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财政与金融讲义

财政与金融讲义

财政与金融讲义
财政与金融讲义

财政与金融讲义

第一章导论

一、什么是财政学?

研究对象:财政学主要是研究政府进行资源配置、提供公共物品以及从事社会经济管理等经济行为的学科。

研究的基本问题:

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支出范围

财政行为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影响

政府制定财政政策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政府行为的有效性以及政府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财政学的发展脉络

三、什么是金融学?

金融学(Finance)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学科。

第二章财政概念与财政职能

国家的存在是财政产生的政治前提;国家(政府)的存在与发展又依赖财政为其提供基础和保障,两者互为前提和条件。

一、财政概念

财政是政府从事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收支活动,并通过收支活动调节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并使它们相协调,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财政是一种经济行为或经济现象

财政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财政是强制性、无偿性的行为

强制性是指财政活动的实施不遵循自愿性原则,它是依据国家政治权力进行;政府行为一旦发生,参加者都要接受,无法选择。

无偿性是指财政活动不遵循等价交换原则,政府不需要有等价物也可以参与分配。

二、为什么要有财政

问题:在市场经济中,为什么要有财政的存在?

分析思路:市场有效→市场失灵和缺陷→政府干预→财政介入

(一)市场有效:西方经济学认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市场经济能够在自发运行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自身力量的调节,使社会上现有的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达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状态,这就是市场有效。

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1)所有交易均在市场发生,存在众多的买者和卖者;

(2)所有的产品都是同质的,不存在质量差别等;

(3)资源可以充分流动;

(4)完全的信息与知识,不存在信息不对称;

(5)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行为具有一致性;

(6)经济领域的所有产权是清晰的;

(7)无论是生产还是消费过程,都不存在外部效应;

(8)不存在规模经济;

(9)所有生产资料均为私人占有。

(二)市场失灵:在现实生活中,市场机制无法达到符合整个社会要求的正确的资源配置结果,也不能避免收入或财富分配不公和宏观经济失衡等现象,这些问题就是市场经济自身所无法克服的固有的缺陷或不足,称为“市场失灵”。

三、财政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就是通过资金——财力的分配,引导人力和物力的流向,最后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实现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的功能。

合理确定资源的划分比例

调节资源在不同地区之间的配置

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调节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基本要求

两大部门间资源的最佳配置

有效配置归政府支配的资源

市场效率损失最小化

(二)调节收入分配职能:调节收入分配职能,也称为收入公平分配职能,是运用各种财政手段调节收入和财富的分配,使之符合社会公认的公平或公正分配状态的功能。

调节企业的利润水平

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

(三)经济稳定和经济发展职能: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是以财政政策为手段,来保持高就业率、合理程度的物价稳定、适当的经济增长率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功能。

调节社会总供求,实现供求总量的大体平衡

调节社会供求结构的平衡

四、财政与公共财政

财政本来就是公共的,是为了满足公共需要而产生的。但其公共性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公共性则取得了独立、成熟、规范、完全的存在形式——公共财政,亦即市场经济财政。

“公共财政”指的是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

前提:市场失灵

活动主体:国家或政府

主要活动:通过税收等手段筹集收入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核心: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特征

公共财政是高度公共化的财政

公共财政是高度民主化的财政

公共财政是高度法治化的财政

第三章公共产品与外部性

一、公共产品理论

(一)公共产品的概念及其特征

公共产品:是指由政府提供的用于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和劳务。

纯公共产品的特征

受益的非排他性(1)在技术上不易排斥他人消费或受益;

(2)技术上可实现“排他”,但效率角度不必排他;

(3)“排他”尽管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但排他成本过于昂贵,经济上不可行。

消费的非竞争性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二)分类

按公共产品的性质分

纯公共产品:纯公共产品是指同时具有边际生产

成本为零和边际拥挤成本为零的特征的产品,它完

全用于满足公共需求,并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和非

竞争性。

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混合公共产品)被定

义为介于私人产品和纯粹公共产品之间的社会产

非排他竞争性

排他非竞争性

(三)公共产品的供给

公共产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

公共产品的供给难题

公共产品的供给方式

二、外部性

(一)外部性概念:外部性(Externality)又称外部效应,指因某种产品的生产或消费使得这一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外的第三者遭受损失或获得利益的特性。

(二)分类

(三)产生原因

在情形1下,老王对湖泊的产权是清晰的,他可以通过收费来弥补污染所带来的损失,造纸厂的成本并无外溢,所以不存在外部性。在情形2下,湖泊属于公共资源,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等特征,其产权通常是不明晰的,造纸厂的成本就外溢了,外部性也就产生了。

结论:外部性源自不完全的产权或是在某些情况下很难界定产权。

(四)外部性的纠正

外部性的纠正是必需的吗?是的

途径1:通过市场机制纠正——明晰产权

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只要产权是明晰的,并且交易成本很小甚至为零,则无论在开始时将产权赋予任何人,市场最终的均衡结果都是有效的。

途径2:通过政府部门纠正

第四章财政支出概述

一、财政支出含义及分类

(一)定义

财政支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政府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分配活动,是政府安排使用通过财政收入掌握在手中的资源的过程。

政府职能和政策的最直接反映

政府行为的政府成本

(二)分类

二、财政支出的范围

弥补市场失效领域

公共机构支出、国防支出、维护警察队伍的支出、环境保护支出、科教文卫支出、公共基础设施支出。

维护社会公平领域

社会保险支出社会救济支出等

维护市场秩序、稳定宏观经济领域

三、财政支出规模

(一)定义财政支出规模是指财政支出的总量,它通常以货币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财政支出增长的理论解释

A瓦格纳法则(Wagner’s Law)

理论表述:随着国民经济的日益发展,政府的职能不断扩大,从而导致

政府的活动不断扩张和政府的规模不断提高,所需的财政支出也日益攀升。

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率相应提高。

增长原因

政治因素

经济因素

B“时间形态理论”

“梯度渐进增长理论”

皮库克和维斯曼提出

两个效应

审视效应(Inspection Effect)

替代效应(Displacement Effect)

C“发展阶段增长论”

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提出

经济发展三阶段

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初级阶段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级阶段

在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

四、财政支出结构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财政支出总额中各类支出的组合,体现了财政支出

的内部比例关系。

政府职能与财政支出结构

经济发展阶段和财政支出结构

第五章购买性支出

一、购买性支出的影响

(一)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购买原材料、土地、劳动力、资本等商品和服务并由政府直接使用的支出。

(二)购买性支出对流通领域的影响

(三)购买性支出对生产领域的影响——支出增加

(四)购买性支出对生产领域的影响——支出减少

(五)购买性支出对分配领域的影响

购买性支出结构变化带来所消耗物品的种类变动,由此,各相关部门、企业从政府消耗性支出中获得的利润在比例上发生变动,各生产者收入受到间接影响。

购买性支出结构不变,规模增加或者减少,带来社会生产的繁荣或者萎缩,各相关人士收入同样受到间接影响。(六)政府购买的调节作用

在经济萧条时期,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由于总需求不足,导致失业率上升,通过提高政府购买水平,进行大规模采购与投资,可直接增加总需求,达到反衰退的财政政策目标。

在经济过热时期,社会总需求明显超过社会总供给,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此时政府通过降低政府购买水平,减少购买性支出,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达到反通胀的财政政策目标。

(七)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的影响差异

时滞不同

社会消费性支出发挥作用的时滞比较短;

投资性支出发挥政策效应的时滞较长。

影响程度不同

社会消费性支出对经济的调节比较直接和显性;

