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文化语文:为儿童幸福人生奠基

文化语文:为儿童幸福人生奠基

文化语文:为儿童幸福人生奠基
文化语文:为儿童幸福人生奠基

“文化语文”:为儿童幸福人生奠基

宝应县范水中心小学马式先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于2008年申报并开始了省级课题《基于文化层面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在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永军的指导下,通过理论学习、课堂实践、专题探讨、沙龙研究等形式,经过三年的实践与探索,逐步建构了“文化语文”的理论框架与教学模式。从而把阅读教学作为体认文化的过程,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文化的陶冶和精神的洗礼,最大限度地挖掘语文之美、语文之趣、语文之灵性、语文之厚重,引导学生关注人性、关注情感、关注文化、关注审美,取得了明显的实效。

一、“文化语文”的理论建构

1、文化与语文中的文化

“文化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的综合体。”(泰勒语)从狭义的角度来定义文化,文化是社会成员所共同享有的价值观念、传统规范与信仰的观念系统;从精神层面看,它是规范、价值、信仰、表意象征符号的复合体。那么,基于文化层面的语文中的“文化”又指什么呢?显然,它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既具有同源性,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首先,它具备一般文化所具备的相关特质,它是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中新的理念强调致力于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堂既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场所,也是学生积淀文化、体验人生、升华人格的空间。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不是孤立的语音、符号系统,而是在其中积淀了这个民族的睿智、文化、精神和感情。教母语,同时也就在教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感情,正如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所指出的那样:“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统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

其次,语文中的“文化”是一种规范的、优秀的文化。从教育文化学角度来看,语文教学,尤其是其重要的载体——教材,实质上体现了教育对文化的一种

“选择”,这种选择具有定向整理功能,即所选择的文化一般都是社会规范的、稳定的、优秀的文化,镌刻着人类的智慧。语文教材,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性教材文本都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如果看不到它的文化内涵,不能充分挖掘它的文化意蕴,语文教材的功能和价值就无法得到充分体现。而且,教育对文化的选择的过程也是文化系统化、条理化的过程,如教材的编写,都经过了教育者的精心加工、组织,其结构、体系更趋合理与完善,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就狭义的语文教学而言,基于文化层面的语文中的“文化”更多地体现在“文本”以及“教学中”,我们可以简单地称之为“文本型文化”与“教学型文化”。这种文化更多地体现在“精神层面”上,即从类型上讲,属于心理意识层面,它包括文化传统、规范、价值观念、信仰、思维方式、表意象征符号、行为模式等。文本中所包含的文化是指教材(课文)所体现出的价值观念、信仰、规范、思维方式、思想感情等;互动文化则包括师生在教学中所表现出的人文精神、价值、规范、思维方式、表意象征符号、行为模式等。因此,语文教学就是要充分挖掘文本所蕴含的文化以及在互动中力求更多地体现文化意蕴。

2、语文中“文化”的元素

那么,这种文化究竟包括哪些元素呢?我们的语文教学具备了哪些元素,就具有了“文化意蕴”,就能散发出浓浓的“文化味”?这是我们课题组苦苦探究的问题。从文化包含的要素来看,它主要含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三个方面。由于“价值取向”又主要包含精神品质、思想意识、道德规范等方面,而“精神品质”又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将“精神品质”单列出来,以示重视。这样,文化元素就包括四个方面:精神品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通俗地来讲,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具备了上述元素,这样的课堂应当就是文化的课堂,这样的语文就是“文化语文”。

首先,基于文化层面的语文教学要充满精神品质,要给学生一个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任务。哲学活动的本质,原就是精神还乡。其实,对于语文而言,语文教学何尝不是精神家园的追寻、精神还乡的实践活动呢?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给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钱理群),把学生变得更美好、更纯洁、更善良。因此,语文教学就是要用语文课程所特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拓展及深化学生的精神领域,为学生的精神成长“固本

厚根”。语文教学要培育的“精神品质”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民族精神、人文精神。民族精神的培育是任何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我国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的人文价值,即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中华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注意体验中华民族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简言之,培养“民族的认同”。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含有丰富的“民族精神”的文章,像屈原那样上下求索、追求真理的执著精神,沉香救母中所表现出的坚忍不拔、不屈不饶的精神(尽管是“神话”故事,其中更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精神),范仲淹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博大襟怀,文天祥的永垂青史的民族气概,等等,所有这些,无一不积淀为“文化基因”,已经渗透到了自古至今的中国人的思想感情、意志和精神中,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塑造了民族的脊梁。所谓人文精神是一种提倡个性解放,关怀人、尊重人和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它是一种基于对人之为人的哲学反思之上的批判态度和批判精神,即一种自由的精神。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精神”至少包含三层意义:第一是追求自由的精神,即强调个人(特别是学生)的自由与尊严,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由及自主,把“选择权”还给学生,精心呵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反思和怀疑批判的精神。第二是强调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尊重呵护人性中善良、美好的品质,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和多样性,在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第三是超越精神,即超越现实,向着理想境界迈进的精神。基于文化层面的语文教育,应当具有一种特别的“哲学气质”,即具有一种对于“文化意义”的不断追寻的精神。意义的追寻原本就是人类文化活动的本质。人正是通过文化的建构活动来超越给定的现实,赋予荒芜的、无目的的世界予意义,从而确立人自身在历史中的价值意义。

其次,基于文化层面的语文教学要有正确、规范的“价值取向”。对学生作价值引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所谓“价值取向”是指影响个人或团体对事物所作判断及行为选择的组织化、内在化了的稳定的理念。根据课程社会学的有关理论,任何语文课程都不可能包容所有的文化资源,而只能是依据某种标准(通常首先是“价值取向”)对现有资源进行适度筛选。因此,选择哪些资源编制成课文成为教科书,通过这些特定的教科书的教学使学生获得什么品质,这其中便

或显或隐地包含着社会各阶层和教科书编制者的价值取向。语文教育就是要关注学生对于其中“价值取向”(思想意识、道德规范等)的内化。事实上,语文教科书中丰富的“价值取向”为学生的学习与内化提供了资源。如苏教版教材中“思想意识”与“道德规范”,既有大量的“现代取向”的内容,如“科学”(《动手试一试》)、尊重人才(《三顾茅庐》)、抓住机遇(《争论的故事》《最大的麦穗》)、拒贿(《公仪休拒收礼物》)等,也有以当代多元文化的开放、包容的心态,从正向角度积极反映外国的人和事的内容,如《音乐之都维也那》《船长》《真情的回报》《给予是快乐的》《海伦·凯勒》等,更有许多“传统取向”的内容,如“亲孝”(《沉香救母》《陈毅探母》《花瓣飘香》)、“仁爱”(《放小鸟》《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等许多反映“亲孝”的文章兼具“仁爱”特性)。而“爱国”“勤学”“坚毅”作为跨越“现代”与“传统”的素质在教科书的主题中一再被提及。另外,教科书还选编了一些中国古代神话、童话、民间故事,表现出一定的传统道德取向,如《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等。

