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临床综述:非酒精性脂肪肝

临床综述:非酒精性脂肪肝

临床综述:非酒精性脂肪肝
临床综述:非酒精性脂肪肝

临床综述:非酒精性脂肪肝

2015-06-26 07:35来源:丁香园作者:Lynne

字体大小

-|+

一、概述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是最常见的肝脏疾病,其流行率约为 25%-40%,与肥胖和糖尿病呈同步增长。如何识别共病和死亡风险增加的患者非常重要,但对于如此庞大的 NAFLD 患者群体进行肝活检并不现实。

关于非酒精性肝病的描述最早见于 1980 年,根据组织学将其分为两类:1. 非酒精性肝病,包括独立的脂肪变性伴随或者不伴随轻度的非特异性炎症。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与前者最大的差别在于出现肝细胞损伤甚至纤维化,被认为是 NAFLD 一种进展性的亚型。

近期 JAMA 发表的一篇系统综述,综合了目前已有的所有证据,对 NAFLD 进行了详细总结。

二、病理生理学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是由包括代谢、基因、环境和肠道微生态等多种机制调控的复杂疾病,脂肪变性为必须条件,但为何有些患者出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而另外一些患者却仅仅表现为脂肪变性,这些特殊机制尚未阐明。

内脏脂肪组织产生改变脂肪和糖代谢的多种信号,导致肝脏脂肪沉积,产生促炎症环境,从而引起肝脏和其他组织细胞的损伤。一系列的损伤过程如氧化应激、未折叠蛋白反应失调、脂毒性和凋亡途径导致肝脏进行性纤维化,有些患者甚至出现肝硬化和肝细胞肝癌。

三、重症患者的评估、诊断和识别

NAFLD 患者中,绝大多数无症状或仅有非特异性症状如乏力,有些会出现右上肢疼痛。因此NAFLD 的诊断常常在其他不相关症状而进行的影像学检查中偶然发现。查体通常也无特殊发现,但是向心性肥胖和肝大多见。

一旦发展为肝硬化,肝掌、蜘蛛痣、男性乳房增大或者水母头状态等体征可能出现;失代偿的患者则更加严重,还会出现其他体征如腹水、黄疸、指甲改变(特里或林赛甲)、脾大或者扑翼样震颤。由于缺少可靠的诊断试验和筛查方法,缺少对病情进展风险的评估,导致很多病例在进展为肝硬化时才被发现。因此临床医生需要警惕。

NAFLD 患者中,合并非酒精性肝炎的患者相比单纯性脂肪肝的患者进展为肝硬化的可能性更大。出现代谢综合征表现的患者(主要为向心性肥胖、高血压、胰岛素抵抗、高甘油三酯和低高密度脂蛋白)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发生风险正相关。

两个大型队列研究发现,在大于 50 岁合并糖尿病或肥胖的患者中,66% 肝活检提示非酒精性脂肪肝炎伴严重的纤维化。虽然代谢因素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但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患者中疾病进展率仍差异较大,有些几十年进展较慢,有些则在 5 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出现

严重纤维化或肝硬化。

四、ALT 作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标志物

虽然持续 ALT 升高可能与疾病进展风险增加有关,但是病情较重的患者常常肝酶正常。ALT 异常在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炎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45% 和 85%。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患者 ALT 升高可能与胰岛素抵抗和肝内脂肪成分增多有关,然而 ALT 正常的患者疾病进展的风险与 ALT 异常患者类似。糖尿病且 ALT 正常的患者中,NAFLD 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发病率也很高(76% 和 56%)。

基于目前广泛接受的界限值,30%-60% 的患者有经活检证实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患者 ALT 正常。通常,ALT>倍正常上限值作为临床试验的入选标准,因此 ALT>60IU/L 可以帮之识别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高风险人群。然而,目前的肝功能正常值似乎太高了,在不同人群中降低肝功能正常值的上限值已经被提出,但是尚未实施。

1. 肝脏脂肪变性的无创性评估

超声是比较经济的诊断方法,当脂肪变性超过 30% 时,超声诊断的敏感性为 93%,如果脂肪变小于 30% 时,敏感性差。新的超声诊断技术可以量化肝内脂肪,也许可以克服这一困难。对于轻度脂肪肝患者,CT 并不能实质性地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反而增加了医疗成本,且患者要接受射线辐射。MRI 可以检测出>% 的脂肪变,准确性达 100%,但是价格较贵,可行性差。

采用可靠的参数计算脂肪肝指数(如 BMI、腰围、甘油三酯水平)作为预测分析或许可行。美国利用国家健康和营养服务部门数据开发的 US 脂肪肝指数,将超声作为诊断标准(>30%)进行了比较,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 62% 和 88%,阳性似然比为,阴性似然比为。用于排除诊断,将<10 作为阴性则敏感性为 86%,特异性为 48%,阳性似然比为,阴性似然比为。

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无创性评估

目前的技术可以充分测量肝脏脂肪变,然而更多临床相关和具有挑战性的是识别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患者。影像学检查最大的不足在于不能区分单纯的肝脏脂肪变性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炎。MRI 技术的进展可能解决这一问题。

虽然在某些临床情况下,ALT 和 AST 的升高有一定特异性,但是敏感性决定了肝酶指标不能够识别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患者。在代谢综合征的患者中,如果超声检查提示肝脏脂肪变(不论肝酶的情况),则发生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风险增加。

几项研究试图用几个单独或联用的临床和实验室参数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进行无创性诊断。然而,目前的研究数据都仅限于有限的缺乏同质性的研究中。

在临床和实验室参数中,研究最多的是细胞因子 18,其是 caspase-3 介导的肝细胞凋亡的降解产物。细胞因子 18 和其他标志物联用可进一步提高诊断价值,但是需要在更大的队列中证实。一项多中心队列研究发现,细胞因子 18 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为 58% 和 68%。目前最有希望的标志物仅局限用于临床研究,缺少取代肝活检所应该具有的准确性。新的标志物应该具备以下几点:1. 可在不同人群中获得证实;2. 可用于长期评估;3. 准确测量治疗的效果。由于目前的标志物实用性有限,肝活检仍是最可靠的识别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方法。

3. 肝纤维化的无创性评估

识别和量化肝纤维化的程度非常重要,因为其与患者的临床预后直接相关。目前已利用临床参数和测量纤维化过程的副产物发展出一些预测模型。其中,NAFLD 纤维化评分(NFS)有相对较高的准确性,可以预测肝病相关的结局。

影像学技术也在量化纤维化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目前研究最充分的是弹性纤维化超声和磁共振弹性成像(MRE)。弹性纤维化超声在肥胖和重度脂肪肝患者中的实用价值需要更多证据,MRE 比前者更可靠,但是价格更贵,尚未广泛开展。MRE 诊断较重肝纤维化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为和。