财政投资性支出使得它对经济的调控显得较为复杂。

二、社会消费性支出

(一)定义

社会消费性支出是指财政为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用于提供社会消费性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行政管理支出

国防支出

科教文卫支出

行政管理支出:行政管理支出是指财政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政法机关和外交机构行使其职能所发生的费用开支。

公共性

消费性

低收入弹性

连续性

国防支出:国防支出是为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安全需要的军费支

出,包括军队支出、后备役支出、国防科研事业费和防空经费等。

需求的外生性与供给的内生性

资本密集型

科教文卫支出:科教文卫支出也称公共事业支出,是国家财政

为满足社会公众非物质需求而用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事业

单位的经费支出,基本上属于非生产性的社会消费性支出。

对混合商品中的公共商品部分的成本补偿

需求的收入弹性较高

部分投资性质

三、财政投资性支出

(一)财政投资性支出是指政府为购置满足公共需求所必需的资产而花费的财政支出,是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投入资金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

公共性和基础性

开发性和战略性

社会效益性

作用

1.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政府投资形成的客观基础。

2.投资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需要政府投资的配合。

(二)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乘数效应。财政投资支出是生产性支出,同时又为私人部门的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公共资本一般是私人资本的互补品,导致私人产出能力的扩张。因此,财政投资支出必将促进经济增长。

挤出效应。财政投资支出增加会排挤私人部门支出,并与私人部门争夺有限的社会资源;公共投资也许不被私人部门用于生产能力的扩张上,私人产出水平保持不变。因此,财政投资支出增加会阻碍经济增长。

(三)财政投资与私人投资1.投资比重的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制度的不同

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2.区别

3 .联系

互补、互替、互动

(四)基础设施支出

农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农业具有特殊性

2.农业的特殊性

农业面临双重风险:市场风险与

自然风险

农产品市场是一种典型的发散型

蛛网市场:蛛网市场是指在该市

场中,商品价格与产量的波动取

决于该商品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

的对比关系。蛛网市场中的商品

具有这样的特点:都需要一定的

生产周期才能生产出来,生产规

模一经决定,在生产过程完成之

前,不能任意改变。

农业比较利益低

(六)财政农业投资的方式

稳定农产品价格:价格管制价格平准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农民负担:价格补贴;财政贴息;税收政策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七)财政投融资

财政投融资是政府为实现一定的产业政策和其它政策目标,以国家的信用为基础,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有偿地投资于具有公共性的领域,也称为“政策性金融”。

政府投入资本金的政策性融资

目的性强,范围限制严格

投融资的方式和资金多样化

计划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政策性金融机构负责管理和经营

预算管理灵活

(八)我国的政策性银行

1.中国国家开发银行

(China Development Bank)

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ank of China)

3.中国进出口银行

(The Export -Import Bank of China)

第六章转移性支出 一、转移性支出的影响

(一)定义

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无偿地、单方面地为企业、个人或下级政府提供资金援助。简言之,就是政府在公民之间再分配购买力的支出。 捐赠支出 债务利息支出 财政补贴 社会保障支出 补助支出 税收支出

(二)转移性支出对流通领域的影响

(三)转移性支出对生产领域的影响

转移支出的对象为个人,则带来大众消费品的同向变动,进而影响相关企业的生产规模扩张或收缩。 转移支出的对象为企业,则直接影响企业生产规模。

(四)转移性支出对分配领域的影响

政府的转移性支出有可能改变在初次分配中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通过转移支出,收入分配格局会发生有利于享受补贴的居民或者企业的变化。

食品券补贴

(五)转移性支出的调节作用

在经济衰退时期,失业人口增加,增加政府转移支付水平,从而增加社会购买力,有助于增加社会有效需求,恢复供求平衡,刺激经济增长。

在经济过热时期,减少政府转移支付,可以抑制过度需求,从而熨平经济。

二、社会保障支出

(一)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 ),是国家以稳定社会、提高国民基本生活质量为目的,为了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和基本福利,依照一定的法律和规定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各种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是一种非市场化的再分配方式和社会机制。

广泛性 强制性 福利性 立法性 互济性

(二)社会保险是社会成员因遭遇年老、生病、失业或意外事件而导致收入来源减少以及发生其他生活困难时,从国家、社会或有关部门获取物质帮助的制度。

强制性

资格和受益水平部分地取决于以往缴费

(三)社会救济是由国家和社会向因残疾、自然灾害或意外事件等不可抗拒的力量而使维系生命所需要的物质来源中断的那部分社会成员提供物质帮助的一种形式。

接受对象是社会弱者、无需预先支付费用

受益人的选择性

(四)社会福利是由国家、社会组织举办的以全社会成员为对象的福利事业,如教育、科学、环保、文化、体育、卫生设施,为城乡居民提供的各项补贴,为残疾人和丧失劳力者举办的各项社会福利设施及服务等。

对象的普遍性

标准的不确定性

资金来源的相对单向性

(五)社会优抚是指政府或社会对现役、退伍、复员、残废军人及烈军属给予抚恤和优待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抚恤

优待

优抚社会化服务

(六)保险领域中的“逆向选择”问题

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一般是指市场交易中的一方难以判断另一方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从而导致了不利于市场效率的选择。

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

“柠檬”原则(The“Lemons”Principle)

保险领域中的逆向选择问题

(七)保险领域中的“道德风险”问题

道德风险(moral hazard):针对某种风险进行投保会引起被保险方冒更大的风险或不积极采取措施防止造成损失的事件发生。

斯蒂格里茨:自行车被盗事件

保险领域中的道德风险问题

(八)社会保障中的效率

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

对积累的影响

(九)社会保障中的公平

不同项目的社会保障体现公平的程度有所不同

社会公平的实现是通过收入的再分配进行的

(1)隔代人之间的收入再分配

(2)同一代人之间的收入再分配

三、财政补贴

(一)定义

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无偿地对经济组织和城乡居民所实施的财政补助支出。

价格补贴(政策性亏损补贴)

企业亏损补贴

居民生活补贴

财政贴息

税收补贴

(二)财政补贴的二重性

1.积极作用

(1)促进具有外部经济的部门发展,优化资源配置;

(2)配合自然垄断领域的价格管制,提高社会福利;

(5)促进进出口贸易,增强民族工业竞争力。

2.消极影响

(1)补贴过多过滥,财政负担沉重;

(2)价格补贴超过一定限度,减缓生产发展速度;

(3)价格补贴掩盖了补贴商品的真实成本、价值,扭曲了它与相关商品的比价关系;

(4)大量的企业亏损补贴造成企业预算约束软化,掩盖经营性亏损;

(5)财政补贴的对象、标准、环节和方式选择不当会造成分配不公。

四、税收支出

(一)定义

税收支出(也称税式支出)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政府支出,即以偏离基准税制(税收优惠)的形式实现的财政支出,相当于纳税人从国库里领钱,或者国库向纳税人拨款。它是以特殊的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予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它是政府的一种间接性支出,属于财政补贴性支出。

(二)形式

(三)税收支出效应

第七章财政收入

一、财政收入含义及作用

(一)含义

财政收入是政府为满足支出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权力原则,通过国家财政集中的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实物资产收入,即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

财政收入是一个过程

筹资的结果形成归政府占有和支配的财政资金

(二)作用

1.收入作用

获取财政资金

2.调节作用

收入再分配

改善资源配置

稳定经济

(三)分类

二、税收收入

(一)定义

税收收入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靠国家税法规定从企业和个人无偿取得的财政收入。

(二)特征

税收的无偿性指的是国家征税后,税款即成为国家所有,不再直接归还给纳税人,也不付给任何报酬。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形式规定了各种税的征税对象、纳税人以及征收的数额或比例,代表国家执法的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双方都必须共同遵守。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征税是凭借政治强制力,以国家颁布的税收法律、法令为依据进行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依法纳税,否则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三、国有资产收入