再次,基于文化层面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习一定的“思维方式”。每个民族、每种文化都有相应的思维方式,语文教学就传承和印刻了国人的文化思维方式。语文教学活动,不仅仅简单地表现为语音的听觉载体和物质外壳的学习,它本身就是人类的认知活动。因此,语言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具有内在的联系,像汉语语音系统就蕴含着生动、丰富、深刻的民族个性和思维习惯。叶老曾认为“语文是工具”,这个“工具”既是生活的工具,又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因此,语文的学习就是思维方式的学习。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学习并掌握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体认中华文化。当然,我们应注意摒弃中华传统思维方式中的“负向元素”,如尚古保守、伦常秩序、求同排异、折衷融合等思维倾向,而是取其精华(如“整体性思维”、综合的、合一的、非体系的、直观的思考方式,及其引出的学习活动:感悟、诵读、体验等),并融合现代西方思维的“正向元素”(如“分析性思维”、分辨的、归纳的、知性的、客观的、科学的、普遍化的),以适应当代社会生活。那么,语文教学究竟要培育学生怎样的思维方式呢?有学者认为,如果按照思维结构对思维方式进行划分的话,可以分为直观型思维方式、想象型思维方式和逻辑型思维方式三类。直观型思维方式是人类特别是人类早期思维活动中普遍运用的、较为低级的思维方式,包括直观动作思维、情感思维和

经验思维等思维活动。逻辑型思维方式是较为高级的思维方式,包括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摆脱了思维的经验性、直观性和表面性,推动思维向更加抽象的方向发展,促进思维从单一领域向更为广泛的多方领域拓展。而想象型思维则是从直观型思维向逻辑型思维发展的中介。

最后,基于文化层面的语文教学还要重视学生审美情趣的培育。语文教材中含有大量的“审美因素”,语文教育就是要充分挖掘这些审美因素,让学生浸润其中,入其境,体其味,动其情,熏陶感染,有所收益。这种审美因素就“内容元素”来讲,有生活美、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等,许多课文充分表现出这样的美,如《音乐之都维也那》中“文明生活”之美、《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中“人性”之美、《庐山的云雾》中“意境”之美,等等。就“形式元素”而言,主要体现在表意象征符号上,包括文字、图像、符号等。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语言之美(如语言的流畅、鲜明、生动、凝练、严谨等),还要注意自身教学语言、板书、体态语等以及学生的表达等方面的美,如诗意的语言呈现内容、优美简洁的板书设计、或优雅舒缓或动感十足的体态语言等,都可以为语文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浓的美的氛围,一种文化意蕴。

二、“文化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建构

1、在创设情境中营造文化氛围

我们知道,文化的传承绝不仅仅靠耳提面受,靠的也是一种浸染,一种熏陶,一种潜移默化,正所谓“文化文化,以化成天下!”所以,在语文课堂中营造浓浓的文化氛围,显得十分重要。在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唤醒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学生便能进入亢奋状态,自然被情境所感染,被内容所陶醉,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我们竭力通过语言描述、背景音乐、各类图片、历史故事等形式,营造了浓浓的文化氛围,把创设教学情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从开讲到总结的各个教学环节,精心创设出生动的教学情境,良好的开讲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一下子使他们的情绪进入亢奋状态;而中间环节的教学情境优化,则让教学显得张驰有致、情趣盎然;抒情的收尾激起学生的绵绵遐想,把他们积极的探索引向更为广阔的空间。愉悦的审美满足,高昂的学习情绪,浓厚的学习兴趣,不仅贯穿于课堂,甚至会辐射到课外。学生的这种自主意识一旦觉醒,就会产生无穷的能量,使他们语言得以丰富,言语得以激发,能力得以提高,素质

得以提升。

2、在整合资源中开阔文化视野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十分注重阅读教学的价值引领,倡导用全人类的文化神韵去滋养学生的心田,引领学生去正确感受祖国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同时强调智慧生成,倡导在教学中启迪儿童的悟性,激发儿童的灵感,进行智慧的操练,让儿童在一生中记忆力最好,心性最为纯洁的时期,吸收代表人类最具智慧的文化经典。另外还十分注重积淀,提倡让学生在广泛阅读中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吸收借鉴世界多元文化,使儿童的个体生命成长具有鲜明的书香之气,开拓文化视野。研究实践表明,这些都有利于改变阅读教学的现状,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学生沐浴着文化的芳香,感受着不止是文学大师巴金的谦虚、真诚和人格魅力,更领略到文学大师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如果学生长期聆听、诵读、积累这些优美的文字,又怎能不热爱祖国的文化呢?语文课程对学生的造就和影响不仅仅来自教材本身,还来自由教材内涵和外延共同组成的文化圈。在阅读教学中,我不断尝试将文化资源引进课堂。教学《莫高窟》,引入彩塑的图片,引入壁画的故事,引入藏经洞的历史资料,学生在为莫高窟自豪的同时,心中也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隐痛;教学故事《泊船瓜洲》,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精选王安石写这首诗的背景资料,又让学生诵读《梅花》《元日》等诗篇,让王安石的形象一下子变得丰富起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立足教材,又适度超越教材。“语文教材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性教材文本都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如果看不到它的文化内涵,不能充分挖掘他的文化意蕴,语文教材的功能和价值就无法得到充分体现。”(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我们始终坚持用文化的视野解读教材,不仅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而是把它们联系起来放在更广阔更深远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审视、观照,在文化传统、思想道德、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更深层次上寻求文化的审视点,立足于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文化修养,通过举一反三、由点及面,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语文素养得到相应的提高。

3、在品味语言中濡染文化意蕴

语言是文化的衣裳,也是传播文化的载体。商友敬先生以为“知识”有两个层次组成,浮在上面的是“信息”,它能为你所用,而不能沁人心脾;沉在下面

的是“文化”,它积淀而为你的修养、思想、观念。在日常的教学中,我坚守“真正的读书”,因为它能够渗入孩子的肌肤,直通他们心灵,成为一种文化修养,塑造他们的性格。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寄寓在语言文字之中,每一则语言文字材料都连着东方道德和中华文化的根,充盈着人类先进文化和优秀品质的魂。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时,自然而然地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民族精神的感染。这种熏陶是耳濡目染的,这种感染是潜移默化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让学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精神品质、价值取向、思想感情、文化信息等内涵,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信息,更要让学生认识课文如何运用语言来负载信息的,从中内化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表达技巧,积累语文感性经验,提高语文能力。具体讲,就是要引导学生品味、鉴赏语言文字本身的美及运用之妙,尤其是汉语言独特的表达方式。如果在教学中,只是始于披文,止于得意,则会失落语文的本体,从而就失去了只属于“语文”的极其重要的“文化意蕴”。

引导学生品味、鉴赏语言文字本身的美及运用之妙,就是引导学生体味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我一般从音韵、词语、句式、修辞等方面入手进行操作。如音韵的和谐,我引导学生关注文本“音节”的安排。好文章总是注意把单音节、双音节、多音节词或短语巧妙地排列,这样会产生错落有致的音韵美。在教学《黄山奇松》时,我引导学生朗读描写黄山松的句子——“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学生在朗读时,时而双音节,时而单音节,时而多音节,读起来抑扬顿挫,悦耳动听。关于词语的准确运用,我引导学生关注动词和形容词的用法,凡是把人和事物表现的具体形象、生动逼真的作品,其作者必然在动词、形容词的锤炼上下功夫。教学《秦兵马俑》,我让学生赏析将军俑的句子——“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盔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武士俑脚上蹬着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头发大多挽成了偏向右侧的发髻。他们有的握着铜戈,有的擎着利剑,有的拿着盾牌。”“披、握、蹬、擎、拿”等几个动词,让学生细细品味,体会对人物刻画、描写的作用,同时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关于句式的丰富,我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文本重点段的句子安排。好文章既可能使用非常整齐或大致整齐的结构,形成一种整齐美,也可能长短结合,形成一种错综美。在学习《莫高窟》“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

