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眼睛和眼镜》同步练习题

《眼睛和眼镜》同步练习题

《眼睛和眼镜》同步练习题
《眼睛和眼镜》同步练习题

八年级物理《眼睛和眼镜》同步练习题

1.下面是关于眼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分别填上近视眼、远视眼、正常眼

(2)图中甲眼、丙眼比较,不同点是:a_____;b_____.

2.下列与近视眼不符合的是

A.晶状体曲度过大

B.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

C.眼球前后径过短

D.可用凹透镜纠正

3.你观察到光线逐渐增强时,瞳孔的变化过程是_____,结合瞳孔的位置,你认为瞳孔的变化,可能是由_____来调节的.

4.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上的“”落在被检查者视网膜上的图像是

A.E

B.E

C.E

D.E

5.物像只有落在__________上,人才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个物体.这就需要眼球内_________等结构具有灵敏的调节功能。

参考答案:

1.答案:(1)近视眼,远视眼,正常眼(2)视网膜距晶状体太远;晶状体太凸

解析:(1)甲图通过晶状体的平行光线,还未到达视网膜就已聚成焦点,而当光线到达视网膜时又都分散,这样就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是近视眼;乙图通过晶状体的平行光线,到达视网膜时,还没有会聚,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这样就看不清物体,是远视眼;丙图通过晶状体的平行光线,会聚到视网膜上,这是正常眼.

(2)甲图是近视眼,丙图是正常眼,近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太远,晶状体太凸,折光能力强,和正常眼不同.

2.答案:C

3.答案:光线逐渐增强,瞳孔逐渐变小;虹膜

解析:眼睛瞳孔的作用能改变大小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光线逐渐增强时,由于我们的眼睛不用太多光线来观看物体,瞳孔会自动收窄.从课本图3.4—1中眼球的结构可看出:瞳孔外壁是虹膜,瞳孔的变化是由虹膜控制的.

4.答案:C

解析:眼球中角膜和晶状体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能使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倒立、缩小的像.可见选项C是正确的.

5.视网膜晶状体

1.眼睛通过睫状体来设定________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_______,远处物体的像落在_______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

2.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______,远处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______(填“前”或“后”)。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3.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______,近处物体的像落在视网膜______(填“前”或“后”)。而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4.图3-4-1中是人眼晶状体调节光路图,其中描述正常眼的成像情况的是_______,描述近视眼的成像情况是_____;描述远视眼的成像是_______;描述矫正近视眼的方法的是______;描述矫正远视眼的方法的是______。

参考答案:

1.晶状体薄视网膜2.厚前3.薄后

4.A,B D C F E

1.人用眼睛观察一个物体,例如观察一棵树,其光学原理就像图1中的一支蜡烛通过凸透镜成像在光屏上一样。__________就相当于图3—29中的蜡烛,人眼睛的_________就相当于凸透镜,_________就相当于光屏。

图1

2.图2中分别画出了眼睛看近处和看远处的各两种光路,在A、B、C、D 四种光路中,__________描述了正常眼的成像情况;__________描述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__________描述了远视眼的成像情况。

A B

C

D

3.眼镜店交给小红一个塑料袋,里面用纸包着四种眼镜镜片。小红知道这里面有刘老师+150度和李老师+300度的镜片,还有小华的-175度和小玲-350度的镜片。回到学校里打开纸包,发现四种镜片上都没有标明度数,小红仔细观察镜片的形状,并且特别注意镜片的厚度。他把四种镜片的截面画成了图3中甲、乙、丙、丁所示的形状,如果小红的作图是准确的,则可以知道:__________是+150度的;__________是+300度的;__________是-175度的;__________是-350度的。以上四种镜片中,__________是近视眼镜的镜片。

图3

4.小明的爷爷有一副老花眼镜,一天晚上,小明想估测这副眼镜的度数,小明把房间的窗户打开,使得在房间里能看见窗外很远地方的一盏明灯。小明站在白墙旁边用眼镜片把这盏灯的像成在白墙上。小明测得此时镜片到墙的距离是约等于34 cm。这样,可以认为,这副镜片的焦度是_________,镜片的度数是__________度。

5.图4描述了眼球在以一定视角观察某一物体时的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

图2

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像的大小是由视角决定的。如果视角大,物体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大,眼睛所看到的物体就大。下面四种情况,眼睛感到最长的物体是

图4

A 站在20 m远的1.6 m高的人

B 18 m远的一棵1.7 m高的小树

C 20 m远的1.7 m高的栏杆

D 40 m远的1.8 m的竹竿

6.小明的爷爷和爸爸都是老花眼,爷爷的老花眼更重一些,小明的妈妈则是近视眼。他们用的三副眼镜都放在报纸上,如图5所示,现在爸爸要看书,让小明把眼镜递给他,小明应该拿图__________中的那一副。

图5

7.你会做下面的实验吗?

