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从柳宗元的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看唐代的避讳论文

从柳宗元的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看唐代的避讳论文

从柳宗元的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看唐代的避讳论文
从柳宗元的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看唐代的避讳论文

从柳宗元的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看唐代的避讳论文 摘要: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 为尊者讳已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 尤其是在唐代 更加盛行,不仅在文化典籍中普遍存在,就是在统治阶级的典章制度中,也作出 了具体的规定。 我们研究探讨这种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 对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 国古典文学 作品 和古代典章制度,都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关键词: 柳宗元 ;唐代;避讳 避讳,是古代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为 了维护君主、尊长的尊严,臣下及后辈说话不能直呼其名,写诗作文不能明书其 字,凡遇到与君主、长辈名字相同的字,就用缺笔、改笔的办法加以回避,这就 是所谓避讳。 谈及避讳,人们大多以唐代柳宗元《捕蛇者说》中“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一句作为典型的例子, 说“人风”即“民风”, 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而易“民” 为“人”。当代大多数古文选本均持此观点。由于《捕蛇者说》建国以来一直是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而课文 又特意为“人风”加注,以明避讳之意,这种说法就益愈普遍了。唐代讲究 避讳,这是毋庸置疑的史实,但柳宗元文中“人风”的运用是否避讳之举,却是 值得商榷的。我们不妨先看下面几句话:①大逆未彰,奸利浚财,怙势作威,大 刻于民者, 无如之何。 ( 《封建论》 ) ②因仰天而呼曰: “残民者昌, 佑民者殃。 ” (《天说》)③彼上而玄者,世谓之天。(《天说》)。 避讳之风始自周代,到隋唐已经很盛行了。《礼记·曲礼上》:“礼不避嫌 名, 二名不偏避。 ”所谓“嫌名”即同音字, 如因名“世”而避“事”“士”等; “二名”即以两个字为名的;“偏”即遍。“二名不偏避”的意思是,名字是两 个字的,不必两个字都避讳。如孔子的母亲名徵在,孔子在他的著述中“言徵不 称在,言在不称徵”(韩愈《避讳》)。到了唐代,避讳已有了法令规定。玄武 门之变后, 李世民被立为太子。 武德九年 (公元 618 年) 已巳, 李世民颁布诏令:
1/6

“依礼,二名不偏讳。近代以来,两字兼避,废阙已多,率意而行,有违经典, 其官号、 人名、 公私文籍, 有‘世民’二字不连续者, 并不需避。 ” ( 《旧唐书·太 宗纪》 ) 柳宗元作为封建官吏, 著名文学家, 对这类史实绝不会一无所知。 因此, 在其文中出现“民”字或“世”字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实, 柳宗元不仅对唐太宗 不避名讳,对高祖、高宗之名同样不讳。如“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 心谋”(《钴鉧小石潭记 》),不避高祖李渊的“渊”字;“以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段太 尉逸事状》 ) , 不避高宗李治的“治”字。 与柳宗元同时代的韩愈, 在其文章中, 不仅不避先帝之名,即使对到朝皇帝的名字同样不避讳。如“因诵嵩所读书,尽 卷不错一字”(张中丞后传)),不避顺宗李诵之名;“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不克蒙其泽矣”(《祭十二郎文》),不避宪宗李纯之名。如此而已。 唐初避讳,法令规定较宽,但当时的避讳之风崇严。唐太宗规定“世民”二 字不连续者不需避, 连太宗自己也实行了这个规定。 然而, 贞观年间魏征等撰 《隋 书》,“世民”二字即使不连续的,却都无不避讳。由于唐代避讳之风甚盛,习 俗风尚崇严,虽然诏令规定可以不避,但朝中官吏、骚人墨客仍然避讳。“或避 嫌名,或偏讳二名,皆流于小廉曲谨,于义无补。”(吕思勉《隋唐五代史·隋 唐五代社会组织·风俗》)“古之讳者,讳其因不讳其字”(同上),即重在口 述, 不究笔书, 所谓临文不讳。 自太宗以后, 这一律条被打破了, 而且愈演愈烈。 后唐天成元年(公元 926 年)六月,明宗下诏:“太宗时臣有世南,官有民 部,应文书内所有二字,但不连称,不得回避。”(《旧五代史·唐明宗纪》) 但又说,臣下或后辈的名字如果不想与君、长的名字相同,可以自愿更改。虽说 要自愿,但又有谁敢不改!据《旧五代史·李涵吕渭传》载:唐德宗(李括 ku) 时,李涵由御史大夫改任太子少傅,遭到判官吕渭的嫉妒。于是他上书说,李涵 的父亲叫少康,现在李涵又做少傅,恐怕于礼不合。宰相崔佑甫也帮腔说,崇尚 尊严家讳,是太平之道。李涵于是被改为少卿。其官名中仍有“少”字,吕渭等 人却不再上书言事了。其实,吕渭等人所言,本身就有违“不避嫌名”的礼典。 这是以避讳为名,趋炎附势,排斥异己,韩愈斥之为“宦官宫妾”之为。 避讳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避讳作为统治阶级尊严的象征, 随着历史的发展, 逐渐成为奸佞之徒、势力小人曲意逢迎、排斥异己、结党营私的手段和工具,因 而为历代忠直耿介之士所鄙弃 (韩愈就是其中的代表) 。 避讳之害对于后世来说, 莫过于其所造成的文字混乱, 给人们读书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诚如著名历史 学家吕思勉先生所言:“历代避讳字,易世未经改正者甚多,有一望可知者,亦 有因以滋疑者,宁非以私意乱共用之文字乎?”(《隋唐五代史》)值得庆幸的 是,今天我们早已摒弃了避讳的恶俗劣习,否则,好端端的中华文字不知要混乱 到何种程度。
2/6