目前的影像学技术对鉴别重度纤维化和早期、轻度纤维化相对可靠。但是如果在影像学不能区分的情况下,仍需要行肝活检。

4. 哪些患者需要进行肝活检

肝活检为有创操作,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虽然有阴性结果的可能性,但是肝活检仍是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进行诊断和分级的最佳手段。首次肝活检提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是进展为肝纤维化的重要预测因素。同样,进展为肝纤维化是肝脏相关不良结局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诊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肝纤维化对于治疗和预后都有重要意义。

无论患者的肝酶是否升高,任何患者怀疑有脂肪变和代谢综合征,或者有代谢方面的危险因素,特别是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和肝纤维化风险较高的患者均应考虑进行肝活检。另外,患者持续肝酶升高大于 6 个月应该行肝活检进一步评估,特别是其他伴随疾病(如自身免疫病,血色素沉着病)不能除外的患者。目前对「持续肝酶升高」没有统一接受的定义,但是>倍正常上限值经常使用。

非创伤性的预测评分系统可用于筛选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肝纤维化风险更高的患者。另外,任何实验室证据(如 AST/ALT>1、高胆红素血症、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或者查体提示进展性肝病,应该进行肝活检排除肝硬化。

如果非侵袭性影像学,如瞬时弹性超声或者 MRE 不能明确诊断的,则应进行活检明确纤维化程度和治疗中可能的获益。如果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者,则无需肝活检。如果明确肝纤维化,则需要进行肝衰竭的相关指标检查,并筛查肝细胞肝癌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五、NAFL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肝纤维化的治疗

1. 改善生活方式

饮食和运动是绝大多数 NAFLD 患者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体重减轻的多少与肝组织学改善程度直接相关。

一项饮食干预的前瞻性研究发现,肝活检证实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患者体重减轻 10%,肝组织学改善。一项 154 例患者的随机研究中发现,随机推荐患者进行饮食专家指导的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控制和参加每周 3 次中等强度的锻炼)或者推荐其进行减肥,持续 12 个月,NAFLD 的缓解率(采用 MRI 进行评估)为 64%,而为对照组为 20%。

适合 NAFLD 患者的最理想的饮食方案尚未确定,但是数据提示饮食组成很重要。2 周的限制碳水化合物的饮食(<20 g/d)与减少卡路里的饮食(1200-1500Kcal/d)相比,两组体重下降值接近,但是限制碳水化合物组肝脏脂肪下降比例更多。

锻炼可以增强心血管健康,减少肥胖、肝性胰岛素抵抗,且这些作用不依赖于体重减轻。目前的结论明确提出锻炼能够给 NAFLD 患者带来获益。但是锻炼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尚无明确定义。

不能减重的患者可以考虑减肥手术,许多回顾性研究和一项大型的前瞻性研究通过 5 年随访发现,减肥手术可以改善甚至逆转 NAFL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纤维化。

2.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药物治疗

虽然目前尚无美国 FDA 批准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药物,但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对部分药物进行了评估。

在非糖尿病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炎(PIVENS)的治疗研究中,吡格列酮(30 mg)或维生素 E(800IU)治疗 96 周,分别与安慰剂组进行比较,均证实了肝组织学的改善(主要比较了吡格列酮与安慰剂,维生素 E 和安慰剂,而无吡格列酮和维生素 E 之间的比较)。

一项 Meta 分析表明,吡格列酮可以改善纤维化。但包括 PIVENS 试验在内的研究均未证实这一点。吡格列酮的作用在合并肝硬化和糖尿病的患者中也有证实,但目前没有足够的证据推荐维生素 E 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合并糖尿病或肝硬化患者。

吡格列酮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体重增加,60%-70% 的患者体重增加 3-5 公斤,同时与绝经后骨质疏松有关,并可能增加患者膀胱癌的风险。维生素 E 被认为是相对无害的,但也有安全问题提出,认为其可能与前列腺癌和出血性卒中的风险增加相关;然而,其也可能减少血栓性卒中。

两个小规模的随机临床试验(N = 85)证实,己酮可可碱可以改善肝组织,包括减少肝纤维化;然而,这些研究结果需要在更大的样本量中证实。

一项 2b 期随机临床试验(N = 283)发现,奥贝胆酸可以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的肝脏组织学,但是其疗效与维生素 E 相比接近。更重要的是人们担心奥贝胆酸的安全性问题,包括瘙痒和血脂谱的改变。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以确定血脂变化是否对临床存在影响。

虽然目前有前途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治疗药物都未获得美国 FDA 的批准,没有药物证实对超过 50% 以上的患者有效,但未来仍非常需要该类药物的出现。

六、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性肝硬化的治疗

大于 20% 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患者在其一生中可进展为肝硬化,出现肝硬化后在 10 年内出现失代偿的比例接近 45%,最常见出现症状为腹水。出现肝硬化的患者需要进行肝癌的影像学筛查(如超声、CT 或者 MRI)。首次诊断肝硬化的患者需进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筛查和干预。目前仍处在代偿期的患者每 2 年复查一次,失代偿期患者建议进行肝移植评估。

七、预后

NAFLD 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患者生存时间缩短,主要死于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其中心血管相关的死亡占主导地位。多种机制为出现此预后提供了合理的生物学解释。NAFLD 的预后与肝组织学特征,是否为独立的肝脏脂肪变,是否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是否合并肝纤维化或肝硬化直接有关。

一项合并分析发现,在 15 年的随访期间内,孤立的肝脏脂肪变患者约 1%死于肝脏相关的原因,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展为肝硬化者占 11%,死于肝病者占 7%。一旦诊断为肝

硬化,包括血清白蛋白水平、终末期肝病评分和肝静脉压力梯度在内的几个参数,可以预测肝功能失代偿或发生肝细胞肝癌的可能性。

临床上,确定进展风险最大的患者,识别可能在更积极的治疗方法中获益的患者,最终都应该转化为改善患者的预后。

以下有关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描述,错误的是:

A饮食和运动是绝大多数 NAFLD 患者最重要的治疗方法。

B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患者在其一生中可进展为肝硬化。

CNAFLD 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患者生存时间缩短,主要死于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其中肿瘤相关的死亡占主导地位。

