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必修1:模块教学整体设计

必修1:模块教学整体设计

必修1:模块教学整体设计
必修1:模块教学整体设计

必修1:模块教学整体设计

第一讲

必修一模块教学整体设计的讨论。必修一模块可能是地理新课程必修三个模块中老师们认为困难最大、问题最多的一个,山东和海南两省作为我国第一批课程改革的试验区,对必修一模块已经进行了很多的研讨,也想了很多办法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在07版的视频课程中,我们也对必修1进行过专门的讨论,关于必修一模块的整体框架和具体标准,课程标准里还有课程标准解读中都讲得很清楚,今天我再来讲这个问题,想重复一下几点,作为我们后面几讲研讨的基础。

第一点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性,在实验中,老师们遇到的问题是必修一模块内容多、讲不完,还有是内容比较难,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处理这类问题关键,一个就是要把握住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性,也就是说,即使将来其中有些学生是要去大学学习地理专业,高中阶段也只是个打基础的阶段,或者可以描述为较高阶段的启蒙教育,而不是直接为大学地理专业培养未来的学生。

这是第一点高中地理课程的基础性。

第二点要强调一下,就是高中地理课程人地关系这个主线,人地关系的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不只是口号式的东西,这些思想、这些理念在高中地理科学中的体现,也不仅仅表现在课堂上要渗透这些内容,还表现在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如果遇到比较困难的选择、取舍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类内容学习的需要,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免对某些自然地理学科内容挖得过深,或者做些不适当的拓展,这也必修一课程标准制定时采用的一个原则,也是我们许多知识教学的落脚点所在。

我下面举几个例子。课标中有这么一个要求,是简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就这条标准来说,它关注的重点不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而是他们对地球的影响,这个就是从课标制定角度来说,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一种反映。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课标解读里面,也做了一些说明,课标是从对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意义来考虑的,所以舍弃了关于海水自身性质的内容,比如说温度和盐度,而是关注环境意义最为重大的海洋水的运动形式之一—洋流,这个也是一个怎么样在课标制定中,怎么来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或者学习内容的规定突出人地关系主线的一个例子。

我们再举一个,也是必修一里面,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这样的标准在新课程,在我们必修一中也是比较多的,就是以什么为例来讨论,或者怎么样怎么样,在这类知识的教学上,或者对他进行分析的时候,有人也提出过疑问,说每种自然灾害都是有特定的灾害和发生原因的,学习了这种自然灾害,不一定就能自动,或者就能认识另外一种,说是不可能把认识这种自然灾害学到的东西迁移到对其他自然灾害的认识上,这样的说法也是没有错的,比如说学习地震以后,学生并不能自动认识其他的自然灾害,比较旱灾或者其他的自然灾害,这个是从知识体系的角度来理解的。

但是在课标中,我们注意到,这个要求是属于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个范畴,课程标准不是要求系统的学习自然灾害,而是学习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以一种自然灾害为例,是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灾害与人类环境关系的,这是第二点—人地关系主线,在我们备课和思考教学问题的时候,是一个重要的基本点。

第三点,注意一下课标对学生活动的安排,课标标准中对学习成果或者说学生学习以后要达到的一些程度,做了一些要求,我们仔细研究一下这些要求,就有助于我们重新考虑教学上的一些行为,我举个例子,课程标准中有这么一条,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这里面有一个学习活动上或者学生能力在这方面的要求,就是运用示意图。这个要求有可能改变我们日常教学中的一些习惯做法,假如说我们以前习惯的教学是把水循环示意图当做一种固有的知识,现有的知识拿到课堂上为学生去讲解,然后让学生记住,如果我们以前这样上课的话,那么新课程中就需要对这些做法做一些改变,示意图在这里成了学生表达对某种地理过程认识的一个工具,也就是说,学生要用这个示意图,要会这个示意图来说明或者来表现他对水循环这个现象或者这个地理事物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就有可能这样来做,

先引导许多认识地球上各种水循环带来的现象,再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用示意图来概括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第四点,关于课程标准结构、教科书结构、教学结构和学生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我不展开说,我想给大家看一些图,这张图是必修一课程标准的结构图,这也是在课程标准解读里面可以看到的,这张图不完全是把必修一的内容用原话展现出来,而是做一些概括,比如说我们看下面自然环境包含这些内容,左边这张图是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在这里面,下面有几个黑点,这几个黑点是对课程标准的概括,而不是课程标准的原话,比如说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地表形态变化、大气受热等等,它是提炼一些关键词,中间这部分,是整体性和差异性,也是提炼出了一些关键词,右边这个是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自然条件的影响,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自然资源的影响,自然灾害影响,我们就以右边这个为例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出,课程标准里是很具体的,比如说以什么什么为例,或者说是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它是个很具体的要求,但是经过概括以后,我们可以看到,那些以实例来说明的一些具体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它实际上都是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这个大范围里面的某一个方面,这样一归纳,我们对这个结构就很清楚了。

这是我们看到的,根据课程标准整体出来的必修一的内容结构,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课程标准的呈现的一个结构。

下面再看这张图,这张图是四套地理教科书的一个结构图,我们可以看一看,四套教科书在必修一的结构还是有不同的,有的是有很大的不同,从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来,教科书的结构和课程标准的结构也是有着很多的不同的,或者有的版本差别大一些,有的版本差别小一些,这个是教科书编写者,他们研究出来的一种教材的结构。

我们在课程标准的最后也可以看到,他对编写教科书提了一些建议,其中第一条就是建立合理的内容结构,而这条建议说明什么?说明教科书不一定完全按照课程标准的结构去编,它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或者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建立一个他们认为是合理的教材结构,这是第二张图的内容。

另外还有一个结构是教学结构,教学结构肯定是多种多样的,是老师们在运用课程标准和教科书设计自己教学的时候形成的各种教学结构,所以我也不好在这里面具体的展示。

教学结构和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有关,不同的教师对同一个课程标准的理解往往有很大的差别,我们看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并不是对整个高中地理课程或者对整个必修一的理解上的一些说法,而是对其中一些内容的看法,但是我们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老师们在理解课程标准的时候,是有着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看法的。