3/6

4/6

5/6

6/6

圆外方中:柳宗元被贬后的心性设计与主客观矛盾

圆外方中:柳宗元被贬后的心性设计与主客观 矛盾 圆外方中:柳宗元被贬后的心性设计与主客观矛盾 青年柳宗元心性激切、峻直,一方面当与其父柳镇“号为刚直”的性格有着遗传学上的关联,另一方面恐与宗元本人因学殖内充而形成的自信、自尊以至自傲有关。所以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先讲了柳父“不能媚权贵”的性格特点,而后介绍宗元道:“子厚少精锐,无不通达。……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隽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这里说的都是表扬子厚的话,但“精锐”、“隽杰廉悍”、“踔厉风发”等词语已透露出一股锐意直行、势不可当的气势,而“率常屈其座人”,更隐然含有某种露才扬己、得理不让人的自傲的成分。这是一种内外皆方,棱角分明,见事风生,敢作敢为的性格,也是一种剑走偏锋,不能摧折,极易得罪人而疏于自我保护的性格。如果柳宗元只是一位学人或诗人,那么,其性格刚直激切些并无大碍,有时还可能会赢得朴拙古直的美名;但柳宗元却并不安于做学人或诗人,他要以这样的性格去从政,而且从的是一般老辣政治家都望而生畏的革弊图新之政,这就不能不出问题了。从另一方面看,年仅三十出头,即受到不次提拔,得以在权力中心运筹帷幄,发号施

令,这不能不使其原已激切的性格越发激切,并极易由此滑向简单、轻率一途。革新失败后,柳宗元是清楚意识到这一点了的,他多次这样说道:“仆少尝学问,不根师说,心信古书,以为凡事皆易,不折之以当世急务,徒知开口而言,闭目而息,挺而行,踬而伏,不穷喜怒,不究曲直,冲罗陷阱,不知颠踣”(《答问》),“年少气锐,不识几微,不知当否,但欲一心直遂,果陷刑法”(《寄许京兆孟容书》),“性又倨野,不能摧折,以故名益恶,势益险。”(《与裴埙书》)这里所说,虽不乏因有求于人而多谈自己错误的套话的成分,但万事瓦裂,痛定思痛,其中何尝没有深入骨髓的人生体验?何尝没有对自我性格缺失的反视内省?只有深刻领悟了政治斗争的险恶、政治关系的复杂,才会真正意识到自己在此复杂关系和险恶斗争中的简单、幼稚。换言之,性格过于锐利,便易流于浮躁、轻率、鲁莽;斗争经验不足,常将事情简单化,便自然疏于周防,被政敌钻了空子。一面是自己的简单轻率,一面是对手的阴险狡诈,两种因素合在一起,其“名益恶,势益险”就势所必然了。与贬谪之前刚直激烈、无所避忌而又显得严谨不足、孟浪有余的性格相比,柳宗元被贬之后,性格明显发生了内向化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从他对革新运动失败的沉重反思和教训总结中,意识到这种性格不适宜在严酷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立足,从而自觉地抑志敛性开始的。其《佩韦赋》、《解祟赋》、《送从弟谋归江陵序》、《答问》等作品,都表现出了这一倾向。在《佩韦赋》中,宗元

柳宗元三戒

三戒为唐代柳宗元的三篇散文,有《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 这一组三篇寓言,是作者贬谪永州时所写。题名“三戒”,可能是取《论语》“君子有三戒”之意。文前的小序,已经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所在。作者借麋、驴、鼠三种动物的可悲结局,对社会上那些倚仗人势、色厉内荏、擅威作福的人进行辛辣的讽刺,在当时很有现实的针对性和普遍意义。三篇寓言主题统一而又各自独立,形象生动而又寓意深刻,篇幅短小,语言简练而又刻划细致、传神,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题记(原文) 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 题记译文 我常常厌恶世上的有些人,不知道考虑自己的实际能力,而只是凭借外力来逞强;或者依仗势力和自己不同的人打交道,使出伎俩来激怒比他强的对象,趁机胡作非为,但最后却招致了灾祸。有位客人同我谈起麋、驴、鼠三种动物的结局,我觉得与那些人的情形差不多,于是就作了这篇《三戒》。 作者简介: 柳宗元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等人被称为唐宋八大家。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汉族。代宗大