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这段文字时,我让学生揣摩整齐的排比结构的妙处,不仅表现了壁画造型的丰富多样,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富有韵律。

4、在引领对话中孕育文化气质

在美学意义上,气质是一种感觉,难以言传,但又是形之于外的。气质应该是以形显神,在身心素质的基础上,体现在外在神态、眉宇之间、动作步调和谈吐着装等方面的独特风采,包括风度、风格、气势、气度等。在教学中,我们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气质,让他们有更多的民族文化修养。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给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钱理群),把学生变得更美好、更纯洁、更善良。因此,语文教学就是要用语文课程所特有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拓展及深化学生的精神领域,为学生的精神成长“固本厚根”。我们通过营造文化情境,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历史对话,与名人对话,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师生对话中,我们坚持彰显文化的力量,让智慧开启思维的门扉,用真情打动人,用智慧征服人,用文化孕育人。课前我们要求精心预设,课堂上师生对话精彩场面不断呈现。教师幽默诙谐,学生妙语连珠,尽显礼仪之邦的“大家风范”,师生共同进入了“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将文明积淀成人格”的育人境界。这是真正的师生和谐互动,既有教师的悉心引导,更有对学生体验的关注,它涌动着教师自身的心灵倾诉,更彰显着对学生的心灵深处的终极人文关怀,课堂上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儒雅的文化气质流露在师生精彩的对话中。“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文化的传播从来都是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在对文本进行创造性解读的基础上,我们在课堂上,要综合语言的感染力、音乐的穿透力、画面的张力等给学生的多种感官以影响,形成了一个穿越时空的“文化场”。其中,师生对话最能看出我们教师的水平,看出教师在课堂上的机智和智慧,看出一个教师对课堂教学进程的驾驭能力。对话是对学生精神生命发育的一种尊重、一种唤醒、一种理解、一种引导。通过师生对话,不断促进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所以,我们心中要有点汉字文化、经典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中华文化经典恒久而弥新,吮吸中华文化源头养料,对开启智慧,体悟人生弥足珍贵。就古诗来讲,大家喜闻乐见。我们用古诗的芬芳熏陶学生的精

神世界,让中华优秀的文化乳汁滋润孩子们的心灵,一代代诗人的人格魅力会悄悄感染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是的,语文课程有根,语文之根应该根植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仅仅从表层去找寻传统文化之根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教师的职责,就是要把学生带进一个由优美的纯净的语言构成的精神大花园,让他们自己在这花园中汲取营养,让他们自己鉴赏美丑,让他们自己在这里耕耘,并开辟他们自己的精神花园。我们的责任就是把我们所熟悉的敬仰的古今中外的大师,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参加到这永无止境的“历史对话”中来。这样的读书对话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传播、精神传承的过程;对话者的层次越高,所能达到的精神境界也越高。

著名学者龙应台说得好:“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因此,我们在探索基于文化层面的语文之“文化”时,应更多地从“儿童立场”出发,让学生以儿童的眼光把他们个体生命对世界的真切体验自由灵性地表达出来。我们要格外关注儿童天性的自然流露:纯真美好的情感,奇特丰富的想象,天真精粹的语言,童稚优美的意境。总之,基于文化层面的语文教学的真谛就是让儿童过充满德性的、灵动的、创造的生活,为儿童幸福人生奠基。

家校联手,合作共赢,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

家校联手,合作共赢,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 福山区东华小学 近年来,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秉承“美时美刻”的办学理念,努力实现“让学校成为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家校联手、合作共赢”的教育目标,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充分发掘家长队伍中的代表,组建家长委员会,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工作,促进学校教育和管理工作不断发展,努力构建家校一体化教育格局。 一、强化组织培训,提升合作动力。 家长委员会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各委员之间的联系,开辟多种渠道,研究当前家庭教育动态,商讨家庭教育指导的措施和方案,参与学校管理,提高家长委员会的工作实效。 1、定期召开了家长委员会例会,通过专题培训学习进一步提高广大家长对教育的认知度,熟悉学校教育现状,支持教育改革,参与教育管理。听取学校校长关于学校工作情况的通报。组织家长委员会对学校教育教学、招生、收费、评优、安全等方面能知情,并组织家长开展监督评议。 2、做好家委会人员增补工作,充分发扬了家长委员参与和监督学校工作的主人翁作风,密切协调学校、家庭的关系,有效解决学校的各类实际困难和在家校沟通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 3、通过在家长委员会中开展的讨论调研,充分了解各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和家长的家庭教育需求,有针对性的探讨和寻求理论依据、实际案例,制定培训计划,完善培训内容,以使培训工作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围绕提高幼小衔接,让一年级的家长与孩子一起尽快熟悉小学生活,开展了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东华小学日常行为规范》活动,使家庭教育更有针对性,也得到了广大一年级家长的普遍欢迎和广泛好评。在实际培训工作过程中,我们还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示范作用,充分利用在相关方面有良好认识和突出表现的家长,担当讲师,现身说法,为广大家长提供良好明晰的表率,更有实效性。 二、家校互动,发挥家长教育功能。

教育应该为幸福人生奠基

教育应该为幸福人生奠基 去年“五一期间”,作家吴树先生和记者蒋铮女士来苏州对我进行专访。记得那是一个烟雨蒙蒙的上午,我们就中国教育的变革与挑战、“新教育实验”的缘起与发展等话题,聊得甚为广泛与深入。 碰巧的是两个月之后,在盛夏的一天,我去北戴河看望一位老领导,无意之中又将与吴树先生他们讨论的话题继续聊了起来。老领导求学时有着教育专业的背景,工作后又带来超越教育的视野,对当下教育问题的点评鞭辟入里。他幽默地说,现在有两个“子”成为人们痛苦的重要来源——房子和孩子。从某种意义说,买房子也是为了孩子。“当年我们最直接的痛苦是饿肚子,现在人们最直接的痛苦就是孩子,特别是孩子的教育。” 教育应该为幸福人生奠基 教育为什么让人痛苦?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以人为本”。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帮助人的成长,让人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人,应该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但我们的教育方向错了。我们的教育是从社会出发的,我们的教育理念没有全面地以人为本,而是“以教为本”、“以分为本”。扪心自问,有多少教育局长、学校校长是把学生的健康、学生的幸福放在第一位?他强调,每个人的健康幸福是全社会美好进步的基础。离开了个人的健康幸福,就谈不上社会的和谐发展。 从教育的内容体系来看,主要是解决三个基本问题:如何认识自

然,如何认识社会,如何认识自我。他指出,我们的教育对认识自我是不重视的,这也是没有“以人为本”的具体表现。《三字经》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就是讲人,讲认识自我。正确的做法,是应该以人为中心来组织教材。但现在我们的课程、我们的教材,都不是从人开始。如我们的音乐课,一开始就是讲乐谱,讲技法,为什么不讲讲我们为什么要唱歌?为什么不讲讲音乐与我们每个人有什么关系?甚至我们的思想品德课程,这是一门离开人就不可能存在的课程,却也照样转来转去转不出社会的圈子,对于许多人生的问题避而不谈,如怎样谈恋爱?什么叫快乐?有了烦恼怎么办?这些问题很少登上我们学校的大雅之堂。我是谁?我要走向哪里?这些根本的人生哲学在学校里没有位置,导致学生们“讲社会头头是道,说自己全都不知道”。 教育应该为幸福人生奠基 一位作家、一位记者、一位老领导,他们对于教育问题所共同倾注的忧虑与反思,引起我极强的共鸣。 人,因教育而成为人,教育,因人而存在,双方彼此依存。因此,教育毫无疑问首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认识自己,如何珍惜生命,如何热爱生活。所以,关于生命的教育,应该成为教育最重要最基础的课程。这也正是我发起的“新教育实验”正全力投入新生命教育板块研究的出发点。 人活着,为了幸福。教育的使命,就是帮助人们创造幸福。在“以教为本”、“以分为本”的教育中,胜利者似乎能够赢取所谓的幸福,