D无论患者的肝酶是否升高,任何患者怀疑有脂肪变和代谢综合征,或者有代谢方面的危险因素,特别是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和肝纤维化风险较高的患者均应考虑进行肝活检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的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疾病谱随病程的进展而表现不一,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1]。在1986年schaffner 和thaler等人考虑到这类疾病的病变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建议称之为nafld后被人们广泛接受[2]。早期研究认为,nafld预后良好,进展缓慢,或不进展。近来研究显示,约20%的nash患者可进展为肝硬化,其中30%~40%患者死于肝相关疾病,部分发生亚急性肝衰竭和肝细胞肝癌[3]。dixon等[4]对105例严重肥胖患者行临床生化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26例(25%患者有nash,其中11例(42%发生严重的肝纤维化。这些患者的患病危险性与中等量饮酒者相似,说明nafl在严重肥胖患者中很常见,并可进展为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致病因子通过以下机制诱发nafl[5]:(1游离脂肪酸(ffa输送入肝过多,进而肝细胞对ffa的摄取及用于合成甘油三酯tg相继增多,最终造成肝内脂肪蓄积。(2肝细胞合成ffa增加或从碳水化合物转化为tg增多,当肝细胞合成tg能力超过其分泌能力时,则诱致nafl。(3脂肪酸在肝细胞线粒体内氧化利用减少,肝细胞通过加速合成以防细胞内脂肪酸蓄积中毒,诱发nafl。(4低密度脂蛋白(vldl合成或分泌障碍,引起tg排泄减少,从而导致肝细胞脂肪蓄积形成nafl。1988年,nafld的“2次打击”假说被提出。当时“第1次打击”是指脂肪储积;“第2次打击”是指氧应激和异常的细胞因子,导致肝脏的坏死性炎症和纤维化。而近年来研究发现,随着胰岛素抵抗发病率的增高和胰岛素抵抗药物对肝脏脂肪储积的改善,表明胰岛素抵抗可能才是真正的“第1次打击”[6]。 1 胰岛素抵抗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胰岛素抵抗是指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及反应性降低,胰岛素的生物学效应下降。samuel等通过建立高脂大鼠模型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紊乱是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发生过程中的始动和重要因素,并且也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预后有关,提示胰岛素抵抗不仅是首次打击也是二次打击[7]。胰岛素抵抗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这不仅在动物实验中得到了验证,最近的几个临床研究亦发现几乎所有的nafld病人都既存在外周胰岛素抵

非酒精性脂肪肝研究新进展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质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脂肪性肝硬化4个病理过程。目前,NAFLD是导致无症状性转氨酶升高的首要病因,而且有部分患者会进展至终末期肝病,有些与肝肿瘤有关〔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NAFL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本文就NAFLD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危险因素肥胖、2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被认为是NAFLD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患者NAFLD的患病率比体重正常的人要高出4~6倍〔2〕,而2型糖尿病患者无论其体重指数如何,其患NAFLD的可能性及病情严重程度都明显增加〔3〕。在高脂血症患者中,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较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患NAFLD的危险性更大〔4~6〕。 1.2 患病率NAFLD在各国的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为10%~24%,女性的患病率要明显高于男性〔5〕,儿童患病率为 2.6%,在肥胖儿童中的患病率为52.8%〔2〕,不同人种的患病率也存在较大差异〔7〕,对于排除了其他肝病原因的无症状性转氨酶升高,90%以上都是由于NAFLD引起的。 2 发病机制 现今虽然有很多关于NAFLD发病机制的理论,但还都停留在假说阶段。关于NAFLD 发病机制的解释目前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Day提出的“二次打击假说”〔8〕:大多数情况下,由于肥胖或是糖尿病等其他因素(诸如遗传、药物等原因)会导致体内胰岛素过多引发胰岛素抵抗(IR)作为首次打击,引发脂肪变性。脂肪变性的肝细胞活力下降,这时增多的氧化代谢产物引发了氧化应激作为二次打击,使得脂肪变性的肝细胞发生炎症、坏死甚至纤维化。在这一过程中IR可能不仅参与首次打击还参与了二次打击之中。有些患者仅仅是单纯的脂肪变性而有些患者却会发展为脂肪性肝炎和进行性肝脏疾病,身体脂肪的分布和抗氧化系统不同、每个人的遗传背景不同可能是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 2.1 IR NAFLD通常原发于与IR相关的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代谢紊乱,是胰岛素抵抗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的组成部分,IR是现在已知的在NAFLD发病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9〕。IR的分子机制是多方面的:(1)Rad(一种糖尿病相关的基因),它可以调节基本的细胞功能,如生长,分化,膜泡运输和信号转导等;(2)PC1(一种有胰岛素抵抗作用的膜蛋白),它可以降低胰岛素激活酪氨酸激酶的效果;(3)leptin(瘦素),它可以诱导胰岛素受体底物1脱磷酸;(4)脂肪酸,它可以抑制胰岛素刺激的外周葡萄糖摄取;(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以下调胰岛素诱导的胰岛素受体底物1的磷酸化,从而减少胰岛素依糖转运分子Glut4的表达〔10〕。 胰岛素抵抗与肝脏脂肪堆积有关,IR可减弱胰岛素对脂肪代谢的调节作用,使脂肪组织分解释放游离脂肪酸增多,脂肪酸可直接经门静脉排至肝脏,在肝细胞内堆积,增多的脂肪酸又可通过抑制胰岛素的信号转导和减少胰岛素的清除,加重IR〔11〕。 2.2 脂质代谢紊乱在NAFLD患者中,脂质代谢紊乱比较常见,研究表明,脂质代谢紊乱的患者约50%伴有脂肪肝。严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混合性高脂血症的患者脂肪肝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基本诊治策略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基本诊治策略 文/ 随着大家物质生活的提高,脂肪肝,特别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现已取代病毒性肝炎成为我国第一大肝病,对大众的健康和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危害。其在世界范围内的患病率为6%~33%,平均患病率为24.4%,在我国NAFLD的患病率可达15%~30%以上。 病例回顾 患者,男,40岁,身高171CM,公司职员。因体检发现转氨酶升高就诊。患者近半年反复出现上腹不适,伴乏力。近期单位例行体检,肝功能提示: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 125 U/L,γ-谷氨酰转移酶 GGT 109 (正常值10-60 U/L),余肝功能相关指标正常值范围内。腹部彩超提示:脂肪肝。 既往史:无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无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史,无药物、中药等服用。 体重90KG,体重指数(BMI)30.8,属于肥胖。平时生活习惯少动,喜碳水饮料,无饮酒史,自去年起出现肝功能转氨酶升高,ALT为1~2倍正常值上限(ULN),今年ALT为215U/L (正常值<40U/L),GGT 124U/L(正常值<60U/L)。门诊肝脏彩超提示:肝脏超声衰减,诊断脂肪肝。 查体: T 36.8℃, P 70次/分, R 18次/分,BP 100/80 mmHg,神志清楚,查体合作,未见肝掌、蜘蛛痣,心肺(-),腹软,无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触及,移动性浊音(-),全腹软,无压痛,未扪及包块。 诊断标准: 凡具备下列第1一5项和第6或第7项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1.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男性每周<140g,女性每周<70g。 2.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 3.除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外,可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区隐痛、肝脾肿大等非特异性症状及体征。 4.可有体重超重和(或)内脏性肥胖、空腹血糖增高、血脂紊乱、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相关组分。 5.血清转氨酶和Y一谷氨酞转肤酶水平可有轻至中度增高(小于5倍正常值上限),通常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高为主。 6.肝脏影像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 摘要: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近年来我国及亚太地区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有明显效果,对其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医药治疗;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蓄积为特征,但无过量饮酒史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此演变的脂肪性肝炎及脂肪性肝硬化,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与其发病关系密切。随着肥胖和糖尿病的高发趋势,非酒精性脂肪肝现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并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民健康[1]。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有明显疗效,现将其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非酒精性脂肪肝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并没有记载,根据其症状及临床特点,可把其归属于祖国医学的“胁痛”、“痰痞”、“瘀血”、“积聚”、“痞满”等范畴。最早记载见于《难经》:“肝之积,名曰肥气”,故也称之肥气病,是指体内肥脂之气过多地蓄积于肝脏;《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和吴鞠通“肝气之郁,痰瘀阻络”及《金匮翼·积聚统论》:“积聚之病,非独痰食气血,即风寒外感亦能成之”,揭示该病成因与情志、饮食、痰湿及瘀血有关。近代医家则立足于临床,紧扣中医理论,充分结合现代医学探究此病病机,胡义扬教授[1]认为,在病因病机认识方面,主要有肝失疏泄,肝血瘀滞;脾失健运,湿邪内生,痰浊内蕴,以及肾精亏损,痰浊不化等,病机基础与痰、湿、瘀、积等有关,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关系密切。何东仪等[2]认为本病多责之于饮食不节、情志郁结、病后失于调养等,导致脾虚肝郁,痰湿阻滞,瘀血内结,相互搏结于肝而致,痰、湿、瘀是主要病理因素;林鹤和[3]认为脾虚失运为本病发病的内在基础,湿热中阻、痰瘀互结为脂肪肝的主要病机。 2 治则治法 本病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脾气虚弱、肝肾亏损;标实为痰湿内蕴、气滞血瘀。随着疾病的发展,虚实夹杂,互为因果。故于治疗中应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坚者消之”、“结者散之”、“逸者行之”、“衰者补之”法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临证时于辨证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其中行气疏肝、活血化瘀、化痰利湿、健脾补肾为基本治法。 3 辨证分型 目前为止非酒精性脂肪肝尚未有统一的中医证型、分型标准以及治法方药。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进展_杨壮智