我们先看一段座谈会的录像。这个是山东淄博老师,他们在讨论戚建涛老师那堂课的时候,拍的一个录像,这个录像的主题我们在下一讲看到,但是我认为这段话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老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所以先放在这儿请大家听一下。

考试大纲、高考大纲或者说明,和咱们有的说是一样的,我看了还是不一样的,你比方说高中戚建涛老师讲的这节课,这个内容从课程标准来讲,绘出气压带、风带的示意图,然后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是这样一个要求,在考试大纲里面或者说明里面,……,这个光说内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几种规律以及对气候的影响,这里面绘图的问题,根本没有提要求。

除此之外,如果是说课程标准用绘图说明,这是一个基本的要求,但是这个地方,就不局限于用绘图的一种方式,比方说第一部分的内容,就是大气受热过程,课程标准说绘图说明大气受热的过程,到咱们考试说明里面,就是大气受热的过程。这是不是就说明除了绘图之外,别的形式也是在考试范围之内的?这样老师掌握起来的时候,就不能局限于课程标准了。

但是按照我们新课改来讲,我们就得按照课程标准来讲,你那个大纲实际上和这个标准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所以有些老师理解一样,我的理解不是一样的。

在这段录像里面,我们可以注意到,他们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课程标准说是绘图说明什么什么,但是可能另外一种理解就把绘图说明略去,把课程要求直接理解为大气受热过程,有的老师认为这是一回事,有的老师认为这不是一回事,这就是对课程标准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这个是一位老师写在教案里的,对课程的一个理解,他认为课程里面的行为动词归纳是属于知道的层次,归纳就是知道,他把关于世界洋流的课程标准理解为通过读世界洋流分布

图,能够知道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这个也是老师们对课标自己的一个理解,这个理解都影响到实际教学中教学结构的形成。这是关于教学结构。

最后当然还有一个学生的认知结构,这个当然更为复杂了,我们在这儿没有办法展示一些具体的东西。

通过以上这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课程标准的结构不一定是教科书的结构,也不一定是课堂教学的结构,这是我们理解思考地理教学问题、开展创造性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点。

刚才我就必修一教学中一些比较重要的要点进行一些归纳,有些东西老师们都很熟悉,等于是我们再强调一下,以便我们后面开展研讨。

孙有坚老师介绍海南省对必修一模块整体设计的思考和要求:

山东是用四个版本的教材,我们主要使用人教版和中图版两个教材,对必修一整体的设计,我想有几个必须要求的问题,首先是要明确必修一,也就是我们常讲的自然地理那一部分,这部分的主题的内容和知识的结构、知识的构成,我们各位老师必须要明确,这里面有两点需要明确的,首先我们教材的重点是要阐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个主要的方向、主题我们要确定这本书主要是讲什么的,那么它从哪些方面构成了必修一的内容呢?这就要求我们要明确这个知识的构成,也就是说,自然环境的各个要素,他们的形成、发展以及对人类的影响,这个方面我们要从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地质地貌等方面来了解我们这个问题。

当然不同的版本安排是不同的,比如说人教版对这个必修一里面的安排,是分为五个章,16个节,每一个章还设置了五个问题的研究,而中图版是从四个方面、四个章、13个节来展示这些方面的内容,每一个章首都安排四个课题,每一节的结尾都安排一个小的案例研究,所以我们拿到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做一个模块的整体设计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明确他的主体内容是什么,它的知识结构怎么样,这是我的第一个要求。

第二要明确我们必修一的整个教学思想。整体的思想是通过高中地理课程,实现课程理念的重大转变,我们初中已经搞过几年,必须要明确初中地理的六大理念,高中地理还要实现五大理念,比如说培养公民的素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重视问题的探讨,要广泛的使用信息技术,还要对课程的评价使用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的方式,这个都是新的课程理念的重大转变,不光如此,我们的学生还要培养他们形成一个基本的地理视角、地理观念和地理的方法。

因为必修一主要是讲自然方面的东西,自然地理要求培养学生形成一个看问题的视角,就要学会综合的看问题,要用动态的观点看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那么把握分析问题的空间尺度,你学完地理和不学地理完全不同,这是我们教育的一个要求,要求学生形成一个看问题的视角,这是一个观点。

第二,还要形成一定的地理观念。比如说要认识到自然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础,尤其自身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我们现在就是要探讨这个规律,它是怎么发生、怎么发展的,它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

还有一个观点,要求我们的学生能够明白人类活动必须要处理好人地关系,还要懂得因地制宜,要懂得自然环境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个道理。

当我们形成了一定的观念以后,我们学生要掌握一套学习方法,比如说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学习,而是自主学习,特别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增强收集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要增强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说,往往一般情况下,一提到就是两个方面,知识和能力,能力从哪里来?很多情况下,都是从学习的过程中,也就是我们教学的过程中形成培养出来的,所以这是我说的第二个要求。

我们安排必修一的时候,我们还要明确教学任务和时间的分配问题,大家都知道,每一个模块36课时,一个学期20周,最多只能用18周,那也就是说,平均每个周是两个课时,在这样的前提下来安排我们的课程,我们的课组长,特别是这个年级备课组,我们心中必须有个时间观念,如何分配这个时间。还要考虑,我们有一个中考,还有一个期末考,我们不能把全部的时间压在课堂教学上,后来的复习时间、考试时间我们还要考虑到的,我们还有预留一定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有些学校现在安排每个学期或者说每个年级都有一个综合

实验,或者是综合实践周,比如说海南中学安排得是比较好的,常年就形成一个制度,就是特别安排出一个周是作为一个社会活动、社会调查。

当碰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这个时间又要充分的计算在内,我们对时间安排不能按部就班,不能一刀切,要看内容多少或难易来定,比如某一些课估计难度比较大,我可以灵活的使用,就以人教版为例,它有一个课时安排的建议,也就是说,第一章安排七节,第二章安排八节,第三章安排六节,第四章安排六节,第五章安排五节,复习总结安排四节,那么这样一个安排,不一定每个人都有这么遵守,这么执行,我们可以根据我们学生的具体的情况和实际上课的时间来计算,有些是需要拉宽的,有些是需要压紧的,这个是时间的分配,作为我们一个备课组,一定要把这个时间安排好。