矫正近视眼的模拟实验

取一个凸透镜(家庭用放大镜),蜡烛(或电灯)、白纸板(做成光屏状)和近视眼镜。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按图6所示摆好,调节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使得在光屏上得到一个蜡烛的缩小实像。我们用白纸板模拟眼睛的视网膜,上述实验,表示正常眼看物体时,能在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像。

图6

把蜡烛向左移动一定距离,此时蜡烛的实像不再落在光屏上,光屏上蜡烛的形象变得模糊,用另一张白纸在光屏前移动,可得到蜡烛清晰的像。这个实验模

拟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近视眼视网膜的前方。

用一个近视眼镜镜片放在凸透镜前,模拟近视眼用凹透镜来矫正视力。这时物体发出的光通过凹透镜发散后再进入眼睛(凸透镜),可以看到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蜡烛像。

请按上述过程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的数据,描述实验现象。

参考答案:

1.树,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视网膜

2.AC,D,B

3.甲,乙,丁,丙,丙、丁

4.3,300 5.B 6.乙7.略

八年级物理上册眼睛与光学仪器说课稿新版粤教沪版

眼睛与光学仪器 本节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沪粤版)第三章第七节(P73~P78)。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要点: 第一、了解眼镜的结构、成像原理、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第二、研究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作用;第三、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和作用,学会使用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属拓展性内容,都是上节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生活实际和现代科技中的广泛应用,如眼睛、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等,都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工作的。因此,本节内容对于学生巩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增加学生对有关知识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治学态度,形成将科学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意识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3.教学目标 ⑴知道眼睛的成像原理,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有所了解,知道利用透镜可以改变成像的位置从而达到矫正视力的目的。 ⑵知道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能成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⑶初步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和作用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照相机已进入千家万户,而眼睛和用眼卫生与学生切身相关,学会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终生受用,所以眼睛和照相机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本节教学难点:本节没有新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只是扩展性的介绍透镜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整体难度不大。相比而言,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需要学生动脑思考理解其中的道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二、说学生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近视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自学、讨论、实践操作、调查研究等方式进行教学。 三、说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讨论、实践操作、调查研究、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讲授法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四、说学法 本节课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实践操作、调查研究,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 五、说教学程序 整个教学原则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教学操作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复习问题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请同学们回答凸透镜成像规律,激发思考P73页问题,来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一)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采用学生自学的方法,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回忆生物课上学过的有关知识,用多媒

心理和教育统计学课后题答案解析

张厚粲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一章答案 1名词概念 (1 )随机变量 答:在统计学上把取值之前,不能准确预料取到什么值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 (2)总体 答:总体(population )又称为母全体或全域,是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事物的总体,是研究对象的全体。 (3)样本 答: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 (4)个体 答:构成总体的每个基本单元。 (5)次数 是指某一事件在某一类别中出现的数目,又称作频数,用f表示。 (6)频率 答:又称相对次数,即某一事件发生的次数除以总的事件数目,通常用比例或百分数来表示。 (7)概率 答:概率(probability), 概率论术语,指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度量指标。其描述性定义。随机事件A在所有试验中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值,称为事件A的概率,记为P(A)。 (8)统计量 答:样本的特征值叫做统计量,又称作特征值。 (9)参数 答:又称总体参数,是描述一个总体情况的统计指标。 (10)观测值 答:随机变量的取值,一个随机变量可以有多个观测值。 2何谓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学习它有何意义? 答:(1)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心理 与教育科学研究中获得的随机性数据资料,并根据这些数据资料传递的信息,进行科学推论 找出心理与教育统计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具体讲,就是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通过调查、实验、测量等手段有意地获取一些数据,并将得到的数据按统计学原理和步骤加以整理、计 算、绘制图表、分析、判断、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2)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有重要的意义。 ①统计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它的研究对象存在于现实世界各个领域的客观事实之中。它的主 要任务是对客观事实进行预测和分类,从而揭示蕴藏于其中的种种因果关系。要提高对客观 事实观测及分析研究的能力,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统计学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科学方法。统计方法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 ②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心理与教育科研定量分析的重要工具。 凡是客观存在事物,都有数量的表现。凡是有数量表现的事物,都可以进行测量。心理 与教育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它也有数量的表现。虽然心理与教育测量具有多变性而 且旨起它发生变化的因素很多,难以准确测量。但是它毕竟还是可以测量的。因此,在进行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时,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对心理与教育现象进行定量分析的。心理与 教育统计就是对心理与教育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重要的科学工具。 ③广大心理与教育工作者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具体意义。 a. 可经顺利阅读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 b. 可以提高心理与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5章-第4节-眼睛和眼镜(提升版)

第五章第4节眼睛与眼镜 【课程导入】 你知道吗?人眼看物体和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是一样的 【新知讲解】 ※知识点一:眼睛与眼镜

人的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它的视网膜相当于底片;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倒立缩小的实像

(2)眼睛的成像原理 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们把来自物体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能看见物体了。 (3)眼睛的调节作用 当眼睛看近处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带动晶状体变厚,折射作用增强,来自物体的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视觉;当看远处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带动晶状体变薄,折射作用减弱,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线会聚于视网膜上产生视觉。 ※例题 【例1】人用眼睛观察一个物体,例如观察一棵树,其光学原理就像凸透镜成像一样,如图所示的一支蜡烛通过凸透镜成像在光屏上。_____树_____就相当于图中的蜡烛,人眼睛的_____晶状体_____就相当于凸透镜,____视网膜______就相当于光屏。树在视网膜的像是一个_____实_____像。

练习 1、正常人的眼睛能将物体的像始终成在视网膜上,从而看清远处或近处的物体,这是由于() A.不断改变物距,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B.不断改变晶状体的凸起程度,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C.不断改变像距,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D.不断改变物体的大小,使像成在视网膜上 【答案】B §知识小结 ※知识点二:近视眼和远视眼及其矫正 1、近视眼的成因 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即视网膜与“凸透镜”的距离过远。来自远处物体的光线发散程度较低,物体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视网膜上反而得不到清晰的像,如图所示。