历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所以称柳柳州),政绩卓著。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交往甚蕃,刘禹锡、白居易都是他的好友。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富于战斗性,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时》、《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 临江之麋 临l ín 江ji āng 之zh ī人r én ,畋ti án 得d é麋m í麑n í,畜ch ù之zh ī。入门r ùm én ,群q ún 犬qu ǎn 垂涎chu íxi án ,扬y áng 尾w ěi 皆ji ē来l ái ,其q í人r én 怒n ù怛d á之zh ī自是z ìs h ì日r ì抱b ào 就ji ù犬qu ǎn ,习x í示sh ì之zh ī,稍sh āo 使sh ǐ与y ǔ之zh ī戏x ì。积久j īj i ǔ,犬qu ǎn 皆ji ē如r ú人意r én y ì。麋m í麑n í稍sh āo 大d à,忘w àng 己j ǐ之zh ī麋m í也y ě,以为y ǐw éi 犬qu ǎn 良li áng 我w ǒ友y ǒu ,抵触d ǐc h ù偃y ǎn 仆p ú益y ì狎xi á。犬qu ǎn 畏w èi 主人zh ǔr én ,与y ǔ之zh ī俯仰f ǔy ǎng 甚sh èn 善sh àn 。然r án 时sh í啖d àn 其q í舌sh é 。 三年s ānni án ,麋m í出门ch ūm én ,见外ji ànw ài 犬qu ǎn 在z ài 道d ào 甚sh èn 众zh òng ,走z ǒu 欲y ù与y ǔ为w éi 戏x ì。外w ài 犬qu ǎn 见ji àn 而ér 喜x ǐ且qi ě怒n ù,共g òng 杀sh ā食sh í之zh ī,狼l áng 藉j í道d ào 上sh àng 。麋m í致zh ì死s ǐ不b ù悟w ù 。

“柳宗元”哲学思想

“柳宗元”哲学思想 除对文学作出的巨大成就而外,柳宗元又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一个积极投身于政治革新的人,推崇“古文”运动,必然是一个思想家。柳宗元的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等。在这些论著中,柳宗元对汉代大儒董仲舒鼓吹的“夏商周三代受命之符”的符命说持否定态度,把董仲舒这样的大人物斥为“淫巫瞽史”,指责他“诳乱后代”。他反对天符、天命、天道诸说,批判神学,强调人事,用“人”来代替“神”,这在一千多年前神学迷信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中,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柳宗元还把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解说“天人之际”即天和人的关系,对唯心主义天命论进行批判。他的哲学思想,是同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所达到的水平相适应的。他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唐时代杰出的思想家。柳宗元所写的一些关于社会政治的论著,是他的政治思想的具体反映,是他参与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封建论》是柳宗元最著名的政治论文。针对分封制和郡县制两种制度之争,柳宗元认为整个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有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的必然趋势。分封制暴露出种种严重弊端,而新的郡县制能克服分封制弊端,有优越性和进步性,因而极力支持郡县制。对秦始皇的评价,也反映出柳宗元政治思想的进步性。《六逆论》、《晋问》等政论文,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世袭特权,甚至认为天子在用人问题上有了错误,也应改正。他重视农战的思想也比较突出,重视劝农耕,修水利,以利民、安民。柳宗元推崇儒学,但不主宗一家。他的不少言论,往往从折衷调和的立场,来对儒、法、释、道等各家学说作调和的解说,这是他思想异于其他思想家之处。 【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河东郡(今运城永济)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

永州八记【唐代】柳宗元

石渠记 《石渠记》写于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游袁家渴以后。从袁家渴沿潇水而上,约半华里有一条小溪,溪口上去不远有一座石拱桥,桥下为农家浣洗处,柳宗元写的“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坠小潭”当是石渠旧址。 石涧记 石涧记 从石渠沿潇水而下约一华里,翻过一座土山,就到了涧子边杨家。村子北面有一条小溪,从村前田洞中间流经村旁,穿石拱桥,入潇水,这就是柳宗元所说的“石涧”。 小石城山记 小石城山记 《小石城山记》写于元和九年(公元814年)。这是八记中的最后一篇。小石城山在永州愚溪之北,过东风大桥到朝阳街道,沿着往北的山路而上,约一华里就到小石城山。明代在山腰修了一座“芝山庵”,因此"小石城山"又名芝“芝山”。 编辑本段《始得西山宴游记》 原文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译文

柳宗元简介_柳宗元的诗作品全集_古诗大全

柳宗元简介_柳宗元的诗作品全集_古诗大全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州”“柳愚溪”,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运城、苪城一带)。唐朝诗人、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朝的韩愈、宋朝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柳宗元代表作品: 《江雪》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其全文古诗如下: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翻译】 四周的山连绵起伏,空旷的,没有了飞鸟的鸣叫和踪影,所有穿梭在山内外的小路上没有了人的行踪,只有在那宽广平静的江上,一个披着蓑戴着笠的老渔翁,一个人坐在孤零零的船上独自垂钓。 《溪居》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其全文古诗如下: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翻译】 很久来为公务所累,幸好被贬谪到南方少数民族地区。闲静无事,与农人的菜圃为邻,有的时候就像个山林中的隐士。早晨耕田,翻锄带着露水的野草,晚上撑船游玩回来,船触到溪石发出声响。独来独往,碰不到其他的人,眼望楚天一片碧绿,放声高歌。 《渔翁》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其全文古诗如下: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翻译】 傍晚,渔翁把船停泊在西山下息宿;拂晓,他汲起湘江清水又燃起楚竹。烟消云散旭日初升,不见他的人影;听得一声木橹声响,忽见青山绿水。回身一看,他已驾舟行至天际中流;山岩顶上,只有无心白云相互追逐。 《小石潭记》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其全文古诗如下: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