还有几个原则性的问题,我们也要强调,比如说高中地理是系统地理,我们要求学生学会三个词,一个是“就理(音33:00),辨因,评价”。这三个基本功能我们不管是哪一章哪一节,我们都要培养学生形成这么一个能力的问题,要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第二个原则,我们一定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不能随意。现在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很多老师上课的随意性很明显,他教过小版本的高中地理,也教过大版本的两本装的高中地理,现在是三本装的了,新的课程反正合起来,过去怎么样讲,现在还怎么样讲,因为我们的课程标准已经变化了,已经跟原先的要求有所出入了,但是他还是用老的方法来讲这个内容。

所以对原理性的知识、理论性的知识,要以课程标准为度,不要任意的拔高和加深,我觉得现在很多人就有这个问题,就是随意的加深这个错误。

第三个原则,是对教材必须进行重新加工处理,不能照本宣科,我们现在不是提倡要用教材来教,而不是光教教材。很多老师还没有办法跳出教材这个框框,教材上怎么说,他就怎么教,很多情况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例子,没有办法引进课堂。当然这个跟我们的条件有关系,有的老师才有一本课本,其他的东西没有了,要想了解别的版本,他没有条件。

另外一个,要注意图文的转换,知识的迁移,都是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的技能,凡是能够用图来呈现说明解释的问题,我们不要光光停留在文字上,也不要死记硬背几个文字的结论,凡是有案例,比如说举例、实例,必须在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的思路、程序、方法等明确与掌握上,而不能就事论事,特别是在自然地理跟人类活动、人文地理一结合的时候,我们如果不掌握一套思路程序和方法,那就很难解决实际的问题。

高中教学过程中,就碰到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那就是时间分配和难度把握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大家都在探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不少老师觉得,有很多问题还是讲得不深不透,一定要把它们讲得很深、很透,但是讲多了,时间就超过了,一节课讲下来还讲不完,不要说学生活动,就是基本的练习都做不了,这个问题都是引起我们的深思。

因为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我们的学生也有不同的类型,我们要量体裁衣,但是他有一个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我们就要掌握从基本要求做起,如果没有条件的,你完成基本要求,如果有条件的,可以适当的拔高,这就要看你具体学生的情况,我们教育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进行教育教学。

另外一个,我们不要过于提前关注高考的问题,我现在发现很多学校一开学就开始讲天文方面的,特别是把高考题都搬出来了,我觉得这非常没必要,毕竟高一的学习和高三的学习,从学习的方式上,学习的特点上,学习的结果上,它的要求是不同的,我们现在高一的学习主要是知识的生成,你的思路的开拓,到高三的学习,又不是知识的生成的问题,而是知识的归纳和巩固的问题,你不能用高三的要求来要求我们的高一的学生,当你用高三的要求要求我们高一学生的时候,他就缺乏了那种发散的思维,缺乏了探究的趣味和意义。当你当头来,高三过了三年以后,将来三年后的要求,又不是目前高三要求了,那么这批高中生很可能就会被你教师拖累了。

所以,这个问题,我不建议、也不赞同把高考的问题过早的塞到高一的教学。

时间的安排,确实是一个难题,但是我们要记住,所有的教学都要依照课程标准,另外,还要注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问题,也就是说,某一些问题好似是砍柴,某一些问题,好像是磨刀,这个磨刀和砍柴的关系,我们一定清楚的把它看好。往往我们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原理就在里面。

所以海南的整体教学的设计,基本上我们要注意上面几个问题。

李岩梅老师介绍北京市对必修一模块整体设计的思考和要求:

北京市今年进入了课改的第三年,从课改的第一年开始,我们就根据课标的要求,制订了北京市的高中新课程教学指导意见和模块得学习要求,根据这个要求,根据课标的要求,我们制订了我们全市的普通高中会考考试说明,就全市的高一高二的学生,基本上都要参加全是同一的会考,课标要求指导意见和会考说明可以说是对教学和考试的一个规范,从全市进行高中新课程的培训以及我们进行高中新课程的教学的研究,我们依据这几个文件,我们主要在以下几个对教学和考试进行归纳和指导。

首先是以课标为依据,而不是以教材为依据,北京市全市主要使用两套教材,人教版和中图版,东片使用人教版教材,西边使用中图版教学,在教学的培训上,我们原则就是以课标为依据,建议老师,人教版的老师手上也要有中图版的教材,教中图版教材的老师手上有人教版教材,这样,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从资料的选取、案例的选取等方面就可以参考其他版本的教材,综合其他版本教材中的优点、长处,我们进行教学,而以课标为依据。

在指导意见中,我们对教学中的一些重点的方面进行了规范,比如说对模块一、模块二和模块三,三个模块之间的关系,每个模块主要知识内容的组成,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模块一二三每一部分所体现的知识内容的要求,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我们都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另外,对模块一的主要的教学方式有建议,案例有要求,有选择上的要求。

在这个指导意见里面,我们最后有一个模块需要要求,这个是一个表格式的,对应的课标要求具体要求是什么?它的教学活动建议是什么?在教学活动建议上,我们分成了课外的活动建议有什么,在课下学生可以开展一些什么样的实践活动,所以我们是通过这个模块学习要求和教学指导意见对全市的教学有一个基本的规范性的要求,北京市可能也就十所示范高中不参加全市的统一会考,所有的学生都要参加全市的会考,所以我们是通过模块学习要求对教学有一个规范。

通过考试说明,通过我们的会考,我们对全市的整体的教学质量有一个基本的测评,考试说明对考试的要求也是非常具体的,这个地我就不展开说了。

第二点,在教学上,我们提倡对三个模块的教学进行整体的设计,也就是说,我们建议老师,在教必修一的时候,不要仅仅的研究必修一的课标要求和教学内容,我们建议你同时要看必修二、必修三整体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说,你在教必修一的时候,你就要想到必修一的内容,主要的内容是什么,为必修二和三的教学打下基础。