多元统计思考题及答案

《多元统计分析思考题》 第一章 回归分析 1、回归分析是怎样的一种统计方法,用来解决什么问题 答:回归分析作为统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基于观测数据建立变量之间的某种依赖关系,用来分析数据的内在规律,解决预报、控制方面的问题。 2、线性回归模型中线性关系指的是什么变量之间的关系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一定是线性关系形式才能做线性回归吗为什么 答:线性关系是用来描述自变量x 与因变量y 的关系;但是反过来如果自变量与因变量不一定要满足线性关系才能做回归,原因是回归方程只是一种拟合方法,如果自变量和因变量存在近似线性关系也可以做线性回归分析。 3、实际应用中,如何设定回归方程的形式 答:通常分为一元线性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随机变量y 受到p 个非随机因素x1、x2、x3……xp 和随机因素?的影响,形式为: 01p βββ???是p+1个未知参数,ε是随机误差,这就是回归方程的设定形 式。 4、多元线性回归理论模型中,每个系数(偏回归系数)的含义是什么 答:偏回归系数01p βββ???是p+1个未知参数,反映的是各个自变量对随机变 量的影响程度。 5、经验回归模型中,参数是如何确定的有哪些评判参数估计的统计标准最小二乘估计法有哪些统计性质要想获得理想的参数估计值,需要注意一些什

么问题 答:经验回归方程中参数是由最小二乘法来来估计的; 评判标准有:普通最小二乘法、岭回归、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法等; 最小二乘法估计的统计性质:其选择参数满足正规方程组, (1)选择参数01 ??ββ分别是模型参数01ββ的无偏估计,期望等于模型参数; (2)选择参数是随机变量y 的线性函数 要想获得理想的参数估计,必须注意由于方差的大小表示随机变量取值 的波动性大小,因此自变量的波动性能够影响回归系数的波动性,要想使参数估计稳定性好,必须尽量分散地取自变量并使样本个数尽可能大。 6、理论回归模型中的随机误差项的实际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在回归模型中加入随机误差项建立回归模型时,对随机误差项作了哪些假定这些假定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答:随机误差项?的引入使得变量之间的关系描述为一个随机方程,由于因变 量y 很难用有限个因素进行准确描述说明,故其代表了人们的认识局限而没有考虑到的偶然因素。 7、建立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回归模型,是否意味着他们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为什么 答:不是,因果关系是由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决定的,回归模型的建立只是 一种定量分析手段,无法判断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更不能判断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8、回归分析中,为什么要作假设检验检验依据的统计原理是什么检验的过程

八年级物理上册 眼睛和眼镜说课稿 人教新课标版

《眼睛和眼镜》说课稿 各位老师: 您们好! 我今天讲的课题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眼睛和眼镜》。 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说:教材分析、目标定位、教学流程 我首先要说的是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是一节新授课,内容从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逐步展开,在介绍眼睛的调节作用后,进一步引出了视力缺陷及其矫正的问题,接着是《动手动脑学物理》,最后安排了《科学世界》供同学们阅读。 本节是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透镜的初步知识、照相机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物理知识,还涉及生物学科知识。它是在学生认识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了解凸透镜如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等的应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后的一个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眼睛、近视眼及其矫正、远视眼及其矫正等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节教材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 基于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人将该节的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难点定位为如下: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3.能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广泛地开展合作,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眼睛观察远近物体的比较和近视眼与远视眼的比较对比,经历、体验和感悟比较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常采取的一个方法 2.尝试应用已知的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科学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解释有关现象,获得初步的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主题和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2.有将科学规律、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3.通过小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培养科学创新精神。 重难点:人眼的调节作用和近、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下面我重点谈谈我对本节教学流程的设计: 现在先谈谈我的本节课的设计思想: 新课程强调各学科之间的沟通与综合,在课程综合化的思想指导下,本节课程与生物课程相互之间有一定的沟通与综合,所以我这节课特别注重学科的之间的渗透。同时我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寻找教与学的切入点,把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融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将学生下意识运用到的科学方法和良好的思维脉络展露出来,教师的引导以及合理的归纳与总结,将未知的知识和隐含的学科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领悟知识获取的过程和方法,为主动探究、解决新问题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奠定基础,这就是我主要的设计思想接着我从教学环节上来说明:我主要是采用了“目标互动教学法”。 我先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情景引入,引入课题。紧接着就进行“目标展示”,展示了本节课的目标。 随后进行“目标互动”主要体现了生生互动交流合作、师生互动、师生合作。先提出

教育统计学与SPSS课后作业答案祥解题目

教育统计学课后作业 一、P118 1 题目:10位大一学生平均每周所花的学习时间与他们的期末考试成绩见表6-17.试问: (1)学习时间与考试成绩之间是否相关? (2)比较两组数据谁的差异程度大一些? (3)比较学生2与学生9的期末考试测验成绩。 表6-17 学习时间与期末考试成绩 1 2 3 4 5 6 7 8 9 10 学习时间考试成绩40 58 43 73 18 56 10 47 25 58 33 54 27 45 17 32 30 68 47 69 解题步骤: (1)第一步:定义变量:“xuexishijian”、“xuexichengji”后,输入数据.如下图: 1

第二步:单击选择“分析(Analyze)”中的“相关(Correlate)”中的“双变量(Bivariate Correlations)”, 将上图中的“xuexishijian”和“xuexichengji”添加到右边变量框中,如下图: 第三步:点击“确定“后,输出结果如下图: 第四步:分析结果