多举措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a87098961.html, 多举措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作者:常宝亭 来源:《教育·校长参考》2019年第10期 校园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近年来,山东省济南高新区第一实验学校坚持以“关注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全面发展”为办学理念,秉承“让学生开心、让家长放心、让老师舒心”的办学宗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特长,培养贤德人才,使学校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美化环境,让学校成为新乐园 美的环境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为此,我校积极打造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并要求师生养成爱护环境的习惯。在篮球场旁建设包含假山、池沼、幽径、茂林的小花园和错落有致的园中园;每根柱子都用来展示学生的剪纸、绘画、书法作品,每幅作品都彰显孩子的用心;在暑假期间,学校重新建设教学楼内的厕所,重新铺设校园内的方砖,大部分地面被升级成了大理石,又平整又干静……此外,饮食安全也一直是我校工作的重点之一。食堂从食材、配料的选购、运输,到加工、出售全部由专人监督,每顿餐、每道菜都会留样,厨房的所有操作都在监控的拍摄范围。 涵养好风气,实施三大步励志教育 初中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年龄关键点,我校十分重视学生德育的养成,并坚持“先做人再做事”的办学初衷,积极实施三大步励志教育,即让学生成人,成材,获得幸福人生的教育。三大步励志教育的实施使励志教育课程化,教师成为了课程的育人导师。他们运用榜样法、心理暗示法、自我修养法,采用集体朗诵励志信、填写成长记录、道德行为自我评价等形式,实现外在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结合。在实施励志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注重赏识学生,至情、至理、至心的爱让学生悦纳自己,享受教育的过程。 此外,学校在济南市率先迈出第一步,特意邀请教育部十一五重点课题“三大步育人模式”课题组组长、中国教育学会“全员育人导师制”课题组组长王军教授为初中部全体教师进行题为“实施三大步励志教育解放老师成就学生”的讲座和“励志教育理论和实施”的培训。 成就一批名师,为学生成长护航 为推进高效课堂和提升全校教师的教学理念、專业素质和技能,学校主抓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创造各种条件让教师接受培训。我校曾多次主办或承办教育创新研讨会,把郭玉良、刘永胜、郑朝晖等名家请到教师身边,让教师学习最前沿的新课改理念,改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用心感悟传统文化 收获幸福人生

用心感悟传统文化收获幸福人生 通过这次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从认识上加深了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她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智慧和结晶。其实,作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父母曾在这方面教育了我很多。为人处事,以及一些礼仪都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但是因为各种原因,这种传统文化、礼仪廉耻的中国传统文化系统的学习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特别是现在,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重要。 孝悌、谨言、爱众、亲仁,这是我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接触中国传统文化,聆听感受一堂“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讲座,使我懂得了“爱人者,仁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真正含义,孙寒梅老师言谈中无不渗透着幸福快乐,而他的幸福快乐感又无不因为泛爱、亲仁而得来的。孙老师说:“做老师,就要爱这个职业;如果不爱它,就趁早离开它;如果离不开它,就趁早爱它。”在为人处事时一定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前当我做过很多事却没有被领导表扬时,我经常会抱怨,当听到孙老师说:“当你不被领导重视的时候,恰恰是你需要补充能量的时候。”孙老师还说:“我曾经也抱怨过,但后来我发现,抱怨是没有用的,它只会让你的生活更槽糕。”我才顿时醒悟过来。

这次探讨幸福人生,我才渐渐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幸福莫过于一家人平平安安、简简单单的活着,没有疾病的痛苦,没有失去至亲的痛苦,这样的幸福是多少金钱财富也无法买到的”。当我看到孙老师和她婆婆那张幸福的照片时,我的眼泪顿时流了下来,是啊,如果每个人都有一颗慈爱之心,遇到问题时多一些宽容和理解,还有什么矛盾可谈呢! 在此,我要对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亲人和朋友说,趁父母还健在,我们还有机会,赶紧行孝,赶紧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孝敬自己的父母。就像孙老师说的“只有真正做到孝敬父母,我们才能体会到:什么叫不怨人,什么叫尤人。我们的身心才能和谐,我们的家庭才能和睦,我们的事业才能成功,我们的国家才能繁荣昌盛,我们才能够拥有幸福的人生。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使我受益很大。当人与人之间产生矛盾、误解、争吵的时候,不应去指责别人的过失,应在自身找原因,找根源,我懂得了在这个社会的大家庭中我们应该怎样与人交流与人沟通,与人相处,使我在通往社会这条大道上排除了许多障碍。这会是我一辈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的财富。在这次讲座里还提到关于养生的知识,人类是真正毁灭环境的凶手,人们所遭到得自然灾害是地球母亲对我们的惩罚,“病从口入,病由心生”,吃对我们真的很重要,所以从我自身和家人彻底改正我们的饮食习惯,做一个“素食主义者”。不仅为了自己,也为了地球母亲,为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人要懂得感恩,感恩不是猛然想起的,感恩不该是转瞬

[小学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吉林省松花江中学校长吕杰

[小学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吉林省松花江中学校长 吕杰 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 -- 吉林省松花江中学吕杰校长演讲 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1) 吉林省松花江中学吕杰校长主讲 2009年12月讲于马来西亚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尊敬的各位前辈,各位校长,各位老师,和来自不同国度的各位朋友,下午好。 两天来,再次聆听蔡老师和其他老师的课程,收获良多。所以我首先要感谢马来西亚全国校长职工会和马来西亚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心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同时,我也非常感恩圣贤文化,感恩我的父母给我一个和谐、清凈,这样的一个成长环境,同时,教给我圣贤的做人的道理。我更感恩我们学校三百余位同事和几千名同学,支持我的工作,默默的践行传统文化,践行《弟子规》。 三年来,我们学校在中心蔡老师及其他老师的关怀与支持下,践行《弟子规》。学校逐渐实现了领导与老师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及学校与家长之间,相互的和谐。学校各项工作蒸蒸日上,一片祥和。 通过三年来践行《弟子规》,我及我的老师们、同事们,深深感受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工作的快乐,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下面我就我们学校推展《弟子规》,我做为学校的校长的思考,及学校推展《弟子规》的情况,向各位同仁做如下的报告。 我拟了一个题目,叫「《弟子规》与我们同行--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我先把我们学校向各位做一简单的介绍。我们学校地处中国东北吉林省吉林市。我们学校是一所吉林省重点的、初高中一体的国有公办学校。学校现有八十五个教学班,五千三百二十六名学生,三百二十六名教师。 那么为什么在学校推展《弟子规》,主要是因为(我)对学校教育,它的责任与使命的思考。同时源于我做为一校之长这份工作的本份的思考。 昨天蔡老师有讲到,教育就是「长善救失」,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 在中国经过近些年的发展,教育面对的现实的问题是怎么样培养一个分数高、成绩优的学生。无论是对家庭,对班级,对学校,对一个老师工作的评价,几乎都是围绕著同学的分数。那么关於做人的道理,没有人教给这些孩子。所以,学校面对的是不好教的学生,家长面对的是头疼的孩子,无从下手。昨天和今天蔡老师讲课的过程当中谈到了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事例,这些都是现实,都是我们做为教育工作者面对的实际情况。 那么也就是我向大家汇报的第一个部分:学校教育,它根本的责任与使命是什么, 人的一生无论如何都要经历四个阶段的教育,这是我们大家都十分清楚的。那么这期间学校的教育承担著重要的责任与使命。那么现在我们是以分数代替了其它各育。比如我们那边对学生的评价,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六十年,几乎围绕著就是「三好」,德、智、体三好,被评上的学生叫「三好学生」。那么近些年,这「三好」几乎被「一好」所取代, 就是分数。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清楚,学校的教育教给学生系统的知识,让他掌握治理自然,改造自然的知识,这是我们学校教育责任的一部分,但是它绝对不是学校教育责任的全部,它只能是其中的一部分。那么另外的一部分,应该是教育我们的学生如何做人。方才我讲,「三好学生」这种导向把家长、学生和学校的教育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