我们都知道必修一主要是讲学生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内容,那么必修二、必修三讲什么?所以因为讲到模块三的时候,有一些区域地理的内容,那么它有一些自然环境的基础知识可能在必修一课本上没有要求,但是实际上是研究必修三的基础,这些内容实际上在教学中也要逐渐的渗透。

所以从教学上要整体设计。这是第二个方面的要求。

第三,就是要突出三个模块由低到高层次上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特点上的要求,刚才孙老师也说,必修一主要培养学生的能力、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必修一重点是培养学生有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地理的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基本的技能,形成初步的地理观念。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想到,根据必修一的知识内容,它主要是一种归纳式的教学方法,因为我们知道,老师在教学中,往往爱用演绎式的方法,上来就讲规律,然后分析为什么是这个规律,在现代的教学中,我们是提倡让老师从图上,从生活上发现规律,这样一种思维方法。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这几年的重点是落在了对教学的课上板书的设计上,过去的板书设计,我们知道它往往是条目式的,现在我们这几年都在的工作,就是要对板书设计有要求。

刚才孙老师说了,知识结构应该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提倡老师在教学中对板书进行整体设计、结构设计,前两年,我们每一部分的内容或者每一课时,我们要求老师尽量采用结构式板书,到今年,我们经过这几年的思索,我们想到板书设计应该进一步整合,也就是说,几个课标要求,同一部分的课标要求有可能要求一个结构式设计,可能是你在某一个课时里面,只是这个结构式中的一个部分,这样板书设计我们想到有几个好处。

首先我们这种结构式板书,我们还提倡要尽可能的加进一些关键的图,也就是说,到现在我们提倡图文并茂的结构式板书,这个好处是什么呢?第一,在结构式板书中,体现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也就是说,体现了课标的主要的要求,这是一点,第二点,实际上结

构式板书也体现了学习的方法和思路,而不仅仅是学生去背。

刚才我说了,学生要学习培养地理的习惯和思维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他就会学会用地理的词汇去表达地理问题,因为我们发现,学生学完地理以后,往往不会用地理词汇表达地理问题,所以我们想到,这样一种结构式板书,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和难点内容,有利于学生进行归纳式的思维、方法,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是对关键图的分析,我们想到这个关键图的分析,每一部分都有关键图,尤其是必修一的几幅关键图,这个关键图的讲解,不仅仅是老师的一个讲解,而是在分析关键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地理的规律,然后用这种规律解释一些现象。

再有一个,我们提倡尽可能的在必修一这部分内容,是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那么,每一部分内容都尽可能的联系生活实际,这个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教材中可能没有,但是我们要求,是在每一部分,比如说讲到热力环流,讲到洋流,我们要求要联系生活实际、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这样我们的地理课应该说才是学习有用的地理。

另外,通过结构式板书,我们认为也可以进行知识的前后联系,必修一是必修二和必修三的基础,可能讲到必修二的时候,这个内容更加突出,也就是在必修二的结构式板书设计中,我们可能就会联系到必修一和必修三的内容。

比如说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样一个五角星的图,我们在必修三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它作为一个基础。

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是提倡老师每一部分的内容都要和学生身边实际的例子相联系,要对关键图进行分析,那么要设计整体的结构式板书的内容,再分析结构式板书的内容,体会地理的科学性,因为我们发现,在一些基本的对地理知识的内容的掌握上,有些老师也不一定很清晰,课堂上或多或少存在着科学性问题,所以从备课上,我们是通过这些方式、通过这些要求对老师具体的进行教学上的要求,这样使得我们的地理课从整体上能够有一个基本的要求,达到一个基本的标准。

第2课

林:刚才我们听了三个省市关于模块儿一教学整体设立的一些做法或者想法,那实际的教学中呢,可能还有许多具体操作性的问题,或者一些具体问题需要我们深一步的研讨。这里面我认为最关键的问题,还是怎么样把新课程的基本历年渗透在必修一教学的整体设计里面,在这儿呢我想谈三点,第一点就是必修一自然地理教学的重点是阐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点说明什么呢,说明虽然我们必修一是以讲自然地理为主,但是它的落脚点或者它的主线仍然是人地关系,我认为这个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在我们进行模块儿教学整体设计的时候,如果想到这点的话,我们思路会不一样,这是我们必修一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当我们不好取舍一些内容的时候,那就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沿着自然地理学这个学科它的研究的思路往深处挖,这是解决我们困惑的,比如一个问题的成因你不讲清楚了,这个问题就不好讲,所以我们就必须把成因讲清楚,这个成因本身还有问题,它也有成因,我们如果总沿着自然地理学的思路深入下去的话,可能教学是一种情况,但是我们如果思路偏向人际关系这方面,我们想到呢,用自然地理的知识去解释或去理解人地关系的问题,那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可能是另外一种结果。这一点,就是为什么要强调人际关系这个主线呢,是在整体教学设计思路里是非常重要的。第二点呢,也就是刚才孙老师在介绍海南省的教学设想里面提到的一个,就是高中地理新课程,它的主要目的还是培养学生基本的地理视角,地理观念和地理方法,孙老师刚才讲的是地理学的综合观点,发展观点,全面的观点,是从这些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地理视角啊,地理观念。我想到的呢,是另外一个问题,其实也差不多,就是怎么从地理的角度去看待解决生活生产等实际中遇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而且是在一个比较基础的层面,不是地理学家的层面,不是专家的层面去看待这个问题,这个也是我们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特别要关注的一个部分,就是地理部分。

孙:学生将来不一定当农民,当工人,很可能是县委书记,省委书记,都要有这些观点。

林:今年年初一月份的时候,温家宝总理在国家教课领导小组会上有一段讲话,他的讲话网上都可以看到,我看里面关于基础教育有那么一段话,最后一句是这样的,温总理说,

不在于老师是一个多么伟大的数学家或文学家,而是老师能给学生启蒙教育,教他们学会思考问题,然后用他们自己的创造思维终身去学习,那么就高中地理课程来说,虽然内容上比初中要深很多,但是总的来说它属于基础教育,属于地理学科的一个启蒙教育。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怎么思考这个地理问题本身,而且是要教会学生怎么地理的思考问题,去处理或者对待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现象。