国有资产收入是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以国有资产所有者代表的身份,以上交利润、租金、股息、红利和权益转

让等形式所取得的收益。

四、债务收入

(一)定义

债务收入是指国家凭借其信用,采取有借有还、还本付息的信用方

式,从国内、国外取得的财政收入。

(二)特征

自愿性:人们是否认购国债、认购何种国债以及认购多少国债,

一般由购买主体根据各自情况自主决定,除法律授权外,政府不能

决定在预算年度内是否发行国债、发行多少国债及国债发行的条件,

一般不需要以立法形式预先规定发行条件。

有偿性:国债收入的取得是以按期向债权人偿还本金并按预定

利率计付利息为前提的,并以此吸引社会各界认购,国家通过发行

国债取得的只是资金在一定时期内的使用权。

(三)国债效应

财政效应:国债作为财政收入的补充形式,就具有保证特定时

期财政支出需要的重要作用。

收入再分配效应:(1)国债改变当代人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2)国债产生代际之间的分配关系。

投资扩张和挤出效应:为民间部门投资提供更多的机会并引导资金流向;

国债的发行导致民间部门可借贷资金的减少,引起资本投资的减少

货币信用效应:国债作为信用工具,被广泛应用于信贷活动中,加速资金周转,导致货币投放和信用规模的扩张。

宏观经济调控效应:国债具有刺激经济、拉动需求、保持宏观经济平衡的功效。

(四)债务风险

国债债务风险是指一国国债在发行、流通、使用和偿还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不仅给政府财政活动自身而且给国民经济运行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

举债规模过大,导致财政收支体系和债务清偿机制紊乱,使财政陷入支付困境;

因举债引发通货膨胀,使正常经济活动秩序遭到破坏

(五)国债风险的防范

严格控制债务规模;

合理确定国债资金用途,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优化国债的结构;

建立政府债务预警指标体系,防范债务风险;

建立合理的国债本息偿付机制。

五、其它收入

其它收入是指进行行政管理或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时获得的收入。包括规费收入、公共财产使用费、罚没收入、捐赠收入、专项收入等。

六、财政收入规模

(一)定义:财政收入规模是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个财政年度),通过税收、国债等多种收入形式获得的财政收入的总水平,财政收入规模是衡量政府公共事务范围和一国公共财政状况的基本指标。

绝对量(财政收入的绝对额)

相对量(增长率、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占GDP比重)

(二)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

生产技术水平

收入分配政策和制度

其他因素:价格因素;特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因素。

七、财政收入结构

第八章财政预算

一、财政预算概述

(一)原因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社会经济条件

加强财政管理——动因

财政活动的货币化——必要条件

(二)定义

财政预算是指由政府编制、经立法机关审批、反映政府一个财政年度内收支状况的计划。

(三)特征

法定性

这不仅指财政预算的产生过程必须严格通过法定程序,而且指财政预算的收支范围和方向均有相应的法规为依据。

精细性

这是指财政预算的安排是详细的,有精确说明,而且有相应的表式。

完整性

这是指政府收支都应在财政预算中得到反映,也就是说法规规定的预算收支都应列入财政预算。

时效性

财政预算的时效通常为一年。

公开性

财政预算必须向公众公开,便于公众监督。

(四)种类

1.按财政预算的编制主体划分

中央预算

地方预算

部门预算

2.按财政预算的编制技术划分

单式预算

复式预算

多年预算

计划项目预算

零基预算

绩效预算

(五)预算体系

财政预算体系是指由各级政府的预算以及各级政府的

公共部门预算组成的体系。

(六)基本程序

(1)编制

在编制阶段(新预算年度开始之前),预算管理部门确定财政支出总额,再按部门确定最初的分配方案,各支出

部门(职能部门)对最初方案提出反馈意见之后,再编制预算草案。

A编制形式

单式预算:亦称“单一预算”,是将预算年度内全部政府预算收支汇总编制在一个预算平衡表内的编制方式。

复式预算

绩效预算,就是政府首先制定有关的事业计划和工程计划,再依据政府职能和施政计划制定计划实施

方案,并在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实施方案所需费用来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

计划项目预算制

计划项目预算制是在绩效预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依据国家确定的目标,着重按项目和运用定

量分析方法编制的预算。

零基预算制

零基预算是编制预算时对全部预算项目重新审定、评价、决策,决定是否取消、削减、保持或增加开

支,而不考虑基期水平的方法。

(2)审批

在审批阶段,立法机关首先审定总体预算规模,再由专门的委员会对预算草案逐项审查并提出审查意见,

经立法机关批准后,成为正式财政预算,并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3)执行

在执行阶段,各收入机关依法及时、足额地完成财政收入计划,预算管理部门根据预算对政府所属的职能部门

拨款,各职能部门根据拨款履行其相应的政府职能。

(4)决算

在决算阶段(预算年度结束之后),各职能部门和预算单位对执行结果进行总结,编制决算,经预算管理部门

汇总后,交立法机关审计和审批。

二、财政预算的作用机制

预算收支规模:不同的财政收支规模可影响经济运行中的货币流通量,进而调节着整个社会的总需求和总供给。预算收支平衡状态:预算收支平衡状态可以对社会供求的总量平衡发生影响,调节宏观经济的发展方向。

预算支出方向:预算的支出方向可以调节社会总供求的结构平衡。

三、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

严格控制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规模

建立预算外资金收支预决算制度

严格规定预算外资金的使用范围

第九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货币

(一)定义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能够充当商品交易的媒介,并被人们普遍接受。

(二)货币职能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个人窖藏→请人代管→存入银行

单纯致富→积累资本,提高消费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三)信用货币

以信用活动为基础产生的、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信用工具。

二、货币制度

(一)定义

货币制度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

货币种类:确定本位货币

货币材料:价值较高、易于分割、易于保存、便于携带

货币单位:国家法定的货币计量单位

货币制造制度:不同货币制度下不同的铸造要求

准备制度:稳定货币

(二)货币制度类型

银本位制

劣币驱逐良币(格雷欣法则)

金银复本位制下(双本位货币制度),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名义价值相同的金银铸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较高的良币会逐渐退出流通,从而造成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金本位制

纸币本位制

第十章信用与信用工具

一、信用

(一)定义

信用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暂时让渡商品或货币的借贷行为,它是单方

面的价值让渡,不产生产权的转移。

债权债务关系:债权人、债务人

时间上的间隔:利息的产生

信用工具:契约

二、信用形式

(一)高利贷信用

高利贷是通过贷放货币或实物获得高额利息的一种借贷行为

从非生产性走向生产性

浙江民间借贷的盛行与风险

(二)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以赊销形式提供的信用

赊销商品、委托代销、分期付款、预付定金、按工程进度预付工程款

信用形式用合同作出详细规定

(三)银行信用

银行信用是由银行和其他专门的信用机构以贷款的形式提供给借款人的信用

以金融机构为媒介,以货币为信用载体

银行信用是现代信用的主体

(四)国家信用

国家作为债务人,通过举债的方式向社会(企事业单位、团体及个人)筹集财政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