《蔡礼旭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 忙了一天终于在晚上才静下心来看蔡先生的幸福人生讲座,总觉得这种净化心灵的学习是需要特定环境的,就像安静的夜能够平复内心的浮躁,让人真正的思考与学习。说实话,看了以后,久久不能平静,回忆如潮水般涌来,歉疚与感激冲击着我的脑海,实在是受益匪浅。 蔡老师在讲座的开始就提到一幅让我印象极深的画面,以前当我们准备吃饭的时候,爸爸妈妈就会对我们说,“快,叫你爷爷奶奶吃饭。”接着,就是我们去后院叫爷爷奶奶,他们开心的牵着我们的手幸福的一起去吃饭,多么和谐温馨的场景!然而,如今的情景却是这样的:爷爷奶奶一遍一遍叫看电视的我们去吃饭,我们中的很多人仍然置之不理,这不仅是对长辈的不尊重,更是我们中华优良传统道德的丧失,就像蔡老师说,我们以前遇见喜欢吃的东西就首先给爷爷奶奶,我们会觉得施比受更加幸福开心,的确是这样,我想起了我小的时候,特别喜欢吃桑葚,常常到山上摘,然后用衣服兜着一路捧回家,这个过程是尤为快乐的,想象着爸爸妈妈看见时高兴的笑脸,心里真的是比自己吃到更甜! 只身在长沙,想家是难免的,尤其是想起过去有时候还和父母顶嘴,实在是不应该,爸爸妈妈转眼已经快老了,爸爸由于常年操劳,头发已经白了大片了,只能靠染发来遮掩岁月的残忍,前段时间,看见一句很感人的话:爸爸是个好人,岁月你别伤害他,妈妈是个美人,岁月你别伤害他。话虽如此,岁月毕竟不留情面,我们要做的就是珍惜现在的每一刻时光,爱父母,尊敬他们让他们开心,而不是让他们整日为我们的

不懂事担心受怕,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样的悲剧但愿我们每个人都不要遇到吧。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很久以前的那个公益广告,一个可爱的孩子端着一盆水向妈妈走来,说“妈妈,洗脚。。”相信很多人都对这则广告有印象,因为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动,也是内心的歉疚吧,我们长这么大了,又何时给自己的父母洗过脚呢,我想暑假回去试一试,我想看看我爸妈的双脚经历过多少沧桑,那些岁月的细纹里又有多少是我带给他们的。 蔡老师的这些道理是父母的身教与古书里得来的,就像先生说的,是老祖宗的东西,我们现代很多人崇洋媚外,认为西方的知识更先进,我们学习他们的心理学,模仿他们的行为做事,实际上是缺乏民族自信心的表现,这一点体现在考试上,就是文言文占的分值越来越少了,原因也很简单,他们没有时间读那些古书,无法品读它们的经典与内涵,自然是这个结果。 蔡老师后来说到教育,说到“上所施,下所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老师,现在很多孩子不听话,很叛逆,其实是与家长有关的,教育最好的方式是言传身教,这是古人的方法,很有效,要不“叛逆”这个词怎么不早一点出现呢?当然目前仍是孩子的我们则应该多从自己身上 找原因,孩子与父母相互理解,及时沟通,一方面能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进家庭内部的感情,让我们更好的接收幸福。 想一想,蔡老师说的每一点都是正确的,而且通常能够震撼人心,呼唤我们沉睡已久的纯洁善良的心灵,像蔡老师这样,每天自己幸福快乐

差点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差点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中小学生评价方式上过度重视选拔、甄别和淘汰而导致部分学生自信心相对缺乏的问题,笔者经过思考,认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应从对中小学生的教育理念及评价方式的改革入手。在高尔夫球的比赛中存在着一种尊重差异、促进个体自主发展的理念,它主要体现在其评分赛制当中,即“差点制度”。北欧国家芬兰教育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他们认为人是最宝贵的财富,而教育是最好的投资。同时他们强调每一个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教育要充分体现尊重和信任。 借鉴高尔夫球“差点制度”以及对芬兰教育特点进行系统分析,笔者深入探索并提出了“差点教育”,即:教育者通过关注学生个体纵向发展,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反思,最终使学生个体得以自主发展的一种教育理念。“差点教育”的核心,体现教育者要尊重学生个体的情商、智商以及能力、思维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学生差异、使学生个体得到全面、充分发展的教育追求。 尊重差异是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赋,每个学生也都存在差异,这是教育者应该承认并予以尊重的。如果否认这一点,就会导致教育效果的弱化,即一方面忽略那些天资聪慧的天才,使他们受到固定教育制度的妨碍;另一方面也忽略了那些天赋较差的个体,固定的教育制度让他们难以完成学业,教育的不公平便体现于此。正如美国国民教育的奠基人杰斐逊所言:“再没有比以相同的态度去对待不相同的人更不平等的了。”在2007年优质教育发展国际论坛上,有教育专家指出:当前,我国教育最大的弊端是不讲差异,不重视学生个性发展,不重视因材施教。教育公平指的是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并不是绝对按同样的教育模式来对待学生,也不是使得每个学生都取得同样的学业成绩为教育目的,而是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充分了解并把握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对其进行“恰如其分”的教育,即“尊重差异、理解差距、研究差点、共享差别”,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取得应有的学业成绩。 理解差距是客观现实的必然要求 学生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个体差异不仅体现在心理学层面,还体现在社会和文化层面,如居住地的人文环境、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学生个人教育经历等等,这些因素使学生之间产生差距,而不以外界的意志转移或缩减。面对这些差距,任何整齐划一的教育行为都存在一定的弊端,甚至是注定要失败的。正确的教育态度应该是理解差距,正确对待差距,把差距当作一种资源来开发。作为教师,首先我们应全面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关注他们的个性差异,了解不同学生的差距,这样才能保护和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发现和开发学生潜在素质和闪光点。其次,我们不能用一种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而是应该允许学生间的发展程度和素质结构存在差距,并创造条件培养差异,发展差异,创设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特长,张扬自己个性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学有所得,让学生“弱项加强”,“强项更强”。 “承认差异,理解差距,发展个性”,就会在孩子“做不到”的时候懂得理解和包容,会随时发现身边的亮点并及时地做出反应。关注个体,理解个体的教育为学生带来尊重、鼓励、信任和赞美,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得到适合他自身特点的教育,让他有信心并最终学业有成。 研究“差点”是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要真正评价出教师的教育效能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必须从整体上全面地观察学生的发展现状,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需要。例如高尔夫球比赛中的“差点制度”,其特点就是在赛制中运用“差点”,促使初学者和技术仍需增进者在比赛中通过努力获得及时地鼓励。“差点”