刘禹锡和柳宗元被贬后在诗歌创作上的不同特点

刘禹锡 刘禹锡,字梦得。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仕途坎坷。最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人称刘宾客。 即便多次遭贬流放,却毫不屈服,依然信心满怀,善于化低回哀婉之音为慷慨激越之韵,且风骨苍劲。 他的咏史诗在他的诗歌中占的分量不大,却是艺术上极精湛而思想深刻的作品: 一、他的咏史诗多为登临历史遗迹的怀古之作,借古喻今。 二、采用五七言律绝的形式。 三、含有精辟的议论和卓识。如《西塞山怀古》在寄寓怀古幽思的风景中,融入了现实的忧患意识。 刘禹锡民歌体的竹枝词和杨枝词,是他被贬逐的二十三年间,受民风淳朴的巴山楚水当地民谣俚曲影响而创作的独具特色的作品。 一、这些作品注意吸收民间口语,学习民歌悠扬婉转的情调,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如《竹枝词二首》其一“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晴”。以七绝写民歌体诗,前两句保持了七绝声律谐婉的特点,后两句则吸收了民间传唱的竹枝词曲调凄凉怨慕的特点,又采用谐声双关、重叠回环等艺术手法。 二、这些民歌体诗都写得新鲜活泼、格调明快,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刘禹锡的诗被分为讽谕诗、感遇诗、咏史诗和民歌体诗。他的诗歌创作,善用典实而透脱不滞,词采丰美而笔致流利,造境明丽清远而风神俊爽,又有一种恢宏的气度,骨力豪劲。 一、他的讽谕诗和感遇诗多作于被贬期间。讽谕诗词旨隐晦而寓意深刻。感遇诗寄慨遥深而正气凛然。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二、咏史诗多为登临历史遗迹的怀古之作,一般采用五七言律绝的形式。通过对与前朝史实有关的古迹风景的描写,抒发千古兴亡之感,含有精辟的议论和卓识。如《西塞山怀古》在寄寓怀古幽思的风景中,融入了现实的忧患意识。 三、他的民歌体的竹枝词和杨枝词,注意吸收民间口语,并学习民歌悠扬婉转的情调,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如《竹枝词二首》。 刘禹锡的诗写得都比较明快,他的近体则写得更含蓄精炼,风格刚健爽朗,对唐诗发展作出了独特贡献。 柳宗元 柳宗元,字子厚。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仕途坎坷。 一、其诗歌内容主要是抒写谪贬的抑郁悲伤和思乡之情。 二、在贬谪期间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试图以清静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消除现实的困扰。 柳宗元再次遭贬后为从悲愤中解脱出来,他幻想象陶渊明一样归隐田园,写了一些山水田园诗,试图以清净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如《江雪》、《渔翁》。 一、这两首诗是作者山水诗代表作,由于孤独寂寞,诗中呈现地老天荒的空旷孤寂境界,意境冷峭清远。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是我国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字子厚,世称“柳河东”,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柳宗元加贬永州司马(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交往甚蕃,刘禹锡、白居易等都是他的好友。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对》、《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1/ 1

柳宗元人物简介

柳宗元人物简介 柳宗元 (773819),字予厚,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人,以下是柳宗元人物简介,请 考生学习。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第,十四年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正字。十七年任 蓝田县尉, 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里行(见习御史)。 二十一年正月, 顺宗(李诵)即位, 柳宗元积极协同王叔文等人进行政治改革, 时为礼部员外郎。 改革触犯了保守官 僚、宦官、藩镇的利益,遭到反对,不到八个月就以失败告终。九月,王叔文等 革新人物受到迫害,柳宗元始贬为邵州剌史,十一月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省 零陵县)司马。直到元和十年(815)春,才奉召至京师,三月又出为柳州刺史。他 在柳州颇有政绩,四年后死在那里。 柳宗元是政治改革家,也是中唐时期的思想家和文学 家。他和韩愈尊儒学、力斥佛、老不同,他尊儒学(最看重《春秋》,主张 取圣人大中之道以为理),却统合佛、道之长而弃其短,并认为韩愈辟佛是忿其 外而遗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韫玉也(《送僧浩初序》)。他能从势的发展来看待社 会历史的进化, 能从安民的角度来谈论吏治之道, 这些在当时都是有进步意义的。 柳宗元的古文理论比较完备, 重要的有三点。 一是认为文章要表现正确的思 想内容,要能为时所用。他讲文者以明道,并要以辅时及物为道,且一再中言: 文之用,辞令褒贬、导扬讽谕而已。二是主张文章的内容、形式要统一起来,二 者不能有所偏废。他既反对无乎内而饰乎外,也反对有乎内而不饰乎外。三是强 调作家要有好的道德修养和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 他说大都文以行为本, 在先诚 其中,又讲作文切不町出以轻心、怠心、昏气、矜气。此外,他对古代文化遗产 并不一概否定, 而是主张参用其长, 既吸收可取的思想资料, 也利用各种文体(包 括骈文、辞赋)的艺术形式。柳宗元这些观点对当列的青年习作者产生过一定的 影响。 他虽不像韩愈那样公开和一些青年建立师生关系, 但受他指教的人却相当 多。他在长安,每日登门求教者几十人,到了南方,不少人还从千里以外到永州 向他求教。柳宗元热心帮助他们,或口讲指画,或用函授方法解决疑难,大大推 动了古文运动的发展。 当然,柳宗元对古文运动的最大贡献,是他创作的许多优秀的古文。这些优 秀作品大都产生在他被贬以后。 原因是长期谪居南方, 使他对社会弊病有了更深 刻的认识,而形同囚犯的忧患生活使得他悲愤填胸,抑郁难平。再加上他这时有 意识地研究了先秦两汉的古文,便使他有可能写出好的作品。总的看,柳文高、