3 由上图可知:学习时间与学习成绩之间的pearson 相关系数为0.714,p (双侧)为0.20。自由度 df=10-2=8时,查“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显著临界值表”知:r 0.05= 0.623 ; r 0.01=0.765。 因为0.765 > 0.714 >0.623,所以在0.05水平上学习时间和学习成绩是相关显著的。 (2)SPSS 软件分析结果如下图: 由上图可知:学习时间标准差和平均值为:S 1=12.037 ?X 1= 29.00 ;学习时间标准差和平均值为:S 2=12.437?X 2=56.00 根据差异系数公式可知: 学习时间差异系数为:%100?=X S CV S =12.037/29.00×100%=41.51% 学习成绩差异系数为:%100?= X S CV S =12.437/56.00×100%=22.27% 有上述结果可知学习时间差异程度大于学习成绩差异程度。 (4) 把学生2和学生9的期末考试成绩转化成标准分数: Z 2=(X -?X) /S= (73—56)/12.437=1.367 Z 9=(X-?X)/S=(68—56)/12.437=0.965 由上计算可知:学生2期末考试测验成绩优于学生9的期末考试测验成绩。 二、P119 2 题目:某班数学的平均成绩为90,标准差10;化学的平均分为85,标准差为8;物理的平均分为79,标准差为15.某生这三科成绩分别为95,80,80.试问 (1) 该生在哪一学科上突出一些? (2) 该班三科成绩的差异度如何?有无学习分化现象? (3) 该生的学期分数是多少? (4) 三科的总平均和总标准差是多少? 解题步骤: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多元统计分析是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来研究解决多指标问题的理论和方法. 2、回归参数显著性检验是检验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是否著. 3、聚类分析就是分析如何对样品(或变量)进行量化分类的问题。通常聚类分析分为 Q型聚类和 R型聚类。 4、相应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寻求列联表行因素A 和列因素B 的基本分析特征和它们的最优联立表示。 5、因子分析把每个原始变量分解为两部分因素:一部分为公共因子,另一部分为特殊因子。 6、若 () (,), P x N αμα ∑=1,2,3….n且相互独立,则样本均值向量x服从的分布 为_x~N(μ,Σ/n)_。 二、简答 1、简述典型变量与典型相关系数的概念,并说明典型相关分析的基本思想。 在每组变量中找出变量的线性组合,使得两组的线性组合之间具有最大的相关系数。选取和最初挑选的这对线性组合不相关的线性组合,使其配对,并选取相关系数最大的一对,如此下去直到两组之间的相关性被提取完毕为止。被选出的线性组合配对称为典型变量,它们的相关系数称为典型相关系数。 2、简述相应分析的基本思想。 相应分析,是指对两个定性变量的多种水平进行分析。设有两组因素A和B,其中因素A包含r个水平,因素B包含c个水平。对这两组因素作随机抽样调查,得到一个rc的二维列联表,记为。要寻求列联表列因素A和行因素B的基本分析特征和最优列联表示。相应分析即是通过列联表的转换,使得因素A

和因素B 具有对等性,从而用相同的因子轴同时描述两个因素各个水平的情况。把两个因素的各个水平的状况同时反映到具有相同坐标轴的因子平面上,从而得到因素A 、B 的联系。 3、简述费希尔判别法的基本思想。 从k 个总体中抽取具有p 个指标的样品观测数据,借助方差分析的思想构造一个线性判别函数 系数: 确定的原则是使得总体之间区别最大,而使每个总体内部的离差最小。将新样品的p 个指标值代入线性判别函数式中求出 值,然后根据判别一定的规则,就可以判别新的样品属于哪个总体。 5、简述多元统计分析中协差阵检验的步骤 第一,提出待检验的假设 和H1; 第二,给出检验的统计量及其服从的分布; 第三,给定检验水平,查统计量的分布表,确定相应的临界值,从而得到否定域; 第四,根据样本观测值计算出统计量的值,看是否落入否定域中,以便对待判假设做出决策(拒绝或接受)。 协差阵的检验 检验0=ΣΣ 0p H =ΣI : /2 /21exp 2np n e tr n λ???? =-?? ? ???? S S 00p H =≠ΣΣI : /2 /2**1exp 2np n e tr n λ???? =-?? ? ???? S S

教育统计学复习题及答案

《教育统计学》复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 1.教育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 2.一般情况下,大样本是指样本容量.大于30 的样本。 3.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的名称,它有.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种。 4.统计工作的三个基本步骤是:、和。 5.集中量数是反映一组数据的趋势的。 6.“65、66、72、83、89”这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是。 7.6位学生的身高分别为:145、135、128、145、140、130厘米,他们的众数是。 8.若某班学生数学成绩的标准差是8分,平均分是80分,其标准差系数是。 9.参数估计的方法有和两种。 10.若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是负数,则它们之间存在。 11.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的关系是和的关系。 12.标准差越大,说明总体平均数的代表性越,标准差越小,说明总体平均数的代表性越。 13.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和。 二、判断题 1、教育统计学属于应用统计学。()