○文献综述○ 栏目特约博士达药业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 杨壮智 程志文 谢冬梅 (浙江省永嘉县中医医院 永嘉325101) 摘要:运用文献整理、综合分析的方法,概括中医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临床治疗和现代基础药理研究。认为中医药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有良好临床效果,同时也发现中医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临床治疗和现代基础药理均有待完善。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综述 中图分类号:R 256.43 文献标识码:B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压力的增大等原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日益增加,并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目前西医药尚缺乏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特效药物,而中医中药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现将近几年中医药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治疗进展概述如下。1 病因病机 西医脂肪肝是指肝脂含量超过肝脏湿重的5%~10%,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饮酒折含乙醇量小于140g /周(女性<70g /周)(有建议用乙醇量女性<20g /d ,男性<30g /d ),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1] 。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分为:单纯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中医学中尚无脂肪肝之病名,然就临床表现和体征而言,应当属中医学“肥胖、痰饮、积聚、胁痛”等范畴,起因多为过食肥甘厚味,过度肥胖或嗜酒过度或感受湿热毒邪或情志失调,或久病体虚。对其发病机制,众多学者认为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精不足,湿热内结,痰浊郁结,淤血阻滞,而最终形成痰湿淤阻互结,痹阻肝脏脉络而形成脂肪肝[2~4] 。此外,马氏[5] 等提出脂肪肝“气虚痰毒”病机假说,认为“气虚痰毒”为脂肪肝、脂肪性肝炎的主要病机,即脾虚是发病的内在基础,痰毒为主要病理因素,本虚标实为病机特点。并分别对脂肪肝“气虚痰毒”病机假说的中医理论基础、实验基础和实验研究思路进行了探讨。王氏[6] 等初步探讨了脂肪肝从肾论治的机理,分析了 肾与肝、肾与脾胃、肾与血淤等的关系。得出肾虚可引发或加重脂肪肝,并在临床治疗脂肪肝时,采用滋阴补肾或温补肾阴法可以提高疗效。王氏[7] 等在痰、饮、湿、瘀等几种机体的病理产物的基础上,提出“浊邪”这一概念,用来说明在脂肪肝早期在体外还没有表现出痰、湿、瘀等征象,而用“浊邪”这一病理概念用来表示脂肪肝的病变是湿邪、瘀血的早期阶段。并认为“浊邪”是“湿邪”寒热未分,阴阳未判的阶段,这个阶段或长或短,最后根据患者的体质,浊邪或转化为湿,或转化为湿热。由此提出“疏肝导浊”法治疗脂肪肝。采用“导浊”法,导之归于浊道,是较为理想的措施,也即是将浊邪导入大肠,随糟粕排出体外,无疑是一种比较彻底的治疗方法。2 中医药治疗2.1 辨证论治 中医药治疗脂肪肝,应根据病因病机、临床症状、舌苔脉象辨证论治。1992年中国中医药学会肝病委员会制定了脂肪肝辨证分型标准[8] ,将其分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和瘀血阻络4型。但不同学者各有其分型特点。陈氏 [9]等将脂肪肝分为4型:痰浊壅阻型,治以燥湿泄 浊,健脾行气,方用平胃散合四苓散加减;肝气郁结型,治以疏肝解郁,理气活血,方用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湿热内蕴型,治以清热利湿,健脾助运,方用茵陈蒿汤合导痰汤加减;痰瘀互结型,治以活血 化瘀,祛痰散结,方用复元活血汤加减。谢氏[10] 等从肝脾关系论治,将脂肪肝的辨证论治分为3型:从脾论治,治疗时在健脾的基础上辨别脾虚和湿盛两 江西中医药2010年1月第1期总41卷第325期

非酒精性脂肪肝指南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 发表时间:2010-08-08发表者:倪卫兵(访问人次:34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其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ALD)相似,但患者无过量饮酒史,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南通市中医院心血管内科倪卫兵simple fatty liver, 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2]。NAFLD是21世纪全球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亦是我国愈来愈重视的慢性肝病问题[3]。为进一步规范NAFLD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组织有关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相关诊疗共识的基础上[4-9],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对2006年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10]进行更新。 其中推荐的意见所依据的证据等级共分为3个级别5个等次[11]文中以括号内罗马数字表示,见表1。 表1 推荐意见的证据分级 证据等级定义 Ⅰ随机对照试验 Ⅱ-1 非随机对照试验 Ⅱ-2 分组或病例对照分析研究 Ⅱ-3 多时间系列,明显非对照试验 Ⅲ专家、权威的意见和经验,流行病学描述 本《指南》只是帮助医师对NAFLD的诊断和治疗作出正确决策,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NAFLD诊断和治疗中的所有问题。临床医师在针对某一具体患者时,应充分了解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和现有医疗资源,并在全面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由于NAFLD的研究进展迅速,本《指南》仍将根据学科进展和临床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流行病学 NAFLD是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肝功能酶学异常和慢性肝病最常见的原因,普通成人NAFLD患病率为20%~33%,其中NASH和肝硬化分别占10%~20%和2%~3%[1-2,12]。肥胖症患者NAFL患病率为60%~90%、NASH为20%~25%、肝硬化为2%~8%,2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NAFLD患病率分别为28%~55%和27%~92%[1-2,12-13]。随着肥胖症和代谢综合征在全球的流行,近20年亚洲国家NAFLD增长迅速且呈低龄化发病趋势,中国的上海、广州和香港等发达地区成人NAFLD患病率在15%左右[3]。NAFLD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脂肪高热量膳食结构、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IR、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和2型糖尿病)[3,12-13]。尽管酒精滥用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与肝脂肪变关系密切,但是全球脂肪肝的流行主要与肥胖症患病率迅速增长密切相关[3,12,14]。即使应用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标准诊断肥胖症,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和(或)腰围正常的NAFLD患者在亚太地区仍不少见[3,12-13]。近期体质量和腰围的增加与NAFLD发病有关,腰围比BMI更能准确预测脂肪肝[3,12-13]。在非基因3型HCV感染者及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肝脂肪变主要与IR和