注重学生养成教育 为孩子幸福人生奠基

注重学生养成教育为孩子幸福人生奠基 发表时间:2018-01-04T14:52:09.550Z 来源:《素质教育》2017年12月总第255期作者:何国安[导读] 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学校管理者应将德育教育放在工作的首位,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将落脚点放在学生身上,切实提高班级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生以后的人生打好基础。 何国安湖北省武汉市光谷九峰中学437000 摘要:德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学校管理者应将德育教育放在工作的首位,狠抓学生的养成教育,将落脚点放在学生身上,切实提高班级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生以后的人生打好基础。 关键词:养成教育德育基础 一、完善组织,加大力度,确保落实 养成教育开展之初,学校就成立了养成教育领导小组,组建了“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队干部”这样一个完善的管理机构。在这个机构里,班主任亲自挂帅,任课教师、家长、队干部齐抓共管,在各自的岗位上自主实践,参与班级的管理,参与养成教育的督查。他们真诚的微笑,耐心的说教,认真的工作态度成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近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让他们参与养成教育的检查和督促,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的行为习惯由“他律”慢慢转为“自律”。 二、关注细节,追求完美的养成教育 在养成教育的开展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捕捉每一个细节,追求完美的养成教育。我班强调关注细节的教育,就是班级写“养成教育”特色日记,记录自己的一些做法,记下孩子们每一个细节的表现,发现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为他们的闪光点喝彩。现在看来,效果还不错,既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也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渴望进步,渴望被老师写进日记,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好习惯逐渐自觉养成。这些细节中有孩子们细微的进步,这些进步都是他们成长的足迹,都是养成教育的精华。 三、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共同育人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存在这种情况,学生在校能做个好学生,而回到家之后却不能做个好孩子,后经认真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不够,或教育方法欠妥。认识到这一点后,我班十分注重与家长的沟通,通过开家长会、家访、举办家长学校、家长开放课或搞民意调查等形式,保持学校、家庭教育的一致性,让学校、家庭共同担负起培养孩子好习惯的重任。 四、以课题实验为依托,促进养成教育 我校始终以养成教育为载体,以通知精神为依托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各种要求与规范,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纪律、卫生、五爱、环保等十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使此项活动序列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根据通知精神与序列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相关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在情感体验中去感受集体的温暖,去感受自身的价值,去感受由于自己的努力给自己、给别人、给集体带来的温馨和荣誉,在多种活动中受到启迪,得到熏陶,获得情感体验,久之强化了乐观向上、崇尚文明、乐于助人的好习惯。 五、以活动为载体,注重学生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首先是充分利用团组织,开展富有成效的中队活动,注重人本性,使孩子们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受到启迪,获得情真意切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通过各种活动,通过老师们的不懈努力,孩子的心灵能够得到净化,道德之雨露去慢慢滋润孩子的心田。 六、注重评价,建立完整评价体系,以评价为向导促进学生养成教育 1.自评和互评相结合 每周组织一次自评,即:心语诉说。孩子们在这里客观地评价反思自己的行为。实践证明,学生的自我评价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教育,它能调动学生内部的积极因素,有意识地克服和抵制不良习惯,主动地按正确的要求做。自评完后,引导班级同伴之间互评,也就是——朋友我想对你说,这样可以对学生起到监督作用。同伴对他的评价往往是一种舆论,这种舆论既是正确的、良好的行为赞赏,也是对错误的、不良的行为习惯的谴责,它能督促学生按正确的要求去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是,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不高,不少学生在评价别人时比较客观、全面,而在评价自己时就不够确切,往往估计不高,有时候甚至故意掩盖自己的过失。这种评价别人与评价自己的差异性是受学生评价水平决定的。为了锻炼学生的评价能力,让他们在相互评价中提高自我评价能力,也为了使评价更为客观,真正起到督促作用,我们每周进行一次小组互评。这种互评发挥了集体监督的作用,同学们在评价时非常认真,这种评价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它不是学生本人或者教师说了算,而是多数人的意见,最易于教育学生本人。评价的过程也就是说理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同时也体现了民主精神,使学生心服口服。 2.家长助评、班主任综合评 为使学生真正养成良好习惯,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我班还让科任教师和家长参加评价,以使学生在班主任面前和在科任教师面前一个样,在校内和家中一个样。每月有科任教师和家长进行助评,根据评价的不同内容分别征求家长和科任教师的意见,齐抓共促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后由班主任进行综合评价,并对每个学生做具体的评语,下发到家长手中。家长根据评语和孩子进行交流后,家长和孩子一起写出下月计划将此表返还班主任,一学期结束将心语诉说、朋友我想对你说、评价表一同装入成长记录袋。参考文献 [1]薛兴龙强化习惯养成奠基幸福人生[J].中国农村教育,2012,(10):22-23。 [2]赵凤霞实施全人养成教育,奠基学生幸福人生[J].天津教育,2015,(Z1):86-87。

幸福人生讲座文字版

《幸福人生讲座》文字版 我们刚刚提到‘修身’当中第二个重要的科目,就是‘行笃敬’,我们的行为要笃实,要恭敬,我们对人、对事、对物都要有恭敬之心。之前提到了,对人的恭敬一定从家庭开始落实,家庭当中最先的一定是孝顺、恭敬自己的父母,进而再推演到对于兄弟、长辈的恭敬。我们刚刚也有提到,整个生活当中都是落实一个恭敬的态度。最后我们也提到挂电话一定先请长辈先挂,我们再挂掉,所以点点滴滴都在长养孩子的恭敬之心。《弟子规》里面又讲到:【将入门。问孰存。】要到人家的家里,应该先打个电话看看他在不在,打电话的时候还要问人家方不方便,不要说‘我现在过去好不好?’你这么急促,人家说‘嗯,好,好吧’,你就要‘听思聪’,看人家那个‘好吧’就是很勉强,这个时候你要主动问‘你是不是待会儿有啥事?假如不方便我换个时间也行’,这样人家就不会觉得太唐突。不管你是拜访还是打电话,也要对于时间要恭敬,不能在吃中饭的时候去,不能在已经很晚了,要睡觉的时候去,这个就是没有替人设想,没有尊敬他人,所以我们时时也要从自己开始做起。刚好大中午在吃饭,你还打给人家,人家那个饭还咬半口,都不知道怎么跟你讲话。而任何一个时间打去,第一句话先问‘请问你现在说话方便吗?’当你时时都能这样恭敬,人家跟你相交往觉得很舒服,很没压力,所以要从我们开始做起。当我们的言语都透露恭敬,孩子在你的身旁学的都是这些恭敬的言语,所以这个都是潜移默化的效果。