(五)消费信用

消费信用是工商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提供的、用以满足消费方面货币需求的信用。

房地产信贷、汽车贷款、信用卡……

三、信用工具

财政与金融_自考笔记 自考资料

科目:财政与金融 1.1.市场经济 1.2.市场失灵 1.3.帕累托效率准则1.4.外部效应 1.5.社会公共需要1.6.公共物品 1.7.财政的职能1.8.资源配置 1.9.稳定经济 1.10.财政 2.1.购买性支出2.2.转移性支出2.3.经常性支出2.4.资本性支出2.5.财政支出规模2.6.绝对量指标2.7.相对量指标2.8.“公共劳务”收费法 2.9.最低费用选择法 3.1.财政投资 3.2.社会消费性支出 3.3.行政管理支出 3.4.国防支出 3.5.文教科卫支出 3.6.政府采购 3.7.定员定额管理 3.8.竞争性投资项目 4.1.社会保障 4.2.社会保障制度 4.3.社会保险 4.4.养老保险 4.5.失业保险 4.6.医疗保险 4.7.工伤保险 4.8.女工生育保险 4.9.社会救济 4.10.社会福利 4.11.社会优抚 4.12.财政补贴 4.13.财政贴息 4.14.价格补贴 4.15.企业亏损补贴 5.1.预算外资金 5.2.名义财政收入 5.3.实际财政收入 6.1.税收 6.2.税收制度 6.3.税收制度要素 6.4.纳税人 6.5.征税对象 6.6.税率 6.7.比例税率 6.8.累进税率 6.9.定额税率 6.10.纳税环节 6.11.起征点 6.12.免征额 6.13.税收负担 6.14.税负转嫁 6.15.前转 6.16.后转 6.17.混转 6.18.税收资本化 6.19.税收原则 7.1.商品课税 7.2.增值税 7.3.生产型增值税 7.4.收入型增值税 7.5.消费型增值税 感谢下载载

7.6.消费税 7.7.营业税 7.8.资源税 7.9.行为课税 7.10.印花税 7.11.土地增值税 7.12.城镇土地使用税 8.1.公债 8.2.债务依存度 8.3.公债偿债率 8.4.债务负担率 8.5.公债持有人 8.6.固定收益出售方式8.7.公募拍卖方式8.8.直接偿还法 8.9.市场购销法 8.10.公债回购交易 8.11.期货交易 9.1.政府预算 9.2.预算原则 9.3.单式预算 9.4.复式预算 9.5.绩效预算 9.6.计划项目预算9.7.零基预算 9.8.功能预算9.9.部门预算 9.10.预算管理体制 9.11.政府预算体系 9.12.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9.13.政府间的转移支付 10.1.财政平衡 10.2.财政政策 10.3.经济增长 10.4.价格相对稳定 10.5.资源合理配置 10.6.收入公平分配 10.7.财政政策工具 10.8.财政政策传导机制 10.9.乘数 10.10.税收乘数 10.11.平衡预算乘数 10.12.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10.13.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10.14.补偿政策 10.15.扩张性财政政策 10.16.紧缩性财政政策 10.17.中性财政政策 10.18.虚假平衡 11.1.价值 11.2.价值形式 11.3.价值尺度 11.4.流通手段 11.5.储藏手段 11.6.支付手段 11.7.货币制度 11.8.本位币 11.9.辅币 11.10.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11.11.金汇兑本位制 11.12.金块本位制 12.1.信用 12.2.商业信用 12.3.银行信用 12.4.国家信用 12.5.消费信用 12.6.直接融资方式 12.7.间接融资方式 12.8.利息 12.9.利率 12.10.收益率 12.11.到期收益率 12.12.浮动利率 12.13.市场利率 12.14.基准利率 12.15.货币资本化 13.1.金融市场 13.2.发行市场 感谢下载载

财政与金融复习题及答案

《财政与金融》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 2、外部效应:指的是私人费用与社会费用之间或私人得益与社会得益之间的非一致性。 3、资源配置:是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 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运动。 5、汇价:指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 6、货币头寸:是商业银行每日收支相抵后,资金过剩(多头寸)或不足(少头寸)的数量。 二、填空题 1、市场失灵表现在许多方面,主要有:公共产品、外部效应、不完全竞争、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与失衡。 2、我国财政收入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税收收入、企业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 3、税收的形式特征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4、信用的形式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民间信用。 5、财政支出的原则有:量入为出、优化支出结构、公平与效率兼顾。 6、金融创新主要发生在五个方面:金融工具创新、交易技术创新、市场形态创新、组织结构创新、管理方式创新。 7、中央银行一般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再贴现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公开市场政策。 三、判断题 1、利息来源于劳动者所创造出的价值的一部分。(√) 2、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企业。(√) 3、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指那些专门 从事商业性的金融活动。(×)4、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是指发放贷款,而不是吸收存款。(×)5、金融创新,是指来自金融业内部的种种创造性的变革。(√) 6、信托以信任为核心,资财为基础,委托为方式的财产管理制度。(×) 7、证券行市是指在证券流通市场上买卖证券的价格。(√) 8、货币流动性程度,即指货币变为现款的能力。(√) 9、金融工具交易的方式按达成交易的方式可分为直接交易和间接交易。(√)10、证券业监管方式有:官方监管、自律、社会公众监督。(√)11、通货膨胀是由于纸币发行过度,主要表现是个别物价上涨。(×)12、国际收支反映的是一定时期的存量。(×)13、外汇具有动态和静态两种含义。(√)14、外汇交易泛指国际上不同货币之间的各类买卖业务。(√)15、国际储备与国际收支、外汇汇率一起构成了国际金融领域的三大支柱。(√)16、狭义的国际储备即指借入储备。(×)17、货币能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四、简答题 1、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有哪些? 答: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学界的三类观点: A、促进论。认为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具有增加产出的效应。①,提高货币供给,可刺激有效需求,满足财政赤字的弥补需求;②,通货膨胀通过物价上涨中利益的得失,利于高收入阶层的国民收入再分配;③,物价上涨,企业的利润提高,从而刺激了私人投资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 B、促退论。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有害无益,具有减少产出的效应。通货膨胀对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流通、分配、消费)都有很大的破坏作用(生产过程紊乱、生产性投资减少、破坏了商品的正常流向、改变了原有收入和财富占有的比例、市场混乱、囤积居奇、投机活动猖獗),妨碍着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都证明了这一点。 C、中性。认为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实际上不产生任何影响。由于公众存在合理预期,在一定时间内会对物价上涨作出合理的行为调整,这种调整会抵消通货膨胀产生的各种影响。 2、利用外资的形式有哪些? 答:中外合资,外商独资,中外合作。 3、我国弥补财政赤字,基本上有哪几种方式? 答: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 A,筹集财政收入(遵守利益兼顾、增产节约开辟财源、正确处理筹集收入与发挥经济杠杆功能、区别对待合理公平的原则); B,发行国债(国债的管目标:1,促进经济的稳定与增长,2,满足投资者的需求,3,利息成本最小化,4,减少国债流动性。); C,控制财政支出(遵守量入为出与收支结合、厉行节约与讲求效益、统筹兼顾与全面安排的原则); D,严格执行国家预算。 4、企业投资行为引起债权债务关系的原因是什么? 答:合同是债权产生最主要的原因。 债权是得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司法上权利。相对於债权者为债务,即必须为一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司法上义务。债权和债务都不能单独存在,否则即失去意义。债发生的原因主要可分为契约、无因管理、不当得利和侵权行为;债的消灭原因则有