第三点我想谈的就是可以建立一个适合学生必修一的地理教学体系,这什么意思呢,我们课程标准里面是分三大块儿,最后一块儿是人地关系。这一部分在教学里面也是可以渗透到前面中的内容讲,你也可以单独讲这部分,也可以涉及到前面的宇宙,第一部分宇宙中的地球,第二部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部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那么其中有不少内容都可以和人类活动联系起来。所以所谓整体设计,也可以考虑打破课程标准它现在有的体系,来建立一套新的,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体系。这是我想谈到的三点。另外呢,在这个整体设计中,刚才李老师也提到了,教学方法的重要,特别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些探究的方法,或者是符合我们自然地理教学的特点实验的方法,这些方法呢,怎么样在整体设计里面有所体现,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

孙:现在很多老师提出来探究,我们的学生能否探究的问题,我觉得这个你不要把很多东西当成科学家那样的去研究,去探究。有很多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他都很注重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比如说张一老师,带学生去参观火山口,下来看到树,上面都结的一个个蚂蚁窝,那蚂蚁窝为什么老是在树干的一边,而不是其他的边,后来学生问,老师为什么这个蚂蚁窝是这么长的?张一老师说,怎么长的你就自己想想嘛,为什么这么长,它跟什么条件有关系,有的学生就提出来,是不是风的关系,有一些说,是不是那边太阳晒的关系还是什么关系,张老师先不回答,说那你们最好是砍一个下来,把它破开看里面的结构,跟阳光,跟风有什么关系,后来那个学生把这个就当成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课题去研究了。

另外她还有一次到农村,听老百姓说椰子树怕鬼,怎么回事儿呢?怕鬼就是人在寂寞的地方,他往往是产生一种恐惧感,但是叶子树,没有大脑,怎么会有恐惧感呢,但是事实上呢,人多的地方,椰子长的好,结的果就比较多,硕果累累,但是比较荒凉的地方,往往就结不了几个,这是个明显的现象,但是它为什么呢?学生听到了以后就问张一老师,是不是怕鬼啊?张老师说,你觉得呢?是怕鬼还是不怕鬼?他说是啊,老百姓都这么说,那你去问问老百姓,你带着这个问题去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后来老百姓说,因为很多原因,比如说二氧化碳的供应问题,人类给它的树肥加工的问题,还有海风影响的问题,那么你们就去查这个,最后这个课题给学生拿下来了,获得了全省一等奖,国家也把它列到三等奖的名词,还是不错的。

女:就是他带学生真正到实地去。

男:他无意中的事情,就是一个老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挑起他对这个问题探究的欲望,不是说每个问题都正儿八经的布置给学生,你们来研究这个问题,她不是,就是老师必须要掌握一定的时间机会。你说这个东西呢,我认为很必要,就是说我们一边教学,一边都要培养学生兴趣的建立,还有一个是思维模式的构建,老师一定要引导。我觉得探究的问题还是既重要,又有必要,而且要适当的安排。

李:我觉得孙老师说这个我也有体会,我觉得探究应该是一种意识,就是老师在教学中,怎么去教学,你是完全给他讲清楚了,还是说,我觉得孙老师刚才说,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咱们那个探究过程不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提出假设,然后去收集资料,再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就是说,对每个探究的问题来讲呢,不一定整个这个过程都体现的那么清晰,但是这个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去假设这个过程特别重要,也就是说老师要有这种意识,所以我觉得呢,老师首先要提出问题,提出让学生去活动的问题,而不是说比如我们讲杨柳,然后我们就把这个规律告诉他,实际上呢,探究看起来是一个挺大的内容,但是就是说,这几个环节不一定都给它面面俱到,一定要有学生搜集资料,一定要有学生去汇报啊,去展示成果,整个的环节不一定都是有这个过程,但是呢,就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去提出假设这个特别重要,我现在往往就觉得,听课好象老师老是讲,这节课我讲没讲到特别重要,实际上她们有时候更注重讲授法,那么我们课堂上好象有时候用得比较多的是启发式讲授法,但这个启发就特别重要,就是你得提出这个问题,然后呢引导学生去想,然后这个过程再去引导他去提出他自己的假设,有时候老师就坐不住了,往往就把结论告诉他了,这个空间,这个时间的掌握,孙老师你也有这种体会,就是他提出这个问题之后,

立刻就让学生回答,实际上没有给他时间去看图啊,去分析啊,去想这个时间,所以我觉得探究不一定要做的特别大,但是在你的课堂交流中,你要提出一些有思维价值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然后提出他自己的想法,所以我觉得这个过程应该是比较重要的。

林:现在探究有这么一种现状,刚才孙老师讲的这种探究活动是比较大一些,学生自主性强一些,他要到野外去搜集资料,或者去实地观察,那么李老师你说的这个是发生在课堂上的,课堂上呢,我也看了很多这样的课,主要是一种老师引导下的探究,老师提出一些问题,然后一步步的引导学生呢,获得一些结论,大概是这么个过程,这个中间呢,也有学生的讨论,可能去查查资料,但是总体上说是在课堂上做的,那么另外一种,刚才孙老师说的这种探究,实际上它叫,我认为它是自主性更强一些,比如说我们暂时把它叫做自主性探究。

李:我觉得孙老师他提出的那种探究,可能给学生的空间更大,然后他获得的能力更加综合,可能就是层级更高一点,对学生的要求更高,然后就是日常的那种,课堂上的小探究,可能就是说更经常一些,但是可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可能属于不同方面的。

林:好多探究甚至可以引起学生的讨论和争论,这些都是一个探究。

李:还有一种方式叫实验探究,就是像我看到一节课,它就是让学生先做洋葱的小实验,然后就是切洋葱,切洋葱开始没点蜡烛,然后他就让学生切,切了以后说什么感觉,学生说掉眼泪,然后后来呢,再点了两根蜡烛,说你再切,然后学生就感觉说好多了,然后就是说,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热力环流可以解释的一个现象,然后老师就是让学生在自己的笔记上去画这个过程,气流的运动,洋葱气味它是怎么样流动的,然后就和热力环流的那个流动是一致的,把这个现象和热力环流联系起来了,但是这个画的过程,她让学生自己去画,可能画的时候有错误,然后老师去指导,去解释这个怎么样,所以我觉得这个是不是可以说是一种实验上的,采用实验的探究,应该说探究可能还有其他的一些方式方法,比如说什么读资料啊,都是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去提出一些假设,然后再去论证啊,这些过程。