2、标志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指标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3、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是统计工作的生命() 4、汉族是一个品质标志。() 5、描述一组数据波动情况的量数称为差异量数。() 6、集中量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7、在一个总体中,算术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可能相等。() 8、同一总体各组的结构相对指标数值之和不一定等于100%。() 9、不重复抽样误差一定大于重复抽样误差。() 10. 一致性是用样本统计量估计统计参数时最基本的要求。() 三、选择题 1.某班学生的平均年龄为22岁,这里的22岁为( )。 A.指标值 B.标志值 C.变量值 D.数量标志值 2.统计调查中,调查标志的承担者是( )。 A.调查对象 B.调查单位 C.填报单位 D.调查表 3.统计分组的关键是( )。 A.确定组数和组距 B.抓住事物本质 C.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限 D.统计表的形式设计 4.下列属于全面调查的有( )。 A.重点调查 B.典型调查 C.抽样调查 D.普查 5.统计抽样调查中,样本的取得遵循的原则是( )。 A.可靠性 B.准确性 C.及时性 D.随机性 6. 在直线回归方程Yc =a+bx中,b表示( )。 增加1个单位,y增加a的数量增加1个单位,x增加b的数量 增加1个单位,x的平均增加量增加1个单位,y的平均增加量 7.下列统计指标中,属于数量指标的有() A、工资总额 B、单位产品成本 C、合格品率 D、人口密度 8.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重复抽样的抽样极限误差增加1倍,则样本单位数变为( )。 A.原来的2倍 B.原来的4倍 C.原来的1/2倍 D.原来的1/4倍 四、简答题 1.学习教育统计学有哪些意义?

八年级物理上册 4.3 眼睛和眼镜知识点与同步训练(含解析)苏科版

眼睛和眼镜 ·知识精讲· 一.眼睛 人的眼睛是一个高精密度的光学器官,相当于一个可以自动调节的照相机。 1.眼球相当于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2.眼球的调节 3.比较照相机和眼睛 视角越大,对物体观察越清楚。视角的大小与物体本身大小以及物体到眼睛距离有关。 二.近视及其矫正:成像在视网膜前,所以要加凹透镜进行纠正。 1.特点:只能看清楚近处的物体,看不清楚远处的物体。

2.原因:晶状体太厚(太凸),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使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是一个模糊的光斑。 3.矫正:在眼睛前放一个凹透镜。 三.远视及其矫正:在光线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了,所以要加凸透镜进行纠正。 1.特点:只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 2.原因:晶状体太薄或眼球前后径太短。 3.矫正:在眼球前放一个凸透镜。 ·三点剖析· 一.核心考点:近视眼和远视眼及其矫正★★ 二.重难点和易错点 理解人眼睛的成像原理,用到的基本知识是:凸透镜对光有会聚的作用,凸透镜的曲率越大,焦距越短,对光的折射作用越强。需要掌握眼睛的结构和调节作用以及眼睛和照相机的区别和联系。 理解近视眼(或远视眼)的原理,用到的基本知识也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从近视眼(或远视眼)的特点、原因和矫正三个方面去把握。眼镜的度数是了解的内容。 ·题模精选· 题模一:眼睛

例1.1.1如图所示是人眼的成像原理图,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则:当物体在很远地地方时,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当物体靠近人眼时,若晶状体的焦距不变,则它的像将会落在视网膜____(选填“前”、“上”或“后”)而导致看不清物体,但实际上,人眼在由远到近地观察物体时,晶状体的焦距会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所以人们还是能清晰地观察到物体. 下列哪种光学仪器成像原理与人眼球成像原理一样?____(选填序号) ①照相机②放大镜③投影仪④潜望镜. 【答案】后;变小;① 【解析】 (1)看远处的物体时,入射光线几乎平行,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但看近处的物体时,如图所示,入射光线比较发散,若晶状体的焦距不变,则像会落在视网膜的后面.若想看清近处的物体,就应该增大晶状体的会聚功能,即使晶状体的焦距变小. (2)人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所以照相机与人眼球的成像原理是一样的. 故答案为:后;变小;①. 例1.1.2人眼看同一个物体,会出现“远小近大”的现象,这和物体与人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有关,如图所示。同一个物体离人眼越远时,视角越。当人离不同大小的物体一样远时,视角也会不同,物体越大,则视角越。(选填“大”或“小”) 【答案】小;大 【解析】在观察相同高度的物体时,比如:物体高度是4m时,距物体的距离越远,视角越小. 观察者的眼睛与物体距离不变时,比如都观察者距物体距离是8米时,物体的高度由4变为2和1时,视角也变小. 所以同一个物体离人眼越远时,视角越小,当人离不同大小的物体一样远时,视角也会不同,物体越大,则视角越大