唐代散文

唐代散文 摘要: 唐代的文坛绚丽多彩,百花争艳。除诗歌、传奇、变文、词之外,散文也异常发达。特别到了中唐贞元、元和期间,在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掀起之后,散文更是盛况空前。它的题材扩大了,应用的范围广泛了,举凡说理、叙事、抒情、写景、状物,都可以运用散文这种形式。作家作品方面,唐代不少著名诗人都兼擅诗文,如王勃、陈子昂、李白、杜甫、王维、元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李商隐、陆龟蒙、皮日休、罗隐等,既是杰出的诗人,又是卓越的散文作家。他们的散文作品,数量也蔚然可观,如韩愈的散文现存约三百多篇,柳宗元的散文现存约四百多篇。晚唐小品也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受到后人的喜爱和称赞。 关键字:古文运动,韩愈,柳宗元,唐末小品文。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指的是发生在公元八世纪后期的一次文体革命。韩愈等人举起“复古”的旗帜,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以此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这主张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和社会上的广泛反应,逐渐形成了群众性的斗争浪潮,压倒了骈文,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运动”。它的口号是“文以明道”,就是要求用散文来阐明儒家古道的宗旨,摆脱骈俪体裁的束缚,使文章的形式为内容服务。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复兴儒学。韩愈说,“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所以,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不过韩愈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而柳宗元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 韩愈散文 韩愈是司马迁以后最大的散文家。他的贡献在于:不但恢复了先秦两汉的古文传统和历史地位,而且大大扩大了散文的功用,使这种原来主要用于著述的文体,真正成为自由交流思想、描述事物、表达情感,具有多样化功能的语文工具,从而开辟了散文创作的广阔天地。同时,由于他十分重视文学特征的表现和文学手段的运用,创作出优秀的文学散文,提高了散文的审美品格,由此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韩愈的散文有300多篇,内容十分丰富。大致可分为论说文、杂文、记叙文、抒情文四类: 论说文鲜明体现了他文以“明道”的主张,集中阐发了他关于儒道的基本思想,《师说》批评了士大夫耻于求师、轻视学习的不良风气。这类文章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论证雄辩有力,纵横开合,善于通过对比、排比、比喻、反讽等手法增强文章的论辩力量。 杂文主要揭露官场中的丑恶和官僚制度的腐朽,讽刺各级官僚尸位素餐,批评士大夫的

柳宗元政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柳宗元的政治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殷艺琳) 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被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三大战略目标。 1200 年前,唐代思想、文学的宗师柳宗元,同时亦是卓越的革新政治家,他的“生人之意”的民生政治思想和“官为民役”的民权政治思想,闪耀着政治文明的光芒,对后世影响深远,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从柳宗元生活的社会背景出发,阐述他主要的政治思想,展现其与时代主流相背的政治勇气。并对柳宗元政治思想的现代意义进行分析对比,以便借鉴。 一、柳宗元的概述 (一)社会背景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大唐以一种成熟的气象弥漫在历史河床之上。内政德刑调用得心应手;外交文武张弛得心应手;三省六部奠定政治基础;科举考试全面吸纳人才;诗赋、艺术涌现了出神入化的人物;均田、租庸成就了殷实的社会。所有的一切,汇成了无以伦比的综合国力,于青史居了巅峰,在东方执了牛角,给世界提供了难得的模本。辉煌!黄金般的大盛世。 然而,在正极成熟之际,各种负极因素,在汲取了恶的历史经验后,继之也成熟了。野草般的藩镇割据、毒瘤般的宦官专权、逐浪般的朋党之争、戏剧般的昏君故事、酱缸般的贪官群体,恶的因素如蛀虫一样将帝国大厦蛀空,正常社会生活遭到了大破坏,民不聊生。 (二)个人生平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出身在官僚家庭,于宦官专权的唐德宗贞元九年中进士,步入官场。“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

○1顺宗年间,与同科生刘禹锡一同参加了二王为首的永贞革新。报国报民心切可鉴,却给长安笼罩了恐怖的气氛,仅持续八个月,新帝宪宗登位后便立即对革新集团全面开刀。变革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继又谪为柳州刺史。 长期的贬谪生活,使他有机会接触下层百姓,看到劳动人民遭受苛政迫害的凄惨情景,更加坚定了他追求政治革新的信念。期间写了大量揭露社会弊端、抨击时政的文章,使得他在政坛上日益潦倒,文坛上声名显赫,人敬称“柳柳州”。元和十四年(819)十月,逝于柳州刺史任所。何曰:“子厚已矣,不复能伸其志矣。庶几以待后之人乎?”○2 (三)历史评价 柳宗元的后半生虽“抱非常之罪,居夷獠之乡”,环境十分险恶,却仍以“抑诡类、拔正道”为己任,以屈原的高风亮节为己喻,“穷于达固不渝兮,夫唯服道以守义”、“感激愤悱、思奋其志略以效于当世”,一再表达对清明政治的向往、对唐王朝的忠贞。其作《天说》、《天对》、《封建论》等都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著名篇章。 二、柳宗元主要的政治思想 (一)天人不相干预论——提倡重人明道,反对推天引神 自先秦以来, 历代思想家都以“究天人之际”为己任, 探索天人关系,天命论始终作为官方哲学而受到历朝统治者的推崇。到唐代,儒、道、法思想流派相争相融,韩愈等 天命论者“穷异以为神,引天以为高”,把人们自己应当作的事, 寄托于天神的赐予, 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面对这种情况,柳宗元大胆坚持天人相分的唯物主义思想,坚决反对天有意志、赏善罚恶的天命观,并集中批判了天人感应论,在哲学上发展了天道自然论的观点。 柳宗元认为,宇宙起源于元气的不断运动,天地万物皆由元气自然形成。元气的运动推动着世间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有功之人自己立功,有祸之人自