孙:这个实验我觉得也是同样重要,老师们有个争议就是课堂上能不能安排实验,我觉得有些简单的实验是可以做的,比如说洋流流到对面碰岸以后它发生转向,有些老师呢就用透明的,扁平的玻璃杯装点水,然后滴墨水进去,让它有颜色,再加上推,它推到岸边以后就向两边分开,通过颜色的墨水,很明显,碰到岸以后,那形状就向两边分开,这个实验呢,能够更加深刻的让洋流在不同的岸边怎么流动的活动过程呢,印象特别深刻。所以有一些实验是可以验证书本上的结论,有一些呢,又可以让学生发现一些问题,那比如说你刚才说的热力环流的问题,它也可以用一个密封的玻璃罩,看到里面的烟是怎么飞的,它也可以发现它的不同的流向,所以我觉得实验实际上,必修一,自然地理的时候,这个方式还是要使用的。

李:我现在看,这课堂上的实验,主要还是演示为主吧。孙老师说的也是演示或者是老师演示,或者是一个学生上来演示,现在就是怎么让学生能够都参与进来,来动手做这个实验,这可能是一个。

孙:我们如果是像物理化学这样的实验,每个人动手,每个人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个实验可能还是不太方便。

林:主要是什么原因?时间问题还是……

孙:场地跟材料。

李:我觉得是不是可以那样,每个学生操作试一试可能更好,但是咱们的实验,我觉得这个实验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比如说有一些是属于验证性的,那么有一些可能就是说做完了以后,你把它观察,动手当然是培养它操作啊,这方面可能更多一些,但是我觉得这个过程,就是咱们的实验,这种方式吧,在咱们必修一应该更多一点,但是整个的地理教学来讲呢,并不是主导的,那么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呢,我们究竟达到什么目的呢,我想就是怎么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这个过程,我想可能就是说,老师的引导可能就特别重要,特别重要在什么呢,比如说我就觉得老师可以让学生去想,然后就直接的,就像你刚才说的,就把这个赶快展示了,赶快就结果,而且像热力环流先展示了,或者在展示之前,你会想到什么,比如学生切洋葱了,刺眼了,然后我放了两个蜡烛放在这儿了,然后我再用一些,你们想可能会产生什么情况,然后这时候学生呢,让他去有个思考,不是说立刻做完以后,然后就告诉他什么原因,然后就让这个过程,让他绘图的过程,然后让他去猜想,所以我觉得这个可能对学生来讲,它的启发性很大,而不是说每个学生,或者呢,我觉得也可以那样,比如这种洋葱

的小实验呢,特别的简单,就是你可以开始头一个星期布置给学生,比如你们在家父母切洋葱的时候,你们去感觉一下怎么样,这个呢,我觉得就是说,可以安排在讲这个热力环流之前,或者是之后,然后去引导他,讲之前呢,你父母在解决洋葱辣眼的问题上,有没有什么办法,就是咱们的电视上,或者是父母在这个问题上都有一些招,后来我就是看洋葱那个课的时候,那个老师让学生去想有什么办法,后来有的学生说,我觉得我们家是把葱头先放到冰箱里,其实它应用的就是热啊,冷啊,他说好象放在冰箱里储存一段时间,就这些方法,包括点燃蜡烛,它原理都是一致的,所以我觉得,这个实验就是整个来讲,对地理老师来讲,因为咱们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要求,不像物理化学,他的实验可能有一个更基本的要求,那在咱们实验的目的性,然后可操作性,这些上头还是根据咱们地理学科的特点……

孙:我觉得一般的实验展示性,如果能够把一些展示性的实验搬到课堂,那是不错的。比如说流水地貌对不同颗粒的沙石的分选,用一个竹筒组成,然后放沙子,放石头,用水冲,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拿出来看,就可以看到,细傻冲的很远,粗傻留在中间,小石头留在上面,都很明显的,一般这个情况学生平时是不注意的,但是当你把它搬到课堂去实验以后呢,一方面验证了这个东西,另一方面,它经过你这个实验,他好象发现了什么东西。

李:我看了一个寒断流交汇的一个小实验,然后是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设计,然后学生一个管是热水,一个管是冷水,然后放在水里面,然后玻璃缸底下放了一些碎片,就是比较轻的碎片,然后那个学生就配合,一个学生是左手拿着热水管,右手拿着冷水管,那么这边的学生把那个管子里灌热水,这边是灌冷水,然后底下不是有一些比较轻的纸片嘛,然后就寒暖流交汇这样一个现象,所以我就觉得,你看这几个学生,他去等于设计了这个实验,然后老师去启发他设计了这个实验,然后这个时候呢,我觉得在设计之前,在操作这个演示之前,是不是可以跟学生提出问题,就是说我要做这个举动了,那么冷水,热水,在这个水里就要有这么个交汇的现象,大家会产生什么现象,在做这个实验之前,我就可以提出这个问题,这时候学生就可以有一些设想,然后呢,在这个过程中呢,操作完了以后,老师是让学生去说发生了什么现象,然后学生说什么都有,那么冷水和热水,在这个地方交汇了以后,这个碎片会发生什么情况,那么你看到什么现象就是什么现象,然后最后再引申到实际的寒断流交汇,后来我就说,这个课在科学性上,还是应该在规范一下的,因为当时他启发学生去观察的时候,没有说到应该是表层,因为他当时演示的时候,等于是鱼缸的最底处,那么实际上这里就有些科学性的问题,老师应该在规范一下,但是呢在这个过程中呢,会发生一些什么现象,你看到什么现象就是什么现象,然后再引导到实际的,那么这种寒暖流交汇,然后再引导到实际的寒暖流交汇,它是一种表层的,它产生了什么现象,然后对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它可能就更能够理解一些。这是我看到的,但是我们从课堂上来讲,可能更多的就是一些小的实验,就是我刚才说的,可能从头那个,甚至有的老师,特别简单的小实验,就是我记得原来我们四中的老师,他就拿个打火机,然后呢,把那个门一开,门缝一开,然后他就把那打火机就放到门缝里了,这时候气流运动冬天,然后我就想,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他做这个实验,也可以是印证性的,也可以是一种假设性的,那我把这打火机,我放在上面和放在下面,有什么不同没有,这个火苗的摇摆,你觉得有什么不同的没有,然后再去观察,我觉得这个效果更好,观察以后,然后再去解释这个现象,所以我觉得实验不一定非得做的特别大,好象从设施上来讲,老师做起来也很困难,这不是一种,咱们尽量还是更多的应该是常态性的,老师可能实现起来更容易一些,然后比如说应该这也算实验吧,太阳光角度那个观察。