10月财政与金融自考试题

2009年10月财政与金融自考试题 全国(湖北省)2009年10月自考 财政与金融试题 课程代码:0004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财政分配的目的是() A.满足微观经济主体需要 B.追求利润最大化 C.保证国家实现其职能 D.参与市场竞争 2.下列方法中,主要适用于军事、政治、文化、卫生等财政支出项目效益分析的是() A.“成本—效益”分析法 B.最低费用选择法 C.“公共劳务”收费法 D.“影子价格”法 3.行政管理支出属于财政支出中的() A.社会消费性支出 B.财政投资支出 C.政府采购支出 D.转移性支出 4.从补贴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来进行分类,财政补贴可分为() A.实物补贴与现金补贴 B.企业补贴与居民补贴 C.明补与暗补 D.对生产的补贴与对消费的补贴 5.政府财政收入划分为中央收入与地方收入的分类标准是() A.财政收入来源的经济部门 B.性质

C.预算的级次 D.组织形式 6.将税收分为中央税和地方税的税收分类标准是() A.税收缴纳形式 B.税种的隶属关系 C.征税对象 D.课税标准 7.房产税属于我国现行税收体系中的() A.商品课税体系 B.行为课税体系 C.所得课税体系 D.资源课税和财产课税体系 8.公债管理的首要目标是() A.满足投资者的需要 B.争取利息成本最小化 C.促进经济的稳定与增长 D.增加公债的流动性 9.我国现行预算管理体制是() A.统收统支体制 B.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 C.分级包干制 D.分级财政管理体制 10.可以用“交易的媒介”来表述的货币职能是() A.价值尺度 B.支付手段 C.储藏手段 D.流通手段 11.交易双方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交换资产或资金的流量而达成的协议是() A.现货合约 B.期货合约 C.掉期合约 D.期权合约 12.下列市场属于资本市场的是() A.同业拆借市场 B.债券市场

财政与金融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第一章 公共财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弥补市场失灵,满足公共需要,由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形成的资金收支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经济运行中自发产生的缺陷或弊端,或者说,是现实市场中不符合完全竞争条件的因素以及市场运行结果中被认为不完善的方面。 外部效益:是指在提供一种产品或服务时,社会成本或利益与私人成本或利益之间存在的偏差,也就是一些经济主体在生产、消费过程中对其他经济主体所产生的附加效应,其分为外部正效应和外部负效应两种。 公共产品:是指那些能够同时供许多人共同享用的产品和劳务,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使用它的人数规模变化而变化,如公共设施、环境保护、文化科学教育、医药卫生、外交、国防等。 1财政是怎样产生与发展的?为什么说国家的产生式财政形成的标志? 答:首先财政的产生:1剩余产品的出现时财政产生的物质条件;2阶级的出现时财政产生的社会根源。 其次财政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奴隶制财政;2封建制财政;3资本主义财政;4社会主义财政。 财政形成的标志:1财政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分配范畴;2财政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利的分配;3财政是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 4简述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标准和方式? 答:首先是含义:在按市场要素分配的基础上,政府财政通过税收、补贴、转移支付等政策手段对市场分配的不公平进行调节的职能。 其次是标准:1最大福利总量论;2最低福利标准论;3公平与效率权衡论。 最后是方式:1税收;2转移支付;3社会保障制度;4公共支出;5通过财税政策鼓励社会慈善事业。 6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1公共性;2非营利性;3民主和法制性。 8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 答:1垄断;2外部效应;3公共产品;4分配不公;5经济周期;6信息不对称。 9新医改政策的实施与财政的关系? 答:简单的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一些其他的多个环节在起作用,比如,新医改政策的实施保障了人们的生活健康,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的生产、服务效率提高,剩余价值更多,自然财政收入也就增加,另外,财政收入的增加,使得政府有能力加大对新医改的财政投入,将进一步促进新医改政策的实施。 第二章 购买性支出:是指财政预算中直接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费用。 转移性支出:是财政预算的单方面资金支付,而不相应地直接取得商品和劳务。 投资性支出:是指用于形成资产的资金支出,包括补偿性支出和积累性支出两部分内容。 财政补贴:是政府的一种转移性支出,是各级政府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形势的客观要求,为了达到调控经济运行或稳定社会等特定目的,对某些特定项目所实施的资金补助。 1影响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因素是什么?财政支出的规模是否越大越好? 答: 因素有:1经济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的选择和政府的经济干预政策。 2政治因素,主要是政局稳定程度、政体结构和行政效率。3社会因素,主要是指人口状态、文化背景等因素。

2020年自考《财政与金融》试题及答案(卷三)

2020年自考《财政与金融》试题及答案(卷三) 填空题 1.财政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经济条件,二是社会条件。 2.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3.财政分配的对象主要是剩余产品。 4.财政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经济稳定三大职能。 5.财政收入按收入形式分类,相应地可将财政预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两大类。 6.分析与确定财政收入数量界限的方法主要有经验数据法和要素分析。 7.税收的形式特征,通常被概括为三性,即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8.课税对象是确定税种的主要标志。 9.税源是税收的经济来源或最终出处。 10.对特定的纳税人实行加成税征,加一成等于加正税税额的 10 %。 11.我国现行属于流转税的税种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和资源税。 12.增值税有生产型、收入型、消费型三种类型。 13.消费税实行从价定率或者从量定额的办法计算应纳税额。 14.资源课税可分为一般资源税和级差资源税两种类型。 15.国债是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采取有偿方式取得的财政收入。 16.国债具有三个特征:有偿性、自愿性、和灵活性。 17.国债发行价格一般有三种:平价发行、溢价发行、和折价

发行。 18.国债的发行方式主要有:公募法、承受法、出卖法、支付发行法、强制摊派法。 19.国债的偿还方式主要有:分期逐步偿还法、抽签轮次偿还法、到期一次偿还法、市场购销偿还法、以新替旧偿还法。 20.决定国债利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金融市场利率、银行利率、政府信用状况、社会资金供给量。 21.安排财政支出的原则有量入为出原则、统筹兼顾原则和厉行节约原则。 22.我国社会保险的项目主要有老年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疾病生育保险、工伤保险、伤残保险。 23.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方式主要有:(1)现收现付制;(2)完全基金制;(3)部分基金制。 24.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模式大致分为:(1)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2)分散管理模式;(3)统分结合的管理模式 25.按财政补贴的内容分类,它可以分为现金补贴和实物补贴。 26.从政府运用财政资金和调节财政资金的方式来看。我们可以把财政政策工具分为财政措施和财政信用措施两大类。 27.在编制预算时就已经安排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称为赤字预算。 28.信用形式主要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民间信用。29.债券可分为公司债券、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三大类。