教育统计学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教育统计学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第一章 1、教育统计学,就是应用数理统计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对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等途径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科学推断,从而揭示蕴含在教育现象中的客观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统计学既是统计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教育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两种科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从学科体系来看,教育统计学属于教育科学体系的一个方法论分支;从学科性质来看,教育统计学又属于统计学的一个应用分支。 2、描述统计主要是通过对数据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出简单明白的统计量数来描述庞大的资料,以显示其分布特征的统计方法。 推断统计又叫分析统计,它根据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从我们所研究的全体对象(即总体)中,按照等可能性原则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出总体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个体组成样本,在样本所提供的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概率理论进行分析、论证,在一定可靠程度上对总体的情况进行科学推断的一种统计方法。 3、在自然界或教育研究中,一种事物常存在几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或获得几种可能的结果,这类现象称为随机现象。 随机现象具的特点: (1)一次条件完全相同的实验有多种可能的结果(这样的实验称为随机实验); (2)在实验之前不能确切知道哪种结果会发生; (3)在相同的条件下可以重复进行这样的实验。 4、总体,也叫做母体或全域,是指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个体的总和。 当所研究的总体数量非常大时,可以从总体中抽取其中一部分个体来观测,由此来推断总体的信息,从总体中抽出的这部分个体就称为样本,它是用以表征总体的个体的集合。 通常将样本中样本个数大于或等于30个的样本称为大样本,小于30个的称为小样本。 5、复置抽样指每次抽出的个体经观测后,仍放回原总体,然后再从总体中抽取下一个个体。 6、反映总体特征的量数叫做总体参数,简称参数。反映样本特征的量数叫做样本统计量,简称统计量。 参数是总体的真正数值,是固定的常量,理论上应该通过计算总体中全部个体的数值而获得,但由于总体中个体的数量通常很大,总体参数往往很难获得,在统计分析中一般通过样本的数值来估计。在进行推断统计时,就是根据样本统计量来推断总体相应的参数。 第二章 1、按照数据的来源,可分为计数数据和度量数据;按照数据的取值情况,可分为间断性数据和连续性数据;按照数据的测量水平,可分为称名数据、顺序数据、等距数据和比率数据。 2、数据整理的基本方法包括对数据进行排序、统计分组、绘制统计图表等。 3、表的结构要简洁明了;表的层次要清晰;主谓分明。 4、连续性数据:(2),(3);间断性数据:(1),(4)。 5、略 6、(1)50;(2)75;(3)34;(4)5;(5)45

《眼睛和眼镜》知识点

《眼睛和眼镜》知识点 知识点 一、眼睛 主要结构:有角膜、瞳孔、晶状体、睫状体、玻璃体和视网膜。 视物原理: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来自物体的光线通过瞳孔,经过晶状体成像在视网膜上,再经过通往大脑的神经传到大脑,经过大脑处理,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二、近视眼及其矫正 有的人看远处物体相当吃力,要把物体放在离眼睛较近的位置才能看清楚,这种现象称为近视眼。近视眼将物体的像成在了视网膜前面。近视眼需配戴凹透镜矫正。 三、远视眼及其矫正 有的人看近处物体相当吃力,要把物体放在离眼睛较远的位置才能看清楚,这种现象称为远视眼。远视眼将物体的像成在了视网膜后面。远视眼需配戴凸透镜。 四、眼镜的度数 其数值等于焦距的倒数乘以100。 五、显微镜与望远镜 ●显微镜 结构:主要由物镜和目镜组成。

原理: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就像投影仪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就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次放大。经过这两次放大,我们就可以看见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物体了。 ●望远镜 望远镜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其中靠近眼睛的一组叫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物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现代天文望远镜常常做的口径很大,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以使成的像更亮,观测到更暗的星。另外,天文望远镜也常用凹面镜做物镜。 课后习题 1、以下给出的光学器件中,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是 A.潜望镜 B.近视眼镜 c.照相机 D.放大镜 思路解析:潜望镜是利用平面镜对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A选项正确。近视眼镜是利用凹透镜对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B错。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对光线的折射原理制成的,c错。

5.4《眼睛和眼镜》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眼睛和眼镜》说课稿 鄂托克前旗中学八年级物理原志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八年级物理教师原志。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 《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四节《眼睛和眼镜》。下面我将从说教材、 说教法、说学法、说过程、说效果五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厂義财的地性 yQ 較孚晝璋点 ">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中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 透镜的初步知识、照相机成像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物理知识,还 涉及生物学''城护目掾?勺 远视眼晅其娠/

科知识。它是在学生认识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的基础上,了解凸透镜的应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后的一个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眼睛、近视眼及其矫正、远视眼及其矫正等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节教材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发展的理念。 2.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_一 _ 一 _ 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肓法J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②了解眼睛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了解晶状体的调节过程,知道人眼观察远处和近处物体都能看清楚的原因。 ②通过分析近视和远视形成的原因,了解眼睛是怎样矫正视力的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用眼常识,并形成爱护眼睛的意识。 重点: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难点:眼睛的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二、说教法

本课教法遵行的原则是“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发展是主线, 会学是目的”。“学生是主体”就是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 “教师 是引导”就是师生成为学习合作的平等关系; “发展是主线”就是通 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交流合作互相提高能力; “会学是目的” 就是实现“授之以渔”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采用了自主 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讲授法,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 文、动画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三、 说学法 根据本节课和八年级学生感性多于理性的特点, 我设计的学法是: 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从而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对每个学 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的互动、知识技能的互补,达到人人教 我,我教人人的目的。 四、 说过程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创设情境 设计意图:由多媒体图片和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使学 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进一步学 习做好铺垫。 明确目标: 一 眼 睛和 眼 镜 一 一.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二自主学习,个性指导 三.合作学习,互助交流 K 随堂检测,巩固提高

精选-《教育统计学》复习题及答案

《教育统计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教育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 2.一般情况下,大样本是指样本容量.大于30 的样本。 3.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的名称,它有.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种。 4.统计工作的三个基本步骤是:、和。 5.集中量数是反映一组数据的趋势的。 6.“65、66、72、83、89”这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是。 7.6位学生的身高分别为:145、135、128、145、140、130厘米,他们的众数是。 8.若某班学生数学成绩的标准差是8分,平均分是80分,其标准差系数是。 9.参数估计的方法有和两种。 10.若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是负数,则它们之间存在。 11.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的关系是和的关系。 12.标准差越大,说明总体平均数的代表性越,标准差越小,说明总体平均数的代表性越。 13.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和。 二、判断题 1、教育统计学属于应用统计学。() 2、标志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指标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3、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是统计工作的生命() 4、汉族是一个品质标志。() 5、描述一组数据波动情况的量数称为差异量数。() 6、集中量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7、在一个总体中,算术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可能相等。() 8、同一总体各组的结构相对指标数值之和不一定等于100%。() 9、不重复抽样误差一定大于重复抽样误差。() 10. 一致性是用样本统计量估计统计参数时最基本的要求。() 三、选择题 1.某班学生的平均年龄为22岁,这里的22岁为( )。