林:广义的实验,但你说的都算实验,但是你要细分,也许那是个观察,你比如你刚才讲,拿一个打火机什么的,那个我也听过,但是我是听四中老师说的,但是他给我们讲的,跟你讲的有一点点出入,他是说是学生想出来的,我觉得这个就是完全不同了,你刚才说的可能是老师在教学的某个阶段,会让学生做个假设,探究过程的一个假设,你可以假设一下,冷暖流交汇以后,它会是一种什么情况,然后再突破这个实验做验证,那么像四中,可能四中学生吧,四中学生做这个情况呢,老师给出了一个情景,或者一个问题,你能不能用什么实验说明这个现象?那学生可能想到了用打火机在门缝那做演示,这可能就跟老师说,你用这个来演示呢,层次不一样。一个是他去观察,一个是他去设计,你刚才前面提到的那些实验,一些小演示也是,你比如说要用到学生探究里面,可能是这么个过程,我现在有个问题,或者学生自己有个问题,我能不能用实验去验证或解释这个问题,用什么实验呢,学生自己设计,这个呢,就跟老师设计好了,然后你去观察他的结果或者现象,就是两个层次的,但

不是说要求,大家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那可能太难了,这就涉及到系统问题了,就是我们要谈的,备课的整体性问题了,教学要有梯度,假如说我希望这个自然地理部分,有一系列实验的话,那可能开始是一个演示为主的实验,就是老师做给学生看,然后慢慢呢,我们会增加难度,比如让学生预测,看看我做到一半了这个实验,然后是什么,那么我们再深一点,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那设计又有两个层次,可以做,可以不做,一个我就是设计出来,现在有的考试,考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他就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在卷面上设计一个实验,考察看他会不会设计,这是比较容易的,如果有条件的话呢,你把设计做出来,这又是一个层次,那假如我们有意识的在这个模块儿设计里给它做一个梯度的设计的话,可能对学生设计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会更有效一些,不光是实验,其他的能力也是,实际上你上了一学期课了,或者半学期课了,那你可能在读图能力方面,在查阅书的资料方面,就有了训练了,那我们这个时候呢,你再设计题目,可能就不必要再从这儿开始了,可能就高一些了。

孙:有梯度的差别。

林:对,这是整体设计一个,一般老师不会太去做,也有一定难度。

林:您是不是觉得必修一这部分讲自然地理,可能各部分内容,就是各单位内容都可以设计一些实验,我就想起来我们在进行第一轮课改的时候有一个试研究课,就是讲水循环的时候,老师就设计了一个实验,当时用水盆,然后一个是模拟海水,这里头有点沙子,当时我们是感觉,她对水循环的科学性上还是有些问题,这个过程可能老师的引导也挺重要,就是让他观察什么,让他得出什么结论,然后比如说水珠的多少啊,那么那个是让学生在课下把这个做好以后,拿到班里头去展示这个内容,那么就是说,通过这个过程他去体会蒸发量的多少这些内容,那我觉得可能有一些来讲,可能科学性上,还是应该规范一点,但是呢,如果你科学性达不到,但是老师应该去说明,这是一个模拟,从这点上来说,但是现在想想,自然地理这部分,应该说每一部分都应该有一些实际操作小实验,但是也有一些让他去设计的实验,我就觉得有一个老师做的特别简单的,就是对褶皱的理解,就是拿一落报纸,然后弄点不同的颜色,如果我去受力了,会发生什么情况,这些我觉得都很简单,但是它确实说明一些问题,然后就像您说的,就是观察这个以后,学生就可以,你在设计一个别的,看看能不能也能够说明这个褶皱的现象,我觉得学生他的思维可能更开阔,然后对它的锻炼可能就是更高的领域。

孙:不管是湘教育的四个章,人教版的五个章,这些内容处处都存在实验的,但是就是说,根据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条件,加上时间的允许,都要综合考虑这个问题。

林:这个我觉得特别需要一个系统的思考,你比如刚才说了,它每一章都可以有实验,但是也不必要求老师每一章都做一个实验,为什么要强调实验的问题呢,是因为我个人看法,我觉得我们中学地理课呢,它是放在文科,结果就容易使得自然地理这部分呢,也用文科的方法去教,所谓去教就是看书,看图,然后思维,思变,这个是一种文科训练的方式,能不能有机会多多少少的可以做一点点的自然科学的实验,它毕竟可能是一些物理试验的应用,在地理学中的应用,那关于这个时间,你比如在孙老师提的问题也好,就是我们实验上要系统的思考,说起系统思考来,我就想起海南有一位老师叫朱金龙,当时02年的时候,初中地理课改刚开始,海南就是实验区之一,当时呢,教育部的课程发展中心,他要搞一本案例集,把他们好的经验汇集起来,地理的这事儿就交给我了,教育部他也送了我们一批案例,其中就有海南的,给我印象非常深刻就是朱老师的案例,他的案例名字叫课堂的开放与效率,他说什么事儿呢,他说在一堂公开课上,他讲的是经纬度的事儿,他涉及的非常好,我们过去老师教案都预设的非常好,每一部分准备用几分钟,都给设计好了,但是是个新课程的实验课,比较开放,开放表现之一就是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提问题,提了问题,老师还得关注,你要不关注不就是没有体现新课程的精神了吗?结果他就是不断的回答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他没有设计的问题,那时间就超了,超了结果就是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所以她怎么结束的,就是我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她反思里提的问题就是怎么样处理新课程中课堂开放与效率的关系,我说这个案例给我的印象很深,我放到案例集里面了,当时我在后面写了几句,我的意思就是说,要思考这个问题,就要系统思考,如果我们只是在一节课里面思考,可能就没有答案了,今天我们谈的问题,正好是一个模块教学的整体设计,在一学期的时间里面,我们怎么样从系统安排,像我刚才说的,自主探究和大型实验,你比如一学期安排一次大型的,自主的探究,那平时课上可以是老师引导的小型的探究,小型的实验。后来我就想,其