最新财政与金融复习资料

第一章 1.财政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经济条件,二是社会条件。经济条件是指社会上存在着可供财政分配的那部分剩余产 品。社会条件是指国家的产生。 2.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集中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形成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 3.财政的特征:1)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2)财政分配的对象主要是剩余产品。3)财政分配的形式一般采用货币分配形式。4)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 4.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它是财政这一经济范畴本质的反映,具有客观必然性。 5.财政的职能包括: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职能。 1)资源配置职能是通过财政收支改变资源的配置,时限资源结构的合理化,是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得到高 效利用,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内容包括:a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B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C调节全社会资源在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2)收入分配职能是指国家财政通过集中性收支调节社会上收支与财富的分配,使之达到公平与公正的分布状态。内 容包括:a调节企业利润水平。B调节居民个人收入水平。 3)经济稳定职能是指通过财政收支及财政政策使经济达到稳定、协调发展的目标。内容包括:a调节社会供求总量的大体平衡。B调节社会供求结构上的平衡。C通过财政收支,发挥财政“内在稳定器”作用。 6.市场机制的缺陷:其一,市场机制不能提供公共财货。公共财货又分三类,一是指政府向居民提供的用于维护社会 秩序的设施和劳务;二是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而企业或个人缺乏投资动机或容易引起垄断的社会公共设施;三是指 维持社会发展所必需,但不宜作为经营对象取得利润的事业。其二,市场机制的“不完全性”。其三,生产和消费往往受外在因素影响。这里的外在因素指外在的效益和外在成本。 第二章 1.财政分配包括组织收入和安排支出两个阶段。 2.财政收入:指国家预算收入,宝库中央级地方各级政权的预算内收入及部分预算外收入。 3.财政收入的分类: 1)按收入的形式分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 2)按国民经济部门分为农业收入、工业收入、建筑业收入、交通运输业收入、商业收入、服务业收入和其他行业收 入。 3)按社会产品的价值构成分为生产劳动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和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 4.财政收入的下限指标:是指政府履行各项职能所必须掌握的最低财政收入需要量。 5.影响财政收入规模下限指标的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刚性因素,是政府存在、实现其固有职能必不可少的开支。另 一类因素可以带有一定弹性,但也要有一定保证。 6.影响财政收入规模上限指标的因素有三个。国民收入总量;剩余产品M总量;M中留给企业自行支配的总量。 第三章 1.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对社会产品所进行的强制的、无偿的分配,3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2.税收的形式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3.税制要素包括: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附加、加成和减免税、违章处理等。 4.税收分类: 1)按课税对象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这是基本的分类方法。 2)按计税标准分为从价税和从量税。 3)按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 4)按税负能否转嫁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5)按税收的管理权限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 5.流转课税的特点:1)以商品交换为前提,课征普遍。2)税额与价格关系密切。3)除少数税种实行定额税率外,普遍实行比例税率。4)计征简要。 6.流转课税的税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等。 7.所得税的特点:1)税负不易转嫁。2)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税负较公平。3)税源普遍,课征有弹性。4)计税方法复杂,稽征管理难度大。 8.所得税的税种包括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 9.资源税的税种包括资源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和土地使用税等。 10.财产税的税种包括房产税和契税。 11.财产税的特征:1)课税不普遍,具有选择性。2)税负不易转嫁,课税比较公平。3)税收弹性差,税源有限,一般作为地方税。 12.行为税的税种包括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车船使用税、车辆购置税。 第四章 1.国债:是国家公债的简称,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采取有偿方式,筹集财政资金时形成的 国家债务。 2.国债的特征:有偿性、自愿性、灵活性。 国债的有偿性决定了国债的自愿性,国债的有偿性和自愿性决定和要求发行上的灵活性。 国债的有偿性、自愿性和灵活性是统一的整体,缺一不可。只有同时具备三个特征,才能构成国债。 3.国债的功能:1)弥补财政赤字,平衡财政收支的功能。这是国债的最基本的功能。2)筹集建设资金。3)调节国民经济的发展。 4.国债的规模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国债的负担;另一方面是国债的限度。 国债的负担是指国债的发行和清偿会引起政府、纳税人以及债权人的真是资产的损失。 国债的限度一般是指国家债务规模的最高额度活国债适度规模问题。 5.影响国债规模大小的因素:1)认购者负担能力。2)政府偿债能力。3)国债的使用方向、结构和效益。 6.国债的种类: 1)按照国债发行的区域为标准,可以讲国债分为国内债务和国外债务。

财政与税收-金融基础知识

第五节财政与税收 一、财政概念、财政职能 1、概念 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活动及其形成的分配关系。 2、职能 (1)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2)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 (3)调节产业结构 (4)调节社会各类基金的比例 二、财政支出的分类 一,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 1、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也包括用于进行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各部门的行政管理费支出、各项事业的经费支出、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等。这些支出项目的目的和用途虽然有所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即财政一手付出了资金,另一手相应地获得了商品和劳务,履行了国家的各项职能。 2、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支出,这些支出的目的和用途各异,但却有一个共同点:政府财政付出了资金,都无任何商品和劳务所得。这类支出并不反映政府部门占

用社会经济资源的要求,相反,转移只是在社会成员之间的资源再分配,政府部门只充当中介人的作用。

二,按财政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分类 按财政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分类,可以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消费性支出。 1、补偿性支出是用于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方面的支出。该项支出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前,曾是我国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属于补偿性支出的项目,只剩下企业挖潜改造支出一项。 2、消费性支出是财政用于社会共同消费方面的支出。属于消费性支出的项目,主要包括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抚恤和社会救济费、行政管理费、国防费等项支出。 3、积累性支出是财政直接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及国家物资储备的支出,包括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生产性支农支出等项。 三,按财政支出的目的分类 1.预防性支出是指用于维持社会秩序和保卫国家安全,不使其受到国内外敌对力量的破坏和侵犯,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生活稳定的支出。这类支出主要包括国防、司法、公安与政府行政部门的支出。 2.创造性支出是指用于改善人民生活,使社会秩序更为良好,经济更为发展的支出。这类支出主要包括经济、文教、卫生和社会福利等项支出。

财政与金融复习题

《财政与金融》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企业之间互相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相联系的信用形式是( A ) A.商业信用 B银行信用 C.国家信用 D.消费信用 2.银行在技术上的创造货币能力能否发挥,从根本上说取决于( D ) A.银行贷款 B.银行存款 C.提现率 D.社会再生产等若干内在因素 3.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是( B )。 A.中央银行 B.商业银行 C.保险公司 D.证券公司 4.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必须同时具备( C ) A.强制性、相关性、可控性 B.可测性、可控性、固定性 C.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 D.靠靠性、可控性、相关性 5.表示远期汇率低于即期汇率称为( B ) A.升水 B.贴水 C.平价 D.兑换收入 6.因进出口商品而引起的收支是( A ) A.贸易收支 B.劳务收支 C.单方面转移 D.特别提款权 7.保险是一种( B ) A.经济管理制度 B.经济补偿制度 C.社会保障制度 D.社会福利制度 8.现代商业银行的主要形式是( B ) A.私人 B.股份制 C.国家 D.中央 9.一般而言,通货膨胀的受害者是( C ) A.政府 B.企业 C.居民 D.投机商 10. 审查和批准本级地方政府预算的部门是( B ) A.政协 B.人大 C.法院 D.财政部门 11.财政产生的条件( B ) A.政治和文化 B.经济和政治 C.经济和效益 D.政治和历史 12.一种税不同于另一种税主要起因是( B ) A.纳税人 B.课税对象 C.税率 D.加成和减免 13.根据市场利率变动幅度而浮动的利率是( B ) A.固定利率国债 B.市场利率国债 C.保值国债 D.普通国债

[参考实用]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归纳

财政与金融高考题 08年 一、单选 1.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源()P18 A.国债收入 B.国有资产经营收入 C.税收收入 D.规费收入入 2.下列属于国债特征的是()p27 A.自愿性 B.固定性 C.强制性 D.无偿性 3.下列属于银行信用的特点的是()p74 A.信用借贷双方都是企业 B.有严格的方向性 C.不受提供信用方向上的限制 D.是一种直接信用 4.目前世界上所有国家采用的货币形态()p93 A.实物货币 B.信用货币 C.代用货币 D.金属货币 二、填空 1.社会保障核心内容是_________。 2.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认为,决定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的因素有三个,即实现 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和_________________。 3.商业银行业务主要是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________________三类。 4.我国汇率标价方法主要采用_____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 1.通货膨胀 2货币政策