A.指标值 B.标志值 C.变量值 D.数量标志值 2.统计调查中,调查标志的承担者是( )。 A.调查对象 B.调查单位 C.填报单位 D.调查表 3.统计分组的关键是( )。 A.确定组数和组距 B.抓住事物本质 C.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限 D.统计表的形式设计 4.下列属于全面调查的有( )。 A.重点调查 B.典型调查 C.抽样调查 D.普查 5.统计抽样调查中,样本的取得遵循的原则是( )。 A.可靠性 B.准确性 C.及时性 D.随机性 6. 在直线回归方程Yc =a+bx中,b表示( )。 A.x增加1个单位,y增加a的数量 B.y增加1个单位,x增加b的数量 C.y增加1个单位,x的平均增加量 D.x增加1个单位,y的平均增加量 7.下列统计指标中,属于数量指标的有() A、工资总额 B、单位产品成本 C、合格品率 D、人口密度 8.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重复抽样的抽样极限误差增加1倍,则样本单位数变为( )。 A.原来的2倍 B.原来的4倍 C.原来的1/2倍 D.原来的1/4倍 四、简答题 1.学习教育统计学有哪些意义? 答:(1)教育统计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工具; (2)学习教育统计学有利于教育行政和管理工作者正确掌握情况,进行科学决策; (3)教育统计是教育评价不可缺少的工具; (4)学习教育统计学有利于训练科学的推理与思维方法。 2.统计图表的作用有哪几方面? 1)表明同类统计事项指标的对比关系; (2)揭示总体内部的结构; (3)反映统计事项的发展动态; (4)分析统计事项之间的依存关系; (5)说明总体单位的分配; (6)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 (7)观察统计事项在地域上的分布。 3.简述相关的含义及种类。 答:相关就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眼睛和眼镜》知识点

《眼睛和眼 镜》知识点 知识点 一、眼睛 主要结构:有角膜、瞳孔、晶状体、睫状体、玻璃体和视网膜。 视物原理: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来自物体的光线通过瞳孔,经过晶状体成像在视网膜上,再经过通往大脑的神经传到大脑,经过大脑处理,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二、近视眼及其矫正 有的人看远处物体相当吃力,要把物体放在离眼睛较近的位置才能看清楚,这种现象称为近视眼。近视眼将物体的像成在了视网膜前面。近视眼需配戴凹透镜矫正。 三、远视眼及其矫正 有的人看近处物体相当吃力,要把物体放在离眼睛较远的位置才能看清楚,这种现象称为远视眼。远视眼将物体的像成在了视网膜后面。远视眼需配戴凸透镜。

四、眼镜的度数 其数值等于焦距(以米作单位)的倒数乘以100。 五、显微镜与望远镜 ●显微镜 (1)结构:主要由物镜和目镜组成。 (2)原理: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就像投影仪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就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次放大。经过这两次放大,我们就可以看见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物体了。 ●望远镜 望远镜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其中靠近眼睛的一组叫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物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 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现代天文望远镜常常做的口径很大,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以使成的像更亮,观测到更暗的星。另外,天文望远镜也常用凹面镜做物镜。 课后习题 1、以下给出的光学器件中,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是( ) A.潜望镜 B.近视眼镜 C.照相机 D.放大镜

思路解析:潜望镜是利 用平面镜对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A选项正确。近视眼镜是利用凹透镜对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B错。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对光线的折射原理制成的,C错。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的放大原理制成的,D错。 答案:A 2.眼睛比照相机要复杂得多,曈孔相当于照相机中的__________;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__________,它把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视网相当于照相机的__________。 思路解析:人的眼睛可以简化成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屏。曈孔相当于照相机中的光圈(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 答案:光圈镜头底片

《眼睛和眼镜》说课稿

《眼睛和眼镜》说课稿 石泉县两河中学李小刚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位置及前后联系 《眼睛和眼镜》是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前边学生通过探究和总结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对成像规律及生活应用有了一个了解。眼睛是一个复杂的凸透镜成像系统,但是其基本原理和规律还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眼睛与人的一生非常重要,中学生不健康的用眼会使眼睛发生病变从而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教材安排本节内容目的有二:一是进一步探讨凸透镜的应用;二是通过光学和生理的角度认识视觉形成的原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2、教材重难点的分析及突破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本节课的要求:“了解人眼成像的原理,了解近视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因此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即是《眼睛和眼镜》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实际教学中要借助实验帮助学生理解。但是这个实验的设计有很大的难度,我参阅过一些关于这一节课的优秀课例。其中一个课例中教师花费了精力制作了一个眼球的模型来模仿眼睛成像,实验的直观效果比较理想。只是有的构造需专业加工,对于普通学校不现实。该节课对于这一个问题的解决我借用了“优课”软件中学科工具中的“眼睛和眼镜的实验”来代替实