“入门”的时候当然也要先问,敲敲门,或者像我们在看韩剧‘商道’一样,先出声说‘都房大爷,我是尚沃’,等屋里的人回应了,有先叫我们进了,我们才可以进,假如叫我们等一会儿,那我们就恭恭敬敬在那里等一会儿。当你进到人家的家里,刚好一楼没有人,这个时候你可不可以继续往上走?看没人,跑到二楼去,结果人家刚好回来,‘你怎么在我们家二楼?’所以“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很多动作你可不能太随便,不然会造成别人的误会,所以这个恭敬还要恭敬到能避嫌,避人家对你的怀疑。所以有一句话说‘李下不整冠,瓜田不纳履’,就是种瓜的时候你不要蹲下来绑鞋带,因为那个瓜都长在地上,结果人家远远一看,那个人在偷我家的瓜。李下不整冠,李下结了果实,你在那里戴帽子,人家看好像要把我们家的果实摘掉了,要能避嫌。所以你入到人家的家里面,还没确定有没有人,一定要说‘有没有人在?’喊几声没有人应,你就不能再进去了,所以这些都是处处表现恭敬。 【用人物。须明求。】要使用任何一个东西,物都有主,你一定要取得别人的允许再拿。你不要已经给人家用完,用过了,然后人家刚好进来,‘借我用一下’,人家一看,点头,但是脸色很难看。现在很多人要跟人家借笔,直接把笔拿起来,‘这枝借我好不好?’人家能说不好吗?这个都是不够恭敬。应该是说‘您可不可以借我一枝笔?’人家想借哪一枝让人家拿,说不定那枝就是他习惯用的,他就不喜欢人家拿,你还给人家拿去,所以要处处替人着想,不可以顺自己的意思去做事。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为每个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为每个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固堤小学课程建设方案 一、实施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这表明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将由原来过于集中的国家课程管理走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将有一定程度的课程自主权,共同参与课程决策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为了切实有效地履行课程管理的权责,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提高学校课程的整体质量,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二、指导思想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范课程实施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开全课程、开足课时,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毅力和能力,为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三、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

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适应时代要求和发展的一代新人。 四、课程设置的原则 坚持按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实际,科学安排课程;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新课程体系的教育功能;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 新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1.均衡性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其教育内容科学纳入,有利于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及认知规律,把课内外、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把间接的书本知识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结合起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知识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设置综合课程。如:一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旨在让儿童适应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一年级设艺术课程,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

体育如何为每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之我的措施

体育如何为每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之我的措施: 1、创新体育生活教育 创新体育生活教育是将体育融入生活,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生活中的体育,体育就在自己身边,体育与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体育从生活中来,体育让生活更有趣、有激情,充满体育的生活更幸福。如今公园、小区体育设施建设已近完善,引导孩子注重生活与体育相融合,可以提升生活品味,过幸福体 育人生! 构建幸福体育课堂 幸福体育课堂是奠基幸福体育人生的重要渠道,幸福体育课堂是幸福人生最有力的支柱。因此立足体育课堂,传递幸福,是幸福体育课堂组建的方式和追求的目标。 建设幸福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是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是文化的特点。幸福文化是文化建设的亮点,体育文化和幸福文化是文化有机的生命力和支撑者,二者与文化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 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如何让孩子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是体育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终身进行身体体育锻炼是提高身体健康的有效方式,有效引导孩子有规律地进行体育锻炼是保障孩子长久拥有健康身体的保障。 体育在人生的道路上要留下坚实的脚印,人们的体育兴趣才会稳固持久。终身体育意识的建立才会让人们长期不懈地坚持体育锻炼。社会对人要进行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再教育,让参与体育活动的人体验快乐,产生年轻,有活力、朝气的良好感觉。让体育活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让体育为每个孩子的幸福 人生奠下良好的基础。 2、开展“阳光体育”,张扬孩子个性。 学生体育知识学习与技能形成要落实在课堂,训练在平时。我校积极开展“阳光伙伴”体育运动,重点开发大课间游戏,将学生课间活动当做丰富孩子生命成长的课程来打造,精心组织大课间游戏,让学生在校园内充分享受生命的乐趣。组建校体育运动队,举行师生体育运动会、亲子体育运动会;学校成立体育运动领导小组,由分管校长专项负责,规定体育老师负责阳光运动指导,各班主任为阳光运动第一责任人,创新体育课堂模式,调整课堂结构,结合开展“三证”、“四卡”评定,将学生成绩纳入班级综合考评,学校还将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各种机会展示阳光运动成果,使阳光体育运动成为张扬孩子 个性的舞台。

国旗下讲话:养成好习惯,为幸福人生奠基

国旗下讲话:养成好习惯,为幸福人生奠基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 今天,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再次在我们的眼前冉冉升起——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学期开始了。新学期、新希望、新要求,同学们,面对五星红旗,你在想什么呢?九月份,是学校行为规范教育月,目前,政教处下发并要求各班认真组织学习《万店中心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具体要求》。所以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养成好习惯,为幸福人生奠基。 首先我们先来分享几个小故事。 曾经,有人向一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请教:“您是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获得重要知识的?”出人意料的是,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却说:“我是在幼儿园。”提问者一下子愣住了,接着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了哪些最重要的东西呢?”这位科学家耐心地回答说:“我学会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用过的东西要摆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错了事要表示自己的歉意;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谁也没想到,在我们平时看起来最平常的行为习惯,却成就了这位科学家最辉煌的事业。 有一则报道:一名高中毕业生前去应聘,在应聘的队伍中,大部分都是大专生,本科生,还有硕士生,面对这些高学历的竞

争者,这名青年的成功率几乎为零,然而结果大大出乎人的意料,这名高中生竟成了唯一的一名应聘者,因为只有他随手拣起了应聘现场里无人问津的一张纸屑,正是这种不经意的一拣,让招聘者看到了他对待生活的态度,于是他获得了这份工作。 一名考取清华大学的学生在总结她的学习方法时说道:“所谓方法,不如说是一种习惯,是在一定时期内在学习中不断总结、修正、发展而来的习惯。每个人的环境不同、性格不同、生活的状况也不同,那么方法也就不同。要想找到真正开启成功之们的‘金钥匙’,就一定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即养成最适合自己的习惯。”习惯主宰人生,习惯决定命运。 确实,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影响人的一生。同学们,你能否坚持做到这些看似细微的事情呢?在平时,你是否重视自己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早上起来,你能不能将校服穿戴整齐,按时到教室而不迟到?吃完早餐,你能不能不随地乱扔纸屑、包装袋,而是将垃圾收拾好放到垃圾箱里?校园里,你能不能做到讲话文明,不起哄,不说脏话粗话?自习课的时候,你能不能自觉地完成作业,不说小话,不与周围的同学打闹?同学们,也许你们会大声地回答说:“我能,这有什么难的”,但是,你能不能坚持,一个星期、一个学期、一年……,在老师和同学都看不见的角落,你都能坚持做到呢?