实这个问题现在也没有解决,它现在就是节课的概念,对我们影响是非常深的,当然课要一节一节上,但是有时候你把所有的问题,都用一节课的思路来想呢,有时候就走到死胡同里面了,你比如说探究这件事情,大型探究,我说那种自主性探究,我们就不会要求老师每节课都去做,因为一节课不能做,所以我们就不能用这种方式来思考这个问题。

孙:根据系统的安排,整个思路,也包括你原先模块儿的计划,有个系统的安排,某些地方暂时多的,某些地方简略,就要节约时间,这跟我们平常老师讨论的,教材内容的三个问题,也是有关系的。有些老师提出来,我们不要讲那么多,但是有些老师又说,你不讲整个系统就切断了,联系不上了,好象说地转偏向力的问题,还有一个气压带风带的山川环流问题,有些老师说一定要讲,有些老师说可以不讲,但是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处理?就是涉及到里面适当的增删的问题。有些原理性的,为他打铺垫的,你不加进去,他不明白,那么你这个就一定要筛到里面去做一个铺垫,但是有些好象说地转偏向力气,你就不要探究它怎么产生地转偏向力,他是怎么产生的,你这个不要讲,但是你一定要告诉老师,一定要把它偏转的方向讲清楚,在不同纬度偏转的程度有差别,这个你一定要讲清楚,讲到这里就可以了,这个没必要争它,但是那个山川环流的问题,你如果不讲山川环流你没办法理解这是为什么是下沉的,那里为什么是上升的。

林:现在老师们做整体设计的,一般是一级教课书,主要是根据教科书,有时候人教版,我看他的教参里面,提供了一些参考的数据,7、8、6、6、5,湘教版的我没有找到它的教参,但是我看到有一个省因为全部使用的是湘教版,然后我看到它的也是省教研室的教学建议,里面也是分了8,12,6,8,那么我们老师是不是就会按照这个设计,比如第一章讲7节课,第二章讲8节课?

李:现在北京我们原来是教学课时的建议,现在没有了,因为我们是想以课标为要求,就是刚才您说的,比如说必修一,有一个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就这个框题下,这个内容,刚才说了,必修一要重视人地关系,所以呢就是实际上把这一部分内容,就可以放在前面那几个单元,在每讲一个单元的时候,你都要渗透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那么实际上呢,这就对教科书有一个怎么利用的问题,就是合理的组合,还有就是刚才我们说增删内容,那么有一个老师,我们在备课的时候他就说,我们就说,你在讲这课的时候,你就要讲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要讲到必修二的时候,人类环境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这个在过程中要随时渗透思想,后来那个老师就提出一个问题,他说我最后一章没的可讲啊,我说那你没的可讲,课时不就省出来了吗?然后你在最后单元的时候,你就可以给它梳理一下,把你在前几个单元所渗透的,实际上这儿做个总结,但是你老师不是老在说,我的课时不够,然后我的学生我教他什么就是什么,而且有时候我教完了他就忘了,但是我说,刚才咱们所说的,要有地理观念,地理思想,在你讲到自然意识,随时要想到它对人类的影响,实际上就把教科书,教科书它是基本上按照可标,章节去排序的,但是你老师在处理教科书,调整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我觉得这可以进行一些调整,这样就是说在教科书的使用上,就是不要,有的老师总爱说,书上没这么说,要不就是说,我这么讲合适吗,或者教材中在某某部分,所以现在我们在逐步的,老师都在提出这个,以课标为依据,那么可能就是说这套教材,可能没有内容,但是那套教材很好,你也可以拿过来,然后最后呢,我们拿什么说话,拿什么考试呢,我们是课标有要求,所以呢,从这点来讲,我觉得教科书的使用,来对这些内容增删啊,增减啊这些处理,当然说增减我觉得可能还有一个适合学生的特点,就是咱们学生学有余力的就可以多一点,要是比较一般的学生来讲,达到基本要求就可以。

林:我做个小结,关于必修一模块儿整体设计,我们谈论了三个问题,一个就是要坚持人地关系为主线的,这是课程的基本理念,什么意思呢,就是当我们难以取舍,这个内容多,深,难以取舍的时候,我们要讲的自然地理内容跟人类活动的关系,从这个角度去选择我们要保留的东西,要讲的深度,这是刚才聊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要系统的思考时间问题,比如做一个整体的设计,合理的安排,探究活动,实验活动,另外在能力培养上,有个梯度,这是一个问题,那第三点就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合理的使用教科书,既充分利用教科书给我们提供的参考的资料,借鉴它的课时安排,又不拘泥教科书,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呢,做什么样的调整。

孙:但是有些人主张抛开教科书,我就不主张,因为每一套教科书,它都有自己一套完整的思路,他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它可能是从北面上,另外一套教科书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很可能从南边上,但是殊途同归,只要你用一套教材,吸收得当教材精华的东西,那就可以

达到我们的目标。

李:我觉得现在老师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总爱增加内容,她就是从别的书中找来好多的案例,资料,图象,然后让学生去分析,这节课有好多PPT,然后我现在就说,我说一个是PPT片子要减少,其实你教材中有的内容,已经足够了,信息量已经足够了,没必要再增了,第二就是说,老师说的话要减少,给学生的东西太多太满的话,肯定她自己的空间就小了,所以我觉得合理使用教科书也特别重要。

孙:你刚才说那个,假如她说这么讲,不是把时间都剩下来,她能够剩下来,这个可以推广的经验,你怎么做到完成任务又剩下时间。

相关主题