酒精肝机理

酒精性肝病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纤维化及酒精性肝硬化,是指长期慢性酒精中毒引发的酒精性肝损伤。目前ALD的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自由基及其介导的脂质过氧化被认为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7]。乙醇在肝脏代谢时可产生大量自由基: O-2、H2O2、OH、C2H5O-和C2H5OH-,过量的自由基可引起肝细胞膜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使细胞膜和细胞器结构破坏,膜流动性失常;大量肝内酶(AST、ALT)释放入血,并可使清除自由基酶(SOD、GPx)耗竭,肝细胞损伤进一步加重,肝功能异常,脂肪代谢紊乱,肝组织官方脂肪样和空泡样变性,最终导致肝细胞广泛坏死,细胞肿胀死亡[8-9]。因此,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保护肝细胞,恢复肝脏正常功能,是防治酒精性肝病发生和发展的关键。 据研究决明子具有降压、调脂、保肝、明目、调节免疫功能、抑菌、抑制血小板聚集等诸多作用。有文献记载,决明子乙醇提取物对D-氨基半乳糖所致大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抑制D-氨基半乳糖所致急性肝损伤大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 质量浓度的升高,亦可提高大鼠血清及肝线粒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降低大鼠血清及肝线粒体中丙二醛(MDA)含量,提示决明子乙醇提取物可清除体内自由基,起到保护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作用[10]。林冬静和金政通过比较雄性昆明小鼠血清中AST、ALT变化,观察肝组织形态学的变化发现决明子提取物能显著降低四氯化碳所致小鼠血清AST及ALT含量的升高,,对四氯化碳所致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根据国家临床上研究决明子这味药具有降压、调脂、保肝、明目、调节免疫功能、抑菌、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多功效,根据调查文献了解到;决明子乙醇提取物对D-氨基半乳糖所导致的大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而且可以抑制D-氨基半乳糖所导致的急性肝损伤大鼠血清中(ALT)、(AST) 指标的升高,也会导致大鼠血清及肝线粒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降低大鼠血清及肝线粒体中丙二醛(MDA)含量,说明决明子中乙醇提取物可清除体内的自由基,起到保护肝脏细胞功能和结构的作用。 与上述两种肝损伤相似,氧化应激同样在酒精性肝损伤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酒精性肝病致病因素单一,即长期大量的酒精摄入,但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虽然研究发现很多引起酒精肝致病因素,然而氧化应激始终被认为是酒精性肝病的

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指南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其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相似,但患者无过量饮酒史,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simple fatty liver,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2]。NAFLD 是21世纪全球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亦是我国愈来愈重要的慢性肝病问题[3]。为进一步规范NAFLD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组织有关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相关诊疗共识的基础上[4,9],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对2006年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10]进行更新。其中推荐的意见所依据的证据等级共分为3个级别5个等次[11],文中以括号内罗马数字表示,见表1。 表1推荐意见的证据分级 本《指南》只是帮助医师对NAFLD的诊断和治疗作出正确决策,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NAFLD诊断和治疗中的所有问题。临床医师在针对某一具体患者时,应充分了解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和现有医疗资源,并在全面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

上,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由于NAFLD的研究进展迅速,本《指南》仍将根据学科进展和临床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1流行病学 NAFLD是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肝功能酶学异常和慢性肝病最常见的原因,普通成人NAFLD患病率为20%~33%,其中NASH和肝硬化分别占10%~20%和2%~3%[1,2,12]。肥胖症患者单纯性脂肪肝(SFL)患病率为60%~90%、NASH为20%~25%、肝硬化为2%~8%,2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NAFLD患病率分别为28%~55%和27%~92%[1,2,12,13]。随着肥 胖症和代谢综合征在全球的流行,近20年亚洲国家NAFLD增长迅速且呈低龄化发病趋势,中国的上海、广州和香港等发达地区成人NAFLD患病率在15%左右[3]。 NAFLD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脂肪高热量膳食结构、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IR、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和2型糖尿病)[3,12,13]。尽管酒精滥用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与肝脂肪变关系密切,但是全球脂肪肝的流行主要与肥胖症患病率迅速增长密切相关[3,12,14]。即使应用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标准诊断肥胖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或)腰围正常的NAFLD患者在亚太地区仍不少见[3,12,13]。近期体重和腰围的增加与NAFLD发病有关,腰围比BMI更能准确预测脂肪肝[3,12,13]。在非基因3型HCV感染者及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患者肝脂肪变主要与IR和代谢紊乱有关;NAFLD是血清HBV DNA低载量的慢性HBV感染者血清转氨 酶增高的常见原因[3,4,16]。 2自然转归 NAFLD患者肝病进展速度主要取决于初次肝活组织检查(简称肝活检)组织学类型。NAFL 进展很慢,随访10~20年肝硬化发生率低(0.6%~3%),而NASH患者10~15年内肝硬化发生率高达15%~25%[1,2]。年龄>50岁、肥胖(特别是内脏性肥胖)、高血压、2型糖尿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增高、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