柳宗元(四)破解一道无解之题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四、破解一道无解之题 前导言: 被贬湖南永州的柳宗元,时时刻刻都梦想回到长安,经过多方求救终于如愿,谁知乐极生悲,回到长安的柳宗元等人,却因为一首《桃花诗》又再次获罪,这是怎么回事呢?面对朋友刘禹锡的困难,柳宗元出手相助,患难之处见真情,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解读《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四集——《破解一道无解之题》。 画外音: 从唐宪宗元和元年起,柳宗元在湖南永州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谪居生涯,其间虽有恶劣自然环境带来的困扰与生儿育女的担忧,但柳宗元也有机会去饱览山水、了解民间疾苦,他的学术与诗文在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永州终究远离中央,柳宗元时时刻刻都在盼望能够回到长安,却始终不见朝廷的诏令。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柳宗元的仕途竟成为一道无解之题,要想重回长安,柳宗元该怎么办呢?百家讲坛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为您解读《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第四集——《破解一道无解之题》。 康震: 他还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我到底什么时候才能重新回到长安呢?长安既是我的家,又是我要施展政治抱负的最大的舞台,最重要的舞台。可是我跟你说,柳宗元面对的这个问题,说白了,就是一道无解的题,没有根,没有根的一道题。为什么呢,因为这道题的答案在谁的手里呢,在唐宪宗的手里。唐宪宗不松开这个拳头,柳宗元想要回到长安这道难题,就解不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唐宪宗登基之后,有好几次重要的机会,本来柳宗元是完全可能回到长安的,但是最终没有实现。 我们来数一数,唐宪宗的父亲唐顺宗,是在永贞元年的八月,把他的皇帝位置让给了他的儿子,也就是唐宪宗。那么,唐宪宗在元和元年的正月一日正式地登基,并且尊他的父亲为太上皇。这时候按照惯例就要发布大赦令,他这个大赦令很有讲究,这次大赦令说,除了死刑犯以外,其他所有的罪犯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赦免,并且给老百姓当中的老寿星送一些礼物。这次赦免,连除死刑犯之外其他所有的罪犯,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赦免,但是柳宗元有没有得到呢?没有。 到这一年的六月份,唐宪宗尊自己的母亲为皇太后。这也是一件大事,这次又发布了大赦令。这大赦令程度就更深了,为什么呢,就是死刑犯可以免死刑,改为流放。流放以下的各种罪行都可以减去一等。那大家想,连死刑犯都赦免了,杀人不过头点地,最大的、最重的犯罪分子都赦免了,改成流放了,那柳宗元他们应该能回来了吧?没有。 到了这一年的八月份,唐宪宗开始分封同姓王,但是同时下达了一道非常严厉的诏书,这道诏书的内容是这样的: “左降官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等八人,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 ——《旧唐书?宪宗本纪》 就是你们这八个人,当初我贬的你们这八个人,我告诉你们,你们就踏踏实实地在那被贬的地方待着吧,我就是再大赦一百回,也赦不到你身上去。你们好好想想为什么不能赦免你们。他说了,“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我就是再赦免,也不赦免你们。大家说为什么呀?得饶人处且饶人,是不是?死刑犯都赦免了,难不成这几个人比死刑犯还严重?你还真给说着了,其实原因啊,前面咱们已经讲过,也很简单,柳宗元等人虽然不是死刑犯,但对唐宪宗来讲,他们比死刑犯更可恶,更让自己感觉到危险。为什么呢,死刑犯那是刑事犯罪分子。那像柳宗元他们,实际上严格来讲属于什么犯呢?是政治犯。当初唐宪宗要被立为

柳宗元的主张

柳宗元的主张 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在人才辈出的唐代,诗人柳宗元有着很高的知名度,他在文学上面的主张影响了后世的文学的发展。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诗人柳宗元的主张,欢迎阅读! 柳宗元主张在文学上,柳宗元发动了古文运动,以倡导自己在文学上的主张。当时,唐代科举考试的内容为多为骈体文。学子们为了追求华丽的语言,常常咬文嚼字卖弄文采,常常忽略了文章最本质的内容。随后,俩人在文学上发起了一场古文运动,柳宗元和韩愈都是古文运动倡导者。 这次古文运动和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十分相似,都是一次文学史上的进步。在“复古”的口号下,文学革命爆发,主要内容就是对儒学的复兴。 先秦时代和汉朝的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质朴真实。作者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文采,不受句式和体裁限制。在文章中,可以读出先秦时代和汉朝的文化风俗和社会背景。通过散文,可以反映出人民的疾苦和现实生活。散文发展至六朝时,人们渐渐从文章内容转移到了对词藻的要求。 而后,骈体文应运而生,骈文讲究对仗、对偶、文章要有音律和典故。作者们常常为了文采的华美而绞尽脑汁,忽略了文章的内容。