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 看完某一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幸福人生讲座观后感 1 以前我一直在追寻幸福的答案,苦苦不得其解,甚至觉得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人生本来就是一趟苦旅。后来学习了张选老师的《幸福人生讲座》,才对什么是幸福人生有了正确的认识。首先说幸福其实很简单,幸福是一种心境,你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世界就会收获一分内心的安宁,生活就是面镜子,你对它笑他就对你笑,你对它哭他也对你哭。当我们觉得烦恼很多,看谁也不顺眼,看谁又很难受的时候,问题绝对不在别人,问题在于自己。所以你只要心量一拓宽,障碍就去除。所有的愤怒和痛苦,都是自己的强求,都是自己的执着。所以不是别人跟我们过不去,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当人了解到这个真相,你才慢慢懂得什么应该放下。而如何拥有幸福生活呢?张选老师建议我们习读《弟子规》,以《弟子规》衡量自己的品行,做一个守孝悌、知礼仁的人。首要就是“入则孝”,在家孝敬父母,同时推及他人父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们从小到大,父母花费了许多心血,有时即使他们说的不对,也是为我们着想的。我常常有种感受:这世上除了父母,真的很难有人会对自己那么贴心贴肺地关怀。虽然我们渐渐独立离开父母,可爸妈的心一直系在我们身上,关注我们的近况。“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最起码做到这些,才能对得住父母。为人不单要孝还该做到“谨”和“信”等美德,诚信就代表一个人的人格。“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论语》中说:人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与义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虽然我们不曾讲出,但内心深处必定坚守着这个信念,履行着自己的义务。别人帮助我们是对我们有恩,而我们更应当讲道义。我记得最深的一句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如果有所不得,先反躬自省,想想自己有何不妥。自身修习完善自然会收获应得的。幸福从来不在于你拥有什么,幸福在于用自己的能力去努力创造,去用心感受。幸福是要靠自己创造的,金盆银匙、锦

幸福人生内训课程

幸福人生内训课程大纲(1阶段) 一、老师开场 自我介绍及课程价值介绍:因为合一!所以幸福!也就是通过合一智慧,清除我们心灵花园中的杂草和垃圾,然后播下幸福的种子,让幸福的花儿在心中尽情地绽放。 二、开场破冰 1、教问好、鼓掌\点头、微笑、确认说“YES”及做高手训练; 2、课程安排介绍:体验式、教练式、封闭式; 3、抗干扰测试,1+1=3,抓老鼠 4、心态、心境、心能的三个层面,做手指变长的体验。 5、体验学习的四个要素:全然、放下、觉察、观照。 6、犹太人的文化传统:一、用今天的付出去换取明天的幸福;二、尊重教育的价值。 三、合一智慧 1、什么是合一:那就是:通过爱,接近“一”。 《易经》的泰卦,说的就是这个“一”的境界。而“一”是最大的母亲,宇宙万物皆源于“一”。如果我们人能得“一”,就是得道的圣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样东西,最容易让我们接近它,那就是爱。爱是普通人进入“一”的方便途径。那个“一”的场是泰,是通,把人的心灵、肉体的气脉都打通,在爱中就可以走入“一”的神性之门。“一”的境界是生命的核心。 当你懂得爱时,“你”个人就存在,只有爱存在。要变成那个爱! 合一有几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内在合一。也就是我们首先要爱自己,老子说: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意思是“重视自己超过重视天下,爱护自己超过爱护天下,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而我们在生活担当着许多的角色。就象你是某某人的儿子、父亲、丈夫、妻子、朋友、雇员,因为有这么多的属性,我们内心经常会有不同的对话。有许多的分裂与冲突。这个对话与冲突随时可能上演。因此我们想时常保持一份觉察,当这些对话与冲突对我们的内心有影响时,我们要及时关掉这个对话。这就是合一,内在的合一。 在更高的层面,你会发现你和你的父亲是一体的,你和你的母亲是一体的,你和你的丈夫是一体的,你和你的朋友是一体的,那就是更高层面的合一。还要更高的层面,你会发现你和狗是一体的,你和蚂蚁是一体的,你和猫是一体的,你和狮子是一体的。再更高的层面,你发现你和所有的植物,周围的环境是一体的。再更高的层面,你和宇宙是一体的。再更高的层面,你发现你和神是一体的,事实上你就是神。这就是终极合一。 2、什么是智慧: 智慧不是世俗意义上的聪明,是一种看破本质,化解难题的能力。智慧是人生的夜明灯,照亮黑暗,驱散恐惧,消除烦恼,带来自由快乐。智慧是一种深邃的洞察力,通过深入地观察,了解了内心世界的真正本质,使人有能力打破迷惑的心态,透过深入地了悟,得到智慧,内心自然而然达到明澈的境界,得到安详与和平。 合一智慧就是通过爱,得到“一”的智慧,它不是宗教,它只是很清晰地描述了如何运用爱让我们合一,而创造全新的生命; 3、调整好你与父母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第一位的。那么,从技术层面来讲是怎样的呢,所有的关系反映了你与父母的关系。因此,你们会完完全全地反射出你与你父母之间的发生的事情。现在,你与家人,朋友,以及

谈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

中央党校最年轻教授刘余莉 谈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孝经》 学习传统文化对幸福人生有莫大收益 今天很高兴向大家汇报一下“传统文化与幸福人生”这个讲题。《论语》上有这么一句话“不学礼,无以立”。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感受可能跟在座的各位一样:这些是古人的礼节,为什么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还要拘泥于这些礼节?当时一位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老师对我说:你去学习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深意。后来我去参加一个讲座,这个讲座也为我准备了一个简短的演说。当时我走上台去,向台下的观众深深地鞠了一躬,结果出乎我意料,台上台下响起了一片掌声,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礼与礼之间优美的距离。 我上大学的时候,学习成绩非常好。但因为成绩特别好,增长了自己的傲慢心,当时我走在路上头都是扬着的,也从来不跟别人打招呼。这当然不招人喜欢,但当时自己还不知道原因在哪里。每当投票评三好学生的时候,我都选不上。我就想这些人都嫉妒我,所以他们不投我的票。后来学《论语》,看到孔老夫子这样一句话“君子近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意思是一个君子做到了与人尊敬而无过失,走到哪里都是彬彬有礼,那这个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他的兄弟姐妹,都有他的家。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猛然觉悟了,为什么自己走到哪儿都不受欢迎,原来原因出在自己身上。所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一定要做得特别彻底。做任何事情,当我们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目标的时候,问题一定是在内不在外。当你在外面找原因的时候,这个学问已经离你很远了。如果你看到一个人还有怨天尤人的情绪,还有抱怨和怜悯时,就知道这个人学问还不够高。 在学习传统文化前,学习态度一定要正确。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已经是很古老的东西了,已经过时了,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的。首先我们不能对传统文化求全责备。不能因为传统文化不能提出西方的民主等思想,就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我们应把所评价的人、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第二我们要避免庸俗的进化论。不要总以为科技发展了,时代进步了,我们就一定站得比古人高,看得比古人远。其实古人的智慧是现代人很难超越的。现在的哲学家,哪一位能写出一本像老子的《道德经》一样传承久远的著作;现在的历史学家,也没有人能写出像《史记》那样的巨著;同样,现在的军事家也写不出《孙子兵法》。事实上,中国古人的智慧,是后人难以超越的。人要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把心平静下来。现在很多人心浮气躁,心难以清静,被物欲所牵引,心境中总是有一些风浪,所以我们对外界的认识、映照就不实了,看的就没有古人深刻了。第三就是避免历史虚无主义。“五四运动”和“十年文革”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大加批评,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误解也达到了极端,好像传统文化是阻碍我们社会发展的因素,而且这种误解一直影响到现在。 什么是实用主义?西方文化讲思维很深刻,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如我们看关于“执行力”的书,看第一本好像知道这个“执行力”是什么了。但是再看第二本、第三本时,又不知道“执行力”是什么了,越看越糊涂。它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目的是要炫耀自己的才能。而中国文化是讲实用主义,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虽然中国古代哲人的思想很高深,但是他们会用简单的话语、通俗的语言把其思想给大家解释出来,让每一个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