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

NAFLD入选标准 1.1入选标准 (l)据2006年2月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修订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明确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者,健康志愿者要求常规体检排除躯体疾病可能; (2)男性或者女性; (3)年龄18--- 70岁; (4)近一月内无药物服用史; (5)近两周内无大量饮酒及暴饮暴食。 1.2排除标准: (l)长期饮酒史,一般超过5年,折合乙醇量男性40g/日, 女性20g/日;或2周内有大量饮酒史,折合乙醇量>80g/d; (2)病毒性肝炎; (3)自身免疫性肝病和遗传性疾病史; (4)药物性肝病史; (5)全胃肠外营养史; (6)以往有糖尿病或甲亢病史; (7)使用任何影响胰岛素分泌及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 (8)恶性肿瘤及其他进展性致命性疾病。 1.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标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诊断依据2006年2月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修订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1.3.1临床诊断标准 凡具备下列第1---5项和第6或第7项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NAFLD: (l)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男性每周<1409,女性每周<709; (2)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 (3)除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外,可有乏力、消化不良、肝区隐痛、肝脾肿大等非特异性症状及体征; (4)可有体重超重和(或)内脏性肥胖、空腹血糖增高、血脂紊乱、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相关组分; (5)血清转氨酶和Y---谷氨酞转移酶(GGT)水平可有轻至中度增高(小于5倍正常值上限),通常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增高为主; (6)肝脏影像学表现符合弥漫性脂肪肝的影像学诊断标准; (7)肝活体组织检查组织学改变符合脂肪性肝病的病理学诊断标准。 1.3.2B超诊断依据 (l)肝区近场回声弥漫性增强(强于脾脏和肾脏),远场回声逐渐衰减; (2)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 (3)肝脏轻至中度肿大,边缘角圆钝; (4)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提示肝内彩色血流信号减少或不易显示,但肝内血管走向正常;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及脂肪肝诊断的研究进展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Neurosurg,1994,81(1):1-9. [20]Singla V,Modi M,Singh P,et al.Dolichoectasia of vertebrobasilar system:a rare cause of tic douloureux[J].Indian J Med Sci,2007, 61(1):30-31. [21]Shenouda EF,Coakham HB.Management of petrous endostosis in posterior fossa procedures for trigeminal neuralgia:operative tech- nique[J].Neurosurgery,2007,60(2):ONS63-ONS69. [22]Tatli M,Satici O,Kanpolat Y,et al.Various Surgical modalities for trigeminal neuralgia:literature study of respective long-term out- comes[J].Acta Neurochir(Wien),2008,150(3):243-255.[23]Park JS,Kong DS,Lee JA,et al.Intraoperative management to pre-vent 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 after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Dural closure with a“plugging muscle”method[J].Neurosurg Rev,2007,30(2):139-142. [24]Schaller B.Trigemino-cardiac reflex during microvascular trigemi-nal decompression in cases of trigeminal neuralgia[J].J Neurosurg Anesthesiol,2005,17(1):45-48. 收稿日期:2010-10-28修回日期:2011-04-12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及脂肪肝诊断的研究进展 赵紫烟※(综述),董静波(审校) (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120急救中心,天津300450) 中图分类号:R57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84(2011)10-1522-03 摘要:脂肪肝是常见病,可以发展成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严重疾病。其中以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发病更为复杂,该病与促炎性因子增加、脂质代谢紊乱、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等密切相关,其中胰岛素抵抗、肥胖、脂代谢紊乱、热量(特别是脂肪过度摄入)是诱发NAFLD的重要因素。肝组织细胞活检是确诊脂肪肝最直接、准确的手段,但因条件限制,B超、CT 及3.0T磁共振氢波谱成像都成为诊断脂肪肝的手段。 关键词: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危险因素;诊断 Progress in Research of the Risk Factors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and Diagnosis of Fatty Liver ZHAO Zi-yan,DONG Jing-bo.(120Emergency Center,Tianjin Fifth Center Hospital,Tianjin300450,China)Abstract:Fatty liver is a common disease,which may develop into serious diseases such as cirrhosis and primary liver cancer.Among them,the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is more complex,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flammatory factor increase,lipid metabolism disorders,atherosclerosis,hypertension,typeⅡdiabetes and metabolic syndrome.Insulin resistance,obesity,lipid metabolism disorders,and heat (especially fat)excessive intaking are all important predisposing factors of NAFLD.Liver tissue cell biopsy is the most direct and accurate diagnosis of fatty liver,however,due to the condition limitation,B ultrasonic,CT and3.0T magnetic resonance hydrogen spectrum imaging are all adopted for the diagnosis.Key words:Fatty liver;Nonalcoholic fatty liver;Risk factors;Diagonsis 脂肪肝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常见疾病,有部分学 者认为,脂肪肝是代谢综合征的一个组成部分[1]。 根据是否有过量乙醇摄入,可将脂肪肝分为酒精性 脂肪肝(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AFLD)和非酒精 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2]。 AFLD有明确的危险因素,过量的酒精摄入以及慢性 酒精中毒伴随的营养不良是最主要的发病因素。下 面就NAFLD的危险因素及脂肪肝的诊断作简要 综述。 1脂肪肝及NAFLD的定义 1.1脂肪肝脂肪肝是指肝内脂肪蓄积过多的一 种病理学状态。正常肝脏的脂质水平占肝脏湿重的 2% 4%,当肝细胞内脂质蓄积超过肝脏重量的5%, 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有30%以上的肝细胞脂肪样 变性时称为脂肪肝[3]。2003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分 会制订了脂肪肝分级标准[4,5]:30% 50%的肝细胞 脂肪变者为轻度脂肪肝;50% 75%的肝细胞脂肪变 者为中度脂肪肝;>75%的肝细胞脂肪变者为重度脂肪肝;视野内脂肪变的肝细胞<30%者够不上脂肪肝标准,称为肝细胞脂肪变性。1.2NAFLD NAFLD是指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中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硬化等类型[6]。 2NAFLD的危险因素 NAFLD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进展缓 慢,该病的发生和发展与脂代谢紊乱、促炎性因子增加、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以及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以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热量及脂肪类物质摄入过量为诱发NAFLD的最重要的因素。向茜等[7]通过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超声检查和临床资料分析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NAFLD患病率高达46.97%,谷氨酸氨基转移酶、餐后2h末梢血糖、稳态胰岛素评估模型IR指数、体质量指数、性别等与NAFLD相关,合并NAFLD组较未合并脂肪肝对照组的脂代谢紊乱明显增多。也进一步证实了IR、谷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超重、糖、脂代谢紊乱、男性等可能是NAFLD发生的危险因素。 2.1IR IR是NAFLD形成的重要因素。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8],NAFLD常继发于IR以及IR相关的肥胖、2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代谢紊乱。Mar-chesini等[9]发现,IR可以独立成为脂肪肝形成的危险因素。IR导致脂肪在肝细胞内储积主要通过以下