学子们深受骈体文的影响,内容千篇一律,形式十分僵硬而单一。除此之外,散文常常华而不实,没有内容填充,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经不起仔细推敲。柳宗元和韩愈认识到骈体文的弊端,俩人在文学上一拍即合,准备发起一场古文运动,提倡形式和内容的多样性。 柳宗元高举复古大旗,在社会广泛提倡儒学复兴,得到了大批拥护者。 诗人柳宗元被贬公元805年,唐顺宗即位,该年号为永贞。唐顺宗登基后,大力提拔了王叔文等人,当时柳宗元和同僚王叔文有相同政见,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王叔文和柳宗元等人是改革派人士,他们倡导以新政来治理国家。 在王叔文的推动之下,改革措施很快地在朝廷内推行,他们制定的改革措施有: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柳宗元倡导压制藩镇权力。除此之外,为了肃清朝廷腐朽现象,柳宗元等人贬谪了朝廷贪财官员。 不久之后,唐顺宗的病情加重,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首领,认为扳倒改革派的机会来了,便借机联合藩镇力量阻碍改革派进展。并且,想要把改革派在朝势力一并清除。公元805年4月份,俱文珍联合刘光琦等人立李淳为太子,一个月之后,罢免了吴书文翰林学士一职。随后,王叔文的母亲病逝,依照习俗,王叔文回家为母亲守丧,俱文珍等人借机逼迫唐顺宗禅位于太子李淳,后来历史将这次政变称为“永贞内禅”。李淳即位后成为唐宪宗,他掌握政权之后,立马打击改革派人士。王叔文被贬谪至渝州司户,柳宗元被贬谪至永州。不久之后,王叔文被赐死。

柳宗元简介小石潭记

柳宗元简介小石潭记 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诗人柳宗元把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写了出来,情景交融,表达作者被贬后心情复杂。《小石潭记》 作者: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

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写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文章即在此背景下写成。 【赏析】

唐代散文发展

唐散文的发展 1、古文运动:是中唐韩愈、柳宗元倡导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所谓古文,是指和六朝骈文相对的、继承先秦两汉文体的散体文。 古文运动的目的是借古文宣传儒家思想。古文运动推动了文学革新,使古文压倒了骈文。韩柳古文形成了一种新的散文传统,对中国的散文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古文运动的兴起:复兴儒学的现实需要。 3、韩、柳的古文理论 “文以明道”。重视道德修养:“气盛言宜”。不平则鸣。学古创新。 第二节、韩、柳散文的艺术成就 一、韩愈的古文成就:三类:议论文、叙事文、抒情文 1、议论文: 明儒道反佛教的散文:《原道》P390、《原毁》、《论佛骨表》P421等; 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送穷文》P402、《进学解》P397、《师说》P418等; 论述文学思想的:《送孟东野序》P414、《答李翱书》等。 2、叙事文: 学习儒家经书的,如《平淮西碑》;继承《史记》传统的,如《张中丞传后序》P424;承《史记》传统而不加以论的,如《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为友情深厚的朋友而做的,如《柳子厚墓志铭》P422。 3抒情文: 多见于祭文、书信、赠序《祭十二郎文》P406《与孟东野书》“韩文起八代之衰,实集八代之成。”——刘熙载《艺概·文概》 韩愈散文特征: 1、气势充沛,豪逸奔放。 2、曲折多姿,变幻莫测。 3、逻辑严整,锐利雄辩。 4、想象丰富,巧于用譬。 5、语言融会古今,富于独创。……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柳宗元的散文创作:

1、讽刺现实的寓言作品,主要有永州作的《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氏之某鼠》、《罴说》P437、《哀溺文》等。 2、描写人物的传记散文。《种树郭橐驼传》、《李赤传》P428、《童区寄传》、《捕蛇者说》P436、《段太尉逸事状》P438 3、抒写郁愤的山水游记。主要有《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P431、《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P433、《至小丘西小石潭记》P437、《袁家渴记》P435、《石渠记》、《石涧记》P439《小石城山记》P437。 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1、观察细致,善于模山范水。 2、富有生机,形神兼备。这主要是由于他运用了融情入景的手段。 3、把山水之景与作者郁闷的心境结合,借山水抒发作者受迫害的心情,表露怀才不遇的苦闷。 4、语言精美清丽。注意锤炼语言,选择富于表现力的语汇,力求做到准确、鲜明、生动。 第三节:晚唐的讽刺小品文 皮日休陆龟蒙 《皮子文薮》《笠泽丛书》 《读司马法》P449 《野庙碑》P449 “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放了光辉。皮日休和陆龟蒙……并没有忘记天下,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 罗隐:《英雄之言》P453

