碱度计算表1-3 (P23); 注意:水样先加酚酞酸液滴定到变色(P)后加甲基橙继续滴定到变色时所用H +物质的量为M非T, T = P+M ; ⑤硬度:由于能与肥皂作用生成沉淀和与水中某些阴离 子化合生成水垢的二价金属离子(钙和镁离子)的存在而产生的。多用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 分为以下两种硬度: 碳酸盐硬度(暂时硬度):主要由钙镁的碳酸盐和重碳酸盐形成,受热煮沸除去。总硬度=碳酸盐硬度+非碳酸盐硬度 ⑥化学需氧量(COD/COD Cr): 一定严格的条件下,水中 各种有机物质与外加的强氧化剂(重铬酸钾K2Cr2O7)作 用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结果用氧的mg/L表示。代表废 水有机质总量。 ⑦耗氧量(高锰酸盐指数/OC/COD Mn ):水中各种有机物质与外加的强氧化剂(高锰酸钾KMnO 4)作用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 ⑧生物化学需氧量(BOD ):有氧条件下,水中可分解有机物由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所需的氧量。 BOD5 : 5日生物化学需氧量(20 C)~总BOD的70% COD 和BOD 关系:COD Cr > BOD > COD Mn BOD/ COD > 0.3 则适宜用生物化学处理 ⑨总有机碳 (的二氧化碳 量,扰(加酸)。 ⑩总需氧量( 的氧化物的需 氧量。 3.水质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5类标准(P37)对应适用区域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3级标准(P38),与地表水质标准对应关系。§第五节水处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给水处理基本方法:常规工艺图1-11 (P56)原水7混凝7沉淀7过滤7消毒7饮用水 2.废水处理基本方法: 废水处理原则:A改革工艺,减少废物排放量,推进清洁生产;B 重复利用废水:中水回用;C回收有用物质;D对废水进行妥善处理;E经济性,技术先进性; 废水处理程度确定:A按水体水质要求;B按处理厂能达到的处理程度;C考虑水体的稀释和自净 能力;废水处理的基本方法物理: 物理作用,沉淀、过滤、超滤、反 渗透等化学:化学反应,中和、 氧化还原、混凝、电解、萃取、 吹脱、吸附、离子交换、电渗吸等 生物:生物化学作用,活性污泥、生物膜、生物氧化塘、土地处理系统等按处理程度:一级:去除大颗粒悬浮物;二级:去除溶 解态和胶体态有机杂质;三级:(深度处理)营养物质和 难降解有机物等 习题1-3,1-10,1-20,1-21,1-22 第二章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 §第一节水中粗大颗粒物质的去除 1.格栅、筛网和微滤机 (1)格栅 作用:去处水中粗大物质,保护处理厂的机械设备并防止管道的堵塞。 第一章水质与水体自净 §第一节水的循环与污染 1?水污染: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特性改变,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2?水污染分类:A按来源:工业、农业、生活、矿山废水 B按性质: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生物性污染 §第二节水质指标和水质标准 1?水质指标:水中杂质的种类、成分和数量,判断水质的具体衡量标准。 2?水质指标分类:(※不定项选择题) (1)物理性水质指标:A感官:温度、色度、嗅和味、浑浊 度、透明度;B其他:总固体、悬浮固体、溶解固体、可沉固体、电导率; (2)化学性水质指标:A 一般化学性:pH、碱度、硬度、阳离子、阴离子、总含盐量、一般有机物;B有毒化学性:重金属、氰化物、多环芳烃、农药;C氧平衡:DO、COD、BOD、TOD ; (3)生物学水质指标:细菌总数、总大肠杆菌数。 ①浑浊度:不溶性物体对光线透过时所产生的阻碍程度; :一定温度下将水样蒸发至干时103?105 C时蒸发称“总固体” 滤液103?105 C烘干后质量滤渣103?105 C烘干后质量 (灼烧减重):600 C蒸发干燥后固体失去的重 固定性固体 +挥发性固体溶解 固体 +悬浮固体 1-1( P20) > 水体中所含各种溶解性矿物盐类的总量。TOC): 900-950 C,高温燃烧有机碳生成常以碳表示(mg/L),应先去除无机碳的干 TOD ) : 900 C,有机物高温燃烧变成稳定 表1-15 (P58) 例1-7 (P58) 气浮、蒸发、离心分离、

《建筑设备工程》复习提纲

《建筑设备工程》复习提纲 第1章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及流体静力学 1.流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密度、粘滞性及压缩、热胀性 2.流体静力学知识:流体静压强及分布规律压强的测量 第2章流体动力学基础知识 1.流体运动的基本原理与运动分类 2.流体运动的基本方程:恒定流的连续性方程(PPT理解)恒定总流能量方程式 3.流动阻力和水头损失:两种形式流体流动的两种形态流体沿程阻力损失局部水头损失 4.孔口出流,淹没出流及管嘴出流(PPT:推导过程) 第3章(PPT)室外给排水工程 1.室内和室外给排水系统的关系 2.给水排水系统功能关系 3.室外给排水系统组成 4.给水排水系统的流量关系 5.室外给水系统组成 6.给水处理工艺 7.室外排水系统组成 8.室外排水系统排水体制:完全合流制排水系统、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分流制排水系统、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统、不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统 9.排水系统污水处理工艺 第4章建筑给水系统 1.给水系统的分类 2.给水系统的组成 3.给水系统所需压力 4.基本给水方式:直接给水、单设水箱给水、设置水泵水箱给水、单设水泵给水、分区供水、设气压给水设备(PPT理解)

5.给水管网的布置形式:下行上给式、上行下给式、中分式 6.活接头、法兰连接、内接头(笔记及PPT图)看懂图4-10,管接头、根母、管堵等(PPT图) 7.公称直径(笔记) 8.各控制阀件:截止阀、闸阀、蝶阀、止回阀、浮球阀、安全阀(PPT图) 9.水表:旋翼式及螺翼式,水表的主要特性参数 10.水泵装置:水泵装置的抽水方式、水泵的选择 11.贮水池、水箱和气压给水设备:贮水池的作用、贮水池的有效容积 12.水箱:水箱的作用、水箱的配管与附件、水箱的有效容积 13.给水管道布置即敷设的基本要求 14.管道防护有什么要求 15.用水定额和给水设计秒流量 16.建筑给水管道的设计计算:计算内容及建筑给水管道水力计算步骤 17.高层建筑给水系统:技术要求(高层建筑必须解决的问题及采取的供水方式)、给水方式(串联式、并列式及减压式) 第5章建筑消防系统 1.水消防灭火系统 2.消防栓给水系统的组成:水枪、水带及消火栓、消防卷盘、水泵接合器 3.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类型:按压力和流量分、按系统有无水泵和水箱分 4.室内消防用水量及充实水柱长度:室内消火栓设计流量、消防水池贮水量、消防水箱贮水量、充实水柱长度 5.消火栓的保护半径 6.水泵接合器及消防水箱的作用 7.消火栓给水系统计算 第6章建筑热水供应系统 1.建筑热水供应系统的分类 2.建筑热水供应系统的组成:图6-1 3.热水供水方式:按热水加热方式分、按热水管网的循环方式分图6-3 4.热水供应系统的管道敷设与保温:热水管网的敷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