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

690堂丛壁望坚型』坐堂蔓!!塑塑!!!型:!!:竺竺!婴:!!!!!:型J 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 厉有名 【关■调】肝疾病,酒精性。发病机制一 Newinsightonthepathogenesisofalcoholicliverdlseasts.LIYou—ruing. [Keywords|Alcoholicliverdiseases;Pathogenesis [Firstauthor“address]DepartmentofGastroenterology.FiBtAffiliatedHospital。MedicalCollege.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310006.China 1.肝脏酒精代谢产物损伤:(1)乙醛的化学性损害:机体摄人的酒精90%咀上在肝脏代谢,经过乙醇脱氢酶,肝微粒体乙醇氧化酶系统和过氧化氢酶氧化成乙醛,乙醛可损害各种细胞器和酶的结构功能;又能刺激免疫系统,诱发免疫反应性肝损害t损害线粒体脂肪酸的日氧化,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谷胱甘肽(GSH)的生物台成,减弱超过氧化物酶等抗氧化功能。(2)氧化还原反应的改变:酒精氧化引起氧化型的辅酶I(NAD’)向还原型辅酶I(NADH)转变,导致NADH/NAD+比例增加,进而影响了NAD+依赖的过程如脂质和糖的代谢。过多的还原型等价物通过促进脂肪酸合成并抑制其氧化,引起甘油三酯在肝细胞内沉积。NADH也抑镧了草酰乙酸、丙酮酸、磷酸二羟丙酮和糖原合成酶的活性,进而干扰了糖原异生过程,导致患者低血糖症。氧化还原状态的改变和代谢紊乱是酒精代谢过程中的的急性改变,戒酒后可以逆转。而慢性嘈酒者因肝细胞的损害和阻止NADH向NAD+的再氧化而延缓其逆转过程。(3)氧应激与脂质过氧化:酒精在肝细胞内通过细胞色素P450lIE1(CYP2EI)和酒精脱氢酶介导氧化形成很多自由基,包括羟乙基、超氧阴离子(O:)和羟基(OH),它们对细胞内物质产生氧化损伤。过多的NADH促进铁蛋白向铁的转换,而铁在还原状态可与过氧化氢结台形成羟乙基;肝内炎症细胞也能产生过氧化物引起氧应激-酒精亦可自发的或通过其他途径激活库普弗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产生过氧化物。自由基攻击不饱和脂质启动脂质过氧化反应,饮食中加人多不饱和脂肪酸可增强脂质过氧化,而多不饱和脂肪酸本身是CYP2E1的诱导剂。并对肝细胞膜脂质沉积有叠加效应。酒精诱导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和肝脏损害可因加入CYP2EI而缓解。丙二醛和壬烯是两个强毒力的脂质过氧化终产物,常作为判断脂质过氧化的指标。它们可促进库普弗细胞与肝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并共同进一步介导肝细胞死亡、Mallory小体形成、肝星状细胞活化和肝纤维化形成。DNA和脂质一样对氧应激很敏感。氧化剂可引起线粒体DNA缺损和突变.进而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慢性酒精摄人可导致肝内很多抗氧化剂如维生素A、维生紊E和谷胱甘肽等耗竭。14)线粒体损害:肝细胞线粒体肿胀是酒精性肝病特征作者单位:310003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临床精萃? 病理之一。约25%的酒精性肝病患者中可出现线粒体巨大症,而非酒精性肝病还不到1%。酒精性肝病线粒体改变影响了线粒体的功能,如氧化磷酸化和三羧酸循环被抑制40*/,。酒精性肝病中线粒体膜脂质、线粒体DNA和其蛋白合成异常造成线粒体的损害。乙醛和自由基可诱导线粒体损害,而后者引起的损害因谷胱甘肽的耗竭而增强。(5)铁负荷:铁可诱导自由基的形成.促进脂质过氧化导致细胞器的破坏。当过量的铁持续聚积在肝脏内,长期作用可使细胞坏死并促进肝组织胶原形成启动肝纤维化,最终发展为肝硬化。铁有催化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并对酒精引起的肝细胞损害起到了协同的作用。酒精可以干扰正常的铁代谢,大约三分之一的嗜酒人群有铁的过渡沉积,进而引起肝脏的损害.其机制可能与自由基介导的毒性有关。酒精诱导的铁代谢紊乱的机制可能与铁是一种前氧化因子有关。 2.炎症(免疫)机制:(1)细胞因子:很多炎症细胞因子都参与酒精性肝病的发病机制。酒精性肝病动物模型中发现肝脏有肿瘤坏死因子d(TNFa)mRNA表达增加,主要有由库普弗细胞产生,并在细胞坏死和炎症发生前开始表达。它可引起肝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凋亡。可以增强细胞间黏附分子l的表达并参与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亦可诱导肝细胞产生嗜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白细胞介素(IL)一8。慢性酒精摄人可诱导肝细胞产生lL一6和转化生长因子§(TGF—B),酒精可以使IL“和TGF—B升高2-4倍,与肝纤维化特异相关。IL一8在肝细胞和库普弗细胞中表达,可被氧化剂和TNF一口诱导产生.(2)库普弗细胞和内毒素的作用:库普弗细胞是酒精性肝病炎症和纤维化细胞因子的主要来源,库普弗细胞的激活是酒精性肝病的一个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内毒素是嗜酒者体内库普弗细胞激活的重要介质。慢性酒精中毒可诱导低水平的内毒索血症,可能是由于内毒素增加了小肠的通透性,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有关。如果内毒紊与库普弗细胞相互作用,可增强过氧化物和细胞因子的释放促进肝损伤。(3)免疫反应:肝细胞蛋白和乙醛及羟乙基形成加台物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引起细胞免疫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及乙醛的化学性损伤可致白细胞浸润,库普弗细胞释放IL-6和TNF—a增加,而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可引起炎症和纤维化。乙醛蛋白加合物主要位于肝损害比较明显的中央静脉周围,可刺激肝脏胶原合成直接导致酒精性肝纤维化。 3.缺氧:在肝脏,由于血流从门静脉和肝动脉到中央静脉的特殊性以及沿着肝窭细胞的耗氧代谢过程,肝脏内形成了明显的氧分压梯度,氧分压从门静脉周围区域65mmHg降至中央静脉周围的35mmHg。随着过量酒精的摄人,肝细胞处于相对缺血状态,特别是中央静脉周围、更易陷人低氧状态。酒精性肝病病理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且病变以肝小叶中心带(3区带)为主,早期脂肪变性多