四、简答 1.简述影响汇率波动的基本因素 2.简述保险合同的内容 3.简述商业银行的职能 09年 一、单选 1.由国家根据立法采取强制行政手段加以实施的保险是()P A.社会保险 B.商业保险 C.平安保险 D.财产保险 2.以营利为目的的银行是()p A.国家开发银行 B.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C.中国进出口银行 D.中国银行 3.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使会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减少的是()p A.信用借贷双方都是企业 B.有严格的方向性 C.不受提供信用方向上的限制 D.是一种直接信用 4.结算业务属于商业银行的()p A.负债业务 B.中间业务 C.资产业务 D.国际业务 二、填空 1.财政职能是指财政本身所固有的功能,具体包括配置资源职能、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和________ _职能。 2.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是_______________。 3.融通在一年以上中长期资金的市场称为 _______________。

自考《财政与金融》模拟试题与答案

自考《财政与金融》模拟试题与答案 2016年自考《财政与金融》模拟试题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5分)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 A.财政部门 B.党政部门 C.国家或政府 D.各级人大 2.政府以市场主体身份购买所需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属于() A.转移性支出 B.积累性支出 C.消费性支出D购买性支出 3.在我国财政收入中,居第一位的是()。 A.税收收入 B.国有资产经营收入 C.债券收入 D.其他收入 4.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是()。 A.中央银行 B.商业银行 C.政策性银行 D.其他金融机构 5.M0是指()。 A.支票存款 B.信用卡 C.流通中现金 D.储蓄存款 6.牡丹卡的发行银行是()。 A.中国农业银行 B.中国建设银行 C.中国银行 D.中国工商银行 7.客户持未到期票据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兑取现款以获得短期资金,这种行为()。 A.贴现 B.转贴现 C.再贴现 D.反贴现 8.主要通过减少税收或扩大支出等手段来增加社会总需求的是()。 A.紧的货币政策 B.松的财政政策 C.紧的财政政策 D.松的货币政 策

9、现代信用制度的基础是()。 A、银行信用 B、国家信用 C、商业信用 D、消费信用 10、处于一国金融体系主体地位的金融机构是()。 A、中央银行 B、商业银行 C、政策性银行 D、专业银行 11、我国的货币政策目标是()。 A、稳定物价 B、充分就业 C、稳定币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D、经济增长 12、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采用的货币形态是()。 A、实物货币 B、金属货币 C、信用货币 D、电子货币 13、流通中现金流回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过程被成为() A、现金发行 B、现金投放 C、现金回笼 D、现金回归 14、财政处于再生产中的()。 A、生产环节 B、分配环节 C、交换环节 D、消费环节 15、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于()。 A、1985年1月7日 B、1990年12月9日 C、1986年7月1日 D、1991年7月30日 二、多项选择题(20分) 1.财政分配活动包括()两个过程。 A.收入 B.征收 C.支出 D.缴纳 2.目前我国税收制度体系中,属于流转税的税种有() A.增值税 B.营业税 C.关税 D.印花税 3.下列属于股份制银行的有() A.中国银行 B.福建兴业银行 C.交通银行 D.招商银行

财政与金融-习题集(含答案)

财政与金融-习题集(含答案)

《财政与金融》课程习题集 西南科技大学成人、网络教育学院版权所有 习题 【说明】:本课程《财政与金融》(编号为02004)共有单选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题,判断分析题,论述题,计算题,简答题等多种试题类型,其中,本习题集中有[论述题]等试题类型未进入。 一、单选题 1.下列财政支出中属于购买支出的是()。 A. 财政补贴支出 B. 债务利息支出 C. 行政管理费支出 D. 社会保险费支出 2.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是()。 A. 社会福利 B. 社会保险 C. 社会救济 D. 商业保险 3.财政收入的规模,从根本上讲决定于()。 A. 社会消费的规模 B. 生产的规模 第 2 页共 34 页

C. 商品交换的规模 D. 建设资金需要的规模 4.从社会经济所有制构成看,财政收入主要来自()所有制经济。 A. 国有 B. 集体 C. 个体 D. 中外合资 5.从社会产品价值构成来看,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 A. C B. V C. C+V D. M 6.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的税率是()。 A. 9级全额累进税率 B. 5级超额累进税率 C. 9级超额累进税率 D. 20%的比例税率 7.下列税种中,属于所得课税的有()。 A. 农业税 B. 关税 C. 耕地占用税 D. 证券交易税 8.我国企业所得税的基本税率为()。 第 3 页共 34 页

A. 20% B. 30% C. 33% D. 40% 9.各国政府偿还国债的基本手段是()。 A. 设立偿债基金 B. 依赖财政盈余 C. 预算列支 D. 举借新债 10.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实质是()。 A. 处理预算资金上的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B. 处理国家与企业的物质利益关系 C. 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D. 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11.我国从1994年起实行的预算管理体制是()。 A. 总额分成 B. 划分收支,分级包干 C. 分税制 D. 划分税收,核定收支,分级包干 12.货币流通量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变化。 A. 正比 B. 反比 第 4 页共 34 页

中专财政与金融(金融基础知识)综合练习题

中专财政与金融(金融基础知识)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货币在商品经济中执行着、、、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等五大职能。 2.信用以为条件的的转移。 3.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表现在:、节省流通费用、、。4.利息是的转化形式,是财富的分配形式,也是的价格。5.利息率的表示方式有、、,亦称年息率、月息率和日息率。 , 6.金融市场交易的主体即金融市场的交易者,一般包括、、和。 7.商业银行的职能是、、和金融服务职能。8.银行业务主要有、和中间业务三大类。 9.结算业务是由衍生出来的一种业务,结算业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和。 10.从经济关系上讲,保险是一种制度;从法律上讲,保险是一种行为。; 11.保险的特征是、、和科学性。 12.只有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才能形成货币需求:一是,二是。 13.在我国,、信用膨胀、和是我国总需求膨胀的 四个因素,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交织、共同作用而引发通货膨胀。 14.中央银行通过执行货币政策并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使之相适应,最终达到实现社会总供给平衡之目的。 15.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使用,一般有四类组合模式,即、$ 和“紧财政松货币”政策、。 16.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内容包括、、三大类。 17.国际金融机构大致可分为和。 二、名词解释题 1.货币 2.商业信用 3.国际信用 。

4.利息 5.官方利率 6.期货市场 7.商业银行 8.信用放款 9.保险市场 10.责任保险 " 11.通货膨胀 12.货币政策 13.公开市场业务 14.市场汇率 15.国际储备 三、判断题 1.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 2.在信用制度发达的国家,货币收付绝大部分采用现金形式。() 3.支付手段职能是由流通手段职能发展而来,又是以贮藏手段职能的存在为前提。()4.商业信用最典型的形式是贷款。() 5.商业银行是整个信用的基础。() 6.从理论上讲,股票集资体现的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7.从利息来源上看,利息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8.当通货膨胀率等于零时,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 # 9.在现代经济中,利率作为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市场利率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处于主导作用。 ()10.交易所是最典型、最规范、最重要的金融市场的组织形式。() 11.证券行市与证券收益成反比,与市场利率成正比。() 12.我国成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采用会员制的组织形式。() 13.在整个金融机构体系中,惟有中央银行拥有货币发行权。() 14.商业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主干,是最早出现的现代银行机构。() 15.我国政策性银行的金融业务只接受中央银行的指导和监督。() ~ 16.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资产流动性比例不得高于25%。() 17.银行汇票是由企业签发的一种票据,适用于企业先发货后收款或双方约定延期付款的商品交易。() 18.中央银行从事资产负债活动,但不以盈利为目的。() 19.保险标的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权益、责任、信用或人的身体。() 20.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都是以无形的经济利益为标的的财产保险,其承保的风险均为信用风险。 ()