柳宗元被贬的原因解析

柳宗元被贬的原因解析 导语:公元 805 年,唐顺宗即位,该年号为永贞。唐顺宗登基后,大力提拔 了王叔文等人,当时柳宗元 和同僚王叔文有相同政见,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 公元 805 年,唐顺宗即位,该年号为永贞。唐顺宗登基后,大力提拔了王叔 文等人,当时柳宗元和同僚王叔文有相同政见,被提拔为礼部员外郎。王叔文和 柳宗元等人是改革派人士,他们倡导以新政来治理国家。 在王叔文的推动之下, 改革措施很快地在朝廷内推行, 他们制定的改革措施 有: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柳宗元倡导压制藩镇权力。除此之外,为了肃清朝廷腐 败现象,柳宗元等人贬谪了朝廷贪污官员。不久之后,唐顺宗的病情加重,俱文 珍为首的宦官首领, 认为扳倒改革派的机会来了, 便借机联合藩镇力量阻碍改革 派进展。并且,想要把改革派在朝势力一并清除。公元 805 年 4 月份,俱文珍联 合刘光琦等人立李淳为太子,一个月之后,罢免了吴书文翰林学士一职。随后, 王叔文的母亲病逝,依照习俗,王叔文回家为母亲守丧,俱文珍等人借机逼迫唐 顺宗禅位于太子李淳, 后来历史将这次政变称为“永贞内禅”。 李淳即位后成为 唐宪宗,他掌握政权之后,立马打击改革派人士。王叔文被贬谪至渝州司户,柳 宗元被贬谪至永州。不久之后,王叔文被赐死。 这次著名的“永贞新政”前后共持续 180 天左右, 因为触犯了贵族权贵派的 利益,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柳宗元来到永州,心中愤懑不平。但是,面对强固的保守派和朝廷奸臣,柳 宗元深感心有力而余不足。 他将志向寄情于山水之间, 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 篇。 1、 柳宗元永贞革新 柳宗元永贞革新是指柳宗元参与了永贞革新, 王叔文在唐肃宗的支持下发动 永贞革新。当时的柳宗元善于写诗写文章,在当时的文人圈很有名气。王叔文很 欣赏柳宗元,请他一起参与永贞革新,并允诺事成后给与柳宗元宰相的官职。 柳宗元对于永贞革新具有两方面的看法。一方面,柳宗元是一个爱国文人, 他看到国家的千疮百孔,看到百姓民不聊生,他也希望能够改革国家。但是另一 方面,他也知道改革所面对的压力是很大。宦官势力和藩镇势力是很强大的。 最终在王叔文的劝导下,柳宗元参与了永贞革新。柳宗元以自己的才气,写 出了多篇点评时政的文章,并向朝廷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在永贞革新中,柳宗元

柳宗元《江雪》原文、译文、赏析

柳宗元《江雪》原文、译文、赏析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 ),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贞元九(793 年)进士。授校书郎,后调任蓝田尉,升任监察御史里行。唐顺宗继位(805 ),柳宗元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失败后被贬为永洲司马。十年后改任刺史。死于柳洲。 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创作,有卓越的成就。他有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的诗有的反映人民的疾苦,有的抒写他被贬后的悲愤忧伤。风格清峻简洁,在平淡的语言中愈含深远的情思。有《柳河东集》。 [注释] 绝:绝迹。 鸟飞绝: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 径:小路。 踪:踪迹。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蓑笠(SUL):蓑衣,斗笠。 蓑笠翁:披蓑衣、戴斗笠的老头儿。 [译诗] 很多很多山上没有鸟飞,千万条道路上看不到人影,只见一只孤独的船里,有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人,独自在那寒冷的江上钓着鱼。 [赏析] 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 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因此,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显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个的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幵的。 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寒冷的

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

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 本文是关于柳宗元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被贬永州司马在柳宗元的一生中是非常的重要的阶段。第一篇:被贬永州司马——柳宗元一生文学成就的转折点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十一月,在赴任途中,柳宗元被加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到职后,也没有居住的地方,只能暂居在龙兴寺。永州的生活艰苦,到永州半年母亲就因病去世,艰苦生活环境,水土不服,亲人离世的打击,加上政治上失意,严重损害了柳宗元的康,“百病所集,痞结伏积,不食自饱。或时寒热,水火互至,内消肌骨”。815年离开永州,柳宗元在永州生活了10年,在这期间,柳宗元转而在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进行钻研,并游历永州山水,结交当地士子和闲人,他写下《永州八记》,《柳河东全集》的540多篇诗文中有317篇创作于永州。 被贬后的柳宗元被政敌们丑化成“怪民”,骂声不绝。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和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能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 第二篇:被贬永州的柳宗元,为何能成为一代文豪?

公元805年(唐贞元二十一年),礼部员外郎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邵州刺史,未及到任,又加贬为永州司马。永州的州治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这个官名,西周始置,至唐为郡的佐官。柳宗元虽名为司马,实际上形同“编管”的罪犯,没有实权,是个闲差。 政治革新的失败,仕途没了,又被逐出京城,加上母亲突然病故,还不断受到政敌的诽谤和攻击,柳宗元的心情非常压抑和烦闷,健康状况也颇为不妙。柳宗元在给友人的书信中自述:“百病所集,痞结伏积,不食自饱。或时寒热,水火互至,内消肌骨,非独瘴疠为也。”“ 行则膝颤,坐则髀痹。” 髀痹,就是大腿疼痛或麻木。 永州偏远荒凉,夏天炎热,冬季湿冷,柳宗元很不习惯。但他深爱此地的山水,惊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甚至戏问造物者为什么不把这美好的山水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他在永州10年,徜徉山水之中,无远不到,无奇不探,无胜不往。永州城西的西山、西小丘、钴鉧潭、小石潭、小石城山,城南的石渠、石涧、袁家渴,都留有柳宗元深深的足迹和优美的文字。 永州的山水给了柳宗元充沛的创作灵感。据统计,《柳宗元集》共收录诗文近700篇,其中500余篇写于永州。如杂文《捕蛇者说》,散文《永州八记》,诗《渔翁》、《江雪》等名篇,都是在永州创作的。 更重要的是,永州山水所蕴涵的宽厚品格,缓解了柳宗元“乖谬于时”、“壮志未酬”的郁懑心结,减轻了政治上的失意和降罪遭贬对他的打击。他深谙自然养生、山林健脾的道理,自觉地以山水为友,以山水为药,借着山水的清净超然所演化出的感染力,来平复心中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