临床综述非酒精性脂肪肝

临床综述:非酒精性脂肪肝 2015-06-26 07:35来源:丁香园作者:Lynne 字体大小 -|+ 一、概述 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就是最常见得肝脏疾病,其流行率约为25%-40%,与肥胖与糖尿病呈同步增长。如何识别共病与死亡风险增加得患者非常重要,但对于如此庞大得NAFLD 患者群体进行肝活检并不现实。 关于非酒精性肝病得描述最早见于1980 年,根据组织学将其分为两类:1、非酒精性肝病,包括独立得脂肪变性伴随或者不伴随轻度得非特异性炎症。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与前者最大得差别在于出现肝细胞损伤甚至纤维化,被认为就是NAFLD 一种进展性得亚型。近期JAMA 发表得一篇系统综述,综合了目前已有得所有证据,对NAFLD 进行了详细总结。 二、病理生理学 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就是由包括代谢、基因、环境与肠道微生态等多种机制调控得复杂疾病,脂肪变性为必须条件,但为何有些患者出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而另外一些患者却仅仅表现为脂肪变性,这些特殊机制尚未阐明。 内脏脂肪组织产生改变脂肪与糖代谢得多种信号,导致肝脏脂肪沉积,产生促炎症环境,从而引起肝脏与其她组织细胞得损伤。一系列得损伤过程如氧化应激、未折叠蛋白反应失调、脂毒性与凋亡途径导致肝脏进行性纤维化,有些患者甚至出现肝硬化与肝细胞肝癌。 三、重症患者得评估、诊断与识别 NAFLD 患者中,绝大多数无症状或仅有非特异性症状如乏力,有些会出现右上肢疼痛。因此NAFLD 得诊断常常在其她不相关症状而进行得影像学检查中偶然发现。查体通常也无特殊发现,但就是向心性肥胖与肝大多见。 一旦发展为肝硬化,肝掌、蜘蛛痣、男性乳房增大或者水母头状态等体征可能出现;失代偿得患者则更加严重,还会出现其她体征如腹水、黄疸、指甲改变(特里或林赛甲)、脾大或者扑翼样震颤。由于缺少可靠得诊断试验与筛查方法,缺少对病情进展风险得评估,导致很多病例在进展为肝硬化时才被发现。因此临床医生需要警惕。 NAFLD 患者中,合并非酒精性肝炎得患者相比单纯性脂肪肝得患者进展为肝硬化得可能性更大。出现代谢综合征表现得患者(主要为向心性肥胖、高血压、胰岛素抵抗、高甘油三酯与低高密度脂蛋白)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得发生风险正相关。 两个大型队列研究发现,在大于50 岁合并糖尿病或肥胖得患者中,66% 肝活检提示非酒精性脂肪肝炎伴严重得纤维化。虽然代谢因素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但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患者中疾病进展率仍差异较大,有些几十年进展较慢,有些则在5 年甚至更短得时间内出现严重纤维化或肝硬化。

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_李莹

·综述与讲座· 文章编号 1007-9564(2009)10-1648-03 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200032 上海市,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李 莹 顾长好* 张 玮 关键词 脂肪肝,非酒精性;发病机制 脂肪肝是一种由多种诱因引起的,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质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 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脂肪性肝硬化四个病理过程。根据有无过量饮酒史,将其分为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肝(N A F LD )。而N A FL D 目前是西方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在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30%[1]。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及肥胖人口的增加,NA F LD 也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部分N A F LD 并不是一种良性的、静止的病变,它可继续进展为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甚至肝癌[2] 。因此对N A FL D 的防治日益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本文就NA F LD 发病机制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N AF LD 的主要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目前的许多理论都停留在假说的阶段。占主流地位的“二次打击假说”最早是由Day [3]在1998年提出:该学说认为胰岛素抵抗会导致肝脏脂肪沉积成为NA F LD 发病过程中的一次打击;而在肝脏脂肪沉积基础上所发生的氧应激和脂质过氧化则形成二次打击最终导致N AF L D 的发生。在这一过程中可能I R 不仅参与首次打击还参与了二次打击。目前对NA F LD 机制的研究热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胰岛素抵抗 N AF LD 通常与体重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等代谢紊乱有关,是胰岛素抵抗综合征代谢综合征的组成部分。N AF LD 的发生与胰岛素抵抗是并存的[4] 。胰岛素抵抗与肝脏脂肪堆积有关,I R 可减弱胰岛素对脂肪代谢的调节作用,使脂肪组织分解释放游离脂肪酸增多,脂肪酸可直接经门静脉排至肝脏,在肝细胞内堆积,增多的脂肪酸又可通过抑制胰岛素的信号转导和减少胰岛素的清除,加重IR [5]。而在非肥胖糖耐量减低(IG T )者中,伴有NA F LD 比不伴有的患者有更明显的胰岛素抵抗[6]。胡中伟等[7]对82例经肝穿活检诊断为NA F LD 的患者检测血清瘦素、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水平及血脂,采用稳态模式评估法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BM I ,同时选择20例肝穿活检正常者为对照,结果表明N AF L D 病变程度与血清瘦素水平和胰岛素抵抗呈正相关。Adams 等[8]在一项11年的随访研究中,以1994—1995年的Busselton 健康调查为基础,2005年对358受试者其中109例为N A FL D 患者进行肝脏并发症、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检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N A F LD 伴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 LT )升高是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相似的Rique lme 等[9]对832名智利的西班牙人进行大规模的人口研究,多元分析中的变量肥胖症、胰岛素抵抗、升高的A LT 和高敏C 反应蛋白(hs -CRP )与N A F LD 呈现独立的相关性,并且hs -CRP 对N AF LD 比A L T 更加敏感。而在分子水平上,如Piro 等[10]测量了N A F LD 患者和正常肝脏组织有关胰岛素信号系统和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多种成分,提出是丝氨酸或苏氨酸蛋白激酶(A kt )在其中起关键的作用,胰岛素抵抗可能导致肝脏衰竭。2 脂质代谢紊乱 N A F LD 与机体代谢紊乱密切相关[11],特别是血中高甘油三脂和游离脂肪酸以及导致的内脏肥胖患者的发病率是正常人群的5~6倍[12]。其可能作用机制如下[13]:①肝细胞内非脂化游离脂肪酸(FF A s )增多,肝内三酰甘油(T G )合成原料增加。一方面,IR 增强外周脂组织的T G 降解,同时抑制F FA s 的酯化作用,因此外周循环中的F FA s 水平增高,肝脏摄取的FF As 相应增多;另一方面,高胰岛素血症的作用增加肝细胞内经“从头合成”途径合成FF As ,并抑制其β氧化,肝细胞内FFA s 因而蓄积增多,肝内脂质合成亦加强。②高胰岛素血症上调相关脂肪酶的表达。FF A s 及其代谢产物是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α(PP A R -α)的配体,这一转录因子调节很多酶的编码基因,这些酶涉及过氧化物酶体、线粒体、微粒体的脂肪酸氧化。③极低密度脂蛋白(V L DL )输出减少。以上因素均可破坏脂肪组织、脂肪细胞与肝细胞之间脂肪代谢的动力循环平衡,引起脂肪肝。3 氧应激及脂质过氧化损害 促氧化物增多和抗氧化物减少的氧应激,可导致来自分子氧的游离基或反应性氧(RO S )产生增加,ROS 与多价不饱和脂肪酸起脂质过氧化反应,生成过氧化脂质,其中线粒体是肝脏ROS 形成的主要部位。有实验研究表明肝细胞色素C 氧化酶活性下降以及线粒体编码呼吸链相关的细胞色素C 氧化酶CO X Ⅰ基因和蛋白质降低,与脂肪肝引起的肝脏损害密切相关[14]。脂肪酸氧化产生肝毒性的RO S ,从而加速氧化应激过程,推动了脂肪肝向肝炎及肝纤维化发展的进程。但是目前也有一些临床实验表明抗氧化剂的治疗是无效的,如Chen 等[15]通过一项针对109名糖尿病患者的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认为服用大剂量的V itamin C (800mg /d )对改善2型糖尿病的血管内皮功能及胰岛素抵抗均无效。 · 1648·Chin ese Journal of Coal Indus try M edicine Oct .2009,Vol .12,No .10 *上海中医药大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