2020年10月全国自考财政与金融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财政与金融试题 课程代码:0004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财政在社会再生产中属于() A.生产环节 B.交换环节 C.消费环节 D.分配环节 2.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政府购买商品或劳务的行为属于() A.转移性支出 B.购买性支出 C.经常性支出 D.资本性支出 3.我国目前最大的财政支出项目是() A.行政管理支出 B.社科文教支出 C.国防支出 D.经济建设支出 4.由政府集中必要的资金进行建设,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投资的项目是() A.基础性项目 B.竞争性项目 C.公益性项目 D.高技术开发项目 5.政府对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提供资金与实物援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是() A.社会福利 B.社会救济 C.社会优抚 D.社会保险 6.各国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 A.公债收入 B.国有资产收益 C.公共收费 D.各项税收 7.适用于对所得和财产课税的税率是() A.比例税率 B.累进税率 C.定额税率 D.固定税率 8.将公债分为上市公债和非上市公债的分类标准是() A.债权人不同 B.发行主体不同 C.流动性不同 D.用途不同 9.我国复式预算中,属于建设性的预算收入是() 1

A.各项税收 B.非生产性企业亏损补贴 C.教育费附加 D.经常性预算结余 10.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货币制度是() A.银本位制 B.金银本位制 C.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D.金本位制 11.以金融工具的期限为分类标准,金融市场分为() A.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B.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 C.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D.国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 12.下列属于资本市场的是() A.国库券市场 B.股票市场 C.商业票据市场 D.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 13.商业银行最重要的一项资产业务是() A.贷款 B.存款 C.投资 D.发行金融债券 14.现代经济生活中存款货币创造的主要金融机构是() A.专业银行 B.中央银行 C.非银行金融机构 D.商业银行 15.我国的中央银行是() A.中国建设银行 B.中国银行 C.中国人民银行 D.中国工商银行 16.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必须按存款总额的一定比例向央行上缴准备金,这个比例是() A.超额准备金率 B.法定准备金率 C.现金漏损率 D.货币乘数 17.在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中占最基本和最重要地位的是() A.资本项目 B.经常项目 C.平衡项目以及官方储备 D.错误与遗漏项目 18.当需要减少货币供应量时,中央银行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购入债券 B.调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C.调低贴现率 D.出售债券 19.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若干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水电等劳务费用价格编制的指数是() A.消费物价指数 B.批发物价指数 C.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 D.生产物价指数 20.《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第一大支柱是() 2

财政与金融期末复习资料

财政与金融(农)期末 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集中分配一部分社会产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形成的分配活动和分配关系。 2.财政职能:是指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它是财政这一经济范畴本质的反映,具有客观必然性。3.财政收入:是指国家预算收入,包括中央及地方各级政权的预算内收入及部分预算外收入。 4.财政收入规模:是指财政收入的数量界限。 5.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对社会产品所进行的强制的、无偿的分配,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6.税收制度:是国家规定的税收法令、条例和征收办法的总称。 7.国债:是国家公债的简称,是国家为维持其存在和满足其履行职能的需要,采取有偿方式,筹集财政资金时形成的国家债务。 8.公募法:亦称公募拍卖法、公募投标法,即通过在金融市场上公开招标的方式发行国债。9.财政支出是财政分配活动的第二阶段,是国家(政府)把筹集到的财政资金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分配活动,是政府履行其职能而支付的相应的费用的资金。 10.政府采购:又称统一采购或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所属实体为了开展日常政务活动和为公众提供社会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公共部门购买所需商品和劳务的行为。 11.行政管理支出:是指用于国家各级权力机关、行政管理机关及外事机构行使其职能所需要的经费支出。 12.国防经费支出:是指用于国防建设、国防科研事业、军队正规化建设等方面的费用支出。13.社会保障:是国家向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遇到其他事故而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 14.财政补贴:是指在某一确定的经济体制结构下,财政支付给企业和个人的,能够改变现有产品和生产要素相对价格,从而可以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无偿支出。 15.财政政策:指政府为了实现预定目标所采取的相应措施与手段。 16.银行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是国家关于各类银行及其各级银行对信贷资金管理权限划分的规定。 17.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中央银行借助一些短期的、数量化的金融指标作为实现货币政策工具实施效果的传导体和指示器。 18.保险:可以从两个角度定义:一方面,保险是一种经济补偿制度;另一方面,保险是一种因合同而产生的法律关系。19.起征点: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开始征税时应达到的一定数额。课税对象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但达到起征点时,全部课税对象,都要征税。 20.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商品和劳务,也包括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21.复式预算: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财政收支按经济性质分别编制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通常分为经费预算和资本预算。 22.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为实现宏观的经济目标而采取的组织和调节货币信用量的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两大内容。 23.信托:是财产的所有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通过鉴定合格,将其财产委托信托机构全权代为经营、管理或处理的行为。 24.免征额:课税对象中免予征税的数额。对有免征额规定的课税对象数额中,只就其超过免征额的部分征税。25.保值国债:在国债发行时已确定利率基数,但为了避免物价上涨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国债利率还随市场的物价水平的上涨而上涨。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 学大纲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是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参考学时: 72学时 三、课程目标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本课程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教学目标: 1.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认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财政支出的主要用途。 2. 理解金融的基本概念;货币流通的基本内容;信用形式;现行金融体系及构成;认知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 3. 认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 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财政政策、方针、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2. 能正确把握商业银行与企业、单位的关系。 3. 初步具备运用所学金融基础知识,进行存贷款业务、保险业务、证券等业务操作的能力。 4. 能运用金融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货币政策、金融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5. 具有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变化对企业、单位财务状况影响的能力。 (三) 专业思想教育目标: 1. 具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 关心国家大事,初步具有观察社会经济生活变化,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对现实影响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纲要 第一部分财政基础知识

2018年10月自考《财政与金融》真题(完整试题)

2018年10月自考《财政与金融》真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 A.国家 B.企业 C.个人 D.集体 2、—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大小取决于财政支出范围,主要影响因素有经济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和 A.文化性因素 B.国际性因素 C.功能性因聚 D.社会性因素 3、竞争性项目的投资主体应是 A.中央政府 B.各级地方政府 C.企业 D.社会团体 4、对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和因然灾害遭受损失或发生其他不幸事故而生活困难者,政府对其提供资金与实物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是 A.社会福利 B.社会优抚 C.社会救济 D.社会保险 5、如果价格水平的增长率超过名义财政收入的增长率,则会出现实际财政收入水平 A.视情况而定 B.提高 C.不变 D.下降 6、税额与征税对象的数量紧密联系,而与其价值(价格)无关的税率形式是 A.比例税率 B.定额税率 C.全额累进税率 D.超额累进税率 7、从鼓励投资角度来看,效果最优也是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增值税类型是 A.收入型增值税 B.消费型增值税 C.生产型增值税 D.流通型增值税 8、发达国家认为一般公债的债务负担率不应超过 A. 40% B. 50% C. 60% D. 70% 9、在我国,审议批准中央预算草案的机构是 A.国务院 B.财政部 C.发改委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0、从政策工具实施到政策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重要媒介体包括收入分配、价格和 A.货币供应 B.政策乘数 C.公债市场 D.税收缴纳 11、发挥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帀是 A.实在的货币 B.足值的货币 C.观念的货币 D.流通的货币 12、在现代金融体制下,帮助企业实现直接融资的核心机构是 A.商业银行 B.保险机构 C.中央银行 D.证券公司 13、买卖双方成交后于当日或两个工作日内办理交割的外汇交易属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