际实验设备,让学生通过仿真实验来探究眼睛的原理和矫正方法。 这种方法虽然不能比拟实际操作,但是比较直观比纯粹的动画播放要优秀。学生通过仿真实验的操作、观察最终达到了解眼球成像原理和矫正。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通过生物课程中对眼睛的结构从生理角度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学生已经进行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因此学生具备关于眼睛生理学方面的知识,这为该节课的教学活动展开奠定了基础。 从学生的智力发展特点分析:中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容易接纳比较直观的事物,对比较抽象的事物难以理解。 该节课有两个比较抽象的知识点:一是睫状肌对晶状体的调节,二是透镜对视力的矫正。限于中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实际教学中会对学生形成困难。 三、确立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和教材编写的意图我确定该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知识技能:】 1、了解眼睛的构造,能描述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近视和远视形成原因,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过程方法:】

眼睛和眼镜知识点

《眼睛和眼镜》知识点 《眼睛和眼镜》知识点 知识点 一、眼睛 主要结构:有角膜、瞳孔、晶状体、睫状体、玻璃体和视网膜。视物原理: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来自物体的光线通过瞳孔,经过晶状体成像在视网膜上,再经过通往大脑的神经传 到大脑,经过大脑处理,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二、近视眼及其矫正 有的人看远处物体相当吃力,要把物体放在离眼睛较近的位置才能 看清楚,这种现象称为近视眼。近视眼将物体的像成在了视网膜前面。近视眼需配戴凹透镜矫正。 三、远视眼及其矫正 有的人看近处物体相当吃力,要把物体放在离眼睛较远的位置才能 看清楚,这种现象称为远视眼。远视眼将物体的像成在了视网膜后面。远视眼需配戴凸透镜。 四、眼镜的度数 其数值等于焦距 (以米作单位)的倒数乘以100。 五、显微镜与望远镜 ●显微镜 (1)结构:主要由物镜和目镜组成。 (2)原理: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就像投影仪成像一样,目镜的作用就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 次放大。经过这两次放大,我们就可以看见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物体了。 ●望远镜 望远镜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其中靠近眼睛的一组叫目镜,靠近 被观测物体的叫物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 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现代天文望远镜常常做的口径很大,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以使成的像更亮,观测到更暗的星。另外,天文望远镜也常用凹面镜做物镜。

课后习题 1、以下给出的光学器件中,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是( ) A.潜望镜 B.近视眼镜 C.照相机 D.放大镜 思路解析:潜望镜是利用平面镜对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A选项正确。近视眼镜是利用凹透镜对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B错。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对光线的折射原理制成的,C错。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的放大原理制成的,D错。 答案:A 2.眼睛比照相机要复杂得多,?涌紫嗟庇谡障嗷?中的__________;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__________,它把光线会聚在视网膜上;视网相当于照相机的__________。 思路解析:人的眼睛可以简化成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屏。?涌紫嗟庇谡障嗷?中的光圈(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 答案:光圈镜头底片

多元统计试题及答案

解答:首先将6个样品的各自看成一类,即: G i =(i ),i=1,2,3,4,5,6 将相关系数矩阵记为R 0,则: {}{}{}{}{}{}{} {} {}{}{} 012345620.92130.840.68 1 40.790.770.811 50.690.760.710.82 1 60.65 0.780.860.740.89 1 D = 从这个矩阵可以看出,G 1,G 2的相关性最大,因此将G 1,G 2在水平0.92上合成一个新类G 7={1,2},计算G 7与G 3, G 4, G 5, G 6之间的最长距离,得到: {}{}{}{}731323741424751525761626max ,0.84max ,0.79max ,0.76max ,0.78 D d d D d d D d d D d d ======== 在第一个相关矩阵中将划去{1},{2}所对应的行和列,并加上新类G 7={1,2}到其他类的距离作为新的一行一列,得到: {} {}{}{}{} 11,23456 30.84140.790.81 1 50.760.710.821 60.78 0.860.740.891 D = 从这个矩阵可以看出,G 5,G 6的相关性最大,因此将G 5,G 6在水平0.89上合成一个新类G 8={5,6},计算G 8与G 7, G 3, G 4,之间的最长距离,得到:

{}{}{}8751526162835363845464max ,,,0.78max ,0.86max ,0.82 D d d d d D d d D d d ====== 在第二个相关矩阵中将划去{5},{6}所对应的行和列,并加上新类G 8={5,6}到其他类的距离作为新的一行一列,得到: {}{} {}{} {}{}{} 21,2345,630.84140.790.811 5,60.78 0.860.82 1 D = 从这个矩阵可以看出,G 3,G 8的相关性最大,因此将G 3,G 8在水平0.86上合成一个新类G 9={3,5,6},计算G 9与G 7, G 4,之间的最长距离,得到: {}{}9773757694345464max ,,0.84max ,,0.82 D d d d D d d d ==== 在第三个相关矩阵中将划去{3},{8}所对应的行和列,并加上新类G 9={3,5,6}到其他类的距离作为新的一行一列,得到: {}{}{} {} {} 33,5,61,241,20.84140.82 0.79 1 D = 从这个矩阵可以看出,G 9,G 7的相关性最大,因此将G 9,G 7在水平0.84上合成一个新类G 10={1,2,3,5,6},计算G 10与G 4之间的最长距离,得到: {}1049474max ,0.82D d d == 从而得到{}{}{} 41,2,3,5,6440.82 1 D = 最后在0.82的水平上,将G 10,G 4合为一个包含所有样品的大类. 最长距离的聚类谱系图为: 1 2 3 5 6 4 1 0.9 2 0.89 0.86 0.84 0.8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